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教 (消歧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明清邪教組織
明清邪教指的是被當時政府與正統宗教所排斥並壓制的民間教派,他們非道、非佛、非儒,亦有道、有佛、有儒,攙雜糅合,荒誕鄙俚。他們日常潛伏民間,蓄勢待發,往往對社會秩序構成威脅。由于這類邪教組織活動廣泛,行蹤詭秘,宣傳劫變,借著師徒關系的紐帶,聚合、發動民衆,危害社會,甚至豎旗起事。所以,統治者視之爲心腹之患,往往采取法律、軍事手段加以嚴懲,但由于他們觸角四伸,網絡密布,尤其是世俗利益對教首的刺激,代代繼起,難以根絕。這裏,我們對明清邪教組織的幾種類型作些剖析。
《銷釋接續蓮宗寶卷》在講述呂尼西大乘教開法會時的情形時說:“普請二百四十蓮宗頭行,三百六十護杆領衆,來臨聖會,定派分宗。”“我不免的下生人間,落在陝西西安府王壽村呂宅投胎。後借凡身……立四十八房,渡四十八祖,立四十八個頭行。選八大總引,分六枝杆頭續,共續六八四十八個頭行。”[1]僅此一個教派,就有如此複雜的組織體系,難免令人眼花缭亂。實際上,明清邪教確實是以三宗五派、九杆十八枝、九宮八卦等名目組織而成的。
一、三宗五派、九杆十八枝
明清邪教中,西大乘教、聞香教、圓頓教等教派的傳教組織有一套很有特色的網絡系統名稱,即三花五葉(或稱三宗五派)、九杆十八枝。聞香教、金丹道所奉《皇極金丹九蓮正信皈真還鄉寶卷》簡稱《九蓮經》,最早刊于弘治年間),其第十六品就以“三花)五氣”爲品名。內有:“老無爲,坐玄關,提名揀點。點三宗,何(和)五派,各認枝杆”,及“內九宮,外八卦,三宗五派”,立九杆,十八枝,將法開通”之語。其第十四品“無爲祖師明真品”雲:
“星宿九九與天齊,皇泰交官鬥星移。五盤四貴從安立,三宗五派定根基。”
據現存史料來看,明中葉出現于京郊的呂尼西大乘教最早按“三宗五派”形式發展組織,由教主(即皇姑寺住持)統率若幹“總引”,一個總引領導若幹“房”,房是以地區劃分的,但不同于行政區劃,大概以教徒多寡、基層組織多寡來劃分的。如果一個地方教徒衆多,也可分一房二房三房。反之,“房”可能要跨村跨鄉。統率“房”的教頭稱“頭行”,一個總引一般領導六個頭行。總引是和教主直接聯系的人。隨著教勢擴展、衰縮而增減。“房”以下稱“枝杆”,頭目叫“頭續”,頭續管若幹個“領衆”,領衆相同于現代的小組長。這樣,各級教職的次序是:教主———總引———頭行———頭續———領衆———教徒。[2](P.219)聞香教的這套組織方式,雖不是王森首創,但很具代表性。其組織功能在于在政治上(教主命令)、經濟上(斂錢彙送教主)能上傳下達,伸展自如。嶽和聲《餐微子集》記雲,各級傳頭“斂積香錢,或絡繹貢送森家,口稱朝貢,或盛貯別所,以待森支用”,便是這一現象的生動描述,當然,所收香錢雖一級一級彙送,但允許各級留下一小部分,起“以資鼓勵”的作用。
明末出現的圓頓教的組織,也稱三宗五派、這是因爲創教祖師弓長入過西大乘和東大乘教的緣故。但他有所改良,稱紅梅三宗、紅梅五派、紅梅第幾枝等。每宗每派的頭領稱“頭行”,每位頭行領導八位師兄弟,稱“頭續”。他們分布的地方,則以八卦命名方位,這應是受別的教門如金丹道內九宮外八卦說的影響,其具體組織名稱是:紅梅三宗:頭宗天元子居乾元官、二宗明元子居都鬥(坎宮)、三宗真元子居靈山宮。紅梅五派:頭派迎春子居青龍宮(震宮)、二派發春子居巽風宮、三派宜春子居離火宮、四派景春子居聖地宮(坤宮)、五派收源子居金牛宮(兌宮)。
三宗五派之下,尚有九杆十八支。據《龍華經》記載,圓頓教有頭行、領袖、開示、經主、會頭、會主、領衆、走道、壇主、香頭等衆多的在教職稱。一般徒衆亦稱爲失鄉。在聞香教中又稱爲善友。在乾嘉年間甘肅流傳的悄悄會中,其組織系統基本是弓長圓頓教的延續。如石慈悄悄會案中,石慈起會時恐衆人不信,借經內有“三字合同、三宗、五派、頭行、失鄉”字句,編造合同暗號,並妄稱王化周爲陳抟祖禮文宗,張添佐爲正機祖量主宗,石明爲悟道祖衆重宗,指爲三宗。又令祁全必、李世運、石漢柱、張興、馬有寶爲金、木、水、火、土五派師傅。其五派以下之頭人,名爲頭行,頭行以下之散徒,稱爲失鄉。王化周等共尊石慈爲彌勒佛祖總師傅。[3]馬才成悄悄會則依石慈悄悄會模式稍稍變通。嘉慶七年,馬才成知石慈因經內有三字合同、三宗、五派、頭行、失鄉字句,編造合同、暗號,傳徒斂錢,馬才成便仿照傳徒,又因宗派等名目不便與石慈相同,致有混淆,隨改爲“天然”、“迎春”、“玉春”三宗;又改石慈等“金木水火土”五派爲“紅梅”、“首春”、“昌春”、“義春”、“迎春”五派;以下之“頭行”,改爲“即發”;再下之“失鄉”改爲“賢良”,遞相約束。[4]關于邪教中的九杆十八枝的組織,由于史料不全,難以洞見全貌,這裏以紅陽教爲例,略作敘述。嘉慶年間,直隸吳橋縣破獲一起紅陽教案,在教徒陳玉章家起獲抄本《飄高老祖臨風目錄》,載有頭會臨清州高會主,二三四枝韋縣(應即直隸威縣)蘇道人等,暨二三四輩韓允方等,續登張師傅,並有“通天乾元亨利貞枝臨城縣祁家莊高爺”等姓名。據劉和說,乾隆四十四年,因患病請同村已故素習弘陽教之尹成功醫治痊愈。
尹成功勸令入教,劉和允從,即拜尹成功爲師。尹成功在日曾對他說起,紅陽教共是九幹十八枝,自己系接“聖幹金容玉花枝”,又名“海會頭”。[5]該教相傳十余輩,每輩分九杆十八枝,基層組織尚不在內,可見其組織之龐大。與三宗五派、九杆十八枝相近的還有“五盤四貴”之名。
乾隆年間,江西人吳子祥編造大乘大戒經忏及齋單,並用盤裝果供神,名爲齋盤,立有天、地、人、神、聖五等各色,取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之義,卻病延年;並以吃齋念經期在超凡入聖,隨以聖盤爲首,吳清遠供聖盤,何樊英之父何若供天盤,徐帼珍之父徐步瀛供地盤,蔣成士之師張連發供人盤,詹米才之母舅萬興兆供神盤。吳子祥則在五盤之上,統一指揮。雖然先後破案被獲的案犯並不承認有五盤教名目。但在官方檔案中仍然被稱作五盤教。[6]吳子祥創立五盤教,顯然是受到《皇極金丹九蓮正信皈真還鄉寶卷》啓發的。《九蓮經》多處提及“五盤”:“五盤四貴從安立,三宗五派定根基”,“老無爲,明楊三會,收萬法各認宗支,各認宗支,同入五盤四貴”,“古雲城,拜真天,得見收原,九宮八卦盡周全,五盤四貴同一體”。[7]“五盤”者,五會之謂。四貴也是指組織機構。因此《九蓮經》作者要求衆門徒既要各認宗支,在五盤四貴的組織體系中立定三宗五派根基,並要求各組織團結一體,完成弘揚龍華三會,萬法收緣的大業,同赴雲城,共證仙佛之道。
另有一種以五行組織的教派,與“五盤”類似。明清之際,無爲教在福建流傳,明末閩縣鄭七、王寰所屬無爲教一直延續到清初,還很活躍,《榕城紀聞》有一則消息:其教分金木水火土五股。……其法,有忏悔期,男女混處,聽主教者指揮,任其所欲。其所食糧,各處獻納,甚有傾家竭産以事之。疾于貢稅,富于朝廷,牢不可破。至是事露,通城攻之,教主責死于福州府堂。[8]
當然,三宗五派、九杆十八枝、五盤四貴等,只是明清部分邪教組織的情況,而且是根據經文敷衍,有些則是互相模仿,與邪教組織的實際情況不一定對得上號。聞香教組織就因時因地而異,並不止于分三宗五派,而是仿照黃天道二十四會。用了“會”的名稱,建立起大小不等的會,或四五百人,或二三千人,多寡不等。盡管如此,三宗五派、九幹十八枝仍可視爲聞香教、圓頓教等教派的基本組織形式。
二、八卦
以九宮八卦組織教派,在前引《皇極金丹九蓮正信皈真還鄉寶卷》中即已出現,但真正以八卦創教分派,則是清初創立的八卦教,這也是清代出現的最著名、影響最大的教派之一。八卦教本意即按乾卦、坎卦、艮卦、震卦、巽卦、離卦、坤卦、兌卦分派相傳。
在八卦教及其最大支派離卦教及一炷香教的內部傳說中,有一個李亭玉創教神話,據《浩然綱鑒》稱,一炷香教教主董四海曾收下李亭玉等八大弟子,擬按內九宮外八卦的思想組織教派,實際上他所傳八支只是徒有虛名。而相傳李亭玉的八大徒弟確是以八卦立教。即乾卦姬秀林、坎卦郭玉清、艮卦張哲光、震卦王濟世、巽卦陳義賢、離卦郜皇載、坤卦柳茅生、兌卦邱廉惠。李亭玉的八位徒弟有七人已難以查考,只離卦教確系郜姓,河南商丘人,名郜雲龍。清代郜氏離卦教子孫破獲後都供稱其祖郜雲龍是山東單縣八卦教倡始人劉佐臣的徒弟,不是李亭玉徒弟。原來劉佐臣初創教時不稱八卦教,稱“一炷香五葷道”,是董四海一炷香教張錫玉派下支流。一炷香教與八卦教初創時的關系比較複雜,這裏不擬展開。
目前我們只知劉佐臣創立八卦教時,最初只有離、震、坎三卦,至乾隆時期劉儒漢掌教時期才大致成型,至劉省過掌教時才趨與完備。劉省過供稱:“伊曾祖劉佐臣興教時,伊尚未生長。止聞得伊祖劉儒漢傳教時,所收之徒分爲八卦,每卦以一人爲卦長,二人爲左幹、右支,以下俱爲散徒。每卦各自收徒,所收之徒,各出銀錢送與卦長,卦長彙送與教主,多寡隨便。當時因八卦不能齊全,有以一人而兼兩卦者,其從前卦長姓名久已物故,現在之人皆每卦中支派。”[9]
乾隆五十五年,震卦教徒劉照魁犯案,有關案犯的供詞爲我們提供了當時八卦教的具體組織情況。劉照魁供稱:“教內定有八等名號,入教後遇有功行,先封爲傳仕,由傳仕升爲全仕,由全仕升爲點火,以後流水、總流水、擋來真人、開路真人、指路真人,以次遞升。”因劉照魁在教內“功行較大,徑封爲東震至行開路真人。”[10]
另一案犯王禮供稱:王中本系震卦教主,從教的人內,有給與“秋仕”、“麥仕”、“全仕”、“點火”等名號,秋仕是托生秀才,麥仕是托生舉人,全仕是托生進士,點火是專管出錢人的姓名,單子,用火燒了,使陰司記賬,因此叫做“點火”。[11]由于八卦教組織比較嚴密,往往成爲一些有野心的人的起事工具。林清被捕後供稱:“我先前入教,原希圖斂錢,後來因我會說話,衆人推我掌卦,就總領了八卦。那滑縣的李文成,除坎卦外,七卦俱是他領的,七卦內有事,李文成須來報我,我又見攏的人多,就起意謀逆。”[12]
八卦教雖有八卦之名,但史料中較爲常見的,以坎卦、震卦、離卦的傳播較爲廣泛。其支派、變種甚多。坎卦、離卦教以“在理”二字爲暗號,在理教似其支派。震卦教中,乾隆四十八年開州人郝成又稱震卦教爲收元祖白陽會。離卦教之別名最多,有稱義和門,有稱如意離卦教義和門,有稱中央離卦教、中央聖道離卦教、中央戊己土聖道會、黃山教等等。
三、五行十地
道光年間,青蓮教在全國廣爲傳播,尤以華中各省爲甚。青蓮教是由吳子祥大乘教(即五盤教)發展演變而來的一個龐大的教門組織,分支甚多,對晚清邪教、會道門影響極大。其組織系統的特征即所謂“五行十地”,即以十八省爲道家十方,以外五行與五德爲十地大總,各認一方,十地大總又各分派其徒,共爲一百零八盤,到處輾轉傳徒。
道光二十五年,武昌等府陸續破獲青蓮教案,逐漸揭開其內幕。陳依精、安依成等供認,在四川傳教時會遇素習青蓮教之李一原即李依微、林依秘即林視官、葛依元即郭建汶,說起都在四川傳有徒弟,因所傳不多,恐在一處易于破案,大家商議分往各省傳教收徒、騙取銀錢,必須扶乩判出字派,方好傳習。隨于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內,同到湖南善化縣地方,請江南人劉依道設壇扶乩,定下字派,是“元秘精微道法專真果成”十字,都用依字加首,名爲“十依”。又定致溫、致良、致恭、致儉、致讓五名。因恐人多名字不敷,又添“克持”二字,共十七字派。又分出內五行五人,專管乩壇;外五行五人,同五致字爲十地,分往各省傳徒,都托乩筆扶出。[13]
陳依精等人還供出了青蓮教向全國發展組織的龐大計劃,這個計劃並不因爲道光二十五年青蓮教案發而終結,相反,這批派出去的骨幹能量極大,以至其組織漸漸如蛛網密布,後來的先天道、一貫道、歸根道等著名會道門都是從這一系統演化的。並在組織結構上多有模仿。
拿歸根道來說,其最高組織機構爲總堂,印譜稱祖堂。按人數多寡在各地分設支堂(佛壇),支堂下設若幹大分堂,大分堂下設若幹中分堂,中分堂下設若幹小分堂,即家庭佛堂。歸根道各堂均有堂的名稱,大多設在當地寺廟中,特別是觀音廟中,這是歸根道的一個特征。其內部職級分:祖師、五行、十地、四八、頂航、保恩、引恩、證恩、天恩、執事、衆生。[14]
四、輩分傳遞
明清邪教的傳承,其橫向關系有三宗五派、九杆十八枝、九宮八卦、五行十地等名目,其縱向關系基本是師徒父子相繼的,據此,許多邪教都形成了輩分制和家族傳教制。這裏以龍華會和弘陽教爲例,針對邪教組織中的輩分制略作敘述。
姚文宇無爲教(又名龍華會)創立于明末,興盛一時。崇祯二年,爲了“續靈山法派,接續人天”,姚文宇打算將其組織分爲中左右三枝,每枝再分禮義廉恥孝悌忠信和九代排列,以體現九九八十一之數。但還未實現,由于應繼南傳人普福、普記等叛教,三枝九代的設想無法安排。于是他作了些改變,仍設中左右三枝:中枝有七派,每派下由“禮義廉恥孝忠和”七枝相延續,即第一輩是七個禮字,每個禮字名下引進七個義字,共要引進七七四十九個義字,就該引進三百四十三個廉字的了。法名無論前後輩總以“普”字取名,有一人止許引進七個人爲止。左右支是以禮義廉恥孝序派,每人許引進五人。左右支的人在何處是不知道的。小的們是義字輩普祿到這裏起首的,將有百年了。[15]按,因爲其教中法名無論前後輩總以“普”字取名,故又名“一字教”。弘陽教主韓太湖創教不久即亡故,在他生前尚未爲其組織定下九宮八卦、三花五葉(即三宗五派)一類名稱。各地教徒自行傳教,盡管如此,其輩分傳承在後來的一分清代檔案中有清晰的揭示。
嘉慶年間,官府在直隸吳橋縣破獲陳玉章傳習弘陽教案,陳玉章供詞中除了對弘陽教的九杆十八枝作了部分含混不清的交代外,還將弘陽教主的輩分傳遞徹底抖了出來:一輩,飄高老祖,前明隆慶四年曲周縣韓春坡。二輩,張光臨,又名張鬥樓,巨鹿縣張家莊人。三輩,林紅陰,又名林光士,南宮縣人。四輩,劉姓,冀州人;五輩,郭姓,故城縣柞子上;六輩,邢姓,山東德州城北第八屯人;七輩,萬之正,故城縣萬家莊人;八輩,劉道名,德州西邊不知何處;九輩,左龍章,德州李凹莊人;十輩,劉大宿,德州香房劉家莊人;十一輩,尹成功,德州曾家庵人;十二輩,劉和,德州曹家庵人。[16]如果把陳玉章這一輩算上,自明萬曆年間韓太湖創教至清嘉慶間,弘陽教已經先後傳遞兩朝十三代。後來弘陽教又屢遭清王朝鎮壓取締,卻仍然蔓延不絕。據李世瑜先生、宋軍博士研究,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天津、北京、河北一帶,仍有弘陽教的活動足迹,足見其生命力之頑強。[17]
五、其它類型
許多邪教流傳雖久,分布雖廣,但在其傳播過程中往往是各呈特色的,其組織形式也不例外。這裏就對一些邪教組織有別于前述類型的情況作些介紹,山西汾陽境內圓頓教的組織形式是“堂”,于明末由魏希林傳入,逐漸發展至山西、陝西兩省,遍布數十州縣,前後十輩。嘉慶二十二年,山西汾陽圓頓教祖堂及陝西圓頓教組織同時被破獲。據記載,陝西華州、渭南等處解枝征等人祖輩相沿習圓頓教已八、九代。解枝征供稱,其教起于前明,名曰四炷香,設有經堂,供奉經卷、佛像。自山西汾陽縣羅城村魏姓傳于山西曹姓,轉傳于解映雪。曹姓爲其取名義法堂。解映雪轉傳李紀道遠祖李榮華,取名樂山堂。又傳陳文模即陳五之祖陳宏閻,取名金祖堂。又傳惠廷虔之祖惠澤民,取名旺裏堂。又傳惠學信之祖惠亮宗取名四恩堂。又傳張晴霄之祖張玉全,取名複興堂。各傳經卷,各自在家供佛,吃齋念經,名曰四炷香,相沿八、九代。山西魏姓俱呼爲老魏大爺,曹姓呼爲曹三老師傅,解映雪稱爲解好爺。[18]其教每年四季各于義法堂、樂山堂、金祖堂、旺裏堂、四恩堂、複興堂聚集作會,並于每年七月三日老教首魏希林生辰時,各堂教徒各攜香資赴堂趕會。各堂積得銀兩,即分派教徒前往山西汾陽魏姓祖堂解繳香金。
在道光年間破獲的直隸清河縣尹老須離卦教中。尹老須結會斂錢,自稱南陽佛,住屋名爲飛龍寺,並創立大場、小場、朝考等組織名目,作爲傳教、斂錢的網絡。[19]
雲南張保太大乘教十分重視雲南雞足山大乘教基地的建設,著重建立以張氏家族爲核心的傳教網絡。張保太還十分重視對京畿、直隸及長江中下遊各省的傳教,早在雍正年間即委派貴州呂朱氏即呂齋婆,攜帶幹兒葉相朝即王桂林進京,開荒辦道,並給予授記。乾隆三年,又續派其大弟子、四川的唐登芳到北京。同時,對長江中下遊的湖廣、江西和江南,也陸續派人傳教,在江南變名爲龍華會。
張保太大乘教組織在傳教授徒時,往往根據傳教師傅活動能力的大小和及斂獻銀錢的多寡,由張保太或其代理人封贈授記,發給一紙憑單、護照,以確定其在大乘教中地位的高低,其職位有:總統宮元佛、左中宮、右中宮,護道金剛、承中、上繞、下繞等等。
乾隆二十五年,四川合江發生宋朝倫無爲教案。宋朝倫無爲教在原張保太大乘教基礎上略加變通,收徒傳教,凡吃齋入教之人,或只給收錢字帖,或寫給授記,有承中、上繞、中繞、下繞等項名色。分別設立東西南北四首領,稱爲“四盤”,又謂“四金、四聖”。經羅文仕認可,以宋朝倫掌東盤,王文選掌西盤,陳天位掌南盤,黎掌北盤,輾轉招人入教。[20]
在許多邪教組織中,模仿前朝或當時政權的方式也頗爲盛行。此舉方榮升收圓教爲例。方榮升爲其教定有五等執儀,後又增爲九品,最上者爲批寶慶會,次爲批寶法會,以下有加修二次、加修一次等名目。在方榮升密室起出箱內有紅紙長經折一個,面上橫書“白陽定品”及大字書寫的“聖旨”二字,後開列三宮六院及大將軍、大學士、丞相、王、侯、公、伯,下至大夫、六部、郡域、關□各官名,並品級、俸米數目,均未注明封授何人。其折後則開列教內九品執儀,于每名之下按品級分注。又于“批寶慶會”之前添寫“副理山河”之銜,注爲一品。而每項下各注名數,自一名至一千零六名。教徒李元興等供稱,此系方榮升所造封官制度,候舉事後,即按九品執儀改授官職,其名數之多,曾聽方榮升說,將來傳教愈廣,即照如此數目分派。[21]方榮升收圓教尚未舉事即被破獲,但其計劃之龐大、周密卻不免令清王朝驚出一身冷汗。
各種邪教建立一套完整的組織機構,可以使教主的意志得到最大限度的貫徹,即所謂“欲興作則大工可刻期而成,欲財貨則千金可一呼而湊,一言傳一夕可以達千裏,一令招指日可以集萬衆”。[22]從上面的簡單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明清邪教之泛濫,與其組織的發育完善有著極大的關系
明清邪教組織-历史档案-人本網 https://bit.ly/2zh7Scj
-------------------------
大乘一詞來源於大乘佛教。大乘教和大乘可以指:
佛教
大乘佛教:佛教兩大派別的一支,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
大乘上座部
其他宗教
大乘教 (北魏):僧人法慶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冀州(今河北境內)以佛教名義起兵的一個宗教民變組織。
大乘:法慶率大乘教起事時的年號。
羅教,清代多稱大乘教,明清時代民間宗教。
西大乘教:產生於明朝,以北京保明寺(又名皇姑寺)為中心的一個崇拜無生老母的新興宗教。
東大乘教:明朝萬曆年間王森創立的一個秘密宗教組織,後來成為白蓮教的一支。今先天道、龍華教、一貫道之前身。
雞足山大乘教:清朝康熙年間創於雲南雞足山的一個秘密宗教組織。
大乘教 (消歧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TBB5p0

大乘教 (消歧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