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後裔-楊姓、方姓  姜太公後裔-源於姜姓齊國公室的四大望姓-高、國、盧、崔/炎帝神農氏姜榆罔+姜太公的祖先/萬家姓: 姜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30年薪水投入買收藏品 楊儒賓買到太太跟他劃清界線
30年薪水投入買收藏品 楊儒賓買到太太跟他劃清界線 | 大學研究所 | 文教 | 聯合新聞網 http://bit.ly/33YQToj
2019-12-07 14:44聯合報 記者張雅婷/新竹即時報導
清大教授楊儒賓收藏品眾多,從明清字畫到當代書法,一件就能賣出上千萬元。今天楊儒賓、方聖平伉儷將他們收藏的兩千餘件1949遷台歷史文物捐贈給清華大學,作為即將設立的清華大學文物館鎮館收藏。楊儒賓也因痴迷於收藏,買到向銀行貸款、跟太太借錢,「後來太太跟我畫清界限,規定不能再拿她的薪水去買文物」。
楊儒賓自1987年起任教清華大學中文系,領到第一筆薪水,就幾乎全投入收藏,加上寫稿的收入及專業文史訓練的獨特眼光,收藏愈豐愈精,楊儒賓說,教書30載一直住在學校宿舍,直到去年才買下生平第一間房,「房子不重要嘛,我住研究室也可以,錢還是要花在自己覺得有意思的東西上」,生活簡樸的他,甚至不用行動電話,完全把薪水投入在買收藏品,他說,當年1個月薪水6至7萬元,可以買3幅于右任的字,但收藏像是不良嗜好,跟無底洞一樣,栽進去就爬不出來。
因痴迷於收藏,買到要向銀行貸款、低頭向太太借錢,楊儒賓笑說,後來太太跟他畫清界限,規定不能再拿她的薪水去買文物。而將畢生珍藏捐給清華大學,對楊儒賓而言是再自然不過了,「這些都是用清大薪水買的嘛,國立大學的經費又來自人民繳的稅金,我只是把這些原來屬於他人的文物再回饋給清華與社會,兩不相欠」。
方聖平表示,感謝奈良教育大學教授谷川雅夫促成這批文物蒐集最重要的幕後功臣。方聖平也說,今天以「嫁女兒」的心情將這批文物捐給清華大學,相信清華是這批文物最好的歸宿。清大文物館籌備處主任、歷史所副教授馬孟晶表示,得到楊儒賓、方聖平教授的慨然捐贈,清華已展開文物館的籌建規畫,作為典藏這批文物珍品之所。文物館預計明年中動工,2022年完工對外開放。
楊儒賓把任教清大30年的薪水都投入文物收藏,今天則將畢生收藏捐贈給清大。圖/清大...
30年薪水投入買收藏品 楊儒賓買到太太跟他劃清界線 | 大學研究所 | 文教 | 聯合新聞網 http://bit.ly/33YQToj


楊儒賓(英語 : Yang, Rur-Bin,1956年-),臺灣臺中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其學術研究以中國思想為主,曾任韓國外國語大學講師(1985-1986)、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87-1993),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教授(1993-2018)、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社務委員,現為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2018-)。曾為日本東京大學、九州大學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訪問學者。2011年11月成立臺灣中文學會,並擔任理事長。[1]
2011年3月曾參與TVBS的政論節目《新聞夜總會》。[2]
2013年10月19日與學者賴錫三、何乏筆(Fabian Heubel)及蔡英文於鹿港鎮公所主辨的「鹿耕論壇:在臺灣談中華文化問題」進行對談。[3][4][5]
《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年)
《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1991年)
《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
《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1949禮讚》(臺北:聯經出版,2015年)
《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2016年)
《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臺北:聯經出版,2018年)
《道家與古之道術》(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年)
譯著
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下冊,頁29-363。
卡爾·榮格:《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臺北:商鼎文化,1993年)
史泰司:《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
米爾恰·伊利亞德:《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年)
尉禮賢、榮格、湯淺泰雄:《黃金之花的祕密:道教內丹學引論》(臺北:商鼎文化,2002年)[6]
江文也:《孔子的樂論》(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年);再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編著
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與黃俊傑合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與林安梧合編:《地藏王手記︰蔣年豐先生紀念集》(礁溪: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1997年)
主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1年);再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主編:《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與張寶三合編:《日本漢學研究初探》(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再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與何乏筆(Fabian Heubel)合編:《身體與社會》(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
與張寶三合編:《日本漢學研究續探:思想文化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與祝平次合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與祝平次合編:《天體、身體與國體:迴向世界的漢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與陳華合編:《梅貽琦文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與馬淵昌也合編:《中日陽明學者墨跡:紀念王陽明龍場之悟五百年暨中江藤樹誕生四百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再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與吳國豪合編:《朱舜水及其時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與馬淵昌也、艾皓德合編:《東亞的靜坐傳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主編:《百年人文是怎樣煉成的》(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
主編:《鯤島遺珍:臺灣漢人書畫圖錄》(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
主編:《瀛海掇英:臺灣日人書畫圖錄》(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
主編:《自然概念史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外譯
山田明廣譯:〈異議の意義─東アジアの反理學思潮を論ず─〉,收錄於井上克人、黃俊傑、陶德民編:《朱子學と近世・近代の東アジ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家族
臺北農產運銷公司董事楊儒門為楊儒賓的遠房堂弟。[7]
藝人楊伊湄曾於PTT的文章中暗示其為楊儒賓的姪女,而「伊湄」之名正為楊儒賓所命名。[8]



近二十年來,本校中文系楊儒賓與方聖平教授伉儷,持續收藏了東亞儒學相關的文物,包括書畫、檔案、地圖文書等,超過千件珍貴資料。其中部分藏品曾多次在日本與台灣展出,甚受注目與好評。二位教授因長期任教清華,基於對清華關愛,有意捐贈珍貴藏品,以催生清華博物館,豐富清華在人文領域內涵,打造清華的公共形象。但有鑒於博物館籌設費時,本校為表示與兩位收藏者的合作誠意,乃決定於11月3日上午10:00先簽訂合作協議的備忘錄。本校陳文村校長除深感楊教授與方教授的心意,也很肯定清華博物館的構想,因此請張石麟副校長邀集校內同仁(人文社會研究中心黃一農主任、李家維教授、吳泉源教授、藝術中心劉瑞華教授、圖書館謝小芩館長及校園規劃室李雄略主任)著手進行清華博物館之籌備,並於今年五月份會議中決議,除邀請學者專家做藏品評鑑,亦舉辦公開展覽,向全校師生介紹這批珍藏。首次校內展覽,定名為「台灣在東亞:清大博物館催生展」,並已於10/28在清華大學藝術中心開展,展期至11/07(五)為止。此檔展覽共分七個子題:1.台灣書畫。2.巡撫及總督墨跡。3.日華交流書畫。4.中國儒者墨跡。5.東亞學者翰墨。6.地圖、地契與文書。7.民國學術檔案。由標題中,欣賞者大致上可以看出展覽的特色,它是立足在台灣,以東亞為範疇,以文化史、思想史為脈絡的收藏展。而展覽副標題是:「清華博物館催生展」,校園博物館是學校大事,應當獲得全校師生的同意,成立與否,理當共決,所以真正的催生者是清華的師生,這些展品只是引子,可視為適時而至的「增上緣」。楊教授與方教授盼望學校有一座很好的博物館,也企盼有完整的配套機制,同時希望博物館的藏品的質量可以更高。此檔展覽與其說是展覽,不如說是呼喚。它呼喚一座可容身、可長可久而且可遊心賞目的公共建築,也呼喚能招攏幾件令人難忘的名品。楊儒賓教授指出,他從來沒有想到會成為「收藏家」。當第一次聽到一位古董商向他的朋友介紹道:「這是楊某某,收藏家。」雖然知道是在介紹自己,卻仍然不自主的尋覓,到底那位收藏家在哪裡?佛說:諸法因緣和合而成。如果真可以稱得上收藏家的話,也都是由諸多因素匯合而成的。他表示特別要感謝妻小容忍他的不顧家計,成為徹徹底底的家庭寄生蟲,因為:「收藏活動是人生最大的排他條款。」所有的薪水就像四月雨季的流水一樣,通常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就流光,但透過貨幣轉換定律,也確實收集到令自己感動的作品。簽約當日,適逢十位中外書法史學者參訪清華,除對此次展覽的珍藏品,大表讚賞外,同時亦一起見證這清華博物館籌設的里程碑,相當難能可貴。同時,當日亦由楊儒賓教授親自導覽,其精闢獨到的解說及收藏故事,除深深吸引並感動所有在場者外,亦引領大家自然融入歷史軌跡。<<楊儒賓、方聖平教授與本校簽署「典藏文物合作協議」 --攜手共為清華
楊儒賓、方聖平教授與本校簽署「典藏文物合作協議」 --攜手共為清華博物館催生【2008.11.03秘書處】-首頁故事:國立清華大學 http://bit.ly/36h2oJn


中國評論新聞:楊儒賓方聖平慷慨捐寶貴文獻 新竹清華典藏


楊儒賓 - 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


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兌現捐出清大相關文物拍賣所得的費用,還加碼10萬元,共105萬元做為清大特藏文物發展基金會基金,期許清大文物館得以早日完成。(記者洪美秀攝)
2015-02-12 16:30:29
〔記者洪美秀/新竹報導〕清大中文系教授方聖平與楊儒賓,日前將國學大師陳寅恪等人在內的9件清華名人手稿文物交付公開拍賣,還宣布只要得標者在拍賣後3個月內將文物捐給清大,就捐出拍賣所得,兩人今天兌現承諾,還加碼10萬元,共捐出105萬元和5件文物給清大,做為特藏文物發展基金會基金,讓此事傳為美談。
楊儒賓與方聖平夫婦表示, 多年來他們收藏許多文物,已在2008年11月與清華校方簽訂「典藏文物合作協議備忘錄」,期許清華能籌設文物館,日前他們透過公開拍賣清華名人手稿文物,也承諾捐贈者若再回贈給清大典藏,就捐出拍賣所得給校方,期許透過文物典藏,保存這些文物。
清大校長賀陳弘說,在兩位教授和多名企業家校友支持下,清華文物典藏有了美麗的開始,校方已設置「特藏文物發展基金」專戶,並責成圖書館成立文物館籌備處,展開文物館規劃事宜。
清大表示,兩名教授精心挑選的9件清華名人手稿文物已在去年11月21日一場拍賣會中全數拍脫,他們捐贈給校方典藏的5件文物有「董作賓關於殷墟第七次發掘致傅斯年、李濟通信」、「董作賓殷曆譜殘稿條幅」、「高去尋、張其昀、鲁子惠致李濟信札」、「羅家倫書法」、「葉公超墨竹」。
楊儒賓說,感動校友在短短幾天就動員籌資,並將拍得的文物捐回清華,未來這些文物將在清大典藏,期許清大文物館早日成立。
清大教授捐手稿文物拍賣所得當基金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bit.ly/38ggVXk

《捐千件珍藏》清大教授楊儒賓 催生清華博物館
清大中文系教授楊儒賓收藏的文物中有知名書法大師何紹基的墨寶,很具典藏價值。(記者洪美秀攝)
清大中文系教授楊儒賓收藏的文物中有知名書法大師何紹基的墨寶,很具典藏價值。(記者洪美秀攝)
2008-11-10 06:00:00
〔記者洪美秀/竹市報導〕農夫家庭出身的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楊儒賓,尊崇儒家思想,在妻子方聖平支持下,義無反顧投入書畫、文物的收藏,20多年來傾家蕩產,兩人從合買一張唐卡開始收藏文物,如今上千件的文物,都捐給清華大學,希望為清華博物館催生,兩人的無私,展現學者風範。
楊儒賓與方聖平3日與清大校長陳文村簽訂「典藏文物合作備忘錄」,希望為清華博物館催生,校內人文社會研究中心黃一農院士與多位教授都出席,讚嘆兩人所收藏的文物,早已是個小型的博物館。
楊儒賓說,20多年來,他對家庭沒有貢獻,將所有薪水都投入文物的購買與典藏,其間亦有上當受騙情形,但隨著鑑賞力的提升,他收藏到許多清末、民初及日治時代和民國抗戰時期重要的文件,這些文件的收藏,有時透過友人,有時從拍賣會而來,他只要聽到文物,眼睛就會發亮,充滿熱情。
楊儒賓日前在清大展出部分收藏品,展示的文物以東亞為範疇,並以台灣為立足點,有台灣書畫、日治時代的巡撫與總督墨跡、日華交流書畫、中國儒者墨跡、東亞學者翰墨、地圖、地契及文書,及民國學術檔案等,上百件的文物中,有伊藤博文的墨跡、唐景崧及川島芳子、後藤新平及安藤利吉等數十人的墨跡,每幅墨跡都很珍貴,更是無價之寶,亦讓人有如進入歷史洪流般,深受感動。《捐千件珍藏》清大教授楊儒賓 催生清華博物館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bit.ly/2PmFIjZ


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新竹登場
2015-07-11 00:36:46
“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與會來賓合影留念,左起:新竹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林福仁教授、姜紹祖後裔姜博文新竹清華中文系教授方聖平、清華中文系教授楊儒賓、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台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理事長朱茂男、前新竹市長蔡仁堅、清華圖書館副館長孫宏民教授。。(照片:新竹清華大學提供)
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楊儒賓教授(左一)在“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為觀眾逐一導覽解說,吸引觀眾駐足欲罷不能。(照片:新竹清華大學提供)
“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在新竹縣文化局縣史館特展室登場。(照片:新竹縣政府提供)
此次展出文物共有“圖繪戰爭”、“殖民海桑”及“烽火尺牘”三大類,包括錦繪、書畫、尺牘、軍士征伐日誌。(照片:新竹縣政府提供)
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新竹登場 http://bit.ly/34ZZJmX
“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照片:新竹縣政府提供)
“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照片:新竹縣政府提供)
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照片:新竹縣政府提供)
此次展出文物共有“圖繪戰爭”、“殖民海桑”及“烽火尺牘”三大類,包括錦繪、書畫、尺牘、軍士征伐日誌。(照片:新竹縣政府提供)
“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在新竹縣文化局縣史館特展室登場。(照片:新竹縣政府提供)
  中評社新竹7月11日電(記者黃文傑)今年正逢乙未抗日120週年,新竹清華大學圖書館與文物館籌備處主辦“東亞百年巨變: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10日在新竹縣文化局縣史館特展室舉行開幕,展出該校中文系楊儒賓與方聖平教授收藏的50餘件珍貴文物,並邀請乙未抗日人士姜紹祖的後裔共襄盛舉。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戰清軍潰敗,翌年雙方簽訂“馬關條約”,台澎被割讓給日本,隨後以勝利者姿態登台的日軍卻從北到南遭受激烈抵抗,史稱“乙未抗日” 。
  楊儒賓教授指出,甲午戰爭是近代東亞史的分水嶺,乙未抗日則是甲午戰爭的延伸。針對這兩場戰役,很多前人研究都從民族主義的角度切入,但他在20餘年來收藏文物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不同的觀點,以跨過民族主義界線的角度思考這兩場戰爭的意義。
  他說,這兩場戰役,既是近代東亞受到西洋刺激後,第一次現代化的總結,也是西方與東方相遇之際,東方原本已具雛形的現代化節奏遭西方驟然打斷,不僅是台灣歷史重大轉折,更牽動東亞諸國的命運,影響深遠超過百年之久。
  楊儒賓表示,中、日兩國面對西方的船堅砲利,早已各自展開現代化,日本複製當時列強的殖民帝國模式取得勝利,中國則在戰敗後加速步伐,各種變革方案紛紛出籠,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與孫中山、黃興的革命,都是源於甲午和乙未的影響;中國近代最重要的啟蒙思潮發動者嚴復,也因甲午戰敗的刺激而著手大量譯述西方見聞。
  台灣在乙未年淪為新興日本帝國的殖民地,既是甲午戰爭直接受害者,也是乙未戰役當事者,期待透過展出文物,反思甲午戰爭與乙未抗日之歷史意義,進一步深入關照台灣當前的處境。
  此次展出文物共有“圖繪戰爭”、“殖民海桑”及“烽火尺牘”三大類,包括錦繪、書畫、尺牘、軍士征伐日誌,以及不經意間透露領地想像的地圖等不同類型的文物,帶領觀眾貼近甲午戰爭與乙未抗日的歷史人物,一窺當年新興日本帝國的殖民觀點、軍旅生活點滴與台灣印象,以及在地文人身歷其境的感受。
  其中“圖繪戰爭”精選相關錦繪14件,透過畫師的生動描繪,依時間主軸完整呈現甲午戰爭的起點。
  1894年7月豐島海戰,以及後續的成歡、牙山及平壤等戰役,旅順、威海衛失陷以迄1895年4月馬關談判議和,也包括1895年3月間日軍近衛師團攻占澎湖,以及5月底日軍從澳底登陸之後,從北到南在基隆、新竹、彰化、台南遭逢強烈抵抗,一路苦戰的征伐過程。
  “殖民海桑”精選與甲午、乙未相關的書畫、文獻與地圖30餘件,呈現日本治台官僚的心態觀點,以及台民士紳面對戰爭與台灣被割讓的心境轉折。
  楊儒賓指出,代表日方締結馬關條約的伊藤博文,其多件書法作品當中,已經捐贈給新竹清華大學校方典藏的“台灣七律三首”最為珍稀。
  可惜因尺幅極大,受限於展場空間有限,此次無法展出真蹟。
  這是伊藤博文於1896年巡視台灣時,手書的作品,字裡行間展現顧盼自雄的豪氣,自是不在話下。
  伊藤博文與台灣有關之書蹟,另有“大纛揚揚行書七絕條幅”、“際會風雲楷書七律條幅”與“七州風景草書七絕條幅”於現場展出,皆透露節旄入台的意氣風發,以及“皇威今已及台灣”的嶄新氣象。
  “烽火尺牘”展出日本、清廷雙方當事者的書札與明信片共7件文物。
  除可透過信封上所署地址之寫法,呈現戰爭過渡期間多元繁雜的面貌,更可藉由戰事相關重要人物的信函,貼近關鍵歷史人物的心境。
  好比就任“台灣民主國”總統的唐景崧,於1895年6月初日軍兵臨台北城之際,從滬尾乘船倉促離台,寫給賢婿介侯的信件:“台事遽壞,苦心為人莫諒,從此入山不問世事,亦殊清靜”,從中可見其心緒之無奈。
  李經方在李鴻章於議和期間遭日人小山六之助槍擊後,寫給東京大學南摩綱紀教授的信件中,亦有“經方隨侍東來,碌碌無節,唯冀邀天之福,和局早成,得與明公重話契闊耳”之語,不難想見他期待早日卸下重任的心情。
  而台灣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於1895年11月寫給松田芳次郎的信件,則有“煽動頑愚土民,以抗王師”的措辭,此時正逢台灣平定之際,也是相當貼近歷史現場的描述。
  楊儒賓表示,2014年初他將收藏的部分文物捐贈給清華校方典藏,此次則展出許多和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相關的珍貴文物,從學界研究的角度來說,清華“已經取得甲午與乙未的入場券,尤其是乙未抗日更擁有發言權”,期待校方籌建文物館的目標能夠早日實現。
甲午戰爭乙未抗日紀念文物特展新竹登場 http://bit.ly/34ZZJmX


中國評論新聞:楊儒賓方聖平慷慨捐寶貴文獻 新竹清華典藏


首頁 | My Site 7

清大文物館獲楊儒賓教授捐贈珍貴書畫 近代中日文人交流躍然紙上 | 蕃新聞

2022-06-05_111736

釋文:
莊 君子莊敬曰強, 
小人安肆日偷;然則欲自強者,非莊無繇矣。或有中懷荏苒,外假嚴凝,則色莊矣。
舜水朱之瑜
鈐印:溶霜齋(朱文長形印)、朱之瑜印(白文方印)、楚璵(朱文方印)
說明:
仕宦魯王監國,積極參加抗清活動,南明王後,不願降清,遂於1659年東渡日本。水戶藩儒臣小宅處齋(及小宅生順)前往拜會,因受其人格與學問思想感動,遂力邀朱舜水輔助德川光圀治理藩政,影響水戶學派甚鉅。朱舜水與日本學術、政治和文化各方面的關係密切。本作為旅日時所書。(楊儒賓)
「釋莊」橫幅 | 首頁 https://bit.ly/3NjDIWD

2022-06-05_1113222022-06-05_111311

首頁 | My Site 7


清大文物館獲楊儒賓教授捐贈珍貴書畫 近代中日文人交流躍然紙上 | 蕃新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