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文化】中國古代銅鏡中的佛教文化_中國傳統文化社區_才府 http://tinyurl.com/y3onjeas
---------------------------------------
12個道教符篆字
唐日月星辰五嶽生肖八卦鏡考
2016-01-15 由 中國社會科學網 發表于文化
■江蘇 尹釗 繆碧玉 徐文楷
這是一面唐代日月星辰五嶽生肖八卦鏡(見圖),圓形,山字方形鈕,直徑21厘米。鈕邊四側有相同的山字方形,尺寸略大,與鈕一起寓意五嶽,四隅各鑄銘文四字,左上角首字為天,16字連讀,語意不通。應跳讀為:「天地含象,日月貞明,寫規萬物,洞鑒百靈。」語意是此道家法鏡可容天地萬物。銘文外圍為方框形水波紋和八卦紋。八卦方框與一周弦紋的空間處,上下為日月,左右為星辰,日月星辰之兩側皆有彩雲襯托。凸弦外側一周十二生肖圖像。
此類鏡由道士司馬承禎專為唐玄宗精心設計。道家的主要觀念:天圓地方、日月星辰、五嶽四瀆、生肖八卦等內容,皆已容納在小小的銅鏡之中。此鏡在同類鏡中尺寸較大,八卦位置無誤(按文王八卦:乾在西北,坤在西南),生肖位置不差(子在下系正北,午在上乃正南),應是此類鏡的標準品。
我們就從道教的發展來剖析這面銅鏡的道教內涵。
首先談談銘文外圍的八卦紋。八卦方框與一周弦紋的空間處,上下為日月,左右為星辰,日月星辰之兩側皆有彩雲襯托。八卦本為表達樸素哲學思想的符號,反映世界萬物的生克變化之意。為道教吸收之後成為道教神聖符號,含陰陽變化之理,在道教神秘化之後,八卦文又被賦予辟邪、厭勝之意,盛行於唐朝。唐玄宗深信道教,與唐代著名道家司馬承禎過從甚密。司馬承禎於千秋節獻給唐玄宗八卦紋鏡一枚,此鏡正是這枚銅鏡的模式。此鏡外圓內方,象徵天圓地方,連山紋鈕,鈕四周飾四連山紋,象徵五嶽,五嶽乃漢代以來四方天神的象徵,五嶽之間鐫刻篆書十六字:天地含象,日月貞明,寫規萬物,洞鑒百靈。這些構成了銅鏡的中心,其外鑲飾波紋以摹四瀆。四方山水和天地眾神皆置於方形八卦之內,八卦以文王八卦排列,乾位於西北,坤位西南,南離北坎,震東兌西,艮、巽分置東北、東南。八卦外分置日月星辰,最外圈飾十二生肖紋。司馬承禎將道教對天地萬物的生化集中於銅鏡之中,將銅鏡獻於唐玄宗的同時附獻《上清含象劍鑒圖》一文。該鏡深得玄宗喜愛,御筆朱批詩文一首《答司馬承禎上劍鏡》:「寶照含天地,神劍合陰陽。日月麗光景,星斗裁文章。寫鑒表容質,佩服為身防。從茲一賞玩,永德保齡長。」而司馬承禎為唐代南嶽道教一代大師,其對道教八卦的了解當不會有錯,故唐代道教既賦予了八卦文更深遠的意義。自此以後,八卦文便成了道教的象徵,而興盛於錢幣和銅鏡。雖然由於道教的盛衰,宋代以後很少有八卦文的銅鏡,但在民間, 由八卦和太極組成的八卦太極圖,為道教和占卜所利用,其寓意逐漸神秘化,從而神通廣大,能鎮妖驅邪,同時又被統治階級用來作為宣揚天命和迷信思想的工具。所以八卦紋在各時代仍較多。
其次說說「十二生肖」紋。十二生肖亦稱十二時、十二辰、十二屬相或十二支像,其俗在我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然論其起源,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五代蜀馬鑒《續事紀》以為起於黃帝,「黃帝立子丑十二辰以名月,以名獸配十二辰屬之。」清趙翼《咳余叢考》則認為起於東漢。在隋唐時,十二生肖步入繁盛期。隋唐時代的十二生肖,或見於銅鏡圖案,或見於墓誌邊飾,或見於石槨線刻,更有數量眾多、形象豐富的俑類。而俑本身又有陶俑、瓷俑、石俑、鐵俑、木俑之分,可謂五花八門,無所不有。十二生肖銅鏡主要流行於隋代和唐初。但是由於道教的流傳,在民間十二生肖作為辟邪之物,一直展現在各種圖案中,流傳到各個時代。
至於鏡鈕和四周表現的五嶽,道家謂五座仙山,即東嶽廣乘山,南嶽長離山,西嶽麗農山,北嶽廣野山,中嶽崑崙山(見明楊慎《丹鉛總錄·地理》引《道經》)。這些仙境既是神仙的居所,又是修仙成道的寶地。
從前邊討論的內容可知,這面銅鏡中的內容充滿著古人對天文、地理、人文之間的淳樸的道教思想,而現在對銅鏡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因此,現今收集、研究這些鑄造精良、文圖優美、內涵豐富的銅鏡,可以直觀地了解中國古代民俗文化,所以有著重要的價值
-------------
含象鑒:一代宗師司馬承禎所鑄銅鏡,隱至道之精,含太易之象
2017-11-21 由 靈寶閣 發表于歷史
道教宗師司馬承禎(647—735),同時也是一位史料有載的冶金鑄鏡劍高手。他在隱居浙江天台山靈墟期間,於院中建大丹爐鑄造鏡劍,現天台山尚有「鏡劍台」遺址。他還曾向唐睿宗和唐玄宗贈送自己設計鑄造的道教銅鏡和寶劍,得到高度讚譽。
睿宗景雲二年(711),皇帝派司馬承禎之兄拿敕書到天台山宣召其入宮,詢問陰陽術數與理國之事。此次司馬承禎進獻銅鏡事未見史書記載,但在唐睿宗其後所下敕書里,提到司馬承禎所獻銅鏡:「所進明鏡,規制幽奇。隱至道之精,含太易之象,藏諸寶匣,銘佩良深。」
玄宗即位後曾兩次召見司馬承禎,第二次在開元十五(727),司馬承禎進獻了自己設計製作的銅鏡及寶劍,以及《上清含象劍鑒圖》,圖文並茂闡明所鑄鏡劍的道教哲學意義,及與皇權的象徵關係。玄宗《答司馬承禎進鑄含象鏡劍圖批》云:「得所進明照寶劍等,含兩曜之暉,稟八卦之象,足使光延仁壽,影滅酆城。佩服多情,慚式四韻。」並御製《答司馬承禎上劍鏡詩》曰:「寶照含天地,神劍合陰陽。日月麗光景,星斗裁文章。寫鑒表容質,佩服為身防。從茲一賞玩,永德保齡長。」
司馬承禎進獻的銅鏡和寶劍,是特意為皇帝設計,有明確的弘道含義,紋飾及銘文完全表現道教義理,司馬承禎自定名為含象鑒和景震劍。其中景震劍未見實物流傳,似已成絕響,史料記載其銘文為:「搗雷電,運玄星。摧兇惡,亨利貞。乾降精,坤應靈。日月象,岳瀆形。」而名為含象鑒的銅鏡則有實物流傳於世。
司馬承禎解說含象鑒曰:
此鑒所以外圓內方,取象天地也。中列爻卦,備著陰陽也。太陽之精,離為日也;太陰之精,坎為月也;星緯五行,通七曜也;雷電在卯,震為雷也;天淵在酉,兌為澤也;雲分八卦,節運四時也,此表天之文矣。其方周流為水,以瀉四瞑,內置連山,以旌五嶽,山澤通氣,品物存焉,此立地之文也。詞銘四句,理應三才,類而長之,可以意得,此寄言以明人之文也。故曰含象鑒,蓋其總義焉。勒書於匣,詳觀制器之象矣。
據《上清含象劍鑒圖》記載,司馬承禎呈獻玄宗的銅鏡有兩種。一種就是含象鑒,銘文首句「天地含象」,故命名「上清含象鑒天地鏡」。鏡紋以圍成方形的八卦卦象為界,分成內外兩區。內區整體系正方狀,寓地方之意,方內在東、南、西、北、中的正位處,各置一連山紋代表五嶽,岳間四角部位,各列4個篆書銘文,字序為轉角跳讀,作「天地含象,日月貞明,寫規萬物,洞鑒百靈」16字。外區整體與圓鏡3弦紋吻合,呈正圓形,寓天圓之意,八卦與鏡緣之間為東西對稱的日月,日和月兩側有對稱的兩朵白雲相襯,其月甚為奇特,遠看似太陽,近看才出現一凸起的彎月。南北對稱處,以道教星圖構成星辰;鏡中方鈕的對角為四幅山形圖紋飾,與山鈕合稱喻意五嶽。
這種唐代銅鏡實物,見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洛陽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單位及個別收藏家手中。故宮的定名為「日月星辰五嶽八卦鏡」,洛陽博物館定名為「四山日月星辰八卦鏡」,台灣收藏的則定名為「唐代天象八卦紋鏡」。王育成先生在《司馬承禎與唐代道教鏡說證》(《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1年1期)一文中按實物紋飾的細部差別將其分為5式。
第二種含象鑒則比較簡單,主體紋飾分為內外兩區。內區中心鏡鈕的位置為一頭足具全的龜形紋,龜四周留有一定的空白帶;外區是兩弦紋間的銘文帶,有12個道教符篆字,十分明顯突出。鑒圖旁列有鏡銘的篆字及其楷書釋文,作:「龜自卜,鏡自照,吉可貞,光不耀。」不,即丕字的古寫。此種銅鏡稱為「上清含象鑒龜自卜鏡」,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面,定名為「龜自卜八卦鏡」。
《上清含象劍鑒圖》還附有司馬承禎總結的《鑄劍鏡法並藥》:
凡鑄劍鏡,須得百鍊真鐵可鑄。凡煉鐵既精,無硃砂銀勾鐵,不名精劍,所以太古劍神鏡,自軒轅黃帝受神胥公法,後傳左丘子鏌鋣干將,吳越奇霄公皆會神鏡靈劍 法。後人不得硃砂勾添,精鐵難以鑄成,今先火煉硃砂成銀,次煉鐵,勾添相雜,取年月日時,劍鏡如前法所圖樣,又別作尺寸展樣,或大小各有法度也。
司馬承禎是唐代當之無愧的鑄鏡劍大師,其所設計鑄造的含象鑒,設計精妙,寓意深刻,經千年流傳而仍能為今人所賞鑒,實為幸事。
-----------------------
【青銅文化】中國古代銅鏡中的佛教文化_中國傳統文化社區_才府 http://tinyurl.com/y3onjea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