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天主教+基督教,通常以全稱「Rest in peace」息止安所希望逝者永享安寧刻在墓碑上一般見於天主教墓園/佛教: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咒/道教:往生咒 (道教往生咒)太上敕令,超汝孤魂。脫離苦海,轉世成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生死關懷探討(下冊) 佛教對「喪葬習俗」的看法
時 間:二○○六年三月三日晚間七點至九點三十分
地 點:美國西來大學
記 錄:滿義法師
英文翻譯:妙光法師
對 象:西來大學校長、副校長、教務長,以及遠距教學位在世界各地幾十個地區的學員近千人。
        人生有兩個大問題需要解決,一個是「生」,一個是「死」;人生也有兩個大謎團需要解答,一個是「生從何來」,一個是「死往何去」。
        「生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但是多數人「生」的時候不知生命所為何來?生命的意義、價值何在?每天只是渾渾噩噩的過日子,甚至憂悲煩惱、痛苦不堪的活著;到了「死」的一刻,不但臨命終人本身對死後的世界茫然無知而感恐懼害怕,就是在世的親人眷屬,也要面臨眾說紛紜的各種喪葬習俗而手足無措,真是「生固不易,死也艱難」。
        為了化解世人「生死兩難」的窘境,二○○六年三月三日,星雲大師在美國西來大學主持遠距教學中,特別以「佛教對喪葬習俗的看法」為題,針對一般人對生與死的迷思,以及民間對喪葬禮儀的迷信,給予大眾正確的觀念與認識。
        大師有感於「世間有很多風俗與迷信,而人本來就有很多的執著,若再被綑綁於迷信神權之中,則不得自由。」因此針對:人死後八小時之內不宜搬動遺體嗎?客死他鄉者,遺體不能返回家中嗎?燒「往生錢」、「房子」、「電器用品」給亡者有用嗎?乃至家人往生後,親屬應該為亡者做些什麼事,才是最有益於亡者等「喪葬習俗」問題,一一解惑釋疑。
        另外,大師特別從佛教的觀點,提出對生死的看法。大師表示:「生死是一體的、自然的、無分別的;生死如燃薪、如換衣、如搬家、如出獄,吾人對生死應該要認知,但不要太介意。」大師尤其強調:「人生最重要的是,別人給我們因緣,我們也要給別人因緣,所以人生的意義應該是服務、奉獻、結緣。」
        誠如大師所說,佛教旨在幫助人們解決生與死的問題;佛法能指導我們超越生死,達到不生不死、解脫自在的涅槃境界,而這正是佛法的尊貴之處。以下是當天的座談紀實。
        一、凡人皆「好生惡死」,認為「生之可喜,死之可悲」,請問大師,佛教如何看待「生」與「死」?
        答:生死是人生兩大課題,所謂「生死事大」;生死也是人生必經的過程,當人出生之時,就注定了死是必然的結果,所以「有生必然有死」。
        一般人總把「生」與「死」看成是兩回事,事實上生與死是一體的兩面,生是死的延續,死是生的轉換,生死如影隨形,生了要死,死了還會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只是一種循環現象,就如時辰鐘,從一走到十二,還會回到原點,繼續再往前走,所以生死是環形的,「生命」就在生死中輪迴不已。
        生死循環,本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是古老的觀念裡,總認為「生之可喜,死則可悲」。當人出生之時,弄璋弄瓦,皆在慶賀之內;一旦撒手人寰,即呼天喊地,萬分的感傷悲泣。其實在一個佛教的悟道者看來,生的時候應該就要知道生命終究會有死亡的一天。
        有一戶人家老年得子,欣喜萬分,正在家裡高興慶祝的時候,門口來了一個和尚,對著眾人放聲大哭。主人很不高興,說道:「出家人,你要化緣我可以給你錢,幹嘛在我們家門口哭哭啼啼?你不知道我們正為生了個兒子在慶祝嗎?」禪師回答說:「我不是來化緣的,我是來哭你們家多了一個死人。
        人生,生了就會死,死了又會再生,「生死一如」,生死猶如一張紙,只隔一面而已。當人活著的時候,都有一個身體,一旦壽終命盡,物質的身體會朽壞,但是真正的生命,佛教稱為「阿賴耶識」,或叫「如來藏」、「真如佛性」,也就是世俗所謂的「靈魂」會隨著業力輪迴轉生,不管驢胎馬腹,五趣六道,生命的形體有別,生命的本體永遠不變。就如金子做成耳環、項鍊、戒指等,相狀雖然不同,但金子的本質都是一樣。
        人的身體,又如木柴;木柴燒火,一根接著一根,縱然木柴不同,但是生命之火仍會延續不斷。人的生命也如杯水,茶杯跌壞了不可復原,但是水流到桌上、地下,可以用抹布擦拭,重新裝回茶杯裡;茶杯雖然不能復原,但生命之水卻一滴也不會少。因此,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死亡朽壞的只是身體,我們的真如自性,法身慧命沒有生死。
        人因為有一個身體,所以有老病死,有痛苦。有時候我們聽到有人說「生不如死」,可見生不一定快樂,死也不一定痛苦。甚至佛經說:「三界如牢獄」,意思是說我們來到人間,就如住進牢獄一般;到了死亡的時刻,就好比刑期滿了,何嘗不是一種解脫!
        人之死亡,又如住久了的房子,一旦朽壞,就要拆除重建,才有新屋可住;當新居落成之時,所謂「喬遷之喜」,應該可喜,不是可悲!只不過佛教雖然以「喬遷之喜」來形容生死,說明房子舊了必須搬一個新居,衣服破了應該換一件新衣,身壞命終也會賦予另一個新的軀殼。但是對一個尚未悟道解脫的凡夫眾生而言,生死確是人生最大的煩惱,也是輪迴的根本,「生、死」加上「老、病」,在人生「八苦」之中即佔了一半,所以學佛最終的目的,就是要「了生脫死」,不再受生死輪迴之苦。
        佛教其實就是一門「生死學」,佛教非常正視生死問題,例如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就是解決生的問題;阿彌陀佛「接引往生」,就是解決死的問題。佛教對生死的看法,如宗衍禪師說:「人之生滅,如水一漚,漚生漚滅,復歸於水。」道楷禪師示寂時更說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佛法教我們要認識生死,就是要我們改變消極的看法,透過修持,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生死,處理生死,乃至解脫生死,如此才能真正擁有幸福的人生。
        因此,對於生死問題,我們應該認識它,但不要太介意。如《佛光菜根譚》說:「死,是生的開始;生,是死的準備。生也未嘗生,死也未嘗死。生,是緣生故有;死,是緣滅故無。無生也無死,無死也無生。」人生世緣已了,隨著自然而去;重重無盡的未來,也會隨著因緣而來。如果我們能把生死看成「如如不二」、「生死一如」,那就是深諳生死之智慧了!
        二、生與死既是生命的循環現象,請問大師,我們要如何正確的認識生命的本質、生命的實相、生命的意義與生命的輪迴呢?
        答:生命是由父精母血以及業識的因緣和合而來。眾生依過去善惡業因所感得的果報正體,有天上飛的,有水中游的,有陸上爬的,有山中走的;也有兩棲或多棲,乃至無足、兩足、多足等類別。
        在各種生命當中,有的生命是獨立的,有的生命是共生的,有的生命是寄生的。甚至有的生命是有形的,有的生命是無形的;有的生命會動,有的生命是不動的。
        生物學家為生命所下的定義是:凡經歷生長、繁殖、死亡過程的,都是生命。在此定義下,無論動物或是植物,都有生命
        從更廣義的層面來說,大自然裡到處都有生命,一片菜葉有生命,一滴水也有生命,都要愛惜。山川日月,蒼松翠柏,幾千年、幾萬年,時間就是生命。乃至佛教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時辰鐘錶,我用心、用智慧去製造它,時鐘裡就有我的生命。一棟房屋,因為我的設計、監工才能成就,房屋中就有我的生命存在。地球生態被破壞,海洋、空氣被污染,環保人士用愛心來保護,給予愛心就有生命。
        因此,所謂生命,都在時間之流,甚至在空間之流、在情愛之流中。生命的價值就是愛,生命的意義就是惜,例如一件衣服,一張桌椅、一架冷氣機、一輛汽車,你好好愛惜它,不隨便破壞,讓它多使用幾年,就是延續它的生命。所以不只人有生命,凡是有用的、活動的、成長的,可以說宇宙萬有都有生命。
        若以人來說,生命也不僅止於活著的時候吃飯、穿衣等一切活動,即使死亡也是生命的一個階段。死亡並不代表什麼都沒有了,死亡只是這一期生命轉換成另一期的生命,就像把一粒種子播撒下去,它會發芽、生長、開花、結果,而後有了種子,再播種下去,又是另一個新生的開始。因此佛教認為生命是不死的,死亡只是一個環節,死亡只是一個蛻變,死亡是另外一期生命的開始,生命的本體並沒有改變。
        從佛教的緣起法來看生命的本體,生命是延續性的,生命是有傳承的,生命是有程序的,生命也是會變化的。例如六道輪迴就是變化;又如低等動植物慢慢發展成高等的動植物,甚至高等動植物也會慢慢退化為低等的動植物,這就是變化。
        甚至佛教講,生命是「三世輪迴」的,也就是說,眾生無始以來由於身口意造作的業力,形成了因果相續、無始無終的生命之流,而現起了天、人、鬼、畜等六種多樣性的生命現象,佛教稱之為「五趣流轉,六道輪迴」。
        生命之流不但在五趣六道裡流轉不停,而且佛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我們的生命不是突然而有,也無法單獨存在。例如,我們要仰賴農人耕種,才有飯吃;要有工人紡織,才有衣穿。甚至父母養我、老師教我、社會大眾共同成就之外,還要自然界的陽光、空氣、水份等宇宙萬有「眾緣和合」,我才能存在;如果宇宙萬有缺少了一個因緣,我就無法生存了。
        也就是說,吾人的生命不是建築在自己的身體上,而是必須仰賴士農工商、社會大眾的眾緣成就;失去大眾的因緣,吾人的生命就難以維繫。尤其在眾多因緣當中,因為父母相愛,有緣結合,再加上我的業「因」和他們為「緣」,因此生養了我。所以,我們要研究生命從那裡來?簡單說,生命是從因緣所生,人是從業感而來,由於我們的行為造下各種業,最後就會隨業而受報,所以生命就在「因緣果報」裡隨著業力流轉不停,這就是生命的去來。
        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因此現在的生命學家也不能只是研究人類的生命,例如地質學家研究地殼變化,天文學家研究宇宙星辰,氣象學家研究大氣變化,生物學家研究動植物,微生物學家研究細胞分裂,考古學家研究古今淵源,歷史學家研究人文發展等,每個領域都有它的生命價值與意義。
        生命的意義,是珍惜人與人之間的因緣,別人給我們因緣,我們也要給別人因緣,所以人生的意義應該是服務、奉獻、結緣。例如,給人方便、給人救濟、給人離苦,乃至給人善因好緣,助成別人的好事等等。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留下能造福社會,讓子孫繼承不輟的「事業生命」;能傳遞知識、文化資產的「文化生命」;能有嘉言懿行,讓後代依循受用的「言教生命」,以及信仰的生命、道德的生命、智慧的生命、功德的生命、環保共生的生命等等。如此,能把自己的精神、智慧,都流入無限的時空中,才是真正發揮生命的意義。
        三、死是人人必經的過程,過去一般佛教徒總認為人死後八小時之內,最好不要隨便搬動遺體,請問大師對此有何看法?
        答:人死後八小時之內能不能搬動遺體?這就要談到「死」的認定標準:是腦死?還是心臟停止跳動?腦死,但心臟還在跳動,還沒有死;心臟停頓了,但身體仍有溫度,也還沒有死亡。
        人死亡的一刻究竟要怎樣判定呢?在《四十二章經》裡說:人命在呼吸之間!沒有呼吸就算沒有生命了嗎?但是有的人呼吸停止了,透過人工呼吸,又可以把他救回;有時候心臟沒有停止,腦神經也有活動,可是分別意識沒有了,如此也可以算是死亡。
        什麼時候才算是死亡?佛教認為意識離開身體、精神脫離軀殼的時候,就是死亡了。其實,何時才算死亡,時間的認定不是很重要,我認為讓病患死亡的時候不覺得痛苦而感到安然,要比時間的界定更為重要。
        一般佛教徒,尤其依照淨土宗的說法,人死之後,如果神識還沒完全離開,你搬動他的身體,萬一他感到痛苦,生起瞋恨心,就不容易往生淨土。甚至人死的時候,不但不能搬動,也不能哭泣,如果親人在耳邊哭泣,他聽到哭聲就會留戀,一留戀,就會錯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因緣,所以佛教徒主張為亡者念佛,希望亡者隨著念佛的音聲,於一念頃,往生佛國。
        既然於「一念之間」就能往生淨土,為什麼說人死之後需要八小時才能搬動遺體呢?經常有人問起這個問題,依我的了解,佛經裡並沒有這樣的記載,但是一般民間習俗有這樣的說法。我想這可能是過去農業時代,一般人在外求學、工作,如逢家中有人往生,不能即時趕回,難免引以為憾,因此有「八小時以內不入殮」的習俗,以便讓親人見亡者最後一面
        但是,現在交通便利,一旦家中有人往生,只要一通電話,親人很快就能趕回,隨侍在側。在這種情況之下還需要八小時嗎?如果一直保持這樣的觀念,現在的醫院可能會不歡迎這種人,因為你佔用了病房,會讓醫院減少收入,不合經濟成本。
        不過,如果病人一斷氣,馬上就送到太平間,甚至舉行火化,也不是很妥當,因為被送到太平間又活過來的人,不乏其例。因此,折衷之道,不要死後馬上入殮,但也不一定要等八小時,約莫兩、三個小時的觀察,應該算是中道。不過更重要的是,最好八個小時之內,親屬輪流念佛,不要哭泣、不要吵雜,這是對死亡者最大的幫助。
        總之,八小時之說並非絕對,應該依時空人事權宜處理,例如:遇到意外死亡,身體受傷嚴重;或在醫院中往生,諸多不便;或者生前就已發心捐贈器官,希望遺愛人間者,都應該不必拘泥於八小時不可移動的禁忌,以免流於執著。
        四、「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千古以來一直是人們不解的迷思,可否請大師再針對死亡後的現象、情景,多做一些開示。
        答:前面講過,有生必然有死,生死是人生的實相,死亡是人人所不能或免的。甚至人以外的一切眾生,無論智愚賢不肖,最終都免不了一死。只不過死亡的情況千差萬別,各各不同,依經典記載,死亡可分為四大種類:
        一、壽盡而死:這是一般所謂的「壽終正寢」,如同燈油燃盡,燈火自然就會熄滅。一般人雖然莫不希望「延年益壽」,但總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間,到頭來還是免不了黃土一坏。所謂「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雖有遲速,相去曾幾何時?」這是說明人壽有限,在劫難逃。
        二、福盡而死:經上說:「世人無知生死,肉眼不知罪福。」一切眾生的壽命就像水上的氣泡,氣散則滅;一旦自己擁有的福報揮霍盡了,自然就會人死神去。這就如千金散盡的富翁淪為乞丐,經久會餓死、凍死,是一樣的道理。
        三、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說的「橫死」,是指本來不應該死,因為遭受意外,迴避不及而身首異處。例如:戰死、車禍亡故、被人刺殺,乃至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難以預知的。俗語說:「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就是形容這種變故。
        四、自如而死:前三種死都是不可預料、不能自主的,而自如的死法,卻是可以把握,能夠自主的,也就是佛門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裡有很多修持功夫深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因緣聚散及道法圓滿為生死,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箝制。
        其實,所謂生命,包含生和死。生固然是生命,死也是生命。死亡並不是消滅,也不是長眠,更不是灰飛煙滅、無知無覺,而是走出這扇門進入另一扇門,從這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經由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裡,因此佛經對於死亡的觀念,有很多積極性的譬喻,例如:死如出獄、死如再生、死如畢業、死如移民、死如搬家、死如換衣、死如新陳代謝等
        死亡是軀殼形體從有形、有限,轉化為無形、無限,因此死後的境況與生前有所不同。從下面三點比較,可以知道一些死後的概況:
        一、不受時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時間和空間的限隔,不能隨心所欲,萬里遨遊,也無法返老還童,縱情恣性;可是一旦死亡而脫離形體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自在來去,穿越三界時空。
        二、沒有肉體的負擔:《法句譬喻經》說:「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饑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於身。」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我們的大負擔,餓了要找東西餵他吃,冷了要替他加衣,生病時要忍受病苦的痛楚。這個身體所帶給我們的煩惱,遠比帶給我們的快樂多。而死亡之後,神識不再受軀殼的牽制,不必再去侍候這個色身,也就沒有饑寒、病痛的生理折磨,也沒有種種觸受壓迫的負擔了。
        三、具有人天的神通:活著的時候,人的種種能力都受到軀體的限制,死後則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能夠穿牆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聽到耳朵所聽不到的訊息。而且神識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夠自由自在的飛行,其運動的速度可以隨意念所生而無遠弗屆。除了佛陀的金剛座、母親的子宮不能穿越之外,其餘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礙都可以穿梭自如,真是「念動即至」。
        一般人總是畏懼死亡,尤其老年人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死亡痛不痛苦?死亡以後到那裡去?如果確知死亡的那一刻能夠不痛不苦,就如睡覺一樣;乃至知道死亡以後可以上天堂,或者再來人間,甚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此死亡不也是很美好的事嗎?
        有一個老太太臨終之前,兒女、親戚、朋友都到醫院來看她。老太太的大兒子是個牧師,他說:「媽媽就快要去了,我們來替她祈禱,願她上升天國吧!」老太太突然張開眼睛,說:「在上升天國之前,你們弄一杯酒來給我喝好嗎?」這是媽媽臨死之前的願望,應該要滿足她,於是兒女們趕快找酒來給媽媽喝。喝過酒以後,她又說:「再有一支菸抽那就更好了。」這時小兒子說:「媽媽,醫生說,臨終的人不可以抽菸。」媽媽說:「什麽醫生?死的是我又不是醫生,我就是要抽菸。」想想,這也不是什麼要緊的事,因此趕快找一支菸來給媽媽抽。喝過酒,菸也抽了,老太太一臉滿足的含笑對兒女們說:「人生真是美啊!謝謝大家,未來再見!」
        面對死亡,能夠這麼灑脫,死亡又何懼?因此,如果我們能夠了解死亡的真相,死亡對我們而言,就像領了一張出國觀光的護照,到處可以海闊天空,悠遊自在。死亡也像移民一樣,只要你有生存的資本,只要你有功德法財,即使換一個國土,又何必害怕不能生活呢?所以死亡並不可怕,死亡之後到那裡去才是要緊的事。
         五、中國的習俗中,對於客死他鄉者,認為遺體不能返回家中,甚至有拜「腳尾飯」,以及燒「往生錢」、「房子」、「電器用品」給亡者的習俗,請問大師,亡者真能收到這些東西嗎?佛教對這些民間習俗及禁忌有何看法呢?
        答:中國人一向重視「壽終正寢」,認為客死他鄉,或是在外車禍死亡的人遺體不能返回家中,否則會不吉利。其實過去農業社會裡,人們多半一生守在自己的家園,客死他鄉的機率比較小;但現代工商社會,許多人外出謀生,橫死在外地的人愈來愈多。一個人死在他鄉已經很可憐了,為什麼不讓他回家?如果能換個觀點想:「他一個人死在外面很可憐,要趕快讓他回到家裡,他會感覺比較溫暖、安心」,那就沒有什麼忌諱了。
        另外,中國民間有一種習俗,人死之後要燒金銀紙,也就是「往生錢」。現在更衍生出燒「房子」、「電器用品」,甚至「汽車」、「手機」等物品。這是源於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為人死必到陰間做鬼,親友唯恐其在黃泉路上無資可用,所以才有燒冥紙的做法,為的是要讓祖先在陰間的日子好過一點。
        其實這種想法不但大錯特錯,而且是對父母長輩的大不敬。因為人死之後,會隨著各人的業力不同而有不同的歸宿。有的可以升天成聖,有的轉世做人;除非是作惡多端、罪孽深重的眾生,否則人死之後並不一定都會下地獄或變成餓鬼。如果我們想當然爾的把祖先認為死後必然為鬼,難道父母親人在我們的心目中是個大惡人嗎?我們為什麼不想:父母親人去逝,是到天界去享樂,或者是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呢?
        所以,佛教雖然承認鬼的存在,但並不是人死必然為鬼;人離開了這個世界,前往的地方也不僅僅是地獄而已,也許是往生淨土安養,也許是到天堂享樂,也許是再降生為人。而決定人死亡之後投胎轉世所依憑的業力,則可分為三種:
        一、隨重的業報:就生前所造的善惡業中,何者為重,何者先報。
        二、隨憶念的業報:由八識田中的憶念種子決定去向。譬如有人出門,茫然來到十字路口,東西南北,不知去向何方?這時突然憶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去。人在臨命終時,也會隨憶念而受報。
        三、隨習慣的業報:就各人日常的習慣而受報。譬如修淨土法門的人,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目的就是要養成念佛的習慣,一旦臨命終時,一聲佛號就能與佛感應道交,而得往生極樂淨土
        因此,人死不一定為鬼;即使是鬼,其能享用的資具也要依自己的福德而定。如果是沒有福德者,再多的冥紙對他也沒有用;如果是有福德者,就算沒有冥紙,也能得到供養
        不過,中國人向來重視孝道,為了慎終追遠,表達對亡者的思念、敬意及關懷,西洋人用獻花的方式,中國人則燒金銀紙,作法不同,心意一樣,也無可厚非。但是最好不要太鋪張浪費,甚至可以提升作法,例如建紀念堂、紀念像、紀念塔,設置獎學金、修橋鋪路、印經書、裝佛像,也是對先人很好的紀念方式。當然,若能趁著長輩親人在世時,好好的孝養,則比死後才燒紙錢、紙房子,要來得積極而且有意義多了。
        六、中國人好面子,常在喪禮中大肆鋪張,諸如「五子哭墓」、「中西樂隊」、「電子花車」等,不但浪費,而且有失莊嚴。甚至喪禮中還要殺豬、宰羊來祭拜亡者和諸路鬼神。請問大師,有什麼辦法可以導正這些民間風俗呢?
        答:「人死為大」,這是中國人根深柢固的觀念,一般民間對葬禮都極為講究,認為葬禮辦得風光體面,才能表示對亡者的尊重與孝順,甚至還可借此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增加自己的榮耀。因此一些有錢人家,遇有長輩往生,莫不極盡鋪張,不但請來「五子哭墓」、「中西樂隊」、「電子花車」等大做排場,而且殺豬、宰羊,大宴親朋好友。
        其實,中西樂隊等熱鬧排場,對亡者毫無助益;宰殺生靈,宴請親友,則是替亡者造作罪業,加重其負擔。根據佛教的《地藏經》說:「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魎。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假使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晚生善處。何況臨命終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據本業,自受惡趣,何忍眷屬更為增業。譬如有人從遠地來,絕糧三日,所負擔物,彊過百斤;忽遇鄰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轉復困重。」 又說:「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
        因此,家有喪事,切忌殺生祭拜,也不要鋪張浪費,喪禮應以簡單隆重、莊嚴肅穆為宜。如有需要,可以成立治喪委員會,一切依佛教的儀式舉行入殮、火葬,而後奉安寺院納骨塔。往生佛事則可以到寺院參加隨堂超薦,也可以自己在家誦經念佛,把省下的喪葬費用,以亡者名義捐助文化、教育、慈善、公益福利事業,如此不但讓亡者德澤人間,也可以把功德回向亡者蓮品增上,可以說是自利利人,這是最值得提倡的喪葬典範。
         七、一般人遇到家中有人往生,往往慌亂、不知所措,尤其喪儀的安排,往往會有來自旁人的七嘴八舌,以及親朋好友的許多意見,讓家屬不知如何是好。請問大師,面對這種情形,家屬應該怎麼辦才好呢?
        答:在傳統的中國農村社會裡,一家有了喪事,親友鄰居紛紛獻策,乃至一些三姑六婆,這個人說這種習俗,那個人說那種規定,搞得孝子賢孫不知如何才好。如果你是正信佛教徒,應該要有主見,依佛法而行。
        我童年時,父親的死亡我並不知道,不過在我九十五歲老母親往生時,我不許任何人替我作主張,因為往生的是我的母親,別人不必七嘴八舌的亂出主意。
        其實,中國民間的喪葬禮儀本來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尤其中國人重視倫理,從倫理裡也衍生出不少習俗來,例如人死後,孝眷為表哀思,幾天內不可以刮鬍子、不可以更衣、兒女要從門外跪著爬進屋裡等等,這些近乎整人的方法都沒有順乎自然。乃至生肖犯沖、生辰犯沖、八字犯沖的人不能送葬,甚至丈夫死了,妻子不能送上山頭,否則就表示想要再嫁,將被視為不貞等等。
        此外,民間還有很多不合時宜的觀念、作法,也有加以淨化、改良的必要。例如:看風水、擇日、死後八小時以內不能入殮、出殯時安排電子音樂、花車、遊街、哭墓等,不但浪費,而且有失莊嚴。
        佛教對喪葬禮儀的看法,主張要建立正知正見,不但不虛榮、不鋪張,尤其不能迷信。現在的人遇到喪葬事宜,大家競以虛榮心處理,不但要作得比別人盛大,還要比別人熱鬧。其實,尊重死者的心願,最是重要,因為治喪無非是求得死者安、生者孝。再說,喪葬本來就是個人家裡的事,何必勞師動眾?當然更不必顧慮別人的看法,而講究你有多少樂隊,我有多少花車;莊嚴肅穆,更勝於吹吹打打。
        記得多年前,邱創煥先生剛上任內政部長不久,適逢其尊翁去世。他一時感到很為難,喪禮辦得太簡單,怕親朋好友批評自己不孝,身為內政部長,對父親的後事辦得如此草率;要隆重的舉行,又因當時蔣經國總統正提倡「新生活運動」,凡事崇尚簡樸。
        當時我知道了邱先生的處境後,主動跟他說:這樣好了,佛光山佛教學院的學生都是出家眾,我帶二百個人去替你父親誦經,能有這麼多和尚念經,在台灣史上也不曾有過。另一方面,這麼做既不鋪張,也不浪費,又能響應蔣經國總統的新生活運動,可謂一舉二得。果然,此事後來傳誦一時,成為美談。
        其實,不一定需要二百個人誦經,二個人、三個人念,也是一樣,甚至自己念就好了。自己父母的喪葬,由兒女做主,依自己的心意盡孝道、表哀思,最是妥當、切實。當然,一般人遇到家中有人往生,大部份的人都會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是好,因為沒有經驗。所以,平時能有一個宗教信仰,這時候就會派上用場了。
        八、生與死是人生兩件大事,尤其依照民間習俗,人死後所要處理的事情可謂繁雜瑣碎無比,相較之下,宗教的儀式,不管佛教或基督教,則顯得無比的簡單莊嚴,因此想請教大師,對於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如何說服他們用宗教的儀式來處理後事呢?請大師開示?
        答:宗教是苦難者的救星,有很多人儘管平時都說自己不信仰宗教,但是遇到急難的時候,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常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或是「上帝」、「耶穌」等,可見信仰宗教的重要。尤其一般人遇到家中有人往生,更是很自然的就會想要找個法師誦經,或是請求牧師祈禱,所以人只要有生死問題,就會需要宗教。
        一九九九年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規模七點三的震災造成中部地區災情慘重,一下子死了二千多人。雖然各地很快就捐出許多棺木,光是佛光山便捐了四百具。但是很多人有了棺木,面對如何把往生的家人放進棺木裡入殮,卻是六神無主,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當時佛光山因應災民的需要,除在第一時間緊急捐款及提供物質救濟外,並有法師巡迴各災區,幫助往生者處理後事,以及舉行超薦法會以慰亡靈,同時成立十四所「佛光園慈心站」,以佛法幫助生者重建心靈,走出震災的陰霾。
        人是宗教的動物,人在苦難的時候很自然就會想要找一個宗教為依歸。但問題是,有的人平時不覺得宗教的重要,總要等到有事才來「臨時抱佛腳」。或者有的人信仰不夠堅定,一會兒信仰天主教,一下子又信佛教;再不然就是信得太複雜,這個寺廟、那個道場到處跑,結果到最後真正需要的時候,卻發現「三個和尚沒水喝」。
        有這麼一則笑話:有兩個人在旅途中遇到強盜,其中一人平常信仰很多神明,當強盜揮刀過來時,膀子被砍斷了;另外一人信仰觀世音菩薩,也挨了一刀,但這一刀正好砍中掛在脖子上的佛像項鍊,佛像被砍彎了,人卻毫髪未傷,因此他很歡喜雀躍的說:「感謝觀世音菩薩保佑,讓我沒有受到任何傷害。」
        另外那個信仰多神的人抓住被砍的膀子,痛得直冒冷汗,並且忿怒的說:「我身上帶了那麼多神像、符咒,為什麼都不保佑我呢?」
        這時,袋子裡的許多神明說話了:「對不起!當你遇難的時候,我們原本也很想來救你,可是在列位神明面前出來救你,是沒有禮貌的事呀!因此,當你要受難時,我們互相讓著:『玉皇大帝!請您去救他吧!』玉皇大帝客氣的說:『城隍老爺!還是您去救吧!』城隍又客氣的說:『媽祖娘娘!您去吧!』媽祖也說:『耶穌!您去吧!』正當大家推來推去不知請誰出來救你時,強盜的一刀已經砍了下來,咯嚓一聲,你的膀子也就斷了。」
        雖然這只是一則笑話,但是卻意謂著信仰宗教要愈單純愈好,而且要把信仰落實在生活裡,才能獲得信仰的利益
        自古以來,佛教受到社會最大的扭曲與誤解,就是把佛教當成是度死的宗教,一般人總在喪葬的時候才想到要採用佛教的儀禮;其實佛教對於結婚、生子、祝壽、喬遷等人生各種喜慶之事,都有一套很周全的人生禮儀。例如,嬰兒彌月時,要到寺院中為子女取名;成年時,行成年禮,代表已能擔當家計,負擔社會責任;結婚時有佛化婚禮,接受法師的祈福祝禱。乃至佛像安座、新居落成、工廠開工、房屋遷移、破土奠基等等,都可遵循佛教儀禮,請法師證明、灑淨及說法。所以佛教儀禮的範圍涵蓋生老病死、婚喪喜慶,目的就是要讓佛教徒在生活中都能有所依循,都能心存感恩,都能歡喜安詳。就如西方社會,上至國王登基加冕,下至百姓從生到死,都會以宗教儀禮進行。
        宗教信仰是發乎自然的精神力,一個人一生一世,吃飽了還有餓的時候;餓了再吃,什麼困難都有法子容易解決。生活就算苦一點,也都還好;唯有宗教信仰,如果沒有信仰,內心就會覺得苦悶、無助。人和宗教的關係,就如同人和飲食、金錢、男女一樣,彼此是分不開的。因此,不管「生」時、「死」時,只要因緣成熟,人自然就會需要宗教。
         九、請問大師,家人去世後,親屬應該為亡者做些什麼事,才是最有益於亡者的呢?是否一定要為他做七、放焰口、啟建三時繫念等佛事,才能幫助他投胎轉世呢?請大師開示。
        答:根據經典記載,人往生後四十九天之內,如果陽上眷屬能為亡者誦經做佛事,仗此功德,能令亡者罪障消除,得生善道;如果亡者生前已多植善業,則可蓮品增上。因此,佛教徒每於親人往生後四十九天內,每逢七期舉行超薦佛事,稱為「做七」。
        一般依齋主的時間、因緣而分,有的只做頭七、滿七;有的做頭七、三七、五七、七七;有的則七個七全做。
        做七雖然有超拔先人,表達孝思的深遠意義,但因傳統的作法費時耗財,實有改良的必要。例如:誦經佛事宜莊嚴不繁瑣,最好以半小時、一小時即可,不一定要半天、一天;做七也不一定要施放燄口,或是啟建三時繫念等佛事,只是上香、拜佛也可以,家屬應視能力、時間而為,不必勉強。
        另外,七七日誦經是古老的傳統,不一定照辦,可變通為集合家人一次做完,即算圓滿;或是在短期的三至七天內做完七七。甚至幾十年來,我在佛光山一直推動「隨堂超薦」,也就是在寺院佛堂裡立一個牌位,利用早晚課誦時,隨堂誦經超度即可。
        家人過世,為他念佛、誦經最好,而且不一定要出家法師念,親朋好友彼此互相助念也很好。不過根據《地藏經》的說法:誦經的功德,亡者能夠得到一分,而持誦的人可以得到六分,因此我們應該趁著自己身強體健的時候,儲備一些功德資糧,不要等到無常來臨,才勞駕別人為我們誦經超度,功德畢竟有限。
        至於祖先親朋去世了,我們為他誦經超薦有功效嗎?能不能幫助他脫離輪迴呢?誦經、超薦對亡者究竟有什麼貢獻呢?有幾個譬喻可以知道誦經的功德利益:
        一、好比鯉躍龍門,身價百倍;誦經好像依仗達官顯貴的親戚,人人欽羨、人人仰戴。
        二、彷彿出門旅行的人需要攜帶身分證、護照一樣;誦經的功德讓我們方便往生諸佛國土。
        三、一塊大石頭放在水中,很快就會沉陷下去,如果把它擺在船上,可以安然地運載至彼岸;眾生頑強如磐石的罪業之身,透過誦經功德的慈航普度,可免於在生死大海之中沉溺。
        四、一畦稻田裡,如果長滿了豐碩的稻禾,縱然有一、二根莠草也起不了作用;誦經的功德可以使我們的善業禾苗增長,雖然有一些罪根埋在土裡,但是不容易滋長。
        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兩手空空的來,又兩手空空的去,世間上的一切財富名利、榮華富貴,在無常到來時,任誰也帶不走,唯有所做的善惡業緣不離身。所以一般民間佛道混合鋪張的喪儀對亡者毫無意義;能夠為亡者誦經念佛、布施行善累積功德,才有益於亡者往生佛國淨土。因此臨命終時,身為佛教徒,都應該助亡者一臂之力,為其助念;如果能以亡者的名義成立獎學金或設立教育基金,乃至護持文化、慈善等公益事業,以此為亡者植福薦拔,更有意義。
        十、目前社會上吹起一股購買「生前契約」,或是「預立遺囑」的風潮,由自己在生前就把後事安排好,以便臨終的時候能夠心無牽掛的往生。請問大師,對此有何看法?
        答:人生在世,有很多事都不是自己所能預知或掌控的,尤其「生死無常」。但是,人雖然無法掌控生死,卻能為自己的身後事預作安排,例如,有人希望土葬,有人想要火葬,有人喜歡海葬,有人嚮往空葬,甚至有人發大願心,願意死後把遺體提供給醫學界作解剖研究之用。為了完成這項不能親自完成,卻又與自己最切身的最後一件大事,只好藉著「預立遺囑」來闡述心願。
        另外,因應現代人希望為自己身後事預作安排的需要,社會上也興起了一種新興行業,叫做「生前契約」。所謂「生前契約」,就是趁著自己健在的時候,由自己或家人預先與殯葬業者簽訂契約,事先購買好死亡時的喪葬儀式,為將來的死亡預作準備,替自己的身後事買好人生的最後一張保單。
        「生前契約」其實是「生涯規畫」的延伸,所謂「生死事大」,「生」的時候如何活得自在、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固然重要;「死」時能安心、放下,了無牽掛的走,也應該早作安排,預先規畫,所以「生前契約」就像一張「安全卡」,可以求得心安,未嘗不好。
        但是,「生前契約」牽涉很廣,其中還有法律問題。例如,如何兼顧亡者的意願、家屬的習慣、宗教信仰、傳統習俗及業者的利益;執行時以誰的意見為主?乃至簽約後能否解約退款?這種種問題經常造成紛爭不斷。甚至不少不肖業者藉此吸金,捲款潛逃,衍生諸多的社會問題。所以,生前契約雖然有其時代性與需要性,相關業者也有公會的管理、約束,但總是賢愚不等、良莠不齊,還有賴自己的慧眼去選擇、判斷,擇定信用可靠的業者。
        不過,相較之下,如果能依自己的宗教信仰,不管是付託基督教的教堂,或是佛教的寺廟,還是比較穩當。因為世事無常,銀行都可能倒閉,唯有寺廟是萬年常住,所謂「鐵打常住流水僧」,人雖然有去來,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所以最好是由宗教人士來辦理,不要用商業的行為來處理。因為世間上任何一種商業行為,難免有利益衝突,有了利益衝突,就會有紛爭。
        其實,不管「生前契約」或「預立遺囑」,人生的意義並不在於死後有人埋葬、送終就是圓滿,人生應該要為社會留下貢獻,為自己留下歷史,為親人留下懷念。人雖然有生老病死,但是真正的生命是永恆不死的。過去中國人有「養兒防老」的觀念,有的人自己沒有生養,也總要想辦法認個乾兒子,或是收養個義女,以期老來有人孝養、送終。
        但是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有的不肖子孫不但不懂得回饋奉養,甚至希望父母早一點死亡,以便早日分得遺產。所以老人不能太有錢,最好是有德、有智,尤其最大的保障是「結緣」。一個人只要自己生前多結緣,死後與你有緣的人自然會跟你結緣,這是最好、最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與其透過生前契約來規劃身後事,不如廣結善緣最為圓滿。
        十一、雖然「生前契約」已經漸漸蔚為風潮,但是一般人還是忌諱談死,尤其愈富有的人往往對「死」更是諱莫如深;由於不肯正視死後的問題,未能於生前預立遺囑,把財產妥善處理,導致死後兒女為了爭遺產而對簿公堂,反目成仇。請問大師,對預立遺囑及遺產的處理方法,是否有什麼看法?能否提供一些意見給社會大眾參考。
        答:中國人向來有留遺產給子孫的觀念,子孫也都希望祖先能留下一些遺產給他。善於利用遺產的兒女,遺產能增加家族的榮光;不善於利用遺產者,則遺產反而貽害子孫。所以現代人已漸漸懂得要留道德、學問、知識、技能,甚至留信仰給兒女,不一定要留土地、房屋、股票、存款等錢財給後代。
        話說有一位富翁新居落成,大宴賓客時,他把建屋的瓦木泥工都請上座,自己的兒女卻坐下座。有人覺得奇怪,就問富翁:「你的兒孫才是主人,為何不讓他們坐上座,反而讓瓦木泥工坐上座呢?」富翁回答:「因為瓦木泥工都是今日為我建屋的人,兒女子孫則是他日賣我房屋之人也。」富翁的話實在很值得深思、玩味。
        另外,我們經常從報章雜誌上看到,一些富有人家死後,兒女為了爭遺產,喪葬後事都顧不得辦理,只忙著打官司。因此,現在一些有遠見的人,總在生前就把自己的遺產捐獻給慈善機構或教育機構,他不想留太多遺產給兒孫。也有很多企業家,願把自己的公司、產業,傳給賢能的工作夥伴,並不一定非要留給有血緣親屬關係的人來繼承。甚至丹麥有一名八十三歲的老太太,死後遺囑指定,要把她的六萬零二百美元遺產,交由哥本哈根動物園的六隻非洲大猩猩繼承。
        其實,遺產不一定是指有形、有相、有價、有限的金銀財寶、土地房屋;遺產也不一定都要留給子孫。有的子孫不肖,為了爭奪遺產,禍起蕭牆,反失前人的苦心;不如把遺產捐給社會公益單位,無形中也把自己的慈悲、智慧留傳後世,造福人群,更能發揮遺產的價值
        一般佛教信徒,在生的時候都懂得要行善布施,但是臨終時,總把遺產留給子孫;西方人,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們大都把遺產捐給社會,捐給自己信仰的宗教。因為子孫不一定會善用父母的遺產,不一定能光大父母的遺德;而宗教必定能把聖財用之於社會,用之於眾生。所以,當我們能把留給家族的遺產,擴大為留給社會、留給大眾;能夠擴大遺產的價值,那就是人類的進步了。
        另外,預立遺囑固然重要,如果凡事能在適當的時間及早安排、處理,就能減少很多紛爭。只是有人認為預立遺囑會觸霉頭,是不吉祥的事,因此生前不肯預立遺囑,最後造成子孫為了遺產而展開爭奪戰。其實對佛教徒而言,《佛遺教經》就是佛陀的遺囑;連佛陀都預立遺囑,因此佛教徒應該打破迷信,破除禁忌,早立遺囑,以免引生紛爭。
        十二、現在很多醫院都設有「安寧病房」,專門為癌末或重症患者提供「臨終關懷」的服務。請問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有些什麼看法與做法,請大師開示。
        答: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佛教認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死並非生命的結束,只是另一場輪迴的開始,因此「臨終」是「昇」、「沉」最重要的關頭,它是決定「往生」最寶貴而且具有決定性的一刻。
        過去一般人因為很少能坦然面對死亡,因此往往忽略了「臨終關懷」的重要。直到二十世紀中葉,由於醫學及人文思想發達,現代人終於意識到,生命的關懷應該從出生到死亡、從身體到心靈,因此有「安寧病房」的興起,並且將「臨終關懷」當成一項生命課題來研究、討論與推廣。
        「臨終關懷」並不是消極的等死,而是積極的拔濟饒益,透過對死亡的認識,讓人從死亡的恐懼中解脫出來,坦然的面對死亡。
        根據《佛說無常經》說:「有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若苾芻、苾芻尼,若鄔波索迦、鄔波斯迦,若見有人將欲命終,身心苦痛,應起慈心,拔濟饒益。」經中並且具體提出照顧臨終病人應該注意的事項,包括:
        一、注意環境的整齊清淨、光線的柔和、空氣的流通。
        二、供養佛像,使病人觀相而生善念。
        三、為病人宣說阿彌陀佛的慈心悲願及西方極樂淨土的種種莊嚴,使病人生起樂生佛土之心。
        四、引導病人念佛,其餘探病者亦應為彼病人稱念佛號,聲聲不絕;病人命漸欲終,即見化佛、菩薩執持香花接引,心生歡喜,必無退墮惡道之苦。
        五、若命終後,眷屬應止哀,不宜大聲哭泣,當取亡者新好衣服及隨身受用之物布施,乃至禮請法師或自行誦經,以此功德回向亡者往生善道
        另外,姚秦鳩摩羅什大師說,外國習俗中,一個人從出生至臨命終時,所作的善事平時都要一一記錄下來,等到往生前,由家屬為其講說一生的功德,使亡者仰仗行善的福德,生起歡喜心,而不恐懼害怕死亡。
        由此可見,佛教早就注意到「安寧照顧」與「臨終關懷」的重要。佛教雖然講「生死一如」,目的是要我們看淡生死,進而勘破無常;但是在大限將至之際,如何讓病者身心安樂,無苦而終,這才是最實際的做法。
        當然,生命不是臨終的時候才需要關懷,生的時候就要給予照顧;甚至臨終關懷也不是只對臨終的病人所做的醫療照護,而是對廣大社會大眾施以一種廣義的死亡教育,讓人正視生死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逃避不談。因為有生必然有死,死前的臨終一刻是每一個人必然要面臨的;既然人人都或早或遲要步入不同性質的臨終期,就應該早做準備,包括心理與生理上的準備。
        甚至即使說「臨終關懷」是針對即將死亡的病人所做的關懷,也不應該只是在安葬遺體、處理完後事就算結束,而是應該對他的精神事業,以及後代子孫繼續給予應有的幫助,讓他能「死得安心」、「死得瞑目」。所以「臨終關懷」不在於關懷生命活得多長,也不只是關懷死時的情況或死後的安葬問題,應該關心的是死後的去處、死後的安心,這才是臨終關懷的真正意義所在
星雲大師 http://bit.ly/2SVOTv8
----------------------------------------------
【作七與作旬】 @ 阿部的殯葬筆記本 :: 痞客邦 :: http://bit.ly/2MUxCif
--------------------------
頭七到滿七要唸的經
作七:單純行過王官誦經儀式,佛教稱佛七藉由唱誦佛經如阿彌陀佛經、普門品、波若波若密多心經等增添功德。並且禮請王官見證,順利通關。
作七功德:把作七的法事用較大規模的功德法會型式來辦理。
開魂路功德:一般逝者在剛往生時,並不知自己已經死亡,因此借由師父誦經招魂引導順利跟隨佛祖前往西方極樂世界。
藥懺功德:若往生著於生前因病長期吃藥,病期很久。則可借由師父禮請藥師如來,讀誦藥師經文,並用藥壺煎藥,由師父帶領子女跑藥懺來驅邪,使亡者能解除身體病痛而完全康復。
超渡功德:主重於亡著因意外,非一般自然死亡時,則可請法師超渡亡魂,累積功德來迴向亡者超脫罪孽榮登西方極樂世界。
圓滿功德:是一般主家大都會辦的功德法事,尤其若要於出殯前將所有作七法事做完。則可借此功德將未作的七於告別式前一天來一并做完,以表其功德圓滿之意。
水懺功德:是一種時間較長的功德法事,主要目的是要解前世今生的冤孽,對亡者及家眷都有很大的幫助。而所唸的經文也以三昧水懺經文為主。
梁皇寶懺:相傳梁武帝的皇后在生前因做惡多端,死後身陷地獄之苦,後託夢於梁武帝,說其魂魄在地獄百受懲罰,望梁武帝能拯救她脫離苦海。因此當時梁武帝便找來各地高憎為皇后進行一場三天三夜的超渡法會借此為皇后消除罪孽,免受地獄懲戒之苦。此經文金山御製梁皇寶懺內有十部經書,需三天二夜才能唸完,也代表是所有功德最高境界。若經濟狀況允許下,不仿可考慮做此功德,對亡者及家眷都有很大的幫助。
※除了以上功德法事以外尚有三十繫念法事、金剛對貫法事、十王懺、八十八佛洪名寶懺、放焰口(大、小焰口)等多項法是可與作七一併誦經。
作七法事有那幾種?
◎頭七---兒子七(大七)
◎二七--- (小七)
◎三七---出嫁女兒七(大七)
◎四七---(小七)
◎五七---出嫁孫女姪女七(大七)
◎六七--- (小七)
◎滿七---兒子七(大七)
現代人多只做頭七及滿七,或只做大七(頭七、三七、五七、七七),但頭七仍應該按照七天計算,不宜提前。
做七時,所頌的經文為何?
※佛教:阿彌陀經、心經、大悲咒為主。
※道教:以救苦經、黃道咒、超生咒為主。
※基督教:以聖詠證道、禮拜為主。
※天主教:以聖詠彌撒、禱詞為主。
何謂做功德?
是為了幫助亡者在前往陰間的路上,藉著佛經、道經的引導,得以能夠找到光明的道路。而另一種說法是透過每場功德法事,來幫助亡者消除生前的種種罪業、身體的病痛,達到修佛、修心的境界。
29. 功德的種類有哪些?
◎開魂路功德。
◎藥懺功德。
◎金剛懺功德。
◎圓滿功德。
◎ 梁皇寶懺功德。
◎ 水路法會功德。
◎ 超渡功德。
◎ 金剛對灌。


若是以佛教來說通常是用火化,並沒有所謂的守靈和頭七尾七等儀式,但演變到目前也有如此儀式了,但通常以誦唸經文來完成這種儀式,也加上燒庫(褲)錢的這種儀式了!以費用來講的話此費用比較省。
而道教的話就比較複雜了,道教相信人往生後會以7天為一週期,而每一週期都會有一個功作,如人剛往生時會有可能還不知道自已己經往生了,而在當地徘徊,此時由當地的福德正神所接迎往城隍爺那裡去,且人們會在斷氣時焚燒紙轎給他,也會在他的腳後燒紙錢讓往生者靈魂的腳不會太冷而僵硬難走,也有另一種說法是說不讓外靈擾亂先人的遺體,因為道教相信邪靈要附身的話一定會從腳底開始;到第7天就是所謂的頭7了道教相信此時的往生者的靈魂會回來見親人最後一面。
並且道教也相信人往生後也會跟在世一樣所以需要房子、車子、僕人,所以需要把這些東西燒給他。
道教跟佛教最不同的地方就是尾七(註:有人是在出賓的前一天下午)的下午的破城這個儀式,何謂破城:破,也就是打破。城,這裡是指枉死城。
在破城之前要請村裡的神明來作主,且在要燒給往生者的庫(褲)錢上都印上神明的印章老一輩的都會告誡在蓋印章的人說每一張紙錢看得到的地方都要有蓋到,以保護這些紙錢不被人搶走,並且先犒賞兵將及四方的神鬼(俗稱讚普),後在請神幫忙調出往生者的親人及往生者的靈魂後擲杯看是否已調出,若調出後就有紅頭道士拿劍把紙作的枉死城的四個門給用破,然後把放在紙作的枉死城裡代表往生者及其親人的紙人給請出來,由於道教有一說法是說剛過逝的靈因為法力不夠所以需要已故的親人來幫忙破城,所以由親人來打先鋒,故要先由先鋒先拿出來,而破城後法師會看其死因來作法,如死時有病在身就會用鴨蛋寫上中藥材名稱再加上一些中藥所煮出來的藥汁然後放在神明前的神桌上,然後倒入衛生杯內,作勢給紙人喝,請說其病好了,無病了,法師再替其醫完病後會說其子孫有準備錢給他並說這由某位神明所準的讓他帶在身上的錢,然後法師會交代捧紙人的子孫說等一下回禮時不可跟著點頭,只有紙人點頭叩謝而以,然後再把代表往生者及其親人的紙人放進紙轎內後就去燒庫(褲)錢了,後世子孫親人到了焚燒地點時就會把庫(褲)錢 給圍起來繞三圀後法師會問一些問題,而後世子孫會回答:嗚哦(台語);這是比較不一樣特殊儀式,但但演變到目前佛教也有如此儀式了。
由於道教的儀式比較多因此所花的費用也比較高,1、2十萬也蠻普遍的!
--------------------
人往生後,佛教與道教最大的不同,在於佛教是接引西方淨土,因此要唸阿彌陀佛佛號,而道教卻是請東方青玄上帝來接引〔一東一西〕,佛教認為人往生後,一切皆歸空,道教卻認為,人往生後七天才知道自己死亡〔頭七〕,因此,在頭七時,要請法師唸經,使亡者隨著經文開識,跟著神明到仙界去修行
,人有三魂七魄,冥界有十殿冥王,因此從頭七到七七.百日.周年.三年共有十個冥期,每一個冥期所做功德,各有不同〔依照往生者性別與如何往生及生前生活而取用不同的
經典與科儀〕簡單來說,道教因為是傳統的宗教,所以跟民俗較契合,也
重視
慎宗追遠,這是與佛教的空性論不大相同的
-------------------------------
作七法事重要嗎?往生作七流程?做頭七意義與禁忌?Buddha Wiki
佛子 您好 阿彌陀佛:
依據佛教的經典,如法的為往生亡者作七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佛陀說行五戒十善是人天的因,也就是說,不行五戒十善,那就是三惡道的因。可是一般人終身奉行五戒十善的畢竟是少數,所以說,下輩子能再得人身的,那可是少之又少呀! 這在佛經裡面講得很清楚: 「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所以,一定要藉由往生作七法事的超度功德,才能確保亡者不會墮落三惡道呀!
因為亡者中陰身的神識是七天覺醒一次,也可以說是七天蛻變一次,所以說,雖然中陰身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的每一個時間點,都有可能投胎往生到六道輪迴的其中一道,可是,以中陰身七天一變化的情況看來,在每個七的時間點上去投胎的機率是比較大的。因此,最標準的作七法事要在每個七天的當天,虔誠延請有修持的出家法師誦經拜懺超渡,這樣子作七的功效才是最大的!
如果時間上無法如此安排,那就要提前作,儘量不要挪後作,提前做七可以預先累積亡者往生善處的資糧,如果時間上真的無法配合,挪後幾天做七,總是比完全不作功德還要好得多!
一般佛教作七的內容如下: 1.三昧水懺 2.金剛經 3.藥師懺 4.藥師經 5.金剛懺 6.禮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7.地藏懺
除此之外,喪家還可以依自己的經濟能力,啟建三時繫念法事、大甘露蒙山施食法事,甚至是啟建粱皇寶懺大法會及瑜伽燄口超度法會,這都可以隨自己的能力盡心去作,以此功德,回向亡者及其累世冤親債主業障消除、福慧增長、皈依佛法僧三寶、發菩提心、往生淨土。而且,如法的為亡者作功德,事實上,家屬本身得到的功德更大,可以消災吉祥、增福延壽,絕對是功不唐捐呀。
作七法事可以在佛寺或家裡作,如果家屬能夠到正信的佛寺道場,虔誠為亡者誦經拜懺那功德是最大的!在家裡面作七也是可以,但是記得要虔誠延請有修持的出家法師誦經拜懺超渡,這樣才有功德。
重要的是,絕對不能用神道教的方式作七!因為要祭拜三牲,等於是多為亡者造了殺業,會讓亡者更容易墮落三惡道,而且有的神道教的作法還會帶領亡者過奈何橋,亡者如果本來可以直接投胎當人或生天,因為這個惡緣,就被牽到地獄去受苦了也不一定,所以,千萬不能請神道教的「師公」來作七。
有的葬儀社會請一些「專門在誦經」的在家居士誦經作七,一位好像要3000元左右,還蠻貴的!可是,以正信的佛教來說,那些在家眾可能連五戒都沒有受持,怎麼會有功德力超渡亡者呢? 而且在家人誦經拿錢,好像是把佛法當成了買賣,那是不行的喔!
如法修行的出家法師終身受持出家戒律,身披佛陀傳下的袈裟,平時努力精進修持佛法、弘揚佛法,這樣的僧寶才是真正的福田,才能讓供養的人獲得大功德。而且出家法師用心誦經拜懺,能夠感應佛菩薩慈悲的加持及護法菩薩天龍八部的護持,才能有這份功德力來超度亡者往生善處呀!
至於頭七,民間習俗常說亡者當天晚上會回來家中,有的家屬會夢到亡者,或者也有少數親眼看見亡靈的情形,所以,很多人心中都對頭七有種莫名的疑惑(或許是害怕吧)。因為,我上網查了一下,居然有人說:「頭七是回魂日,頭七當天的子時,會有牛頭馬面,大小二鬼,四位陰差鬼兵,護送逝者的魂魄,返還陽間家中。」
事實上,依照佛法的正見來說,亡者死亡斷氣之後,大約8至16小時,亡者身體自然冷透時,其神識(靈魂)會脫離身體,而處於中陰身的階段。這時候,過去生中的冤親債主都會現前來影響亡者,亡者常常會因而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亡,隨著業力,亡者的心中會產生許多不同的境像,通常要到第七天(頭七)的時候,亡者的神識才會覺醒清楚的知道自己已經死亡。
如果是大善人,死後沒多久就會生天,而大惡人死後沒多久,黑白無常就用鐵鍊拖下去地獄審判了,審判之後就要受刑了,頭七根本不可能還放假回陽間探親,牛頭馬面是在地獄負責刑罰罪人的,不可能無緣無故來陽間嚇人呀!而一般人,不是大善或大惡,一定會經過中陰身的階段,七七四十九天內等候因緣投胎到六道之中。中陰身有神通,想去哪就可以去哪,不過,通常會待在生前熟悉的地方,或是跟在親人身邊,只不過,也會受冤親債主以及業力的影響,處在一種很不穩定的狀態。
頭七,中陰身的神識會覺醒一次,這時候靈魂的神識最清楚,只要如法延請有修行的出家法師為亡者誦經、拜懺、做頭七法事,就能夠消除亡者及其冤親債主的業障,增長福德智慧,也可能因此而往生人天善處、或是往生佛國淨土!
有一些民間傳統的禁忌或習俗,其實是錯誤的! 例如拜三牲,其實亡者不論生前是否吃素,這時候都應該以素食拜祭(捧飯、供食)才好,因為亡者這時候處在隨時會去投胎的不穩定狀態,重要的是不能因為祭拜葷食而增加亡者的殺業,這樣子,會讓亡者更容易墮落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划不來呀!
常聽到有人說:亡者生前愛吃雞鴨魚肉,怎麼可以拜素食呢?其實,這是搞不清楚狀況才會這麼說,該吃的生前都吃了,死了還能吃什麼呢?您也行行好,別再害亡者背業了!或許有人會說吃葷食也不是什麼大罪過,應該沒這麼嚴重吧!? 殊不知,現在的中陰身正面臨六道輪迴抉擇的關鍵時刻,而葷食正是鬼神道眾生最愛吃的食物,又是畜生道眾生的血肉,所以,大大增加往生三惡道的機會,所謂氣分相近、物以類聚是也。
另外,也千萬不能燒金紙,因為金紙是鬼道在用的,本來虔誠禮請出家師父誦經拜懺超渡,亡者已經能夠投胎當人或生天享福,可是貪著鬼道的紙錢,一不小心就會墮落到鬼道去了!所以,往生四十九天內不燒紙錢,這是很重要的禁忌,可是有的葬儀社為了賺錢,或是老一輩錯誤的觀念,會叫家屬燒很多紙錢(庫錢),結果...真是悲劇呀!
最後祝福大家: 臨命終時一路好走,自在往生佛國淨土。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
做七為每七天做一次,因為相傳亡者去世後,在陰司鬼差或者土地公的帶領下(台灣各地方的說法不一樣),每七天可以回來陽間一趟,瞭解自身於生前在陽世間的因果,好像檢察官帶嫌犯到犯案現場瞭解事件的始末,順便讓亡者可以回陽世探望親人,瞭解自身已經死亡的事實,從此陰陽兩隔,不可相互糾纏。道教經典裡說到人死後需經過陰司裡,十殿冥王的審查,四位判官的判決,而後發落六道輪迴或成仙佛。 
【作七的意義】
七的解釋:七,代表七殿閻羅,百日代表第八殿,對年是第九殿,三年是第十殿,要經過這十殿才能投胎轉世,因為做七代表過王官(閻羅王),七七四十九天滿七後,早期的古禮還會每隔十天拜四旬,做旬指四個判官。
正信的佛教相信,人在往生的四十九天之內,親友必須及時為之超度,以益助亡靈的來世福報,一旦超出這段時間,亡魂即隨業受報而轉生去了。
甚至有人頭七那天會灑粉在靈幃周遭,以足印判別亡魂是否返回探親。
【作七可分為以下幾種:】
 以亡者嚥氣當天算起為第一天。
 一天有十二時辰,一時為兩小時,依國人習俗子時(夜十一時)起,即當做翌日起算。逝世當天算起,至第六天就開始作七,翌日午前「拜七」,必須作七次「七」,合計四十九天。
目前因為工商社會,子孫事業繁忙,多只做頭七及滿七,或只做大七(頭七、三七、五七、七七),也有將七七四十九天改為二十四天來做(即頭七、滿七各七天外,其他每隔兩天為一七的計算方式),無法按日做七,則會在出殯之前擇吉時將七做完(俗稱切七),雖在程序上可調整,但頭七仍應該按照七天計算,不宜提前。其餘的「七」則在當日的任意時間即可。
 ◎頭、三、五、滿七被視為「大七」。二、四、六則視為「小七」,如今「小七」多已略過不作。 
【頭七 一殿秦廣明王】(大七:兒子女兒七)由兒子負責準備奠品。
【二七 二殿楚江明王】(小七:媳  婦七)由媳婦負責準備奠品。
【三七 三殿宋帝明王】(大七:出嫁女兒七)由出嫁的女兒負責準備奠品。
【四七 四殿伍官明王】(小七:出嫁姪女七)由姪女負責準備奠品。 (客家人以四七為女兒七)
【五七 五殿閰羅明王】(大七:出嫁孫女七)由出嫁的孫女們負責準備奠品。
【六七 六殿卞成明王】(小七:出嫁的姪孫女、曾孫女七)由出嫁的姪孫女或曾孫女負責準備奠品。
【滿七 七殿泰山明王】(大七:兒子七,又稱滿七)由兒子負責準備奠品。
【作七時,所誦的經文為何?】
 藉由做七來幫助亡者定心修禪,並將生前的罪業排出,一心向佛修善。
※ 佛教:阿彌陀經、心經、大悲咒為主。
※ 道教:以救苦經、黃道咒、超生咒為主。
※ 基督教:以聖詠證道、禮拜為主。
※ 天主教:以聖詠彌撒、禱詞為主。
【作七的祭拜流程】
每逢作七的凌晨子時(23-01)開始作七,到中午才拜菜;一般作大七時供品會較為隆重。
【先拜殿王】 
(1)參加作七的每位家屬都要配戴孝誌
(2)由家屬一人點三柱香代表祭拜,其餘家屬雙手合十跪於殿王香位前
(3)全體默吟恭請某殿冥王:
 ○○殿○○冥王,今日是民國○○年農曆○○月○○日,是我○親○七的日子,○親於民國○○年農曆○○月○○日○○時○○分往生,請○○殿○○冥王保佑他順利過殿
(4)祭拜完畢再將香插於刈金上
【再拜亡靈】
(1)參加作七的每位家屬各點一柱香
(2)與亡者平輩者站立,亡者的晚輩則長跪於靈桌前
(3)全體默向亡靈稟明:
今日是民國○○年農曆○○月○○日,是○親您○七的日子,由於對您生前的養育之恩不及回報,如今準備水果、飯菜及牲禮祭拜,祈求您在天之靈保佑家人身體健康、事業順利,請您放心!我們後代子孫會彼此照應、和樂相處,您也勿需眷戀紅塵寬心放下、自在前往西方極樂去罷!
(4)祭拜完後,由一位家屬代表把香收齊,一同拜三拜後再把香插上。
(5)家屬暫侯香火燃燒,約20分鐘(這等候時間內可唸經文迴向)
(6)香燃過半後,取筊向順時鐘方向繞3圈再擲擲筊,詢問亡靈是否已食用完畢?
【燒紙錢】
(1)得到已食用完畢的筊相即以刈金向殿王三拜,再與拜殿王的香枝一起焚燒,將供奉殿王的茶水澆在紙灰上,表示刈金屬於○○王所有(對殿王之祭拜到此結束)。接著才焚燒給亡靈的冥錢,將冥錢向牌位三拜,將祭拜往生者的香枝和冥錢一起焚燒,將祭拜往生者之茶水澆於紙灰上,表示冥錢屬於往生者所有。
(2)化紙完畢方可撤收祭品,可將供品分發給家屬,在傳統觀念裡有保佑平安的意義。
(3)祭拜後,家屬分離亦不宜互相招呼或道再見。
 作七供品準備參考
各地所準備物品不同,但現今都已簡化。因各地習俗或宗教信仰不同,其實作法有很多種,但您也可以準備逝者生前所喜愛的食物,相信更具有意義。
 拜佛:素菜碗、水果四種、茶。
 冥王或土地公:三牲ㄧ付(豬肉、公雞、魚)、茶酒、壽金、刈金。
 拜逝者:六菜碗或十二菜碗、白飯一碗、筷子一雙、酒、水果四種、香、燭一對、鮮花一對、大銀、小銀。
 特別說明:拜往生者時有六菜碗或十二菜碗,如米飯、米粉、春乾(象徵有餘)、韭菜(天長地久)、豆乾(做大官)、芹菜(勤勞)、魚丸、肉丸(中狀元、做官員)、菜頭(好彩頭)、豬腸(生男孩)、雞翅前膀(易謀生)、肉片。以及其他果品、紅圓、發粿(象徵子孫團圓興旺)。 
【作旬】
「作旬」,容易與做七混淆。
何謂「做七」?顧名思義,就是每七天做一次,所以習慣上叫做七,依傳統風俗上留傳下來的做七,總共有七個,又依單、雙數分為大、小七,一、三、五、七單數為大七,而二、四、六雙數則為小七。
那麼,什麼又叫「做旬」呢?中學老師曾經教過,日期的計算中,一個月約為三十天,並分為上、中、下旬,每一旬為十天,所以旬為每十天做一次,簡單明瞭吧?
做旬是為了祭拜陰府判官,除了「百日」(第五旬)以外現在已經很少人做旬。
死後,每七日需請僧道來作法,一般以死後第七日稱為「頭七」,第十四日稱「二七」等。「作七」大多需要連續七次,第七次「作七」稱為「滿七」或「尾七」。不過今日則會因出殯日期而對「作七」有所增減。閩南古俗在往生者於作滿七結束之後,家屬會繼續每十日舉行法事一次,稱為「作旬」,每十天為一旬,共有四旬,來祭拜四位十殿閻王的判官,當五旬時是第九十九日不作、而改於次日舉行作「百日」。而有些則作法事至「滿七」即止,而不「作旬」,有些人則直接稱「作七」為「作旬」。
※ 一~七之忌,俗稱做旬,教儀稱「屆丁旬,開通冥路」
(1)往生者一七/冥府第一宮,泰素妙 廣真 君,秦廣冥王
(2)往生者二七/冥府第二宮,陰德定休真君,楚江冥王
(3)往生者三七/冥府第三宮,洞明普靜真君,宋帝冥王
(4)往生者四七/冥府第四宮,玄德五靈真君,仵官冥王
(5)往生者五七/冥府第五宮,最聖耀靈真君,閻羅冥王
(6)往生者六七/冥府第六宮,寶肅昭成真君,卡城冥王
(7)往生者七七/冥府第七宮,等觀明理真君,泰山冥王(玄德妙生真君)
(8)往生者百日/冥府第八宮,飛魔衍慶真君,都市冥王
(9)往生者周歲/冥府第九宮,無上正度真君,平等冥王
(10)往生者三年/冥府第十宮,五靈威德真君,轉輪冥王(五華威靈真君)
  東方玉寶皇上天尊化冥府一殿泰素妙廣真君秦廣王,
  神居玄冥宮,誕辰農曆二月一日。
 南方玄真萬福天尊化冥府二殿陰德定休真君楚江王,
  神居普明宮,誕辰農曆三月一日。
 西方太妙至極天尊化冥府三殿洞明普靜真君宋帝王,
  神居糾集宮,誕辰農曆二月八日。
 北方玄上玉宸天尊化冥府四殿玄德五靈真君伍官王,
  神居太和宮,誕辰農曆二月十八日。
 東北方度仙上聖天尊化冥府五殿最勝耀靈真君閻羅王,
  神居糾綸宮,誕辰農曆元月八日。
 東南方好生度命天尊化冥府六殿寶肅昭成真君卞城王,
  神居明晨宮,誕辰農曆三月八日。
 西南方太靈虛皇天尊化冥府七殿等觀明理真君泰山王,
  神居神華宮,誕辰農曆三月廿七日。
 西北方無量太華天尊化冥府八殿飛魔衍慶真君都市王,
  神居碧真宮,誕辰農曆四月一日。
 上方玉虛明皇天尊化冥府九殿無上正度真君平等王,
  神居七非宮,誕辰農曆四月八日。
 下方真皇洞神天尊化冥府十殿五華威靈真君輪轉王,
  神居肅英宮,誕辰農曆四月廿七日。
頭旬(陰律司) 崔氏判官
二旬(查察司) 李氏判官
三旬(懲惡司) 韓氏判官
四旬(賞善司) 楊氏判官

2020-01-05_110448


誣陷寡婦兩世投胎為畜生 默念佛經重得人身
文/劉曉

2021-01-21_1101102021-01-21_110116
邵享豫突然想起做人時曾在母親生病時為其祈福念誦過《金剛經》,便經常默念記住的經文。(fotolia)
   誣陷寡婦兩世投胎為畜生 默念佛經重得人身 | 輪迴 | 報應 | 轉生 | 大紀元 https://bit.ly/390fsH4
史籍中關於人和動物之間輪迴的記載並不少,比較多的是人與豬、牛之間的輪迴。自然,人投胎為豬牛免不了被宰殺的命運,而這都是其惡報所致。比較有名的是戰國時期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的秦國大將白起,其就多次轉生為豬。本文說一說晚清一位官員轉世為豬後又投胎為人的故事。
晚清有一位比較有名的官員,叫邵享豫,他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考中進士入朝為官,擔任過瀚林院庶吉士,負責編修、撰文、侍講,後任兵部武選司員外郎、二品頂戴,獲賜紫禁城騎馬,又任光祿大夫等職。他在一次聊天時,曾親口將自己的轉世經歷告訴了手下的幕僚李經畲(shē),李經畲又告訴了徐沅。
徐沅是晚清及中華民國的官員。他在光緒年間中經濟特科進士,1911年任清朝天津海關監督,民國時仍任天津海關監督,兼任外交部直隸交涉員。其後,徐沅將邵享豫的故事轉述給了《洞靈小志》的作者郭則沄,因此被記錄下來。
邵享豫自述,他前兩世時,是一名士子,善刀筆,曾為了利益去誣陷一名守寡的節婦。因為罪業深重,當年就暴死了。死後元神被帶到陰曹地府,接受審判。冥官查看生死簿,上邊寫著:當以中科舉而官至二品,但因為誣陷節婦,官運被盡數削去。看罷,冥官臉色頓變,高呼著冥吏將其押走,去畜生道投胎。
於是,邵享豫被押到了一個地方,有人要灌他一碗湯。他暗中揣測這可能是迷魂湯,喝了就會失去人的記憶,因此趁著冥吏不注意,偷偷地倒掉了。
轉瞬間,他變成了一隻小豬仔,躺臥在豬圈中。他心中惱恨,就不吃不喝而死。死後其元神又來到陰曹地府,冥官指責他妄圖逃避懲罰,再次判其轉生為豬。這次他不敢再逃避了,只能安安分分地做一頭豬。
冥官指責邵享豫妄圖逃避懲罰,再次判其轉生為豬。這次他不敢再逃避了,只能安安分分地做一頭豬。(Couleur/Pixabay)
因為在畜生道中投胎,無可懺解,邵享豫起初很是無奈。但他突然想起做人時曾在母親生病時為其祈福念誦過《金剛經》,便經常默念記住的經文。
兩年後的一天,有強盜要搶劫主人家,轉生為豬的邵享豫看到強盜要進來了,就在豬圈中四處狂奔,大聲叫喚,驚醒了主人家的僕人,強盜受驚便跑掉了主人感念其護家有功,就沒有將其宰殺,而是讓其自然老死。
這一世結束後,邵享豫的元神再次來到了地府,冥官見他頭頂有一團金光,知道是他虔誠默念佛經的顯示,便上報主事。最後的判決是:可以再投胎為人,並還其前世官祿,遂投生在邵家。
投胎前,因為其曾在畜生道轉生過,因此冥吏需要將其豬皮剝掉才能換上人皮。在剝豬皮時,邵享豫痛徹心脾,當剝到胳膊時,因實在疼痛難忍,就掙脫出來,所以胳膊上就有一塊地方沒有剝乾淨,上邊還留存著豬毛。邵享豫還挽起袖子露出手臂給李經畲看,果不其然,有一小塊地方長著一叢毛髮,類似豬毛。李經畲驚嘆不已。
一念向佛,得脫苦海,人焉能不信神佛之存在?
清朝遇刺總督轉為豬身
另有民國文人汪仲虎記述,光緒戊寅年間,江蘇太倉雙鳳鎮有一家屠戶殺豬,發現豬的腹部上有「馬新貽」的字樣。馬新貽是晚清官員,歷任安徽建平知縣、合肥知縣、安徽按察使、安徽布政使、浙江巡撫、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等職。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馬新貽回署衙時遭刺客張汶祥行刺,次日身亡,終年49歲。該事件就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或許刺殺背後有鮮為人知的內幕。
縣令一心想著升官,竟說謊是自己拿獲了強盜,具文向上司呈報,被破格升為安慶知府,六年後,又升職做了道台。(shutterstock)
報應不爽
明代馮夢龍在《喻世明言》中講了一個叫胡母迪的秀才,因被秦檜害死的岳飛鳴不平而怒責天道無存。在睡夢中他被帶到了地府,閻王告訴他:「天道報應,或在生前,或在死後;或福之而反禍,或禍之而反福。須合幽明古今而觀之,方知毫釐不爽。」而只根據當下判斷天道,是人不自量的表現。
其後,胡母迪被允許遊歷地獄和天界。在地獄中,他看到了秦檜夫婦、蔡京父子、賈似道等各朝各代殘害忠良的惡人在遭受雷擊、風吹、沸湯等酷刑。獄吏告訴他,這些人在地獄受刑三年後,還要轉生為牛、羊、狗、豬等,為人宰殺,剝皮食肉。如此往復已經五十多次了。而除非天地重復混沌,他們的刑罰才能得以解除,可見其罪業之大。此外,他還看到了梁冀、董卓、盧杞、李林甫等歷代將相也在受刑,因為他們陰險狡詐、欺君罔上、蠹國害民。他們受刑三年後,也要變為畜類。
可見,人作惡的後果不僅僅是在地獄接受懲罰,還要在生生世世轉生中遭受折磨。是以,老話說的積德行善、善惡有報不得不信啊!
誣陷寡婦兩世投胎為畜生 默念佛經重得人身 | 輪迴 | 報應 | 轉生 | 大紀元 https://bit.ly/390fsH4


台灣道教與法師+道士

2021-04-15_2031372021-04-15_203232


2022-08-19_2159014030967_4_1phpyFVECZ

老先生,帶著日治時期戶籍謄本來登記,經工作人員詢問,老先生說,因小時候家境貧困,家族成員舉家北上發展,生活條件獲改善,在能力所及希望能為2名日治昭和年間早夭的姊姊超薦拔度,因此帶著註記舊家原址的日治戶籍謄本來廟裡登記
---------超薦拔度-百年歷史的雲林西螺街普度由福興宮啟
老先生帶日治戶籍謄本西螺街普度 背後有洋蔥
傳承百年的西螺街普度今天開香。(圖由西螺福興宮提供)
老先生帶日治戶籍謄本西螺街普度 背後有洋蔥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Ac1vSG
2022/08/19 18:51
〔記者黃淑莉/雲林報導〕已有百年歷史的雲林西螺街普度今天開香,由福興宮結合附近街坊、鋪戶及全台各地信眾共同贊普,普品較去年增加2成,今年較特別有名老先生帶著日治時期的戶籍謄本登記普度,原來是因小時候家中貧困,當時有2名家人早夭,這次特別來為2人超薦拔度。
福興宮董事長楊文鐘指出,西螺街普傳承至今百年,每年固定在農曆7月22日開香,今年特別禮聘台南府城延陵道壇的吳羅錠高功道長主壇,法會結束後廟方代贊普民眾捐出2000份的普品物資給社福機構、地方低收入戶、弱勢團體及西螺分局轄內弱勢家庭,宣揚太平媽慈愛濟世的精神。
廟方人員表示,延續去年開設的線上贊普機制,今年仍提供全國信眾遠端登記贊普,並辦理超度堂上歷代九玄七祖、指定亡者、解冤親債主、嬰靈、地基主、為國捐軀將士、本境無祀孤幽及住生六畜、動物靈等服務,為眾生祈福與超拔亡者、賑濟孤幽。
廟方人員說,今年登記贊普過程中,有位居住在北部的老先生,帶著日治時期戶籍謄本來登記,經工作人員詢問,老先生說,因小時候家境貧困,家族成員舉家北上發展,生活條件獲改善,在能力所及希望能為2名日治昭和年間早夭的姊姊超薦拔度,因此帶著註記舊家原址的日治戶籍謄本來廟裡登記,前幾天老先生還專程到廟內確認稟香邀請先人參加法會的細節,真摯之情令人感動。老先生帶日治戶籍謄本西螺街普度 背後有洋蔥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Ac1vS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