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兩廣會館位於臺灣府城龍王廟街,建於清朝光緒三年(1877年)+是臺灣曾經存在過的最大的粵式建築,同時是台灣第1個公共博物館+會館是標準的「廣東式」廟宇,香港的廟也是這一型的。廣東式的廟在台灣很少見,全台灣正廣東式的廟大概不超過三座;台灣傳統廟宇以閩式為主,戰後新廟則受中國北方宮殿影響。1945年,兩廣會館遭受盟軍的轟炸,付之一炬。光復後原址改建為市場,台南市潮汕同鄉會曾落腳於此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全台三山國王廟的地址/山神信仰-廣東潮州人與客家人信奉的三山國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山神信仰-廣東潮州人與客家人信奉的三山國王/1742年臺南三山國王廟是全臺唯一完整的廣東式建築,客家人篤信極深的神明+台灣唯一粵東古代宮廟建物瑰寶,自古神威顯耀,眾心信仰,香火鼎盛,揚名四海,成為古蹟國寶+三山國王廟是當今全台僅存由潮州派匠師所興建的廟宇,廟貌單純寬紅,細作精巧別緻。整體建築,呈現潮州派廟宇建築中特有的風格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臺南三山國王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臺南三山國王廟位於臺南市北區,為國定古蹟。廟內主祀三山國王[註 1],左右殿分別奉祀天后聖母與韓文公。創建年代爭議   https://is.gd/UH2pGw
地方誌的記錄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間,魯鼎梅主修、王必昌纂輯之《重修臺灣縣志》紀錄:「三山國王廟在小北門內鎮北坊水仔尾。廟祀粵潮州巾山、明山、獨山之神(三山在揭陽縣界。原廟在巾山之麓,賜額「明貺」。潮之諸邑,皆有祠祀。粵人來臺者,咸奉其香火,故建廟雲)。雍正七年(1729年),知縣楊允璽、左營遊擊林夢熊率粵東諸商民建 。」[1]是臺南三山國王廟最早的歷史紀錄。
前島信次的乾隆七年說
前島信次在1938年發表的〈臺南の古廟〉一文中,[2]依據三點理由認為臺南三山國王廟創見時間應為乾隆七年,而非《重修臺灣縣志》所載的雍正七年:
創建人中知縣楊允璽、游擊林夢熊乃自乾隆七年(1742年)來臺,且廟中未曾發現雍正年間的匾額或碑記。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所修之《重修臺灣縣志》中,所記錄徐德峻〈新建三山明貺廟碑記〉中記載「壬申小春之月動工,癸酉冬季之辰完竣。」的字句。顯示這間三山國王的修建乾隆壬申(乾隆十七年,1752年)到乾隆癸酉(乾隆十八年,1753年),應是徐德峻筆誤,實為乾隆七年(1742年)至九年(1744年)。
臺南三山國王廟雖存有乾隆七年以前,巡臺御史楊二酉之木製題聯(現已不存),但前島信次認為楊二酉是山西出身之官吏,與臺南三山國王廟素無淵源,年代雖早,卻應是後人訪其筆跡刻寫,與該廟關係不深。
雍正七年說
戴文鋒在〈臺南三山國王廟創建年代考論〉中[3],提出以下觀點:
透過分析《重修臺灣縣志》作者修書的經過與廟記的記載,論證因修志使用潤飾筆法,而將兩位後來的官吏列入建廟之事中。
徐德峻之碑文紀錄「擇地於邑西城廂」之地理位置,與臺南三山國王廟「在小北門內鎮北坊水仔尾」之記錄有所差異。並指出其記錄應為現今嘉義市成仁街三山國王廟廣寧宮。
臺南三山國王廟存有巡臺御史楊二酉的木製對聯,進一步考證其來臺任職期間為乾隆四年(1739年)至六年(1741年)之際。則臺南三山國王廟不可能遲至乾隆七年方才建造。
戴氏重新肯定的臺南三山國王廟是雍正七年(1729年)創建的說法。
發展
臺南三山國王廟 鎮殿獨山國王。
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時,潮州舉人傅修、林文榜等潮州人士增建韓文公祠,並為了提供祭祀費用,而買了店屋三間,在舊縣頂市仔頭收租。而在興建韓文公祠之前,廟左側的聖母祠應已興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時,臺灣總兵官顏鳴皋提倡整修,此次並將韓文公祠改建成與主廟相連的兩進式廟宇。八年後(1784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整修,這次整修並大致定下了三山國王廟的樣貌。而後嘉慶七年(1802年)時,監生翁峻和生員陳應機等人予以重修,這次除整修韓文公祠外,並於廟後添置了會館以供潮州人往來臺灣與中國大陸,另外也又買了六間店屋,將租金收入作為祭祀費用。此後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咸豐十年(1860年)、同治三年(1864年)與光緒十三年(1887年)時又陸續有整修過。
日治時期的1899年4月9日,總督府在此設置「台南師範學校」。1918年,該校擴編改制成「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設立台南分校」,並遷到赤崁樓。之後廟產遭到盜賣,韓文公祠與天后聖母祠淪為肥料倉庫,後殿則變成線香製造及木工廠。
進入民國之後,廟產因收歸國有而缺乏管理,直到五十三年(1964年)申請宗教團體登記後,該廟才由臺南市潮汕同鄉會管理,十年後(1974年4月2日)才又成立了廟宇管理委員會。而因這段期間廟宇外貌殘破,遂於五十八年(1969年)進行整修,之後廟方、信眾又進行數次維修。而在八十三年(1994年)時,由政府出資進行大規模維修,工程從該年4月20日持續到八十五年(1996年)11月26日方告竣工,而成今貌。[4]
建築特色
天后聖母祠的門神
該廟座東向西,面寬是由三棟三開間的祠廟組成。中間是三山國王殿,由三川殿、拜殿及正殿組成,而拜殿兩側有著龍虎井。而左右兩側的韓文公祠與天后聖母祠空間布局則大致相同,由三川殿及正殿組成,兩殿以過水廊相接,內埕則有水井。而在三山國王廟與天后聖母祠均有門可通後埕,再接會館。後殿中央祀有三山國王夫人,一度移至正殿祭拜,現已移回;龍邊設有誠心壇,為三山國王廟之公堂[註 2]。
其建材均由潮州運來,並雇潮州匠師營建,故呈現與臺灣廟宇常見之閩南式建築不同的潮州式風格。例如廟牆是以磚疊砌,再塗以白灰,無牆堵裝飾;屋瓦是黑色,且屋脊平直無翹起等。[5][6]
活動
臺南三山國王廟 【賽水仙】
三山國王聖誕
每當主神-三山國王聖誕,廟方會舉行祀宴、犒軍等活動,其中又以獨山國王聖誕時最為盛大。
巾山國王聖誕:農曆二月廿五日
明山國王聖誕:農曆六月廿五日
獨山國王聖誕:農曆九月廿五日
慶元宵 賽水仙
連雅堂《雅言》:「台南舊有賽花之舉。每歲元宵,各以所養水仙陳於三山國王廟,互誇奇麗」。[7]從清朝開始,每年元宵節時,潮州為慶祝元宵節,便會舉行如放煙火、水仙花展以及演潮劇奏潮樂等活動以酬神,是昔日府城之盛事。惟自九一八事變隔年起便停止放煙火及辦水仙花展,直到進入民國才逐漸恢復活動之舉行   https://is.gd/UH2pGw


台南市三山國王廟與客家人關係研究
張貼日期:2005-12-26
年度:93年 作者:葉茂榮 獎助金額(萬元):5
        台南市自稱「府城」,清朝在統治台灣後,首在此建台灣府。台南的開發早在荷蘭人佔領期間及明末鄭成功統治時期就開始了,早期的移民並不限於漳州泉州地方,北至福州汀州潮州等地都有移居台灣的人口。早期的史料上沒有單獨記載粵東客家人移民台灣的記載,多半是記述中國沿海廣東福建等地區漢人渡海來台,開發奮鬥的情形,粵東客家人的人口數只有在比例上的估算。   
      漢人移居臺灣,早期的記載約在十二世紀初,廣東福建沿海地區的漁民及海盜群,先渡到澎湖再轉到台灣,而真正的漢人移民,應是明末荷蘭人統治及鄭成功驅走荷人佔領台灣以及海盜集團橫行台灣海峽才開始,較有名者如林道乾、林旦、鄭芝龍等人,帶領漢人進入台灣。又由於商貿發達的關係,又帶來更多的漢人,及至鄭氏正式招募漢人來開墾,雖然沒有正確的統計數字,漢人移居台灣已不在少數。在鄭成功軍隊進入台灣後,清朝統治者為斷絕從大陸運送物質到台灣給鄭軍,實施禁海令,強迫沿海居民內遷三五十里,禁止漁民商船出海,這段期間,由於生計沿海居民往東南亞地區發展,偷渡到台灣者也不少。荷蘭人來台是以商貿為目的,與南洋地區和日本之交易頻繁,台南安平乃成為南部地區的重要商貿中心,大陸與台灣之間的貿易往來旺盛,台南安平成為重要進出港口之一。           漢人移居台灣之人口數,荷蘭人佔領末期約在十萬人,明末鄭成功統治時期估計在十五至二十萬人,到清康熙末葉台灣人口數約在一百三十萬人。至於粵東客家人人口數約佔總人口數之十二到十三 %。
      文史記載凡是有三山國王廟的附近,大都有客家人居住,然台南市非客家人聚居之城市,所以三山國王廟是否為客家人獨有之信仰?本研究就三山國王廟之祖廟廣東揭揚縣所在之附近,了解廣東福建地區沒有客家人的地區有三山國王廟,有三山國王廟的不一定有客家人居住,該地區居民有客家人、福佬人、潮州人及其他族群等,三山國王廟乃是該地區人奉祀的廟宇之一。
      台南市之所以有座三山國王廟,在當年台南是與大陸之間的商貿港口,由潮汕人士在此地建廟奉祀,一則為守護神,一則為潮汕人下船後,暫時歇息的「潮汕會」。 

台南市三山國王廟與客家人關係研究 | 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台南府城景點】三山國王廟。台灣少見潮州式廟宇 @ Y Hua 就愛旅遊攝影 :: 痞客邦 ::


三山國王廟 @ 府城寺廟紀實 :: 隨意窩 Xuite日誌


【台南府城景點】三山國王廟。台灣少見潮州式廟宇 @ Y Hua 就愛旅遊攝影 :: 痞客邦 ::


地址:台南市西門路3段100號
文章來源:玩全台灣旅遊網
三山國王廟又稱潮汕會館,清乾隆7年由知縣楊允璽、左營遊擊林夢雄率領粵東商賈民人捐款建。位於今台南市西門路三段100號,列為二級古蹟。
坐東朝西為三殿三進式建築。屋頂脊線平直,在兩端微微翹起,脊堵嵌瓷色澤豐富,圖樣凹凸分明,屋頂至用黑瓦。是當今全台僅存由潮州派匠師所興建的廟宇。整體建築為潮州派特有的風格。由三山國王廟、韓文公祠、天后聖母祠三座合院式的祠廟並排,內部形成許多大小天井,具通風、採光的優點,祠與祠之間有厚實的山牆相隔,各祠有自己的前殿、正殿和院落,空間十分獨立而明確。
------------------
三山國王廟
第二級古蹟
現址︰西門路三段一○○號
三山國王廟創建的年代說法不一,根據文獻記載和學者專家研究結果,大約是在清雍正、乾隆年間。由當時在朝的兩位廣東官員,台灣知縣楊允璽、台灣鎮標左營遊擊林夢熊,率領粵東地區旅台的商賈、移民出資籌建而成,用來奉祀潮州當地的福神「三山國王」。成為現今台灣可數的廣東廟宇之一。 該廟創建之初,還在廟後闢建客房,提供旅台同鄉暫居之所。因此,此地既是潮民的信仰中心,也是同鄉聚會場所,所以又稱「潮汕會館」。
原廟中的一磚一木均來自潮州,就連棟樑雕刻及壁上裝飾也出自潮州師父之手。大木雕飾古樸精美,屋頂脊線較平,兩端微微上翹,垂脊為貼陶及花草飾物,造型拙樸有趣。
門前簡樸石柱,既不雕龍也無刻字,卻有腰身。正殿中的花瓶形月門,綠漆描邊,配以泥飾花卉枝葉,最是不同的造型。殿內仍存有清匾、鐘爐、旗杆等古物及碑記,其中以「褒忠匾」為清乾隆所御賜,最是珍貴。
台南三山國王廟是由韓文公祠、三山國王廟、天后聖母祠3座合院式的祠廟相連而成;內部形成許多大小天井,極具通風、採光之優點,充分表現了粵東傳統建築的特色。
祠與祠之間有厚實的山牆相隔,各祠擁有自己的前殿、正殿和院落,空間的展佈十分獨立而明確。僅在正殿簷廊的兩側,分別開設花瓶門,以通3祠,達到既私密又能相互流通的雙重功能。 後面的會館,因是住宿空間,故呈現一字排開的橫向規模,自成一個封閉的獨立空間,與3祠截然不同。而中央祠廟所開連通會館的後門,恰恰使整座三山國王廟,展現出完整的既獨立又親密,外看似分,實則內合的巧妙格局設計。外分內合的特色,是三山國王廟平面佈局中所含的另一粵東建築特點。三山國王廟雖與開基天后宮同位在小北門內的「水仔尾」,卻分屬完全不同的建築。開基天后宮外觀,至今仍是早期閩南式的「土埋建築」;而三山國王廟卻是全臺唯一完整的廣東式建築,屋頂全用黑色筒瓦配上綠釉瓦當滴水,灰泥白牆,也是典型的潮州式建築。此廟建於清乾隆七年(西元一七四二年),本為粵東諸商民捐資興建,兼為同鄉集會之所及商旅府城鄉親暫居之處,所以又稱為「潮汕會館」。現存的格局是乾隆四十一年(西元一七七六年)所擴建,後來又有幾次翻修。 而 5 民國八十三年更發包大舉修護,以維原貌。
廟中主祀潮州守護神巾山、獨山、明山三神,此三神在明朝時,由於經常顯靈,初封為將軍,後來又尊為國王,成為廣東移民最崇拜的神明。正殿有三開間,供奉三神,而屈就於神像背後之三山國王夫人,卻被從中垂下輕紗薄帳,以分內外。
三山國王為發源於廣粵地區的民間信仰,創建於西元1742年的三山國王廟為台灣唯一最純粹的廣東式建築,主祀三山之神(巾山國王、明山國王、獨山國王)。除奉祀三山國王以外,還奉祀韓文公與天上聖母。來到門口就可以發現此廟與一般廟宇不太一樣,沒有其他廟宇的繽紛色彩,牆面彩繪用色非常低調素雅。拜殿中的龍虎浮雕非常精緻,是來參觀時不可錯過的重點。廟內也有許多富有歷史的匾額,正殿有乾隆皇帝賜的「褒忠」,韓文公祠內則有光緒皇帝賜的匾額。正殿後方還有四間廂房,其中一間奉祀三山國王夫人。整座廟宇散發濃厚的潮汕氣息,想看看不同於閩式的廟宇建築,三山國王廟絕對是不可錯過的歷史古蹟
---------------------
坐向: 座東向西
地址: 臺南市北區西門路3段五福里100號
電話: 06-2204578
主祀神明: 三山國王
創立起始年: 1742
創立年代參考文獻:
乾隆7年( 1742 )(文史工作者田野調查,2011年4月)
台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 洪敏麟 1978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台南市古蹟導覽 何培夫 1995 台南市政府
台灣地名辭書/台南市 1999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台南市 1999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 傅朝卿 2001
建立沿革:
三山國王廟又名潮汕會館,是提供粵省旅台同鄉休息的地方,為台灣唯一保存最完整潮州風格的廟宇,奉祀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霖田都的三山(獨山、明山、巾山)之神,三山國王自隋開皇年間起,因神蹟屢顯,受宋太宗詔封為獨山「惠威弘應豐國王」、明山「助政明肅寧國王」、巾山「清化威德報國王」,為潮州人民的地方守護神。草創於雍正七年,創建於乾隆七年(1742),乾隆三十七年增建韓文公祠,經嘉慶七年、咸豐十年、光緒十三年、民國58年、民國65年、民國79年、民國81年重修是為現貌。
三山國王廟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http://bit.ly/2pC2kE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