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旨禅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晚年遷居新竹,先於樹林福林堂設帳,後轉新竹青草湖名剎靈隱寺禪修。

蔡旨禅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收錄台灣古典作家蔡旨禪作品 。蔡旨禪,名罔甘,字旨禪,道號明慧。澎湖人,日治時期著名古典詩人,自幼即長齋禮佛,為齋教先天派齋女,一生守貞不嫁,潛心修行。及長,從澎湖宿儒陳梅峰、陳錫如等攻讀漢學,以女性身分成為書房教師,是澎湖史有以來第一位女塾師。曾先後於澎湖、彰化、臺中霧峰、新竹等地任教,靠自己的力量奉養雙親,養活自己。具女性意識,極力提倡男女平權,為臺灣女權運動的先驅之一。師書畫皆擅長,被譽為「澎湖第一才女」。著有《旨禪詩畫集》
她九歲決心皈依佛門、立誓終生不婚,成為名滿文壇的才女!澎湖第一位女漢學先生蔡旨禪風傳媒  2019/12/13 17:23
字級:
她九歲決心皈依佛門、立誓終生不婚,成為名滿文壇的才女!澎湖第一位女漢學先生蔡旨禪
生成五彩大文章,僻島何來此石良?疑是女禍曾煉過,補天剩棄水中央。
堪誇島嶼若崑岡,特產無殊璞玉良。大器一經琢磨就,好同瑚璉共爭光。—〈澎湖文石〉
蔡旨禪的詩寫家鄉澎湖的文石,卻更像在描寫自己。1920年代,日治時期台灣士紳們在各家園林裡講學、辦報,推行現代化的民主自由思想;台灣文化協會左右派分裂吵得如火如荼之際,這位澎湖姑娘已隻身來到彰化教書,把自己書館命名「平權軒」,實踐男女平等的現代化觀念。詩、書、畫精通,教學足跡遍佈台灣西部,澎湖第一才女的稱號讓她從平凡的離島家庭打入當代名士圈。一生未嫁,寄情於創作、投身教職,蔡旨禪是當代重要的詩人,更是台灣歷史上女權運動的先驅
她九歲決心皈依佛門、立誓終生不婚,成為名滿文壇的才女!澎湖第一位女漢學先生蔡旨禪
蔡旨禪九歲就決心皈依佛門,立下終生不婚的誓言(圖/取自維基百科)澎湖女兒成為文壇新秀
傳奇女子的出生也帶有幾分傳奇色彩。蔡旨禪的父母因多年無子而向觀音菩薩禱告,於是就有了蔡旨禪的誕生觀音賜女讓蔡家夫婦對這個女兒疼愛備至,蔡旨禪年幼時父母曾讓她纏足,之後又解開,似乎預示著日後她追求女權、獨立自主的一生。
從小就安靜沈穩的蔡旨禪九歲就決心皈依佛門,立下終生不婚的誓言,旨禪是她自取的字號,表明自己一生修行的心志。從小就不同於眾人的蔡旨禪在1923年拜入前清秀才陳錫如門下學習詩藝,隔年便以〈澎湖文石〉一詩在西瀛詩社的徵詩中拔得頭籌。透過優秀的詩文展露頭角,蔡旨禪的作品開始被刊登上《臺南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等版面,也逐漸在文人雅士中受到矚目。
拜師求學並沒有讓蔡旨禪滿足,當廣大的女性還在家裡燒飯洗衣、侍奉丈夫孩子時,蔡旨禪老早就知道自己絕不要走上這條路。沒有家世牽絆,渴望獨立營生的她開始開張授課,成為澎湖第一位女漢學先生。邊求學邊教書的生活中,蔡旨禪創作不斷,優秀的作品為她帶來了越來越高的知名度,也成為她到台灣本島發展的主因。
在文壇中亮眼的表現加上在教學上建立起的口碑,蔡旨禪的名聲從澎湖傳回本島,她先是受聘到彰化教授漢文,接著又受到林獻堂的青睞,因此聘請她到霧峰林家教授女眷漢文。
獨自出國學畫 提倡男女平等的先驅
詩藝備受肯定,蔡旨禪的詩不但屢屢在比賽中勝出,她也在1947年成為日治時期台灣三大詩社之一的櫟社成員,與當時的古典詩人們相互切磋、以詩會友。除了在文學上的造詣,蔡旨禪在書畫上也頗具天賦,即便她的作品當時已能入選展覽,她仍不甘於現況,在林獻堂的資助下前往廈門,進一步修習美術。離鄉背井,獨自到海外求學的蔡旨禪在當時達到了極少數的女性能到達的成就,她的畫作不僅質量兼備,在日治時期的畫壇中也佔有一席之地。
日治時期的臺灣正在新舊觀念的交會點上,各種現代主義的思潮開始影響著社會風氣。而在女性地位仍普遍低下、受教育的比例少以及難以經濟獨立的社會下,蔡旨禪靠著自己的力量打破這些性別的藩籬。她從未將自己的未來寄託於任何人,當女孩們尋尋覓覓著門當戶對的歸宿時,她教書營生、寄情於詩文書畫中。蔡旨禪主張男女平等的觀念,更在向來以男性為主流的藝文領域中奪得眾人的目光,也被視為當時女權運動的代表。
離鄉多年 再回到澎湖
1955年,離鄉多年的蔡旨禪再次回到澎湖,在昔日教書的廟堂擔任住持,三年後病逝於故鄉,在外闖蕩多年的她,依然以這片土地作最後的歸處。
她九歲決心皈依佛門、立誓終生不婚,成為名滿文壇的才女!澎湖第一位女漢學先生蔡旨禪
澎湖馬公澄源堂(圖/取自維基百科)
被讚為詩、書、畫三絕的澎湖才女,沒有名門望族的出身,也不依靠男人而享榮華富貴,束縛著女性的那條裹腳布才解開,蔡旨禪就向世人證明:女人憑自己的能力也能闖出一番成就。直到今日,我們還能見蔡旨禪近六百篇的詩作被保存至今,不輸鬚眉的文采,重現了當年她揚名文壇的風華。而澎湖馬公市的澄源堂也歷經整修,若有機會行經此地,別忘了來看看百年前這位一代才女。
電腦版 | 她九歲決心皈依佛門、立誓終生不婚,成為名滿文壇的才女!澎湖第一位女漢學先生蔡旨禪 | 生活新聞 | 20191213 | match生活網 http://bit.ly/2RZaq5L
-----------------------------------
蔡旨禪的詩有如一封封書簡,從遠方來到心裡。
蔡旨禪(1900-1958),名罔甘,字旨禪,道號明慧。澎湖湖西鄉鼎灣村人。
「她的詩書畫作品都很受當時人肯定,卻沒想到隨著時間流逝,幾十年來,沒有多少人記得她的存在。」我想起出生於澎湖烏崁的彰師大台文所老師葉連鵬,想起他選注的《蔡旨禪集》一書編後記裡的話語。
鼎灣村就在我的老家附近。我在1960年出生。後來,長達十年的時間,在鼎灣村教寫作
去年,我追索著蔡旨禪的故事。葉連鵬說,蔡旨禪「及長,從澎湖宿儒陳梅峰、陳錫如等攻讀漢學,以女性身分成為書房教師,是澎湖有史以來第一位女塾師。她曾先後於澎湖、彰化、台中霧峰、新竹等地任教。」
她的作品古典詩〈即景〉是她首度離開澎湖到外地的思鄉之作。
「紅即朝暉青即草,不分明處是離愁。」
在那些眼裡可見的紅色與青色之間,有著看不清楚的地方,那就是離愁。
葉連鵬選注寫道:這首詩推測寫於1925年至1927年之間,當時蔡旨禪在彰化設館「平權軒」
我想著蔡旨禪的旅程。
想起她寫的七言律詩〈澎湖文石〉:生成五彩大文章,僻島何來此石良。疑是女媧曾煉過,補天剩棄水中央。堪誇島嶼若崑岡,特產無殊璞玉良。大器一經磨琢就,好同瑚璉共爭光。
是否蔡旨禪曾凝視文石,在那些靈光中,看見女媧煉石補天,看見神話背後的另一段故事。於是,她的詩裡,澎湖文石是女媧補天餘下的。
絕美的想像。
〈澎湖文石〉是蔡旨禪參加澎湖「西瀛吟社」徵詩掄元作品,刊於《臺灣日日新報》第8684號(1924年7月19日)。當時報導記載:女士獲元,尤為僅見。
之後,她以自己的風格寫詩。不隨波逐流,不寫應酬詩作,更讓她的詩在時間裡散發著芬芳。
她設帳教學,經濟獨立,心靈獨立。葉連鵬認為,蔡旨禪呼應著英國女作家吳爾芙(1882-1941)於1929年出版的《自己的房間》,有著自己的身心空間。
時間的橫切面是什麼模樣?
時間的交會處是什麼樣子?
我在彰化的教室裡想著澎湖的古典詩人,想著這些問題。
彼時的澎湖是什麼樣的風景?
「裁剪羅衣素手縫,停針幾度聽疎鐘。深閨寂靜無他事,鎮日惟將刀尺供。」教書之外,蔡旨禪也長於刺繡和女紅,她的〈裁衣〉詩,寫出另一種孤寂。
也許刺繡的孤寂,正是在內心紡織自己。
如同文字紡織著我們。
一整年,讀著蔡旨禪的詩。
蔡旨禪的詩像茶葉在冷泉中緩緩舒張開來。
在2013年的最後一天,在彰化的課室裡,我談澎湖,談寫作與教學,回答學生的問題。
沒有人提到蔡旨禪。
但是,這一整天,我卻反覆想起她的詩,想起她的故事。
是時間的因素嗎?
時間的面孔長得什麼樣?

靈隱寺 (新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32年,蔡旨禪到新竹當漢學老師,後來幽居新竹靈隱寺。1956年返回澎湖。 壹同寺/一善堂/淨業院/鄭如蘭夫人鄭陳潤/如學法師於一九三二年十九歲,新竹高等女學校畢業後,於新竹一同寺出家/少數僅存的唐式建築,一善堂由鄭崇和、鄭如蘭、林汝梅、周其華等捐建具有鄭氏家廟的味道齋堂轉變為民間信仰,道教及佛教的精神/一善堂建築於光緒11年(1885),昭和11年(1936)間進行重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她曾先後於澎湖、彰化、台中霧峰、新竹等地任教。也曾到廈門習畫。」在那個時光裡,她教書、旅行、學習,她裁剪自己的生活風景。
葉連鵬說:「當年我做澎湖文學研究時,全力蒐集澎湖作家的著作,其中蔡旨禪的老師陳錫如的《留鴻軒詩文集》疑似亡佚,我因此嘗試到蔡旨禪圓寂處的馬公澄源堂去找找看,當時雖然找不到該本著作(後來才出土),但該寺住持張枳實師父送我一本她們自印的《旨禪詩畫集》,因此開啟我研究蔡旨禪的興趣。後來我就依照縣誌人物志的記載資料,及張枳實師父的引介幫助,將蔡旨禪生平逐步拼湊,寫了兩篇論文投稿《硓(石古)石季刊》,此後也有人持續做了蔡旨禪研究,讓蔡旨禪其人與作品更具知名度。」
一本書就是一個時空,或是交錯的時空。
葉連鵬的老家在蔡旨禪出生地附近。
追尋蔡旨禪也是追尋自己。
蔡旨禪的詩是寫給時光的書簡,寫給心靈的信。
2013年,我在彰師大台文所的課堂上細述著澎湖。學生追問那些年澎湖的風土,以及有關母土的書寫。
最後一位舉手的學生說:「我沒有問題要問。但是,我想分享一點心得。我的名字和你的小名一樣:梅君。我的母親是新竹縣關西鎮人……」
我愣住了。有個梅君住在新竹。這麼巧。
我出生在澎湖,母親為我取了小名「梅君」。
新竹關西鎮,那是我後來再三往返的地方。
這麼巧,那裡也有個女孩名叫「梅君」。
2013年底最後的一個問題,讓我遇見了另一個自己。
看著年輕的她,彷彿看見時光。
是否我跌進時間的縫隙裡了?
蔡旨禪在新竹時,曾寫一詩〈青草湖即景〉,詩句中有「梅花似錦長開白,芳草如茵好踏青。」美麗的新竹青草湖,寄寓著詩人心懷。
站在時間的中途,往前看是記憶著新竹往事的青春女孩。再回顧,則是蔡旨禪典雅的微笑。
時間繼續往前。
2014年早已來到。
我還在蔡旨禪的詩裡,繼續著書頁中的旅行。忘記了時光。●
【自由副刊】時光書簡 - 自由娛樂 http://bit.ly/2YZfecF
--------------------------
蔡旨禪(1900年4月28日-1958年4月21日),本名罔甘,道號明慧,台灣澎湖人。[1]為活躍於日治時期的女性漢文詩人、澎湖有史以來首位女性漢文先生,為一名虔誠的佛教與先天道信徒。她於大正十二年(1923)至昭和十年(1935)年間,積極從事擊缽徵詩、齋堂教師以及作品發表等。其事蹟屢屢刊登在《台南新報》、《台灣日日新報》、《詩報》、《藻香文藝》以及《南瀛佛教》等報章雜誌,更名列於《澎湖縣志》、《新竹市志》與《文化志》等地方志當中。
生平
誕生傳說
蔡旨禪的父母分別為蔡梗與蔡黃招,夫妻倆以花生油、釀製醬料為業,但由於多年之後仍無子嗣,因而收養一子蔡陣。至於蔡旨禪本人的出世,於《澎湖縣志》中有著如下所引述之極具宗教色彩的記載:
蔡旨禪,諱罔甘,道號明慧,澎湖縣馬公鎮長安里人。父名梗,母黃氏招,禱於觀世音菩薩而孕生,賦性貞淑,天資聰穎,自幼與群兒異,或繡鳳或塗鴉,不事嬉遊,九歲則長齋繡佛
— 《澎湖縣志 ·人物誌》
九歲時的蔡旨禪便已下定決心“長齋繡佛”,並且於其詩作〈誓志〉中更闡發了自己欲盡孝道以及忠貞不嫁的決心[2]。當時台北名士葉友石亦撰詩相贈,以彰顯其孝行,傳為美談[3]。
求學歷程
公元1923年,蔡旨禪成為陳錫如的門下學生。蒙陳氏收錄門下,蔡旨禪撰詩、詞各一表達心中喜悅[4] [5]。在名師的栽培指導之下,蔡旨禪於1924年開始參與西瀛吟社的徵詩,立刻以〈澎湖文石〉一詩拔得頭籌、獲得肯定(見本條目作品賞析);詩壇出現巾幗女才,當時消息曾刊載於《台灣日日新報》[6],而同樣身為澎湖人的顏其碩也曾撰詩三首讚譽她的此般事蹟[7]。除了寫詩作賦之外,蔡旨禪亦憑藉自身的才華,努力習得了“書畫”的技藝,並且曾於一新會二週年的祝賀宴會上,展示自己的書畫作品。然而,蔡旨禪欲更上層樓,因此請託林獻堂幫忙選擇前往深造的中國的美術學校;林獻堂則建議她先跟隨新竹香山的陳進學習繪畫,再前往深造、接受專業的訓練。在霧峰林家的資助下,蔡旨禪於公元1934年5月20日前往廈門美術學校就讀。獨自離鄉背井,蔡旨禪亦寫有數首詩作,紀錄留學中國的點點滴滴。其中,台語與廈門話同屬閩南語的分支,兩者在語法、語彙以及腔調上都極度地相似,使得蔡旨禪不由得於其詩作中闡發了面對“鄉音”的澎派心境[8]。
授業生涯
澎湖澄源堂
1924年4月起,蔡旨禪開始於澎湖澄源堂從事漢文塾師的工作,成為澎湖百年以來首位女性漢文先生。《台南新報》第7963號“澎湖信通”欄刊有其〈巾幗設帳〉的新聞消息:
馬公街西町澄源齋堂。蔡氏旨禪,自幼長齋繡佛,系陳錫如是高足女弟子。工畫能文而書法猶為勁秀,彼郡人士多有持扇奉箋,託人求其書寫者。本月設帳於澄源齋堂,教授漢文。女生及門受業者,計十餘人。該氏每日午後二時必至留鴻軒聽講,四時方面堂授課。故湖海老人,調贈一聯雲:“進作留鴻軒弟子,退為澄源堂先生。”蓋紀實也,澎湖百年來,以巾幗為漢文先生者,當以此為嚆矢。
— 《台南新報》第7963號,大正13年(1924)4月23日,“澎湖信通”,〈巾幗設帳〉。
蔡旨禪一方面至留鴻軒聽講學習,另一方面又於澄源堂設帳開課;她也在此時參與了詩社的交際活動,結交文人雅士、相互切磋琢磨,其知名度也逐漸傳至本島。當時《台灣日日新報》將其與高雄的蔡月華以及王淑寬並稱讚譽為“工韻語,品端莊” [9]。蔡旨禪因此於不久後受聘至本島繼續擔任塾師。
彰化平權軒
在澄源堂設帳教導漢文七個餘月後,蔡旨禪受聘並協同父母親一起遷居彰化郡南郭莊福吉堂教授漢文。[10]本次受聘事件被當時的台灣社會認為是優秀女性的崛起以及男女平權的代表,因此受到大眾注目。也正因為蔡氏努力追求並且實踐男女平等,突破了傳統漢人或者世界固有的“男尊女卑”的觀念;因此,她特別將其書館命名為“平權軒”,以表達“女界振芳名”之理念。在她遷居彰化前贈別澎湖同窗的詩作中,充分錶現了這項進步的思維與期許[11]。
霧峰林家
蔡旨禪於1927年至霧峰林家擔任女家眷的漢文教師,教授《幼學瓊林》、《唐詩合解》等啟蒙漢學。蔡氏與林獻堂夫婦平時交情十分地好,並於1933年3月受邀參加一新會的周年活動,與蔡培火等知名人士一同吟詠祝賀詩詞。1940年開始,林獻堂開始計劃邀請蔡旨禪加入櫟社,她也於1947年1月16日與洪炎秋等十人正式成為櫟社成員[12]。
新竹福林堂 新竹福林堂 贊助教育弘揚淨土 | 宗教 | 人間福報
返鄉與逝世
由於故鄉澎湖的澄源堂在1945年國民政府遷台後,遭到軍人及軍眷侵占。蔡旨禪不忍建物遭受破壞,遂與其兄蔡陣聯手提起訴訟,輾轉歷時多年,直到1956年才終於討回廟堂。[13] 1957年,蔡旨禪重返澄源堂出任住持,可惜曠時未久,蔡旨禪便於1958年撒手人寰,繼任住持由蔡旨禪侄女蔡靜修(即蔡陣之女)接任。[14]
蔡旨禪,諱罔甘,道號明慧,澎湖縣馬公鎮長安里人。父名梗,母黃氏招,禱於觀世音菩薩而孕生,賦性貞淑,天資聰穎,自幼與群兒異,或繡鳳或塗鴉,不事嬉遊,九歲則長齋繡佛。
— 《澎湖縣志 ·人物誌》
蔡旨禅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bit.ly/2s0XO3p


女界振芳名-蔡旨襌
文:鄭美珠
「台灣最早平權運動的女性代表」
蔡旨襌(1900-1958),名罔甘,生於1900年(明治三十三),道號明慧,馬公北甲。自幼嗜畫,長好吟詠,九歲就決定長齋繡佛,曾在名儒陳錫如帳下習漢學,書畫琴棋皆精。澎湖有史以來首位女性漢文先生。她於大正十二年(1923)至昭和十年(1935)年間,積極從事擊缽徵詩、齋堂教師以及作品發表等其事蹟屢屢刊登在《臺南新報》、《臺灣日日新報》、《詩報》、《藻香文藝》以及《南瀛佛教》等報章雜誌,更名列於《澎湖縣志》、《新竹市志》與《文化志》等地方志當中。
1924年(大正十三)在馬公澄源堂教漢文,以維持家中生計,她不同於當時代的閨閣詩人,她們通常出身社會經濟狀況良好的家庭,不論習詩或習畫,其目的多在增進其閨秀氣質。蔡旨禪與她們不同,詩畫是其興趣,也是其謀生的工具,在女性自主意識尚未萌芽的時代,她就立定志向,走入職場。
詩云:「厭聽志弱是釵裙,發憤攻書期出群。不怕養親惟白手,終身計也舌耕耘。」在澄源堂設帳教導漢文七個餘月後,蔡旨禪受聘並協同父母親一起遷居彰化郡南郭莊福吉堂教授漢文。本次受聘事件被當時的台灣社會認為是優秀女性的崛起以及男女平權的代表,因此受到大眾注目。也正因為蔡氏努力追求並且實踐男女平等,突破了傳統漢人或者世界固有的「男尊女卑」的觀念;因此,她特別將其書館命名為「平權軒」,以表達「女界振芳名」之理念。在她遷居彰化前贈別澎湖同窗的詩作中,充分表現了這項進步的思維與期許。
蔡旨禪,〈留別芸窗諸妹〉:
「華筵盛餞故人情,一唱驪歌別淚傾。
珍重吾儕須自愛,總期女界振芳名。」
執教彰化平權軒聲名漸起,爾後受霧峰林家之邀,為其家庭教師。蔡旨禪自覺書畫技能有不足之處,欲更上層樓因此請託林獻堂幫忙選擇前往深造的中國的美術學校;林獻堂則建議她先跟隨新竹香山的陳進學習繪畫,再前往深造、接受專業的訓練。在霧峰林家的資助下,蔡旨禪於西元昭和九年(1934)5月20日前往廈門美術學校就讀。獨自離鄉背井,蔡旨禪亦寫有數首詩作,紀錄留學中國的點點滴滴。入廈門美術專科學校深造,吸收了西洋畫的觀念,配合紮實的國畫技巧,以沒骨及水墨創作花鳥。作品入選第九回「台展」的「優曇花」也頗具創意,是很難得的一位傑出畫家。 蔡旨襌終身未嫁,一以振興漢學為已任,平生尤致力於學佛,抱以己度人的宏願,講經說法,晚年遷居新竹,先於樹林福林堂設帳,後轉新竹青草湖名剎靈隱寺禪修。由於故鄉澎湖的澄源堂在1945年國民政府遷台後,遭到軍人及軍眷侵占。蔡旨禪不忍建物遭受破壞,遂與其兄蔡陣聯手提起訴訟,輾轉歷時多年,直到1956年才終於討回廟堂,1957年返澎接住持馬公澄源堂,圓寂於1958年,享壽59歲,著有《旨襌詩畫集詩刊》。
*文綜合《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三)|文化志》與蔡旨禪女史的生平、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女性觀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旨禪詩畫集》詩作探析、《旨禪詩畫集》書畫探析、日治時代臺灣女性的故事-真實與虛構的交錯等改寫
鄭美珠 - 貼文 http://bit.ly/2PvyVpw


蔡旨禪被讚為詩、書、畫三絕的澎湖才女。(圖左蔡旨禪,圖右澄源堂,取自維基百科)
她九歲決心皈依佛門、立誓終生不婚,成為名滿文壇的才女!澎湖第一位女漢學先生蔡旨禪-風傳媒 http://bit.ly/35wzipb
生成五彩大文章,僻島何來此石良?疑是女禍曾煉過,補天剩棄水中央。
堪誇島嶼若崑岡,特產無殊璞玉良。大器一經琢磨就,好同瑚璉共爭光。—〈澎湖文石〉
蔡旨禪的詩寫家鄉澎湖的文石,卻更像在描寫自己。1920年代,日治時期台灣士紳們在各家園林裡講學、辦報,推行現代化的民主自由思想;台灣文化協會左右派分裂吵得如火如荼之際,這位澎湖姑娘已隻身來到彰化教書,把自己書館命名「平權軒」,實踐男女平等的現代化觀念。詩、書、畫精通,教學足跡遍佈台灣西部,澎湖第一才女的稱號讓她從平凡的離島家庭打入當代名士圈。一生未嫁,寄情於創作、投身教職,蔡旨禪是當代重要的詩人,更是台灣歷史上女權運動的先驅。
圖/截自網路
蔡旨禪九歲就決心皈依佛門,立下終生不婚的誓言(圖/取自維基百科)
澎湖女兒成為文壇新秀
傳奇女子的出生也帶有幾分傳奇色彩。蔡旨禪的父母因多年無子而向觀音菩薩禱告,於是就有了蔡旨禪的誕生。觀音賜女讓蔡家夫婦對這個女兒疼愛備至,蔡旨禪年幼時父母曾讓她纏足,之後又解開,似乎預示著日後她追求女權、獨立自主的一生。
從小就安靜沈穩的蔡旨禪九歲就決心皈依佛門,立下終生不婚的誓言,旨禪是她自取的字號,表明自己一生修行的心志。從小就不同於眾人的蔡旨禪在1923年拜入前清秀才陳錫如門下學習詩藝,隔年便以〈澎湖文石〉一詩在西瀛詩社的徵詩中拔得頭籌。透過優秀的詩文展露頭角,蔡旨禪的作品開始被刊登上《臺南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等版面,也逐漸在文人雅士中受到矚目。
拜師求學並沒有讓蔡旨禪滿足,當廣大的女性還在家裡燒飯洗衣、侍奉丈夫孩子時,蔡旨禪老早就知道自己絕不要走上這條路。沒有家世牽絆,渴望獨立營生的她開始開張授課,成為澎湖第一位女漢學先生。邊求學邊教書的生活中,蔡旨禪創作不斷,優秀的作品為她帶來了越來越高的知名度,也成為她到台灣本島發展的主因。
在文壇中亮眼的表現加上在教學上建立起的口碑,蔡旨禪的名聲從澎湖傳回本島,她先是受聘到彰化教授漢文,接著又受到林獻堂的青睞,因此聘請她到霧峰林家教授女眷漢文。
獨自出國學畫 提倡男女平等的先驅
詩藝備受肯定,蔡旨禪的詩不但屢屢在比賽中勝出,她也在1947年成為日治時期台灣三大詩社之一的櫟社成員,與當時的古典詩人們相互切磋、以詩會友。除了在文學上的造詣,蔡旨禪在書畫上也頗具天賦,即便她的作品當時已能入選展覽,她仍不甘於現況,在林獻堂的資助下前往廈門,進一步修習美術。離鄉背井,獨自到海外求學的蔡旨禪在當時達到了極少數的女性能到達的成就,她的畫作不僅質量兼備,在日治時期的畫壇中也佔有一席之地。
日治時期的臺灣正在新舊觀念的交會點上,各種現代主義的思潮開始影響著社會風氣。而在女性地位仍普遍低下、受教育的比例少以及難以經濟獨立的社會下,蔡旨禪靠著自己的力量打破這些性別的藩籬。她從未將自己的未來寄託於任何人,當女孩們尋尋覓覓著門當戶對的歸宿時,她教書營生、寄情於詩文書畫中。蔡旨禪主張男女平等的觀念,更在向來以男性為主流的藝文領域中奪得眾人的目光,也被視為當時女權運動的代表。
離鄉多年 再回到澎湖
1955年,離鄉多年的蔡旨禪再次回到澎湖,在昔日教書的廟堂擔任住持,三年後病逝於故鄉,在外闖蕩多年的她,依然以這片土地作最後的歸處。
她九歲決心皈依佛門、立誓終生不婚,成為名滿文壇的才女!澎湖第一位女漢學先生蔡旨禪-風傳媒 http://bit.ly/35wzipb
澎湖馬公澄源堂(圖/取自維基百科)
被讚為詩、書、畫三絕的澎湖才女,沒有名門望族的出身,也不依靠男人而享榮華富貴,束縛著女性的那條裹腳布才解開,蔡旨禪就向世人證明:女人憑自己的能力也能闖出一番成就。直到今日,我們還能見蔡旨禪近六百篇的詩作被保存至今,不輸鬚眉的文采,重現了當年她揚名文壇的風華。而澎湖馬公市的澄源堂也歷經整修,若有機會行經此地,別忘了來看看百年前這位一代才女


 蔡旨禪〈凍頂茶〉考釋 吳福助 陳星平 顧敏耀 魏碧瑤* 【作者】 蔡旨禪(1900~1958),原名罔甘,道號明慧。澎湖馬公人。以父母禱於觀 世音菩薩而孕生。九歲即長齋繡佛,十六歲守清門,藉以報雙親恩。賦性貞 淑聰敏,自幼或繡鳳,或圖畫,不事嬉遊。既長,問學於陳梅峰,又蒙宿儒 陳錫如錄收門下,研習詩文。復蒙林獻堂結為詩友,相與講論詩藝,支助學 費赴廈門美術專科學校深造,以及持續拜師習畫,從而詩畫技藝精進。戰後 林獻堂又召其加入櫟社,成為該社創立後第一位女社員。曾在馬公澄源齋堂、 彰化南郭庄福吉齋堂設帳授徒。又曾在新竹鄭家,復應霧峰林烈堂聘為家庭 教師。以執教所得奉養雙親,其才、孝聞名澎湖。曾赴彰化福吉齋堂休養, 拜黃昌英為師,正式皈依先天教派。又曾於新竹青草湖畔名剎靈隱寺靜修。 平居致力佛法,講經開覺,說法啟迷。1957 年返澎,住持馬公澄源齋堂。翌 年圓寂,壽五十九1 。 蔡旨禪一生「繡佛參禪兼設帳,半資菽水半修真」2 ,兼具塾師、詩人、 畫家、齋女身分,為澎湖歷史上首見的才女,一向有「澎湖第一才女」美譽3 , 與張李德和、黃金川、石中英等本島名媛詩人齊名。生平吟詠詩稿,門人抄 錄成冊,附以所作書畫六十二幅,題曰《旨禪詩畫集》,1977 年澄源堂合印 * 吳福助,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退休。陳星平,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 副教授。顧敏耀,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專案助理教授。魏碧瑤,鹿谷鄉農會坪頂 辦事處主任。 1 以上參考:(1)林錫慶編《東寧墨跡》,東寧墨跡編纂會,臺灣寫真製版所,1933 年 5 月。(2)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0-2004 年。(3)胡巨川〈澎湖縣詩社淺探〉,《硓𥑮石》第 26 期,2002 年 3 月。(4) 許雪姬總編纂《續修澎湖縣志‧人物志》,馬公:澎湖縣政府,2005 年。(5)魏秀玲〈蔡 旨禪及其《旨禪詩畫集》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 年 5 月。(6)陳柚均〈陳錫如及其作品研究〉,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2 年 7 月。(7)葉連鵬選注《蔡旨禪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 年 12 月,初版 1 刷。 2 蔡罔甘〈偶成〉,《旨禪詩畫集》,臺北:龍文出版社影印 1977 年澄源堂排印本,頁 92。 3 葉連鵬謂蔡旨禪於大正 10 年(1921)22 歲時,即開始設帳授徒,是澎湖歷史上首位女 塾師。又說:「澎湖未有史上著名的才女;另一方面,除了蔡旨禪之外,澎湖至今還 未有人能夠在詩、書、畫三方面都能得到世人的肯定,因此,筆者認為『澎湖第一才 女』之名,蔡旨禪當之無愧。」見氏選注《蔡旨禪集》,〈導言〉。 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第 17 期 20 行世4 。釋法元為該書作序,讚譽蔡旨禪文才橫溢,志趣清逸,梵行超俗,允 為「佛門棟樑」、「澎湖女傑」。其詩集中,以七言絕句之作最多,或擊缽 徵詩遊戲筆墨,或感時念人抒寫懷抱,其間多傷春悲秋寫景詠物的題材,內 容清新脫俗,饒有詩情畫意5 ,語言溫婉含蓄,自然流暢,可視為臺灣閨閣詩 人的典型代表。集中又有一批涉及佛教信仰,思想平實,說理圓融,為臺灣 佛教文學難得的瑰寶。 【提要】 本詩收於蔡旨禪《旨禪詩畫集》(臺北: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 刊第 3 輯,2001 年 6 月初版,據 1977 年澄源堂發行本影印),頁 26。 凍頂,地屬南投縣鹿谷鄉彰雅村凍頂巷,是一塊海拔 700 公尺的臺地, 茶園面積約 30 甲。所謂「凍頂茶」,原指凍頂山上所在的彰雅村所產的茶, 由於產量有限,擴充到了鄰近的永隆和鳳凰兩村所產。後來由於凍頂茶聲名 遠播,鹿谷鄉其他的村里,包括廣興、初鄉、秀峰、瑞田、竹林、竹豐、和 雅等地的茶園不斷擴充,對外也都稱凍頂茶。推而廣之,其他鄉鎮縣市,舉 凡凍頂型的烏龍茶,也都自稱為凍頂茶。「凍頂」兩字的涵義,從產區名,如 今已延伸為商品名,甚至成為「烏龍茶」的代名詞6 。 凍頂山一帶的海拔高度都在 500 至 800 公尺之間,土壤為洪積母質紅壤 及砂頁岩黃壤,氣候屬於亞熱帶氣候型態,終年雲霧繚繞,非常適合種植茶 樹。其茶種以青心烏龍為主,相傳為清領時期舉人林鳳池由福建武夷山帶入, 製法則以安溪式製茶法為基礎,茶香濃郁,回甘生津,極受各界好評7 。至於 廣義的凍頂茶,其特色則包括:栽種於中海拔地區、茶湯滋味醇厚甘潤而重 喉韻、製成品為半球型、焙火程度為中火到重火、發酵程度屬部分發酵等8 。 4 蔡旨禪遺稿原存放馬公澄源齋堂書櫥,經張枳實師父發現,寄交時在台南的胞兄釋法 元師父出資印行。出版後原稿寄回澄源堂,可惜後來因保存不善,遭白蟻蛀蝕,已被 焚毀。說詳魏秀玲〈蔡旨禪及其《旨禪詩畫集》研究〉,〈緒論〉,國立臺灣文學館, 2012 年 12 月,頁 20。 5 蔡旨禪墓園題辭:「旨趣求詩境,禪安入畫圖。」頗能撮述其一生志趣在於「詩」、「畫」、 「禪」意境的追求,以及其詩作與繪畫相互融通的特色。此題詞應是出自蔡旨禪姪女 蔡瓊音(字振玉,道號靜修)之手。 6 參考陳煥堂、林世煜《台灣茶第一堂課》,台北:如果出版社,2008 年 11 月初版, 頁 124。 7 林劭宇《凍頂烏龍茶發展史之研究》,台北: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1,頁 1。 8 廖慶樑《臺灣茶聖經》,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10,頁 43-44。 文獻整理 21 本詩是針對凍頂茶發源地,也就是凍頂山茶園所生產的烏龍茶,進行歌 詠。根據茶史專家的考述,典型的凍頂茶採收成熟度較高的對口牙,萎凋和 攪拌的程度較重,發酵程度較足。在製茶機器化之前,以腳踩的方式進行布 球團揉,條索稍彎而緊結,成半球型如蝌蚪狀,茶乾呈黃鱔色而油亮,茶湯 金黃。透過烘焙形成特殊的焙火香,香氣內斂沉穩,滋味甘醇,普遍受到愛 茶人士的喜愛。市場稱之為「凍頂氣」,是指其產地香9 。 清領時期纂修《雲林縣採訪冊》:「凍頂山,在縣東三十八里。其山自鳳 凰山分龍,蜿蜒六、七里,路皆平坦。至大水窟頭,束脈聳起。山二、三里, 高低不一。森然屹峙,明媚優雅。巖頭時有白雲封護。居民數十家,自成村 落。巖隈曲徑,多植茶樹。昔藍鹿洲(元鼎)遊臺,曾到沙連,稱此茶為佳品。 謂氣味清奇,能解暑毒、消腹脹,邑人多購焉。」又《鹿谷鄉志‧茶葉志》10 論述鹿谷凍頂茶產業的發展過程,分為 5 期:1.孕育期(清領、日治時期)。2. 萌芽期(1945-1970)。3.成長期(1971-1980)。4.全盛期(1981-1990)。5.蛻變期 (1991-21 世紀初)。全文精簡扼要,考述確實,可參看。 蔡旨禪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在於:(1)運用「扶疏綠葉滿層巒」形象性的 語言,描繪凍頂茶園風光,帶給讀者賞心悅目的圖畫,進行悠游其中的浪漫 想象。(2)援引與茶神陸羽齊名的,茶仙盧仝的典故,透過茶仙盧仝對於凍頂 茶園的讚賞,帶領讀者追求品茗的藝術技巧,進入〈玉川茶歌〉「七碗茶」飄 飄欲仙的最高情境。(3)指出凍頂烏龍茶帶有特殊的品種香與產地香,也就是 茶友普遍追求的所謂「凍頂氣」,它的奧秘其實是源自凍頂山上的茶園,終年 雲霧繚繞,寒氣逼人,反覆不斷地淬鍊而來的。 這首詩內容鮮活有趣,啟發讀者豐富的想像,餘韻裊裊,耐人尋味,充 分透顯蔡旨禪聰俊靈秀的才思。王士禎《帶經堂詩話》有云:「詠物之作,須 如禪家所謂不黏不脫,不即不離,乃為上乘。」此詩庶幾得之。此詩將普遍 獲得凍頂茶友喜愛,成為家弦戶誦的名作,是可以預卜的。 【作品】 扶疏 1 綠葉滿層巒,博得盧仝 2 帶笑看。漫說 3 香葩 4 真氣味,武夷 5 絕頂本凌 9 參考陳煥堂、林世煜《台灣茶第一堂課》,台北:如果出版社,2008 年 11 月初版, 頁 125。 10林獻堂主纂,郭寬福、張富欽、張玉宜協纂,鹿谷:鹿谷鄉公所,2010 年 7 月修訂版。 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第 17 期 22 寒。 【考釋】 1.﹝扶疏﹞枝葉繁茂分披的樣子。 2.﹝盧仝﹞唐代詩人,(西元 795?~835)自號 玉川子,范陽(今北京、河北保定一帶)人。 博學工詩,朝廷曾兩度徵為諫議大夫,皆避 而不就,隱居於少室山,在甘露寺之變時, 遭株連處死,著有《玉川子詩集》。其名作 為〈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最為人熟 知的段落是:「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 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七碗喫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 清風生。」極贊茶之妙用。後即以「七碗茶」 作為稱頌飲茶的典實。蘇軾〈六月六日以病 在告獨游湖上諸寺晚謁損之戲留一絕〉:「何 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3.﹝漫說﹞別說,不要說。唐司空圖〈柳〉:「漫 說早梅先得意,不知春力暗分張。」 4.﹝香葩﹞葩,花。此處代指茶香。 5.﹝武夷﹞山名。在福建崇安縣西南。相傳有 漢武夷君居此,故名。其山綿亙百二十里, 有三十六峯,三十七巖,溪流繚繞其間,分 為九曲。道書稱為第十六洞天。所產茶名「武 夷茶」,其中佳品為烏龍、鐵觀音。參閱《寰 宇通志‧建寧府‧山川》。此處代指鹿谷凍 頂。傳說鹿谷凍頂茶,是源自清領時期引入 的福建武夷山青心烏龍種壓條茶苗。 【散繹】 長著繁茂綠葉的茶樹,種滿了層層山巒,如果是唐代的盧仝前來看到這 個可愛的茶園風光,想必也會點頭微笑吧?人們不要只是稱讚著這裡生產的 茶葉香氣撲鼻,那可是經歷了山頂寒冷雲霧的一番淬煉呢!



澎湖第一才女蔡旨禪自勵詩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5581/4/12025104.pd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