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林行道樹4死命案偵破!不滿落葉影響油漆工程 包商花1200「買兇」殺樹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復流;災禍不自其基,必


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復流;災禍不自其基,必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復流;災禍不自其基,必

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復流;災禍不自其基,必復亂。
核心提示:【名句·出處】 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復流;災禍不自其基,必復亂。 (《國語·晉語一》)【原文·語境】 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復流;滅禍不自其基,必復亂。 今君滅其父而畜其...
【名句·出處】
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復流;災禍不自其基,必復亂。 (《國語·晉語一》)
【原文·語境】
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復流;滅禍不自其基,必復亂。 今君滅其父而畜其子,禍之基也。
——《國語·晉語一》節選
【釋義·點評】
意思是:砍樹不砍根一定還會再生;堵水不堵源頭一定還會再流;滅禍不從禍根滅起一定還會生亂。 告誡人們要杜絕不良現象或解決棘手問題,要從根源上著手。
內蒙古日報評論員文章《像抓發展一樣抓好穩定》:
抓穩定,必須從固本強基抓起。 "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復流"。 加強源頭治理,是從根本上減少矛盾隱患和糾紛的關鍵之舉。
-----------------
【註釋】
選自《國語·晉語一》。
基:開始。
【賞析】
寵妃驪姬一心想立兒子奚齊為太子,向晉獻公進谗言,中傷公子申生、重耳、夷吾謀逆不忠。 三個公子為避殺身之禍,被迫逃亡異國他鄉。 奚齊被立為儲君。 晉獻公去世后,大臣里克、丕鄭想接納公子重耳(晉文公)為君,因此帶領三公子的黨羽作亂,殺死太子奚齊。 大夫荀息立公子卓為君。 里克又殺死了公子卓。 太史蘇評論說:
"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復流;滅禍不自其基,必復亂。 "
意思是:伐木不從樹根砍斷,一定會重新生出芽來;堵水不從源頭塞住,一定會繼續流淌;滅禍不根除禍胎,一定會再生出禍亂來。
太史蘇認為,晉獻公攻伐驪戎國,殺了驪戎的國君,卻留下他的三個女兒,這是禍亂的開始。 正是由於獻公處置失當,斬草而未除根,最終釀成宮廷內亂,國家動蕩不安。
今天看來,太史蘇的話仍然深蘊哲理,發人深思。 它告誡人們,消除禍患,必須有"除惡務盡"的決心和勇氣,一時姑息容忍,往往會造成無窮後患。
-------------------
《國語》,又名《春秋外傳》或《左氏外傳》。 相傳為春秋末魯國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國別體著作,但現代有的學者從內容判斷,認為是戰國時期的學者依據春秋時期各國史官記錄的原始材料整理編輯而成。 《國語》中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谏、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開創了以國分類的國別史體例,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 其記載了上起西周周穆王征犬戎(約西元前976年),下至韓、趙、魏滅智伯,共約500年間的歷史。 《國語》記史用語縝密、生動、精煉、真切,為歷代所稱道。
《國語》全書有二十一卷,分別記載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事,是各國史料的彙編。 成書約在戰國初年。 各國"語"在全書所佔比例不一,各有側重。 《周語》對東西周的歷史都有記錄,側重論政記言。 《魯語》記春秋時期魯國的事件,但不是完整的魯國歷史,也很少重大事件,只是一些小故事議論。 《齊語》記載了齊桓公稱霸之事,主要是管仲和桓公的言語。 《晉語》篇幅最長,共有九卷幾近佔了一半,所以對晉國歷史記錄比較全面、具體,敘事成分較多,特別側重於記述晉文公的事蹟。 《鄭語》則主要記史伯論天下興衰的言論。 《楚語》主要記楚靈王、昭王時期的事蹟,也較少記重要歷史事件。 《吳語》獨記夫差伐越和吳之滅亡,《越語》則僅記勾踐滅吳之事。
《國語》以記言為主,所記多為朝聘、饗宴、諷谏、辯诘、應對之辭。 《國語》記言文字在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面都很縝密,又有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生動活潑而富於形象性。 需要說明的是,《國語》的素材來源不一,編者也沒有經過潤色,所以記錄水平參差不一,風格也有差異。 比如《周語》旨在說教,行文委婉,多長篇大論;《魯語》篇幅不長,語言雋永,《楚語》《吳語》《越語》則文字流暢,頗有氣勢。 另外《國語》雖然記言多於記事,但《國語》沒有單純的議論文或語錄,會有一些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現出敘事技巧和情節構思上的特點。 總的來說,《國語》也有對歷史事件因果關係的敘述,但不及《左傳》普遍、完整,而且重點在大篇幅的議論上。 但也有一些極富戲劇性的情節,甚至還有虛構的情節,顯得幽默風趣。
1.動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咨。
【出處】《國語·周語》
【釋義】行為舉止莫過於恭敬,持家居家莫過於節儉,道德品行莫過於謙讓,辦事做事莫過於徵求他人的意見。
2. 夫見亂而不惕,所殘必多,其飾彌章。
【出處】《國語·周語》
【釋義】看到亂子出現,若不警惕,損失就會更多;如果想掩飾自己的過錯,只會使過錯更加明顯地表露出來。
3. 狐埋之而狐公尺之,是以無成功。
【出處】《國語·吳語》
【釋義】狐狸實在多疑,剛把東西埋起來,又把它掘出來看看,到最後也沒藏好。 常用來比喻人疑慮太多,不能成事。
4. 君以為易,其難也將至矣。
【出處】《國語·晉語》
【釋義】往往在你覺得是輕而易舉的時候,困難也就跟著來了。 常用來說明做事不能麻痹大意。
5. 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
【出處】《國語·越語》
【釋義】偉大而不驕傲,勤勞而不自誇有功。
6. 敗不可處,時不可失,忠不可棄,懷不可從。
【出處】《國語·晉語》
【釋義】政令敗壞的地方不能居住,機遇不能喪失,忠誠的人不能拋棄,顧著私慾的情緒不能依從。
7. 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噁心生。
【出處】《國語·魯語》
【釋義】百姓參加了勞動就會因勞累而去思考如何節儉律己,若經常思考這些問題,就會使自己的心地善良起來;無所事事就會放肆起來,一旦放肆,就會忘掉善良,沒有善良就會滋生作惡之心。
8. 不厚其棟,不能任重。 重莫如國,棟莫如德。
【出處】《國語·魯語》
【釋義】不使用粗壯的房樑,就不能承受屋頂的分量。 沒有什麼分量比國家的利益更重要,也沒有什麼棟樑比品德高尚的人更合適。
9. 過而能改者,民之上也
【出處】《國語·魯語》
【釋義】犯了錯誤能夠改正的人,是百姓中的上等人。
10. 惡有釁,雖貴,罰也。
【出處】《國語·魯語》
【釋義】只要犯了罪,即使地位再高,也應受到處罰。
11.戚施不可使仰。
【出處】《國語·晉語》
【釋義】駝背的人,是無法讓他直起身子來的。
12. 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復流;滅禍不自其基,必復亂。
【出處】《國語·晉語》
【釋義】砍伐樹木不從樹根開始,必定會重新萌生;堵塞河水不從源頭開始,必定會重新流淌;消滅災禍不從根本著手,必定會重生禍亂。
13. 心如欲壑,後土難填。
【出處】《國語·晉語》
【釋義】慾望像深谷一樣,很難填滿。
14.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出處】《國語·周語》
【釋義】向善就好像攀登山峰一樣難,向惡就好像山石坍塌那樣容易。 比喻上進困難,墮落卻快得驚人。
15. 華而不實,恥也。
【出處】《國語·晉語》
【釋義】形式華麗而沒有實際內容,是恥辱。
16. 有過必必勝客,有不善必懼。
【出處】《國語·楚語》
【釋義】有了過錯一定要悔改,幹了壞事肯定會覺得害怕。 告誡我們知錯就改,不要做壞事,不然良心不安,心裡害怕。
17.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出處】《國語·周語》
【釋義】堵住民眾的嘴巴,比堵塞河流還要可怕。 河流若被堵住而決口,傷害的一定多,民眾也是如此。
18. 夫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後履之。
【出處】《國語·吳語》
【釋義】凡是計劃一件事,一定要預見到肯定能成功,然後才去實行。
19. 聲一無聽,物一無文。
【出處】《國語·鄭語》
【釋義】單一的聲音不中聽,單一的東西沒有文采。
20. 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
【出處】《國語·越語》
【釋義】得到了機遇就不要懈怠,機遇一旦錯過,就不會再度重來。 老天給予的機會,如果不能利用,反而會遭受懲戒。
21. 禍不好,不能為禍。
【出處】《國語·周語》
【釋義】災禍是不好的,(因此)不能製造災禍。
22. 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後乃可以成功
【出處】《國語·越語》
【釋義】人事一定要和天地相互配合起來,然後才可以成功。
23. 人之求多聞善敗,以鑒戒也。
【出處】《國語·楚語》
【釋義】人應該多知道正面和反面的東西,以便從中吸取教訓。
24. 上醫醫國,其次疾人。
【出處】《國語·晉語》
【釋義】最高明的醫生能醫治國家的疾病,其次才是給人看病。
25. 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
【出處】《國語·晉語 》
【釋義】大樹不能生長在屋脊上,松柏不能生長在矮牆上。 常用來比喻人才的成長要有一定的條件。
26. 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
【出處】《國語·周語》
【釋義】放開人民的嘴,讓他們有話直說,政事的善惡好壞就都可以清楚。
27. 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出處】《國語·周語》
【釋義】治理河道,要用疏導的辦法使其通暢;治理百姓,要引導百姓使其敢言。
28. 兄弟谗鬩,侮人百里。
【出處】《國語·周語》
【釋義】兄弟之間雖然因誤聽谗言而爭吵,但仍能一致抵禦欺侮自己的人於百裡之外。
29.輕則寡謀,驕則無禮。
【出處】《國語·周語》
【釋義】輕舉妄動的人做事缺乏思考,驕傲自滿的人待人缺乏禮數。
30. 時不可失,喪不可久。
【出處】《國語·晉語》
【釋義】要緊緊抓住時機不能錯過,錯過了也不能延誤太久。
---------------------
看「資治通鑒」,發現裡邊收錄了很多雋語箴言,雋語的意思是短而機智的好句子,箴言的意思也就是刺耳逆言的意思,用來規勸,勸誡那些做事不守規矩的人。 今天拿來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可以多多約束自己,規勸他人。
2.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 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 ——宋代蘇轼《晃錯論》
天下的禍患最不能處理好的,是表面上太平無事,其實卻有意想不到的隱患。 安然不動地看它演變而不想出解決辦法,就怕弄到不能挽救的地步了。
3.位在十人之上者,必處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處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處天下之下——清代唐甄《潛書·任相》
要做十個人的領袖,必須向十個人虛心求教;要做百人的領袖,必須向一百個人虛心求教;要做天下人的領袖,必須向天下人虛心求教
4.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復流;災禍不自其基,必復亂。
砍樹不砍根,樹必再生;堵水不堵源頭,水必再流;滅禍不從貨根滅起,禍必又起。
5.舉網以綱,千目皆張;振裘持領,萬毛自整。 ——漢代桓譚《新論·離事》
提起漁網的綱繩,成千上萬的網眼就都張開了;握著衣領抖動皮襖,所有的毛自然就整整齊齊了。 比喻做事要抓關鍵,抓大事。
6.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微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只看到眼前微利就办不成大事。
7.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孟子·尽心章句下》
智者尽管无所不知,但必须急于处理当前第一位的工作。
8.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礼记》
君子少说话多做事,以此来成就自己的信用。
9.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汉代桓宽《盐铁论·非鞅》
说起来并不难,做起来就不容易了,意思是要多做事少说话。
10.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免於無形,禍固多藏於隱微而發於人之所忽者也。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明察的人很早就可以發現尚未萌芽的事物,聰慧的人在尚無行跡的情況下便能夠設法避免危患,災禍本來大多隱藏在不易察覺的地方,發生在人們疏忽大意的時候。
11.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論語·子路》
執政者講究禮法,人民就不敢不尊敬;執政者遵奉真理,人民就不敢不服從;執政者講究信用,人民就不敢不說真話
12.欲正君而序百官,必自大臣始。 ——清代顧炎武《大臣》
想要匡正君主,使百官秩序井然,必須從大臣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