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咖啡(大華酒家)的斜對面,即是在228事件時失蹤,至今仍不知去向的林連宗律師事務所位址。
臺中公會堂為日治時期臺中市的公共集會型建築,建於1918年,位於臺中公園東南側。其在戰後改稱中山堂,於1980年代拆除,現址為自由路日曜天地Outlet。
臺中公會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nYHuJk
介紹
臺中公會堂最初係由臺中廳下有志之士捐款78,000圓,於1918年8月31日動工,同年底落成,建築師為松崎萬長[1],為一棟現代文藝復興的兩層樓紅磚造建築,建坪283坪,中央廣間達180坪,可容納600人[2]。於1920年,由加福豐次、山移定政、小畑駒三、藤利勊、林耀亭、賴墩等六人向臺灣總督府申請成立「財團法人臺中公會堂」,負責臺中公會堂的管理營運,並將臺中公會堂作為學術、技藝、宗教和慈善等活動的集會場所[3]。1923年,台中公會堂獲臺中州補助金8,000圓,進行附屬建築物和內裝工程,同年6月底竣工[2]。
在臺中公會堂曾舉辦多項重要活動,例如臺灣文化協會於1927年1月3日在此舉行臨時大會,全臺詩人於1930年2月在此舉行聯吟大會,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於1933年8月16日在此舉行大會[4]。
戰後發展
二戰後,台中公會堂改稱「中山堂」,並於1980年代被拆除,原址興建自由路立體停車場。
臺中公會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nYHuJk
台中公會堂
日治時期的巴咖啡,座落於今日公園路與自由路交叉口(圖之首)。店主森浦清太郎改造車子成行動咖啡座,有活動時就可出動擺設。
https://www.facebook.com/GoodotVillage/posts/879678538797424
1926年,為慶祝「行啟紀念館」落成,以及彰顯中部各項產業和建設發展成果,官方主導成立「中部臺灣共進會」,舉辦為期10日的展覽活動,民間則組織「共進會協贊會」襄贊之,協贊會副會長為台人蔡蓮舫。該時巴咖啡為活動時的賣店所在(圖之中),臨路都是布置物。
https://www.facebook.com/KUNPUTW/photos/a.940051272765544/2512847755485880/?type=3&theater
戰後,巴咖啡由謝雪紅胞弟謝真南承接,成為「大華酒家」,也是謝雪紅、楊克煌創設「台灣人民協會」總部所在地,傳播「台人治台」的思想。然而,隨著國民黨政府統治手段逐步緊縮,大華酒家被迫永久歇業。228事件爆發後,謝雪紅、楊克煌於二七部隊解散後,離開台灣,輾轉至中國。
https://www.facebook.com/linchunghua/posts/10220502437223567
圖之末,即為巴咖啡所在地今日樣貌。
巴咖啡(大華酒家)的斜對面,即是在228事件時失蹤,至今仍不知去向的林連宗律師事務所位址。
https://www.facebook.com/matt.chen.961/posts/4207091045982669
這是一個見證近代台中政治悲劇史的重要街口。
註:圖之首來源為秋惠文庫、季刊薰風 顯示較少內容
第三,。
----------
昭和時代的台中公會堂外(最左邊建築,現為日曜天地。右側建築為「巴咖啡」),有如歐洲小鎮般的街景
--------------
1929年(昭和4年)「巴咖啡」,也是1945年10月由謝真南頂下的「大華酒家」樣貌。(圖片來源:中城再生文化協會)
於歷史中的1947年2月28日傍晚,永遠停業的大華酒家遺址今貌。創於1945年10月5日的「台灣人民協會」,地址設於「大華酒家」,但很快地在1946年1月被國民黨政府勒令關閉。(攝影:陳凱劭)
楊克煌於1971年5月1日手繪的大華酒家平面圖。由其長女楊翠華女士編輯整理出版父親的《我的回憶》自傳時重新繪製。
資料來源:楊克煌,《我的回憶》。
Facebook https://bit.ly/3hleZA6
20200908 曇花一現的「台灣人民協會」:從巴咖啡到大華酒家
上週日(9/6),在《百年台灣 台中先行》的走讀活動中,我負責下午第一場的行程:在台中公園門口介紹對面的大華酒家遺址。
從「中城再生文化協會」臉書提供的1929年(昭和4年)「巴咖啡」的美麗舊照可知,戰後1945年9月,由謝雪紅的弟弟謝真南從日本老闆青蒲森太郎手中頂下,改名為「大華酒家」的這棟美麗歐式建築,也就是在10月份於原址創立的「台灣人民協會」的外觀樣貌。
戰後,台灣社會正歡欣鼓舞,期待白色祖國到來時,台灣的老左翼們確實比當時的右派人士們多了一份政治敏銳度。楊克煌和同志們寫了一份《吿台灣青年書》的傳單,警告天真地以為幸福即將到來的台灣社會,如果日本殖民統治結束,中國政府到來之後,政治上若得不到民主,大家一定要為此繼續進行鬥爭。證諸之後現實的發展,老左翼們的警語不幸言中。
因為警覺,「台灣人民協會」創立後隨即在全台成立支部,台中總部並設有「組織部」(部長謝富)、「宣傳部」(部長李喬松)、「教育部」(部長楊克煌)。委員長由林兑擔任。「教育部」並發行《人民公報》週報,翻譯成英文,向台灣、上海的英文報刊投遞,爭取國際能見度。此時過去日治時代從事農運和工運,具有社會主義思想的人士,紛紛來到台中的人民協會聚集,一時門庭若市。不少人將協會認作政府機構,甚至有台南民眾來信提出自己的訴訟案問題,希望人民協會能代為解決。
但榮景不常,國民黨政府很快下令全台人民集會團體關閉,「台灣人民協會」也在1946年初,將設在「大華酒家」門前的「人民協會」、「人民公報社」兩塊無奈卸下。台灣的民主種子遭到壓制,隨後整個社會每下愈況,終至1947年2月28日傍晚,隨著台北傳來的事變消息,「大華酒家」從原以為的暫時歇業,成了永遠的關閉。
今天,當我們重看「巴咖啡」,也即「大華酒家」,更是「台灣人民協會」所在地的美麗建築舊貌時,實難以想像,當年操控怪手的那群工班們,如何忍心剷下那第一剷?他們背後的中華民國政府,如何在往後數十年間,因著心繫反攻大陸,重返故國,處處便宜行事,而一點一滴地將原來的台灣步步醜化、再醜化,及至我們眼前所見的「華國美學」,遍佈於悲哀的福爾摩莎。
9月6日這一天下午,我在百年復現的「中央書局」所介紹的,是以「台灣民主社會主義者謝雪紅的理想國家」為題,希望讓今日對台灣左翼者普遍陌生的不同世代,能重新看見他們對島鄉的民主冀望,對公義社會的實現,對台灣的愛,不僅不落人後,甚至更因「奴隸失去的不過是枷鎖」,他們在二二八之後,是全力以各種可能欲推翻國民黨政府的,包括與可以提供武器、資金、組織策略等革命所需資源的中共合作——在戰後這段時期,中共/紅色祖國的意識形態無疑是比國民黨/白色祖國的更進步,更吸引願為台灣犧牲奉獻的各路菁英,包括知識份子、藝文人士,以及青年志士們。從70多人發展為近2000人的地下黨組織,最大的分水嶺即是二二八事件。
但歷史終究無情。不論紅色祖國或白色祖國,不論是終生不著和服,後半生遠避東京的林獻堂,或因組織武裝的「二七部隊」被通緝而流亡中國的謝雪紅,他們至死都未再回到他們摯愛的故鄉。
「故國花草有誰憐?」,這是林獻堂晚年的悲嘆。將人生視為不斷探求真理旅程的謝雪紅,則因堅持台人治台的自治主張,在中國不斷被鬥爭,終至遭開除黨籍,在遙想彼岸家園的晚年,寫下「真理何時不蒙塵?」——兩人不同角度的問句,卻都懷著相同的絕望和悲痛之情。
這是台灣20世紀殖民史的悲歌,無論左右前人留下的足跡,後世的我們都應仔細認一認,認出無情歷史中的有情。因為,是前人的有情,今天的台灣,仍能幸享民主的我們,才能一步步走到這裡
Facebook https://bit.ly/3hleZA6
(1) Facebook https://bit.ly/2DPr9DV
1947年4月30日,距今正好73年前,林獻堂在其日記寫道:
「柯參謀長來訪,問林茂生、陳炘、林連宗,他言無此案件。噫!彼等確已死矣。」
柯遠芬乃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在二二八事件期間,曾說過:「寧可枉殺九十九個,衹要殺死一個真的就可以。」林獻堂以自己私人交情,替好友親人探柯遠芬口風,得到「無此案件」的回應,依照林對政治的敏銳程度,立刻做出「確已死矣」的結論。
.
林連宗,1904年(明治37年)出生。負笈日本就讀中央大學法學科,畢業前一年便已通過行政、司法兩科高等考試。1931年(昭和6年),於台中執業律師,四年後的1935年(昭和10年),名氣漸響,林連宗將律師事務所搬遷至大正町六丁目一番地(今自由路),鄰居是台中州知事,向台中公園方向望去,是縣社台中神社,矗立著當時全台最大的鳥居。
1944年(昭和19年),林連宗開始擔任林獻堂家族的委託律師。二戰後,因其聲望當選制憲國大代表、台灣省參議員、三民主義青年團區隊長等要職,他曾赴南京參與制憲國民大會,審查憲法,選舉總統。當時,他給女兒林信貞的信中提到:
「憲法制定後,實施憲法日時尚未定,所以我們台灣代表是要求在台灣即時實行。」可以看到他身為法律人,認識憲法對於民主國家的重要性,以及對實施憲法後的高度期待。
然而,這對掌握實質權力的統治者而言,卻是全然不同的觀點。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林連宗代表台中北上參加會議,並當選為二二八處理委員會常務委員,期間借住在同是律師的好友李瑞漢家中,林連宗亦趁此機會幫信貞買了最愛的鋼琴樂譜,作為禮物。3月9日,台北宣布戒嚴,原預定要返回台中的林連宗只能再續住。3月10日,外頭情勢混亂,不時聽到槍響,李瑞漢妻子李邱己妹剛煮好魷魚粥要盛給大家吃,憲兵和便衣特務即找上門,鞋也不脫就踏上榻榻米,帶走出示制憲國大名片的林連宗、李瑞漢和李瑞漢弟弟——同為律師的李瑞峯。
從此,大家再也等不到這三個人回來。
隔日,報紙上刊載行政長官陳儀下令解散處理委員會,原因是「近日之行為越出要求改革政治範圍,幾近背叛祖國」。
林連宗妻子林陳鳳聞訊後,趕緊北上,和李邱己妹到處探問先生的下落,但沒有任何回音。3月23日,林陳鳳聽到白崇禧將軍曾與林獻堂會面,她趕緊前往霧峰拜會林獻堂,林獻堂亦馬上吩咐秘書葉榮鐘寫信給白崇禧,要求保釋林連宗、林茂生、陳炘等人,但去信猶如石沈大海般,音訊杳然。這些被逮捕的精英就這樣子從他們至親、友朋的生活中徹底消失。
林陳鳳1979年過世。
李邱己妹2008年過世。
林信貞2015年過世。
她們等不到真相就離開了。
至今,李瑞漢、李瑞峯親族都會選在3月10日相聚吃魷魚粥,當作他們的忌日來追思。林連宗摯愛的女兒林信貞則於70年代在父親律師事務所原址上,興造一幢地下2層、地上11層的大樓,命名為「連宗大樓」,紀念父親。
.
林連宗曾寫信期勉信貞:「國民代表現在大約有一千六百人,其中八十多位女性。妳現在開始一心奮發來選女代表,女性如果有能力也可以做到大總統,請奮發。」
「我們現在,真的有女總統了,而且,國家正往正常化的方向努力邁進,我們會確保她更自由、更民主,請您放心。」這是我現在唯一想向林連宗律師說的。
圖左:灌園先生1947年4月30日日記
圖右上:林連宗律師事務所
圖右下:連宗大樓街景(來源:Google Map)(1) Facebook https://bit.ly/2DPr9DV
街角的歷史痕跡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數位閱讀 < 出版園地 <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https://bit.ly/3k7APZK
臺中市自由路與公園路口,一直有著許多故事在這個角落發生著,1887年(光緒13年),劉銘傳將臺灣省城設於橋孜圖,也就是現在臺中舊市區,而省城的大北門,就橫跨在這個路口上。1894年(光緒20年),邵友濂將省城遷往臺北府,城牆的興築也就停頓下來。日本人來了以後,為了進行市街改正,便將大北門拆除,將城門上的門樓移往臺中公園中保存。
1912年(大正元年)縣社臺中神社落成於臺中公園內,大正町通(今自由路)是為其參道。1930年(昭和5年),臺中電力會社出張所(今自由路上臺灣電力公司)前,立了一支由三田鎌次郎設計,高55尺、直徑4尺包著銅皮的大鳥居,是當時日本在海外最大的鳥居。而轉角的這塊土地,在日治時期曾經是武德殿,1926年(昭和元年)以後,改建為市長官邸及官舍。
1970年代,在這個交叉口旁,約在今日自由路121~150號的位置上,起造了一棟地上11層,地下兩層的大樓「連宗大樓」,這座不起眼的大樓背後,其實是為了紀念在二二八事件中,為臺灣人發聲奉獻,最後犧牲生命的臺中菁英林連宗。
●誰是林連宗
林連宗,1905年出生於彰化街(今彰化市),1923年(大正12年)畢業於臺中第一中學校(今臺中一中),之後考上日本中央大學預科,可謂學業優異。1930年(昭和5年),林連宗以中央大學法學部二年級學生的身份,通過行政科及司法科的雙料高等考試,取得辯護士(律師)資格,能夠在就學期間獲得這樣的資格,是非常令人佩服的。
翌年返臺以後,林連宗在臺中成立「林法律事務所」,不但是官司訴訟的常勝軍,也經常免費幫窮苦人家服務爭取權利,專業且具有愛心的形象,讓他被選為臺中州律師公會會長,並擔任臺灣新聞社法律顧問。一直到二戰後,林連宗也還是被推選為臺灣省律師公會會長。
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林連宗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臺灣區團,擔任臺中分團第一區隊長,熱心公益關懷社會,每週固定與團員主動捐款製作飯糰救濟需要幫助的人。他也積極參與政治關懷活動,在那個歡欣迎接「祖國」到來的年代,許多知識份子都希望能夠為臺灣的進步發展盡一己之力,因此林連宗也參加由中部地區社會菁英所組成的「臺灣省政治建設協會」,該團體以政治改革及推動自治為訴求,林連宗擔任臺中分會的監事一職,對於長官公署的政策提出許多針砭。
1946年(民國35年),林連宗當選臺灣省參議員,是30名參議員中非常年輕的。在擔任省議員的兩個會期中,針對民政、財政、建設、教育及農林議題等多有關切,且大力抨擊政府貪汙腐化的狀況,對於軍警人員違法敗紀、司法未有獨立審判的問題也是嚴詞批判,所表達出的是對陳儀政府貪汙腐化的極度不滿。同年11月1日,由省參議會投票產生17位臺灣省的制憲國民大會代表,林連宗打敗對手謝東閔,當選臺中縣代表。1946年(民國35年)底,他代表國代至南京參加制憲會議,回臺後也在水源地運動場召開慶祝元旦及憲法頒佈會,共有數千人與會,他也發表赴南京開會的心得談話。
●殞落在二二八的悲劇之中
1947年(民國36年)2月27日臺北太平通(今延平北路)天馬茶房前發生緝煙事件,隨即引爆「二二八事件」,全臺各地的反抗聲浪烽起。3月1日國民參政員及省議會議員組成緝煙血案調查委員會,推派代表與臺灣行政長官陳儀對談,陳儀允諾以民意代表為主體,成立「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爾後數日,全省各縣市以參議員為主體的處理委員會也陸續成立,並呼籲民眾不要再攻擊外省人,此時各地的動亂情勢已漸趨穩定。臺中市參議會也與彰化市、彰化縣參議會及各地相關團體,在3月1日於臺中市議會召開聯席會,提出「改組長官公署」以及「實施省縣市長民選」等要求,並推派出林連宗為代表,北上臺北聯絡交涉。
3月2日起,全省性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幾乎每天都開會討論解決方案,3月6日選出17名常務委員,林連宗也是其中之一。3月7日,處理委員會由宣傳部長王添灯宣布32條「處理大綱」,提出具體處理善後的方案及政治改革要求,其中包含取消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繳卸其武器由處理委員會保管,並提出臺灣省各處官員多數應由臺灣人擔任等要求。
在各地處理委員會認真討論改革方案的同時,表面上尊重委員會的陳儀,卻一面打電報向南京請求出兵臺灣。3月8日傍晚,國府派來的國民革命軍整編第21師登陸基隆碼頭,一路向南進行鎮壓與屠殺,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隨即也被陳儀宣布為非法組織而命令解散。對國府政權及長官公署來說,處理委員會所提出的32條處理大綱,也被認為是叛國的行為,並且扣上共產黨煽動的帽子,因此這些處理委員被列入清算的對象,要求嚴辦。
3月10日,原本要從臺北返回臺中的林連宗,因交通中斷而無法南下,途中暫居友人李瑞漢家中。李瑞漢與林連宗都是日本中央大學校友,也是執業律師,當天下午李瑞漢的夫人邱已妹煮了魷魚粥要招待林連宗、許乃邦等客人,粥還沒煮好,便闖入一群便衣特務與憲兵,表示要捉拿李瑞漢,林連宗拿出一張印有國大代表頭銜的名片表示自己的身份,憲警人員不但不買帳,反而連他以及李瑞漢的弟弟李瑞峰也一併帶走。而這鍋魷魚粥,他們也永遠吃不到了。因此往後每年3月10日,李太太就會準備一碗魷魚粥,等待丈夫的回來,這一等,就是61年,2008年(民國97年)以高齡101歲離世,始終沒有等到丈夫回來。因此每當二二八事件受難者舉辦追思活動時,都會準備魷魚粥,以紀念這一段往事。
而永遠無法回到臺中的林連宗,最後永遠失蹤,在林獻堂的日記當中記載,他多次受到林連宗妻子陳鳳的請託,希望能夠協助尋找並保釋林連宗。他曾寫信給國防部長白崇禧,並拜託警備總部參謀長柯遠芬,希望能夠保釋林茂生、林連宗、陳炘、阮朝日、吳金鍊等人,但殊不知,他們早已遭遇不測。
1977年(民國66年),當時仍為戒嚴時期,但林連宗的女兒林信貞為了紀念父親,特別在公園旁原是官舍的這塊土地上蓋了一棟地上11層、地下2層的大樓,並以父親之名命名為「連宗大樓」,以紀念林連宗為臺灣付出,令人感佩的精神。(2,000字完整版)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數位閱讀 < 出版園地 <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https://bit.ly/3k7APZK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