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神信仰-廣東潮州人與客家人信奉的三山國王,在一些人類的宗教信仰中,認為自然界充滿神靈。當然山嶽亦不例外,尤其崇山峻嶺,更為人所崇拜。在春秋時代,孔子之母顏徵在向尼山神祈禱,而生孔子。戰國時代,楚國文豪屈原在《楚辭.九歌》中,即有〈山鬼〉一篇,意即山的神靈。宋玉的文章中,甚至記載楚懷王曾夢見與巫山神女幽會。
在中國,山神信仰不少,其中著名的有東嶽大帝等五嶽大帝,還有神魔小說中時常出現的泰山老母、驪山老母,也有不少山神信仰與人鬼信仰混合,如安徽廣德祠山的祠山王;江蘇南京蔣山的蔣王;浙江杭州金龍山的金龍大王;福建武夷山的武夷王;閩南泉州惠安縣青山的青山王;南安縣樂山的樂山王;廣東潮州人與客家人信奉的三山國王等。許多山神神尊為將領造型,戎裝按劍,持節提鞭;少數則為文官打扮,錦袍玉帶,楚楚衣冠。
漢字文化圈以外國家也有山神信仰,如印度教著名的雪山神女,即是喜馬拉雅山山神之女。
神仙聚會山神廟 常山人無意聞天機 | 大紀元 http://tinyurl.com/y6fj3enl
----------------------------------------------------------------------------
---------------------------------------------
廟址:台南市西門路三段100號
建立時間:清雍正七年
本廟主神三山國王,乃先賢由中國霖田祖廟隨奉渡台,廟內三王原為祖廟鎮殿神尊,至今逾八百聖齡,創建於清雍正七(公元一七二九)年,已有二百七十年悠久廟史,經政府列為國家古蹟,並於民國八十五年(公元一九九六)年,撥鉅款整修,並蒙 前李總統登輝先生、前副總統連戰先生、前行政院蕭院長萬長先生……頒頌匾額祝賀廟慶,地理鐘秀,景緻優美,古式宮殿,飛碧流丹,壯觀絢麗,益見宏美,蔚為聖地,台灣唯一粵東古代宮廟建物瑰寶,自古神威顯耀,眾心信仰,香火鼎盛,揚名四海,成為古蹟國寶。
三山國王(大國王-姓連名傑-字清化-鎮守巾山。二國王-姓趙名軒-字助政-鎮守明山。三國王-姓喬三商國王廟景2名俊-字惠威-鎮守獨山),肇蹟於神州巾明獨三山,原籍廣東省潮州府揭揚縣霖田(現今揭西縣河婆鎮),德威兼備,文武雙全,義結昆仲,撮士為盟,為民除害,助國平亂,不思仕途,高風亮節,功德無量,曾受歷代帝皇敕封功勳,自隋朝奉祀於巾山(霖田)之麓。
國王在生為英,昇天為神,義膽動天,忠肝蓋地,救人濟世,盡忠報國,造福萬民,豐功余業,彰彰神蹟,不勝枚舉,眾生稱頌,天人咸欽,名垂青史,後人為感念其恩德,效法其德行,到處建廟敬奉,創立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團結全國廟宇,弘揚聖教與啟後生,並於每農曆二月二十五日,天下善信,虔誠恭祝聖誕,紀念永世忠良三山國王。
------------------------------
二級古蹟★
三山國王廟雖與開基天后宮同位在小北門內的「水仔尾」,卻分屬完全不同的建築,三山國王廟卻是全臺唯一完整的廣東式建築,屋頂全用黑色筒瓦配上綠釉瓦當滴水,灰泥白牆,也是典型的潮州式建築。此廟建於清乾隆七年(西元一七四二年),本為粵東諸商民捐資興建。
台南三山國王廟是由韓文公祠、三山國王廟、天后聖母祠3座合院式的祠廟相連而成;內部形成許多大小天井,極具通風、採光之優點,充分表現了粵東傳統建築的特色。祠與祠之間有厚實的山牆相隔,各祠擁有自己的前殿、正殿和院落,空間的展佈十分獨立而明確。
三山國王的故事
每個朝代對三山國王廟的故事總有著不同的敘述,在清朝乾隆時期又稱為潮汐會館,為知縣楊允璽、左營遊擊林夢雄率領粵東商賈民人捐款葛建,於乾隆九年初完成的一座典型潮州式廟宇,主祀廣東移民最崇拜的神明:惠威弘應豐國王、助政明肅寧國王、清化威德報國王等三山國王,也就是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阿婆墟境內的獨山、明山和巾山等三座出的山神。
在明朝的記載是為於揭陽附近三座各別有著獨特地形的山林,因此而有「三山」二字。於隋朝,有三位來自巾山的神,自稱受天帝之命,鎮守三山。降神之日,有一位陳姓鄉民白天看到三個人騎著馬來,招換他當恃從,不久便根遮神化。眾人見了這樁神奇事蹟,便在巾山建廟令併祭拜。由於經常降神顯靈,初封為將軍,後又尊為國王,並成為客家人篤信極深的神明。三山國王廟的來由也許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信眾們帶著虔誠的心來參拜,將三山國王廟建築古蹟文物保存維護下來。
三山國王廟特有的風格
三山國王廟是當今全台僅存由潮州派匠師所興建的廟宇,廟貌單純寬紅,細作精巧別緻。整體建築,呈現潮州派廟宇建築中特有的風格。由三山國王廟、韓文公祠、天后聖母祠三座合院式的祠廟並排,內部形成許多大小天井,具通風、採光的優點,祠與祠之間有厚實的山牆相隔,各祠擁有自己的前殿、正殿和院落,空間的展佈十分獨立而明
-----------------------------------------------
臺南三山國王廟位於臺南市北區,是二級古蹟。廟內主祀三山國王,左右殿分別奉祀天后聖母與韓文公。
該廟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由臺灣知縣楊允璽、臺灣鎮標左營游擊林夢熊率粵東商民集資創建。而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時,潮州舉人傅修、林文榜等潮州人士增建韓文公祠,並為了提供祭祀費用,而買了店屋三間,在舊縣頂市仔頭收租。而在興建韓文公祠之前,廟左側的聖母祠應已興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時,臺灣總兵官顏鳴皋提倡整修,此次並將韓文公祠改建成與主廟相連的兩進式廟宇。八年後(1784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整修,這次整修並大致定下了三山國王廟的樣貌。而後嘉慶七年(1802年)時,監生翁峻和生員陳應機等人予以重修,這次除整修韓文公祠外,並於廟後添置了會館以供潮州人往來臺灣與中國大陸,另外也又買了六間店屋,將租金收入作為祭祀費用。此後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咸豐十年(1860年)、同治三年(1864年)與光緒十三年(1887年)時又陸續有整修過。
日治時期的1899年4月9日,總督府在此設置「台南師範學校」。1918年,該校擴編改制成「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設立台南分校」,並遷到赤崁樓。之後廟產遭到盜賣,韓文公祠與天后聖母祠淪為肥料倉庫,後殿則變成線香製造及木工廠。
進入民國之後,廟產因收歸國有而缺乏管理,直到五十三年(1964年)申請宗教團體登記後,該廟才由臺南市潮汕同鄉會管理,十年後(1974年4月2日)才又成立了廟宇管理委員會。而因這段期間廟宇外貌殘破,遂於五十八年(1969年)進行整修,之後廟方、信眾又進行數次維修。而在八十三年(1994年)時,由政府出資進行大規模維修,工程從該年4月20日持續到八十五年(1996年)11月26日方告竣工,而成今貌。
建築特色
天后聖母祠的門神
該廟座東向西,面寬是由三棟三開間的祠廟組成。中間是三山國王廟,由三川殿、拜殿及正殿組成,而拜殿兩側有著龍虎井。而左右兩側的韓文公祠與天后聖母祠空間布局則大致相同,由三川殿及正殿組成,兩殿以過水廊相接,內埕則有水井。而在三山國王廟與天后聖母祠均有門可通後埕,再接會館。後殿中央祀有三山國王夫人,一度移至正殿祭拜,現已移回。
其建材均由潮州運來,並雇潮州匠師營建,故呈現與臺灣廟宇常見之閩南式建築不同的潮州式風格。例如廟牆是以磚疊砌,再塗以白灰,無牆堵裝飾;屋瓦是黑色,且屋脊平直無翹起等。
活動
從清朝開始,每年元宵節時為恭祝三山國王聖誕,便會舉行如放煙火、水仙花展以及演潮劇奏潮樂等活動以酬神,是昔日府城之盛事。惟自九一八事變隔年起便停止放煙火及辦水仙花展,直到進入民國才逐漸恢復活動之舉行。
-----------------------------
三山國王最早出現在明嘉慶年間發刊的《潮州府誌》中所記載,清代後有關客家文化之文獻卻少見有此神的相關記載。而此座位於台南市北區的西門路上的三山國王廟,建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三山國王廟又稱潮汕會館,此廟為二級古蹟,是全台唯一的全廣東式建築,難得一見,十分珍貴!清朝時旅台的廣東潮州官民共同出資興建此廟,主要祭祀三山之神。建築外觀屋頂脊平直、末端微翹,鑲嵌的瓷瓦色澤豐富,圖像鮮明。廟宇面貌細緻精巧。此廟為三殿三進式建築形式,中央正殿供奉巾山、明山、獨山三神,也就是三山國王;清乾隆年間添建兩殿,分別為右殿供奉韓昌黎的韓文公祀;另則供奉天后聖母的媽祖祀。
三山神明是無形的,是自然神、山神,非世人成仙成道而成;然而三山神明履顯神跡,遂成為客家人篤信極深的神明。儘管三山國王廟的來由有多種說法,重要的還是信眾們虔誠參拜的心,因此在全台各地的三山國王廟香火鼎盛,相傳至今。
電 話:(06)220-4578
地 址:台南市北區西門路三段100號
----------------------------------------------
台南市三山國王廟與客家人關係研究
年度: 93年
作者: 葉茂榮
獎助金額(萬元): 5
台南市自稱「府城」,清朝在統治台灣後,首在此建台灣府。台南的開發早在荷蘭人佔領期間及明末鄭成功統治時期就開始了,早期的移民並不限於漳州泉州地方,北至福州汀州潮州等地都有移居台灣的人口。早期的史料上沒有單獨記載粵東客家人移民台灣的記載,多半是記述中國沿海廣東福建等地區漢人渡海來台,開發奮鬥的情形,粵東客家人的人口數只有在比例上的估算。
漢人移居臺灣,早期的記載約在十二世紀初,廣東福建沿海地區的漁民及海盜群,先渡到澎湖再轉到台灣,而真正的漢人移民,應是明末荷蘭人統治及鄭成功驅走荷人佔領台灣以及海盜集團橫行台灣海峽才開始,較有名者如林道乾、林旦、鄭芝龍等人,帶領漢人進入台灣。又由於商貿發達的關係,又帶來更多的漢人,及至鄭氏正式招募漢人來開墾,雖然沒有正確的統計數字,漢人移居台灣已不在少數。在鄭成功軍隊進入台灣後,清朝統治者為斷絕從大陸運送物質到台灣給鄭軍,實施禁海令,強迫沿海居民內遷三五十里,禁止漁民商船出海,這段期間,由於生計沿海居民往東南亞地區發展,偷渡到台灣者也不少。荷蘭人來台是以商貿為目的,與南洋地區和日本之交易頻繁,台南安平乃成為南部地區的重要商貿中心,大陸與台灣之間的貿易往來旺盛,台南安平成為重要進出港口之一。
漢人移居台灣之人口數,荷蘭人佔領末期約在十萬人,明末鄭成功統治時期估計在十五至二十萬人,到清康熙末葉台灣人口數約在一百三十萬人。至於粵東客家人人口數約佔總人口數之十二到十三 %。
文史記載凡是有三山國王廟的附近,大都有客家人居住,然台南市非客家人聚居之城市,所以三山國王廟是否為客家人獨有之信仰?本研究就三山國王廟之祖廟廣東揭揚縣所在之附近,了解廣東福建地區沒有客家人的地區有三山國王廟,有三山國王廟的不一定有客家人居住,該地區居民有客家人、福佬人、潮州人及其他族群等,三山國王廟乃是該地區人奉祀的廟宇之一。
台南市之所以有座三山國王廟,在當年台南是與大陸之間的商貿港口,由潮汕人士在此地建廟奉祀,一則為守護神,一則為潮汕人下船後,暫時歇息的「潮汕會館」。
台南市三山國王廟與客家人關係研究 - -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 http://goo.gl/l2rBx5
潮州會館--台南市三山國王廟01( 會館聯播) @ 吳哥的空間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IpyRCY
台南市三山國王廟 是二級古蹟,根據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的台南市文化觀光旅遊導覽手冊稱:是台灣唯一純粹廣東式的建築物,也是保持完整由潮州派匠師所興建的廟宇,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創建,內奉祀三山國王,即潮州揭陽縣之獨山 巾山 明山的靈神,三山國王也是潮州人民的地方保護神
1772年(清乾隆37年)在廟右側增建韓文公祠,因韓愈曾因勸皇帝不要迷信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使,雖然韓愈在潮州僅任職七個月,但深得民心,所以被潮州人神格化
廟左側的天后聖母祠建築年代較晚,尚未考,而清嘉慶七年於廟後添建會館房舍,作為潮州人來往大陸內地與台灣的會館,又稱潮州會館
從上圖可以看出,三個廟祠雖建築在一起,但彼此都有山牆相隔,各自擁有前殿 正殿與院落,祭祀的獨立空間,但又以瓶形門(下圖)相連結成一建築主體,位在中央的三山國王廟 後門可通會館客房處,使得廟祠與會館緊緊相連,
從下圖可以看到整個屋脊形式十分平直簡單,三山國王廟 為突顯主廟地位,所以屋脊較高,且其屋脊尾端僅稍翹起呈卷草狀
下圖是屋脊的嵌瓷 色彩豐富,嵌瓷 應與閩式建築的剪黏略同,呼叫桃夫人趕快來斧正.
下圖是屋頂的仰瓦,與灰泥塑成的瓦隴,是廣式建築的特色,其瓦當以綠釉材料作成與如意滴水相互輝映.在灰泥色的瓦片下顯得異常醒目
下圖是淡水斳山寺(汀洲會館)的屋頂,比較一下有沒發現下圖的瓦隴是半圓紅瓦片,與上圖的泥塑瓦隴不同
三山國王廟 最着名的是木雕,處處都可以看到潮州大木師傅的鬼斧神工精心傑作 如下圖
大門的柱非常樸實,沒有一般常見的龍柱
門神是帶弓的秦叔寶與配劍的尉遲恭,門柱兩側中段有凸出的石香插,十分少見
粵東建築常以灰瓦白牆表現,大門兩側沒有閩式常見的龍虎堵或麒麟堵,為避免白牆過於單調,再以泥漿為底.砌塑出彷若木雕的浮雕效果
進入大門舉目一看,兩邊木雕更是精美,左右兩邊主結構大抵相同,但細節部份各自不同,應該是兩位大木各領導徒子徒孫的對場作法,值得細細欣賞,來日再詳細把圖秀給大家看看,先秀一張吧,可以看出兩邊雕的圖案都不一樣,有爭奇鬥艷之勢
下圖是天井兩旁的雕塑
下圖是拜殿的雕刻
下圖是正殿的匾額,上書 褒忠,傳說是乾隆御筆,為紀念廣東義民幫忙平定林爽文之亂
下圖是清嘉慶14年的香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