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禮!最值得懷念的近現代高僧們,個個不簡單! - 每日頭條

2020-08-31_0815472020-08-31_0819292020-08-31_0819172020-08-31_0819052020-08-31_0818562020-08-31_0818482020-08-31_0818412020-08-31_0818332020-08-31_0818252020-08-31_0817572020-08-31_0817452020-08-31_0817252020-08-31_0816502020-08-31_0817062020-08-31_0816362020-08-31_0816292020-08-31_0816212020-08-31_0816152020-08-31_081600

頂禮!最值得懷念的近現代高僧們,個個不簡單! - 每日頭條


最值得懷念的28位漢傳佛教近現代高僧,個個不簡單! - 每日頭條


聖嚴法師自述,最早在美國只有一名弟子,他告訴弟子:「我們但求冬天凍不死,平常餓不死,這就夠了。」也回憶:「我從小就開始發願心,我只是想把和尚做好,哪個地方緣成熟了,我就去。」

d5012981Z (2)

法鼓山 的創辦人--聖嚴法師,十三歲就出家,儘管聖嚴一生顛沛流離,不過憑著對佛法的堅持,聖嚴法師民國六十四年完成他的博士學位,並且在亞洲、歐美等地講學弘法,也因為感慨知曉佛法的人太少,聖嚴在金山創辦了法鼓山 ,他常比喻自己是『風雪中的行腳僧」,因為他一生不斷靠辦學、講學及著作宣揚佛法,他在佛教上的貢獻,獲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林麗玉報導)
聖嚴法師,民國十九年生於江蘇省南通縣,出生農家,由於從小體弱多病,聖嚴十三歲的時候,在故居狼山出家,而年輕時候的聖嚴法師,經歷過在上海寺院做過經懺佛事,民國三十八年還隨著軍隊來到台灣,而一生中兩度出家,聖嚴常常感慨自己一生顛沛流離,而『人生總是在無路中找出路,在艱辛中見悲願,生命對聖嚴來說,就是一場實踐佛法的歷程。正因為對佛法的堅持,聖嚴法師曾以三十九歲的年紀,遠赴日本東京求學,並完成他文學碩士及博士學位。之後聖嚴法師更奔波台美兩地弘揚佛法,他常常比喻自己是「風雪中的行腳僧」,走過無數的路,讓更多的人知道佛法。也正因為感嘆「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這樣單純的信念,聖嚴也在民國七十八年,創辦了法鼓山 ,而法鼓山 也在聖嚴法師的帶領下,深獲海內外各界的肯定,聖嚴法師也曾獲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聖嚴法師被喻為實修實學的教育家,除了創立「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大學」,這幾年,他也多次與科技、藝術、文化等,菁英人士對談,而聖嚴法師的貢獻,不僅僅是他在佛法領域的學養,他也以寬闊的胸襟與國際的視野,宣揚佛法


聖嚴簡介  
聖嚴法師,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日本立正大學博士,也是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台灣法鼓山的創辦人。法師所推動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凈土,以教育完成關懷任務,以關懷達到教育目的。他以中、日、英三種語言在亞、美、歐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種。他的著作之中發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已超過三百萬冊,譯本最多的是《信心銘》,已有十種,系列冊數最多的是《寰遊自傳》及《禪修指引》,這些著述均受廣大讀者的歡迎。2009年2月3日下午四時,聖嚴法師圓寂,享壽78歲。  
少年時期  
十九年農曆12月初四,出生於江蘇南通狼山前的小娘港,俗家姓張。其祖父張希凡、祖母蔣氏,父親張選才、母親陳氏。法師俗家中有六個兄弟姊妹,其排行最麼,為其母張氏于四十二歲時産下,上有三個哥哥、兩個姊姊。  
民國卅二年(西元1943年)夏,法師虛齡十四,一位姓戴的鄰居自江北狼山遊歷而來,聞説狼山廣教寺方丈托他在江南找沙彌,一方面出於被動,另一方面卻又出於自願地將生辰八字交予此位戴居士送上狼山請示,是年秋,便亦由戴居士帶上狼山出家。  
江蘇省境內長江北岸,北自徐州、南迄崇明,除了連雲港的雲臺山,僅在南通市南郊約九公里處,有五座山頭臨著長江。由右至左分別為:黃泥山、馬鞍山、狼山居中、劍山及軍山。五山之中,則以狼山靈峰獨秀,被古來兵家視為天然的江防要塞,亦為蘇北民眾進香的佛教勝地。  
聖嚴法師在狼山僅居住至民國卅三年(西元1944年)10月間,便去了一趟上海,之後再回到狼山,直到民國卅五年(西元1946年)春天,復又離開至上海,自此便沒再回到南通了。而最後將要離開之時,狼山已被當時抗日的國軍連番駐防,狼山已不復見昔日的香火鼎盛了。  
聖嚴法師的佛法學識根基,則在狼山上出家半年以後,除了世代的長輩適時督導之外,另有一位教導《禪門日誦》的法師,以及一位教導四書五經的還俗居士傳授學識與涵養。之後,到了上海的大聖寺,每天為施主家裏增福延壽及超薦亡靈而誦經、拜懺、放焰口之外,再無餘力讀書。法師為了讀書,於民國卅六年(西元1947年)春,便離開了上海大聖寺,到同樣位於上海的靜安寺佛學院,當一名插班的學僧。  
靜安寺佛學院課程大概是中學到大學的程度,英文和數學是小學高年級到初中,國文是高中程度,佛學則是教《大乘起信論》、《梵網菩薩戒經》、《印度佛教史》、《八宗綱要》、《八識規矩頌》等。  
法師在靜安寺一連住了五個學期,直到1949年入伍從戎為止。  
軍旅生涯  
聖嚴法師在其所著之自傳《學思歷程》一書中提到在1949年之所以選擇加入軍旅從戎,而最後又選擇了通信連,其主要原因則如在書中所述:  
“當時的社會和國家的局面,除了有錢自備機票和船票離開大陸,只有進入軍隊是通往台灣最容易的路。我既無信徒,也沒有積蓄,更不能得到師長的同意和資助,所以考慮再三,只有選擇從軍的路。而招兵站的軍官説明瞭,只要人數招齊了,馬上開船送往台灣,接受新軍的訓練;見到我們幾人是和尚的身份,大概不便直接上戰場去衝鋒陷陣,所以建議我們做軍中的後勤工作。”  
在軍隊生活中是另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由於法師在軍隊裏主動地聲明瞭:“原來我是和尚,將來還要作和尚!”所以雖然在軍隊裏的生活固然困苦,但依然在每逢假日之時,能夠保有自我信修的空間。是年,5月19日在上海外灘碼頭上船前往台灣。經過兩天的航程,在台灣高雄上岸。其後,經一夜的移動則在新竹駐紮下來。隨著部隊幾經移防、駐紮,于1950年6月以上士報務員的階級,分發到台北縣金山鄉的海邊339師1016團團部所在地,在金山、石門、小基隆沿海一帶住了兩年多。之後隨著部隊的整編以及升遷考試,到了高雄縣鳳山鎮陸軍第二軍團司令部任准尉軍官,那時是1954年6月。  
在這段時間裏,陸陸續續地在《學僧天地》、《雄獅》、《當代青年》……等期刊發表文章。1953年報名參加李辰冬博士主辦的中國文藝函授學校,選讀小説班,當時的老師有謝冰瑩、沈櫻、趙有培等當代著名的文藝作家六、七位。而這個時期創作的作品僅余被刊于《文壇》雜誌的〈母親〉和〈父親〉兩個短篇,之後收錄于佛教文化服務處出版的《佛教文化與文學》。由於文筆鋒健在1956年秋天調到國防部,也開始了大量閱讀與發表文章的時光。在這段時間內,接觸了太虛大師“人成即佛成”以及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也對於佛教的問題陸陸續續地寫了許多文章,並成為了日後對於佛學、佛教的主要理念。  
聖嚴出家  
從1949年5月8日入伍,到1960年1月正式退伍,這一段軍旅生涯超過了法師少年和尚的年數,但在其心中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出家的和尚。在退伍後,聖嚴法師思考未來前途,在靈源和尚的啟發下,決心再次出家。這一次出家,是依止鐙朗東初老人(西元1907年-1977年)為剃度師,所給的法派字號為“慧空聖嚴”。  
東初老人是太虛大師的學生,也曾經擔任江蘇省鎮江名剎曹洞宗定慧寺的方丈,亦是曹洞宗創始人洞山良價下第五十代傳人,老人同時也在臨濟宗下常州天寧寺參學,亦在臨濟宗普陀山系的寺院出家,故一人傳承曹洞宗與臨濟宗兩支法門。  
聖嚴法師除了從東初老人得到兩係的傳承之外,在1978年12月5日承臨濟宗法脈的靈源和尚將法脈賜給聖嚴法師,其法脈字號為“知剛惟柔”,並給了一份法脈傳承譜《星燈集》,使其與鼓山涌泉寺臨濟宗派下法脈有了傳承關係,並同時成為臨濟義玄之下第五十七代傳人。  
東初老人為承繼太虛大師遺志鼓吹“人間佛教”的建立,故與幾位佛教青年合辦了《人生》月刊,當法師投到東初老人座下時,正當《人生》的主編提出請辭的要求,故法師於是從投稿者而成為主編,前後一共為它服務了兩年。1961年農曆8月,法師于基隆八堵的海會寺,依道源能信長老(西元1900年-1988年)座下,求受沙彌、比丘、菩薩的三壇護國千佛大戒,而被選為沙彌首。  
宗教戒律  
1961年秋天,受了三壇大戒之後,十月下旬回到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待了一個星期不到,便向東初老人辭行,也同時請辭《人生》月刊的編務。然後法師一人來到高雄縣美濃鎮廣林裏的“大雄山朝元寺”修持佛經、戒律。這段時間內修讀了有關戒律學的《四阿含經》,即是指:《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奠定了日後戒律學的基礎。這段時期內,法師在《佛教文化與文學》發表了有關戒律學的文章:1961年6月發表〈優婆塞戒經讀後:如何成為理想的在家菩薩〉;1962年3月發表〈弘一大師三十三種律學合刊讀後〉,在本篇中對於菩薩戒有如下的看法:  
“《瓔珞經》中説,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所以有戒而犯者,勝過無戒而不犯;受了菩薩戒,發了菩提心的人,即使犯了戒,犯戒的罪業雖重,並要遭報,但其必將由於他曾受過菩薩戒,而可決定得度成為真實的菩薩,乃至證得無上的佛果……故我希望在加弟子們,均能發最上心,求受菩薩戒。”  
之後,寫成了十九萬字的《戒律學綱要》,交給星雲法師的佛教文化服務處發行。書分七章依序為:〈緒論〉、〈皈依三寶〉、〈五戒十善〉、〈八關戒齋〉、〈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比丘比丘尼戒綱要〉、〈菩薩戒綱要〉,也將這本書翻印流通。  
宗教論戰  
面對佛教環境被教內外所污染和誤解,聖嚴法師感念于環境的隳壞與教義之不彰,遂起而為文,以匡正佛法。在那個階段的早期,主要由煮雲法師在公園裏公開演講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但隨著煮雲法師的身體狀況不佳,也停止應戰了。同時,另有一位長老印順法師,本是基督徒出身,經過三十年的學佛之後,竟有人到府尋他挑戰、向他傳教,印順長老遂有感寫下兩篇長文:〈上帝愛世人〉及〈上帝愛世人的再討論〉,之後又因為有位杜而未神父將佛教信仰套入月神信仰,又引發了一篇〈東方凈土發微〉。  
煮雲和尚在台南公園所講的“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後由李至剛居士記錄成書,在1950年代蔚為佛教潮流。之後,有位在《基督教生命雙月刊》當主筆的基督徒吳恩溥先生針對煮雲法師的言論著作了一本《駁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內容多有攻訐之詞,而這本《駁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輾轉到了法師的手上,經讀後,法師認為其中有許多偏頗的論調,遂而利用十天的時間,為文寫下了《評駁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一書,以疏解其中偏頗的言論。  
之後,陸陸續續于[[1959年]寫下一篇〈關於胡適思想的宗教信仰〉,指陳胡適先生的宗教觀;寫〈論佛教與基督教的同異〉以返正香港道風山“基督教中國宗教研究社”所出版的《景風》雜誌對於佛教與基督教的混淆,隨後又再次發表一篇〈再論佛教與基督教的同異〉以正視聽。  
在1964年到1966年之間,陸陸續續寫成了幾篇文章,分別交給《海潮音》、《覺世》、《香港佛教》等佛教雜誌刊出,1967年後則交由佛教文化服務處集結成冊出版,書名為《基督教之研究》,在其〈自序〉中提到了:  
由於基督教的攻佛、破佛、叫陣挑戰,才使我對基督教發生了研究的興趣,結果使我寫成了一本書,所以本書的功臣,應該是攻擊佛教的基督徒。我為寫作本書,特別精讀了五十多種有關的中西著作。我的態度,是以西方學者的見解,介紹西方人信仰的宗教,是用基督徒正統的素材,説明基督教內容的真貌,同時也對佛教與基督教之間若干重要問題,做了客觀和理性的疏導。我不想宣傳基督教,也無意攻擊基督教,只是平心靜氣地加以分析研究,用歷史的角度,考察基督教。  
本書的出現,獲得了宗教界正反兩極的反應,而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派者,更是極力地加以攻訐。此後關於宗教的專著論述先後出版:1968年出版《比較宗教學》、1969年8月寫成《世界佛教通史》上冊。  
聖嚴留學  
1969年3月14日聖嚴法師在沒有任何支援之下,離開台北前往東京。初到東京,便向位於品川區的立正大學佛教學部辦理入學登記。當時,法師已經年屆三十又九了。  
1971年聖嚴法師確定了其碩士論文:“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論文內容共分三章:一、大乘止觀法門的組織及其內容,2.大乘止觀法門的真偽及其作者,3.大乘止觀法門的基本思想。論文完成後,請了駒澤大學的佐藤達玄先生以及牛場真玄先生加以潤飾,並抄寄一份回台灣給《海朝音》雜誌發表。1971年10月將全書翻譯成中文,並於1979年由東初出版社出版。  
1973年立正大學的一位退休教授-牛場真玄先生,將印順法師的《中國禪宗史》譯成日文,送到了大正大學,並代為申請博士學位。由於聖嚴法師當時與牛場真玄先生往來密切,於是便代行其勞。是年,便讓印順法師的專著通過大正大學的博士申請,也促成了中國第一位博士比丘的誕生。為此,聖嚴法師則為文記述之-〈劃時代的博士比丘〉。  
聖嚴法師于碩士畢業之後,選擇了蕅益大師做為博士論文的研究主題,其原因如書中所述:  
1.蕅益大師是明末四大師之一,他不僅是一位學者,實際上亦是一位實踐家。所謂行解相應,正是佛法的標準原則。  
2.大家都認為蕅益大師是中國天臺宗最後一位大成就者。我對天臺宗所倡導的教觀並重、止觀雙運非常嚮往。因為這是教理和禪觀的相輔相成,也正是今日佛教所需要的一種精神。  
3.我在選擇論文題目的時候,曾向指導教授坂本幸男請教,他説:本來他想寫,但仍然沒有消息!  
於是,在1972年便開始著手進行論文資料的收集。但是,在1973年指導教授坂本教授去世,論文指導教授則由金倉圓照及野村耀昌承接為正副指導教授。論文的第一章寫的是蕅益智旭的時代背景,第二章則是寫智旭的生涯,第三章是寫智旭的信仰與實踐,第四章則是寫智旭的著作,第五章則是討論智旭思想之形成與開展。1975年元月法師提出博士論文,經過立正大學嚴格的審查之後,順利地於是2月12日通過。同年3月17日上午獲頒授“學位記”(即是授予博士學位的證書)。而論文的正式出版則是直到當年的11月23日才在日本出版。  
聖嚴遊歷  
在法師出版論文的階段,應邀回臺參加了“第四屆海外學人國家建設研究會”,在會議中提出了三個問題:  
1.宗教教育應納入大學的教育系統。  
2.社會教育應注意風化區的整頓和黑社會的疏導。  
3.注意精神的教育,也就是人文和科技當並行發展。  
雖然會議上並無達成任何的具體成效,但是在當時的佛教界,對於僧中出了一個博士,反應畢竟是充滿兩極化的。再加上法師認為在那個階段能夠做的不多,因此在會期結束返回東京之後,便應美國的沈家楨居士之邀,在1975年的12月10日前往美國弘法講學了。  
沈家楨居士在美國組了個“美國佛教會”(TheBuddhistAssociationoftheUnitedStates),經由該會出面安排,將法師安排至該會所屬的紐約市布朗士區大覺寺。法師在大覺寺居住前後不到兩年,然而由於西方人重實際,因此佛教佛學的推廣則著重于修密持咒、學禪打坐上。直到現在,西方人在接觸佛教和修學佛法上,還是以西藏的密和日本的禪為其主流。  
1977年12月,聖嚴法師的剃度師東初老人在台灣圓寂,法師在接獲消息之後,立刻回國料理後事,並奉其遺命承繼道場,成了中華佛教文化館的負責人,此後,便在美國和台灣兩地奔波、東西兼顧。之後,法師在紐約成立了禪中心,為了授課需要而編了一本《禪的體驗》,並陸續發行了兩種英文的定期刊物:《Ch'anMagazine》(《禪雜誌》季刊)以及《Ch'anNewsletter》(《禪通訊》月刊),至1992年底為止《禪雜誌》已經發行了58期、《禪通訊》亦發行了96期。自1978年開始,在台灣北投的中華佛教文化館以及農禪寺,舉行大專青年學生及一般社會人士的禪修活動,並陸陸續續地出版了關於禪的著作七種,包括《禪的生活》、《拈花微笑》、《禪與悟》等,因為對於禪修的鑿力頗深之故,所以在國內外許多人都把聖嚴法師當成了禪師。  
籌建法鼓山  
1989年,由於中華佛學研究所及農禪寺的各項教育事業、弘法事業以及文化事業推展迅速,場地已經不敷使用,聖嚴法師於是在台北縣金山鄉興建了一座世界性的教育園區——「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具體實踐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以作為實現「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凈土」理念的基地。2005年,園區第一期建設工程完工,並舉辦落成開山大典。  
聖嚴圓寂  
高齡80歲的法鼓山精神領袖聖嚴法師,是于2009年1月5日因腎疾復發住進臺大醫院治療,法鼓山弟子為了替法師祈福,曾一連舉辦10天的祈福法會,眾多信徒遠道與會,祈願聖嚴法師早日康復。  
聖嚴法師是因左腎罹患惡性腫瘤,開刀將左腎割除,導致腎功能嚴重惡化並引發貧血,必須洗腎,一度住進臺大醫院治療,此後固定每週洗腎三次,定期回臺大追蹤治療。  
早在2007年底李連杰拜會聖嚴法師時,聖嚴就首次對外公開自己罹患腎病,當時他表示“自己隨時準備死亡”,這番話聽在信眾耳裏相當不捨。2008年除夕,聖嚴首次説明他的左腎已經切除,拒絕換腎是因自覺得來日不多,“用一腎等於浪費一個,非常不慈悲,還不如給需要用的人”。  
2008年12月31日聖嚴到醫院接受定期檢查後,發現罹患泌尿道相關癌症,最後在醫護人員的建議下住院,在2009年2月3日下午4點往生。享年78歲。  
宗教本懷  
聖嚴法師以其深厚的禪修經驗、正確的禪修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每年在亞、美、歐洲等地主持禪七、佛七,為國際知名禪師,尤其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提供現代人具體可行的人生觀念與方法。  
法師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除了于1989年創建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之外,又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法鼓佛教學院」,更積極籌建「法鼓大學」,目前第一階段「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已于2014年5月正式成立,並於2014年8月與「法鼓佛教學院」完成合併,命名為「法鼓文理學院」。  
此外,聖嚴法師也是國際佛教學術界知名學者,經常應邀出席各項有關的國際學術會議。自1990年起,每二至三年召開一次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以「佛教傳統與現代社會」為永久主題,集合世界各國傑出的佛學學者集思廣益,務求將佛法應用在現代社會中。  
聖嚴法師除了是備受推崇的宗教家,更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曾獲台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至今已有中、英、日文著作百餘種,其中部分禪修著作已被翻譯成數十種語文,通行國際;此外,更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諸多獎項的肯定。
聖嚴: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 https://bit.ly/3jrdulx


2020-08-31_084438

蕅益智旭(1599年-1655年),俗姓鍾,字智旭,又字素華,號蕅益[1],又號西有,別號八不道人、藕益老人[2],直隸吳縣瀆川(江蘇蘇州木瀆鎮)人,明末蓮柏椒蕅四大高僧之一[3],被尊為淨土宗九祖。晚年住於浙江安吉州北天目靈峯寺(今安吉縣),因此又被尊稱為靈峯蕅益大師。
生平
明天啟二年(1622年)因為仰慕憨山大師,從其弟子雪嶺出家,時二十四歲。他私淑天台,被認為是天台宗一位大成就者,兼通禪宗、華嚴宗、法相宗,晚年行持是淨宗彌陀信仰。
思想特色
靈峯智旭倡三學一源論,認為禪宗、教宗、律宗三學應該相互為用,不當分河飲水;又提出「儒釋同歸」,且註解四書、周易;但是他最終的歸趣則在淨土法門。智旭的佛學深受天台宗學說影響,以一念統攝教禪各家,而最終則歸於念佛的當下之念。智旭不但要把諸宗導歸淨土,還試圖論證諸宗本來就出自淨土,「若律、若教、若禪,無不從淨土法門流出,無不歸還淨土法門」。智旭在《法海觀瀾》中摘抄出23種55卷與淨土有關的經典,為淨土法門尋找依據。念佛三昧論是智旭的中心思想。他基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理念,主張一切佛法,無不歸於念佛三昧:廬山慧遠念阿彌陀佛的果報莊嚴,念的是他佛;西天二十八祖,天台智者觀心修禪,念的是自性佛;永明延壽及楚石梵琦等所倡導的念佛法門,用觀諸佛果位的依正莊嚴,以顯人心內的理體智慧,悟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叫做雙念自他佛。其要點在於通過觀已成就的諸佛,來促使自己內心之佛的顯現。但是智旭真正心儀的,還是持名一法[原創研究?] [來源請求]。
著作
著有《阿彌陀經要解》、《梵網經玄義》、《菩薩戒本箋要》、《法華經玄義節要》、《法華經會義》、《楞嚴經玄義》、《楞嚴經文句》、《閱藏知津》、《法海觀瀾》、《周易禪解》、《教觀綱宗》等數十種。今存有21冊《澫益大師全集》。蕅益智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2ISakV


蓮池大師-蓮池袾宏-中國佛教淨土宗的第八代祖師,與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等並稱明末四大高僧/印光大師(民國四大高僧)曾在《一函遍復》和《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文中強調惜字及惜字的福報和作踐字紙的慘報。蓮池大師在《自知錄》(即佛門的日常功過準則)中寫到:“拾路遺字元火,百字一功”“丟棄字紙不顧,十字一過”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從反對佛教到歸心凈土,凈土宗祖師蕅益大師略傳
  農曆正月廿一是凈土宗第九代祖師蕅益大師圓寂日。
  蕅益大師生活在明末清初,這是一個國土板蕩、風雨飄搖的時代。
  但即使處在這樣的環境,佛教界也出現了如蓮池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這樣的中興領袖,其中,蕅益大師一生為法忘軀、精勤不已,且貫通儒釋、著作宏富,終成為名滿天下的凈土宗祖師。
  然而,少年時的大師卻是反對佛教的,那麼,他是如何盡棄前非,最後又歸心凈土的呢?這是一個極其傳奇又曲折的故事。
一、以千古道脈為己任
  據《年譜》(弘一大師撰)記載,蕅益大師生於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俗姓鍾,名際明,又名聲,字素華,又字振之。晚號「蕅益老人」,別號「八不道人」。江蘇吳縣木瀆鎮鍾氏子。父名岐仲,持誦大悲咒十年,母親金氏夢到觀世音菩薩抱著一個小男孩送給她,生下了後來名聞遐邇的大師。
  當時的父母已經四十歲了,年齡老大,加上好不容易得來的一個孩子,自然寵愛有加。因生在佛化家庭,大師很早就開始誦經禮佛七歲吃素,而且持齋非常嚴格,曾經夢到觀世音菩薩相召勸勉。
  到了十二歲,父母送他出外就學。這時候的大師讀了很多儒書,虔心於格物致知之要、居敬慎獨之功,張揚得意,以傳承儒家道統為己任。不僅作了數十篇雄赳赳、氣昂昂的論文批駁佛教,而且從小茹素、久斷葷腥的他這時開始喝酒吃肉了。此舉真令父母大跌眼鏡!要是換做今天,恐怕父母早就氣急敗壞地四處追著打了。
二、傾心佛教,淹貫諸宗
  然而,蕅益大師的父母畢竟是講道理的。母親嚴厲的教誨,又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閱讀了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序》和《竹窗隨筆》,才幡然悔悟,從此不再謗佛,並將以前所有闢佛的文稿付之一炬。
  二十歲時,詮釋《論語》「顏淵問仁章」中孔子回答顏淵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對「天下歸仁」之語起發疑情,隨即苦參力究,不能下筆,廢寢忘食三晝夜,大悟孔顏心學。
  然而此時,父親不幸亡故,大師為父親誦《地藏經》超拔,由此萌生出家之心。
  後聽一法師講《楞嚴經》中「世界在空。空生大覺」時,懷疑為何有此大覺,能為空界做出預先安排,悶絕不知所措。此時決意出家,體究生死大事。
  天啟二年,在一月中三次夢見憨山大師,痛哭緣分淺薄、相見太晚。本欲從憨師出家,然而千里迢遙,遂依憨山大師的高足雪嶺禪師出家,命名智旭。
  出家後的大師如魚得水,飽餐佛法甘露,於宗門教下,深參力究。第二年夏,坐禪於餘杭徑山,體究功極,身心世界忽皆消殞。因知此身從無始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但是堅固妄想所現之影,念念剎那不住,的確非父母所生。自此,性相二宗,一齊透徹;一切經論,禪宗公案,無不現前。隨即覺悟到此境界非為聖證,故絕不語一人。久之,則胸次空空如也。這個境界,即是天台「六即」中的「名字位」。
  二十八歲那年,母親病重,大師回家親自侍奉湯藥,並四次割身肉做藥引,冀望以此孝心令母親增福延壽。然而,母親最終仍然病亡。料理完喪事後,即往深山閉關,以參禪功夫求生凈土。
  大師看到當時戒律衰頹,為匡正戒律,閱律三遍。雖然對於戒律的解悟很深,但自愧煩惱習氣強烈,行持不夠,故終其一生從未與人授戒。
  三十二歲時,大師私淑天台,究心台部。以天台教觀匡救禪宗之弊,尤志求五比丘如法住世,令正法重興。
三、矢志安養,一意西馳
  永曆二年,大師已經五十歲了。某天他對成時法師說:「我從前念念想要恢複比丘戒法,近年來卻念念想著求生西方了。」成時法師聽了非常驚訝。後來才知道,大師在家時發大菩提願,後來為匡救聖教,終生孜孜力行。
  徑山大悟後,徹見近世禪者之病,在絕無正知見,非在多知見,在不尊重波羅提木叉,非在著戒相。故抹倒禪之一字,力以戒教匡救。尤志求五比丘如法共住,令正法重興。後決不可得。遂一意西馳,冀乘本願輪,仗諸佛力,再來與拔。至於隨時著述,竭力講演,皆聊與有緣下圓頓種,非法界眾生一時成佛,直下相應,太平無事之初志矣。
  由此思路一轉,大師晚年就專修凈業了。在《自像贊》中,大師自況:「不參禪,不學教,一句彌陀真心要。不談玄,不說妙,數珠一串真風調。」念佛矢志凈土的目標確定,又假之以懺悔自訟,洗濯心垢,藉此慚愧種子,方堪送想樂邦。大師以身說法,感人至深。
  大師的文字般若皆從徹底悲心中流出,可謂婆心切切。故日本京都沙門光廉比丘在1723年重刊《靈峰宗論》序中說:「余亦嘗言,讀蕅益《宗論》而不墮血淚者,其人必無菩提心。」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敬仰讚嘆蕅祖「言言見諦,語語超宗,如走盤珠,利益無盡」。又贊言「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惑業未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由此力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苦口切勸學道者,生西方可繼大雄。」
  印光大師又曰:「若論逗機最妙之書,當以《凈土十要》為冠。而《彌陀要解》一書。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自佛說此經以來之注,當推第一。即令古佛再出於世,現廣長舌相,重注此經,當亦不能超出其上。」此言可謂高山仰止,心心相應之語。
  永曆八年,大師示疾,當時他寄給錢牧齋的信說:「今夏兩番大病垂死。季秋閱藏方竟。仲冬一病更甚。七晝夜不能坐臥。不能飲食。不可療治。無術分解。唯痛哭稱佛菩薩名字。求生凈土而已。具縛凡夫損己利人。人未必利。己之受害如此。平日實唯在心性上用力。尚不得力。況僅從文字上用力者哉。出生死。成菩提。殊非易事。非丈室誰知此實語也。」
  大師病到七日七夜不能合眼,唯有痛哭稱念佛名,專求佛力救拔,這對自負高慢者,不啻當頭一棒。
  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正月二十一日午時,大師趺坐繩床,向西舉手而寂,世壽五十有七歲,法臘三十四。僧夏從癸亥臘月至癸酉自恣日,又從乙酉春至乙未正月,共計夏十有九。
  流水有心終匯海。縱觀祖師一生含辛茹苦,護持聖教,為報四重恩,樹立禪、教、律、密、凈之正法匡正儒家宋明理學之弊端,救世之慈心、宏願、深忍、大行。最後導歸凈土,藉乘本願輪,再來救度娑婆苦難眾生。其深慈大悲,貫徹始終,令見聞者無不興起,被後世奉為凈土宗第九代祖師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lvzjmqg.html


對台灣最具影響力的60位傑出人士
李筱峰《快讀台灣歷史人物》●  反抗不義的領袖:郭懷一/林爽文/戴潮春/莫那魯道/吳湯興 姜紹祖●  自強有為的將相:鄭成功/陳永華/王得祿/曹謹/林朝棟 ●  披荊斬棘的拓荒者:郁永河/施世榜/張達京/朱山/吳沙/姜秀鑾 ●  大愛無私的奉獻者:馬偕/巴克禮/蘭大衛/八田與一/施乾/蔡阿信/謝緯 ●  文化傳承的園丁:鄭用錫/黃驤雲/林占梅/伊能嘉矩/高長/李春生/林茂生/杜聰明/賴和/吳濁流/鍾理和/池田敏雄●  創發新聲的藝術家:葉王/黃土水/陳澄波/鄧雨賢/張維賢/陳進/江文也 ●  新生民族的夢想家:林幼春/林獻堂/蔡惠如/王敏川/蔣渭水/陳炘/吾雍‧雅達烏猶卡那/樂信‧瓦旦 ●  勞苦大眾的代言人:謝雪紅/簡吉/林秋梧/葉陶/楊逵 ●  追尋民主的鬥士:雷震/吳三連/許世賢/張玉蘭/郭雨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