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盧比是清政府針對英帝國主義者對我國西藏進行經濟侵略這一特殊情況批准鑄造的,僅行用於康藏地區。
四川盧比是1902年至1958年間廣泛流通於康巴地區的一種地方性銀鑄幣,是我國藏族地區歷史上鑄造、流通的兩種銀鑄幣之一,在我國近代史上發揮過特殊的作用,在中國銀鑄幣中占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四川盧比不僅是研究藏族歷史,也是研究藏漢民族交往史和中外關係史的重要佐證。
中文名稱
四川盧比
外文名稱
Sichuan Rupee
鑄造時間
光緒二十八年1902到民國33年1944
流通地區
康巴地區(主要),衛藏(少量)
製造背景
19世紀下半葉,英國殖民主義者在吞併印度後,為了在軍事和經濟上攫取更大利益,又以印度為基地,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和三十年兩次大舉武裝入侵西藏。由於清政府採取不抵抗的政策,英軍直抵拉薩,迫使清政府同英方簽訂了《藏印條約》與《拉薩條約》。
四川盧比
至此,西藏門戶洞開,英印商人可自由到西藏進行貿易活動。在雙方互市中,英方為保持經濟上的進一步滲透,遂將其東印度公司製造的盧比銀幣,由印緬地區源源不斷大量輸往藏地,幾乎成了西藏地區的通行貨幣。 印度盧比在西藏地區的廣泛流通,嚴重破壞了藏地財政金融秩序,引起清政府一些上層人物的關注和不安。
請求造幣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四川總督錫良就此事上奏朝廷,提出鑄造仿照盧比的漢文銀元,用以抵制印度盧比並充發藏餉的建議。
其奏摺曰:"國市關係主權,西藏為我朝藩屬,乾隆年間,曾經大學士福康安等奏請停用廓爾喀(今尼泊爾)番錢,督飭商上鑄造一錢及一錢五分等紋銀寶藏,以資行用,良於齊一市政之中,仍寓以俗從宜之意。乃日久而盡形廢弛,印度盧比流行藏衛,漸及各台。近年則竟侵灌至關內打箭爐(今甘孜康定城),並滇省邊境,價值任意居奇,兵商交困,利權盡失。而內地銀錢又夙非番俗所能信行。因查川省機器局設有鑄造銀元廠,經前督臣奎俊奏明在案。近以成本不敷周轉,銀元作輟不常,愛飭照印度重三錢二分之一之盧比自行試鑄,製造務精,銀色務足,一面標以漢文,鑄成後雖核計獲利甚微,而行之爐廳及附屬檔案邊台,漢、番亦均樂用,詢足以保我利權免致外溢"。①
清廷對其建議很重視,於十二月二十四日下諭:"著財政處、戶部議奏。"主管財政處大臣奕勵等遵旨議復錫良奏摺後,同意在四川銀元局仿造印度盧比式樣鑄造新式銀幣,井對製造工藝及行用地域提出了特別的要求於光緒三十二年二月初四日上奏曰:"藏衛毗連印度,寶藏銀市既日久廢弛,洋錢乘虛而入,勢所必然……查香港、台灣等處,英、日兩國因取便商民,特於國市之外另為一種商錢,以資通用。此項仿造盧比,僅資藏衛一隅之用,參之東西各國,似於新定國市尚無妨礙,擬請準如該督所奏辦理。惟貨幣之政信用為先,必精其製造,足其成色,始能令漢、番樂用。庶以恢市政而利邊民。至此項銀市專為藏衛而設,應準在西藏及附近邊台行用,作為特別商品,自不得自便行使內地。各省情不同,亦不得援案鑄造,致紊市制。
誕生
隨後,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很快著手此項工作,在成都造市廠採用新式機器,開始大批量鑄造仿照印度盧比形式的銀幣。印度盧比正面鑄有英國王側面頭象和英文國王名字,背面鑄有英文"一印度盧比"及鑄造年份。而四川仿鑄之銀元,正面採用光緒皇帝的側面頭像,背面鑄有"四川省造"四字,四周環繞花草紋飾。面值分別為一元、半元(五角)及四分之一元(二角五分)三種,計合清庫平銀三錢二分、一錢六分和八分。此種新式銀市,是我國最早有人物圖象的銀市,也是唯一有帝王頭像的銀幣
歷史上,人們稱這種仿造市為"四川盧比"、"川鑄盧比"、"川卡"、"藏洋"。西藏民間還稱之為"趙爾豐錢"。銀幣造出後,大批運銷打箭爐以西,推行到康藏地區,作為當地主市流通行使。因其成色純正、工藝精美,深受當地商民歡迎。當地財政機構也採取相應措施,在稅收中,只收四川盧比,不收印度盧比。
意義
四川盧比是清政府針對英帝國主義者對我國西藏進行經濟侵略這一特殊情況批准鑄造的,儘管其流通區域不廣,僅行用於康藏地區,但在晚清抵制和驅逐洋元侵灌我國商品市場方面,確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四川盧比特點
一、帝王像。四川盧比正面鑄光緒皇帝頭像,是我國流通的唯一鑄有帝王頭像的銀鑄幣。在印度盧比入侵時代,與印度盧比英王像相對立,即象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義,又明確表示清朝兌藏區的統治權。意在顯示王威,維護利權,驅逐印度盧比,統一藏區幣制。
二、四川省造。四川盧比雖系專為川邊藏區流通所鑄,然未鑄藏文。背面鑄"四川省造"四字,也有特殊含義:其一,當時"川邊"仍由四川代管,未正式升格為省,而鑄幣的發行有一定製度規定,只有行省才能鑄幣;其二,指明為四川省所轄藏區通行之貨幣,與西藏幣相區別;其三,與趙爾豐穩定川邊,鞏固西藏,外拒英人,內固達賴的總策略相呼應。
三、仿印度盧比。四川盧比大小、總量、式樣與印度盧比大體相同。此非崇洋,主要是為了適用,是根據特殊情況採取的特殊辦法。關於這一問題,在楊伯康所著《西藏設廠之過去與將來》一文中說明了原委:"又以康藏人民之積習難改,乃毅然請成都造幣廠代鑄,如印度盧比形式,其重量亦同,僅易英女王像為光緒帝像,仍名為四川盧比,即今藏幣是也。"其中"毅然"二字,既道出了此舉為人所難的事實,又表示了"川邊"當政者力排眾議、因地制宜、唯在實用的決心。後來四川盧比通行無阻,更證明了此舉的實用性。
四、三二重。四川盧比一盧比值銀三錢二分,並採取二進制設幣面,與國內其它銀幣皆不同。當時亦有提出非議者,據趙爾豐雲:有人"勒作三五,此幣不知何人作俑","去今兩年爐城四川盧比滯銷,商人要求三二,弟商許藩司,今年筒改三二,以杜煩言而歸公道"。以上說明,四川盧比一盧比含銀三錢二分雖不合當時幣制,又有人反對,但卻符合當地使用習慣。
五、數量大版別多。在56年的發行流通過程中,估計共鑄造一盧比2550-2750萬枚,二分之一盧比和四分之一盧比約25萬枚左右。(但是解放以後人民銀行大量回收和藏民熔化不少)
六、時間長。前後長達56年之外,僅次於西藏幣,是流通時間最長的少數民族地區鑄幣之一。
七、範圍小。它一直固定地流通在四川康巴地區,僅有少數流通入西藏、甘肅、青海、雲南和川西北等藏族地區,其它地區均不使用,是有特定流通範圍地地方性銀鑄幣。
八、成色雜。四川盧比堪稱中國銀鑄幣中成色最雜之幣種。雖然各種版式大體相同,但由於細微差別反映出的成色高低卻懸殊甚大。在一類四川盧比中有多種版別:一是光緒帝無衣領頭像,背面四川的"四"字中間是兩點,花紋深細;二類四川盧比為光緒帝有衣領頭像,"四"字中間為兩點;三類四川盧比為光緒帝有領頭像,背陀或頭方,"四"字中間為"兒"形;紅藏洋為光緒帝有領頭像,"四"字中為"八"形,花紋粗糙,顯現銅色。四川盧比有細微差別的版式不下百種,同為藏洋,因成色高低,價值懸殊,增加了流通識別之困難。
九、加戳記。四川盧比在流通過程中產生了一種特殊形態的版式,即在低值四川盧比上加蓋戳記增值流通。主要是理塘縣長青春科爾寺所為。因理塘縣紅藏洋泛<


19世紀末,英帝國勢力不斷侵入中國西藏地區,英屬殖民地的貨幣印度盧比也隨之流通到西藏並逐漸滲入川、滇等省,這種局面令清朝地方當局極度不安。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11月29日,四川總督錫良上奏朝廷,提出鑄造仿照印度盧比的漢文銀元,用以抵製印度盧比並充發藏餉。清廷對其建議很是重視,12月24日財政處、戶部奉諭議奏。主管財政處大臣奕勵等遵旨議复錫良奏摺後,同意在四川銀元局仿造印度盧比式樣鑄造新式銀幣,並對製造工藝及行用地域提出了特別的要求。仿鑄之銀幣正面採用光緒皇帝側面頭像,背面鑄有“四川省造”字樣,四周環繞蔓枝花卉紋飾。由於此幣的設計模式及直徑、重量等均與印度盧比相似,因而就有了“四川盧比”之稱謂。其面值分別為1盧比(直徑30毫米左右,重約11.4克)、1/2盧比(直徑23.5毫米左右,重約5.8克)、1/4盧比(直徑19毫米左右,重約2.8克),計合清庫平銀三錢二分、一錢六分和八分。https://tinyurl.com/yydmghb9
光緒三十三年,錫良離任,趙爾豐因平定地方土司叛亂有功,一度代理四川總督。次年,又升任駐藏大臣兼任川滇邊務大臣,並在打箭爐駐兵,改設為康定府,以加強對西康的控制。隨後,趙爾豐在成都造幣廠採用新式機器開始大批量鑄造仿照印度盧比形制式樣的銀幣,並迅速運銷推行到康藏地區作為主幣流通使用。因其銀色純正、足值足重、工藝精美,深受當地商民歡迎,被稱為“趙爾豐錢”。
四川盧比這種洋為中用、富有特色的新式銀幣,是中國最早的也是唯一帶有皇帝頭像的流通銀幣,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其正面為大清光緒皇帝的側面頭像,腦後垂有辮子;服飾衣領以有領、無領來區分。銀幣背面則依照印度盧比紋飾裝飾環繞的蔓枝花卉圖案,漢文“四川省造”四字呈上下右左排列,中心的近似米字形花飾有橫、豎兩種版式。
四川盧比豎花版鑄量多,曾廣為流通,現為錢幣市場上常見的品種,而橫花版鑄量少,較為少見。據相關資料統計,1/2盧比鑄造量約為13萬枚,1/4盧比鑄造量約為12萬枚,這兩種輔幣的存世量少,甚為罕見。
由於四川盧比的鑄期長、鑄量大、版別繁雜,尤其是含銀成色之高低懸殊,有學者根據文獻記述和相關資料,將其大致分為4個階段:
四川盧比:帶有光緒皇帝頭像的銀幣
四川盧比1期有領豎花(正)
四川盧比:帶有光緒皇帝頭像的銀幣
四川盧比1期有領豎花(背)
四川盧比:帶有光緒皇帝頭像的銀幣
四川盧比1期有領豎花局部放大
四川盧比:帶有光緒皇帝頭像的銀幣
四川盧比1期無領橫花(正)
四川盧比:帶有光緒皇帝頭像的銀幣
四川盧比1期無領橫花(背)
四川盧比:帶有光緒皇帝頭像的銀幣
四川盧比1期無領橫花局部放大
1.從光緒三十二年開鑄到宣統三年(1911年)清亡國為第一階段,由成都造幣廠製造。此期的製作精美規範,含銀量高。正面光緒頭像較為正規,服飾分為有衣領和無衣領兩種。背面“四川省造”字體較細,“四”字中間為兩短豎,字右上端有一橢圓形葉片或無葉片,中心花飾有橫花和豎花兩種;“造”字的“走”字旁末筆相連處出頭極短,與“告”字部分離較遠,“告”字下口呈方形。鑄造量約為1000萬枚。
四川盧比:帶有光緒皇帝頭像的銀幣
四川盧比2期有領橫花(正)
四川盧比:帶有光緒皇帝頭像的銀幣
四川盧比2期有領橫花(背)
四川盧比:帶有光緒皇帝頭像的銀幣
四川盧比2期有領橫花局部放大
2.從民國元年(1912年)到民國5年為第二階段。此期的製作較為精美,含銀量較高。正面光緒頭像小有變化,服飾有衣領,臉形稍胖。背面花紋字體稍粗,“四”字中間為兩短點,字右端有一橢圓形葉片或無葉片,中心花飾為豎花;“造”字的走之旁點下起筆短且仰,與“告”字首筆幾近相連。鑄造量約為980萬枚。
四川盧比:帶有光緒皇帝頭像的銀幣
四川盧比3期有領豎花(正)
四川盧比:帶有光緒皇帝頭像的銀幣
四川盧比3期有領豎花(背)
四川盧比:帶有光緒皇帝頭像的銀幣
四川盧比3期有領豎花局部放大
3.從民國19年到民國24年為第三階段,由康定造幣廠製造。此期的含銀量較低,製作不甚規範。正面光緒頭像已變形,臉形胖瘦不一,五官變化稍大,服飾有衣領。背面“四”字中間“八”字末筆較粗,花紋比較粗糙,中心花飾為豎花。“造”字的“走”字旁與“告”字部分距離較近,“告”字寬大而“口”呈長方形。鑄造量約430萬枚。
四川盧比:帶有光緒皇帝頭像的銀幣
四川盧比4期有領豎花(正)
四川盧比:帶有光緒皇帝頭像的銀幣
四川盧比4期有領豎花(背)
4.從民國25年到民國31年為第四階段。此期的含銀量甚低,多呈銅色,亦有似表面鍍銀者。光緒頭像粗陋,眼、鼻、嘴部變化超常,服飾有衣領,俗稱“紅臉藏洋”。背面“四”字中間的“八”字粗細不等,花紋顯得粗糙,中心花飾為豎花。至此,四川盧比的總鑄造量大約為2550萬~2750萬枚。
四川盧比的鑄行,是清政府針對英帝國殖民主義者對西藏進行經濟侵略採取的反制措施,儘管其流通區域不是很廣泛,僅限康藏地區行用,但在抵制和驅逐外幣入侵方面確實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由於四川盧比在製作工藝和含銀成色上完全可以媲美印度盧比,故深受康藏等西南邊疆商民的青睞,從而有效地遏制了英屬印度盧比的大規模經濟滲透,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國人的根本利益。四川盧比在歷史上的存在價值和地位不容忽視,作為中國唯一帶有皇帝頭像的銀幣,無論是其文物研究價值還是收藏鑑賞價值都應該得到認可。 
 https://tinyurl.com/yydmghb9


四川盧比是清政府針對英帝國主義者對我國西藏進行經濟侵略這一特殊情況批准鑄造的,僅行用於康藏地區。四川盧比是1902年至1958年間廣泛流通於康巴地區的一種地方性銀鑄幣,是我國藏族地區歷史上鑄造、流通的兩種銀鑄幣之一,在我國近代史上發揮過特殊的作用,在中國銀鑄幣中佔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四川盧比不僅是研究藏族歷史,也是研究藏漢民族交往史和中外關係史的重要佐證。
19世紀下半葉,英國殖民主義者在吞併印度後,為了在軍事和經濟上攫取更大利益,又以印度為基地,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和三十年兩次大舉武裝入侵西藏。由於清政府採取不抵抗的政策,英軍直抵拉薩,迫使清政府同英方簽訂了《藏印條約》與《拉薩條約》。
至此,西藏門戶洞開,英印商人可自由到西藏進行貿易活動。在雙方互市中,英方為保持經濟上的進一步滲透,遂將其東印度公司製造的盧比銀幣,由印緬地區源源不斷大量輸往藏地,幾乎成了西藏地區的通行貨幣。印度盧比在西藏地區的廣泛流通,嚴重破壞了藏地財政金融秩序,引起清政府一些上層人物的關注和不安。
印度盧比正面鑄有英國王側面頭像和英文國王名字,背面鑄有英文“一印度盧比”及鑄造年份。而四川仿鑄之銀元,正面採用光緒皇帝的側面頭像,背面鑄有“四川省造”四字,四周環繞花草紋飾。面值分別為一元、半元(五角)及四分之一元(二角五分)三種,計合清庫平銀三錢二分、一錢六分和八分。此種新式銀市,是我國最早有人物圖像的銀市,也是唯一有帝王頭像的銀幣。歷史上,人們稱這種仿造市為“四川盧比”、“川鑄盧比”、“川卡”、“藏洋”。西藏民間還稱之為“趙爾豐錢”。銀幣造出後,大批運銷打箭爐以西,推行到康藏地區,作為當地主市流通行使。因其成色純正、工藝精美,深受當地商民歡迎。當地財政機構也採取相應措施,在稅收中,只收四川盧比,不收印度盧比。
四川盧比是清政府針對英帝國主義者對我國西藏進行經濟侵略這一特殊情況批准鑄造的,儘管其流通區域不廣,僅行用於康藏地區,但在晚清抵制和驅逐洋元侵灌我國商品市場方面,確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四川盧比面值分一盧比(重三錢二分)、二分之一盧比(重一錢六分)、四分之一盧比(重八分)三種。四川盧比從光緒28年到民國五年(1916年)在成都鑄造,民國十九年(1930年)到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在康定鑄造。我們把四川盧比的鑄造分為四個時期和四類。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四川省造1/4盧比NGC MS 66,評級最好的一枚。包漿,底光極佳,拍賣成交價格USD 26290美元。
1. 光緒28年到宣統三年(1911年)為第一期;
2. 民國元年(1912年)到民國五年為第二期;
3. 民國十九年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為第三期;
4.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到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為第四期。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四川省造盧比1/4盧比PCGS MS 64,有包漿。極美藍色包漿。拍賣成交價格USD 20315美元。
四川盧比的含銀成色懸殊很大,高的90%;低的只有10%。所以泉友們將含銀在九成左右的分作一類;七、八成的分作二類;五、六成的分作三類;五成以下的由於顯出銅色,便分作四類紅藏洋了。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清末民初四川省造光緒正面像一盧比臆造銀幣一枚,齒邊,此版式臆造幣極少見,五彩包漿,品相難得,Hun舊藏,NGC MS63,拍賣成交價格RMB 36800元。
四川盧比一盧比的類別大概區別如下:
一類盧比:正面光緒像分為有衣領和無衣領,背面“四”字中間為兩點,“四”字右上端有三片葉或無葉,中央有一立花或橫花。其中無領立花的版別較少,但是有領橫花和有領立花右上端有一酷似蝴蝶花葉的屬更加稀少的版別。一類各種版別鑄造量約1000萬枚。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四川省造盧比盧比無領橫花NGC MS 64,罕見的無領橫花版。品相非常好,與NGC及PCGS評鑑的其他四枚並列最高分。淡煙燻色包漿。拍賣成交價格USD 5676美元。
二類盧比:正面光緒像有衣領稍胖,背面“四”子中間為兩點,花紋比一類略粗,“四”字右端有一片葉或無葉,中央有一立花,二類四川盧比的鑄造量約980萬枚。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四川省造盧比1/2盧比PCGS MS 62,拍賣成交價格USD 5378美元。
三類盧比:正面光緒像已變形,有衣領,背駝或方頭,背面“四”字中間為八字,花紋比較粗糙,中央為一立花,鑄造量約430萬枚。
四類盧比:也就是紅藏洋類,正面光緒像有衣領,頭像粗陋,俗稱“紅臉藏洋”,背面“四”子中間為八字,花紋粗糙。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四川省造盧比1/4盧比完未流通,拍賣成交價格USD 5192美元。
四川盧比一盧比的總鑄造量為2550到2750萬枚左右;二分之一盧比約13萬枚左右;四分之一約12萬枚。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盧比只在成都鑄造。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清末民初四川省造光緒像一盧比臆造銀幣一枚,齒邊,KANN-B29,Hun、古德曼(Goodman)遞藏,1991年6月古德曼藏品拍賣會拍賣品第1326號,環彩包漿,品相極佳,NGC MS63,拍賣成交價格RMB 23000元。
紅藏洋還有一種打印藏洋,是理壙喇嘛寺(長青春科耳寺)在紅藏洋上打上印記,以一類或二類盧比強行升值流通的結果,其中印戳打在正面光緒面部的紅藏洋較少.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四川省造盧比1/2盧比NGC AU 58,拍賣成交價格USD 3227美元。
19 世紀下半葉,英國殖民主義者在吞併印度後,為了在軍事和經濟上攫取更大利益,又以印度為基地,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和三十年兩次大舉武裝入侵西藏。由於清政府採取不抵抗的政策,英軍直抵拉薩,迫使清政府同英方簽訂了《藏印條約》與《拉薩條約》。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臆造四川一圓盧比NGC UNC-Details,輕微的垂直方向細痕但不影響整體美觀。細節深峻,完全未流通狀態,非常受市場喜愛。拍賣成交價格USD 2629美元。
   至此,西藏門戶洞開,英印商人可自由到西藏進行貿易活動。在雙方互市中,英方為保持經濟上的進一步滲透,遂將其東印度公司製造的盧比銀幣,由印緬地區源源不斷大量輸往藏地,幾乎成了西藏地區的通行貨幣。印度盧比在西藏地區的廣泛流通,嚴重破壞了藏地財政金融秩序,引起清政府一些上層人物的關注和不安。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1903年四川省造光緒像一盧比銀幣一枚,蝴蝶花版,此版式極少見,極美品,拍賣成交價格RMB 16100元。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四川總督錫良就此事上奏朝廷,提出鑄造仿照盧比的漢文銀元,用以抵製印度盧比並充發藏餉的建議。其奏摺曰:“國市關係主權,西藏為我朝藩屬,乾隆年間,曾經大學士福康安等奏請停用廓爾喀(今尼泊爾)番錢,督飭商上鑄造一錢及一錢五分等紋銀寶藏,以資行用,良於齊一市政之中,仍寓以俗從宜之意。乃日久而盡形廢弛,印度盧比流行藏衛,漸及各台。近年則竟侵灌至關內打箭爐(今甘孜康定城),並滇省邊境,價值任意居奇,兵商交困,利權盡失。而內地銀錢又夙非番俗所能信行。因查川省機器局設有鑄造銀元廠,經前督臣奎俊奏明在案。近以成本不敷周轉,銀元作輟不常,愛飭照印度重三錢二分之一之盧比自行試鑄,製造務精,銀色務足,一面標以漢文,鑄成後雖核計獲利甚微,而行之爐廳及附件邊台,漢、番亦均樂用,詢足以保我利權免致外溢”。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臆造四川省一圓盧比NGC AU-Details,正面底板被有意的擦拭影響色澤及包漿,但肖像部位不受影響。反面近未流通狀態。包漿。拍賣成交價格USD 2271美元。
   清廷對其建議很重視,於十二月二十四日下諭:“著財政處、戶部議奏。”主管財政處大臣奕勵等遵旨議复錫良奏摺後,同意在四川銀元局仿造印度盧比式樣鑄造新式銀幣,井對製造工藝及行用地域提出了特別的要求於光緒三十二年二月初四日上奏曰:“藏衛毗連印度,寶藏銀市既日久廢弛,洋錢乘虛而入,勢所必然……查香港、台灣等處,英、日兩國因取便商民,特於國市之外另為一種商錢,以資通用。此項仿造盧比,僅資藏衛一隅之用,參之東西各國,似於新定國市尚無妨礙,擬請準如該督所奏辦理。惟貨幣之政信用為先,必精其製造,足其成色,始能令漢、番樂用。庶以恢市政而利邊民。至此項銀市專為藏衛而設,應准在西藏及附近邊台行用,作為特別商品,自不得自便行使內地。各省情不同,亦不得援案鑄造,致紊市製。”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四川省造盧比盧比有領豎花PCGS UNC Details,拍賣成交價格USD 1912美元。
  隨後,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很快著手此項工作,在成都造市廠採用新式機器,開始大批量鑄造仿照印度盧比形式的銀幣。印度盧比正面鑄有英國王側面頭像和英文國王名字,背面鑄有英文“一印度盧比”及鑄造年份。而四川仿鑄之銀元,正面採用光緒皇帝的側面頭像,背面鑄有“四川省造”四字,四周環繞花草紋飾。面值分別為一元、半元(五角)及四分之一元(二角五分)三種,計合清庫平銀三錢二分、一錢六分和八分。此種新式銀市,是我國最早有人物圖像的銀市,也是唯一有帝王頭像的銀幣。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四川省造盧比1/4盧比PCGS MS 61,拍賣成交價格USD 1912美元。
  歷史上,人們稱這種仿造市為“四川盧比”、“川鑄盧比”、“川卡”、“藏洋”。西藏民間還稱之為“趙爾豐錢。


四川盧比名譽品無領直花、無葉版 (馬定祥大師的藏品,嘉德拍賣品)
四川盧比,又稱四川藏洋,是中國最具有歷史意義的地方銀幣。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帝王像鑄造在貨幣上,也是中國唯一廣泛流通過的帝王像銀幣。它是中國與英國之間貨幣戰的產物,四川盧比是為驅逐英國東印度公司鑄造的印度盧比而仿印度盧比鑄造的,正面為大清光緒皇帝側面像,背面為花紋環繞著的「四川省造」四個漢字,中央有一橫花或立花,花紋與印度盧比相仿,其重量、大小均與印度盧比一致。從光緒28年(1902年)起到1957年止的半個多世紀中,大量的四川盧比流通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洲及其鄰近西藏的藏族聚居區。
四川盧比面值分一盧比(重三錢二分)、二分之一盧比(重一錢六分)、四分之一盧比(重八分)三種。四川盧比從光緒28年到民國五年(1916年)在成都鑄造,民國十九年(1930年)到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在康定鑄造。我們把四川盧比的鑄造分為四個時期和四類。
1.光緒28年到宣統三年(1911年)為第一期;
2.民國元年(1912年)到民國五年為第二期;
3.民國十九年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為第三期;
4.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到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為第四期。
四川盧比的含銀成色懸殊很大,高的90%;低的只有10%。所以,泉友們將含銀在九成左右的分作一類;七、八成的分作二類;五、六成的分作三類;五成以下的由於顯出銅色,便分作四類紅藏洋了。
四川盧比一盧比的類別大概區別如下:
一類盧比:正面光緒像分為有衣領和無衣領,背面「四」字中間為兩點,「四」字右上端有三片葉或無葉,中央有一立花或橫花。其中無領立花的版別較少,但是有領橫花和有領立花右上端有一酷似蝴蝶花葉的屬更加稀少的版別。一類各種版別鑄造量約1000萬枚。
二類盧比:正面光緒像有衣領稍胖,背面「四」子中間為兩點,花紋比一類略粗,「四」字右端有一片葉或無葉,中央有一立花,二類四川盧比的鑄造量約980萬枚。
三類盧比:正面光緒像已變形,有衣領,背駝或方頭,背面「四」字中間為八字,花紋比較粗糙,中央為一立花,鑄造量約430萬枚。
四類盧比:也就是紅藏洋類,正面光緒像有衣領,頭像粗陋,俗稱「紅臉藏洋」,背面「四」子中間為八字,花紋粗糙。
四川盧比一盧比的總鑄造量為2550到2750萬枚左右;二分之一盧比約13萬枚左右;四分之一約12萬枚。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盧比只在成都鑄造。
紅藏洋還有一種列印藏洋,是理壙喇嘛寺(長青春科耳寺)在紅藏洋上打上印記,以一類或二類盧比強行升值流通的結果,其中印戳打在正面光緒面部的紅藏洋較少。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3月24日康定解放。1958年4月1日,甘孜州人民委員會發布了全州禁止金銀流通的布告,因為自然損耗和熔化,加之藏民有化銀製作飾品的習慣,當時市面上流通的四川盧比只有200萬枚左右。從1958年7月1日到12月30日起,人民銀行對四川盧比給予收兌,只收兌一期、二期含銀量高的四川盧比,收兌總量約100萬枚。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德陽市支行原總經濟師、錢幣學會會長張策剛先生回憶,自己從六十到八十年代在甘孜州人民銀行工作時,收兌的四川盧比達幾十萬枚。綜上所述,現存世的四川盧比已大大少見。
由於四川盧比的鑄模、工藝質量等的差異,又是由成都、康定兩個造幣廠在不同時期的鑄造,四川盧比的版別,僅差別明顯的就達五十多種。近年來國外和港、台錢幣收藏家、投資機構對四川盧比情有獨鍾,研究、收藏、投資已走在我們的前面,並在逐步批量收貨。但在國內還未引起泉友們的關注和重視,目前一枚一期的有領立花四川盧比價格僅僅才一百三十元人民幣,而一枚唐軍長正面相價錢要一百六十元。幾年前唐軍長價錢二、三十元時,一期四川盧比的價錢就四十元了。現在就是版別較少的無領立花價格也僅僅才八、九百元人民幣。現在的它正是一片還未開發的處女地,是金礦、油田、原始績優股。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四川盧比的歷史、文物、經濟、收藏價值還遠遠沒有真正體現,正待我們去發現、探索、研究、開發、投資、收藏,使之體現真正的價值。(來源:《收藏參考》)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作者:孫正義)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kBL0ya.html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   https://tinyurl.com/yxl5fpvo
四川盧比面值分一盧比(重三錢二分)、二分之一盧比(重一錢六分)、四分之一盧比(重八分)三種。四川盧比從光緒28年到民國五年(1916年)在成都鑄造,民國十九年(1930年)到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在康定鑄造。我們把四川盧比的鑄造分為四個時期和四類。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四川省造1/4盧比NGC MS 66,評級最好的一枚。包漿,底光極佳,拍賣成交價格USD 26290美元。
1. 光緒28年到宣統三年(1911年)為第一期;
2. 民國元年(1912年)到民國五年為第二期;
3. 民國十九年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為第三期;
4.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到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為第四期。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四川省造盧比1/4盧比PCGS MS 64,有包漿。極美藍色包漿。拍賣成交價格USD 20315美元。
四川盧比的含銀成色懸殊很大,高的90%;低的只有10%。所以泉友們將含銀在九成左右的分作一類;七、八成的分作二類;五、六成的分作三類;五成以下的由於顯出銅色,便分作四類紅藏洋了。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清末民初四川省造光緒正面像一盧比臆造銀幣一枚,齒邊,此版式臆造幣極少見,五彩包漿,品相難得,Hun舊藏,NGC MS63,拍賣成交價格RMB 36800元。
四川盧比一盧比的類別大概區別如下:
一類盧比:正面光緒像分為有衣領和無衣領,背面“四”字中間為兩點,“四”字右上端有三片葉或無葉,中央有一立花或橫花。其中無領立花的版別較少,但是有領橫花和有領立花右上端有一酷似蝴蝶花葉的屬更加稀少的版別。一類各種版別鑄造量約1000萬枚。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四川省造盧比盧比無領橫花NGC MS 64,罕見的無領橫花版。品相非常好,與NGC及PCGS評鑑的其他四枚並列最高分。淡煙燻色包漿。拍賣成交價格USD 5676美元。
二類盧比:正面光緒像有衣領稍胖,背面“四”子中間為兩點,花紋比一類略粗,“四”字右端有一片葉或無葉,中央有一立花,二類四川盧比的鑄造量約980萬枚。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四川省造盧比1/2盧比PCGS MS 62,拍賣成交價格USD 5378美元。
三類盧比:正面光緒像已變形,有衣領,背駝或方頭,背面“四”字中間為八字,花紋比較粗糙,中央為一立花,鑄造量約430萬枚。
四類盧比:也就是紅藏洋類,正面光緒像有衣領,頭像粗陋,俗稱“紅臉藏洋”,背面“四”子中間為八字,花紋粗糙。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四川省造盧比1/4盧比完未流通,拍賣成交價格USD 5192美元。
四川盧比一盧比的總鑄造量為2550到2750萬枚左右;二分之一盧比約13萬枚左右;四分之一約12萬枚。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盧比只在成都鑄造。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清末民初四川省造光緒像一盧比臆造銀幣一枚,齒邊,KANN-B29,Hun、古德曼(Goodman)遞藏,1991年6月古德曼藏品拍賣會拍賣品第1326號,環彩包漿,品相極佳,NGC MS63,拍賣成交價格RMB 23000元。
紅藏洋還有一種打印藏洋,是理壙喇嘛寺(長青春科耳寺)在紅藏洋上打上印記,以一類或二類盧比強行升值流通的結果,其中印戳打在正面光緒面部的紅藏洋較少.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四川省造盧比1/2盧比NGC AU 58,拍賣成交價格USD 3227美元。
19 世紀下半葉,英國殖民主義者在吞併印度後,為了在軍事和經濟上攫取更大利益,又以印度為基地,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和三十年兩次大舉武裝入侵西藏。由於清政府採取不抵抗的政策,英軍直抵拉薩,迫使清政府同英方簽訂了《藏印條約》與《拉薩條約》。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臆造四川一圓盧比NGC UNC-Details,輕微的垂直方向細痕但不影響整體美觀。細節深峻,完全未流通狀態,非常受市場喜愛。拍賣成交價格USD 2629美元。
   至此,西藏門戶洞開,英印商人可自由到西藏進行貿易活動。在雙方互市中,英方為保持經濟上的進一步滲透,遂將其東印度公司製造的盧比銀幣,由印緬地區源源不斷大量輸往藏地,幾乎成了西藏地區的通行貨幣。印度盧比在西藏地區的廣泛流通,嚴重破壞了藏地財政金融秩序,引起清政府一些上層人物的關注和不安。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1903年四川省造光緒像一盧比銀幣一枚,蝴蝶花版,此版式極少見,極美品,拍賣成交價格RMB 16100元。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四川總督錫良就此事上奏朝廷,提出鑄造仿照盧比的漢文銀元,用以抵製印度盧比並充發藏餉的建議。其奏摺曰:“國市關係主權,西藏為我朝藩屬,乾隆年間,曾經大學士福康安等奏請停用廓爾喀(今尼泊爾)番錢,督飭商上鑄造一錢及一錢五分等紋銀寶藏,以資行用,良於齊一市政之中,仍寓以俗從宜之意。乃日久而盡形廢弛,印度盧比流行藏衛,漸及各台。近年則竟侵灌至關內打箭爐(今甘孜康定城),並滇省邊境,價值任意居奇,兵商交困,利權盡失。而內地銀錢又夙非番俗所能信行。因查川省機器局設有鑄造銀元廠,經前督臣奎俊奏明在案。近以成本不敷周轉,銀元作輟不常,愛飭照印度重三錢二分之一之盧比自行試鑄,製造務精,銀色務足,一面標以漢文,鑄成後雖核計獲利甚微,而行之爐廳及附件邊台,漢、番亦均樂用,詢足以保我利權免致外溢”。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臆造四川省一圓盧比NGC AU-Details,正面底板被有意的擦拭影響色澤及包漿,但肖像部位不受影響。反面近未流通狀態。包漿。拍賣成交價格USD 2271美元。
   清廷對其建議很重視,於十二月二十四日下諭:“著財政處、戶部議奏。”主管財政處大臣奕勵等遵旨議复錫良奏摺後,同意在四川銀元局仿造印度盧比式樣鑄造新式銀幣,井對製造工藝及行用地域提出了特別的要求於光緒三十二年二月初四日上奏曰:“藏衛毗連印度,寶藏銀市既日久廢弛,洋錢乘虛而入,勢所必然……查香港、台灣等處,英、日兩國因取便商民,特於國市之外另為一種商錢,以資通用。此項仿造盧比,僅資藏衛一隅之用,參之東西各國,似於新定國市尚無妨礙,擬請準如該督所奏辦理。惟貨幣之政信用為先,必精其製造,足其成色,始能令漢、番樂用。庶以恢市政而利邊民。至此項銀市專為藏衛而設,應准在西藏及附近邊台行用,作為特別商品,自不得自便行使內地。各省情不同,亦不得援案鑄造,致紊市製。”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四川省造盧比盧比有領豎花PCGS UNC Details,拍賣成交價格USD 1912美元。
  隨後,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很快著手此項工作,在成都造市廠採用新式機器,開始大批量鑄造仿照印度盧比形式的銀幣。印度盧比正面鑄有英國王側面頭像和英文國王名字,背面鑄有英文“一印度盧比”及鑄造年份。而四川仿鑄之銀元,正面採用光緒皇帝的側面頭像,背面鑄有“四川省造”四字,四周環繞花草紋飾。面值分別為一元、半元(五角)及四分之一元(二角五分)三種,計合清庫平銀三錢二分、一錢六分和八分。此種新式銀市,是我國最早有人物圖像的銀市,也是唯一有帝王頭像的銀幣。
四川盧比銀幣價格及圖片
四川省造盧比1/4盧比PCGS MS 61,拍賣成交價格USD 1912美元。
  歷史上,人們稱這種仿造市為“四川盧比”、“川鑄盧比”、“川卡”、“藏洋”。西藏民間還稱之為“趙爾豐錢。 https://tinyurl.com/yxl5fpvo


四川藏洋
https://tinyurl.com/y2zutlrq
四川藏洋(或稱四川藏元、四川盧比,俗稱洋錢[a]、藏幣[b]、川卡、川洋、藏洋[c]、藏元、趙爾豐錢等),1902年開始鑄造,1958年停止流通的一種中國地方鑄銀幣,其最初的發行目的是抵制英印盧比對藏區的入侵,主要發行流通於四川藏區,但是西藏、青海藏區、甘南藏區和雲南藏區亦有流通。四川藏洋最終成功地將英印盧比逐出了康巴地區,成為康區的主要貨幣,但在衛藏的流通十分有限。康巴地區解放後,藏元仍在民間流通,但隨著人民幣的發行,逐漸淡出流通市場。至1958年,四川藏洋停止流通。
四川藏洋仿英印盧比製造,正面為光緒側面像,背面為紋環繞著的「四川省造」四個漢字,中央有一橫花子或立花子,花紋與英印盧比相仿,其重量、大小均與英印盧比一致。[1]
歷史
發行背景
康區貨幣經濟出現較晚,直至十九世紀末交換方式都很原始。光緒以前,無論是西藏鑄幣還是內地貨幣在康區流通都十分有限,邊茶、青稞、食鹽等起著「準貨幣」的作用。鴉片戰爭後,英國不斷侵略西藏,在傾銷商品的同時,英國東印度公司製造的盧比銀幣由印緬地區源源不斷輸往藏地。《西康通志·財賦志》曾載「英人睥睨康藏,實行經濟侵略,印度盧比遂大量流入」。印度盧比為機制幣,正面為英王頭像,背面以英文標明幣值和鑄造年代,並以花邊環繞,每元重三錢二分,製造精美、成色穩定,且大小適中便於攜帶,而當時的藏洋則品質較差,因此很快占領了藏區貨幣市場,衛藏的駐藏大臣因循遲鈍,幾乎無所作為,盧比取代藏幣成為衛藏的通行貨幣,並逐漸流入康區,英印商人以高出銀價數倍的比值換走藏區白銀,使白銀大量外流。光緒二十年(1894年)前後,盧比流通到打箭爐(今康定縣)一帶。盧比每元重三錢二分,卻作四錢購貨[d],嚴重侵害了商民利益。對此,川邊商民反映強烈,川省官員大聲疾呼「印幣亡邊」,一面上奏朝廷,一面果斷採取措施,抵禦英印盧比。[1][3][2]
醞釀期
1896年7月,四川總督鹿傳霖最早提出自鑄銀幣以抵制英印盧比,他以「銀價過低、制錢缺乏」為由奏請建立銀元局,於1898年開鑄龍洋銀元,拉開了四川銀幣在藏區流通的歷史序幕。但是,由於龍洋的尺寸大,幣值高,與藏區的用錢習慣不符,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而最早鑄造與英印盧比重量相當的銀幣的是雅州府分駐打箭爐廳[e]同知劉廷恕,劉以「印幣亡邊」為由,多次呈請四川總督自鑄銀幣,最終在得到上司默允後,於光緒廿七年(1901年)開始以「藏餉之銀」在打箭爐用土法鑄造與英印盧比大小相近,含銀三錢二分的純銀幣「爐關契」。「爐關契」銀幣正面為「爐關契」三字,背面有藏文和花紋圍繞。由於爐關契為土法鑄造,發行量並不能滿足藏區商民的使用需求。[3]
始鑄期
四川藏洋的原型,維多利亞女王帶冠胸像英印盧比
光緒廿八年(1902年),岑春煊任四川總督,開始在成都造幣廠仿印度盧比的形狀大小輕重而鑄造新幣,專門在藏區發行,其正面為大清光緒皇帝側面像,背面為花紋環繞著的「四川省造」4個漢字,中央有一橫花或立花,花紋與印度盧比相仿,其重量、大小均與印度盧比一致,[2]當年所鑄藏洋數量為230340枚[3]。1905年,四川當任總督錫良向清廷奏請「試鑄三二藏洋」[f],雖然當時清廷正想統一貨幣鑄行權,鑄大清金幣、大清銀幣通行天下,但為抵制印度盧比,財政處、戶部為其多方辯解,特准四川鑄行藏洋,從此四川藏洋由地方「私仿鑄幣」變為經朝廷正式批准鑄行的專在藏區流通的名正言順的中國貨幣。[3]
續鑄期
1905年,發生駐藏大臣鳳全及隨員50餘人被暴動藏民、喇嘛殺害的巴塘事變,趙爾豐在平定事變後,大力推進改土歸流,促進了川邊的貨幣需求,1906年,趙爾豐上呈說「去年臣與前督臣錫良商由四川造幣廠依照盧比,鑄造三二銀元。一百萬元運銷關外,以為抵制,商民樂用」[g],四川藏洋的鑄造得到清政府進一步認可後,開始大量發行。[1]趙爾豐於1909年撥銀二十萬兩續鑄藏洋,使其在康藏地區漸漸流行開來,因其影響廣泛,西藏民間也有稱四川藏洋為「趙爾豐錢」。[2]
英國人為保證英印盧比在康藏市場的優勢地位,大量傾銷英印商品,操縱市場來壓低四川藏洋的幣值。為此,清廷當局一方面加大宣傳,遍貼印度盧比按照三錢二分使用的告示;一方面設立兌換所,要求發薪水、買糧食、納稅等一律強制使用本國貨幣,有力地抵制了印度盧比的泛濫,將盧比被逐步逐出康區,從此,川邊藏區四川藏洋成為普遍通用貨幣。甚至到民國時期,雖幣制已改,但康巴藏區仍然只通行藏洋。[3][2]
收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絕大多數省份陸續禁用銀元。但鑑於藏區情況特殊,人民幣與銀幣在藏區一直混合流通,因此出現了不法商人將外地銀元在青海換取人民幣牟利的現象。1951年11月16日,玉樹專員公署發布告禁止銀元流入和人民幣流出。通過幾次調降,1952年11月,銀幣兌換人民幣比價穩定到1塊甲類銀元兌換人民幣1元。1958年4月1日,甘孜州人民委員會發布了全州禁止金銀流通的布告,1958年7月1日到12月30日,人民銀行對甘孜州的四川藏洋進行收兌,僅收兌一、二期含銀量高的,甘孜的收兌總量約100萬枚。
幣種
四川藏洋自光緒廿八年(1902年)至民國五年(1916年)由成都造幣廠代鑄,民國十九年(1930年)至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由康定造幣廠鑄造。共鑄一元主幣2550-2750萬枚,半元和一咀輔幣25萬枚左右。
形制
三種面額的對比
根據趙爾豐的奏摺,四川藏洋當時名為「藏元」,以「元」為單位[g]。四川藏洋的面值分一元、半元、四分之一元三種。但一些後世資料中提及四川藏洋時,也有以「盧比」為單位的,如華光普編著的《中國銀幣大集》[4]。一元又稱一盧比,重三錢二分,直徑30毫米;半元又稱伍角、半盧比,重一錢六分,直徑24毫米;四分之一元,又稱¼元、一咀幣、二角五分、¼盧比,重八分,直徑18毫米[1]。
成色版別
藏元含銀成色呈不斷降低的趨勢,起初含銀超過九成,末期不足一成。按照含銀量高低分為四類:一類含銀量90%,二類含銀量70%-75%,三類含銀量50%-60%,四類含銀量不足50%。版式識別上,一類藏洋背紋有一蝴蝶花紋,二類藏洋背文「四」字裡面為兩個點,三類藏洋正面光緒頭像為正方形,四類藏洋因含銅過多承紅色。四類藏洋又被稱為「爛臉藏洋」或「紅藏洋」。[5]
仿製私鑄
民國二十年(1931年),青海省政府主席馬麟委託甘肅造幣廠用銅鑲銀的工藝仿造四川藏洋鑄造了10萬枚余銀幣,史稱西寧藏洋,又稱「馬麟藏洋」。該錢徑32毫米,重15克[6],含銀量不足50%,流通中稍有摩擦便露出銅色,使幣面光緒頭像顏色斑駁,因此又被稱為「爛臉藏洋」。西寧藏洋全部在青海玉樹藏區發行,但甘肅甘南藏區和四川康巴藏區亦有流入。由於含銀量低,西寧藏洋發行半年後就被排斥到玉樹周邊地區流通,1958年被民貿公司按廢銅回收。[5][7][8]
變異形態
四川藏洋在流通中還出現過一些特殊版別,如宰口藏洋或戳記藏洋。
宰口藏洋是由於群眾為克服輔幣的缺乏,將藏洋宰割為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後作零用收支流通而產生的。在大額交易中,往往對宰口藏洋有所限制,以玉樹結古市場為例,商民約定俗成的規矩是以二八成收兌,即所付的藏洋中必須有八成為整幣。但由於輔幣鑄量少,而藏民素喜金銀飾品,而藏洋輔幣精巧,因此輔幣消耗很快,到民國十年左右時,在市場已經很難見到藏洋輔幣了。清末民初,地方政府曾禁止宰割藏洋,但由於輔幣的缺乏,在市場上起輔幣作用的還是宰割藏洋。宰割的藏洋多是一、二類四川藏洋,三、四類的則因成色低而很少宰割。宰割過程中存在中間抽調三分之一,留兩個新月形小瓣來當半元使用的情況。[5]
戳記藏洋或稱加印藏洋,則是在三類藏洋或紅藏洋上加打戳記,在放債時以二當三或以三當四強行升值使用的藏洋,收債時,並不計戳記,一律以含銀量計收。[5]戳記藏洋主要是四川理塘長青春科爾寺的喇嘛所為,最常見戳記為「S」戳,其次是「里用ལ」戳,「one」戳、數字戳[h]、「ས」小字戳和「ས」大字戳都較少見。除單戳外,也有兩三種戳記混配的二戳版和三戳版。[9]
評價
四川藏洋成功的驅除了康區的英印盧比,維護了中國主權和利權;保證了川邊「改土歸流」的軍政開支,推動了改土歸流的進行;統一了康巴幣制,促進了康區經濟發展。[10]


四川盧比是清政府針對英帝國主義者對我國西藏進行經濟侵略這一特殊情況批准鑄造的,僅行用於康藏地區。
四川盧比是1902年至1958年間廣泛流通於康巴地區的一種地方性銀鑄幣,是我國藏族地區歷史上鑄造、流通的兩種銀鑄幣之一,在我國近代史上發揮過特殊的作用,在中國銀鑄幣中佔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四川盧比不僅是研究藏族歷史,也是研究藏漢民族交往史和中外關係史的重要佐證。
19世紀下半葉,英國殖民主義者在吞併印度後,為了在軍事和經濟上攫取更大利益,又以印度為基地,於光
緒十四年(1888年)和三十年兩次大舉武裝入侵西藏。由於清政府採取不抵抗的政策,英軍直抵拉薩,迫使清政府同英方簽訂了《藏印條約》與《拉薩條約》。
至此,西藏門戶洞開,英印商人可自由到西藏進行貿易活動。在雙方互市中,英方為保持經濟上的進一步滲透,遂將其東印度公司製造的盧比銀幣,由印緬地區源源不斷大量輸往藏地,幾乎成了西藏地區的通行貨幣。印度盧比在西藏地區的廣泛流通,嚴重破壞了藏地財政金融秩序,引起清政府一些上層人物的關注和不安。
請求造幣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四川總督錫良就此事上奏朝廷,提出鑄造仿照盧比的漢文銀元,用以抵製印度盧比並充發藏餉的建議。
其奏摺曰:“國市關係主權,西藏為我朝藩屬,乾隆年間,曾經大學士福康安等奏請停用廓爾喀(今尼泊爾)番錢,督飭商上鑄造一錢及一錢五分等紋銀寶藏,以資行用,良於齊一市政之中,仍寓以俗從宜之意。乃日久而盡形廢弛,印度盧比流行藏衛,漸及各台。近年則竟侵灌至關內打箭爐(今甘孜康定城),並滇省邊境,價值任意居奇,兵商交困,利權盡失。而內地銀錢又夙非番俗所能信行。因查川省機器局設有鑄造銀元廠,經前督臣奎俊奏明在案。近以成本不敷周轉,銀元作輟不常,愛飭照印度重三錢二分之一之盧比自行試鑄,製造務精,銀色務足,一面標以漢文,鑄成後雖核計獲利甚微,而行之爐廳及附件邊台,漢、番亦均樂用,詢足以保我利權免致外溢”。①
清廷對其建議很重視,於十二月二十四日下諭:“著財政處、戶部議奏。”主管財政處大臣奕勵等遵旨議复錫良奏摺後,同意在四川銀元局仿造印度盧比式樣鑄造新式銀幣,井對製造工藝及行用地域提出了特別的要求於光緒三十二年二月初四日上奏曰:“藏衛毗連印度,寶藏銀市既日久廢弛,洋錢乘虛而入,勢所必然……查香港、台灣等處,英、日兩國因取便商民,特於國市之外另為一種商錢,以資通用。此項仿造盧比,僅資藏衛一隅之用,參之東西各國,似於新定國市尚無妨礙,擬請準如該督所奏辦理。惟貨幣之政信用為先,必精其製造,足其成色,始能令漢、番樂用。庶以恢市政而利邊民。至此項銀市專為藏衛而設,應准在西藏及附近邊台行用,作為特別商品,自不得自便行使內地。各省情不同,亦不得援案鑄造,致紊市製。
誕生
隨後,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很快著手此項工作,在成都造幣廠採用新式機器,開始大批量鑄造仿照印度盧比形式的銀幣。印度盧比正面鑄有英國王側面頭像和英文國王名字,背面鑄有英文“一印度盧比”及鑄造年份。而四川仿鑄之銀元,正面採用光緒皇帝的側面頭像,背面鑄有“四川省造”四字,四周環繞花草紋飾。面值分別為一元、半元(五角)及四分之一元(二角五分)三種,計合清庫平銀三錢二分、一錢六分和八分。此種新式銀市,是我國最早有人物圖像的銀市,也是唯一有帝王頭像的銀幣。
歷史上,人們稱這種仿造市為“四川盧比”、“川鑄盧比”、“川卡”、“藏洋”。西藏民間還稱之為“趙爾豐錢”。銀幣造出後,大批運銷打箭爐以西,推行到康藏地區,作為當地主市流通行使。因其成色純正、工藝精美,深受當地商民歡迎。當地財政機構也採取相應措施,在稅收中,只收四川盧比,不收印度盧比。
意義
四川盧比是清政府針對英帝國主義者對我國西藏進行經濟侵略這一特殊情況批准鑄造的,儘管其流通區域不廣,僅行用於康藏地區,但在晚清抵制和驅逐洋元侵灌我國商品市場方面,確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四川盧比特點
一、帝王像。四川盧比正面鑄光緒皇帝頭像,是我國流通的唯一鑄有帝王頭像的銀鑄幣。在印度盧比入侵時代,與印度盧比英王像相對立,即象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義,又明確表示清朝兌藏區的統治權。意在顯示王威,維護利權,驅逐印度盧比,統一藏區幣制。 [1] 
二、四川省造。四川盧比雖係專為川邊藏區流通所鑄,然未鑄藏文。背面鑄“四川省造”四字,也有特殊含義:其一,當時“川邊”仍由四川代管,未正式升格為省,而鑄幣的發行有一定制度規定,只有行省才能鑄幣;其二,指明為四川省所轄藏區通行之貨幣,與西藏幣相區別;其三,與趙爾豐穩定川邊,鞏固西藏,外拒英人,內固達賴的總策略相呼應。 [1] 
三、仿印度盧比。四川盧比大小、總量、式樣與印度盧比大體相同。此非崇洋,主要是為了適用,是根據特殊情況採取的特殊辦法。關於這一問題,在楊伯康所著《西藏設廠之過去與將來》一文中說明了原委:“又以康藏人民之積習難改,乃毅然請成都造幣廠代鑄,如印度盧比形式,其重量亦同,僅易英女王像為光緒帝像,仍名為四川盧比,即今藏幣是也。”其中“毅然”二字,既道出了此舉為人所難的事實,又表示了“川邊”當政者力排眾議、因地制宜、唯在實用的決心。後來四川盧比通行無阻,更證明了此舉的實用性。 [1] 
四、三二重。四川盧比一盧比值銀三錢二分,並採取二進制設幣面,與國內其它銀幣皆不同。當時亦有提出非議者,據趙爾豐雲:有人“勒作三五,此幣不知何人作俑”,“去今兩年爐城四川盧比滯銷,商人要求三二,弟商許藩司,今年筒改三二,以杜煩言而歸公道”。以上說明,四川盧比一盧比含銀三錢二分雖不合當時幣制,又有人反對,但卻符合當地使用習慣。 [1] 
五、數量大版別多。在56年的發行流通過程中,估計共鑄造一盧比2550—2750萬枚,二分之一盧比和四分之一盧比約25萬枚左右。(但是解放以後人民銀行大量回收和藏民熔化不少) [1] 
六、時間長。前後長達56年之外,僅次於西藏幣,是流通時間最長的少數民族地區鑄幣之一。 [1] 
七、範圍小。它一直固定地流通在四川康巴地區,僅有少數流通入西藏、甘肅、青海、雲南和川西北等藏族地區,其它地區均不使用,是有特定流通範圍地地方性銀鑄幣。 [1] 
八、成色雜。四川盧比堪稱中國銀鑄幣中成色最雜之幣種。雖然各種版式大體相同,但由於細微差別反映出的成色高低卻懸殊甚大。在一類四川盧比中有多種版別:一是光緒帝無衣領頭像,背面四川的“四”字中間是兩點,花紋深細;二類四川盧比為光緒帝有衣領頭像,“四”字中間為兩點;三類四川盧比為光緒帝有領頭像,背陀或頭方,“四”字中間為“兒”形;紅藏洋為光緒帝有領頭像,“四”字中為“八”形,花紋粗糙,顯現銅色。四川盧比有細微差別的版式不下百種,同為藏洋,因成色高低,價值懸殊,增加了流通識別之困難。 [1] 
九、加戳記。四川盧比在流通過程中產生了一種特殊形態的版式,即在低值四川盧比上加蓋戳記增值流通。主要是理塘縣長青春科爾寺所為。因理塘縣紅藏洋泛


抗擊帝國主義經濟掠奪的實物“四川盧比”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5月28日,以英、美、法、德、俄、日、意、奧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大清帝國的武裝侵略戰爭,藉口鎮壓“義和團運動”對大清帝國進行瘋狂掠奪。津京一線駐防清軍節節敗退,慈禧太后攜光緒帝等王室貴冑西逃,北京城宣布徹底淪陷,八國聯軍在城內燒殺淫掠,無惡不作,無數珍寶慘遭劫掠。就連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在後來也承認:“大清帝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1901年9月7日,在帝國主義脅迫下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該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條約要求清政府須支付9.8億兩白銀賠償款;並為帝國主義各方設立使館區;嚴禁人民參加反帝運動和拆除防禦工事等一系列侵犯主權條款,《辛丑條約》的簽訂極大地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全面控制和掠奪,標誌著中國自此完全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與此同時,遠在川藏地區,英國殖民主義者氣焰囂張,在吞併印度地區後,為了在軍事和經濟上攫取更大利益,又以印度為基地,多次入侵西藏和川西地區。懦弱無能的清政府採取不抵抗的政策,英軍直抵拉薩,迫使清政府同英方簽訂了《藏印條約》與《拉薩條約》。由於條約的簽訂,西藏門戶洞開,英印商人可自由到西藏進行貿易活動。在雙方互市中,英方為保持經濟上的進一步滲透,遂將其東印度公司製造的盧比銀幣,由印緬地區源源不斷大量輸往藏地,幾乎成了川藏地區的通行貨幣。印度盧比的廣泛流通,嚴重破壞了川藏兩地財政金融秩序,引起清政府一些上層人物的關注和不安。
  光緒三十一年(1905),四川總督錫良就此事上奏清廷,提出鑄造仿照盧比的漢文銀幣,用以抵製印度盧比並充發藏餉的建議。清廷很快下諭,同意在四川銀元局仿造印度盧比式樣鑄造新式銀幣,並由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具體負責。隨後,在成都造幣廠採辦新式機器,開始大批量鑄造仿照印度盧比形式的銀幣。
  圖中所示之“四川盧比”,直徑30.7毫米,重20克,現藏於中國錢幣博物館。此系官鑄金質呈樣幣,即呈送清廷高層審定所用的樣幣,造型與流通的銀質“四川盧比”如出一轍,成色赤黃,正面採用光緒皇帝載湉的側面頭像,背面省文僅鑄“四川省造”四字,四周並飾花卉草葉紋。面值分別為一元、半元(五角)及四分之一元(二角五分)三種,計合清庫平銀三錢二分、一錢六分和八分。由於“印度盧比”正面鑄有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側面頭像和名字,背面為英文“一印度盧比”及鑄造時間;“四川盧比”無論從重量或造型,都與“印度盧比”高度相似,再例如光緒帝的衣飾依然採用英女王的樣式,大有仿鑄之嫌;當然“四川盧比”也多有不同之處,例如因避清帝名諱,未鑄其名,亦未見英文貨幣標識,在一定程度也可視作抵制英式貨幣的象徵。同時,盧比的計量單位,與通行銀質貨幣稍有不同,比較符合川藏地區的傳統貿易活動的需要。
  四川盧比雖係專為川邊藏區流通所鑄,然未鑄藏文。背面鑄“四川省造”四字,也有特殊含義:其一,當時“川邊”仍由四川代管,未正式升格為省,而鑄幣的發行有一定制度規定,只有行省才能鑄幣;其二,指明為四川省所轄藏區通行之貨幣,與西藏幣相區別;其三,與趙爾豐穩定川邊地區,鞏固西藏領土完整,抗擊英國殖民主義者的經濟掠奪,加強與達賴喇嘛聯絡的總策略相呼應。“四川盧比”之名叫法頗多,時人習稱“川鑄盧比”“川卡”“藏洋”,甚至在西藏民間還稱之為“趙爾豐錢”。銀幣在鑄造完成後,隨即大批運銷打箭爐(今康定市)以西,推行到康藏地區,作為當地主要流通貨幣使用。因其成色純正、工藝精美,深受當地商民歡迎。當地財政機構也採取相應措施,在稅收中,只收四川盧比,不收印度盧比。“四川盧比”是中國最早官方鑄造的人像銀幣,也是唯一鑄有帝王頭像的官方銀幣,其流通時間更是長達56年,是流通時間最長的少數民族地區鑄幣之一。


https://tinyurl.com/yxl5fpvo
https://tinyurl.com/y6cvkcbt
-------------------------
宋、明、清的古幣價值較低,先秦、漢、隋、唐、元各代的古幣價值較高;黃銅、紅銅、鐵質古幣價值較低,金、銀幣價值較高;正式流通的錢幣價值較低,非正用錢,如供養錢、春錢、秘戲錢、宮錢、打馬錢等價值較高;方孔圓錢價值較低,圓孔圓錢、刀幣、布幣價值較高;正統王朝的古幣價值較低,偏安王朝、區域政權的古幣價值較高;光背古幣價值較低,雙面均有錢文、雙面均為錢背、背星、月紋、背文字等古幣價值較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