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村高士神社/只准拆神社 不准去蔣/「神社牌坊」「鳥居」「奉獻燈柱」等『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日本神社遺跡,應即徹底清除。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非重祀的高士佛神社---高士神社其實也不是第一間戰後有祭祀的神社,戰後自然演變的第一間神社-古神道神籬「靈陽岩」日本戰後保留最完整的神道教御神體就在臺東男人石。
(1)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https://bit.ly/33QJhYB
許多人都把重建神社與重祀神社的定義劃上等號,並模糊焦點了,但真的要說,臺灣其實沒有任何一間『歷史上的神社重建並重祀的』,屏東的高士神社(僅此篇可討論.請理性)為例,高士佛社是一個原住民部落,日本時代因受到多次颱風襲擊,據說就遷移了6次之多,最後才到了現今高士佛神社遺址的位子,高士佛神社又稱クスクス神社,有一說法是『原本祭祀的是佛』而後來配合皇紀2600年紀念,改祀為天照大神,因此才會有高士佛祠.高士佛神社的名詞留下。但目前主流的說法是稱:高士佛只是地名。
『重祀』的定義
那我們來講解何謂重建與重祀,用神社來舉例相信臺灣人都很陌生,就算歷史再怎麼近,日常生活中沒怎麼接觸神社都很難理解,那我們用媽祖廟來舉例。假設笨港天后宮,媽祖廟因為溪水暴漲而沖毀了,後來的村民懷念這間廟,而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土地公廟,來重現歷史風采。相信大家已經理解了,好像哪裡怪怪的對不對,歷史上的是媽祖廟,但是卻是重建土地公廟,廣義來說啦,的確是重建了一間廟,但是不能說他重建了媽祖廟或笨港天后宮,更確切的說法是:於笨港天后宮原址上,興建笨港土地公廟。
更加認識『高士神社』的定義
由此可知高士佛神社的確是曾經存在歷史的神社,但是戰後改名為高士神社,後來被譽為重建的高士神社,廣義上只能說他重建了一間神社,但是並不能說他是高士佛神社,而此外神社通常遇到任何不可抗力因素遭到廢棄,後來有意重祀並不會在原址重建社殿,或者是重修原址上的神社,這情況可以在日本時代之各大歷代建築中發現,不會保留原本的建築,更不會在原址興建下一代建築,通常都是另地興建,而神社也不例外,因此正統的做法會將原址打理好,規劃歷史介紹,另尋土地興建下一代神社,最後採用『遷座祭』的祭禮重祀原神社的神祇。
心得結語
由此可知高士神社是以歷史修復的概念重設的,最後可以得出,高士佛神社原址上興建了高士神社,並與臺灣當局達成某種意義的歷史和解,這才是真正的現況。而高士神社其實也不是第一間戰後有祭祀的神社,有興趣可以看看,戰後自然演變的第一間神社,延伸閱讀:政府不想拆的-古神道神籬「靈陽岩」。
延伸閱讀 政府不想拆的-古神道神籬「靈陽岩」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382428951869364/permalink/2672408822871364/
延伸閱讀 國家神道的『神社格局』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382428951869364/permalink/2930028600442717/
資料參見:《臺灣神道教學術團神道資料庫》.圖:《本人拍攝》(1)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https://bit.ly/33QJhYB。
政府不想拆的-古神道神籬「靈陽岩」臺東男人石
(1) 臺灣神道教學術團 https://bit.ly/3fZ4HW0
大家知不知道日本金山神社的祭神:金山毘古神呢?其實於日本時代的神道教,在臺東也設立了金山毘古神的神籬(神籬是御神體的一種,假如沒有社殿鳥居的地方,在一棵樹上或是石頭.海上.河上.火山上.套上注連繩=神籬,是古神道的無神殿的傳統祭祀方式。)在當時稱為「靈陽岩」,也有在祭祀金山毘古神的陽具崇拜。
至今都尚未被破壞,戰後「靈陽岩」名稱改稱為「男人石」,如今已發展成神社了,入口還可以看到戰後設立的源神鳥居,被當地民眾譽為 #源神 如今依然祀奉著:金山毘古神呢!祭神祈求:增強性功能.安產.子孫.轉運等等。不訪也來臺東男人石朝聖,用神道禮 (兩敬禮兩拍手一敬禮) 參拜吧!
嘛~還是想吐槽一句:政府真喜歡留怪怪的東西,可能拆的時候心情複雜就跳過了,如果桃園神社是日本戰後保存最完整的神社,那日本戰後保留最完整的神道教御神體就在臺東男人石。
延伸閱讀 臺灣自然崇拜與神道的差異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382428951869364/permalink/2681945891917657/
延伸閱讀 石燈的秘密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382428951869364/permalink/2745547035557542/
資料參見:《臺灣神道教學術團神道資料庫》。(1) 臺灣神道教學術團 https://bit.ly/3fZ4HW0
臺灣曾有機會保存的神社
臺灣曾有機會保存神社,這標題中的神社是指建物遺址,並非恢復神社經營。研究臺灣神道史發現一些有趣的觀點,是這樣的,戰後神社大部分是主結構受到留存,直到1972年9月29日發表「對日斷交聲明」後,內政部於1974年2月25日「臺內民字第573901號函」中,發佈「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行政命令將神社全數拆除改建。因此大部分神社的拆除史都是1974年前後,說也奇怪就連挪為他用的神社,不管是宗教用地.學校用地.忠烈祠用地,都巧妙的避開神社主結構,或是直接使用神社結構,細心呵護直到1974年2月25日的大規模拆除。因此這邊整理各學派論點供大家參考。
仇恨拆除論
顧名思義就是執政者或民間因仇恨而拆除,1944年4月17日蔣委員在中央設計局內成立「臺灣調查委員會」,統籌規劃接收臺灣的事宜。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國民政府派任陳儀為臺灣最高執行長官,來臺負責接收工作,從11月1日起到11月30日止,全部接管工作必須完畢。神社土地的歸屬,依據內政部所頒「地方政府接收處理日人寺廟祠宇注意事項」第四條之規定,頒布「臺灣省各地神社土地處理要點」,按造該神社土地原來所屬的行政區域層級,將其土地分別規劃歸國有.省有.縣市有.鄉鎮有。如果真的是因為仇恨而拆除,那可能在1946年就該陸續執行拆除計畫來達到「去日本化」,因此「仇恨拆除論」無法促成全面拆除神社的主因。
挪為他用論
論點主要敘述神社因挪為他用而拆除,二戰後的神社土地歸屬:神社土地的歸屬,依據內政部所頒「地方政府接收處理日人寺廟祠宇注意事項」第四條之規定,頒布「臺灣省各地神社土地處理要點」,按造該神社土地原來所屬的行政區域層級,將其土地分別規劃歸國有.省有.縣市有.鄉鎮有。當中將神社土地,由中央分配到地方,作為各種建設地目用地,主要有忠烈祠.學校.公園.寺院.各公家機關等。但真的要拆除挪為他用,那為何建設興建時,要迴避神社主結構建物,呵護保存下來呢?
這派論點也有人說:是因為挪為他用而保存的,也是不再使用而拆除。事實上直接使用神社建築案例滿多的,但這並不能成為保存的藉口,因為神社的本殿建築小,並沒有使用價值,手水舍.石燈等更不用說,所以如果真的挪為他用保存,那為何連同這些用不著的設施也一併留存呢?因此「仇恨拆除論」無法促成全面拆除神社的主因。
拆除耗工論(主流)
拆除神社時需要消耗大量資源,因此選擇無視與迴避,到了內政部於1974年2月25日「臺內民字第573901號函」中,發佈的「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才陸續拆除,這是主流論點之一,但還是有疑點。
疑點1:戰後許多不使用的神社建築,不是荒廢狀態而是有定期修繕的?這是否能解釋呢?
疑點2:戰後許多不使用的神社建築,大部分時間是受到帆布掩蓋的?也許稱不算疑點,但還是提供給各位。
階段性拆除論(主流)
雖然1945年神社土地完全接收,無直接無直接拆除,但事實上是階段性拆除的論點,1955年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給民政廳公文提及「神社牌坊」「鳥居」「奉獻燈柱」等日人遺物應予拆除。內政部於1974年2月25日「臺內民字第573901號函」中,發佈「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
1 . 日本神社遺跡應即徹底清除。
2 .日據時代遺留具有表示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紀念碑、石築構造物應予徹底清除。
3 . 日據時代遺留之工程紀念碑或日人紀念碑,未有表示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無損我國尊嚴,縣市政府認為有保存價值者,應詳據有關資料圖片,分別專案報經上級省市政府核定,暫免拆除,惟將來傾塌時,不再予重建,其碑石移存當地文獻機構處理。
4 .民間寺廟或其他公共建築內,日據時代遺留之日式裝飾構造物,如日式石燈等,應勸導予以拆除或改裝。
5 .日據時代建造之橋樑,經嵌之碑石仍留存日本年號者應一律改換中華民國年號。
6 .日據時代遺留之寺廟捐題石碑或匾額以及日據時代營葬之墳墓碑刻等,單純使用日本年號者暫准維持現況。
因此許多人認為是為了中國化的階段性拆除,但疑點依然在:許多不使用的神社建築,受到定期修繕的?這是否能解釋呢?
觀光保存論(主流)
1945年後神社土地完全接收,但因戰後許多建築仍被留存,成為了觀光的熱潮,即使在出門得簽保證人的年代,還是很多人願意到神社旅遊,因此政府可能有意保存這些建築,作為古蹟潛力點保養而編列經費定期維護,並下令平時蓋上帆布或用其他方式遮掩避免有心人士破壞,這論點是可能性在,但內政部於1974年2月25日「臺內民字第573901號函」中,發佈「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因此神社陸續拆除,但缺乏相關證據仍有待考證。
鞏固政權論(主流)
中華民國中央遷移來臺後無心市政,因此神社土地即使規劃建設也是閒置荒廢,而公部門許多進駐的建築,也都沿用日本時代舊建設節省開銷,在這氣氛下神社建築也被同樣使用著,而神社土地上的本殿.手水舍.石燈等其餘建築.因拆除耗時耗工選擇閒置,一度成為觀光熱潮,擔心民眾思日或仇日因此1955年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給民政廳公文提及「神社牌坊」「鳥居」「奉獻燈柱」等日人遺物應予拆除改建,並要求將神社用帆布蓋住或是其他方式遮掩,但隨著國際局勢緊張,1972年9月29日發表「對日斷交聲明」後,為了鞏固政權,擔心思日與仇日的動亂,內政部於1974年2月25日「臺內民字第573901號函」中,發佈「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全數拆除神社。但這論點無法解釋定期維護神社的行為。
我們的關點
如何推敲事實為何呢?臺灣神道教學術團隊認為,各論點可能都各佔一籌,只是影響多寡的問題,因此我們以相信各方論的方向推估,仇恨拆除論的仇恨成分,挪為他用論的挪用事實,拆除耗工論的論點,觀光保存論的潛力,鞏固政權論的主流,我們嘗試將各論點的優勢彙整成可能的正史以下觀賞。
臺灣的神社拆除史
1944年4月17日蔣委員在中央設計局內成立「臺灣調查委員會」,統籌規劃接收臺灣的事宜。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於臺灣撤退後,全臺灣所有神社瞬間全面廢社,僅存少數民間神社,恢復並偷偷祭祀著。國民政府派任陳儀為臺灣最高執行長官,來臺負責接收工作,從11月1日起到11月30日止,全部接管工作必須完畢。神社土地的歸屬,依據內政部所頒「地方政府接收處理日人寺廟祠宇注意事項」第四條之規定,頒布「臺灣省各地神社土地處理要點」,按造該神社土地原來所屬的行政區域層級,將其土地分別規劃歸國有.省有.縣市有.鄉鎮有。當中將神社土地,由中央分配到地方,作為各種建設地目用地,主要有忠烈祠.學校.公園.寺院.各公家機關等。
1950年中華民國戰敗中央遷移來臺後無心市政,因此神社土地即使規劃建設也是閒置荒廢,而公部門許多進駐的建築,也都沿用日本時代的舊建設來節省開銷,在這氣氛下神社建築也被同樣採納,而神社土地上的本殿.手水舍.石燈等其餘建築.因拆除耗時耗工選擇閒置,而一度成為觀光熱潮,擔心思日思想因此1955年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給民政廳公文提及「神社牌坊」「鳥居」「奉獻燈柱」等日人遺物應予拆除改建「來達到政權治理正當性」,政府部分結構有意保存這些建築,但當時氣氛不妥,打算作為觀光古蹟潛力點,掩人耳目保養而編列經費定期維護,但因國際情勢日漸緊張,1972年9月29日發表「對日斷交聲明」後,為了鞏固政權避免思日與仇日民眾的動亂,內政部於1974年2月25日「臺內民字第573901號函」中,發佈「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行政命令將神社全數拆除改建。因此神社才全數消失。現今所留下的神社遺址,大部分都只殘存堅硬的石垣基座,因為拆除費工而受到最後的留存。
沒有結論的結論
不知道各位是否有更好的解釋呢?也歡迎提出各方意見,讓我們拼上,臺灣歷史拼圖,缺失的「神社」重要缺塊。還想獲取更多神道文化或是臺灣神道史,歡迎參觀 臺灣神道教學術團 其他文章。
延伸閱讀 源於神話的生物『狛犬』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382428951869364/permalink/2738218122957100/
延伸閱讀 臺灣的神社殞落史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382428951869364/permalink/2655481411230772/
資料參見:《臺灣神道教學術團神道資料庫》.陳國彥/陳鸞鳳/Luan FengChen《日治時期臺灣地區神社的空間特性研究》.圖:《露天拍賣》。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Facebook https://bit.ly/3aoPqyn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