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澳洲政府公布一項新政策,表示為了引導學生進入「就業率高」的領域,以復甦武漢肺炎後的經濟,因此調低了大學「就業率高」的學費,文組學費提高一倍以上。然而這項政策引來許多人士的批評,認為這是變相在引導學生遠離人文學科
傻眼!澳洲竟漲文組學費「逼念理科」 https://bit.ly/37MjroA


建中人社班停招以後:這個社會對於「人文」的成功想像,到底是什麼?
作者 蕭上晏
2022-12-06
人文給我們一雙善於發現問題的眼睛,這雖然不夠,但卻是一切的起點。建中停招的人社班,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在相關領域裡的基建又要再一次歸零?或者,這種慢性的消逝早就在發生?
建中人社班停招以後:這個社會對於「人文」的成功想像,到底是什麼? | 蕭上晏 / 特約作者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P5nJgf
我在2006年時進了人資班,是當時的第二屆,也是第一屆開放外招考進去的人。這大概是我那座國語文競賽演說冠軍獎盃的高光時刻了。
從課程內容,我可以感覺到當時的國科會對於這個嘗試是富含野心的。好比說,我們是第一個入學即文組的班級,有額外的大學人文八大領域引介、導讀課程,應該也是當時最早學習研究法、寫論文的高中生。為了查資料,還讓國圖幫我們開了未成年的通行權限。
可以說,我在這個班累積了日後我所需要的一切基礎。我的恩師在歷史課上直接開始用新歷史主義的方式詮釋多元文化脈絡。高二那一年我們最後成形的24個成員們,大概是日以繼夜的在寫論文。一直到下學期準備發表跟相互觀摩時,我們才發現只有我們學校是一人寫一篇。我一直認為那是當時建中主持與參與計畫的老師們故意不說的。
沈甸甸的升學主義,迫使我們「證明」自己
然而,人社班的存在畢竟充斥著滿滿的,從內而外的壓力。好比說,外招那一年的29人,在高二時轉走了十幾個,補進來的人數記得只有個位數。從入學時就聽到「旋轉門」、「次等生」的耳語喧囂塵上,結果也正如他們的猜測一樣。
這樣的事情或許影響了校方繼續外招的動力?短短兩屆以後,就又回到了內部選拔的形式
當時剛好在進修社會學領域的我隱然察覺到不對,但政治的相關資訊也讓我意識到,感覺到不對,不見得能改變。
好比說,我們班上有一些家長在高一時主張:「還是要均衡學習吧」,硬生生的在學期中插入了化學、物理與生物課。二年級後他們的孩子有不少飄然轉向理組的懷抱,恰恰驗證了外界的看衰。
尤其,我們高二時,第一屆的學長們學測成果不佳,多半都成為了指考戰士,在放榜與準備論文發表會的時刻,我也能在不頻繁的接觸中,感覺到來幫忙的前輩們,似乎在那個當下,多少對於自己這三年的投入有所懷疑。
人文到底怎樣算是資優?當時的我們似乎背負起必須回答這個問題的責任。所以我們無所不用其極,在人數劣勢下去面對合唱,話劇競賽,在論文發表會上燃燒我們的青春。可能也許,是我們,不,大概是我當時對於這個世界的回答:我們會變成這個實驗值得的證明。
未來是不可知的,17、18歲的我們,要去承擔走了一條不尋常路徑的後果,在那個當下,確實是有些過於沉重了。
人文到底怎樣算是資優?當時的我們似乎背負起必須回答這個問題的責任。圖片來源:Wikipedia
人文教會我柔軟,但大家在意它能不能賺錢
後來我們那一屆,24個人,22個國立,其中過三分之二是台大。我因為數學的緣故,最後去了北教,意外的開啟了我下一段的奇幻旅程。
偶爾回母校,會聽到各種關於人社班的變化。當然,都不是那麼好的部分。投入變少了,不再成班了,其他家的人社、語資班陸陸續續停招,或者又再一次的,變成了升學保證班。
有趣的是,這些東西的縮減,調整,似乎都建立在一些很奇怪的原因:例如說學生們畢業後可能並未從事「大人們」想像的「人文專業」工作之類的。雖然我也很想問,人文專業工作是什麼?
我想我應該可以算是這個體系中的成功案例,一個自我增能、賦權、習學各類專業,不走尋常路的學者、創業者、障礙倡議者。人文的思維教會了一個理論上應該要無比固執、不做溝通的亞斯,成為現在的樣貌,仍然持續學著柔軟。是人社班的訓練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這段時光,我可能變成完全另一種樣子。但即使如此,我好像也沒有辦法確定,我現在的工作算不算是用到了「人文專業」。
建中停招人社班,先前耕耘再次歸零?
這是一個超前時代太多的計劃,在運作的過程中始終都面臨那些名為傳統價值的第一線衝擊,擊打與侵蝕。但我要說,這是有意義的。當年畢竟是有人頂著各種麻煩,主動開闢了一塊試驗田,灑下了一批種籽。
始終,我認為讓這些嘗試最終沒能持續下去的,並不是想法的錯誤,而是過程中更加複雜且巨大、系統化的東西。
我想大部分的有志之士都知道,因為缺乏一個精準的量化指標,人文的培養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另一方面,一旦進入了政府的體制,在行政體系的監督、鑑別與運作下。人文的相關教育政策都突然似乎必須要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
別國有成功的IP,我們也要有。別國有好的文化行銷,我們也要有。別國有好的體育文化,我們也要有。可是,成功案例的背後,別國數十年來在多少大量看不見即刻成效的地方,加入了人文基礎學科的投入?沒有「這些」投入,要怎麼有「那些」?為了做到「那些」IP,又該投入多少在「這些」?
停招的人社班,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在相關領域裡的基建又要再一次歸零?或者,這種慢性的消逝早就在發生?
我一直認為,是否有學習,察覺,有系統建構起人文素養,在義務教育階段是無法全面推廣的。圖片來源:Wikipedia
不斷與社會既定的價值觀對戰
在2019建中將集中成班改成分散式資優班時,時任建中教務主任的蔡哲銘校長在聯合新聞的報導中這樣說:「人社班部分課程也開放讓普通班的學生選修,人社班學生也可選修普通班課程,達到資源共享,讓課程效益能夠最大化。」
然而,在2020年台大意識報的人社班報導〈【人社班專題】一個人社班畢業生對計畫的回應與反思〉裡,作者陳人豪對於這樣的轉變,提出了他的看法:「分散式受制於高中教育框架,無法像大學班擁有高自主的教師選擇權,且因為仍依循人社計畫的結構,亦無法推廣到每個班級皆能有參與專題的機會,學生僅能選擇不熟的指導老師,又同時失去專班的社群扶持,呈現相當尷尬的磨合狀態。」
欣慰於學弟論述條理分明的同時,我也為教育制度裡所有的挫敗都能被轉換成冠冕堂皇的「共好」說法感到無奈。畢竟,在教育體系裡,我們不能爽快坦然地承認外部因素引致的失敗嘛。
我一直認為,是否有學習,察覺,有系統建構起人文素養,在義務教育階段是無法全面推廣的。不是不可能,而是投資的性價比。每個往這方向努力的推行者們都必須不斷與社會既定的價值觀對戰,取得階段性的勝利,取得被東扣西減帶有但書的資源,用一個尚不存在具體實踐標的的願景作為kpi,然後要在很短的週期裡實踐。
不到位的資源,只能用熱血與有志之士的愛與理念來填補,但愛無法解決所有需要資源去處理的東西,於是在挫折中,有人離去,剩下的只好繼續努力。然後缺衣少食的努力成果,就會變成反對者用來驗證他們正確性的東西。儘管缺衣少食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無所不在,且必然有辦法參與這些計畫的設計、驗證與執行。
人文殘響,餘音繞樑
即使如此,身為受益者,身為人生被改變的人,我仍然深深的對這個計畫,還有它打算推行的理念與願景報有樂觀,從不猶疑。
人文給我們一雙善於發現問題的眼睛,這雖然不夠,但卻是一切的起點。當然,我們還需要一些其他的東西,才能解決這個複雜的問題。理解到這一點以後,或許就能放下當時為了要維持平衡而不斷拔高的自衿,真的往前持續累積吧。
希望同期的夥伴以及後輩們,都和我一樣仍然保有這種頑強的意志。
那就暫別,我們來日再見。
(作者1990年⽣,臺師⼤台灣⽂學博⼠班就讀中。⼩朋友⽂化執⾏長、臺灣耕莘青年寫作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學兼任講師、2008年第⼆屆建中⼈ 社班成員亞斯伯格症障礙倡議者,著有《我與我的隱形魔物》⼀書。)
建中人社班停招以後:這個社會對於「人文」的成功想像,到底是什麼? | 蕭上晏 / 特約作者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P5nJgf


誰說大學讀人文學科沒用?它可能讓你終身受益
誰說大學讀人文學科沒用?它可能讓你終身受益 - BBC 英伦网 https://bbc.in/2YQJfvz
在大學裏,每當我告訴別人我在攻讀歷史學位時,人們的反應幾乎一樣:「你想當老師呀?」。不是啊,我想當記者。「哦。那你怎麼不學傳播學呢?」
在大學教育只屬於少數特權階層的時代,或許沒人認為學位是直接進入職場的跳板。那個時代早已過去。
如今,學位已成就業的必備條件。它能降低你失業率50%以上。儘管如此,單憑學位並不能保證你找到工作,但攻讀學位的花費卻越來越高。在美國,私立大學的食宿和學費平均每年為48510美元;在英國,本地學生一年僅學費就高達9250英鎊(12000美元);在新加坡,上4年私立大學的費用最高可達69336新元(5.1萬美元)。
為了學習而學習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考慮到這些費用,就難怪大部分人想讓自己的學位以更具體的方式帶來回報。總的來說,他們已經做到了:比如在美國,擁有學士學位的人每周比沒上過大學的人多掙461美元。
大部分人都希望這筆投資最大化,這可能會導致人們對高等教育產生一種實用主義態度。有人告訴你,想當記者?那就學新聞。想當律師?那就讀法律預科。還不能確定?那就選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計算機),這樣,你就可以成為一名工程師或IT專家。不管做什麼,只要不是文科就好,包括自然和社會科學、數學和歷史、哲學、語言這樣的非職業學位。
誰說大學讀人文學科沒用?它可能讓你終身受益 - BBC 英伦网 https://bbc.in/2YQJfvz
人文學科教育的好處是它強調教授學生去思考、批判和說服(Credit: BBC/Getty)
世界各地的言論和政策也表明了這一點。在美國,從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到前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等政界人士都用人文學科來抖包袱(奧巴馬後來道歉了)。在中國,政府公布了將42所大學建設成「世界一流」理工院校的計劃。在英國,由於政府對Stem的過度重視,導致參加英語和藝術專業入學考試的人數分別下降了20%和15%。
這種做法存在一個問題。我們失去了解釋和改變世界及提升自我的關鍵途徑,包括提升個人幸福和參與、創造、寬容等價值觀。
此外,我們其它學位的市場價值,以及對人文學科「毫無價值」的錯識認識。一般情況,會讓一些學生承受不必要的壓力。最壞的情況,會讓人們走上沒有成就感的生活道路。它還延續了對文科畢業生的成見,尤其是精英階層,這可能會使貧困學生和其他需要大學投資帶來即時回報的人,打消攻讀可能有回報學科的念頭。(當然,這並不是此類學科存在的唯一的多樣性問題)。
安德斯(George Anders)認為,我們對人文學科的認識是完全錯誤的。在2012年至2016年間擔任《福布斯》(Forbes)科技記者時,他說,硅谷「充斥著只有Stem教育才是教育的觀念」。
但當他與大型科技公司招聘經理交談時,他發現,現實是另一種情景。他說:「優步(Uber)在挑選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來和不開心的乘客及司機打交道。Opentable在招募英語專業的學生把數據介紹給餐廳老闆,讓老闆對數據能為餐廳帶來什麼感到興奮。我意識到,與人溝通和相處、理解他人的想法、進行全面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除了媒體,所有人都重視和欣賞這種能力,認為它們是重要的職業技能。」意識到這一點後,安德斯寫了一本書,名字起得恰到好處:《一切皆有可能:「無用」的文科教育的驚人力量》(You Can Do Anything: The surprise Power of a "Useless" Liberal Arts Education)。
對很多學生來說,未來的收入已經成了選擇大學和專業的"試金石"(Credit: Jopwell Collection)
來看看僱主重視的技能。領英(LinkedIn)對2019年最受僱主歡迎的職業技能進行的調查發現,最受僱主歡迎的三大「軟技能」是:創造力、說服力和協作能力,而最受歡迎的五大「硬技能」之一是人員管理能力。在接受調查的英國僱主中,56%的僱主稱員工缺乏必要的團隊合作技巧,46%的僱主認為員工難以處理自己或他人的情緒是一個問題。不僅僅是英國的僱主,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過去30年美國增長最快的工作崗位幾乎都要求有高水平的社交技能。
或者直接引用科技巨頭微軟(Microsoft)的兩位高管最近撰文時所說的:「隨著計算機的行為更加接近人類,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將變得愈發重要。語言、藝術、歷史、經濟學、倫理學、哲學、心理學和人類發展學課程,能夠教授學生批判性的思維和基於哲學、倫理學層面上的思考,這些技能將有助於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開發和管理。」
當然,沒有文科學位也能具備出色的溝通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這一點不言而喻。任何優秀的大學教育,不僅僅是英語或心理學專業的大學教育,都會提高這些能力。都柏林的教育顧問兼職業導師曼根(Anne Mangan)說:「任何一個學位都能教給你通用技能,比如寫作、提出論點、做研究、解決問題、團隊合作和熟悉技術的能力。
很少有像人文學科那樣,通過在研討班上與其他學生辯論、撰寫論文和分析詩歌等形式。培養學生的閲讀、寫作、表達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在被要求列出人文學科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最明顯的三個特點時,安德斯沒有絲毫遲疑地說:「創造力、好奇心和同理心。同理心通常是最重要的,這不僅僅意味著對遇到困難的人富有同情心,還意味著能夠理解不同群體成員的需求和願望。」
「想想那些負責臨牀藥物測試的人。怎樣做才能讓醫生、護士和監管機構達成共識。如何能讓一名72歲的女士願意被長期追蹤,我們應該做什麼,研究人員才會認真對待這項研究。這是一份要求具有同理心的工作。」
但安德斯和另一些人也表示,人文學科的好處是它強調教授學生去思考、批判和說服。這些往往處於灰色地帶,沒有可依據的數據,得由你自己思考判斷。
因此,人文學科的畢業生能進入各種領域也就不足為奇了。美國的人文學科畢業生中,走上管理崗位的比例是最高的,佔15%緊隨其後的是辦公室職員和行政崗位,佔14%。13%的人進入銷售行業,還有12%的人進入教育行業,主要是當老師。另有10%的人從事商業和金融行業。
雖然人們常常認為人文學科的畢業生從事的職業,不如學理工科或醫學的畢業生爭取到的工作好,但事實並非如此。以澳大利亞為例,在增長最快的10個職業中,其中3個分別是銷售經理、廣告文員、公共關係,這些都是人文學科畢業生長於從事的領域。,
英國本地學生每年的學費為9250英鎊(1.2萬美元);在新加坡,上4年私立大學的費用最高可達69336新元(5.1萬美元)(Credit: BBC/Getty)
與此同時,Glassdoor網站2019年的調查發現,在英國排名前10的最佳工作崗位中,8個是管理崗位,在與人打交道的職位中,需要的是溝通技巧和情商。(「最佳」的定義是結合了收入潛力、工作滿足度和職位空缺數量。)其中很多都不屬於以Stem為基礎的行業。排名第3的是市場經理、第4是產品經理、第5是銷售經理。工程類職位在榜單上的第18名,在傳播、人力資源和項目管理類職位之後。
同時,對來自30個國家的170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擔任領導職務的人大多擁有社會科學學位和人文學科學位。45歲以下的領導尤其如此;45歲以上的領導學Stem的稍多一些。
為進入職場做好凖備

並不是說攻讀文科學位是一條捷徑。「我和很多人交談過,他們都是處於職業生涯開始的5年或10年,總體感覺是第一年比較困難,要花一段時間才能適應。但隨著工作時間的延長和發展,所學人文專業確實給了很大幫助。」
對於一些畢業生來說,開始的挑戰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對另一些人來說,是在攻讀文科學位期間掌握的技術技能沒有學IT的同齡人多,因此不得不在畢業後努力追趕。
但攻讀與職業相關性聯繫緊密的學位也可能存在風險。不是每個青少年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並且職業抱負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改變。英國的一份報告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英國人在一生中換過職業。領英發現,40%的職場人士對「改行」感興趣,而且年輕人尤其感興趣。像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可適用於很多不同的工作崗位和行業,「改行」不再是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事(但對正在規劃職業道路的年輕人來說,變動也會讓他們感到不知所措)。
專業的技術技能在就業市場上也很重要。但獲得這類技能的途徑有很多。職業發展導師耶奧加拉(Christina Georgalla)說:「我非常支持實習和學徒制。我們發現,這可以直接幫助你在職場獲得堅實的技能基礎。我建議大學畢業後,如果你還不能確定從事什麼職業,可以抽出一年時間,不是去旅行,而是嘗試做不同的實習工作。即使是在同一個領域,比如電視行業中的廣播、製作和呈現,這樣你就能發現其中的不同。」
但人們也認為人文學科有其他的缺點呢,比如失業率更高、收入更低?
誰說大學讀人文學科沒用?它可能讓你終身受益 - BBC 英伦网 https://bbc.in/2YQJfvz
僱主最需要的軟技能是創造力、說服力和協作能力(Credit: BBC/Getty)
就業面更廣的專業為什麼重要
的確,人文學科畢業生失業的風險更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風險比想像的要小。在美國的年輕人(25-34歲)中,人文學科畢業生的失業率為4%。工程專業或商科畢業生的失業率略高於3%。高出的這一個百分點相當於每100個人多一個。這是一個很小的數字,通常是在調查的誤差範圍之內。
收入差距的成因也不是那麼簡單。在英國收入最高的是醫學專業的牙科、經濟學或學計算機的人;在美國則是學工程學、物理學或商科的。一些受歡迎的人文學科,比如歷史或英語,屬於收入較低的學科。
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對某此工作來說,從攻讀就業面更廣的學位開始,比從攻讀專業性強的學位開始更好。
以法律行業為例。在美國,學法律預科或法律研究專業,這似乎是成為律師、法官或地方執法官最直接的途徑,平均本科生年薪預計能達到9.4萬美元。但哲學或宗教研究專業的畢業生平均年薪為11萬美元。主修地區、民族和文明研究的畢業生年薪為12.4萬美元,美國歷史專業的畢業生年薪為14.3萬美元,學外語的畢業生年薪則為14.8萬美元,比學法律預科的畢業生高出5.4萬美元,這一數字令人震驚。
其他行業也有類似的例子。以市場營銷、廣告和公關行業的經理為例:廣告和公關專業畢業的經理年薪約為6.4萬美元,而學文科的經理年薪為8.4萬美元
儘管總體上收入差距依然存在,但這可能不是學位本身的問題。尤其是,人文學科的畢業生中女性更多。我們都知道性別收入差距,而人文學科長期存在明顯的收入差距:比如,主修人文學科的美國男性收入中位數為6萬美元,而女性的收入中位數僅為4.8萬美元。由於人文專業的學生中女性佔比超過60%,收入差距可能要歸咎於性別收入差距而不是學位。
我們還知道,當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某個領域時,該領域的整體收入會下降。考慮到這一點,難怪女性佔70%的英語專業畢業生,收入往往不及男性佔80%的工程專業畢業生。
人文學科包括英語文學、現代語言、歷史和哲學等學科(Credit: BBC/Getty)
做自己喜歡的事
曼根認為,選擇職業的重要因素應該是。不管學生在大學裏學的是什麼專業,選擇職業必須是他們不僅擅長,而且真正喜歡的。
她說:「在我觀察到的大部分領域,僱主只想知道你上沒上過大學,成績如何。因此,我認為做真正讓你感興趣的事情至關重要,因為只有感興趣你才能取得好的成績。」
無論怎樣,根據平均工資來決定專業或職業道路是不明智的。曼根說:」財務上的成功不是一個好的理由。而且是一個非常糟糕的理由。無論在哪一行取得成功,收入都會隨之提高,而不是相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你會專注而充滿熱情,僱主會願意給你一份工作。然後在工作中不斷提升。
這說明了一點,學生應該選擇Stem還是人文學科,或者應該選擇職業課程還是人文教育這個問題,可能一開始就被誤導了。不是所有人都對會計和藝術史有同樣多的熱情和天賦。很多人知道自己最喜歡什麼。只是不知道應不應該讀那個專業,輿論引導也無濟於事。
這就是家長和老師需要退後一步的原因。曼根說:」只有一位專家。我是研究我自己的專家,你是研究你自己的專家,他們是研究他們自己的專家。沒有人,真的沒有人能告訴你,如何做你應該做的事情。「
甚至,這意味著攻讀一個」無用「的學位,比如文科學位,也是這樣。
誰說大學讀人文學科沒用?它可能讓你終身受益 - BBC 英伦网 https://bbc.in/2YQJfvz


人文科學(英語:Human science),對於由人類產生的各種現象,進行的各種科學研究與科學解釋。在這個領域中研究的主題,包括各種與人類相關的經驗,活動,社會建構等。其目的在於闡明與擴展對於人類存在的各項知識,人類與社會,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人類思想的探討。這個領域中研究人類經驗的天性以及歷史性,來了解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各種人類現象。

人文學科(英語:humanities),又譯人文學,是以觀察、分析及理性批判來探討人類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各門學科(文學、哲學、宗教、藝術、史學、人類學、語言學等)和知識的總稱。
人文一詞的中文,最早出現在《易經》中賁卦的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關於這個詞的註解有很多,宋代程頤《伊川易傳》對此的解釋是:「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謂日月星辰之錯列,寒暑陰陽之代變,觀其運行,以察四時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禮俗,乃聖人用賁之道也。」(見《伊川易傳》卷二)一般認為,中國傳統的人文概念是指人的各種屬性。
到了近代,人文這個詞被用來翻譯「Humanism」,也就是人文主義,這個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一些知識分子,在超越和反對中世紀歐洲宗教傳統的過程中,以古希臘、羅馬文化為學習典範,以此回歸世俗。這些人就被稱為「人文學者」,到19世紀的歐洲又有所謂的人文學科,20世紀英美的大學裡面也開始出現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意思不是說人文的東西用一種科學的理論來解釋,而是說對於人的各方面的一種求知、對於人的知識的一種探討。
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在傳統和西方的影響下,對於人文、人文主義和人文學科這幾個緊密相關的詞彙內涵的理解經歷了很多變化。
歷史
西方研究人文學科的歷史可以上溯至古希臘,當時人文學科是市民教育的基礎。到了古羅馬時期,三學四科的概念開始形成。[1]這些科目成了中世紀的教育主體,強調人文學科猶如技術或者做事的方法。
而中國對於人文科學的研究,其雛形出現很早,例如以民間樂曲為主的由春秋時期哲學家孔丘編撰的《詩》,就是對包括愛情在內的平民感情及基本道德的側面反映。或以西方人本主義的思想以及價值觀闡述人文學科的普遍性質,因而提出人文學科的研究,主要是以戲劇、傳奇、小說等文學形式反映出來的,並以《竇娥冤》為例,將人文主義導向制度的價值評論,而忽略了「抨擊封建制度對人的殘酷壓迫以及底層婦女抗爭」,只是人本主義的一環,不足以代表普遍性的人文思想。進而提出:「中國不同封建時期的統治者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壓制人文科學,以致人文科學在中國的發展一直很緩慢,沒有形成系統的科學,甚至參與者本身也收到殘酷的迫害。只到『五四』時期,人文科學才真正開始走向主流文化」的論述。雖然最初人文學科以文學的不同形式出現,但以全觀的態度而論,人文學科包含各種面向,一般認為「文、史、哲」為人文學科的基礎領域,即是對人文學科本質的認識。將人本主義等同人文學科,即是「白馬是馬,白馬非馬」論述,白馬是馬的一種,但此名詞不足以表示所有的馬。再者,抨擊封建制度時,也不能單純地「符號化」封建制度,而不論及其本質,應該先釐清封建制度的特性,以免出現新封建制度抨擊舊封建制度的現象。夏、商、周的「封地建制」政治體系,即是舊階級形態的階段,階級成為對一個人的價值判斷標準,人因出生的家庭不同,而有貴賤之分,這種血統論才是封建制度的立基點。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學科被認定為只作研究而不實用的學科,猛然脫離傳統範疇譬如文學及歷史。到了二十世紀,這個觀點受到後現代運動所挑戰,就是為了人文學科在民主社會中尋求一個平等的定義
-----------------------------
社會科學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的種種現象。如社會學研究人類社會(主要是當代),政治學研究政治、政策和有關的活動,經濟學研究資源分配。廣義的「社會科學」,是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統稱。社會科學起源於西元1930年出版的《社會科學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其內容包含了心理學、語言學、犯罪學、教育學、生物學、醫學、倫理學、藝術、法律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社會工作、人類學及地理學、管理學等與社會科學概論相關的一門學科
社會科學是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後才興起的學科,隨著時間的進展,也確立了研究對象包含哪些範圍,在1968年台灣出版的《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更確定了以下十二門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其中包括了有:心理學、教育學、統計學、法律學、政治學、行政學、國際關係、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地理學
有些學科,如心理學、人類學、考古學、地理學,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交叉,其細分據研究方向、政策導向而不同。比如心理學,中國大陸教育機構多將心理學按照自然科學類併入理學院,如參與組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南京大學心理學系,在1956年以前(包括民國時期)都設在理學院下;而香港教育機構多把心理學歸於社會科學;北美地區教育機構倡導「文理不分家」(即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作為同一個大類),多把心理學歸入「文理學院(Faculty of Art and Science)」 ,如多倫多大學即是。
法律學、政治學、軍事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等學科是典型的狹義上的社會科學。而有些學科,如歷史學,則是狹義的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交叉,但通常理解為人文學科。廣義的「社會科學」則包含了人文學科,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設有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兩類研究所。
在奉馬克思思想為權威的中國大陸,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中國社會科學的指導思想,一度置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於哲學之下,將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統稱為哲學社會科學。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的轉變,學術的自由探討空間將越來越大,社會科學的定義與分類方面也會開始發生變化。
社會科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32Ps2UQ
--------------------------------
自然科學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自然科學包括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物學等等。
範圍
與自然科學不同的還有應用科學、人文學、社會科學、形式科學和工程學。心理學是否為自然科學的範圍,目前也尚存爭議,一般較廣為接受的說法是心理學同時包含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範疇之中。
歷史
一般認為,古希臘人泰勒斯、亞里士多德是自然科學的創始人,伽利略·伽利萊是將實驗引入自然科學的首倡人。18世紀以前歐洲自然科學與哲學幾乎不可分開。哲學家也同時是自然科學家,勒奈·笛卡爾、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約翰·洛克等等著名的哲學家也同時是自然科學家。在自然科學發展的早期,對自然物體或者分類的系統研究,稱之為自然歷史(Natural History,拉丁文historia naturalis)。[1] .
主條目:科學史
自然科學的工作原理
自然科學的根本目的在於尋找隱藏在自然現象背後的規律,但是自然科學的工作尚不包括研究為什麼會存在這些規律。自然科學認為超自然的、隨意的和自相矛盾的現象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學的最重要的兩個支柱是觀察和邏輯推理。由對自然的觀察和邏輯推理自然科學可以引導出大自然中的規律。假如觀察的現象與規律的預言不同,那麼要麼是因為觀察中有錯誤,要麼是因為至此為止被認為是正確的規律是錯誤的。一個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


誰說大學讀人文學科沒用?它可能讓你終身受益
誰說大學讀人文學科沒用?它可能讓你終身受益 - BBC 英伦网 https://bbc.in/2YQJfvz
在大學裏,每當我告訴別人我在攻讀歷史學位時,人們的反應幾乎一樣:「你想當老師呀?」。不是啊,我想當記者。「哦。那你怎麼不學傳播學呢?」
在大學教育只屬於少數特權階層的時代,或許沒人認為學位是直接進入職場的跳板。那個時代早已過去。
如今,學位已成就業的必備條件。它能降低你失業率50%以上。儘管如此,單憑學位並不能保證你找到工作,但攻讀學位的花費卻越來越高。在美國,私立大學的食宿和學費平均每年為48510美元;在英國,本地學生一年僅學費就高達9250英鎊(12000美元);在新加坡,上4年私立大學的費用最高可達69336新元(5.1萬美元)。
為了學習而學習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考慮到這些費用,就難怪大部分人想讓自己的學位以更具體的方式帶來回報。總的來說,他們已經做到了:比如在美國,擁有學士學位的人每周比沒上過大學的人多掙461美元。
大部分人都希望這筆投資最大化,這可能會導致人們對高等教育產生一種實用主義態度。有人告訴你,想當記者?那就學新聞。想當律師?那就讀法律預科。還不能確定?那就選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計算機),這樣,你就可以成為一名工程師或IT專家。不管做什麼,只要不是文科就好,包括自然和社會科學、數學和歷史、哲學、語言這樣的非職業學位。
誰說大學讀人文學科沒用?它可能讓你終身受益 - BBC 英伦网 https://bbc.in/2YQJfvz
人文學科教育的好處是它強調教授學生去思考、批判和說服(Credit: BBC/Getty)
世界各地的言論和政策也表明了這一點。在美國,從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到前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等政界人士都用人文學科來抖包袱(奧巴馬後來道歉了)。在中國,政府公布了將42所大學建設成「世界一流」理工院校的計劃。在英國,由於政府對Stem的過度重視,導致參加英語和藝術專業入學考試的人數分別下降了20%和15%。
這種做法存在一個問題。我們失去了解釋和改變世界及提升自我的關鍵途徑,包括提升個人幸福和參與、創造、寬容等價值觀。
此外,我們其它學位的市場價值,以及對人文學科「毫無價值」的錯識認識。一般情況,會讓一些學生承受不必要的壓力。最壞的情況,會讓人們走上沒有成就感的生活道路。它還延續了對文科畢業生的成見,尤其是精英階層,這可能會使貧困學生和其他需要大學投資帶來即時回報的人,打消攻讀可能有回報學科的念頭。(當然,這並不是此類學科存在的唯一的多樣性問題)。
安德斯(George Anders)認為,我們對人文學科的認識是完全錯誤的。在2012年至2016年間擔任《福布斯》(Forbes)科技記者時,他說,硅谷「充斥著只有Stem教育才是教育的觀念」。
但當他與大型科技公司招聘經理交談時,他發現,現實是另一種情景。他說:「優步(Uber)在挑選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來和不開心的乘客及司機打交道。Opentable在招募英語專業的學生把數據介紹給餐廳老闆,讓老闆對數據能為餐廳帶來什麼感到興奮。我意識到,與人溝通和相處、理解他人的想法、進行全面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除了媒體,所有人都重視和欣賞這種能力,認為它們是重要的職業技能。」意識到這一點後,安德斯寫了一本書,名字起得恰到好處:《一切皆有可能:「無用」的文科教育的驚人力量》(You Can Do Anything: The surprise Power of a "Useless" Liberal Arts Education)。
對很多學生來說,未來的收入已經成了選擇大學和專業的"試金石"(Credit: Jopwell Collection)
來看看僱主重視的技能。領英(LinkedIn)對2019年最受僱主歡迎的職業技能進行的調查發現,最受僱主歡迎的三大「軟技能」是:創造力、說服力和協作能力,而最受歡迎的五大「硬技能」之一是人員管理能力。在接受調查的英國僱主中,56%的僱主稱員工缺乏必要的團隊合作技巧,46%的僱主認為員工難以處理自己或他人的情緒是一個問題。不僅僅是英國的僱主,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過去30年美國增長最快的工作崗位幾乎都要求有高水平的社交技能。
或者直接引用科技巨頭微軟(Microsoft)的兩位高管最近撰文時所說的:「隨著計算機的行為更加接近人類,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將變得愈發重要。語言、藝術、歷史、經濟學、倫理學、哲學、心理學和人類發展學課程,能夠教授學生批判性的思維和基於哲學、倫理學層面上的思考,這些技能將有助於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開發和管理。」
當然,沒有文科學位也能具備出色的溝通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這一點不言而喻。任何優秀的大學教育,不僅僅是英語或心理學專業的大學教育,都會提高這些能力。都柏林的教育顧問兼職業導師曼根(Anne Mangan)說:「任何一個學位都能教給你通用技能,比如寫作、提出論點、做研究、解決問題、團隊合作和熟悉技術的能力。
很少有像人文學科那樣,通過在研討班上與其他學生辯論、撰寫論文和分析詩歌等形式。培養學生的閲讀、寫作、表達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在被要求列出人文學科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最明顯的三個特點時,安德斯沒有絲毫遲疑地說:「創造力、好奇心和同理心。同理心通常是最重要的,這不僅僅意味著對遇到困難的人富有同情心,還意味著能夠理解不同群體成員的需求和願望。」
「想想那些負責臨牀藥物測試的人。怎樣做才能讓醫生、護士和監管機構達成共識。如何能讓一名72歲的女士願意被長期追蹤,我們應該做什麼,研究人員才會認真對待這項研究。這是一份要求具有同理心的工作。」
但安德斯和另一些人也表示,人文學科的好處是它強調教授學生去思考、批判和說服。這些往往處於灰色地帶,沒有可依據的數據,得由你自己思考判斷。
因此,人文學科的畢業生能進入各種領域也就不足為奇了。美國的人文學科畢業生中,走上管理崗位的比例是最高的,佔15%緊隨其後的是辦公室職員和行政崗位,佔14%。13%的人進入銷售行業,還有12%的人進入教育行業,主要是當老師。另有10%的人從事商業和金融行業。
雖然人們常常認為人文學科的畢業生從事的職業,不如學理工科或醫學的畢業生爭取到的工作好,但事實並非如此。以澳大利亞為例,在增長最快的10個職業中,其中3個分別是銷售經理、廣告文員、公共關係,這些都是人文學科畢業生長於從事的領域。,
英國本地學生每年的學費為9250英鎊(1.2萬美元);在新加坡,上4年私立大學的費用最高可達69336新元(5.1萬美元)(Credit: BBC/Getty)
與此同時,Glassdoor網站2019年的調查發現,在英國排名前10的最佳工作崗位中,8個是管理崗位,在與人打交道的職位中,需要的是溝通技巧和情商。(「最佳」的定義是結合了收入潛力、工作滿足度和職位空缺數量。)其中很多都不屬於以Stem為基礎的行業。排名第3的是市場經理、第4是產品經理、第5是銷售經理。工程類職位在榜單上的第18名,在傳播、人力資源和項目管理類職位之後。
同時,對來自30個國家的170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擔任領導職務的人大多擁有社會科學學位和人文學科學位。45歲以下的領導尤其如此;45歲以上的領導學Stem的稍多一些。
為進入職場做好凖備

並不是說攻讀文科學位是一條捷徑。「我和很多人交談過,他們都是處於職業生涯開始的5年或10年,總體感覺是第一年比較困難,要花一段時間才能適應。但隨著工作時間的延長和發展,所學人文專業確實給了很大幫助。」
對於一些畢業生來說,開始的挑戰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對另一些人來說,是在攻讀文科學位期間掌握的技術技能沒有學IT的同齡人多,因此不得不在畢業後努力追趕。
但攻讀與職業相關性聯繫緊密的學位也可能存在風險。不是每個青少年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並且職業抱負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改變。英國的一份報告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英國人在一生中換過職業。領英發現,40%的職場人士對「改行」感興趣,而且年輕人尤其感興趣。像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可適用於很多不同的工作崗位和行業,「改行」不再是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事(但對正在規劃職業道路的年輕人來說,變動也會讓他們感到不知所措)。
專業的技術技能在就業市場上也很重要。但獲得這類技能的途徑有很多。職業發展導師耶奧加拉(Christina Georgalla)說:「我非常支持實習和學徒制。我們發現,這可以直接幫助你在職場獲得堅實的技能基礎。我建議大學畢業後,如果你還不能確定從事什麼職業,可以抽出一年時間,不是去旅行,而是嘗試做不同的實習工作。即使是在同一個領域,比如電視行業中的廣播、製作和呈現,這樣你就能發現其中的不同。」
但人們也認為人文學科有其他的缺點呢,比如失業率更高、收入更低?
誰說大學讀人文學科沒用?它可能讓你終身受益 - BBC 英伦网 https://bbc.in/2YQJfvz
僱主最需要的軟技能是創造力、說服力和協作能力(Credit: BBC/Getty)
就業面更廣的專業為什麼重要
的確,人文學科畢業生失業的風險更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風險比想像的要小。在美國的年輕人(25-34歲)中,人文學科畢業生的失業率為4%。工程專業或商科畢業生的失業率略高於3%。高出的這一個百分點相當於每100個人多一個。這是一個很小的數字,通常是在調查的誤差範圍之內。
收入差距的成因也不是那麼簡單。在英國收入最高的是醫學專業的牙科、經濟學或學計算機的人;在美國則是學工程學、物理學或商科的。一些受歡迎的人文學科,比如歷史或英語,屬於收入較低的學科。
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對某此工作來說,從攻讀就業面更廣的學位開始,比從攻讀專業性強的學位開始更好。
以法律行業為例。在美國,學法律預科或法律研究專業,這似乎是成為律師、法官或地方執法官最直接的途徑,平均本科生年薪預計能達到9.4萬美元。但哲學或宗教研究專業的畢業生平均年薪為11萬美元。主修地區、民族和文明研究的畢業生年薪為12.4萬美元,美國歷史專業的畢業生年薪為14.3萬美元,學外語的畢業生年薪則為14.8萬美元,比學法律預科的畢業生高出5.4萬美元,這一數字令人震驚。
其他行業也有類似的例子。以市場營銷、廣告和公關行業的經理為例:廣告和公關專業畢業的經理年薪約為6.4萬美元,而學文科的經理年薪為8.4萬美元
儘管總體上收入差距依然存在,但這可能不是學位本身的問題。尤其是,人文學科的畢業生中女性更多。我們都知道性別收入差距,而人文學科長期存在明顯的收入差距:比如,主修人文學科的美國男性收入中位數為6萬美元,而女性的收入中位數僅為4.8萬美元。由於人文專業的學生中女性佔比超過60%,收入差距可能要歸咎於性別收入差距而不是學位。
我們還知道,當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某個領域時,該領域的整體收入會下降。考慮到這一點,難怪女性佔70%的英語專業畢業生,收入往往不及男性佔80%的工程專業畢業生。
人文學科包括英語文學、現代語言、歷史和哲學等學科(Credit: BBC/Getty)
做自己喜歡的事
曼根認為,選擇職業的重要因素應該是。不管學生在大學裏學的是什麼專業,選擇職業必須是他們不僅擅長,而且真正喜歡的。
她說:「在我觀察到的大部分領域,僱主只想知道你上沒上過大學,成績如何。因此,我認為做真正讓你感興趣的事情至關重要,因為只有感興趣你才能取得好的成績。」
無論怎樣,根據平均工資來決定專業或職業道路是不明智的。曼根說:」財務上的成功不是一個好的理由。而且是一個非常糟糕的理由。無論在哪一行取得成功,收入都會隨之提高,而不是相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你會專注而充滿熱情,僱主會願意給你一份工作。然後在工作中不斷提升。
這說明了一點,學生應該選擇Stem還是人文學科,或者應該選擇職業課程還是人文教育這個問題,可能一開始就被誤導了。不是所有人都對會計和藝術史有同樣多的熱情和天賦。很多人知道自己最喜歡什麼。只是不知道應不應該讀那個專業,輿論引導也無濟於事。
這就是家長和老師需要退後一步的原因。曼根說:」只有一位專家。我是研究我自己的專家,你是研究你自己的專家,他們是研究他們自己的專家。沒有人,真的沒有人能告訴你,如何做你應該做的事情。「
甚至,這意味著攻讀一個」無用「的學位,比如文科學位,也是這樣。
誰說大學讀人文學科沒用?它可能讓你終身受益 - BBC 英伦网 https://bbc.in/2YQJfvz


2021-08-13
日本文部科學省:前 10% 具影響力自然科學論文 中國首度超越美國 | pourquoi 報呱 | 報呱世界, 週五東北亞 https://bit.ly/2W1IjXI
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暨學術政策研究所(NISTEP)10 日公佈了在 2017~2019 年全世界發表的自然科學領域學術論文的分析結果,當中最常被引用的前 10% 具有影響力的論文數量,日本跌落到最低紀錄第 10 名。而另一方面,中國是自開始分析以來,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日本文部科學省(圖/推特 @takumi_1978)
NISTEP 以全世界在 2017~2019 年發表的論文為對象,計算出各國論文數量的年平均值。由多國研究員共同撰寫的論文則依貢獻程度分別計算在各國家。在論文總數方面,中國以 35 萬 3174 篇連續兩年蟬聯第一。接著為美國 28 萬 5717 篇、德國 6 萬 8091 篇,日本則以 6 萬 5742 篇保持第四。日本雖然有維持住 10 年(2007~2009年)前的水準(6 萬 5612 篇),但因為各國的論文數都有增加的趨勢,日本在其中的佔比就下降了。
各領域最常被引用的前 10% 論文,中國以 4 萬 219 篇首次得到第一。美國為 3 萬 7124 篇、英國 8687 篇、德國 7248 篇。而占 3787 篇的日本從上一期(2016-18年)分析結果的第 9 名掉到了第 10 名,排在印度之後。
而最常被引用的前 1% 頂尖論文數,美國保住第一,中國第 2,日本維持第 9。
被引用的次數越多代表該篇論文受到的矚目越多,被認為是為科學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日本從 2000 年代中期開始衰落,而在同一時期中國的影響力則逐漸增長。
研究員的數量日本以 68 萬 2 千人(2020年)位居第 3,比前一年增加了 0.5%。而中國以 210 萬 9 千人(2019 年)為世界最多,相比前一年增加了 13%。2019 年的研究經費以美國 68.0 兆日圓(約新台幣 17.1 兆)為第一,接著中國 54.5 兆日圓(新台幣 13.7 兆)、日本 18 兆日圓(新台幣4.5兆),對比前一年美國增加了 8.2%、中國增加 12.8%,日本只增加 0.5% 在這裡也看得出日本停滯的現況。
NISTEP 的科技預測與政策基礎設施研究中心主任伊神正貫分析表示「研究員的數量和研究費用的增加對中國的突破有很大的影響」。對於日本的停滯不前他則表示「大學教授的研究時間減少,導致論文產出的數量停滯」。而造成這樣的結果被指稱為是日本政府公家研究經費補助「選擇與集中」的路線所產生的弊端,對此伊神說「(所造成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分析」。
NISTEP 的科技預測與政策基礎設施研究中心主任伊神正貫(圖/大阪市立大学)
另外,NISTEP 也已論文數量為基礎,分析了武漢肺炎疫情對學術研究造成的影響。儘管 2020 年全世界發表的論文數量(暫定)比 2019 年多,在主要 8 個領域當中只有臨床醫學和基礎生命科學兩個領域有增加,其他 6 個領域則不增反減。可能是因為疫情擴大的關係而無法使用實驗室等原因導致,不過伊神指出「從開始進行研究到出版論文的期間會有時間差,影響可能會顯現在 2021 年之後的統計」日本文部科學省:前 10% 具影響力自然科學論文 中國首度超越美國 | pourquoi 報呱 | 報呱世界, 週五東北亞 https://bit.ly/2W1IjX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