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耕技術/牛穿鼻技術/老牛送養+老牛安養-希望每隻辛勤耕作的牛,都能安享餘生自掏腰包5萬元,讓他牽回了一頭老水牛興建安養中心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犧牛為古代的一種純色牛。《禮記·曲禮下》:「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犧」乃指供宗廟祭祀用的純色牲畜[1][2]。
山西省渾源縣李峪村出土的犧尊
犧牛常見於青銅器,稱為犧尊。李峪村出土、現存放於上海博物館的犧尊,長58.7公分,高33.7公分,重10760公克;其鼻上有一環,對照《呂氏春秋·重己》:「使五尺豎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順也。」,可視為中國古代人民馴服牛的證據之一[3]。犧牛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46T5xF

800px-Hunyuan_Xizun2020-08-16_001056

犧牛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61af1a7079f7489f8cf1c1d8a2b4b01cefcb7365a07c4e61bba537c3b04b8b39cd0a9d70bd504f8b825a70a631c9cbd4eccc966233e84f58add67a281770fc49b57848e8184f4ba184622c2523203ac03068f8296c364456b1376d5865c16604dbc9e89f7752452f9bba301f758e41327a03e0bf6ab54d62b690d80616abb9a29f581f0329c347f384b531842c62514fb7a22da2cd73421a9162e19d4a0acea4bcfd7754368f4fb8b4d3b0c6535b6924e34bb557881a4bea9449490c5b576683ffe7f73c34a6472d8287580073193b3f745a55992a3d42d28f26019d26049dfb4f7c36cd70904c55b1fe8cb4c16ff224dd063f775412439bb468792a6061592c491a86645ab94855a50c7d7d29237d8e95b1f88ab362446a8b6fa507b630060a0802754093c74a5eacd68fc6f44217dc (1)0802754093c74a5eacd68fc6f44217dc8b6633b7743844c0a83b9c9cfdb7932ba77f278f8f264f19b44faf8aa379b6aed83723f36e98459bb49fc1b203031244fcb843181a4c429b8e1cfd755710a2e80625e869ce0c431d8d963c989773f8f0

十九件你必须膜拜的青铜尊  https://bit.ly/2PUvGat
春秋晚期青銅器,李峪村出土青銅器之一,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集盛酒、溫酒為一體的青銅酒器。 高33.7釐米,長58.7釐米,重10.76公斤,作為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被公認為蓋世瑰寶。 
牺是古代宗廟祭祀用的純色牲,牲就是牛,因而也可稱為純色牛;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禮器。 所以牺尊就是"刻為牺牛之形,用以為尊"的酒器。
《周禮》六尊為牺尊、象尊、著尊、壺尊、太尊、山尊;鄭康成引鄭司農說"六尊"為獻尊、象尊、壺尊、著尊、太尊、山尊;"牺"、"獻"同音讀為suo,即"婆娑"的"娑",今讀作xi。
出土這件牺尊的李峪村,地處山西省大同市,因桑干河的支流渾河發源於此而得名。 1923年2月28日,渾源縣下轄李峪村的農民高鳳章等人偶然發現了幾十件青銅器。 這批器物器類豐富,造型獨特,紋飾精美,一時轟動海內,被稱為"渾源彝器" ,牺尊就是其中最為精彩的一件作品。
"渾源彝器"於1923年在山西渾源被盜掘出土 。 出土數量不詳 ,部分器物已流失他國。 1936年出有《渾源彝器圖》一書,共收錄27件。 這批青銅器工藝精巧,風格獨特,但均無銘文。 器物多是圓形,壁薄,紋飾有蟠螭紋、獸紋、狩獵紋等。 渾源在春秋時期地屬代國,這批銅器反映出當時代國地區青銅手工業的水準及青銅器基本特徵,多藏於上海博物館。
牺鼻上有一环,说明至少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穿鼻法来驯牛
该牺尊作水牛形,牛腹中空,牛颈和背脊上有三个孔,中间一孔套有一个锅形器,可以取出。牛背上的三个空穴原来应该有盖,但已经缺失,牛尾已失,只留下一个不规则的窟窿。从其特殊结构分析,应为温酒器:牛背上的锅形器可以盛酒,空穴注水装于牛腹用来温酒。
中间一孔套有一个锅形器,可以取出
在牛颈及锅形器上饰有虎、犀牛等动物的浮雕
牛尾已失,只留下一个不规则的窟窿
此器形态稳重,虽然四足矮短,但牛兽上充满张力的双角、圆瞪的双目保持了真实感。这种器物在青铜器发展史中,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由于其造型与牺尊近似,而在考古和文献中均未有合适的名称取代,便也沿用旧称把它命名为“牺尊”。
牺尊纹饰华丽繁缛,构图新颖。牛首、颈、身、腿等部位装饰有以盘绕回旋的龙蛇纹组成的兽面纹,兽面衔两蟠龙,蟠龙的上半身从兽面的头顶伸出,后半身被兽面的双角钩住并向两边延伸。在牛颈及锅形器上饰有虎、犀牛等动物的浮雕,形态生动,铸造精美。 这件牺尊的牛鼻上还穿有一环,说明了至少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
該器集鑄造、設計、雕刻藝術於一身,既是精美藝術品,又是生活中的實用器物,承載著大量的歷史文化資訊,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銅精品。
這件牺尊形態穩重,形體設計服務於器物的用途,四足短矮,並不完全肖似真牛,但牛獸上充滿張力的雙角、圓瞪的雙目保持了真實感,使整個器物並不因牛足過矮而給人以形象不合理的感覺,堪稱藝術造型與實物器用的完美結合。
圓瞪的雙目保持了高度的真實感。
牺尊歷經坎坷,曾經差點被文物販子倒賣出境,在當時各界人士的呼籲以及上博的努力之下,終被留在中國。 1949年解放以後,渾源牺尊收藏在上海博物館的青銅館中。
该尊的纹饰,在1960-1961年山西侯马发现的东周铸铜遗址中也屡见不鲜,说明了它是典型的晋地青铜器。牺尊腹部的花纹,发现它具有连续二方的结构,表明它是采用模印的方法制作的。即利用一块花纹母模连续印制出需要的花纹后铸造。这种方法宜于批量制作同样装饰的青铜器,在晋地十分流行。与牺尊同时出土的鸟兽龙纹壶腹部的花纹就与牺尊花纹出自同一模具。
牺尊腹部的花纹具有连续二方结构,表明其是采用模印法制作
牺尊造型十分复杂,表明它的铸造必然具有相当的难度。从X光透视的结果看,牺尊采用商周时期流行的青铜器的铸造技术——陶质块范法铸成。由于器形复杂,牺尊被分成几个部分铸造后焊接起来,而一些配件如鼻子上圆环,则将先行铸造好的圆环嵌入主体造型模中与主器分铸而成的,与器身既浑成一体,又不妨碍其活动。
鼻子上圆环是先行铸造好的圆环嵌入主体造型模中
与主器分铸而成的
在上海博物館青銅器陳列館,這件綠鏽斑駁、栩栩如牛形的曠世奇珍,不斷向世人映射著熠熠生輝的中華文明。 上海博物館研究青銅器的研究員陶喻之說,上海博物館的很多活動,都是用牺尊做為圖標,牺尊代表著上海博物館,是博物館的象徵。
牺尊的價值,從2004年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動中或許可見一斑。 當時,上海博物館和巴黎吉美博物館互換青銅重寶展覽。 吉美博物館送出的是我國流失的象尊,代表著中國長江流域的青銅文明。 而上海博物館送出的正是這件牺尊,代表著黃河流域的青銅文明。 十九件你必须膜拜的青铜尊 | 浑源?牺尊 -艺讯 https://bit.ly/2PUvGat


渾源犧尊 https://bit.ly/3iD8kCu
這件約於春秋晚期,1923年3月間,有一位山西渾源縣李峪村的農民在耕地時發現,可能因為剛下過雨,沖刷了泥土,露出一件青銅器,經過挖掘,發現有60餘件,其中這件犧尊造型很特殊,體態渾圓,你看牠的頭,大眼、彎角、還戴著一個鼻環,憨憨的樣子,特別討喜,在頸部、背部和臀部各有一個大圓洞,像是鍋子的器物。這個消息後來傳到了當時在中國活動的法國骨董商王涅克(W. Leon Wannieck),他立即趕往渾源縣設法收購這些文物,王涅克以傳教士的名義在中國活動,卻一直從事低價收購古物運往國外盜賣的事。當時除了來自歐美的人士幹這種盜賣勾當,還有中國人,像惡名昭彰的盧芹齋 (C.T. Loo)也試圖參與盜賣這批渾源青銅器。現在我們讀到這段歷史,都咬牙切齒,現在國際文物市場,三不五時就出現在民國初年被盜賣至海外的文物。可是在讀到文革浩劫的歷史,又覺得這些文物是不是因散落海外,才躲過這場浩劫 ?不免掩卷而歎。有關李峪縣出土的青銅器,在網路上找到一篇中央研究院高去尋教授的文章。
回來看我們的犧尊,犧尊是古代的盛酒器,《梁書 劉杳傳》就有關於犧尊的敘述:
梁書 劉杳傳 有關犧尊的記載
在上海博物館也是很受矚目的文物,介紹此文物的書籍還特別與我們先前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看到的牛尊相比較,說明這件文物造型特別之處。犧是毛色純正,用在祭祀的牲畜,犧牲二字的用法即由此而來,這件犧尊高33.7cm,長58.7cm,重10.76Kg.。為什麼設計三個孔呢? 這件尊的中腹是相通的,牛背上放置圓桶盛酒,頸部和臀部的圓孔可以注入熱水來溫酒。另外我們可以從鼻環得知,在兩千多年前,在中原的農民已經馴養牛隻進行耕作。
參考資料:李海明 惠君 ,人民文學出版社《國寶檔案》歷史背包客的筆記本: 渾源犧尊 https://bit.ly/3iD8kCu

梁書劉杳傳


上博牺尊回鄉引出渾源彝器傳奇。
2018年12月27日 10:28 上博牺尊回乡引出浑源彝器传奇|青铜器|博物馆|大同市_新浪收藏_新浪网 https://bit.ly/2PRNjaS
文:陳若茜。
由上海博物館和大同市博物館聯合主辦的青銅大展"詩中吉金 其華灼灼——渾源彝器回鄉暨《詩經》中的青銅器特展"昨天在大同市博物館開幕。
展覽展出東周時期青銅器共計101件/套,包括從上海博物館遴選的65件/套,大同市博物館館藏36件/套。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獲悉,而作為本展的絕對亮點,上海博物館館藏的共11件/套"渾源彝器"幾乎是傾囊而出赴大同市博物館展出,包括赫赫有名的上博館藏珍品——渾源李峪村出土的牺尊。 此次展覽可視為國內藏最大部分渾源彝器出土95年後,首次重回其出土地展出,也令人們再度聚焦曾引起國內外文物界轟動和研究熱潮的"渾源彝器"。
牺尊 春秋晚期 1923年大同市渾源縣李峪村出土 上海博物館藏。
"牺尊"回鄉展令人們再度聚焦"渾源彝器"舊日傳奇。
渾源彝器曲折傳奇的出土和流散經歷,反映了一個時代文物聚散離合的命運。 據大同市博物館策展人劉思祺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介紹,此次展覽的緣起是想策劃一次上海博物館藏的包括牺尊在內的這批渾源彝器的回鄉展。 渾源彝器是1923年在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李峪村出土的一批東周青銅器的總稱,由李峪村民高鳳章偶然發現,引起村民的哄搶私藏。 由於當時適逢戰亂,加之文保意識淡薄,部分青銅器或散佚海外,或漂泊他鄉。 解放前夕,文物商販欲將它們偷運出國,當時的上海市博物館獲知消息后,即刻派專員趕往海關配合查扣,部分李峪青銅器得以留在祖國的土地上。 留在國內的最大部分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鳥獸龍紋壺 春秋晚期 1923年大同市渾源縣李峪村出土 上海博物館。
所謂渾源彝器又叫李峪青銅器。 據上海博物館研究員,青銅器研究專家周亞介紹,1936年,學者商承祚先生寫過一本書叫《渾源彝器圖》,收錄了一批1923年李峪村渾源縣出土的青銅器。 我們現在所說的李峪銅器或渾源彝器就是特指1923年在山西渾源李峪村出土的這一批青銅器,國內學者習慣稱為渾源彝器,國外學者普遍稱為李峪青銅器。
渾源彝器曾是學術史上的一個研究熱點,其何以一面世就引起國際文物界的轟動?
周亞表示,渾源彝器的學術價值要放在其特定的時代背景來看。 1923年類似渾源彝器這種類型的青銅器發現非常少,它的出現在國際文物界引起非常大的轟動,因為它的造型、紋飾都比較特別,也很少見。 當時出土的青銅器公之於眾的並不多,這一批出土青銅器進入視野後引起大家的關注,很快就形成了一個研究熱點。 新中國成立後,類似的青銅器則出土了不少。
鑲嵌龍紋方壺 春秋晚期 高58.2釐米,腹橫34.1釐米 上海博物館。
"渾源這個地方古代可能歸屬代國,出土的青銅器包含至少三種風格類型,一種是晉式青銅器的風格,比如西周鳥獸龍紋壺等;一種是燕式青銅器的風格,還有少量是具有北方少數民族特點的青銅器風格,所以研究這批青銅器等於說是要對這個地區的文化融合做一個研究。" 周亞說。
另據大同市博物館策展人李思祺向澎湃新聞介紹,李峪青銅器是東周文化研究中重要的一批器物,有著獨特的風格特點。 第一,寫實風格與浮雕相結合。 這種結合使得李峪青銅器具有鮮明的特色,使得紋飾看起來更加生動精美。 第二,鑄造工藝精湛高超,不僅沿用了傳統的塊範工藝,還應用了印模法,大大縮短了鑄造器物的時間。 第三,華麗紋飾與素面裝飾形成強烈的反差。 李峪青銅器紋飾多以動物類紋飾為主,輔以幾何類紋飾,也有一部分運用鑲嵌的手法展示出不同的場景。 但如環耳鼎,通體無紋飾,同一器群卻有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裝飾風格,這種反差也是李峪青銅器特點之一。
歷史上的山西大同渾源縣李峪村曾多次發現古銅器,據北平《晨報》:民國十一年(1922)間,山西渾源縣恆麓西北,村民穆某赴田耕作,掘得古銅器 數十件,經縣紳迫其交出者十六件,即分藏各紳家中,去冬復由本縣旅外同學聯名追出,由各法團選出委員九人辦理善後,現正議保管辦法雲。 民國二十二年(1933)一月六日北平《晨報》:山西渾源屬六郎城鄉人掘出寶劍二口,金鼎、玉帽、香爐各一,該處民國十四年(1925)曾發現周鼎、金牛等物。
為什麼渾源縣李峪村會出土這麼多青銅器? 出土渾源彝器墓的墓主人是誰? 周亞表示,「因為當時這批青銅器的出土是通過農民挖土挖出來的,所以對它的埋藏環境、埋藏性質都不是很瞭解。 "按照我們的一般認識,像出土這麼精美的青銅器,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不會很低,是不是有可能是代國的國君,這個現在也無法肯定了。"
遗址保护碑遺址保護碑。
出土地今景。
新中國成立后的196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張頷同志到李峪村徵集到青銅器若干。 1975年8月大同市博物館徵集到李峪村墓地出土的兩批青銅器(即2號墓出土物)。 1978年春,李峪村又有新發現(1號墓)。 1978年夏,發現3號墓。 現藏上海博物館的李峪青銅器出土地金谷洞(又稱木瓜堰),位於坡頂,考古發現的幾座墓則在坡地邊沿地區。 1983年第8期《考古》雜誌刊載了三座墓葬的考古發掘情況。
據大同市博物館方面介紹,此次展覽除了展出10件上海博物館館藏的李峪青銅器,大同市博物館也會展出9件館藏的李峪的青銅器精品,主要為1970年代李峪村東周墓地考古發掘的青銅器。
上博收藏國內最大部分渾源彝器,為盧芹齋等古董商偷運美國被扣押部分。
據相關資料顯示,渾源彝器出土數量不詳,約60件不到。 現在明確知道下落的渾源彝器約40餘件,主要收藏於上海博物館和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 另外法國賽努奇博物館、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博物館、德國庫隆爾東方美術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等都有渾源彝器的收藏。
牛犊形器,传李峪出,美国华盛顿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收藏牛犢形器,傳李峪出,美國華盛頓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收藏。
蟠螭紋敦,傳李峪出,美國華盛頓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收藏。
據周亞介紹,上海博物館現收藏有11件渾源彝器,其中有一批就是1948年古董商人盧芹齋、張雪庚謀劃要偷運出國的那一批,解放前就被楊寬老先生攔截下來。 解放後扣押在海關的這批青銅器就移交給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為上海博物館最早的藏品之一。 這部分渾源彝器大概有5件,其餘則是陸續在古玩店、文物市場收購。
先秦史專家楊寬解放前任職於上海市博物館,其在《博物館鎖記》中寫到:一九四八年在上海海關上扣住了一大批古董商運往美國紐約的貴重文物...... 當時國民黨政府的內政部雖然頒布有關文物保護條例,有檢查海關出口文物的制度,不准古代文物出口。 但是當時作為上海主要文物工作單位的"上海市博物館",始終沒有取得檢查海關出口文物的權力。 一九四八年,由於從古玩市場中得到上海古董商大規模搞文物出口的消息,博物館工作人員多次奔走呼籲,才取得了這次檢查海關出口文物的權力。 博物館派出的三人檢查組,當場在海關檢查和扣留了運往紐約的十七大箱文物,造成清冊,計有貴重文物近千件,包括一批著名的渾源出土銅器如牺尊之類。 當時古董商用盡一切威脅利誘的手段,結果沒有達到出口的目的。 他們不但寫附有子彈的恐嚇信,還千方百計企圖迫使原來堅持海關的人員離職。 後來他們又運動國民黨政府內政部下令,責令博物館派員到海關對這批扣留文物重作檢驗,作為仿製品准予出口。 博物館工作人員堅持了原則,沒有再到海關重作檢驗,一直堅持到上海解放。
在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渾源彝器中,最赫赫有名的當屬牺尊,被視為鎮館之寶。 周亞介紹,因為牺尊的器型僅此一件,國內外到目前為止還未發現一件與牺尊類似的器物,因此,顯得尤為珍稀。 另外牺尊水牛的造型也做的非常漂亮,其身上有三個孔,中間的孔里是一個鍋形的容器,這種器型在當時做何種用途,在禮制方面處於什麼位置,都一直是還在研究當中。
"牺尊在鑄造過程中,不僅沿用了傳統的塊範工藝,還應用了印模法,這一技術在當時來講是比較新穎的一種技術。 最關鍵的是在山西侯馬的築銅遺址發現了類似的陶模,證明牺尊的鑄造地很可能是侯馬的鑄銅遺址。 所以它代表了晉系青銅器的典型風格。 "周亞說,重要的器物還有鳥獸龍紋壺、鑲嵌龍紋鼎、四虎蟠龍紋豆等都非常有特色。
吳王光戈 春秋晚期 長25.2、寬11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次展覽是聚焦東周時期青銅器大展,除了赫赫有名的李峪青銅器之外,上博此次另有幾十件東周時期的青銅器赴大同市博物館展出,包括這一時期各個諸侯國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些青銅器,比如楚國的鼎、越國的劍等。 據周亞介紹,青銅工藝在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經歷了鼎盛期,又經歷了西周中期到春秋早期的平淡器,至春秋中後期(東周時期)進入一個更新器,掀起了一個新的工藝高潮,比較講究青銅器型、紋飾上的一些變化,很多新的器型和紋飾都是在這之前的青銅時代所沒有的,這就是東周青銅器的最大的特點。 延伸閱讀:
「渾源彝器」流散始末 。
渾源縣位於大同盆地東部的渾河谷地,三面環繞恆山山脈,渾河流經縣境,與廣靈縣和應縣相毗鄰。 它是中國最古老的行政區劃九州之一,古冀州之地。 春秋屬代國,戎狄居住於此;西元前475年,趙襄子滅代,"襄王兼戎並代以攘諸胡";唐末始名渾源。 李峪村位於縣城西南7.5公里的恆山北麓坡地上。
1923年正月的一天,恆山腳下李峪村的村民高鳳章在田間偶然發現了時代和歸屬不明的青銅器,消息不脛而走,無數村民參與到挖寶之中。 渾源縣知事謝恩承聞訊派人到李峪村清查收繳村民手中的青銅器。 當時遊走在鄂爾多斯收購中國古代工藝品的法國古董商人王涅克(Leon Wanniek,又作瓦涅克、萬年克)接到消息后也趕到李峪村,暗中收購村民私藏的青銅器。 王涅克看過衙門中展示的青銅器,並根據村民手中的殘片推斷,這批器物中"將近百分之七十在農民胡亂挖掘、毫無保護之下被破壞成了碎片"。
衛星圖上俯瞰李峪村。
王涅克帶回法國的李峪青銅器一經賽努奇博物館展出后即引發巨大轟動,當時有評論,"渾源彝器"是從盧浮宮到吉美博物館都引以為豪的"第一批完整的中國出土器物"。 法國人準備收購縣府扣押的青銅器。 與此同時,渾源官紳打著"得款以備教育、生產與振興農村經濟之用"旗號,準備公開拍賣收繳來的青銅器。 王涅克以5萬大洋與地方官紳達成收購35件古銅器的協定,卻不料後者以贗品李代桃僵,事情鬧上了法庭、驚動法國公使、登了報紙,最終仍不了了之。
鑲嵌龍紋鼎 春秋晚期 1923年大同市渾源縣李峪村出土 上海博物館。
後來又有德國商人與北京古董商祝續齋欲競價購買,最終在1932年,一位名叫盧豐年的古董商以時銀29萬元的高價購去這批古物,結束了這場持續多年的奪寶大戰。
這批青銅器被秘密運往北平,藏進大德通銀號。 在多方緊盯下,盧豐年不敢輕舉妄動,這批青銅器在大德通銀號一藏就是15年。 在京城藏匿了十幾年後,這批珍寶的擁有者終於按捺不住寂寞,1947年又悄然將其帶入上海。 隨後,上海著名的大古董商、雪耕齋的老闆張雪庚趁戰局動蕩之際,謀劃再次將它們偷運出國。
四虎蟠龍紋豆 春秋晚期 1923年大同市渾源縣李峪村出 上海博物館。
1948年7月26日,17箱精心偽裝的文物準備經江海關搭游輪啟運紐約,報關單上寫著"仿古品"字樣。
上海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從古玩市場中得到古董商大規模搞文物出口的消息后,多次奔走呼籲,終於取得了檢查海關出口文物的權利,扣留了這批文物,342件古物中只有3件仿製品,渾源李峪出土的文物赫然在列。 工作人員頂住來自多方面的壓力與威脅利誘,一直堅持到上海解放。
解放後扣押在海關的這批青銅器就移交給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李峪青銅器成為上海博物館最早的藏品之一。
後來有學者認為,16年前從渾源買走李峪青銅器的盧豐年,便是此次文物事件的幕後主人盧芹齋。 而張雪庚正是盧芹齋多年的合作夥伴
上博牺尊回乡引出浑源彝器传奇|青铜器|博物馆|大同市_新浪收藏_新浪网 https://bit.ly/2PRNjaS

2020-08-16_000519WNR4-hqtwzee0723319EhdN-hqtwzee0723413fe76-hqtwzee0723504AEPO-hqtwzee0723600N1vB-hqtwzee0726055vFkf-hqtwzee0725356Urnu-hqtwzee0726383KzXX-hqtwzee0727123h_YF-hqtwzee0727447m2NY-hqtwzee0727569


渾源彝器犧尊將亮相大同市博物館
2018-12-22 
山西晚報訊(記者 郭斌)12月25日,包括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犧尊在內的渾源彝器回鄉暨《詩經》中的青銅器特展,將在大同市博物館臨展廳開展。
本次展覽將展出來自上海博物館館藏的65件精美青銅器及大同市博物館館藏的36件(套)文物,其中,包括11件上海博物館館藏的李峪青銅器和9件大同博物館館藏的李峪青銅器精品。展覽分為「犧尊將將,重寶回鄉」「以為酒食,以享以祀」「修爾車馬,弓矢戎兵」「鐘鼓喤喤,磬筦將將」「之子于歸,宜室宜家」5個部分進行展示,市民可以在家門口一睹上海博物館館藏精品的風采,參觀經歷曲折而華彩依舊的李峪青銅器。展覽持續至2019年3月6日。
渾源彝器是渾源縣李峪村出土的東周時期青銅器的總稱。1923年2月,渾源李峪村民高風章在廟坡附近挖土時挖出一個大古墓,並挖出60多件銅器,這就是李峪青銅器遺址。當時名震一方,遊走於中國境內的外國文物販子也趕到收購,北京的古董商人亦紛至沓來,幸得上海博物館力挽狂瀾,部分珍貴的文物才得以保留在國內。經專家鑑定,李峪村曾出土的青銅器為春秋晚期到西漢期間產物。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又在廟坡附近發現不少銅器。1975年和1976年先後兩次出土鼎、鬲、豆、戈、劍20多件。1978年,山西省文化廳指派文物專家前來實地考察,之後確定保護範圍,探索墓葬規律,又試挖了兩個古墓,挖出壺、盤、銅劍等數件,還從中發現了大量的石斧、陶罐、陶鬲、缽、盆等彩陶器皿。
李峪彩陶文化和青銅器遺址出土的文物除部分現存渾源縣文物局、大同市博物館外,數以百計的青銅器皿流散於世界各地,著名的犧尊現為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kya6jkq.html


渾源(圖1組)。 ,地處山西省大同市,因桑幹河的支流渾河發源於此而得名。 1923年2月28日,渾源縣下轄李峪村的農民高鳳章等人偶然發現了幾十件青銅器。 這批器物器類豐富,造型獨特,紋飾精美,一時轟動海內,被稱為"渾源彝器" (圖2組)。 ,牺尊就是其中最為精彩的一件作品。
渾源彝器出土之際,正值舊中國軍閥混戰,重要文物大規模流失的時期,甫一露面,就引發了海內外古董商的覬覦之心。 出土當年,專門從事收集中國古代美術工藝品的法國古董商王涅克(Léon Wannieck)聞風而動,趕赴渾源收購。 但當他到達李峪村時,卻發現縣政府已捷足先登,將這批銅器沒收國有,並安排在當地圖書館展出。
在參觀了圖書館展出的青銅器后,王涅克認定這是一批可以帶來巨大利潤的古董,遂暗中訪求搜集被村民私藏的銅器二十余件,以低價購入併輾轉運回歐洲。 1924年,這批渾源器在巴黎賽努奇博物館的"李峪古青銅器"特展上驚豔亮相,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此後這批器物被王涅克陸續出手,星散於法、美、英、德、日等國博物館,其中,法國吉美博物館獨得十五件精品,成為世界上收藏渾源器最多的博物館(圖3)。
就在同一年,沒收了多數器物的渾源縣政府組織了"渾源彝器處置董事會",宣佈為"振興農村經濟"公開拍賣這批藝術品。 王涅克及其代理人以五萬大洋價格中標,並簽訂了收購合約(圖4),但至1925年取貨時,竟發現所提器物全為贗品。 雖經曠日持久的外交及法律交涉,終因當時中國戰亂不息,政局日變,使這次拍賣成了一次流產的交易。
其後,渾源彝器處置董事會決定再次拍賣這批器物,最終於1932年以29萬元的高價為著名古董商盧芹齋(圖5)所得,並暫時存放於北京的大德通錢莊中。
由於抗戰的形勢日益緊迫,加以商承祚等愛國人士聞訊后的奔走呼籲,盧芹齋的這批古董未能及時出手,大部分於烽火硝煙中靜靜地等到了抗戰勝利。
1948年,盧氏在上海的代理人將渾源彝器偽裝成「仿古品」,運至海關碼頭準備出境,卻由於被媒體發現並大肆宣揚而受阻。 在上海文化界的一再籲請之下,市政府於1948年9月28日派上海市博物館館長楊寬與研究員蔣大沂等至海關庫房逐箱開驗,將文物造冊扣留,使這批歷經劫難的國寶最終留在了故國。
1952年,上海博物館成立,包括牺尊在內的12件渾源彝器落戶於此,成為本館的鎮館重寶。 (圖6動畫) 。
牺尊將將。
牺尊是渾源器中器形最為奇特的一件作品,它高33.7cm、長58.7cm,重10.76千克,鑄成一頗為寫實的耕牛形(圖7)。 牛腹中空,牛頸和背脊上有三個孔,中間一孔套有一鍋形器,可以取出,出土時鍋上原有蓋,今不知所歸。 從其結構來看,這是一件兼可溫酒的容酒器:牛背上的鍋形器可以容酒,牛頸及背上的空穴可以注水於尊腹以溫酒。 這種特殊構造的商周青銅器,到目前為止僅見此一例(3D視頻)。
牺尊形態穩重,形體設計服務於器物的用途,四足短矮,並不完全肖似真牛,但牛獸上充滿張力的雙角、圓瞪的雙目保持了真實感(圖9),使整個器物並不因牛足過矮而給人以形象不合理的感覺,堪稱藝術造型與實物器用的完美結合。 引人注目的還有牛鼻上的索狀圓環,證明早在春秋晚期,中國的馴牛技術已發展出以繩穿牛鼻的方法了。
牺尊的造型十分複雜,表明它的鑄造必然具有相當的難度。 從X光透視的結果看,牺尊採用商周時期流行的青銅器的鑄造技術——陶質塊範法鑄成(圖10)。 其主體採用渾鑄法,即首先雕塑待鑄造器物的實心泥模並燒製為陶,接著在內模上分塊翻制空心的外範。 根據需要留出器物壁厚的空間,將外範組合到內模外,從預留的澆口注入青銅熔液,待冷卻後就能獲得所需要的器物(3D視頻)。
由於器形複雜,牺尊被分成幾個部分鑄造後焊接起來,而一些配件如鼻子上圓環,則將先行鑄造好的圓環嵌入主體造型模中與主器分鑄而成的,與器身既渾成一體,又不妨礙其活動。
渾源器大部分都擁有繁複而精美的花紋,而風格未盡相同。 牺尊的頭、頸、身、腿、臀部均裝飾有迴旋盤繞的龍蛇紋所組成的獸面紋,構圖新穎奇特,具有很強的時代特徵(圖12)。 同時,這種花紋的陶范殘片在1960-1961年山西侯馬發現的東周鑄銅遺址中也屢見不鮮,說明瞭它是典型的晉地青銅器。
仔細觀察牺尊腹部的花紋,發現它具有連續二方的結構,表明它是採用模印的方法製作的,即利用一塊花紋母模連續印製出需要的花紋後鑄造。 這種方法宜於批量製作同樣裝飾的青銅器,在晉地十分流行。 與牺尊同時出土的鳥獸龍紋壺腹部的花紋就與牺尊花紋出自同一模具(圖13組),而該壺花紋間隔帶上寫實的動物紋裝飾,與牺尊牛頸及鍋形器上的虎、犀等動物形象也顯然出於相同的裝飾趣味。
牺尊的出土雖非科學的考古發現,但其精美程度說明瞭它很可能是一種珍貴的禮器,事實上,牺尊各名稱本身就表明瞭它的禮器屬性。
尊在古漢字中是個會意字,象雙手捧著酒器進行祭祀的樣子(圖14),因此,青銅時代的文獻中通常把專用於祭祀的禮器通稱為"尊彝"。 宋代以來,人們又將體形較高大的容酒器習稱為尊,沿用至今(圖15組)。 在青銅器中,還有一類類比鳥獸形狀的祭祀用盛酒器(圖16組)也被稱為尊,由於"牺"字古時為祭祀用的牲畜的總稱,舊時習慣常將此類器物稱為"牺尊"。 此外,在鳥獸形尊裡專門做成牛型的尊也被特稱為"牺尊",牺尊即屬此例。
用牺尊在祭祀或宴饗時作為禮器屢見於文獻的記載。 據《周禮·春官·司尊彝》: "春祠、夏碑、祼用雞彝、鳥彝,皆有舟,其朝踐用兩獻(牺)尊,其再獻用兩象尊,皆有奧地利,諸臣之所昨也",即在進行"春祠、夏所幸、祼"等重大禮儀活動中都要用到牺尊。
詩經《魯頌·閟宮》中描寫魯僖公為新建的宗廟進行祭祀:"白牡省政府,牺尊將將",使用純白和赤色的牛以及高大的牺尊獻祭,其場面極為莊重恢弘。
宋人和明人在他們記錄祭祀禮儀的詩中也提到了牺尊和鼎、嬉皮笑臉的、餓了各種禮器共同列祭的情景:"铏鼎參籃註洗,牺尊間豆回來了。 (宋 喻良能《釋奠禮成上安撫大觀文十四韻》)";"磬管算法態斯蒂算法,有萬斯舞。 爰配二闢,牺尊維俎。 (明 李夢陽《禋社六章章八句》)",則表明瞭這一傳統強大的延續性。牺尊——每月一珍 上海博物馆 https://bit.ly/2Y0RS75


羚牛~青銅器
在不丹,羚牛被稱作
「塔金(藏文:ར་རྒྱ་;
威利:(ra rgya)」,
被奉為國獸。
秦嶺羚牛簡介
秦嶺羚牛又被稱為
 “秦嶺金毛扭角羚”。
當地人又叫它為
“白羊”或是“羊子” 
體形粗大,身體重量:
250公斤-400公斤。
肩高100 cm-130cm;
尾長15cm-20 cm;
雄性和雌性均具較短的角,
角呈扭曲狀,
一般長約20 cm。
秦嶺羚牛其體型;
牛頭如馬、角似鹿
蹄如牛、尾似驢,
介於牛和羊之間。
但是秦嶺羚牛的牙齒、角、
蹄子等更接近羊,
是一種大型牛科食草動物。
屬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 達觀台北數位博物館 | Facebook https://bit.ly/3cyIm1v

151813664_3897983876929471_9215020703422515165_o152069508_3897983550262837_125582351624279762_o (1)152069508_3897983550262837_125582351624279762_o154243755_3897983510262841_8341030232767381904_o151777128_3897983356929523_1367971823840601694_o150784880_3897982973596228_9118857229345306541_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