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財作力,少有鬥智,既饒爭時」-就是「沒錢的人賺錢靠體力,有少量錢的人賺錢靠智力,有很多錢的人賺錢靠掌握時機/「賈而好儒」是徽商的基本特徵-徽商能夠吃苦耐勞,被稱之為「徽駱駝」和「績溪牛」。/「儉則傷事 侈則傷貨」意思是說過於節儉就會產生對生產不利的因素,侈靡則造成對財富的耗費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聖賢千言萬語叫讀書人安平樂道
道:信念;樂道:以守道為樂;安貧:安於貧困。處在貧困的境地中,仍以守道作樂趣。
成語出處    《晉書·儒林傳論》:“……文博之漱流枕石,鏟跡銷聲;宣子方樂道安貧,弘風闡教:斯並通儒之高尚也。”
成語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同“安貧樂道”
例子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33回:“聖賢千言萬語叫那讀書人樂道安貧。”
樂道安貧lè dào ān pín
詞典解釋
[成語解釋]
道:信念;樂道:以守道為樂;安貧:安於貧困。處在貧困的境地中,仍以守道作樂趣。
[典故出處]
《晉書·儒林傳論》:“……文博之漱流枕石,鏟跡銷聲;宣子方樂道安貧,弘風闡教:斯並通儒之高尚也。”
[ 近義詞 ]
安貧樂道
[成語舉例]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33回:“聖賢千言萬語叫那讀書人樂道安貧。”
------------------------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人情當慎初相見,到老終無怨恨心。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nqxxrq3.html
(諺語)​貧困時乏人問津,富貴時車馬盈門。形容人情冷暖,嫌貧愛富。
《平妖傳·第一八回》:「平常裡認得的,只做不認得。街上撞著他,把扇兒摭臉,只當不看見。自古道:『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解釋:
(諺語)貧困時乏人問津,富貴時車馬盈門。形容人情冷暖,嫌貧愛富。《平妖傳.第一八回》:「平常裡認得的,只做不認得。街上撞著他,把扇兒摭臉,只當不看見。自古道:『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釋義
人若窮住在鬧市也沒人願意去慰問與關心,
人富了住得再偏遠也會有人專程登門造訪。
--------------------
醒世名言: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人情當慎初相見,到老終無怨恨心。
出自《增廣賢文》
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誰人背後無人說,那個人前不說人。 人前背後 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 鬧里有錢,靜處安身。
意思就是說:貧窮者身居鬧市,親戚及周邊人避你如瘟疫,是怕你窮找人家麻煩,不理你人家又不願落不義之名,理你又理不起,怕你象膏藥一樣粘上人家。
如果你家財萬貫,哪怕你住在深山老林,天涯海角再遠的親戚,也能找見你,你打都打不走。
這就是:再有什麼別有病,再沒什麼別沒錢。一分錢能難死英雄漢,千古不變的炎涼世態!
說到這句俗語,想起了太史公司馬遷筆下的人物,一個關於【門可羅雀】的故事!
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曾經為漢武帝手下的兩位大臣合寫了」一篇傳記,一位是汲黯,另一位是鄭當時。
司馬遷闡述漢初汲黯、鄭當時二位大臣之事跡。汲黯於景帝時任太子洗馬,在武帝時任東海太守,後又召為主爵都尉;而鄭當時則先任太子舍人,後遷為大農令。
二人其時皆位居高官,受人敬畏,每日戶限為穿,車如流水馬如龍,阿諛逢迎者,不計其數。聲名顯赫在外,權高勢重,威鼎素望,上他們家拜訪的人絡繹不絕,出出進進,十分熱鬧,誰都以能與他們結交為榮。
由於其剛正不阿,疾惡如仇之性,不適官場,常常被政敵詆毀上奏讒言,漢武帝後來撤了他們的職,兩人丟官失勢,致生計陷亦入困境。與此同時,一朝賓客盡散,門前冷落車馬稀,誇張點就是說「門口冷落得可以張起網來捕捉鳥雀了」,自然就沒有賓客再登門了。
司馬遷又例舉下邽人翟公,乃漢文帝時大臣,任廷尉時,為九卿之一,位高權重。每日車馬盈門,賓客如雲,絡繹不絕,水泄不通。他在任上的時候,登他家門拜訪的賓客十分擁擠,塞滿了門庭。
其失官後,賓客絕跡,門可羅雀。
後官復原職,眾賓客復登門求見。
此一失一得,一貧一富之況,令翟公感世態炎涼,人多趨炎附勢者,頓感忿懣,便於門首書一行大字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汲黯、鄭當時亦如此不幸,可悲夫!
原文
太史公曰:夫以汲、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汲、鄭亦云,悲夫!
同源典故太多,摘錄部分示例如下:
【門可羅雀】蘇軾《次韻答章傳道見贈》:「吾衰信久矣,書絕十年舊。門前可羅雀,感子煩屢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僮奴婢皆散,不半載,門可羅雀矣。」康有為《膠旅割後》詩序:「散會謝客,門可羅雀矣。」
【門堪羅雀】元好問《寄西溪相禪師》詩:「門堪羅雀仍未害,釜欲生魚當奈何。」
【門可張羅】韋述《兩京新記》:「唐初,秘書省叭主書寫貯掌校勘而已,自是門可張羅。」白居易《酬夢得貧居詠情見贈》詩:「廚冷難留烏上屋,門閒可與雀張羅。」蘇軾《次韻楊褒早春》:「細雨郊園聊種菜,冷官門戶可張羅。」
【門前雀羅】白居易《寓意詩五首》之一:「賓客亦已散,門前雀羅張。」
【門外張羅】白居易《放言五首》之四:「昨日屋頭堪炙手,今朝門外好張羅。」
【廷尉門】白居易《聞樂感鄰》詩:「尚書宅畔悲鄰笛,廷尉門前嘆雀羅。」
【翟公門】楊億《劉校理屬疾》詩:「載酒誰過楊子宅,張羅休團翟公門。」辛棄疾《新茶葉·趙茂嘉趙晉臣和韻》詞:「貴賤交情,翟公門外人稀。」趙翼《哭時齋侍郎病歿陽穀舟次》詩之二:「今日翟公門巷冷,指囷高誼屬何人。」
【翟門】錢起《窮秋對雨》詩:「翟門悲暝雀,墨灶上寒苔。」
【雀羅門】劉禹錫《有感》詩:「昨宵鳳池客,今日雀羅門。」許渾《疾後與郡中郡公宴李秀才》詩:「書院欲開蟲網戶,訟庭猶掩雀羅門。」辛棄疾《玉樓春·寄題文山元英巢經樓》詞:「遙知書帶草邊行,正在雀羅門裡住。」
【羅雀門】白居易《寄皇甫賓客》詩:「臥掩羅雀門,無人驚我睡。」蘇軾《用舊韻送魯元翰知州》:「惟君祶袍信,到我羅雀門。」
【設羅門】蘇軾《子由生日》詩:「遙知設羅門,獨掩懸磬室。」
【翟公羅】駱賓王《夏日游德州贈高四》詩:「淒斷韓王劍,生死翟公羅。」
【廷尉張羅】劉禹錫《百舌吟》:「廷尉張羅自不關,潘郎挾彈無情損。」
【羅傷廷尉】駱賓王《帝京篇》詩:「灰死韓安國,羅傷翟廷尉。」
【雀羅廷尉】蘇軾《第五橋》詩:「雀羅廷尉非當日,鳩杖先生愈少年。」又《答任師中家漢公》詩:「雀羅吊廷尉,秋扇悲婕妤。」
【翟公冷落】陸遊《書感》詩之一:「翟公冷落客散去,蕭尹譴死人所憐。」
【雀羅】駱賓王《幽縶書情通簡知己》詩:「地幽蠶室閉,門靜雀羅開。」溫庭筠《為前邕府段大夫上宰相啟》:「免令家廟豐碑,尚垂蟲篆;秋庭陋巷,長設雀羅。」趙翼《聞心餘京邸病風卻寄》詩:「遷官階淺思烏府,過客門稀感雀羅。」
--------------------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喜歡和有錢的人交往, 如果你窮就算在大城市也沒理你, 如果你有錢就算生活在小地方也會有人來找你。
2.出處
出自《增廣賢文》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誰人背後無人說,那個人前不說人。 人前背後 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
3.看法
感覺這很正常,人們都有這樣的心理。不過它只說對了一半,如果關係很好,就不會因為貧富的不同而不來往,詩中描述的是那種關係平時就不咋樣的吧
--------------------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老祖宗6句經典名言,句句大智慧
欣賞善良和懂得感恩的人 感恩是一種善行,古語說得好,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我們作為行走在現世中的人,要時刻懷揣感恩之心。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一個人只有心懷感恩,才會懂得珍惜,懂得尊重,懂得付出,珍惜身邊的人或認真對修養。在老祖宗很多名言中很多事情就是對於人生的規劃,遇事不要強求,要審時度勢。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老祖宗6句經典名言,句句屬實。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老祖宗6句經典名言,句句大智慧
一、斗米養恩,擔米養仇
在危難的時候給了別人很小的幫助,對方會感激你,但過度的幫助救濟,反而會養出仇人。
總是給予幫助,他會把這一切都當作理所當然,你一旦停止幫助,他就會生氣,覺得你這個人不好,把之前的恩情全忘了。
做人一定要常懷感恩之心,幫你是人家的情分,不幫你是人家的本分,不要有太多貪欲,要懂得知足常樂!
二、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人窮的時候親戚朋友在身邊也很少來往,富有的時候就算遠在在深山老林親戚都會來找你。
俗話說:馬瘦別走兵,人窮別走親,在你貧窮的時候儘量不要去親戚朋友家走動,在這個時候多的是落井下石,冷嘲熱諷,看你笑話的人。
自己說話的時候腰杆也挺不直,只有靠自己改善生活狀況,讓自己變強大,才能讓別人刮目相看!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老祖宗6句經典名言,句句大智慧
三、頭回上當,二回心亮
被人騙了要吸取教訓,再次遇見此類事情時,不要再犯相同的錯誤。
在這個紛繁蕪雜的世界上,難免會遇到被人騙的情況,不要因為一時的錯誤,就自怨自艾。
吃一塹長一智,經一事長一能,不要害怕犯錯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犯錯了才能吸取教訓,一步步成長。
四、窮不言富,賤不趨貴
貧窮的時候不要盲目的嫉妒別人富有的生活,地位低下的時候不要去奉承那些有金錢和權利的人。
暫時的貧困並不意味著一生都要過悲慘的生活,不要為生活而沮喪,難熬的日子總會過去。
腳踏實地一步步去充實自己的能力,不要因為貪圖富貴就低三下四去攀附別人,只會被人看不起,千萬不要丟掉自己僅有的自尊。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老祖宗6句經典名言,句句大智慧
五、寧做螞蟻腿,不做麻雀嘴
做人要像螞蟻一樣勤快,多動腿勤行動,腳踏實地,不要像麻雀好高騖遠,空話連篇。
話說的再好聽,如果不去實行,不管你能力有多強,都是浪費時間,沒有一點成績。
要腳踏實地,用實際行動去有所作為,達到自己的目標。
六、有錢常想無錢日,莫待無錢想有錢
有錢的時候常想想自己貧困的日子,不要等到沒錢了再懷念有錢的日子。
不管做人做事都要想長遠一點,不要花明天的錢過今天的日子,花錢要精打細算,不能有錢就胡吃海喝,沒錢就吃糠咽菜。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老祖宗6句經典名言,句句大智慧
俗話說:掙錢如抽絲,花錢如流水,要懂得勤儉節約,適度消費,學會理財,合理安排自己的計畫,才能細水長流。
-------------------------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仁者以財發身 不仁者以身發財
鐘茂森博士
在《禮記. 大學篇》裡面有句話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仁慈的人用他的財富來佈施、來救濟窮苦,成全他自己的仁德,這叫以財發身,發身也可以做修身講。 「不仁者以身發財」,不仁的人他以為積而不用,不肯説明別人,結果財好像是積累了,實際上德沒有了。 用自己的德行去換取錢財,這叫以身發財。 實際上他不懂,發了財的還是你命中本來有的,你前生修佈施的結果。 不要以為說你很能幹,你就能賺錢,你很懂得知識、技術就能賺錢,給你拿個金融博士學位你未必賺得了錢。 像我一樣,所以我教金融我都教不下去,自己都賺不了錢我教人賺錢? 後來想想為什麼我們能教人賺錢,自己賺不了錢? 那是因為自己前生沒有修財佈施! 那個人他沒學怎麼賺錢,像李嘉誠,他沒讀金融博士,可是人家是華人首富。 所以賺不賺錢跟你拿不拿金融博士不相干,跟你讀不讀MBA不相干,最重要你要有那個因,你自然有那個果。 所以我現在教人從因上教,以前是從緣上教,教你怎麼去經營股票,怎麼去做金融市場的這些投資,那是從緣上教,你要是命中沒有財,你怎麼操作都是空一場。 沒有因,只有緣,結不到果。 就像一個種子,它放到土壤裡澆水施肥,它才能長成小樹結果。 要是沒有種子,光是有水分、陽光、土地、化肥,那都沒有用,沒有種子,沒有因! 所以我說現在我還是教金融的,現在從因上教,從根本上教,教你怎麼樣從佈施得到財富。
得到財富之後還要繼續佈施,這你的財富就愈來愈增盛。 可千萬不能夠停住在那,什麼時候停住,就開始不仁。 你看中醫上講「麻木不仁」,不仁就是麻木的意思,我們身體,胳膊動不了了那叫麻木,麻木不仁的症狀。 我們整個世界所有眾生是一體的,誰要是有困苦,我們要是不能説明他,這就好像自己的器官受了損害你也不管它,麻木不仁,我們不知道眾生跟我是一體的。 在二00八年五月,中國發生了特大的地震,在四川汶川。 這大地震之後,全國人民都紛紛出錢出力進行援助,很難得,尤其是那個真正去親自到災難現場救助的人,他是以內財,以他的體力去佈施,比外財佈施更為殊勝。 當時每日經濟新聞這個媒體出了一個很有趣的捐贈非常榜,把捐贈人出的錢按照多少排列,排了個順序。 我把捐款人的姓名隱掉了,用ABCDEFG來代表。 第一個捐款人捐了一億元,了不得,第二個捐了兩千萬,這都是捐得很多的,當然都是大富翁,我們一看捐錢的額度都豎起大拇指。 每日經濟新聞還有一個欄,是個人資產多少,結果算一算捐贈的比例,就是捐贈的數目跟他的個人資產相比那個比例,沒有超過百分之一的。 你看還有個人資產七百九十八億的,他捐了一千萬,了不得,可是他的比例只有萬分之一點三。
我們再看一個圖片,在二00八年五月二十號,在廣州街頭有許多擺的攤位是募捐的,政府出面做募捐工作。 有這樣一個情景,一個殘疾的乞丐,他是腿已經廢了,用兩只手走路,拿著他做乞討的那個小碗,裡頭裝了一點錢,都是些零錢,他把自己討來的所有的錢投入了募捐箱,而且捐了兩次,傾盡所有來佈施,讓在場的人看了都流眼淚。 諸位想想,大富翁捐一千萬、捐一億和這個乞丐捐的幾塊錢,誰的功德大? 《了凡四訓》裡面就講這個故事,從前有個貧女,有一次到寺院裡面去佈施,把她身上所有的財產兩文錢全部佈施了寺院裡頭。 結果寺院的老方丈有神通,知道了這件事情,他自己親自出來為這個貧女來做回向、做懺悔。 後來這個貧女福報現前,被皇上看中,入宮做了皇妃,大富大貴。 想到這是我過去在某寺院修佈施的果報,我要去那裡還願,於是帶著千兩黃金來到這個寺院。 浩浩蕩蕩一大群人,很多奴婢跟著,佈施來了,這是大施主。 到了寺院裡面,這老和尚自己不出來,叫他的一個小徒弟代他為這位貴妃娘娘做懺悔回向。 這貴妃娘娘心裡就很不滿,找來老和尚質問,說過去我是一個貧賤的女子,我才佈施兩文錢,為什麼您老人家親自給我做回向? 我現在佈施千兩黃金,你只是打發個小徒弟應付了事,什麼原因? 老和尚很平靜的跟她講,過去你佈施兩文錢的時候施心甚真,你佈施的心地很真誠,非老衲親自給你做回向不足以報德。 而現在你是貴妃娘娘,千兩黃金對你不算什麼,你的施心不如往日真誠,所以叫一個小和尚代勞足矣。 從這裡我們去體會,佈施功德之大小不在你數量多寡,在你是不是存有真誠的仁心
 
恭摘自《積善必有餘慶 積不善必有餘殃》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一集 57-041-0001
---------------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這個「發」當作起字講。 朱子解釋說,「仁者散財以得民,不仁者亡身以殖貨」。 仁德的人散財,用財富來説明民眾,而得民心,從而增進自身的德望,這叫『以財發身』。 不仁的人,冒著殺身之禍來增殖貨物、積累財富,這叫『以身發財』。
蕅益大師在批註裡面用到的是大乘佛法,跟我們講,「觀心釋者」,觀心釋是智者大師解釋《法華經》的一種體例,這是屬於大乘的一種方法。 「聚財,是染汙心修有漏善,長在生死,名為以身發財」。 聚財就是修福,如果用染汙的心、用分別執著的心,執著福、執著善去修善,果報在生死輪回,這叫以身發財。 福是得到了,但是犧牲的是自己的法身,得到的是三界有漏的福報。 「不達生財大道,是狂慧枯禪,不能稱性修習菩提資糧,不名以財發身」。 如果我們執理廢事,就是不能通達生財大道,佛法裡講的就是修福大道,執理而廢事,就變成枯禪、狂慧。 不能夠稱性修習菩提資糧(就是積功累德而不執著功德,就是《金剛經》裡講的「應無所住行于佈施」),那我們就不能以財發身。 這裡的身是法身,用財,就是用我們修來的福慧、菩提資糧,去恢復法身。
---------------------------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仁者,以財發身。 就是懂得人道的人,懂得仁義禮智信的人,悟了大道的人,他善於運用財富,就可以發展一生,能夠擴展開來成就功名事業,能夠兼濟天下,所以說這個叫以財發身。 佈施財富來救濟眾生,佈施財富來安天下
不仁者,以身發財。 不懂得仁的人,不懂得大道的人,沒有明心見性的人,他只是以他本身的能力來賺錢,拼命奮鬥來求取發財,所以說以身發財。 他這一輩子為了得到外在的財富,而失去了他內在的心的寧靜。 他的心越來越麻木、越來越遲鈍、越來越沒有愛心。 這樣是失敗的,是以身發財。
從修行上來說,以財發身就是修六度,稱性而起緣因佛性。 我們在佈施財富的時候,你看菩薩的六度、四攝都以佈施度為先。 以這個樣子來作為緣因佛性來啟發眾生,讓眾生與佛法結下一個因緣,一個解脫的緣,來開顯他的本具佛性,正因佛性。 成就了因佛性圓滿成佛,這個是以財發身。
而以身發財就是去修那些有漏的善法,雖然說得到人天福報,但是,還是常在生死輪回之中。
----------------
《大學》告訴我們,「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有仁慈的人,仁心的人,他的財做什麼?發身,用來彰顯自己的德行,慈善幫助大眾。但是不仁者,損害自己的身命來發這個財,冒著倒閉的風險去發這個財。要知道,人該有多少財是命中注定的,假如你是仁者,你會用這個錢去建立德行,去修福。
-----------------
【原典】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西漢·戴勝《禮記·大學》【注譯】全句意譯為:有仁德的人用財富來發展、成就自身,沒有仁德的人則利用自己的身心去聚斂財富。 【解讀】這是「發財」一詞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的最早出處。 東漢大儒鄭玄將這句話注解為:「仁人有了財富則務于施與他人,以此來立身立名;不仁之人則將身心投入到斂財中去,以追求財富的積累。 」如何處理仁德與財富的關係,是治國之道的一個重要內容。 是「以財發身」還是「以身發財」,是判斷「仁」與「不仁」的標準。 為官者應當以自身道德的圓滿為先,將財力用於完成自己的事業,而不應當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權力,使自己淪為追逐財富的工具。 古人的告誡,值得所有領導幹部對照反思。 曾國藩的外孫聶雲台,解放前上海商會會長,學貫中西,他中年接觸佛法,就很認真的學佛。 使他的思想、認識得到很大提高。 後來他寫了《保富法》,就是用佛學觀點來說明怎樣才能得到財富? 怎樣才能保住財富? 他談的完全是以他個人一生接觸,親眼看見的。 他接觸了兩類人物,一類是與曾國藩同時代的一批做大官的人。 他就是抒發這種觀點來看:種什麼因,結什麼果。
-----------------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生財也有個不變的法則:從事生產的人很多,消耗產品的人少,生產的人做事迅速,
計入為出的使用才能寬裕,這樣國家的財富就常常充裕了。
仁德的 國 君使國人均富,以發揚己身的德譽;
不仁的君王犧牲個人的德譽,來增加自己的財富。
從沒有在上者好仁,而在下者不好義的;沒有好義的人,會對他們的事不盡責的;
在府庫裡的財貨,沒有不屬於 國 君所有的。
--------------------------------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以財發身,勿以身發財
  南懷瑾說:秦、漢以後曆來讀儒書出身的學者們……對於“錢”、“財”二字,視為毒害。甚至平時多談這兩個字,就會變成“俗物”。可是,不隨流俗,特立獨行的學問修養,畢竟不易做到。因此,一般的讀書學“儒”的知識分子,大多成為“既要清高又怕窮”的矛盾心理狀態。一旦考取功名,擠身政要以後,既不懂經濟、財政,更不懂為國家社會人民之間,如何理財致富,而達到富國強兵的妙用。
  選自《大學》
  【原文】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譯文】創造財富有一個規律:生產財富的人眾多,消耗財富的人少,管理財富的人勤快,運用財富的人節儉。這樣做才能使財富經常充足。有仁德的人用財富來充實生命,沒有仁德的人卻用生命去聚斂財富。
  大師釋疑
  疾:迅速。
  舒:舒緩,適當。
  發身:“發”即擴大、充實。“發身”意為充實生命,主要是指完善品格。南大師認為意為“可以發展一身的功名事業”,也很有道理。
  以身發財:用生命來發財。
  學儒一得:財富只是工具,不是目標
  本節選錄的“生財之道”,在現代商業社會,只能算“小兒科”,一個小店店主都知道。但知道不等於能做到。以一個大公司為例,要使生產財富的人眾多而消耗財富的人少,就要盡量精簡人員,避免人浮於事的現象。正如台灣企業家王永慶所說:“在各項節約成本的措施中,以精簡人員最為重要。”但是,即使在那些優秀的大公司裏,也可能存在人浮於事的現象。至於政府部門就更不用說了,能有三分之一真正辦事的人就不錯了。
  當然本書不探討商業問題。倒是“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這句話,值得重點探討。“以身發財”倒很簡單,也就是俗話所說的“要錢不要命”,這是智者所不屑為之事。如何“以財發身”呢?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用財富創辦善業。
  也就是用財富進行投資。但是這裏強調“善業”二字。首先當然要能生利,如果沒有利潤,反而虧光了老本,“發身”就不行了,倒是很揪心。其次要兼顧個人利益與社會價值。只有兩者相符,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如果偏於一方,終究會成為失敗的事業,甚至成為“惡業”。比如某縣政府投資上千萬元,在一個偏遠山區建了一個度假別墅區,但這個地方既無風景,路途又很遙遠,根本沒有人來入住,上千萬元錢不過建成一個“廢物點心”,老百姓一談起這件事,就氣得大罵“腐敗”,這不是惡業嗎?
  第二,用財富推行善德。
  也就是用財富從事慈善事業,使他人也能享受到你的財富帶來的好處。這僅僅是一件表現好心眼的事,也不僅僅是一件獲得好名聲的事,它同時也是一種進取和自保的手段。
  有一次,齊景公去晉國訪問,在宴會上,他向晉國名臣師曠請教為政之道。師曠默想片刻,答道:“您只要對老百姓多施恩惠就行了。”
  齊景公意猶未盡。過了一會,他又問:“大師,您看我管理國家應該注意什么?”
  師曠又說:“您只要對老百姓多施恩惠就行了。”
  酒宴之後,景公走出王宮,前往賓館。師曠去送他。景公再一次向師曠請教。師曠還是那句話:“您只要對百姓多施恩惠就行了。”
  路上,齊景公思索師曠的話,忽然想到了自己的兩位弟弟:公子尾和公子夏。他們兩家都很富裕,又樂於施恩,老百姓很愛戴他們。齊景公馬上明白了師曠的意思:如果不趕緊爭取民心,自己的權位將受到威脅啊!
  回國後,齊景公下令打開糧倉賑濟廣大的窮苦百姓,打開金庫把多餘的銀錢賞給孤寡之人。此外,他還命令把後宮那些沒有被納為妻妾的宮女都嫁出去。
  這些惠民措施使齊景公聲望日增。過了兩年,他的兩位弟弟失了勢,跑到外國去了。
  這個故事可以說明,當你做善事時,不僅僅是受惠者獲益,你獲得的利益也跟受惠者一樣多。
  第三,用財富廣交善友。
  俗話說:“有錢男子漢,無錢漢子難。”俗話又說:“有錢的王八大三輩。”如果沒有錢,想交一些高層次的朋友,人家可能不願搭理。這也是人之常情。有錢之後,交友就相對比較方便了。但這不是說,要等別人來巴結你,要用錢去買交情,而是要利用錢財的力量,去幫助那些值得幫助的人,使他們感受你的友誼,並樂意與你結交。
  如果自己富貴了就財大氣粗,不把別人放在心上,也不肯助人,後果可能很嚴重。
  春秋時,有一名叫東閭子的人,曾經富貴過,後來當了乞丐。有人問他:“你為什么會落到這步田地?”
  東閭子答道:“這件事我想了很久才明白:我做過六、七年宰相,從未舉薦過一個人;我曾經擁有過幾千萬財富,卻沒有使一個人富足。我今天落到這步田地,是不懂得施惠帶來的惡果啊!”
  還有一個相似的例子,也是發生在春秋時期,有個叫宗衛的人,在齊國當了多年宰相。後來他因事被免去宰相職位。他回到家裏,召集田饒等二十七人,問道:“你們哪位願意跟我一起逃亡國外?”
  田饒等人都伏在地上,不願回答。
  宗衛歎道:“唉,為什么賢士容易得到卻難以使用呢!”
  田饒說:“不是賢士難以使用,而是您不會使用。”
  宗衛問:“這是什么意思?”
  田饒答道:“如果供給的飲食中有臭肉,門下就沒有肯為您犧牲的人。我們從您這裏得到三鬥糧食的俸祿,還不夠養活一個人,您飼養的鵝鴨卻有吃不完的糧食;你用絲綢綿緞裝飾廳堂的欄杆,任由風雨侵蝕,我們卻得不到您一件衣服;果園裏的果子,您家裏的女人摘下來互相投擲,我們卻沒有嘗過一個。況且,錢財是您輕視的,犧牲卻是我們重視的,您不能用輕視的錢財,卻想得到我們重視的犧牲,怎么可能呢?”
  宗衛羞得滿面通紅,慢慢離開座位,向大家表示歉意,說:“這是我的過錯啊!”
  很多富貴的就像東閭子和宗衛一樣,起初覺得自己的力量已經很大,用不著別人幫忙,也不願意幫助別人。但世上的事難說得很,等你需要用人時,卻無人可以求告,這才是最可悲的。
  第四,用財富享受善樂。
  也就是用財富享受生活。為什么說“善樂”呢?如果享樂會傷害身體,會影響事業,會破壞人際關系,就不是善樂。如果享樂對身心、事業有好處,才是善樂。它包括三個方面:
  一時享樂有時。也就是根據人體生物鍾的特點來安排生活。
  有一個故事:春秋時,齊景公有一天晚上喝酒喝得高興,想把酒席擺到晏子家去共飲齊樂。晏子聽說景公來了,馬上穿戴禮服,站在門前等候。齊景公來後,他就問:“是別的國家發生了大事嗎?是我們國家發生了大事嗎?您為什么深夜來到我家?”
  齊景公說明來意。晏子拒絕道:“替你鋪桌席、擺餐具的自然有人,我不敢參與。”
  齊景公覺得很掃興,准備將酒席擺到司馬穰苴家去。司馬穰苴穿著盔甲,拿著戈,站在門口問:“外國挑起了戰事嗎?臣子中有人叛亂嗎?您為什么深夜來到我家?”當他得知齊景公不過是想跟他喝酒時,他立即就拒絕了。
  齊景公無奈,只好把酒席擺到大臣梁丘據家裏去了。
  晏子和司馬穰苴無疑是懂得“善樂”的人,在不該享樂的時候,哪怕國君的面子也不給。齊景公在這方面就差遠了。
  二時享樂有度。適度的享樂有益身心,一旦過度,好事就可能變成壞事。很多人倒在酒桌上、倒在牌桌上,這都叫不善樂。
  有一次,趙襄子連喝了五天五夜酒,還得意地向身邊一位姓莫的伶人道:“你看我多厲害!連喝五天五夜都不醉。”
  莫伶人說:“您就接著喝吧!離那個商紂王只差兩天了。我聽說商紂王能連喝七天七夜,您已經喝了五天五夜了!”
  趙襄子一驚,嚇得酒也醒了,問道:“難道我也快亡國了嗎?”
  莫伶人說:“那倒不至於。夏桀和商紂之所以亡國,是因為他們遇上了商湯和周武,如今這世道,天下的君王都是夏桀,而您是商紂,夏桀、商紂同時在世,卻沒有商湯、周武,所以大家暫時都亡不了。”
  自此,趙襄子在享樂方面收斂多了。
  在現代競爭社會,人們其實是沒有多少時間可以盡情享樂的。盡管“桀紂”多而“湯武”少,失敗的風險還是隨時存在。在享樂方面節制一下,把心事多用到事業上,也是降低風險之一法。
  四是享樂有節。即享樂跟自己的收入相襯,否則就成了奢侈或吝嗇。相對來說,奢侈的毛病更大。
  春秋時,蔡侯、宋公、鄭伯一起去晉國朝拜。蔡侯對晉國大臣叔向說:“您有什么話指教我嗎?”
  叔向說:“蔡國的土地和人口不如宋、鄭兩國多,您的車馬、衣裘比兩國奢侈,諸候中莫非有人要圖謀蔡國吧?”
  果然,過了一年,楚國進攻蔡國,蔡國滅亡了。
  蔡侯奢侈跟亡國有什么關系呢?他為了滿足奢侈的享受,必然向百姓橫征暴斂,百姓一定怨聲載道,巴不得亡國才好。這等於給了楚國一個很好的出兵理由和取勝機會。
  在現代社會,人們崇尚“超前消費”,今天花明天的錢。這個觀點雖然新穎,其實是享樂無節的表現。雖然不至於“亡國”,難免有財政破產的危險。
---------------------------
天地慈,即天地仁慈,撫愛蒼生!
清白老師說過:「天地慈悲憫蒼生,人間處處見真情,一身骨氣響噹噹,一身正氣遍環宇,一顆善心永流傳」。字裡行間顯示的是一種仁愛與正的能量!
一本名為《弟子規》的書: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時刻在我腦海里閃現,讓我漸漸體會 「泛愛眾」所倡導的理念——博愛。
這裡有一個真實的故事:美國有一個窮苦的大學生,為了繳付學費餓著肚子挨家挨戶去推銷貨品,已經陷入了絕境,準備放棄一切時,一位女孩看出來他飢餓的樣子,於是給他端出一大杯鮮牛奶。他將牛奶喝下後問道:「應付多少錢?」,女孩答到:「你不用付一分錢。母親告訴我,不要為善事求回報」。這個大學生聽了,覺得自己的身體強壯了不少,而且信心也增強了起來。就是這個窮大學生後來成了美國華盛頓醫院鼎鼎大名的朗格大夫,是女孩的慈善與關愛拯救了他。數年後陰差陽錯,那個女孩突發重病,家人將她送進華盛頓醫院時情況已十分危急。朗格大夫一眼就認出了這女孩,決心要盡最大的努力來使她康復。經過一段漫長的奮鬥後,朗格大夫終於幫她擺脫了病魔。出院時,醫院將醫療帳單送到女孩手裡,她不敢打開帳單,因為她確信:那一定是一筆需要她一輩子才能還清的醫藥費。當她顫慄地打開帳單時,出現在眼前的是這麼一句話:「善事的利息比任何銀行的利息都高。一杯鮮奶足以付清全部的醫藥費!簽署人:朗格大夫」。頓時姑娘的眼中噙滿了淚水。這個故事讓我們銘記「泛愛眾」的所倡導的理念,引領我們的行為......
《大學》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這句話的意思是:仁者利用財富達到自己的理想,不仁者以自己作為獲取財富的工具。這裡的「以財發身」和「以身發財」其實道出了兩種人不同的財富觀。「以財發身」是利用財富完成人生的理想,這裡財富是一個媒介,是實現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一個工具,財富是人的從屬。擁有「以財發身」價值觀的企業家就會處理好財富與社會的關係。「以身發財」則把追求財富作為人生的目標,人變成了財富的工具,成為利益的奴僕。擁有「以身發財」的企業家就會愛財如命,奉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原則,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或貪贓枉法,或鋌而走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其實是儒家義利觀的體現。在企業管理中,處理好義與利的關係對企業至關重要。
人們往往對儒家文化有所誤解,認為儒家只講仁義不談利益,其實儒家是義利並重的。「仁義」在儒家那裡雖然是頭等重要,但是儒家並不反對對「利」的追求,認為「義」和「利」並不衝突,只是對「利」的獲取應該符合「義」的原則。《論語》中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認為獲取「富和貴」,即利益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如果違反道義去獲取財富,是不可以的,所以儒家認為一定是在遵守道義的情況下去取利。《論語》中還有許多關於義與利的論述,如「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等,這些都不是對「利」的排斥,而是主張先義後利,強調「義利並生」,強調經濟生活的道德原則,認為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精神價值重於物質價值。
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了被中國人奉為財神爺范蠡的故事。范蠡一生中,三次將掙來的財富分給朋友和百姓,分完以後又重新創業,而且在創業中始終以誠信和仁義為經營的出發點,他從來不像一般商家那樣精打細算,盤剝斂財,而是對合作者謙和禮讓,對待僱工十分慷慨。遇到災年減產,就減免地租,同時開粥場賑濟災民。在年初和一些農民、商人簽訂商品收購合約,到年底如果商品價格上漲,按照市場現價收購,如果價格下跌,就嚴格履行合約價格。由於他的誠信和仁義,使他三次千金散盡後很快又能取得商業上的成功。這種樂善好施回報社會的善舉,使范蠡的經商之道和誠信仁義遠近聞名、流傳後世。正因為他仗義疏財,從事各種公益事業,從而獲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為幾千年來的商業楷模,史稱「商聖」,被後人推崇為能帶來財富的財神爺的化身。
范蠡的故事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企業要想可持續發展,一定要處理好義利的關係,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企業在追逐利潤的同時,必須堅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以犧牲道德和消費者利益換取利潤,最終必然付出沉重的代價。
「義」「利」「責任」與「博愛」, 它是一種充滿正能量的價值觀,只要我們的企業始終能夠堅守這種理念,那麼,生產好的產品,高質量的產品,負責任的產品將成為企業常態,那將是百姓之幸,企業之幸,社會之幸!
相信有一天,天地慈必將翹起你對仁愛的騷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