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銀幣/台灣曾出現的錢幣/西班牙銀圓/英國"站人"站洋)/西班牙銀幣又稱「佛頭銀」佛頭銀,鑄造於一七七三年/「交易最尚番錢,紅毛所鑄銀幣也」其中的番錢指的就是西班牙銀幣佛頭銀,又稱佛面銀或佛銀/台灣曾出現的錢幣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ZcKggx


香港錢幣拍賣
http://www.cghka.com/chinese/pwm1_3_2.asp?id=5


墨西哥銀圓,又稱鷹洋、蝠洋或墨銀,為墨西哥獨立後所鑄造的銀圓,一種曾經流通於世界各地的知名貨幣。
簡介
16世紀西班牙人在美洲墨西哥等殖民地發現銀礦,鑄造西班牙銀圓(華人俗稱為佛銀、佛洋、本洋),透過貿易,流行於美洲、歐洲、亞洲各地
1821年墨西哥獨立後,逐漸開始自行鑄造銀元,1854年以後大量流入大清國。墨西哥銀圓的重量為27.468克,成色90.2%,硬幣刻有墨西哥國徽圖案,故中國稱之為鷹洋,與西班牙的佛洋相對。又因老鷹圖案與蝙蝠相近,故又稱為蝠洋。一個墨西哥銀圓約重0.72兩,九成銀,故僅含有銀0.648兩。但民間大致上以0.7兩白銀,兌換一個墨西哥銀圓。
在1910年代,此銀圓與西班牙的佛銀分庭抗禮,墨西哥銀圓曾佔據中國銀兩市場高達三成的市場份額。 


https://tinyurl.com/y4e5tpyb

https://tinyurl.com/y4e5tpyb       

墨西哥鹰洋+台灣壽星銀幣 https://tinyurl.com/y4a88gqh


西班牙銀圓(西班牙語:El Real de a 8,即西班牙銀元,在中國又稱本洋、雙柱、柱洋、佛洋、佛頭、佛銀、佛頭銀等,是一種銀質硬幣,直徑約38毫米,價值8個西班牙雷亞爾,此銀圓透過國際貿易,流行極廣。
簡介
西班牙帝國開始鑄造此銀幣,是始於1497年的一次貨幣改革。此次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與德意志地區的塔勒掛鉤。西班牙銀圓的重量、成色由國王天主教腓迪南定下,當時每枚銀幣之標準重量為27.468克,成色93.055%,即含銀25.56克。後改為成色90.2%,即含銀24.76克。
在英國殖民時的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斯殖民地, 英國政府輸入了西班牙銀元, 並在每枚中央各穿一個大洞,就造出了一種新式的澳大利亞通貨,類似於中國人用的孔方錢。
1792年,美元採用了金銀複本位制,一美元折合24.057克純銀或1.6038克純金,而一美元價值的24.057克銀,即大約相等於一枚西班牙銀圓。因當年美國政府甚少鑄造1美元硬幣,美國各官、私銀行亦多以西班牙銀圓作儲備,在南北戰爭前,西班牙銀圓一直是美國主要流通的法償貨幣之一。
因為西班牙銀元廣泛適用於歐、美、遠東,它在18世紀末成為史上第一種國際通貨。除美元以外,當今世上幾種其他貨幣,如加拿大元和中國元,以及拉美和菲律賓的幾種貨幣,當初都是基於西班牙銀元以及仿效它的其他八雷亞爾銀元。
比索這個詞在西班牙語中是在也是用來形容這個面值的,並且成為前西屬殖民地發行貨幣的基準單位,包括阿根廷、玻利維亞、智利、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古巴、多明尼加、厄瓜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拉圭、菲律賓、波多黎各、秘魯、薩爾瓦多、烏拉圭及委內瑞拉比索。
在中國,由於流通便利,銀元在民間極為流行,尤其在商界,時常代替需要鎔鑄裁切的銀兩:西班牙銀圓被稱為本洋,正面有西班牙國王戴假髮之像,類似釋迦文佛髮髻,俗稱「佛頭」、「佛面銀」、「佛首銀」、「佛頭銀」、「佛銀」、「佛洋」,背面圖案中央為西班牙盾徽,其左右有一對海力士柱拱衛(故稱「雙柱」、「雙柱」、「柱洋」),流行最早,一個銀元約重0.72兩,銀佔九成,故僅含有銀0.648兩。但民間大致上以0.7兩銀,兌換一個銀元。(有時以0.69兩兌換,稱六九銀;亦有時以0.72兩兌換,稱七二銀。)
早期的銀圓多為西班牙在墨西哥殖民統治時,鑄造之西班牙銀圓,1850年以後輸入的銀圓則有墨西哥獨立後鑄造,以鷹為標記的「鷹洋」,二者的重量成色一樣。
西班牙銀圓 - https://tinyurl.com/y6bqgw8m

https://tinyurl.com/yxkt3mfx

西元1700年以後原先由手工打造的錢幣,逐漸被各式各樣的機械所取代,因此形制與過去的里爾大不相同,而當時臺灣社會對於外國來的「洋錢」,民間看不懂幣面上的洋文,常用幣面上圖案來稱呼「洋錢」。例如西班牙銀元除稱為「鐳」之外,18世紀之後鑄造的銀幣上,幣面印刻國王像,看起來像佛頭,被臺灣人稱呼為「佛銀」、「佛頭銀」、「佛面銀」、「佛首銀」等。 
西班牙卡洛斯四世(Carlos IV,1788-1808年)時期製作的8里爾銀幣,也就是漢人說的「佛銀」。根據清朝時期目前現存的土地契約,可看到當時曾使用佛銀進行土地買賣,因此本物件亦在展場中卓猴社婦人-目加禮與漢人簽訂土地租賃契約的場景出現。


道光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鑄於清宣宗道光年間,錢徑一般2.2-2.4厘米,重2.5-3.6克。
道光通寶只少數錢背有星月紋以及記地、記年、記值的漢字,但卻不多見。
道光通寶鑄於清宣宗道光年間(1821-1850年)。錢徑一般2.2-2.4厘米,重2.5-3.6克。錢文“道光通寶”四字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石而左直讀,錢背是記有寶局二十名的滿文。道光通寶形制特點基本與嘉慶錢相同,所不同者只是新疆阿克蘇、庫車因缺少黃銅而開始鑄折五當十升值平錢,這是清代虛值大錢的濫觴。道光通寶只少數錢背有星月紋以及記地、記年、記值的漢字,但卻不多見。在製作上,道光通寶粗疏,除戶、工二部寶泉、寶源二局所鑄形態稍整外,各省所出的質地都很劣,加以私鑄劣錢充斥,因而大小不一,輕重懸殊。除新疆紅錢二種外,幾乎沒什么希罕之品。
收藏價值
(圖)道光通寶
道光通寶收藏價值是有的,但是價錢不高,保存完好的也就20-30元,一般的2-3元就買到了。道光通寶楷書折二背寶泉局10元,宣宗道光年間鑄。形制同嘉慶錢,面文楷書,直讀;背滿文記局名:泉源直蘇南昌武川浙福晉陝廣桂雲東黔,伊犁,阿克蘇,庫車,寶新。道光錢製作粗糙,大小不一,輕重懸殊,一般徑2.2--2.4厘米,重2.5--3.6克,清廷由於入不敷出,新疆阿克蘇,庫車,寶新三局始鑄虛值析五,當十錢,亦是清錢虛值錢之始。傳世幾無稀罕之品。錢幣價格要根據錢幣品種品相傳世量和市場需求等來確定,價格不等。
道光紅錢
(圖)道光通寶
(圖)道光通寶
“道光通寶”紅錢也由阿克蘇和寶伊局鑄造,背文變化比嘉慶紅錢複雜。阿克蘇局錢背文有多種,有穿左右為滿文,維文“阿克蘇”的;有穿左右為滿文,維文局名,穿上為“八年”,穿下為“五”或“十”的。寶伊局背穿左右為滿文“寶伊”。此外庫車局在光緒年間曾鑄行過一批“道先通寶”紅錢。
鑑定
道光通寶
道光通寶
道光通寶錢文書體拙劣,錢局有21,薄小型錢出現。
道光通寶鑄於清宣宗道光年間(1821-1850年)。錢徑一般2.2-2.4厘米,重2.5-3.6克。錢文"道光通寶"四字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石而左直讀,錢背是記有寶局二十名的滿文。道光通寶形制特點基本與嘉慶錢相同,所不同者只是新疆際克蘇、庫車因缺少黃銅而開始鑄折五當十升值平錢,這是清代虛值大錢的濫觴。道光通寶只少數錢背有星月紋以及記地、記年、記值的漢字,但卻不多見。在製作上,道光通寶粗疏,除戶、工二部寶泉、寶源二局所鑄形態稍整外,各省所出的質地都很劣,加以私鑄劣錢充斥,因而大小不一,輕重懸殊。除新疆紅錢二種外,幾乎什么希罕之品。


香港一文銀仔係一種以前流通嘅香港貨幣,面額係0.001(千份之一)港元。
香港政府喺1863年用青銅首鑄外圓內方,貌似清朝銅錢嘅一文硬幣,一面鑄有當時在位嘅英女王維多利亞嘅徽號、年份同英文字「HONG KONG ONE MIL」,另一面就鑄有中文字「香港一文」,1866年中文字改為「香港一千」,意即一蚊嘅千份之一。嗰年之後一文停止鑄造。


一文硬幣(一千)是香港史上面值最低的硬幣,於十九世紀末香港開埠初期流通。此幣面額為千份之一港元($0.001),即一文。
歷史
1861年,前港督威廉·羅便臣提請殖民地部要求鑄造新幣。於一連串書信往來以及樣板更改後,位於倫敦的皇家鑄幣廠於1863年以青銅首鑄外圓內方,貌似清朝銅錢的的一文硬幣[1]。
設計
正面
硬幣正面鑄有當時在位的英女皇維多利亞的拉丁文簡稱「VR(Victoria Regina)年份及英文面值「HONG KONG ONE MIL」。當中1865年鑄造之硬幣,「HONG」與「KONG」兩字之間有分「有劃版」及「無劃版」。
反面
硬幣另一面則鑄有中文面值「香港一文」,於1863年至1866年間使用,當中1866年一文版別為罕品。1866年,中文面值改稱為「香港一千」,意即一元的千份之一。之後不久一文亦停止鑄造。
發行年份及發行量
「香港一文」設計
1863年:19,000,000
1864年:不詳(非常罕有,只見於拍賣)(有一枚為已知僅有私人收藏,於二零一六年八月經錢幣拍賣行Stack's Bowers & Ponterio以17,925美元拍出。另一枚則為為澳洲墨爾本維多利亞博物館所收藏[2],由英國皇家鑄幣厰提供給墨爾本鑄幣厰,用以豐富後者在1880年和1888年國際博覽會上的陳列[3]。)
1865年:40,000,000(包含「有劃」、及「無劃」版式)
[4]
「香港一千」設計
1866年:20,000,000[5]


在“港幣”中,年份最早的當數兩枚香港割讓英國後首次發行的錢幣,一枚是1863年發行的“香港一文”,另一枚是3年後發行的“香港一千”,面值相等,均為一元的千分之一。該錢幣只有襯衣鈕扣大小,青銅製圓形方孔。“香港開埠之前屬廣東新安縣管轄,當時的貨幣一直沿用銀和墨西哥銀幣。”1863年香港政府以青銅首鑄外圓內方,貌似清朝銅錢的一文硬幣,一面鑄有當時在位的英女王維多利亞徽號、年份及英文面值,另一面則鑄有中文面值“香港一文”。1866年中文面值改稱為“香港一千”,即一元的千分之一。“儘管只有一元錢的千分之一,但當時物價水平普遍偏低,兩文錢就能解決一頓早餐了。可惜當時港人並不認可新發行的貨幣,仍大量使用清政府發行的方孔銅錢,因而“香港一文”“香港一千”在流通數年後便銷聲匿跡——正因為此,這兩種錢幣由於發行時間短、流通量較小在如今成為稀見幣,尤其受到港、澳、台三地的錢幣收藏家追捧。
    該幣是港督羅便臣應貿易界的要求,委託倫敦造幣廠機鑄的銅錢。該錢直徑16毫米,厚0.6毫米,重1克,正面刊寫“香港一文”四字,背面有英文“HONG KONG”(香港),下有英文“ONE  MIL”(一密耳)紀值,中紀年“1863”字樣,穿孔上方有皇冠,穿孔下是維多利亞女皇英文“VICTORIA”的縮寫“VR”。這種仿中國古錢外形的機鑄一文錢,僅鑄造3年。到1866年,英政府宣布港幣以英屬原有幣為本幣,並在同年鑄造了一種新輔幣“香港一千”。該錢銅色、直徑、重量、錢形、英文字母及圖案均與“香港一文”相同,而區別在於所鑄年份和改紀值,即“文”改“千”。若以中文意思論,“千”是“文”的千倍,短短幾年,面值何以暴漲若許?其實不然,考其背文,英文同為一密耳。相當於千分之一英鎊,可見一文與一千面值是相等的。香港當局後感與中文數字“千”容易混淆,遂改“千”為“仙”。
這兩枚錢幣於07年5月23日購於嘉德國際拍賣公司錢幣專場。
香港一文與香港一千
2005年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先生曾經在"香港貨幣"特別郵票發行儀式上說過一些話:
大家可知道香港在1863年以前是用什麼貨幣來做交易呢?答案是中西兼容,各式其色,例如中國的銀錠和銅錢、英國的'先令'和金鎊、西班牙的銀幣、墨西哥的'鷹揚'銀幣和印度的'盧比'等。直到1863年,香港政府才委任英國皇家鑄幣廠,沿用中國傳統銅幣「天圓地方」的概念,鑄造出香港政府第一枚“一文錢”,香港才有正式的法定硬幣。
究竟一文錢又可以買到什麼?當時硬幣的面額為元,毫,仙和文,一文就等於千份之一個'元'。一文錢在當時大概可以買到一碗白粥和一條“油炸鬼”。至於一文錢跟中國成語「一文不值」的關係,我就想留待大家查證。但時至今日,一文錢肯定不是「一文不值」,因為它已升值數以十萬倍,可以說是一文值千金了!這枚“一文錢”銅幣亦正是今次香港郵政發行特別郵票的其中一個主角……


一文硬幣是一種以往流通的香港貨幣
香港一文硬幣(1863年)
一文硬幣是一種以往流通的香港貨幣,面額為$0.001(千份之一)港元。
香港政府於1863年以青銅首鑄外圓內方,貌似清朝銅錢的的一文硬幣,一面鑄有當時在位的英女皇維多利亞的徽號、年份及英文面值“HONG KONG ONE MIL”,另一面則鑄有中文面值“香港一文”,1866年中文面值改稱為“香港一千”,意即一元的千份之一。之後不久一文亦停止鑄造。

冠軍拍賣——香港錢幣拍賣領域的領先者
http://www.cghka.com/chinese/pwm1_3_2.asp?id=5


佛頭銀
嘉慶14年(1809)哆囉嘓社卓加猫哖以166大元佛頭銀典讓給洪姓承墾人,土地大約座落在台南東山北馬許秀才之間的「北勢」附近。典契土地交易的錢幣佛頭銀非常可能就是圖示墨西哥鑄造的西班牙8 REAL 銀幣,銀幣兩面被當時的金銀鋪打上了專有的印記。
註記:
錢幣圖片作者拍照。
卓加猫哖典契圖片取自東山鄉志。荷西時期與平埔年代 | Facebook https://bit.ly/3xsBbk5

221149941_3918041094972920_6552457637878862493_n231980720_969509103839495_1558129736451665542_n222567632_3918067761636920_1467426109663675983_n225796543_3918067514970278_6562793221216540783_n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egMGaj9Rt8t7uC06EhiywjtqBrSvhEHs/view?usp=sharing

2021-12-11_184429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egMGaj9Rt8t7uC06EhiywjtqBrSvhEHs/view?usp=shari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