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是中國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的重要著作。全書共計十三卷,八十五篇,佚亡一篇。主要闡述了作者無神論的思想觀點,對當時社會上讖緯盛行,社會上層和民間流行各種神秘主義進行了批判。
東漢時代,儒家思想占支配地位,但與春秋戰國時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學說摻進了讖緯學說,而其集大成者的是《白虎通義》。王充作《論衡》一書,就是針對這種神秘主義的讖緯說。「衡」字本義是天平,《論衡》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論衡.對作》篇)。
現存《論衡》有85篇,與《後漢書·王充傳》的說法吻合。但王充在《自紀篇》中卻說「吾書百篇」,「吾書亦才出百」,可能《論衡》原有百篇以上,到范曄寫《後漢書》時僅可見到85篇了。因為《論衡》一書被認為是「詆訾孔子」,「厚辱其先」,故遭到當時以及後來的很多統治階級的冷遇和禁錮,將它視之為「異書」。


《論衡》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所體現的批判精神、唯物主義思想和科學見解等,迄今仍有現實價值。《論衡》共85篇,因《招致》一篇有錄無文,實際上只有84篇,是東漢會稽上虞(在今浙江紹興)人王充(公元27—97年),用30年心血寫成的一部哲學經典著作。
關於這部書的名字,王充認為他的著作「折衷以聖道,析理於通材,如衡之平,如鑒之開」,又說「《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關於這部書的寫作宗旨,用王充自己的話說就是:「《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衡》篇以十數,亦一言也,曰:『疾虛妄。』」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憎惡虛假荒誕的言論。
然而,歷史上關於這部書的評價卻是毀譽參半。從漢到唐大都認為其是一代偉著,宋朝學者認為其是一部離經叛道的書,明清學者對其褒貶不一:一部分學者沿宋人成見,罵其非聖無法;另一部分學者取其辯博,極力表彰此書。現當代學者對其大多持肯定態度,章太炎說「王充《論衡》可稱為卓異的著述」梁啓超稱「王充《論衡》實漢代批評哲學第一奇書」。
了解作者的身世背景
王充與王符、仲長統並稱為「漢世三傑」,其中王充年輩最長,著作最早,在許多觀點上對後二家的影響也是明顯的,然而范曄的《後漢書》將三人立為合傳時,對後二家分別給予四千到六千字的長篇記述,而對王充只有二百多字的簡短介紹,對《論衡》更是沒有隻言片語的轉錄。究其原因,是由於王充在書中立有《問孔》《刺孟》等專篇,公然譏諷俗儒,向孔孟發難,向經典挑戰。所以讀者在閱讀前需先了解王充身世經歷和《論衡》成書背景。
王充祖籍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祖上「嘗從軍有功,封會稽陽亭」,後家道中落,淪為「以農桑為業」的普通人家,到祖父王汎時為躲避怨仇,舉家遷到錢唐(今浙江杭州),到父親王誦時又因與當地土豪結怨徙往上虞,到王充時則更加衰敗,已經是「細族孤門」了。王充自幼勤奮好學,曾經到京城洛陽求學,師從班彪。先後作過功曹之類的小吏,因諫爭得罪權豪,被迫去職還家,轉以教授生徒和著書為業。晚年生活更為慘澹:「發白齒落,日月逾邁,儔倫彌索,鮮所恃賴。貧無供養,志不娛快。」
王充家世的任俠傳統、寒門家族的出身、仕途的失意和生活的困頓,自然而然地造就了他憤世嫉俗的性格和對世俗不屈的反抗精神。他自己也說寫作《論衡》「其本皆起人間有非,故盡思極心,以譏世俗」,並在編定目次時把《逢遇》作為開宗明義第一篇,把去世前的絕筆《自紀》篇定為最後一篇。
王充所處的時代,是儒學思想神學化、宗教化的時期。王充的思想批判活動和政治活動,主要是在明帝、章帝兩朝,當時在意識形態領域裡的正統哲學是以天人感應論為基礎的儒家思想和讖緯神學,王充的唯物主義哲學就是在和這種思想對立和抗爭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一方面,自漢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政策實施以來,在沒有其他學術與之抗衡後,儒家思想逐步衰微和僵化。到了西漢末年以後,儒家思想成為了沒有活力的章句之學。王充六歲開始識字,八歲學習儒家經典,後遊學於洛陽,入太學,訪名儒,閱百家,開闊了眼界,增長了學識,逐步形成對儒學的獨特見解,這必定會與儒學僵化的現實產生衝突,因此他撰寫《論衡》是為了闡釋自己對儒學思想的認識。
另一方面,西漢末年儒家讖緯之學大行於世,光武帝劉秀曾以符瑞圖讖起兵,即位後又「宣布圖讖於天下」,讖緯之學於是成為用人施政的治國思想。漢章帝時,召群儒會集白虎觀討論經義,由班固撰成《白虎通德論》一書,進一步強化了官方的儒學思想統治。王充師承的班彪等人,著重於對儒家經典的背誦和解釋,與讖緯之學格格不入,這對於《論衡》中表現出的批判主義精神具有深刻影響。
把握作者的思想淵源
唐代史學評論家劉知幾因《論衡》書中記載了王充父祖橫行鄉里的不光彩行徑,不合乎「子為父隱」的綱常名教,說王充「實三千之罪人」。清代學者章學誠也因王充非難儒學,對他的儒家身份提出質疑,「王充以儒者而拒儒者乎」。所以讀者在閱讀《論衡》時要把握好王充的思想淵源,其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一是先秦諸子百家的影響。王充一生勤奮好學,「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所以他能夠在《論衡》中對先秦各家各派的思想旁徵博引、批判吸收,並涉及農醫、算術等方面的自然科學知識。
二是漢代進步思想家的影響。王充對批判今文經學弊端的楊雄、劉歆、桓譚評價很高,而受反對讖緯神學的桓譚影響最為直接。他推崇桓譚《新論》「論世間事,辯照然否,虛妄之言,偽飾之辭,莫不證定」。王充「火滅光消而燭在,人死精亡而形存」的形神論述,明顯是吸收了桓譚「精神居形體,猶火之然(古同燃)燭矣」的比喻。二者在唯物主義世界觀和無神論思想上,以及方法論上是承繼關係。
三是漢代科技發展的影響。在哲學上,王充對當時自然科學成就的哲學概括和總結,表現出我國唯物主義哲學初步克服直觀性,並和科學緊密結合的色彩。如在醫學上,王充人死無知不為鬼的無神論思想,「形須氣而成,氣須形而知。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正是在漢代醫學科學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清楚作者的寫作風格
《論衡》主旨明顯,談古論今,議論馳騁,語言通俗,行文流暢,大量使用選擇問句、反覆問句和設問句,經常採用類比方式,用邏輯推理的方法,揭示深刻的道理,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所以讀者在閱讀時要清楚作者的寫作風格。
漢朝是經學時代,治經者注重師法,崇尚復古模擬,為文追求艱深古奧。對此,王充在《論衡》中突破儒家經學思想,提出一系列觀點加以糾正。
一是經世致用。他說:「文人之筆,勸善懲惡也」,又說:「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
二是言簡意賅。他說:「言奸辭簡,指趨妙遠」,又說:「論貴是而不務華,事尚然而不高合」,還說:「情見於辭,意驗於言」。
三是文質相稱。他說:「外內表里,自相副稱」,又說:「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為表」。
四是不務深奧。他說:「口則務在明言,筆則務在露文」,又說:「夫筆著者,欲其易曉而難為,不貴難知而易造;口論務解分而可聽,不務深迂而難睹」。
掌握內容的分類特點
《論衡》共計20餘萬言,內容涉及天文、物理、藝術等方面。由於篇目較多,讀者為了節省閱讀時間,就需要掌握該書內容的分類特點。
根據《論衡》各篇主旨及作者的思想體系,可分為以下六類:
一是性命論,有《逢遇》《累害》等14篇。二是駁天人感應論,有《奇怪》《書虛》等18篇。三是明鬼神禁忌論,有《論死》《死偽》等16篇。四是天人關係論,有《寒溫》《譴告》等21篇。五是程量才知論,有《答佞》《程材》等8篇。六是正說自辯論,有《實知》《知實》等8篇。
注意版本注釋的選擇
《論衡》最初由蔡邕、王朗二人傳世,見於著錄較晚,《隋書·經籍志·雜家》云:「《論衡》二十九卷。」《舊唐書·經籍志·雜家》云:「《論衡》,三十卷。」二者相差一卷,當是從二十九卷中分出《自紀》篇單為一卷的結果。此後見於著錄多為三十卷,大體成為定型。北宋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進士楊文昌用當時的通行本和館藏本對校,改正一萬多字,作序刊印,號稱完善,為目前所知的最早刻本。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會稽太守洪适據楊刻本復加校正,重新刻印。這兩種宋本目前僅存殘卷。現藏於國家圖書館的珍貴刻本有兩種,但均未流行於世:一種是宋本《論衡》,經元明兩代不斷修補,是最早刊印的全本;另有《新刊王充論衡》十五卷本,俗稱「元小字本」,是明初坊間宋文瓚據宋乾道三年本刻印的。流行較廣的是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吳郡蘇獻可刻印的「通津草堂」本,後來版本多據此本刻印。
近現代以來,關於《論衡》的注釋主要有以下5個版本:北京大學歷史系編的《論衡注釋》,中華書局1979年版;劉盼遂的《論衡集解》,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黃暉的《論衡校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張宗祥校注、鄭紹昌標點的《論衡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馬宗霍的《論衡校讀箋識》,中華書局2010年版。這5個版本僅供學者進行研究使用,並需要讀者有相當的文言文功底。
怎樣讀《論衡》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VQw51M


王充(27年-約97年[1][2]),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哲學家。著有《譏俗節義》、《政務》、《論衡》、《養性》等書。但只有《論衡》保存下來。近人黃暉撰《論衡校釋》30卷,是較為通行的版本。後漢三賢之一(與王符、仲長統齊名)[3]。
生平
王充是個極富爭議的人物,歷來評價兩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貶重於褒,認為:「其言多激……,露才揚己,好為物先,……然大抵訂偽砭俗,中理者多,亦殊有裨於風教。」但最終認為《論衡》只是個談助之書。章炳麟《檢論》則褒重於貶,認為王充:「作為《論衡》,趣以正虛妄,審鄉背,懷疑之論,分析百耑,有所發擿,不避上聖,漢得一人焉,足以振恥,至於今亦尟有能逮者也。」但也說他:「然善為鋒芒摧陷,而無樞要足以持守,惟內心之不光熲,故言辯而無繼。」二十世紀後半以來,由於王充的批判性文風與唯物色彩特別受到青睞,正面的評價幾已呈一面倒的局勢。
由於史料缺乏,王充的生平還存在諸多爭議。例如:鄉里稱孝問題、師事班彪問題、謝夷吾上書推薦王充才學問題等等。根據《後漢書·王充傳》與《論衡·自紀》,比較可靠的是:王充是會稽上虞人,祖先原籍魏郡元城(與王莽同籍)。他的為人與言論都很奇特,不同流俗。年輕時曾做過縣掾功曹等職位,但可能常與長官不合,而屢次遭到辭退(「仕數不耦」)。因官場不遇,故退而勤於著述,抒寫懷抱(「徒著書自紀」)。晚年又任州治中職,後來可能因為老病而「自免還家」。七十歲左右,有感於年老衰病,故習練道家養氣服藥之術,著《養性》一書,為的是追求養生延年。《論衡》一書,由青年寫到老年,應是他一生心血所聚。上虞烏石山(今上虞章鎮濱筧槍山)有王充墓。
《論衡》一書的精神在「疾虛妄」(〈佚文〉)。疾虛妄,疾的是「起眾書並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對作〉)。漢朝是個讖緯符錄盛行的朝代,王充由於看到了世傳儒書充斥著荒謬,民間言談充斥著迷信,像《淮南子》就記載共工怒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堯時十日並出,堯上射九日等荒誕的故事。而這等書籍傳說,在民間可謂比比皆是。所以王充感到「心濆涌,筆手擾,安能不論?」而論述的方法則是:「論則考之以心,效之以事,浮虛之事,輒立證驗。」(〈對作〉)所以,《論衡》一書的方法可說是講求理性邏輯思辨以檢驗的方法。〈薄葬〉篇說:「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空言虛語,雖得道心,人猶不信。」講的不錯,他接著又說:「唯聖心賢意,方比物類,為能實之。」所以,不但考之以心,考的還要是聖心賢意;效之以事。和西方或者講實驗、或者講上帝的觀點相比,王充繼承了中國文化中這種源遠流長的先進的方法論。強調了實踐檢驗,而不只是實驗檢驗。強調了類推、類比,通過類推、類比等方法比單純的實驗能更有效的找到能符合實踐的答案。


論衡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2020-03-06_091247

論衡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2020-03-06_092938

論衡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論衡
《論衡》一書為東漢王充(27-97年)所作,大約作成于漢章帝元和三年(86年)。 《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 現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僅存篇目,實存84篇)。 該書被稱為「疾虛妄古之實論,譏世俗漢之異書。 」王充·论衡全文 http://bit.ly/2VZMZeH

書名。漢代王充撰。三十卷,八十五篇,今佚招致一篇。充生當西漢末年,憤世嫉俗,乃作此書,故語多偏激;然大抵訂偽貶俗、中理者多,亦殊有裨於風俗教化。同時,亦保存了若干神話的原始資料,如堯射十日、雷公連鼓等,均具研究價值。

王充·论衡全文|翻译_古诗文网


汝潁優劣論-----汝南士  穎川士
作者:孔融 東漢        
  融以汝南士勝潁川士,陳長文難曰:「頗有蕪菁,唐突人參也。」融答之曰:「汝南戴子高,親止千乘萬騎,與光武皇帝共揖於道中,潁川士雖抗節,未有頡頏天子者也。汝南許子伯,與其友人共說世俗將壞,因夜起,舉聲號哭,潁川士雖頗憂時,未有能哭世者也。汝南府許掾,教太守鄧晨圖開稻陂,灌數萬頃,累世獲其功,夜有火光之瑞;韓元長雖好地理,未有成功見效如許掾者也。汝南張元伯,身死之後見夢范巨卿;潁川士雖有奇異,未有鬼神能靈者也;汝南應世叔,讀書五行俱下;潁川士雖多聰明,未有能離婁並照者也。汝南李洪為太尉掾,弟煞人當死,洪自劾詣閣,乞代弟命,便飲酖而死,弟用得全;潁川士雖尚節義,未有能煞身成人如洪者也。汝南翟文仲為東郡太守,始舉義兵以討王莽;潁川士雖疾惡,未有能破家為國者也。汝南袁公著為甲科郎中,上書欲治梁冀;潁川士雖慕忠讜,未有能投命直言者也。」
----------------------
潁川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38tNkbM
漢末的人才集中營——「穎川多奇士」的現象是如何形成的? - 每日頭條 http://bit.ly/39wUdKU
101姓氏祖先堂號總覽 @ 洛溪花園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bit.ly/32TslOB
---------------------------
猶寒門。 指勢單力薄的非官宦家族。 [1]  漢 王充 《論衡·自紀》:「 充 細族孤門,或啁之曰:‘宗祖無淑懿之基,文墨無篇籍之遺,雖著鴻麗之論,無所稟階,終不為高。 ’」 南朝 宋 鮑照 《解褐謝侍郎表》:「臣孤門賤生,操無烱跡。 」《北史·郭祚傳》:「每以孤門,往經 崔 氏之禍,常慮危亡。 」
--------------
細族孤門歷史詞典解釋:
漢代沒有政治地位的寒族單家。 王充《論衡·自紀》:「充細族孤門。 」
詞語分解
細族的解釋寒族。 漢 王充 《論衡·自紀》:「 充 細族孤門,或啁之曰,宗祖無淑懿之基,文墨無篇籍之遺。 」
孤門的解釋猶寒門。 指勢單力薄的非官宦家族。 漢 王充 《論衡·自紀》:「 充 細族孤門,或啁之曰:‘宗祖無淑懿之基,文墨無篇籍之遺,雖著鴻麗之論,無所稟階,終不為高。 ’」 南朝 宋 鮑照 《解褐謝侍郎表》
歷史知識推薦:劇孟
西漢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白馬寺東人。 以遊俠稱名于時。 景帝前三年前吳楚七國反,太尉周亞夫率軍平叛至河南,得孟,喜曰:「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劇孟,吾知其無能為已。 」其母死,遠方送喪者車達千乘。 死後家無十金之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