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府前洗地用高壓水柱在新北市府前人行道洗出「落跑市長侯友宜」字樣,當場被警方帶走被警方帶走  https://bit.ly/3P5LLKf
2020年5月,罷韓投票前不到1個月,有民眾在高雄市政府前人行道,用水柱加模板清洗地面,使得「666投票罷」的乾淨區域被凸顯出來;高市警方立即趕來,但並未逮捕或帶回任何人。用違反廢棄物清理法開罰,發函行政院環保署「洗人行道有沒有違反廢棄物清理法」?結果被行政院打臉,說沒違法。
2023年也是5月,同樣事情在新北發生,有人在新北市府前人行道洗出「落跑市長侯友宜」的乾淨區域,「新北警察比高雄警察更厲害,直接把洗地的人帶回警局」犯了哪條罪?警察卻答不出來,「也就是先抓起來,再來研究犯什麼罪」。新北當權者使用警力的恐怖之處;而這樣控制媒體(話語權)與警力(執法權)的執政當局


社會運動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社會運動(英語:Social movement)是一種社會群體行動與政治現象,其基本特徵是在於用體制外的策略,來改變現有體制,推動或阻止社會變革

社會運動的起源,部分源於18世紀的英國臣民和北美殖民地人民反對英國統治者的民主化鬥爭;就整個19世紀而言,在發生了更深層次的民主化的條件下,社會運動會普遍地活躍並蔓延開來;而當權威主義政權剝奪了人民的民主權利時,社會運動亦隨之衰頹。
目前對社會運動的標準定義並沒有共識。
赫伯爾(Rudolf Heber)認為,社會運動必須具有以下兩點共性:1、社會運動是有組織的行動。2、社會運動是為了改善當前社會現狀。
而查爾斯·蒂利(Charles Tilly)則對社會運動給出了三條非常有力的標準:首先,是不間斷和有組織地向目標人群或當局公開提出群體性訴求。即:既然稱運動,「不間斷」和「有組織」為必不可少之兩個行為特徵。其次,既然是不斷的重複,那就需要有一套「抗爭劇碼」,如組織協會或聯盟、遊行、集會、示威、請願、公開聲明、小冊子等。如果花樣常翻常新,一是效果不容易累加,二是外人會產生識別困惑。最後,參與者要在四個方面表現出一致性:價值、統一、規模和奉獻,即WUNC(worthiness/unity/number/commitment)[2]
因此,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是指有組織的一群人,有意識且有計劃的改變或重建社會秩序的集體行為,用意則在促進或抗拒社會變遷。


被Wecare大遊行照片觸動 陳菊:高雄微笑樣子好美
陳菊今晨PO文,分享高雄微笑的樣子。(記者王榮祥翻攝)
被Wecare大遊行照片觸動 陳菊:高雄微笑樣子好美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bit.ly/2Zo7lxT
2019-12-22 09:10:50
〔記者王榮祥/高雄報導〕Wecare台灣大遊行圓滿落幕。總統府秘書場陳菊雖然沒參加遊行,卻始終惦記高雄鄉親跟一切,她昨晚先在臉書PO文,分享自己在乎高雄的心情,今晨再PO第二篇,因為看到一張照片呈現「高雄微笑」的樣子,她說:真的好美。
陳菊指出,一段時間沒看到這樣美麗的笑容了,有人說她又老又窮,有人說她債台高築,一個美麗、熱情、充滿活力的海洋首都被攻擊、嘲弄、抹黑的體無完膚,曾經的光榮也一天天黯淡下來,城市更失去了南方大城的動人神采。
她表示,但就算是在最黑暗的時刻,我們始終相信希望的力量,因為希望高雄更好,我們共同創造了重工業城市蛻變成宜居城市的奇蹟。
因為不要讓下一代失去希望,50萬高雄市民走了出來,挺身向黑暗抗衡,在沒有任何政治動員的情況下,成就了台灣參與人數最多的公民運動,這是所有高雄人的驕傲,是讓全台灣一起見證的奇蹟
因為又看到了希望,所以高雄微笑了,她看著每一個深愛她的高雄市民,找回讓自己繼續進步的力量,她知道她將帶著這些勇敢和希望,守護世世代代的高雄人。
被Wecare大遊行照片觸動 陳菊:高雄微笑樣子好美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bit.ly/2Zo7lxT


「318學運」反服貿佔領立院+「公民運動」與「公民不服從」兩條明顯有別的運動路線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誰來「學運」?太陽花學運靜坐參與者的基本人口圖象-陳婉琪 /台北大學社會系+李亦園:多年來,台灣由學法者主導政壇、學理工者主導產業。人文二字往往被用來當形容詞或副詞。人社系就是太陽花班底了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臺灣學生運動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挺韓、罷韓遊行21日同時在高雄舉行,也都平安落幕。對此,總統蔡英文在臉書發文表示,這也代表公民意識日漸成熟,這是一堂珍貴的民主課。圖為罷韓遊行。(資料照,Wecare官方提供)高雄挺韓、罷韓遊行都和平落幕 蔡英文:這是一堂珍貴的民主課-風傳媒 http://bit.ly/2EKu4L0
挺韓、罷韓遊行21日同時在高雄舉行,也都平安落幕。對此,總統蔡英文在臉書發文表示,在高雄的兩場遊行都順利結束,感謝辛苦維持現場狀況的警察、消防同仁和大眾運輸工作人員的費心引導。
蔡英文指出,這次儘管活動的訴求不同,台灣人民依然展現了最大的民主素養,這也代表公民意識日漸成熟,這是一堂珍貴的民主課。
蔡英文表示,她也要再次向高雄人致敬,執政以來,特別在乎高雄的城市發展,中央全力來支持高雄的建設。
蔡英文強調,她知道高雄市民在乎高雄、在乎台灣的心情跟她一樣,今天高雄市民帶著熱情、帶著家人孩子朋友走上街頭,帶著創意的口號和標語,表達We care KAOHSIUNG的心聲。
蔡英文表示,市民是城市的主人,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她會和大家一起堅持到最後一刻,明年1月11日,一起用愛團結守護台灣。
陳菊臉書貼文讚「微笑高雄」真的好美
總統府秘書長、前高雄市長陳菊也接連在臉書貼出照片表示,以「微笑高雄」的照片,表示高雄微笑的樣子,真的好美。
陳菊指出,一段時間沒看到這樣美麗的笑容了,有人說高雄又老又窮,有人說債台高築,一個美麗、熱情、充滿活力的海洋首都被攻擊、嘲弄、抹黑得體無完膚,曾經的光榮也一天天黯淡下來,城市更失去了南方大城的動人神采。
陳菊指出,但是,就算是在最黑暗的時刻,始終相信希望的力量,因為希望高雄更好,共同創造了重工業城市蛻變成宜居城市的奇蹟,因為不要讓下一代失去希望,50萬高雄市民走了出來,挺身向黑暗抗衡,在沒有任何政治動員的情況下,成就了台灣參與人數最多的公民運動,這是所有高雄人的驕傲,是讓全台灣一起見證的奇蹟。
陳菊強調,因為又看到了希望,所以高雄微笑了,「她看著每一個深愛她的高雄市民」,找回讓自己繼續進步的力量,她知道她將帶著這些勇敢和希望,守護世世代代的高雄人。
高雄50萬人走出來 陳菊:非常感動
稍早,陳菊則在臉書發文表示,挺高雄,顧台灣,她們比誰都在乎,40年前,高雄一場和平理性追求人權的遊行,因為威權政府計劃性地先鎮後暴,演變成激烈的警民衝突,人民爭取應有的權利,卻付出慘痛的代價。
陳菊指出,40年後,台灣的民主進程走到現在,每個人擁有集會遊行的自由,大家可以走上街頭,用和平理性的方式表達訴求,警察也不再是獨裁者的工具,而是依法執勤、維護秩序、保護人民的公僕。
陳菊強調,看到高雄有這麼多人走出來,既和平理性,也積極正向地表達自己對高雄這座城市的熱愛、對台灣這個國家的關懷,非常地感動。
陳菊表示,感謝所有走出來挺高雄的市民朋友,這場民間團體發起的公民運動,不但展現高度民主素養,更讓全台灣知道高雄人從未忘記曾經一起創造的光榮驕傲,更不會因為一時的挫折,放棄心目中美好的城市願景,始終追求一座轉型升級、永續生態、人文關懷的城市,同時也捍衛一個自由民主、公平正義、有主權有尊嚴的國家。
陳菊指出,同時也謝謝今天辛苦執勤的員警同仁,因為有你們嚇阻企圖蓄意升高對立的人,大家才能夠安心上街表達自己的意見,活動才能圓圓滿滿落幕
高雄挺韓、罷韓遊行都和平落幕 蔡英文:這是一堂珍貴的民主課-風傳媒 http://bit.ly/2EKu4L0


罷韓挺韓》逾50萬人光復高雄! 精彩畫面看這裡(圖輯) - 2020 決戰總統立委選舉


2014年大大小小街頭運動,從年初太陽花社運,至年底國道收費員的抗議,過去這年在台灣社運史上畫下一場不可抹滅的歷史新頁,蘋果日報於10月18日報導年度集會遊行統計資料200萬人次參加街頭運動,筆者透過幾張統計趨勢圖,試圖去說一個台灣社運史的簡易統計故事。 20年街頭陳抗統計趨勢圖告訴我們的事 | 想想論壇
2013年台灣的白衫軍抗議運動。圖片來源:維基圖庫(攝影:中岑 范姜 KeroroTW)
何明修(2001)探討台灣環境運動在民主化階段(1993-1999)的發展,其中即指出社會運動只有在政治機會不完全封閉與不完全開放的條件中,得有其發展的機會。圖一的趨勢圖正好刻劃了過去社會運動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發展。
圖一 20年街頭陳抗統計趨勢圖告訴我們的事 | 想想論壇
首先可以發現,在過去20年的抗議陳情活動的次數,並非每年的抗議頻率都維持在高張力高頻率的情形,約略兩年甚或一年,抗議次數有非常明顯的下降。若我們將抗議的頻率看作社會力的展現,的確社會力的下降表面上看似當年國泰民安,其實若主政者未能體察民意,這只是為下次的社會力的爆發作沉潛與準備。
1993年的社會運動為李登輝執政時期的最高峰,當年大小運動次數超乎8000場,相當驚人,其中包括一連串與環境有關的社會運動。而這正是1993年至1999年的政治民主化,導致社會運動的制度化的結果(何明修,2001)。
再者,圖中也發現在馬英九總統主政過去時間,2010年這年,有一個明顯的社運抗議次數高峰,那年有國光石化、苗栗華隆關廠工人、苗栗大埔土徵朱阿嬤喝農藥自殺…等等,社會運動抗爭全台遍地開花。前有2009年野草莓學運抗議集會遊行法修正,後有2011年海協會陳雲林來台,使得2010年的台灣社會度過相當不平靜的一年。
圖二 20年街頭陳抗統計趨勢圖告訴我們的事 | 想想論壇
進一步的,抗議的類別相當多,從社會性、政治性到經濟性、國際性的抗議訴求。筆者將社運中訴求「兩岸國際類」的抗議類別以及「經濟貿易類」獨立呈現出來討論。有個有趣發現是,過去這10年兩岸互動的過程中,重要事件發生當年都有相對多的兩岸國際類抗議事件。如連戰前副總統於2006年至對岸舉行「國共經貿論壇」,2011年海協會陳雲林先生訪台,都在台灣社會中產生震盪,這或許正意味著台灣社會仍有一部分群眾對於兩岸關係交流的緊張與不安,但是隨著兩岸密切交流與認識,如此趨勢是否對於群眾運動有所影響,值得密切的觀察。
而經濟貿易類的社會運動訴求,往年從李登輝時代至陳水扁時代,每年的抗議件數約在100次左右,但可以發現在2011年有個高峰,即是與ECFA的簽訂有關。另一方面,為何經濟貿易類的社會抗爭一直無法有數量上的增加,這或許也跟議題理解容易程度有關,並非所有民眾能夠輕易地瞭解此類抗議訴求所想要表達的含義為何。
在討論上述台灣社會運動的趨勢圖,一同回憶過去這幾年的台灣社會運動發展。明顯地,台灣公民社會運動發展漸趨成熟,這也是為何當過去這些年的抗議次數未見明顯增加,甚至參與人數並無明顯增加,但是搶佔新聞版面、民眾關注度是高的,我們或許可以大膽認為,社會運動的「質」已經超乎「量」所可以呈現。無論是全國的議題如服貿貨貿、同志婚合法化議題,到地方的苗栗大埔、桃園航空城的抗爭,這些都同樣地受到全國民眾的關注。
上述公民社會成熟所帶來的社會現象,代表著社會運動以及社會運動團體的訴求、理念,漸漸在民眾的心中種下種子,甚至逐漸茁壯當中。網路資訊的發展以及媒體的關注,不論是反對或是贊成社會運動的抗議訴求,在過去這幾年網路上、口語間的討論越來越常見,這都是期望公民社會發展的每個人所樂見的。20年街頭陳抗統計趨勢圖告訴我們的事 | 想想論壇 http://bit.ly/2Zbf0PV


––從搶救樂生院、野草莓運動到太陽花學運
網路公民行動的集體演化 - 阿孝札記 http://bit.ly/2PP33wl
這一波波網路公民行動都是核心組織、積極公民、即興鄉民,在公民傳播體系裡,以「無組織的組織」形態,進行組織決策、聚眾參與、社會對話的行為。
壹、導論
二〇一四年底九合一選舉,無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大勝國民黨對手廿四萬票,他在當選感言中說:「從白衫軍到太陽花學運,公民運動造就了台灣新政治的來臨」(中央社,2014年11月29日);執政縣市從十五席輸到只剩六席,被迫辭去國民黨主席職務的馬英九總統,也在二〇一五年元旦祝詞中說:「去年三月的學生運動,確實為台灣帶來了衝擊。在網路串連、青年發聲的主旋律之下,整個社會有了一股全新的脈動」(中央社,2015年1月1日)。
太陽花學運的能量不是一夕爆發,而是網路公民行動長期奮戰、集體演化的結果。二〇〇七年,樂生青年聯盟與網民力挺麻風病友、爭取保留樂生療養院;二〇〇八年,野草莓運動反對警察在中共代表來台時侵害自由人權;二〇一〇年,全國青年反國光石化聯盟力阻國光石化在彰化濕地設廠;二〇一二年,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挺身反對媒體集團壟斷;二〇一三年白衫軍抗議洪仲丘被虐死;同年,學生和公民佔領內政部廣場抗議強徵民地民宅。一波波行動召喚越來越多人加入抗爭,終於在二〇一四年太陽花學運大爆發,五十萬人走上街頭,衝擊九合一大選選情、改變台灣政治和社會面貌。
網路公民行動也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二〇〇七年,中國廈門民眾「集體散步」反對設置石化廠;二〇〇八年,韓國首爾民眾示威反對進口美國牛肉;二〇一〇年突尼西亞民眾推翻獨裁政權,引爆北非和中東的茉莉花革命;二〇一一年起,美國民眾佔領華爾街,掀起全球反財團貪婪浪潮;二〇一四年,香港民眾佔領中環爭取真普選。這些運動對各國的衝擊,不下於太陽花學運對台灣的衝擊。
網路公民行動參與者,大多是熟悉新科技的年輕人。本文聚焦台灣,想要探討的是:新科技提供年輕人什麼樣的改革機緣?年輕人如何在一次次運動中精進科技運用、提升抗爭能力,逐步演化出太陽花能量?這樣的網路公民行動有何侷限、未來將往哪裡走?
貳、社會科技機緣
公民使用網路科技,開創一個眾人參與、跨地連結、即時互動的公民傳播體系,在這個傳播體系裡,只要有共同的目標和默契,散居各地的人就能迅速集結成「無組織的組織」推展行動,這就改變了社會運動組織決策、聚眾參與、社會對話的形態,開啟網路公民行動的時代。
一、公民傳播體系
在大眾傳播時代,創辦報紙、電視等大眾媒體動輒需要數億乃至數十億元,能夠創辦和經營者幾乎都是富豪;媒體富豪老闆往往兼營大型企業、或兼任黨政要職,為此常常干預旗下媒體報導走向,站在既得利益一方、打壓社會改革者;民眾無力創立大眾媒體,而且散居各地、難以聯繫,即使有少數改革者打造異議雜誌、影帶、電台,也難以抗衡大眾媒體霸權。
網路催生一系列新興傳播工具,包括:BBS(如批踢踢)、社群媒體(如Facebook)、直播平台(如Ustream)、網路影音(如YouTube)、部落格(如Blogger、WordPress)、微網誌(如Twitter、Plurk)、電郵群組(如Google Groups)、網路相簿(如Flickr)、協作平台(如Google Sites、Hackpad)、共享書籤(如HEMiDEMi)等。這些工具全都簡單、免費而且強大,讓改革者能夠輕鬆地打造自己的媒體、交流彼此的訊息、串連集體的力量,強有力地挑戰大眾媒體。
公民自此從被動接收大眾媒體訊息的閱聽人,轉而成為一面收訊一面傳訊的創用者(prosumer),創用者群起發聲,建構出公民傳播體系。公民傳播體系有三個特色:(一)眾人參與:報導評論不再被媒體老闆、既得利益者壟斷,而是每個上網者都能參與的全民運動;(二)跨地連結:散居各地的人可以突破空間限制,在網路上相識、交流、聚合;(三)即時互動:跨地連結的人們可以零時差地對話、協調、聯手行動(陳順孝,2009)。
二〇一四年上半年,台灣上網人口超過一七六三萬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4),這意味著超過七十五%民眾能夠在網路上跨地連結、即時互動,他們共同形塑的公民傳播體系,足以和大眾媒體分庭抗禮。
二、無組織的組織
公民傳播體系的茁壯,讓散居各地的人能夠上網發聲、對話、串連,當他們出現共同目標,就可以形成「無組織的組織」。
「無組織的組織」,根據網路觀察者薛基(Clay Shirky)的分析,是「一個值得相信的承諾、一個有效的工具、和用戶可接受的協議的成功融合」。承諾是「為什麼」的問題:為什麼要參加一個群體、為此群體貢獻,例如Linux社群的承諾是「讓我們試試看是否能一起做點事」;工具是「怎麼做」的問題:挑選最能實現承諾的工具,例如維基有助於達成共同決定、電郵比較適合用來討論;協議則是行動規則和默契:你可以預期得到什麼、群體期望你做到哪些,例如維基百科編寫者的協議是確保正確、發現造假內容就刪掉(Shirky, 2009 / 胡泳、沈滿琳譯,2009:161–180)。
當服貿協議在短短三十秒闖關,公民怒吼「反對黑箱服貿」,這樣的怒吼就是承諾;抗議者用Ustream直播現場畫面、用Facebook散播訊息、用Hackpad協調工作,就是選用最適合的工具來落實承諾;抗議者各盡所能,持續分享、討論、行動,更是隱形的協議。這樣的承諾、工具、協議催生出一個個「無組織的組織」。
三、網路公民行動
「無組織的組織」改變社會運動的樣貌。社會運動 — — 包含學生運動 — — 是有意識、有組織的集體行為,目的在推動或抗拒社會秩序的重大改變(Wilson, 1973;林鶴玲與陸政霖,2001);社會運動由抗議者發動,爭取公眾支持,向當權者施壓(Tilly, 2004/ 胡利均譯,2009:5)。社會運動需要組織決策:讓散居各地的核心成員能夠有效聯繫、溝通、協調、決議;社運需要聚眾參與:將支持者凝聚起來,分工合作、共同行動;社運還需要社會對話:傳播訴求、爭取支持,回應質疑、消弭阻力(陳順孝,2012)。
網路普及前的社會運動,要做組織決策,需要散居各地的核心成員長途跋涉開會;要聚眾參與,需要奔走各地、建立組織動員系統;要和社會大眾對話,得設法爭取大眾媒體報導,但卻常被大眾媒體封殺或扭曲,即使自辦媒體也難和大眾媒體抗衡。網路普及後,散居各地的成員可以隨時上網交換訊息、溝通協調、討論決策,也可以藉由社群網站、網路串連來凝聚和動員支持者,更可以用部落格、微網誌、BBS、網路影音來宣傳理念、引爆熱議,迫使大眾媒體跟進報導(陳順孝,2012)。
這種新型社運,以網路作為傳播中樞,它和傳統社運同樣推動或抗拒社會秩序的重大改變,但參與的人更多元、運動形式更靈活,本文稱之為網路公民行動。
本文研究台灣網路公民行動的集體演化。以下將回顧網路公民行動發展歷程,探討台灣的行動者,如何在公民傳播體系裡,以「無組織的組織」進行組織決策、聚眾參與、社會對話;又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公民行動中,承接前次行動經驗,持續改良、創新出更強的行動形式,終於演化出太陽花學運;太陽花和網路公民行動的當前能耐為何、侷限為何、更上層樓的策略為何?
參、網民行動演化
台灣網路公民行動一波接一波,本文為了探討一波波行動如何演化出太陽花學運,特別聚焦在學生組織化參與的公民行動,這些行動包括:二〇〇七年搶救樂生院、二〇〇八年野草莓運動、二〇一〇年反國光石化、二〇一二年反媒體壟斷,以及二〇一四年的太陽花學運。本文以這五個運動為主、其他運動為輔,探討台灣網路公民行動的演化歷程。
二〇〇七年 搶救樂生院
網民擅長運用新科技來發動抗爭。一九九二年,台灣第一個全中文化BBS誕生,隔年,交通大學學生就透過BBS號召數百人在校門口一起吃便當,抗議學校餐廳伙食難吃(Inertia, 2006);二〇〇二年底,網路社群開始在台灣推廣部落格,二〇〇五年,批踢踢鄉民就和部落客串連,抗議中國時報炒作鄉民攻訐女友劈腿的八卦,三千多人上網連署要求道歉,還發動一次快閃示威、舉辦三場座談聲討中時,之後又串連抗議中時主管捏造新聞、抗議聯合新聞網標題醜化精神病患(陳順孝,2005;終極邊疆,2005年12月9日;鄭國威,2006年2月24日)。
到了二〇〇七年,網民群起參與搶救樂生院運動, 匯聚的能量首次衝擊政治。
一九九四年,政府選擇樂生療養院 — — 台灣第一間麻風病院 — — 做為捷運新莊線機廠廠址,二〇〇二年開始第一波拆遷;二〇〇四年,大學生組成樂生青年聯盟(簡稱樂青),隔年樂生院民成立樂生保留自救會,樂青與自救會攜手爭取保留樂生院。二〇〇七年三月五日,政府限令還住在樂生院院民在十三日前搬離,否則將強制執行;樂青和自救會發動抗爭,要求樂生院保留九十%、與捷運共存,網民挺身聲援(蘇品瑄、李勁,2012)。
當時正逢朝野總統候選人初選前夕,部落客瓦礫在三月九日發起「讓樂生人權決定我們的總統」串連活動,一百八十多個部落格響應;接著,豬小草、HOW訪問學者討論各種保留樂生方案,製作成網路廣播(Podcasting);十四日,Wenli和HOW手繪工程圖,比較院民主張的保留九十%、政府規劃的保留四十一%兩案;十五日,董福興透過共享書籤HEMiDEMi募款,一天募得四百多人捐獻的二十萬元,在蘋果日報刊登半版廣告,廣告文案由散居各地的部落客遠距協作完成,引用Wenli和HOW手繪圖,訴求「保留九十%樂生能讓捷運與新莊更好」(黃哲斌,2008)。
樂青和自救會的持續抗爭、部落客和民眾的群起響應,終於引起大眾媒體和政治人物的重視,行政院長蘇貞昌承諾朝向保留九十%方向努力(王貝林等,2007年4月12日);為了要求政府兌現承諾,樂青、自救會等上百個團體在四月十五日發動「捍衛樂生」大遊行,超過五千人參加(公視新聞網,2007年4月16日),部落客也藉由HEMiDEMi集結、高舉「宅」字大旗走上街頭。
此後,政府、學者專家,以及樂青、自救會進入進行漫長的協商、角力,政府同意多保留幾棟樂生建物,但未達到院民希望的保留九十%;樂青和自救會持續抗爭,但網民熱情消退,二〇〇八年底,政府終於動手強制拆遷。之後,捷運施工導致樂生僅存的院區裂縫變寬,樂青和自救會要求捷運機廠停工、遷址,抗爭至今,但不曾再得到網民的大規模支持(蘇品瑄、李勁,2012)。
總體來看,搶救樂生院運動在組織決策上由實體組織樂青和自救會發動,網民群起聲援;在聚眾參與上,超過五千人到場遊行、超過四百人捐資登廣告、超過一八〇個部落格串連行動;在社會對話上,網民以公民報導(如網路廣播)、知識轉譯(如工程圖)、廣告來幫助樂青和自救會傳播保留樂生的訊息、觀點和方案。
二〇〇八年 野草莓運動
二〇〇八年的野草莓運動,則是從網路發起的公民行動。
當年十一月,中國海協會代表團來台簽署協定,警方維持治安時對抗議者進行盤查、禁制、沒收、拉扯、驅離,甚至拘捕,台大教授李明璁憤而在批踢踢兔個人版發表「抗議警察暴力!捍衛自由人權!」聲明,並與二十多位學者、學生、文化工作者發起抗爭行動,十一月六日,數百位抗議者前往行政院門口靜坐,其中以學生居多,這場抗爭就演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野草莓運動」(陳順孝,2008)。
六日晚上,部落客Wenli到行政院關心學生靜坐情況,他用網路直播軟體Y!Live,透過筆記型電腦視訊鏡頭和無線網卡,將現場實況即時直播上網,很快吸引數百名網友觀看,包括外國人,Wenli用中文解說現場情況、徵求一位英文流利的研究生用英文解說,就這樣通宵直播;天亮後,Wenli要去上班,學生接手直播工作,到了傍晚,鎮暴警察到場抬離學生時,兩千三百多位網友透過直播觀看抬離實況(陳順孝,2008年)。
學生被抬離後,轉往自由廣場搭棚靜坐,開始建立組織,成立行政、串連、財務、主播(網路直播)、媒體、論述、事務、蓋搭、NGO等小組(郭芝榕等,2008),民眾捐贈物資支援。在此同時,台南、高雄、嘉義、台中、新竹的學生也就地集結抗議,並且同樣採行網路直播,一來向社會大眾宣傳訴求,二來進行跨地協調和決策,「野草莓」這個名稱就是六地學生透過網路連線會議選定的。
直播之外,野草莓學生用Google Groups建立內部決策群組、用部落格建立官方網站,積極到批踢踢傳播訊息和對話,並且發動網路連署、進行網路貼紙串連、開放訂閱電子報,同時還將活動影片上傳YouTube宣傳,網民小海更創作「野莓之聲」作為運動主題曲;形成一個功能齊全、多路進擊的傳播體系(陳順孝,2008)。
野草莓學生持續抗爭一個月,提出的三大訴求 — — 總統和閣揆道歉、警政署長和國安局長下台、立院修改限縮人民權利的集會遊行法 — — 未被官方接受,學生在十二月七日發動千人遊行(梁鴻彬,2008)後結束靜坐行動,成立「野莓之家」組織,持續關心集遊法修訂等人權議題,許多學生 — — 包括林飛帆、陳為廷、魏揚、劉敬文(妖西)等人 — — 持續參與之後的社會抗爭。
總之,野草莓運動在組織決策上是網民發動、先行動後組織、各地學生藉由網路協調整合;在聚眾參與上,千人參加遊行、多人捐贈物資;在社會對話上,以BBS、部落格、電子報、YouTube影片與網民交流訊息和觀點,並且首度發展出網路直播、學運主題曲。
搶救樂生院和野草莓運動發展出的傳播體系,在其後的公民行動中一再被沿用、改良、創新。例如,二〇〇八年底開始的反對農村再生條例運動,就串連野草莓電視台、苦勞網、環境資訊中心同步直播農再條例辯論會,把直播推向聯播;到了二〇一〇年,Facebook台灣用戶激增到七六〇萬人(Kirkpatricky, 2010 / 李芳齡譯,2011:266),不滿法官輕判性侵幼童案的民眾,就用Facebook發起白玫瑰運動,廿八萬人連署要求「開除恐龍法官」、將近三萬人走上街頭遊行(何定照,2010年9月8日)。
二〇一〇年 反國光石化
二〇一〇年的反國光石化運動,學生網下網上兩路並進,與各路人馬分進合擊,終於迫使政府改變政策、停建國光石化。
國光石化設廠地點幾經變更,二○○八年六月決定轉往彰化芳苑和大城建廠,環保團體隨即展開抗爭,二〇一四年四月,環保團體發起「全民來認股、守護白海豚」行動,號召大眾集資將國光石化預定地、白海豚必經之地 — — 濁水溪口海埔地交付公益信託,三萬人響應認股(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010);二〇一〇年九月,參與台灣農村陣線「夏耘農村草根調查」的學生,實地走訪芳苑、大城溼地後,成立全國青年反國光石化聯盟(簡稱全青盟);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反國光石化團體共同發動環保救國大遊行,萬人走上街頭(陳韋綸,2010)。
全青盟學生中有多人曾參與搶救樂生院、野草莓運動,他們兩路並進,在網下實地訪調、參與遊行、校園宣講、監督環評,在網上延續先前運動的科技運用和行動策略,並且加以改良創新(盧沛樺,2012):
全青盟快速建立自己的傳播網絡。他們以Google Groups進行內部溝通協調,用部落格建立網站,還開設Facebook社團讓參與者交流訊息和觀點;他們並且到批踢踢散播運動訊息、製作宣導影片放上YouTube傳播,同時發行電子報,用Google Sites建構反國光石化資料庫。他們還改良網路直播,將鏡頭從抗爭者轉向監督對象:他們將環評會議的實況直播上網,號召網友共同監督,讓參與決策過程的環評委員面對群眾壓力(盧沛樺,2012;莊豐嘉,2011)。
全青盟更引進文化干擾(culture jamming)策略,用模仿、改寫手法,將抗爭訊息植入大眾傳播文本中。他們將電影「阿凡達」中納美人捍衛家園的片段,混搭彰化在地漁民與溼地影像,改編成動員影片「納美人出動」,為環保救國大遊行作宣傳;他們發行四大蚵報,仿照蘋果、自由、聯合、中時四大報形式,用批踢踢式的戲謔語言預言國光石化撤案,標題包括:「好里卡在有選舉!白海豚不轉政府轉」、「感動媽祖 反對國光BoBee BoBee」、「白海豚駁斥轉彎說,阿豚:我不會轉彎」(朱淑娟,2011)。這些影片、蚵報不僅在網路圈、社運圈廣為流傳,也吸引大眾媒體引用報導、擴大傳播。
全青盟的行動,與學界的連署質疑、藝文界的公開批判、在野黨的表態反對,多路並進,加上公視推出石化週討論,商業周刊和天下雜誌推出專題報導質疑國光石化,終於形成輿論、產生壓力,迫使馬英九總統在二○一一年四月宣布不支持國光石化到彰化建廠,反國光石化運動贏得勝利。
綜合來看,反國光石化運動在組織決策上是全青盟與環保、學界、藝文、在野黨多個領域的分進合擊;在聚眾參與上,三萬人響應認股、上萬人走向街頭;在社會對話上,他們延續BBS、部落格、電子報的傳播,並將網路直播的鏡頭從抗議者轉向監督對象,他們更採行文化干擾策略,製作出「納美人出動」影片、四大蚵報等生動文本。
此後,網路公民行動依然持續不斷。二〇一二年三月,台北市政府強拆拒絕參與文林苑都市更新計畫的士林王家,許多學生和民眾到場聲援王家,聲援者推出〈「都更釘子戶」背後的關鍵奧秘 5分鐘包您看懂士林王家 — — 文林苑都更案懶人包〉來說明源由、澄清質疑(台灣都更受害者聯盟,2012),讓懶人包成為公民行動的利器。
二〇一二年 反媒體壟斷
二〇一一年,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申請併購有線電視系統中嘉網路,若獲准,有線電視市佔率將近三成,學者擔心壟斷,連署反對併購;二〇一二年七月廿六日起,旺中動員旗下媒體圍剿反併購的學者黃國昌、學生陳為廷,激起公憤。傳播學者、藝文人士、新聞工作者紛紛譴責旺中,台大、清大、成大、輔大等廿八校學生更組成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參與抗爭,由林飛帆擔任召集人(生命力新聞,2012)。
七月卅一日,聯盟發起「我是學生、我反旺中」遊行,儘管颱風逼近,仍有七百位學生冒雨包圍旺中媒體集團總部,高喊「媒體不專業,回去做仙貝」、「拒絕媒體巨獸,捍衛新聞自由」、「拒絕寒蟬效應,捍衛言論自由」,創下學生包圍單一媒體的最多人紀錄(生命力新聞,2012)。
九月一日,台灣記者協會發起「你好大、我不怕!反媒體壟斷大遊行」,多達九千人走上街頭,分成新聞工作者、學生、公民團體三大隊,先到中國時報門口集結抗議,然後步行兩個半小時到NCC陳情,要求旺中老闆蔡衍明辭去所有媒體職務、要求媒體維護記者專業自主、要求NCC立即制定反媒體壟斷法;這是台灣歷來最大規模的媒體改革遊行(生命力新聞,2012)。
抗爭期間,反併購學者、記者、公民團體組成901反媒體壟斷聯盟,反媒體巨獸聯盟也參與其中,他們不僅反對旺中併購中嘉,也反對蔡衍明等富豪併購壹傳媒,他們要求制定反媒體壟斷法,確保新聞自由、言論多元。
簡言之,反媒體壟斷運動在決策上是反媒體巨獸聯盟與學者、記者、公民團體水平協調、合力抗爭;在聚眾參與上,七百名學生、九千名公民先後走上街頭;在社會對話上,他們透過Facebook、部落格、BBS進行傳播。
之後,網路公民行動升級。二〇一三年七月四日,陸軍義務役士官洪仲丘在退伍前夕被送禁閉室「悔過」、慘遭虐死,卅九名原本互不相識的網友組成公民一九八五行動聯盟,透過批踢踢和Facebook動員,先後發起三萬人著白衣到國防部抗議、廿五萬人上凱達格蘭大道示威,掀起白衫軍浪潮,迫使政府修法讓承平時期軍法回歸司法審判(蔡靚萱,2013);同年八月十八日,為了抗議政府毀諾強拆苗栗大埔民宅,學生和民眾突襲佔領內政部前方廣場,上千人湧入靜坐,警方數度驅離未果,群眾在佔領廿小時後解散,其間曾將佔領實況直播上網,最多時有數千人同步觀看(胡慕情、鐘聖雄,2013;政治中心,2013)。
二〇一四年 太陽花學運
二〇一三年六月,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數十個公民團體質疑黑箱作業,組成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抗爭。二〇一四年三月十七日,立法院委員會審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時,國民黨籍召集委員張慶忠以短短三十秒宣布完成審查,輿論譁然;三月十八日下午,反媒體巨獸聯盟和黑色島國青年陣線學生與公民團體密商佔領立法院,當晚,學生和公民在立法院外舉辦「守護民主之夜」,九點左右,學生發動突襲,數百人衝進立法院,先在議場正門口前集合靜坐,拿出手機號召群眾來援,隨即衝入議場,佔領主席台(小野等,2014;新聞e論壇,2014)。
進入議場的學生和民眾,立即對外傳播訊息。台大新聞所學生彭筱婷等人用Facebook進行即時影音和文字報導,並把報導譯成英文,上傳CNN iReport,引起國際媒體注意(新聞e論壇,2014);NGO工作者張龍僑等人則用拖鞋撐住iPad,使用UStream軟體進行現場直播(黃彥棻,2014),其他個人、團隊和大眾媒體也陸續開始直播;黑客(Hacher)社群G0V.tw 零時政府成員也到場建置無線網路、協助網路暢通,並且建立G0V Today平台,將散居網路各處的直播頻道、線上情報匯聚一處(Atticus,2014;陳瑞霖,2014)。
另一方面,警察幾度驅趕學生無效,群眾湧到立院支援學生,對峙態勢形成,學生和支持者開始組織化,展開長期抗爭。議場內分為媒體組、翻譯外電組、學生議事組、醫療組和物資組;議場外則有物資組、糾察組和醫療組(詹千雁、陸葶、游欣,2014);超過一千五百位志工用網路共筆Hackpad協調工作(戴廷芳,2014);他們並且成立九人小組,由五名學生代表、四名公民團體代表組成,共商決策(林朝億、林雨佑,2014)。
在此前後,公民 — — 特別是各領域專家 — — 也各盡所能、參與運動。大學教授到場開設公民教室;G0V黑客建立「你被服貿了嗎」互動資訊平台,只要輸入公司行號名稱或營業登記項目,就能查閱服貿對這類公司的影響;搖滾樂團滅火器創作「島嶼天光」歌曲,成為學運代表音樂;台大經濟系教授鄭秀玲早在二〇一三年就上網發佈「兩岸服貿協議對我國的衝擊分析」(鄭秀玲,2013),許多網民根據她的分析製作懶人包,其中,〈服貿『爭議』懶人包〉點閱數超過一三〇萬次,還以國語男聲、國語女聲、閩南語、客家語四種語言版本發行(易查陞,2014)。
此外,批踢踢鄉民透過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募款,短短幾個小時就有三千六百多人集資六百九十幾萬元,在台灣的蘋果日報和自由時報、美國的紐約時報刊登廣告,讓不上網的民眾、以及外國人也能獲悉抗爭訊息;其中,紐約時報廣告由知名平面設計師聶永真操刀(自己國家自己救,2014;沃草,2014)。
公民報導、網路直播、群眾募資、刊登廣告、製作懶人包、創作主題曲都是近年公民行動不斷出現的傳播形式,太陽花學運吸引專業人士加入,讓這些傳播形式更專業、更有影響力。這些努力,加上大眾媒體大幅報導、民眾和公民團體群起支持,終於迫使立法院長王金平接受學生主張,承諾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完成立法前,不會召集兩岸服貿協議相關黨團協商會議;抗議學生在四月十日退出議場,成立島國前進、民主鬥陣等團體繼續監督兩岸協議、推展民主運動。
總之,太陽花學運是台灣網路公民行動的總其大成者。在組織決策上,太陽花是由兼具網路串連、實體行動經驗,且在一波波行動中漸漸熟識的學生和公民團體共同發起,水平協商決策;在聚眾參與上,三千六百多人集資登廣告、五十萬人走上街頭、更有難以計數的民眾到場聲援、捐贈物資;在社會對話上,太陽花同樣在BBS、部落格、Facebook、YouTube進行傳播,並吸引專業人士參與新聞報導、知識轉譯(懶人包)、廣告、主題曲的製播。
肆、結論
回顧一波波的網路公民行動,我們看到集體演化的軌跡。
在組織形態和決策模式方面,搶救樂生院的學生以實體組織(樂青)和網民聯手;野草莓運動則從網路發起,先行動後組織、網路遠距協作;反國光石化運動的全青盟,開始網上網下兩路並進,反媒體壟斷運動亦然;到了太陽花學運,發起的反媒體巨獸聯盟、黑島青都兼具網上和網下運動經驗,他們與其他公民團體也因長期合作而熟識,共同形成的組織既有網路行動的靈活度、也有實體合作的默契,以快速聚合、網路協作、水平協調決策展現集體力量。
在聚眾參與方面,參與遊行的人數從搶救樂生院的五千人、野草莓的千人、反國光石化的萬人、反媒體壟斷的九千人,暴增到太陽花學運的五十萬人;集資登廣告的人從搶救樂生院的四百多人激增到太陽花學運的三千六百多人;民眾參與的形式也從到場聲援、加入遊行、捐贈物資、集資廣告,擴及到貢獻專長,例如G0V黑客協助太陽花建構無線網路環境。
在社會對話方面,公民行動使用的傳播工具從BBS、部落格、YouTube擴及Facebook,傳播的形式從公民報導、知識轉譯擴及文化創作。公民報導包括搶救樂生院開始的網路廣播、野草莓開始的網路直播、以及太陽花學運期間台大新聞e論壇的學生專業團隊報導;知識轉譯包括搶救樂生院的工程圖、大陽花學運的反服貿懶人包;文化創作包括搶救樂生院和太陽花的廣告、野草莓和太陽花的主題曲、反國光石化的四大蚵報等文化干擾。
這種以網路作為傳播中樞的公民行動,翻新了社會運動的形態。在組織決策上,不一定要先組織後行動,而可以先行動再組織,也不再只是由上往下的指揮,而可以水平協調整合;在聚眾參與上,公民不再只是被動員、被指揮的對象,而可以自主參與,並且根據自己的志趣和專長,選擇自己喜歡的位置,自主就位、自主發揮;在社會對話上,行動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傳播體系,自行報導新聞、自行轉譯知識。
圖一:網路公民行動的架構與特色
若聚焦太陽花學運,可以發現它的行動模式都非原創,而是在先前行動經驗基礎上更上層樓。例如,佔領立法院可視為二〇一三年佔領內政部行動的升級;懶人包在二〇一二年的文林苑事件中就發揮作用;創作主題曲,早在二〇〇八年野草莓運動就出現;集資登廣告,更早在二〇〇七年的搶救樂生院運動中就執行過;而網路動員、實體行動的模式,也從樂青、野草莓、全青盟、反壟斷一路演進。
網路公民行動的集體演化,可能是兩個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一是公民行動資訊在網路公開傳播,民眾很容易觀看、瞭解、學習,並在下一波行動中運用;二是許多行動者參與多項運動,能夠將前一波運動經驗帶到下一波運動中,例如太陽花要角林飛帆、陳為廷都參與過野草莓、反壟斷和佔領內政部行動,能夠把這些運動經驗用在太陽花學運上。
換個角度看,這一波波網路公民行動都是核心組織、積極公民、即興鄉民,在公民傳播體系裡,以「無組織的組織」形態,進行組織決策、聚眾參與、社會對話的行為。
核心組織,是行動主要策動者,提供最核心的論述和決策,它可能是發起行動的實體組織(如樂青),也可能是行動後才成立的團隊(如野草莓);積極公民,在運動中自主就位、貢獻所長,通常會參加不止一場行動,例如在搶救樂生院時畫工程圖、在野草莓運動時首創直播的wenli;即興鄉民,是一般參與者,人數最多但最不穩定,他們通常被行動訴求所激發,可能到場支援、可能按讚分享,往往在行動熱頭上一擁而上、在熱潮過後一哄而散,但也可能在一次次參與中變成積極公民、甚至參與核心組織。
核心組織、積極公民、即興鄉民的力量,在一波波網路公民行動中相加相乘,終於在太陽花學運撼動政局。早在九合一大選前,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管中閔就坦承:政府過去都跟產業公協會溝通,現在形成另一個(網路)社群,政府要學習如何跟新社群對話(曾桂香,2014年7月28日);九合一大選揭曉,行政院長江宜樺為執政黨慘敗辭職,毛治國繼任閣揆,毛揆一上任就高度重視網路力量,宣示要在半年內運用開放資料(open data)、大數據(big data)與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來創造雙向溝通、優化政府施政(林安妮,2014年12月23日);連馬英九總統都承認:「在網路串連、青年發聲的主旋律之下,整個社會有了一股全新的脈動」。
不過,網路公民行動發展僅僅二十年,儘管展現驚人能量,但仍有網民不夠穩定、組織不夠扎實、參與不夠徹底等問題。
一、網民不夠穩定:網民通常基於義憤參與抗爭、一擁而上,但在激情過後又容易一哄而散,例如:搶救樂生院在高潮時有五千人走上街頭聲援,但高潮過後只剩樂青成員持續行動,二〇一四年捷運機廠施工導致樂生僅存的院舍裂縫擴大,樂青擔心有走山危機,決定到台北市政府請命,但這場抗爭只剩百人參加(公庫,2014)。在網民忽來忽去的背景下,公民行動要持續進行,高度依賴核心組織成員的堅持。
二、組織不夠扎實:美國學者圖費克奇(Zeynep Tufekci)指出:「在互聯網出現之前,繞過審查或者組織抗議活動需要做一些單調乏味的組織工作,而這些工作也幫助建立了決策機制,和讓勢頭持續下去的戰略。如今,各種運動可以直接跳過這個步驟,但這通常對他們有害無益」(轉引自Friedman, T. L.,2014, May 21/王湛譯, 2014年5月21日),換言之,網路能夠讓一群有共同目標和默契的人,快速集結成「無組織的組織」來推展行動,但「無組織的組織」常常只是自由來去的臨時組合,難以形成具有革命情感、能夠長期規劃的扎實組織。
三、參與不夠徹底:美國學者納伊姆(Moisés Naím)說:「在大規模的街頭抗議活動的背後,很少有着一個運轉良好的、更加長期的組織,能夠跟進抗議者的訴求,承擔複雜的、面對面的、枯燥的政治工作,而這些工作才會為政府帶來真正的改變」(轉引自Friedman, T. L.,2014, May 21/王湛譯, 2014年5月21日)。以台灣為例,抗爭者的訴求即使被當政者接受,最終仍得在政府的行政和立法體系內落實,可是政府正是當初問題的製造者,若沒有長期組織監督政府,抗爭訴求不可能真正實現、政府不可能真正改變。
所幸,網路公民行動者注意到這些問題,越來越多人願意投入「複雜的、面對面的、枯燥的政治工作」。
一來,許多既有組織,本來就積極投入實體政治抗爭,例如二〇〇四年創立的樂青。
二來,網路公民行動也催生了新興組織在實體世界奮戰,例如在二〇一三年掀起白衫軍浪潮的公民一九八五行動聯盟要角另行成立「沃草」社會企業,投入國會監督等工作;又如二〇一四年太陽花學運的參與者,分別成立島國前進、民主鬥陣等組織,持續推動兩岸協議監督機制、公民參與憲政改革等訴求。
三來,部分公民行動者甚至投入新政黨的創建工作,例如二〇一五年一月成立的時代力量黨,和三月成立的社會民主黨。
展望未來的網路公民行動,可望走向網上靈活、網下踏實的虛實整合路線,若能穩健發展,將能越來越強力地撼動社會、改變政治、落實改革
網路公民行動的集體演化 - 阿孝札記 http://bit.ly/2PP33wl


2014年 4月 1日
香港觀察:五十萬這個數字 - BBC News 中文 https://bbc.in/2MgS1Oc
太陽花運動是一場由學生發起的反服貿運動,輿論幾乎壓倒性支持學生一方。
在風雨飄搖的三月天,海峽對岸的太陽花運動,一個星期多以來牽動香港人的情緒。香港人對台灣的情意結,由從前的瞧不起,到今天的羨慕,也印證了香港本身的盛衰榮枯。香港羨慕台灣的「小確幸」和「小清新」的生活方式,更羨慕彼岸可一人一票選總統的民主政體,這無一不是香港爭取多年無望,但在彼方實現了的願望。
是政情不一樣?還是香港人爭取的方式不對?或是決心不夠?
五十萬人的激情還在嗎?
不少人也把台灣的太陽花運動和蘊釀多時但仍未發生的「佔領中環」比較。太陽花運動是一場由學生發起的反服貿運動,由最初佔領立法院,再佔行政院,輿論幾乎壓倒性支持學生一方。至數天前出現另一高潮──五十萬名市民(警方估算則是十一萬多人)從四方八面湧至凱達格蘭大道上集會,是台灣有史以來參與人數最多的集會之一,令總統馬英九及行政院長江宜樺也要親自坐鎮關注事態。
這邊廂,香港各社運界人士也不氣餒,自我激勵。台灣有五十萬人上街嗎?我們也曾有過!十一年前不就一呼百應,五十萬人上街示威反二十三條立法?台灣有學運領袖林飛帆嗎?我們也不弱,曾有黃之鋒,而且還是個中學生!
台灣的太陽花運動能否開花結果,現仍是未知之數;可是,香港的五十萬人上街示威,卻仿如隔世,是2003年的事了。這十一年來,民主沒有遍地開花,反而不進則退。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日前強調,北京有權責決定香港政制發展,普選之路遙遙無期。香港可以像台灣般高呼「台灣的未來應該由我們自己決定」嗎?林鄭月娥卻說:「一錘定音」,香港就像已判了刑。
大家自覺不自覺的,也習慣了看北京的喜好。結果如何,有目共睹。凡北方不喜歡的敏感詞,也逐漸伸延至香港。「台獨」、「法輪功」等不在話下,在媒體幾乎不復討論,就連在大學校園內張貼支持台灣學運的標語也被撕掉。香港淪落至此,還有反擊的能力嗎?大家心中不禁問,香港仍有號召五十萬人上街,向一切的不公義說不的能耐嗎?
「和理非非」的緊箍咒
台灣一夜就佔了立法院,香港的佔領中環卻部署了一年,仍未有行動,社會輿論亦對佔中行動不看好:政府和中央大力打壓,民間亦沒有共識。有人怕社會秩序受到擾亂,有人強調佔中要「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簡稱「和理非非」。然而,即使凖備佔中人士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就是面對一個不講道理的政權,「和理非非」有效嗎?佔中下一步怎樣?政府、中央在普選上不肯讓步又有何打算?繼續佔領?還是和平理性地被移走?然後繼續和理非非地在議會內和媒體上進言寫諌書?
凡在香港念過中學的,都會讀過《左傳》的〈曹劌論戰〉,當中有名句「乎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佔中行動缺了的,正是一鼓作氣的勇氣。看似經過一年時間的精心部署,實際上卻給人書生論政,紙上談兵的印象。
還有一個更令人擔心的情況。在台灣,走上街頭,衝進立法院的,是大學生。在香港,凖備佔中的,都是人約黃昏的「社運大佬」。他們的當務之急,是要去各大學「招募」義工和志士。被喻為社會良心的大學生對香港政情和命運之冷淡,這彷彿就預告了佔中的結果。
還有一些泛民議員,在滂沱大雨下絕食抗議,何其悲情。市民不禁問:「絕食有何用?」的確,由六四天安門至今,沒有一次絕食是有結果的,但絕食是明志最簡易直接的方法,而且最省成本又不犯法。所以,即使面對社會上的冷嘲熱諷,絕食毫不過時。香港人寧願選擇自殘和不奏效的方法,也要死守不犯法、非暴力的底線。看香港傳媒報導台灣學運多著眼於「暴力」、「違法」等問題,就知道,香港人面對真正的抗爭,其實有點害怕。
居港台灣文化人張鐵志說,台灣學生佔領立法院,是激進的策略,但也達其效果。還有一點更重要的,就是台灣的佔領行動,「過程是和平的,但不代表它不違法,由美麗島事件開始就是,沒有汽油彈之類的,不斷有公民不服從的情況出現。」
這正點出了香港人「和理非非」的盲點:武力等於暴力,也等於不和平和非理性。香港人,身段太高貴了,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只有悲情而沒有勁兒的運動,即使再有五十萬人,也難以像台灣般可一呼百應。更何況,香港最引以為傲的五十萬,恐怕已是過去式。
香港觀察:五十萬這個數字 - BBC News 中文 https://bbc.in/2MgS1Oc


看懂香港史上最大抗爭運動 「反送中」
2019/06/17
看懂香港史上最大抗爭運動 「反送中」 | 世界民報 http://bit.ly/2ZjG7bt
16日香港爆發史上最大規模遊行,以抗議香港政府試圖通過「送中條例」修訂案。根據主辦單位「民間人權陣線」16日晚間宣稱有高達「200萬+1人」參與遊行,特意將人數加一是為了向15日在反送中抗議現場墜樓過世的「黃衣男」致意。香港警方估計,遊行路線最高峰人數約為33.8萬人。
雖前一晚特首林鄭月娥在記者會宣布暫緩修訂工作,不過隔日仍然爆發香港史上人數最多的公民集會運動,也迫使香港政府在16日晚上發出新聞稿表示「停止立法會大會對修訂『逃犯條例』的工作」,也重申「並無重啟程序的時間表」,林鄭並向市民致歉,並承諾會以最有誠意、最謙卑的態度接受批評。
不過這份聲明並未回應「撤回」「逃犯條例」的訴求,以及包括不秋後算帳、追究警方執法過當責任及林鄭下台等其他訴求。
這是香港公民所展現的強大意志,紐約時報則表示這是習近平掌權以來最大的政治讓步,不但引發全球關注,也牽動台灣正在進行的總統大選,也深度的表達出香港年輕一代對一國兩制的徹底失望。
整個事件起因於香港政府有意修訂「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俗稱「送中條例」所引發一連串的公民運動;香港政府實際上與多國均簽訂有引渡條約,不過不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或其任何部分」,根據解密資料,英國在1992年為香港製訂引渡協議時,強調「只與司法制度、刑罰制度、人權狀況達標的政府建立引渡關係」,意欲中國法律及人權保障不可信,藉此保障香港司法獨立地位,而97年主權移交後,相關法律仍沿用至今。
不過2018年台灣發生潘曉穎命案,嫌犯陳同佳與被害者均為香港人,陳同佳潛逃回港後,因台港無引渡條例,且香港政府將台灣視為中國一部分,現行法律下無法將其引渡回台受審,因此香港政府在2月以此為由,推動逃犯條例修正,排除不移送至中國條例。
雖「送中條例」中排除經濟犯罪,然香港人普遍對中國法治制度缺乏信心,香港人民開始擔心一但法律修正通過,異議份子或不支持中國政策的人士可能因各種原因遭中國羅織罪名,並由香港移送至中國受審,其言論自由及人身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如同先前「銅鑼灣書局」事件上演,香港的「一國兩制」也將名存實亡。
民主派議員在草案提出後便積極反對,不過在數個月的交鋒中,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聯辦)及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港澳辦)先後表達對修訂「送中條例」的支持,已經引發港人對於特首林鄭能否有效捍衛香港獨立地位的憂心。5月20日,特區政府要求立法會直接12日大會上審議,此時港府並無意與社會溝通。6月9日香港爆發示威遊行,主辦單位民陣宣布參與人數突破103萬人,這是香港97年以後最大的遊行示威。
此時香港政府仍蠻橫以對,中國官方「環球時報」甚至宣稱示威者是西方反對勢力煽動。即使如此,林鄭月娥10日仍表示12日將會把草案交由立法會進行二讀,再度引發各界反彈,香港各界開始發動罷工、罷課等運動;而警方此時行動日漸乖戾,6月11日多名青年在港鐵金鐘站遭大批警察強制搜身,並要求一字排開站在牆邊,而且不准離開,遭民眾拍下後在網路上與納粹德國要求猶太人一字排開接受檢查相互對照,諷刺香港警方與納粹無異。
12日早上大量市民試圖包圍立法會阻止修法,警方發射布袋彈強力鎮壓,並遭媒體拍攝毆打示威者,多名示威者指控警察是刻意朝示威者頭部開槍,警方在警民衝突中拘捕數十名民眾,並派出便衣警察進入醫院逮捕受傷正接受治療的示威者,而香港警方種種超出常規的舉動,讓當地居民一度懷疑這些警察是否真的是香港警察,抑或是大陸公安所為。同時香港警方在事後將抗議事件定調為「暴動」,甚至進入校園逮捕學生;種種行徑引發港人強烈不滿。
林鄭月娥12日還接受電視專訪,節目中一度落淚,並以媽媽無法縱容兒子的任性行為暗批示威群眾。這番言論引發反彈,遭嘲諷任何一位母親都不會對自己孩子開槍,並獲得廣大迴響。
種種荒誕行徑終於引爆香港人的憤怒,16日主辦單位號稱超過200萬人參與,不但交通為之癱瘓,香港人民對特區政府、一國兩制的憤怒也一湧而出。而中國似乎也擔心風波越演越烈,12日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在接受BBC專訪時表示中國並未要求香港修改條例,似乎將問題全部拋給特首林鄭月娥。不過中聯辦在16日仍約見多名人大代表,表達對林鄭月娥的支持,不過最後仍讓林鄭月娥中止法案的進行。
不僅港人高度反彈,包括英美各國也都密切關切,美國跨黨派議員在12日提出「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提議對支援中國政府的政府官員凍結在美財產、並禁止入境等措施,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也表示憂心;而德國外交部則表示聲援示威民眾訴求,並表示送中條例通過的話,德國考慮廢除與香港的引渡協定。
此一事件實際上反映的不只是送中惡法,更重要的是香港在97主權移交中國後僅22年,香港的人權、法治、經濟、社會都已經受到嚴重的衝擊,中國透過龐大的經濟實力滲透香港各行各業;同時利用各種手段威脅利誘反對人士,包括祭出「公安條例」起訴雨傘運動的學生,讓反對領袖無法參與選舉,並將6名民主派議員以就職宣誓不合為由取消議員資格。而「銅鑼灣事件」讓香港人深刻了解到中國明目張膽的到香港把異議人士「被消失」,種種行徑讓香港似乎不再是過去安全自由的香港,香港一國兩制、50年不變也似乎只是一個虛幻的謊言。
外媒分析,香港在過去英國殖民時代所留下的獨立司法及特殊商業環境造就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然而中國逐步摧毀香港特殊司法制度,也讓香港金融地位逐步崩壞。更為重要的是此次一連串抗議事件,參與者多為年輕人,這些年輕人多為香港主權移交後出生,中國近年不斷的推動各種愛國教育,不過年輕人似乎嗤之以鼻。90年後的香港人面對中國經濟進逼,房價上揚,中國人搶購民生物資等事件,實際上加深香港與中國之間的世代矛盾,同時港府推動普通話教學,以及媒體、電影藝術也都自我審查以迎合中國要求,並封殺異議份子,在在加深年輕人對中國反感。部分媒體認為中國透過港珠澳一體計畫,試圖將香港變成中國的一個城市,不再是那個擁有充分媒體與言論自由的香港,在面對毫無自由且希望的社會,年輕世代只好以此表達其心中的無奈與憤怒。這從2017年與2018年香港足球代表隊出賽時,均有出現噓中國國歌事件,中國政府則計畫將國歌法列入香港法律以制止此類行為可以看出,極權國家面對人民的反對意見方式就是消滅反對意見。
香港此次遊行展現香港人民對追求自由價值的意志,雖面對威脅利誘仍勇敢面對,此次抗議保全了香港短暫的自由,部分媒體認為國際社會應共同為香港的自由發聲,不然將面對的是東方之珠的滅亡。而面對中國的威嚇利誘,香港是台灣最好的警示,「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看看香港,想想自己,沒有自由民主和獨立的主權,任何的利益都只是水中月鏡中花,虛幻一場。面對台灣數十年辛苦打拼所累積的自由與民主,台灣更應深深珍惜
看懂香港史上最大抗爭運動 「反送中」 | 世界民報 http://bit.ly/2ZjG7b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