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廢宰相制從朱元璋開始從藩王制度-明朝藩王/藩王是在地方官吏與天子之間的統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國,相當於古代歐洲的貴族階級。他們可能是宗室成員、軍功功臣或已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但在名義上仍未宣布獨立的地方勢力首領,或者由天子冊封統治某地區的統治者(這統治者將土地獻上,然後天子再將土地冊封給他)漢高祖劉邦敗項羽,合諸侯,吸取周朝和秦朝的教訓,緩和社會矛盾,翦除了眾多異姓王。派遣自己的劉姓子弟到封地去治理,實行了分類對待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姜世良嘗/姜世良,於明朝洪武年間,1368年(跟隨唐將軍在湖南省)遷到福建省漳洲府龍溪縣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35lgp3s


蓋有「國姓爺」鄭成功標誌的西班牙硬幣

534px-Taiwán_Koxinga2021-02-26_093528

下載 - 2021-02-26T093753.22200000012_watered_watered_72dpiWN000001_114 (1)WN000001_115

臺南文史研究資料庫

臺南文史研究資料庫  鄭成功「招討大將軍印」印文

招討大將軍印:
郡王資賦聰穎,喜讀春秋與孫子兵法,於制藝(讀書)外,時常勤練舞劍騎射,智勇雙全。二十二歲隆武帝即位福州,隨父入朝,帝奇其相貌,與語大悅,特加賞識,賜國姓朱,名成功,自此中外均尊以國姓。二十三歲封忠孝伯,賜尚方寶劍,便宜行事,掛招討大將軍印,詔鎮仙霞嶺,抗禦清兵。天后宮-媽祖-台灣之門鹿耳門官方網站 https://bit.ly/3aVqjD7

7-1-photo-12


明朝藩王——歷代唐王簡介
唐定王:朱桱(1386年—1415年),朱元璋第二十三子,生母李賢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封唐王,永樂六年(1408年)就藩南陽,永樂十三年(1415年)因病去世,年二十九歲,在位二十五年。
明代南陽府
唐靖王:朱瓊烴(1409年—1426年),朱桱嫡長子,第二任唐王。永樂十九年(1421年)襲封,在位六年。
唐憲王:朱瓊炟(1411年-1475年),朱桱嫡次子,第三任唐王,其兄朱瓊烴死後無子,於宣德三年(1428年)襲封,成化十一年(1475年)去世,在位四十八年,壽六十四。
唐莊王:朱芝址(1431年-1485年),朱瓊炟嫡次子,第四任唐王。初封舞陽王,成化十三年(1477年)襲封,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薨,在位八年。
唐成王:朱彌鍗,朱芝址庶二子,成化十五年(1479年)封潁昌王,二十三年(1487年)襲封,嘉靖二年(1523年)去世,在位三十五年。
唐敬王:朱宇溫,唐成王之侄,唐成王逝後無子,朱宇溫於嘉靖四年(1525年)襲封,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薨,在位三十六年。其後裔隆武帝繼位後,追尊為惠皇帝。
唐順王:朱宙栐(1538年-1565年),唐敬王庶二子,第七任唐王。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襲封。嘉靖四十三年去世,在位三年。隆武帝繼位後,追尊為順皇帝。
唐端王:朱碩熿,唐順王庶一子。隆慶五年(1571年)襲封。崇禎五年(1632年)去世。隆武帝繼位後,追尊為端皇帝。
崇禎十七年形勢圖
唐王:朱聿鍵(1606年-1646年),唐端王之孫。崇禎五年(1632年)襲封唐王,崇禎九年(1636年),因擅自招兵買馬,率軍北上勤王,被廢為庶人,囚禁鳳陽。崇禎十七年(1644年),崇禎帝殉國,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後,釋放了朱聿鍵,冊封其為南陽王。弘光元年(1645年)閏六月,朱聿鍵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今福建長汀縣)被俘,絕食而亡。朱聿鍵是南明政權中較有作為的一位帝王,他勵精圖治,關心百姓疾苦,始終以恢復大明朝為念,堅持抗清,但卻被鄭芝龍家族集團所架空,常遭掣肘,如同傀儡,最終含恨而終。
唐愍王:朱聿鏌,隆武帝朱聿鍵之弟。崇禎九年(1636年)因朱聿鍵被廢為庶人而襲封唐王,崇禎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陷南陽,朱聿鏌被殺。
唐王:朱聿鐭,隆武帝朱聿鍵之弟,隆武元年襲封唐王。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隆武帝殉國後,朱聿鐭在廣州繼位稱帝,即紹武帝。十二月清兵攻陷廣州,朱聿鐭自縊殉國。
唐王:朱聿鍔,隆武帝朱聿鍵、紹武帝朱聿鐭之弟,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紹武帝冊封其為唐王,朱聿鍔一生征戰南北,頑強抗清,永曆十三年(1659年)兵敗後服毒殉國。
唐王世系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6zp44z3.html

15408174959704o0r09r5p3

 


鄭成功/延平郡王祠蚵仔煎的誕生,可能與鄭成功來台與荷蘭軍交戰因糧食不足發明的食物/荷蘭人從印尼引進台灣,蓮霧兩字則源於馬來文、印尼文Jambu閩南語音譯lian-bu/2000年左右開始出現的「大陸妹」蔬菜,是台灣從中國大陸引進的新品種萵苣。曹銘宗指出,閩南語稱萵苣類蔬菜為萵仔菜,由於「萵」(e)與英文字母A諧音,不少人就稱為A仔菜或A菜。但在台灣有些地方,萵仔菜閩南語為me-a-tshai,所以就變成Me仔菜、妹仔菜,從大陸引進的妹仔菜就成了大陸妹。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42zxdyv

鄭成功畫像+祖先畫像/鄭成功征臺部將列表/楊祖-左先鋒-1662年攻大肚王國身亡。鄭氏1661年首屯新竹開拓竹塹-1691年鄭氏軍王世傑續墾/明清官像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4jh3pcl


魯王政權和唐王隆武政權-兩個朝廷的並存---隆武政權的兵源、財源和給養主要來自福建,其次來自廣東和廣西 https://is.gd/9Th7Bg

唐王--滿人入關 http://tinyurl.com/y2q2q9em


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帝廣西的桂王,但桂王當時距離江南太遠。而眾明臣齊推唐王朱聿鍵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他的封地在南陽。這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起家之地。眾臣推唐王朱聿鍵為帝,想把他當作重振大明的標誌,很想讓他暗和天意,爭取做一個明朝的「光武帝」,復興明朝。
隆武帝舉行大典儀式當天,大風霧起,拔木揚沙,尚璽官的坐騎受驚,玉璽摔落,碰壞一角。眾人心驚,皆認為兆征不祥。雖然如此,隆武君臣還是很有平復天下的決心,銳意恢復。
1646年(隆武二年)8月21日,隆武帝逃出延平,又想取道汀州去江西。如此危難緊急關頭,酷嗜讀書的隆武帝仍然「載書十車以行」,邊逃邊讀,邊讀邊逃。小路狹隘,書又沉,更拖慢了諸人的逃跑速度。
到汀州城外時被清軍追上,他帶著曾皇后和隨駕的周之藩等躲入關帝廟。清兵在門前厲聲呼喝:「誰是隆武?」周之藩捨身想掩護隆武帝脫險挺身呼曰:「吾乃大明皇帝也」,清軍群射之。周之藩拔箭,手殺數十人,最後腦後中箭,墜馬被殺。將軍熊緯督二十餘人格鬥,最後喉嚨中箭而死。清兵也懷疑他不是隆武帝,進廟搜查,只見後門洞開,廟內空無一人,知隆武帝和曾皇后已從後門逃入汀州城內。[
到汀州時,隆武帝的隨從僅僅五百人而已。隆武帝在汀州剛歇過一口氣,轉天凌晨,清軍前鋒統領努山命令幾百個兵士穿上明軍服裝,打著明軍旗號,直奔城門。汀州守軍以為是敗退下來的明軍,讓清軍進程,清軍一擁而入,俘獲了隆武帝和曾皇后,並將他倆分別押入轎子送往福州。到閩江支流九溪邊停下休息時,曾皇后猛然竄出轎子,哭喊一聲,陛下宜殉國,妾先去了。縱身跳崖身死。朱聿鍵也幾次想自盡,都因清兵的嚴密監守而未成,於是絕食而死在福州囚處。
南明隆武政權:以唐王朱聿鍵為首的兩廣政權 - 每日頭條 http://tinyurl.com/y33jowf5


隆武(1645年七月[1]-1646年八月),南明紹宗朱聿鍵的年號,意為「興隆洪武」[2]。1647年九月淮安起事者張華山用此年號起事[3]。《南明史》[4]載,永曆二年八月林察航海成功後鄭成功奉朔改稱永曆。據《續明紀事本末》卷七記載,永曆二年八月林察航海成功後鄭成功始知永曆帝已即位。朱由榔的使節在十月到,晉鄭成功威遠侯,鄭成功奉朔改稱永曆。一說順治五年三月(明永曆二年)改奉永曆為正朔。[5]另一說以隆武五年(1649年,明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改奉永曆為正朔  https://is.gd/dmIYsB


南明-唐王 https://t.ly/AgxwK

給鄭芝龍製造了機會。他與禮部尚書黃道周(福建東山島人)和四弟鄭鴻逵等在1645年一起擁立明太祖九世孫唐王朱聿健於福州,改元隆武 https://is.gd/CzoFXW


唐藩朱聿鍵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的八代孫,在譜系上同崇禎皇帝相距很遠,按常規是輪不到他的。黃道周等大臣參與鄭鴻逵的推舉有三個原因;一是朱由檢的叔父、兄弟只剩下在廣西的桂王,而當時的南明政治中心卻在東南,朱常澇、朱常潤降清以後東南士紳急於解決繼統問題,不得不就近從疏藩中推選。二是明朝唐藩封地為河南南陽,這裡正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故鄉,在黃道周等人看來真可謂「起南陽者即復漢家之業」,「以今揆古,易世同符」。隆武時任督師閣部的楊廷麟也在詩中寫道;「中興自古舊南陽」,這雖帶有頌聖的意味,卻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扶明官紳的心理狀態。三是朱聿鍵在明朝藩王中確實是位鶴立雞群的人物。他雖出生於王府,卻從小就飽經患難
南明隆武政權最具恢復明朝的能力,只是手中無兵權 - 每日頭條 http://tinyurl.com/y27fsjuw


明紹宗朱聿鍵(1602年5月25日-1646年10月6日[1]),又稱隆武帝,小字長壽,南明第二代皇帝,原為唐王,為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孫(與明神宗同輩份),祖父唐端王朱碩熿,父為唐王之子朱器墭,母宣皇后毛氏。[2]1644年,明思宗在北京自縊,1645年弘光帝被俘,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扶朱聿鍵於福州登基稱帝,改元為隆武並與同年開鑄「隆武通寶」,而弘光帝在翌年才被清廷所殺。
1646年,清軍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擄殺,享年44歲。永曆帝即位後初上尊諡思文皇帝,永曆十一年上廟號紹宗,改諡號為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3]。朱聿鍵自奉甚儉,品格在南明諸君中是少見的優良。黃道周描述了隆武帝的為人:「今上不飲酒,精吏事,洞達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見也。」[4]
生平經歷
身世
朱聿鍵為明太祖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後裔,系太祖九世孫。萬曆三十四年四月丙申生於南陽唐王府,母妃毛氏。其祖父唐端王朱碩熿惑於嬖妾,不喜愛朱聿鍵的父親世子朱器墭,把朱器墭父子一起囚禁在承奉司內,欲立愛子。崇禎二年(1629年),朱器墭疑似被其弟福山王朱器塽、安陽王朱器埈毒死,朱碩熿諱言其事,但經守道陳奇瑜奏請,朱聿鍵被明廷立為唐國世孫,不再被囚禁,同年朱碩熿也去世[1]。
崇禎五年(1632年)朱聿鍵繼為唐王,封地南陽。崇禎帝賜其《皇明祖訓》、《大明會典》、《四書》、《五經》、《二十一史》、《資治通鑒綱目》、《孝經》、《忠經》等書。朱聿鍵在王府內起高明樓,延請四方名士。
崇禎九年(1636年)七月初一,朱聿鍵杖殺叔父福山王朱器塽、杖傷叔父安陽王朱器埈,為其父朱器墭當年被毒死一事報仇。當年八月,清兵入塞,克寶坻,直逼北京,京師戒嚴。朱聿鍵上疏請勤王,不許,乃自率護軍千人北上勤王。行至裕州,巡撫楊繩武上奏,崇禎帝勒令其返回,後朱聿鍵因與農民軍相遇交鋒,兩名太監被殺,乃班師回南陽。冬十一月下部議,廢為庶人,幽禁在鳳陽之高牆。崇禎帝改封其弟朱聿鏼為唐王。
朱聿鍵高牆圈禁期間,鳳陽守陵太監石應詔索賄不得,用墩鎖之法折磨之,朱聿鍵病苦幾殆。後鳳陽巡撫路振飛入高牆見之,向崇禎帝上疏陳高牆監吏凌虐宗室之狀,請加恩於宗室。乃下旨誅殺石應詔。
崇禎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陷南陽,殺死朱聿鏼。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即甲申之變,崇禎帝自縊,南京諸臣擁從洛陽逃出的福王子朱由崧為帝,在南京即位,改年號弘光,實行大赦。在廣昌伯劉良佐奏請下,囚於鳳陽的朱聿鍵也被釋,並改封為南陽王。[5]南京禮部請恢復唐王故爵,朱由崧不允,並令朱聿鍵遷至廣西平樂(今桂林南),但朱聿鍵貧病不能行。
監國、稱帝
清朝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朱聿鍵赴平樂途中,在蘇州聞清軍已破南京,俘虜了弘光帝朱由崧,朱聿鍵遂至嘉興避難。六月辛酉,朱聿鍵至杭州,遇潞王朱常淓,奏請其監國,不聽;請朝陳方略,不允。當時鎮江總兵官鄭鴻逵、戶部郎中蘇觀生至杭州,與朱聿鍵談及國難,泣下沾襟。後朱聿鍵被鄭鴻逵護送,前往福建。途中在浙江衢州聞得潞王朱常淓已在杭州降清,於是南安伯鄭芝龍、巡撫都御史張肯堂與禮部尚書黃道周等商議奉朱聿鍵為監國。
弘光元年六月己卯(二十八日),朱聿鍵在福建建寧,以唐王的身分監國。閏六月丁亥(初七)至福州,以南安伯府為行宮。
閏六月丁未,朱聿鍵於福州稱帝,遙尊朱由崧為「上皇聖安皇帝」,宣布從七月初一起,改弘光年號為隆武元年,改福建布政司稱福京行在,改福州府為天興府,改布政司為行殿,建行在太廟、社稷及唐國宗廟。升鄭芝龍為平虜侯、鄭鴻逵為定虜侯,封鄭芝豹為澄濟伯、鄭彩為永勝伯。以何吾騶為首輔,以黃道周為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蔣德璟為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朱繼祚為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曾櫻為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黃鳴俊、李光春、蘇觀生等人為禮、兵各部左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朱聿鍵即帝位後,上高曾祖父四代帝號,高祖唐敬王朱宇溫為惠皇帝,曾祖唐順王朱宙栐為順皇帝,祖父唐端王朱碩熿為端皇帝,父唐裕王(追封)朱器墭為宣皇帝。四代祖妣皆追封皇后。封弟朱聿𨮁為唐王,封國南寧;升叔德安王朱器䵺為鄧王;追封弟朱聿𨧨為陳王,子朱琳渼為陳王世子。遙上弘光帝尊號「聖安皇帝」。隆武元年七月下令將嘉靖年間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三殿之名恢復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各衙門前加「行在」二字。
當時,在紹興還有魯王朱以海建立的小朝廷,亦自稱「監國」。清軍攻紹興,朱以海派使者前來福州向朱聿鍵求援兵。信上稱朱聿鍵為「皇伯父」,而未稱「陛下」,朱聿鍵怒,令殺魯王信使。
覆亡
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五月,清將博洛貝勒率兵征浙、閩。七月庚申清兵陷金華,八月甲申陷建寧,乙未過仙霞關,武毅伯施天福、武功伯陳秀、靖安伯郭熺降清。鄭芝龍向清軍投降,隆武政權很快滅亡。楊鳳苞稱「福京之亡,亡於鄭芝龍之通款」[6]。
隆武二年八月甲午,隆武帝率宮嬪自延平出狩,欲逃往江西避難。八月庚申至汀州,以府署為行宮。八月辛丑五鼓,有清軍八十三騎偽裝成扈蹕者叩城,守城者開汀州麗春門。騎兵突襲行宮,殺福清伯周之藩、總兵王涼武等人。時隆武帝腹飢,命內官市二湯圓以進,方舉箸,清兵發矢,隆武帝後背中箭,崩,年四十五。百姓斂葬於羅漢嶺[7]。另有說法稱隆武帝被俘後不食而死,或稱崩於福京天興府,或稱崩於建寧。
八月壬戌福京天興府陷落,陽曲王朱敏渡、松滋王朱儼𨫃、翼城王朱弘橺、奉新王朱常漣遇害。十月辛卯漳州陷落。十一月,侍郎蘇觀生立隆武帝之弟朱聿𨮁於廣東省廣州府番禺縣,改元紹武,觀生自為宰相。當時已經稱帝的永曆帝,希望紹武帝取消帝號,蘇觀生大怒,以新歸降的海盜加上四處捕捉來的民兵征討永曆,大勝,誰知滿清將領佟養甲、李成棟已取潮州、惠州,兵臨廣州,蘇觀生死於戰事,清兵隨即俘獲了紹武帝,紹武自縊
永曆帝即位後,一直聽到謠言說隆武帝化妝隱居不出,上尊號「上皇思文皇帝」,遣間諜打聽隆武帝消息,傳言隆武帝潛至安溪縣妙峯為僧,或稱在汀州府單騎逃出,藏於鄉民蔣氏家中,清兵離開以後,前往大帽山出家。永曆五年曾遣侍郎王命璿探訪,又不得,永曆十一年乃確信隆武帝已死,立廟號紹宗,諡號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
陵墓
隆武帝死後百姓斂葬於福州羅漢嶺,一說葬於汀州。
隆武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tinyurl.com/yy6eudkh


海洋之子鄭成功(二)
2014-08-29
分類: 故事 臺灣與海洋亞洲
臺灣與海洋亞洲
作者:周婉窈(臺大歷史系教授)
南都傾覆以後,局勢不唯瞬息變化,又且變幻莫測。活在巨變時代的人,感覺一定和生在承平時代的我們很不一樣,那是每天,每小時,局勢都在起變化。在這裡,我們不能不作流水帳,否則很難了解青年鄭森所面臨的試煉與抉擇。
南都傾覆之後, 六月初七 日,唐王朱聿鍵於福州監國;閏 六月二十七日 ,唐王在福州即帝位,七月改元隆武元年。先監國再即帝位,可以說是從弘光開始的南明繼統模式。唐王之所以能監國,靠鄭彩和鄭鴻逵的擁立,鄭芝龍意存猶豫,但勉強接受。由於唐王須靠鄭氏軍事武力,即位後即大封鄭氏,提高鄭芝龍、鴻逵之爵位,由伯升為侯,封芝龍平虜侯、鴻逵定虜侯,封芝豹澄濟伯、鄭彩永勝伯。八月,從南京返回福建的鄭森晉見唐王,深受唐王賞愛,唐王撫其背說:「惜朕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遂賜姓朱,名成功,命為御營中軍都督,儀同駙馬。這是人稱鄭森朱成功和國姓爺的由來;鄭森本人也自稱「國姓」。
大約在鄭森受唐王賜姓之後,鄭芝龍派人把成功的母親田川氏接回安平。至於確切的日期,文獻無徵。關於田川氏(或翁氏),我們知道的很少,他來中國時,把次子次郎左衛門留在平戶和老父作伴。次郎左衛門小福松五歲,福松離開平戶時,他才二歲大,對這位哥哥恐怕印象很淺。翁氏隻身來到安平,我們很難想像一位日本女子,離鄉背景,不會說泉州話,卻一下子變成人際關係複雜的大家族中的一位姨奶奶,擠身眾妻妾中,該如何適應?若適應不良,恐怕要生病的。
平戶殉教者顯彰慰靈之碑(周婉窈拍攝) 
平戶殉教者顯彰慰靈之碑(周婉窈拍攝)
隆武二年(1646)三月唐王幸延平,被鄭芝龍「綁架」於此,無法離開。唐王封成功為忠孝伯,掛招討大將軍印。後來鄭成功和荷蘭談判時,使用的頭銜就是「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日本學者林田芳雄認為真正讓涉世未深的青年鄭森感銘五內,影響他一生之思想和行動的是唐王的知遇之恩。從鄭成功凡公文往來稱「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來看,不是沒有道理。根據史書,唐王看來還是個可稱道的君主,不若福王那樣昏庸墮落糜爛淫逸。此時鄭芝龍的意態讓唐王深感危機重重。
有一天,成功入侍,看到唐王面有憂容,悲來填膺,跪奏說:「陛下鬱鬱不樂,得無以臣父有異志耶?臣受國厚恩,義無反顧,臣以死扞陛下矣。」知父莫若子,成功也感覺到父親可能會背叛唐王。就在這個節骨眼,安平的翁氏生病了,成功向唐王請假回家探視母親,唐王說:「有事之秋,卿何忍舍朕去!」說得多麼讓人心痛。成功泣曰:「臣七歲別母,忽爾病危,為子者心何安!以報陛下之日長,故敢請也。」唐王不得已,允許成功返鄉。我們無法得知母子相會的情況,不過從後來田川氏慘死,成功反應極為激烈,我們或可推測成功對母親的孺慕之情很深。
在這裡,我們必須回頭說明鄭芝龍叛明降清的經過,才能明瞭此時唐王的憂慮。北都覆亡後,在弘光、隆武二朝,鄭芝龍和他的弟姪輩都受封高爵,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小朝廷需要仰靠他們的軍事力量。鄭芝龍、鴻逵由封伯、封侯,旋即分別進為平國公、定國公,可以說封爵已經到頂了。但是,讓我們來看看鄭氏兄弟伯姪的表現。
靖虜伯鄭鴻逵奉命鎮守鎮江,弘光元年(1645) 五月初八 日,清兵渡江,總兵鄭鴻逵、鄭彩以舟師遁入海,走福建,清兵遂取鎮江。也就是說,鄭鴻逵、鄭彩不戰而撤走水軍,從海路回到老家福建。這是保持自家實力的做法。唐王即位於福州,當然更要靠鄭氏的軍力了,當時鄭芝龍權位甚高,自認為一人之下眾人之上。
七月,隆武賜宴大臣時,想居首輔位,但黃道周力爭祖制沒有武職在文臣之上的,最後還是由位居相位的黃道周居先。當時廷臣一再促請鄭芝龍率兵出關,但鄭芝龍以餉絀為藉口,逼得黃道周只好親自到江西募兵,以圖恢復。所謂出關,主要指出仙霞關。
仙霞關地處浙閩贛三省交通要衝,有「東南鎖鑰」、「八閩咽喉」之稱。八月,鄭芝龍不但不出關,反而藉明年春天出關,計兵多少,需餉多少,大肆收括。九月,鄭芝龍知道輿論不滿,不出關無法塞眾口,於是請以鄭鴻逵引兵出浙東、鄭彩引兵出江西。結果是,鄭鴻逵和鄭彩出關後,以候餉或餉缺等為藉口,不前進,旋即引還。看不出有出關和浙東、江西之抗清勢力會師,一起戰鬥的意思。換句話說,從弘光封鄭芝龍南安伯到隆武二年三月鄭成功看到唐王鬱鬱不樂,矢志捍衛,已經過了一年又十個月,我們看不到鄭氏軍隊為這兩個朝廷打過仗。真是白給封公封侯了。
唐王無法不憂心忡忡。鄭芝龍掌握隆武朝最高的軍事權力,如果他倒戈,將如何呢?實際上,鄭芝龍一直是在觀望。但他也知道他必須挾持唐王,才有奇貨可居。三月,江、楚一帶抗清勢力相繼來疏,迎請唐王,唐王於是決定離開汀州,前往江西,和湖南互為聲援。鄭芝龍不希望唐王入贛,動員軍民數萬人遮道號呼,使得唐王的隊伍無法前進,不得已駐蹕延平,以延平府的府署當作行宮。這是鄭芝龍的高招。他不只意存觀望,實際上在考慮投降滿清的事,所以鄭森看到唐王愁坐,才會脫口而說「陛下鬱鬱不樂,得無以臣父有異志耶?」
唐王畫像(出處: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Long-wu.jpg)
唐王畫像(出處: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Long-wu.jpg)
我們無法在這裡寫一部南明史──那太複雜了,讓我們簡單交代一下鄭家軍的表現。四月,鄭彩「棄廣信,奔入杉關」,被唐王削職,戴罪圖功。五月,《小腆紀年》以春秋筆法寫道:「明鄭芝龍通於我大清」。當時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和御史黃熙允向貝勒博洛建議:「賄芝龍以王爵,福建可不勞一矢,浙中亦聞風潰矣。」雙方展開接觸,鄭芝龍回信,說「遇官兵撤官兵,遇水師撤水師,傾心貴朝,非一日也」,於是貝勒決定渡江。這是北兵不斷往南逼進,復明勢力不斷喪失地盤的時候,如果當時有我們的新聞報導,某地陷,某某「敗死」、某某「不屈,死之」、某某「蹈海」就是每天的頭條。
六月,清兵渡過美麗的錢塘江,監國魯王逃亡海上,妃張氏死之。六月底,鄭鴻逵聽說浙東軍潰,光著腳就棄仙霞關逃跑。消息傳來,唐王大為震驚,削鄭鴻逵封爵。據說當時有民謠,唱道:「峻峭仙霞路,逍遙車馬過,將軍愛百姓,拱手奉山河。」可見民間還是有輿論的。清兵都還沒打到仙霞關,鄭鴻逵即棄關不守!
此時,鄭芝龍又有何舉動呢?那就是把他的兵力從唐王駐蹕所在的延平撤走,返回故鄉安平鎮,唐王下詔留之不得,於是仙霞關守兵全部崩解。據說,鄭芝龍以取餉於海為名,向唐王拜表即行。唐王下手敕挽留,說:「先生稍遲,朕與先生同行。」語氣好不可憐。但使者奉敕書到河邊,鄭芝龍已「飛帆過延平矣」。
八月二十一日,唐王聽說仙霞關不守,從延平出奔。宮眷都騎馬,還載書十餘簏以從,追隨的臣子只有幾人而已。次日,清兵入仙霞關,守浦城御史鄭為虹、給事中黃大鵬死之。二十七日唐王逃抵汀州,二十八日清晨,清兵入汀州,唐王和王后曾氏遇難。結束了隆武一年又二個月的短暫王朝。
(五)
我們前面說過,唐王與福王不可同日而語。福王處於尚有可為之時,卻把局勢弄得一敗塗地;唐王處於實無可為之際,仍強自振作,可批評的不多。福王有一切亡 國之 君的徵候:他寵信奸佞,恢復東廠,在南京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選淑女入宮,除夕夜還因為「後宮寥落,且新春南都無新聲」而不高興。
唐王則大為不同。即帝位於福州,「布衣蔬食,不御酒食」,命令司禮監「行宮不得以金玉玩好陳設,器用瓷錫,帷幄被褥皆布帛,後宮無嬪御,執事者三十人而已。」深諳為臣之道的鄭芝龍,進美女十二人,唐王「留之而絕不御」,大概怕傷鄭芝龍的顏面。
唐王即帝位是閏六月,第二年元旦,不受朝賀,還以三大罪自責,命令百官載罪從行。四月,生日不受賀。七月下旬局勢明顯不可為,不少官員想投降,巡閩使者截獲二百餘封的出關迎降書,唐王召集群臣,說他本不想當皇帝,但大家擁戴他,他「不得已勉徇群策,浣衣糲食,有 何人 君之樂!」他「朝夕乾惕,恐負重付,豈意諸臣已變初志。」他說他不想知道這些寫迎降書的人的姓名,當著群臣的面燒掉,希望他們能洗心滌慮,始終如一。「有 何人 君之樂!」說得多麼痛切。如果福王能像他這樣,真不知道明末的歷史是否能改寫?
唐王當眾焚燒迎降書時,其實大勢已去──兩個月前鄭芝龍已經「通於我大清」──清朝史書這樣寫著。焚迎降書後不到一個月,仙霞關不守,唐王從延平出奔,逃難時還不忘帶著十餘箱書!他和曾后於汀州遇難時,還有忠臣義士挺身護衛,情景感人。
歷史是殘酷的,南明是一部失敗史;對失敗的人,人們很少留情的。唐王能夠從錯綜複雜,如流水席般的歷史舞臺中浮現出一個清明的意象,不能不說有那麼一點真實的核心在那裡。我們今天治史者多半是多疑的、世故的,不輕易相信歷史。唐王當然有他的缺點。由於過去的患難之情,他很聽曾后的話,曾后不止參與決策,唐王臨朝時,還「垂簾共聽斷」。
平戶唐人八卦井(周婉窈拍攝) 
平戶唐人八卦井(周婉窈拍攝)
當時鄭森很年輕,他和唐王很親近。唐王即帝位時,四十四歲,鄭森二十二歲,是父子的年齡。唐王賞識成功,成功顯然也相當忠於唐王。也許年輕人還是比較有理想,鄭家軍對唐王的陰奉陽違,成功應該看在眼裡,最後的背叛,終不可原諒。一九七○年代後期西方學者Ralph C. Croizier寫了一本書,提議或可用戀母情結式的詮釋(Oedipus interpretation)來理解鄭成功「殺父報國」的行為。現在這樣的說法大概不太受重視,不過,作者指出鄭成功反抗血緣父親,而認同唐王為父親∕主君,倒不無道理。
從文獻來看,鄭森對父親鄭芝龍相當決絕,他不滿父親降清,也不願因父親受挾持而自己也受挾持,最後導致父親和全家十餘口因他而被處死──也就是間接「弒父」。如果容許我們有點文學的想像,或許「長身豐碩、聲如洪鐘」,恭儉自愛,對成功垂愛有加的唐王是他所追尋的「精神的父親」。喬哀思《尤里西斯》的主人翁逛了一天都柏林,結果是一場尋找精神之父的生命之旅。我們不能離題太遠,總之,鄭森對唐王念念不忘,這也導致唐王遇難後,成功不願臣事魯王(因為唐魯之間有過嫌隙),起兵後,遙奉於該年(1646) 十一月十八日即帝位於廣東肇慶的桂王朱由榔。
清軍進入福建之後,鄭芝龍為了和貝勒王博洛相會,欲前往福州時,成功牽衣跪哭,鄭芝龍嫌他囉嗦,拂袖而起。鄭成功離開後,告訴叔叔鴻逵此事,叔叔「壯之」。鄭鴻逵接著去見鄭芝龍,鄭芝龍跟他數落成功「少年,狂妄輕躁,不識時務」。鴻逵則趁機勸他不要投降,但芝龍降意已決。
由於父親要他一起投降,成功在叔叔鴻逵的安排下,率兵一旅逃往金門。鄭芝龍要去面見博洛時,招他同行,他不止不聽從,還回信說:「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今吾父不聽兒言,後倘有不測,兒只有縞素而已。」也就是忠高於孝,父親若不幸死亡,只好為他服喪就是了。鄭成功的這個態度在往後的十五、六年中,沒有改變過。 十一月十五日 ,芝龍帶領五百人前往福州,與博洛會面,正式降清,歡宴三天,半夜即被博洛設計挾持北上,從此再也無法回來福建。就在這個月,清軍攻入安平,成功的母親受辱自殺。十二月,成功糾合有志者數十人,揭舉抗清之旗,自稱「招討大將軍忠孝伯罪臣」。這年成功二十三歲。
鄭成功畫像(出處: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4%AD%E6%88%90%E5%8A%9F)
鄭成功畫像(出處: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4%AD%E6%88%90%E5%8A%9F)
根據黃宗羲《賜姓始末》,一六四四年滿人入關,長驅直入中國,打到福州時,鄭芝龍決定投降。鄭芝龍以為已經投降,有了護身符,家中未加武備,沒想到北兵打到安海,大事淫掠,田川氏亦被淫,自縊死。這件事顯然對鄭森打擊很大。在黃宗羲的筆下,鄭森反應很激烈,他寫道:「成功大恨,用彝法剖其母腹,出腸滌穢,重納之以斂。」「彝法」即「夷法」,指日本的做法。
不管此事是否屬實,人們想像:人子無告的忿怒,以及人子如何慘烈地「潔淨」受辱的母親的遺體。關於田川氏的記載不多,他很晚才被接到福建,是在唐王接見鄭森之後,即隆武元年(1645)閏六月之後的事。二兒子次郎左衛門不得隨行,留在故鄉陪伴祖父。田川氏在中國的時間很短,頂多一年半,最後橫遭慘禍,不能不說很不幸。
甲申、乙酉之變只是一年之間的事,緊接著唐王政權也只撐了一年二個月就又覆亡,而父親不顧他的忠告,棄明降清,母親受辱慘死,一介儒子決定舉兵抗清。史書上記載:「成功雖遇主列爵,實未嘗一日與兵枋。意氣狀貌猶儒書也。既力諫不從,又痛母死非命,迺悲歌慷慨,謀起師。攜所著儒巾襴杉,赴文廟焚之。四拜先師,仰天曰:『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作用。謹謝儒服,唯先師昭鑑之!』高揖而去。禡旗糺族,聲淚俱并。」
這是有名的鄭成功焚儒服事件。 楊雲萍教授認為這太過戲劇化(theatrical),而懷疑其真實性。然而,根據陳國棟的研究,哭廟、焚儒服,在明末清初是一種社會性行為,並非不常見。焚儒服主要在作不仕的宣告;哭廟目的在表達抗議。這都是一種要引起群眾注意的作態。鄭成功的哭廟、焚儒服,可以理解成向天下周告棄文投武的決心,並宣洩國破家亡的悲情、控訴天地之不仁。
鄭成功牽衣勸止父親降清應該是在安平(即安海,屬晉江縣)。我們推測,當鄭芝龍將自己的軍力撤離延平,棄唐王於不顧,「飛帆過延平」時,成功應該也在飛帆中。鄭芝龍從打算降清開始,這個「投降包裹」裡一直包括長子成功──或許鄭芝龍隱隱約約感覺到不包括成功的降清是存在著危機的。
這是鄭成功必須「遁金門」的原因。史料顯示,金門是鄭鴻逵的地盤;最後也是他退隱和安葬之地。金門離鄭芝龍老家南安石井很近,約 六海浬 ,簡直可以說一葦可渡。不過,鄭芝龍一家居住在離石井不遠的安平,因此安平是鄭成功成長之地。安平和石井屬於同個海灣線,距離很近,到金門同樣一葦可渡。(未完待續)
(六)
鄭芝龍只帶五百人到福州見貝勒博洛,把自己的軍力都留在原地。當他被挾持北上時,應該很後悔吧,他語帶威脅向博洛說:「吾子弟素非馴良,今擁兵海上,脫有不測,將奈何?」博洛回說:「此無與爾事,亦非吾慮所及也。」也就是博洛不甩鄭芝龍的威脅。鄭芝龍的子弟兵的確就成為鄭成功糾集號召的對象。
鄭成功在金門得知隆武帝后罹難的消息,旋即得知父親被挾北上。他於是從金門回到安平,決心起兵。成功一開始局促於安平一地,雖然有父親的舊部來投靠,終究力量不大,擠身既有勢力中,輾轉於鼓浪嶼等小島,後來逐漸擴展勢力範圍,最重要的突破應該是取得廈門主導權。
廈門原是鄭成功族兄鄭彩、鄭聯兄弟的地盤;軍力是鄭成功的十倍。鄭成功由於年輕,當時不乏看輕他的人,如鄭聯就說:「少年乳臭,虛名而已。何足介意?」哥哥鄭彩則較有警覺,回說:「弟言謬矣,切不可以少年輕之!細觀調兵,甚有經濟。」也就是頗能部署的意思。可見從安平起兵後,不到四年間,鄭成功慢慢展示軍事才能。
永曆四年(1650)八月十五日 ,鄭成功趁鄭彩帶兵遠出,計殺鄭聯,取得廈門。不過,第二年(1651),清福建巡撫張學聖派總兵馬得功趁鄭成功南下勤王,襲擊廈門,鄭氏之家資積蓄損失殆盡,受創慘重,鄭成功倉促回師。當廈門受襲時,鄭芝莞不戰而逃,席捲珍寶,棄城下船。四月十日議處廈門功罪,將沒負起守廈門責任的鄭芝莞斬首示眾。
芝莞是成功的叔叔,成功下諭曰:「本藩鐵面無情,爾諸勛臣鎮將,各宜努力。苟不前進怯敵,本藩自有國法在,雖期服之親,亦難宥之。」鄭成功治軍之嚴──或更正確地說,治軍過嚴,於此可見一斑。不過,他放過了一人,也就是叔叔鄭鴻逵。
「鄭成功居宅跡」的老樹,傳為鄭福松手植竹柏。 
「鄭成功居宅跡」的老樹,傳為鄭福松手植竹柏。
廈門是海島,馬得功襲擊時,由於後援撤退,馬得功無舟渡海返回大陸,託人向鄭鴻逵說項。當時鄭芝龍被挾持在北京,鄭芝龍母親黃氏在安平,被迫寫信要鴻逵協助,鴻逵於是放馬得功過海。鄭成功為此「不勝髪指」,傳令不許芝莞、鴻逵和諸親相見。按照鄭成功的脾氣和行事風格,鄭鴻逵是一定要被重重處罰的,甚至處斬,但是鄭成功氣憤歸氣憤,並沒處罰他,只是決絕地表明:「不殺虜,無相見期也」,頗像鄭伯之誓。
鄭鴻逵自知理虧,交出軍隊,躲到離石井十里的白沙,退隱不再管事。鴻逵患足疾,相當嚴重,走路需二人扶持,數年後,白沙寨受清軍圍攻,鄭成功和芝豹往救,事平之後鴻逵移居金門。鄭成功一向絕不饒恕敗事者,但對待鄭鴻逵顯然不同。或許顧念過去的一段叔姪感情吧?「這是我們家的千里駒呢。」叔叔摸著小福松的頭,賞愛地說著。看來小福松的記憶,還活在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的心中。
鄭成功回師廈門之後,改廈門為思明州。從此鄭成功完全接收控制鄭氏家族勢力,擁有兵將六萬多人,成為東南地區一股強大的抗清力量。這是永曆五年四月的事,九月,舟山城陷,張名振奉魯王來依鄭成功,鄭成功趁此機會吸收浙海水師名將張名震、周鶴芝、阮駿等部隊,兵力迅速擴展,成為東南地區最大的抗清領導中心。而鄭成功的力量又以金門和廈門為根據地。我們不得不注意:金門、廈門都是海島!
在傳統戰爭中,海島易守難攻,要攻下海島至少需要好幾倍的軍力。即使到了第二次大戰,武器已經非常進步精良,美軍攻打硫磺島,光是上陸就犧牲了數千人,而當時美軍擁有完全的制空權。如果我們檢視鄭成功在中國東南的勢力範圍,其實範圍不大,大抵只是閩南到粵東沿海一帶,未深入內陸地區。以海岸線而言,只是福建整個海岸線約一半以南,加上廣東靠近福建部分的海岸線,及海岸附近狹長的地區;以府而言,不出福建興化、泉州、漳州三府,以及廣東潮州、惠州二府,且不包括這五府靠內陸的縣邑。真可說名副其實佔據「東南一隅」。
以這麼狹而小的地區和已然佔有大明一半江山的清朝力量相抗衡,誠是以小抗大,但是清廷無法小看鄭成功。何以如此?海戰是個因素。鄭成功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襲擊並佔領沿海地帶。清軍在陸上驍勇善戰,但不諳海戰,雖設有水師,戰鬥力甚弱;鄭成功的軍隊水陸兼備,軍力最強時,有七十餘鎮,水師約占十鎮,兵力雄厚。海洋顯然站在鄭成功這邊,或者說,鄭成功充分利用了海洋的優勢。
荷蘭臺灣長官揆一(Frederick Coyett)《 被遺誤的福爾摩沙》所附海戰圖(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4%AD%E6%88%90%E5%8A%9F)
鄭成功的軍隊是「赤腳大軍」。荷蘭文獻這麼記載,[1]中文文獻如出一轍,寫道:「成功特重操練,舳艫陳列,進退有法,將士在驚濤駭浪中無異平地,跳躑上下,矯捷如飛。將帥謁見,甲冑僅蔽身首,下體多赤腳不褌;有以鞋履見者,必遭罵斥,併抑其賞。凡海岸多淤泥陷沙,惟赤腳得免黏滯,往來便捷,故與王師鏖戰屢勝;其於勝勢,固已占卻一籌矣;官兵以靴履行泥淖中,不陷即滑,奚免敗績?」也就是說,兵士不穿長褲、赤腳,利於海灘之戰,光這點就已經勝過清朝軍隊;清兵穿著靴子,不是陷入泥沼,就是滑倒。
我們不知道「赤腳大軍」是否為鄭成功所創,不過,明清之際日本人和唐人明顯的不同在於髮型和穿不穿鞋。我們從日本的《倭寇圖卷》、《唐館圖卷》,以及《長崎唐館交易圖卷》等繪卷可以得知,所謂「真倭」是剃頭、赤腳的;那些在海港工作的日本勞工大都赤腳、不穿長褲,半截短外衣(作業服或「法被」)遮不到膝蓋,而華人的勞工則穿長褲和鞋子。我忍不住想起平戶的田川氏。她在川內浦千里濱採貝時,不會穿著鞋子,白沙上留著迆邐的腳印。在海邊遊玩的福松,不會穿著鞋子,白沙的炙熱直透腳心。鄭成功的軍隊打赤腳,是否是平戶記憶的影響?值得我們思考。
鄭成功到底有多少軍力?鄭成功自己總是說「數十萬之眾」、「我兵數十萬」、「數十萬兵眾」。所謂「數十萬」,很難知道確指,不過就中文而言,總要超過二十萬才能這麼說,不然只能說十餘萬。所以低估來說,至少有二十萬以上。不過,此數十萬,到底是「眾」,「兵」,還是「兵眾」?有疑義,如果是「眾」的話,應該包括文武官員及其眷屬。就兵額而言,據估計,在永曆七年(1653)八月以前,鄭成功軍隊大約六萬人,但兩年之後,兵額增加至少一倍,達十五至十八萬人。如果加上文武官員和眷屬,聲稱擁有數十萬之眾並不誇張。兵力的增加,除了鄭成功善於作戰之外,他和清朝進行和議,也是關鍵所在。鄭成功透過和談,爭取時間擴展勢力,甚至藉和談來養他的數十萬之眾。
海洋之子鄭成功(二) | 故事 StoryStudio https://storystudio.tw/?p=81373


https://is.gd/VOPMbZ
明朝是個很特殊的皇朝,有呼風喚雨、主宰朝政的太監,有「以黨爭為己任,置國家百姓死生於度外」的朋黨,從崇禎皇帝到南明諸王,雖天下將傾,數十萬無辜百姓遭屠,內鬨鬥爭卻更形猛烈。明朝不敗,天理難容。
「亡天下:南明痛史」,是筆名為「赫連勃勃大王」(本名:梅毅)所著。這是我第一次閱讀中國大陸人士撰寫的歷史小說,一則對南明何以兵敗如山倒感到興趣,再則也許可以接觸到不同的角度、觀點和陳述。
本書作者簡介
赫連勃勃大王(梅毅),男,天津人,現居深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研究生畢業後,從事金融工作十餘載,致力於資本市場研究工作。業餘時間内,著有《生命的傷口》、《赫爾辛基的逃亡》、《表層》等多部中篇小說,並有“偽青春三步曲”:《南方的目光機場》、《失重歲月》、《城市碎片》等三部長篇小說,還出版有長篇社會學譯著《人類行爲》,曾獲中國國家、省、市等多項文學獎項。2004年起,以“赫連勃勃大王”爲筆名,開始“中國歷史大散文”的寫作,相繼出版有長篇歷史散文集《隱蔽的歷史》、《歷史的人性》、《華麗血時代》、《帝國的正午》、《刀鋒上的文明》、《帝國如風》、《大明朝的另類史》、《亡天下》、《極樂誘惑》、《鐵血華年》。香港中華書局出版有《歷史長河的悲喜英雄》、《帝王將相的博弈真相》繁體字版。
本書章節
本書計13章,共438頁,從各章及小節名,可知其敘述之事件:
一、「半明半滅大明朝─崇禎帝的自殺和鳳子龍孫的下場」:
(一)「屋漏偏逢連夜雨─內憂外困隙的崇禎帝」:1、自損棟樑-枉殺袁崇煥;2、遍地烽火-以油澆火的「平賊」;3、狂龍入海不回頭-崇禎帝輕信農民「投降」的後患;4、錯把懦羊當猛虎-崇禎帝誤用楊嗣昌;5、不戰不和-與清廷猶豫不決的和議。
(二)「勢如破竹進皇城-李自成的『成功路徑』」:1、路徑一:河南、湖廣的攻取之路;2、路徑二:陜西「老家」的回歸;3、勢如破竹的「東征」;4、路徑四:通往北京的大路。
(三)「四十二天『帝王夢』-李自成的短命政權」:1、對明臣敲骨搾油的「追贓」;2、山海關前的敗績;3、九宮山下一命亡。
(四)「覆巢之下無完卵-清廷對崇禎三子及明宗室的殺戮」。
二、「欲向江南爭半壁─弘光君臣的夢囈」:1、雄雞一唱天下白-崇禎帝死後的時局;2、白皙通侯最少年-關鍵人物吳三桂;3、可向江南爭半壁-南明政權的有利條件;4、恰當機會中的不恰當人-弘光帝即位;5、最無遠見的政略-南明「借虜滅寇」的國策;6、使臣碧血灑北京-左懋第的凛然北行;7、縈繞不去的陰影-與國偕亡的黨爭;8、飛揚跋扈為誰雄-「四鎮」與「左鎮」;9、以下犯上窩裡鬥-許定國殺高傑的「睢州之變」;10、衰世爭出離奇事-弘光朝的「南渡三案」;11、八十萬眾齊渡江-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的反叛;12、數點梅花亡國淚-史可法的血肉揚州;13、忽喇喇華廈一時傾-弘光朝廷的覆滅
三、「留髮與留頭:兩難的抉擇─被征服者的反抗」:1、文化髮型比命重-江南人民的流血抗爭;2、留髮復衣罪當死-陳名夏案始末。
四、「四海狼煙美少年─壯烈殉國的夏完淳」:1、香蘭秀竹生雅庭-夏完淳的生父與尊師;2、黃花白草英雄路-夏完淳不屈殉節;3、面對英烈慚煞人-審訊夏完淳的洪承疇
五、「兩個『太陽』照南明─隆武帝與魯監國兩朝為政」:1、脫卻牢籠繼帝位-隆武帝的坎坷身世;2、偏處一隅難抒懷-魯監國抗清屢戰屢敗;3、忠臣殉難帝星落-黃道周出征與隆武朝的覆亡;4、降清反入囚籠內-鄭芝龍的悲劇。
六、「彩雲之南的誘惑─『大西軍』進軍雲貴」:1、吃人「黃虎」嗜殺狂-「大西王」張獻忠;2、烏雞妄想變鳳凰-沙定洲的「雲南王」之路。
七、「將軍奮劍南天起─李成棟反正」:1、率軍降清殺人如麻-李成棟的亂世沉浮;2、窮追不捨誓平兩廣-李成棟對肇慶的進攻;3、且戰且行抵抗重重-李成棟在兩廣戰場連遭挫折;4、天良發現立意反正-李成棟在廣州宣佈歸明;5、勢窮節見,殺身成仁-李成棟的最後歲月
八、「南明的北風─華北地區的反清運動」:1、好漢今日又重來-山東義軍的抗清;2、孤注一擲爭意氣-姜瓖的大同「反正」。
九、「木棉花開血樣紅─兩廣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1、屠刀未放想成佛-尚可喜廣州屠城;2、丹心難為利刃改-瞿式耜桂林殉節
十、「永曆朝廷活『曹操』─跋扈驕橫的孫可望」:1、驕橫無聊偏較真-「一字王」還是「二字王」;2、武治武攻兩不治-孫可望的內外「進取」;3、跋扈更勝曹孟德-孫可望的一意孤行;4、到死難洗一生羞-孫可望降清的下場
十一、「『國姓爺』的私心─海上稱雄鄭成功」:1、初出茅廬見識奇-鄭成功的早期活動;2、詭異人間父子情-鄭芝龍和鄭成功;3、乘風破浪江南行-鄭成功的「長江之役」;4、功虧一簣千古恨-鄭成功的南京之圍
十二、「弓弦一絞送君王─永曆政權的終結」:1、強敵壓境難安穩-永曆君臣的昆明大撤退;2、萬塔之國當客囚-永曆君臣在緬甸的遭遇;3、龍遊淺水遭蝦戲-永曆帝在緬甸的最後歲月;4、遊龍墜地成飛灰-永曆帝被絞篦子坡
十三、「浩然正氣灑熱血─張煌言殉明」
本書內容摘述
明末清初詩人閻爾梅曾歎息:「嗟夫!士大夫居恒得志,人人以不朽自命,一旦霜飛水脫,為疾風勁草幾人乎?」這位曾向史可法先生表達一定要為大明朝死節的詩人,南明未亡即已投入清朝巡撫趙福星手下當幕僚。
「平日慷慨成仁易,事到臨頭一死難。」,閻爾梅就是如此,可另也有如南明大臣張煌言者,堅決拒降,臨刑前,寫下這樣一首詩:「不堪百折播孤臣,一望蒼茫九死身;獨挽龍髯空問鼎,姑留螳臂強當(擋)輪。謀同曹社非無鬼,哭向秦廷那有人!可是紅羊剛換劫,黃雲白草未曾春?」
自崇禎末年到南明,這兩種明臣武將及文人,或是悲愴,或是卑諂,各有其態。史可法、高傑、夏完淳、陳子龍、張名振、瞿式耜、張同敞、張煌言等,是一種典型,洪承疇、吳三桂、尚可喜、孔有德、馮銓、孫之獬等,是另一種姿態。
一、崇禎帶著大明朝走向滅亡:
(一)亡國之君:崇禎帝朱由檢,是明光宗第五子。由於早年喪母,身邊無可信賴的家人,童年的孤獨、被遺棄感、挫折感,形塑了他猜疑、偏激、固執的性格。除誅殺魏忠賢外,他登基後的每一步,幾乎是步步皆錯,步步將大明朝帶向滅亡。
(二)屈殺袁崇煥:袁崇煥數次與後金軍交戰,皆得勝而還。皇太極見袁崇煥營盤堅固,無隙可乘,便施用「反間計」。當時清營中有兩個被俘的明朝太監,他遂命令漢人降將高鴻中與鮑承先兩人趁黑坐在這兩個明朝太監被困的營帳外,假裝酒醉,放言說袁崇煥與大金有密議,準備裡應外合。夜間,哨兵故意縱兩個太監脫逃。這兩人一回城,即奏報崇禎帝,崇禎帝立即派人逮捕袁崇煥,打入詔獄嚴刑拷打審問。袁崇煥被判凌遲,其兄弟妻子長流三千里,抄其家產歸公。崇禎三年(1630年)8月16日,袁崇煥被剮於北京鬧市。被殺前,袁崇煥作<臨刑口占>:「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仍舊守遼東。」
(三)末日景象:明朝晚期,土地高度集中,宗室、勳戚、官紳地主對土地的兼併愈演愈烈,貧者益貧,富者益富。而自嘉靖帝(世宗)開始「竭天下之財以奉一人」,萬曆帝(神宗)變本加厲,天啟帝(熹宗)有樣學樣,明朝財政面臨崩潰,只得藉著不斷加派賦稅來搾取民財。各級官吏巧取豪奪,竭澤而漁。農民紛紛拋荒逃散,造成水利失修,河患日甚,惡性循環,天災人禍不絕。軍制方面,更是法久弊生,軍屯、商屯均有名無實,士兵被拖欠軍餉,已經沒有什麼戰鬥力。諸大將除身邊親兵可用外,基本上沒有可信得過的兵校。軍紀敗壞,索餉嘩變,幾乎成為明末軍中的「主旋律」。自西元1628年起,陜北大旱。十餘年間陜西、山西、河南、河北、江蘇、山東,無年不旱。加上蝗災、瘟疫接踵而至,赤地千里,十河九乾。人民無生路可尋,加之官員貪污,苛捐雜稅,橫徵暴斂,逼得只能走一條路:造反。
(四)漢奸心態:皇太極雖然在松錦大戰一舉擊破明軍十多萬,但仍舊非常想與明朝講和。對於明廷主動議和,皇太極和不少滿洲貴族認同而重視。皇太極認定自己應堅守東北國,並不惜居於明朝屬國的地位,只要「天朝」每年能「饋贈」萬兩黃金、百萬兩白銀即可。作為回報,清國院上貢明朝每年貂皮千張,人參千斤。但反對最力的當屬漢人降官張存仁和祖可法等人,他們主張明朝議和是緩兵之計,勸阻皇太極不要議和,並獻上「三策」攻明:上策是直搗北京,割據河北;中策是直取山海關,切斷北京與寧錦間的「咽喉」;下策是屯兵廣寧,穩步奪取寧錦土地。
(五)崇禎之死:崇禎帝是一位沉猜之君,任內曾誅總督7人、巡撫11人,14任兵部尚書,不是自殺,就是被殺、或遭削籍,罕有善終。
李自成大軍兵臨北京城,由於朝廷缺錢,崇禎帝情急抱佛腳,令勳臣、太監出錢助餉。國丈周奎捐出1萬兩,就表示家中再無銀兩(日後遭闖軍追出現銀金寶100多萬兩)。東拼西湊,崇禎帝的面子只得20萬兩(日後闖軍擠出7000萬兩)。
3月16日,農民軍前哨已經出現在城下。明朝襄城伯李國楨帶領三大營京兵在城外迎戰,結果,迎敵變成迎賓和迫降,他帶著大批火器投入李自成「懷抱」。如此關鍵時刻,更奇怪的是,北京城所有軍隊皆由太監指揮。只因司禮太監曹化淳說:「(魏)忠賢若在,時事必不如此。」
北京城士兵僅剩七、八千疲卒,健銳士兵均在先前被那些派出北京城四處監軍的太監當護衛軍調走了。北京的宦者人數不少,城上城下竄著的有上萬人,個個頤指氣使,一副「監軍」模樣。北京守城開始之際,還有人送飯,小宦者派人到城上胡亂送去幾大桶粗飯,聽憑士卒以手攢食。3月16日後,送飯的人也不見了,守城士兵竟有不少餓死者。
農民軍攻彰義門時,監軍太監曹化淳開門投降,引大軍入城,齊攻內城。3月18日夜,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獻門的太監曹化淳,為博李自成之歡,口誦諛文:「萬姓歸心,獨夫授首,比堯舜而多武功,邁湯武而無慚德。」
4月22日,吳三桂下令開山海關門,清軍入關,李自成敗走。。
二、南明福王:
(一)擁立新君:崇禎帝自縊後,擁立新君就是明朝南京官員當務之急,以為恢復大明朝的政治象徵。策立新君,有兩個新君人選,一為福王朱由崧,一為潞王朱常淓。依倫序看,福王最為合適,但他酗酒好色、粗鄙無能,史可法寫下「七不可立」──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有司。史可法和馬士英密議後,為免兩派爭議,決定走第三路線,準備擁立明神宗之子桂王。
關鍵時刻,太監盧九德暗中江南幾位手握重兵的總兵官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均為鳳陽總督馬士英的手下)等聯繫,說服他們擁立福王。因馬士英手下幾位武將轉舵,馬士英立即轉向,由原先擁桂王繼位,改擁他原本不看好的福王。接著,山東總兵劉澤清也轉向支持福王,東林黨領袖錢謙益轉向表示贊同,就這樣癡如劉禪,淫如隋陽的福王就成為南明的弘光帝。
(二)借虜滅寇:弘光帝繼位,立刻宣佈要為崇禎帝「復仇」,把矛頭指向農民軍。一幫朝臣,無論賢愚,認為「雪先帝仇恥」最重要,所以「款虜不為無名」,借虜滅賊,誓把農民軍消滅。主張借吳三桂之力,聯合清軍打擊農民軍,讓清軍與農民軍兩敗俱傷。可見,南明諸臣,無人認知當時最大的敵人不是「賊」,而是「虜」。
由於南明政權在幾個月內力圖討好清朝,不思進取,多爾袞風風火火加快了對農民軍的軍事行動,毫無「後顧之憂」地著力平滅李自成舊部。至10月下旬,多爾袞傳檄江南,派多鐸為定國大將軍,率兩萬多精兵,直往江南殺來。理由有三:第一、南明擅立福王。第二、南明不思「討賊」,諸將擁眾害民。第三、崇禎帝自縊,南明諸臣穴鼠思懦,無人臣之禮。
(三)弘光大政:馬士英、阮大鋮當政,先弄出當國「大計」,第一、迎弘光帝嫡母進南京;第二、遷老福王靈柩;第三、因皇子未生,應大幅選淑女充實後宮;第四、要防備儲王,立即把倖存的宗室遷入南京就地安置(看管)。宦官四下尋摸,只要見民間女子有姿色者,即刻用黃紙貼額,拉入宮中,市肆騷然,致民間有不少婦女自盡相拒。弘光帝又覺宮殿狹隘,大興土木,四處搜尋巨木大柱。
馬、阮貪污納賄,無所不至,誰只要有錢,就立刻有官做,以至民間歌謠四起:「中書隨地有,都督滿街走,紀監多如羊,職方賤如狗。蔭起千年塵,拔貢一呈首。掃盡江南錢,填塞馬家口。」
除夕,弘光帝在興寧宮,愀然不樂,太監忙問:「新宮華麗舒適,應該高興才對。皇上似乎心中有事,難道是思念皇考(老福王)和先帝(崇禎)嗎?」
弘光帝久不應。過了好久,一聲深沉歎息過後,他才開口:「進宮演戲的班子,男女優伶,色藝雙佳者,太少了!」
(四)弘光覆滅:4月26日,揚州失守,過了三天,馬士英才召集大臣在宮內議討防禦之事。由於意見不和,馬士英與姚思孝等人在殿上大打出手。大臣之間你踹我一腳,我摑你一掌。一直對國事不發一言的弘光帝忽然大喝一聲:「住手!」眾臣凛然,終於等到皇帝表示意見的時刻。真所謂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大婚要緊,爭吵什麼!」皇帝一出言,馬士英等人加緊替他甄選秀女。
五月初九,負責江防的明將鄭鴻逵生日,張燈大宴。第二天早晨,數百清先鋒軍乘亂上岸,在高崗處打鼓吹號。還沒見到清軍人影,鄭鴻逵已嚇得魂飛魄賽,未做任何抵抗,打馬先逃,主將既逃,所屬幾萬大軍隨之而遁。
弘光帝得知清軍渡江,仍然顯得非常沉著,從中午到晚上,與宮內大喜宦者雜坐飲酒,觀賞梨園雜劇,對政事沒有任何安排。直至深夜,弘光帝逃了,後為叛將馬得功所抓,押送北京後即被處決。
三、隆武帝與魯監國:
(一)潞王「監國」:弘光帝被抓,眾人於杭州推戴潞王「監國」(代理皇帝),3天後,清軍殺到,一直被寄予厚望的潞王與屬下未做任何抵抗,向清軍獻城投降。
(二)隆武政權:鄭芝龍家族擁護唐王朱聿鍵監國,繼之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隆武帝雖為英明之主,可惜一直為鄭氏家族集團所架空。鄭氏家族是數十年橫行於福建、廣東、浙江沿海的海盜。崇禎初年受招安後,趁天下大亂之際,一直忙於擴大地盤,充實私人力量。鄭氏家族推舉隆武帝後,傲慢無上,賣官鬻爵,大肆搜括百姓,橫毒兇暴,甚至超過弘光朝的馬士英。隆武皇帝稱帝後,一直處於三面受困的境地,一受制於鄭氏家族,二要防魯王軍隊,三則有李成棟率領的清軍節節進逼。
清軍進逼,鄭氏家族按兵不動,軍隊諸部怯懦觀望。已過花甲之年的大學士黃道周對隆武帝表示:「與其坐而待亡,不如君臣共出一拼。我為大臣,當先於皇帝而行,以為人臣表率。」由於人、財、物皆在鄭氏家族掌握之中,大學士黃道周憑一腔忠義,自己出錢,加上朋友資助,僅帶萬餘銀,攜數名弟子慷慨出征,福建各地義民聞之而附者萬人。但是這支拼湊起來軍隊,全無作戰經驗,後黃道周兵敗被俘,慷慨就義。
隆武帝只得自率數千明兵「御駕親征」,鄭芝龍早已暗中與清兵約降,福建各關礙均無人把守。隆武帝一路敗逃,於汀州被殺。
(三)魯王監國:曾降清的明朝浙江防倭總兵王之仁與張維國在紹興推舉魯王朱以海監國。隆武帝派人要魯監國承認,並竉絡浙東明臣明將,答應個個加官晉爵。但張國維和王之仁等人卻不答應,因為如果這樣,他們就沒有「擁立」大功。
魯監國手下力量最大的將領是鎮東侯方國安,打仗卻屢屢潰退,再加上此人人品不好,收留阮大鋮和馬士英,並想把二人弄入朝中,導致朝臣分裂。魯監國寵妃張氏,其父張國俊得封伯爵,小人得志,作威作福,把國政搞得亂七八糟。
最要命的是魯監國的軍隊耗餉嚴重,糜費無度,把治下的八郡人民搞得筋疲力盡。
舟山戰役失敗後,張煌言與張名振擁魯監國進入鄭成功轄境,魯監國遭到軟禁,1962年底,鄭成功死後半年,魯監國朱以海因哮喘病發作病死於軟禁之所。
四、永曆帝與紹武帝:
(一)再度雙王並立:隆武帝死訊傳出,10月,瞿式耜、丁魁楚等人在肇慶擁立永明王朱由榔(後來的永曆帝)「監國」。隆武朝的大學士蘇觀生與丁魁楚素有過節,出於個人恩怨,他提出「兄終弟及」說,11月,在廣州擁立朱聿為「監國」,3天後舉行登極大典,改元「紹武」。不到半個月,永明王朱由榔也稱帝,改元永曆。隆武帝時,就有魯王朱以海稱監國。至此,南明又出現二帝並存局面,大敵當,形勢如此嚴重,這些人仍蹈明後期的積習,互結朋黨,各援派系。
(二)兩帝大戰:最可歎的是,蘇觀生下令殺掉永曆朝的來使,激得永曆帝派兵討伐,紹武帝也派兵討伐永曆帝。先是永曆軍勝利,攻殺800多紹武兵,後紹武軍設局獲勝,永曆軍幾遭全部殲滅。
紹武帝大勝,自以為「天授帝位」,開始在廣州搞那套郊天、祭地、幸學、閱兵的花架子,一幫君臣上下安逸,大肆封賞,胡亂賜官。
(三)紹武覆亡:1646年12月14日,清軍10多人化裝成艄公乘船進入廣州城,很快殺掉廣州東門守衛,大開城門,數百清兵策馬衝入。紹武大軍都西出和永曆軍交戰未返,宿衛禁兵一時召集不全,廣州明軍化作鳥獸散。紹武帝易服化裝外逃,在城外被清兵所擒,晚間,趁守兵不備,以衣帶自縊而死。
(四)永曆覆亡:1660年底,吳三桂大軍臨江而陣,緬王大驚,忙派使進貢,吳三桂只傳達一個意旨:馬上送來永曆帝,否則,清軍過江屠城。緬王立刻派人將永曆帝及從人押送給吳三桂。1662年,永曆帝被吳三桂以弓弦絞死於昆明篦子坡,時年40歲。與其一同被絞死的,還有永曆帝的12歲兒子。  
結語
讀完「亡天下:南明痛史」,令我掩卷三歎,大明朝之覆滅乃咎由自啟,自招絕路。除諸多降臣降將,或牆頭草外,即使是未降之臣將,於大廈將傾之際,或仍纏鬥於朋黨之爭,或糾葛個人恩怨,或排除異己、橫徵暴斂。不戰而降、不戰而逃、開門啟關除隘,盡是卑懦之軍。
觀之台灣現狀,與崇禎時期及南明時期,竟有諸多相似之處。藍綠惡鬥,置國家利益於度外,以一黨興衰為己任。國民黨更似南明,結派營私,各擁其主,明爭暗鬥,早已黨不成黨,其潰敗似已指日可待。民進黨則是充滿意識形態,缺乏大格局的治國人才。由台灣這兩個主要政黨來看,台灣幾乎已不可能再有機會成龍成鳳了。
《舊唐書》中的記載,唐太宗曾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歷史昭昭在目,明知何以興、何以衰,卻無人引以為鑑,避免落入覆轍,或許這才是一種更大的悲哀吧!
https://is.gd/VOPMbZ


隆武帝朱聿鍵是南明政權的第二位皇帝,朱元璋之子朱桱的八世孫,也是南明政權中最有最為的帝王,然而生不逢時,憑一己之力也無法力挽狂瀾,有人說他若身在太平盛世絕對是一位賢明的君王。明朝滅亡後,朱由崧建立了弘光政權,朱由崧死後,朱聿鍵登基為帝;1646年,清軍入福建後俘虜了隆武帝,朱聿鍵絕食而亡,時年44歲,後永曆帝尊其為思文皇帝,廟號紹宗。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朱聿鍵為明太祖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後裔,是太祖九世孫。1606年(萬曆三十四年)四月丙申生於唐王府,母妃毛氏。
  朱聿鍵的爺爺老唐王朱碩熿惑於嬖妾,心裡一直愛惜小妾生的兒子,憎嫌朱聿鍵之父(當時的唐王世子朱器墭)。於是,他暗中把朱聿鍵父子囚禁在承奉司內,想活活餓死他們,當時朱聿鍵才12歲。幸虧暗中有個小官張書堂幫忙送些糙米飯,在囚房中,朱聿鍵父子苟活了十六年。身處牢籠,朱聿鍵埋頭苦讀,鑽研儒學典籍,沒有浪費光陰。朱聿鍵的父親氣息奄奄,在快要熬出頭時,卻被急切想襲唐王王位的弟弟於1629年(崇禎二年)毒死。老唐王準備封愛妾的兒子為世子,還想取消了朱聿鍵的世子地位。結果,地方官員陳奇瑜弔唁唐世子時,警告老唐王說,世子死因不明,貿然改變世襲人選,說不定朝廷日後會怪罪。老唐王害怕日法追究,趕忙立朱聿鍵為“世孫”。同年老唐王也去世。
  1632年(崇禎五年)朱聿鍵繼為唐王,封地南陽。崇禎帝賜其皇明祖訓、大明會典、五經四書、二十一史、通鑑綱目、忠孝經等書。朱聿鍵在王府內起高明樓,延請四方名士。
  起兵勤王
  此時的朱聿鍵鋒芒畢露,在宗室換授等問題上與崇禎朝臣多有衝突,得罪了不少大臣。為其父當年被毒死一事報仇,竟在1636年(崇禎九年)七月初一,杖殺其兩位叔父福山王朱器塽(死)、安陽王朱器埈(未死)。當年八月,清朝王爺阿濟格率兵攻打北直隸等地,清兵入塞連克寶坻,直逼北京,京師戒嚴。朱聿鍵心切,上疏請勤王,崇禎帝不許,竟不顧“藩王不掌兵”的國規,招兵買馬,自率護軍千人從南陽北上勤王。行至裕州,巡撫楊繩武上奏,崇禎帝勒令其返回,後朱聿鍵沒有遇到清軍,卻中途和農民軍交手,亂打幾陣,互有勝負,乃班師回南陽。明朝對藩王防備極嚴。依照明朝規制,藩王盡可在王府內享樂,惟獨不能興兵擁將離開藩屬。即使朱聿鍵動機純粹,仍使當時在位的崇禎帝大怒,冬十一月下部議,廢為庶人,派錦衣衛把這位唐王關進鳳陽皇室監獄。崇禎帝改封其弟朱聿鏼為唐王。
  朱聿鍵高牆圈禁期間,鳳陽守陵太監索賄不得,用墩鎖之法折磨之,朱聿鍵病苦幾殆。熬了七年,終於能保住性命。1643年(崇禎十六年)明朝的鳳陽巡撫路振飛到當地巡視,前往監獄拜見朱聿鍵。朱聿鍵當時已經被磨掉許多銳氣,待路振飛彬彬有禮,使後者對他好感非常,並派人對這位唐王加以特別護理。後路振飛向崇禎帝上疏陳高牆監吏凌虐宗室之狀,請加恩於宗室。乃下旨殺欺凌唐王之陵監石應詔。
  南下福建
  1644年(崇禎十七年),崇禎帝在北京自縊,南京擁從洛陽逃出的福王子朱由崧為帝,在南京即位,改年號弘光,實行大赦。在廣昌伯劉良佐奏請下,囚於鳳陽的朱聿鍵也被釋,並封為南陽王。南京禮部請恢復唐王故爵,朱由崧不允,並令朱聿鍵遷至廣西平樂府(今桂林南),但朱聿鍵貧病不能多行。
  1645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五月,朱聿鍵赴平樂途中,在蘇州聞清軍已破南京,弘光朝覆滅,遂至嘉興避難。六月,朱聿鍵至杭州,遇潞王朱常淓,奏請其監國,不聽;請朝陳方略,不允。當時鎮江總兵官鄭鴻逵、戶部郎中蘇觀生至杭州,與朱聿鍵談及國難,泣下沾襟。後朱聿鍵被鄭鴻逵護送,前往福建。而朱常淓最後在眾人推戴下於杭州稱“監國”(代理皇帝)。清軍殺到時,一直被寄予厚望的朱常淓與屬下沒做任何抵抗,向清軍獻城投降。途中在浙江衢州聞得潞王常淓已在杭州降清,於是南安伯鄭芝龍、巡撫都御史張肯堂與禮部尚書黃道周等商議奉朱聿鍵為監國。
  1645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六月十五日,黃道周第三次請朱聿鍵監國疏,十七日,朱聿鍵行至浙江衢州,就在檢閱軍隊時發布誓詞,表示將親提六師恢復中原。表明他已公開接受監國重任。
  君臨天下
  1645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六月二十八日,朱聿鍵在福建建寧稱監國。閏六月丁亥(初七)至福州,以南安伯府為行宮。二十天后,朱聿鍵於福州正式稱帝,改元隆武,宣布從七月初一起改弘光年號為隆武元年。改福建布政司稱福京,改福州行在為天興府,改布政司為行殿,建行在太廟、社稷及唐國宗廟。升鄭芝龍為平虜侯、鄭鴻逵為定虜侯,封鄭芝豹為澄濟伯、鄭彩為永勝伯。以黃道周為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蔣德璟為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朱繼祚為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曾櫻為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黃鳴俊、李光春、蘇觀生等人為禮、兵各部左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隆武帝即位後上高曾祖父四代帝號,高祖唐敬王朱宇溫為惠皇帝,曾祖唐順王朱宙栐為順皇帝,祖父唐端王朱碩熿為端皇帝,父唐裕王(追封)朱器墭為宣皇帝。四代祖妣皆追封皇后。封弟朱聿鍔為唐王,封國南寧;升叔德安王朱器?為鄧王;追封弟朱聿觨為陳王,子朱琳渼為陳王世子。遙上弘光帝尊號“聖安皇帝”。隆武元年七月下令將嘉靖年間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三殿之名恢復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各衙門前加“行在”二字。
  依據倫序,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帝廣西的桂王,但桂王當時距離江南太遠。而眾明臣齊推唐王朱聿鍵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他的封地在南陽。這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起家之地。眾臣推唐王朱聿鍵為帝,想把他當作重振大明的標誌,很想讓他暗和天意,爭取做一個明朝的“光武帝”,復興明朝。
  隆武帝舉行大典儀式當天,大風霧起,拔木揚沙,尚璽官的坐騎受驚,玉璽摔落,碰壞一角。眾人心驚,皆認為兆征不祥。雖然如此,隆武君臣還是很有平復天下的決心,銳意恢復。
  如同傀儡
  隆武帝雖為英明之主,卻一直為鄭氏家族集團所架空。以鄭芝龍、鄭鴻逵、鄭芝豹、鄭影為首的鄭氏家族,都是大海盜頭子出身,數十年橫行福建、廣東、浙江一帶沿海,兼商兼盜。他們崇禎初年受招安後,趁天下大亂之際一直忙於擴大地盤,充實自己的私人力量。
  鄭家惟一的忠臣,其實只有一個鄭成功。鄭成功原名鄭森,是鄭芝龍和日本老婆生的兒子。鄭芝龍有一次帶鄭成功入宮,隆武帝見之大悅,以手撫其背,說:“恨無一女配卿,卿為盡忠吾家,毋相忘也。”賜鄭森名成功,命為御林軍都督、儀同駙馬都尉,時人稱之為“國姓爺”。隆武帝此舉,也有籠絡鄭氏家族的意思在裡面。
  鄭氏家族傲慢無上,賣官鬻爵,大肆搜刮百姓,橫毒兇暴,甚至超過弘光朝的馬士英。他們在敗走江南時候,依然大肆搶掠,以至於當時造成這種現象:“受害者延頸待清兵,謠曰'清兵如蟹,曷遲其來!”
  一帝一王
  由於滿清剃髮令下引發了血腥殺戮,浙江大地抗清鬥爭如火如荼。明朝諸王殺的殺,降的降,走的走,原本降清的明朝浙江防倭總兵王之仁重新舉起義旗,與張國維等人在紹興推舉魯王朱以海為“監國”。魯王政權仍舊沿用“弘光”年號。此時,他們並不知道隆武政權在福建成立的消息。兩個朱明同姓政權產生齷齪,最後竟鬧出互殺來使的事情。
  正因隆武帝和魯王兩個人都為疏宗,所以,魯王一方得知隆武帝稱帝消息後,並未立即退位歸藩。雙方各自手下的大臣為爭擁立之功,自然都緊上疏要求不要退位,硬頂各自的“招牌”。
  隆武帝起先很有誠意,他派人來信攜賞銀要魯王承認自己天下一統,並籠絡浙東的明臣明將,答應個個要加官晉爵。一般人可以接受隆武帝,魯王手下的張國維、王之仁等人不答應,因為如果這樣,他們就沒有“擁立”大功。魯王本人在給隆武帝的回信中,也稱隆武帝為“皇叔父”而不稱“陛下”,表明他不承認隆武政權。朱聿鍵怒,令殺魯王信使。
  當時的魯王君臣,很想快速攻下南京這個像徵性極強的城市。如果南京在手,“監國”成為“皇帝”,自然名正言順,這樣魯王比起遠在福建的隆武政權,要“合理”“合法”得多。魯王軍力不行,進攻杭州大敗而歸,1646年夏天,清朝的征南大將軍博洛率數万大軍從杭州對魯王軍隊發起進攻。不巧的是,一向水深浪急的錢塘江突遇數十年不遇的大旱,江流乾涸,頓失屏障,清朝馬隊從江中旱地以及水淺處盡數渡過,明軍不敵,紹興失陷。魯王逃往海上避難。
  出師北伐
  隆武政權一直處於三面受困的境地,一受制於鄭氏家族,二要防魯王軍隊,三則有李成棟率領的清軍節節逼近。清軍中的漢將進展迅速。順治三年春天,金聲桓部隊已經佔領了吉安,很快推進到贛南。到了九月間,清軍漢將高進庫(高傑原部下)等人攻克重鎮贛州。如此一來,這個聯結湖南、福建、廣東等地的咽喉要地,落入清朝手中。
  贛州失陷,全因湖廣總督何騰蛟等人私心所致。正是因為他安置處理先前的農民軍不當,造成眾心離散,協調不一,最終江西、湖南等地被清軍各個擊破。
  無奈之下,隆武帝聲言要親自北伐,以挽頹勢。總領大軍的鄭芝龍只想割據福建,獨享一方,理也不理。而明朝老臣黃道周眼見鄭氏家族按兵不動,軍隊諸部怯懦觀望,已過花甲之年的黃道周對隆武帝表示:“與其坐而待亡,不如君臣共出一拼。我為大臣,當先於皇帝而行,以為人臣表率。”要先於皇帝北上抗清。
  1646年(隆武二年),清朝貝勒博洛率軍攻福建,黃道周憑一腔忠義,自己出錢,加上朋友資助,僅帶萬餘兩白銀,攜數名弟子慷慨出征。福建各地義民聞之而附,近萬人加入他的指揮之下。隆武帝非常感動,流涕送行。由於人、財、物皆在鄭芝龍家族掌握之中,隆武帝只能給這位老忠臣一百道空白委任狀,沒能拔給他一兩軍餉和一個士兵。
  黃道周組織“扁擔軍”迎戰清軍,這支拼湊起來的軍隊,全無作戰經驗。黃道周救國心切,他出閩入贛,進至江西廣信(今上饒)。清軍已經搶先一步,佔領了黃道周原擬為收得基地大本營的徽州。情急之下,黃道周緊急上疏隆武帝,請求增兵益餉。鄭芝龍等人絲毫不為所動,隆武帝只能著急,沒有任何辦法,只能坐視黃道周身陷窘境。黃道周如此臨危不懼冒死出征,鄭氏家族仍舊在朝中散播閒話,說黃道周交通外臣,欲謀不軌。
  憂急之間,身在清軍佔領縣城的婺源的明朝縣令,是黃道周學生,他給老師發來“密信”,表示說可以充當內應,要老師一定率軍前來攻取婺源。其實,這個人已經為清廷賣命。黃道周不知是計,貿然發三路兵前往。結果,半路皆被預先設伏的清軍各個擊破。黃道周手下僅剩三百人,戰馬十匹,仍舊義無反顧,直前衝殺。一戰全部覆沒,黃道周被擒,押入婺源縣城大牢看管。
  關押二個多月後,清廷下令殺害黃道周。將其押行至南京東華門時,黃道周坐地不起,高聲說:“這裡與太祖皇帝陵寢甚近,可於此處殺我!”扭頭之際,看見市坊中有福建門牌,黃道周更堅定了要受刑當地的決心:“福建,皇帝正在那裡,臨行拜君,臣子之禮。”言畢,他南向再拜,慷慨就義。與其同死者,還有職方主事趙士超等數位弟子門人。
  隆武帝再也不顧鄭氏阻攔,攜數千明兵“御駕親征”從福州抵達延平,準備冒險去湖南。鄭影等人忽然棄新城(今江西黎川)而逃,門戶大開。鄭芝龍早已暗中與清兵約降,福建各關隘均無人把守。不久鄭芝龍降清,鄭成功與其父決裂,率部南下。李成棟的清軍在浙江等地一路大勝,先後攻下紹興、東陽、金華、平州,很快攻陷鄭鴻逵所守的仙霞關,直入福建,攻陷建寧,直撲延平。楊鳳苞稱“福京之亡,亡於鄭芝龍之通款”。
  絕食身亡
  1646年(隆武二年)8月21日,隆武帝逃出延平,又想取道汀州去江西。如此危難緊急關頭,酷嗜讀書的隆武帝仍然“載書十車以行”,邊逃邊讀,邊讀邊逃。小路狹隘,書又沉,更拖慢了諸人的逃跑速度。
  到汀州城外時被清軍追上,他帶著曾皇后和隨駕的周之藩等躲入關帝廟。清兵在門前厲聲呼喝:“誰是隆武?”週之藩捨身想掩護隆武帝脫險挺身呼曰:“吾乃大明皇帝也”,清軍群射之。週之藩拔箭,手殺數十人,最後腦後中箭,墜馬被殺。將軍熊緯督二十餘人格鬥,最後喉嚨中箭而死。清兵也懷疑他不是隆武帝,進廟搜查,只見後門洞開,廟內空無一人,知隆武帝和曾皇后已從後門逃入汀州城內。
  到汀州時,隆武帝的隨從僅僅五百人而已。隆武帝在汀州剛歇過一口氣,轉天凌晨,清軍前鋒統領努山命令幾百個兵士穿上明軍服裝,打著明軍旗號,直奔城門。汀州守軍以為是敗退下來的明軍,讓清軍進程,清軍一擁而入,俘獲了隆武帝和曾皇后,並將他倆分別押入轎子送往福州。到閩江支流九溪邊停下休息時,曾皇后猛然竄出轎子,哭喊一聲,陛下宜殉國,妾先去了。縱身跳崖身死。朱聿鍵也幾次想自盡,都因清兵的嚴密監守而未成,於是絕食而死在福州囚處。
  不過另有一說是隆武帝是被清軍亂箭射死在汀州城衙的大堂上,同時遇難的,還有其皇后曾氏、沈嬪、陳嬪和不滿月的皇子。隆武帝終年四十五,百姓斂葬於羅漢嶺。壬戌,天興府陷落,陽曲王朱敏渡、松滋王朱演漢、翼城王朱弘橺、奉新王朱常漣遇害。十月辛卯漳州陷落。其弟唐王朱聿鐭於十一月在廣州繼位,改元紹武,是為明文宗。永曆帝即位後,不知隆武帝下落,初上尊號思文皇帝。當時有說法稱隆武帝潛至安溪妙峰山為僧,或稱在汀州單騎逃跑,藏於鄉民蔣氏家中,清兵去後前往大帽山。1651年(永曆五年)曾遣侍郎王命璇巡訪隆武帝下落,1657年(永曆十一年),確信隆武帝已死,上廟號紹宗,改諡號為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
朱聿鍵與永曆掉換
  如果朱聿鍵當時成功逃到湖南,後面就沒朱由榔的事了,而李定國輔佐了隆武帝結果會比永曆好吧。南明四帝感覺永​​曆膽子最小,清軍還在千里之外他就跑了。隆武在位是手上根本沒兵權,鄭成功這坑貨說是與父決裂帶兵南下愣是讓福建北面門戶大開,也不管朱聿鍵死活,隆武還真有骨氣自己帶兵出征偏偏又沒兵又沒將,反觀永曆就知道跑,他到趕上好運氣有名將李定國,而李呈棟後來也反正了。手上大臣將軍爭權奪利他也不會擺平,孫可望爭權不成投降清朝。而隆武帝再怎麼不喜歡鄭氏父子也還是封了鄭成功延平郡王穩住收下。怎麼說呢,一流領導碰到坑貨手下,二流領導坐擁天時地利人和強將如雲卻不善加利用。真是天亡大明!
隆武帝為什麼沒成功
  南明前後歷經18年,共有三帝一王。其中有一位皇帝很有作為,他銳意恢復,頗有中興之主的氣概。但遺憾的是,他在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亂世,本人又是由軍閥擁戴的,手中無兵不足以和清朝抗衡,最終只能留下無盡的悲歌。此人就是隆武帝朱聿鍵。
  身為明朝宗室的朱聿鍵憂國憂民,但很快他就捲入了一場牢獄之災。1636年8月,清朝皇帝皇太極派兵入關。清軍繞過山海關,從喜峰口、獨石口等地入關,先後攻占昌平、良鄉、順義等近畿州縣。崇禎帝宣布戒嚴,並調遣天下兵馬勤王。
  弘光朝廷十分腐敗,不堪一擊。1645年5月,清軍已破南京。6月潞王朱常淓已在杭州降清。於是南安伯鄭芝龍、巡撫都御史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等人商議奉朱聿鍵為監國。6月28日,朱聿鍵在福建建寧稱監國。不久後一行人抵達福州,朱聿鍵正式稱帝,改元隆武。
  朱聿鍵雖然滿懷信心,準備匡復大明,但顯示確實殘酷的。隆武朝廷的大權掌握在鄭芝龍的手裡,而隆武帝只是鄭芝龍的政治上的籌碼。1646年,清朝貝勒博洛率軍攻福建,朱聿鍵命大學士黃道周外出募兵,黃道周組織迎戰清軍,一戰即潰,黃道周寧死不屈,壯烈殉國。
  朱聿鍵決定擺脫鄭芝龍,他親自從福州抵達延平,準備冒險去湖南,但被為鄭芝龍所阻留。不久鄭芝龍正式降清,鄭成功與其父決裂,率部南下。隆武朝廷門戶大開。清軍越過福建門戶仙霞嶺,攻入福建。不久後朱聿鍵在汀州被擄,絕食而亡,享年44歲。
人物評價
  總評
  朱聿鍵如果生在太平盛世,可能是一位賢明的君王。但不幸的是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亂世,手中兵馬也不足以和清兵抗衡。他本人可以說是南明諸帝中較有能力的皇帝,只可惜在錯誤的地點選擇了錯誤的勢力,才使得他無所建樹,最終隆武朝廷的複國計劃失敗。朱聿鍵自奉甚儉,品格在南明諸君中是少見的優良。
  歷代評價
  黃道周:“今上不飲酒,精吏事,洞達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見也。”
  錢秉鐙:“當今天子高帝孫,魯國同是至親藩。改元本非利天下,域內原宜奉一尊。越東諸臣殊可笑,誓死不開登極詔。天子灑筆親致書,相期先謁高皇廟。閩中恃越為藩籬,如今越破閩亦危。往事紛爭不足論,與國既失應同悲。昨夜中宮誕元子,通侯鵲印何累累?中興所重在邊疆,恩澤冒濫同爛羊。唇亡齒寒古所忌,君不聞元子之誕唇先亡。”
  張岱:“唐王任意竟行,未免受鹵莽決裂之報。當其請纓禦賊,則徑自出境;流離入閩,則徑自稱尊;敵未臨城,則徑自逃竄。登極三詔,徒自誇張,毫無實際;則所籌皆紙上空言、所行則蒙皮弱質,欲以羈縻天下、恢復皇圖,蓋斷斷不能者也。是以在閩之日,亦受制強藩,幾同漢獻;稱制之後,欲併吞魯地,妄效祖龍。中途受縛,國破家亡,則何所拯救哉!唐王多讀書史,倘見《北地王傳》,自應愧死矣!”“唐王粗知文墨,魯王薄曉琴書,楚王但知痛哭,永曆惟事奔逃;黃道周、瞿式耜輩欲效文文山之連立二王,誰知趙氏一塊肉,入手即臭腐糜爛。如此庸碌,欲與圖成,真萬萬不可得之數也。”
  吳偉業:“喜讀書,好任俠。”


南明歷史1644-1662
南明(1644年—1683年)是明朝京師順天府失陷後,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權,歷經四帝一監國。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攻占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清軍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還據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抵抗清兵,包括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及明鄭時期。
崇禎帝殉國後,福王朱由崧監國於南京,後即皇帝位,改元弘光。隨後清軍快速南下,圍攻揚州,揚州城池破,清軍屠城,史稱“揚州十日”。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1645年閏六月,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州稱帝,改元隆武。隆武帝在大臣黃道周的主持下發動了短暫的北伐,同時還採取聯寇抗清政策,但隨著鄭芝龍降清,局勢惡化,隆武帝被俘後絕食而亡,清軍迅速佔領東南大部。
在局勢危機的情況下大西軍餘部和明朝官僚聯合起來,在西南地區擁護桂王朱由榔為帝,改元永曆。與此同時,鄭成功在東南沿海也乘勢崛起,東西兩面打擊清軍,抗清局面出現了高潮。但是隨著三王內訌和清軍的加大進攻,明軍滇黔防線被清軍迅速擊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緬王莽白將永曆帝執送清軍。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吳三桂所弒,明統始亡。
此後鄭成功仍奉大明正朔,東征收復台灣,作為抗清基地,建立明鄭王朝,明鄭政權繼續沿用永曆年號,但未再擁立明朝宗室稱帝或監國。1683年清軍佔領台灣,延平王鄭克塽降清,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明朔始亡。
國號由來
明朝京師順天府被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後,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成立朝廷,沿用“大明”國號。但由於清朝入關之初宣稱“天下取自於賊,而非明”。立足未穩之時便急於詔修《明史》,其目的是顯而易見的。以此宣告明朝已亡,不再承認南明朝廷的合法性,所以清朝官方即在南明君臣稱呼上加“偽”加以區別“前明”;比如:“偽永曆”、“偽晉王”,稱呼加“偽”是對南明朝廷的蔑稱。辛亥革命以後官方開始把這段歷史改稱為“南明”或“後明” 。
1、朱由崧(1607年—1646年),南明首位皇帝,1644年到1645年在位。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庶長子。生母姚氏。後來永曆帝朱由榔為其上廟號安宗,諡號“奉天遵道寬和靜穆修文布武溫恭仁孝簡皇帝”。
2、朱聿鍵(1602年-1646年),小字長壽,南明第二任君主,為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孫,祖父是唐端王朱碩熿,父為唐端王之子朱器墭,母宣皇后毛氏。1644年,崇禎帝在北京自縊,1645年弘光帝亦死,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扶朱聿鍵於福州登基稱帝,改元為隆武並於同年開鑄隆武通寶錢,1646年,清軍入福建,朱聿鍵在汀州被擄,絕食而亡,享年44歲。永曆帝即位後初上尊號思文皇帝,永曆十一年上廟號紹宗,改諡號為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
3、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4、朱由榔(1623年11月1日—1662年6月1日)南明皇帝,明神宗朱翊鈞之孫,光宗朱常洛之侄,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檢、安宗朱由崧堂弟,桂端王朱常瀛之子。1646年襲封桂王。1646年-1662年在位。年號永曆,史稱永曆帝。
國祚17載有10月
共歷4帝
個人感覺隆武帝最好。


南明政權   (維基百科)  新增網頁1 http://tinyurl.com/y558lqqa
國變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大順」,之後向北京進兵,三月十九攻克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殉國,明朝宗室及遺留大臣多輾轉向南走。此時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大體據有淮河以北原明朝故地,張獻忠於八月成立的「大西」政權則據四川一帶,清朝政權則據有山海關外的現今東北地區,且控制蒙古諸部落,而明朝的殘餘勢力則據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
此時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決計擁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朝,然後揮師北上;但具體擁立何人則發生爭議。根據「皇明祖訓」,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在當時明神宗長子光宗一脈(其後繼者是熹宗天啟皇帝和思宗崇禎皇帝)已無人能繼位,而次子朱常漵甫生即死,三子朱常洵雖已亡故,但其長子朱由崧仍健在的情況下,按照兄終弟及的順序,第一人選為福王朱由崧;而錢謙益等東林黨人由於之前的「國本之爭」事件,心存芥蒂,違背了東林黨在國本之爭中的立場,以立賢為名擁立神宗弟弟朱翊鏐之子潞王朱常淓;史可法則主張既要立賢也要立親,擁立神宗七子桂王朱常瀛。但最終福王朱由崧在盧九德的幫助下,獲得了南京政權主要武裝力量江北四鎮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和劉澤清,以及中都鳳陽總督馬士英的支持,成為最終的勝利者。五月初三,朱由崧監國於南京,五月十五 (1644年6月19日) 日即皇帝位,改次年為弘光,是為明安宗。南明時代自此開始。弘光帝的基本國策以「聯虜平寇」為主,謀求與清軍連合,一起消滅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農民軍。
各政權的滅亡
明朝南渡前後,大順已被多爾袞與吳三桂的聯軍擊潰,李自成先後丟失北京和西安,退往湖北。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多爾袞將軍事重心東移,命多鐸移師南征。此時弘光政權內部正進行着激烈的黨爭,爆發太子案,駐守武昌的左良玉不願與李自成正面交戰,以「清君側」為名,順長江東下爭奪南明政權。馬士英被迫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面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史可法時在揚州雖有督師之名,卻實無法調動四鎮之兵。一月之中,清軍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四月廿五,揚州城陷,史可法不屈遇害。隨後,清軍渡過長江,攻克鎮江。弘光帝出奔蕪湖。五月十五眾大臣獻南京投降清兵;五月廿二弘光帝被虜獲,送往北京處死,弘光帝在位僅一年,即覆滅。
南京失陷後,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年)、應天的威宗太子王之明(1645年)、撫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福州的唐王朱聿鍵(1645-1646年)、紹興的魯王朱以海(1645-1653年)、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監國政權先後建立,其中唐王朱聿鍵受鄭芝龍等人在福州擁立,登極稱帝,改元隆武,是為明紹宗。這時清朝再次宣佈薙髮令,江南一帶掀起了反薙髮的抗清鬥爭,清軍後方發生動亂,一時無力繼續南進。但南明內部嚴重的黨派鬥爭與地方勢力跋扈自雄,且隆武帝與魯王政權不但沒有利用這種有利形勢,發展抗清鬥爭,反而在自己之間為爭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為戰,所以當1646年清軍再度南下時,先後為清軍所各各擊滅。魯王在張煌言等保護下逃亡海上,在沿海一帶繼續抗清;隆武帝則被清軍俘殺。
11月,在廣州和肇慶又成立了兩個南明政權: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𨮁(1646年)繼位於廣州,改明年為紹武元年,是為明文宗;桂王朱由榔(1646-1662年)稱帝於肇慶,改元永曆,是為明昭宗。紹武、永曆二帝也不能團結,甚至大動干戈,互相攻伐。紹武政權僅存在40天就被清軍消滅。揭陽的益王朱由榛(1647年)、夔州的楚王朱容藩(1649年)稱監國與永曆帝爭立。鄭成功也在南澳一度立淮王朱常清(1648年)為監國,後廢。永曆帝在清軍進逼下逃入廣西。
農民軍加入
正當南明政權一個接一個地覆亡,形勢萬分危急之際,大順農民軍餘部出現在抗清鬥爭最前線,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於1645年戰死於九宮山後,他的餘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搖旗、劉體純和李過、高一功率領,先後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1647年,郝搖旗部護衛逃來廣西的永曆帝居柳州,並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於全州,進入湖南。次年,大順軍餘部又同何騰蛟、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清江西提督金聲桓、清廣東提督李成棟、清廣西巡撫耿獻忠、清大同總兵姜鑲、清延安營參將王永強、清甘州副將米喇印先後反正回歸明朝,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制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還包括北方山西、陝西、甘肅三省一部以及東南福建和浙江兩省的沿海島嶼,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但永曆政權內部仍然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殺,清軍重新佔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復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不久,李過之子李來亨等農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南明政府,轉移到巴東荊襄地區組成夔東十三家軍,獨立抗清。這支部隊一直堅持到1664年。
綜觀1645-1651年間,南明軍與清軍作戰中,敗多勝少,大批南明的軍隊先後降清。先後丟失了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兩廣、兩湖等等領地,地盤盡失。直到以孫可望為主的大西軍加入,再次改變了整個局勢。
張獻忠於1646年戰死後,以其義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等人為主的大西軍殘部自1647年進佔雲南、貴州二省。1652年,南明永曆政權接受孫可望和李定國的建議聯合抗清建議,定都安龍。不久,以大西軍餘部為主體的南明軍對清軍展開了全面反擊。李定國率軍 八萬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隨後南下廣西,取得桂林大捷,擊斃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復廣西全省;然後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陽大捷,擊斃清敬謹親王尼堪,天下震動。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取得敘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復川南、川東。孫可望也親自率軍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東南沿海的張煌言、鄭成功等的抗清軍隊也乘機發動攻勢,接連取得磁灶大捷、錢山大捷、小盈嶺大捷、江東橋大捷、崇武大捷、海澄大捷的一連串勝利,並接受了永曆封號。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制的區域恢復到了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兩省大部,廣東、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二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之後,劉文秀於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寧戰役中被吳三桂僥倖取勝。而孫可望妒嫉李定國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國,自己統兵卻在寶慶戰役中失利。東南沿海的鄭成功也在漳州戰役中失利。所以明軍在四川、湖南、福建三個戰場上沒能擴大戰果,陷入了與清軍相持的局面。之後李定國與鄭成功聯絡,於1653年、1654年率軍兩次進軍廣東,約定與鄭會師廣州,一舉收復廣東,但鄭軍屢誤約期,加上瘟疫流行,導致肇慶戰役和新會戰役沒能成功。但鄭成功部隊並沒有閒着,1656年,鄭軍取得泉州大捷,1657年又取得護國嶺大捷。
滅亡
永曆十年(1656年),孫可望祕謀篡位,引發了南明內部一場內訌,李定國擁永曆帝至雲南,次年大敗孫可望,孫可望勢窮降清。孫可望降清後,西南軍事情報盡供清廷,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永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三路進攻貴州。年底吳三桂攻入雲南,次年正月,下昆明,進入雲南,永曆帝狼狽西奔,進入緬甸(東吁王朝)。李定國率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追兵,結果因內奸洩密導致未能大獲全勝,南明軍精銳損失殆盡,此即磨盤山血戰。這時鄭成功趁清軍主力大舉攻擊西南之際,率領十餘萬大軍北伐,接連取得定海關大捷、瓜州大捷、鎮江大捷的勝利,一度兵臨南京城下,然而鄭軍中了清軍緩兵之計,最終失敗,撤回廈門。清軍派大軍圍攻廈門,企圖一舉殲滅鄭成功,但鄭成功沉着應戰,取得廈門大捷的勝利,穩定了東南沿海局勢。永曆十五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永曆帝,十二月緬甸東吁王朝國王平達力(英語:Pindale Min)將永曆交予清軍,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其子哀愍太子朱慈煊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七月,李定國在真臘得知永曆帝死訊,亦憂憤而死。而同年五月,鄭成功亦於臺灣急病而亡。
此後鄭氏政權未再擁立皇帝或朱氏監國,而是繼續奉永曆為正朔。1683年,延平郡王鄭克塽降清,清軍佔領台灣,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標誌着大明最後一個政權的覆滅。
外交
南明時期,安南、日本、琉球、呂宋、占城也曾派使者入貢。隆武元年也曾頒登基詔書予琉球,並記載於琉球《歷代寶案》一書。
值得一提的是,弘光帝曾以對等的禮儀派使者左懋第詔諭清朝,並稱順治帝為清國可汗。在詔書中,弘光帝提出四件事:要安葬崇禎帝及崇禎皇后、以山海關為界,關外土地給予清朝、每年十萬歲幣,並「犒金千兩、銀十萬兩、絲緞萬匹、犒銀三萬兩」、建國任便。意圖令南明和清朝共存,通好議和。不過左懋第到北京被囚,使事失敗。
南明諸政權
弘光:明安宗原福王朱由崧:1644年-1645年 :建都江蘇南京。
崇禎十七年五月初三日(1644年6月7日)稱監國於南京,十五日(6月19日)即皇帝位,改明年為弘光元年。弘光元年五月二十四日(6月17日)清軍佔領南京,二十八日(6月21日)(或二十五日)被俘。翌年四月初九日(5月23日)被弒。
隆武:明紹宗原唐王朱聿鍵:1645年-1646年:建都福建福州。弘光元年六月初六日(6月29日)(或七月初七日(8月27日))稱監國於福州,二十六日(7月19日)(或二十七日(7月20日),或閏六月十五日(8月6日))即皇帝位,年號隆武,以七月初一日(8月21日)之後為元年。隆武二年八月二十八日(10月7日)(或二十七日(10月6日))被俘。
紹武:明文宗原唐王朱聿𨮁:1646年-1647年:建都廣東廣州。
隆武二年十一月初二日(12月8日)(或初一日(12月7日),顧誠認為初二日為對)稱監國於廣州,初五日(12月12日)即皇帝位,改明年為紹武元年。十二月十五日(1647年1月20日),廣州失。
永曆:明昭宗原桂王朱由榔:1646年-1662年:建都廣東肇慶。
隆武二年十月十四日(11月20日)稱監國於肇慶,十一月十八日(12月24日)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永曆元年。永曆六年二月初六日(1652年3月15日)至安隆所,兩廣失。永曆十五年七月十九日(1661年8月13日)桂王左右的臣子共四十二人被殺。十二月初三日(1662年1月11日),桂王被緬甸王送至清軍營內,永曆十六年四月十五日(6月1日)被吳三桂絞殺於雲南昆明。
監國:潞王朱常淓:1645年:建都浙江杭州。
弘光元年六月初八日(7月1日)稱監國於杭州,十四日(7月7日)降清城失。翌年四月初九日(1646年5月23日)與弘光等俱被殺。
定武:韓王朱本鉉:1648年-1661年(一般認為不可信)
定武政權的記載見於清朝初年查繼佐的《罪惟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但一般認為不可信。可參見顧誠《南明史》。
監國:魯王朱以海:1645年-1653年:建都浙江紹興後台州。
弘光元年閏六月二十一日(8月12日)稱監國於台州,以明年為(魯)監國元年。魯監國八年三月,自去監國號,奉表滇中(永曆)。
東武:淮王朱常清:1648年-1649年
鄭成功擁立,後取消。
監國:靖江王朱亨嘉(朱元璋兄朱興隆裔):1645年:建都廣西桂林。
在南京陷落之後,隆武元年八月初三日,自稱監國,在八月二十五日被俘。
監國:威宗太子王之明:1645年:建都江蘇應天
自稱監國三日。
監國:益王朱慈炲:1645年:建都江西撫州
於弘光元年十月自稱監國。
監國:益陽王朱術雅:1646年:建都浙江龍游
自稱監國。
監國:益王朱由榛:1647年:建都廣東揭陽
自稱監國三日。
監軍:寧靖王朱術桂:1648年:駐地閩南,1664年至臺灣承天
永曆二年受明昭宗命為延平王監軍,奉永曆為正朔,至永曆三十七年十二月朱術桂殉國、鄭克塽降清止。
監國:楚王朱容藩:1649年:建都四川夔州
於永曆三年正月自稱監國,次年春,兵敗自殺。
南明皇帝一覽
明安宗弘光帝(福王朱由崧、在位1644年 - 1645年)
明紹宗隆武帝(唐王朱聿鍵、在位1645年 - 1646年)
明文宗紹武帝(唐王朱聿𨮁、在位1646年 - 1647年)
明昭宗永曆帝(桂王朱由榔、在位1646年 - 1661年)
南明年號一覽
弘光 1645年01月 - 06月
隆武 1645年07月 - 1646年
永曆 1647年 - 1662年永曆帝被殺(在台灣鄭氏政權,直到1683年。)
紹武 1646年 - 1647年
定武 1648年 - 1661年
東武 1648年 - 1649年
新增網頁1 http://tinyurl.com/y558lqq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