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生宗矩 兵法家傳書
柳生宗矩
元龜二年 (1571年) 1歲 誕生於大和國添上郡。
文祿三年 (1594年) 24歲 應德川家康之召,與副宗嚴赴京都,家康納為門下家臣。
慶長五年 (1600年) 30歲 隨德川家康參加會津征伐。九月參戰官員會戰。
慶長六年 (1601年) 31歲 擔任二代將軍德川秀中的兵法師傅。
元和元年 (1615年) 44歲 參加大阪夏之陣,屬德川秀忠陣營。
元和七年 (1621年) 51歲 擔任三代將軍德川秀中的兵法師傅。
寬永六年 (1629年) 59歲 官拜從五位下但馬守。
寬永九年 (1632年) 62歲 擔任德川幕府第一代大目付(官職名),撰寫兵法家傳書。
寬永十三年(1636年) 66歲 受封柳生藩一萬時的大名(諸侯)。
正保三年 (1646年) 76歲 去世。
戰國劍術家柳生宗嚴的五男,侍奉德川幕府三代,並兩次擔任大將軍兵法師傅。在政治、計策與劍術上的造詣都相當的高。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在計策上有疑問時都會去詢問宗矩。
其長子是有名的獨眼劍士柳生十兵衛。宗矩的代表著作為兵法家傳書,可以說是記錄了柳生一族劍術的精粹,值得一探究竟。
在下將介紹柳生宗矩 兵法家傳書
本書分為三篇
一.殺人刀
二.活人劍
三.無刀
由於篇幅問題,在下不希望文章過長,擇各章內容簡化分為三篇發表,希望能將柳生一族兵法劍術之深奧與大家分享。各篇將逐一撰寫完成,請各位多加指教。
兵法家傳書 殺人刀
序
有句古語說:「兵者,不祥之器也,天道惡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其亦所指,太刀、長刀等所謂兵器,是不吉祥的兵器,因為天道是讓人生存、給人活路的一種道,所以戰爭是不吉祥的東西,是違背天道的,勢必為天道所譴。
但卻也包含了另一種涵義,那就是在不得已的情況進行戰爭是合乎天道的,有時後,一個人的不義,可能會使無數的人受苦。這種情況,殺一個人就意味拯救成千上萬的人。這難道不是「殺人刀及活人劍」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兵法是一種學問,在一對一的決鬥中,只有一個勝者,輸贏中的得失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就兵法而言,只講述一對一決鬥的方法,是非常小的兵法。當個人的勝敗關係到整體的得失時,這就是合戰中的兵法了。兵法的理論在決鬥還是合戰中都是一樣的,在心中運籌帷幄,假想對戰的情形,分析勝利失敗因素,叫做「心中的兵法」。在兵法理論中,即使在和平的時候,也不忘記戰爭的可怕,注意觀察形式動向的變化,這是理論中最重要的一條。
認為兵法只是用來殺人的,是一種偏見。兵法並不是用來殺人的,而是用來消滅罪惡的,滅一人之惡而使許多人能生存,這就是軍略。
大學
大學講究的是格物和知至,探究世上一切事物,了解萬物根本道理,就能做一切事情。因此,認清萬物之原理,掃除心中迷惑和障礙,就能駕輕就熟,應付自如。當你忘了所學的一切,炳棄所有的經驗,達到心中無誤的境界,自然和大道融合為一,就是「道的最高境界」。
情緒與意志
意志是內心的態度,而內心的意志流露在外就叫情緒。如果情緒過於氾濫,失去控制,就容易犯錯,因此無論情況如何,務必保持冷靜,只有這樣,你的意志才不會被情緒所左右。
表象和意圖
表象和意圖是兵法中的基本要領,它是指靈活運用兵法策略,先用假像迷或敵人,再用真實行動來攻擊敵人,這就是利用欺騙的假象來獲得真正的利益。佛學中,這就叫做方便門,即採用欺騙、使詐等手段,只要最後能得到真實,那所有的虛假都成為了真實。
打草驚蛇
出奇不意,攻其不備,以掩藏更深的目的,使敵人驚嚇,即使手中無劍,也不會被打敗。敵人之劍即為我劍。這就叫伺機而動。
觀敵之機
觀敵之機是指把握敵人即將開始行動之前的瞬間,做出相映的行動。在禪學中,這是一種特殊理念,即為「動」。看到對手心理的隱密的活動,並伺機攻擊,這就是觀敵之機的戰術。
心、身的攻勢和守勢
當身體取攻勢時,心要保持守勢。如果身心取攻勢,就容易衝動而犯錯,身取守勢,是爲了要讓敵人出手,然後擊敗他,這同樣可以解釋為身取守勢時,心要保持攻勢,根本道理是一樣的,不管任何狀況,只要能誘使對手行動,就能獲勝。
利用心態的變化
刻意向防守之敵展示新中各種念頭,藉以察覺敵人內心變化。你可以利用這種心態變化取勝。
雙關法
看見,然後把眼神移到一邊,它的意思是不要把視線固定於一點,保持靈活。
打和挨打
如果敵人劍出手而沒有擊中目標,那這一劍就叫做死劍,你就可以格擋它,並打出致命一擊。當你一出劍時,不要把心停留在它上面,不考慮有效與否,你要做的只是再三的出手,反覆的進攻,絕不給敵人抬頭的機會。
聆聽風聲和水聲
是指把進攻之心,掩藏在平靜的外表下。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外表卻依然鎮定沉著,就能達到內外交融的極意境界。
病與去病
病就是各種紛亂之念,考慮如何取勝,如何克服自我,甚至想要去除自身雜念的作法,都稱為病。而對病不以為意,不必多想,保持自由自在,無所拘束,不受外界影響和干擾,就是達到了無念的境界。
平常心
有僧問先哲:「什麼是道?」先哲回答:「平常心是道」。世間之事,唯以平常心待之,才能達到人生的境界。如果刻意而為,一切將不易掌握,只有以平常心待之,雜念便會一掃而空。無心並非一切無心,只是懷平常心而已。
自由心
將心任意遊走,卻不會駐留和牽礙在任何地方,正如水中倒影,就算有千波萬浪打過,它也不會有絲毫移動。當具備這種自由解脫之心,你的行動就能獨立無礙了。
兵法家傳書 活人劍
有無的韻律與有無的存在
老子的論述中,有「常有,常無」之說。有是永遠存在的,無也是永遠存在的。當有被隱藏時,就變成了無。當無被顯示時,就成為了有。雖然我們認為某件事不存在,一旦它被揭發,就成了有,而當它被隱藏,變成了無。因此,有和無只是表現為顯、隱的不同,本質是一樣的。
如果存在的是有,就應見此有而打有,如果存在的是無,則應見此無而擊無。如果不能明察戰鬥中的有和無,即使把百種劍技都用的完美無缺,還是不能夠取勝。
神妙之劍
即「精神」和「異象」。「精神」是內在的特徵,「異象」則是外在的表現,精神是思想的主人。內在的神支配外在的思,而外在的思,又支配者精力。爲了神,如果思留在某地,它的作用就沒有發揮完全。所以,不能讓神固定在一點上,這個道理不只適用於兵法,也適用世上一切的事務。
對於「神妙」,可以有兩種解釋,即神和思。
步子
步子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必須以一種平和的、隨意的方式邁步。故意抑制自然的動作,表明了你的心神比動作還亂。只有以平常心看待,不受動搖、不受干擾,才是最好的選擇。
何為水中月、神妙之劍、疾病之擾、身體與手足?
水中月是指決鬥中的架勢選擇,和敵人保持一定的距離,考慮運用各種兵法策略。
神妙之劍是指自身位置的選擇,身體手足指觀敵之行及自己之反應。去除病擾,目的是爲了察情。所以,最基本的事情是去查知對手在將發未發之際的微小動作及心神意象,其中關鍵是斷念而非棄心。
心像水中月、身如鏡中影
水映月影,鏡照人形。事物在人心裡的投影,就像月亮在水裡的投影一樣,是瞬間的反應。神妙之劍的位置就彷彿水面,而你的心可比為月亮。神妙之劍的位置可以映出心之影。心動,形動,形隨心動。
收心
「收心」說的是,當你刺出一劍之後,如果想者自己已經擊中目標,你的心就會因為惦記這個念頭而停止不動,就會變得心不在焉,所以出招之後,一定要即時收心,注意觀察敵人的一舉一動。
論全部去除、空、見心
「全部去除」,就是指徹底除去所有病。這裡的病,指的是「心病」。關鍵是在心病襲來的一瞬間將其去除乾淨。
空,指的是「唯一者」,即是敵人之心。心無形無質,所以稱為「空」。看見「空,唯一者」,就是只看到敵人的心。
見心,是指對手的心可以通過他握劍的手表現出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對手還沒移動之前,就對他發起攻擊。
真心和妄想
妄心,其實是指血氣,是從個人角度和主關方面來說。血氣就是血的流動,當血流上湧時,人的臉色就會改變,並開始動怒。
妄心是心的病障,去除妄心就是去除心病。去除了心病,心就會健康起來,健康的心就稱為本心。如果你按照本心做事,就能更好的掌握兵法的奧妙。當然,這個原則也不例外的和一切事物相通。
兵法家傳書 無刀
「無刀」,不是要你奪走對方的刀,也不是要你爲了顧及自己的臉面,有意做出奪刀的姿態,它是在無刀時,怎麼保全自己、不被對手殺死的一種藝術,和奪不奪對手的刀沒有什麼關係。
「無刀」並非一種空手奪白刃的藝術,而是你手裡無刀,也能夠保全自己,不被殺死,不殺人,我們以不被殺為勝。當你隨心所欲,駕馭一切工具而不怕別人奪走它,才為無刀。
譬如,你路遇強敵,手裡只有竹仗防身,而他卻是長劍在手。這時,你或著憑ㄧ根竹仗將他的長劍奪下,或者,即使你沒有奪下他的武器,卻也沒有讓他的攻擊得逞,兩種情況,你都是勝者。這就是「無刀」的基本思想。
所以「無刀」不是要奪人之刀,也不是要索人之命。倘若對手ㄧ定要制你於死地,這時你才應該奪下他的刀。奪刀不是你的初衷,它取決於你對安全危險的辨察。
大機大用
一切事物皆有「體」和「用」。體就是機,它所蘊含的各種能力,表現在外,就是用。比如,燈是體,光則是它的作用。刀劍是體,劈砍是用。
「大」是一種美稱。源出於大機,禪師到達了一種較高的境界,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身體,不受外界控制,無論他說什麼,做什麼,都合於大道,這就稱作「大神通」,或「大機大用」。而實現大機大用,就是可以隨心所欲不受限制。打破一切規則的束縛,自由自在。
心和物
在闡釋兵法的時候,「境」指的是對手的各種舉動,你的心緊緊隨者對手的每一個動作而改變。比如,對手舉劍向你的時候,你的心轉向劍,如果他以右側急速移動,你的心也轉向右側。這就叫「心隨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這是兵法要旨所在。在任何場合,你都要全神貫注於對手的一舉一動,把已發生的事情至於腦後,任它們如船尾的水紋那樣自然消失,不要在心中有任何牽掛,這就可以視為境隨百幽生。
幽即是幽微神妙、難以察覺,它指的是心不停留於任何一點。在與敵交手時,如果你的心在某個點上停留,你就一定會被擊敗,如果你的心在該動的時候有所遲疑,你就會被殺死。
是和非
龍濟大師曾經對ㄧ群信徒說過「見柱為柱是不見柱,見柱非柱也是不見柱。把肯定和否定的念頭統統排除,才能真正的肯定和否定。」這個道理適用於所有技藝,它的意思是你不要繫念於肯定和否定、是和非的判斷。
對好壞的判斷都是心的病障,如果不排除這些病障,你什麼都不可能做的好。當你去除了肯定和否定之念後,再把肯定和否定的理解化入內心之中,在肯定和否定之中達到更高的境界。
真和假
「即使是真念,也需要破除,更遑論那些妄念。」在這句話中,「真念」指的是真理。一旦你悟到了真理,就不應讓它在心中停留,這就是「即使真念,也需要破除」這句話的意思。悟到真理以後,如果你讓它在心中停留,就會汙染心靈,真理尚且如此,更毋論那些妄念了,你的心理不應該有任何的念頭存留。
看畢一切真哩,盡皆拋去,不要在心中存ㄧ絲痕跡。將它們一掃而空,讓心靈保持空明開闊,以平常心、恬淡的心態做事。如果懷著平常心去射箭,你就會覺得弓箭得心應手,如果懷著平常心決鬥,你就能自如的揮劍。如果有部受任何外物干擾的平常心,做什麼都會很好,反之,就要出問題。比如你想要開口說話,不論說什麼,聲音就會顫抖,你想要在別人面前動筆寫字,手就會顫抖。
平常心就是心中空無ㄧ物,輕輕拭去一切過去的痕跡,這樣,心靈就能夠保持虛空明淨,這就是平常心。讀儒家典籍中的人只關心「敬」,所以很難理解「讓心靈虛空」這樣的道理。「敬」不是認識的最高境界,只是第一步的訓練而已。
柳生宗矩兵法家傳書 @ 隨手轉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ajRd6T
------------------------------
《武士的精神》係由日本闡述兵法與制勝策略的兩部最重要著作《五輪書》和《兵法家傳書》合輯而成。
《五輪書》在日本的地位,就像《孫子兵法》在中國,至今日本企業界經理人仍多採用其中的說法,做為經營決策的指導,甚至美國的哈佛商學院也將本書列為學生必讀書之一。
宮本武藏的著作視兵法為實踐事業,分別從法總論、劍法奧秘、戰略戰術、其他流派與自然之道等方面詳述兵法要義,注重戰鬥中心理動向與耳體動作的研究。在宮本武藏的兵法哲學中,沒有餓虎撲羊,只有伺機而動。戰前,決戰地點的地理形勢、天候、光線動向,乃至一草一木,他必一一細察,審慎考量。宮本武藏並以切身經驗告訴人們:不論做什麼事情,都一定要超過別人;兵法最重要原則的是,即使在極度的混亂中,也要保持內心的鎮定與澄淨。
《兵法家傳書》出自和宮本武藏同時期德川幕府的重臣柳生宗矩之手。他一生的軍事生涯成就輝煌,在其著作中也對畢生經歷的反思有所陳述。《兵法家傳書》分別由〈活人劍〉、〈殺人刀〉組成。〈殺人刀〉代表用以消除動亂和暴力的力量;〈活人劍〉則是指察知與預防即將出現的問題。
這兩部誕生於三百多年前的兵書,不管在日本或是西方國家,均受到商界與管理學家高度的重視,長居Amazon暢銷書榜,不僅是了解日本商人思想重要指南,也是各行各業韜略訓練的最佳經典之作。
武士道/《五輪書》宮本武藏+柳生宗矩《兵法家傳書》
《兵法家傳書》出自和宮本武藏同時期德川幕府的重臣柳生宗矩之手。他一生的軍事生涯成就輝煌,在其著作中也對畢生經歷的反思有所陳述。《兵法家傳書》分別由〈活人劍〉、〈殺人刀〉組成。〈殺人刀〉代表用以消除動亂和暴力的力量;〈活人劍〉則是指察知與預防即將出現的問題。
柳生宗矩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武士,江戶初期曾任德川秀忠、德川家光的兵法師傅。自稱年過五十之後,才領悟兵法奧義,精通「不戰而屈人之兵」之兵法真髓,於1632年完成新陰流的技法與理論集大成的《兵法家傳書》。
《兵法家傳書》與《五輪書》並稱日本近代武藝之書的二大高峰。柳生宗矩明確表示,這些原則,「不僅僅適用於兵法,所有的藝術和科學,所有的生活之路,也都應該這樣要求。」 說得更準確一些,看待兵法的學問,存乎一心,善用者得到大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會用的人,則兵法不過打打殺殺,你死我活。
第一卷 殺人刀
古語說,“兵者,不祥之器也,天道惡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天道是讓人生存,給人活路的“道”,所以戰爭是不吉祥的東西,是違背天道的,勢必為天道所譴。
但是,這句古語中也包含了另外一層道理,那就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進行戰爭,是乎天道的。春風輕拂之時,萬物生長,百花盛開;秋霜降臨之際,落葉飄飛,草木凋零。這是大自然的法則。
天地間萬物的規律都是一致的:走到盡頭了便走向相反的方向,完全圓滿了又會缺損下去。因此,人們可能會因犯罪而得到好處,而作惡之後,他也一定會受到懲罰。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又說戰爭符合天道的原因。
有時候,一人的不義,可能會使無數的人受苦。這種情況下,殺一個人就意味拯救了成千上萬的人。這難道不是“殺人劍即活人劍”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兵法的運用是一門學問。如果不懂這門學問就想去殺人,很可能反會被人殺。在一對一的決鬥中,只有一個勝者,一個負者,輸贏中的得失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以兵法而言,只講述一對一對決的兵法,是非常小的兵法。
當個人的勝敗關係到整體的得失時,這就是合戰中的兵法之理了。這裏的個人是指主將,整體則是指軍隊。軍隊是主將的手足。成功地指揮軍隊就是靈活地運用主將的手腳。如果軍隊不聽指揮,就意味著主將的手腳不聽指揮。
兵法之理無論在決鬥還是合戰中都是一樣的。在決鬥中,劍客靠靈活的身手,對潛能的充分發揮來獲勝;而在合戰中,則是通過主將對各種戰略戰術的巧妙運用,對軍隊的成功指揮,來贏得戰爭的勝利。
進一步而言,在兩軍對陣之前,主將應先在心中運籌帷幄,假想兩軍對戰的情形,分析判斷戰爭勝敗的因素。這叫做“心中的兵法”。
在兵法理論中,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即使在和平的時候,也不要忘記戰爭的可能。明察國情,知道什麼時候會有戰亂發生,在戰亂未起之前就及時地予以阻止,這是兵法中很重要的一點。
國泰民安的時候,要能慎選賢才,鞏固社稷,這也是兵法理論的原則之一。官吏們為了一己私欲欺壓百姓之時,正是國家消亡的開始之時。因此,重要的是明辨局勢,採取有效的措施避免讓國家因為官吏的私欲而滅亡。決鬥中的觀察,和這道理是一樣的。在對方出手之前,就應對他可能的行動瞭若指掌。所以,盡可能集中全副心神觀察周圍事物,難道不是一個人最應做的嗎?也正是這一點,才使兵法理論如此變化莫測,難以捉摸。
在統治者的周圍,往往會有許多虛偽奸詐的小人。他們讒言諂媚,假充正直,迷惑人主。但是如果注意觀察的話,仍可以從他們的眼神中,看到他們內心的奸詐。讓這些小人掌權的話,他們就會把善良的人們當壞人來對待,這樣,無辜的人就會受苦,而邪惡的人卻心滿意足。所以,看到這種潛在的可能比看到隱藏的陰謀還要重要。
國家是君主的國家,人民是君主的人民。侍奉君主的人,無論是身邊的近臣還是天下的庶民,都受君主的統治。他們之間,又能相差多少呢?在侍奉君主的時候,他們就像是君主的手腳。難道因為腳比手離身體更遠,它們之間就有什麼差別了嗎?既然腳和手都同樣會有痛和癢的感覺,又怎麼能說哪個離身體比較近,哪個離身體比較遠呢?
所以,如果君主所親近的人,讓遠離君主的百姓流血,讓無辜的人民受苦的話,即使他再賢明,百姓仍然會憎恨他。
真正能接近君主的人,大概只有屈指可數的寥寥幾個,最多也就五到十人吧。而大多數百姓,都是遠離君主的。如果接近君主的人無論做什麼,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君主,那麼,他們的所作所為會讓天下的百姓痛恨君主。如果天下百姓都滿心怨恨,他們一定會起來反抗。這種時刻一旦來臨,首先背叛君主的,一定是那些近臣。
近臣所做的壞事,並不是君主個人的過錯。但是,如果能預先明察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並且及時地阻止它的發生。讓遠離君主的天下百姓也都能安居樂業,心有所償,那是最好不過的了。
在各行各業中都是如此,武士也不例外,同樣要有這種處事的態度。即使在沒有爭端的時候,你的行動也一定要依據所觀察到的形勢的發展。總之,無論何時,一定不要忘記注意觀察形勢動向的變化,這是兵法理論中重要的一條。
如果不能明察形勢的動態,你就常常會陷入麻煩。如果人們和人交談時,沒有注意別人的心理變化,就會發生爭吵,嚴重時甚至會引起爭端,喪失生命。因此,注意到了形勢的發展與沒有注意到形勢的發展,結果會有很大的不同。
即使是佈置房間,也要考慮到將來情況可能會發生的變化,把各樣東西都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因此,在武土道中,有些事物是必須要留意的
事實上,儘管表現可能會有所不同,但道理都是同樣的。因此,“道”是適用於萬事萬物的。
認為兵法只是用來殺人的,這是一種偏見。兵法並不是用來殺人的,而是用來消滅罪惡的。滅一人之惡而使許多人能夠生存,就是軍略。
這是一本家傳之書,但這並不意味著“道”就是神秘不可傳的。正是為了傳播知識,才有所謂的秘而不宣。如果知識不能得到傳播,有書無書也就沒有什麼差別了。我的子孫後代都應好好地體會這一點。
大學
據傳,“大學”是用於啟蒙教育的入門讀物。不管你要進入哪個房子,都要先穿過門。因此,門是你到達屋子的標誌。只有穿過了門,你才能走進房間,遇到主人。學習是得道之門。因為學習是門,而不是屋子,所以,當你看見門時,千萬不要以為那就是屋子。你一定要穿過門,才能進入屋子。屋子是在門裏面,是藏在門後的。既然學習不過是門,所以,在你閱讀書籍時,不要以為這就是道。很多人往往把學習知識誤認為是道,這樣,雖然他們掌握了許多詞,學到了許多知識,卻仍然對道一無所知。即使你讀得非常流利,就如同古人自己在注釋一樣,如果你不能領會其內在的道理,你就不能把它變成自己的知識。
雖然這樣,如果不學習的話,也是很難能真正悟得大道的;而單純靠簡單的學習和講解,也不能領略到道的真意。當然,也會有一些人,他們雖然沒有學過“道”,卻能自然地依天理行事。
大學講述的是“格物”和“致知”。“格物”的意思就是探究世上一切事物,徹底認識萬事萬物的原理。“致知”是指,一旦你認識了萬事萬物的根本道理,你就能瞭解萬事萬物,就能做一切事情。如果你再沒有什麼可學的了,你也就再沒什麼可做的了。如果你根本不懂事物的規律,那麼,無論你做什麼,都不會成功。
萬事萬物,因為不知才會疑惑,因為疑惑才會心有所礙。如果能認清天下萬事萬物的原理,心中就會豁然開朗,再也沒有任何蔽塞。這就叫做“物格”,這就叫做“知至”。一旦達到了心無所礙的境界,無論做什麼,都能駕輕就熟,應付自如了。
正因為此,諸藝之實踐,其目的正是為了掃除你心中的迷惑和障礙。起初,當你一無所知時,心中自然也不會有任何的疑問。然後,當你開始學習時,你的心中開始逐漸有所知,而正是這些“知”,束縛了你的思想。於是,一切事情都變得難做了。
當你完全忘掉了所學的一切,實踐也就消失了。這時,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你都能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你既不會拘泥你所學的一切,也不會背離你所學的一切。所以,不要刻意地為了學習而學習,而要順應天性自然地去學習。這樣,才能領悟兵法的真髓。
勤修苦練,學習各種各樣的劍招、架勢、眼法,探究一切劍法知識,這就是“格物”的意思。然後,當你熟識了劍法的一切招式和知識後,就要忘掉所學的一切,摒棄所有經驗,到達心中無物的境界。這就是“知至”的基本精神。
當你在不斷的學習和修行中漸有所成,你就能把所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無論你做什麼,你的行動超越任何束縛而得到自由。就像只是你的手、腳和身體在行動,而心中卻空空蕩蕩,無所掛牽。
一旦達到了這種空明的心境,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心為何物。無論是天上的魔鬼或是任何外物都無法窺知你的心靈。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達到這種極致的境界。如果你能領悟這一道理,學習也就消失無蹤了。
忘學,棄心,自然地和大道融通為一,就是“道”的最高境界。
這個階段,就是從“學”進入“無學”的階段。
情緒與意志
意志是指內心的特定態度,精神思想的高度集中就叫做意志。內心的意志流露在外就叫做情緒。
打個比方說,意志像主人,而情緒則像僕人。情緒受內心意志的支配和指揮。
如果情緒過於氾濫,失去控制,就容易犯錯。所以,你一定要用意志來抑制情緒,才不會急躁。
在兵法理論中,可以把降低重心叫做意志,把殺人或被殺稱為情緒。確保重心的降低,不要有急躁冒進的情緒。你要善於用意志來控制情緒,這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情況如何,務必要保持鎮靜。只有這樣,你的意志才不會為情緒所左右。
表像和意圖
表像和意圖是兵法的基本要素。它是指靈活運用兵法策略,先用假像來迷惑敵人,再用真實行動來攻擊敵人。這是用欺騙的假像來獲得真正的利益。
如果能巧妙地運用這一策略,即使敵人懷疑在你公開的表面後可能會有什麼隱秘的企圖,他們仍然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誘惑。如果你能成功地運用策略來調動、引誘敵人,讓對方隨著你的意願行動,落入你的陷阱,你就贏了。一計不成,再生一計,如果敵人沒有上當,你就可以故意設計另一個陷阱讓他跳。就算你的計策最終也未能成功,它們仍然發揮了作用。採用欺騙、使詐等種種手段,只要最後能得到真實,那麼,所有的虛假就都變成了真實。
在精神領域中,這就被稱為“密”。“密”即為秘密真言,是秘奧之教,是教人認識自身具有的清淨本心,培養佛性的方法。若能悟得此心,眾生都能從中得益。
在武士道中,這就叫做用兵的謀略。雖然用兵作戰是一種詭詐之術,但是,如果詭術的使用,能使敵軍屈服而不用進行交戰,則詭術最終就變成了真實。這就是反其道而行,來達到目的的例子。
打草驚蛇
在禪學中,有“打草驚蛇”一說。正如打草是為了驚蛇,採用一定的戰術手段,使敵人受到驚嚇,也是一種兵法的策略。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掩藏更深的目的,也是兵法的一種。
當對手吃驚時,他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在行動的反應上必然會有所遲緩。
再簡單一點地說,有時候,只需一個很普通的姿勢,比如輕輕抬一下手,也同樣能達到轉移敵人注意力的目的。
扔下手中之劍也是一種誘戰的戰術。如果你已經掌握了無劍的真諦,即使手中無劍,也不會被打敗。敵人之劍即為我劍。這就叫伺機而動。
觀敵之機
觀敵之機是指把握敵人即將開始行動之前的瞬間。行動是受藏於心中的力量、情感或情緒支配控制的,所以,準確把握敵人的力量、情感或情緒,由此做出相應的行動,這就叫做“觀敵之機”。
觀敵之機是禪學的一種特殊理念,即所謂禪宗之“動”。
力量、情感或情緒在心中隱而未發時,就稱為“機”。“機”就像門樞一樣,隱藏在門後看不見的地方。看到對手心裏隱秘的活動,並伺間而擊,這就是觀敵之機的戰術。
攻勢和守勢
取“攻勢”,是指進攻時,以兇猛之心,奮力劈下,積極尋求搶先出手的機會。無論對你,還是對你的敵人,進攻的感覺都是一樣的。
取“守勢”,是指不急於進攻,而是耐心等待對手先出擊。取“守勢”時務必格外警惕。
“攻勢”和“守勢”的差別就在於一為主動出擊,一為耐心等待。
身體和劍的攻守原則
用你的身體以攻勢逼近對手,而讓你的劍保持守勢。你移動身體、手腳,誘使你的敵人主動出擊,乘間而擊,你就取勝了。為此,你的身體和手腳要處於攻勢,而劍要處於守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你的對手先出擊。
心、身的攻勢和守勢
當身體取“攻勢”時,心要保持“守勢”。為什麼呢?如果心取“攻勢”,就容易因為衝動而犯錯,這是不可取的。所以要控制自己的心神,保持冷靜克制的態度。身體取“守勢”,是為了要讓敵人先出手,然後擊敗他;而如果心取“攻勢”,就會因為急於殺死對手而失敗。
另一方面,這也同樣可以理解為心取“攻勢”,身取“守勢”。這時的關鍵之點在於專心。當手中的劍處於防守狀態時,把你的心神集中在攻擊狀態,讓你的敵人先出手。
在這兒,“身”可以理解為握劍的手。這就是為什麼說心取“攻勢”,身取“守勢”的原因。
儘管這兒有兩層意思,它們的根本道理是一樣的。不管是什麼情況,只要能誘使你的對手採取行動,你就能獲勝。
面對進攻之敵時必須掌握的要點
眼神要凝注於三點:一、“兩星”(敵人握劍的雙手);二、“峰”和“穀”(敵人手臂的屈伸);三、交戰時,視“遠山”(肩和胸)。眼法的詳細內容只能通過口傳。
接下來的兩項是關於劍的運用和身體的姿勢:一、間隔的節奏;二、身體的位置和心的檀香態(指把劍保持在同一直線方向連擊兩次)。
再接下來的五項是關於身體和劍,這很難用文字解釋,每一點都必須在實戰中才能領會:一、手握拳,成盾狀;二、身成一體;三、讓對手的拳落在你的肩上;四、盡力舒展在後之腿;五、不管敵手採取何種姿勢和劍位,都應和其保持同樣的姿勢和劍位。
總之,上述五點的關鍵在於:決鬥之前,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決不允許任何疏忽。這一點十分重要,是決鬥中必須具有的正確心態。只有具備了這種心態,才能確保在決鬥中不會有任何慌亂和動搖。如果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倉促地面對敵人,你平時所學的招式就很難發揮出來。
與敵手對抗中必須掌握的要點
上文提及的三項 -- “兩星”、“峰”和“穀”、“遠山” -- 至關重要。如果敵人按兵不動,堅取守勢,千萬不能將你的眼神移離上述三點。
但是,眼法一定要注意防守兼備,這是十分重要的。用力劈砍時,眼睛緊盯“峰”;變換招式時,眼睛緊盯“遠山”;至於“兩星”,則始終需要有一隻眼睛盯著。
三種佯攻的心境
三種佯攻的方法也是三種觀察的方法:“刺”、“戳”和“故意襲擊”。當你不能判斷對手將有什麼舉動,可以使用這三種佯攻的方法來瞭解敵人的意圖。
問題的關鍵在於明察敵人的意圖。當敵人處於嚴密的防守狀態時,你就可以採用這三種觀察的方法,靈活隱蔽地運用各種手段,誘使敵人從手上洩露出心中的想法,用這種方法來贏得勝利。
利用心態的變化
刻意向防守之敵展示心中的各種念頭,藉以察覺敵人內心的變化。你可以利用這種心態的變化取勝。
雙觀法
當你用各種策略,來洞察防守中敵人的動向,應該不視而視 -- 似乎沒有在看,而實際上卻是在觀察。不能有一點疏忽,眼神不要只集中於某一點,要快速移動眼睛流觀四周。
有一句俳詩這樣說,“只偷眼一瞥,蜻蜒逃離了伯勞的利喙”。蜻蜒因為偷瞥到了伯勞,所以及時逃走了。你可以在迅速而隱秘的一窺中,準確地察知對手的動向。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保持注意力的連續集中。
在“能樂”中,這稱為“雙觀法”,它的意思是看,看見,然後把眼神移到一邊。它的意思也就是不要把視線固定於某一點。
打和受
用劍殺死一個人其實不難做到,沒有人是不可戰勝的。
假如敵人用劍砍你,力圖置你於死地,你要注意尋找一個敵人不能觸及的空間。你可以呆在這個安全的區域裏,任憑敵人攻擊。即使敵人發起猛烈的進攻,以為一定會打中你,你仍會安全無虞。
如果敵人一劍出手,而沒有命中目標,那麼,這一劍就叫“死”劍;你就可以乘機格擋開它,並打出致勝一擊。這樣一來,敵人就喪失了主動,你就可以搶在敵人之前,扭轉局勢,反敗為勝。
一旦決鬥開始,你要做的就是不讓敵人有機會舉起他的手。如果戰鬥已經開始,你還在想該做什麼,就一定會被敵人的下一劍擊倒。
如果有一絲疏忽,你就會失敗。如果你的注意力停留在剛剛發出的招式上,你的主動就會立刻化為烏有。當你刺出一劍時,不要把心停留在它上面,不要去考慮這一劍是否有效,你要做的只是再三地出手,反復地進攻,絕對不給敵人抬頭的機會。勝利,只取決於一擊。
三種節拍
“節拍”之一是指和敵人同時進攻;“節拍”之二是指搶先逼近敵人,在其舉劍之際發起進攻;“節拍”之三是指等敵人的劍落下之後,再發起進攻。
合拍為劣,異拍為優。如果你讓自己捲入了敵人的節拍,就會被敵人所控制。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持和敵人不一樣的節拍,這樣,敵人的招式對你也就不起什麼作用了。
無論攻守,不要讓敵人摸清你的節奏,這樣,他就無法判斷你的想法和行動。不管何種情形,一種節拍,如果很容易被人掌握,跟進,就不是好的節拍。小節拍到大節拍,大節拍到小節拍 。當敵人用大節拍的時候,你就用小節拍;當敵人用小節拍的時候,你就用大節拍。用劍也是如此,你的用劍節奏,要和敵人不一致。如果能把敵人帶進你的節奏之中,敵人的劍就容易對付了。
例如,一個專業的歌手,能自如地把握停頓的間歇,不會陷入固定的模式;而一個平庸的鼓手就做不到這一點。如果讓一個平庸的鼓手和一個專業歌手合作,或者是讓一個平庸的歌手和一個專業鼓手合作,那麼,無論是唱歌還是打鼓,都會難以進行。使用類似的策略,使敵人難以進攻,就稱為“小節拍到大節拍,大節拍到小節拍”。
如果一個平庸的樂手,卻試圖流利地控制一段宏偉的樂章,或者是一個平庸的鼓手,卻試圖要輕輕敲打一段柔和的節奏,都是做不到的。同樣,如果一個專業歌手輕柔地哼唱著,一個平庸的鼓手就會跟不上他的節奏,控制不了時機的把握。
一個老練的獵鳥者,會拿手中之杆,向鳥兒輕輕搖動,目的是為了能紮住鳥兒。而鳥兒,就像被竹杆輕搖的節奏所催眠,雖然拼命拍打翅膀想逃脫,卻逃脫不了,終於被抓住了。
採取與敵人不一樣的節拍行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能保持和敵人不一致的節拍,你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向敵人發起猛烈攻擊,而不用顧慮敵人會擾亂你的防守。這種心態也必須經過不斷地學習,才能體驗到。
留意節拍
無論是唱歌還是跳舞,如果不能把握音樂的節拍,都無法進行。在兵法中也要有把握節拍的感覺。明察敵人的舉動,看他如何運劍,察知他心中所思,這種心態和一個人在唱歌和跳舞時掌握音樂節拍的心態是一樣的。當你瞭解了敵人的作風、行動和方式,你就可以靈活機動地支配自己的行動。
技巧一
一、伴以劍擊;
二、每邊三寸,正或反;
三、迅速潛行;
四、眼凝視對方上段肘部;
五、劍打圓,用一隻眼觀察左右;
六、估計三步的餘地。
上述六項都需要言傳身授,很難完全用文字揭示。
當你使用這些技巧,為出招做準備,不斷變換你的策略,而敵人仍然按兵不動,堅取守勢;然後,當你潛行到一劍的範圍裏,正好滑到敵人面前,他就無法再躊躇,必定轉入攻勢;接著,你就誘使敵人先採取主動,在其出手之際,將其擊倒。
無論如何,如果敵人不先劈殺,你就不能獲勝。只要你掌握了如何測算敵人攻擊不到的安全範圍,即使敵人向你劈殺,你也不會被擊倒。如果真正練好了這一步,你就不怕滑到敵人面前,讓他先行攻擊,然後後發制人。這是在一個人採取主動進攻之前必做的一步。
技巧二
一、主要事項,包括最初的攻擊,這一技巧必須通過口傳;
二、無論攻守,都必須維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這一技巧必須通過口傳;
三、短刀之一腕餘地;
四、當身體取攻勢時,劍必須取守勢,這是無論攻守都必須遵守的原則。
上述各項都需要老師言傳身授,用文字不可能表述清楚。
聆聽風聲和水聲
如何讓敵人先採取主動來獲勝,如何以戰術策略的運用做基礎,發揮各種基本招式的作用,以及如何實施戰略的轉換,這都是兵法所要講述的東西。
交戰之前,你必須假設敵人採取了攻勢,要積極防範,不能有絲毫的疏忽之心。重要的是必須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如果不把敵人視為處於進攻狀態來防守,那麼,一旦決鬥開始,在受到敵人猛烈攻擊的瞬間,你平時所學的一切,都不能對你有什麼幫助。
一旦格鬥開始,重要的是你必須讓你的思想、身體和腳都處於進攻狀態,而讓你的手處於防守狀態。你要密切注意一切可能的變化,也就是要做到“巨細無遺”。如果你不能冷靜地觀察周圍形勢,你所學的劍術也就不能充分地發揮作用。
至於說“聆聽水聲和風聲”,是指把進攻之心,掩藏在平靜的外表下。風本身並沒有聲音,只有在撞到了東西的時候,它才會發出聲音。風無聲無息地從上空掠過,當它受到了某些東西的阻擋時,比如樹林、竹林,就會發出可怕的咆哮。
水本身也同樣是沒有聲音的,但當它飛瀉而下,撞擊岩石,就會轟然作響。
我們用風和水的例子是為了說明,關鍵之點在於外表保持鎮定平靜,內心卻取進攻之意。表面冷靜沉著,內心卻高度戒備。
如果身體、手、腳都處於倉促忙亂之中,是不可取的。“攻”、“守”應成對出現,一在內,一在外,而不能只取一種模式,這正如陰陽之交替。動即陽,靜即陰。內為動時,外則取陰;內為陰時,外則為動。兵法中也是如此。在內心中,要充分調動精神,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外表卻依然鎮定沉著。內陽外陰,內動外靜,這是依照大自然的模式而定的。進一步來說,在激烈爭鬥的外部環境中,如果你在積極進攻的同時,保持內心的鎮靜沉著,你的內心世界就不會受外在行動的影響,這樣,你的行動就不會過於狂亂,失去控制。而如果內心和外在都同時忙碌的話,你就會變得狂躁不安,舉止失措。攻和守,動和靜,內外必須分擇其一。內心要保持警覺,就像鴨子浮在水中,表面不動,底下卻在劃水。一旦這種行為成為自覺,就能做到內外交融,合而為一,了然無礙。達到了這種境界,就是達到了極意的世界。
病
所謂“病”就是指困擾自我的各種紛亂之念。考慮該如何取勝、如何用兵法、如何用學過的劍招、如何進攻、如何防守的心思都是“病”,而考慮該如何克服自我,如何去除這種種迷亂之心的念頭,本身也是一種“病”。總而言之,如果你把自己的心思滯止於任何事物上,就是“病”。既然這百病都為“心病”,我們要做的就是修煉自己的心靈,去除種種煩惱、憂慮、執著之念,忘卻一切思想,達到心的絕對自由。
論“去病”之初級及高級階段
以念去念,以執著去執著,這是“去病”的初級階段。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刻意控制自己不去思考,去除種種紛亂之心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種“念”,想要克服種種“心病”,這也是思想之一。
而且,儘管我們用了“病”這一字眼,它其實是指各種紛亂複雜的念頭。想要“去病”的心思也是一種“念”。所以,這就是以念去念。當你去除了各種“念”,你就進入了“無念”的狀態。當你用去念之想去除了心中的雜念之後,雜念和去念之想就都消失了。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用一個楔子拔出另一個楔子。
當你無法拔出一個楔子時,你可以釘入另一個楔子,這樣,原來的楔子就會鬆動,就容易取出了。一旦第一個楔子被取出後,第二個楔子也隨之而出。當“病”去除後,去病之念也就隨之消失了。這就叫做“以念去念”。
刻意“去病”的想法,本身也是一種執著,但是,如果你用這種執著來除去了“病”,執著也就消失了,這就叫“以執著去執著”。
在去病的高級階段,去病而無去病之念。想要“去病”本身就是一種“病”。即使有種種雜念,如果能對其不以為意,就是達到了“無念”的境界。
存有“去病”之想,就意味心中還有“病”,所以,“病”根本就沒有離開你的心。無論你想什麼,做什麼,如果帶著執著之念,就很難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該如何理解這一點呢?“去病”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設立的。第一步,是要達到初級階段,之後,當你逐漸把這種有意識的去病之念轉換成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時,你就進入了“去病”的高級階段。此時,無需你再刻意地去除執著,執著自己就消失了。
“病”就是執著。佛教認為執著是不可取的。沒有執著之心的乞丐可以混跡于人世而不受外界的影響和干擾,所以,他們無論做什麼都自由自在,無所拘束,止於所當止。
一個高手,如果沒有去除對技巧的執著之念,就不能稱為大師。塵土會附著於未經琢磨的寶石,但是,經過精心打磨的寶石,即使是落在爛泥中,也無損它的光彩。養護心智,打磨你心靈的寶石,使它不受外物的沾染。對“病”不以為意,不必多慮,做你想做的事吧。
平常心
有僧問先哲:“什麼是道?” 先哲回答:“平常心是道。”
這則故事包含的道理,不僅適用於劍道,也適用於其他一切藝。“什麼是道?”“平常心是道”,這兩句平平淡淡的問答,卻體現了悟道的最高境界。達到了“平常心是道”的境界,心中一切造作、是非、取捨、欲求等種種雜念也就一掃而空了。
世間之事莫不如此,惟以平常心待之,才能達到人生的勝境。假設你正在搭弓射箭,如果你想著你是在射箭,你的箭就會變得不穩。同樣,當你揮劍時,如果你是在有意識地揮劍,你的進攻就會不穩。當你寫字時,如果你是在有意識地寫字,你的筆就會不穩。即使是在彈琴時,如果你意識到自己是在彈奏,琴聲就會走調。
如果弓箭手在射箭時,能達到“忘射”的境界,以“平常心”射箭,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只是自然而為,弓就會變得平穩了。用劍和騎馬也是如此。你不是在“用劍”或“騎馬”,你也不是在“寫字”,不是在“演奏音樂”。若能以“平常心”對待一切,那麼,一切都變得容易掌握了。
不管你選擇了什麼為“道”,如果將其視為惟一重要之事而執著於此,就不是真正的“道”。惟有達到心中空無一物的境界,才是“悟道”。無論做什麼,如果能以空明之心為之,一切都能輕而易舉了。
這和鏡子照物的道理是一樣的。由於鏡子的反射是透明無形的,所以才能纖毫無差地反映出萬物的影像。悟道之人,其心正如明鏡,空明純淨,無思無想卻能勝任一切。
這就是“平常心”。能以平常心對待一切的人就稱為名手。
無論你要做什麼,如果事先存有做此之想,而刻意為之,就不能達到心靈的和諧。也許有某一次你能做得很好,然後,當你為剛才的成功感到得意時,你就又會做不好了。或者是成功了兩次,失敗了一次。如果你為成功了兩次而只失敗了一次而沾沽自喜,你就會再次失敗。正是因為存了追求成功之念,就不能一直成功。
時時積功修習,勿存速成之心,無心而做,自然而為,漸入化境。到此時,你甚至不知自己為誰,身體、手、足雖動,心卻絲毫不動。達到了這一境界,就再無失手之時,做十次則十次均能成功。
即使做到了這一步,一旦心中略有掛礙,仍會失手。惟有無心,才能次次成功。無心並非一切無心,只是懷平常心而已。
恰似木人見花鳥
龐居士詩頌中,有“恰似木人見花鳥”一句,說的是木人雖然看見了花鳥,心神卻不會為花鳥所誘。
木人本無心,所以自然能不受外界的誘惑,這是必然之理。但是,一個有心有情之人,怎樣才能做到和木人一樣呢?
在這裏,“木人”只是一種比喻,是一種說明事理的方法。一個有血有肉、有識有想的人,當然不可能和木人完全一樣,畢竟,人是不能變成竹子和木頭的。但是,如果你能見花而無見花之念,你就達到了“木人”的境界。
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以“平常心”體認清淨本心。當你在射箭時,不要有意識地去想你是在射箭,換句話說,你是在以“平常心”射箭。
平常心就是見萬物而不起意。若棄平常心而代之以各種有意識之心,則形隨境移,心逐境轉,萬物皆非本來面目,見山非山,見水非水。
即使是像說話這樣簡單的事情,只要你以斬釘截鐵的口吻來說,就會得到人們的首肯。在佛學中,把“無住之心”看作是佛法的極至。
自由心
中峰明本大師曾說要“收放心”。這句話,包含了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
當你讓心離開時,它就會停留在它所去的地方。所以,第一個階段是練習收心,如果每次都能把心收回來,它就不會滯留在任何地方。當你攻出一劍時,你的心就會牽掛著你剛攻出的一擊,而這裏所要教你的就是如何把它收回來。
到了高級階段,你可以放你的心任意遊走,卻不會駐留和牽礙在任何地方。
具備自由解脫心是指:如果你用放心之心再來捆綁心,不斷地把它拉回來,你就不能真正解脫和自由。即使在心神自由流動的時候,它也不膠著凝滯在任何地方,這才是自由解脫心。
當你具備這種自由解脫心,你的行動就能獨立無礙了。如果你不能放掉韁繩,你就不能真正自由地行動。即使是狗和貓,也需放養。如果整天把它們拴在那兒,肯定養不好。
研究儒學的人往往視“敬”為第一要法,將“敬”貫穿他們的整個生活,結果導致他們的心神就像被拴著的貓。
在佛學中,事實上也是存在著“敬”。經文中所說的“一心”和“不亂”所對應的就是“敬”。它是指把心神攝於某件事物,而不要四處彌散。
當然,經文中還說,“我們虔誠地宣揚佛法……”,當我們跪在佛像面前,頂禮膜拜,一心一意地虔誠祈禱,這些舉動都是和“敬”的精神相一致的。
但是,所有這些都只不過是消除心中紛亂之念的方便法門。真正的清淨的自心是不需要靠這些權宜之計來平靜的。
當我們端坐合十,專心觀想一佛,虔心稱念佛的名號,即可心見如來之像。此時,我們的身、言、心三業合一,就可以修得清淨不亂心。這叫做“一行三昧”。換句話說,這和“敬”同樣重要。
“敬”能使我們的心神清淨,但是,這種心境只能維持在“持敬”之時。當我們離開打坐狀態,不再頌念佛的名號,佛的影像也不見了。我們又回到了先前有種種妄心的狀態。這不是徹底的靜心。
真正擁有清淨心的人,並不會刻意地去淨化他們的身、言和思想活動,他們即使是混在俗世的塵埃中,也照樣不會被污染。即使他們的思想整天都很活躍,心也不會有任何動搖,正如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就算有成千上萬個浪頭打過,它也不會有絲毫移動。這才是到達了佛學的至境的人。我受了一位法師的教誨,把它記錄在此。
第二卷 活人劍
察情
“即使可能有百種姿勢和劍位,但藉以取勝的永遠只有一種。”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明察敵情。
即使有成百上千種的劍術,包括各種各樣身姿和劍位的選擇,你所要考慮的只是對手的心態和動靜。
縱然敵人有百種姿態,而你亦有百種姿態,都必須要明察敵情,這一點是惟一的。
因為這是一種秘傳,所以不能在此明言,只能用隱語來說明。
“有”和“無”的韻律及“有”和“無”的並存
在談到“察情”時,一般會涉及到兩個術語:“有”和“無”。當事物顯而易見時,稱之為“有”;當事物隱而不見時,稱之為“無”。這種隱、現的“有”和“無”就是“察情”,它們都包含在“手握利劍”之說中。
佛學中也常常會探討“有”、“無”的含義。這兒,我們只是借用這些術語進行類似的分析。一般人通常只看見“有”,而看不到“無”。在“察情”中,我們則既看見了“有”,也看見了“無”。
“有”和“無”是並存的。有時就“有”而擊,無時隨“無”而打。不待“有”而擊“無”,不待“無”而擊“有”。所以說,“有”和“無”是並存的。
在老子的論述中,有“常有,常無”之說。“有”是永遠存在的,“無”也是永遠存在的。當“有”被“隱藏”時,就變成了“無”;當“無”被“顯示”時,就成為了“有”。
例如,當一隻鴨子浮在水面上時,它就“在”那兒,而當它潛到水下時,它就“不在”了。所以,即使我們認為有某件事物存在,一旦它被隱藏了起來,就變成了“無”。同樣,雖然我們認為某件事物不存在,一旦它被揭示了出來,也就變成了“有”。因此,“有”和“無”只是表現為 “顯”、“隱”的不同,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所以說“有”和“無”都是永遠存在的。
在佛學中,有“本無,本有”之說。當一個人死去時,“有”就變成了“無”;當一個人出生時,“無”又變成了“有”。
“手握利劍”同樣也有“有”“無”之說,這是一種秘傳,稱之為“察情”。當你把手藏起來時,則“有”隨之隱;當你將手掌朝天時,則“無”隨之現。
道理雖然如此,如果沒有老師專門的傳授講解,上面的表述仍是很費解的。
如果存在的是“有”,就應見此“有”而打“有”;如果存在的是“無”,則應見此“無”而擊“無”。這就是為什麼說“有”是“有”,“無”也是“有”的原因。
“有”即為“無”,“無”即為“有”。“有”和“無”並不是兩樣東西。
如果不能明察戰鬥中的“有”和“無”,縱使你把百種劍技都用得完美無缺,還是不能取勝。不管是哪一流派的兵法,要想達到至上的境界,關鍵就在這一步。
水中之月及月影
如果你和敵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你就不會被敵人的劍擊中。你可以在這個距離之外來考慮運用各種兵法策略。
大踏步邁進或悄悄地滑進這個距離,以接近敵人,被稱做“水中之月”,這就好像是月亮把自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一樣。
在對決前,你應事先在心中考慮好這個“水中之月”的區域,然後才能和敵人交手。這一間距該如何估度,只能通過口傳。
靜止之劍
“靜止之劍”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當你佩劍時,你應該把它作為靜止的劍來佩戴,此時,對於你而言,這個“靜止之劍”中的“劍”的特徵應該被寫為和理解為“劍”,只要它還沒有脫離靜止狀態,無論置於左邊還是右邊,它的特徵就還是“劍”。
然而,對於敵人來說,“靜止之劍”中的“劍”的特徵就應該被理解為“看”。只有明察靜止之劍的位置,你才能更好地攻擊或防禦,所以,“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說,此時“劍”的特徵就是“看”。
關於“靜止”的解釋
“靜止之劍”中的“靜止”一詞,從字面上來看,包含兩個意思,即“精神”和“異象”。“精神”是內在的特徵,“異象”則是外在的表現;這被稱作難解之奇跡。例如,正因為樹有樹的精神,它才能鬱鬱蔥蔥生長,開出芬芳的花朵,抽出繁茂的枝葉,這就叫做“奇跡”。
當然,即使你把樹砍倒了,你也無法找到被你稱為樹之“精神”的東西。可是如果沒有“精神”的存在,葉子就不會發芽,花兒也不會開放。同樣,人的精神也是真實存在的。雖然你不能打開人們的身體,來尋找所謂的“精神”,但是,你的各種行為都是因為“精神”的存在才能進行。
在劍靜止之處,你能將精神安頓下來,舉手投足之間,種種奇跡就會自然發生,在戰鬥中開花結果。
精神是思想的主人。內在的神支配外在的思,而外在的思,又支配著精力。為了神,如果思羈留在某地,它的作用就沒有發揮完全。因此,確保不讓思固定於一點是十分必要的。
就像主人在家,吩咐他的僕人出去做某一項事情,如果僕人就留在辦事的地方不再回來,那他就會錯過主人另外的命令。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的思總是羈留在外物上,不能回歸本位,你戰鬥的能力就會消失。所以,不能讓神固定在一點上。這個道理不只適用於兵法,也適用於世上的一切事物。
對於“靜止”,可以有兩種理解,即神和思。
步子
步子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必須以一種平和的、隨意的方式邁步。因此,“過”和“不足”都是不可取的。走得太快,是吃驚慌亂的表現;走得太慢,是膽怯害怕的表現。
對一般人來說,如果有人在你眼前揮舞一樣東西,都會情不自禁地眨眼。這是正常反應。這時的“眨眼”並不表示“亂”。同樣,如果一樣東西在你的眼前不斷揮舞,藉以嚇唬你,如果你根本就不眨眼睛,那可能意味著你事實上是“亂”了。
故意地抑制自然的眨眼表明你的心神比眨眼更受擾亂。
不受動搖,不受干擾的心才是平常心。如果有東西在眼前晃動,你眨眼,這才是不被干擾的狀態。關鍵的一點是不要丟掉平常心。努力克制保持不動,實際已經是動了。移動才是不被動搖的原則。
以平常心、平常的方式行事是最好的選擇。這樣你的外表和心神都不會亂。
第一原則 -- 遭遇敵手時的心態,手無兵器時面對攻來的長矛時的反應
“第一原則”是兵法中的隱語。一般在兵法中,它指的是盡可能不受干擾,保持自己的獨立。面臨強大的壓力,如何作出恰當的反應是最關鍵的事。按照這第一原則,你內心應清醒意識到險惡的形勢,全神貫注,避免自己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受到敵人的打擊。比如敵人的兵器幾乎就要及身,或者,已經進入到你的安全範圍之內,在這樣面對面的格鬥中,集中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這就是我們說的第一原則。
面臨種種險惡之境,注意力也會完全集中。例如,被攻擊時,你背靠牆壁無處躲閃。這應當被理解為最緊要、最危險的情況。當你手中無劍時,如果你把眼睛固定在一點上,讓你的心停留在一個地方,不能保持警覺性,你就不能維持一腕的安全餘地。
在心中保持這一切叫做第一原則,它是秘而不宣的。
雙方的一足之隔
雙方使用同樣尺寸的兵器時,應當像雙方都無劍時那樣去凝神注意。
兵器距離身體兩邊都是一足之隔。有這樣的間隔,你可以退讓、躲閃;而進入這一空間,就非常危險了。
至要一擊 -- 第一刀
此處的“至要一擊”,代表一種最完美的方式。這裏的“第一刀”也不能按其字面意思理解為實際的刀,而是“觀敵之機”的隱語。“第一刀”的意思就是觀察敵人的意圖,瞭解敵人下一步要做什麼。這是“第一刀”的關鍵所在。
觀察敵手的心態和動靜,這是第一刀;隨著敵人出劍的動作而擊,這是第二刀。
這一基本原則可以有多種運用途徑。察情、水中之月、靜止之劍、疾病之擾,是其中四種,再加上手足之用,一共五種。這些就是“五觀一看”。
“察情”就是“一看”。另外四種則留在心裏,所以稱作“觀”。用眼睛感知稱“看”,用心感知稱作“觀”;它代表內心的觀察與思考。
我們稱它們“五觀”,而不是“四觀一看”,原因是“五觀”在這裏是一個包容性的術語,而其中,“察情”被稱為“一看”。
察情、水中之月、靜止之劍、疾病之擾、身體與手足,就是這五項。其中,四項是由心感知的,而另一項“察情”,是用眼睛看的,稱為“一看”。
何為水中月、靜止之劍、疾病之擾、身體與手足?
水中月是指決鬥中的架勢選擇;靜止之劍是指自身位置之選擇;身體與手足指觀敵之行及自己之反應;疾病之擾,目的是為了察情。所以,最基本的事情是去察知對手在將發未發之際的微小動態及心神意向。其他四項則是一般原則。
疾病之擾是為了看明對手之能力、意圖。沒有去除病擾,你就難免會走神而至失察。一旦失察,你就輸了。
疾病指的是心。心之疾病,就是心有所停住。在別人揮劍進擊的地方,應當避免讓自己的心停住於一地。其中的關鍵是斷念而非棄心。
出手
如果敵人用劍尖指著你,在他出劍的同時攻擊他。如果想攻擊敵人,要先引誘他出手。一旦敵人出手攻擊你,就等於是你在進攻他。
安全之間
在安全之間距站好位置;然後,凝神以待。
當你想要取位之時,如果對手已經取好了架勢,就取與其相同的架勢。
即使是對手或者是你逼進了五寸,只要間隔沒有變化,你和對手的距離就不會改變。
如果對手很多,也事先站好了位置,你最好的辦法是暫時由他們站在那些位置上。過度糾纏於位置之爭,並不高明。你應當保持身體的靈活機動。
走位
理想的步法、身形,應該以不錯過靜止之劍的位置為宜。這一點必須銘記在心。即使在戰鬥開始前也不能有片刻遺忘。
明辨“看清靜止之劍”的三種層次
觀之以心,被視為是“看清靜止之劍”中最基本的。觀之以心,眼才能感知。所以,和觀之以心相比,眼觀是第二位的,而後才是觀之以體、以手、以足。
觀之以體、以手、以足,是說你的身體、手足不能忽略對手的靜止之劍。觀之以心是為了觀之以眼,觀之以眼是讓你的手足都對準對手靜止之劍的位置。
心像水中月,身如鏡中影
這段話表示的兵法如下 --
水映月影,鏡照人形。事物在人心裏的投影,就和月亮在水裏的投影一樣,是瞬間的反映。
靜止之劍的位置就仿佛水面,而你的心可比為月亮。靜止之劍的位置應能映出心之影。心動,形動;形隨心動。
靜止之劍也可以比作鏡子,這時,這些比喻的意思是,身體依靜止之劍的位置而移動,就像鏡子一般。遵循這條原則,你的手足就不會漏過靜止之劍的位置。
月映于水是在瞬間完成的動作。儘管兩者相距如許,在烏雲消失的一刹那,月亮同時就在水面留下投影。這投影不是緩緩從天空降落,而是在短短的刹那就完成了,甚至短到你連眼睛還來不及眨。事物在人心中的反映,也像月映于水一樣,是瞬間完成的動作。
佛教有一節經文,說的就是心和月映于水、物照於鏡一樣,都是瞬間之事。月映于水,看起來似乎月亮就在水中,其實並不是。那不過是遙遠天空上投映下來的影子。形映於鏡也是如此,無論什麼,只要放在鏡子前,都能立即照出它的影像,這也是瞬間之事。
事物在人心中反映也是一樣。眼睛一眨間,心已經走得老遠,甚至遠到中國。就像你以為自己不過是在假寐,夢卻帶你回到了遙遠的家鄉。心的這種反映,在佛家眼裏,和水中月、鏡中影,是一樣的。
在兵法中,水中月這類的說法也是適用的。你應該時刻讓自己的心移到適合的位置,就像月亮在水中投下倒影。心動,形動;一旦與對手遭遇,身體就應該移到適合的位置,就像鏡之映射。如果心不能事先做好準備,身體是不會動的。
就位置來說,是“水中之月”;以人而言,是“靜止之劍”。兩種情況下,身體、手足的移動,意義是一樣的。
倉促之攻
最壞的事,莫過於倉促發動攻擊。除非交手前你在精神上已經做好了適當準備,完全看清了形勢,才可以主動攻擊。記住,不要倉促行事,這很關鍵。
收心
“收心”說的是,當你刺出一劍之後,如果你想著自己已經擊中目標,你的心就因為惦記著這個念頭而停滯不動;若你不能把心思從剛才那一劍上收回來,就會變得心不在焉,就會被對手的回擊所擊中。這樣,你雖然主動發起進攻,也會因受到對手的有力回擊而失敗。
當你刺出一劍之後,不要把你的心神駐留在你擊出的地方;出招以後,一定要及時收心,注意觀察敵人的舉動。一旦敵人中招,他的情緒就會發生變化;當一個人中招時,他就會變得憤怒起來。一旦被激怒,敵人就會更加兇猛;這時候,如果你有絲毫疏忽,就會被敵人擊中。
不妨把被擊中的敵人看成一頭發怒的野熊。當你意識到自己擊中敵人的時候,就犯了忌諱,讓心思逗留在已經發生的事情上面了,你的注意力會因此而渙散。你應當非常清楚,如果敵人被擊中,他內心反擊的力量就會激發出來。同時,他一定會倍加警惕,絕不願意在同一位置被擊中兩次,所以,如果你再像剛才那樣進攻,肯定會失算。如果你沒能擊中敵人,他就會奮起反擊,使你中招。
收心的意思是把心思及時收回,不讓它逗留在你擊中的地方。最重要的問題是,把心收回來,集中注意力,觀察敵人的動靜。
另一方面,如果你緊盯敵人被擊中之處,不把心思收回來,而是迅速、一再出劍攻擊同一位置,不讓對手有轉頭還擊的機會,那麼,這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策略,也就是“間不容髮”一語所表達的意思。它的基本思想是不斷地快速出擊,在兩次打擊之間不允許有任何短暫的停歇。
禪宗的問答,被認為是一種宗教意義上的戰鬥。在這樣的問答中,需要立即回答對方的詰問;如果你稍有遲疑,就會被對手占了上風。這樣,誰贏誰輸,就顯而易見了。
我們說“間不容髮”,也就是這樣的意思,它強調的是重複進攻時的出劍速度。
論“全部去除”、“空”、“見心”
“全部去除”,就是指徹底去除所有“病”。這裏的“病”,指的是“心病”。關鍵是在“心病”襲來的一瞬間將其去除乾淨。
在本書的其餘地方,談到了各種各樣的“病”。“病”的一般含義就是指心之滯留一處。佛學中稱為“執”,這是它最反對的東西。如果心執著一處,滯留不去,應該看到的,你也看不到了,你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失敗。
“全部去除”,這個說法表示的意思就是要在病念襲來的一刹那間將之全部去除。它強調的是:一個人應該去除各種迷念,不要失去對“唯一者”的感知。
“唯一者”指的是“空”;“空”是一個隱語,不能用公開的方式傳授。它指的是敵人的心。心無形無質,所以稱為“空”。看見“空”、“惟一者”,就是指看到敵人的心。
佛教的要旨,就是要意識到心之為空。儘管很多人都會說這樣的話,但真正能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卻少之又少。
至於說到“見心”,是指對手的心可以通過他握劍的手錶現出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對手還沒有移動之前,就對他發起攻擊。
“徹底去除”的目的是為了看到將發未發的瞬間。關鍵在於要立刻擯棄一切“病”,不要錯過“空”。
對手的心就在他的手上,它會通過手的動作表現出來。乘它們還處於靜止之時攻擊它們,這就叫“擊空”。空不會移動,它沒有形狀,不會運動。“擊空”就是要在其移動之前迅速出擊。
空是佛家之要眼。虛空、實空是不同的:虛空是指無物留存,實空才是真正的空,是心之“空”。雖然說,儘管心無形無狀,這有點像空的“空間”,但心卻是身體的主宰,所以,一切舉動都是心之行為。
心之動、心之勞,都是心之所為。心無所動,就是“空”;空有所動,就是心。空轉為“行”,化為“心”,勞於手足。你要在對手行動之前,就迅速攻擊他握劍的手,這就是說你應該“擊空”。
雖然我們說“見心”,但心是不能為眼睛所見的。心不可見,所以稱為“空”,心無所動也稱做“空”。雖然心可以通過握劍之手錶現出來,但卻不能為眼睛所見。關鍵就是,在心已經形諸於手、但還沒有有所動時就進行攻擊。
如果因為心不可見,你就把心、空想作是無;但是,一旦心、空有所動,它就能無所不為。那時,手抓、腳踏,直至所有的奇跡,都是此空、此心的行動產物。
我們很難通過閱讀書籍來理解這種“心”,它是一種“道”,僅僅靠聆聽別人的教誨是很難領悟的。寫書、傳道的人,都是根據以往的宗教典籍、文獻來寫、來說的,而真正能體認自心的人,是非常少的。
既然人類一切行跡,一切奇跡,都是心之所為,心也就在宇宙之中;我們稱之為宇宙之心。宇宙之心一旦運動,就會電閃雷鳴,風疾雨驟,它能造出千奇百怪的雲朵,還會帶來仲夏的冰雹,給人類平添災害。
從宇宙來看,空是宇宙之主宰;就人而言,空是身體之主宰。舞蹈時,它是舞蹈之主宰;表演時,它又是戲劇之主宰。射擊時,它是弓箭之主宰;馳騁時,它是馬之主宰。如果主宰發生了絲毫偏差,那麼,一個人就既不能騎馬,也不能射箭。
當心在體內找到合適的位置,呆在它該在的地方,一個人不管做什麼,都會得心應手,輕而易舉。重要的是發現此心,理解此心。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能體認自心,有效的役使自心,但真正說來,只有很少很少的人發現了此心。沒有做到這一點的人,身上總會流露出未能真正悟道的跡象;任何有洞察力的人都會看見。
當人們開悟的時候,他們做的每件事情,一切行動,都是直接了當的。如果他們沒有合乎正道,就不能稱為了悟之人。直心就稱為本心,或者是道心。而扭曲、污染的心,就被稱為妄心、欲心。
能認識到本心、依本心行事的人,是十分讓人羡慕的。我並不是從自己的理解說這些話。儘管我這麼說,我自己還很難做到有直率之心,並且依直心行事;我這麼寫的原因是因為它就是道。
即便如此,在兵法中,如果沒有率直之心,你的身體、手足不能據此而動,技術就無法臻於化境。儘管我們日常的行為並不都是依道而行,但在兵法之中,悟道是必不可少的。
即使你的行為不偏離此心,在某一門技藝上你也讓行為符合本心,但如果你要把它用到別處嚴就不能管用了。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人才是真正的行家。只掌握一門技藝的人,只能稱為專家,但不能稱作“精湛”。
真心和妄心
有一首詩這樣寫道:
彼亦曰心,
雖名為心,
蔽惑此心。
莫棄此心,
以此之心,
去彼之心。
這裏,第一行的心是妄心,它既是虛妄,迷亂真心,所以不好。第二行的心是指妄心。第三行指的心是表示本心,它被妄心迷亂。第四行的心是指本心,第五行的心也是指本心,第六行的心是指妄心。
這首詩要說的,就是真與妄的不同。心有真妄之分,如果你能發現本心,依此而行,一切都正大光明。如果本心因為受妄心的遮蔽而扭曲、玷污,一切行為也就扭曲、玷污了。
本心和妄心並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實體。本心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在父母生我們之前就存在了。它是無形無跡,無生無滅的。父母生了我們的身,但是,因為心是無形無質的,所以我們不能說它是父母所生。與生俱來的不過是我們的身體罷了。
禪的教誨,就是讓人和心溝通。但是也有許多偽經的存在。很多人,說的話雖然相近,但路卻不正。所以那些自認為是禪宗的人並不是一類。
當我們談到妄心時,其實指的是血氣,它是從個人角度和主觀方面來說的。血氣就是血的流動,當血流上湧時,人們的臉色就會改變,並開始動怒。
同樣,當人們看不起我們所喜歡的東西時,我們就會變得惱怒和憤恨。但是,當別人和我們一樣痛恨我們所不喜歡的東西時,我們就會很高興地贊同他們的意見,並且以錯為對。
當人們接受了貴重的饋贈時,總是心花怒放,眉開眼笑,血流上湧,使他們的臉上光彩煥發。這時候,他們就會指鹿為馬,認非為是。
上面所說的,就是人們在面對各種情形的時候,由於受肉體中血氣的影響而產生的各種心靈狀態,它們被稱為“妄心”。
妄心起則本心隱,一旦生有妄心,就會起種種惡事。有智慧的人們得到褒譽,就是因為他們能用本心去除妄心。在沒有智慧的人們那裏,本心是被隱藏起來的,而妄心的力量卻很強大;所以他們總是做錯事,玷污自己的名譽。
雖然上文引用的詩句很平常,它卻很好地說明了真和假的區別。如果憑妄心而動,那麼無論做什麼,都是錯的。比如,若受妄心支配,你在決鬥時一定會失敗,你的弓箭和槍不能命中目標,甚至你連馬也不能騎;如果你演戲或跳舞,就會又難看又難聽;無論你說什麼,肯定都會說錯。什麼事情都不對勁。相反地,如果你聽從本心,那麼你做什麼都會很好。
人會在頭腦中編織謊言,卻聲稱它們都是真實的。這就是妄心的活動,它的虛假變得明顯而容易發現了。如果說話的人心中有的是真實,聽的人最後總是能意識到它,並不需要解釋和推理。本心是不需要推理和理由的。
妄心是心的病障;去除妄心就是破除心病。去除了病,心就會健康起來;健康的心就被稱為本心。如果你按照本心做事,就能更好地掌握兵法的奧妙。當然,這個原則也不例外地和一切事物相通。
作者:柳生宗矩
第三卷 無刀
無刀
“無刀”,不是要你奪走對手的刀,也不是要你為了顧及自己的臉面,有意做出奪刀的姿態,它是在無刀的時候,怎麼保全自己、不被對手殺死的一種藝術,和奪不奪對手的刀沒有什麼關係。
再有,有些東西,別人處心積慮不讓你得到,你卻不依不饒,要去得到,這也不叫“無刀”;相反,你能夠不執著於它,不怕別人奪走它,才叫“無刀”。一個人,若專注於他的刀不被奪走,便容易忘記真正的目標,他念念不忘的只是手裏的刀而已。於是,他就一個人也殺不死。
不殺人,我們以不被殺為勝。這時,“無刀”並非一種空手奪白刃的藝術,而是你手裏無刀,也能夠保全自己,不被殺死。
注意,無刀不是空手奪白刃的藝術,而是要你可以隨心所欲,駕馭一切工具。試想,你手無兵器,卻依然能夠奪走敵人的刀,以為己用,那麼手裏究竟拿了什麼又有何妨?即使只是一把摺扇,也可以制服拿刀的敵人。“無刀”,要達到的就是這樣的境界。
譬如,你路遇強敵,手裏只有竹杖防身,而他卻是長劍在手。這時,你或者,憑一根竹杖將他的長劍奪下;或者,即使你沒有奪下他的武器,卻也沒有讓他的攻擊得逞。兩種情況,你都是勝者。這就是“無刀”的基本思想。
所以,“無刀”不是要奪人之刀,也不是要索人之命。倘若對手一定要置你於死地,這時你才應該奪下他的刀。奪刀不是你的初衷,它取決於你對安全與危險的辨察,而這需要你仔細度量敵人與你的距離,不讓他的刀傷到你。
倘若你已經知道,多大的距離才是安全,你就不必擔心敵人的刀劍了。一旦你已經置身在對手的攻擊之下,這時,你需要迅速辨清形勢。你手裏無刀的時候,只要你沒有進入對手刀劍可及的範圍內,你就奪不走他的刀。要奪刀,你必須置身在他的攻擊範圍內;而這時,要奪刀,你就不得不冒被殺死的危險了。
“無刀”的精髓就是,讓別人握刀,而你只是用手作武器和他們交手。然而,因為刀比手長,你要贏得勝利,就必須靠近對手,走到他的攻擊範圍內。
這裏,必須注意對手的刀和你的手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手舉刀要砍下來,這也正是你站在刀柄底下動手奪刀的時刻。這時候,你不要像泥塑木雕一樣愣在那裏;因為要想奪刀,你就必須靠近他,不能害怕。
“無刀”是這一門派的最高秘旨。姿勢、劍位、站位、距離、換位、劈刺、表像和意圖,這些都出自“無刀”的精神,“無刀”正是它的內核。
大機大用
一切事物都有“體”和“用”。比如,弓箭自身是“體”,當它張開、瞄準、射中靶心,這就是它的“用”;燈是“體”,光則是它的“用”;水是“體”,濕是“用”;杏樹是“體”,色與香是“用”;刀劍是“體”,劈砍是“用”。
“機”就是“體”,它所蘊涵的各種能力,表現在外,就是“用”。杏樹因為有“體”,它可以開出花朵,散發出色與香。同樣,“用”內含於“機”,而表現於外。比如,劈勢砍勢、表像意圖、攻勢守勢等等,表現的都是外部的活動,而內部有一個“機”存在;它們都是“用”。
“大”是一種美稱。譬如,我們說“大神”、“大化”、“大賢”,這都是美稱。大用源出於大機。禪師到了一種較高的境界,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身體,不受外界的控制,無論他說什麼,做什麼,都合于大道,這就稱作“大神力”,或“大機大用”。
“神力”、“奇跡”不是外界鬼怪精靈造出的異象,它指的是無論做什麼,都從心所欲,不受羈絆。當你在所學的之外,實現了自己的獨立之後,那麼,各種劍位、虛招、騙招,各種兵器、上跳、下躍、奪刀、踢腿,各式各樣的動作,都稱作“大用”。不過,只有你自身有“機”,才會有這樣的“大用”。
在家裏,要注意頭頂、還有左右,看看是否會有東西落下。坐在門窗邊上,也要注意它是否會掉下來。如果恰巧做了達官貴人的隨從,要時刻提防意外之事的發生。即使只是進門或者出門,也要留意其他進出的人,時刻警惕。
這些都是“機”的實例。由於“機”已經為你所有,水到渠成的時候奇跡就會出現,這就稱作“大用”。
如果“機”還不到火候,“用”就不能表現出來。一個人能做到全神貫注,並不斷地練習,“機”就會慢慢長成,“用”也會自然顯現。“機”凝固、硬化、失去彈性的時候,就無法正常發揮作用;而它一旦成熟,就會擴展到整個身體,而“大用”也會通過你的四肢、耳目表現出來。
如果你遭遇到這樣有“大機大用”的對手,你平時所學的武術就全然無用了。遇到他,你甚至手都不能抬起來。有大機的人,只要他的眼睛一注視你,你就會被他完全迷住,只是毫無作為地站在那裏,甚至刀都忘了拔出來。
如果你稍有耽擱,哪怕是眨眼的功夫,你就已經輸了。貓的眼睛一瞪,老鼠就會從天花板上掉下來 -- 它是被貓眼睛裏的神情迷住,於是記不得要逃跑,就掉下來了。遭遇有“大機”的人,一如老鼠遇到了貓。
禪宗裏有一句話:“大用無方”。它說的是,有“大機大用”的人,是不會受任何現成的學問、規則約束的。學問、規則在各個領域都存在,只有大師才能超越這些學問、規則,他們可以從心所欲,不受羈絆。打破一切規則,從心所欲地去做,就是實現了“大機大用”。
“機”,意味著思考一切問題都要專注。所以,這種有明確思考方向的“機”一旦僵化、凝固,你就會為“機”所困,失去自由。這是因為“機”還沒有長成的緣故。如果你能夠進行有效的練習,“機”就會繼續生長,直到遍佈全身,可以收發自如、從心所欲去行動。這就稱作“大用”。
“機”是一種內在的精神,視環境的不同,而可將精神稱為“機”。心是內質,精神是入口。心是全身的主宰,所以它是居於內的;精神是門,是在外面為主人 -- 心 -- 服務的。
心有善惡之分,這種區分正來自於“機”,因為它無論成善成惡,都是來源於“機”的不同狀態。在入口處作為警衛的精神稱作“機”;人們打開房門,走到戶外的時候,無論他們行善行惡,抑或是創造了什麼奇跡,這一切,都取決於他們開門之前心裏有的思想。
所以,這種“機”,意義非常重要。如果它正常存在,就會顯露於外,“大用”也會因之表現出來。無論什麼時候,如果你懂得這就是精神,你就永遠不會落在人後。至於它被稱作什麼,則要視環境而定。
我們談到了內質和入口,但其實在我們的身體裏面,什麼是內質、什麼是入口,並沒有明確的定義;我們用“內質”“入口”這樣的說法只是一種比喻。譬如,別人發言的時候,我們可以把發言的開頭稱為“入口”,而結尾稱作“內質”;就詞語本身而論,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地方可以稱為“入口”和“內質”的。
心和物
大禪師 Saint Manom 有偈語曰“心隨萬事轉,境從百幽生”。
這句偈語說的是禪宗的秘密,我在這裏引用它,因為它正好也道中了兵法的奧旨。不習禪宗的人們也許會覺得這句話很費解。
在闡釋兵法的時候,“事”指的是對手的各種舉動;你的心緊緊隨著對手的每一個動作而改變。比如,對手舉劍向你的時候,你的心轉向劍;如果他向右側急速移動,你的心也轉向右側;同樣,如果他移向左側,你的心也向左轉。這就叫“心隨萬事轉”。
“境從百幽生”,這是兵法的要旨所在。在任何場合,你都要全神貫注于對手當前的一舉一動,把已經發生的事情置於腦後,任它們如船尾的水紋那樣自行消失,不要再在心中有任何掛牽,這就可視為境從百幽生。
“幽”就是幽微神妙、難以覺察;它指的是心不凝滯於任何一點。在與敵交手的時候,如果你的心在某個點上停留,你就一定會被擊敗;如果你的心在應該動的時候有絲毫遲延,你就會被殺死。
心無形無狀,所以它是看不見的;但是,如果它注意於一點,耽延不前,這時的心就能夠看見。不妨舉素絲為例:用紅色染素絲,它就變成紅色;用紫色染,它就變成紫色。人心如果受到外物的吸引而凝滯,就好圖元絲染上了顏色,變得能夠看見了。譬如,如果你是個對男孩非常有吸引力的女子,時間一長人們自然會慢慢注意到。
在和敵人交手的時候,你必須緊緊地盯著對手的一舉一動,如果你的心稍有遷延,你就要敗北。我在上文引用那句偈語,要說明的就是這個道理。那句偈語下面還有兩行,但我這裏沒有引用,修習禪宗的人需要知道整首偈語,而我們這裏談的是兵法,知道前面兩句就足夠了。
兵法和佛學
兵法與佛學,尤其禪宗,有許多共通的道理,其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在任何事物上都破除執著之念、避免凝滯之心。這一點至為關鍵。無論修習佛法還是兵法,破除執念都是根本要義。
有一位歌伎,為了回應西行和尚的偈語,而寫了下面這首詩:
君今既離家,
欲問意如何;
但去莫複問,
心無戀舊居。
修習兵法的人應當深刻體會最後兩句,看看我們是否做到了這一點。在和敵人交手之際,無論你內心有怎樣微妙的變化,無論你採取了什麼動作,如果你的心停留在自己的動作上面,那你就一定要輸了。你一定要培養不繫念於任何事物的態度,無論那是敵人的舉動,你自己的武藝,還是劈砍的招式。
是和非
龍濟大師曾經對一群信眾說:“見柱為柱是不見柱,見柱非柱也是不見柱。把肯定和否定的念頭統統排除,才能真正地肯定和否定。”是一位老師告訴我的這段話,我由此想到了它和兵法是相通的,所以在這裏引用它。
見柱為柱和見柱非柱,指的是對是非、好壞的判斷,肯定和否定就像挺立的柱子,在心中屹立不倒。只要判斷某事為是的念頭在心中盤踞,所有的一切都會變成一個沉重的負擔;如果判斷某事為非,則這個負擔就更為沉重。因此,格言教導我們不要去看“柱”,它的意思是你不要繫念於肯定和否定、是和非的判斷。
對好壞的判斷都是心的病障。如果不排除這些病障,你什麼都不可能做好。所以格言教導我們要在去除了肯定和否定之念後,獲得對肯定和否定的理解。它的意思是,當你去除了肯定和否定之念後,再把對肯定和否定的理解化入內心,在肯定和否定之中達。到更高的境界。
即使你對佛學有很好的理解,不繫念於肯定和否定的判斷,仍是非常難以達到的境界。
真和假
“即使真念,也需要破除,更遑論那些妄念。”在這句話中,“真念”指的是真理。一旦你悟到了真理,就不應再讓它在心中停留 -- 這就是“即使真念,也需要破除”這句話的意思。
悟到真理以後,如果你讓它在心中停留,它就會污染心靈;真理尚且如此,‘如果讓虛妄的念頭盤踞心中,那它對心靈的污染會多麼嚴重!即使真念,也需要破除,更毋論那些妄念了,你的心裏不應該有任何念頭存留。這就是開頭那句話告訴我們的道理。
看畢一切真理,盡皆拋去,不要在心中存一絲痕跡。將它們一掃而空,讓心靈保持空明開闊,以平常、恬淡的心態做事。如果不能達到這個境界,就不能稱為兵法大師。
因為我生於軍事世家,所以我的討論側重於兵法,但上文所說的原則並不僅僅適用於兵法;所有的藝術和科學,所有的生活之路,也都應該這樣要求。研習兵法的時候,如果你一心想著兵法,就是“病”。射箭的時候,如果你一心想著射箭,就是射藝不精。
如果懷著平常心去射箭,你就會覺得弓箭得心應手;如果懷著平常心決鬥,你就能自如地揮劍。如果有不受任何外物干擾的平常心,做什麼事情都會很好;反之,就要出問題。比如你要開口講話,不論說什麼,聲音就會發顫;你要在別人面前動筆寫字,手就會顫抖。
平常心就是心中空無一物,輕輕拭去一切過去的痕跡,這樣,心靈就能保持虛空明淨,這也就是平常心。讀儒家典籍的人只關心“敬”,所以很難理解“讓心靈虛空”這樣的道理。“敬”不是認識的最高境界,它只是第一步的訓練而已。
本書包括《五輪書》和《兵法家傳書》兩部著作,是日本關於兵法與制勝策略的經典著作,從日本幕府時代以來,對日本的武士文化的形成及武士道精神的流播有著深刻而巨大的影響。二戰後,又為日本企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獲得成功提供了理淪依據。20世紀80年代,西方學界才開始注意到,是武士的忠誠、道德和榮譽規范,而不是企業的規章制度,賦予了日本企業的競爭優勢,並帶動了日本經濟的飛速發展。
作者宮本武藏和柳生宗矩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兵法大家,他們在書中闡述的劍道與兵法原則、思想、策略,簡單又實際,不僅適於武士,也適合任何形式的競爭,更是各行各業危機處理、策略訓練的經典之作。這是一本為需要籌划和制定策略的管理者准備的書,也是為希望真正了解日本文化的讀者而准備的書。
目錄
導讀一 為什麼日本商人遍及全世界
導讀二 一本關於制勝之道的書
導讀三 了解那個島國
導讀四 武士的精神
武藝一 五輪書
關於宮本武藏
宮本武藏:劍道之魂
佐佐木小次郎與宮本武藏
自序
地之卷
論兵法
用木匠的工作來比喻兵法
士卒之道
論本兵法書五卷之結構
論「二刀流」之命名
論兵法基本之認識
論兵器的特點
論兵法之「節拍」
水之卷
兵法之心態
兵法之姿勢
兵法之眼法
太刀握法
步法
五構
太刀之道
刀法五技
無構之構
一擊制勝
第二次躍出之「拍子」
……
火之卷
風之卷
空之卷
(武藝二) 兵法家傳書
進履橋
殺人刀
活人劍
無刀
《武士的精神》係由日本闡述兵法與制勝策略的兩部最重要著作《五輪書》和《兵法家傳書》合輯而成。
《五輪書》在日本的地位,就像《孫子兵法》在中國,至今日本企業界經理人仍多採用其中的說法,做為經營決策的指導,甚至美國的哈佛商學院也將本書列為學生必讀書之一。宮本武藏的著作視兵法為實踐事業,分別從法總論、劍法奧秘、戰略戰術、其他流派與自然之道等方面詳述兵法要義,注重戰鬥中心理動向與耳體動作的研究。
在宮本武藏的兵法哲學中,沒有餓虎撲羊,只有伺機而動。
戰前,決戰地點的地理形勢、天候、光線動向,乃至一草一木,他必一一細察,審慎考量。
宮本武藏並以切身經驗告訴人們:不論做什麼事情,都一定要超過別人;兵法最重要原則的是,即使在極度的混亂中,也要保持內心的鎮定與澄淨。
作者簡介
《五輪書》作者:宮本武藏(1584~1645)
在日本有「不可戰勝的武士」之稱的兵法家宮本武藏,在三十歲之前就曾與人決鬥過60餘次,從無失敗。晚年,將其一生對兵法的鑽研的心得整理成《五輪書》。宮本武藏一生的傳奇,不但曾拍成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和廣播劇,也有多部小說以他的故事為藍本,如吉川英治的《宮本武藏》、小山勝清的《巖流島後的宮本武藏》以及柴田鍊三郎的《決鬥者宮本武藏》。
《兵法家傳書》作者:柳生宗矩(1571~1646)
江戶初期曾任德川秀忠、德川家光的兵法師傅。自稱年過五十之後,才領悟兵法奧義,精通「不戰而屈人之兵」之兵法真髓,於1632年完成新陰流的技法與理論集大成的《兵法家傳書》。此書與《五輪書》並稱近代武藝之書的二大高峰。
柳生宗矩 兵法家傳書
柳生宗矩
元龜二年 (1571年) 1歲 誕生於大和國添上郡。
文祿三年 (1594年) 24歲 應德川家康之召,與副宗嚴赴京都,家康納為門下家臣。
慶長五年 (1600年) 30歲 隨德川家康參加會津征伐。九月參戰官員會戰。
慶長六年 (1601年) 31歲 擔任二代將軍德川秀中的兵法師傅。
元和元年 (1615年) 44歲 參加大阪夏之陣,屬德川秀忠陣營。
元和七年 (1621年) 51歲 擔任三代將軍德川秀中的兵法師傅。
寬永六年 (1629年) 59歲 官拜從五位下但馬守。
寬永九年 (1632年) 62歲 擔任德川幕府第一代大目付(官職名),撰寫兵法家傳書。
寬永十三年(1636年) 66歲 受封柳生藩一萬時的大名(諸侯)。
正保三年 (1646年) 76歲 去世。
戰國劍術家柳生宗嚴的五男,侍奉德川幕府三代,並兩次擔任大將軍兵法師傅。在政治、計策與劍術上的造詣都相當的高。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在計策上有疑問時都會去詢問宗矩。
其長子是有名的獨眼劍士柳生十兵衛。宗矩的代表著作為兵法家傳書,可以說是記錄了柳生一族劍術的精粹,值得一探究竟。
在下將介紹柳生宗矩 兵法家傳書
本書分為三篇
一.殺人刀
二.活人劍
三.無刀
由於篇幅問題,在下不希望文章過長,擇各章內容簡化分為三篇發表,希望能將柳生一族兵法劍術之深奧與大家分享。各篇將逐一撰寫完成,請各位多加指教。
兵法家傳書 殺人刀
序
有句古語說:「兵者,不祥之器也,天道惡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其亦所指,太刀、長刀等所謂兵器,是不吉祥的兵器,因為天道是讓人生存、給人活路的一種道,所以戰爭是不吉祥的東西,是違背天道的,勢必為天道所譴。
但卻也包含了另一種涵義,那就是在不得已的情況進行戰爭是合乎天道的,有時後,一個人的不義,可能會使無數的人受苦。這種情況,殺一個人就意味拯救成千上萬的人。這難道不是「殺人刀及活人劍」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兵法是一種學問,在一對一的決鬥中,只有一個勝者,輸贏中的得失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就兵法而言,只講述一對一決鬥的方法,是非常小的兵法。當個人的勝敗關係到整體的得失時,這就是合戰中的兵法了。兵法的理論在決鬥還是合戰中都是一樣的,在心中運籌帷幄,假想對戰的情形,分析勝利失敗因素,叫做「心中的兵法」。在兵法理論中,即使在和平的時候,也不忘記戰爭的可怕,注意觀察形式動向的變化,這是理論中最重要的一條。
認為兵法只是用來殺人的,是一種偏見。兵法並不是用來殺人的,而是用來消滅罪惡的,滅一人之惡而使許多人能生存,這就是軍略。
大學
大學講究的是格物和知至,探究世上一切事物,了解萬物根本道理,就能做一切事情。因此,認清萬物之原理,掃除心中迷惑和障礙,就能駕輕就熟,應付自如。當你忘了所學的一切,炳棄所有的經驗,達到心中無誤的境界,自然和大道融合為一,就是「道的最高境界」。
情緒與意志
意志是內心的態度,而內心的意志流露在外就叫情緒。如果情緒過於氾濫,失去控制,就容易犯錯,因此無論情況如何,務必保持冷靜,只有這樣,你的意志才不會被情緒所左右。
表象和意圖
表象和意圖是兵法中的基本要領,它是指靈活運用兵法策略,先用假像迷或敵人,再用真實行動來攻擊敵人,這就是利用欺騙的假象來獲得真正的利益。佛學中,這就叫做方便門,即採用欺騙、使詐等手段,只要最後能得到真實,那所有的虛假都成為了真實。
打草驚蛇
出奇不意,攻其不備,以掩藏更深的目的,使敵人驚嚇,即使手中無劍,也不會被打敗。敵人之劍即為我劍。這就叫伺機而動。
觀敵之機
觀敵之機是指把握敵人即將開始行動之前的瞬間,做出相映的行動。在禪學中,這是一種特殊理念,即為「動」。看到對手心理的隱密的活動,並伺機攻擊,這就是觀敵之機的戰術。
心、身的攻勢和守勢
當身體取攻勢時,心要保持守勢。如果身心取攻勢,就容易衝動而犯錯,身取守勢,是爲了要讓敵人出手,然後擊敗他,這同樣可以解釋為身取守勢時,心要保持攻勢,根本道理是一樣的,不管任何狀況,只要能誘使對手行動,就能獲勝。
利用心態的變化
刻意向防守之敵展示新中各種念頭,藉以察覺敵人內心變化。你可以利用這種心態變化取勝。
雙關法
看見,然後把眼神移到一邊,它的意思是不要把視線固定於一點,保持靈活。
打和挨打
如果敵人劍出手而沒有擊中目標,那這一劍就叫做死劍,你就可以格擋它,並打出致命一擊。當你一出劍時,不要把心停留在它上面,不考慮有效與否,你要做的只是再三的出手,反覆的進攻,絕不給敵人抬頭的機會。
聆聽風聲和水聲
是指把進攻之心,掩藏在平靜的外表下。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外表卻依然鎮定沉著,就能達到內外交融的極意境界。
病與去病
病就是各種紛亂之念,考慮如何取勝,如何克服自我,甚至想要去除自身雜念的作法,都稱為病。而對病不以為意,不必多想,保持自由自在,無所拘束,不受外界影響和干擾,就是達到了無念的境界。
平常心
有僧問先哲:「什麼是道?」先哲回答:「平常心是道」。世間之事,唯以平常心待之,才能達到人生的境界。如果刻意而為,一切將不易掌握,只有以平常心待之,雜念便會一掃而空。無心並非一切無心,只是懷平常心而已。
自由心
將心任意遊走,卻不會駐留和牽礙在任何地方,正如水中倒影,就算有千波萬浪打過,它也不會有絲毫移動。當具備這種自由解脫之心,你的行動就能獨立無礙了。
兵法家傳書 活人劍
有無的韻律與有無的存在
老子的論述中,有「常有,常無」之說。有是永遠存在的,無也是永遠存在的。當有被隱藏時,就變成了無。當無被顯示時,就成為了有。雖然我們認為某件事不存在,一旦它被揭發,就成了有,而當它被隱藏,變成了無。因此,有和無只是表現為顯、隱的不同,本質是一樣的。
如果存在的是有,就應見此有而打有,如果存在的是無,則應見此無而擊無。如果不能明察戰鬥中的有和無,即使把百種劍技都用的完美無缺,還是不能夠取勝。
神妙之劍
即「精神」和「異象」。「精神」是內在的特徵,「異象」則是外在的表現,精神是思想的主人。內在的神支配外在的思,而外在的思,又支配者精力。爲了神,如果思留在某地,它的作用就沒有發揮完全。所以,不能讓神固定在一點上,這個道理不只適用於兵法,也適用世上一切的事務。
對於「神妙」,可以有兩種解釋,即神和思。
步子
步子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必須以一種平和的、隨意的方式邁步。故意抑制自然的動作,表明了你的心神比動作還亂。只有以平常心看待,不受動搖、不受干擾,才是最好的選擇。
何為水中月、神妙之劍、疾病之擾、身體與手足?
水中月是指決鬥中的架勢選擇,和敵人保持一定的距離,考慮運用各種兵法策略。
神妙之劍是指自身位置的選擇,身體手足指觀敵之行及自己之反應。去除病擾,目的是爲了察情。所以,最基本的事情是去查知對手在將發未發之際的微小動作及心神意象,其中關鍵是斷念而非棄心。
心像水中月、身如鏡中影
水映月影,鏡照人形。事物在人心裡的投影,就像月亮在水裡的投影一樣,是瞬間的反應。神妙之劍的位置就彷彿水面,而你的心可比為月亮。神妙之劍的位置可以映出心之影。心動,形動,形隨心動。
收心
「收心」說的是,當你刺出一劍之後,如果想者自己已經擊中目標,你的心就會因為惦記這個念頭而停止不動,就會變得心不在焉,所以出招之後,一定要即時收心,注意觀察敵人的一舉一動。
論全部去除、空、見心
「全部去除」,就是指徹底除去所有病。這裡的病,指的是「心病」。關鍵是在心病襲來的一瞬間將其去除乾淨。
空,指的是「唯一者」,即是敵人之心。心無形無質,所以稱為「空」。看見「空,唯一者」,就是只看到敵人的心。
見心,是指對手的心可以通過他握劍的手表現出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對手還沒移動之前,就對他發起攻擊。
真心和妄想
妄心,其實是指血氣,是從個人角度和主關方面來說。血氣就是血的流動,當血流上湧時,人的臉色就會改變,並開始動怒。
妄心是心的病障,去除妄心就是去除心病。去除了心病,心就會健康起來,健康的心就稱為本心。如果你按照本心做事,就能更好的掌握兵法的奧妙。當然,這個原則也不例外的和一切事物相通。
兵法家傳書 無刀
「無刀」,不是要你奪走對方的刀,也不是要你爲了顧及自己的臉面,有意做出奪刀的姿態,它是在無刀時,怎麼保全自己、不被對手殺死的一種藝術,和奪不奪對手的刀沒有什麼關係。
「無刀」並非一種空手奪白刃的藝術,而是你手裡無刀,也能夠保全自己,不被殺死,不殺人,我們以不被殺為勝。當你隨心所欲,駕馭一切工具而不怕別人奪走它,才為無刀。
譬如,你路遇強敵,手裡只有竹仗防身,而他卻是長劍在手。這時,你或著憑ㄧ根竹仗將他的長劍奪下,或者,即使你沒有奪下他的武器,卻也沒有讓他的攻擊得逞,兩種情況,你都是勝者。這就是「無刀」的基本思想。
所以「無刀」不是要奪人之刀,也不是要索人之命。倘若對手ㄧ定要制你於死地,這時你才應該奪下他的刀。奪刀不是你的初衷,它取決於你對安全危險的辨察。
大機大用
一切事物皆有「體」和「用」。體就是機,它所蘊含的各種能力,表現在外,就是用。比如,燈是體,光則是它的作用。刀劍是體,劈砍是用。
「大」是一種美稱。源出於大機,禪師到達了一種較高的境界,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身體,不受外界控制,無論他說什麼,做什麼,都合於大道,這就稱作「大神通」,或「大機大用」。而實現大機大用,就是可以隨心所欲不受限制。打破一切規則的束縛,自由自在。
心和物
在闡釋兵法的時候,「境」指的是對手的各種舉動,你的心緊緊隨者對手的每一個動作而改變。比如,對手舉劍向你的時候,你的心轉向劍,如果他以右側急速移動,你的心也轉向右側。這就叫「心隨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這是兵法要旨所在。在任何場合,你都要全神貫注於對手的一舉一動,把已發生的事情至於腦後,任它們如船尾的水紋那樣自然消失,不要在心中有任何牽掛,這就可以視為境隨百幽生。
幽即是幽微神妙、難以察覺,它指的是心不停留於任何一點。在與敵交手時,如果你的心在某個點上停留,你就一定會被擊敗,如果你的心在該動的時候有所遲疑,你就會被殺死。
是和非
龍濟大師曾經對ㄧ群信徒說過「見柱為柱是不見柱,見柱非柱也是不見柱。把肯定和否定的念頭統統排除,才能真正的肯定和否定。」這個道理適用於所有技藝,它的意思是你不要繫念於肯定和否定、是和非的判斷。
對好壞的判斷都是心的病障,如果不排除這些病障,你什麼都不可能做的好。當你去除了肯定和否定之念後,再把肯定和否定的理解化入內心之中,在肯定和否定之中達到更高的境界。
真和假
「即使是真念,也需要破除,更遑論那些妄念。」在這句話中,「真念」指的是真理。一旦你悟到了真理,就不應讓它在心中停留,這就是「即使真念,也需要破除」這句話的意思。悟到真理以後,如果你讓它在心中停留,就會汙染心靈,真理尚且如此,更毋論那些妄念了,你的心理不應該有任何的念頭存留。
看畢一切真哩,盡皆拋去,不要在心中存ㄧ絲痕跡。將它們一掃而空,讓心靈保持空明開闊,以平常心、恬淡的心態做事。如果懷著平常心去射箭,你就會覺得弓箭得心應手,如果懷著平常心決鬥,你就能自如的揮劍。如果有部受任何外物干擾的平常心,做什麼都會很好,反之,就要出問題。比如你想要開口說話,不論說什麼,聲音就會顫抖,你想要在別人面前動筆寫字,手就會顫抖。
平常心就是心中空無ㄧ物,輕輕拭去一切過去的痕跡,這樣,心靈就能夠保持虛空明淨,這就是平常心。讀儒家典籍中的人只關心「敬」,所以很難理解「讓心靈虛空」這樣的道理。「敬」不是認識的最高境界,只是第一步的訓練而已。
《兵法家傳書》是2014年10月22日浙江出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柳生宗矩。本書主要講述了有關兵法的內容。
這本內容廣博的《兵法家傳書》,首句是這樣寫的:“兵者,不祥之器也,天道惡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也是柳生宗矩的行事法則。柳生宗矩明確表示,這些原則,“不僅僅適用於兵法,所有的藝術和科學,所有的生活之路,也都應該這樣要求。”《兵法家傳書》與《五輪書》並稱日本近代武藝之書的二大高峰。一代截拳道宗師李小龍,也曾認真研讀《五輪書》和《兵法家傳書》兩部著作。
作者簡介編輯
柳生宗矩(1571-1646),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武士、兵法大家,年僅二十四歲就開始擔任德川家康將軍家的劍術教練,大和國柳生藩的第一代藩主。他的父親是後人尊崇的劍聖,“新陰流”劍術正統繼承人柳生石舟齋宗嚴。“新陰流”劍術,主要是奪取敵方武器,盡量讓雙方保全性命,平安無事,因此又稱“活人劍”。這種劍術,運用在兵法上,便是心理戰,也是《孫子兵法》中所說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柳生宗矩於1632年完成一部兵法秘本――《兵法家傳書》,提倡“劍禪一如”,以及“該如何不戰而屈人之兵”
--------------
《武士的精神》係由日本闡述兵法與制勝策略的兩部最重要著作《五輪書》和《兵法家傳書》合輯而成。
《五輪書》在日本的地位,就像《孫子兵法》在中國,至今日本企業界經理人仍多採用其中的說法,做為經營決策的指導,甚至美國的哈佛商學院也將本書列為學生必讀書之一。
宮本武藏的著作視兵法為實踐事業,分別從法總論、劍法奧秘、戰略戰術、其他流派與自然之道等方面詳述兵法要義,注重戰鬥中心理動向與耳體動作的研究。在宮本武藏的兵法哲學中,沒有餓虎撲羊,只有伺機而動。戰前,決戰地點的地理形勢、天候、光線動向,乃至一草一木,他必一一細察,審慎考量。宮本武藏並以切身經驗告訴人們:不論做什麼事情,都一定要超過別人;兵法最重要原則的是,即使在極度的混亂中,也要保持內心的鎮定與澄淨。
《兵法家傳書》出自和宮本武藏同時期德川幕府的重臣柳生宗矩之手。他一生的軍事生涯成就輝煌,在其著作中也對畢生經歷的反思有所陳述。《兵法家傳書》分別由〈活人劍〉、〈殺人刀〉組成。〈殺人刀〉代表用以消除動亂和暴力的力量;〈活人劍〉則是指察知與預防即將出現的問題。
這兩部誕生於三百多年前的兵書,不管在日本或是西方國家,均受到商界與管理學家高度的重視,長居Amazon暢銷書榜,不僅是了解日本商人思想重要指南,也是各行各業韜略訓練的最佳經典之作。
電光影裏斬春風: 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 - 張崑將 著 - Google 圖書
五輪書乃日本的戰國時代宮本武藏所著的一本既為劍法,也為兵法的一本著作。寬永二十年(1643)十月,武藏隱居靈巖洞開始執筆寫作-五輪書。正保二年,將五輪書傳給寺尾孫之丞勝信,五方之太刀道序兵法二十五個條傳給寺尾求馬助信行,以後就離開這個世界。
五輪書
簡介
五輪書分為土、水、火、風、空五卷。
土之卷主要說全書的概覽,以工匠、農夫、商人、武人作比喻,說明士、農、工、商的活動情況其實都是殊途同歸,有跡可尋的。
水之卷主要說明二天一流派。以水為範本,則心靈也擁有水的特質。水的形狀能隨著容器的形體,或方或圓,小如雨滴大如汪洋。
火之卷所記載的是戰鬥與勝負的事。以火之卷來談戰爭,是因火可大可小,火的威勢驚人。
風之卷是記載當世中其他的兵法與其他各家流派。在漢字裡,“風”即“風格”。
空之卷講述關於進入自然而然的真實之道的事情。即使領悟了道理,也不能被道理所束縛。
宮本武藏
宮本武藏他,不是德川家康,也不是豐臣秀吉;不是叱吒風雲的政客,只是名聞遐邇的劍客。日本歷代公認的第一劍手。
天正十二年(1584年)三月,出生於美作國吉野郡甘村的宮本地方。七歲成為孤兒。後來跟隨同村的新當流派劍手有馬喜兵衛學習,但於十三歲就擊敗自己的老師,隨之出走,成為一名漂泊武者,專心研習兵法和劍法。
宮本武藏晚年隱居在細川家。細川忠利死後,隱居在與葉城西的金剛山靈巖洞中,學習坐禪,學習繪畫
雕刻。於六十歲時,以其自己的話來說,他以純以天道和觀世音為鏡,把自己流派的經驗和心得總結而成,寫下《五輪書》
他,17歲前,惡貫鄉裡,不知生之意義;17歲後,遠赴關原之戰,死裡逃生;
他,被澤庵和尚捆綁於千年杉上、囚於天守閣中,而後重獲生命、茅塞頓開;
他,以艱難當餅、以困苦當水,足跡遍歷各地;
他,曾與66位高手比武皆獲全勝,但以打敗名劍佐佐木小次郎之“船島決鬥”震爍古今!
他,一個如你、如我的生命實踐者,一個苦其心志的修行武者,一位17世紀的劍道家,一名400年前的傳奇人物。
地之卷
偏於劍術之利,豈能窺劍術之秘乎
喜兵法者鮮矣。治而不忘亂,國之本也。武士務必文武皆精,始稱合乎「武士之道」。武士應視死如歸,而後始稱武士也。兼具萬事之用,始有劍法實際之用。賣弄似懂非懂的劍技,無異自掘墳墓。人之維生有四路:士、農、工、商。劍法有如木匠之技藝,兩者至為相似。觀其人而善於使用,則手腕盡展矣!木匠之用具,務必恆保其利,時時磨快、擦亮之要。既有雙刀何不用雙刀?武器盡出,勝算大矣。以「二天一流」劍法而言,敵一人與萬人其理雷同。所知至多,以此磨練、闢新境。隨身之武器,理應長處盡展。諸般武藝皆有特定之拍節,不可違也。
習我劍法者
一,邪惡之心不可有。
二,務必鍛其身,盡展能力。
三,務必戒除修練之障礙。
四,務必體認千行百業之要諦。
五,務必認清物事之得失。
六,務必具有眼力、鑑別力。
七,務必敏察防範視界外之敵人。
------------------------------------
「我以天道和觀音為鏡.......執筆書寫。」
--宮本武藏《五輪書.自序》
宮本武藏在晚年寫下「兵法之道」--即「兵法的道理」--總結自己的一生。我們總是達到目標以後,才能看清楚走過的道路。真理永遠是歷史的產物。真理與真理的場所,道與道說的空間,兩者之間總是存在著落差。宮本武藏對兵法之道已經了然於心,卻依然沒有言說的機會,真理的場所一直尚未成形。「以天道和觀音為鏡......」,道的道說需要他者的存在。這個他者並不是想像的他者,不是鏡象所反射的自己,即不是主體可以認同的對象,而是象徵的他者,完全異於自身的鏡子本身。天道和觀音是鏡子本身。或許,類似神話裡面的照妖鏡,這是真理之鏡。宮本武藏所看到的並不是自己--不是戰無不勝的自我形象--而是自己的真理,一直勝利至今的原因。只有經由象徵的他者,真理才可以被道說。真理需要真理的場所。或許,這足以解釋何以宮本武藏會「禮敬神佛,但勿存依賴之心」。神佛存在與否,無關痛癢。重要的是,神佛的存在能夠開啟真理的場所,即道出真理的空間。與尼采的觀點接近,宮本武藏同樣看到市場的特徵:市場是販賣技巧的地方。如同今天的補習社一樣,當時的道場喜歡吹噓自己的流派,標榜各式各樣華而不實的技巧:「各種技藝被製作成商品,人自己也成為商品,各種技藝的器具也有被當成商品的傾向。這種心靈重花朵勝於果實,也就是說,只求外表好看但內容貧乏。尤其這樣的兵法之道就像強求開放的花朵一般,只會修飾外表,講求招式華麗。」未熟的果實是大禍的開端。這是營商之道,卻不是兵法求勝之道。
兵法之道,絕非安慰心靈。不存在永恆的真理,也不存在必勝的套路。武士的命運即是參戰,他的目標只有一個:克敵制勝。因此,武士只能在戰場裡面理解自身的位置,理解自身所能發揮的作用。換言之,武士的位置要求主體易地而處。這就牽涉到主體與他者之間的辯證:主體並不直接知曉自己應該做甚麼。因為只有理解敵人的動向,才能制定有效的對策,所以主體的行動僅僅取決於敵人的知識,取決於敵人對我方行動的估算。敵人的情報及其對策,將會決定行動的失敗,故此主體的行動必須建基於他者的知識。更為確切,主體的行動建基於:主體需要根據自己對「他者知識」的假定,擬定我方的策略。這裡不是單純想像,而需要切身體會觀察。仿如精神分析師,武士只能在驚天動地的戰鬥,在生死之間把握他者的真理--用宮本武藏的話--「敵人的節奏」。站在敵人的位置思考,這是兵法的核心。當然,敵人也不會坐以待斃。面對戰術的變化,上乘的武士應當瞬間看穿敵人的伎倆,賦予其致命一擊。修心與勵智同樣重要。
真理產生行動。真實的行動與自我形象無涉,甚至形象也只是致勝的道具。真理的本質在於捨棄想像的自我:既不求神佛庇佑,不作神佛的兒女,也絕不重名聲地位。換言之,獲取真理的條件是懸置「自戀」,不為「他者如何看待自己」所困。武士依然是活在象徵世界。只不過,武士以真實的行動改變天下大勢,而儒者文士則是以象徵的話語影響社會文化。武士擁有洞悉真理的目光。可是,他們無法言說:一旦戰術策略大白於世,自己就會陷入危險。這是精神分析師與武士之間最大的分別:雖然兩者都要清空自身,捕捉他者之真理,但前者必須收取費用,因為一旦捲入世間的麻煩事,分析師安危不保,精神分析就難以進行;而後者沒有言說的空間,需要獨自承擔一切,真理只能直接產生行動。兵法之道只存在於身體的肢體動作,而不僅僅是抽象的思維(儘管他們也擁有這樣的能力)。因此,武士只能在戰鬥把握武士之正道。即使可以傳授真理,亦限於「心傳口授」,在弟子之間秘密流傳。或者,這是宮本武藏無法言說的理由,真理只能在真理的場所被說出。佛教正是當時生產真理的場所--禪師及武士均以生命為賭注,求取真理。反觀今天的佛教,確如澤庵宗彭所言,「今出家眾,狀似有道而作佛事,應以為恥」,令人唏噓。
備註
**軍國主義的「武士道」是後來井上哲次郎等人的發明,必須區分古代的武士道與近代日本政府鼓吹的意識形態。
-----------------------------
五輪書乃日本的戰國時代宮本武藏所著的一本既為劍法,也為兵法的一本著作。寬永二十年(1643)十月,武藏隱居靈岩洞開始執筆寫作-五輪書。正保二年,將五輪書傳給寺尾孫之丞勝信,五方之太刀道序兵法二十五個條傳給寺尾求馬助信行,以後就離開這個世界。
五輪書分為土、水、火、風、空五卷。
土之卷主要說全書的概覽,以工匠、農夫、商人、武人作比喻,說明士、農、工、商的活動情況其實都是殊途同歸,有跡可尋的。
水之卷主要說明二天一流派。以水為範本,則心靈也擁有水的特質。水的形狀能隨著容器的形體,或方或圓,小如雨滴大如汪洋。
火之卷所記載的是戰鬥與勝負的事。以火之捲來談戰爭,是因火可大可小,火的威勢驚人。
風之卷是記載當世中其他的兵法與其他各家流派。在漢字里,“風”即“風格”。
空之卷講述關於進入自然而然的真實之道的事情。即使領悟了道理,也不能被道理所束縛。
宮本武藏
1
宮本武藏
宮本武藏他,不是德川家康,也不是豐臣秀吉;不是叱吒風雲的政客,只是名聞遐邇的劍客。日本歷代公認的第一劍手。
天正十二年(1584年)三月,出生於美作國吉野郡甘村的宮本地方。七歲成為孤兒。後來跟隨同村的新當流派劍手有馬喜兵衛學習,但於十三歲就擊敗自己的老師,隨之出走,成為一名漂泊武者,專心研習兵法和劍法。
宮本武藏晚年隱居在細川家。細川忠利死後,隱居在與葉城西的金剛山靈岩洞中,學習坐禪,學習繪畫
雕刻。於六十歲時,以其自己的話來說,他以純以天道和觀世音為鏡,把自己流派的經驗和心得總結而成,寫下《五輪書》
他,17歲前,惡貫鄉里,不知生之意義;17歲後,遠赴關原之戰,死裡逃生;
他,被澤庵和尚捆綁於千年杉上、囚於天守閣中,而後重獲生命、茅塞頓開;
他,以艱難當餅、以困苦當水,足跡遍歷各地;
他,曾與66位高手比武皆獲全勝,但以打敗名劍佐佐木小次郎之“船島決鬥”震爍古今!
他,一個如你、如我的生命實踐者,一個苦其心志的修行武者,一位17世紀的劍道家,一名400年前的傳奇人物。
地之卷
偏於劍術之利,豈能窺劍術之秘乎
喜兵法者鮮矣。治而不忘亂,國之本也。武士務必文武皆精,始稱合乎「武士之道」。武士應視死如歸,而後始稱武士也。兼具萬事之用,始有劍法實際之用。賣弄似懂非懂的劍技,無異自掘墳墓。人之維生有四路:士、農、工、商。劍法有如木匠之技藝,兩者至為相似。觀其人而善於使用,則手腕盡展矣!木匠之用具,務必恆保其利,時時磨快、擦亮之要。既有雙刀何不用雙刀?武器盡出,勝算大矣。以「二天一流」劍法而言,敵一人與萬人其理雷同。所知至多,以此磨練、辟新境。隨身之武器,理應長處盡展。諸般武藝皆有特定之拍節,不可違也。
習我劍法者
一,邪惡之心不可有。
二,務必鍛其身,盡展能力。
三,務必戒除修練之障礙。
宮本武藏
五輪書
四,務必體認千行百業之要諦。
五,務必認清物事之得失。
六,務必具有眼力、鑑別力。
七,務必敏察防範視界外之敵人。
八,莫做無謂、無用之事。
兵法之道
在中國和日本,道的鼻祖被稱為“宗師”,武士必須了解這一點。
最近很多人都得到了兵法家的稱號,但他們中大部分人只是擊劍者而已。熊本藩的細川越中守忠利的家臣在夢中得到了神靈的指導,基於在各國雲遊教授和學習兵法的經驗而創建了他的道場,這是兵法的新意。
在古代兵法中,一共有十種能力和七項技巧是屬於合用的修煉。這對擊劍當然是有益處的,但這還不夠。局限於擊劍的技巧是無法窺破劍法的精髓的。
當我們觀察商人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商人們使用器具去賣他們的貨物。比如果實和花,果實要比鮮花要少。因為商人的教授和學問都只注重鮮艷的色彩和炫耀自己的手段,盡全力去催促花儘快開放,他們關心利潤。有人說“不成熟的策略乃是頓挫之源,”是的很有道理。
人生在世有四種活法,即所謂“士農工商”
第一種是農夫之道,他使用農具,用眼睛去觀察春秋的更替,季節的變化。
第二種是商人,釀酒師收集原料然後釀造成酒以維持生計。商人的生活風格就是無時不在謀取利益。這是商人之道
第三種是貴族武士,他的生活之道就是揮舞武器。武士之道就在於主宰他手中武器的力量。
第四種是匠人。木匠之道是變成使用木工器具的達人,首先保證他的計畫無誤,然後按照計畫行事,就這樣度過他的一生。
“士農工商”的生活之道
評判木匠的作品是和房子聯繫到一起的。貴族的房子、武士的房子、四民的房子、房子的廢墟、房子的重建、房子的風格、房子的習俗和房子的名字。木匠完全按照事先擬訂的計畫來建設。兵法也是一樣,有一個戰役的計畫。如果你想去學習戰爭的藝術,就需仔細考量這卷書。教師就好比是一根針,而訓練則是一根線,你必須不停地練習。
作為領導木匠們的工頭,必須知道自然的規律、國家的法規、房屋的規格。這就是工頭之道。
工頭必須熟悉塔與廟宇的建築理論,宮殿的建設計畫,和如何僱傭勞力來建設房屋。工頭之道其實和大將之道是一樣的。
在建造房屋的過程中,木料的選擇非常重要。筆直無節疤,且外形美觀的木材用來做外殿的柱子;筆直但有一點點點瑕疵的木料用來做內殿的柱子;外表最美觀的木料,即使硬度有一點點差也沒關係,用來做門檻、橫樑、門、拉門等等。堅固的木料即使存在木瘤和節疤也一樣可以在建設中得到套用。那種品質
五輪書
差的木料則只能用來搭手腳架,然後拆掉做柴火。
工頭根據各個不同的能力分配工作,比如地板的鋪設、拉門的安裝、橫樑的吊裝等。能力不夠好的人去裝托梁,更差一點的人去削楔子或者類似的雜活。如果工頭部署得當,工作將會完成地更為出色。
工頭應該經常深入到工人們之中,不提出無稽的要求。他應該了解他們中的道德準則和精神,在適當的時候鼓勵他們。這和兵法的原則是一樣的。
就象士兵一樣,木匠會磨礪他自己的工具。他將工具放在他的工具箱中,在工頭的直接領導下工作。他用斧子製作柱子和房梁,用刨子去製作地板和書架,對雕透細工精雕細琢,盡他能力所能達到的極限去完成工作。這就是木匠的藝術。當木匠技術日漸成熟之後他就會升遷為工頭。
木匠的成就就在於他的作品完全忠於設計圖紙,既沒扭曲偏差,也沒偷工減料。這對於木匠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你想學習此道,你就必須深刻地理解和思考這本書里所說的事情,做深入細緻的研究。
二天一流
在這五卷書里會寫到關於兵法的不同方面,它們是地之卷、水之卷、火之卷、風之卷和空之卷。
在地之卷里我將解釋一下我的二天一流。很難相信擊劍者會悟到真正的奧義。在這卷里需要了解最微不足道的事、最舉足輕重的事、最膚淺的事和最深奧的事,就如同在蒼茫大地上勾勒出清晰的路徑一樣,所以這卷書叫做地之卷。
第二卷是水之卷,水乃是人心之根本
人的精神要如同水一般,水可以隨容器的形狀改變自己,有時候象小溪般潺潺流動,有時候卻象是怒吼的大海。在這卷書里,就要解釋二天一流如水般清澈明淨的這種特性。
如果你已經精通了劍法的精髓,當你隨意攻擊別人時,你就能擊敗這世上任何一個人。擊敗一個人的技法和擊敗十萬人時沒什麼不同,兵法家可以小中見大,就如同按照一寸高的木俑可以雕刻出極大的佛像一樣。我無法用文字來說明這具體是如何實現的。兵法的精髓就在於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在水之卷中我將講解在二天一流中的這些意
第三卷是火之卷。這卷書是講劍斗
火的特性就是兇猛,不管火焰是大是小,這非常適合於戰鬥時。你必須確保鬥志能夠隨心所欲地能大能小。什麼是大很容易察知,但什麼是小就很難覺察了。簡而言之,敵人數量越多位置就越難做大的改變,所以他們的行動可以輕易察覺。一個人可以輕易地改變他的心態,所以他的行動很難被知曉。你必須要知道這點。這卷書的精髓就是將詭謀的訓練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為這卷書將描述在戰場上的格鬥技法。
第四卷是風之卷
這一卷將不只談到我的二天一流,也會涉及到其他的各種流派。我的意思是風意味著古老的傳統,當今的傳統以及兵法的系統。因此我會很清楚地講解世間的兵法。這是傳統,如果你不了解其他流派,你將很難了解自己。所有的路都有岔路,如果你每天學習劍道,但你的精神卻走向岔路,你也許會以為你還在正路上走著,但是實際上完全偏離了。如果你追隨正道並且稍有偏差,這個偏差將會逐漸變大。你必須知道這些。這樣的兵法家不過是一介擊劍者,我這么說並不過份。我的二天一流的真意——雖然它也包括擊劍——是基於與眾不同的原則。我會在這卷書里解釋其他流派對兵法的定義和理解。
第五卷是空之卷
空”就是意味著無始無終。悟道即非悟道。兵法之道就是自然之道。當你重視自然的力量時,你就會體察到大自然的韻律,你就能夠非常自然地擊劍,打擊敵人。在這卷書中,我打算說明怎樣經由自然之道而追隨劍術正道一途。
武士們,無論將軍還是士兵,都在腰帶里縛著兩把刀。在古的時候把這叫做直刀與刀,如今則叫做刀與太刀。無論理由是什麼,總之一個武士攜帶著兩把刀才算是符合武士之道。
槍與剃刀是出門時才帶的武器
二天一流從一開始就應該訓練雙手握住刀與太刀。當你視死如歸的時候,你必須充分利用你的武器,這就是真理。不這樣做是錯誤的,即使犧牲時也不可以放開你的武器。
如果你雙手握刀,很難左右運用自如,所以我的辦法是一隻手握刀。這對槍和剃刀等大型武器不是很適合,但刀與太刀卻可以被一隻手輕鬆運用。當你騎馬在坎坷不平的路上、沼澤地里、泥濘的麥田中、崎嶇的山路或者擁擠的人群中奔跑時,雙手握刀會很令人煩擾。雙手握刀並不是正確的選擇,因為當你用右手拿著弓箭、長槍或者其他武器時,你就只剩下一隻手來握著刀。然而很難用一隻手握刀的力量去砍倒敵人,你必須用雙手。其實想要一隻手熟練地運用刀並不是很難,訓練的方法是使用兩把刀,每隻手一把。看起來雖然一開始很難運用自如,但是事實上萬事都是開頭難。開始學時弓箭也不好射,長槍也不好握。當你逐漸熟練以後這些武器的控制就會變得很容易。當你習慣於運用刀,你就會得到刀中所蘊涵的力量,到時候自然運用太刀也就變的很簡單。
在第二卷水之卷中,我會告訴你們運用刀的熟練技巧沒有速成的途徑。刀的運用講究大開大闔,太刀的運用講究嚴密審慎,這些都是首先應該了解的事。
運用二天一流,你可以用長兵器制勝,也可以用短兵器制勝。簡而言之,二天一流之道就是必勝之道,無論用什麼武器,無論武器的長短。
當面對群體敵人時,雙刀要比單刀要占更多的優勢,尤其是當你要抓一個活口時。
這些事沒辦法做更為細緻詳盡的說明。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當你真正領悟到兵法的精髓時,就沒有一件事你不能明了。所以你必須用功才行。
兵法特色
使用劍法的宗匠叫做兵法家。就象其他的軍事藝術一樣,運用弓箭的高手叫做弓之達人;運用槍的高手叫做槍之達人;運用火槍的高手叫做火槍之達人;但是我們不稱呼善於使用刀的人為刀之達人,也不叫太刀之達人。因為弓箭、火槍、長槍和剃刀是所有武士裝備的一部分。而為了發揮刀的優勢,你必須更為深入地理解這個世界和你自己。因此刀是兵法的基礎。“刀即使兵法”!如果一名武士能發揮出刀的真義,便可以以一當十,也就是說一百個這樣的人可以擊敗一千人,而一千個這樣的人可以擊敗一萬人。在我的兵法裡,一個人等同於一萬人,所以這種兵法是徹底的武士的藝術。
五輪書
五輪書
武士之道並不包括其他的“道”,象儒教、釋教、詩歌、舞蹈之類。雖然這些東西確是“道”的一部分,如果你了解得更為廣博,你就會從任何事物中覺察到“道”的存在。人們必須使自己所行的道儘量完美。
兵法中武器的使用有其時地在狹窄的地方或者近身格鬥時使用太刀最為方便,刀則可以在任何情況下有效地使用。
剃刀在戰場上的實用性不如槍。用槍你可以制敵在先,先發制人。剃刀是防禦性的武器。兩個實力在伯仲之間的人對決,持槍者要比持剃刀者占優勢。槍和剃刀都有其用處,但是都不適合在狹窄封閉的環境下使用。它們也不能用來抓活口。它們完全就是野戰用的武器。
無論如何,如果你只是悶在屋子裡,你就會思慮狹窄,忘卻正道,在實戰中就會處於劣勢。
弓箭在戰爭一開始的時候具備優勢
尤其是在沼澤地中,因為它可以從長槍兵之間快速射擊。然而弓箭卻無法滿足攻城時的需要,當敵人和自己距離超過四十丈時也無法發揮其威力。因此到了今天已經沒有幾家弓術流派存在了,因為這種技巧如今沒什麼用處。
在城堡里,火槍和其他武器並不一樣。這是一種至為重要的武器,但是近戰時候則完全不是刀的對手。
弓箭的優勢之一是你可以看見箭矢的飛行並據此修正你的瞄準,而火槍就無法做到這一點,你必須知道這些。
就如同一匹馬必須耐力持久,武器也是一樣;馬必須奔跑有力,刀與太刀必須劈砍強勁。槍和剃刀必須承受得出強力的衝擊,而弓箭和火槍則要強韌。武器的實用性應該凌駕武器的裝飾之上。
你不應該有自己慣用的武器。過於注重一種武器和不了解其使用技巧一樣是個缺點。你不應該模仿別人,要使用你所能精確掌握的武器。對大將和士兵來說,喜歡某樣武器或者不喜歡某樣武器的傾向並不是什麼好事。這些事情你應該深刻地領悟。
做任何事情都有時機。不下苦工夫是不可能掌握好兵法的時機的。
時機在舞蹈和演奏樂曲時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必須掌握好時機才能表現出優美的韻律來。軍事藝術中亦有時機和韻律的存在,例如射箭、開槍、騎馬。所有的技藝和能力都包含時機。
空也是存在時機的
武士的一生都存在著時機,無論是他成功時或者困頓時;無論是平靜時還是暴走時。同樣商人之道也有其時機,資本的盈虧就是一例。所有的事情都為時機所控制。你必須辯識出這些。兵法中有無數時機需要考慮。從開始時你就必須了解適當的時機和不適當的時機,從大小龐雜的事物中找到相關的時機。首先要觀察距離和背景以確定時機,這是兵法的主要內容。背景時機尤其重要,否則你的兵法將變得無法確定。
想要在戰場上獲得勝利,就要巧妙地察知敵人的打算而且隱藏自己的打算,洞悉敵人最適當的時機而讓敵人無法洞悉自己最適當的時機。
這五卷書主要就是講解時機。你必須認真地去思考這些。
地之卷結
如果你日以繼夜地練習二天一流,你的精神就會與自然步調相同。很多劍術流派是通過言傳身教而流傳在這世間上的。我的劍道理論卻記錄在這地、水、火、風、空五卷書里,這還是第一次,這可以讓其他人來學習我的劍法。
第一,不得思慮不正。
第二,悟道之途在於修煉。
第三,涉獵廣博的才藝。
第四,了解各種職業之道。
第五,辨別世間何為失何為得。
第六,修煉自己判斷和理解每一件事的能力。
第七,洞悉不能以肉眼看到的事情,即使是瑣事也要注意。
第八,不做無用之事。
在開始修煉時一定要將以上的原則銘記在心
如果你不能很好地理解它們,你將很難得到兵法的真傳。如果你真正將兵法存於一心,那么你就能面對二十到三十個敵人而不敗北。銘記這些原則並時刻不偏離正道是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的,你就能靠你的眼神去制勝,自由無礙地控制你的身體以擊敗敵人。通過有效率的修煉你靠精神就能以一當十。當你達到這一境界的時候,你將是無敵的
巧妙地統轄著很多的部曲,正確地行使責任
此外,在群體戰鬥中主將巧妙地統轄著很多的部曲,正確地行使責任、保護領地和培養士兵,給予他們足夠的訓練。如果這些事情始終貫穿著不敗的精神,去協助自己和獲取聲望,那么這就是兵法之道。
水之卷
握劍而起,心必如常,勿有起伏
「我執」與「慢心」乃劍士之大忌。能不受世人之騙,方為拔尖劍士。劍法之姿勢,應與日常化姿勢合一。目之所視,亦大亦廣,始為得宜。視遠為近,視近為遠,乃劍道之技也。勿動眼珠而觀雙〔月〕,至為重要。慎於握劍站立之時。固定不靈,是為僵手;反之,稱之靈手。腳法或有大小快速之別,唯以如同行路。只腳而動,乃腳法中之大忌,勿犯為妙。勿拘於比斗之架勢,只許一意砍倒強敵。揮劈之時,務必手肘盡展,強勁一擊。刀法有五,熟於此道,即能盡悉敵人之刀法。架勢因對象、場合而變,切勿拘於一型貽失勝利時機。趁敵人尚在猶豫不決時,迅捷劈砍,一擊取勝。故裝欲砍,趁敵人鬆懈時,速攻致勝。萬念俱空,是攻敵之一大秘訣。舉刀連打,痛擊敵人任何部位,使其慘敗。出刀接架,必以刺敵雙眼之勢,反客為主。以一敵百而求勝,謂之「多敵劍法」。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第一章、兵法的姿勢
你必須保持恆常之心。無論決鬥時還是平常你都要冷靜沉著,遇事不急不躁,這樣你在判斷事情時候就不會為自己的心所迷惑而有所偏差。即使精神平靜,肉體也不可以放鬆;即使肉體鬆弛,精神也不可以懈怠。不要讓你的身體影響你的精神,也不要讓你的精神影響你的肉體。過分的懈怠或者過分的
五輪書
五輪書
緊張皆非應有之態,都是屬於意志薄弱的表現。
別讓別人窺破你的心態!矮子的心態要象個壯漢,壯漢的心態要象個矮子。無論你的體形怎么樣,都不要被它固有的反應所誤導。要籍著你的心去觀察事物,收放自如,從更高的角度去思考。你需要錘鍊你的智慧和精神。為了變得更加睿智,你需要明辨是非,通曉大義,廣涉才藝,當你不再會被人所欺騙的時候,你就達到了兵法中所說的“智”!
“智”不同於其他東西,你只有持之以恆地鑽研兵法之道,才有可能具備堅毅之心。
頭要直立平視,不要昂首也不要垂頭,更不要左顧右盼。前額與雙眼之間不能有皺紋,眼球也不能來迴轉動,頻繁的眨眼也在被禁之列。但是要微眯眼睛,與鼻樑呈一條直線,鼻孔微張,後頸挺直。注意力要放在雙目視線交匯處,同時雙肩低垂,後臀收起,把力道集中在你的膝蓋與腳趾之間的腿部,收腹。將你的劍插在腰帶里頂住小腹,腰帶就不會松垮,這就叫作“別入”。
在任何流派中,在日常生活里強調站姿都是非常必要的,你要每天保持著決鬥時候的站姿,這務必要掌握。
視野要開闊長遠,這裡有兩個層次的視野:感覺與視覺。感覺要比視覺更為精準。
在兵法中,要視遠如近,視近如遠。在兵法中要緊盯著對手的武器,不要被那些無關緊要的動作迷惑。這一點,無論是用之於兵法還是用之于軍學都是一樣的。
不用移動眼球就可以看到兩邊的情況,這種能力是很有用處的,你也許不能很快地掌握,所以要每天以如此方式觀察事物,不要改變,無論眼前發生什麼事情。
拇指與食指要保持能在劍柄上滑動的力度,中指輕捏,剩下兩指緊握劍柄。用手玩劍是不好的習慣。
當你拔出劍來時,你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擊倒敵人!當你攻擊對手時,也要保持你的握法,手斷不可發抖。當你去斬、去格時,你都要以這種握劍的方式致力於擊敗對手。
握劍的方式在生死決鬥與試合中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所謂“斬人的握法”、“試合的握法”之分。
一般來說我不喜歡雙手持固定的劍,固定就意味著僵化,一旦一隻手負傷,就會變成死手。柔韌方是活手之道,你得牢記這一點。
腳尖輕浮,後踵緊踏,無論移動快慢,步履大小,你都得象平時一樣走路。有三種方式我不喜歡:跳著走路,滑步以及一成不變的步伐。“陰陽步”才是重要且實用的。陰陽步就是不只著重於一條腿去走路,換言之當你斬擊、收招、擋格時步伐要忽前忽後,欲前欲後,不應該總是先移動固定的一條腿,總之要讓敵人完全掌握不到你的規律。
第二章、太刀位的構成
五位就是:上段、中段、下段、左翼、右翼。雖然攻擊方位分為五種,但所有攻擊的唯一目的就是打倒敵人。無論你採用哪種攻擊方位,都不要有意識地去考慮,只去想一件事:擊倒敵人!
要根據情況的不同來選擇適當的方位與力度。上中下三段攻擊應當果決堅定,左右攻擊應該靈活巧妙。左右攻擊方位適用於上方封閉,兩側寬闊的環境,究竟是選用左翼還是右翼取決於當時作戰的環境。
五位的精髓是這樣的:要想明白攻擊方位,你就要先懂得中位攻擊,中段乃是方位中的重點。如果將兵法比做合戰,那么中段就是主將,其他四種方位都是圍繞主將來進行的,你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
明曉劍之道意味著我們可以運用兩指去練習控制我們所常用的劍。如果我們通曉劍道,我們就更容易去運用它。任何企圖很快掌握劍道的想法都會欲速而不達。想熟練地運用你的劍就必須保持恆常之心。如果你企圖象掌握一把摺扇或者一把太刀那樣去掌握劍的話,那你就錯了,用這種方式你不可能用劍去斬殺一個人。
當你持劍下劈的時候,要保持劍身筆直向下,當你在小巷子中斬擊時,要循著巷子的走向以合適的手法收劍,肘彎的角度要大,揮舞劍要有力,這就是劍之道。
如果你學習五位很刻苦的話,對這一節的理解將很有裨益,你將可以對自己的武器掌握自如。所以要不間斷地練
一向是中段。面對敵人時用你的劍去攻擊他的臉部,當對手回擊,將他的劍逼向右側並且壓制住,或者將他的劍向下壓以偏轉其攻勢。讓你的劍處在它該在的地方,當對手再度攻擊時,向下斬他的手臂。
這就是第一種方式。五向就是這種東西,你得用長劍反覆練習以便習得。當你熟知我的運劍方式,你就能隨心所欲地壓制敵人的任何攻擊。我保證,除了這五向以外,二天一流再沒別的招數了。
二向,從上段,也就是頭頂斬擊。當敵人躲閃時,讓你的劍處在它該在的地方,接著向下攻擊,當對手再度發動攻擊,在這個方位連續斬擊是可行的。
這種方式在時機和心態上有很多變化。通過二天一流的訓練你就會知道,就可以長勝不敗,所以要不斷地練習。
三向,從下段。先於敵人,從下方攻擊他。要是你這么做,他也許會試著將你的劍往下壓,這時你要迅速橫斬其上臂,也就是當他攻擊時,你從下方瞬間出擊。速度對於這一向非常重要。
這種情況你會經常遇到,無論是個初學者還是一代劍豪,你必須仔細學習。
四向,左擊。當對手攻擊時,向下方打擊他的手腕,他會回身去擋格你的劍,這時你要抱持著必斬敵身之意,避開敵人的攻擊路線,從比你肩膀略高的地方去斬擊。
這就是劍之道,躲避敵人的攻擊是重點,你得仔細學著。
五向,右擊。當對手攻擊時,從右側向上架入其攻勢,爾後循右上段的方向直擊。
這種方式是理解劍道所必不可少的,如果你能了解,你就可以自如掌握沉重的劍了。
我無法再對五向做更詳盡的描述。你得明了“調合之劍”的道理。學習軍學中的時機,洞察對手的心態,習慣於在開始時就練習五向,這五向將會使你變成無敵之人,好好思考這一切。
最後是無位,無位就是指五位並非必要。即使如此,仍舊存在五種攻擊方位的握劍方式,當你持劍時,一定是處於那五種方式之一,觀察敵我的方位將可以更有力地打擊敵人。
你的心告訴你應該採取中段,但你攻擊時候可以從中段稍微抬高,變成上段式,也可以稍微放低而變成下段式。當情況突變時,根據局勢,將劍從左邊或者右邊移到中間,就會變成中段或者下段攻擊。
就是說不要拘泥於固定的方位,這個原則叫做“虛實變換”,你握著劍時該做的就是打倒敵人,無論你斬擊、躲閃、跳躍或者突刺,你的行動都必須指向敵人的本體,這是大原則。如果你只是執著於斬擊、躲閃、跳躍或者突刺,你不可能切實地傷害到他。將打擊敵人的意志行動徹底貫徹入行動,方是致勝之道。要勤練不輟。
在大規模作戰時,位就是指兵力的配置,這對於勝利置關重要,墨守成規就是死路一條,要牢記。
適機打擊敵人,適機就是說當你接近敵人時,要盡力且直接地打擊他。在敵人尚未決定攻擊還是防禦時,當你發現他還是猶豫不決,不要改變自己的心態和攻勢。這個時候就是適機。你得不斷練習以達到準確判斷的程度。
第三章、太刀的技法
當你進行攻擊,敵人會很快地回應。當你看到他的緊張時,就進行徉攻以鬆懈其鬥志,而後衝過去給予致命一擊。這就是徉攻。
光靠看書是很難領悟這個技法的,但你先得有個初步的印象。
當敵人攻擊時,你要用你的身體去攻擊,用你的意志去攻擊,全力施為,不留後路,這是狂攻。
這是非常重要的打擊方式,經常會用到,你得學會他。
用於與敵人刀鋒相對的近戰時,當敵人攻擊,你飛快地後撤,然後持劍躍起,舒展身體向敵人近處靠去,流水斬就如同流水般順暢,可以斬擊得異常切實。
火石斬意味著當敵我劍身相交時,以不抬高劍身為前提盡全力進行斬擊,這要求手腕、身體以及腿部都要吃上勁,要斬擊迅速。如果你學得好,你的打擊力量將會更強。
紅葉斬就是要打掉敵人的劍,必須將他的劍置於你的意志控制之下,當敵人在你面前擬定正眼,意圖攻擊時,你就要有力地使用火石斬或者狂攻。如果你著力於擊落他的武器,那么他的武器將必然被擊落。如果勤加練習,用這種方式擊落敵人的劍是很容易的。
第四章、當身的技法
我們經常在攻擊敵人的時候同時移動身體與劍。根據敵人的攻擊方式,你可以先用身體躲閃,再伺機用劍攻擊,如果他還處於防禦不能的狀態,你就可以先攻其劍,但一般來說先攻擊其身更佳。這就是人劍合一,你要仔細領悟。
“斬”與“砍”是不同的。“斬”,無論形式為何,都是固定的,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而“砍”不過是碰觸敵人的身體而已。即使你砍的很有力,即使敵人被殺,這也只是“砍”而已。當你斬時,你的精神必須堅毅,你得了解兩者的差別所在。如果你先砍到了敵人的手或者腿,那么接下來就要斬的切實有力。“砍”的心態和“碰”的心態沒什麼區別。
纏戰的涵義就是緊貼敵人,不讓他拉開距離。當你接近敵人時,用你的頭,你的身體和腿緊貼敵人的身體,人們往往很容易移動頭和腿,但身體的移動總是滯後。你要如影相隨,不讓敵我身體之間有一絲空擋。你得好好學著。
當你接近敵人時,一定要毫不遲疑地與其爭奪制高點的位置,伸展你的腿,你的膝蓋,你的脖子,臉對臉地與之爭奪,當你認為你勝利的時候,你總是處於最高處的。相信我,沒錯的。
當敵我以劍對攻時,你應該堅定不移地以劍擋格以吸收敵人攻勢的力道。粘戰之道不在於打擊的多么有力,而在於使劍不易分開,儘可能不動聲色地接近敵人運用這個戰法。“粘”與“纏”的區別在於“粘”更為堅決。好好練習它。
肩沖的意思就是用肩膀去衝擊敵人的防禦空隙。其奧義為用你的身體去衝撞敵人,臉微側,用右肩去撞他的胸,儘可能地用力,如果你與敵人距離足夠近的話,這招可以讓你將其撞出十到二十丈遠,極有可能制其於死地。請務必好好練習。
戰鬥時候有三種防禦方式。首先,將敵人的劍架偏到你的右邊,向他的眼睛擠去。其次,懷著斷其脖頸的意志,將他的劍向右眼回逼,乘隙用你的左拳去砸對方的臉。再次,當你有把短劍的時候,不要考慮對手的攻擊,躲閃並接近他,用左手打他的臉。
第五章、較量的技法
當你面對敵人時,順其刀鋒所指,懷著刺其臉面的信念攻擊,當你貫徹這一信念時,敵人的臉部和身體就會變得容易控制。如此,你就有很多機會去贏,你得集中精力於此。當與敵人對打時,對手的身體如果容易控制,那你就可以迅速獲得勝利,所以你不應該忘記抱持刺面的信念,並在訓練中尋求這信念的體驗。
當作戰環境上方或者兩側有東西妨礙行動時,無論多么難以斬擊,都要勇猛地攻擊對手,劍身要始終毫不顫動地刺向敵人的胸膛。當敵人感受到刀勢的凌厲,而使得他的攻勢有所停頓。當我們感到疲憊或者由於某種原因無法斬擊時,這招很有用處。
呵斥,就是當敵人試圖反擊你的攻勢時,使其停頓的一種方式。在你準備斬擊的同時,大喝一聲“喝!”,斬擊時,也要大喝一聲“喝!”,這個時機會一遍又一遍地出現在攻防交換時,呵斥的重點就在於舉劍斬擊的動作要同時進行。
當白兵戰的時候,你會發現敵人的攻擊有一定的規律,可以稱其為“韻律”,隨其韻律躲閃並且伺機攻擊,就叫作“輕閃”。輕閃之意不在於“輕”,也不在於“閃”,而是循敵韻律去尋敵之隙。在輕閃中最重要的就是速度。明白這一點,就算很難在力道上壓倒敵人,你的攻勢也不會減弱。這需要你認真地去練習。
群敵意味著你面對數倍的敵人。向兩側平抬刀與太刀,擺出一個左右充分伸開的寬廣站位。然後不斷變換方位去打擊敵人,即使四面八方都是敵人也一樣。分清敵人的攻擊口令,攻擊第一個敢於攻擊的敵人,掃蕩眼前視野內的目標,左右不斷斬擊,遲疑就是死路一條。一定要一直儘快恢復自己的站位以控制兩側,擊倒向前靠近的對手,迎著他們進行擠壓。無論何時,牢記設法要讓敵人排成直線,就象一條帶魚,之後用力將其各個擊破,不給他們時間和地方以重整。
你能知道兵法的制勝之道,精妙處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只有練習才能體會得到它,有一句古諺說:“劍中方窺真意。”就是這個道理。
水之卷結
身授講的是二天一流兵法如何傳承。古諺有云:身授言教。這卷書說的只是二天一流的大綱,要學習如何取得勝利,首先要學好“五位”、“五向”,仔細體會位於你心中的自然之道,理解意念與時機,自然地持劍。你的身法要和心和諧一致,無論是跟一個人打還是跟幾個人打,這些話都是很有價值的。
學習本卷,每一項都要抽時間仔細地思考,你就會緩步得其精髓。深思熟慮,平心靜氣,吸收優點,無論何時,你都要記得這些。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經年參悟此道,即為武士之道。今日超越昨日之我,明日即可超越旁人。另外,為了跟更強的人對決,要按照此卷書來修行,不可動搖意志。即使你殺了敵人,如不是按照你所學而為之,亦非正道。如你以此道獲勝,你就可以以一當十。戰鬥時領悟的劍技,永遠不會被你所遺忘。
火之卷
手巧,雕蟲小技也,豈能賴以搏命耶?運用場所之利,以求最後之勝機。搶人先機有三要。交鋒之時務必活用於先。欲使敵人受挫,應予當頭棒喝,使其無法回頭。預知敵人之盛衰,至關重要。不予敵人可乘之機,搶先踩踏而勝。敵人清象已現時,務必乘機而入。故作強攻狀,親其反應,察其意圖。使其恐懼而生畏念,乘機取利而獲勝。以糾纏之法取利,能從容致勝。逼敵人於惑亂、驚惶之境,即可輕易獲勝。敵人之弱點務必洞悉,而後趁勢徹底壓垮。敵人以為是山,實則是海;敵人以為是海,實則是山;此謂出人意表。糾結難分時,務必改弦易轍,尋出新逕取勝。我為將領,敵為兵卒;如手使臂,囊中探物。無刀不能勝敵,無須為手無劍而憂。無可憾動如巨,則所向披靡。
風之卷空之卷
使用長劍並無不可,但是莫有喜用長劍的偏頗之心。欲以短劍取利致勝,實非劍道之正理。以心觀敵,則勝券在握;以眼觀敵,則迷疑而敗。求快之心,劍法所忌。悠悠然可也。迷疑、惑擾一掃而空,乃為真實之空靈境界。
總序
我務於“二天一流”兵法之道十數年。而今覺得應該把這些心得錄於紙上,這對於我來說還是第一次。在寬永二十二年十月份的頭十天裡,我登上了在肥後境內的岩戶山,拜倒在佛陀的面前,向天致禮,向觀音祈禱。我是熊本藩細川越中守忠利大人的一名武士,今年六十歲。
自從年輕時我就致力於兵法的研究。我第一次決鬥是在十三歲那年,我擊敗了一名新當流的兵法家有馬喜兵衛。當我十六歲那年我擊敗了另一名但馬國秋山的怪力兵法高手。二十一歲時,我去了京都,在那裡幾乎跟所有的流派都交過手,未嘗敗績。之後我週遊各國,不斷和全國各種流派的兵法名家決鬥。自我十三歲那年到二十八歲,決鬥凡六十次,從未敗北過。
當我三十歲的時候,我回顧昔日的戰績,發現這些勝利並不意味著我已經達到兵法宗匠的境界。這也許是因為我欠缺兵法的才能吧,或者是天數如此,也有可能是其他流派的水準太差之故。於是我日以繼夜地尋求著兵法的奧義,當我五十五歲的時候,我終於領悟到了所謂兵法的精髓所在。
於是我不再刻意尋找特定的修煉方式,而是觸類旁通,帶著揣摩兵法的心思去練習很多方面的才藝,全部都沒有老師的教授。在寫這本書時我沒有引用佛經或者儒家的典籍,也沒有參照舊的戰史和兵法書。我是由著自己的想法去解釋“二天一流”的真意的,即所謂的“自然之道”。十月十日深夜寅時作。
---------------------
世界三大兵書,其中一本講管理,一本講劍法
一:《戰爭論》。此書被譽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對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譽為影響歷史進程的100本書之一。克勞塞維茨本人也因此被視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鼻祖。作者在書中揭示了戰爭從屬於政治的本質,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闡述了戰爭性質向民眾戰爭轉變的歷史趨勢,探討了戰略和戰術、進攻和防禦、戰爭的目的和手段之間的辯證關係,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殲敵等理論。儘管該書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但由於克勞塞維茨注意運用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法考察戰爭問題,因而闡發了諸如:"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等一系列在戰爭理論中引發革命的主要思想。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是軍事思想史上自覺運用辯證法系統總結戰爭經驗的戰爭理論經典。該書出版後,曾受到各國軍界的極大重視。美國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戰爭指導"的條目提出,克勞塞維茨是第一位偉大的戰略學家,是現代戰略學研究的鼻祖。他的不朽著作《戰爭論》不愧為全面研究軍事學術的最佳理論著作,在某種程度上講,他的著作就是戰略學的"聖經"。
二:《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兵家的哲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子兵法》是美國西點軍校和哈佛商學院高級管理人才培訓必讀教材,影響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井深大一生的書,通用汽車CEO羅傑·史密斯、軟銀總裁孫正義成功的法寶,商界必備實戰手冊啟迪人生權變創新的智慧。 兵法的核心在於挑戰規則,唯一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此兵法不僅是謀略,更是大戰略、大智慧。
三:《五輪書》。作者是宮本武藏,是一本既為劍法,也為兵法的一本著作。宮本武藏他是名聞遐邇的劍客,日本歷代公認的第一劍手。七歲成為孤兒,後來跟隨同村的新當流派劍手有馬喜兵衛學習,但於十三歲就擊敗自己的老師,隨之出走,成為一名漂泊武者,專心研習兵法和劍法。宮本武藏晚年隱居在細川家。細川忠利死後,隱居在與葉城西的金剛山靈岩洞中,學習坐禪,學習繪畫雕刻。於六十歲時,他以純以天道和觀世音為鏡,把自己流派的經驗和心得總結而成,寫下《五輪書》。
宮本武藏說:自從年輕時我就致力於兵法的研究。我第一次決鬥是在十三歲那年,我擊敗了一名新當流的兵法家有馬喜兵衛。當我十六歲那年我擊敗了另一名但馬國秋山的怪力兵法高手。二十一歲時,我去了京都,在那裡幾乎跟所有的流派都交過手,未嘗敗績。之後我週遊各國,不斷和全國各種流派的兵法名家決鬥。自我十三歲那年到二十八歲,決鬥凡六十次,從未敗北過。當我三十歲的時候,我回顧昔日的戰績,發現這些勝利並不意味著我已經達到兵法宗匠的境界。這也許是因為我欠缺兵法的才能吧,或者是天數如此,也有可能是其他流派的水準太差之故。於是我日以繼夜地尋求著兵法的奧義,當我五十五歲的時候,我終於領悟到了所謂兵法的精髓所在。
-----------------------------
以上乃武藏終生大著:《五輪書》的序言。其格調之高不下於他所繪的畫,正可說是絕佳之作,其結語足使凡俗之輩聞而氣結。
𤪦𤪦據此,武藏在五十歲到江戶前後悟得萬里一空之理時,已窮究了兵法。從此以後,已達無可諮詢的境域。充分表示其自信,認為只是擁有已成之兵法,做任何事皆可無師。
𤪦𤪦事實上,他以此自信出仕忠利,參與政道,其後向太陽挑戰,闢破無明,也是以自己的兵法為立足點,為信念。
𤪦𤪦武藏的兵法本來就非從師而來,係源自捨身而為的體驗與創意,因而將此兵法撰寫成書時,他也不肯借用佛法儒道的古語與軍法的古事。
𤪦𤪦武藏最後說,以天道和觀音的明智為鏡,寫自己特有的抉擇與實心。在這語意裡仍然隱藏著敬神佛不託神佛的激烈自主精神。他悟空,並視之為真如,但武藏所拜的觀音,或許只是他一個人的菩薩,而非稱名必可獲救的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𤪦𤪦武藏一口氣寫完這篇鴻文,但一入本論,即與此不同。構想已形成,一切皆為實驗,但不易以語言表現。一字一句皆不輕忽,腐心刻骨,著意為之。到嚴寒的十二月,這部分為地、水、火、風、空五卷,為數兩萬多字的傑構始告完成。
𤪦𤪦第一部的<地之卷>乃兵法之大概,敘述二天一流的選用,修習兵法的心態,可說是總論;第二部的<水之卷>論二天一流的刀法,將自得的劍技奧祕一一分成項目,詳細記述。
𤪦𤪦第三部<火之卷>是記述決鬥之事,除大刀的用法之外,還具體敘述與敵相對時的動作,更深入心理層面。此卷與<水之卷>同為解說自己的兵法。
𤪦𤪦第四部<風之卷>論及其他流派的兵法,並比較己派與其他流派,細論其得失,而以最後的<空之卷>為強有力的結論篇。
𤪦𤪦<空之卷>相當於前者《兵法三十五條》的最後一條--萬里一空。萬里一空表現了兵法家悟空時的心境,但在這<空之卷>中,則由現世觀點解釋空,而將空斷言為不迷之心--即實心,人間世的大道。此即為武藏流的色即是空。
𤪦𤪦大體而言,一般兵法書寫來都至為簡單,以數字或數句表現一種技藝,最親切的不過附有三張圖說。至其奧義則類似禪宗回答,細節闡釋皆由口傳。
𤪦𤪦不過,每揮一刀則含有微妙的心理作用,所以要將之表現為文字,極為困難,自然只有用禪問的形式。但武藏卻周詳入微地設定一切情況,而且條理井然,循序寫出表裡如一的心理動向與身體動作。
𤪦𤪦每一解說都極合理性,不陷於獨斷,並排斥日本人所常有的神祕性。因而,如稱此書為戰鬥心理學,非常恰當。若就發展觀點解釋,全書最後論述自然的理則--空與實,則可稱為戰鬥的哲學(非世人所謂的戰爭哲學,而是將人生看成戰鬥的原理)。
𤪦𤪦總之,武藏是從合理而科學的觀點思考一切事物;不拜偶像,而將佛像視為一種藝術品;也不陷於迷信,斷言吾身無忌避。同時經常自主地排斥模仿,重視創意,從當時看來,確是稀有的人物。
𤪦𤪦信行在這期間送飯食,補充雜用物品,勤勉地為武藏做事。春山也親自來訪,為武藏打氣。
﹙摘自《岩流島後的宮本武藏》陸 天命之卷「五輪書」篇﹚
----------------------
(日本)宮本武藏
自序
「二天一流」兵法是我數年研究之成果,現將其整理於此書之中。***我登上了九州島肥辰的岩戶山,向蒼天頂禮膜拜,長跪於佛祖、觀音跟前祈禱,從而寫下了這本書。我的名字叫宮本武藏,今年六十歲,我是熊本藩細川越中守忠利大人的一名武士。
我從小就痴迷於劍技,以劍道為畢生追求。在我十三歲時第一次參加決鬥,對手是「新當流」的兵法家有馬喜兵衛,我勝了。在我十六歲時,一位從但馬國來的名叫秋山的兵法家敗於我的劍下。在我二十一歲時,我到京都去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兵法家決鬥,但求一敗而不可得。
從此以後,我遊歷各地,向我所能找到的每一個流派挑戰。自十三歲第一次參加決鬥到二十九歲最有一次參加決鬥,前後六十餘戰,未嘗一敗。
我時常思索我不敗的原因,到了三十歲以後終小有收穫,我開始明白我不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我的劍技已經達到最高境界,那到底是因為我對劍技的執著追求,並在實戰中學習劍技,始終沒有偏離劍技的法理呢?還是其他的流派的兵法存在不足呢?於是乎我夜以繼日地努力探求兵法的真諦,到了五十歲時,終於大徹大悟。
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把時間花費在對修行之道的探求上,而是採用演繹的方法舉一反三,把從兵法中悟到的心得運用到對各種技藝的學習上。一通百通,就憑著這一點,我對其他技藝的學習一日千里,無師自通了。
今天,在大家所看到的這本書中,沒有什麼佛學、儒學的警句,也沒有引用一些什麼古代的戰例、兵法書。而是以純以天道和觀世音為鏡,把本流派的經驗和心得記述下來。
寬永二十年十月十日深夜記
地之卷
兵法是武士安身立命道。尤其那些作為主將的武士,更需要熟悉兵法、按兵法行事,而作為一般士兵的武士,也要對兵法有所了解。在現在這個時代里,已經很少有武士懂得真正的兵法之道了。
先,我要闡述一下生存之道的含義。佛教講究的是救贖之道,儒學講究的是文化改革之道,而對於從事醫生這個職業的人來說,治病救人就是他的生活之道;而對於詩人來說,教人詩藝就是他的道。其他一些人則從事占卜、弓箭等各種各樣的技藝。人們都能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自由地選擇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但是,通常很多人都不會喜歡把「武士」作為自己的生存之道。
先,作為武士必須要精通文武二道。就算你沒有這方面的天賦,但只要你願意努力學習,不斷增加自己的文化修養和兵法修養,你就能最終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武士。
人們以為,沒有視死如歸之勇氣的人是不能被稱為武士的。其實不然,視死如歸併不是武士的專利。就算是賤如乞丐也會明白自己的責任,也同樣能夠做到視死如歸。以此觀之,他們和武士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做任何事,都必須要勝人一籌,這是武士為人處世之道的起點。兵法的價值在於,在決鬥中獲勝,打贏一場戰爭,為主公贏得榮譽,為自己贏得利益,聲名遠揚等等。
當然,有些人會認為,就算是精通兵法,也很難保證它能在現實中揮什麼作用。其實,真正的兵法要理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適合於任何人,只有這樣的兵法才是真正的兵法。
兵法之道
在中國、日本乃至整個東亞,以武為生存之道的人叫兵法家,亦可以稱為武士。兵法是武士的基本之學。
近年以來,有許多人自稱或被別人稱為兵法家,但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都只不過是劍道高手而已。最近一段時間,常陸國kashima和kantori寺院的僧侶們建立了一些道場,他們自稱道場所傳授的知識均來自於神,是神的教誨,並四處宣揚他們的教義,但這也是最近才出現的新現象。
從古至今,文武諸般技藝都被人們稱為「藝能」,視為一種技能。因而,在我們討論「藝能」之時,就不能把討論只局限在劍術的範圍之內。就算是劍法本身,假如僅把它理解為一種劍技,那就很難真正理解劍法的真義了,更別說什麼理解兵法的真諦了。
---------------------
一代劍豪-宮本武藏
11年
我先說 這是上課的講義還有錄音擋 我原本想說把老師補充的打上去
可是覺得聽原汁原味比較爽XD 老師開的課程是從日本神話開國到明治維新的日本通史
戰國部分只有 1.上杉武田 2.德川織田羽柴 3.宮本武藏 (4.赤穗47義士算不算?)
我對日本歷史沒有任何基礎 只是打電動跟看日劇很想了解日本才修課XD
上課的PPT檔沒拿到 <囧> 上課的內容對某些專業板友可能有點淺 不過我滿喜歡老師
上的內容 不完全著重在歷史事件 還會去分析討論各個人的性格..等等
以下講義內容版權為台大張崑將老師所有
上課錄音檔PART1
http://rapidshare.com/files/114996501/080502_001.mp3
PART2
http://rapidshare.com/files/115003338/080502_002.mp3
--------------------------------------------------
一代劍豪宮本武藏
(Miyamoto Musashi, 1584?-1645)
我以天道與觀世音為鏡,直指真理核心
前言:
1.中國武道與日本武道:
有結合佛教(如少林寺)、太極陰陽之道(如武當派),日本武道幾與禪宗分不開。
2.日本武士的矛盾—武士道的雙面性
a.主從關係是合理化、制度化 vs. 道德上卻是非合理而情緒的。
如電影《黃昏清兵衛》
b.菊花與劍(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一、武藏的時代背景
他擅於作詩,也精通茶道,亦擅長於木工雕刻,同時也是一名勇猛技強的劍士。
1.從「個人能力昂揚的時代」到「個人能力被壓抑的時代」
2.戰國時代,劍客紛起,常欲以自己高超的劍術得到一國一城之主的欣賞,而得到功名利祿,三十歲以前的宮本也不例外,所以他參加了許多戰爭,只是他都是參與失敗的一方,以致到處流浪,一面與人決鬥比劍,一面鑽研劍術之道。除了在晚年參與的島原戰爭以外,宮本才得到城主的賞識,但他不以一藩一國作為他永居之地,居無定所,受熊本藩主的知遇,最後在巖洞中寫下他晚年體悟的劍道兵法,《五輪書》與《獨行道》均是去世前兩年的作品。
二、武藏生平介紹
1.出生與成長
父為兵法家,母親再嫁後,因懷念母親,常私自跑到母親處,遭惹新夫之厭惡,亦受生父之憎,曾往武藏身上丟劍,幸躲過而劍刺入牆柱。武藏說:「從此不會再悲傷分離之道。」並對父親感到憎惡和憤怒,形成他冷酷之個性。以後到處與人比劍的生涯,或許是有復仇或報復的念頭,並有強烈的表現欲(三十歲以前)。
2.江戶初期劍客,生於播磨藩(今兵庫縣),為了武道的修業,遍歷諸國,創出二刀流,其兵法之道為二天一流。生平與人比劍,從無失敗,最後一戰在巖流島打敗佐佐木小次郎。晚年住熊本,亦擅長水墨畫,著有《五輪書》之兵法書。
3. 前半期:劍客時期(三十歲以前)
[事蹟]
十六歲遍歷諸國磨練武技,與但馬藩的劍術家秋山決鬥,得勝。十七歲(1600)參加關原之戰,屬於西軍,西軍失敗後,被視為逃難之兵而亡命。二十一歲至京都與劍術名門之後的吉岡清十郎一戰得勝,又敗其弟傳七郎,並與清十郎之子決鬥,斬殺之,而遭批判。又往奈良、伊賀與人比劍,皆勝。復至江戶(東京)與棒術名家夢想權之助比鬥,又勝。亦敗柳生流的大瀨戶隼人、辻風某。以後到東京附近的下總行德,從事開墾事業。二十九歲在豐前(今福岡縣)小倉的船島(地名)與巖流的佐佐木小次郎決鬥,敗之。
4. 後半期:出仕時期(三十歲以後)
[背景]
豐臣秀吉統一天下到德川封建制度的圓熟時期。這段時間是日本從戰亂進入和平的
時期,島原之戰後,由戰亂轉趨於和平,時代由波濤萬丈的艷麗,變為沉靜穩重。也是劍客紛起逐漸進入尋求求仕的時期。
[事蹟]
1614參加大阪冬之陣的西軍,1615年又參加大阪夏之陣的西軍,西軍復敗,又潛逃,以後足跡遍諸國。三十五到五十歲生涯大事,收造酒之助為養子,但養子因其主君之死,遂殉死。與東軍流的劍術家三宅軍兵衛比賽,得勝。1638島原之亂發生,參加伊織方的小笠原忠真軍,當軍監,負傷有功,被伊織藩主任為家老。五十七歲得肥後熊本藩主細川忠利的知遇,為其食客,教其兵法,居熊本千葉城。五十八歲完成「兵法三十五條」,與名僧春山和尚交流。六十歲居於岩戶山靈巖洞,開始執筆《五輪書》。1645年六十二歲完成《五輪書》,並寫《獨行道》,留下21條自律守則,此年五月亡。
4.武藏自述生平:
我年輕之時,醉心兵法之道。十三歲時與人決勝負,對手係新當流的有馬喜兵衛,此戰我得勝。十六歲時亦勝兵法高湛的對手,但馬國的秋山。二十一歲時往京都,和有名的兵法者吉岡一門,幾次決鬥,未曾輸過。此後,巡繞日本諸國,與各種流派的兵法者切磋,有六十幾場的決鬥,亦未嘗敗績,這是我二十八、九歲的時候之事。過三十歲,回顧往昔,我並不是為追求兵法最高境界的修行而勝利。這到底是因為天賦與我武藝的才能,自然適合兵法之理,抑或他派的對手對於兵法不夠純熟?之後,又深得其理,朝夕鍛鍊。我五十歲之時自然地體會兵法的神髓,從此更無法發現兵法之極,在那樣的情況下渡過了歲月。
我所悟得的兵法之理,因極盡所能的探求其他諸技藝,對我而言,並不是所謂的「師匠」(教授技藝的人)。因此,今即使寫此書,並不是借用舊有的佛法和儒道的言語,也沒有活用舊有的軍記和軍法。顯現我二天一流劍術的想法和見解的是,以天道和觀世音作為我劍術的借鏡。(《五輪書˙前言》)
三、武藏其人與其書
1.武藏生來容貌魁偉,有雙如燃燒火焰的眼睛、蓬髮、有髭鬚。
2.關於武藏的小說
吉川英治、柴田鍊三郎和司馬遼太郎的《宮本武藏》均膾炙人口,其中以吉川英治為最流行,譯成外語者不知凡幾(義大利亦曾暢銷一時),日本法國文學研究者桑原武夫所著《宮本武藏與日本人》說吉川的武藏表現了日本人重實踐輕理念的一面。
敘述武藏後半生的以小山勝清之《巖流島後的宮本武藏》為最流行。
四、一個劍客的體悟:
1.禪宗「心不動」與劍術之道
兵法之道,惟平常心而已。你的心,無論是在尋常事務裡或是在刀光劍影中,應該毫無同樣坦蕩率直,既非緊如即發之劍,也不容許自己有絲毫鬆懈。心要穩居正中,不可偏離,讓其平靜擺動,偏離須臾即止,似動非動。請務必深思其中道理。
即使身處於靜止狀態,心不可以隨之停頓,相反地,進行電光石火般的動作,也勿讓心隨之衝動。心不可以受身軀所干擾,身軀也不應該受心所左右。要隨時留意心的狀況,而非留意身軀;讓心豐而不盈,滿而不溢。心也許表面柔弱,然而內在務必強勁。你的行動要讓敵人無法猜測你的用心。….
不要讓心混濁不清;要讓心開闊如野,要讓智慧從高處來進行思考。修心與勵志同樣重要。
磨練你的智慧,在世事中明辨原則的正反兩面,了解事物的善惡,體驗諸藝百技及其道理,並且行動不受人擺佈。這是兵法智慧的核心。(《五輪書》〈兵法之心〉)
武藏的雕刻作品中有一尊「不動明王」,佛教中的「不動明王」是坐鎮世界中央的佛陀,大日如來的憤怒法相,其法號即:「堅定智慧之王」,其法相特徵是:一手持劍,以斬除凡人的愚昧;一手握繩,以束縛凡人的七情六慾。
2.《獨行道》21條自律守則
一、勿背世世之道。
二、勿巧於身體之樂。
三、萬事無依怙之心。
四、淺思身,深思世。
五、一生之間,不思欲心。
六、無後悔自己之事。
七、不忌妒他人於善惡。
八、對任何之道,不悲於分離。
九、勿托怨於自己或他人之心。
十、不思戀慕之道之心。
十一、勿好風流之事。
十二、勿持好惡之心。
十三、勿希望老於私宅之心。
十四、不好美食於自身。
十五、不持古道具器物之商品。
十六、勿嗜特別之兵具。
十七、勿厭思死亡之道。
十八、勿有擁財寶土地於養老之身。
十九、貴神佛,但勿恃神佛。
二十、捨身、捨名利。
二十一、常不離兵法之道。
五、結論:武藏的人生哲學給我們何種啟示?
1. 「獨行道」:宮本武藏與西田幾多郎(1870-1945)
宮本武藏:涉獵任何藝術和學問,或是任何事情,我都無師自通。(地之卷)
西田幾多郎:「人是人,我是我,即我行我之道也。」
2.武藏思考的死亡論
唯有把自己視為已死之人,才能夠心如止水地完成日常生活的事情。
3.武術不只是技術,更是深及本質與心靈。
六、思考問題
一代劍豪宮本武藏的悟道人生哲學給你有何種啟示?請扣緊武藏的事蹟與思想說明之。
◎本講參考書目
1.宮本武藏,林為正譯,《五輪書:宮本武藏的致勝哲學》(台北:先覺出版社,2004)。2.宮本武藏.柳生宗矩,何峻譯《武士的精神與兵法家傳輸》(台北:遠流,2004)。
3. 潘乃德﹙Ruth Benedict﹚原著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黃道琳譯《菊花與劍》﹙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
4.張崑將,〈電光影裡斬春風:武士道與禪學〉,《法鼓人文學報》第3期,2006年12月,頁23-54。
--------------------------------
不動明王: 來自憤怒佛之堅毅力量 - 京都之美 Core Kyoto | NHK WORLD-JAPAN On Demand
不動明王: 來自憤怒佛之堅毅力量 - 京都之美 Core Kyoto | NHK WORLD-JAPAN On Demand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