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聯庄及各庄值年總爐主家族表 褒忠亭義民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褒忠亭義民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LI8ue7
為什麼歷史上生祠都是修給官員或有德有功的民眾,卻沒有修給皇帝的? - GetIt01
萬壽宮下馬碑。碑文所刻文字為: 厝邊頭尾兮故事
文
武
官
員
軍
民
人
等
至
此
下
馬
,類似台南孔廟入口石碑,此碑放置在延平郡王祠文物館地下室保存 厝邊頭尾兮故事
20 萬壽宮 @ 樹谷文化基金會考古推廣補助 :: 痞客邦 ::
萬壽宮主要功能為清代在臺文武官員每逢歲時慶賀遙拜皇帝的場所,尤其台灣地層海外,遠離清朝政權核心,萬壽宮的建立更是一種權力的象徵;此外,當有皇帝的詔書要送來台灣時,在台灣的文武百宮前往接宮亭迎接賚送官,將詔書先置於孔廟內的龍亭,眾人再前往萬壽宮聽賚送官宣讀詔書。原於台南萬壽宮前建有一座石碑: 『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圖三),此石碑與孔廟入口前的下馬石碑類似。依據台南市政府出版的台南市石碑精選集指出,此下馬碑存於文物館,但筆者前往水萍塭文物館以及延平郡王祠文物館查探,皆未尋獲。最後請示文化局許局長,經許局長告知後,得知此碑現存放於延平郡王祠文物館地下室保存。 20 萬壽宮 @ 樹谷文化基金會考古推廣補助 :: 痞客邦 ::
依據台灣通史卷十典禮志以及續修台灣縣志所記載,清初尚未建有特定場所以慶賀遠在大陸的皇帝,因此一開始在當時府學的明倫堂內進行慶賀祭拜典禮。至康熙五十年(西元1711年),由當時的臺廈道(註一)陳璸擇地於小東門城三里外的永康里北邊,建萬壽亭。康熙六十年,朱一貴抗清,在此地作為殺戮滿清官吏的場所。同年萬壽碑。碑文所刻文字為:
亭受颱風侵襲而傾圮,於雍正元年重建。至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巡道金溶與知陳玉友認為每次祭拜慶賀都要到城外,甚為不便,便將舉行慶賀典禮的場所改回府學明倫堂。
府學為教授知識之處,與用來慶賀祭拜皇帝總是有些不妥。故於乾隆三十年(西元 1765年),知府蔣允焄乃擇地東安坊(註二)縣學之東,南向,興建萬壽宮(圖五)。東安 坊縣學旁的空間在乾隆四年建為校士院(圖六),也稱為貢院,即考棚,舉辦科舉考試之處 ;於乾隆二十七年,海東書院遷至此處;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海東書
圖4/萬壽亭。圖出於乾隆台灣輿圖
院再度搬至 寧南坊府學旁,同年,這裡則改建為慶賀祭拜皇帝的萬壽宮。讀者可參閱府城城池圖,明暸 乾隆三十年之後,這些建物的相關位置(圖七)。乾隆四十二年,知府蔣元樞曾重修萬壽宮 ,為紀錄此一重修事件,知府蔣元樞特地打造一石碑,其石碑今存於大南門碑林中。目前大 南門碑林中尚有萬壽宮圖石碑(圖九),雕刻精美,藉此石碑遙想當年萬壽宮規模之宏大
宏偉的萬壽宮一直不曾失去其功能與地位,位址也不曾變動,萬壽宮西邊的縣學文廟也跟著萬壽宮走過百餘年的風光歲月,直至清末(圖十)。
西元1895年(光緒21年),日本因甲午戰爭勝利取得台灣統治權,日本政府參酌該國經驗,西方國家的殖民法制和中國傳統的法律,訂定統治台灣的殖民地特別法,台灣本島進入不同於清國法典的統治。
日治時代明治二十八年(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日本政府設立台南地方法院。初期以清萬壽宮與安平縣學文廟為臨時法院,行使司法權,其位置可參照圖十一。後漸感空間不敷使用,乃於明治34年(西元1901年)計畫遷建,最後選取與當時台南監獄相鄰的原清朝『馬兵營舊址』做為新地方法院建地,於大正元年(西元
1912年)完工,此為第二代法院;相對於第二代法院的臨時法院則被稱為第一代法院。第二代法院興建完工之後,第一代法院院址,即清代萬壽宮,作為台南地方法院院長宿舍,提供歷代院長及其眷屬住所;萬壽宮西邊的縣學文廟,大部分則規劃出售為民宅(圖十二)。
台南地方法院為台灣日據時期最重要的地方法院之一,一代法院的院長有:大野吉利(1896),本多督二(1897),川原義太郎(1898-1900),牧山榮樹(1901-1902),宇野美苗(1903),櫻庭堂陰(1904-1909)。二代法院的院長有:藤井乾助(1910-1916),渡邊啟大(1917),望月恆造(1918-1919),金子保次郎(920-1924),田中吉雄(1925-1932),鈴木英勇(1933-1935),鰍澤榮三郎(1936)。光復後的歷任院長如下:洪壽南(推事代埋院長)、徐懷楷(推事兼院長)、廖嵃、曹偉修、洪壽南、莊彭年、梁挹清、石明江、劉惠霖、周叔厚、金欽公、王興仁、陳健民、張木賢、沈守敬、黃武次、柯慶賢、李璋鵬,翁慶珍,李慧兒等人。
過去的法院院長無論日治時代或是光復後,其後代子孫也曾來到現在的院長宿舍,緬懷自家先祖在此生活的種種,百年日式建築尚保有原味及許多的百年老樹群。提供萬壽宮老照片的本市資深文獻委員黃天橫老先生恰來訪,他說:『在小學時代有一位同學名叫田中達雄,其父親田中吉雄是當時的地方法院院長,回憶小時候常去院長家找同學玩,在他家庭院裡有小魚池,草皮上很多的柱珠用來當石椅坐,庭院裡種有很多的大樹,環境靜謐宜人,院長夫人人很好,看到我們都會拿餅乾給我們吃,是我們童玩的好去處。』
清代的縣學以及校士院,萬壽宮,日治時期的第一代台南地方法院,台南法院院長宿舍,這裡百餘年空間調性呈現的是較為嚴肅莊重,不若今延平郡王祠一帶屬於比較開放且親民的空間。目前四周均是高聳的圍牆,無法窺見其全貌。現在宿舍後方留有許多已荒廢的住宅,據聞都是當年在地方法院工作的公務人員之宿舍。難以想像這裡曾經是舉辦科舉考試的校士院,曾經是文武百宮慶賀天子的萬壽宮,更是主持公平正義的法庭所在。筆者住家二樓窗戶望去,稍可見其內庭園建築,庭園中有許多百年老樹,如桃花心木,麵包樹,榕樹、茄冬樹、緬梔(雞蛋花)、黃金竹、土芒果樹、龍眼、蘋婆(鳳眼果)....等等,這些老樹生命蓬勃,綠意盎然,尤逢發新芽之際更顯可愛。除此之外,筆者近日前往附近一位魏姓鄰居住家三樓查看,竟見園中還擺放一些石材雕刻品,筆者推測應屬於清代萬壽宮的建物之一,有石礎(柱珠),石鼓,刻有龍紋的御路等,散佈在園中,成為特殊的裝飾品(圖十三、圖十四、圖十五)
因為目前這裡仍是院長宿舍,一般民眾無法進入參觀,因此我們無法得知內部的各種情形,是否有更多關於萬壽宮的資訊也無從得知,形成一種無形的宮民隔閡。筆者聽聞中央國有財產局有意將使用率
低的公有地變賣給財團以增力口國庫收入,此舉個人認為甚為不妥,以目前府前路台灣銀行宿舍為例,該財團預售時以擺設雕塑精美的藝術品與廣闊的大地結合為賣點,其實無視於整體都市規劃,建造密集的高樓大廈,造成空間上以及視覺上莫大的壓迫慼,並且破壞該處原有的綠地與景觀,也讓那裡的居民失去與大自然為伍的權利。再看法院院長宿舍這一帶,光復後附近已有許多民宅,人口密度相當高。附近雖有延平郡王祠一處可供民眾休憩,但對這裡的居民而言還是不甚方便。所謂親近大自然,應當是能讓居民隨時享受到自然之美。若是能將院長宿舍後面一帶最近收回的宿舍加以整修綠化,再將院長宿舍的高牆去除,使這裡的民眾能有更好的生活空間,如同孔廟園區開放空間成立之後,讓附近的居民與忠義國小和孔廟,三方有了更緊密的結合。目前該區里長呂基正先生與開山社區居民也期盼能保留原有台南法院舊院社,成立史蹟文化公園。因此政府單位也應審慎評估此區的開發案,不應放棄可以爭取為文化資產的機會,而任意變賣給財團。 厝邊頭尾兮故事
最近市政府正推行『好望角都市設計審議原則』,也在全國景觀風貌改造大賽中榮獲『城鄉公共生活空間類』的圖16/麵包樹
筆者留影於院長宿舍後方。 厝邊頭尾兮故事
在已遷出成空屋宿舍裡,有幾個地方尚可發現花崗石的門柱,疑似為清代萬壽宮的石柱。 厝邊頭尾兮故事
大獎,深受中央及地方民眾的肯定。如南門路的市長公館也在年初以身作則打掉高牆施作好望角。而院長宿舍這一帶空間,歷經百餘年來的『高牆』文化,我們期盼有一人能和高牆內老樹們見面寒喧(圖十六),期盼高牆內的歷史風華讓我們更了解府城歷史,期盼這裡不只是院長宿舍,期盼這裡成為歷史古蹟,歲歲月月,跟著我們台南市民真正地生活在一起。
備註:
註一:臺廈道為1684年-1727年台灣的行政區劃名稱、最高地方政府宮署、或實際地方統治者宮職簡稱。1727年之後台廈道升格為台灣道,最大差別是台灣與福建廈門地區分治而管轄,道署衙門也從廈門栘至台南。在行政區劃或宮署名稱方面,台廈道所屬區劃之道,為清朝特殊行政區劃,行政區域地位介於省與府之間,而台灣清治時期這段時間,台廈道正屬福建省所管轄,地位位階為略低於福建省,但高於如:泉州府或漳州府的建制。台廈道亦為這階段台灣統治者的宮職簡稱,而全名為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
註二:東安坊:東安街坊的發展係由十字街向東,也就是今天的民權路為主軸,一路發展延伸接到今東門城的位置。東安坊曾是清朝時重要的行政機關,如府署、領事館、崇文書院、引心書院及縣文廟等 厝邊頭尾兮故事
臺南地方法院院長宿舍為台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上的歷史建築,為一棟磚造獨棟日本高等文官宿舍,建於大正9年(1920年),於民國106年(2017年)登錄為歷史建築。原址為台灣府城萬壽宮,近年來曾在附近發現萬壽宮的石碑、石鼓和柱礎等部分構件[1][2]。 【台南中西區-景點】萬壽宮遺址|免費參觀|古蹟風華再現~國定古蹟台南地方法院 - 南人幫
沿革 【台南中西區-景點】萬壽宮遺址|免費參觀|古蹟風華再現~國定古蹟台南地方法院 - 南人幫
此地的前身「萬壽宮」興建於清乾隆30年(1765年),為官民祝賀、遙拜清皇的場所。日本治台後,即劃定台灣府城東門街上的安平縣學(原臺灣縣學)作為第一代台南地方法院的廳舍;而縣學東側的萬壽宮則作為法院官舍[3][4]。後來於1920年改建為現今之日式宿舍,建築至今雖經部份整修與增建,仍保留日式宿舍之元素。臺南地方法院院長宿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37uBWwG 【台南中西區-景點】萬壽宮遺址|免費參觀|古蹟風華再現~國定古蹟台南地方法院 - 南人幫
[萬壽宮螭陛]
年代:清乾隆42年(1777)
材質:花崗岩
尺寸:長124公分 寬89公分
萬壽宮供奉清皇帝牌位,作為官民朝拜行禮,祝賀清皇及太后、皇后萬壽之所。清乾隆30年(1765)臺灣知府蔣允焄在東安坊臺灣縣學之東,就校士院舊址新建萬壽宮;至清乾隆42年(1777)臺灣知府蔣元樞重修萬壽宮,規模宏敞,禮制嚴肅。日本治臺,萬壽宮及臺灣縣學充為臺南地方法院。日大正元年(1912)臺南地方法院新建於福安坑溪南畔馬兵營,日人拆除萬壽宮及臺灣縣學,並以萬壽宮址興建臺南地方法院院長官邸。螭陛,俗稱御路,為雕有龍形的宮殿臺階。本件螭陛係萬壽宮露臺前的臺階構件;雕刻蟠龍紋飾,龍首朝前,身軀伸展盤繞,爪握龍珠,氣勢威猛,象徵帝王威儀,並彰顯建築的重要價值。(文字來源: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螭ㄔ陛又稱御路,是皇帝專用的圖騰,用於宮殿的台階。螭陛龍首朝前,手握龍珠,氣勢威猛,象徵皇帝的威儀,也彰顯出建築物的重要性。 這階梯古時不准一般人行走,只有新科狀元或是皇帝祭孔等特殊情況才能使用-[萬壽宮構件]第一代臺南地方法院(即清代萬壽宮與臺灣縣學)的構件,如萬壽宮螭陛、石鼓、柱珠等石材遺構,雕工精美講究,花草動物造型生動,在在彰顯出萬壽宮的重要價值。
御路,又被稱為龍陞或螭陛,原為古代中國宮殿建築形制,是位於宮殿中軸線上台基與地坪以及兩側階梯間的坡道只有皇帝(傳至其他朝鮮、越南、琉球等藩屬國則為國王)才能使用,但皇帝進出宮殿多以乘輿代步,轎夫行走於台階,於是多將御路雕刻成祥雲騰龍圖案,以示皇帝為真命天子之意。御路後來亦為孔廟所沿用。歷史上走在御路上的人,一般而言只有皇帝一人,皇帝出行時,乘車輿出行,轎夫也只在在御路兩側而行,遇有台階時,一般刻祥雲和騰龍圖案,稱為丹陛石。因此,皇帝的轎夫車夫也不可能走在御路之上。 石雕御路丹陛石圖集 - 壹讀
丹ㄉㄢ墀ㄔˊ屋宇前面沒有屋簷覆蓋的平臺,因古時多塗成紅色,故稱為「丹墀」。常用在宮殿或廟宇的正殿等具儀典性的建築物前。《文選·張衡·西京賦》:「右平左墄,青瑣丹墀。」《儒林外史·第三七回》:「大門過去,一個大天井。又幾十層高坡上去,三座門。進去一座丹墀。左右兩廊,奉著從祀歷代先賢神位。」
萬壽宮
創建年代:清乾隆30年(1765)
歷史沿革:萬壽宮前身稱萬壽亭,萬壽亭奉清皇帝牌位,供官民朝拜行禮,祝賀清皇及太后、皇后萬壽之所。
臺灣入清版圖,清康熙39年(1700)臺厦道王之麟始建明倫堂於臺灣府學文廟左;歲時慶賀,原就明倫堂行禮,文武官以地方狹窄,無以肅觀瞻。
清康熙50年(1711),臺厦道陳璸始擇地鳩工建萬壽亭於東郊永康里之北。「前立午門,門旁列朝房,亭後為祝聖殿。」清康熙60年(1721)萬壽亭,颶風圮。清雍正元年(1723)萬壽亭後置僧舍。雍正3年(1725)府城始圍木柵城,萬壽亭適在小東門外偏北。
清乾隆17年(1752)巡道金溶、知府陳玉友以萬壽亭地屬城外,遇慶賀不便,乃行禮於明倫堂。清乾隆30年(1765)臺灣知府蔣允焄在東安坊縣學之東,即校士院舊址(時為海東書院)新建,名萬壽宮。「結搆宏敞,崇臺邃宇,…設東西臺、班房、廳事,殿門外左右為更衣廳,正南為午門,門外為東西朝房,周以繚垣,為東西闕門。」
日本治臺,萬壽宮及臺灣縣學充為臺南地方法院。日大正4年(1915)臺南地方法院新建於福安坑溪南畔馬兵營,萬壽宮舊址改為臺南地方法院院長官邸及法院宿舍(已拆除)。
環境描述:萬壽宮、臺灣縣學在山川臺西坡,萬壽宮位縣學之東,南側有福安坑溪源頭(今地方法院院長官邸南側一排民房為水利地)。日大正4年(1915)萬壽宮已被修建為臺南地方法院院長官邸及員工宿舍至今。現臺南地方法院院長官邸庭園留存有大量萬壽宮建材如露臺螭陛(正殿)、大門石鼓、柱櫍、門枕石、石柱等文物。
保存狀況:建物已有改建,另外民國98年南側的員工宿舍拆除後,市府規劃為公園用地,整地時出土大量石材及「恭脩萬壽宮碑記」碑額。本次計畫進行透地雷達偵測到有大件石材遺構反應,疑為萬壽宮修建之相關碑記。現存清乾隆42年(1777)「宮修萬壽宮碑記」與「萬壽宮圖」存立大南門碑林。(20160831向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提送「臺南市疑似萬壽宮遺址提報表」在案)20 萬壽宮 @ 樹谷文化基金會考古推廣補助 :: 痞客邦 :: http://bit.ly/2RTLEST
當朝皇帝的壽誕被訂定為節日(聖節),始於唐開元年間(713-742),此後歷世沿襲,蔚成典制。至元朝,聖節與元旦、冬至並稱三大節,明、清兩朝亦同。自「聖節」肇立,各代均有皇帝於該日接受臣工外使朝賀之儀例,京外的地方官員則就所在舉辦祝壽典禮,諸多政區為此專建萬壽宮或龍亭,迎奉象徵皇帝的萬歲龍牌(天子之位)入其內安置,以便拜賀。
台南府城「萬壽宮」,是清朝皇權在台灣的最高象徵。
台南地方法院舊宿舍區日前進行綠化工程時,挖出「恭修萬壽宮碑記」的碑額,由此可以證明,出土地點應為清朝萬壽宮遺址,當地又曾為第一代台南地方法院所在,兼具政權與司法權的象徵,如能指定為古蹟或規劃成文化園區,將可使台南府城的文化資產更加深厚。
台南市中西區公所二十五日傍晚,在府前路舊地方法院宿舍原址,進行綠美化景觀工程時,挖到一批石雕物,上面清晰可見「恭修萬壽宮碑記」等字樣,引起文史界人士關注。市府文化觀光處聞訊,立即要求停止施工,將出土文物送請專家鑑定,工程現場則暫時回填,後續是否進行遺址調查或考古發掘,則再行評估。
經研判,這批出土石雕物,為整組石碑中的碑額及底部的碑座,中間的「恭修萬壽宮碑記」主體則早已出土,與另一塊「萬壽宮圖碑」,併排陳列在大南門碑林中。從碑文中可以了解,萬壽宮興建的緣由,以及其所象徵的意義。
依照清朝禮制,每逢聖壽、元旦、冬至,臣子應向皇帝朝覲慶賀,但台灣孤懸海外,只能在當時的府學明倫堂內,舉行遙祝恭賀典禮,康熙五十年台廈道陳璸在小東門外永康里處建萬壽亭,但因位於城外諸多不便,後來又移回明倫堂行禮如儀。
明倫堂為傳授知識之處,與向皇帝「宣示效忠」的政治場域,功能有所不同,知府蔣允焄於乾隆三十年於校士院土地興建萬壽宮,當時的規模並不大,乾隆四十二年另一位知府蔣元樞予以重修,其體制莊嚴肅穆,擁有台灣唯一陽刻的「下馬碑」。蔣元樞除親撰「恭修萬壽宮碑記」之外,還刻了「萬壽宮圖碑」,留下圖文並茂的珍貴紀錄。
亦有傳說,「鴨母王」朱一貴起兵反清時,曾在萬壽宮即位稱王,但尚有待考證。萬壽宮做為清朝在台灣的皇權象徵,時間長達一百三十年,直到西元一八九五年才結束。日本接收台灣之後,利用萬壽宮與毗鄰的安平縣學文廟,做為臨時的台南地方法院,因空間漸不敷使用,乃選取台南監獄旁的「馬兵營」舊址,興建正式的台南地方法院,萬壽宮遺址則改建成台南地院院長宿舍,光復後仍然沿用。
面積廣闊的院長宿舍圍牆高聳,平常均籠罩著一層神秘面紗,外人難以窺其全貌,三年前有文史工作者披露,當地為清朝萬壽宮遺址,庭院中刻有龍紋的「御路」與柱珠、石鼓,應是萬壽宮的遺物。日前「恭修萬壽宮碑記」碑額與碑座重見天日,更使遺址之說增加有力的佐證。
台南地方法院已於二○○一年遷往五期重劃區,亦即第三代台南地方法院,位於府前路的第二代法院被指定為古蹟,目前正進行整修,計畫改為司法博物館,至於曾為第一代法院的萬壽宮遺址,到底要繼續「庭院深深」?還是另作適當規劃利用?頗令人關切。
因大批文物的出土,萬壽宮遺址已經有清楚輪廓,地方上要求將該處規劃為文化園區,亦有文史界人士建議,將地院院長宿舍指定為古蹟或歷史建築,唯有讓該遺址取得明確定位,才能考慮下一步怎麼走。
最早恭迎聖旨、慶賀聖壽的地點是在台南孔廟明倫堂。
明倫堂內部莊嚴肅穆。
康熙五十年在小東門城外三里處建「萬壽亭」( 圖左紅色圓圈處 );
圖右紅色方塊處「校士衙」,即後來興建「萬壽宮」地點,
請注意,當時的台南府城城垣,還是以木柵刺竹圍築而成。
1807年所繪的「台南城池圖」,已可看到「萬壽宮」( 圖右上角紅色圓圈處 )。
知府蔣元樞重修「萬壽宮」後,留下重修碑記與圖碑,現均存於南門碑林。
「萬壽宮」內有台灣唯一的陽刻下馬碑,文武百官軍民人等至此都要下馬致敬。
(照片引用自網路)
台南孔廟的「下馬碑」是陰刻。
日據初期「萬壽宮」的風景明信片。
日本治台期間,將「萬壽宮」改成台南地方法院,後來成為院長宿舍。
圖左黃線圈起處為「萬壽宮」遺址,右方圓圈為東門圓環,亦即清代的「社稷壇」。
(引用自google衛星照片)
「萬壽宮」遺址的部分地方法院宿舍已拆除,正進行綠化工程。
清代石雕出土的新聞報導。
「萬壽宮」遺物。圖中刻有龍形圖案的「御路」和「石鼓」,
您如果眼尖的話,可以在第一張圖中,找到它們的蹤跡。
「吾皇萬歲」之萬壽宮(感謝電小二熱情推薦) - 枕頭方塊書 - udn部落格 http://bit.ly/2GsHjAw
台南府城「萬壽宮」萬壽亭是康熙 50 年(1711)時,臺廈道陳璸為了慶賀二年後的皇帝六十大壽而倡建;六年後,臺廈道梁文科又以「規制弗完,恐褻君恩」,會商地方文武共同捐資擴建,「於午門之外,闢東闕、西闕廊房,左右建朝房兩班,共十四間;周圍環壁,四顧井然。東樹敷文門、西樹振武門,南面高築霓臺,以肅巨觀。於龍亭之後,又建祝聖殿一座,阿護帝廷。東西配殿增營十一間,兩旁僧舍四間。」萬壽亭也成為十八世紀上半葉臺灣地方文武官員舉行朝賀儀式之所。56 《臺灣府志》載:凡遇皇帝生日以及元旦、冬至,文武各官在前一天就要沐浴齋戒,率領屬員到府學的明倫堂排練禮儀。儀式舉行當天,四鼓時穿好正式朝服,一齊到萬壽亭集合。由海防同知擔任「糾儀官」;文武分列東西,行三跪九叩禮。皇帝聖壽前後三天,文武各官都要穿戴整齊的朝服,五鼓到萬壽亭坐班。57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位於府城的萬壽亭,等於清朝皇帝的化身,駐臺文武官員於每年固定時節聚集在此朝拜。58 康熙 60 年朱一貴事件時,義民們供奉「皇上萬歲聖旨牌」一路往府城前進,最後將萬歲牌安置在萬壽亭,看來是相當合理的舉動,因為萬壽亭是臺灣當時最符合皇帝身分的地方。59 地方文武官員在任所集會慶祝皇帝誕辰,是來自於朝廷規範的禮儀。光緒《續修大清會典》載有「各省三大節朝賀之禮」,規定:各省地方官凡逢元旦、萬壽聖節、冬日三大節,必須「拜龍牌而慶賀」: 省會及各府、州、縣,豫於公所正中,恭設皇帝萬歲萬萬歲龍牌於亭,南嚮。設香案於亭之南。是日五鼓,有司設燎於庭,設鐙於門廡。省用道員或府同知一人,府用同知或通判,如無同知、通判,用教官一人,州縣均用教官一人,糾儀。學生員二人通贊,二人引班。省會班次,將軍、總督、加將軍銜提督為一班……漢官文東武西立位……各行三跪九叩,禮畢,引退。府不附省,縣不附府者,文武官於公所,按班行禮,均如省會儀。60臺灣方志所載文武官員在萬壽聖節舉行的慶賀之禮,大致上符合會典的規定,唯一沒有清楚說明的是,儀式舉行前要「恭設皇帝萬歲萬萬歲龍牌於亭」。《大清會典》中的「亭」,應該是指萬壽亭這個建築群(設施)內的龍亭。康熙末年出版的《臺灣縣志》之萬壽亭建築配置圖,即繪有龍亭的獨立建築。61 「龍亭」在地方官和皇帝權力接觸的場合,時常會出現。例如,《臺灣府志》也記載所謂「接詔禮」:當運載皇帝詔書的船隻抵達府城外的鹿耳門時,各文武官員要準備「龍亭、綵輿、儀仗、鼓樂」等,到西門外的接官亭迎接。將詔書移奉「龍亭」,座北朝南,而文武官員穿著朝服,北向跪迎。隨後在鼓樂的前導下,進入明倫堂。展讀官在地方官員行三跪九叩禮後,從龍亭中請出詔書,當著跪在地上的官員面前宣讀詔書。讀完之後,再將詔書捧置於龍亭。62 這裡的龍亭看來並不是類似萬壽亭的建築,而是一種木造、可移動的器具,有點類似神龕或轎子;裡面供奉皇上萬歲牌位。63 從這些跡象看來,康熙 50 年代為了慶祝皇帝萬壽而修建的萬壽亭,在龍亭之內原本應該也有安置萬歲牌。乾隆 16 年(1751),臺灣知縣魯鼎梅以萬壽亭位於城外、行禮不便,詳請將地方三節慶賀禮改在府城明倫堂舉行時,曾說:「郡庠明倫堂業經更新鼎建,規制寬敞,內庭有奎光閣,峻聳輝煌,堪以安奉龍牌」,說明原先慶賀的場所最重要的就是擺置龍牌。
釋奠大祭/釋奠禮/祭武聖及文聖/韓國政府指定為第85號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均館-韓國「明倫堂」 與「大成殿」一起被登錄為國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南投 草屯 登瀛書院 — 稻田中的清代學堂 - Mobile01
南投 草屯 登瀛書院 — 稻田中的清代學堂 - Mobile01
2010 年,地方法院舊宿舍的原址在進行景觀工程時,意外挖到一塊刻有「恭修萬壽宮碑記」的碑額,推測其應該原屬於碑記的一部分。
萬壽宮是每逢歲時慶賀,文武官員在此北向遙拜皇帝的場址,見石碑中的文字及圖像紀載,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而恭修萬壽宮碑記暨圖碑,則是臺灣府知府蔣元樞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重修萬壽宮的紀錄。該石碑於 2019 年公告為古物。
日治時期,萬壽宮改為臺南地方法院,之後又因改建為院長官邸及宿舍而遭拆除。現在僅能憑藉少數圖像及碑記中想像了。
文物所在位置|臺灣府城大南門(臺南市中西區聖前里南門路34巷邊)
萬壽宮殘存物件在臺南司法博物館看得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