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佛法僧寶三寶印/道經師三寶印/太上老君印/<道經師寶印>,<六丁六甲印>就是法印中最具經典的/「佛法僧寶」印章/上不傳父母,下不傳妻於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PqFa7o
道教法印/印章/黃神越章/厭勝印是一種刻有“黃神越章”、“天帝神師”、“黃神之印”等道教用詞語的印章,一些道家和信教者將其隨身攜帶,作為辟邪降魔、消除災難之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eGlm1x
南陽人才輩出,燦若繁星,曾孕育出南陽五聖:「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商聖」 范蠡、「智聖」諸葛亮、「謀聖」姜子牙。
走進南陽,就如同走進了博大雄渾的漢朝盛世 - 壹讀 - https://goo.gl/8iAeP3
葉法善遺世銅印“南陽開國”和“道經師寶”今猶在?
唐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六月三日,葉法善無疾而終於宣陽觀,享壽105歲。臨終時遺書、詩給侄子葉仲容:“汝將吾詩及書進上,不得求官。當奉詔監喪,歸葬括蒼。吾去後百六十年,外卯山當出一人,更過於吾。若有人於吾舊居修行,即其人也。”
葉法善曾經預言公元880年左右會出一個比葉法善更勝一籌的道士其實是指豐去奢,據道光《卯峰葉氏廣遠宗譜》事略篇在第6卷十四號記述:公居卯山藏丹劍於卯山東南巨石下,謂其姪仲容曰:“吾去後百六十年,當有一人吾舊居修行,得吾丹劍道成,更過於吾。”及乾符末(公元874 年十一月至879年十二月,是唐僖宗的年號 ),果有龍遊人名豐去奢者,慕公道術來居卯山修煉,得公丹劍。至天祐中(公元904年至919年)跨白鶴上升矣。
葉法善遺詩三首,已被收入《全唐詩》卷860-2,在《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中所收《上清隱書骨髓靈文》三卷,即為葉法善所傳。內曰:“《骨髓靈文》。
《留詩》
作者:葉法善
朝代:唐代
體裁:五古
昔在禹余天,還依太上家。
忝以掌仙錄,去來乘煙霞。
暫下宛利城,渺然思金華。
自此非久住,雲上登香車。
適向人間世,時復濟蒼生。
度人初行滿,輔國亦功成。
但念清微樂,誰忻下界榮。
門人好住此,翛然雲上徵。
退仙時此地,去俗久為榮。
今日登雲天,歸真游上清。
泥丸空示世,騰舉不為名。
為報學仙者,知餘朝玉京。
玄宗皇帝閱讀書、詩後,嘆惋感愴,“親臨喪所,輟朝三日。王公以下,無不悲慟”(《葉真人傳》)。次日下詔:敕葬松陽。王公以下,盡出京城奠送,百官縞素,泣國門之外;追敕仲容為東都聖真觀道士,並與中使護柩歸葬松陽縣宣平鄉宣陽觀側(現今浙江省武義縣柳城畬族鎮全塘口村,葉法善紀念館,葉法善故居和祖墓所在地)。
據[清]同治戊辰年( 公元1868年 )重修《松源葉氏宗譜》記載,葉法善的兒子(按:葉法善無嗣,以胞弟葉道感次子葉玄瓘過繼,並奉祀)把葉法善的文集(書,詩)送給朝廷以後就下落不明了。在[民國]15年( 公元1926年 )松陽縣誌_呂耀鈐_高煥然撰卷十三金石印璽十,《栝蒼金石志》和浙江松陽《玉岩葉氏宗譜》仍然留有葉法善遺世的雙銅印之印鑑。《玉岩葉氏宗譜》和《松陽縣誌》收錄了此二印的銘、跋,此二印的來龍去脈交待得很詳盡。
“南陽開國”古璽銘
唐 歐陽純
令尹歐陽,巡行阡陌,道獲銅符,泥沙蒙塞,洗而讀之,“南陽開國”,遐哉邈矣,葉公手澤,隱耀千秋,以待有德。爰有真人,子高嫡脈,神物有靈,應返其宅,俾爾克昌,俾世靡極。
跋:
玉岩葉氏始祖渭叟公遺志:“'南陽開國'印,自大唐開元元年,楚令尹歐陽公,諱純,在郊外勸農,途遇二士爭競此印於瓦礫場中,公諭釋而得之。時靈虛見素真人,遍遊群岳,適楚聞此,謁之。歐陽公复撰詩銘並印贈焉。後三十年真人登仙,即遺於家族,舉有德者,護藏之。”渭叟公於天聖二年甲子,卜居玉岩之陽,創建一堂,以事耕讀,子孫世居焉,敬護至此。考諸史志,此印歷經三千年有奇。嗚呼!桑海幾變更矣,而此印悠久無疆,必有神物護持之者,誠鎮家之至寶也。後之護藏子孫,知所事雲。
大元至元元年乙亥歲正月裔孫其蓁
葉法善遺世的雙銅印,俗稱“天師印”,被奉為驅魔之寶。印文一為“南陽開國”,一為“道經師寶”。“南陽開國”印,據說是二千五百年前葉氏始祖(沈諸梁)葉公遺世之印,幾經滄桑,輾轉到葉法善手上。而“道經師寶”印,是道教最為經典的與最常用的法印。所謂道經師寶,即道家三寶,“一者道寶,二者太上經寶,三者大法師寶”。“太上道君以氣感應是謂道寶,妙文示法是謂經寶,以形申教是謂師寶,”。道、經、師為道教之最高信仰,也為萬法萬術之根本。
葉法善後裔葉渭叟北宋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遷居松陽玉岩,至元元年乙亥(公元1335年)葉其蓁,道光十三年癸已(公元1833年)葉雨霖,世代保存葉法善遺世銅印“南陽開國”和“道經師寶”。
[民國]14年(公元1925年),高煥然(按:浙江省松陽縣象溪鎮象溪村人)受松陽縣當地賢士大夫們的推舉,擔任《松陽縣志》的總編,高煥然實事求是,細心考證,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盡心編輯《松陽縣志》。“道經師寶”銅印由《玉岩葉氏宗譜》拓出,並聞葉法善後裔葉君德潤言:“此印與'南陽開國'印,現均存玉岩宗祠,遵先人遺命,擇賢經管,什襲珍藏,視同拱璧,故歷久無恙。”則此二印者,幾若與天地同休矣。
很遺憾,此二印於“文革”期間散失,現在不知被哪位有德者護藏,希望有朝一日重現於葉氏宗祠中,即為葉氏之福也……
道教「北極驅邪院印」考辨 作:李遠國
作者:玄都之王│2015-12-18 21:24:20│贊助:14│人氣:259
法印是道教最重要的一種法器,它象徵著道教所信仰的三界神靈及職司的威權。近年來四川地區出土、問世了一批道教的法印,但卻因缺乏研究,未能引起學術界、道教界的關注。本文通過對「北極驅邪院印」的辯證,尋其歷史沿革、宗教意義及文化價值,以求證於學界同仁。
作者簡介:李遠國,男,1950年生。現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研究生部教授、碩士生導師。先後編著出版學術著作十餘部,主要有《四川道教史話》、《道家氣功養生學》、《中國道教氣功養生大全》、《道教與氣功:中國養生思想史》(日文版)、《道教靈寶派沿革史》、《道教法印寶藏》、《水的七德:李遠國2001年日本演講集》(日文版)。與他人合著八種著作。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史研究》、《道教學探索》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先後發表論文百餘篇。
一、道教法印的歷史淵源與宗教功用
法印是中華道教最重要的法器之一。它是歷代的法師們因為宗教法事活動的需要,遵照道教信仰中三清諸神的名號、鬼神司府的稱謂及重要道經的內容,模仿人間社會中古代封建帝王玉璽和官府公印而刻造的各種印章。通常以玉、石、木或金、銀、銅等質材製作鐫成,道教用以上章申表、發書遣文、召役鬼神、通聖達靈、驅邪治病、養身護體等。
道教法印的出現頗早,早在道教教團形成之前,秦漢的方士和巫師已經將法印施用於治病、解厄、辟邪、通神、達靈等活動中,如「天帝使者」、「天帝神師」、「天帝殺鬼之印」、「天皇上帝之印」、「高皇上帝之印」、「皇天上帝制萬神章」、「天乙北辰章」、「天符地節之印」、「黃神越章之印」等印。後世稱這類印章為「方士印」,或稱「道家印」。
至東漢道教成立,即沿襲了秦漢方士的這一傳統,創製道教的印章。史載天師道祖師張陵即鐫有「陽平治都功印」,後被張氏子孫世代沿用至今,成為道教正一派最重要的法器。在道教的古文獻中,明確指出太平道、天師道都曾使用「黃神越章之印」施法宣教。葛洪《抱朴子‧登陟篇》說:「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黃神越章之印,其廣四寸,其字一百二十,以封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則虎狼不敢近其內也。若有山川社廟,血食惡神,能作禍福者,以印印泥,斷其道路,則不復能神矣。」其後,這種法印的印文隨其時代的變遷而有變化,且可分為「黃神」、「越章」兩印。從漢唐到宋明,黃神越章之印被道士們廣泛使用,成為延用千餘年之久的古印。這是道教沿用秦漢方士印的一個典型例子。
凡此類印章,在道書中一般統稱為「法印」。如《金鎖流珠引》卷二六中謂法印共分三等,天仙道士得二十四印,神仙道士得十五印,考召道士得十二印,又並謂太上老君告天帝君曰:「夫大道符印給有三等道士,天仙道士號天官,主通天上三十六宮,一宮有二十四曹,故居二十四印,以判二十四曹君官司吏也。」「天仙道士行上清玉皇之印,次即元始之印,是常行用者。神仙道士行太上玉京之印,次即飛天九野之印。考召道士行太上老君印,次行三天太上之印。」可見唐時己出現了一大批法印,並有著相當嚴格的傳授使用的儀軌,從而廣泛地運用於各種宗教活動之中,正如該書中所言「以用印符引,並檄禁文書行用,又傳法籙印佩板等行用不絕,過於公中之官印行用不絕。」[1]
至宋元之際的道教,分為金丹派與符籙派兩大門庭,其中金丹派以張紫陽的南宗和王重陽的北宗為核心,符籙派在漢唐傳統符籙派(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的基礎上,又新分化衍生出許多新的流派,重要的有神霄派、北帝派、清微派、東華派、天心派、淨明派等,此外尚有許多分支傍流,所謂「七十二家符法」,可是道教符籙諸宗的興旺發達。
各宗符籙派別雖其法術簡繁精粗有所不同,但多推重法印的功用與神威,如上清派、靈寶派、神霄派、清微派、北帝派、東華派、淨明派、天心派等,都有自己的法印。在宋元的道書,有著大量的關於法印的記載。如《上清靈寶大法》、《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靈寶領教濟度金書》、《靈寶六丁秘法》、《太上靈寶淨明法式印》、《靈寶玉鑒》、《鬼谷子天髓靈文》、《道法會元》、《太上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神咒經》、《上清六甲祈禱秘法》、《太上北極伏魔神咒殺鬼錄》、《太上赤文洞神三籙》、《上清北極天心正法》、《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三皇內文遺秘》、《太極祭煉內法》、《上清天樞院回車畢道正法》、《三皇內秘文》、《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太上通玄靈印經》、《秘藏通玄變化六陰洞微遁甲真經》等道經中,即載有數百種道教法印的印譜,並對法印的名稱、功能、用途、使用方法、製作材料、製作方法及來龍去脈,做了或詳或略的闡述,這就為我們研究道教法印的源流、功用及宗教、文化乃至藝術的價值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在道教看來,法印代表著三界神靈職司的威權,故行法用印,猶人間行政施行必用官印。寧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二七曰:「印者,信也。用者封物相什,亦執政者所持信也。《漢官儀》云:王侯曰璽,列侯至中二千石曰章,其餘皆曰印,此世印也。隆古盛時,人鬼各安其所,陰陽不雜其倫,故道之用,惟見於修真練本,以至輕舉飛昇。中古以降,慢真日益,正道凋晦,邪偽交馳,上下反覆,於是出法,以救其敝,表章以達其忱,付降印篆以為信志。故用印之義,近同世格,亦道運因時損益者也。」[2]《靈寶玉鑒》卷一亦曰:「法之為言正也,正其邪也。亦猶德禮之有政刑,以道之齊之也。故章表奏申關牒符檄,又必假天府之印,以示信也。印則各有師傳者,欲天地神祇人鬼知所行之法,有所受之也。道法之分門別派,不知幾也。獨靈寶為萬法之樞,其為印也,無施而不可也。如上章一事,在靈寶法中雖有通章印,然其印文本是三天合同契卷,專為升度亡魂。不知原於何代宗師,乃於印文中除去召魂升天真子佩法八字,遂用為通章之印,故祖師紫極田真君辯之詳矣。不若只用靈寶印,為無可瑕疵也。」[3]可見法印不僅代表著神真的威嚴與神聖,亦是各個道派傳授有緒的信物。
二、北極驅邪院印的沿革
北極驅邪院印是一枚具有相當代表性的法印。近年來,四川陸續發現了一批與此相關的法印。如蒲江縣天華鄉出土的一枚銅印,即陽刻九疊篆書「北極驅邪院印」[4]。甚至在阿壩茂縣羌族自治縣亦發現了了三枚被羌族巫師們所使用的道教法印,分別為陽刻九疊篆書的「雷霆都司北極驅邪院」印、「佛法僧寶雷霆都司北極驅邪院」印,以及一枚道教雲篆體的真武「雷神印」。
這裡所展示的三方印,系私人收藏。銅質,皆為明代作品。其一為立把片鈕,印面方形,逕5.5公分,高4公分。其二立把片鈕,印面方形,逕5.3公分,高5公分。其三亦立把片鈕,印面方形,逕5.5公分,高4.2公分。這些法印多為明清所造,但其淵源可追溯至唐宋之際,且與道教北帝派、天心派在四川的傳播緊密相聯。
北極驅邪院之名稱及印,首見於《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該書為北宋道士元妙宗編著,書前有政和六年(1116年)序,自言曾訪道三十餘年,後應徽宗詔赴京校注道經,「因得竅覽經籙殆至周遍,神章寶篆靡所不有」,故將所得秘法符印、步綱躡斗諸術,編成十卷以進上。所謂「北極」,是指「天之中極,萬象之所會」,乃紫微大帝之治所。此書卷二收有二種北極驅邪院印印式,一為九疊篆,一為天書雲篆。並有《祭造法印式》講述其傳承及使用法:「昔先師所受真人北極驅邪院並都天大法主印二面,可以雷震棗木,用六丁六甲日至誠焚香,齋戒潔淨,命匠開之。……各方一寸八分,以金玉為之,雷震棗木亦得。召六丁六甲使者,結界守護。置訖以朱紅付印面,先聞奏上天,次申東嶽及關合屬去處照會,方得使用。」[5]
這裡所說的「先師」、「真人」,是指譚紫霄、張陵。譚紫霄為五代高道,福建泉州人,幼即出家為道士。《南唐列傳》曰:「初有陳守元者,亦道士。嘗鋤地得木札數十貯銅盎中,皆張道陵符篆,朱墨如新藏,去而不能用,以授紫霄,紫霄盡能通之。遂自言得道陵天心正法,竅鬼魅治產病多效。閩王孟昶尊重之,號金門羽客正一先生。閩亡遁居廬山棲隱洞,學者百餘人。後主聞其名,召見賜官,皆辭不受。俄而疾卒,年百餘歲。今言天心正法者,皆祖於紫霄。」[6]
天心正法為譚紫霄始創,但依托於張陵,故自謂張陵傳其符訣法印,並崇張陵為北極驅邪院使。其曰:「驅邪院使張天師,披白魚髯服,交泰冠,足躡朱履,左手持都天大法主印,右手仗三昧火鈴北斗神劍。」「如三天正一真人服飾。」[7]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三載,譚紫霄卒於北宋開寶六年(973年),享年一百五十。弟子百餘人,唯饒洞天得其真傳,並訂定《上清骨髓靈文鬼律》,內亦收有一枚北極驅邪院印式。其注文曰:「臣洞天普受真人指示,得天篆驅邪院並都天大法主星印二面,謄本訖埋於故地。遂以印式契對今世間所用,大尺寸八分,即小尺二寸一分,黍尺二寸四分,皆同也。其分寸上天法式數度所表,使鬼神不測於毫髮之內,故標於此,為法定制。」[8]
據饒洞天五傳弟子鄧有功言,饒洞天宏揚譚紫霄之天心正法於世,故道門號其為「正法功臣日值元君北極驅邪院使。升天時以法傳弟子朱監觀名仲素,仲素以傳游道首,道首次傳通直郎鄒賁,鄒賁傳臣本師符法,師名天信,至臣有功傳於今。」[9]其時己至北宋末年。鄧有功遂據師傳,整理重編天心正法,刊《上清骨髓靈文鬼律》、《上清天心正法》傳世。故其《上清天心正法》中亦收有二枚北極驅邪院印,並謂「北極紫微大帝乘紫雲,帶領天蓬以下三十六員大將軍,勇猛作法。」[10]
此外,有北宋道士董大仙傳北帝、天蓬大法於巴蜀地區。《道法會元》卷一五六《上清天蓬伏魔大法》曰:「昔上清紫微宮北極尊帝都天大元帥天蓬真君,降傳秘密之法,務拯群生,蠲除疾苦,垂微妙之訣,以付修真之士。我上清董大仙於蜀城西明山修行上道,忽獨遇元帥授文字三冊。上則訣目符竅,中則罡斗咒訣,下則役使鬼神行持之法。真人得之,下居府城,功行二十餘年,終於西明山持尺乘白鶴白日仙去。秘法藏於山間,後人相傳焉。嗣行此法者,繫上清北極天蓬門下正法驅邪院破邪真人。」[11]書中不僅收有一枚北極驅邪院印,並詳細講述了製作法印、祭印、行印等儀軌,以及元帥帝鍾、天蓬神尺等法器的制做及使用方法。又《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四三、《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二五中各收一枚印式,《大成金書》還簡略的介紹了此印的使用:「建北帝齋,以代靈寶大法司印,及行雷法,一應文移通用。」
從以上所述可知,北極驅邪院印在宋明道書中已收有九枚,且印文各殊,這即說明了當時對紫微大帝的崇拜相當盛行,也顯示了不同地區、不同道派的道士們都十分重視北極驅邪院印的神聖功用。
三、北極驅邪院印與天書雲篆
考北極驅邪院印印式,一般或為九疊篆書,或為天書雲篆。所謂「九疊篆」,又稱為「上方大篆」。疊是指印文筆畫屈曲盤回,九為數之終,則言疊數之多。隋唐以來,因官印頗大,多用其體,並把印文折疊佈局得平滿均勻。清陳澧《摹印述》曰:「昔人謂唐時皆九疊文,其實不盡然,厲萬榭嘗辯之矣。九疊文甚俗,然實出於繆篆填滿之法,但加甚耳。」傳世唐宋元官印一般為五至七疊,明清則以九疊居多。沙孟海《印學概論》曰:「九疊文不盡九疊,如勾當公事印用七疊,承受差委印僅六疊,都統之印、萬戶之印乃有十疊,又如行軍都統之印等,則疊數不等。名曰九疊者,以九為數之終,言其多也。疊數多寡之故,大抵因印文多寡而為增損,或因時代不同,而所鑄各殊;或如三代尚數,各有定儀。明九疊篆印,取干元用九之義。」
所謂「天書雲篆」,亦稱「真篆」。因道教法印在形式上雖與人間官府之官印類同,但其功用卻是人神交通之憑信。故多強調其印文不當用人們熟知的「凡篆」,而是道教秘傳的「真篆」。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十曰:「其文則天章雲篆也。」[12]這裡所說的「天章雲篆」,亦名「八龍雲篆」、「飛天之書」,其形體如天之流雲,故名「天章」、「雲篆」。《道藏》中收有許多「雲篆」,如《雲篆度人經》,全經皆以「雲篆」書寫。道教認為,這類文字為天界人間所有文字之根本,故又謂之為「本文」。道教經典分為十二部,其中第一即為「本文」。《道教義樞》卷二曰:「第一本文者,三元八會之書,長行源起之例是也。」所謂「本」者,始也,根也。是經教之始,文字之根,萬法千章的基礎,詮理解奧的關鍵,「既能分判兩儀,又能分別法相;既辯析萬事,又能表詮至理也。」故名之為本文。[13]
本文的起源最早,它依天象而成。所謂「三元八會」,三元,即指元始之玄、元、始三氣;五德,指天地之少陰、太陰、少陽、太陽及陰陽之和合;三元、五德和合,叫做八會。《洞玄靈寶玄門大義》曰:「古今變文,凡有六種。一者陰陽初分,有三元五德八會之炁,以成飛天之書,後撰為八龍雲篆明光之章。陸先生解三才謂之三元,三元既立,五行咸具,以五行為位,三五合和,謂之八會,為眾書之原。又有八龍雲篆明光之章,自然飛玄之炁,結空成文,字方一丈,肇於未天之內,生立一切也。……三元者,一曰混洞太無元高上玉虛之炁,二曰赤混太無元無上紫虛之炁,三曰冥寂玄通元無上清虛之炁。五德者,所本有三,即陰、陽、和,陰有少陰、太陰,陽有少陽、太陽,就和中之和,五德也。篆者,撰集;雲書,謂之雲篆。此即三元八會之文,八龍雲篆之章,皆是天書。」[14]《靈寶玉鑒》卷十六亦曰:混沌藏真機,陰陽始分判,「三炁開光,聚炁成文,凝雲作篆,五文開廓,八角垂芒,以立三才,以治人道,或以為河洛之書,或倬彼雲漢之象,世之所謂真文靈書者是也。然其大者,以之判天地,以之運陰陽,山川之流峙,人物之生成,亦真文玉字應運流光之妙也。」[15]
天書雲篆顯現空中,變化莫測,乃人文之本。其後又有真聖,將天書演為六十四種文書。陶弘景《真誥》卷一曰:「造文之既肇矣,乃是五色初萌,文章書定之時,秀人民之交,別陰陽之分,則有三元八會群方飛天之書,又有八龍雲篆明光之章也。其後逮二皇之世,演八會之文為龍鳳之章,拘省雲篆之跡,以為順形梵書,分破二道,壤真從易,配別本支,乃為六十四種之書也。遂播之於三十六天、十方上下也,各各取其篇類,異而用之。音典雖均,蔚跡隔異矣。校而論之,八會之書,是書之至真,建文章之祖也。雲篆明光,是其根宗所起,有書而始也。今三元八會之書,皇上太極高真清仙之所用也。雲篆明光之章,今所見神靈符書之字是也。」[16]於是,神真秘傳、世人難曉的天書,便演變成為六十四種文字,其中即有雲篆神符,亦有俗文世書,所謂「分破二道」,即指符籙與俗文從此分途發展,前者仍用於道門修真通靈,後者則用於世人交際往來。
在道教看來,天書雲篆皆是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等聖真傳與人間的神諭真信,千形百態的各種符籙即是三界神真的信物,亦是天地造化的載體。《洞玄靈寶玄門大義》說:「神符者,即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是也。神以不測為義,符以符契為名,謂此靈跡,神用無方,利益眾生,信如符契。」[17]正因為如此,故道士在製作法印時,往往強調其印文用天書雲篆,以此顯示法印所具有的神聖性。
不僅如此,道教的法印往往還加入一些抽像的符號或神像,以強化其役使三界鬼神之靈力。如前文三方印中的其一、其二印文中皆有北斗七星圖,以顯示此印乃北極紫微大帝所掌,且圖案各異,玄虛奇妙。其三則有南、北二斗星圖,左側七星為北斗,右側六星為南斗,顯得更為詭異。又如在巴蜀出土的一枚「雷霆都司北極驅邪」印,銅質。直把,鈕有孔。總高3公分,印面方形,逕7公分。印文上部為聯機的三星,當為道教崇拜的三台星。左側為「雷都霆師」,右側為「北極驅邪」,中部有「雷神」,雷神頭上有一「王」字,足下踏一「正」字,有象徵雷氣和雷的帶環的圓圈環繞。同類法印貴州省博物館收藏有兩枚,印文稍異,且「師」作「司」,「正」作「罡」。「雷霆都司」、「北極驅邪」本為兩枚法印,此印合而為一。亦系紫微大帝所掌。《道法會元》卷五六曰:「雷霆都司,乃北帝專司之所,列官分積,佐玉機之政。凡世間水潦旱魃,悉請玉樞院稟聽施行。至於雷霆斧鉞,慶賞刑罰,有條不紊,悉有司存,天心有雷,但不專耳。」[18]《道法會元》卷一二三曰:「元始上帝付授三洞飛仙、五嶽丈人,其符璽皆玉為之。黃帝得之,佩印登天。雷公、風後二君得之,相續仙去。許都仙得之,同吳猛、丁義統領邵陽雷公。」[19]
四、北極驅邪院印與唐宋道派
北極驅邪院印的出現,尚可追溯至唐代,並與道教之洞淵派、北帝派之興盛與傳播緊密相聯。道教洞淵派起源於晉未金壇道士王纂,入唐而盛極一時,韋善俊、葉法善、尹愔等,皆為洞淵派高道。洞淵派道士受洞淵三昧法籙,其法上辟飛天之魔,中治五氣,下絕萬妖。該派推重北帝、天蓬之神威,以擅降魔咒鬼之術名重於世。
據杜光庭《太上洞淵神咒經》序載:「西晉之末,中原亂罹,饑饉既臻,瘟癘乃作。金壇馬跡山道士王纂,常以陰功濟物,仁逮蠢類。值時有毒瘴,殞斃者多,閭裡凋荒,死亡枕席。纂於靜室飛章告天,三夕之中,繼之以泣。」於是感動太上道君,「以《神咒化經》復授於子,按而行之,以拯護萬民也。即令侍童披九光之韞,以經及三五大齋之訣,授之於纂。曰:勉而行之,陰功克充,仙階可翼也。」王纂「遂按經品齋科,行於江表,生民康乂,疫毒消弭,自晉及今,蒙其福者,不可勝紀。」[20]今《道藏》中所收《太上洞淵神咒經》二十卷,前十卷即王纂假托太上道君降授之作,後十卷為中晚唐洞淵派道士增補,由之可見該派思想發展之脈胳。
初唐高宗、武則天時,有道士韋善俊習洞淵道法。《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三六曰:「年十三歲,長齋,誦《道德》、《度人》、《西升》、《升玄》等經,人有所惠,悉為賑救之用。及壯,諧嵩陽觀事黃元賾,參佩道法。又從臨汝洞元觀道士韓元最,復授秘要。」[21]年百歲而仙逝。其後葉法善繼其洞淵道統,並光大之。
據《唐鴻臚卿越國公靈虛見素真人傳》載:葉法善(616—720年)生即靈異,好古學文,十二學禮樂,研究《周易》,耽味老莊,河洛圖緯,悉皆詳覽,志願修道,棲遲林泉。先後隱遁於卯山、白馬山、括蒼山、天台山、四明山、金華山、天柱山、天目山、勾曲山、衡山、霍山、赤城山、羅浮山等處,「凡名山勝地,自江漢之南,無不經歷」。曾師事豫章萬法師,求煉丹辟榖、導引胎息之法。又入西蜀,「於青城趙元陽受遁甲步玄之術。嵩高韋善俊,傳八史雲蹻之道。後入蒙山,訪求隱術。」因其精潔修持,漸顯靈應,遂感三神人授以道要秘法。謂其本系「太微紫微左宮仙翁」,偶因失職,謫於人間,宜建立功,濟人佐國,「更修功累德,行滿之日,當復汝仙位。今汝行三五盟威正一之法,誅斬魑魅妖魔,救護群品,惠施貧乏,代天行理,但以陰德為先,不必別有貢告。」並授以神劍、法印、靈符、罡訣及內外丹道。從此道法大顯,降滅妖凶,非所不驗。高宗時應詔,多留內庭,問以道法,窮盡源奧,誅狐除祟,屢顯靈異。「帝及皇后諸王公主朝士以下,親受道法,百官子弟、京城及諸州道士,從真人受經法者,前後計數千餘人。王公佈施塞道盈衢,隨其所得,捨入觀宇,修飾尊像及救困窮。每日炊米十餘碩,以供貧病來者,悉無選擇。真人常懷直諫匡保社稷之心。高宗欲登封告成,駕幸中嶽,忽疫疾流行,扈從者多病死。奉敕命令治,真人一誦咒訣,疫癘消殄,垂死者並皆得更生。」其祈晴禱雨,運雷呼風,驅龍攝魅,事跡靈顯。武則天時征至中都,令其於諸名山投奠龍壁。中宗復位,武三思尚秉國權,法善以頻察妖祥,保護中宗、相王及玄宗。迨後平定韋後,立相王睿宗,玄宗承祚繼統,法善應召入京,佐佑聖主,凡吉凶動靜,必預奏聞,寵信有加。開元八年(720年)五月,真人已年一百零七歲,於西京景龍觀中羽化,「京城之人鹹見院中有青煙直上,與天相接,終日不滅。」「葬後一年,棺槨自開,但見衣冠劍舄,始知真人不死,實輕舉耳。帝緬想仙風,眷慕不已,於觀立碑,寵以宸翰,及命太子題額。」[22]有弟子百餘人,惟尹愔、盧齊物、司馬仲容為入室。
此外,屬於洞淵派的高道尚有黃元賾、韓元最、劉玄元、范仙舟、何子玉、豐去奢等。北宋元妙宗亦承道法,在《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中所收《上清隱書骨髓靈文》三卷,即為葉氏所傳。內曰:「《骨髓靈文》,唐葉法善天師所傳,出自漢正一天師之遺法也。功驗神奇,莫可擬測。舊以九符常用傳授,其餘隱秘,莫不聞見。臣昔於九符之外,復得十符,謹續本文之次,別成中卷,稍闡元綱,以廣妙用也。其餘條律,自如舊本,載之於後雲耳。」[23]
道教北帝派為中唐道士鄧紫陽開創。因其最崇拜北極紫微大帝(北帝),傳授「北帝籙」等經籙,以擅長治制「酆都」六天鬼神、辟邪禳禍之事而稱著,故後世稱之為「北帝派」,或「酆嶽派」。
據史籍記載,始祖鄧紫陽,名思權,亦名思璞。唐李邕《唐東京福唐觀鄧天師碣》謂鄧氏乃江西臨川人,為南陽之望族。數代宗祖,「皆秉哲衣德,參寥洞元,代有人矣。且源派分流,達於江海之內。父子傳氣,合於天地之初。尊師幼入廬山,中移恆嶽,吸沆瀣,漱清冷,精魄冥於太虛,耳目靜於穹谷,身枯木,心死灰,固不如也。開元二十三載(735年)皇上下明詔求方士,聞本郡,別行李行偉以尊師應辟焉。帝請問所習,雅重其言。常齋太一宮,集元元教,慮失諸野,思得其人,臨遣尊師,俾巡江南六十郡,冥搜元覽,欲以張皇大道,開覺下人。明年春二月甲子,覆命稱旨意,敕度為道士,名曰紫陽。仍賜紫羅法衣一副,絹一百匹,配東京福唐觀,兼本郡龍興觀以寵之。議者以尊師心奉於道,身事於君,名師於鄉,德揚於國,莫之比也。」其後多次應詔,入宮訪以道妙,並奉詔於諸名山建醮禱福,「詣中嶽、王屋、函谷、宗聖及諸名山,修功德。其所至也,神兵降於壇上,慶雲集於山下,元鷂徘徊於霄漢,丹芝郁馥於原野。」[24]開元二十七年(739年)仙逝於西京太元觀。
麻姑山位於江西南城縣境內,為漢代仙人王方平、麻姑修道之地。據唐顏真卿《麻姑山仙壇記》曰:「頂有古壇,相傳於麻姑於此得道。……源口有神,祈雨輒應。開元中道士鄧紫陽於此習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25]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卷四亦曰:「鄧紫陽入麻姑山,日夜誦天蓬神咒,感金甲神人與語曰:吾是北方天使者,緣子念誦靈文,帝君已置子之功矣,遂令降墨篆神符真文。上有神仙之術,中有役使鬼神,下有救療疾病。子宜秘之,後當為王者師。次日果於石室中得其真形符篆,行持有驗。」[26]《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三二曰:「初隱麻姑壇之西北。後因省親,路獲神劍,佩之。性頗剛毅,自負濟世之材,每憩溪壑之間,誦天蓬咒不輟,遂感北帝,遺神人授以劍法。遠訪南嶽朱陵,謁青玉、光天二壇,禮鄧真人(東晉道士鄧郁之),夢有所感。唐明皇開元中蒙召入大同殿,建醮胡藩,封為天師。」[27]
鄧紫陽道法精深,並以北帝道法、神授劍術名聞當時。世傳他「嘗用下元術,使神卒朱兵討西戎之犯境,若雷霆變化,犬戎大敗,時稱為神人。」[28]故在唐時,南嶽已建北帝院,專祭北帝諸神。《南嶽小錄》說:「北帝院,在嶽觀東北,去觀三里。」[29]《南嶽總勝集》說:「北帝院,在銓德觀後半里,修竹長松,前後茂密。梁天監末,女冠徐練師居之,修行而得道。」[30]此北帝院當是北帝派最早的專祠。
鄧紫陽之後,承其法脈的為其侄子鄧德誠,弟子著名者有譚仙巖、史玄洞、左通玄、鄒郁華等。唐顏真卿《麻姑山仙壇記》曰:「紫陽侄男曰德誠,繼修香火。弟子譚仙巖法錄尊嚴,而史玄洞、左通玄、鄒郁華皆清虛服道。」唐鄭畋亦說,鄧德成從小便隨紫陽學道,出入內禁,「玄宗奇其穎悟,曰:斯子必為教主。因以巾簡授之,使居華封觀。其交神通靈,除害利人之事,備于先生所撰《家紀》。」
德成之子鄧延康,又承其家法。唐德宗貞元初年(785)即隨其父「於會稽,受三洞筆錄。尋復麻姑山,葆神茹氣,澹然與天倪元合。三景五牙、二星八道之秘,雲章龍篆齋元醮會之法,神悟靈契,悉臻宗極。屢為廉使郡守請敬師受,排邪救旱,顯應非一。」敬宗寶歷(825—827年)中,「舊相元公制置江夫人有疾,忽夢神人云:何不求麻姑仙師?元公遽命使禱請,既至而疾果愈。夫人稽首奉錄,俱為門人。復以明威上清之道,授鄒平公主於廣陵,涼公逢吉於夷門,自是藩服大臣,爭次迓勞。太和八年(834年)秋,又召至闕下,嘉其道德,籍隸太清宮。……開成初(836年),鴻臚少卿屈突謙妻李氏魅狐得孕,厥害濱死,先生以神篆針砭,即服而誕,則妖雛數首皆斃矣。」得朝野宦民擁載,紛投其門下,「神都威儀與名德道士半出於門人,法教之盛,近未有也。昭肅皇帝(按即唐武宗)幸興唐觀,訪先生修真之道,宸旨嘉豫,錫以紫服。後帝受籙於南嶽廣成師,請先生為監度。上(按即唐宣宗)嗣位,爾時於內殿訪其元旨,第以《道德》、《黃庭》、《西升》經旨應對,若丹砂硫黃之事,置而不論。居常惟食元氣,微飲旨酒,熊經鳥伸而已。」大中十三年(859年),逝世於興唐觀,享年八十六。其子有三,「長曰道牙,棄舒州太湖丞,授三洞經籙;次曰道石,試協律郎,假職閩越;次曰道苗,襲經符,奉齋戒,以法教之系,駐於龍興。」[31]又將鄧氏北帝派嗣傳於後世。
據五代徐鍇《茅山道門威儀鄧先生碑》載,紫陽後人鄧啟霞,「性理和敬,神識宏遠」。鹹通元年(860年)始詣茅山太平觀拜柏道泉為師,六年後披度為道士。「十二年(871年)詣龍虎山十九代天師,參授都功正一法籙。干符三年(876年)詣本觀三洞法師何先生元通,進授中盟上清法籙。」「太和四年(932年)歲在壬辰,解化於山門。君所傳經籙,昭顯於時。」[32]鄧啟霞享年八十五,他將上清、正一及北帝派融合為一,並為習道者普遍接受。
概而言之,從紫陽肇開北帝一派,歷經德成、延康、道牙、道苗、啟霞數代,再加眾多弟子譚仙巖、史玄洞、左通玄、鄒郁華、何元通、王棲霞、黃洞元、瞿童等人的推衍,並得於唐代皇室如玄宗、德宗、憲宗、武宗、宣宗、懿宗的大力支持,北帝大法便很快在江西、江蘇、浙江、河南、陝西、四川等地區傳播,並修建了一批北帝、四聖專祠。
如成都玉局治中專設北帝院,「雲是天曹庫,收貯玉局化所奏錢。」[33]蜀州唐興縣大通觀,「有紫微閣,是開元中道士蔡守沖以敕賜匹帛所造。」[34]襄州「舊有北帝堂,歲久蕪毀」,後楚王趙匡凝鎮襄州,得北帝靈驗而重加修飾。[35]這樣一來,修習北帝道法成為當時道門的一種風氣。如孫元會遇道士教誦天蓬咒,爾後堅持不懈,後臨難之時,「忽然照一見空中,天蓬大將軍與部眾等,護衛己身,於茲脫難。」成都雙流縣道士王道珂,「行坐常誦天蓬咒」,為民辟邪誅妖,屢見靈異,是知「天蓬將軍是北帝上將,制伏一切鬼神。」[36]泗州人曹載之,於僖宗時遇蘇門道士劉大觀,授以天蓬神咒,勤而持誦,獲正心脫禍之果。有仙官告之曰:「太帝是北斗之中紫微上宮玄卿太帝君也,上理斗極,下統酆都,陰境帝君乃太帝之所部,天蓬上將即太帝之元帥也。」成都人范希越,「得北帝修奉之術,雕天蓬印以行之,祭醮嚴潔,逾於常法。」[37]
其後,五代杜光庭於天祜三年(906年)在四川酆都道觀,得北帝派道書《黑律》。所謂「黑律」,是指北帝所傳文籍皆為黑色。「北帝統率神將吏兵,演大魔黑律,行酆都九泉號令符,糾察三界鬼神印。降伏魔群,驅蕩妖氛,救護黎庶。」「紫微北極玉虛大帝,上統諸星,中御萬法,下治酆都,乃諸天星宿之主也,北極驅邪院是其正掌也。」所謂「正掌」,即是說紫微大帝為北極驅邪院的主神。他主掌該院,考召三界鬼神,「居紫微垣中,為萬象宗師,眾星所拱,為萬法金仙之帝主,上朝金闕,下領酆都。」[38]此《黑律》又經宋代廬養浩、徐必大、鄭知微等註釋,編成《黑律收攝邪巫法》、《黑律靈書》、《黑律儀格》,收入《道法會元》之中。
北宋天師張繼先亦習北帝道法,並傳地祗法於世。《道法會元》卷二五三說:「地祗一司之法,實起教於虛靖天師。」「地祗法諸符,如丙丁生鬼符、急捉符、治病符,皆是虛靖天師所傳。」所謂「地祗」,即北帝摩下地祗上將溫太保。張氏後以其法傳王宗敬,宗敬傳吳道顯,道顯弟子五百餘人,其後柳伯奇、鍾明相繼而為宗師,並衍變為眾多法門,「有蘇道濟派,溫州正派,李蓬頭派,過曜卿派,玄靈續派,如此等類,數之不盡,千蹊萬徑,源析支分。」[39]此外,南宋劉玉即習地祗之法,又師廬養浩、徐必大、盛宮椿、李守道、呂希真等修北帝黑律法訣,同時又得神霄派金火天丁大法,「悉有靈著」,名震當世。又有蜀人廖守真,傳北帝天心地司大法於世。後以此法相繼傳予蕭安國、彭元泰、史白雲、費文亨、陳一中,陳氏為元代延祜時人,說明該系一直傳至元代。
需要說明的是,鄧紫陽的北帝派與葉法善的洞淵派,皆系漢晉正一派的衍化。故在元妙宗的手中,是將鄧、葉的著述合編於《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中。如「天蓬馘邪真法」、「天蓬救治法」、「天蓬三十六將符口訣」等,皆為鄧紫陽所傳。內曰:「大唐時麻姑山中有一人,姓鄧名紫陽,焚修道典,於此山中,修酆都之術。在此山洞之中,五載矣。」遂得北天六丁使者降賜上帝黑篆神符「天蓬三十六符。」[40]因此,明天師張宇初稱葉法善一支為北帝酆嶽派,並將它與靈寶、神霄、清微三宗並列,稱為道門四輔,說:「清微、靈寶、神霄、酆嶽者,洞輔之品,經籙是也。……酆嶽則朱熙民、鄭知微、廬養浩、葉法善,倡其宗者,左、鄭、潘、李,而派益衍矣。」[41]如此眾多高道的推衍,促使北帝派道法興盛於唐宋時期。
概而言之,法印為道教最重要的法器之一。它象徵包容宇宙萬物的道統,載付著三界神真的權威。北極驅邪院印的廣泛運用,說明宋元以來北帝派在各地盛行一時的歷史情況,並告訴我們其時對紫微大帝(即北帝)的信仰亦達到高峰。它不僅在漢族生活的地區傳播,而且受到了西南、東南地區許多少數民族如苗族、羌族、布依族、瑤族、壯族的崇拜。這就是今天在四川、貴州等地區出土發現了許多有關北極驅邪院的法印,且有苗族、羌族巫師所使用者的內在原因與歷史背景。
註釋:
[1]見《道藏》第20冊第477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本文所用皆為此版本。
[2]見《道藏》第30冊第900頁。
[3]見《道藏》第10冊第142頁。
[4]見龍騰《蒲江道教北極驅邪院印考》,《四川文物》1995年5期。
[5]見《道藏》第32冊第61頁。
[6]見《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三引,《道藏》第5冊第348頁。
[7]見《道藏》第32冊第58、56頁。
[8]見《道藏》第6冊第917頁。
[9]見《道藏》第10冊第607頁。
[10]見《道藏》第10冊第611頁。
[11]見《道藏》第31冊第400頁。
[12]見《道藏》第31冊第400頁。
[13]見《道藏》第24冊第816頁。
[14]見《道藏》第24冊第736頁。
[15]見《道藏》第10冊第258頁。
[16]見《道藏》第20冊第493頁。
[17]見《道藏》第24冊第734頁。
[18]見《道藏》第29冊第136頁。
[19]見《道藏》第29冊第594頁。
[20]見《道藏》第6冊第1頁。
[21]見《道藏》第5冊第305頁。
[22]見《道藏》第18冊第79頁。
[23]見《道藏》第32冊第57頁。
[24]見陳垣《道家金石略》第125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25]見陳垣《道家金石略》第155頁。
[26]見《道藏》第32冊第259頁。
[27]見《道藏》第5冊第284頁。
[28]見唐鄭畋《唐故上都龍興觀三洞經籙賜紫法師鄧先生墓誌鉻》,《全唐文》卷七六七。
[29]見《道藏》第6冊第864頁。
[30]見《道藏》第11冊第115頁。
[31]見唐鄭畋《唐故上都龍興觀三洞經籙賜紫法師鄧先生墓誌鉻》。
[32]見《全唐文》卷八百八十八。
[33]見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十五,《道藏》第10冊第852頁。
[34]見《道教靈驗記》卷二,《道藏》第10冊第804頁。
[35]見《道教靈驗記》卷九,《道藏》第10冊第833頁。
[36]見《道教靈驗記》卷十,《道藏》第10冊第834頁。
[37]見《道教靈驗記》卷十三,《道藏》第10冊第842、847頁。
[38]見《道藏》第30冊第624、625頁。
[39]見《道藏》第30冊第557頁。
[40]見《道藏》第32冊第71頁。
[41]見張宇初《峴泉集》卷一,《道藏》第33冊第187頁。
200712091700道教符印解讀(北極驅邪院印)
253道教法器
陝西是道教的發祥地,道教的廟、庵、觀、洞、宮建築遍佈各縣、市。著名的道教聖地有周至縣樓觀台,戶縣祖庵,華陰市的華山玉泉院,西安八仙宮,西安城隍廟,寶雞市金台觀,隴縣龍門洞,留壩縣張良廟,西鄉縣午子觀,佳縣白雲山廟,神木縣二郎山廟,米脂縣的真武祖師廟等,多達一百七十餘處。其中玉皇廟、三官廟、真武廟、雷神廟就有一百二十多處,因而遺存在陝西境內各地的道教用印也較多。
道教符印,是道士將其作為天神的象徵和憑信而使用的法印,印文為九迭篆或繆篆,或代表天神的星符符號,使今人難以辨識。
本文將這批道教符印歸納分類,對其中較多的“北極驅邪院印”,首先予以解讀。
一、“北極驅邪院印”現存情況
西鄉縣文管所收藏有數方宗教印章,其中有三方“北極驅邪院印。”一方為陽文篆書“北極驅邪院印”文字與北斗七星星符組成,黃銅質,印高3 .6釐米,邊長5.5-5.6釐米,矩形鈕。印背的右側有楷書陽文“法剛置”三字,左上角有一陰刻“上”字(圖一)。
第二方印,由變體陽文篆書“北極驅邪院印”文字與三清神的符號“○—○—○”及步罡踏斗的雷公神形象組成。矩形鈕,黃銅質。印高3釐米,邊長5.3釐米,印背右上角有一陽文“上”字(圖二)。
第三方“北極驅邪院印”,銅質,矩形鈕,高3.8釐米,邊長5.4-5.6釐米。印面邊欄較寬,印文由“北極驅邪院印”陽文篆書文字與北斗七星符號組成。印背鑄有一披發跣足人形,左手執楔,右手持矛,足踏龜蛇(圖三)。這種圖形,應是真武神的形象。《明史·禮四》記載:“北極佑聖真君者,乃玄武七星,後人以為真君,作龜蛇於其下。宋真宗避諱,改為真武。”
洋縣博物館亦有“北極驅邪院印”一方,銅質,矩形鈕,印高2.9釐米,邊長5.2-5.3釐米。印面由“北極驅邪院印”陽文篆書文字與北斗七星符號組成,印背亦有一披發跣足、足踏龜蛇、手持楔矛的真武神(圖四)。
略陽縣文管所也有一枚與西鄉縣、洋縣相同的“北極驅邪院印”(圖五)。
岐山縣博物館藏有一枚“北極驅邪院印”,銅質,矩形鈕,印高5.7釐米,印面邊長6.4釐米,印面上方有一“三清”符號,印面正中為步罡踏斗的雷公神,兩側為變體陽文篆書“北極驅邪院印”(圖六)。印背鑄有星符圖。
鎮安縣文管所收藏的“北極驅邪院印”,銅質,矩形鈕,印高3.3釐米,邊長5.4釐米,印臺厚0.4釐米。印面由陽文篆書“北極驅邪院印”文字與三清神符號“
銅川市藏有“北極驅邪院印”一方,銅質,印面邊長5.5釐米,印面由“北極驅邪院印”文字與北斗七星符號組成。(圖十)。
長安縣博物館收藏一方“北極驅邪院印”,黃銅質,矩形鈕,印高3.4釐米,印面邊長5.7釐米,寬5.2釐米,印臺厚0.5釐米。印背左上角有一“上” 字。印面由陽文篆書“北極驅邪院印”文字與三清符號組成(圖十一)。“驅邪院”三字為減筆繆篆。另有一方“北極驅邪上庿院”印,銅質,邊長6釐米,高 6.7釐米,印臺厚2.1釐米,印背有一披髪跣足,足踏龜蛇的真武神。印面由陽文篆書“北極驅邪上庿院”文字與三清符號組成(圖十二)。印文中的“庿”字 為“廟”的古體字。
長安縣這兩方“北極驅邪院印”,王翰章、王長啟先生在《陝西出土歷代璽印續編》一書中有著錄。但對這兩方印中的文字與三清神符號並未釋讀清楚 。
西安市博物館收藏有“北極驅邪院印”及相關符印六枚,介紹如下:
“北極驅邪院印”銅質,矩形鈕,印高1.6釐米,邊長5.7釐米,印臺厚0.4釐米,印文為反文。印面由陽文篆書“北極驅邪院印”文字與三清神符號、北斗七星符號組成(圖十三)。
“北極驅邪院印”,銅質矩形鈕,印高3.2釐米,邊長6.5釐米,印臺厚0.7釐米。印面由陽文篆書“北極驅邪院印”文字、三清神符號、雷公神步罡踏斗圖組成(圖十四)。
“北極驅邪院印”,銅質,矩形鈕,印高4.2釐米,邊長6釐米,印臺厚0.7釐米。印面由陽文篆書“北極驅邪院印”文字、三清神符號、雷公神步罡踏斗圖組成(圖十五)。
“北極驅邪院印”,銅質,矩形鈕,印高4.2釐米,邊長5.5釐米,印臺厚0.7釐米。印面由陽文篆書“北極驅邪院印”文字、三清神符號、雷公神步罡踏斗圖組成(圖十六)。
上述三枚“北極驅邪院印”(有三清神符號,雷公神步罡踏斗圖)大同小異,其印文文字不僅減筆,而且符號化,難以辨認。被一些學者列入“符籙印”,而未能解讀。
還有一枚被列入“符籙印”的道符印,筆者認為印文應是“雷霆部司北極驅邪”(圖十七)。該印銅質,矩形鈕,印高1.3 釐米,邊長5.2釐米,印臺厚0.7釐米。印面由陽文篆書“雷霆部司北極驅邪”文字和北斗七星符號組成。篆文文字為減筆繆篆。
二、“北極驅邪院印”印文上的三清、雷公與北斗七星符號解讀
研究陝西印章的專著,已經出版的有王翰章編著的《陝西出土歷代璽印選編》;王翰章、王長啟編著的《陝西出土歷代璽印續編》;周越、陳根遠著的《陝西古代印章》;伏海翔的《陝西新出土古代璽印》及周曉陸著《元押》等。這些專著裏都收錄有道教符印,但對道教符印上的三清符號、雷公形象、北斗七星符號及其內涵的論述甚少。有的書只是把這些道符印列入“印文不識”或泛稱“符籙印”三字一言以蔽之,不能明確說明哪種符籙,或者只是說“印文上方有一橫線,線上有等距離圓圈三枚”而已。
三清符號代表三清神,三清神是道教尊奉的最高神。道教廟觀中,一般都有三清殿,殿內供奉三清神。
韓城市博物館收藏的“北極驅邪院印”,銅質,矩形鈕,印高 3.1釐米,邊長6.5-6.7釐米。印面由陽文九迭篆書“北極驅邪院印”文字、三清神符號與北斗七星符號組成(圖八)。
北斗七星符號代表北斗神,即真武神,又稱“玄武神”。宋真宗(趙恒)避諱,改為真武。靖康初封真武為:“佑聖助順靈應真君”。元成宗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神。明成祖朱棣稱帝后,特加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歷代王朝都把祭祀北斗列為國家祭典,有的帝王還親身拜祭。一些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大學問家也加入了祭拜的行列。
北斗星是天神的總管,地位僅次於三清神。所以在道教符印中,印的最上方為三清符號,北斗七星符號,或在印的最上端,或在三清符號的下方。
北斗星君為司命神,掌管人世間的生死禍福,能驅除百邪,使人度過八難而長生不老。
雷神,又稱“雷王”、“雷公”。道教認為雷神是替天行道,懲罰邪惡的正義之神。
最初,古人是按照動物的形象來創造雷神的。《山海經·海內東經》中,對雷神的具體描繪是:“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搜神記》則說其“形如奇鬼”。到了明清時期,雷神的形象才逐漸統一。據清代黃斐默《集說詮真》記載,其標準像為:“今俗所塑之雷神,狀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兩翅,額具三目,臉赤如猴,下額長而銳,……左手執楔,右手持槌,作欲擊狀。自頂至傍,環懸連鼓五個,左足盤躡一鼓,稱曰雷公江天君。”
雷神最突出的特點是猴臉和尖嘴,俗稱“雷公臉”、“雷公嘴”。
(圖二)(圖六)(圖十四)(圖十五)(圖十六)五方印印文上的雷神圖像,符合《集說詮真》一書對雷神標準像的記載。這五枚“北極驅邪院印”印面上的雷神,是“步罡踏斗”施法的形象。是通神的一種儀式。《陝西出土歷代璽印續編》中,將雷神圖像僅描述成“此印正中有一鳥首人身像,作揮舞狀。
“北斗驅邪院印”印文中的三清符號、雷公步罡踏斗形象、北斗七星符號,代表的是三清神、真武神、雷神。說明該符印已與三清神、真武神、雷神勾通,奉他們的敕令,懲罰邪惡,驅除百邪。
三、“北極驅邪院印”鑄造年代初探
道符印,是道、巫使用的一種帶有神秘圖形與文字的法器。法印的歷史源遠流長。
清人吳騫《論印絕句》記載:“秦時小璽,其文曰:疢疾除,永康休,萬壽寧。”說明秦代就有法印。漢代則以“剛卯”為法印,是一種厭劾文字法印,另外,還有“黃神越章”、“黃神之印”、“天帝使者”等一類神名法印。“北極驅邪院印”則是天廷的名號。
道符印是天神的象徵或憑信,其功能概而論之,具有通神、護身避邪、治病、驅神遣將等。當然,不同神號的法印,各有側重。
道符印的印文文字與歷代公、私印所用的大篆、小篆或九迭篆文字不同。道巫們認為,道符印代表著上帝、天神的旨意,是天帝所授,必須具有仙跡,以增加符印的神秘感與權威性。所以,道符印的印文,在吸收繆篆、小篆、鳳篆、鳥篆、九迭篆以及肖形印的基礎上,自創一種難以辨識的“天篆”。或稱“天文”、或稱“真文”。
本文介紹的十七方“北極驅邪院印”,均未鑄刻年代。筆者依據這批道符印印文字的特徵及衍變,初步斷代如下:
(圖八)韓城市博物館藏的銅質“北極驅邪院印”,印文文字、三清與北斗七星符號鑄刻工整,九迭篆印文線條細勻,轉折方正,與金元時期的官印印文風格、特點相同。應是元代印。
(圖九)神木縣文管所藏的玉質“北極驅邪院印”,印文文字、三清與北斗七星符號,雕刻精細,九迭篆印文線條纖細剛勁,轉折圓潤,有宋代九迭篆之遺韻。應是金代之印。
(圖七)鎮安縣文管所藏的銅質“北極驅邪院印”,印文由三清符號與九迭篆文組成,線條工整,轉折圓潤。印的邊欄較寬。應為金代印。
(圖十一)(圖十二)(圖十三)(圖十七)這四方“北極驅邪院印”,印文繆篆文字,線條變粗,文字“驅”、“邪”、“院”出現減筆,應是明代初期之印。
(圖一)(圖三)(圖四)(圖五)(圖十)這五方“北極驅邪院印”,印面文字相同,北斗七星符號相同,印面的邊欄寬窄有別;印背面除圖一為“法剛置”、“上”文字外,其他四方的印背均鑄一披發跣足、左手執楔、右手持矛、足踏龜蛇的真武神圖像。這五方印印文中的“驅”、“印”為減筆字,“極”、“驅”兩字的某些筆劃出現符號化 的傾向,印面的邊欄也較寬。這些特徵符合明代早期印的特徵。
(圖二)(圖六)(圖十四)(圖十五)(圖十六)這五方“北極驅邪院印”,印文文字基本符號化, 基本上已無早期九迭篆文字的特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使用上的便捷,則將符號化的文字與雷神圖像結合,同鑄刻在印面上。這五方印,大同小異。筆者依據寶雞市博物館收藏的一枚道符印,印背鑄有“成化三年”造”銘文推斷,這五方印應是明中期道符印。
道教符印解讀(北極驅邪院印) @ .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FPWusK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圖九) (圖十)
(圖十一) (圖十二)
(圖十三) (圖十四)
(圖十五) (圖十六)
(圖十七)
道教的法印,在南山子手中。
這次近拍,拍得比較好,所以公布上來。
四個角因為解救蒼生,使用頻繁,給磨鈍了,印面呈微圓弧狀,不是很平,印文的筆畫也磨渾了。劃出四角樣的線,是出土後「失剔」(加工)所致,古印磨鈍後,線條應該是渾了。
與目前網路所見「北極驅邪院印」最大的不同是印文很正,正大飽滿,這倒是其它「北極驅邪院印」所沒有的。但是,也可能經長期使用而被磨得比較淺,所以字的筆畫顯得比較粗。
其次,既是四方印,四個角又都作圓弧狀,也是法印所罕見。
其三,只有印文,沒有「星」符,根據這點,似乎可推斷為最早的「北極驅邪院印」,理由是道教法印有星文,係後世所加飾,早期如漢代的「黃神越章」、「天帝使者」等等與道教有關之印,並沒有星文。璽印制度並不是一成不變,法印中有星文,也是隨著時代變遷而增入。特別是“挹邪斗”的作法,分明是後世出於「北極」與「驅邪」的聯想。
其四,印文是「九疊文」,為道教法印「天書雲篆」的特色。但是,此印只有「北」、「邪」二字疊勢較多,其餘「極、驅、院、印」四字筆畫,大致與漢印不遠,只有「驅」字的「馬」字尾字法有異,這與後來法印大量疊筆填空的作法不同。至於「邪」字之「邑」部下方,與「印」字之「卩」,應作跪人狀,兩處都少了一畫。
根據上面所述,再依北宋道士元妙宗於政和六年(1116)著《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已提到「北極驅邪院」,懷疑此印鑄成,最早可上推到宋、元之際。但是,屬何道觀?如何流傳至臺灣?均值得再研究。
此印發現時,是用圓鋁盒包裹,盒底已無印泥,只有染紅的稻稈,應是硃砂和著用。發現地,根據上一手所說,是在醫生廢園中,但是,這說法疑有隱諱,所以不太可靠。
手中有曾紹杰所編《璽印精選》,過去在找「黃神越章」時,見過「北極驅邪院印」,這回順便掃描上線,也方便讀者作比較。
這顆有星文,但與網路留傳「北斗挹邪」星文排列不同。
這顆為何多出上方三星與下方二星?因為「參天兩地」,驅邪就是乾坤之間的事。不過,這是南山子猜的。
而且,值得注意者,星位均在字角,與網路所傳不同。再說,此印七星只是代表「北極」之意,沒有後來帶有「驅邪」暗示的安排。
《璽印精選》還有兩印,其一如上,「上清北陰院印」,星文布置與上一顆相同,「上清」二字,應是在陶宏景之後才有的詞彙。印文風格也與隋唐九疊文相近。
這顆印文「雲篆」,可就要猜猜看了?
網路還流傳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李遠國(男,1950年生)所著〈道教“北極驅邪院印”考辨〉乙篇,引論詳細,可惜割截轉載,不甚完整。
北極驅邪院印 @ 【南山書屋】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OFKEbu
法印是中華道教最重要的法器之一。它是歷代的高道祖師們因為宗教法事活動的需要,遵照道教信仰中三清諸神的名號、鬼神司府的稱謂及重要道經的內容而刻造的各種印章,象徵著天界、地界、冥界中的神仙真靈的權力和威嚴,系模仿人間社會中古代封建帝王玉璽和官府公印而成。通常以金屬、玉、石和木製作鐫成,用以上章申表、發書遣文、召役鬼神、通聖達靈、驅邪治病、養身護體、延年益壽等等。
凡此類印章,在道書中一般統稱為“法印”。如《金鎖流珠引》卷二六中謂法印共分三等,天仙道士得二十四印,神仙道士得十五印,考召道士得十二印。並謂太上老君告天帝君日:“夫大道符印給有三等道士,天仙道士號天官,主通天上三十六宮,一宮有二十四曹,故居二十四印以判二十四曹君官司吏也。”“天仙道士行上清玉皇之印,次即元始之印,是常行用者。神仙道士行太上玉京之印,次即飛天九野之印。考召道士行太上老君印,次行三天太上之印。"可見唐時己
出現了一大批法印,並有著比較嚴格的授印使用的道規,廣泛地運用於各種宗教活動之中,正如該書中所言“以用印符引並檄禁文書行用,又傳法錄印佩板等,行用不絕,過於公中之官印。”
這類法印的出現頗早,還在道教教團形成之前,秦漢的方士和巫師已經施用于治病、解厄、辟邪、通神、達靈等活動中,如“黃神越章之印”即是著名的一枚。後世稱這類印章為“方士印",亦稱“道家印”。據《古印箋》記載,秦漢時期方士使用印章之風極為盛行,其腰問皆佩有“黃神越章”、“天帝
使者”等印;並引《史記•孝武本紀》、《封禪書》為證,統稱為“方士印”。如《孝武本紀》載欒大進見武帝,武帝拜其為五利將軍,“得四金印,佩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天道將軍印”這就表明武帝授予欒大權印,承認其溝通天地鬼神的權力和地位,即文中所雲“為天子道天神也"件事對當時宗教界影響甚大,正如文中所說:“大見數月,佩六印,貴振天下,而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扼腕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由此而來,最早的宗教法印便產生了。
這類法印皆為銅質,有龜鈕、瓦鈕、鼻鈕、獸鈕、環鈕、羊鈕或蛙鈕。別外,還有泥質印(封泥),為民間厭勝之物,屬於“厭勝印”,亦名之為“辟邪印”。晉葛洪《抱樸子•登陟篇》說:“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黃神越章之印,其廣四寸,其字一百二十,以封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則虎狼不敢近其內也。若有山川社廟,血食惡神,能作禍福者,以印印泥,斷其道路,則不復能神矣。"秦漢泥印中有“龍蛇辟邪’’文者,即厭勝印。傳世的尚有“黃神之印”、“黃神越章天帝神
之印”、“天帝之印”、“天帝使者”、“天帝神師”、“天帝使通天’’、“天帝殺鬼之印",“天皇上帝之印"高皇上帝之印“、“皇天上帝制萬神章”、“天乙北辰章"、“天符地節之印”、“郭北十亭天嚴煞鬼章"等。從以上所述可知,漢代當是道教法印的初創時期。
至東漢道教成立,即沿襲了秦漢方士的這一傳統,創制道教的印章,史載天師道祖師張陵即鐫有“陽平治都功印”,後被張氏子孫世代沿用至今,成為道教正一派最重要的法器。又在一些有關道教的古文獻中,明確指出太平道、天師道都曾使用黃神越章之印施法宣教。其後,這種法印的印文隨其時代的變遷而有變化,且可分為“黃神"、“越章”兩印,在施行道法時使用。從漢唐到宋明,黃神越章之印被道士們廣泛使用,成為延用千餘年之久的古印。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道教發展與成熟之際,但傳世的法印極少,重要的有“歹上使者”、“南帝三郎’’、“三五將君’’、“東治三師”、“太一三府"、“黃首朱宮玉j蘭房教導之印"等。至隋唐時期,隨著道教空前的興盛,道教法印的發展也顯現出一派豐富多彩的景象。
首先,是木質法印的出現並目益推廣使用。《隋書•經籍志》中講述隋代薊教法印時說:“又以木為印,刻星辰日月於其上,吸氣執之,以印疾病,多有愈者。”這是官修正史中第一次記錄道教木質法印,它的問世為道教法印的發展;定了物質材料基礎,便於一般道觀或道士製作法印,給法印在更大範圍內的普及提供了可能性。
這一時期,石質的法印也開始出現。《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卷八載“造印式”日:“凡造印,於甲子、庚甲,面向東南,以辰巳二時,於淨密室中先焚香默祈,求所事,取神霄真氣吹入木中,然後命工一時刻成,勿令斷續。以清玉石或赤棗心,依法祭之。"
其次,道教法印印文的字體趨向多樣化。漢晉以來道教法印的印文皆是帶篆意的字形,一般學者皆可辨識,但隋唐之法印印文卻日益奇異玄妙,出現‘許多符錄類、雲篆類的法印,使道教法印的神秘性、神聖性得到了極度的發揮;宣染,從而與漢晉之法印有著十分鮮明的區別。
第三,印文內容中增加了大批道教神系機關的名稱。如九老仙都印、靈寶大法司印、上清天樞院印、太玄都省印、五雷使院印、北極驅邪院印、雷霆都司印、南昌受煉司印、元應太皇府印、元景丹天府印、元和遷教府印、元昭靈虛府印等,顯示了道教法印在這個時期發展的更為成熟。同時,道教法印對社會的:響越來越大,甚至是佛教也開始使用法印,如敦煌文書中唐代佛經中幾十種法印,有“金剛童子隨心印”“玉女奉佛印”、“世尊印”等,從其印式及功能來看,這些法印或直接取自道教法印,或為模仿道教法印繪製而成。
宋元之際的道教分為金丹派與符錄派兩大門庭,其中金丹派以張紫陽的南宗和王重陽的北宗為核心,符錄派在漢唐傳統符錄派(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的基礎上,又新分化衍生出許多新的流派,重要的有北帝派、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天心派、淨明派等,此外尚有許多分支傍流,所謂“七十二家符法”,可是道教符錄諸宗的興旺發達。各宗符錄派別雖其法術簡繁精粗有所不同,但多推重法印的功用與神威,如上清派、靈寶派、北帝派、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
淨明派、天心派等,都有自己的法印。故在宋元的道書有著大量的關於法印的記載。如《上清靈寶大法》、《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靈寶領教濟度金書》、《靈寶六丁秘法》、《無上黃錄大齋立成儀》、《太上靈寶淨明法式印》、《靈寶淨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靈寶玉鑒》、《鬼穀子天髓靈文》、《道法會元》、《太上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神咒經》、《上清六甲祈禱秘法》、《太上北極伏魔神咒殺鬼錄》、《太上赤文洞神三錄》、《高上大洞文昌司錄紫陽寶錄》、《黃帝太一八門入式秘
訣》、《上清北極天心正法》、《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三皇內文遺秘》、《太極祭煉內法》、《上清天樞院回車畢道正法》、《太清玉司左院秘要上法》、《太上說朝天謝雷真經》、《三皇內秘文》、《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太上通玄靈印經》、《秘藏通玄變化六陰洞微遁甲真經》等道經中,即載有數百種道教法印,並為法印的功能、用途、名稱、使用方法、製作材料、製作方法及來龍去脈,做了或詳或略的闡述,這就為我們研究道教法印的源流、功用及宗教、神學、文化的價值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在道教看來,法印代表著三界神靈職司的威權,故行法用印猶人間行政施行必用官印。南宋甯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二七日:“印者,信也;用者,封物相什。亦執政者所持信也。《漢官儀》雲:王侯曰璽,列侯至中二幹石日章,其餘皆曰印,此世印也。隆古盛時,人各安其所,陰陽不雜其倫,故道之用,惟見於修真練本,以至輕舉飛升。中古以降,慢真日益,正道凋晦,邪偽交馳,上下反復,於是出法以救其敝,表章以達其忱,付降印篆以為信志。故用印之義,近同世格,亦道運因時損益者也。掙《靈寶玉鑒》卷一亦日:“法之為言正也,正其邪也。亦猶德禮之有政刑,以道之齊也。故章表奏申關牒符檄,又必假天府之印,以示信也。印則各有師傳者,欲天地神祗人鬼知所行之法,有所受之也。”故法印不僅代表著神真的威嚴與神聖,亦是各個道派傳授有緒的信物。
據筆者近年來的收集、整理,道教法印的種類頗多,至今留存在世的印文圖譜多達六、七百餘種。就其內容而言,大致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以道教尊神名號為印文,如“九老仙都印”、“雷火大將印’’、“三天內諱印”、“天蓬印"、“六丁玉女印’’、“黃神印"、“都天大法主印”、“九老帝君印”、“那延天女印’’、“九天玄女印”、“三皇印"、“帝君印"、“太微帝君印’’、“天帝神印”、“北極大將軍印’’、“太玄天帝神印’’、“真武印”、“道君玉印"、“天寶君印"。
第二類以神司、道職之名為印,如“黃錄院印"、“五雷使院印"、“雷霆都司印”、“元應太皇府印’’、“元景丹天府印"、“元和遷教府印”、“元照靈虛府印’’、“提舉城隍司印"、“靈寶大法司印”、“煉度司印"、“太玄都省印”、“北極驅邪院印”、“上清天樞院印’’、“陽平治都功印’’。
第三類是以經文章句印,如“八威龍文印’’、“赤書玉字印"、“混合百神印"、印’’、“混洞赤文印’’、“靈書中篇印”、“元始符命印’’、“五帝大魔印"。第四類以符錄咒語為印,如“玉清通章印’’、“黃神印’’、“越章印”、“大魁總監印”、“北帝豐都召鬼神印"、“北極監殺神印’’、“天信印"、““地信印”、“人信印”、“龍信印’’、“虎信印"、“雲信印"、“風信印’’、“金信印’’、“木信印"、“土信印”、“水信印"、“火信印’’。
從眾多道書的記載中可知,在道教徒的心目中,法印的功能大概有十餘種,主要有: ,
(1)運轉陰陽,指探天象,調節氣候,變晝作夜,夏雪冬雷,總領風雨雷電之政。
(2)改變山川地理,如開山辟河,移土竭海。
(3)收伏猛獸,降服毒蟲,乘龍禦虎。
(4)變化萬物,無中生有,如使草木化人,花果自生。
(5)統攝三界,遣召鬼神,伏魔驅邪,誅轎妖孽,掌三界之劫運。
(6)辟兵除害,斷劍折槍,白刃不傷,佩渡江河,百蟲莫犯。
(7)扶危救苦,救濟孤貧,治病驅邪,掃除瘟疫,回屍起死,納福召吉。
(8)印貼門戶,保護生人,祈禱國土,佑福天下。
(9)申制章奏,發遣符帖,煉度亡魂,發送野鬼,開幽啟明。
(1 0)除身穢毒,令人聰明,通真達靈,化凡為聖,役使自然,獲大神通。
就法印用途而言,十分廣泛,凡通神達靈、驅鬼辟邪、呼風運雷、煉丹修真、上章奏表、書符制錄皆需依式用印。當然,不同的場所當用不同的法印,正如甯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二七所說:“正一法錄用九老仙都印,洞玄法錄用通章印。“‘凡一切申奏符檄帖牒,則用靈寶大法司印;若拜章止用通章印,如急切奏告用黃神越章印,外此則召魂等事用神虎印;凡設醮修齋、禱雨祈晴、召神攝鬼、
治病考祟、拔亡救存、二十七品之齋、四十二等之醮,應世問行持之用,盡靈寶章奏之事,止用前四印,無有不可;若受天心而行北斗醮,自從本法合用驅邪院印;既進品洞玄而行北斗醮,通用靈寶大法司印,其理盡之矣。”
又如神霄派所傳雷寶法印,亦各有功用。《道法會元》卷五六日:“雷部有六符寶印,始自元始上帝付授,次以五嶽五君丈人。其印皆玉為之,或號玉樞。自後黃帝、雷公、風後等嗣法佩印,隨身登天。”‘‘六印者,內五雷使印非上元一品仙官不可用之。次日紫光丹天印,得此印者佩服年深,可以坐召雷神,移山竭海,驅龍致雨,蓋有隱形,凡有飛空走地猛惡鬼神,但以此印印貼其所,自然消滅,應起龍行雨,用印印符牒,然不可妄用,神哉其印也。次曰雷光火文之印,得遇
此印者,可以役使五雷,誅斬惡孽,興雲致雨,降伏水怪,若修真煉丹之士得遇此印,安之壇場,鬼怪見之,紅光萬丈,火焰亙天,不為盜,佩入軍陣,白刃不能傷形,符牒亦用此印印之。昔茅君佩用,位至東嶽上卿司命,升天後遺印文在世。次日玉晨洞靈之印,又名鬥魁印,昔茅君曾佩之。得遇此寶印,可以照斬蛟蜃妖龍,召雷致雨,刻應依時,無不驗也。應祈睛降雪、傳度行道,並用此印印之;或發奏申文狀及關答符牒,即時上達。凡佩此印,經到州具,城隍祠典悉
來奉迎。"
法印的大小規格上,不同的法印有不同的尺寸。如《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三六日;“印方面二寸一分,厚七分,用靈地神桃向南枝。”《道法會元》卷一五六曰;“(印)各方二寸五分,取神木以甲子日造。"《道法會元》一七一《太玄神篆》日:“天蓬印,方二寸五分,用神木刻印。"就早期道教法印而言,主要是用繩系於身上或腰問,故印章形體較小,印徑一般均在三公分以下,以方便攜帶。但自隋唐時期開始,大部分印章多是放置在印盒或印袋裏,故印徑大多都在五、六公分以上,甚至有八公分、十公分、十二公分的。
在製作法印方面,道教有著十分嚴格的規定。從材質的選擇,製作的時間,法印的規格尺寸,到祭印、封印的儀式等,道書中都有著較為詳細的記述。如《道法會元》二一0日:“凡印當以楓棗木為之,不用桃辛雷擊之木,恐有殺氣。”《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三六日:“以丙丁日取木,火日命工開成,埋于居靖東南隅,深入地七寸,日用香一樁,焚于印地上,三禮,無祝言而退,至第七日取出,以流水洗去土,用香浴。訖以真丹真齒,置丹黃錦囊巾。劄于肘後,至丁日
丁時面丁方,丁步火鈴罡,存見玉女真形六人。"再誦咒數遍,取氣呵印,引上官正氣布印上,即成。
《道法會元》卷一五六日:“取神木以甲子 日造,庚申日祭,常以丹砂篆,盛以絳紗。’’又詳述制印、祭印、開印、行印、下印、入印諸法。其制印法日:“用雷擊棗木,揀甲子日,夏用丙午日,一日造成,不可經宿。’’其開印咒曰:“天印靈靈,天蓬元帥赦行,驅邪法主監印,天丁力士捧行,邪道聞之腦裂,病人見則安寧,兇惡為禍者滅,慈善為福者生,急急如律令。"
開印後還須祭印:“以朱傳文具狀,奏申合屬去處照會,擇甲子、庚申、三元、八節夜子時,或五月五日、夏丙午曰,備香茶酒果,向鬥下安印,用奏狀獻狀各三封,存唐、葛、週三大將軍、天醫治病功曹使者,再拜上香具位,祝日:臣姓某虔誠上啟中天北斗九皇尊帝、天丁力士、三真君、功曹使者、鬥中聖眾。臣草芥微生,樗櫟朽質,冒參上法,受庇玄穹,於某年月日投某人門下,拜受北極天蓬正法,自佩受以來,朝修不常,動違天憲,南宮無紀善之名,北府有糾非
之字。登壇受法之際,對師有約,誓當佐天行化,助國救民,依法命工刊造法印。茲遇吉辰,虔修蘸祭,伏乞上真流降真氣,下入印中,令臣佩奉,宣宏道法,所指如心,驅邪治病,獲遂通靈。下副臣修持之願。臣謹誠惶誠恐,稽首頓首再拜,謹言。祭訖,焚獻狀錢馬貢上鬥真元帥、大仙神將、監印天丁等神。”
在使用印治病驅邪時,先誦行印咒:“幹象天靈,坤以運載,不得違時,周而復始。天丁受吾神印,六甲衛吾身形,何神不從,何鬼敢當。吾印指天天傾,指地地裂,指人人長生,指鬼鬼絕滅,指山山崩,指水水竭,指云云舒,指木木折,指風風停,指雨雨歇,帝君授吾神印化攝,汝等有違吾令,四肢伏折,急急如天帝律令敕。"再誦下印咒:“三五堂堂,日月為光,陰陽交會,四時中央,神印一下,萬鬼滅亡,急急如律令。’’最後誦入印咒:“天丁力士入天印,猛烈邪魔化作塵。急急如天帝律令敕i"再取罡氣封之,使萬邪不能干犯。
《道法會元》一七一《太玄神篆》日:“天蓬印,方二寸五分,用神木刻印,於甲子祭,當庚申也。陽精封篆,盛以絳囊。右天蓬祖師印,印天蓬牒符篆。”所謂“神木”,是指“楓、柏、棗木經雷震者”。《黃帝太一八門逆順生死訣》亦日:“夫造印用雷震棗木,安水中試之動者是真,于甲子刻成後,于玉女前念咒一百遍,後帶之。次右手執於香上,念咒。此乃九天玄女使六丁之印,不得令外人見之,切忌。若行法常帶印,一生無患,招財利市。"《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
大法》卷八日:“右印(玉清通章印)以棗木或金為之,丹砂塗印,奏章用,天上合同真契,能達玉幾,不致下落,萬神通奏,以丹砂使之。”《三皇內文遺秘》亦目:“太清黃神越章秘印,用雷震棗木心,於五月五日或春甲子目或夏丙午日刻之。凡受持印者,以甲于日入定時,淨室,安置印,以煎餅、柏湯、鹽鼓為三盞,供獻,再拜上香,今日小兆臣某上白道君皇天、太一使者,某今佩持寶印,願內無疾病,外斷諸襖,救護天人,除精卻惡,所求自然,與道合同,上香三啟,再拜奏還。”
概括以上所言,道士強調造印應用桃木、棗木、雷震木、檀木、楓、柏等材料,這顯然與我國古代對桃木的崇拜與雷神的信仰有關,在古人的眼中,桃木是有辟邪驅鬼的作用,而雷劈之物如樹木、石斧等皆具強大的神力,故道士多用以製作法器。至於選擇吉日,清齋祭印等宗教行為,目的都是為了法印的神聖性。因為在道教的觀念中,法印是與三界的神靈直接相連的,它的製作使用都牽涉到相關神真,所以不可輕舉亂動。對於法印的保管存放,道士們也十分重視,往往
配有專門的印盒或印囊,而皇家所賜之法印,保管之印盒則更為講究。
關於道教法印的基本情況大略如上所言。在道教的各個宗派之中,因靈寶派始終以擅長齋戒科儀著稱,尤其重視傳統的符錄道法,故對法印的製作與運用非常投入,從而留下了上百種法印。這些法印不僅僅為靈寶道士所用,並且許多被其他道派通用。這裏,依次介紹一批法印的印文:
1. 三天太上之印
2. 三天內祥印
3. 天寶君印
4. 道君玉印
5. 青玄救苦印
6. 五帝大魔印
7. 靈寶大法司印
8. 練度司印
9. 提舉城隍司印
10. 黃錄院印
11. 都天大法司印
12. 泰玄都省印
13. 上清九老仙都印
14. 九天玄女印
15. 八威龍文印
16. 赤書玉字印
17. 與道會真印
18. 混洞赤文印
19. 混合百神印
20. 元始符命印
21. 黃神越章印
22. 靈書中篇印
23. 越章印
24. 大魁總監印
25. 天蓬印
26. 玉清蓬章印
27. 金龍驛使印
28. 神虎印
29. 流金火玲印
30. 北帝火玲印
31. 六丁玉女印
32. 丁甲合同印
33. 玉神洞靈篆印
34. 雷光火文印
35. 紫光丹天文印
36. 三界混元總灄萬神印
37. 上清天軀院印
38. 都廷天女印
39. 十二溪女靈印
40. 五行印
41. 通靈印
42. 太極印
43. 九靈飛步章奏司印
44. 仙都滋攝印
45. 禹步雷光火雲大統印
46. 五雷使院印
47. 九天上章靈官印
48. 雷霆都司印
49. 都天大雷火印
50. 雷火大將印
51. 靈風律令印
52. 斬邪斷瘟印
53. 五雷火車印
54. 元應太皇府印
55. 九天寶印
56. 金龍驛吏印
57. 元和遷教府印
58. 元照靈虛府印
59. 太極玉府印
60. 元素元耀府印
61. 童初府外館印
62. 急催追提印
63. 章中十二小印
64. 三界混元總攝萬神印
65. 上清巡攝邪群印
66. 通章印
67. 飛玄三氣玉章印
68. 神寶玉文瓊璽
69. 北極驅邪院印
70. 治邪總攝之印
71. 九老帝君神印
72. 太上淨明法印
73. 回風滅雷印
74. 十二信印
75. 三皇印
76. 北極殺鬼印
77. 豐都召鬼神印
78. 天丁神印
79. 北極監殺鬼印
80. 豐都帝君印
81. 太微帝君印
82. 北極大將軍印
83. 天帝神印
84. 治病使者印
85. 天罡印
86. 太玄天帝印
87. 禹步印
88. 真武印
89. 五帝大魔印
90. 陽平治都功印
91. 道經師寶印
葉法善(616年-720年),字道元,一字道素,括州括蒼縣(今浙江省麗水市)人。據傳葉生於隋煬帝大業十二年(西元616年),卒於唐明皇開元十年(西元722年),一說屍解於開元八年(720年),地曰景龍觀。年一百又七歲。無病而終,羽化成仙,墓址在今麗水市境內。
葉法善為唐朝時著名道士。授予銀青光祿大夫,鴻臚卿,越國公,景龍觀主。葉法善祖宗四代皆為道士。祖父葉國重,弘道有功,諡有道先生;父親慧明蔭封歙州刺史,賜號淳和。
據《舊唐書》記載,葉法善「少傳符籙,尤能厭劾鬼神」。他和其叔祖葉靜能都非常有名,許多實際很有傳奇色彩,唐代許多文學作品以他們二人為題材。
葉法善有雙銅印遺世,俗稱「天師印」,被奉為驅魔之寶。印文一為「南陽開國」,一為「道經師寶」。
葉法善之祖,名國重,葬於松陽之酉山,法善於其處置道院,立碑於下,並請北海為其祖作碑文。北海夢葉法善再來求書,允之,書未盡,鐘鳴夢覺,至丁字下,數點而止。當法善刻碑畢,將墨本前往致謝,北海驚道:始吾以為夢,乃真邪?此即世所盛稱之追魂碑,亦稱丁丁碑也。
葉法善修道且精於法術,亦曾因唐明皇之追問,道出張果為混沌初分白蝙蝠,言訖七竅流血,僵仆於地,明皇求張果赦之,張果以水噀法善面,遂復生。有弟子百餘人,入室者盧齊物、尹愔。
葉法善_互動百科 - https://goo.gl/eKAVji
歷史上著名的道士系列之羅浮真人葉法善
2017-04-10 由 曉夢閣 發表于 歷史
【原創聲明】:曉夢閣只做原創內容,曉夢閣出文必屬精品,禁止盜用違者必究。
文/曉夢閣主
中國古代歷史上出現很多非常有名的道士,有的開宗立派,有的閒雲野鶴,有的羽化成仙,有的俠隱仙蹤……為此,我要給大家寫一個系列——歷史上的那些著名的道士。
羅浮真人——葉法善
葉法善,很多人並不是很熟悉,但是這個道士不簡單。
官封的大,受皇帝尊寵
葉法善,字道遠,號羅浮真人。是唐代的著名道士!葉法善是括州括蒼人,家族世代為道士,繼承了家族的陰陽占繇符架之術,能厭彈鬼怪,治療疾病。這個葉法善經歷了很多朝代,從唐高宗、武則天、到唐中宗等五朝,而且是屢次被徵召。先天二年,封為越國公,深得尊寵。
出生很傳奇,童年去過仙境
這個葉法善,法術精湛,在唐朝很出名。關於他的出生更是奇特。據《太平廣記》中記載,他的母親白天睡覺的時候做了一個夢,一顆流星飛進嘴裡,竟然被吞了下去,結果就懷孕了。竟然十五個月之後才生下了葉法善。
七歲的時候,去外面玩不小心沉入江中,三年都沒消息,家裡人都以為葉法善死了。結果,忽然有一天自己回家了,告訴父母,說有個穿青色道袍的童子接他去喝雲漿,所以就多留了一會兒,不知道怎麼竟然有三年之久。(可見去的地方是仙境)
法術奇特,成為人間神仙
等到葉法善弱冠之年的時候,文獻記載他「身高九尺,額有二午,性淳而潔白,不食葷腥,常獨處幽室,或游澤林,或訪雲泉,自仙府還,已有役使之術。」所以,當時的人稱他為人間神仙。
他居住在卯酉山時,山下有巨石擋道,周圍的百姓都必須繞道而行。葉法善看到後,投符起石,須臾飛去,路乃平坦,眾人驚異。不僅如此,葉法善還善於治病驅鬼。川蜀張尉的妻子死而復生,家裡的人都很高興,葉法善剛好經過,見那女子滿臉妖氣,乃是一個屍媚。心想若不速除,張尉必死,於是投符,屍媚便化成黑氣。
還有當時錢塘江有一個巨大的蜃精,常常禍害行船的人,將經過的船隻給弄沉,行旅苦不堪言。葉法善知道後,化符投入江中,請神將將蜃精斬殺。
在唐朝的時候出現了佛道兩派的爭鬥,葉法善擠壓眾僧。在《太平廣記》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東海東王,任職九百六十年,滿千年就可以辭職上天,受玉帝嘉獎。但不料來了個僧人。在海峰上日夜念咒,積歷所至,將海水成雲,卷在半空,東海漸枯,一旦海枯,龍王就會失去鎮海之寶,將受到天庭的懲罰。奈何龍王法力又鬥不過僧人,於是化成老叟,哭著去拜訪葉法善。葉法善聽後便敕丹符飛往東海相救,與僧相鬥法,僧不敵,悔恨赴海而死,終海水復舊。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mmrk3nz.html
葉法善是茅山的嗎唐代葉法善屬道教史上的茅山派
2017-02-14
唐朝著名道士葉法善(616—720),字道元,隋煬帝大業十二年出生於松陽縣古市鎮東郊三里的卯山後村。母親劉氏是括蒼白馬山全塘口人(今武義縣柳城鎮全塘口行政村)。
葉法善是茅山的嗎唐代葉法善屬道教史上的茅山派
葉法善一家五代為道士。其時代跨度,歷經南朝宋、隋、唐。他的高祖葉乾昱(約496年-?)、曾祖葉道興(約526年-?)、祖父葉國重(約556年-?)、父親葉慧明(約586年-?),加上他自己,都是道士。他一家五代均在古市鎮卯山與古市鎮新興鄉酉山修道。葉有道墓地在酉山。唐高宗時,酉山上建有酉山觀。明朝處州知府許國忠有《酉山》五律、明代湯顯祖有《酉山石鏡》七絕以詠之。酉山觀,今廢。
葉法善是茅山的嗎唐代葉法善屬道教史上的茅山派
葉法善的叔公葉靜能(648—710),是他祖父葉國重的胞弟(據《葉氏宗譜》),也是一位道士,擅長符籙法術和丹道修煉而名聞天下。他有著作《太上北帝靈文》三卷、《天真皇人九仙經》一卷,擔任過歷史上第一位由道士出身的“國子祭酒”,還於公元706年被唐中宗(李顯)封為“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但他投靠“韋武(韋後、武三思)集團”,毒死中宗(李顯),是一位“逆賊”。景龍四年(716)6月20日夜,李隆基(玄宗)與他的姑媽太平公主聯合發動宮廷政變,把葉靜能殺了。唐睿宗在第二次執政發布的《平內難敕》中,把葉靜能名列為“逆賊”名單中的第三位。(《唐大詔令》卷一百二十三)
葉法善是茅山的嗎唐代葉法善屬道教史上的茅山派
葉法善的道術,屬於道教史上的哪一派?今眾說紛紜。
這確實是一個不易回答的問題。原因是:唐高宗顯慶一年(656)被徵詣京師內道場的道士葉法善,他沒有立派,也沒有當“教主”,更無著作存世,而他在道教史上的地位極高——唐玄宗不僅於先天元年(712)拜葉法善為“帝師”(時葉法善96歲),先天二年亦即開元元年(713)唐玄宗又加授97歲的葉法善為“金紫光祿大夫鴻臚卿越國公兼景龍觀觀主”(正三品),並追贈葉法善已故父親葉慧明為“銀青光祿大夫歙州刺史”(從三品)。葉法善於開元八年(720)六月四日在長安仙逝,唐玄宗立即頒布《贈葉法善越州都督制》,追贈葉法善為“越州都督”。
武義紀念葉法善1400年紀念葉法善誕辰1400週年慶典在浙江武義舉行
2017-02-14
2016年10月16日,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柳城畬族鎮隆重舉行葉法善誕辰1400週年紀念慶典。活動由浙江省道教協會、金華市道教協會主辦,由中國道教協會、浙江省民宗委、金華市民宗局、武義縣人民政府負責指導。據悉,此次活動是2016武義溫泉節暨養博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弘揚葉法善道教文化,建設和諧美好家園”為主題。
武義紀念葉法善1400年紀念葉法善誕辰1400週年慶典在浙江武義舉行
紀念葉法善誕辰1400週年道教文化活動
活動現場,中國道教協會、浙江省道教協會的高道大德詳細介紹了葉法善與金華武義的淵源。現場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藝匯演,其中有源於唐朝宮廷,風格古樸典雅、曲調文靜飄逸的舞蹈曲《月宮調》;有兼顧太極拳和劍術兩種武術風格特點的《太極劍》;還有富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寓意的《和》舞蹈。
武義紀念葉法善1400年紀念葉法善誕辰1400週年慶典在浙江武義舉行
現場觀眾
武義道教養生文化早自東晉南朝時期,歷史悠久,遺存眾多。其中以備受唐高宗至唐玄宗五代皇帝尊崇的唐代道士葉法善最為著名。葉法善字道元,一字太素,是道教歷史文化名人,又是出色的政治學家、社會學家、醫學家和養生專家。他終生致力於弘揚道教和道學養生,壽105歲。武義南部山區,據傳就是葉法善修真成仙之地。
光武帝劉秀的雲台二十八將,河南18人,其中南陽9人,鄧州2人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h2Lof8
劉秀雖算是開國 明君,卻十分相信迷信。有人謂:真人既出,可復漢滅莽。他即位後認真品味了「貨泉」二字,泉拆讀為白水,貨的繁體字近似真人,合起來就是「白水真人」。
它是前朝貨幣,卻被新朝開國皇帝青睞
2016-05-12 13:52:17
歷史上凡是建立新的朝代,都會重鑄貨幣並廢除前朝舊幣以顯示正統性。然而歷史總有意外。光武帝擊敗王莽重建漢朝之後非但沒有將王莽時期的貨幣廢除,反而在即位之後繼續使用王莽的」貨泉「幣長達16年之久。
王莽新朝時期,以"托古改制"為名,先後共進行了四次幣制的改革。以大面值鑄幣代替舊幣,漢朝舊族勢力被削弱,百姓的財富被大量掠奪。每更換一次貨幣,百姓就要遭受一次盤剝,導致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及綠林等大規模的起義。
「貨泉」正是王莽第四次幣制改革的產物。貨泉始鑄於王莽天鳳元年,即公元14年。公元23年,王莽被殺,新朝亡,新朝幣制也隨之拉下劇幕。
然而,這並不是貨泉的終點。貨泉以其獨有的的魅力,成功俘獲光武帝劉秀的「芳心」,一直使用到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後由於民間呼聲日益增高,貨泉才退出貨幣歷史舞台。
劉秀雖算是開國明君,卻十分相信迷信。有人謂:真人既出,可復漢滅莽。他即位後認真品味了「貨泉」二字,泉拆讀為白水,貨的繁體字近似真人,合起來就是「白水真人」。而劉秀恰好出生於南陽郡舂陵白水鄉,起兵又滅王莽於南陽白水。
劉秀就以此為「受命」之依據,認定是一種大好特好的徵兆,遲遲不肯廢去「貨泉」。
然而當時的百姓們早已吃盡了王莽時期錢制混亂的苦頭,人心思漢。有民謠詠道:「黃牛白腹,五銖當復」。直到光武帝建光十六年(公元40年),隨著民間呼聲越來越高,劉秀才聽從馬援的建議復鑄五銖錢。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eMN5N3.html
它是前朝貨幣,卻被新朝開國皇帝青睞 - 壹讀 - https://goo.gl/IhnnUj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