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啟宗醫師-洪騰雲(急公好義+北埔姜家與台北洪家)曾是台北城第三富商,清朝時台灣只有台南一座考棚(科舉考場),考生都要辛苦走到台南應考,洪騰雲就捐一大片地蓋考棚,在中山南路忠孝西路一帶,朝廷還頒給他「急公好義」牌坊,牌坊在二二八公園/林占梅古琴「萬壑松」/北市議會舊址土地賤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洪以南>, 其祖父即為清代捐建考棚而蒙劉銘傳奏請建坊旌表的富紳<洪騰雲>, 立於二二八公園內的 <急公好義> 牌坊,即表彰其特殊表現....

急公好義+北埔姜家與台北洪家+粵、福,客、閩+洪騰雲於是陸續捐出數公頃土地興建城牆、官署、官邸,也將洪家祖宅附近的空地捐建北部第一間科舉考棚土地捐贈者後代洪家向本報反映,指祖先捐地是「急公好義」滿足社會需求,不滿政府惡搞讓財團開發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全部尺寸 | 洪合益 | Flickr - 相片分享!

2020-10-20_1019352020-10-20_1019192020-10-20_101411

2014-06-07 19:37:29
根據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調查,臺北地區有三大富豪:排名第三的是艋舺的洪合益有資產20萬銀圓
排名第二的是大稻埕的「番勢-李春生」有資產120萬圓,排名第一的就是板橋林家第四代的林維源,
有資產1億1000萬圓。
其中的洪合益即是指洪騰雲家族......
洪騰雲(1819-1899) ,字合樂,生於嘉慶二十四年 ,卒於明治三十三年,享年 81。
6 歲時隨父玉輝(汝璽)從福建泉州渡台,住在淡水廳艋舺(台北萬華)土地後街。
洪騰雲長大,開設一家米行號曰「合益」,以「艋舺港」為出口地,與泉廈互市往還,
由於經營得法,成了巨賈;致富的洪騰雲樂善好施,凡有風火水震災,無不率先捐助,
以北台大善人,名聞於當時。
巡撫岑毓英建大甲橋時,洪騰雲捐工 70 名輸助,共襄盛舉,大橋落成後,免除了商旅逢大雨時,
需守溪數日,水退才敢渡之苦。嗣後捐建艋舺義倉、置義塚。洪騰雲最大手筆的捐助為位於府後街
的考棚,使淡北(台灣北部)的童生於台北建府之後,毋須再赴台南府應考。
清光緒十三年(1877) 臺北府淡水廳貢生洪騰雲,因為臺北府城建造考棚行署,捐獻田地銀兩有功,
巡撫劉銘傳奏請建坊獎勵,實際考棚的搭建者是臺北知府陳星聚,興建地點則在當時臺北城的東北角。
光緒十四年(1888)急公好義坊落成。
褒揚洪騰雲的「急公好義」坊,就立在昔日車水馬龍的石坊街(今衡陽路)。
1905年日治時期實施「市區改正」計畫,拓寬衡陽路時才將急公好義坊遷於現今的位置。
按洪氏家譜紀錄 :
洪騰雲譜名球唱, 為汝璽公之長子 ,字合樂, 騰雲為其官章 , 為貢元死後誥封大夫銜  ,
與妣原合葬在台灣景尾內湖,  大正元年移在安坑庄 ,大正五年再移觀音山頂 ; 妣林氏 ,繼王氏 ,
又邱氏。有子六人:  長子洪溯福(1839-1884)  字景星, 官章輝東 , 捐官候補同知職銜 ,
妣 辛氏 有子五: 長子 源欽(文光? 廩膳生) 子一 我爵,  次源釧 出承朔順,  三 源集(以南) ,
四源淮 水, 五 源炳山子一 我材 , 其中以南有子 長庚及 我鈞......
洪以南(1871~1927)名文成,字逸雅,號墨樵、無量痴者。
同治十年(1871)四月生於艋舺土治後街,壯年任淡水街長時徙居淡水達觀樓。
祖父洪騰雲,經營米郊致富。以南幼穎異,祖喜之,延泉州名孝廉龔顯鶴課讀,授諸經子史詩賦。
父親洪輝東過世之時, 洪以南年僅十四歲 。
乙未割臺時,適洪以南負笈泉州,翌年應試進取晉江縣學秀才,是年返臺,則山河已易幟。
明治卅九年(1906)任臺北縣辦務署參事,十二月受紳章,曾擔任艋舺保甲局副局長、臺北廳
檢驗役員、臺北協會臺北支部評議員、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囑託、臺北廳參事(1907)等職。
明治四十二年(1909)《臺灣日日新報》漢文部同仁謝雪漁、林蘭馨、楊仲佐,林佛國等倡組瀛社,
舉發會於艋舺「平樂遊」旗亭,至者四、五十人,洪以南為起述詞,由是月開一會,年舉大會一次,
後洪以南擔任首任社長一職,一時四方望風掛籍者,寖至百餘人。
大正三年(1914),任淡水區長。
淡水紅樓原是本地經營船頭行的富商李怡和建於清末的宅第。其建材多從中國引進,有別於其他
外國人建的磚造洋樓,在建築上運用北投出產的唭哩岸石做為一樓內牆,二樓內牆及外觀牆面則
運用不同形狀的清水紅磚做變化,是同時期洋樓建築所少見,
1913年兩艘滿載貨物的自家船隻在淡水河口對撞沉沒,李家家道驟然中落,遂將紅樓售予洪以南。
一時間文人雅士,政商名流齊聚紅樓,由於在此展望淡水,東起關渡西至出海口視野遼闊,
洪氏將它命名為「達觀樓」。
洪以南素儒雅而博學宏識,好賦詩,時與詩侶唱酬,名譟一方。又能書兼善蘭竹,
社友劉篁村稱其書與林文訪、鄭香圃、林知義並稱為四公子。
大正十五年(1926)卒,年五十五 ,遺詩或云有「妙香閣集」殘卷。
洪長庚(1893-1966) 曾祖父為名人洪騰雲,父親則為淡江詩人洪以南。
1907年,自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小學校畢業的洪長庚前往日本繼續研習基礎教育,經過十數年中高
等教育後,於1920年畢業於大阪醫學大學。
之後,除了前往東京帝國大學擔任講師外,也繼續深造,而主修科目為眼科醫學。
1927年,洪長庚以「日本人脈絡膜及網膜色素胎生組織學」研究論文取得博士。
該醫學博士不但為台灣第三位,也是該地首位眼科醫學博士。
1929年,返回台北並於大稻埕創立達觀眼科醫院,該所醫院為台灣第一座專門診治眼疾的私人醫院。
該所醫院於戰後仍繼續營業,另外,也兼任台北市醫師公會理監事。
1966年因肝癌病逝於台北。
洪長庚對於礦物也頗有興趣。
曾發表不少有關台灣礦石研究與晶體結構的書籍,更專文詳細介紹過北投石。
業餘也喜好攝影,對照相機、手錶的機構零件,頗具興趣,常常親自動手修理。
他的孫子洪致文則是台灣知名的鐵道研究者,
部落格也經營得有聲有色......
百大家族(010) 艋舺 洪騰雲家族 - Xuite - SnapShotView https://bit.ly/3dGeKzy
----------------
洪騰雲(閩南語:Âng Thîng-hûn;1819年-1899年),字合樂,一字會樂,號忠慎、合益,譜名球唱。臺灣臺北艋舺人,清朝貢生,知名商人,賞四品同知銜。1880年,他捐銀建造考棚,獲得清廷建造急公好義坊予以表揚。急公好義坊現存於臺北市二二八公園。
生平
洪騰雲原籍泉州府晉江縣,六歲隨父定居臺北艋舺。成年後,洪騰雲,並從事泉州與艋舺間米、食鹽生意,因而致富。不僅是富商,洪騰雲也以好善樂施著名。其中最重大的捐獻,就是位於臺北城東北角的考棚行署
考棚行署,俗稱考棚。就是舉行科舉考試的場所,在此考棚建好之前,全台灣只有台南府城有此場地。台灣清治時期之後,會定期於台南府考棚舉行科舉考試。不過,位於臺北一帶兩千名以上的考生,卻都要遠赴約三百公里遠的台南赴考,實在相當不方便。於是洪騰雲特於1880年捐地以及銀元來興建考試用的考棚。如此一來,北台灣的考生就不用至路途遙遠的南台灣考試。
1887年臺灣巡撫劉銘傳上稟朝廷此一義舉,並請聖旨建立旌表類牌坊來表揚洪騰雲,獲得了當時光緒帝敕令批准。於是特別在石坊街,即現在的台北市衡陽路,蓋牌坊來褒揚洪之義舉,是為急公好義坊。
1899年,洪騰雲病逝。
據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的調查,臺北地區有三大富豪:排名第三的是艋舺的洪騰雲有資產20萬圓,排名第二的是大稻埕的「番勢-李春生」有資產120萬圓,排名第一的就是板橋林家第四代的林維源,有資產1億1000萬圓[1]。一說調查中的「圓」,非日圓,而是銀圓,如此則其身家又加倍,當時一銀圓相當於一美元,可兌換約2日圓。
後人
孫:洪以南,擔任瀛社首任社長,為知名詩人,書畫家。
曾孫:洪長庚,則為臺灣第一位眼科醫學博士,洪以南之子。
洪致文,台灣鐵道文化研究者與氣象學家,洪長庚之孫。
洪騰雲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1qpqxj
-----------------------------------
洪致文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43oIM
--------------
洪致文(1970年12月21日-)是台灣鐵道文化研究者及氣象學家,台北市人,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並自2019年10月1日起就任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首任主任。
家世背景
洪致文出身台北望族、艋舺富商洪騰雲之後。曾祖父洪以南曾任辨務署參事、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北廳參事、淡水區區長等。祖父洪長庚是台灣首位眼科博士。父親洪達雄曾任教大同大學電機系[3]。
個人略歷
洪致文經歷台大大氣科學系畢業,美國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大氣科學博士,以鐵道文化相關的著作著稱。洪致文18歲開始發表鐵道文章,最初發表的文章〈再見淡水線〉發表於延平中學校刊《延平青年》第22期,迄今已出版10餘本的鐵道專書。洪致文是國立臺灣大學鐵道暨火車研習社和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創始會員,曾任《鐵道情報》總編輯,曾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專長為台灣鐵道史、鐵道文化、台灣航空史、戰爭遺跡、亞澳季風、氣候變遷、台灣氣候、氣象史、古蹟研究等領域。洪氏之文章與其著作,多少可見批判性言論。據其著作《台灣鐵道印象》,內文對於台灣鐵路管理局於1990年代的作為幾乎是批評多於讚賞。
洪致文於個人網誌發表甚多針對台北市政府「臺北好好看」市容改善計畫的文章,批判風氣濃厚,可能是洪氏個人對於「鐵道建築基於鐵道文化保存,應盡量保留原貌」的觀念之故[4][5]。但2016年洪致文的書《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文化資產與城市記憶守護筆記》的自序中說:「這樣的說法其實太過簡單。對於城市的規劃,應該要有歷史與文化的關照,也要有現在與未來使用者的考量。建築的保存,不只是保留原貌,而是要深究『怎樣的原貌』,或者要怎樣才不會失去保存的意義、以及所在的場所精神。」
洪致文於2019年10月1日起,就任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首任主任[6]。他表示:「我對於這項新任務的期許,是能兼顧硬體的籌建與擘劃營運的內涵;現行的組織雖然稱為「籌備處」,但我期待以準鐵道博物館的型態來推動初期籌備任務,除了按照期程掌握園區整備及建物分階段整修之工程進度,同時關注到世界頂尖鐵道博物館同道們所重視的基本核心價值、館藏特色⋯⋯。因此,國家鐵道博物館該有的典藏與研究、展示與推廣,運轉等機能建置都會陸續啟動。
洪致文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43oIM
-----------------------------
洪合益
(1), 板橋林家的林維源,資產1億1000萬圓. (2), 大稻埕的李春生,資產120萬圓. (3), 艋舺的洪合益,資產20萬圓
cwhung.blogspot.tw/2009/11/blog-post_10.html


清代艋舺富商洪騰雲後代洪致文前晚在部落格撰文指出,台北建城的軸線是正對七星山,非傳統的北極星,且北極星是北斗七星的杓邊延長五倍,怎會在北斗七星尾巴上?圖片中的七星山也不像,大屯山更不見了。他上地景課一定會先請同學觀察台北盆地周圍的山,這是非常重要的鄉土教育。
洪致文:史料出錯 
洪致文指出,展場有照片指是洪騰雲與洪以南(孫)的合照,這也搞錯;其實是洪騰雲晚年與洪長庚(曾孫)合照。
他並說,展場內的地圖展示手法更是「瞎透了」,地圖印在透明展板上,正反面都看不清楚,燈光也打得奇爛無比。他感嘆,台北市從花博以後的展覽都有同樣的問題,光影好看、氣氛佳,是「做FU的」,而非先進行歷史研究,常在最根本的史實犯錯。
文獻會執行秘書詹素貞說,照片提供者洪啟宗原先表示,是洪騰雲與其長孫洪以南合照,昨再確認、考證年表後,已更正合照是與其曾孫洪長庚。展場欲傳達建城時,有因風水問題而調整城牆位置,想透過生動有趣的互動裝置,引發民眾興趣,但卻將北斗七星的杓口位置錯誤,已請廠商更正,今在展場就會看到正確標示。地圖展板原希望營造通透、視覺穿透感,已請廠商加上隔布,讓閱讀更清楚。
〈台北都會〉北極星在北斗七星上? 建城展又出包- 2017春節專區 - 自由電子報 https://bit.ly/31iOTsw

2020-10-18_2023122020-10-18_205421


洪以南(右) 洪文光(左) 兄弟合影

2020-10-18_200407s-設計1s-設計3


洪以南 (1)2020-10-18_1513112020-10-22_221746

洪以南
別號:逸雅
本籍:福建省泉州(台北州艋舺 )
住所:台北州淡水 郡淡水 街
家庭:曾祖父:洪汝璽
祖父:洪騰雲  字合樂
父:洪輝東  字拱軒
排行第三
長兄: 洪文明
次兄: 洪文光
四弟: 洪浦南
五弟: 洪嵩南
子:洪長庚 東京帝大眼科博士
學歷:幼習漢學,擅長書畫
二十歲考上秀才
漢文造詣深,擅長詩賦及書畫 
資產:約五萬餘圓
經歷:1897年辨務署參事
1904年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囑託
1907年台北廳參事
1914年淡水 區長
1920年淡水 街長
台北州協議會員
特殊事蹟:
1897年授紳章

Ang_I-lam401112686_m401112489_m401112551_m401112534_m401112665_m401112518_m401112503_m401112473_m401112453_m401112373_m401112352_m

洪以南(1871年-1927年),臺灣知名士紳,臺北艋舺人,一名文成,字逸雅,號墨樵、無量痴者、達觀樓主。歷任辦務署參事、艋舺保甲局副局長、臺北協會臺北支部評議員、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囑託、臺北廳參事、淡水區長、淡水街長等職。著有《妙香閣集》。
簡介
祖籍福建泉州泉安,祖父洪騰雲,移居臺北經商有成,是當時知名的米商。見以南聰慧過人,聘請泉州名師龔顯鶴孝廉教讀,幼年能誦五經、三史,1895年乙未割臺,以南到福建考取泉安秀才,後返臺治產業,又遷居淡水,在淡水購買達觀樓,收藏各地文物,自稱達觀樓主
因善作詩文,又能書法,專研顏真卿體字,亦善畫圖,家居創作不懈,與全臺各地士紳唱和甚多,1909年與謝汝銓、林馨蘭等共創瀛社,召集北臺詩人一百五十人,任第一任社長。
子洪長庚,是臺灣第一位眼科博士。 曾孫洪致文,為台灣鐵道文化研究者與氣象學家。洪以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1gVhAD
------------------------------
 洪以南(1871年-1927年),清淡水廳艋舺(今臺北市萬華)人,名文成,字逸雅,號墨樵,別署無量癡者。1871年(同治10年),生於艋舺土地後街,1913年4、5月間,遷居淡水達觀樓(即今淡水紅樓),自稱達觀樓主。1914年任淡水區長,1920年因淡水區改制淡水街而成為首任淡水街長,至1924年卸任。
  道光中,其曾祖自泉州移往臺北。祖騰雲,經營米郊致富。以南幼穎異,祖喜之,延泉州名孝廉龔顯鶴課讀,受諸經子史詩賦。1895年,割臺,內渡晉江,參加童試,補弟子員,後為護產,攜眷返臺。1897年至1901年,嘗任臺北縣辨務署參事,1897年授佩紳章,之後歷任艋舺保甲局副局長、臺北廳檢驗疫員、臺北協會臺北支部評議員、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囑託、臺北廳參事等職,1914年9月25日任淡水區長,1920年至1924年首任淡水街長。洪氏善詩文,詩書俱佳,能畫蘭竹,且家饒於貲,乃蒐集各地散佚圖籍、碑帖、文物,購達觀樓以貯之,為北臺著名藏書之所。1909年與謝汝銓等共創瀛社,被推為第一任社長,時與當道相唱和。著有《妙香閣集》。其子洪長庚,是臺灣第一位眼科醫學博士。
  1927年5月14日,洪氏因病去世。洪氏雖然只在淡水居住約十四年,但因其交友廣闊,為人又熱心,除了擔任淡水區長、淡水街長外,更一手參與淡水信用組合的成立,在淡水的近代史留下了美好的名聲,其寓所-達觀樓亦讓後人緬懷當年文人雅士聚集飲酒作詩的風雅。
  近幾年,洪以南曾孫、臺灣師大洪致文教授陸續發表〈二十世紀初臺灣漢詩人洪以南之現代文明旅遊足跡〉、〈洪以南與淡水「達觀樓」〉、〈洪以南生平年表〉等文章,並於2010年出版《臺灣漢詩人洪以南的現代文明旅遊足跡》一書,讓洪以南事蹟更廣為人知。
洪以南詩錄
〈北投雜詠〉
此地有溫泉,浴之氣爽然,
盪胸忘俗慮,酣夢傲神仙,
神淨如無物,心澄別有天,
松濤應一醉,風詠遇前賢。
〈遊大窟湖有引〉
載於連橫《臺灣詩薈》、吳幅員《臺灣詩鈔》
湖在觀音山麓西龍寺側,叢竹萬竿,境絕幽邃,湖畔有洞口,大可四尺,傴僂而入,內漸高,寬丈餘,
石形如几榻,可坐臥, 旁一穴,蛇行而上,曲折若羊腸,莫知所止,入者輒半途反,畏其險也,
然洞夏涼而冬溫,又臨大海自滬尾剌舟可至,從未有遊之者,率賦四絕以酬山靈。
剪江一葉快尋幽,曳杖山腰半日遊,
嵐氣浮青叢竹翠,了無仙跡洞空留。
洞前落落幾人家,樹老雲深石作花,
閒與山翁談逸事,有人小隱學餐霞。
自註:「方外道士輝開,不知何許人也,六十年前辟穀此洞,二十餘載始羽化,亦奇矣。」
據石哦吟未忍歸,風光世外想非非,
盪胸無際婆娑海,萬里波濤咽夕暉。
皓皓平沙挖尾灣,秋風吹去復吹還,
蓬窗回首西龍寺,半在深林暮靄間。
〈遊大窟湖仙洞即景並記〉
載於《臺灣日日新報》
毓秀鍾靈,無獨有偶,此乃造物無私,以廣大眾之遊騁。
是以基隆有仙洞,淡水亦有之,而毫無墨客騷人之跡,誠可慨也。
究其原由,蓋為隔江潮落,渡涉不易耳。
余聞之久矣,小陽月杪,偕張七郎、林金鐘二君,買棹往遊,時有鄉老嚮導,果於觀音峰下大窟湖庄山半,西龍寺側,竹林深處,見一穴。
門僅三尺餘,屈膝而進,可挺立。斜左寬約二間,奇石高低,如床几狀,祇供坐臥而已。
右有竅,蛇行延階以上,望之曲折若羊腸,深無底止,牧豎有入者,輒半途而返,畏其險也。
然夏涼冬溫,地質之異,固為他洞絕無而僅有者。穴前數里之外,汪洋大海,氣象萬千,實足令人賞玩不置。
夕陽欲墜,遊興難銷,因賦數絕,以補選勝尋幽家之一缺。
世多嗜奇之士,聞風興起,後我而遊者,想必不少也。山靈有知,當不以拙而見誚。
過江聯袂喜尋幽,杖策山腰半日遊。
鳥道欹斜竹青翠,了無仙跡洞空留。
洞前一寺數人家,樹不萌芽草不花。
老少爭來談往事,輝開此地作生涯。
作者註:「方外道士輝開者,不知何許人也。六十年前辟穀此洞,廿餘載後羽化,亦云奇矣。」
〈鄭香圃兄續弦賦此以賀〉
洞房花燭瑞光騰,春色洋洋妙趣生,
彈罷瑤箏重鼓瑟,宜家宜室樂和鳴。
〈懷安番通事吳鳳〉
為護同胞自殺身,三年赴約以成仁,
自拋眷屬生前愛,卻把仇讎死後伸,
從此漢村光日月,而今達社闢荊榛,
餘威百載羅山在,俎豆馨香廟貌新。
生平年表
資料來源:洪致文(洪以南曾孫、臺灣師大地理系教授)整理[1]
1871年4月7日 出生於臺北艋舺(日期推測為舊曆)
1872年5月10日 洪以南夫人陳宇卿出生(日期推測為舊曆)
1884年5月15日 洪以南父洪輝東仙逝(日期推測為舊曆)
1894年7月27日 洪以南母辛恭過世(日期推測為舊曆)
1897年9月 任臺北辨務署參事至1901年3月
1897年12月25日 洪以南授佩紳章
1899年9月11日 洪以南祖父洪騰雲仙逝(舊曆為8月7日)
1899年10月22日 洪騰雲弔祭式於艋舺龍山寺舉行
1902年5月 任臺北檢疫委員
1903年4月 任臺灣協會臺灣支部評議員
1903年6月 任天然足會副會長
1904年4月 任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囑託
1905年11月 臺北士林地區浴德公會入會
1906年 任艋舺公學校學務委員
1906年9月 任後藤男爵送別會委員
1906年10月1日 任兒玉總督石像除幕式接待係係長
1907年4月 任臺北廳參事
1907年4月13日 「洪以南氏之送別會」於艋舺龍山寺舉行
1907年4月20日 攜子長庚赴日留學並東遊
1907年8月30日 洪以南由日返臺
1908年1月4日 艋津諸紳商等招待臺北廳長加藤氏總代洪以南朗讀祝詞
1908年1月26日 臺灣日日新報社第一期新築工事落成,洪以南贈自筆匾額壹面
1908年2月 縱貫鐵道通車後將辦「汽車博覽會」,洪以南任發起人之一
1908年4月25日 赴總督官邸參加祝賀縱貫鐵道完成之晚宴
1908年10月24日 應邀前往臺中參加縱貫鐵道全通式
1909年3月7日 瀛社成立
1909年4月4日 瀛社第一期例會於洪以南逸園舉行
1909年5月3日 瀛社第二回例會於洪以南逸園舉行
1909年5月30日 瀛社第三回例會於洪以南逸園舉行
1909年10月下旬 洪以南逸園宅邸內櫻花盛開,觀者絡繹不絕
1910年1月 任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臺北出張所委員
1910年3月6日 瀛社例會於洪以南逸園舉行
1910年4月24日 赴台中參與櫟社大會
1911年5月 洪以南與夫人陳宇卿倡設「解纏會」
1911年7月 洪以南夫人陳宇卿任「解纏會」會長
1911年10月17日 代表瀛社參與桃園吟社大會
1912年4月12日 祖師廟前街派出所落成式中發表祝辭
1913年4~5月 洪以南搬遷至淡水,新居為二層洋樓
1913年7月15日 於艋舺林子楨怡樓舉行洪以南赴日送別會
1913年7月下旬 攜子長庚入醫學校就讀,我鈞亦同行
1913年8月2日 達觀樓之名首度出現於報端
1913年8月23日 洪以南從日本歸臺
1913年11月 參與大稻埕公學校新校舍落成,木村匡亦參與
1914年9月25日 任淡水區長
1915年9月10日 魏清德君送別會於淡水達觀樓舉行
1916年2月7日 岡本要八郎來訪
1916年4月19日 次子洪我鈞赴日留學
1916年4月20日 參加下村長官招宴
1917年5月20日 淡水郵便局落成,洪以南發表祝辭
1917年10月 淡水區長役場落成
1917年12月 淡水信用組合設立
1918年7月 在眾人共推下,任瀛社第一任社長
1918年8月14日 明石總督巡視淡水,至區役場接見洪以南
1919年5月15日 瀛桃竹三社聯合春季吟會於艋舺舉行,洪以南輪值作東歡迎來賓與會
1919年6月24日 洪以南夫人陳宇卿過世
1919年7月31日 洪以南夫人陳宇卿告別式
1920年8月8日 洪以南子洪長庚氏歡迎會於春風得意樓旗亭召開,祝賀洪長庚獲醫學士學位。
1921年2月14日 淡水同風會附屬青年會於淡水公學校召開,洪以南為會長
1921年4月 遊日月潭
1922年3月7日 平和博覽會書法與篆刻鑑賞審查終了,臺灣僅洪以南一人入選
1923年9月 洪以南捐書畫賑災(關東地震)
1924年4月25日 臺灣全島聯合吟會於江山樓旗亭舉行,洪以南代表朗述式詞
1925年5月 洪以南卸任淡水街長
1926年3月25日 洪以南辭淡水信用組合長一職
1926年11月28日 前往總督官邸參加上山總督召開之詩會
1927年3月20日 參加於蓬萊閣舉行之全臺詩社聯吟大會
1927年3月21日 前往總督官邸參加上山總督之詩人招待會
1927年4月3日 洪以南女寬寬與黃炎生於臺灣神社舉行婚禮
1927年5月2日 洪以南因生腦後疽入臺北醫院治療,施手術,住於外科病房二室
1927年5月14日 洪以南於午前十二時五十七分仙逝
1927年7月8日 午後二時於淡水龍山寺舉行洪以南告別式
1928年1月28日 子長庚經東京大學醫學部通過,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1974年1月29日 洪以南二房林愛君過世
2008年12月27日 臺北市文獻會舉辦「瀛社百年特展」,展期至2009年3月8日
2009年3月8日 瀛社百週年慶全國詩人聯吟大會,於臺北市政府召開
洪以南 - 淡水維基館 https://bit.ly/3k8ckfC
飛行場の測候所: 洪以南生平年表 https://bit.ly/345AwcW
------------------------------
洪以南 1871—1927
名文成,字逸雅,號墨樵,別署無量癡者。清淡水廳艋舺(今臺北市萬華)人。同治十年(1871)四月生於艋舺土地後街,後徙居淡水。道光中其曾祖自泉州移住臺北。祖騰雲,經營米郊致富。以南幼穎異,祖喜之,延泉州名孝廉龔顯鶴課讀,授諸經子史詩賦。乙未(1895)割臺,內渡晉江,得遊泮水。後一年返臺。日據期間,嘗任臺北縣辦務署參事、艋舺保甲局副局長,臺北廳檢驗疫員、臺北協會臺北支部評議員、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囑託,臺北廳參事、淡水區長、街長等職。善詩文,詩書俱佳,能畫蘭竹,且家饒於貲,乃蒐集各地散佚圖籍、碑帖、文物、建達觀樓以貯之,為北臺著名藏書之所1909年與謝汝銓等共創瀛社,被推為第一任社長,時與當道相唱和。著有《妙香閣集》。子洪長庚,是臺灣第一位眼科醫學博士,自有傳。(張子文)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國家圖書館 https://bit.ly/3lXdb31
----------------------
洪以南(1871-1927)字逸雅,號墨樵,別署無量痴者。台北艋舺人,生於同治十年(1871)。
為臺灣傳統詩社瀛社之首任社長,是北台大善人洪騰雲(二二八公園內「急公好義 坊」所表彰
者)之孫。
據1911年1月30日《漢 文臺灣日日新報》所刊登的〈洪以南君略傳〉,可一窺其生平概略:
洪以南。字逸雅。一字墨 樵。號無量痴者。同治十年(1871)四月生於艋舺土治後街,後徙居淡水。
祖父洪騰雲,經營米郊致富。以南幼穎異,祖喜之,延泉州名孝廉龔顯鶴課讀,授諸經子史詩賦。
乙未(1895)割臺,避難泉州原籍,翌年應試,取進晉江縣秀才。返臺後,於明治卅九年(1906)
任臺北縣辦務署參事,十二月受紳章,曾擔任艋舺保甲局副局長、臺北廳檢驗役員、臺北協會臺北
支部評議員、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囑託、臺北廳參事(1907)、淡水區長(1914)、街長等職。
為人豪爽。無紈褲氣。文士樂與之游。工詩。善書畫。詩廣涉諸名家。
書精顏體。畫以蘭石及竹名。得之者以為重 寶。
洪氏善詩文,詩書俱佳,能畫蘭竹,且家饒於貲,乃蒐集各地散佚圖籍、碑帖、文物,
購達觀樓(今淡水紅樓)以貯之,為北臺著名藏書之所。
1909年與謝汝銓等共創瀛社,被推為第一任社長,時與當道相唱和。著有《妙香閣集》。
其書法最擅行草,詩人楊仲佐曾論其書風:「行草專攻顏魯公,晚年又入何氏室,更懸猿臂開強弓。」
以其家素豐,乙未後曾出資收求各邑散亡圖籍、碑帖、文物數千件。
何子貞書體勢出入顏平原、李北海、北碑、二王父子之間,秀潤暢達,頗具清剛之氣。
以南書風則取自顏平原之筆勢較明顯,用筆右側縱筆筆劃較寬厚強勁。
與何氏秀潤筆致相較,顯得雄強。與洪雍平並稱 ---「艋舺雙璧」。
洪雍平 (  ?  -1950) 名詩清,號逸史,艋舺頂新街人,為淡水縣庠生(秀才)。
善詩文、工書畫,山水、人物、花鳥及書法等無所不工,其畫以花鳥與人物稱著。
畫風蒼勁雄渾中,仍帶莊雅秀逸;書法尤擅行草,與洪以南並稱「艋舺雙璧」,
書法筆觸等,多留有其撰寫楹聯、匾額。
今艋舺青山宮有其蘭草作品 ,淡水清水祖師廟有其題匾.....
瀛社創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與櫟社、南社為台灣日治時期三大詩社之一。
由《臺灣日日新報》漢文部記者謝汝銓,連同洪以南、倪希昶、趙一山、林蘭馨創社,
召集北台灣詩人一百五十餘人,於艋舺平樂游酒樓舉行成立會。
公推洪以南為首任社長,謝汝銓為副社長。創社之後,每月召開吟宴作詩,每年召開大會,
由顏雲年推動,並與桃園桃社、新竹竹社時開擊缽聯吟大會。
日治時期,瀛社約有一百五十餘名社員,然而流動頗大,目前已難查考具體姓名、人數。
成員除台灣本地詩人外,亦涵蓋日本寓居文人。重要成員如洪以南、謝汝銓、顏雲年、
許梓桑、李碩卿、黃玉階等人。
知名社員尚有:黃純青、倪炳煌、林述三、曹秋圃、李石鯨、歐劍窗等人。
戰後有魏清德、李建興、杜萬吉、黃鷗波等人任社長,負責經營社務。
李碩卿(1882~1944)原名燦煌,字碩卿,又字石鯨,號秋鱗,晚號退嬰,又號樸亭。
生於光緒八年八月八日,祖先世代務農,由福建永定遷台後,原居住在樹林鎮。
博聞強記,富民族思想。曾擔任板橋林家私家教...
臺灣地區從日據時期起,各地陸續有詩社出現,基隆最早的詩社為大正十年所組之「小鳴吟社」,
大正三年,基隆地區首富顏雲年築「環鏡樓」初成,就其宅招開全島第一次詩人聯吟大會,
為全島聯吟之嚆矢,小鳴吟社之後又有復旦、大同吟社各社爭鳴的局面。
瑞芳鎮九份人吳如玉,曾設漢文研究會,因日警時加干涉,遂改設奎山吟社,社員七、八名。
未幾,基隆詩人李碩卿至該地,專授詩古文辭,奎山社員咸來聽講,以課題而兼擊缽,竿頭日進,
乃由李碩卿提唱。
昭和十一年(1936),與基隆大同吟社,雙溪貂山吟社鼎足而三,合組「鼎社」,
直至昭和十八年(1943),共三年多,三社輪開十次,此後,二次世界大戰烽火愈烈,「鼎社」聯吟
隨之中止,奎山吟社亦偃旗息鼓。
今基隆奠濟宮三川殿前墀頭題楹, 以及修建碑記均為其作品......
書家小傳(13) 洪以南 洪雍平 李碩卿 @ 微曦山房雜記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45T8cM
----------------------------------
名流故居(十三) 淡水紅樓 洪以南故居
1278名流故居
淡水開港之後,外商洋行接踵而至,一時帆檣林立,洋樓客棧,闤闠喧囂。
同時,本地行郊也改變傳統經營方式加入競爭,淡水河岸船頭商行雲集。由於西風東漸,發跡
之後,不論是建商館或厝宅都仿洋樓樣式,<紅樓>即是其中之代表。
紅樓確實之興建年代不詳,當在清末日初之際(1899年) 。
據傳是由經商往來福州船行生意的商賈<李怡和>所建。六年後李氏經營之船隊遇風浪沉沒,
大正二年(1913)時,將<紅樓>轉予當時淡水第一任街長<洪以南>先生
轉售給淡水街長<洪以南> 後,洪氏並將取名為「達觀樓」,經常有詩社成員在此聚會...
戰後六0年代洪氏族人將其再售於另一名洪姓屋主,新屋主把牆外觀漆為黃色,
有段時期也被稱之為<黃樓>。
不久,屋主將之分租學生,二十年前又增建石棉瓦屋頂,至此外貌已與原有風格迥異。
爾後,黃樓就廢棄一段頗長的時間。
隨著淡水觀光發展帶來商機屋主再度將它整修恢古蹟原貌,取名「紅樓」
搖身一變成為餐廳與藝文中心。
紅樓之造型可能仿當時的領事官邸而建。和已拆除的「白樓」一樣,象徵過去
淡水的繁華,
共同見證淡水的黃金時代。
說起<洪以南>, 其祖父即為清代捐建考棚而蒙劉銘傳奏請建坊旌表的富紳<洪騰雲>
, 立於二二八公園內的 <集公好義> 牌坊,即表彰其特殊表現....
洪以南為人風流儒雅、文采洋溢,一時間文人雅士,政商名流齊聚淡水紅樓,由於在此展望
淡水,東起關渡西至出海口視野遼闊,洪氏遂將之命名為「達觀樓」
洪以南,字逸雅,號無量癡者,生於同治10年(1871),艋舺人,天資英敏,聰明好學。
光緒二十一年(1895)負笈泉州晉江,翌年(1896)中式秀才,是歲歸台,詞才揚輝,名噪一方。
明治三十年(1897)日人授與台北縣辦務署參事職,同年12月授佩紳章,又先後任艋舺保甲局副局長、
台北聽檢疫委員、台灣協會台北支部評議員、臨時台灣舊慣調查委員、台北廳參事等職。
大正二年徙居淡水, 寓居於達觀樓,隔年擔任首任淡水街長....
洪以南為人風流儒雅,博學宏識,好賦詩,善書法,常畫蘭竹,頗受當時文士所推崇。
(許多廟宇中留有楹聯, 在基隆仙洞內留有別有洞天的摩崖碑碣, 觀音山凌雲禪寺之開山堂旁
四國三十三所觀音道場碑碣,亦為洪氏所題)
明治四十二年(1909),北台詩人一百五十餘人創設「瀛社」,公推洪以南為社長,
大正3年(1914)9月選任淡水區長。其人善詩文,詩書俱佳,能畫蘭竹,且家饒於貲,乃蒐集各地
散佚圖籍、碑帖、文物、建達觀樓以貯之,為北臺著名藏書之所。
與當時艋舺另一才子<洪雍平>並稱為 <艋舺雙璧>
達觀樓建構雅緻,三面迴廊,遠眺風景,山光水色盡在眼前。
洪以南在此居住,直到昭和2年(1927)溘然病逝。
臨終那一年,重病纏身,還為福佑宮規劃,將空地租作市場以籌措重修資金,其熱心公益可見一斑。
昭和四年(1929)洪以南之子<洪長庚>又將其租給長老教會的郭青年賃居。
其庭院被日人設置馬達警報器,因而達觀樓也曾被淡水人稱作「彈水螺」。
民國55年,洪又將達觀樓轉賣給同一洪姓族人。舉家遷往大稻埕,並開設眼科診所...
洪長庚(1893年—1966年),台灣台北人,醫生。他不但為台灣日治時期少數的留日醫生,
也是台灣首位專攻眼科醫學的博士。
另外,一手創建的達觀醫院,則為台灣首座專門治療眼疾的私人醫療機構。
1999年三月經由專家考證修復,於西元2000年再現百年前原貌,為近年古蹟再利用的範例。
並於2001年榮獲文建會頒贈歷史建築百景賞第六名。
從渡船頭穿出小巷,對面小徑上登即可達.....
現重新修建後,擁有異國風情的餐廳及文物展示,許多民眾到此用餐,欣賞遼闊視野的淡水美景。
名流故居(十三) 淡水紅樓 洪以南故居  https://bit.ly/345Au4O


洪以南(1871年-1927年),臺灣知名士紳,臺北艋舺人,一名文成,字逸雅,號墨樵、無量痴者、達觀樓主。歷任辦務署參事、艋舺保甲局副局長、臺北協會臺北支部評議員、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囑託、臺北廳參事、淡水區長、淡水街長等職。著有《妙香閣集》。
簡介
祖籍福建泉州泉安,祖父洪騰雲,移居臺北經商有成,是當時知名的米商。見以南聰慧過人,聘請泉州名師龔顯鶴孝廉教讀,幼年能誦五經、三史,1895年乙未割臺,以南到福建考取泉安秀才,後返臺治產業,又遷居淡水,在淡水購買達觀樓,收藏各地文物,自稱達觀樓主
因善作詩文,又能書法,專研顏真卿體字,亦善畫圖,家居創作不懈,與全臺各地士紳唱和甚多,1909年與謝汝銓、林馨蘭等共創瀛社,召集北臺詩人一百五十人,任第一任社長。
子洪長庚,是臺灣第一位眼科博士。 曾孫洪致文,為台灣鐵道文化研究者與氣象學家。 [1]
七言絕句
過雞籠杙
乘風破浪一迴環,已入汪洋不見山[2]。大海茫茫天尺五[3],回頭何處是臺灣。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貳拾冊。首見於《臺灣日日新報》,約作於1907年。杙,音ㄧˋ,雞籠杙,即基隆島。洪以南此行目的在陪同長子留學京都,並順道遊覽日本、參觀東京博覽會。此次航程由基隆港出發,到九州長崎上岸。此詩寫詩人搭船從基隆港出海後,回望臺灣的心情。詩人乘風破浪的出發,然而前方一片茫茫大海,沒有目標;回頭望向來時路,卻又找不到故鄉何在,彷彿前後無路、沒有依靠似的。在敘述中可以感受到詩人淡淡的不安,或許因為航行海上、或許因為父子即將分離,短短四句透露出旅人不安的心情。
過太平洋
太平洋作不平鳴,浪湧雲天山嶽傾[4]。舟自橫行人自畏[5],夢中怕聽怒濤聲[6]。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貳拾冊。首見於《臺灣日日新報》,約作於1907年。1907年4月至8月間,洪以南陪同長子洪長庚留學京都,順道遊覽日本、參觀東京博覽會。此行搭船由基隆出發,至九州長崎上岸,再由九州北上到東京,最後由神戶出海返回臺灣。當時客輪航行於太平洋上,從基隆到長崎約需四日,旅程並非如今日客輪一般的平穩舒適,洪以南即將抵達長崎時有詩〈遠望長崎〉寫道:「艱辛一路實難支,舐犢情殷強護持」。詩中提到旅程辛苦,若非父子相互扶持實難以支持。首句先以「不平鳴」寫太平洋上洶湧翻騰的浪濤聲之大,次以「雲天」形容浪之高,以「山嶽傾」寫浪之強,接著寫船上的旅客的心情,連在夢中都彷彿聽到波濤怒吼的聲音而擔心害怕。此詩描寫二十世紀初從臺灣到日本搭乘客輪的情景,可藉以瞭解當時臺日往來主要以海路為主,與今日交通便捷的景況大不相同。
洪以南 - 揭密真相 https://bit.ly/3j5VrRf


洪以南先生;他是艋舺富商洪騰雲之孫,擔任淡水街第一任街長,又是清末秀才,常參與著名詩社「瀛社」活動,所以為「紅樓」取了一個風雅的名字叫達觀樓。


唐山過台灣----富六代 ,一個台灣家族的故事:書畫家 洪以南 https://bit.ly/3lRuzpU
富不是壞事,只要捨得,有同理心,幾代後還庇蔭著後人。富人第六代的感慨。 道光年間,福建泉州的一對夫妻,在生活極為困苦的情況下,帶著獨生子來到台灣。 從一無所有到名列北台第三富人。熱心公益,捐出台北城考棚用地,並捐銀兩蓋考棚,而有急公好義坊,現為三級古蹟。洪騰雲1819-1899年。晚年不忘泉州老家。以此網誌,代圓其願。

266872223_829a4b67f2_o265840959_ae41dcbb7f_o228355605_fa53bf7873_o228355606_5d310915f0_o267287118_b9ce71d457_o228355609_a00908df3b_o228355607_5cc2b078b4_o228355613_fcc12867bc_o

唐山過台灣----富六代 ,一個台灣家族的故事: 我的曾祖-----書畫家 洪以南


唐山過台灣----富六代 ,一個台灣家族的故事: 洪以南的女婿們

洪以南先生;他是艋舺富商洪騰雲之孫,擔任淡水街第一任街長,又是清末秀才,常參與著名詩社「瀛社」活動,所以為「紅樓」取了一個風雅的名字叫達觀樓。
唐山過台灣----富六代 ,一個台灣家族的故事
富不是壞事,只要捨得,有同理心,幾代後還庇蔭著後人。富人第六代的感慨。 道光年間,福建泉州的一對夫妻,在生活極為困苦的情況下,帶著獨生子來到台灣。 從一無所有到名列北台第三富人。熱心公益捐出台北城考棚用地,並捐銀兩蓋考棚,而有急公好義坊,現為三級古蹟。洪騰雲1819-1899年。晚年不忘泉州老家。以此網誌,代圓其願。
洪以南的女婿們

513505379_cbae155bf6_o
從淡水達觀樓到台北的
達觀眼科醫院。
姑婆們應該都有很濃的情感,我記得嫁入高家的姑婆,曾經說過,當年她不知道達觀樓要賣,不然她就買下來
有這個心就很好了。
至於為何會賣? 其實真的大家都不知道的情形下,........... 我只能說,女婿要慎挑。
我有七位姑婆, 也就是應該有七位姑丈公。要講他們的故事,現在只有我的表叔趙令平,台北市那時代,名門的故事,都如數家珍。
大姑婆小時因算命之言 送給林姓家庭養大(童養媳?)
二姑婆嫁給 淡水人 黃家 黃炎生(台灣人第一位判官)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7%82%8E%E7%94%9F
三姑婆嫁給 永樂町 紳商宋瑞昌的長子 宋進英https://blog.xuite.net/wu20130902/wu20130902/111554634-%E5%8F%B0%E5%8C%97%E5%A3%AB%E7%B4%B3%E5%AE%8B%E7%91%9E%E6%98%8C+
姑丈公也是大舅,東大法學部畢業,高等考試司法及行政兩科及格,東京第一律師會任職後來任延平副校長。
四姑婆嫁給 宜蘭人李朝章醫師
台北第二中學校台北高等學校1933年九州帝大醫學部畢
經歷:1939年台北帝大醫學部副手
https://blog.xuite.net/…/111608546-%E5%8F%A4%E6%97%A9%E5%90…
五姑婆嫁給 淡水人 高湯盤(銀行家)
重建街127號則是著名高家,高桃仁、高湯盤父子都主持管理過清水巖祖師廟,而高湯盤更是淡水第一個出任華南銀行總經理的著名金融人物。
六姑婆 趙家 趙清雲(商)
1929年9 月一位台灣台中人趙清雲也赴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就讀,堪稱第三批赴莫斯科學習的台灣左翼青年。............他進入東方勞動大學一年級後,第二年就轉入短期訓練班,1931年順利畢業,直接返回中國...精彩故事.............
https://fubowu.com/…/05-%E7%AC%AC%E4%BA%94%E7%AB%A0-%E8%8E…/
七姑婆 姑丈公 屏東佳冬名門子弟蕭秀淮(商) 名建築師蕭力仁的祖父
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
每一個家族 繁延旺盛 而且子女嫁娶 都相當發達
*************
照片是相當難得的合照
第一排從左到右,曾祖三房,阿祖二房,我祖父,岡本先生,黃炎生姑丈公 小孩 二姑婆。
拍照位置就是第二張照片一樓門前。第三張照片後棟。
宋瑞昌      出生:1886/02/22
本籍:台北州台北市永樂町
住所:台北州台北市太平町2之82
家庭:
長男:宋進英 東大法學部畢業,高等考試司法及行科              及格,東京第一律師會任職
次男:宋佳吉郎 台北商業畢業,台灣製冰冷藏會社員
三男:宋佳三郎 宜蘭農林在學中
四男:宋佳辰郎 台北二師在學中
五男:宋佳五郎 宜蘭農林在學中
六男:宋佳六郎 附屬公學校畢業
七男:宋佳七郎 太平公學在學中
八男:宋佳八郎 大橋公學在學中
九男:宋佳旭 愛育幼稚園在學中
長女:宋秀子 東京調布高女畢業,嫁魏經龍(書法家)
次女:宋秀霞 台北第三高女在學中 嫁高騰蛟(義美)
三女:宋美霞 附屬公學校在學中  第三高女畢業後 ,嫁洪祖恩 (以南 孫)
四女:宋昭昭 附屬公學校在學中 顏家
五女:宋祝子 蓬萊公學校在學中 朱家
六女:宋文子 洪家
七女
學歷:
1903年國語學校師範部畢
經歷:
1903年大稻埕公學校任教
1908年津坂商行(米糖粉進出口商)任職
1923年組織瑞昌興業株式會社,在各地設立出張所任常務
1925年設立早覺會,對社民保健有貢獻
1928年台灣製冰冷藏株式會社董事
1937年任該社常務董事,後又組織金德發瑞記商行
開設台灣正米市場經營瑞昌商行
台灣正米市場組合員
大橋公校保護者會會長
台北市學務委員
台北第三高女保護者會幹事
組織古賀商店從事米出口業
經營碾米所
資料來源:感謝 楊建成教授
台灣新民報:台灣人士鑑, (日文) 1937/09/25  P.204
 http://tw.myblog.yahoo.com/jamesyang-007/article?mid=8899&prev=-1&next=8889
後來在 上海 因病過世 應該是1940年代的事
他是我的外祖父 卻同時也是我曾祖父的親家。 因為他的大兒子也就是我的大舅, 同時也是我的姑丈公(三姑婆)。唐山過台灣----富六代 ,一個台灣家族的故事: 洪以南的女婿們 https://bit.ly/3dEluxG


淡水名人洪以南婿 高等考試行政及司法及格 黃炎生 @ 楊建成: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圖文鑑[稿本]本網頁始於2008/ :: 隨意窩 Xuite日誌

767193238_ms-CUTs-D-20

洪長庚拜訪黃炎生宅 @ 洪致文⊙鐵道時光‧氣象時間 :: 隨意窩 Xuite日誌

洪以南 - Google 搜尋


http://rdnet.taipei.gov.tw/xDCM/DOFiles/pdf/00/00/01/70/74/1000511-pdf-testproj-143723.pdf

2020-10-18_201827


2020-10-18_202519

洪長庚(1893年5月26日-1966年3月21日)[1],台灣台北市人,醫生。不但為台灣日治時期少數的留日醫生,也是台灣首位專攻眼科醫學的博士。其所一手創建的達觀醫院亦為台灣首座專門治療眼疾的私人醫療機構。
生平
洪長庚出身台北名門富商,其曾祖父為名人洪騰雲,父親則為淡江詩人洪以南。由於洪長庚在艋舺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公學校之師長岡本要八郎(礦物學家、北投石發現人)建議,自該校畢業的他於明治40年(1907年)前往日本留學。經過十數年中高等教育後,於大正9年(1920年)年畢業於大阪醫學大學。其後除前往東京帝國大學擔任講師外,也繼續深造,主修科目為眼科醫學。[2]
昭和2年(1927年),洪長庚以「日本人脈絡膜及網膜色素胎生組織學」研究論文取得博士,成為台灣第三位醫學博士,也是台灣首位眼科醫學博士
昭和4年(1929年),他返回台北並於大稻埕創立達觀眼科醫院,是台灣第一座專門診治眼疾的私人醫院,於戰後仍繼續營業。此外他也兼任台北市醫師公會理監事。[3]1966年,他因肝癌病逝於台北。
洪長庚除了挽救不少差點失明的病患外,也經由岡本要八郎之啟蒙對礦物產生興趣,曾發表不少有關台灣礦石研究與晶體結構的書籍,更專文詳細介紹過北投石。1960年代時透過杜聰明博士之協調,他亦曾保存紀念岡本要八郎之「岡本翁頌德碑」於達觀眼科醫院庭院中,至1963年才因醫院改建將石碑遷至新北投善光寺。[4]
他的孫子洪致文是台灣知名的鐵道研究者。
洪長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dBF0uU


瀛社第一任社長•洪以南傳
南山子 撰 原載《詩訊》電子報第三期
  洪以南(1871-1926),字逸雅,號墨樵,別號無量癡者。祖騰雲,字合樂,福建晉江人,年十三,隨父汝璽自泉州渡臺,居淡水之艋舺土地後街(1),淡水產米,商楫出入艋津,而騰雲習賈,為米攪(2),與泉、廈互巿,以是數年致富,又數襄義舉。光緒七年(1881),巡撫岑毓英議建大甲橋,命各屬紳商輸助,騰雲捐工七十名。又捐建艋舺義倉,置義塚,遇災則賑濟貧弱,及省垣初建,新築考棚,騰雲捐資獻地以成其事。十三年(1887)春,巡撫劉銘傳奏請嘉獎,賜「急公好義」匾,建坊城內石坊街 (3),誥封四品功典。騰雲有子五人,長輝東,字拱軒,納資為候選同知。
輝東長子文光,廩膳生。次即以南,同治十年(1871)生,髫年聰敏,祖為延泉州名孝廉龔顯鶴授諸經、詩、賦,乙未割臺時,適以南負笈泉州,翌年應試進取晉江縣學秀才,是年歸臺,則已山河易幟。
  明治四十二年(1909)《臺灣日日新報》(4)漢文部同仁謝雪漁、林蘭馨、楊仲佐,林佛國等倡組〈瀛社〉,卜三月七日古曆閏花朝(5),舉發會於艋舺「平樂遊」旗亭,至者四、五十人,以南為起述詞,由是月開一會,年舉大會一次,初未設社長,而四方望風掛籍者,寖至百餘人。
  大正三年(民國三年,1914),以南任淡水區長,就祖厝「白樓」為「達觀樓」(6)。七年,瀛社與桃、竹二社聯吟例會,金霸顏雲年致詞,指以南為瀛社長,雪漁副之,遂占風流班首。十年十月,瀛社主辦全島詩人聯吟,到會者百餘人。日督田健治郎素愛吟詠,翌日乃遍邀中日詩人,就鈴閣開吟樽(7),並自吟七絕一首,使席間次韻,得詩百餘,編為「大雅唱和集」,瀛社自是一年二會,分別開於稻江、艋舺以均二地。
  以南素儒雅而博學宏識,好賦詩,時與詩侶唱酬,名譟一方。又能書兼善蘭竹,社友劉篁村稱其書與林文訪、鄭香圃、林知義並稱四公子。復能守樂善家風,後任台北廳參事。大正十五年(1926)卒,年五十五 ,遺詩或云有「妙香閣集」殘卷(8)。
南山子按:
1.土地:《臺灣省通志•洪騰雲傳》作「土治」者,當是諧音取字之誤。即臺民稱「土地公」之「地」字音,若稱「地理」之「地」字,音又異。
2.急公好義匾,今見存臺北新公園內。
3.《臺灣日日新報》:即日後之《臺灣新生報》,於北市延平南路,今悉罷業。
4.創社日期《臺灣省通志》作「正月廿五日(陽曆二月十五日)」,今據靜宜大學黃美娥副教授「北臺第一大社-日治時期的瀛社及其活動」一文考訂為陽曆三月七日,即農曆閏花朝,與瀛社所傳「己酉花朝」相符。蘭陽史氏唐羽《魯國基隆顏氏家乘》作花朝後一日。
5.達觀樓:今仍在淡水。
6.田健治郎招詠事《臺灣省通志》作「十月十五日」,《瀛社創立六十週年紀念專輯》作十月廿三日。
7.《妙香閣集》:據陳漢光《臺灣詩錄》謂有此書,陳則仁詞丈以為無此詩集,但云有手抄殘卷。
參考書目:
1.《臺灣省通志》:大事記、洪騰雲傳、洪以南傳。
2.《魯國基隆顏氏家乘》:民國八十六年七月,唐羽撰。
3.〈北臺第一大社-日治時期的瀛社及其活動〉:靜宜大學黃美娥副教授撰,刊於中央大學中文系89.03.24-25所舉辦「第六屆近代中國學術論文研討會」。
洪以南詩錄
【北投雜詠】
此地有溫泉,浴之氣爽然,
盪胸忘俗慮,酣夢傲神仙,
神淨如無物,心澄別有天,
松濤應一醉,風詠遇前賢。
【遊大窟湖有引】
湖在觀音山麓西龍寺側,叢竹萬竿,境絕幽邃,湖畔有洞口,大可四尺,傴僂而入,內漸高,寬丈餘,石形如几榻,可坐臥,旁一穴,蛇行而上,曲折若羊腸,莫知所止,入者輒半途反,畏其險也,然洞夏涼而冬溫,又臨大海自滬尾剌舟可至,從未有遊之者,率賦四絕以酬山靈。
剪江一葉快尋幽,曳杖山腰半日遊,
嵐氣浮青叢竹翠,了無仙跡洞空留。
洞前落落幾人家,樹老雲深石作花,
閒與山翁談逸事,有人小隱學餐霞。
自註:「方外道士輝開,不知何許人也,六十年前辟穀此洞,二十餘載始羽化,亦奇矣。」
據石哦吟未忍歸,風光世外想非非,
盪胸無際婆娑海,萬里波濤咽夕暉。
皓皓平沙挖尾灣,秋風吹去復吹還,
蓬窗回首西龍寺,半在深林暮靄間。
按:
1.四詩每見徵引,此參連雅堂《台灣詩薈》第一號,大正十三年一月刊。
2.挖尾灣:待考。
【鄭香圃兄續弦賦此以賀】
洞房花燭瑞光騰,春色洋洋妙趣生,
彈罷瑤箏重鼓瑟,宜家宜室樂和鳴。
【懷安番通事吳鳳】
為護同胞自殺身,三年赴約以成仁,
自拋眷屬生前愛,卻把仇讎死後伸,
從此漢村光日月,而今達社闢荊榛,
餘威百載羅山在,俎豆馨香廟貌新。
按:見廖雪蘭《臺灣詩史》,此應是應詩社徵詩而作。
【瀛社第一任社長 - 洪以南傳】 - 瀛社社史 - 臺灣瀛社詩學會 - Powered by Discuz! https://bit.ly/3o3feoc


洪以南(1871-1927)字逸雅,號墨樵,別署無量痴者。台北艋舺人,生於同治十年(1871)。
為臺灣傳統詩社瀛社之首任社長,是北台大善人洪騰雲(二二八公園內「急公好義 坊」所表彰
者)之孫。
據1911年1月30日《漢 文臺灣日日新報》所刊登的〈洪以南君略傳〉,可一窺其生平概略:
洪以南。字逸雅。一字墨 樵。號無量痴者。同治十年(1871)四月生於艋舺土治後街,後徙居淡水。
祖父洪騰雲,經營米郊致富。以南幼穎異,祖喜之,延泉州名孝廉龔顯鶴課讀,授諸經子史詩賦。
乙未(1895)割臺,避難泉州原籍,翌年應試,取進晉江縣秀才。返臺後,於明治卅九年(1906)
任臺北縣辦務署參事,十二月受紳章,曾擔任艋舺保甲局副局長、臺北廳檢驗役員、臺北協會臺北
支部評議員、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囑託、臺北廳參事(1907)、淡水區長(1914)、街長等職。
為人豪爽。無紈褲氣。文士樂與之游。工詩。善書畫。詩廣涉諸名家。
書精顏體。畫以蘭石及竹名。得之者以為重 寶。
洪氏善詩文,詩書俱佳,能畫蘭竹,且家饒於貲,乃蒐集各地散佚圖籍、碑帖、文物,
購達觀樓(今淡水紅樓)以貯之,為北臺著名藏書之所。
1909年與謝汝銓等共創瀛社,被推為第一任社長,時與當道相唱和。著有《妙香閣集》。
其書法最擅行草,詩人楊仲佐曾論其書風:「行草專攻顏魯公,晚年又入何氏室,更懸猿臂開強弓。」
以其家素豐,乙未後曾出資收求各邑散亡圖籍、碑帖、文物數千件。
何子貞書體勢出入顏平原、李北海、北碑、二王父子之間,秀潤暢達,頗具清剛之氣。
以南書風則取自顏平原之筆勢較明顯,用筆右側縱筆筆劃較寬厚強勁。
與何氏秀潤筆致相較,顯得雄強。與洪雍平並稱 ---「艋舺雙璧」。
洪雍平 (  ?  -1950) 名詩清,號逸史,艋舺頂新街人,為淡水縣庠生(秀才)。
善詩文、工書畫,山水、人物、花鳥及書法等無所不工,其畫以花鳥與人物稱著。
畫風蒼勁雄渾中,仍帶莊雅秀逸;書法尤擅行草,與洪以南並稱「艋舺雙璧」,
書法筆觸等,多留有其撰寫楹聯、匾額。
今艋舺青山宮有其蘭草作品 ,淡水清水祖師廟有其題匾.....
瀛社創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與櫟社、南社為台灣日治時期三大詩社之一。
由《臺灣日日新報》漢文部記者謝汝銓,連同洪以南、倪希昶、趙一山、林蘭馨創社,
召集北台灣詩人一百五十餘人,於艋舺平樂游酒樓舉行成立會。
公推洪以南為首任社長,謝汝銓為副社長。創社之後,每月召開吟宴作詩,每年召開大會,
由顏雲年推動,並與桃園桃社、新竹竹社時開擊缽聯吟大會。
日治時期,瀛社約有一百五十餘名社員,然而流動頗大,目前已難查考具體姓名、人數。
成員除台灣本地詩人外,亦涵蓋日本寓居文人。重要成員如洪以南、謝汝銓、顏雲年、
許梓桑、李碩卿、黃玉階等人。
知名社員尚有:黃純青、倪炳煌、林述三、曹秋圃、李石鯨、歐劍窗等人。
戰後有魏清德、李建興、杜萬吉、黃鷗波等人任社長,負責經營社務。
李碩卿(1882~1944)原名燦煌,字碩卿,又字石鯨,號秋鱗,晚號退嬰,又號樸亭。
生於光緒八年八月八日,祖先世代務農,由福建永定遷台後,原居住在樹林鎮。
博聞強記,富民族思想。曾擔任板橋林家私家教...
臺灣地區從日據時期起,各地陸續有詩社出現,基隆最早的詩社為大正十年所組之「小鳴吟社」,
大正三年,基隆地區首富顏雲年築「環鏡樓」初成,就其宅招開全島第一次詩人聯吟大會,
為全島聯吟之嚆矢,小鳴吟社之後又有復旦、大同吟社各社爭鳴的局面。
瑞芳鎮九份人吳如玉,曾設漢文研究會,因日警時加干涉,遂改設奎山吟社,社員七、八名。
未幾,基隆詩人李碩卿至該地,專授詩古文辭,奎山社員咸來聽講,以課題而兼擊缽,竿頭日進,
乃由李碩卿提唱。
昭和十一年(1936),與基隆大同吟社,雙溪貂山吟社鼎足而三,合組「鼎社」,
直至昭和十八年(1943),共三年多,三社輪開十次,此後,二次世界大戰烽火愈烈,「鼎社」聯吟
隨之中止,奎山吟社亦偃旗息鼓。
今基隆奠濟宮三川殿前墀頭題楹, 以及修建碑記均為其作品......

洪以南傳(一八七一~一九二七)
  洪以南,譜名源集,幼名文成,字逸雅,雅亦作疋,號墨樵、無量癡者,本貫福建泉州晉江。祖騰雲(一八一九~一八九九),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年十三,隨父渡臺,初居滬尾,後遷淡水艋舺土地後街,長而習賈,營米郊,與泉、廈互巿,數年以致富,素樂襄義舉。光緒七年(一八八一),福建巡撫岑毓英議建大甲橋,諭各屬紳商輸助,騰雲捐工七十名。又捐建艋舺義倉、置義塚,遇災則賑恤貧弱。及省垣初建,新築考棚,騰雲復捐資獻地以成其事。光緒十三年春,臺灣巡撫劉銘傳奏請嘉獎,賜「急公好義」四字,泐石建坊,誥封四品功典。
  騰雲有五子,長曰輝東,納資為候選同知。輝東五子,季子即逸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生於臺北艋舺,髫年岐嶷,祖為延泉州名孝廉龔顯鶴授諸經及制藝。割臺之時(一八九五),逸雅負笈泉州,翌年應試,進晉江縣學秀才。及挈眷歸臺,則島嶼易幟矣。初居土地後街,後遷新北門街,曰「逸園」。
明治三十年(一八九八)九月,為臺北縣臺北辨務署參事,其十二月,獲佩紳章。三十四年三月,改制,罷參事。明年五月,任臺北檢疫委員。又明年四月,為臺灣協會臺灣支部評議員。三十七年四月,為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囑託。三十九年,任艋舺公學校學務委員。明年四月,任臺北廳總務課參事,是年遊日本而還。逸雅素豪爽,工詩,無紈袴氣,士人樂與之遊。四十二年春,與《臺灣日日新報》漢文部同仁謝雪漁汝銓、林湘沅馨蘭等倡組瀛社,卜三月七日舉發會式於艋舺平樂遊旗亭,至者五十四人,議決會則並選役員,逸雅為發起人代表致詞,席間以〈瀛社雅集即事〉為題,「瀛」字為韻,各拈一字為句,成柏梁體長篇,所賦即事詩,由值東彙付報社發刊。
逸雅亦能書,善蘭竹,社友劉篁村稱其書與林文訪、鄭香圃、林知義並稱四公子。乃索者無間,翻為所累,四十四年七月,遂定潤例,以所得捐赤十字會及愛國婦人會等。
大正二年(一九一三),以逸園湫窪,秋颱輒水厄,當軸方徵地以闢道,逸雅為室人養疴計,購船商李怡和淡水舊居,於五月廿五日喬遷,顏曰「達觀樓」。三年九月,以參事兼淡水區長。
  瀛社本係《臺灣日日新報》所創,報社同人即詩社社員,故未別立詩社長。初例,月開一會,春秋兩季各舉大會一次,初期例會多藉逸園舉行。以報社鼓吹,四方望風掛籍者,寖至百餘人,猶未置社長,推行社務,則多不便。大正七年七月,瀛社主催瀛、桃、竹三社擊缽聯吟,基隆顏雲年(一八七四~一九二三)欲瀛社脫離報社,時以東道致詞,指逸雅為社長,雪漁副之;魏潤庵、劉篁村為幹事;林問漁、許迺蘭、林湘沅、李逸濤、林石崖、黃贊鈞、陳其春、倪炳煌、李碩卿及雲年十人為評議員。
  九年八月,逸雅仍以參事兼區長,並兼公立女子高等普通學校及臺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囑託,指導書法。十二月,輿地重規,為淡水郡役所淡水街長,兼臺北州州協議會員。十一年,又兼史料編纂委員會編纂顧問。晚歲患糖尿病,以昭和二年五月十四日卒,年五十七。
  初,大正二年嘗梓《妙香閣集》,今未見傳本,然別有手稿傳世。晚近許俊雅教授按年輯校,刊於《全臺詩》第二十冊者,最稱完備,字或與手稿略有出入。雪漁嘗序其《妙香閣集》稱:「沉酣經史,陶鑄百家,雖以浩瀚之才,仍出之千錘百鍊,故淡宕飄忽,騰芬挹秀中,每見離奇精警,搯肺鏤肝之作也。」王國璠稱:「觀其〈齋廊晚興〉句:『一山橫落月,千樹掩柴關。』『野梅纔破萼,官柳半垂絲。』便知其著力之勤,刻畫之深。」惟所引二聯,《全臺詩》及手稿俱未見。手稿亦唯明治四十三年至大正七年間詩,計二百餘首,潭沲駘蕩,別有深致,雪漁誠知音也。以其出於作者手錄,謹校為一卷,曰《逸雅詩稿》。


日治時期社會領導階層:洪以南--對現代文明之接受態度--
以其「外顯」行為為觀察重心
吳盈盈�x 新增網頁1
前言
1895年,清政府被迫簽下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不僅對全台人民造成影響,對於傳統文人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山河變色更使他們面臨讀書上升取仕的管道遭到阻隔的命運與危機,不少文人感受到無奈悲痛,甚至氣憤抗拒;然而伴隨著殖民政策,現代文明的輸入也為臺灣人民的生活模式帶來了轉型的契機,向來代表「傳統文化」的傳統詩人們,他們的生活其實跟著時代漸漸的起了變化。
本文研究對象為日治時期傳統漢詩人:洪以南,名文成,字逸雅,號墨樵,別號無量癡者。清淡水廳艋舺(今萬華)人。生於1871年(同治十年)4月7日(陰曆),卒於1927年(昭和二年)5月14日(陽曆),享年五十七歲。
在政治與社會活動中,洪以南曾任公職前後近28年,平日處理公共事務,並積極推動社會風俗改良;在文藝活動中,參與瀛社達18年,正式擔任社長9年,創作漢詩高達五百餘首。詩文之外,書畫成就亦佳,多見蘭竹,常參加各書畫展覽會。又財力無憂,乃搜集許多珍貴文物。後移居達觀樓,現為淡水名勝之一。
許多傳統文人不僅是社會中的「上流階層」1,也常是社會中的「領導階層」2,其行為舉動對社會往往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也就是支配力。同時兼任三種身分的洪以南(1871~1927):本身經商世家出身,在商界自然有一定的活動與人脈;政界上更曾擔任到相當高層的官職,如臺北廳參事及淡水廳長等;在政、商界都具備相當的實力以外,又因具備深厚漢學基底,在藝文界中不僅擔任起北臺第一大傳統詩社瀛社的社長,在書畫方面的成績更是相當斐然。這樣的一位集多種背景與能力於一身的人,正是日治初期傳統文人兼任上流社會領導階層的代表性人物。他在面對世代變換、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應世態度如何,應該能夠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資格。
透過「外顯」的日常生活型態,我們總是較容易看出他們生活的改變,透過變化的軌跡更加了解當時人們生活面對的是甚麼樣的轉變,他們如何看待這些轉變。許多便利的、多元的、新奇的事物紛紛躍出檯面,在接觸這些事物的過程中,融入的快慢、認識的深淺、情感的濃烈等等,其中存在著甚麼樣的擺盪或者過渡,這都是筆者好奇的、感興趣的。筆者觀察現代文明在洪以南身上產生的影響,發現其影響當中最直接的表現便在他的外觀(服裝、建築、剪辮)以及所支持的社會風俗改良運動,如剪辮、解纏。
由於洪致文《台灣漢詩人洪以南的現代文明旅遊足跡》一書中主要討論洪以南於1907年前往「日本旅行」時的回溯與詮釋,重新理解東遊時期所作的五十多首漢詩,試圖以地理學的時空分析概念,從洪以南的「旅遊足跡」中了解其面對現代文明所表達之心境、態度與地方感。本文欲將研究重心放在觀察洪以南的「外顯行為」的表現,爬梳相關史料與詩作,了解洪以南對於現代文明接受的步調與態度。筆者以所見之文史資料,如洪以南後人洪致文與洪啟宗於專書與網路中所呈現的照片、家族史料,以及《臺灣日日新報》(含漢文版)上所刊載其人其詩的相關資料,試以外顯行為較明顯的「服裝與建築」、「斷髮隨俗」、「支持剪辮與解纏足運動」等角度,於下文說明討論之。
一、服裝與建築
在服裝上,洪以南有傳統漢服的打扮,也有穿著和服的樣貌,穿著西服的照片記錄也是不少。服裝多樣之下表示他對於日本與西方文化並沒有強烈的排他性,甚至可以說是直接順應時代潮流的表現。
從其曾孫洪致文書中所刊出的家族史料照片3,可得知日本治台之後,1900年仍有洪以南穿著漢服的照片。而史料上第一次呈現洪以南穿著和服,是在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為慶祝「瀛社第一期例會」,與會之會員特於洪以南家中(現臺大醫院址)合影。照片中便可看出洪以南先生穿著和服,手中抱著一個小男孩,而男孩是次子洪我鈞。當時正值新舊思潮轉變之際,洪以南在1907年前往日本時,已在日本斷髮,因此回臺灣後的照片中不但沒有長辮,身上也穿著著日本和服
雖然現有的史料無法得知洪以南何時開始穿著日本服飾,但從其祖父洪騰雲與其長子洪長庚攝於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的照片資料4可看出,雖然洪騰雲仍穿著清代傳統服飾,但當時年僅六歲的男孩(洪長庚)身上已經穿著日式和服,腳上踩著日本木屐,似乎說明男孩父親洪以南在當時,應已相當接受殖民政府所帶來的新文化了。
在家宅的建築上,從《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在1911年1月30日刊載的〈洪以南鈞略傳〉中,除了基本生平事蹟外,還提到:「今住城內新北門街。家屋半從內地式。入其門。幾與內地人之家不殊。屋之周圍。遍植花木。成小□。因號逸園。君有短額。書維新空氣滿庭軒。信然。」提及除了改穿日式和服、斷髮剪辮之外,其家屋亦為日本式,可以理解為洪以南對於日本文化的接受態度,並且親身實踐於自身穿著外觀、甚至於住宅建築。
二、斷髮隨俗
在日治初期的臺灣,現代化的足跡就不曾停頓下來。在現代化的文明進程當中,儘管剛開始是以比較緩慢的速率在進行著,值得注意的就是洪以南於日本斷髮,在當時對臺灣本島所激起的漣漪及迴響。
1907年4月20日洪以南攜子前往日本,一方面為安排洪長庚於日本留學,另一方面就是日本的現代性觀覽之旅。自從6月1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發表陳德誼的兩首〈斷髮有感〉5,6月26日,洪以南也寫了〈於京都停車場讀陳君德誼斷髮有感即次其韻以表同情〉6在報上發表:
而今斷去蓬蓬髮,生面別開異昔年。省卻梳頭還打辮,泰西裝束亦安然。
昔除一半今除盡,進化時機迥不同。敢說文明新面目,免他覆頂累愁攻。
以南在京都火車站讀到陳德誼斷髮之消息,亦作二絕以表贊同之意。認為斷髮之後省去了每日梳頭辮髮之麻煩,穿上西裝之後整個人看起來別開生面,安然自在。並且提到現在正是文明進化的新時代,一旦換上新面目,便不用再擔心那披頭長髮所生活所帶來的不便與困擾。報中記者也以「維新中人」讚許以南:
斷髮實為衛生上大有獲益。去其無用之物。以圖一身之便。何等爽快。洪君東上。濡染文明。概然斷髮。其意蓋在此也。詩溫厚和平。性情流露。誠不失為維新中人。植亭漫評。
由以上可知洪以南在京都斷髮一事,除了被肯定為衛生便利上的一大進步,更被認為是浸染文明的最顯著表現。事隔幾日,報上也再度對於洪以南歌頌陳德誼斷髮以及自身遂即斷髮之事大表贊同。
……聞洪以南氏為上京觀博覽會。時在京都。忽接陳德誼氏斷髮信不禁有所感觸即賦二絕送陳,洪氏旋亦斷髮。蓋自京都大阪入東京,所到皆文明發達特甚。驚異之餘。遂有所悟。以為故習實不足貴。兼之陳氏已毅然行之。故亦奮袂而起與之後先輝映也。洪氏為島人紳士中最著名之書家。威望嘖嘖。今既斷髮改裝。其影響所及。必非淺鮮所謂請自隗始也。況本島人以辮髮者良多。其相率為是之舉。為日當不在遠矣。7
文中說明臺灣青年受到日本內地現代化進步以及西方新思潮之影響,紛紛興起斷髮風潮之現象,如洪以南在大阪前往東京的路上,聽聞臺北醫學校學生陳德誼斷髮,「遂有所悟」,認為實不能再將蓄髮留辮視為珍貴的民族文化,於是立馬於京都斷髮,與陳氏相互輝映。由於洪以南身分特殊,是社會領導階層代表人物之一,可以想見他的行為所帶來的後續影響,相信臺灣人民實踐斷髮改裝之日不遠矣。
但是,由於剪辮並非在一開始就受到全民的接納,因此,頂著蓬鬆短髮的洪以南,也因為和旁人打扮不同而產生差異性。看到1910年〈簪菊〉8其中一首:
人盡黃花插滿頭,笑余蓬髮不長留。一枝帽上酣秋興,杜牧風流憶舊遊。
詩中提到當人人都能將摘下的黃菊插在頭上的髮辮而感到有趣,而唯獨洪以南的短髮蓬鬆,無法使菊停留於髮上,但洪以南倒也滿能夠適應,將一枝花插在帽子上,也是相當應景,甚至還想到過去杜牧也是如此風流倜儻的一人。詩作中洪以南已經能夠以短髮的姿態輕鬆對待生活,並且在面對他人時而取笑時,也能夠自我調適得宜。
洪以南的身分在當時擔任臺北廳參事,具有相當的社會地位以及影響力,可以想見其一舉一動都能夠輕易的發揮其感染力,也因此斷髮一事也自然會備受矚目。1907年在日本改裝斷髮之行為傳入島內,其所象徵進入新世界的文明表現,自然也對臺灣社會造成了影響。在社會觀感上,各有不同的聲音響起:
(一)獲得維新文明支持者的大力贊同
許雷地的〈洪君以南上東京觀博覽會日昨回神戶改裝斷髮又送哲嗣入學校實現時之達觀有此文明人世不多得因感成四絕以贈〉9詩中,可以看出他對於洪以南改裝變髮之舉,所抱持的讚許態度,認為洪以南達觀的思想,可謂為世上少有之「文明人」:
盛名耳熱末由親,一段衷懷鬱不申。此日相逢萍與水,說來俱是異鄉人。
相見恨遲晚更親,今朝可證去來因。青眸覽徧神州景,解拓文明有幾人。
盧山面目自然真,權變機宜滌宿塵。髮自剪除裝改樣,分明洒落達觀人。
克紹箕裘倍有真,森森玉樹皎如珍。好風吹上文明國,大舞臺中一偉人。
四首詩巧妙的以同在日本相遇皆「異鄉人」作為連結,以便發生共鳴之聲,又稱讚洪氏為覽遍通解文明之「文明人」,再語以「達觀人」表達對其遠見宏觀視野之敬佩,更以「偉人」一語給予最高之評價。可以想見作者對洪以南「髮自剪除裝改樣」的自若神態、洒落表現十分肯定。詩中比喻斷髮就如同滌宿塵一般,拋棄舊習俗,洗去窠臼之後方能呈現文明人之廬山真面目。莊玉波也寫了兩首詩10,讚許洪以南為「自由人」,認為前往日本母國目睹新文明之人固然有之,但能夠像洪以南一樣「當機立斷」之人,卻是少見。
(二)掀起保守派人士的批評波瀾
洪棄生的〈有同姓黌士率先斷髮洋裝者以其畫蘭冊來徵題姑為賦此〉11就是在批評洪以南斷髮一事:
蘭蕙失移根,一朝化茅茹。人生世變多,當門誰與處。草澤有淪胥,芳馨九畹貯。澧源湘水間,斯人千古許。畫蘭知此意,古香浮素楮。湘君降九嶷,目成兮心與。形神一以違,申申女嬃語。不待靈均來,臭味先齟齬。所願同根人,深求空谷侶。似蘭勿似茅,吾將施縞紵。
詩中,呈現了他無法接受、無法認同這種與故國進行切割的背節行為。作者本身不願斷髮,一直堅持辮髮直到最後一刻遭到日本警察的強制剪辮,由此可以想見他對於洪以南率先斷髮改裝一事,所抱持的反對意見以及痛惜心態。洪棄生在詩中透露出強烈的情緒,以失根之蘭比喻洪以南率然斷髮之舉。
當社會有著支持與反對的不同聲音,則更加凸顯洪以南堅定的態度,其詩〈睫巢別墅小集祝倪陳二君剪辮〉12:
窺破此風入世難,團圓聚首戰吟壇。嗤他一髮千鈞重,留與環球博覽觀。
詩作末兩句,看出作者認為中國長辮的舊俗如千鈞重擔一般壓著人們無法前進,以髮辮千鈞重之誇飾,襯托出作者認為倪、陳除去重擔之後,便利性將隨之而來,更不用說能夠更容易到先進國家博覽學習、與世界同步。再看到〈截髮〉13:
吾非一髮千鈞重,況復無心整綠雲。笑把青絲為子斷,留賓千古是奇聞。
這是瀛社一次的課題,以典故中賢母為子截髮留賓為主題,而洪以南也在詩中提及自身已經擺脫一髮千鈞的束縛,也不用再每日花費心思梳整長辮。透過洪以南對於斷髮,是從生活便利性與未來性的本質上給予支持,可以知道他並不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矛盾與後悔,也會繼續以朝向新文明前進。
三、支持剪辮與解纏足運動
(一)支持剪辮
觀察洪以南在日本政府推動斷髮革新的過程中,就時常扮演支持者的腳色。他勇於提出改革之聲,並且提倡剪髮之便利,推廣剪辮之活動。例如1911年4月5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當時擔任臺北廳參事的洪以南於4月3日「基隆剪辮會」上祝詞:
夫慣習之改良惟視乎有便利者。有不便利者。去不便利以就便利。是有心人當為之事。不觀國家重大之政體。秉鈞衡者。苟有不便不利者。尚且竭盡心力欲改革之。而就其便利。辮髮者為個人不足重輕之物。胡可仍蹈陋習。更蓄之以為覆頂後累之患。而使一身終不得便利乎。貴會諸君深知底蘊。能圖便利。而去其不便利。莫怪乎剪髮實行之盛大之至於斯也。細詳之。然亦各有新思想。有以致之耳。所深幸者。今日乃神武天皇祭。為貴會開會式忝荷寵召。得參末席。安能默無一言。爰是謹浮大白。奉告諸君。而今而後。不獨於衛生上得大便利。即起居動作。永無曳尾之誚是為祝。14
以上提及剪辮之最大目的就是便利,去除辮髮覆頂之累贅,恢復便利的起居,在衛生上、生活上都是十分具有新思想的革新。
照理來說,斷髮是一項對於生活上極為便利之事,一旦去除髮辮,人人理應都能夠立即享受到隨之而來的「福利」,為什麼洪以南等人還必須不斷地支持斷髮運動?初期斷髮運動未有進展之原因,廖怡超認為主要是因「辮子仍是重要的漢民族象徵,斷髮雖是文明與現代化的象徵,卻也是殖民者所帶來的一種身體刻印。所以在台人心中,對於斷髮與否沒有產生立即之需求,加上種種複雜糾葛的情緒,使得斷髮運動呈現無法拓展的窘境。」15辮髮為清代承襲滿族的一般傳統髮式,清領兩百餘年來,辮髮已然成為身體的另一個民族圖騰,象徵著清國子民印記。延續到日治時期,它仍被視為遺民記憶的符號代表之一。斷髮,不只是單純的改變髮型,代表自身的文化圖騰遭到改變,也象徵著新統治者加諸在遺民身上的烙印,代表日本統治權力在臺灣人民身上的施加。因此臺灣人民在面對異國的統治同化意圖之下,恐怕首先就會產生抗拒的心理,反對日本所帶來的一切影響,也試圖要保留過去「祖國大陸」在身上所留下的痕跡,於是也就持續形成了「心理堅持」大於「生理需求」的現象。吳文星以為,臺灣當時最早接受斷髮且切身實行的社會菁英份子,其斷髮並不一定是為了與日本同化、順從殖民統治,而應只是為了追求潮流、順應時勢而為。16所以這些社會菁英份子普遍都是與日本母國接觸頻繁或是較能接觸西方文明世界的中上層領導階級,洪以南自然也在此少數行列之一。他們眼中所見的新文明、新思潮以及心中對於新事物、新思想的渴望與追求,促使他們認為從最基本的外貌服儀改變起,方能進入文明之境。
(二)支持解纏足運動
臺灣的纏足風俗在日治時期時,與鴉片、辮髮被總督府列為三大傳統陋習,分別在不同時期開始受到嚴格取締。其中,纏足更是一種對女性身體極為殘忍迫害的習俗。
在日本統治領導者眼中,三大陋習被視為同化政策之阻礙。而自1900年起,首度以民間地方團體為主要發起者,藉由非官方或半官方的主導來進行解放纏足和風俗改善的活動和教育,展開民間解放纏足之運勢,以達到社會大眾普遍接受解纏足之目標。1899年12月5日晚,大稻埕黃玉階醫師先在一次宴會中提及天然足之理念17,可以看出日本官方支持民間自行倡立天然足會,宴會中黃玉階談及婦女纏足風俗應予以改移,認為婦女纏足有礙衛生也使得行走困難。後於1900年2月黃玉階領先倡設天足會18。
又《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5月12日,報上報導:
臺北廳參事洪以南氏之夫人。近實行解纏。氏居內地風之家庭。男子大小皆斷髪。長郎留學京都某中學。為參事中文明開通最進步者。亦本島人中。文明開通之最進步者。貴婦人得出而提倡。則天然足之會不難成。雖然婦人多出無學。世有勢抝之婦人。及嗜痂之男子。或季常之男子多。則解纏之事難耶易耶。革去漢人種數千年來惟一弊風。詢文明諸君子。及果斷婦人第一快事。19
說明洪以南夫人自行解纏,並且住在日式建築當中,而家中男子老少亦皆斷髮。其長子在京都求學,報上因而讚許洪以南實在為本島人中,文明開通最進步者。並且提到有這樣領導階層的貴夫人能夠起身提倡鼓吹,天然足會的推動應該會順利進行。
黃玉階於1900年建立天然足會後,倡言組織各地天然足會的發起人,仍以男性知識份子為主,由男性會員宣導家中婦女放足,一直發展至1911年(明治44年)左右,才有婦女自組放足團體,該年三月臺北廳另由洪以南之妻陳宇卿、施招(艋舺區長黃應麟之妻)等為首,發起「解纏會」推動女性解纏運動,號召婦女入會,不收會費,經費由兩位發起人樂捐,是女性對身體產生自覺的開始。
成立之後,報名入會者頗為踴躍,三個月之內,會員已達上千人,其中,已放足及保持天足者的已有六百多人,該會遂於8月14日假艋舺公學校舉行成立大會20,會員出席者亦多達千餘人,日本達官顯要夫人十餘人及地方官紳數十人光臨該會,盛況空前。會長陳宇卿在會中演說表示:「該會旨在順天理而全人道,以革除數百年的纏足之風,為未來的婦女開一光明之途,並表示其本身己率先解放纏足達36年之足,願會員們能引以為範,共襄盛舉」。
另還有洪以南家書21,可觀察出洪以南全家上下都相當重視解纏之舉:
前五月十二日,汝母實行解纏,與會倡議眾人會長推舉自己實行解纏以,此佈。
此信是1911年6月17日洪以南發給在日本京都府立中學校讀書的洪長庚,告知其母親參加放足會之情形。可知洪氏將家中在社會上推動現代進步之理念、活動,告知晚輩,向其傳遞身教之義。
日日新報之報導中,「纏足鞋樣可借觀洪以南氏尊閫所研究解纏足鞋。甚合於解纏之用。爲廣傳其製。現寄其樣於艋舺區長及醫師陳欽銘處。有欲師其樣而製者。可往該兩處借觀之也。」22不僅可以發現社會持續關注整個活動進行的過程,也可以看到陳宇卿投入解纏活動,研究解纏後女性適合穿著的鞋款的用心程度。傳統家庭中的婦女得以推動如此龐大的社會活動,其背後可以想見其配偶的支持,洪以南對於解纏足的推動,不僅有著支持的積極態度,更以自己家人作為社會之榜樣。
結語
從日治時期開始,臺北變成為首都,這是一個最易接觸新文化、文明的地方。洪以南身為臺北仕紳,地緣關係加乘上人際關係,自然使得他的視野更加開闊。由於在經濟上、內涵上都讓洪以南在年輕時期便擁有深厚的實力。當他在面對日本政府所引入的西方文明時,他可以積極主動的選擇自己的立場與態度,從生平經歷與詩作表現,可知他對於文明維新的接受程度是相當高的。他一開始從換穿和服以及改住日本式建築,在三十六歲那年,帶著兒子前往日本留學,自己也在日本停留百日之久,甚至就在日本「當機立斷」的斷髮。回國之後,積極推動國內剪辮運動,更由於先進的衛生觀念,支持女子解纏足,其妻子也從自身解纏到親身投入團體,扮演引領女性解纏、提升身體自覺的領導人。從洪以南的詩作中,可以感受到他對於現代文明的嚮往,並且對於斷髮剪辮觀念是從生活便利性與未來性的本質上給予支持,可以知道他並不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矛盾與後悔,儘管偶有旁人給予嘲笑或批評,洪以南也會繼續以朝向新文明前進。
他對於現代文明接受的態度,是積極且正面的表現。在過程當中,也看不見矛盾或反抗的痕跡,儘管當時這類的文人常常被冠上「親日」甚至「媚日」的標籤,然而觀察洪以南的日本化行為,實質上是出發自對於「現代文明」的追求與嚮往。 洪以南及其漢詩研究 | NCHU Institution Repository
新增網頁1 https://bit.ly/3kcaIkR


洪以南及其漢詩研究 | NCHU Institution Repository

收集的洪以南漢詩,是以發表於臺灣日日新報(1898.5.6~1944.3.31.)與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1905.7.1.~1911.11.30.)中的作品為主,一共收錄了320首。書內先針對這些文本的時空背景加以分析,理解洪以南漢詩創作生涯的狀況,再介紹洪以南的新北門街「逸園」與淡水「達觀樓」住所,因這二處宅邸都曾作為瀛社例會的舉辦地點,在早期臺灣漢詩社群間屬重要之文學場域;至於本書最大的重點,乃在重新回溯與詮釋洪以南於1907年東遊日本,一連串五十多首東瀛旅遊漢詩創作的重新理解與詮釋。
由於洪以南在瀛社成立初期的領導地位,以及廣泛被認知為能接受新文明之「維新中人」,因此透過他的漢詩創作,可以理解臺灣漢詩人在日本統治後,經由旅遊接觸日本近代文明的觀點與看法。此外,本書亦以地理學的時空分析概念,建構洪以南的日本旅行地圖,並以漢詩中描述之場域的時空背景,解構洪以南面對西方近代文明時,以傳統漢詩所表達之心境、態度與地 方感


洪以南=洪逸雅(1871-1927)

121776751_10221589664029387_6598869322119570934_o
台北登瀛書院改成的淡水館中,台灣書畫會(多數是日籍書畫家 官紳以及少數台籍書畫家組成),例行舉辦展覽的照片。
時間應該是1906日俄戰爭之後。作品紀年是1905。
右邊是基隆仙洞。
洪逸雅早期書法風格。
洪以南=洪逸雅(1871-1927)
  洪以南,譜名源集,幼名文成,字逸雅,雅亦作疋,號墨樵、無量癡者,以字行。本貫福建泉州晉江。祖騰雲,年十三,隨父渡臺,長而習賈,數年以致富,素樂襄義舉。十三年春,臺灣巡撫劉銘傳奏請嘉獎,賜「急公好義」四字,泐石建坊,授四品功典。
  騰雲有五子,長曰輝東,納資為候選同知。輝東五子,季子即逸雅,同治十年生於臺北艋舺,髫年岐嶷,祖為延泉州名孝廉龔顯鶴授諸經及制藝。割臺之時,逸雅負笈泉州,翌年應試,進晉江縣學秀才。及挈眷歸臺,則島嶼易幟矣。初居土地後街,後遷新北門街,曰逸園。
  明治三十年九月,為臺北縣臺北辨務署參事,其十二月,授紳章。三十四年三月,改制,罷參事。明年五月,任臺北檢疫委員。又明年四月,為臺灣協會臺灣支部評議員。三十七年四月,為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囑託。三十九年,任艋舺公學校學務委員。明年四月,任臺北廳總務課參事,是年遊日本而還。逸雅素豪爽,工詩,無紈袴氣,士人樂與之遊。又工書,善蘭竹,社友劉篁村稱其書與林文訪、鄭香圃、林問漁並稱四公子。以索者無間,翻為所累,四十四年七月,遂定潤例,以所得捐赤十字會及愛國婦人會等。
  大正二年,以逸園湫窪,秋颱輒水厄,當軸方徵地以闢道,逸雅為室人養疴計,購船商李怡和淡水舊居,於五月廿五日喬遷,顏曰達觀樓。三年九月,以參事兼淡水區長。九年八月,並兼公立女子高等普通學校及臺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囑託,指導書法。十二月,輿地重規,為淡水郡役所淡水街長,兼臺北州州協議會員。十一年,又兼史料編纂委員會編纂顧問。晚歲患糖尿病,以昭和二年五月卒,年五十七。
  瀛社創發會,逸雅嘗為發起人代表致詞,既以報社名義創社,響應者已多,猶未置社長。大正七年七月,瀛社主催瀛、桃、竹三社擊缽聯吟,顏陋園以東道致詞,指逸雅為社長,並及副社長、幹事、評議員等,眾皆贊成。或謂大正二年嘗梓《妙香閣集》,雪漁嘗序其集稱:「沉酣經史,陶鑄百家,雖以浩瀚之才,仍出之千錘百鍊,故淡宕飄忽,騰芬挹秀中,每見離奇精警,搯肺鏤肝之作也。」王國璠稱:「觀其〈齋廊晚興〉句:『一山橫落月,千樹掩柴關。』『野梅纔破萼,官柳半垂絲。』便知其著力之勤,刻畫之深。」詩集未見傳本,所引二聯,《全臺詩》及手稿俱未見。手稿亦唯明治四十三年至民國七年間詩,計二百餘首,編為《逸雅詩稿》,潭沲駘蕩,別有深致,雪漁誠知音也。
瀛社 - 社員傳記 洪逸雅(1871-1927) https://bit.ly/3k9Ke3F
-----------------
洪以南=洪逸雅(1871-1927)
連橫 《題洪逸雅書蘭帖》二首之一。
美人遲暮懷天末,騷客行吟喚奈何。
一卷書蘭憔悴甚,傷心忍對舊山河。
連橫出生於1878年,於1936年逝世,號武公、劍花,別署慕陶、慕真。 臺灣省台南人,是臺灣著名愛國詩人和史學家,被譽為"臺灣文化第一人",著有《臺灣通史》、《臺灣語典》、《臺灣詩乘》、《大陸詩草》、《劍花室詩集》等,祖上因不甘臣服於滿清統治,故渡海來台,自此晚輩便生活在臺灣。 連橫18歲時,家難國難接踵而來。 他的父親因故鄉淪亡悲憤不已,於1896年8月14日辭別人世。 台南陷落不久,日本政府相中城北環境,徵購了連家祖屋。 於是連氏家族流散四方。 後來,連橫的家庭生活也很美滿,但並不能撫平連橫心中的痛楚。 臺灣淪喪後,一群不甘俯首做順民的詩人,在彷徨苦悶中經常以詩澆愁,抒發國破家亡之痛和思懷祖國之情。 而連橫與十位詩友結成日據時期,臺灣島上成立的第一個詩社—"浪吟詩社",後更名為"南社"。
連橫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之下,日本佔領臺灣時,連橫只有十八歲。 對連橫來說,日本的侵略行徑不僅使他失去祖國,而且還失去了家園。 失去故土故園的痛楚連橫比一般人體會得更為深刻。 長年居住在淪為殖民地的臺灣令連橫倍感恥辱,然而,為保存文獻,他不得不久居臺灣,他在給林子超的信中說:「臺灣固中國版圖,一旦捐棄,逐成隔絕。 橫為桑梓之故,忍垢偷生,收拾墜緒,成書數種,次第刊行。 亦欲為此棄地遺民,稍留未滅之文獻耳。 "(《雅堂文集》卷二)以保存文化為己任是貫穿連橫一生的重要思想。 日本對臺灣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過程中,文化侵略始終沒有間斷過。 在這種背景下保存祖國文化就是愛國精神的最好體現。 所以他除了著書之外,還作了大量的詩歌。 在他的詩作中,始終貫穿著愛國反日,光復臺灣這樣一條紅線。
连横《题洪逸雅书兰帖》二首之一_局外人_新浪博客 https://bit.ly/37iNpCg


台北府的府城所在位置至少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都是他祖父經營的洪合益商號所有。
1884年,洪合益的主要經營者,他的父親洪輝東過世,也是清法戰爭(1884-1885)發生期間,劉銘傳來台灣佈防時期。
台北府城牆剛完成的時候。
在這之前,洪輝東代表洪合益家族,捐贈土地銀兩,興建台北府最早的官用建築物於城內,也就是考棚。
後來又與其他艋舺仕紳增建淡水縣衙門也就是後來的明道書院。
劉銘傳1884年來台所居住之處,而隔鄰就是洪騰雲宅。
洪以南排行第三,大哥(龍光)早逝,後來接手的二哥文光,在1895年前後,代表洪合益商號協助募款興建登瀛書院西學堂番學堂並監工。
1895年與陳儒林等一起擔任台灣民主國參議員,沒有離開。
此時排行第三的洪以南陪著騰雲回泉州,隔年考中泉州秀才。日本1895年即藉著防疫名義,徵收台北城內所有田地,洪文光抑鬱而於1903年過世。
洪以南接手之後,開始與日本總督的官司,好不容易討回洪騰雲宅這一小部分被占住的住宅(公保大樓 青島 公園路口)。
忍下一口氣,退一步,與總督府合作來換取漢文文化的存續,也擔任瀛社首任社長。
退一步
換取洪騰雲宅 --瀛社第一次例會所在的逸園。
換得日本官員一度擔任學務課長的木村匡友
 情,培養洪長庚成東京帝大醫學博士,證明台灣人不輸日本人, 生物學上(後藤掛嘴巴的名詞)。
成立漢文媒體以及瀛社,當然也是互惠的以培養台灣人才做為大東亞的基礎人才,這些都是
退一步的海闊天高。
武力是國與國 集團與集團之間的事 ,經驗告訴我們這是兩敗俱傷漁翁得利的事。
也許大家都退一步,台灣未來也是海闊天高。
唐山過台灣----富六代 ,一個台灣家族的故事: 洪以南退一步換取什麼? https://bit.ly/3dH2ApZ

2020-10-20_110556


台北府的府城所在位置至少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都是他祖父經營的洪合益商號所有。
1884年,洪合益的主要經營者,他的父親洪輝東過世,也是清法戰爭(1884-1885)發生期間,劉銘傳來台灣佈防時期。
台北府城牆剛完成的時候。
在這之前,洪輝東代表洪合益家族,捐贈土地銀兩,興建台北府最早的官用建築物於城內,也就是考棚。
後來又與其他艋舺仕紳增建淡水縣衙門也就是後來的明道書院。
劉銘傳1884年來台所居住之處,而隔鄰就是洪騰雲宅。
洪以南排行第三,大哥(龍光)早逝,後來接手的二哥文光,在1895年前後,代表洪合益商號協助募款興建登瀛書院西學堂番學堂並監工。
1895年與陳儒林等一起擔任台灣民主國參議員,沒有離開。
此時排行第三的洪以南陪著騰雲回泉州,隔年考中泉州秀才。日本1895年即藉著防疫名義,徵收台北城內所有田地,洪文光抑鬱而於1903年過世。
洪以南接手之後,開始與日本總督的官司,好不容易討回洪騰雲宅這一小部分被占住的住宅(公保大樓 青島 公園路口)。
忍下一口氣,退一步,與總督府合作來換取漢文文化的存續,也擔任瀛社首任社長。
退一步
換取洪騰雲宅 --瀛社第一次例會所在的逸園。
換得日本官員一度擔任學務課長的木村匡友情,培養洪長庚成東京帝大醫學博士,證明台灣人不輸日本人, 生物學上(後藤掛嘴巴的名詞)。
成立漢文媒體以及瀛社,當然也是互惠的以培養台灣人才做為大東亞的基礎人才,這些都是
退一步的海闊天高。
武力是國與國 集團與集團之間的事 ,經驗告訴我們這是兩敗俱傷漁翁得利的事。
也許大家都退一步,台灣未來也是海闊天高。
唐山過台灣----富六代 ,一個台灣家族的故事: 洪以南退一步換取什麼? https://bit.ly/3dH2ApZ
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的調查,臺北地區有三大富豪:排名第三的是艋舺的洪合益有資產20萬銀圓,排名第二的是大稻埕的「番勢-李春生」有資產120萬銀圓,排名第一的就是板橋林家第四代的林維源,有資產1億1000萬銀圓。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3o7G0M7
--------------------------------------
預期未來台北城博物館會在考棚遺址上。
希望台北市好好做。
很少見的
從總統府這邊 往228公園方向 拍攝急公好義坊
背後 台北府官天后宮建築還在。

21318802_2057374721161900_6949055748698377989_o


邂逅泉州,寻找一座古城的千年记忆(五)_泉州好玩吗,泉州怎么样,泉州旅游攻略,泉州自由行攻略-【驴妈妈游记】

db4958c1-cf63-4c6f-b01f-b4464a38c6f5_720_

南少林最大的看點是山門前的牌坊,那個牌坊是現在泉州僅存的一個牌坊。 它矗立在工地上,幾乎都成了危險建築。 牌坊並不十分精美,但是閩南的牌坊很有特色,中間有很大的鏤空,然後牌坊的連接處也會使用青石,和整體的顏色形成反差。 "急公尚義---賜李森",故名:急公尚義坊。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大學士李光地為旌表其八世祖李森,建立此坊。 "急公尚義"四字系康熙皇帝玄燁親筆。 坊為三重簷歇山頂樓閣式仿木石建築,立方柱12根,面寬三開間10.20米,三進深28平方米,高12米。 現保存基本完好,其石浮雕、透雕精美,是市區數百座石埤坊中的僅存者。 邂逅泉州,寻找一座古城的千年记忆 https://bit.ly/2Tb5Lx2


https://wwwacc.ntl.edu.tw/public/Attachment/97191050468.pdf

2020-10-20_1147162020-10-20_114732


王十朋(1112年-1171年)《家政集》中進士第一被擢為狀元-剛直不阿直言不諱-泉州任滿之日,「父老兒童攀轅者不計其數,公亦為之垂涕,至今最人猶懷之如父母。」泉人為立生祠。一生清廉,三餐常不飽。夫人賈氏竟無力歸葬,靈柩停放二年/朱熹論其奏議「氣象大」,稱其文「規模宏闊,骨骼開展,出入變化俊偉神速。」又極稱許其人說:「海內有志之士聞其名,誦其言,觀其行,而得其人,無不斂衽心服。」/《家政集》-宋代是「家訓」成熟期,代表作有司馬光的《家範》〈居家雜儀〉,及袁采(南宋)的《世範》,南宋的劉清之《戒子通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蔡襄-泉州美髯太守-「一條橋(有跨度)、二部書(有厚度)、三品官(有氣度)、四大家(有高度)」/觀世音徵婚/勸學興善,深得民心-忠於職守,勤政為民,而且敏於時局,關注國防,是北宋著名政治改革家;還是著名書法家,位列「宋四家」-「倡為石橋」為了籌措資金,他與母親盧氏帶頭捐資建橋建成洛陽橋蔡襄在撰《萬安橋記》勒石碑立於橋頭/蔡襄初知泉州時,忍受著喪子亡妻之痛,可是,他最終把悲傷留給了自己,卻將陽光德政贈予了這片土地。這份無言的偉大,堪與青史共千秋。著有《茶錄》,是繼陸羽《茶經》之後的又一部茶葉專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youtu.be/UwqHFTZVSg8
一架外型酷似美軍MQ-9死神或海洋衛士無人機,吸引不少軍事迷守候一探究竟,不過,軍方人士透露這架大型無人機,是中科院自製研發的「騰雲」號無人機  https://video.udn.com/embed/news/1189528
「台版死神」騰雲號無人機 台東志航基地再度現蹤 https://bit.ly/2HjFWZa
影/「台版死神」騰雲號無人機 再現蹤台東志航基地  https://bit.ly/31vq5gS
國防部亮王牌 台版死神無人機"騰雲"台東升空│中視新聞 20201021 - YouTube https://bit.ly/2FT6LCU
中科院自製「騰雲」號無人機 台東志航基地現蹤-民視新聞 - YouTube https://bit.ly/3dMZ2CO
中科院自製「台版死神」現蹤「騰雲」號無人機 見證台灣國防自主-民視新聞網 https://bit.ly/31uaE8H


瀛社,台灣傳統詩社,創於1909年,與櫟社、南社為台灣日治時期三大詩社之一。2005年正式立案,改名為臺灣瀛社詩學會。
瀛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yyppQ
創立
據林正三考據,瀛社創立於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農曆二月十六日,由《臺灣日日新報》漢文部記者謝汝銓,連同洪以南、倪希昶、趙一山、林蘭馨創社,召集北台灣詩人一百五十餘人,於艋舺平樂游酒樓舉行成立會。公推洪以南為首任社長,謝汝銓為副社長。創社之後,每月召開吟宴作詩,每年召開大會,由顏雲年推動,並與桃園桃社、新竹竹社時開擊缽聯吟大會,顏氏任三社聯吟會會長,顏氏過世後,三社聯吟活動漸息。
運作
日治時期,除台灣本地外,尚有福建文人、日本旅台商人加入活動,與南社、櫟社並稱於一時。1921年於台北春風得意樓辦理首次全台詩人大會。
社員
日治時期,瀛社約有一百五十餘名社員,然而流動頗大,目前已難查考具體姓名、人數。成員除台灣本地詩人外,亦涵蓋日本寓居文人。重要成員如洪以南、謝汝銓、顏雲年、許梓桑、李碩卿、黃玉階等人。1924年(大正十三年),北台灣各詩社引薦社員加入瀛社,如瀛東小社、天籟吟社、星社、小鳴吟社、萃英吟社、高山文社、潛社、松社、聚奎吟社等,或以全社加入,或以個人身分參與,瀛社儼然為台灣北部詩社聯合社。
自1924年起,瀛社社員會籍重整,每年秋季重新編組,分為十二組或六組,輪值舉行例會。而基隆地區成員,原屬小鳴吟社,後納入為瀛社基隆分部,或納入分組輪值,或另行舉行期外例會。
瀛社社員依年齡、地域、交遊,亦另行組成吟會,可視為瀛社次級組織,如中央擊缽吟會、食飯會、婆娑會、同意吟會、有志吟會等。
1945年中華民國接管臺灣,臺灣政治局勢劇變,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大陸官員、文人亦開始參與台灣古典詩壇活動。如孔德成擔任瀛社顧問,何志浩擔任名譽社長等。1964年社員分春、夏、秋、冬四組;1975年分為六組;1985年開始改稱花朝、端陽、觀蓮、中秋、光復、冬至六組;1993年增設榮譽社員一組;1999年設上巳、端陽、觀蓮、中秋、光復等組;2000年設清和、端陽、觀蓮、中秋、光復等組;2005年改為花朝、清和、觀蓮、中秋、小春、冬至等組。
歷屆幹部
第一任(1909年─1926年):社長─洪以南;副社長─謝汝銓
第二任(1926年─1953年):社長─謝汝銓;副社長─魏清德
第三任(1953年─1964年):社長─魏清德;副社長─李建興;總幹事─張鶴年
第四任(1964年─1978年):社長─李建興;副社長─張晴川;總幹事─張晴川、江紫元
第五任(1978年─1999年):社長─杜萬吉;副社長─張鶴年、黃得時、莊幼岳、黃鷗波;總幹事─魏壬貴、陳焙焜
第六任(1999年─2003年):社長─黃鷗波;副社長─陳焙焜;總幹事─林正三、陳炳澤
第七任(2003年─2004年):社長─陳焙焜;副社長─林正三;總幹事─林正三、翁正雄
第八任(2004年─2005年):社長─林正三;副社長─翁正雄、陳欽財;總幹事─洪淑珍
瀛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yyppQ

_temp_1615301238117


台北至錫口
騰雲號車票與郵票通用
急公好義坊
劉銘傳
洪騰雲
光緒十三年到十四年間
當時的基隆道路線經台北城東北角到今天疾管局
轉沿今八德路往松山。
(1) 達觀台北數位博物館 | Facebook https://bit.ly/39ZhaZm

169939831_1338191836558034_1135383946790568316_n


100061905_4057448007629461_6845948686074118144_o (1)99142296_1969334833210894_6629351617026064384_n100044641_4058018100905785_9144145648478584832_n

騰雲號在台北北門-福爾摩沙海洋事件簿(翻拍)描述1888年剛運送至台灣的景象。自1891年起,連同其他7輛新購蒸汽機車,行駛於基隆—臺北(大稻埕)間的臺灣鐵路。1895年進入日治時期後,騰雲號仍繼續營運於縱貫線鐵路之上,直到1924年才正式退休。
------
 蒸汽機車出廠時,火車煙囪為直筒型;1906年為了防止行進間有零星火花飛出引燃後面木製車廂,才將其煙囪改為鑽石型的現狀。第一代台北車站(清朝時期):位在塔城街市民大道口附近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附近~


1908年縱貫鐵路剛通車的鐵道路線圖

87817930_10216815387523165_493021885773119488_o


曾祖洪以南有三房,大房兩女兩男,二房兩女 三房三女。大女兒生下來算命的說要送給人家養,因此照片中,第一次嫁女兒是二女兒洪寬寬嫁給當時淡水黃家 子弟 台灣人第一位法官黃炎生。照片中,穿中式服裝的應該都與瀛社有關。穿西式的應該都是日本教育或工作往來者。
一個多月之後曾祖父過世。
19270403攝於圓山  神社前
彩色照片 就是六位女兒。
夫婿子女都很優秀。達觀情懷繫北台 | Facebook https://bit.ly/3qZtosR

12469428_10206924883739045_2303401830690704660_o12469510_10206924900659468_251776996525894393_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