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KN3nIu
朱姓源於朱襄氏,朱襄氏是炎帝(姜)的別號,同時也是最早以朱名號才,為朱姓中最為古老的一支+朱姓曾在中國歷史上建立過兩個王朝,分別是五代時期朱溫建立的後梁和朱元璋建立的明朝。
明朝是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歷經了16任皇帝,朝代共有276年,不過後期卻因饑荒等災難走向滅亡之途,就有網友發問「明朝什麼時候開始走歪的」,貼文一出,網友們紛紛點出關鍵人物「朱元璋」。
明朝從何時開始走向滅亡?網點「關鍵人物」:根本不會治國 https://bit.ly/2YdynJC
該名網友今(28)日在PTT貼文,他以「明朝什麼時候開始走歪的」為題,表示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大一統王朝,「還把前面的蒙古人趕回蒙古高原,看起來就是一個王朝會強盛的感覺」,但綜觀整個朝代,不僅科技樹開始落後西方國家,對陸上絲路的控制也不及前面朝代,海外貿易更是從鄭和之後就沒什麼發展,「整個朝代的文治方面不行,武功早早就歪掉了,只能靠周遭幾個小國家朝貢當老大」。
貼文一出,網友紛紛留言,「大一統就注定要歪掉的」、「小冰河期饑荒、瘟疫也是亡國原因」、「科技樹落後不能單怪明朝吧」、「一開始就沒正過」、「真的開始走下坡是從萬曆」、「明朝文官很完備了,是遇到冰河期又不能改革稅制」、「整個明朝又沒有會治國的皇帝」。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網友發問「明朝什麼時候開始走歪的」。(圖/翻攝自PTT)
不過,多數網友都指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關係,「真的是朱元璋就開始歪了,他上位就歪了」、「就朱元璋廢宰相制度開始就是歪的,前幾朝再爛的皇帝只要放權給宰相好好做事,通常也沒皇帝什麼事要親力親為」、「從朱元璋開始搞藩王制、官不用繳賦又不收商稅哪來錢玩」、「朱元璋就開始歪了」、「朱元璋不會治國」、「太祖就走歪了,強人政治、皇帝不強就是滅亡」、「太祖就歪了,皇帝極權什麼都自己來,久了會病態,這種體制有問題」。 明朝從何時開始走向滅亡?網點「關鍵人物」:根本不會治國 https://bit.ly/2YdynJC
明朝藩王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KG92jl
明制,親王之嫡長子封世子,長孫封世孫,其餘各子封郡王。郡王嫡長子封長子,其餘各子封鎮國將軍。以下依次封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明神宗時,因宗室繁衍過巨,遂減歲祿,並限制繼承。親王由旁支入繼者,取消旁推之恩,原為郡王者,除嫡長子外,其餘各子仍襲鎮國將軍爵位,不得進封郡王;鎮國將軍入繼者,其餘各子仍襲輔國將軍爵位。此外,由郡王入繼者,原郡封再襲之例也被取消。
以下按照帝系及藩王世襲列舉明朝諸王,也可以見各藩王世系表連結。
明朝藩王分封情況
終明世,共有八十六親王。其中明太祖封二十四王(一王後為帝系,七王被廢或自盡、兩王絕嗣),明興宗封四王(一王為追封,三王被廢),明惠宗封一王(南明追封),明成祖封二王(廢一王),明仁宗封九王(追封一王,絕嗣四王),明宣宗封一王(後即位為明代宗),明英宗封七王(廢一王、絕嗣三王),明憲宗封九王(絕嗣六王),明孝宗封一王(追封),明睿宗封一王(追封),明世宗封六王(一王即位為明穆宗,追封四王),明穆宗封二王(追封一王),明神宗封七王(追封三王),明光宗封六王(一王即位為明思宗,追封五王),明思宗封六王(追封四王)。[4][5][6]
明朝共計實封親王六十四位,追封親王二十二位(指始封王而言,不包括世孫、世曾孫繼位、或旁支入繼後追贈父祖的親王)。實封親王中,十六位親王因事被廢、除封(晉王、周王、代王、岷王重新復封,齊王、谷王復而再廢。岷、荊、唐府有親王因事被廢,由世子或旁支繼位,因未除封而未計入),十五位親王因絕嗣而除封。至崇禎朝明亡,共計有親王三十三位。南明三帝及監國魯王實封三王、追封七王、贈封(郡王死後加封親王)一王。
明代各王府先後封624位郡王[注 6],其中秦府封15郡王(南明另封1郡王),晉府封28郡王,燕府封1郡王(後升為親王),周府封75郡王,楚府封20郡王(南明封1王),齊府封3郡王(後均廢為庶人),魯府封23郡王,蜀府封21郡王,代府封29郡王,肅府封10郡王,遼府封24郡王,慶府封20郡王,寧府封11郡王,岷府封27郡王,谷府封1郡王(後廢為庶人),韓府封36郡王,沈府封28郡王,唐府封19郡王,伊府封8郡王,漢府封8郡王(後均廢為庶人),趙府封17郡王,鄭府封15郡王,襄府封13郡王,荊府封14郡王,淮府封17郡王,德府封19郡王,崇府封7郡王,吉府封7郡王,淮府封17郡王,徽府封24郡王,益府封40郡王,衡府封14郡王,榮府封8郡王,潞府封1郡王,福府封2郡王,桂府封2郡王。潭、湘、安、郢、梁、秀、興、岐、雍、壽、汝、涇、景、瑞、惠等府僅傳一世,未分封郡王[6] 。
南明隆武帝、永曆帝又分封非皇族者為郡王、親王,
明朝藩王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KG92jl
----------------------------------
朱元璋廢宰相制從朱元璋開始搞藩王制度,「真的是朱元璋就開始歪了,他上位就歪了」、「就朱元璋廢宰相制度開始就是歪的,前幾朝再爛的皇帝只要放權給宰相好好做事,通常也沒皇帝什麼事要親力親為」、「從朱元璋開始搞藩王制、官不用繳賦又不收商稅哪來錢玩」、「朱元璋就開始歪了」、「朱元璋不會治國」、「太祖就走歪了,強人政治、皇帝不強就是滅亡」、「太祖就歪了,皇帝極權什麼都自己來,久了會病態,這種體制有問題」。 https://is.gd/kzqba4
---------------------
什麼是藩王?中國歷史上對於藩王都是怎麼安置的?
2018-12-31 由 多木君 發表于歷史
藩王是在地方官吏與天子之間的統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國,相當於古代歐洲的貴族階級。他們可能是宗室成員、軍功功臣或已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但在名義上仍未宣布獨立的地方勢力首領,或者由天子冊封統治某地區的統治者(這統治者將土地獻上,然後天子再將土地冊封給他)。藩王通常都有獨特的名銜,這些名銜通常為地名或地域名,由天子決定。
在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對於藩王都有不同的政策。西漢的初期,劉邦是給各個藩王分封土地,給他們很高的地位。明朝時朱元璋也是給自己的兒子分封土地,把他們分為藩王。清朝的時候,則是把王爺都圈養在京城附近,給他們高官厚祿。
漢高祖劉邦敗項羽,合諸侯,吸取周朝和秦朝的教訓,緩和社會矛盾,翦除了眾多異姓王。派遣自己的劉姓子弟到封地去治理,實行了分類對待,細化管理。短期之內,緩和了秦朝的矛盾。長遠來看,由於各藩王都是世襲制,所以,血緣關係越來越遠,中央不可能在這個時候總是派遣當朝皇帝的嫡系子孫接任統治,所以,由皇族分支統治的地方很快承認了他們的地位。使得春秋戰國的局面在短短几十年重新演化到了極致。晁錯在藩王制氣數未盡之前提出削藩,七王之亂爆發。
漢武帝時期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也就是雨露均沾法,讓藩王的兒子們都能分到地,成為既得利益者。這樣一來,藩王的家裡就開始內訌了,把矛盾從中央與地方轉移到了地方內部,時隔不久,藩王制便不攻自破了。
到了明代,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出了皇太子外全部分為藩王,駐守各地,然後又搬出了一套《皇明祖訓》,裡面確立了明朝的繼承順序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與歷朝歷代儘量削弱藩王權力的大趨勢相比,朱元璋此舉有「開歷史的倒車」嫌疑。對於藩王,朱元璋還是抱著很大期望的。他一直希望藩王能成為保衛明朝天下最好的屏障。所以,在朱元璋時期,給了藩王極大的權力。藩王不僅有封地,還有兵權。朱棣後來得以造反成功,跟手上能掌握兵權,確實有很大的關係。也正是這一點,朱棣在當上皇帝後,對於藩王自然會加以限制。藩王雖然可以享有大片的土地,以及充足的俸祿供給,但他們的兵權卻被剝奪得一乾二淨。為了壓制藩王造反的可能性,朱棣甚至禁止藩王離開封地。如果沒有皇帝允許,擅自離開封地,會被處以重罪。
1644年,清軍揮師入關。清朝在許多制度構架上,沿襲了明朝的舊規。但在如何處理皇子的問題上,清朝採取了與明朝完全不同的做法。清朝只是在初期冊封過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少數藩王,不過這屬於歷史造就的特例,他們也和愛新覺羅一族沒有血緣關係,不算真正意義上的皇室藩王。在平定三藩後,從康熙帝到末代皇帝溥儀,清朝再也沒有冊封過一名藩王。
封建制度中這三個在「藩王制度」有比較典型特徵的朝代雖然都有明顯的弊端,但在初期,都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明朝,在建立初期,雖然元朝已被推翻,但蒙古人在河西、漠北一帶還擁有較大勢力,隨時可能捲土重來。同時,國內仍然存在陳友諒、張士誠的殘餘勢力。一旦國內有變,兩股勢力裡應外合,將動搖大明王朝的統治根本。朱元璋本著「皇子守國門」的策略,讓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等帶領軍隊駐守邊疆,成為朝廷的可靠屏障。而且朱元璋子嗣眾多,他們大多數都經歷過戰火的磨鍊,具有一定的實力,手下也各有一班人馬。如果要將他們全部留在京城,一山不容二虎,難免會發生「玄武門之變」這樣的人倫悲劇。朱元璋在世之日,或者還能壓制諸子。當他撒手人寰後呢?與其讓諸子留在京城,形成一顆顆不定時炸彈,不如將他們分封外地,遠離政治中心。但是根據統計,明朝末年的宗室有十三萬,最高時占了朝廷開支的三分之一,成為拖垮明朝重要的原因之一。
而清朝王爺們的日子比明朝「苦」得多。他們不單是被嚴格限制在京城,其爵位都是一代降一等,如果後世子孫沒有為朝廷立功勞,最終會被降為平民。只有12個鐵帽子王不受限制,世襲罔替。在這種情況下,朝廷不用擔心王爺在外地興風作浪,也不必為了養著王爺而耗費巨大。清朝不准王爺出京,一樣也有弊端。王爺扎堆留在京城,容易與大臣們勾結在一起,干涉朝政。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咸豐時期的「辛酉政變」,都有王爺積極參與的身影。
什麼是藩王?中國歷史上對於藩王都是怎麼安置的?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2SieDRa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l44ngjb.html
---------------------------------------
《大明風華》,了解明朝宗藩反叛之路,朱元璋分封制與郡縣制結合
2020-01-14 由 資深人士說文史 發表于歷史
導語:看《大明風華》了解明朝宗藩有哪些叛亂及原因?朱元璋分封制與郡縣制相結合的藩王制,宗室人口增加,朝廷負擔不起宗祿,宗室人員科舉入仕困難
《大明風華》不僅是一部醜小鴨成功逆襲為白天鵝的愛情劇,也是一部明朝宗室同室操戈的叛亂劇,從最開始的朱棣以清君側名義發動的靖難之役,奪走了自己親侄子的皇位,到朱棣兒子朱高煦、朱高燧三番兩次勾結在一起的謀逆舉事,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明朝宗室有哪些叛亂呢?
我們從《大明風華》這部影視劇中就可以看出,為了皇權的爭奪,先是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奪取建文帝的皇位,之後就是自己兒子之間的爭權奪利,朱高煦,朱高燧先後叛亂,此外,歷史上還有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等等。
明朝宗室叛亂
靖難之役,朱棣之叛
《大明風華》中,對歷時三年的靖難之役,僅有十幾分鐘的片段,一筆帶過地講述了朱棣之叛,對其為何叛亂的具體原因並未在劇情中陳述;其實朱棣是明代宗室叛亂的始作俑者,他很有軍事才能,被朱元璋分封為燕王,就藩於北平,以抵抗元朝政權的殘餘勢力。
朱棣是為有勇有謀的將軍,深得朱元璋信任,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曾想將皇位傳給他,但由於群臣紛紛諫言,才將皇位傳給皇孫朱允炆。但有豐富作戰經驗的燕王朱棣,早就萌發出對皇位的覬覦之心,只是等待時機,而朱允炆即位後,隨即開始削藩,六位親王,或被貶為庶人,或被削去護衛,或被禁錮。
朱棣看到時機已經到來,為了表明自己起步的合法性,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靖難,明朝軍隊與燕軍交戰四載,最終朱棣擊潰官軍,並以政治手段瓦解建文帝朝廷,靖難之役最終結果是朱棣從侄子手中奪取江山,登上皇位。
朱棣的靖難之舉,對明初社會政治破壞程度很深,影響很壞,直接誘發了諸王步入其後塵的非分之想,使得明代諸王叛亂比前幾代都頻繁和激烈。
朱高煦叛亂
《大明風華》中,朱高燧三番兩次聯合朱高煦進行叛亂,奪嫡計劃被曝光後,朱棣暴怒要處死朱高燧,在太子朱高熾的求情下被免於一死,而朱高熾即位後,也善待朱高燧,朱高燧也是三個兄弟中活得最長久的一個。
但真實的歷史上,朱棣之後的宗藩叛亂卻是以朱高煦為主的,朱高煦跟隨朱棣南征北戰,為朱棣奪取皇位,立下汗馬功勞,朱棣覺得二子朱高煦最像自己,曾有意傳位給他。當朱棣登基後,礙於朱高熾是太祖朱元璋所封的世子,又是嫡母所生的長子,不變撤換,又因大臣紛紛進諫,於是最終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則被封為漢王,朱高燧為趙王。
在太子之位爭奪戰中失敗的朱高煦,心有不甘,舉止行為驕縱不法,惹怒明成祖朱棣,被廢為庶人,後又在太子朱高熾涕泣力救下,乃作削其護衛處置;明仁宗即位後,念及兄弟之情,增歲祿,賜賚萬計,但仍未能挽回朱高煦圖謀不軌之心;當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後,朱高煦認為時機已到,於是招兵買馬,準備起兵謀反,在宣德八年,趁地震期間,調兵遣將,立五兵都督府,發動叛亂,最後被明宣宗平定。
朱高煦謀反失敗後,朱高煦並未對其動用極刑,而是廢為庶人,禁錮於西華門內;但此時,朱高煦還是賊心不死,趁明宣宗去看望他之機,出其不意,伸腳絆倒了皇帝明宣宗,最後被置於大銅鐘下燒死,其諸子亦被牽連處死。
安化王,寧王叛亂
這是發生在正德年間的兩起叛亂,朱寘鐇是慶府安化王,他認為自己是皇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積極準備,等待時機奪取皇位;正德五年,朝政被宦官劉瑾把持,劉瑾在外吞併農田,橫徵暴斂,惹怒戍將衛卒;朱寘鐇認為,奪位之機已經到來,他煽動地方守將共謀起兵事宜,為了彰顯其正義性和合法性,他效仿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指斥劉瑾內外勾結,圖謀不軌。
朱寘鐇想要招降沿邊文臣武將,但各地武將拒絕響應,不僅如此,朱寘鐇還遭到各地武將的直接抵抗,西安總兵曹雄在黃河東岸設防,抵抗叛軍;仇鉞則假裝偷襲朱寘鐇,暗為朝廷內應,並誘導安化王調出叛軍主力,當城內防務空虛時,仇鉞趁機殺死叛軍主將周昂、孫景文等人,活捉朱寘鐇;朱寘鐇叛亂失敗被誅殺。
寧王朱宸濠叛亂
寧王朱宸濠,其高祖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靖難之役中,寧王朱權被朱棣挾制,朱棣登基後對寧王朱權一直懷有戒心,把他改封到江西南昌地區,以削弱寧王的勢力;到了正統時期,寧王又被削除護衛;由此,寧王認為朝廷對他不公,產生怨恨心理。
到了朱宸濠時期,他先以重金賄賂朝中大臣,宦官,培育自己的勢力,與此同時,他還剝民聚財,暗中招兵買馬,召集十萬兵馬後,以「太后密旨,令我起兵入朝監國」的名義,發動叛亂。當提督都御史王守仁得知叛亂消息後,招集諸郡兵馬進行平叛,寧王朱宸濠大敗,歷時四十三天的叛亂,以失敗告終。
以上三件叛亂事件影響比較大,所以廣為人知,除此之外,有明一朝還有許多宗室判斷未遂事件,例如谷王朱穗、齊王朱榑、安定王朱尚火等籌備叛亂之事,都是事先被朝廷發掘,扼殺於籌劃之中。
其它宗藩之亂
明朝廷經過歷次削藩諸侯,宗藩對皇權的威脅越來越小,但隨著宗藩人口的暴增,宗室之間的利益衝突愈演愈烈,為爭奪王位繼承權,他們相互傾軋,同室操戈,骨肉相殘的慘劇,比比皆是。
例如,晉王朱棡死後,長子朱濟熺襲位,其弟弟平陽王朱濟熿憤憤不平,引誘府中官校,誣陷朱濟熺圖謀不軌,朱棣信以為真,廢朱濟熺為庶人立朱濟熿為晉王;朱濟熿本來性格就很狠戾,襲王位後更加頑劣殘暴,毒殺嫡母,殘殺父兄侍從宮人,禁錮朱濟熺,作惡多端。
明仁宗知道後,知道其權欲薰心的真面目,屢次發書切責,但其不思悔改,還暗中支持朱高煦舉兵反叛,事情敗露後,朱濟熿被廢為庶人。
有明一朝,類似這樣的宗室內鬥,數不勝數,弘治事情,周惠王三個兒子為爭奪繼承權相互陷害,最終被禁錮於鳳陽;嘉靖事情,楚王朱顯榕和世子朱英耀,竟然為爭奪女人而反目成仇,並上演一出弒父醜劇,最後朱英耀被朝廷判與極刑。萬曆時期,庶宗常洪,為爭奪淮王繼承權,深夜入宮盜冊寶,案發後被勒令自盡。
朱棣在靖難之役開了一個不好的頭,後來諸王宗藩都抵擋不住皇位的誘惑,紛紛效仿朱棣,或以清君側,維持祖制為名,發動叛亂,當朱棣強行推行削藩政策,宗室藩王勢力削弱後,沒有實力來問鼎九五之尊,宗藩的矛盾轉為宗室內部爭奪王位繼承權,骨肉相殘,相互傾軋事情屢見不鮮,這也反應出明代宗教倫理道德的崩壞。那麼明朝宗室犯罪產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明朝宗室犯罪產生的原因:
迅速膨脹的宗室人口,急劇增加的宗祿
明朝初年,宗室人口數量並不多,朱元璋時期親王、郡主共58位,朱棣永樂年間就增加到了128位,到了正德年間親王、郡王、將軍、中尉這些吃宗祿的人達到了2980位。到了嘉靖二十八年增加到一萬人,萬曆二年,入冊宗室達到了40000人,萬曆三十二年竟然達到了80000人以上。(摘自《明穆宗實錄》、《明英宗實錄》、《明孝宗實錄》、《今言》)
明朝宗室人口呈幾何級迅速增長,令人驚駭,值得一提的是,載入玉蝶入冊的宗室人口,並非是實有的全部人口,大多數藩王都妻妾成群,所生兒女眾多,也有臥花宿柳,出生的私生子女更是不計其數,加上宗藩的服務人員,導致宗祿數量巨增,使國家背上沉重的包袱。
明代宗室俸祿依據爵級發放,俸祿十分豐厚,明初,朝廷還能負擔得起,到了嘉靖時期,朝廷已經承擔不起了,形成百姓稅糧有限,宗枝繁衍無窮的局面,到了萬曆年間,宗祿已經嚴重不足,一般宗室中地位低下的成員已經成為「貧宗」,他們雖為宗室,苦甚窮民,這些都是促生宗室犯罪的溫床。
宗藩教育與艱難的入仕途徑
明初,朱元璋分封藩王時,曾專門建立負責宗室教育和管理的機構,精心挑選出博學多識的官員對宗室子弟進行教育,他們都恪盡職守,對宗室子弟的不當行為敢於諫言,所以這個時期宗室諸王素質普遍較高。
朱棣奪取皇位後,對王府官制進行改革,規定官王府者,不得為京朝官,這就徹底阻斷了王府官的仕進之路;進士們寧可冒著失去功名的危險,也不願意去王府做官,這也導致王府官素質下降,由品質低劣、才學淺薄的人來充當,必然造成宗室子弟整體素質下降。
到了後期,由於藩禁更加嚴格,外加朝廷不再重視宗室教育,使得宗室子弟素質進一步下降,雖然明朝中後期,朝廷擔心宗室子弟無所事事,開始對其進行正式教育,但是仍然不允許他們參加科舉考試走仕途,後來好不容易解決了宗人入仕問題,仍然受朝廷的種種限制,宗室科舉入仕者,要削去原來的爵秩,這就使宗室科舉入仕形同虛設,自此,宗室成為整日無所事事,荒淫腐朽的寄生階層,宗室犯罪開始增多。
朱元璋的分封制與郡縣制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吸取歷史上藩室教訓,但他又不願意放權給外人,於是他採用周朝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縣制,相結合的辦法來鞏固大明朱家王朝,即藩王制;這種制度既設立官府分治百姓,又分封藩王拱衛朝廷。對藩室給予極高的待遇同時,又對宗室的權責做出了明確的界定,簡而言之就是如下幾個字「分封不錫土,列爵不臨民,食祿不治事」。
朱元璋本以為這樣的設置,能夠解決中國幾千年來歷朝歷代,都未解決好的宗室問題,然而結果卻與其背道而馳。在朱元璋晚年時期,他的兒子們幾乎把守了所有的軍事重鎮,逐漸形成了相對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的藩王集團,其勢力可與朝廷抗衡。
靖難之役後,朱棣奪位成功,對宗室的管理更加苛刻,甚至制定了一系列藩禁政策,將地方藩王宗親們束縛在封城之內;並且對宗室朱氏子孫們要求更加嚴格,不准應科舉、不准出仕為官、不的習民四業。隨著時間的推移,朱氏宗藩人口不斷繁衍,形成一支龐大隊伍,這些人無所事事,坐食宗祿,遊手好閒,虛以度日。
特別是萬曆朝之前,宗藩子弟不得入試,造成眾多的藩王和宗室子弟,成為遊手好閒之輩,他們無法無天,窮奢極欲者不乏其人;藩王中貪鄙之徒有之,盜竊罪也有之,甚至敲詐勒索,搶奪民田,兼并土地者亦有之。這些宗藩室親,往往與官宦勾結,或擾民,或謀叛,或是經濟生活的蛀蟲,危害極大,層出不窮的宗室犯罪令明代各級機構非常棘手,宗室犯罪涉及面非常廣,不僅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更是激化社會矛盾。
綜述
筆者認為,皇子分封在我國封建歷史上是一項古老的制度,宗室子弟的分封,多是出於藩屏帝室的考慮,這也是歷朝歷代的不安之源,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分封逾制,藩王(諸王)權力膨脹,使得藩權與皇權矛盾日益加劇,例如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西晉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都給王朝帶來沉重的打擊,而強盛一時的唐朝更是滅於藩鎮,宋朝帝室衰微,危難中,兩宋宗藩竟然不能拱衛朝廷,由此可見,唐宋的衰滅都與分封藩室脫不了干係。
二百七十餘年的明朝,宗藩制始終貫穿於明朝在政治生活中,對經濟、軍事、以及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深遠的影響,並且帶來了一系列的宗室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莫過於猖獗的宗室犯罪了。
在宗藩制度下,對皇室宗親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和制度,使得宗藩人口迅速增長,宗祿數量急劇增加,出現嚴重供給不足的情況,使得國家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在嚴密的藩禁止下,宗室子弟向上不能參與管理國家,又不能參加科舉入仕為官,還不能進行商業活動,總之不能就四民之業,只能坐食宗祿,成為腐朽的寄生階層。
明朝分封宗藩帶來的巨大危害,恐怕是朱元璋所沒有想到的,分封不僅沒有起到「藩屏」國家的作用,反而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都給明朝帶來了巨大影響,甚至吃垮了大明朝。
參考文獻:《明英宗實錄》、《明史》、《今言》、《明太宗實錄》、《明實錄》等
《大明風華》,了解明朝宗藩反叛之路,朱元璋分封制與郡縣制結合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cW8bHt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pvz2akz.html
-------------------------
從福王朱常洵說開去,看明朝藩王“罪惡”,藩王制推動了明朝滅亡
明朝末年,天災不斷,苛捐雜稅不斷,迫使各地百姓流離失所,而朱明皇室卻不恤百姓,依舊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公元1641年(明崇禎十四年)正月,橫掃北方的李自成起義軍攻破洛陽,就藩於洛陽的福王朱常洵倉皇出逃,藏匿在西郊迎恩寺。朱常洵乞求老天開眼,能讓他逃過此劫難,但對他恨之入骨的百姓可不會饒過他,有人向起義軍告密,起義軍順線索將朱常洵抓獲,當場處死。
被處死的明朝藩王不止福王一個,在明末時期,貪官汙吏之外,各地藩王最為百姓所痛恨,而藉著起義軍的衝擊滌盪,百姓必欲除藩王而後快。
明朝的藩王是什麼來頭?又做了哪些事情,令百姓如此痛恨於他們呢?
明朝分封藩王的由來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隨著元朝勢力的北去,長城以內再無外敵威脅,但邊境仍然不太平,為防止北元捲土重來,亦為防止功臣功高震主,明太祖朱元璋重拾分封制,大封同姓諸王,先後分封24個兒子為王,他們的封地大多在全國的名城重鎮。
從福王朱常洵說開去,看明朝藩王“罪惡”,藩王制推動了明朝滅亡
朱元璋
洪武年間,諸王不但擁有較大的軍事權力(明制:皇子封親王,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明史.諸王》),還能對地方行政長官進行節制,權力相當大。
隨著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成功後,為防止再有藩王有能力效仿自己,明成祖朱棣便接過建文帝的“削藩”大棒,繼續削弱諸藩王,通過遷封、削減王府護衛、解除諸王軍事指揮權等方式,削奪諸王軍事權力,經過朝廷的削藩和日加嚴苛的藩禁政策,藩王基本上失去了政治上的實權,作為利益交換,潘王的經濟特權日益增強,逐漸引發了社會問題。
從福王朱常洵說開去,看明朝藩王“罪惡”,藩王制推動了明朝滅亡
靖難之役
藩王制帶來的危害<%ul >祿米的供給,加深了明朝的財政負擔
明初,朝廷賜予各地藩王大量祿田,洪武二十四年,收回祿田改為“祿米”,每年都按制賜予藩王祿米。
本來祿米制,是朱元璋減少藩王與民爭地的利民舉措,但時代的變遷,這項措施卻變了味道。
洪武年間,老朱家擁有親王、郡王、將軍等爵位(職位)的人,共有49位。經過繁衍,二百年後,隆慶帝時代,發展到28924人,增長數百倍。而整個皇族人口,在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總計10萬人,七十多年後,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衍生為15.7萬人,光宗時代(公元1620年),又突破60萬人。(《神宗實錄》)
人活著就要吃飯,隨著皇族人口增加,每年朝廷撥付的祿米也隨之呈幾何倍增加,尤其是藩王分佈較集中的省份,如河南、山東、山西等省份,明中後期藩王祿米總數比明初增加數十倍。明初,山西藩王祿米總數為萬石,嘉靖初年為87萬石,嘉靖末年增加到312萬石。而當時該省存米只有152萬石,不足王府祿米一半。河南、山東的情況也很糟糕。(《世宗實錄》)
嘉靖四十一年,御史林潤上書:
天下財賦,歲供京師米四百萬石,而各藩祿歲至八百五十三萬石。山西、河南存留米二百三十六萬三千石,而宗室祿米五百四萬石。即無災傷蠲免,歲輸亦不足供祿米之半。年復一年,愈加蕃衍,勢窮弊極,將何以支? ——《明史.諸王》
藩王歲供祿米數量的激增,給明朝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朝廷已經無法如數按期供給,但又不能不給,於是便向農民攤派,增加農民的糧米上繳額,從農民本已所剩無幾的口糧與種糧中,再刮些出來,進一步將農民們推向死亡的邊緣。
<%ul >土地的兼併,導致流民問題日益嚴重
眾所周知,明代土地兼併十分嚴重,皇帝帶頭兼併土地,設定有大量皇莊。上行下效,隨著皇莊的發展,藩王莊田也日益增多。
而王莊土地來源,主要是皇帝的賜地。據《明實錄》記載,從明太祖朱元璋起,歷代皇帝基本上都進行過大規模賜地,土地少則百頃,多者數萬頃。
王田另一個來源是佔奪和投獻。佔奪就是搶佔農民土地,投獻有兩種形式,一是將自己的土地獻給藩王,以求庇護,一是由權貴的豪奴或地方惡霸妄指民田為官田、荒地,將其進奉王府,結交藩王,獲得重獎。
例如:《陝西通志》記載,明末,秦王在西安府屬有莊田8900頃以上,還佔有483處,桑園3處。楚王、韓王、肅王等佔有莊田均有數萬頃,僅佃戶就有數萬人。河南的土地被周王、趙王、鄭王、唐王、潞王等佔據大半,農民流離失所,明神宗還不斷賜給自己寵愛的福王朱常洵土地,曾一次性賜地就達四萬頃(本來想賜四萬頃,受到朝中大臣的強烈反對,而減半)。
從福王朱常洵說開去,看明朝藩王“罪惡”,藩王制推動了明朝滅亡
明神宗
“中州腴土不足,取山東丶湖廣田益之”。——《明史.諸王五》。
天啟年間,明熹宗又賜給予惠王、瑞王、桂王湖廣、陝西莊田各三萬頃。但地方官實在刮不出這麼多土地,熹宗竟強令攤派給四川、山西、河南共同“協濟”。
經過長時間的和平發展,戰亂減少,人口自然增殖,而由於生產方式的落後,封建王朝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開墾過多的荒地,如此一來,便產生了人口與土地的矛盾,也就是人口多,耕地少。遇到天災人禍,農民們為了討口飯吃,活下去,只得將土地轉給官僚、地主,以求活命,對農民來說,耕地是越來越少。在這種耕地嚴重不足的情形之下,明朝的藩王們還大肆圈佔土地,將廣大農民更加推向深淵,“官逼民反”,致命的明末大起義最終爆發。
從福王朱常洵說開去,看明朝藩王“罪惡”,藩王制推動了明朝滅亡
李自成農民起義
<%ul >商業的參與,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明代,中國商品經濟空前發展,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皇室貴族們也拋棄“重農抑商”傳統,爭相參與到商業活動中去。
雖然明初,太祖朱元璋曾規定“官員之家,不能於所部內買賣”,“凡公侯內外文武官員,不得放債”,但藩王們還是不顧祖制,爭先恐後地參與商業活動。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廣西桂林的靖江王朱佐敬,派人“私往交趾境內買賣,交通外夷”。天順年間,江西寧王“佔沿江地方,起豎倉敖,停商取利”,更為經商,而造私舡千艘之多,經營規模之大,令人震撼。
正德年間,湖廣的榮王,內結宦官劉瑾,“佔常德田二千頃,山場八百里,民舍市肆千餘間”,巡撫韓重等官員堅持不給,劉瑾悉罷之。陝西的韓王“兼併山田市肆”,景王派官校將商業繁華之地“強收為業”,湖廣地區楚王“經紀貿易與市民無異”。
經商太容易發財,使得明朝後期“無官不賈”,藩王利用自身優勢地位,經商更為普遍:
潞王在未就藩之前,“與帝母弟居京邸,王店、王莊遍畿內。比之藩,悉以還官,遂以內臣司之。皇店、皇莊自此益侈。潞王居藩,多請贍田,食鹽,無不應者。”(《明史.諸王五》)
而福王朱常洵經商,牟取暴利,更是聞名。他以經商為名,到處橫徵暴斂。其人未就藩前,於京師設有官店二百餘間,“兜攬客貨,且停且發”。後來福王“獨將各項客商雜貨,俱入官店出賣,不許附近私店擅行停宿”。就藩後,“請淮鹽千三百引,設店洛陽與尾市”,同時強令百姓改食淮鹽,不許再食河東鹽,引起騷動。(《明史.諸王五》)
藩王們經商主要倚仗特權進行,如將國家專賣的物資大幅度加價出售,或轉手倒賣,充當倒爺(當然,他們不會親自出馬,而是派手下去辦差),走私偷稅漏稅等。藩王貴戚們以權經商,大搞權錢交易,甚至進行敲詐勒索,公開搶奪之事。
“沿街搶奪復業人民蔬菜、柴行等物,騷擾地方,民不堪命。”
——《明史.諸王五》
他們在經商過程中,仗勢欺人,為所欲為,擾亂社會秩序,壟斷貨物,控制市場,使普通商人不能正常開展商業活動,獲利之後,藩王們從不用來進行擴大再生產,而是拿來揮霍,或是置地,或是放高利貸,這些行為都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
從福王朱常洵說開去,看明朝藩王“罪惡”,藩王制推動了明朝滅亡
明代商業
結論
明朝藩王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皇室血脈的繁盛,為朱氏江山的傳續提供了接班人(明景泰帝、嘉靖帝、崇禎帝皆以親王入嗣),但藩王制度也給王朝帶來了巨大的弊端:無盡的供應,成為王朝揹負的沉重包袱;土地的兼併,使本來日益嚴重的流民問題,更加雪上加霜;利用特權經商現象,使原本能為國家,為朝廷提供源源稅賦的商業,變成了少數貴族、官僚(依附於藩王的官員)牟利的工具,不但阻礙了商業的繁榮發展,更使明王朝失去了可靠的稅源。
寄生蟲般的明代藩王,過著醉生夢死的奢糜生活,全然不顧王朝的衰亡,更不顧百姓的死活,不但令普天之下的百姓痛恨之,就連平定起義的官兵也對他們憤恨不已。當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即將打到洛陽時,前來救援的官兵就曾說:“府福王坐擁金山銀山,一毛不拔,卻讓我們去替他賣命送死,豈有此理!”
布衣皇帝朱元璋當初設計這套藩王制度時,看到了它的不足,但肯定沒有想到,百餘年後,它對王朝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危害,藩王制讓大明王朝更加衰敗不堪。
從福王朱常洵說開去,看明朝藩王“罪惡”,藩王制推動了明朝滅亡 - 亮點資訊 https://bit.ly/2y16nhM
同樣都是削藩,建文帝失敗了,為什麼朱棣能成功?
同样都是削藩,建文帝失败了,为什么朱棣能成功? https://bit.ly/2VKM2Ge
藩王制度在歷史上存在了很長時間,早在漢朝時期,藩王制度就出現了。 漢高祖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為了維持王朝的穩定,劉邦實施了藩王制度,在這樣的情況下,每一位藩王都有兵權,這就給七國之亂埋下了隱患。 不可否認的是,藩王制度對一個王朝肯定是有作用的。
在王朝出現危機的時候,藩王可以挺身而出,反之,如果藩王權力過大,野心隨之膨脹,這就會對皇權造成威脅。 總的來說,藩王制度有缺點也有優點,就拿西漢來說,藩王的權力過大,直接導致了七國之亂出現,七國之亂出現后,西漢的國力大大減弱。
在晉朝時期,同樣出現了藩王勢力過強帶來的影響,就是八王之亂的出現,相比較來說,八王之亂的出現,直接導致了五胡亂華。 在這種情況下,晉朝就已經名存實亡了,東晉僅僅坐擁半壁江山。 相比較來說,一個大一統王朝,幾乎都存在藩王制度。
image.png
歷史上有一個大一統王朝的藩王制度很特殊,就是明朝。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後,陸續分封了二十多個兒子,皆是分封到要衝之地。 這些封地都是明朝的軍事重地,朱元璋之所以這樣做,目的就是為了讓這些藩王拱衛皇權。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想法是以藩王制更好的控制全國和供衛中央朝廷。
藩王制度的弊端已經很明顯了,就是藩王可以拱衛皇室,但是藩王也可以反過來威脅皇室,明太祖朱元璋在晚年也察覺到這一點,只不過朱元璋察覺得很晚了,即使是朱元璋發現有不對的地方,也來不及更改了。 等到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上位以後,問題出現了。
image.png
朱允炆開始意識到了藩王帶來的影響,於是開始大肆削藩。 這樣一來問題出現了。 建文帝朱允炆選擇了先下手為強。 當時實力最強的就是燕王朱棣,在這樣的情況下,朱允炆有所作為。 朱允炆先是連削五王,或廢或軟禁,甚至逼得湘王朱柏自焚而死。
朱棣看到這樣的情況,肯定是感到了危機存在。 朱允炆與朱棣相比,還是太嫩了。 朱棣身為明初九大塞王的燕藩,可謂是久經沙場。 很多人認為,隨著朱棣的即位,此次削藩肯定是就此不了了之。 事實正好與之相反。 那麼朱棣是如何削藩的呢?
首先來說,朱棣恢復了曾經被削藩的藩王,史書記載為"復周王的價格、齊王?、代王桂、岷王朱?舊封"。 畢竟朱棣的皇位來路不正,在這樣的情況下,朱棣必須厚待這些兄弟,否則朱棣會有後顧之憂。 朱棣能夠成功,肯定離不開寧王朱權。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棣將寧王朱權直接遷徙到了南昌。 皇位坐穩之後,朱棣開始削藩。 永樂元年十一月,朱棣革去代王桂的三護衛及官屬。 永樂四年五月削去齊王?的官屬和護衛,八月又將其廢為庶人。 永樂十年削遼王朱植護衛。 永樂十五年廢谷王朱?為庶人。
總之,在朱棣即位之後,開始對藩王進行大肆削藩。 那麼為什麼朱棣能夠成功呢?與朱允炆不同的是,朱棣削藩是消滅他們的三護衛,什麼是三護衛呢?藩王的兵權就來自三護衛,朱棣或削其三護衛,或廢為庶人,基本上實現了削藩的目的。
同样都是削藩,建文帝失败了,为什么朱棣能成功? https://bit.ly/2VKM2Ge
靖難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殺功臣,朱棣會謀反成功嗎?
靖难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杀功臣,朱棣会谋反成功吗?-全民微信吧 https://bit.ly/3bOyAab
相信看過《封神榜》的讀者都知道,周武王在擊敗商朝統治之後,對於説明其擊敗商朝有功的諸侯實行分封,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行政制度分封制,最終也導致春秋時期的諸侯國相互分裂。 那麼為什麼相隔千年的時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還要繼續實行類似的國家行政制度呢?
靖难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杀功臣,朱棣会谋反成功吗?
平衡各方勢力,為鞏固大明王朝的統治
首先,我們先來瞭解一下分封制和藩王制的區別。 周朝的分封制是以論功行賞的方式,從夏朝到商朝一直到周朝,當時的社會環境還處於部落形式慢慢步向具備封建的社會的雛形。
當然這時候僅僅是雛形,還不算是一個成熟的體系,可以說當時所謂的諸侯國也只是以一個部落的形式存在。 而最初的分封製像前面所說到,周武王在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后,對於身邊的文臣武將論功行賞。
其中,在《封神榜》中大家最為熟悉的姜子牙,就是作為首功的功臣被分封到齊地,也就是後來春秋時期諸侯國中齊國的開國君主。 說到這裡可能各位讀者覺得對於有功勞的大臣進行封賞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是因為這些國家,造成最直接顛覆周朝統治的罪魁禍首甚至導致國家分裂。
靖难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杀功臣,朱棣会谋反成功吗?
然而時隔千年,在推翻元朝統治平定各方軍閥勢力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實行了類似分封制的藩王制。 從另一方面來看,藩王制的可以說是分封制的升級版。 它不僅去掉了王權旁落的危險,更加是大力地加大了對於後代的好處,為什麼呢?
朱元璋雖然是草根出生,但是他也知道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不管現在的功臣對他有多麼的忠心,畢竟自己還是在位威懾力還在,如果把地方封給功臣並且掌握軍事權,難免會擁兵自重對明朝以後繼位的君主造成威脅。
所以朱元璋聰明的地方在於吸取了分封制的特點,並且把土地和兵權分給自己的兒子,這樣出於宗族血緣的關係。 即使以後有地方的勢力坐大,起碼也不至於把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落入外姓人的手上,也就出現了我們今天所講的藩王制。
靖难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杀功臣,朱棣会谋反成功吗?
如果一切按朱元璋部署進行下去,順利地傳位給了一直跟隨自己打天下建立明朝並且為望極高的太子朱標,可能今天的歷史就會完全不一樣。 但是在朱元璋落實了藩王制的政治制度后不久。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朱標接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命令外出巡視,在巡視結束后返回京城不久就因為生病離世,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而本來以為順利的傳位人選突然間去世,對於朱元璋來說是完全沒有任何準備的。 即使再挑選以為皇位繼承人,那些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功臣,未必會真心臣服於新的繼承人嗎,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會導致大明王朝分裂甚至覆滅。
靖难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杀功臣,朱棣会谋反成功吗?
殘殺功臣,為繼承人掃清障礙
中國的封建社會上歷來都是兄終弟及,而當時威望僅次於朱標的是四皇子朱棣是最有希望繼承皇位的,在大明王朝建立的過程中除了太子朱標以外。 而當時威望僅次於朱標的是四皇子燕王朱棣是最有希望繼承皇位的,或許朱元璋對於朱標愧疚,在眾多皇子之中朱元璋並沒有選擇任何接替自己皇位的人選,反而選擇了太子朱標的兒子後來的建文帝朱允炆。
靖难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杀功臣,朱棣会谋反成功吗?
在選定了繼承人並且公告天下的時候,朱元璋也開始為孫子朱允炆請掃掉所有的障礙。 可能各位讀者會有疑問,既然朱元璋還在並且親自確立了繼承人,為什麼還會做出殘殺功臣這樣的事情呢?
就像上面所說,無論是太子朱標還是燕王朱棣在大明王朝的建立中都是戰功赫赫。 而這些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大臣們都是對於兩人心服口服,甚至有很大一部分人曾經是兩人的下屬。 在朱元璋看來畢竟各個地方的藩王都是自己的兒子,而朱允炆又是他們的侄子,對於朱允炆的最大威脅可能就是這些大臣了。
靖难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杀功臣,朱棣会谋反成功吗?
明初藍玉、胡淮庸等為首的文官集團,極大限度地把持了國家朝政。 而且這一批人可不是朱允炆所能控制的,畢竟這些人都是曾經跟著朱元璋立下不少功勞,如果朱允炆在登基之後要對他們動手,可能會很大程度上導致國家內亂從而讓外族人繼續乘虛而入。
不管怎樣這些事情都是朱元璋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他也就在晚年也就安插各種罪名,讓曾經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一個個地倒在他的屠刀之下。
靖难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杀功臣,朱棣会谋反成功吗?
藩王勢力坐大,削藩失敗導致無人能抵擋靖難之役的發生
西元1398年,在為孫子朱允炆清除掉一切有可能的威脅后,明太祖朱元璋也終於完成了歷史使命撒手人寰。 同年,皇太孫朱允炆登基繼位史稱建文帝。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當然皇帝也不例外朱允炆繼位之後首先要面對的難題他的各位叔叔,也就是在全國各地手握兵權的藩王們。
靖难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杀功臣,朱棣会谋反成功吗?
像前文所說到分封制和藩王制的區別在於,分封制是通過當時大臣對於周天子的忠誠來進行維繫,而藩王制的是通過血緣關係來進行維繫。
這樣的特點造成結果好處和弊端也特別明顯,首先我們看看優點的方面,通過血緣來維繫的統治在開始時候並不是什麼大的問題,因為朱元璋的兒子們都是跟隨著他一路打天下走過來,不可置疑的是對父親的忠誠,如果不是太子朱標早逝那麼在明朝初期各地的藩王基本上不會出什麼大亂子。
相反的,大家都知道血緣關係超過三代五服,基本上已經是稀薄到了可有可無的程度。 那麼對於皇帝的忠誠度也就不會那麼高,並且各地的藩王手中還掌握著兵權那麼只要有人有異心對於中央集權的統治可以說是岌岌可危。 朱元璋其實也是知道其中的弊端,但是在他的規劃下這樣的事情起碼也是三代以後的事情,在這過程中他的繼承人有很多的時間去處理這樣的隱患。
靖难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杀功臣,朱棣会谋反成功吗?
在朱元璋去世一個多月後,雖然朱允炆內心由於血緣近親的關係十分不願意造成家族內的分裂,但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無奈之下接受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削藩"建議。
靖难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杀功臣,朱棣会谋反成功吗?
西元1399年,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在齊泰、黃子澄的協助下朱允炆下令削廢五王。 一向擁兵自重在封地內擁有著各種享受的藩王們,日子過得就像土皇帝一樣舒服,都說人在享受過權利帶來的好處后,突然之間剛登基的侄子要罷免他們這樣的權利對於各地的藩王來說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今天能收回對於他們的權力,說不定不久之後就可以隨時要他們的性命。
在朱允炆下令削藩的同一日,遠在北平封地的燕王朱棣也起兵造反。 當然我們都知道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凡事都需要講究師出有名,即使是造反燕王朱棣也因為齊泰和黃子澄的主導的緣故,對外說有人禍亂朝綱打著"清君側"的名號對當時作為首都的南京城發起進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
靖难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杀功臣,朱棣会谋反成功吗?
在前面說到,朱元璋當時因為各種罪名殘殺功臣為朱允炆掃清障礙,但是同時也造成了軍隊內部原先能徵善戰的將領全部被屠殺。 在爆發"靖難之役"後,由於新提拔上來的高層將領對於軍隊的威望不足,甚至有大部分的將領是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
相反曾經跟隨朱元璋打敗元朝和各方勢力的燕王朱棣,在軍事實力上就擁有先天上的優勢,所以短短三年的時間,燕王朱棣也就一路勢如破竹地攻陷了首都南京城,而建文帝朱允炆也在宮廷大火中徹底失去蹤跡,退出了在歷史的舞臺。
靖难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杀功臣,朱棣会谋反成功吗?
縱觀歷史,作為父親朱元璋允許他的兒子們在封地擁有兵權一來天下初定各方的隱患還是存在的,這樣的安排無疑是對於早期統治有利。 但是歷來帝皇都是多疑的,在殘殺功臣這一件事上直接導致了燕王朱棣謀反后朝中無將可用,也是對於朱允炆的一種不負責體現。 各位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
靖难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杀功臣,朱棣会谋反成功吗?-全民微信吧 https://bit.ly/3bOyAab
藩王又稱蕃王,是在地方官吏與天子之間的統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國。 相當於古代歐洲的貴族階級。 他們可能是宗室成員、軍功功臣或已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但在名義上仍未宣布獨立的地方勢力首領,或者由天冊冊封統治某地區的統治者(此地統治者將土地獻上,然後天子再將土地冊封給他)。 藩王通常都有獨特的名銜,這些名銜通常為地名或地域名,由天子決定。 但當中央王朝崩潰後,部分藩王的藩國(又稱藩王國、列國)仍會存在(通常會不再承認藩屬)。 比如中國明朝時期的燕國,朝鮮國,緬甸國等。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在借鑒歷代分封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並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年(1378)、二十四年(1391)先後將其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封於邊疆及內地的主要城市。 明太祖朱元璋在尊王攘夷的思想指導下制定的藩王擴土制如果實施成功,遊牧民族就無法擊破像秦、晉、趙、齊、燕這樣的前線尊王攘夷諸侯來實現對中原的征服,嶺北行省的遊牧民族反而要時刻面對來自諸侯侵奪牧場領土的威脅。 這一制度在最初是為了對抗元代殘餘勢力、拱衛王室,所以各藩府類似一種軍事組織,有極大的兵權,僅王府護衛就有三千至一萬不等。 特別是作為明代九邊的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九國,為了抵禦外族的侵略和反擊,更是定期操練,有提兵專制的權利。 如慶王就有左、右、中三護衛,管理慶陽、寧夏、延安、綏德諸衛事務,馬步軍士均讓慶王訓練,並隨時受其調遣。 同時,藩王作為宗室對屬地的異姓功臣起到了監視、限制的作用。
明代藩封制度在初期確實起到了抵禦侵略、拱衛王室的目的,連朱元璋也不禁感歎"朕無北顧憂矣"。 (1)不過朱元璋也認識到這種制度的危險性,故規定諸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 (2)但未從根本上對藩王軍事權利進行限制,最終造成了"靖難之役"。 朱棣登基后,雖未繼續"削藩",但在政策上對藩王的限制越來越多,直至形成"藩禁"之制,甚至對省墓、入朝等作了事無巨細的規定。 藩府成員不農、不工、不士、不商,只作為宗室享受一定的政治待遇。 (3)
藩府的爵祿有細緻規定,等級有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 未有親王、郡王品級者多隔世而降,直至六世都為奉國中尉。 另外,親王、郡王之嫡長子、長孫可冊封親王世子、世孫,郡王世子、世孫。 經濟上,宗藩享有特權,除享受祿米外,凡"冊封及宮室、婚姻、喪葬諸費皆給於宮",(4)此外還有廚役、校尉等役,皆編於民。
雖然藩王的軍事權利受到了限制,但王府內部的公署、官署配備仍齊全。 如慶府設長史司、典簿廳、紀善所、典膳所、典寶所、良醫所、奉祀所、典儀所、審理所、工正所、儀衛司等公署。 設左右長史、典簿、伴讀各一員,教授八員,(6)典寶、紀善、典膳、典儀、奉祀、引禮、典樂各一員,良醫、工正、審理正副各一員,倉庫大使各一員。 儀衛正副各一員。 但這些職位的設置都是處理王府內部事務的,並不對地方政治起到作用。 此外,藩王對王府署官的行為有自治權,可以依律自行剖斷,地方官府並不能干涉。
明代的藩王制和滿清的軍事貴族制度一樣,這種制度只要內部軍事勢力不亂(三番)或被外部軍事勢力(八國聯軍)消滅或被擊敗導致威信降低,幾乎不可撼動。 明代藩封制度在前期對穩定明王朝的統治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是對地方軍政制度的有效補充,但其過大的軍事、政治權利也對中央政府造成了威脅。 後期,隨著藩王作為軍事組織的意義的喪失,政治權利也限制在管理王府內部事務及其所屬世系的範圍之內,藩府成為只享祿米的寄生集團,並成為明中晚期重要的社會問題
藩王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aN98R0
明朝的藩王比起汉唐的藩王,有什么不同? https://bit.ly/2SfxsV2
漢朝:漢承秦制,西漢藩王包括楚、荊、吳、燕、齊、趙、濟北、膠西、膠東等先後
置立的數十個藩國之王。 在位年數長短不一。 造成了當時地區爭端等大小問題,比如七國之亂。 到漢武帝時期推行推恩令,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布的一項重要政令。 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 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
唐朝:唐初各位親王因為太宗取消封國制,還會到各州任刺史,但到後來, 皆為遙領, 並不出閣,都居於京師十王宅,百孫院,使得唐中後期,藩鎮割據,唐宗室無力反擊,子孫多次遭殺戮。 中後期藩鎮叛亂基本都是節度使領軍作亂。 唐朝的藩王是沒有封地的,只是一個爵位,有史為證,唐朝藩鎮割據中多是地方節度使而不是藩王,因此李世民封王不是分封制的重現。
明朝:明朝的藩王制最早由明朝朱元璋制定,作為一個軍事集團衛戍九邊,抵禦侵略、拱衛王室的目的分封諸王,不過朱元璋也認識到這種制度的危險性,故規定諸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 只對王府屬官有自治權,基本與地方政府軍政分離。 雖說明朝藩王制較之漢唐的有很大的改進,但是先有靖難之役,後有漢王奪權。 其藩王權重且位高,地方郡守全無制約之能。
題主的問題是明朝的藩王比起漢唐的藩王有什麼不同? 在我看來區別還是很大的,明太祖朱元璋肯定是在前朝藩王制度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所以說區別還是很大的,那麼我就說一下我的看法。
藩王的身份的不一樣
在漢朝開國的時候,軍功勳爵民田宅深入人心,所以有大量的人因為軍功而被封為藩王,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秦郡東海,會稽,泗水,陳郡的齊王韓信。 當時由於受到秦朝的軍功的影響,特別是當時由於項羽勢力還比較大,所以劉邦當時在被迫無奈的時候要選擇外交的方法來保證自己可以在楚漢之爭中獲得勝利。 所以說當時會出現很多的異姓王,相比而言,明朝的藩王都是朱姓的同姓王。 相比於劉邦的的藩王制度而言,朱元璋具有更多的主動性,而且由於朱元璋的高壓政策使得異姓的將軍也沒有當藩王的想法。 所以說漢唐和明朝藩王最大的區別是就是同姓和異姓的區別。
在古代都講究血脈,可以說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說是不是姓朱就表明你可以不可以當藩王。 當時的明太祖朱元璋覺得宋朝之所以被元朝所滅王就是因為沒有藩王作為屏障,於是在洪武三年的時候封朱看到了秦王,朱柩為晉王,朱棣為燕王,朱隊在武王,朱楨為楚王... 相較於漢朝的藩王明朝的藩王最大的區別就是血脈,雖然說劉邦最後也將異姓王消滅了,但是後來還是出現了七王之亂。 最後在漢武帝的推恩令退出之後才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就引申出藩王的權利。
藩王的權利和出現的目的
漢朝的藩王基本上屬於表面上臣服但是還是有很多自主權的。 在藩王所屬領地內部就是一個小朝廷,諸侯王的權利可以說很大,已經可以威脅到中央的管理。 其中主要包括兩個主要專案的權利:一是「自置吏」,可以自行任命兩千石以下的官員:一是「得賦斂」,可以向藩國內的臣民收取賦稅。 而且這些喊出藩國的土地有很多,有秦朝幾個郡的大小。 所以說當時的藩屬王國內部自治,人口眾多,實力雄厚完全可以獨立除中央對中央有很大的威脅。 至於漢朝的藩王大多是屢立戰功的功臣,所以說是出於政治上面的妥協。
明朝的藩王是朱元璋和大臣分析松原滅亡是因為沒有宗親藩王的幫助,導致主弱臣強。 所以朱元璋封九個兒子擔任藩王目的是來包圍中央政府,也就是南京政權所以立下詔書:「眾建藩輔,所以廣磐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親友之厚,古今通誼,朕何敢私! 尚賴中外臣鄰相與維持,弼成政化,故茲昭示,閒史聞之。 "。 同時朱元璋還有其他的目的,當時的北方還有大量的元朝殘軍,利用藩王作為屏障,使得中央不會受到威脅。 同時明太祖還做出了很多改變,一改往日藩王擁兵自重的情況,"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 只對王府屬官有自治權,基本與地方政府軍政分離。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地方藩王目的和權利是不一樣的,但是最後都會有地方權力不受控制,比如說最後燕王朱棣靖難奪取政權,這些都是不可以可控制的,也可以說和當時朱元璋的想法大相徑庭的,所以說血脈也不一定靠得住。
19 贊 踩 1評論 分享
舉報
這些歷史要讀 歷史問答達人 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
04-08 18:28
關注
其實,明朝、漢朝和唐朝的藩王都是不一樣的。
漢朝藩王是有封號也有封國的,他們就相當於漢朝內部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小王國;
漢朝的藩王有異姓藩王和宗親藩王之分。 在西漢立國之初,漢高祖劉邦一開始是冊封了諸如楚王韓信、燕王臧荼、趙王張敖、梁王彭越等一些異姓藩王。 這些異姓藩王名義上漢臣,實際上則是不受漢廷管控的獨立小王國。 他們在各自的封國內享有相對獨立的行政權,並且擁有自己的軍隊。 不過,這些對漢廷構成威脅的異姓藩王,沒過多久就被劉邦逐一消滅了。
之後,劉邦與群臣以殺白馬方式定立盟約,即所謂:"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以此確保只有劉氏宗親才可封王。
漢初的異姓王被消滅后,漢朝又分封了多個劉氏宗親藩王。 而這些宗親藩王的性質與之前那些異性藩王實際上並沒多少區別。 他們也同樣在自己的封國內享有獨立的行政權,擁有自己的軍隊,而且這些宗親藩王對漢廷的威脅實際上比異姓藩王還要大。 因為,他們還會聯合起來對抗朝廷,歷史著名的七王之亂便是如此!
這種威脅直到漢武帝頒布推恩令,使這些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才最終將宗親藩王的勢力削弱下去。
唐朝的藩王只是個封號,雖然享受錦衣玉食,但基本上堅持「封而不建」的原則;
在把控宗藩分封方面,唐朝是做得最到位的。 唐朝自唐太宗時起,就取消封國制。 唐朝的王爵大致分為親王、嗣王、郡王三級,其中只有最高一級的親王,才能在王府內擁有相應的官屬和機構。 但唐朝的藩王都沒有封國,而且既然不治民,也不治軍。
不過在唐朝初年,有些藩王會被皇帝派到各州任刺史等官職,比如著名的滕王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在地方任官時修建的。 但之後,藩王就基本上不出京師,所任命的官職也基本上是遙領,無需到任。
雖然,唐朝徹底取消封國制的宗藩政策,確實是有效的避免了藩王造亂,但也使得唐朝宗藩勢力過於薄弱,一定程度上也為唐中期的安史之亂、以及唐後期的藩鎮割據局面埋下了伏筆。
明初的藩王則是統兵而不治民,即所謂的:"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
明朝的宗藩政策,應該說是介於漢朝與唐朝之間的,既非漢朝的完全封國制,也並非唐朝那樣完全的封而不建。 明朝的宗藩政策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
明太祖朱元璋當初出於拱衛中央的需要,將自己的十幾個兒子分封到各地,讓他們統領軍隊,守備一方。 當中尤其以分封到北境,防衛殘元勢力的九大塞王,兵力最為雄厚,這九大塞王從東到西,分別是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和肅王。
史書記載:「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險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制命,勢匹撫軍,肅清沙漠,壘帳相望。 "
但是,明朝的藩王雖然擁有自己的封國,也能統領自己的衛軍。 但他們卻沒有行政權,無法直接任命地方官員,這就是所謂的「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
因此,明朝的藩王並不像漢初的藩王那樣,享有很大的獨立權,而這也是為何建文帝削藩,無法向漢武帝那樣,以推恩令這種相對溫和的方式進行,而是需要採用更為強硬的削藩手段的原因所在!
明朝的藩王比起汉唐的藩王,有什么不同?-文化星河的回答-悟空问答 https://bit.ly/2SfxsV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