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精神書院之名,始於唐玄宗時/書院有三大事業:一為藏書;二為供祀;三為講學。主持者多屬大儒/朱熹親自擬訂的《白鹿洞書院揭示》,成爲書院學規的典範/從元代開始的書院官學化傾向,到清代達到極致/最負盛名的學規有:朱熹所訂《白鹿洞書院教條》和呂祖謙所訂《麗澤書院學規》/書院的“講會”制度,成爲書院的重要教學形式“升堂講說”、“學術會講”等。書院大師除了闡發自己的學術見解外,還十分重視不同學術觀點的論辯交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蓬壺書院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為檨仔林街的「引心書院」蓬壺書院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為檨仔林街的「引心書院」蓬壺書院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為檨仔林街的「引心書院」800px-臺南蓬壺書院蓬壺書院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為檨仔林街的「引心書院」

蓬壺書院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為檨仔林街的「引心書院」,該書院創建於清嘉慶年間,後來曾改為臺灣縣書院。之後因該書院已經廢置,安平縣知縣沈受謙遂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於今赤崁樓西側購地設置蓬壺書院。日治時期曾被當作衛戍醫院使用,戰後失修,而只留門屋[1]。門屋面寬三開間,中間內凹以強化入口意象,並懸有沈受謙所題之「蓬壺書院」匾。其牆面為斗砌磚牆,而屋頂則為燕尾形式[1]。此外門屋建築被納入赤崁樓的古蹟保護範圍內[2]。

蓬壺書院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為檨仔林街的「引心書院」,該書院創建於清嘉慶年間,後來曾改為臺灣縣書院。之後因該書院已經廢置,安平縣知縣沈受謙遂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於今赤崁樓西側購地設置蓬壺書院。日治時期曾被當作衛戍醫院使用,戰後失修,而只留門屋[1]

門屋面寬三開間,中間內凹以強化入口意象,並懸有沈受謙所題之「蓬壺書院」匾。其牆面為斗砌磚牆,而屋頂則為燕尾形式[1]。此外門屋建築被納入赤崁樓的古蹟保護範圍內[2

蓬壺書院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赤崁樓外側,沈受謙提名的「蓬壺書院」匾額
清代台南府共設有15書院,是書院設立最多的地方,但是目前僅存兩間:蓬壺書院 和 奎樓書院,而且嚴格說來只有遺址,書院的型制已不復存,因此一併在這裡介紹。
台南 蓬壺書院 老古板的古建築之旅: 台南蓬壺書院和奎樓書院 - 書院介紹之八
位於赤崁樓景區的蓬壺書院,前身為座落於中西區的引心文社,在嘉慶十五年(西元1810年)由拔貢張青峰等人成立。嘉慶十八年,知縣黎溶將書院改成縣制,易為「臺灣縣書院」。光緒十二年(西元1886年),為了提倡文教事業,知縣沈受謙購入赤崁樓北邊的土地,將遺址填平後在上面大興土木,並將已廢置的臺灣縣書院遷往此地,命名「蓬壺書院」。其中的建築包括書院本體、文昌閣、海神廟以及祭拜朱熹等五位大家的五子祠,具有相當大的規模。蓬壺書院二戰後失修,現只留門屋被納入赤崁樓的古蹟保護範圍內開放給民眾參觀。

老古板的古建築之旅: 台南蓬壺書院和奎樓書院 - 書院介紹之八


蓬壺書院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為檨仔林街的「引心書院」蓬壺書院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為檨仔林街的「引心書院」蓬壺書院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為檨仔林街的「引心書院」


日治時期臺南蓬壺書院舊照

蓬壺書院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為檨仔林街的「引心書院」蓬壺書院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為檨仔林街的「引心書院」


800px-臺南蓬壺書院蓬壺書院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為檨仔林街的「引心書院」蓬壺書院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為檨仔林街的「引心書院」

蓬壺書院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為檨仔林街的「引心書院」蓬壺書院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為檨仔林街的「引心書院」蓬壺書院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為檨仔林街的「引心書院」蓬壺書院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為檨仔林街的「引心書院」蓬壺書院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為檨仔林街的「引心書院」蓬壺書院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為檨仔林街的「引心書院」


蓬壺書院的前身為座落於中西區的引心文社,嘉慶十五年(西元1810年)由拔貢張青峰等人成立。嘉慶十八年,知縣黎溶將書院改成縣制,易為「臺灣縣書院」。光緒十二年(西元1886年),為了提倡文教事業,知縣沈受謙購入赤崁樓北邊的土地,將遺址填平後在上面大興土木,並將已廢置的臺灣縣書院遷往此地,命名「蓬壺書院」。其中的建築包括書院本體、文昌閣、海神廟以及祭拜朱熹等五位大家的五子祠,具有相當大的規模。
蓬壺的曾經與現在
遺跡始末
  在日治時期,書院曾作為醫院使用,其後也充當過日文學校校舍。到了西元1923年,由於颱風及地震的侵擾,書院講堂跟五子祠倒塌;又因為年久失修,僅留下書院的門廳及文昌閣。現存的門廳是清代臺南所建書院中唯一留存的遺跡。到了民國七十年,蓬壺書院被劃為赤崁樓的範圍裡,並開放給民眾參觀。
蓬壺書院遺址匾額
  現存門廳的建築風格為閩南式,頂端是翹起的燕仔尾,牆面是紅磚砌成的斗砌牆。從赤崁樓外側可看到沈受謙提名的匾額依然掛在門上,兩側綠釉窗上方的橫批「雲路」、「立處」、「霄窺」、「鵬程」代表著當年在此處苦讀的院中人的心情。
文教的意象
  蓬壺書院見證府城文教的興衰和朝代的更替,無論經過多少人為或天災摧殘,它代表著當時人們注重功名及陶冶心智的精神;直到現在,文昌閣每逢考試期間總是人潮熱絡,現今考生低頭祈求文昌閣供奉的魁星爺保佑時,不知不覺間也跟一百多年前的讀書人身影重疊了。
書院教規
  書院的存在彰顯了人們自古以來在文教與功名上的努力,無數的讀書人遵循著教規在此受教育,亦提醒教育他人的老師應該如何教化這些子弟。就算只保留下一些痕跡,蓬壺書院的精神仍深深地刻劃在這些遺跡上,讓後人能從中效仿他們為實現理想而努力不懈的堅強意志,繼續為美好的未來打拼,創造下一個百年風華。


蓬壺書院
創建年代:清光緒12年(1886)
歷史沿革:蓬壺書院的前身為引心書院,清光緒12年(1886)臺灣縣知縣沈受謙移至赤嵌樓之右,改為今名,並建文昌閣與五子祠,以振興文教,造育人才,為當時最大的書院,今尚存匾額及頭門。
環境描述:嘉慶15年(1810)蓬壺書院的前身為引心書院,由邑紳黃拔萃設檨仔林街齋堂內,兩年後知縣黎溶議改為臺灣書院,後遷至柱仔行呂祖廟,清光緒12年(1886)臺灣縣知縣沈受謙移至赤嵌樓之右,日治初期日人充當衛戌病院,因失修僅存臨縣口街的蓬壺書院門廳。
保存狀況:僅存臨赤嵌街蓬壺書院門廳。
文資身份:直轄市定古蹟 22 蓬壺書院 @ 樹谷文化基金會考古推廣補助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