「先教後刑,先請後發-小貪必杖,大貪必殺。」行此十六字,始不負人君耳目之寄
這位時運不濟的一代明主,原來出自南陽唐王府
南明隆武帝——朱聿鍵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率大軍攻入北京。
登基以來一直在內憂外患中左支右拙的崇禎帝親自敲響景陽鍾,竟然沒有一個皇親大臣進宮救駕,苦命的皇帝徹底絕望,弔死於萬歲山)(今煤山),明亡。
南逃的王公大臣們在東南地區擁立明朝宗室登基,是為南明。
為後世史家承認的南明正統皇帝有三:弘光、隆武、永曆。
其中出身南陽、最有可能中興明室社稷的隆武帝,飽經憂患、胸懷大志,然初為權臣所困,後出師未捷身先死,最為後人嘆惋。
疏 藩 即 位 有 因 由
朱聿鍵是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到河南南陽的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檉的八世孫。
在明代宗室譜繫上,作為地方疏藩的朱聿鍵與崇禎皇帝相距甚遠,按常規,帝位是輪不到他的。
清兵南下,南京淪陷,弘光朝廷覆亡後,新獲朝廷赦免的唐王朱聿鍵流亡到浙江,被黃道周、鄭鴻逵等文武大臣推舉為監國,並在不久後即帝位。
朱聿鍵以疏藩登上帝位,原由有三:
一是大行皇帝崇禎的叔父、兄弟近支中,只剩下遠在廣西的桂王。而當時的南明政治中心在東南地區,東南士紳大臣急於解決繼統問題,不得不就近從疏藩中推舉。
二是唐王朱聿鍵封地為河南南陽,這裡正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故鄉。
在飽讀詩書、熟悉典故的黃道周等人看來,真可謂「起南陽者即復漢家之業」,「以今揆古,易世同符」。
這理由現在聽起來有點扯,當時卻真實反映了相當一部分抗清扶明官紳的心理。
隆武時任督師閣部的楊廷麟,曾有「中興自古舊南陽」的詩句,南陽在其心目中地位之重可見一斑,可以說是中興明室希望寄託之所在。
三是朱聿鍵在明朝藩王中,確實是位鶴立雞群的傑出人物。
飽 經 憂 患 寄 中 興
朱聿鍵雖出生於南陽唐王府,卻從小飽經憂患。
他的祖父唐端王,不喜歡長子,即朱聿鍵之父朱器墭,有立愛子之意。因為他父親嘴舌上長個大瘤子,又愛小妾生的兒子。
朱聿鍵出生時,父親已被祖父囚禁於內宮。幸得曾祖母魏氏的庇護,在他8歲的時候為他請老師教書。
到12歲能夠讀懂文章的時候,他的曾祖母去世了。於是,他的祖父便把他和他的父親一起囚禁在親王府的內官機構——承奉司內,想活活餓死他們。
幸虧暗中有人幫忙送飯,父子二人才不至於餓死。
在十六年暗無天日的囚禁中,朱聿鍵借著佛燈日夜苦讀,掌握了一身經世致用的本領。
而當時已經二十八歲的朱聿鍵,尚未向朝廷報生。
崇禎二年,朱聿鍵的父親被叔叔毒死,他立誓報仇。適逢祖父亡故,唐王府的實情為朝廷獲知,朱聿鍵獲釋,並襲封唐王。
當時明廷內有農民起義,外有滿洲入侵,已是千瘡百孔、風雨飄搖。
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崇禎九年六月初一,朱聿鍵到京覲見皇帝,七月初一殺其叔父報仇;二十日他向朝廷要求借兵3000前去參與鎮壓,抗擊滿洲。
但是,朝廷怕藩王趁機叛亂奪位而予拒絕。
八月初一,他便自行在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招兵數千,親自統領著尋找農民軍作戰,被打得大敗。
朱聿鍵一腔熱血,卻犯了皇上大忌。明代為防止藩王造反,朝廷嚴令藩王未得准許,只能在藩封地活動,擅自行動即為違旨。
朱聿鍵一行中途為朝廷使者攔截,被皇帝責以越關、擅斃之罪,罷黜了他的唐王爵位,並於崇禎十年三月二十二日發送安徽鳳陽高牆圈禁,倒霉的朱聿鍵又做了七年囚徒。
朱聿鍵雖貴為王孫,但命運多舛、在其出生後的四十三年里,除七年奉藩之外,其餘歲月都是在逆境中度過,實非常人所能忍受。
多災多難的經歷,使他受到了其他藩王所沒有的磨鍊,閱歷豐富,通達世道人心,正是危難時期擔當重任的必要條件。
黃道周勸進的表文中有這樣的文字:險阻備嘗,晉公子之播遷,良有以也;閭閻親歷,史皇孫之艱難,豈徒然哉。
南明的王公大臣們,對這位經歷獨特的皇帝,抱有極大的希望。
胸 懷 大 志 命 不 濟
朱聿鍵懷抱恢復大志,即位後採取了正確的政策措施:
一、在總體戰略上,改平寇(鎮壓農民軍)為御虜(抗清)。即位十天後,即誅殺清廷派來招降的使者,詔諭文武,聯合農民軍抗清。
二、針對萬曆以來黨爭誤國的危害,提出了消除黨爭,用舍公明的方針,用人力戒門戶之見,不咎既往,只要抗清就量材錄用。
三、關心百姓疾苦,整頓吏治,嚴懲貪污。朱聿鍵的個人品德,在明代諸帝中也是罕見的,不好女色,平時身穿土布黃袍,安貧若素。
黃道周在給友人的一封信里這樣描述隆武帝:今上不飲酒,精吏事,洞達古今,喜讀書,無聲色犬馬之好,自奉甚簡。
但頗思振作的朱聿鍵時運不濟、明末社會各種矛盾尖銳,集中爆發;朝廷內部四分五裂,文武官員多爭奪私利。
面對外部危機不能形成合力,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朱聿鍵缺乏自己的班底實力,又沒有足夠的名分和號召力,隆武朝廷的實權掌握在鄭芝龍、鄭鴻逵兄弟手中,朱聿鍵在福州一籌莫展。
大學士黃道周不滿鄭氏兄弟專權,以文官身份,親自帶領被譏為「扁擔軍」的新募士兵三千人,悲壯出征,轉戰安徽南部。
很快被清兵截擊,未受訓練的扁擔軍全軍覆沒,黃道周被俘,不屈殉國。
隆武朝廷當時尚擁有兩湖、兩廣、福建等地盤,江西南部的贛州處於聯結尚存地盤的樞紐位置,又是雙方爭奪的前線。
隆武元年八月,江西督師萬元吉上疏請求隆武帝移駐贛州。
隆武帝為擺脫鄭氏兄弟制約,打開局面,決意親征,十二月十六日離開福州,向江西前線轉移。
後因鄭芝龍降清,清軍迅速進入福建,打亂了隆武帝的軍事部署,南明朝廷長期流動在贛南閩西粵北山區,軍事上難有起色,局勢進一步惡化。
隆武二年八月二十七日,隆武帝一行到達閩西汀州。第二天,清兵追到。被清軍俘虜後,他絕食而死,終年45歲,葬於福州羅漢嶺。
在位僅僅兩年的一代英主,在偏僻的閩西山區喪命於無名小卒之手,時乎?命乎?四百餘年後讀史及此,不禁掩卷扼腕、嘆息流涕也。
王 府 假 山 立 南 陽
隆武帝遇害後,其弟朱聿奧被蘇觀生等人在廣州擁立為帝,年號紹武。
紹武朝廷完全是蘇觀生等人,與擁立桂王的大臣不和賭氣的產物。
他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成立後馬上陷入與附近永曆朝廷爭奪正統和地盤的混戰,清軍乘虛而入,迅速攻占廣州。
紹武帝被俘後自殺,可憐的紹武朝廷僅存在了四十天。
明代唐王一系,就藩南陽238年,歷經九代,其中十一位藩王葬在南陽城北15公里的紫山。
唐王府在今老城區王府飯店一帶,建築已毀於明末李自成起義的兵火。
王府後院假山至今尚存,稱王府山,高18m,底部直徑21m,周長66m,占地面積約346平方米。
明嘉靖《南陽府志》載:"唐王府後有石山,名日王府山。"它是王府花園中的主要建築。
據民間傳說,這些石頭都是從2000里外的江蘇太湖運來的,人抬牛拉,歷時數年。
山呈圓錐形,除主峰外,另有四個支峰,取"五峰並峙"和"四峰拱朝"之意。
支峰下邊有奇巧的洞窟,洞窟之間,崎嶇貫通,一步一景。穿洞走穴,爬60道台階,螺旋而上,可達主峰山頂。
山頂有亭,憑欄可鳥瞰全城,也可遠眺九架孤山,紫、塔、獨、蒲(皆山名),皆歷歷在目。
這正是:
玲瓏假山立南陽,百年王府話滄桑。
奮起東南勇唐王,抗虜明志得人望。
內憂外患多擾攘,布衣疏食中興相。
可憐時乖運不濟,命喪汀州歸大荒。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kz9x3rr.html
隆武(1645年七月[1]-1646年八月),南明紹宗朱聿鍵的年號,意為「興隆洪武」[2]。1647年九月淮安起事者張華山用此年號起事[3]。
《南明史》[4]載,永曆二年八月林察航海成功後鄭成功奉朔改稱永曆。據《續明紀事本末》卷七記載,永曆二年八月林察航海成功後鄭成功始知永曆帝已即位。朱由榔的使節在十月到,晉鄭成功威遠侯,鄭成功奉朔改稱永曆。一說順治五年三月(明永曆二年)改奉永曆為正朔。[5]另一說以隆武五年(1649年,明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改奉永曆為正朔
隆武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dZo0ic
隆武帝與鄭成功 https://is.gd/HFOAwO
葉英 https://is.gd/HFOAwO
崇禎帝殉國之次年(乙酉,西元一六四五年)夏閏六月,唐王聿鍵即位於福
州,是為隆武元年。這是一件大事,史書記載綦詳。吾人今日重溫舊史,對於隆武
帝為人的雍穆謙冲,當仁不讓,殉國的悲壯偉烈,不能忘情;而於鄭成功繼之獨撐
危局,鞠躬盡瘁,奉明朔達數十年之久,這種忠誠謀國的精神,尤所感佩不已。隆
武帝與鄭成功之間的關係,此一生動的故事,向為史家所樂道。隆武元年八月,隆
武帝召見鄭成功。據鄭成功傳(黃宗羲著)內云:「既而成功陛見,隆武奇之;撫
其背曰:「惜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因賜姓朱,改名成功。封
御營中軍都督,賜尚方劍,儀同駙馬。自是,中外稱國姓。」此一陛見,是使鄭成
功效忠明室,至死不渝的契合所在。鄭成功因隆武帝有此知遇之恩,因之感激,銘
刻於心,許以盡忠效命:其志慮的忠純,真可震爍古今。這是衆所共知的事實。但
隆武帝何以有此知人之明?賞識鄭成功,一至如此深切。是可見隆武帝的見地,較
之由崧(福王),以海(魯王),實在優越得多。隆武帝是何種類型的人,是為研
究鄭事者所不可不知。
隆武帝是明太祖的九世孫。他在福州時。自叙其略歷云:「朕始祖唐定王,高
皇帝二十二子,母李賢妃出,洪武三十四年受封,永樂六年之國,傳子靖王早逝無
嗣,弟繼為憲王。王長子悼簡世子早薨,次天,第三子舞陽王習,封為莊王。王子
成王以穎昌王進封,世子襲王,無子,二弟浙陽王亦絕,三弟文城恭靖王長子,入
繼為敬王,(追封恭靖為唐恭王)。王繼統三十餘年,壽七十一歲,蒙世廟存問。
子順王,順王子端王,端王子追封裕王,裕王萬曆二十二年封世子。長子,即朕
也。家庭多難,端不悦裕,在內官宅。母毛娘,生朕於萬曆三十年(一六○二)四
月初五日申時。先有雲神送擁之兆,後有遍身麟錦之祥。祖不悦,而生祖之母,為
曾祖母魏,悦之。八歲延師,僅辨句讀,十二歲,曾祖母薨,祖即將朕與父入禁,
篝佛燈,日夜苦讀,禁十六年,朕二十八歲,尚未報生焉,崇禎二年(一六二九)
二月,父為叔鴆,朕誓報仇。賴有司之持公,天啟心於祖考,請於烈廟,奉勅准
封。(世子為其弟毒死,端王諱之,將傳國於次子,分守道陳奇瑜入弔,謂端王
曰:「世子薨逝不明,若又不立其子,事必發覺,王懼,始為帝請名,立為世
孫。)本年十二月十二日,祖考亦薨。朕乃奉藩。五年六月初二日受封;九年六月
初一日請覲。七月初一日報仇,二十日請勤王;八月初一日起行,十一日見部咨,
寇梗回國;十一月二十一日,奉降遷之命,責朕以越關擅斃,十年三月二十二日,《臺南文化》第七卷第二期
到鳳陽高牆;五月大病,中宮割股;十二年,朱大典請宥;十四年,韓贊周請宥;
十六年,路振飛請宥,更切;十七年二月十三日奉旨該部即與議覆,而有三月十九
日之事,不及受先帝之恩矣,痛哉!(按唐王封國於河南之南陽府。崇禎七年,流
寇猖獗,南陽首當其衝。南陽城壁薄,帝捐千金修築,太守陳震豪弗受工,帝以為
言,崇禎震怒,逮震豪於理。帝援潞王近事,乞增兵三千人,設參將一人,不許。
八年冬,賊再犯南陽,上疏曰:「臣府護衛一千二百人,近制以其半為汴梁班軍,
給撫臣以下役使,無謂;惟明詔念臣困阨,以全軍見還。」崇禎報之曰:「南陽班
軍番直,祖制已久;朕不敢變。」會九年八月,京師戒嚴,帝率其護衛軍勤王,又
殺其兩叔,汝南道周某以典止之,不聽。至裕州,巡按御史楊繩武以聞,下旨切
責。會前鋒值寇,亡其內竪二人,乃返國。十一月下禮部議;給事中馮可賓,鍾玠
議廢為庶人,安置鳳陽高牆。押發官同知張有度欲以檻車行,帝自裁,不殊。至鳳
陽,守陵奄人索賄不滿,墩鎖以困苦之。帝不勝其辱,病幾殆,曾妃割股以進,始
癒。有司廩祿不時,資用乏絕。有言於淮撫路振飛。振飛假賑罪宗入牆見帝,心異
之。帝告以吏虐狀。振飛上疏,請加恩罪宗,贍以私錢,且謫其吏之無狀者石應詔
伏法。弘光登極,大赦。帝出高牆,遣官送寓廣西,道杭州而南都陷。時鄭鴻逵,
蘇觀生等興會於杭州,遂奉帝入閩。(詳見黃宗羲著:行朝錄)「今朕四十四歲,
共分四節:一節二十八歲,為家難;二節自二十八歲十二月至三十五歲,為治國;
七年十一月奉譴,三十六歲至四十三歲八月皆高牆八年事,為三節;四節則上年至
今年事也。」以上是他的自傳,較其他史册所載為準確。由此可知他生長在患難
裡,也在患難中磨煉過來的。終其一生,可說是沒有享過清福的。孟子曰:「天將降
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隆武帝便是天所欲降以承大任的人,孟子所說的
動心忍性的功夫,在隆武帝身上,都一一應驗過來。肉體雖苦,但凝結出來的是一
股堅韌不拔的力量。
他有一位共患難、同生死的皇后曾氏,我們在他的自傳裡可以看出來。這位賢
淑的皇后是十分可敬重的。她對隆武帝的體貼幫助可說是無微不至。隆武元年八月
十三日册立。隆武帝在大典時下詔書云:「朕惟乾坤合德,風化之方圓攸在;日月麗
體,生物之健體斯彰。自古君必立后,所以承祖廟,裕後昆,建極於萬方者也。朕
於前閏六月二十七日卯時即皇帝位於天興府南郊,恭即祭告祖宗,親上洪號後,即
於是日謹遵祖制,欽命元妃曾氏為皇后於宮中。顧念時事倥偬,册寶冠服未備,同
朕登極之日,僅加中宮之稱。然立后大典,朕亦何敢草率而行?於是申令禮部,爰
稽舊章,擇吉日於今日辰時,朕親御冤袞,祭告天地祖宗,立元妃曾氏為皇后。皇
后自十九齡作配朕躬,荷蒙毅宗皇帝,於崇禎五年六月初二日遣官持節捧寶册,封
朕為唐王,封皇后為王妃,同日拜命。十餘年,皇后忠謹貞淑,與朕同善修行,朕
性時有過剛,皇后婉贊,補益弘多。至同困苦八年,割股再延朕命。皇后之賢,遠
不愧高曹向孟,近無忝於孝慈祖后。朕今恭承天序,明運中興,朕為天下報祖之君《臺南文化》第七卷第二期
父,皇后為天下忠君之母儀。朕託內助於法宮,併示懿範於億兆。傳不云乎:「陰
陽和而雨澤降,夫婦和而家道成。」大臣其明敷五教,播訓三從,四海同臻王化,
萬國共仰王風。華夷隨唱,稱朕意焉。布告天下,咸使聞知。』母儀殊堪法式,難
怪隆武帝要這樣虔敬地頌讚她,報答她。我們在數百年後,讀此詔書,也不禁為之
動容,感奮不已。
隆武帝就位於國家傾覆之際,為時不上二年,祚雖不永,但其所表現,頗有足
以為後人取法者:
帝博學多才,讀書不已;精通典故,詩文都雅。雖是做了皇帝,仍然不失書生
本色。行朝錄云:「稍長讀書,即能識大義,雖處患難,而志氣終不挫。」讀書以
養氣,隆武有之。他從杭州到福建,除書籍外,身無長物。他與鄭為虹訂交,就是
為虹送他大明會典及浦城縣志,因此相知。就位後,即諭司經局搜訪遺書,不論新
舊批點藍珠,以至十六朝實錄。一概都要。又常在便殿,與大臣講求政治。對於書
籍:搜閱不口,丙夜不休。設立建言簿以收實益,以壯敢言者之氣。所有批勅,均
自裁奪,不假他人之手。一日,命閣部朱繼祚,蘇觀生,推官臣趙最,周之葵,內
臣魯奇王進朝,專供筆硯,帝親臨軒策之:策論朋黨之害,文曰:「朕逖稽皇之王
道,深慨後世之君臣,一自悍秦盡掃古制,世道人心,為之遞降,歷代之受患,莫
過於羣臣朋黨之最大,於今兩京之覆,二帝之傷,皆此故也。前漢之黨,肇於弘
石,馴成於谷杜,以文飾欺;及四十八萬之頌,致開新莽之奸,黨害亦已甚烈矣。
後漢之黨,起於細微,清濁分鑣,遂有桓靈之禍。然俊厨顧及之標,是非損益,可
得而論歟!西漢之黨,同歟否歟?唐黨始於憲宗,究竟牛李何別歟?唐太宗之言,
是歟非歟?末流至南牙北牙,各結强鎮以亡唐,其可為龜鑑者,可得其概歟!宋之
分黨,本於熙寧,成於元佑,極於哲徽之季,然仁宗年間亦有戒朋黨論朋黨之紛
紜,何以其時稱治歟?大明開天黨,肇於神廟之季,東林魏黨,門戶馬黨,交激遞
變,而有如此之痛效矣。朕今志在蕩平,盡去諸黨之名,惟在廷嚴說謊之條,在外
正貪婪之罰。蓋人主之心隱,即人臣之黨符也。邇日在廷,似猶有不醒之迷,欲啟
水火之戰,朕甚懼焉。何道可底太平大公,令文武真和衷而共濟乎!且魏閹之狼貪
横惡,是其本罪,名之以逆,甚不稱情。乃其黨亦快指東林而洩憤,始於憤友,終
於怨君。一隅若復中興,必此肺腸盡去。去之之道何由?標本以何為治?朕今亦
曰:「去寇易,去黨難。」然黨不去,寇不驅也,審矣。爾等胸中,成說久著,此
其傾忠之日也。其慷慨直陳,以觀猷藎,寸晷之際,上帝臨汝矣。盹盹待爾,其恭
承朕命焉。」朋黨紛爭,可至亡國,史實俱在。況乎國難當頭,團結猶恐不逮,那
堪黨分離析、斷送國家血脈。隆武有鑒於文武之離心,感慨而發此論。語至痛切,
且信著不謬也。他又賦詩一首云:「西風間天地,山巔眺素雲。物外何所有,順此
希夷心。出處一故我,四海徹冲襟。嘯歌亦帝籟,溪面吹沄沄。空洞千萬古,置如
寸一真。善聽呦呦鳴,遠調在疏林。我思將可見,畫易有同心。」雖曰信筆,實是
所以明志。後人但以隆武銳意文事,殊不知他也是兼有武藝之才的,決非一般通書《臺南文化》第七卷第二期
不通理的腐儒所可比。況且文事武備,原是一體。且看他調度兵餉之得法,可以概
見。他諭鄭鴻逵守關,給餉二月,文曰:「思念兵將跋涉之苦。今使兵將把關,必
要先足其月餉,然後可責其成功。茲諭先生:各兵將一概應支糧餉,除前欠糧未
支,併先生賠捐已資代給者,通算為欠款,俟到者陸續照補外。今將現今把關兵將
二千名,即將浦城縣現存正項銀兩,每先給與現今六月一月,并再預支閏六一月,
以示軫念兵將至意。其額兵二千,傳諭該將:一不許冒領,二不許縱兵淫酗賭博等
弊,抖擻精神,一意防守外;仰先生即將標下大小將領年貌籍貫履歷,速速簡册一
本,并歷來各將照級支餉數目,各兵行坐每名支餉數目,二造簡明文册二本,共册
二本。一二日即造進來。其發過犒銀,并支過該縣兩月餉銀,散完之後,再行造
册。一面具啟,一面移部,以憑開銷。孤以困頓之餘,宮生內長,從不諳習軍旅,
併軍國大事,惟先生極力輔孤不逮,以全奉孤南來忠精大節之意。」按此乃他在監
國時的諭文,措辭雖謙遜,却是頗合治兵之道的。
他是一個寛洪大度,胸襟開廓,大公無私,可以容物納賢的開明皇帝。何以見
得?我們可以在他登極時,求賢輔政的內閣名單看出來。其時除黃道周外,凡海內
聲望:蔣德璟、黃景昉、朱繼祚、林欲輯、姜日廣、吳甡、高宏圖、路振飛、蘇觀
生、曾櫻、陳奇瑜、鄭三俊、熊開元、黄士俊、顧錫疇、陳子壯等,皆為大學士;
楊廷麟、萬元吉、何騰蛟、瞿式耜、張家玉等,畀予方面之寄;若唐顯悦、林蘭
友、曾學佺、何楷等也都委以清顯重任。他立儲賢館,網羅天下人才,提拔民間耆
淑。用心可謂周到已極。他著有戎政便覽序一文曰:「孤惟人君能以至公待天下,
方可責人臣以無私,苞苴不入司馬門,天子始得真將之用,真將得,六軍之命安
矣。蓋文武,一剛柔也;剛柔,一動靜也。譬之身,文筋而武骨也,文背而武胸
也,分則體用,合則一身。文蔑武,武蔑文,亦必不能獨立矣。孤故曰:文蔑武為
自蔑,蓋國家之治,必文武和於上,始民兵和於下,不然,立敗之道也。文之蔑
武,而弊曰賄曰凌,賄曰炫才也,凌曰節制也,皆大誤也,皆太祖所必誅也。抑文
之節武,宜也,非過也。然必節以廉,制以禮。廉服其猛心,禮馭其悍氣也。此自
尋常之將言耳。若夫唐之郭李,宋之岳韓,我明之徐鄭,皆大將也。將大不待節
制,相大不妨專擅,不妨不待,皆能自師其心,此天地間之正氣,必有為而生也。
餘則必待節制而為用,令其心服,節制斯在。不然,激而決裂之,祖宗宗社危矣。
目今箚弁滿天下,上失主權,下戕民生,奸臣之肉,其足食乎!孤真偽嚴而真是
求,真大將,孤不難親拜而授鉞者:立見孝陵,復東南澤國為半功,再復西北一
統,報我烈廟深仇為全功。半則以徐魏國報之,全即以郭汾陽酬之。王公豫待立國
之全部,認列甚明。惟我天下英雄,速圖自奮。戎政刻布,文武吉甫,即副孤之切
望,成孤中興之烈也。」又縉紳便覽序文曰:「帝王之御世也,必本祖法而出治。
治不獨出於帝王,必與文武之賢者共之,始於得賢將相終於得賢百職,四海兆民,
方有攸賴。民安則華强夷服矣。然歷稽世道之污隆,機握於帝王之宇量。宇量必包
乎天下,始可以總統乎千官。千官當而民治,民大治而帝王安矣。帝王量狹,一統《臺南文化》第七卷第二期
必割據;帝王量大,割據必一統。故曰:量,神物也,狹大之間,安危決矣,可不
慎哉?量既容,始能用,彼聲色貨利,固帝王奔走天下之大用,而不可自溺。所謂
容也,量也。漢不能容,王終於霸;宋不能容,强終於弱。然必識在容中,如日月
之行乎天上:不容則無天,日月何出乎?鳴呼!三黨成,偏安矣;四黨成,一隅
矣。自今孝陵夷踐,孤心淚血千石,監國閩省,創設百官,約率衆而本已,官不備
以惟人。焦勞昕夜,惟賢是求。卧薪而望孝陵,嘗膽以圖一統,真量真識,四方共
鑒。蓋洪武廿四年分封唐國祖訓命名詩曰:「嘉歷協銘圖,」往時未詳,於今有
悞。我天我祖,既預兆之,敢不孜孜,敬天法祖,與我文武,誓復舊疆,仰答我上
帝之庥命乎!縉紳刻布,一哉王心,萬國臣民,願來協助,彝典酬功,信如公
日,語意神涵,天下亮之。」公道是天地的元氣,布塞在人心內。有公道然後
能平。公平是人與人相對待的準則。讀此兩序文,可知隆武不獨以公治天下,且具
有帝王的宇量。公與量,是當政的兩支柱子,也是為政治理之大法。論者謂此乃有
所指,蓋欲以勸導鄭芝龍,究其竟則垂為典範,用以警戒一般文武大員。也甚相
宜。
基於公道的立場,隆武是反貪污的。因為縱容貪污,就是不公道,他命太僕寺
少卿監察御史林蘭友巡按江西,聯絡倡義之師,臨行時面諭之曰:「爾此行着顯破
情面,明竪擔當,大展忠猷,令人指日。如此行事,方是中興之驄馬;如此激揚,
方是朝廷之法臣。爾是朕親簡之人,爾之不善,即朕不明;爾之有為,亦朕善用。
江民憔悴於貪政久矣。切切以朕「先教後刑,先請後發八字行之,又八字曰:「小
貪必杖,大貪必殺。」真能代朕行此十六字,始不負人君耳目之寄,根心而行,休
說謊話,至諭切諭。」他對貪官,確實是不留情面的:若邵武通判陳主謀,古田知
縣吳士耀,汀州知府王國冕,各官贓私,都革了職,追贓究問定罪。他認為釀亂激
變,也是因為「邑令殘酷,署官貪污所致。」有一次,仙遊民變,他囑林蘭友:先
拿猾胥,然後剿辦。他說:「天下之壞,不壞於敵而壞於兵,不壞於兵而壞於官,
殊可痛。浙中無所事事之官,逍遙於家,驛騷於途,畏縮不進,演獵仙民的,通着
巡按詳行清察,即日撤回,以安民生。」這種現象,是亂世所常有,隆武說得這麼
沉痛,苟不是身歷患難,關心民命的決不出此。要澄清吏治,先講紀律,尤以軍紀
最重要,當時寧紹官兵沿途騷擾,民不聊生,急宜禁止。他告訴刑部云:「朕決計
親征,先救現在之民。欲殺害民之寇,豈有擅兵無紀,成此慘傷?兵額不由於天
子,兵數不報於本部,兵餉不由於司農,人善自縱而憚拘簡,致民盡自斃,禍及國
家。江北各鎮,近鑒甚明,知不可改。今親戎在途,第一痛心此事,除前不究外,
今先著御營兵部行文該撫按,嚴行榜示,有犯必懲,繼以御榜張掛,以救民生。江
上將士還勉效忠義,迅圖滅夷,以副除暴救民至意。」又囑輔臣曰:「朕為天下生
民之主,未能拯救蒼生,心實歉然。況可令官兵肆虐,小民受害乎!聞沿途閻兵搶
掠終日,所議招撫,是為何用。還著該督撫各官申嚴約束,毋得任其驕縱害民。」
亂兵是引狼入室的響導,自古已然。隆武深悉此事,所以不憚其煩,屢再告誠。他《臺南文化》第七卷第二期
以「民間食米,全資運載流通,凡往來船隻,一概不准封拿,以絕小民生路,地方
官不得徇私輕縱。」在國家財政萬分拮據之時,對於蠹民的苛捐雜税,也必須斷然
予以廢除的。閩南抽税,為害至烈,隆武令下游巡撫高允茲云:「雜稅盡行停免,
久有明旨,下游官裔乃敢私抽擾民,法紀何存!著允茲嚴拿正法,以安窮民,仍大
張榜示,曉諭毋忽。」又勅廣東督撫:「禁豪右擅立銅錫絲漆私税名目,以蠹國害
民。府州縣嚴示曉諭;犯者殺無赦!」對於土豪劣紳,巧立名目,作威作福,也是
絕不寛恕的。凡此擧措,無非是為國計民生,解除民間的疾苦。
隆武帝在公道的立場上,對於他的祖先不公平的冤案,也鄭重地把它推翻。他
以為「國家元氣之削,由於靖難。」他勅諭閣部院寺科道各衙門曰:「朕以太祖親
孫繼統,無一時不以太祖之心為心。批答文書之後,偶取輔臣蔣德璟所進新纂玉牒
觀之,朕心有大不安者兩事:一為建文君,今追尊惠宗。讓皇帝之親弟吳王允熥,
衡王充爁,徐王允熙。乃懿文太子,今追尊復稱孝康皇帝之嫡子。燕兵進京後,皆
為成祖降廢,此萬古綱常,必不可顛倒者,斷宜追復,仍加諡號。若成祖所給之降
號日廣澤,日懷恩,日敷惠,日甌寧,俱不當用,以仰慰太祖之靈也。至於惠宗,
君臨四載,恭儉仁孝,實是繼體賢君。嫡子文奎,已立為皇太子,宜加諡號,以明
典禮。至於惠宗少子某,出鳳陽者五十餘年,若遵祖制,應有親王之封。今乃生遭
恥辱,以至殞身,至今仍稱建庶,斷當速速改正,追加封諡,以存千古至公,挽回
天意人心之一端乎?一為太祖皇子諸王,分封二十四國,內有齊王榑,谷班穗,俱
在永樂年間,各以罪廢,降為庶人,除國削爵,身不善終。雖二王有自取,然其情
各有不同。谷王穗始奉惠宗委託守城,乃激烈一時,開門迎敵,後復謀為非分,是
穗之罪不在蜀王訐其不軌,實在獻金川門戶之一事。致惠宗之出奔,陷成祖於不
義,仰體太祖情法之平,仍與降廢,稱曰庶人,誠不為過。惟朕追念太祖創業艱
難,谷庶人穗,當替其身而為戒,繼其祀以存親。齊王榑雖云不法,激言致禍,時
勢實然。先廢後殺,罪不至此,何其慘也!宜復齊王之封,仍加恭字為諡,祀之宜
繼,斷斷必然。允熥追復吳王,允堅追復魯王,允熙追復徐王,建庶人追封潤王,
四王概加追諡:日哀,曰悼,曰憨,曰懷;并惠宗皇太子追諡為和簡;都著行在一
面榜示行朝,令天下曉然遵守。朕俟十五日拜告於我太祖聖位前,庶全三百年未明
之大義,垂千萬世倫理之芳模,仍宣付史館,改正實錄,特諭。」他立方孝孺祠,
設姚廣孝像,跪於堦前。建文為成祖所篡逐,三百年沉冤莫伸,至此得以昭雪,這
是大快人心的事,可見公道是不泯沒的。
他是一個愛人以德,操守儉樸,沒有王孫的享受,也沒有貴族氣味的平民化皇
帝。當其時「官兵虐民,急而從清。」此乃第一失政。因為兵無糧而迫民,民以求
生而投寇,以致藥盡矢窮,無可禦敵。地方苦於兵,尤甚於賊。「建陽縣百姓因大
兵久鎮,溪不敢漁,山不敢樵」。帝曰:「如此情景,何以聊生!今後各官經過,
不許入城,城外也不許延駐,犯者即行奏聞,還與榜示週知。」對於附清之民,括
於「有髮為義民,無法為難民。」的十字赦條。民心究竟是要緊第一著,小民無路《臺南文化》第七卷第二期
可走時,是會被逼走險路的。收拾民心,必先賜予恩惠,給予活路,才能克奏膚
功。
隆武帝律已極嚴,生活非常儉約。他在監國之日,諭百官臣民曰:「孤聞漢家
再墜,大統猶繫人心;唐室三喪,長安不改舊物。豈獨風俗淳固,不忘累世之澤
哉?亦其忠義感奮,豪傑相激勵,使之然也。孤少遭多難,勉事詩書,長痛妖氛,
遂親戎旅,亦以我太祖驅除胡元,功在百世,方十七葉,而虜夷鷔然,睥眤神器,
為子孫者,誠不忍守文自命,坐視其陵遲。二十年以來,賊寇洊驚,孤未嘗兼味而
食,重席而處。昔光武、玄德皆起於布衣,所遭絕續,與大敵為仇,而能正名擧
義,躬承大統。況今神器乍傾,天命未改,孤以藩服,感憤間關,逢諸豪傑,即應
投袂,知明明赫赫之際,神人協謀,上天所眷顧,我太祖祐其子孫,猶未有艾也,
書曰:「與治同道者罔不興,」傳曰:「得道者多助,」自今孤總六師,一切民間
利病,許賢達條陳,孤將悉與維新,總其道揆,副海內喁喁之望焉。」尊重輿論,
廣開言路也是治道之一端。他出榜安民於八郡一州曰:「寡人布素一年,毫無煩
擾,除下程小飯,該縣官備辦外,一切支應,併一切氈綵無益等事,俱各免行。當
百姓剝骨見駭之時,寡人誓約已以安天下。違旨者治以不忠擾民之罪。隨侍官校,
不過十人,務要公買公賣,敢擅取民間根薪粒米,即時察啟請究,定然捆打八十,
割耳游示,決不輕饒。寡人上下費用,件件自備。生平直性實心,字字真誠。」他
說到做到。閏六月初三日,御舟次水口驛。驛遞具有坐駕大船,祇候延建水次。他
却不用,惟用民間所用之船僅載數人者,宮眷隨行。不張綵幔,不設鼓吹。岸旁觀
者,都額手加慶,以為聖德之儉素如此,真乃與民一意休養。他又當面吩咐曰:
「省城行在,聞擇在布政司,但一時官吏搬移并修理,未能猝辦。暫於總兵府駐
蹕,各宜仍舊,勿得營造,致滋勞費。隨諭跟役捧出御用剩銀一百五十兩(係淮揚
巡撫呈送),除在途搞賞買辦外,即充修葺丹堊之施,勿取諸民間可也。」他禁止
派款修理王宮,深怕「播侈風於下里,不肯有司,藉此而括庫藏,科百姓。」次
日,御舟次福州之洪塘,登岸,擇吉入城。暫憩民家。庭無鋪設,市不易肆,百姓
圍堵,以為天子來,更靜於縣官。所有啟朝官員,概從簡便,公件要緊,不必拘泥
虛文。直到他登極後,仍諄諄告誡傳諭:「行在各用物件,惟以儉樸為本,有司官
不得阿奉,以害民生。行宮中不許備辦金銀玉各器皿,止用磁瓦銅錫等件,并不許
用錦綉洒線絨花帳幔被褥,止用尋常布帛,件件俱從減省,成朕恬淡愛民至意,違
者即以不忠不敬治罪。」汀州行宮要修葺,他勅汀州知府:「供應諸務,概從儉
約,不許多費勞民。」他每因糧餉不繼,向羣臣嘆曰:「朕布衣蔬食,經時寡費,
所餘重餉,皆以養士給兵,乃內幣無多,應用每窘。」富可敵國的鄭芝龍,一意觀
望,毫無輸將意,不得已向廣東催款,但杯水車薪,區區之數,不足以應一支勤王
勁旅的訓練。他很想幸贛,與楊廷麟,何騰蛟會合,但事終無成,兵餉不充可說是
重要的原因。他雖是一個書生,而於訓練士卒,却是頗得訣要的,他說:「兵宜
練:必練心,練膽,練力,練氣,練忠義,方成勁旅,不可徒放礟呐喊,如兒戲故《臺南文化》第七卷第二期
態。」可見心戰的重要,早在隆武帝時代就提倡過,并不是到現代才發明的。
四月初五日是他的生日。文武諸臣先一日要為他預做壽,他不接受,凄然曰:
「朕奉大統,已十一月。孝陵不見,百姓不安,文因循於內,武擾害於外,中興事
業,茫無頭緒,蔬菜自勉,豈可晏然自居,以聽羣工慶祝耶?壽日斷不受賀,文武
亦免遙祝,但願與朕同心;覲祖救民。不在區區跪拜也。」語至悲痛,是真切於復
仇雪耻者歟!可惜鄭芝龍身擁重兵,反中清酋離間計,心存兩可,盡撤守關兵將。
藩籬既破,清兵入閩,可以橫衝直撞,毫無阻隔。事出倉猝,隆武南下,扈從潰
散,身及於難。鳴呼痛哉!撫念往事,嘆事功之無成:搥胸頓足,倍加愴懷。
我們所要述說的隆武帝事略,到此為止。後人對於隆武帝不能竟中興之功,頗
多非議,殊不知當時那種崎嶇險惡的背景,實在無有展布的餘地,他真是一個「知
其不可而為之」的標準人物,我們何忍多事責備。最公道的評論,要推黃宗羲先
生。他說:「帝英才大略,不能鬱鬱安於無事。在醪服之時,已思撥亂世而反之
正;及其遭逢患難,磨勵愈堅。兩京既覆,枕戈泣血,勅斷葷酒;後宮不滿三十
人,半係老嫗,於世之嗜好淡如也。性喜文辭,手撰三詔,見者無不流涕感動;御
製祖訓後序,行在縉紳便覽序,皆曲雅可誦。所至訪求書籍,親征亦載書數十乘。
故太祖命名詩,於唐王位下有「嘉歷協圖銘」之句;不可謂非天生之令主也。論者
徒見不能出關,遂言好作聰明,自為張大,無帝王之度:此以成敗而論也。夫鄭氏
以盜賊之智,習海島無君之俗,據有全閩,始願已不及此:既無鞠躬盡瘁之忠,難
責以席捲天下之志;謀國、謀身,兩者俱乖,不亦宜乎?帝之托於鄭氏,所謂祭則
寡人而已。其一二心膂之臣所籍以經營恢復者:如黃道周、蘇觀生皆有儒者氣象,
未嘗非諸葛之亞也;而束縛其手足,使之不能一展所長。蛟龍受制於螻蟻,可責其
雷雨之功哉?向使蜀漢有窃命之雄,諸葛不能發其一甲,轉其斗粟,則雖欲成三分
之業,亦豈可得?故帝之亡,天也,勢也。」吾人不能以成敗論英雄,黃氏此論,
可謂允當之至。
鄭成功覲見隆武帝,是隆武元年八月間的事。其時鄭成功才不過是一個二十二
歲的青年。我們述隆武帝的史略既竟,對於鄭成功—此曠代的民族英雄,他的精忠
報國的思想,何由養成?不可不略加研討。據載鄭氏史書所云:成功風儀整秀,俶
儻有大志。年七歲,由日本返閩。讀書穎敏,不治章句,喜擊劍馳射。每東向咨嗟
念其母,私自掩泣。在家備受季父芝豹及諸昆弟所窘,但仍事諸母趙氏,無稍間
隔。幸而叔父鴻逵很器重他!助他膏火,上塾讀書。他深通春秋左氏傳及孫吳兵
法。年十五,補南安縣諸生,試高等,食二十人餼。這是他少年時代的生活,可知
他不但是忠君愛國的志士,而且是篤行古道的君子。
福王在南京登極。芝龍封伯,遣兵衛南京。成功入太學。有術士看見他,大驚
曰:「此奇男子骨相非凡,命世雄才,非科甲中物。」這位相命先生言之準。有一
天,成功說錢謙益以:「知人善任,招携懷遠,練武備,足糧貯,決雍蔽,掃門
戶。」謙益曰「少更事,知之易,行之難。」成功曰:「行之在公等。度不能行則《臺南文化》第七卷第二期
去,能不我用亦去;此豈貪祿位,徒事粉飾地耶?能將將,伊、呂一人;能將兵,
虎貫三千足矣。不能,多益擾,袵席間皆流寇也。」壯哉言乎!謙益心理極不健
全,心懷恐懼病,成功如此激烈,嚇得他心驚膽碎,敬而謝之。無怪他在南京城破
時,首先與大學士王鐸屈膝迎降,恬不為耻,欣然而任特號漢奸,乾隆皇帝且封他
做貳臣之首,遺臭不可當。但吾人深深相信仁苟成功的條陳見諸實行,則江南半壁
河山,必仍為明朝所統:最低也可以成一偏安之局。不幸的是,朝廷的元老大臣,
仍蹈歷史的印迹:國未亡,而精神先做了俘虜,失敗論調如瘟疫:它使得百萬大軍
的戰志,癱瘓不起;士君子的忠貞觀念,掃地無遺。
鄭成功學有心得,深明大義。他受過試探,但試探正所以煅煉他,凝固他的意
志。每到義利之交,當有抉擇之際,他是絕不敷衍的。鄭成功他是一個忠孝兼全,公私分
明的典型君子,他立定一個嚴格的界限;那就是:「漢賊不兩立,至死不降敵。」
終身信守不渝。凡在這個條件之外的,一切可以商量;抵觸這個條件,是必無妥協
的餘地,雖至父子之親,亦無不然。史實可以覆按:當鄭芝龍決計降清,成功見隆
武帝愁眉不展,悲來填膺,跪奏曰:「陛下體鬱不樂,得毋以臣父有異志耶?臣受
國厚恩,義無反顧。」又泣曰:「陛下當自為計。」因伏地嗚咽,隆武掩袂揮淚,
命之起。隆武與成功從此不再見。成功回安平,芝龍挾衆上降表,召成功計事。成
功泣諫曰:「父教子忠,不聞以貳,且北朝何信之有?」芝龍自以為識時務,曰:
「喪亂之天,一彼一此,誰能常之,若幼,惡識人事!」芝龍的子弟,都勸他入
海,曰:「魚不可脫淵,」鴻逵也諫曰:「兄位極人臣,帶甲數十萬,又舳艫蔽
海,糧積如山,以此號召天下,何所不可?委身而事,自比琉球奉正朔可矣。且三
省王爵頓易兩廣總督,偽立破,兄以此辭,不然必悔。」不聽。臨行,成功叩馬再
諫曰:「海內思漢官威儀,出於其性,無賢愚耻作蒼頭奴。李張二賊窮蹙,不日
死。崛起巢穴半書生,又所響無得食,故忽起忽滅,若雲掣電,明宗室無伯升昆仲
才,不足奉,願大人勿虞。北人性習與人殊,詐利反覆不可信。大人設險以守,觀
釁而動:逸則進,勞則退。天不厭明,擇可立而立之;否則,終老海濱,差可自
快。」芝龍拂袖起而去。自此以後,南轅北轍,各行其是。鴻逵恐成功為芝龍所
挾,陰縱之去。芝龍真的是脫淵之魚,成為釜中之物。我們如再往後看:芝龍慘死
的結局,便可知投降之非計。漢奸做不得!
芝龍降,隆武死,局勢全非。成功將何往?據黃宗羲所著賜姓始末云:「成功
雖遇主列爵,實未嘗一日典兵柄;意氣狀貌,猶書生也。既力諫不從,又痛母死非
命,乃悲歌慷慨,謀起師。携所著儒巾,藍衫,赴文廟哭焚之;四拜先師,仰天
曰: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作用。謹謝儒服,惟先師昭鑒之。高揖
而去;禡旗糺族,聲淚俱併。與所善陳輝、張進、施琅、施顯、陳霸、洪旭等盟歃
願從者九十餘人,乘二巨艦斷纜行,收兵南澳,得數千人。文稱忠孝伯招討大將軍
罪臣朱成功。」國難家仇,痛不可已。從此毅然決然,披堅執銳,有進無退。據海
島以練兵,興海運以措餉,不數年,遂成立一支鐵軍,南下勤王,北伐清虜。 《臺南文化》第七卷第二期
成功既以反清復明為號召,各方義師,聞風馳至;鄭族諸將,多聽約束。永曆
四年冬,成功經略東江,永曆帝派提塘黃文來見,報稱:「有旨請入援。偽平,靖
二王率滿騎數萬寇廣州,復之。寧藩(李定國)望我大師南下會剿甚切。今二偽王
兵馬來至廣東,先遣滿將克復潮惠,與我師為難。」成功知之,傳令各鎮催完各處
樂輸餉米,撥運厦門。閏十一月,令各鎮官兵束裝行李,聽令在船,南下勤王。十
二月在揭揚與叔父鴻逵會。議曰:「有報自行在來,二酋(尚可喜與耿繼茂)已下
廣州,即到廣省,先復惠潮矣。又郝(尚久)櫱歸清,此處終非久居。叔父暫回中
左居守,侄統兵南下勤王,誠為兩利。」鴻逵壯之,曰「侄有此擧,社稷靈貺,實
式憑之。我當駕回中左協防也。」約在南澳會師。永曆五年(一六五一年)正月,
成功到南澳,鎮守陳豹請見,告曰:「藩主統師勤王,先帝在天之靈,實鑒貺之。
但聞二酋已破廣州,杜永和入瓊南矣。此去或恐不遇,而中左(厦門)根本,亦難
捨也,不如將此南澳地方聽藩主駐節,居中調度,豹願前驅,督同各鎮南下,候有
信,請藩親行未晚也。」成功曰:「汝固效忠,但我家世受先帝厚恩,捐軀難報。
今有旨調師,雖越山踰海,義當趨赴,豈暇謀及身家?汝當暫固地方,中左有急,
馳赴援防可也。」豹知其志不可挽,從之。王師航海遇風,泊大星所。與清兵戰,
一鼓而下其城。大軍出發之際,不幸於二十二日周全斌船到報稱:「三月十四日,
偽部院張學聖,令泉虜將馬得功,漳虜將王邦俊襲破中左,水師前衝鎮阮引,後衝
鎮何德等退敵不支,俱出浯州,百姓望教。定國公(鴻逵)特差斌等抛海前來,請
藩主班師。」成功曰:「奉旨勤王,今中左既破,顧之何益?且咫尺天顏,豈可半
途而廢?國難未報,遑顧家為?」三軍聽到這個惡耗,哭聲遍聞。事出倉猝,進退
兩難。諸鎮都來勸成功回槕。曰:「三軍各懷家屬,脫巾也是可虞。」成功無奈,
向南拜曰「臣冒涉波濤,冀近天顏,以佐恢復,不意中左失守,將士思歸,脫巾難
禁,非臣不忠,勢使然也。」揮淚痛哭,三軍哀慟。滿清乘間偷襲厦門,盡奪金資
而去,厦門此失,元氣大傷,幾至傾覆全軍。自難怪成功回厦後,不勝髮指,引刀
自斷其髮,誓必殺虜。他的界限被突破,他要大義滅親以維網紀。他諭部下曰:
「渡虜來者澄濟叔(芝鵬),渡虜去者定國叔(鴻逵),棄城與虜者芝莞功叔,家
門為難,與虜何干!」鴻逵致書請入城,不從,諭差員曰:「定國公與虜通好,請
我似無好意,回報定國,謂不殺虜,無相見期也。」鴻逵固知渡虜去之不該,與成
功意難相合,左右為難。再移書告曰:「馬虜(得功)之歸,蓋以吾兄在於清,重
以母命故耳;不然,我亦何意何心也。侄有疑吾之言,不亦錯乎?」即移屯白沙。
成功紮營澳仔嶺,調芝莞至,責之曰:「吾南下時,未敢以城池付汝,是汝自請水
陸撥鎮付汝提調,有失依軍令,今有何說?」莞歸罪阮引。成功曰:「水師未敗,
而汝先搬物,身已在船矣。」立令推出斬之。後人頗有以此言成功過火處,此無
他,觀點不同故也。成功第二次南下勤王,時在永曆八年十月,這一次他派大將奉
勤王表詣行在,終因不能與李定國會師,支應不及,班師回。此後成功與定國間始
終保持聯繫,締結婚姻,共扶王室。一南下,一東征,無非在求相溝通,作復國之《臺南文化》第七卷第二期
計。惜因形勢惡劣,永曆入滇,事不能成。但成功耿耿赤心,可質天日;其頂天立
地,忠勇為國的精神,昭昭明甚。
滿清很想運用芝龍與成功的父子之情,屈服成功反清的意志。此項念頭,死而
復燃者,為時達五年之久。我們且看他們父子間的交涉,便可證明成功意志的堅
決,決無移易的餘地。永曆七年(一五六三)正月,芝龍第一次派周繼茂來厦門,
傳達清朝議和意,成功差李德携信答覆謂:「騎虎難下,兵集難散。」同年八月,
芝龍又差周繼武同李德來云,清朝派兩代表,帶海澄公印來議和。成功曰:「將計
就計,權措糧食以裕兵食。」遂回信略謂:「自古大義滅親,從治命不從亂命。兒
初識字,輒佩服春秋之義。自丙戌冬父駕入京時,兒既籌之熟而行之決矣。」「父
在本朝,豈非堂堂一平國公哉?父既誤於前,兒豈復再誤於後乎?兒在本朝,亦既
賜姓矣,稱藩矣,人臣之位已極,豈復有加者乎?復作馮婦,更非本心。不然,懸
烏有之空名,蒙已然之實禍,而人心思奮,江南亦難久安也。」八年正月,鄭芝龍
以父親的地位,要成功忠孝兩全,答應清朝議和的條件。成功故苛其要求,使事無
成。因其只是將計就計,弄權術而已。清朝不甘心,八月再派葉成格、阿山率同成
功二弟鄭渡及鄭蔭前來,以骨肉之情動之。二兄弟見成功,涕泣淚漣,跪下曰:
「父在京許多斡旋,此番不就,全家難保,乞勉强受詔!」成功答覆他們:「爾凡
子未知世事,從古易代,待降人者多無結局,惟漢光武不數見。父既誤於前,我豈
蹈其後?我一日未受詔,父一日在朝榮耀,我若苟且受詔,則父子俱難料也。爾勿
多言,我豈非人類而忘父耶?箇中事未易未易。」對此未知世事的兄弟,心雖愛之
而不能從,但日令戲酒以樂其心,俾勿言和事。清使到泉州,談判毫無結果。又再
令二弟來,涕泣懇告,以性命相脅。成功曰:「更活許多;更易許多,吾意已決,
無多言也。」清使只好索回書作證。成功致其父信有云:「自古英雄豪傑,以德服
其心,利不得而動之,害亦不得而怵之。清朝之予地方,將以利餌乎?兒之請地
方,將以利動手?在清朝羅人才以鞏封疆,當不吝土地;在兒安兵將以綏民生,故
必藉土地。今清朝斤斤以剃髮為辭,天下間豈有未受地而遽稱臣者乎?天下間豈有
未稱臣而輕剃髮者乎?天下間豈有彼不以信求而此以實應者乎?天下間豈有不相信
以心而期信以髮者乎?天下間豈有事體未明而可以糊塗者乎?大丈夫作事,磊磊落
落,毫無暧昧。大抵清朝外以禮貌待吾父,內實以奇貨視吾父。今此番之勒書,與
詔書之動擧,明明欲借父以挾子,一挾則無所不挾。而兒豈可挾之人哉,且吾父往
見貝勅之時,已入彀中,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萬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兒
只有縞素復仇,以結忠孝之局耳。」成功此話,辭令堅定。他洞澈情勢,曉然癥
結,直對滿清胸膛,使知大義所在,無法通融。他另寫一封信,安慰他兩個弟弟:
「兄弟隔別數載,聚首幾日,忽然被挾而去。弟之多方勸諫,繼以痛哭。可謂無所
不至矣。而兄之堅貞自持,不特利害不能以動其心,即斧刃加吾項,亦不能移吾
志。何則?決之已早,而籌之已熟矣。夫虎豹生於深山,百物懼焉,一入檻阱之
中,搖尾而乞憐者,自知其不足以制之也。夫鳳凰翱翔於千仞之上,悠悠乎宇宙之《臺南文化》第七卷第二期
間,任其縱橫而所之者,超超然脫乎世俗之外者也。兄聞名華夷久矣,用兵老矣,
豈有舍鳳凰而就虎豹者哉?噫!漢有子瑜而有孔明楚有伍尚而有子胥,兄弟之間,
各行其志,各盡其職焉。兄敢不勉?弟其勉之!因便賦別,不盡願言。」父子兄弟
之情不可沒,成功自是多情。他的話,由心中湧出,纏綿激楚,令人嚮往。永曆十
一年,芝龍又差謝表,小八等來,作最後的誘挾。成功自作書覆之,曰:「曾不思
往見貝勅之時,許多勸止,竟爾不聽,自投虎穴,無怪乎有今日也。吾父禍福存
亡,兒料之已熟。清朝待投誠之人,猜疑多端,有始無終,天下誰不共曉?自古之
治天下,惟德可以服人。若清朝則專用詐力矣。夫詐力縱可以服人,而人未必心
服,況詐力之所不能行,殆亦難矣,大抵清朝欲以潮髮別順逆,不知順逆在於心,
而不在於形。試觀姜裏,金聲桓,李成棟,海時行等,豈皆非辦髮之人哉?大丈夫
石落光明,心事正大,酸酸如日月,終不肯效詐偽之所為,,苟就機局,取笑當
世。清朝試思今日之域中,是誰家之天下?乃損無數之甲兵,費無稽之錢糧,死億
萬之生靈,,區區爭此數根無用之頭髮,亦何量之不廣耶?清朝誠能略其小而計其
大者,安插我兵將,俾地廣足以處,糧裕足以養,何難罷兵息民。彼無詐,我無
虞,如此無非為生民地,而為吾父屈也。」成功義不就撫,這是真見解,且看他給
乃父最後的信,是何等果決。自此杜絕降路,和議永絕。此時成功正在整軍秣馬,
準備北伐。以上云云,不外藉以佐證鄭成功精忠報國的精神所自起,立場堅定,終
能威震宇內。事實俱在,不必牽會,也不容曲解,尚望海內君子,以警以勗:發潛
德之幽光,播義勇於千秋。 https://is.gd/HFOAwO
「先教後刑,先請後發-小貪必杖,大貪必殺。」行此十六字,始不負人君耳目之寄
思文大紀/卷4 - https://bit.ly/2FYikIP
魯監國政權不行,就看看隆武政權這邊的情況。-------鄭鴻逵的長兄鄭芝龍
先說說隆武帝的人品。
隆武帝德行端正,頗有人君之風。
首先,隆武帝無聲色犬馬之好,唯喜讀書。
黃道周就曾在給朋友的一封信里稱讚說:「今上不飲酒,精吏事,洞達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見也。」(見楊廷麟《楊忠節公遺集》卷六)
《思文大紀》里也有記錄,說隆武帝登位後,自奉甚儉,專門下諭旨要求:「行宮中不許備辦金銀玉各器皿,止用磁、瓦、銅、錫等件,並不許用錦繡、灑線、絨花,帳幔、被褥,止用尋常布帛。件件俱從減省,成孤恬淡愛民至意,違者即以不忠不敬治罪。」(《思文大紀》卷二)
在隆武朝廷任職的錢秉鐙有感於隆武帝安貧若素,天天只穿一身土黃色的粗布長袍,作《宮詞》六首以詠其事。詩前短序云:「比聞宮中蔬布辛勤如一日也,北狩之禍,天乎,人乎,追思往事,令人痛絕。」(錢秉鐙《藏山閣詩存》卷五《生還集》)
其一云:
內使承恩新置機,詔傳大布織龍衣。
六宮羅綺無人着,敕與無戎繡將旗。」
其四云:
旌旗十萬護乘輿,二聖軍中共起居。
長信宮人騎馬出,從龍祗有五車書。
吃穿用度節儉樸素之外,難得的是,隆武帝還「焦勞昕夜,惟賢是求」(《思文大紀》卷二),勤政用功,日夜操勞國事,並能總結崇禎、弘光兩朝的前車之鑑,以消除黨爭為第一要務,親自撰寫了「縉紳」、「戎政」、「儒林」等三篇《便覽》,痛斥黨爭之禍,提出「用舍公明」的方針。他在《便覽》中說:「蓋國家之治,必文武和於上,始民兵和於下。不然,立敗之道也。」力求在用人取捨上摒棄門戶之見,不咎既往,量才錄用。
隆武帝還非常重視吏治,對貪污腐敗行為深惡痛絕,三令五申,警告貪污人員——「小貪必杖,大貪必殺」(《思文大紀》卷三)。
邵武通判陳主謨、古田知縣吳士燿、汀州知府王國冕等貪污成性的官員撞在隆武反腐槍口上,全被革職拿問。
而在對待苦難百姓,隆武帝又表現得悲天憫人,寬容大度。
許多明朝地方官員一度以「留髮」還是「剃頭」來區分百姓的心是「向明」還是「向清」,凡是剃了頭的,不分青紅皂白,一律格殺勿論。
隆武知道了此事,痛心疾首,下詔說「有發為順民,無發為難民」( 邵廷寀《東南紀事》卷一),嚴禁明朝兵將濫施屠戮。
此詔一出,大得人心,「歡呼來歸者千百人」(邵廷寀《東南紀事》卷一)。
最值得大書特書的,隆武帝在對待農民起義軍的態度上,顯示出了中興明君應有的氣量和膽魄。
他一改弘光朝的「平寇」戰略,而將「御虜」放在了首位。
甚至,他還開始考慮和農民軍聯合起來以「御虜」。
觀念一改天地闊!
這一觀念的轉變,使得南明政權獲得到了更多人的幫助,從而更有利於抗清事業的發展。
抗清鬥爭中,隆武帝也不象弘光帝那樣對清廷抱有幻想,他的反清態度勇敢、堅決、絕不妥協、絕不屈服。
即位之初,他就把清朝派來招降的使者馬得廠誅殺,敕諭文武臣民道:「朕痛念祖陵被侵凌,痛惜百姓遭塗炭。韃子玷污我宗廟,殘害我子民,淫、掠、剃頭,百姓如在水火之中。朕今日誅殺清廷使者、表彰忠臣烈士之外,誓擇於八月十八日午時,朕親自統御御營中軍平彝侯鄭芝龍、御營左先鋒定清侯鄭鴻逵,統率六師,御駕親征!」(「朕今痛念祖陵,痛惜百姓。狂彝污我宗廟,害我子民,淫掠剃頭,如在水火。朕今誅清使、旌忠臣外,誓擇於八月十八日午時,朕親統御御營中軍平彝侯鄭芝龍、御營左先鋒定清侯鄭鴻逵,統率六師,御駕親征!」《思文大紀》卷二)
然而,遺憾的是,就是這樣一位本來可以有更大作為的帝王,並沒能親率六師直闖疆場,與滿清入侵者進行生死搏殺。
比如說,上面所提諭旨中定於八月十八日的親征之舉就沒能如期舉行。
不能舉行的原因很簡單:隆武帝手裏沒有軍隊。
說起來慚愧,雖然福建、廣東、廣西、湖南、貴州、雲南幾個全省及浙東、贛南部分地區都尊奉隆武為正統,但畢竟隆武帝在一年之前還只是鳳陽高牆內的一名犯人,沒有任何政治班底,甚至連朋友也沒有一個,能登上帝位,完全是鄭鴻逵兄弟的功勞。
而根據鄭鴻逵棄守長江而奔福州的表現來看,鄭鴻逵又並不是可以依靠的人。
實際上,鄭鴻逵之所以樂於擁戴隆武帝登位,主要還是想借皇帝這塊牌子來壯大自己,以從中撈取更大的好處。
當初隆武帝在衢州出任監國,黃道周便建議將行在應設於衢州,以便號召浙東、浙西、江西、福建等地的抗清勢力,極力反對入閩。
黃老爺子一口咬定,入閩是一種「偷安」行為,可恥!
其實,所謂「偷安」,只是黃道周擺在桌面上的委婉說法。
黃道周早看出了鄭鴻逵的那點私心。
他深感單一個鄭鴻逵已難以控制,而鄭鴻逵的長兄鄭芝龍更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想那鄭芝龍經營福建多年,福建已成為了鄭氏家族的私人地盤,貿然入閩,很可能是羊入虎口,受制於人。
事實證明,黃道周的判斷是準確的。
因為用不着入福建,在衢州,鄭鴻逵就已經威福自操了。
槍桿子裏出政權。
誰的手裏有槍,誰就是老大。
鄭鴻逵有槍有軍隊,他想停留在衢州就停留在衢州,想入福州就入福州,是用不着經過隆武帝同意的,更用不着徵求黃道周的意見。他的大胳膊一揮:「走!入福州!」隆武帝一行就得乖乖入福州,不容置辯。
就這樣,隆武朝君臣被鄭鴻逵裹挾進入了福州。
路上,隆武帝只能寄希望於鄭鴻逵的兄長鄭芝龍能以國事為重,同舟共濟,盡心協助自己光復祖業、中興大明。
然而,鄭芝龍驕橫跋扈程度比起鄭鴻逵來,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MJAPOJG.html
若南明第一個皇帝不是弘光帝而是他,那么,南明很可能會重振山河“如果南明的第一個皇帝不是弘光帝,而是隆武帝,南明很可能會重振山河。”
若南明第一個皇帝不是弘光帝而是他,那么,南明很可能會重振山河-歷史-七六五新聞 https://bit.ly/2FZTbh3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歷史中,南渡政權并不鮮見。而其中,最為短命的自然就是步步退縮的南明了。實際上,比起東晉和南宋,南明的開端已經是很好了。
但是,最開始建立的弘光政權只堅持了一年,之后如走馬燈出現的魯王建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歷政權等雖然都有亮眼之舉,但也很快就被清軍的鐵蹄踏倒,最終,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不留一絲回聲。從崇禎十七年(1644年)到順治十八年 (1661年),南明王朝僅僅存在了十七年。
在南明出現的幾個政權中,隆武帝朱聿鍵是最受推崇的一位帝王。我們常說弘光皇帝、永歷皇帝如何如之何,好象這兩位皇帝道德、才能、抱負高一些,南明歷史就能改寫。竊以為,大家一定是忘了隆武帝的這一段歷史。后人在感嘆大明王朝分崩離析的同時,也對這位德才兼備的皇帝很是同情。
甚至,有人說過:“如果南明的第一個皇帝不是弘光帝,而是隆武帝,南明很可能會重振山河。”
那么,隆武帝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隆武帝朱聿鍵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九世孫,而且,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的后代。朱聿鍵雖然是貨真價實的皇族,但卻和崇禎皇帝關系極遠。如果,不是崇禎皇帝的幾個兒子不知所蹤,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當皇帝。弘光政權宣告滅亡后,如何選擇后繼之君成為了明朝遺老們的首要問題。
為了凝聚人心,大臣黃道周聯合鄭芝龍等人在福州擁立朱聿鍵為帝,史稱隆武帝。朱聿鍵雖然出身皇族,但身上沒有一點紈绔之氣。他在早年歷經磨難,曾被崇禎皇帝打入鳳陽大獄。艱苦的生活,令朱聿鍵深知朝政弊端和民間疾苦。
登上皇位之后,他立即下達嚴懲貪腐的詔書,對于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員,他堅決執行““小貪必杖,大貪必殺”的政策。明朝末年,政治黑暗,吏治腐敗,連賣官鬻爵這樣的骯臟行為都成為了見怪不怪的事情。隆武帝旨意一下,宵小之徒無不聞風喪膽。一時之間,整個朝廷的面貌都煥然一新。
朱聿鍵在高舉反腐大旗的同時,對自己的要求也十分嚴格。他雖貴為帝王,但是,日常生活極其簡樸。面見臣下的時候,他僅穿一件土布黃袍,渾身上下沒有一點華麗的裝飾。大臣們有時來到他的寢宮中議事,見堂堂皇帝的寢宮中竟然沒有任何金銀器皿,不由地深深為之嘆服。
自古以來,生活簡樸的帝王并不少見。后世的道光皇帝就經常穿著布滿補丁的龍袍上朝,可謂是節儉至極。但是,在英軍殺氣騰騰地攻下天津后,他卻“大方”地割讓了香港。由此可見,勤儉節約固然難得,可是,并不能作為評判明君的必要條件。
朱聿鍵算是一位少有的明君,因為,他不僅身體力行地提倡節約,而且,具有十分開闊的眼界。承繼大統后,朱聿鍵號召大臣放棄黨政,將精力放在中興國家上。熟悉明末歷史的人都知道,導致明朝滅亡的一個重大因素就是朝廷中翻來覆去的黨爭。
黨爭之下,大臣們拉幫結派,將黨派的得失凌駕于國家利益之上,凡事不問對錯,只看派系。嚴重的內耗之下,起義軍和滿清就這樣悄悄地崛起了。更令人嘆惋的是,崇禎帝自盡殉國后,江南半壁的大臣們仍然沒有汲取教訓,弘光政權從成立開始便陷入了無休無止的黨爭之中。
忠心耿耿的兵部尚書史可法被各種掣肘,以至于清兵下江南如探囊取物。隆武帝即位之后痛定思痛,立即呼吁大臣們放下舊日的恩怨,就算是政見不同,也要以國家大事為重。在那個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年代中,隆武帝能夠具有如此開闊的眼界,著實是難能可貴。
從朱聿鍵登基后的表現來看,他確實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倘若,給他足夠的時間,他可能真的會帶領南明走向中興。可惜的是,當時的清朝如同一個冉冉升起的太陽,是不會給南明政府任何喘息之機的。隆武二年(1646年),朱聿鍵在清軍的步步緊逼下逃往汀州(今福建長汀)。
可是,身后的清兵仍然緊追不舍,退無可退之下,朱聿鍵在汀州的府堂中被清軍活活射死,享年四十四歲。隆武帝的臣子們各個心懷鬼胎,根本沒法和眾志成城的八旗兵相比。在這樣的情況下隆武帝的含恨而終也就不足為怪了。畢竟,想要使江河日下的明朝得以中興,并不是憑借一人之力就可以做到的。
隆武帝死后不久,天興府陷落,陽曲王朱敏渡、松滋王朱演漢、翼城王朱弘橺、奉新王朱常漣遇害。十月辛卯漳州陷落。弟弟唐王朱聿鐭在十一月在廣州繼位,改元紹武,是為明文宗。永歷帝即位后,不知隆武帝下落,初上尊號“思文皇帝”。
當時,有說法稱隆武帝潛至安溪妙峰山為僧,或稱在汀州單騎逃跑,藏于鄉民蔣氏家中,清兵去后前往大帽山。永歷五年(1651年),曾遣侍郎王命璇巡訪隆武帝下落,永歷十一年(1657年),確信隆武帝已死,上廟號紹宗,改謚號為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
原來南明的四個皇帝都是這樣的結局,唐王兄弟最「有種」
2018-07-23 由 一點點歷史 發表于歷史
李自成進京,崇禎上吊,清軍入關,明朝卻並沒有結束,南邊的宗室和大臣們各顯神通,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弄出了四個皇帝一個監國,南明也是一場大戲,無比精彩。
弘光政權朱由崧
崇禎死後,留守南京的大臣開始著手擁立新君,朱由崧被史可法評價為"在藩不忠不孝,恐難主天下",但是卻得到了四鎮總兵的武力擁護,最終登基為皇帝。
朱由崧當上皇帝後,將主要精力放在了飲酒和美色上,清軍進逼南京之時朱由崧連招呼都不打直接開溜,第二天大臣們上朝才發現皇帝跑了,留守群臣也不含糊,皇帝都跑了,也別怪我們不講義氣了,於是開城門降清。
其實逃跑也需要本事,可是朱由崧偏偏就沒有這方面的天賦,剛跑到蕪湖就被清軍擒獲,隨後被押赴北京,順治三年於菜市口被斬首,一同上路的還有晉王朱審烜、潞王朱常淓,以及假太子王之明。
隆武政權朱聿鍵
弘光皇帝朱由崧被擒後,鄭芝龍等人在福建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這個朱聿鍵是明朝宗室中的異類,由於爺爺老唐王朱碩熿聽信了小妾的讒言,將朱聿鍵和他父親囚禁起來,朱聿鍵在牢房中被關了十六年,嘗盡了人間冷暖。直到崇禎五年朱聿鍵才繼為唐王。
崇禎晚期,很多宗室都忙著享樂或者準備逃跑之時,朱聿鍵上書向皇帝接兵三千用以平賊,崇禎想都沒想直接拒絕了,因為他根本不相信有這麼「有種」的王爺,誰知道是不是別有所圖。
所以朱聿鍵繼位後還是比較有作為的,繼位之初就準備親征,極大的鼓舞了各地抗清士氣,無奈朝政被鄭氏家族把持,隆武皇帝空有雄心壯志無用武之地,繼位第二年,清軍南下鄭芝龍降清,隆武帝被俘後絕食而忘。
紹武政權 朱聿鐭
隆武皇帝死後,群臣又擁立隆武皇帝的弟弟朱聿鐭於廣州繼皇帝位,紹武政權建立之初就和永曆政權展開了正統之爭,所有精兵都派去對抗永曆皇帝朱由榔,以至於廣州陷落朱聿鐭被俘。
朱聿鐭和他哥哥一樣拒絕了清兵送來的飲食,隨後自縊而死。
永曆政權朱由榔
朱聿鐭死後,朱由榔成了南明唯一的皇帝,也是南明政權中堅持鬥爭時間最長,取得戰績最為輝煌的一個時期,在「聯寇抗清」的方針下,南明的抗清形式一度非常樂觀,在李定國等人的輔佐下,南明占領了廣西,貴州,雲南全境,湖南、四川兩省大部分地區。
遺憾的是由於「三王內訌」等原因,最終功虧一簣,逃至越南的朱由榔被吳三桂擒獲處死在昆明,南明正統的歷史就此終結,僅有鄭氏依託台灣苦苦支撐。
縱觀南明短短几十年,機會很多,浪費的機會更多,著實令人惋惜。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yge44pg.html
歷史上反貪手段最狠的皇帝,誅殺十五萬貪官,逢貪必殺,晚年卻稱自己反貪很失敗
明朝洪武年間,全國自上而下颳起了一場巨大的反貪風暴。從小飽受貪官迫害的朱元璋,登基後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矛頭直指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員。
登基之初,朱元璋就詔令天下:「為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只要官員貪污超過六十兩銀子,就要受「剝皮揎草」之刑。所謂「剝皮揎草」,是明朝法律《大誥》中的一種酷刑,把人皮完整地剝下來,做成袋子的形狀,在裡面填上稻草懸掛示眾。
官無大小,涉貪必誅。就算是皇帝的親屬,開國大臣,只要涉貪,必死無疑。
朱元璋的女婿,駙馬都尉歐陽倫,仗著自己的身份不顧禁令,向陝西販運私茶。一位小吏向朱元璋告發此事。結果,朱元璋絲毫沒有顧忌女兒的反對,賜死歐陽倫,同時表揚了那位檢舉的小吏。
洪武四大案,直接導致至少十萬人被殺。就拿郭桓案來說,這個案子的爆發,讓洪武十八年成了大明司法人員最為忙碌的一年。全國數萬官員被處死,入獄者更是不計其數。
為了推動反貪運動的深入,朱元璋用了兩年時間編撰《大誥》——由他親自審訊的一些貪污案例和對貪官的處置方法。他下令大力宣傳此書,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學《大誥》運動」。
所謂《大誥》,簡單來說,就是一本慘案彙編。由朱元璋親自編寫。因為是以恐嚇官員為目的,所以選取的案例都是血腥至極。就是這麼一套書,成為了當時的全國百姓必須學習的「精神財富」。
為了發動群眾,朱元璋開創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制度:如果百姓發現其所在地的官員貪污腐敗,可以直接將官員綁架,送到京城治罪。只要百姓頭上頂著一本《大誥》,沿途的人不但不能阻攔,還得提供方便。江蘇的農民陳壽六,是第一個敢這麼做的人。1384年,陳壽六因受到當地的官吏顧英欺壓,一氣之下將顧英綁架,頭頂《大誥》到南京請求治罪,朱元璋知道後非常高興,親切地接待了陳壽六,還賞賜了他二十錠銀鈔,免除他們全家三年賦稅。最後朱元璋還對陳壽六進行了全國通報表揚。
然而,就是在如此嚴酷的制度下,貪官依然是「朝殺而暮犯」,沒能從根本上剷除。朱元璋從登基到駕崩,31年,先後發起6次大規模反貪運動,殺掉貪官污吏15萬人,可貪官依舊是前仆後繼。朱元璋晚年不得不哀嘆:「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屍未移而人為繼踵,治癒重而犯愈多。」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朱元璋反貪的失敗?
原因有很多,比如制度上的漏洞,這種監督制度,根本無法保證監督者的安全,所以效果不佳。
在朱元璋死後,腐敗迅速發展起來,愈演愈烈。《大誥》很快被棄如敝履。到明朝中後期,這本曾經發行量數以萬計的寶書,幾乎一本也沒有了。
貪官之所以捨命貪財,究其根源,是因為薪水太低。明朝官員工資低,是被公認的。正五品的官員,年薪只有50兩銀子,用這些錢養活一家老小和家丁下人,太難。
據史書記載,明代官員做到退休,如果一分錢不貪,能存起一筆回家的路費和棺材錢,就已經很不錯了。比如有名的清官海瑞,一貧如洗,連安葬費都是朋友出的。
所以,所謂的高薪養廉是有一定道理的。當然了,前提是法制和監督要跟得上。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8myjoqe.html
明朝藩王——歷代唐王簡介
唐定王:朱桱(1386年—1415年),朱元璋第二十三子,生母李賢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封唐王,永樂六年(1408年)就藩南陽,永樂十三年(1415年)因病去世,年二十九歲,在位二十五年。
明代南陽府
唐靖王:朱瓊烴(1409年—1426年),朱桱嫡長子,第二任唐王。永樂十九年(1421年)襲封,在位六年。
唐憲王:朱瓊炟(1411年-1475年),朱桱嫡次子,第三任唐王,其兄朱瓊烴死後無子,於宣德三年(1428年)襲封,成化十一年(1475年)去世,在位四十八年,壽六十四。
唐莊王:朱芝址(1431年-1485年),朱瓊炟嫡次子,第四任唐王。初封舞陽王,成化十三年(1477年)襲封,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薨,在位八年。
唐成王:朱彌鍗,朱芝址庶二子,成化十五年(1479年)封潁昌王,二十三年(1487年)襲封,嘉靖二年(1523年)去世,在位三十五年。
唐敬王:朱宇溫,唐成王之侄,唐成王逝後無子,朱宇溫於嘉靖四年(1525年)襲封,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薨,在位三十六年。其後裔隆武帝繼位後,追尊為惠皇帝。
唐順王:朱宙栐(1538年-1565年),唐敬王庶二子,第七任唐王。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襲封。嘉靖四十三年去世,在位三年。隆武帝繼位後,追尊為順皇帝。
唐端王:朱碩熿,唐順王庶一子。隆慶五年(1571年)襲封。崇禎五年(1632年)去世。隆武帝繼位後,追尊為端皇帝。
崇禎十七年形勢圖
唐王:朱聿鍵(1606年-1646年),唐端王之孫。崇禎五年(1632年)襲封唐王,崇禎九年(1636年),因擅自招兵買馬,率軍北上勤王,被廢為庶人,囚禁鳳陽。崇禎十七年(1644年),崇禎帝殉國,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後,釋放了朱聿鍵,冊封其為南陽王。弘光元年(1645年)閏六月,朱聿鍵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今福建長汀縣)被俘,絕食而亡。朱聿鍵是南明政權中較有作為的一位帝王,他勵精圖治,關心百姓疾苦,始終以恢復大明朝為念,堅持抗清,但卻被鄭芝龍家族集團所架空,常遭掣肘,如同傀儡,最終含恨而終。
唐愍王:朱聿鏌,隆武帝朱聿鍵之弟。崇禎九年(1636年)因朱聿鍵被廢為庶人而襲封唐王,崇禎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陷南陽,朱聿鏌被殺。
唐王:朱聿鐭,隆武帝朱聿鍵之弟,隆武元年襲封唐王。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隆武帝殉國後,朱聿鐭在廣州繼位稱帝,即紹武帝。十二月清兵攻陷廣州,朱聿鐭自縊殉國。
唐王:朱聿鍔,隆武帝朱聿鍵、紹武帝朱聿鐭之弟,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紹武帝冊封其為唐王,朱聿鍔一生征戰南北,頑強抗清,永曆十三年(1659年)兵敗後服毒殉國。
唐王世系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6zp44z3.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