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5_122145辩才亭2020-08-25_1225242020-08-25_1224362020-08-25_1223132020-08-25_1223052020-08-25_122436

辯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辯才(1011年-1091年),杭州於潛(今屬杭州臨安區)人,俗姓徐,名元淨(一名元靜[1][2]),字無象,「辯才」為宋仁宗賜號,北宋天台宗名師。
辯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Ex0Hie
生平
出生時,左肩膀肌肉隆起如袈裟絲帶,八十一天乃止。他的伯祖父不禁嘆息,稱他是宿世沙門,讓家人給他念佛,認為「八十一」大概是其命數。辯才10歲就在西菩山明智寺出家,立志說法度人,16歲受戒。18歲學於下天竺寺慈雲法師,傳承天台宗,慈雲圓寂後師從明智韶法師,25歲宋仁宗贈紫錦袈裟一件,賜號辯才,代替其過世的老師住持上天竺寺,長達17年。辯才師承天台宗正宗之後,有復興天台宗的志向。40歲住持法惠院大悲寅閣。50歲在上天竺寺講授天台宗,香火盛極一時。60歲時,杭州太守祖無擇因為讒言被捕下獄,辯才也因鑄鐘受到牽連,後來獲得釋放。[3]
63歲初遇蘇軾,為蘇軾次子蘇迨摩頂,次年蘇軾到於潛西菩山中尋訪辯才。66歲,到秀州(今嘉興市)施咒水以治療瘟疫。同年,僧人文捷貪圖辯才住持的上天竺寺之財富,夥同權貴驅逐辯才,將辯才遷至下天竺寺,後文捷事敗,次年回到上天竺寺後重任住持更得人心,蘇軾作《聞辯才法師復歸上天竺,以詩戲問》。69歲,歸隱龍井山中,重整已經荒廢的龍井寺庵,秦觀、參寥來訪留下碑刻詩作。70歲,遣人到黃州問候蘇軾。73歲,應杭州太守鄧溫伯邀請,住持南屏山一年,之後又在靈隱講道,鄧去任後歸龍井。一年後,趙抃來訪,以「小龍茶」招待;又一年,楊傑至龍井訪師。78歲,蘇軾求其為父母造地藏王造像供奉京城寺中。80歲,蘇軾等人來龍井,贈辯才香茗來慶祝80歲。[3]
81歲,在龍井寺方圓庵宴請賓客,告訴眾人自己淨業將成,如果七日無障則將坐化,七日後出而坐化。是年9月,安葬其屍骨的僧塔建成,蘇轍為之作《龍井辯才法師塔碑》蘇軾作《祭龍井辯才文》[3]。辯才在蘇軾離開杭州的第二年過世,因而蘇軾悲痛不已,直到去世之前還要派人憑弔辯才。[4]南宋的《咸淳臨安志》中有辯才作《心師銘》一則為其臨終之作,然而此則又收錄於《全唐文》中但署為唐辨才所作,四川大學的劉長東、龐礴等考證為宋辯才所作,因唐辨才名和宋辯才號相近似,故《全唐文》錯將其為唐人之作。[5]
軼事
龍井寺下有溪水,因為溪中有石形狀如虎,故名虎溪。辯才在天竺山的時候慕名而來者甚眾,因而希望擺脫天竺山的喧囂而隱居龍井,由於龍井距離西湖有二十里之遠,客人遠道而來無法完全拒絕,故立下清規:「山僧老矣,精神衰憊,不能趨承。謹以二則預告:殿上閒談,最久不過三炷香。山門送容,最遠不過虎溪。垂顧大人,伏乞相諒。」往來賓客都理解其初衷,多年來都沒有破律。蘇軾任杭州太守時,來訪辯才,兩人相談甚歡,彼此相見恨晚,於是蘇軾留宿一夜。次日,辯才帶蘇軾參觀寺中各處,過午後府中衙役催促蘇軾回杭州城,辯才遂出門送客,二人攜手相挽,邊走邊談,不知不覺已經過虎溪。辯才身邊的侍者連忙叫住,辯才辯稱東坡誤他,東坡也打趣辯才,兩人相顧為笑不已,眾人也是笑倒。後來辯才就在送客的地方修建了過溪亭,取杜甫「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意名「二老亭」,以資紀念。[1]
蘇軾〈次辯才韻詩〉記載此事,內容大致相似,作品今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6]
影響和紀念
龍井御茶園紀念辯才法師所修辯才亭
龍井山為辯才歸隱所,辯才與蘇軾、趙抃交往密切,後人在此地建有三賢閣以祭祀三人,到明代時年久失修已經湮滅;明代萬曆十三年(1595年),司禮監太監孫隆重修龍井的廟宇祠堂,整治周邊園林,遊人才重新開始遊覽此地[7]。辯才作為天台宗的高僧隱居在龍井寺,天台宗後人也將龍井視作天台宗祖庭之一,江浙一帶至今仍有僧侶到龍井尋訪辯才當年遺蹟[8]。辯才也被認為是宋代「文字禪」的標誌性人物之一,其在詩文中主張「文字未離禪」,認為詩歌和修禪本質無差別,在他之後禪宗黃龍派詩僧惠洪提出「文字禪」的口號並加以論證,對於北宋文壇影響深遠[9]。
此外,辯才還被認為是龍井山開山種茶的第一人,不過也有人認為最早開茶山的是胡則[10]。相傳當初隨辯才從上天竺遷移來此的寺僧,曾把上天竺的白雲茶移植在旁邊的獅峰山麓。辯才和往來的文人墨客品茶論詩,留下不少詩文記載。同時茶史對於他與趙抃在龍泓亭所品鑑的「龍茶」是否就是「龍井茶」有著爭論,莊昭選注的《茶詩三百首》認為就是龍井茶,同時當代詩人李郁蔥則認為是御賜的小龍團,而茶葉專家錢時霖則認為是辯才在龍井自種的茶[11]——無論「龍茶」為何物,「龍井品茗」的故事仍舊不失為千古佳話。[8][12]2011年12月23日,老龍井御茶園為了紀念其誕辰1000周年,修繕原辯才塔,並增設辯才亭、辯才塑像、辯才與蘇東坡問茶等景觀。[13]辯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Ex0Hie
--------------------------------------
北宋高僧辯才有神跡 與蘇東坡留千古佳話
文/劉曉
北宋高僧辯才有神跡 與蘇東坡留千古佳話 | 蘇軾 | 龍井 | 大紀元 https://bit.ly/2EzgAog
龍井御茶園紀念辯才法師所修建的辯才亭。(Tyg728/維基百科提供)
北宋高僧辯才有神跡 與蘇東坡留千古佳話 | 蘇軾 | 龍井 | 大紀元 https://bit.ly/2EzgAog
更新: 2020-08-24 8:58 PM    標籤: 辯才, 蘇軾, 蘇東坡, 龍井
說到聞名天下的西湖龍井茶,不能不提到北宋高僧辯才,因為龍井山種茶正是始於辯才,後人是以尊其為「龍井茶鼻祖」。當時還有著名的「龍井三賢」,指的就是辯才、兩任杭州知府趙抃(音biàn)和大文學家蘇軾蘇東坡。他們在杭州西湖鳳篁嶺上龍井寺中以茶會友的故事,一直被後人傳為佳話,亦使龍井寺、龍井茶逐漸名揚天下。本篇主要說說辯才與蘇東坡的故事。
辯才的修行與神跡
辯才(1011—1091),俗家姓徐,名元淨,字無象,臨安於潛縣(今杭州於潛鎮)人。其祖輩樂善好施,常常助人為樂。相傳,辯才出生時,有外鄉人路過其家,指著他家的房子說:「這裡有佳氣鬱鬱上騰,當生奇男子。」待他出生後,家人發現他的左肩上有肉隆起,好似出家人所穿的袈裟絲帶,八十一天後才消失。他的伯祖父感嘆道:「這是宿世沙門的特徵啊。」因此讓其終生事佛,而八十一天預示著他的命數,辯才去世時正好八十一歲。
累世為僧人的辯才這一世天資聰穎。他十歲出家,每次見到講堂,他就說:「我願登堂說法度人。」十六歲受戒,十八歲時他來到杭州上天竺寺,在慈雲大師門下學習。他日夜精勤修行,沒幾年就成為了慈雲的高足,傳承天台宗。慈雲圓寂後,他又師從明智韶法師。
在此期間,辯才法師曾夢見與其弟子元素進入一個叫妙樂的佛寺,看見一個僧人,法師問道:「這不是荊溪尊者製《法華文句記》的所在嗎?」僧人說「是」。法師又以想看尊者遺像為由,來到了佛寺的東閣,看見一梵僧趺坐不動,容貌甚偉,並對法師說:「我是你過去的師父,你當對我行禮。」法師遂行禮。辯才的夢一下子就醒了,忽然覺得自己就是那夢中的梵僧的弟子。
寺院 賈師古 古寺
辯才法師曾夢見與其弟子元素進入一個叫妙樂的佛寺。圖為宋 賈師古《巖關古寺》。(公有領域)
在名師的指點下和憑藉前世的積澱,辯才的道行愈高,遂在吳越地區傳播佛法,並名震吳越。吳越人視之為得道高僧,對待他如同奉養父母。二十五歲時,宋神宗聽聞了他的德行,特恩賜紫衣袈裟,並賜法號「辯才」。此後,他代明智韶師講法長達十五年之久。
後來,杭州知州秦溱邀請辯才到大悲寶閣院任住持,前後又是十年。在那裡,他「嚴設紀律,犯者秋毫皆斥去」,信徒們都很敬畏他。
嘉佑末年(1063),杭州知州沈遘以上天竺寺住持智月法師之邀,聘請辯才入山住持,並上請朝廷,以教易禪,朝廷恩准,賜改寺名為「靈感觀音院」。辯才回到上天竺寺後,信徒眾多,人們「遂鑿山增室,幾至萬礎, 重樓傑觀,冠於浙西」。期間,名流雅士也紛紛慕名前來。
辯才六十歲那年,杭州太守無擇因為讒言被下獄,辯才也因鑄鐘之事受波及,但在被捕期間他神態自若,還撰寫書籍。
辯才六十六歲時,有個叫文捷的僧人因貪圖天竺寺的財富,就依仗當朝權貴呂惠卿將其驅逐到下天竺寺,他神色淡然,不以為意。但文捷並不滿足,仍想將其驅逐到於潛縣。而文捷在上天竺寺時,吳越人大為不悅,「施者不至,就連岩石草木也為之索然」。其後,文捷事敗,辯才重新回到上天竺寺繼續任住持,善男信女「不督而集,山中百物,皆若有喜色」。
對此,蘇東坡作《聞辯才法師復歸上天竺以詩戲問》一詩相賀。詩中說:「道人出山去,山色如死灰。白雲不解笑,青松有餘哀。忽聞道人歸,鳥語山容開。神光出寶髻,法雨洗浮埃。想見南北山,花發前後台。」而與辯才交往頗多的趙抃也贊道:「師去天竺,山空鬼哭。天竺師歸,道場光輝。」
六十九時,辯才主動離去,歸隱於龍井山中的龍井寺。時人說:「天竺辯才法師以智者教傳四十年,學者如歸,四方風靡,於是晦者明、窒者通,大小之機無不遂者。」歸隱期間,他曾應杭州太守鄧溫伯邀請,住持南屏山一年,之後又在靈隱寺講法。在靈隱寺待了一個多月,辯才在打坐中見到金甲神跪在身前說:「師於此無緣,不宜久住。」因此復歸龍井寺,直至八十一歲時圓寂。在龍井寺,辯才除了修行,還煮茶論道,吟詩作賦,與蘇東坡、秦觀(少游)、楊傑(無為)、趙抃(清獻)、釋參寥等名士交遊,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後歲月。
辯才回到上天竺寺後,信徒眾多,名流雅士也紛紛慕名前來。示意圖。圖為明文徵明仇英合摹李公麟《蓮社圖》局部。(公有領域)
辯才一生修行多有神跡顯現,以下是一些例子。六十六時,秀州(今嘉興市)一帶發生瘟疫,他曾施咒水以救眾生。
蘇東坡的次子蘇迨自出生後就體弱多病,到了四歲都不能行走,多方求醫也不見效。辯才知曉後,讓蘇迨「於觀音前剃落,權寄緇褐」,並親自為其摩頂祝之。沒過多久,蘇迨就能正常行走了。聞者無不震驚。為此,蘇東坡作詩表示謝意,詩中有「我有長頭兒,角頰峙犀玉。四歲不知行,抱負煩背腹。師來為摩頂,起走趁奔鹿」之句。
有個姓季的布衣,喜歡就佛理辯論,並想跟從辯才出家。蘇東坡出於憐憫之心,就向辯才提及,但還未提到此人的名字,法師就堅決拒絕了,似乎已知曉他的為人。
秀州嘉興令陶彖,有個兒子得了魅疾(註:狐蠱惑所致的一種精神錯亂病),形色笑語,與常人都不同。陶彖十分擔憂,乃高價請巫祝驅邪,但還是沒有辦法治癒。恰好辯才因事來到秀州,素聞其名的陶彖馬上前來拜見,並告知其子受一女鬼調笑後得病的經過,辯才遂前往其家,為女鬼念咒後,嘉興令的兒子就正常了。
越州(紹興)諸暨陳氏女子「得心疾,漫不知人」,父母帶來見辯才法師,「警以微言,醒然而悟。」
一次,辯才與僧熙仲一起吃飯,熙仲居然看見辯才大師眉宇之間「有光如螢,遽起攬之,得舍利」,辯才告訴他不要講與他人,否則「不知者將以妄疑我」。從此以後,經常可以在他起臥處得之,足見他道行之高。
在其圓寂前,辯才謝絕訪客,不再進食,並進入禪室靜坐。他召來常與其往來的僧人道潛,告訴他:「我修行已成,如果這樣連續七日沒有外魔橫衝,右脅吉祥而逝,那我的心願就滿足了。」到第五日,辯才以偈告眾,與大家作別。到第七天,如其所言,辯才圓寂。
到第五日,辯才以偈告眾,與大家作別。到第七天,如其所言,辯才圓寂。示意圖。(Pixabay)
辯才與蘇東坡的方外之交
辯才是修佛之人,蘇軾也是信佛之人,二人的方外之交千古流傳。辯才與大文豪蘇東坡的首次相遇是在1073年,當時後者到杭州任通判(相當於副市長)。蘇軾時年三十六歲,比辯才小二十六歲。
蘇東坡初次去上天竺寺拜見辯才是在一個寒冷的冬日,但因辯才出去講法而錯過。久等不到,他只好悻悻而歸,臨走前,他揮筆在堂壁上寫下七絕一首:「不辭清曉叩松扉,卻值支公久不歸。山鳥不鳴天欲雪,卷廉惟見白雲飛。」後人在蘇東坡當時立雪處建造了一座「雪坡亭」。
此後,辯才不僅幫助蘇東坡解決了其次子不能行走的問題,二人還因情趣相投、心靈契合成為莫逆之交。按照蘇東坡的說法就是他們「道眼相照之外,緣契冥符」。
在龍井山獅子峰與上天竺之間有一條「蘇子嶺」,原名梯子嶺,因蘇東坡與辯才交遊「嘗夷遊於此」而改名。
1089年,蘇東坡二度來杭州出任知州。閒暇之餘,他常去龍井寺中與辯才等人煮茗論道、和詩對聯。一日,辯才與蘇東坡在窗前閒坐,辯才因言窗前兩棵松樹昨日因狂風折斷,得一聯云「龍枝已逐風雷變,減卻虛窗半日涼」,蘇東坡對以下聯道「天愛禪心圓且潔,故添明月伴清光」。
蘇東坡對於辯才的詩文造詣十分讚賞,說他「平生不學作詩」,但其詩「如風吹水,自成文理」,並自謙的說自己與參寥的詩是「如巧人織繡耳」。
當時的僧人守一在《龍井方圓庵記》中寫到,因為訪客太多,辯才曾立下一個清規張貼於龍井寺內:「山僧老矣,精神衰憊,不能趨承。謹以二則預告:殿上閒話,最久不過三炷香;山門送客,最遠不過虎溪。垂顧大人,伏乞相諒。」虎溪即龍井水流下的一條小溪,因溪中有巨石如伏虎,故名。
一次,蘇東坡來訪,兩人談得十分高興。辯才在送別時,兩人還是談個不停,不知不覺中就過了虎溪橋,到了風篁嶺下。左右吃驚地說:「遠公已經走過虎溪了!」辯才這才覺察,笑著說:「杜子美(杜甫)不是說『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嗎?」
辯才在送別時,兩人還是談個不停,不知不覺中就過了虎溪橋,到了風篁嶺下。蘇軾〈次辯才韻詩〉記載此事。作品今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為紀念這段佳話,此後,溪上的小橋改名為「過溪」,辯才還在山嶺上造了一間亭子,名曰「過溪亭」,亦稱「二老亭」。建成後,辯才作《龍井新亭初成詩呈府帥蘇翰林》詩一首,詩中有「過溪雖犯戒,茲意亦風流;自惟日老病,當期安養游;願公歸廟堂,用慰天下憂」之佳句。
東坡亦賦詩和之,對辯才之風大加讚賞,對雙方的情誼倍加珍視,詩中說「去如龍出山,雷雨卷潭湫。來如珠還浦,魚鱉爭駢頭。」「我比陶令愧,師為遠公優。送我還過溪,溪水當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記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寧有離別憂。」
辯才身材頎長,外表清瘦,因常年修行,頗有點仙風道骨。蘇東坡詩中讚道「瘦長如鸛鵠。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見之自清涼,洗盡煩惱毒」。
後來,蘇東坡離開杭州後,還常常給辯才寫信致意,詢問其身體並囑咐他「惟千萬保愛」,字裡行間流露出思念和關愛之情,足見兩人情誼之深。
元佑五年(1090)初,辯才八十大壽時,蘇東坡等諸多名流前去祝壽。彼時「道俗相慶,施千袈裟,飯千僧,七日而罷」。
次年九月,辯才圓寂。蘇東坡聞聽後嘆息不已,並作偈祭奠:「雖大法師,自戒定通。律無持破,垢淨皆空。講無辯訥,事理皆融。如不動山,如常撞鐘,如一月水,如萬竅風。八十一年,生雖有終。遇物而應,施則無窮。」
蘇東坡與辯才的心靈契合之交焉知不是前世種的善因?
北宋高僧辯才有神跡 與蘇東坡留千古佳話 | 蘇軾 | 龍井 | 大紀元 https://bit.ly/2EzgAog
--------------------------------------

辯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留园网-西湖楹联(五) 三笑曾留遗迹? -6park.com

辩才亭6552bb6652512628a6786

錢塘故事 | 因詩作結緣,他們在龍井結下忘年交! - 每日頭條


《贈上竺辯才師》——蘇軾
山北一山門,上下兩天竺
中有老法師,瘦長如鸛鵠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見之自清涼,洗盡煩惱毒
坐令一都會,男女禮自足
我有長頭兒,角頰峙犀玉
四歲不知行,抱負煩背腹
師來為摩頂,起走趁奔鹿
乃知戒申律,妙用謝羈束
何必言法華,佯狂啖魚肉
辯才法師和龍井淵源深厚。他是浙江臨安人,上天竺法喜寺第3代方丈。18歲入靈隱天竺寺,師從靈隱寺住持慈雲大師。辯才造詣日精,道行更高,名震吳越。元豐二年辯才法師在錢塘履泰鄉暉落塢壽聖院(現在的杭州西湖老龍井)隱居。在獅峰山麓開山種茶,後人尊師為「龍井茶鼻祖」。
關於辯才的史料很多,不過最有趣的是他送蘇東坡的故事。
辯才法師雖隱居龍井,但慕名來訪者還是很多。因為訪客太多,辯才曾立下一個清規張貼於寺內:「山僧老矣,精神衰憊,不能趨承。謹以二則預告:殿上閒話,最久不過三炷香;山門送客,最遠不過虎溪。垂顧大人,伏乞相諒。」虎溪即龍井水流下的一條小溪,因溪中有巨石如伏虎,故名。
不過,蘇東坡為當時文壇領袖,名滿天下,龍井又地處偏僻,山高路險。辯才法師對東坡的來訪自是十分重視,不久就在橋上建了一座亭子,名為過溪亭,也叫二老亭。
有一次,東坡往訪,兩人談得十分高興,在送行的途中,還是談個不停。不知不覺中已經過了虎溪橋,到了風篁嶺下。左右吃驚地說:「遠公已經走過虎溪了!」法師這才醒悟,哈哈大笑,還引用了杜甫的兩句詩:「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
辯才與蘇軾有唱有和,充分反映了二人難捨難分的情結。後來,辯才在老龍井旁建亭,以茲紀念。後人稱它為「過溪亭」,也稱「二老亭」並把辯才送蘇東坡過溪經過的歸隱橋,稱之為「二老橋」,如今溪、橋仍在。
春光甚好,如你也身在杭州,何不擇一周末,循古人幽跡,親身領會這般意趣。
隱,一種釋放真我的態度。
隱,既能清空歸零亦能包容萬相。
隱於山間,歸於天竺。
隱竺·文脈——辯才法師 - 壹讀 https://bit.ly/32m4nMb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6GyRNzk.html

304958726579685a4359304958726579473076373049587265794f497637


龙井八景:乾隆曾4次题咏,因此而闻名于世_辩才

5628124aa8a24cc086ea8fccd8137fe2d624be5cf21e49efb88704dc8809788438f571434a004e78a1d986f0c6a3855a42ac426d75584fedab2a1168e53eca8a

杭州有「二老」,你知道是什麼嗎? - 每日頭條

rqso16r30nq24q939930636ronoq6094qq6n39135os24q5po21prrp872nr84n1


蘇東坡53歲生日當天給朋友寫的這封信,美了近千年 - 每日頭條

2Q (1)1s1oon0rrn394202os061p7n73q4s4s5


4006p73qp62o47679r66ooo7112o42sq45245220527q4os9nr5635oso9562p5o132pponp53q64206o4qo118937413n11


龙泓亭上点龙茶:这“龙茶”是“龙井茶”吗 - 杭州网 - 杭州新闻中心

6165033d-c310-4cb4-82c6-10e2c4ba39ff6cbd000e-1068-463c-97bd-64226c7960a4c4629e07-7fd2-4be8-9706-d0cdec662f10c5a9826f-57e8-4172-8e1f-7c007ad45ca42fbbf179-8abd-421c-8124-7f91fa282dbf5770f293-5b86-4de4-abf8-f520bd44708ba86430da-f15b-478f-8a05-4ce436f69df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