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臺灣兵事-簡嚴為體恩威信為用-極言臺灣兵可無深憂。惟在統者得其人,能以簡嚴為體、恩威信為用,即無難治/近時武人大都習為文貌,棄戈矛而習禮儀,以馴順溫柔取悅上官。文人學士尤喜之,以為雅歌投壺之風。嗟乎!行陣之不習,技藝之不講,一聞砲聲,驚惶無措,雖有壺矢百萬,其能以投敵人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yrty48v
義民之鼓勵
https://is.gd/Mjcny5
【文╱古儀瑩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上卷)
〈第四篇:治匪政策〉第三章:義民之鼓勵
摘要:
古來在臺灣有招募義民之特殊鄉勇之慣例,一旦有事變之際,挺身從軍,當地靖難之效賴此義民為多。先發於團練之制(校按:臺灣之所謂「義民」並非始於團練,而是始於朱一貴之役),而且在團練之外見獲得相同效果,此乃治匪之政策上必備機關之一。乾隆末年林爽文作亂之際,進士鄭光策對於作戰之機略,進策給大將軍福康安,內有「宜招義勇,以厚兵威」,原因如下:(1)官軍地勢不熟,語言不通;(2)官軍長途跋涉,體力耗費甚大,水土不服,容易生病,且非土著,無所繫累,未必具有敢鬥必死之心;(3)官軍自遠方中國而來,雖然人數多,卻無法於一時之間聚集,不如義勇容易招集;(4)臺灣山林地勢非中國官軍能熟悉,逃到深山為有土人能迅速掌握其蹤跡;(5)招為義勇是為了防止桀驁不馴歸賊黨。並且義勇與官軍之待遇不可相差太多,如此才能得其心、用其力。
在臺灣如何期待義民之作為?換句話說,實為利用於治匪之政策上急公好義之鼓勵,讓民眾覺得成為義民是一件值得的事,用文武官員的例子,生者授位階職銜,死者列入旌義之祀典,並且表揚其佳名於鄉里之間。例如:(1)朱一貴事件,頒布「懷忠」,閩浙總督覺羅滿保為此在西勢莊建忠義亭;(2)朱一貴亂平後,在安平地區改為「效忠里」;(3)林爽文事件平後,諸羅改為「嘉義」;(4)林爽文事件,賜「旌義」於北港街;(5)林爽文事件,賜「褒忠」於枋寮義民亭。 https://is.gd/Mjcny5
-----------------------
義民之濫觴
楊上民
林爽文起義之際,有進士鄭光策向福康安進策「宜招義勇以厚兵威」;彰化縣志記載:「臺地五方雜處,游走之徒,本非良善,負販食力之輩,一旦地方有變,無他營生,其相率為賊者此民,其向義而從軍者此民,故欲散賊以殺其勢者,惟招募義民最為上策,我軍多一義民,卻賊人少一夥黨,其互為消長,必然之勢也」。
此等義民之濫觴,起於康熙末年朱一貴之役之際,南路之粵民倡議從官,效力於疆場,會枋嶚莊(竹北二堡)之粵民,戴天久捐出吉地一處,就此地收埋廟祀,名為「義民亭」,有旨賜「褒忠」二字冠於廟名。
夫義民即古之所稱募兵也,以義民之陣亡者為祀典,明旨優恤,在林爽文案至於最盛,即事平之翌年,臺灣知府楊廷理奏請,凡義民古來殉難者,建旌義殉於府治祀之,對昭忠祠稱為旌義。
然所謂義民亦臧否不一,強豪之徒,因此多恃功,致有以為張勢之媒者,其名為義民,實較賊為甚!(鳳山縣采訪冊)
漢學研究中心編印民國77年11月出版的「臺灣地區漢學資源選介」中,「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檔案圖書」章記載,乾隆52年(1787)11月初一日,「方本上諭檔」記載清高宗賞給臺灣義民的匾額是:『廣東:褒忠;泉州:旌義』,清軍平定林爽文,義民有不世之功,諸羅縣義民堅守城池,被圍困數月之久,仍能保護無虞,清高宗認為『該處民人,急公響義,眾志成城,應賜佳名,以旌斯邑』。
「方本上諭檔」記載,是月初二日,軍機大臣遵旨,更定諸羅縣,擬寫「嘉忠、懷義、靖海、安順」四名呈覽,並奏請硃筆點出,以便寫入諭旨。
清高宗就「嘉忠」與「懷義」二名中,各取一字,而定名為「嘉義」,取嘉獎義民之義。次日,正式頒諭,將諸羅縣改為嘉義縣(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292‧頁9,乾隆五十二年(1787)十一月丙寅‧上諭)。
https://is.gd/UtCCz8
----------------------------------------
上福節相論台事書 鄭光策
一宜招義勇以厚兵威也。官兵與義勇。互相為用。無官兵則義勇之勢不壯。無義勇則官兵之用不靈。二者不可偏廢。然究其得力義勇。實便於官軍。官軍地勢不明。音語不通。登涉險阻。未必皆屬歷練。不便一也。官軍來自長途。力已困敝。又兼以渡海風濤。水土不服。易生疾病。且人非土者。無所系累。未必皆具敢必死之心。其不便二也。官軍遠方赴召。又隔以海潮風汛。緩急不能應時。前之所召者。或疲病死亡。後之所赴者。又只足補缺。所召雖多。不能一時並集。且沿途勞費。不如義勇易於購募團結。其不便三也。台地山林叢雜。溪谷險隘。將來賊首勢敗。其黨伙必逃竄深山。搜捕殊為費力。惟用土人以招土人。彼有恃則易降。用土人以購土人。其犚嘁椎謾4斯倬不如義勇之便四也。且賊所殘破之地愈多。則流離愈眾。我此時不招為義勇。其桀驁不馴者。必歸於賊。是愈長賊鋒。即負騎牆之見者。不見從我之為利。亦難以歆動餘眾。其當用義勇五也。又按全台攻守大勢。南擊鳳山。中固府城。北攻賊爽。兼用閒道以援諸羅。又進而助鹿港。助淡水。地將千里。分戰守而計。非每處用兵萬人不可。且自府城至諸羅。諸羅至彰化。遙遙百數十里之地。中無數枝重兵屯駐策應。使步步為營。隨進隨守。隨用以招撫。以自固其後。則其勢必不免為賊所兜圍。否則既進之後。亦必為賊所邀截。諸羅援兵。所以屢通而屢梗者。坐此病也。現在台地兵額。除死傷病廢。其尚存而可用者。度不能過三萬。義民之額。又隨口糧之有無以為聚散。時絀時贏。然合兵而計。其數亦不過五萬。以之為守。或僅足以支。以之為戰。必不敷於用。所召各省之兵。聞又不及萬人。聚之則勢孤。散之則力薄。此其情勢。更不可不亟增義民。厚其糧餉。命各處再募數萬人。或即團為土兵。以益聲勢。庶敷調遣。若謂義勇多系流亡。苟且糧食之人。無濟於用。竊又以為不然。凡兵之勇怯。在乎將之能撫恤訓練。得其歡心與否。果得其心。雖驅市人以戰。可也。且賊之始事。其陰謀團結者。亦不過數百人。其餘皆烏合之眾。然何以喧囂一呼。力拒官兵者。每處動以萬計。蓋以賊每得勝歸。必立犒牛酒。死亡者尸必搶歸。而我軍每事限於軍需則例。於義勇所給發口糧。及一切恤死賞功之令。反未能盡行。又風聞每遇爭戰。官軍多驅義勇為前行。及歸論功。義勇又常居後。既不足以得其歡心。又何以致其死力。聞台地諸義勇。惟台防同知楊廷理所募。撫最為有方。戰守亦最用命。此番再募。務須慎擇將領以撫馭之。而中堂亦時於賞罰之中。示以至公至仁。以振作其氣。蓋人無畛域。視之為義勇。則彼亦以義勇報矣。視之為官兵。則彼亦以官兵報矣。且賊之所用為賊者。祇此土著之人。我之所用為兵者。亦此土著之人。以土著破土著。尚有不足用乎。
https://is.gd/RFCFSl
---------------------------
宋史 義勇
卷一百九十一
志第一百四十四 兵五 ► 兵六
文章還沒有進行過校對和格式化,或文章還不全,不能保證任何部分可靠。
◎兵五〈(鄉兵二)〉
○河北河東陝西義勇陝西護塞川峽土丁荊湖義軍土丁弩手夔施黔思等處義軍土丁廣南西路土丁廣南東路槍手邕欽溪洞壯丁福建路槍仗手江南西路槍仗手蕃兵
河北、河東、陝西義勇慶曆二年,選河北、河東強壯並抄民丁涅手背為之。戶三等以上置弩一,當稅錢二千,三等以下官給。各營於其州,歲分兩番訓練,上番給奉廩,犯罪斷比廂軍,下番比強壯。
治平元年,詔陝西除商、虢二州,餘悉籍義勇。凡主戶三丁選一,六丁選二,九丁選三,年二十至三十材勇者充,止涅手背。以五百人為指揮,置指揮使、副二人,正都頭三人,十將、虞候、承局、押官各五人,歲以十月番上,閱教一月而罷。又詔秦州成紀等六縣,有稅戶弓箭手、砦戶及四路正充保毅者,家六丁刺一,九丁刺二;有買保毅田承名額者,三丁刺一,六丁刺二,九丁刺三,悉以為義勇。是歲,詔秦、隴、儀、渭、涇、原、邠、寧、環、慶、鄜、延十二州義勇,遇召集防守,日給米二升,月給醬菜錢三百。蓋慶曆初,河北路總十八萬九千三十一人,河東路總七萬七千七十九人,陝西路治平初總十五萬六千八百七十三人。
熙寧初,樞密使呂公弼請以河北義勇每指揮揀少壯藝精者百人為上等,手背添刺「上等」字,旌別教閱,及數外藝優者亦籍之,俟有闕則補。從之。十二月,詔河北義勇,縣以歲閱;當閱於州者,宜分番,歲以一番;災傷當罷者聽旨。其以指揮分番者,大名府五十三為四番,真定、瀛、洺、邢、滄、定、冀、恩、趙、深、磁、相、博自三十九以及十二並為三番,德、祁、澶、棣、霸、濱、永靜、永寧、懷、衛、乾寧、莫、保、通利自十一以及四並為二番。九指揮已上者再分本番為三,教始十月,止十二月。六指揮已上者再分本番為二,教始十月,止十一月,終滿一月罷遣。
帝嚐問陳升之曰:「侯叔獻言義勇上番何如?」王安石曰:「此事似可為,但少須年歲間議之。」升之曰:「今募兵未已,且養上番義勇,則調度尤不易。」安石曰:「言募兵之害雖多,及用則患少,以民與兵為兩途故也。」十二月,帝言:「義勇可使分為四番出戍。」呂公弼曰:「須先省得募兵,乃可議此。」安石曰:「計每歲募兵死亡之數,乃以義勇補之可也。」陳升之欲令義勇以漸戍近州,安石曰:「陛下若欲變數百年募兵之弊,則宜果斷,詳立法製。不然,無補也。」帝以為然,曰:「須豫立定條法,不要宣布,以漸推行可也。」 兩府議上番,或以為一月,或以為一季,且令近戍,文彥博等又言難使遠戍,安石辯之甚力。
宋史/卷191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tinyurl.com/y362a8f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