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西漢蟠龍草葉銘文鏡銘文:“不日可會,而日可思,美人而去,何時幸來。” 
銘文銅鏡風行兩漢數百年,其銘文內容非常駁雜,不同時期流行的鏡銘題材也有很大差別。自從西漢早期銅鏡之上開始出現銘文,一直到東漢時期鏡銘逐漸簡化消失,“相思”這一主題始終是銘文中最重要的題材之一。尤其是西漢初建到昭宣中興這短短百年間,戰亂甫定,百廢待興,差役、徭役難免嚴重;又兼文景之時諸王內亂,交相征伐;漢武用兵南越,北擊匈奴,開拓疆土,大量青壯男子被迫拋妻棄子,隨軍從征、戍守邊疆,漢樂府詩所謂“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之句,正是當時慘酷兵役的真實寫照。在這樣的背景下,自然有一種怨別離、重相思的風氣在西漢社會上流行起來,各種文物上頻現的“長相思”、“長毋相忘”字樣正是這種相思文化的產物。
陝西淳化縣董家村出土西漢“長毋相忘”瓦當
西安博物院展品西漢“延壽長相思”瓦當
西漢“長毋相忘”四乳銘文鏡
西漢“日入千金長毋相忘”花錢
大雲山漢墓出土西漢“長毋相忘”合符銀帶鉤此鉤設計精巧,為一條帶鉤一剖為二,分別鑄陽文及陰文“長毋相忘”字樣,二鉤相聚,嚴絲合縫。此鉤出江都王妃墓中,當為江都王劉非贈給自己寵妃的定情之物。
戰國蟠螭紋鏡
回過頭來說銅鏡。中國最早的銘文銅鏡當為西漢初年的蟠螭紋鏡,其鏡式上承戰國,銘文只是作為一種輔助紋樣,處於鏡鈕內圈與紋飾帶的夾縫之間。此類鏡銘文種類較少,常見只三類,其中兩類為“相思文化”鏡,一類為“大樂貴富”吉語鏡。可見銅鏡銘文上的相思題材出現極早,是伴隨著銘文鏡的出現而出現的。
西漢纏繞式三螭三鳳鏡銘文:“修相思,慎毋相忘,常樂未央。”此銘更多地像是一種情人分別時的叮囑與祝愿,期盼對方與自己相思相愛,祈願對方長久安樂、永無煩惱。整體的感情基調是積極而不甚悲傷的。
西漢纏繞式四螭四鳳鏡銘文:“愁思甚,悲欲見,毋說相思願毋絕。”這面蟠螭紋鏡上的銘文顯然與上一面“修相思”鏡大異其趣,表達的是一種悲傷絕望的愁思之情,當屬於一對長久別離的戀人,不僅無法相見,連對方的音訊都杳無踪跡。“毋說相思願毋絕”,甚至不期盼對方與自己相思,只盼上一次的別離不成為永訣。苦哉遠征人,拊心悲如何?這種悲愁絕望是和平年代的人們難以想像的。
早期蟠螭銘文鏡出現之後,典型的漢式四乳銘文鏡與草葉紋鏡開始流行起來,數十年間這二類鏡式就佔據了西漢銅鏡的半壁江山,當然也就發展出各種相思題材的銅鏡銘文,尤以“長毋相忘”銘文最為普遍,幾乎成為了銅鏡上必備的吉語之一
西漢四乳銘文鏡銘文:“常樂未央,長毋相忘。”為西漢早期銘文鏡上最普遍、數量最多的銘文。
西漢四乳連弧紋銘文鏡銘文:“常樂未央,長毋相忘。” 
西漢四乳銘文鏡銘文:“見日之光,君毋相忘。”此類鏡可歸入日光鏡的範疇,即銘帶“見日之光”者,後接“長毋相忘”、“君毋相忘”等相思吉語,數量很多,流行範圍及流行時間亦廣,武帝以後的圈帶銘文鏡中亦常見此類銘文。
西漢草葉銘文鏡銘文:“見日之光,長毋相忘。” 
西漢草葉銘文鏡銘文:“見日之光,君毋相忘。” 
西漢草葉銘文鏡銘文:“見日之明,長毋相忘。” 
西漢圈帶銘文鏡銘文:“見日之光,長毋相忘。”銘文內容延續自早期的四乳銘文鏡、草葉銘文鏡,可見此類鏡銘的生命力之強。
西漢圈帶銘文鏡銘文:“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富貴番昌,長樂未央,佳人毋相忘。”此鏡前四句均為當時圈帶銘文鏡上非常普遍的吉語,最後一句則表現出對情人“毋相忘”的叮囑。據文獻記載,銅鏡在漢代常常被當作男女定情的信物,這句鑄在鏡上的“佳人毋相忘”也間接證明了這種說法。
西漢四花銘文鏡銘文:“時來何傷,長毋相忘。”這也是一個比較經典的相思鏡銘,比上面兩種數量要少。
西漢草葉銘文鏡銘文:“久不相見,長毋相忘。”銘文內容很清楚,一對情人長期分離不能見面,叮囑對方一定不要相互忘記。此版銘文較少見,延續到晚期的圈帶銘文鏡上仍在使用。
西漢圈帶銘文鏡銘文:“久不相見,長毋相忘。” 
西漢四乳銘文鏡銘文:“與天無極,與地相長,歡樂如言,長毋相忘。”屬吉語鏡中帶“長毋相忘”字樣的銘文鏡。
西漢連弧銘文鏡銘文:“長相思,毋相忘,常貴富,樂未央。”屬較常見的吉語銘文鏡。
西漢花葉銘文鏡銘文:“長相思,毋相忘,常貴富,樂未央。”銘文同上。
西漢四龍博局銘文鏡銘文:“願相思,毋相忘。” 
西漢草葉銘文鏡銘文:“願長相思,幸毋相忘。” 
西漢草葉銘文鏡銘文:“結心相思,幸毋見忘,千秋萬歲,長樂未央。”以上三鏡亦為相思題材的吉語鏡,很像男女雙方相愛時所發的誓言。
西漢草葉銘文鏡銘文:“秋風起,使心悲,道路遠,侍前希。”表達的應是閨中少婦思念遠行的丈夫,思而不能見的悲怨之情。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秋風起,雁南飛,而夢中之人卻未能歸家與自己相見,怎能不悲?上海博物院藏一面草葉銘文鏡,銘文為“道路遼遠,中有關梁,鑑不隱請,修毋相忘”,正可為此鏡銘末兩句的註腳。道路遼且遠,中有關梁相阻隔,何日得見再敘衷腸?其中的哀怨傷感,實在值得細細去品味。
西漢草葉銘文鏡銘文:“君行卒,予志悲,久不見,侍前俙。”與上鏡銘文格式相同,內容稍有不同,當為同類詩文。
西漢草葉銘文鏡銘文:“長毋相忘旖久相思,伏念所歡旖無窮時。”此銘文較罕見,經李學勤先生按漢賦句式釋讀,方能讀通。銘文中“旖”字可同音通假為“兮”字,則鏡銘當讀為“長毋相忘兮久相思,伏念所歡兮無窮時”,合韻上口,稱得上是一篇極經典的短賦。
西漢四乳花葉銘文鏡銘文:“鏡以仙行,所言必當,千秋萬歲,長毋相忘。”此鏡鏡銘非常少見,亦是一句很樸實的廣告語。“鏡以仙行,所言必當”,言此鏡由仙人作法,其上的吉語都能夠應驗;“千秋萬歲,長毋相忘”,服佩此鏡的情人們,千秋萬歲也不會忘記對方。非常奇特的銘文。
西漢蟠虺銘文鏡銘文:“常與君,相歡幸,毋相忘,莫遠望。”此鏡銘與其餘相思銘文鏡所抒悲苦愁思之情又有所不同,沒有那種生別離、不能見的哀怨,表現的是一種追求熱戀時的歡幸,“毋相忘,莫遠望”,熱戀中的情侶,哪裡還會考慮將來之事呢?
西漢草葉銘文鏡銘文:“鑑清明,銅必口,宜大王,毋相忘。”銘文奇特,有一字不可識,前兩句為讚揚銅鏡質量的廣告,後兩句宣揚儒家忠君之思想,非常少見。
西漢蟠龍草葉銘文鏡銘文:“不日可會,而日可思,美人而去,何時幸來。”此鏡銘亦極罕見,表現的情感比較糾結。不日即可相會,然而思念的日子還很長久;美人離開之後,何時才能再相見歡聚呢?無論從銘文內容、紋飾版式來看,此鏡都是同類草葉銘文鏡中難得的精品。
西漢草葉銘文鏡銘文:“日不可會,而日可思。”當為上鏡鏡銘之減省,字句有顛倒。
以上諸鏡流行於西漢早中段,極盛於武帝時期,到昭宣之際開始衰落,並逐漸被新興的圈帶銘文鏡所取代;銅鏡背後的相思文化也在此時盛極一時,究其原因,與武帝一朝的窮兵黷武、兵役繁重不無關係。昭宣以後的圈帶銘文鏡上,相思題材的種類逐漸減少,比較典型的就是圈帶銘文鏡中的“君有行”鏡。
西漢圈帶銘文鏡銘文:“君有行,妾有憂,行有日,反毋期,願君強飯多勉之。”君有行鏡存世量較少,銘文完整者就更少見,沒有找到銘文標準器的圖片。標準銘文應為:“君有行,妾有憂,行有日,返無期,願君強飯多勉之,仰天太息長相思。”此鏡銘亦述思婦懷人之怨,與漢樂府古辭《飲馬長城窟行》中膾炙人口的名句“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非常相似,文意樸實,卻能觸動人心。
西漢圈帶銘文鏡銘文:“行有日,反有期,請君強飯多勉之。”與上鏡銘文類似,個別字有差異。
上海博物館藏西漢君有遠行鏡銘文:“君有遠行,妾(敢)私喜,饒自次真止,君旋行來,何以為信,祝父母耳。何木毋疵,何人毋友,相惠有常可長(久)。”此銘亦極罕見,現在完全釋讀還有困難,不過亦能看出是以女子口吻描述對丈夫的相思之情。
西汉 重圈铭文镜 铭文:“君行有日返毋时,思简念,尚可治,人两心成不足思(内) 君有远行,妾(敢)私喜,饶自次真口止,君旋行来,何以为信,祝父母耳,何木毋疵,何人毋友,相思有常可长久(外)”此镜内圈铭文为一首合韵上口的小诗,外圈与上镜同,均是以女子口吻倾诉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
“君有行”镜镜铭除上两种外,见于著录的还有两类,均未见实物图片,姑且录于下,以供参考:
“君行有日返毋时,端正心行如妾在,时心不端行不正,妾行为之,君何能治?”
此铭极有意思,为女子告诫远行的丈夫,要如同在家中一样端正心行;如果丈夫在外边乱来,自己也会采取行动,到时候丈夫也拿自己没有办法。言语之中威胁之意很明显,可见汉代社会,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君行有日兮返毋时,结中带兮长相思,妾负君兮万不疑,君负妾兮天知之。”
此铭亦是女子在告诫远行的丈夫不要在外边乱来,不过口气没有上铭强硬,也没有威胁之语,比较温婉凄怨。传汉时苏伯玉之妻所作《盘中诗》亦有类似的句子:“君有行,妾念之。山有日,还无期。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天知之。妾忘君,罪当治。”与上铭相比,一个是以威胁相逼,一个是以真情感动,为了拴住远行之人的心,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汉景帝阳陵随葬坑出土 塑衣式跽坐拱手女俑 温婉清秀的汉代女子形象
相思題材的西漢銘文銅鏡,其銘文大多應屬於當時廣泛傳唱的民歌,不見於史志,卻通過銅鏡這一載體保存了下來,這是西漢銘文鏡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貢獻。詩歌的產生離不開民間歌謠,早在先秦時期,就有“諸侯貢詩,天子采風”的傳統,採來的民歌經過一定的藝術加工,就產生了最早的詩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王權衰微,禮崩樂壞,所謂“諸侯不貢詩,天子不采風,樂官不達雅,國史不明變”,尤其是戰國亂世,流傳下來的詩歌非常之少。直到漢武帝時重新設立樂府,訓練樂工,採集歌詞,才有了漢魏以來流傳不絕的樂府古辭。所以說,相思銘銅鏡盛行的時代,正是詩在民間的時代;到了武帝以後,恢復樂府古制,詩在廟堂,相思銘銅鏡開始走向衰微,銅鏡銘文的內容多向吉語、讖緯、求仙等方向發展。
《詩經》書影明刊本
由江湖而廟堂,由質樸而繁麗,相思文化的載體雖不斷變化,其中的精神內涵卻歷千載而不衰。無論是詩經經典“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銅鏡銘文“結心相思,慎毋見忘”,還是樂府古辭“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李白名篇“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其中所抒的離別之悲、相思之苦,平淡亦或激憤,皆足以震撼人心。古代交通不便,通信不達,每一次離家遠行都說不清何時才能再與親人相見,所以江淹《別賦》中“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能夠引起千古離人的共鳴;“有別必怨,有怨必盈”,這也是離別詩中多出名篇的原因:飽含真情的質樸之言,總是勝過華麗空洞的辭藻堆砌。當今社會,交通發達,通信便利,從北嶺到南疆不過半日而至,距離對於今天的情人來說並不是什麼問題;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有情之人因為兩兩異地最終分離?相比之下,古人在別離時發下的誓言“長相思、毋相忘”,反而有一種別樣的浪漫情懷。我想應該還是今人感情淡漠,心不堅、情不深的緣故吧。
2015.7.27 
霞舉道人作於信古齋
Ps.最近朋友告知有營銷號非法轉載我的文章,比較生氣。此公眾號文章皆為本人原創,為與同好交流學習之用,嚴禁用於商業用途,違者追究其法律責任。非盈利性平台在經本人同意後,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鏈接,可以允許轉載。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微信號madaozhi1994 
西漢銘文鏡之相思文化相關文章
從一面極罕見的西漢草葉鏡銘文看西漢人的孝悌之道
03/12 13:54 
抓住女性心靈的弱點從一面極罕見的西漢草葉鏡銘文看西漢人的孝悌之道從一面極罕見的西漢草葉鏡銘文看西漢人的孝悌之道直徑16cm,厚0,5cm,天圓地方佈局,寬三弦鈕,西漢中早期鏡.方鈕座外為一周銘文帶,銘為篆隸體,清俊秀美,銘文極有特色:“視父如帝,視母如王,愛其弟敬其兄,誠信以為常,有君子之方.”方銘文帶外四邊各有帶方架的草葉兩枚,共八枚.方框對角線最外端有四隻花辯紋,該鏡銀白光,三重疊草葉,頭版偏下,最外緣一周十六連弧紋.此鏡銘文極罕見,尚未查出出自何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五常,是封建
在漢鏡中以銘文作為銅鏡背面的主要裝飾的種類,大致可分成以下幾種類型:見日之光鏡(簡稱日光鏡).長毋相望鏡.家常富貴鏡.昭明鏡.君有 鏡.銅華鏡.清白鏡.記年銘鏡及重圈銘文鏡等.筆者首先從自己收藏的幾面昭明鏡對其作了粗淺的分析,以期拋磚引玉,引起同道共喜者回應.對我國古代銅鏡的命名確實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但業界同仁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標準,不至於在闡述對象時發生混亂.一般來說,以鏡背主要紋飾及銘文首句主要文字或記年來命名.重圈銘文鏡作為一種相對特殊的類型,從歷代散見的文獻資料來看,其命名也各不相
論戰國、秦及西漢初年鏡制模技術發展的三個階段
摘要:在戰國墓葬中出土的銅鏡,自然應造於戰國時代或稍早.在西漢初年或西漢早期的墓葬中,出土了許多與戰國鏡的型製及紋飾十分相似的銅鏡,長期以來亦被學界認為屬戰國鏡,而在早於西漢的秦墓中出土的銅鏡,其型製及紋飾亦十分相同,卻幾乎都被判為秦鏡.通過對西漢以前古銅鏡範鑄技術的研究發現,戰國鏡.秦鏡及西漢初年鏡的製模技術都不相同,在以上三個歷史時期的銅鏡中基本都留下了較為明確的時代技術特徵,給我們對以上三個歷史時期的銅鏡進行準確斷代,提供了鑄制技術上的依據.關鍵詞:古銅鏡鑄鏡技術戰國鏡秦鏡西漢鏡戰國鏡與西
西周出土銘文:貪腐文化由來已久
四.銅鏡的文化藝術各個歷史時期銅鏡紋飾的變化,反映出不同的歷史階段的文化差異對銅鏡紋飾的影響,銅鏡的製作工藝水準,也體現了生產技能的發展與提高,但這顯然也不是絕對 ,譬如唐以後,銅鏡的製作無論是工藝還是文化內涵都開始走下坡路,其社會文化方面的原因肯定大於技術方面的因素.古代銅鏡的形制.紋飾和銘文的發展變化,記述了先民們的藝術想像力和社會文化觀念,又顯現出其銅鏡文化自身的系統性和時代性特徵,研究這些紋飾和銘文,為我們今天認識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藝術和社會意識,提供了實物證據與一個獨特的視角.遼代   

西漢銘文鏡之相思文化/ 查查362 http://tinyurl.com/y4qd6nvz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