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錯誤的前題進行正確的推理
知識因分享而增值權利因分享而貶值--只有好同學沒有好同事
人才不能用便殺之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無ㄨˊ冕ㄇㄧㄢˇ王ㄨㄤˊ
無冕王
比喻雖然沒有顯赫的名位,卻能產生很大作用的人。多指記者。也作「無冕之王」。
例 「記者要珍惜無冕王的光榮稱號」。
無冕王---沒有高階職位卻可與他們平起平坐
---------------------------------------
職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別想著跟同事成為好朋友
2017-08-04 由 低調神秘的滇景 發表于職場
在生活中,敢於講真話會受人尊敬。但在職場中,不分場合講真話、不分對象講真話、不分對策講真話,只會令自己很受傷。
職場是一個江湖。是江湖就有刀光劍影,是江湖就有恩怨糾紛,複雜的人際關係,詭異的公司政治, 皆是為了一個"利"字。就像《羋月傳》里羋月說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是一句十分精闢的哲理。它既適用於政治,這幾乎是國際政治中鐵定的遊戲規則;也適用於凡夫俗子間的朋友關係。在眼下這個利慾薰心的時代,任何人都逃不出這個怪圈。更何況是職場中的我們。
在同一個部門,大家做的事都有關聯,特別是近幾年來競爭越來越激烈,假如公司會季度、半年、全年考核,別看著平時私底下處得很好的同事,為了能考核能拿高分、獎金、升職,背後經常說別人壞話,工作中有時使壞,向領導私下打別人的小報告。請領導吃飯、送禮等等。
剛入職的時候,部門有十多號人,剛來好多人多不理睬,雖然我是個新人,還好我是個職場上混了10年的老手了,工作中很低調,很平靜的過了一個月後。部門又進來一位剛畢業的新人,領導就安排我帶新員工,當時我很認真的帶那個小妹。帶了一段時間,有一天我不想去吃中午飯,就在辦公室後面卡座看書,以為辦公室沒人,她跟其他同事回來就使勁說我壞話,我沒作聲,後來說的差不多了,才發覺我在辦公室。後面跟我在QQ上道歉,我只跟他說了句「大公司做人,小公司做事」,後面我就沒再教她工作上的事。在公司呆久了,其他同事後來都告訴我她背後使勁誹謗我,給我製造跟其他同事矛盾就為了跟那些老同事出去混吃喝。
工作很努力,得到分管領導賞識,跟財務部一個同事處得很好。別人很早以前就提醒我小心她,覺得跟她沒有什麼厲害關係就沒提防,誰知背地裡去領導那兒告我狀,我欺負她們部門的同事。就因為三人的宿舍晚上關燈後我躺著玩手機,已靜音,她部門同事睡眠質量不好,同等級別人有的住兩人間,那個同事想去住兩人間,在領導那兒我就背了黑鍋。
過了年部門離職了好幾個,我一個人接了四個人活,沒加工資,其他人還是原來的工作,沒加活,大家都是同事,只想著自己多做點無所謂。過了段時間,部門總監也離職,由分管領導暫代總監。剛好國家審計署對集團所有公司進行審計,安排提交資料。我一個人沒法做完,麻煩他們幫分擔下,另外兩個男同事沒接到領導電話就是不做,後來領導打了電話隨便做了一點,最後是我星期六天加班兩天完成。過後兩人還去領導跟前表功。整理所有資料,領導安排、下來看了幾次他們都不動,最後口頭說加工資才不情願做點。
表面跟這些同事處得還可以,通過這幾次後,真的是應了那句話:職場上沒有朋友,只有利益。
---------------------
跟同事再好,也別把他當朋友!他用這兩個超慘痛例子,奉勸在職場上打拼的你我-風傳媒 http://tinyurl.com/y6spv6nz
-------------------
人才不能用便殺之
戰國末,贏政為秦王,加快了征伐兼併諸侯國的進度。諸侯為了自救,往往派人入秦,要么實施斬首計劃,尋機刺殺贏政,要么入仕秦國,打入敵人內部,為本國傳遞情報。這些現象引起贏氏宗族大臣的關注,他們紛紛向秦王建議,對“諸侯人來仕者”,“請一切逐之”。秦王覺得有道理,於是下令,立刻在全國范圍內盤查甄別外來人口,其他們一律遣返回國。這其中就有一個名為李斯的人。李斯上書秦王,力陳自古乃今秦國用客以霸的歷史,說明沒有客便沒有強秦的道理,這便是著名的《諫逐客疏》。秦王認為李斯所言極是,便令人召回李斯,並廢除了逐客之令。不過,秦王在對待客的問題上,走得比李斯在《諫逐客疏》中所說的更遠——他不僅不再驅逐秦國境內的客,還進一步秘密派善辯之士前往諸國,要么以客的身份遊說諸侯,要么用財物收買各國名士,使其為己所用,如不肯就範,則“利劍刺之”。能為己所用的人才則用之,不能為己所用的人才則殺之!秦王此計,不僅令秦國一時間人才濟濟,更使各國迅速缺乏可用之才,加上“良將隨其後”的攻伐,“數年之中,卒兼天下”。其實,秦王的這一策略並不新鮮,上溯一百多年,商鞅入秦之前,在魏國就曾遭遇過這一套。當時,商鞅在魏相公叔痤府上為客,公叔痤知道他很有才學,只是還沒來得及向魏王推薦,自己便病倒了。魏王親自前來探病,公叔痤趁機向魏王舉薦商鞅,稱其“年雖少,有奇才”,所以希望魏王能夠“舉國而聽之”。見魏王不以為然,公叔痤便又建議說,“君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如果魏王當時能夠做得像秦王贏政一樣,無論是用了商鞅還是殺了商鞅,後來的天下可能就都沒有秦國什麼事兒了。除了用或殺之外,還有一種不徹底的處理辦法,就是廢,即讓其變得殘疾不可為用。使用這種處理方式最著名的,就是龐涓。按照通常的說明,龐涓是個嫉賢妒能之輩,看不得同學孫臏比自己厲害,所以就設計挖去了孫臏的膝蓋骨,還在他臉上刺字,讓他從此無法見人,讓自己的地位從此無人能夠取代。可是,問題是,龐涓在魏國為將,孫臏當時則仍然在齊國,孫臏並未給龐涓造成實實在在的威脅,龐涓為什麼要下此毒手?當然,有人可能會說,龐涓是怕孫臏也跑到魏國來,一旦得到魏王賞識,才能一顯現,龐涓地位就會被動搖,因而未雨綢繆,將其先行廢掉。聽起來很有道理的樣子,可是,為什麼龐涓不是將孫臏直接殺掉,而只是將其廢掉呢?要知道,被廢掉腿和臉的​​孫臏還有嘴在,只要他還活著,對於龐涓的名聲來說就不是什麼好事,難道龐涓就不怕洶洶之口麼?龐涓廢掉孫臏,最大的可能,不是出於私心,而是出於公心;而他之所以不是殺而是廢,則是出於仁慈,畢竟,同學一場,下不去手。公從何來?為魏國除掉有可能幫助齊國稱霸的人才!為何不使其為己所用?因為孫臏是齊國人,做同學的時候,孫臏一定與龐涓經常討論天下時事和未來志向,龐涓深知孫臏將來必然仕齊,也知其一旦仕齊,必然西向伐魏,而自己將來即使在魏為將,也難以與其抗衡。所以,龐涓仕魏之後,為魏國長治久安計,只有殺掉孫臏,才能使魏國免遭來自齊國的災難。只是,情感一旦代替理智,做事就難做得徹底,隱患也就難消滅得徹底。龐涓的仁慈害了他,不僅讓他後來死在了孫臏手下,也讓自己成了丑角,以嫉賢妒能的小丑形象,數​​千年來一直為世人所恥笑。
----------------+

史記孫子列傳:「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在戰國時候出現,《孫子兵法·九變篇》載:「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在《孫子兵法·九變篇》中說:「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這裡所說的意思是,將領統兵作戰時,有機斷處置的權力,不是一切都要請示國君。
歷史上有名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主角,最後一個成為千古笑談
2017-01-01 由 史鏡 發表于歷史
在歷史影視作品中,我們常常看到出自於將軍的一句台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實際上,這並不是一句空穴來風的台詞,而是源自於歷史上很多偉大的將軍之口。的確,一個偉大的軍事統帥需要擁有超強的臨場決斷力,方能在戰場上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今天小編就聊聊歷史上那些有名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主角。
孫武校場斬殺吳王兩愛妃
兵聖孫武在吳國隱居八年後開始出山,經伍子胥的推薦,吳王闔閭拜其為將。初出茅廬便擔任統帥,自會讓其他人不服氣,其中不少吳國老將就蓄意刁難他,孫武為了樹立威信就在校場用一群宮女來練兵。闔閭的兩個愛妃也去湊熱鬧,在練兵中,這兩個妃子故意不聽孫武的調遣,為了嚴肅軍紀,孫武決意殺掉她們兩人。闔閭一看大事不妙就讓伯嚭帶話,要孫武放過這兩個妃子,可孫武用「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來回應闔閭,並殺了那兩名妃子。妃子被殺,闔閭心痛不已,但也只好為了吳國前程而承認了此事實。
孫武經此校場練兵後,吳國眾將領都嘆服於其才華,孫武也得以真正在戰場上縱橫天下。後來,孫武因厭倦戰爭而選擇了歸隱山林,闔閭也始終沒有追究孫武殺其兩愛妃的事,最終孫武也算是得以頤養天年。
韓信為達戰略目的,屢次抗命劉邦
兵仙韓信自從被劉邦築台拜將後就常年與劉邦分隔兩地,時間久了,韓信的軍事力量不斷壯大,成了威震一方的「諸侯」,而劉邦卻在與西楚霸王項羽的交戰中屢屢失敗,最危險的當屬被項羽圍困於滎陽時,此時的劉邦可以說是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於是他多次派人讓韓信前來營救。按理說,作為屬下的韓信應該接受命令火速救援劉邦,可韓信為了自己的戰略目的而拒絕了劉邦的求救並對使者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劉邦雖然把韓信罵了千百次,但也拿他沒辦法。
韓信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戰略家,他為了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不止一次的拒絕援救劉邦,最終憑著自己的力量替劉邦打下了天下。可最終也因為自己的多次抗命及索要齊王一事而讓劉邦深感不安,最終造成了劉邦默許呂后殺自己的悲慘結局。
戰場上「放蕩不羈」的霍去病也多次抗命
縱觀霍去病短暫的五年作戰生涯,他可謂是戰場上「放蕩不羈」的代表。17歲第一次隨舅舅衛青出征時,衛青讓他帶領800驍騎去抓幾個敵軍舌頭,領命而去的霍去病卻深入敵境數百里,不僅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還斬殺、俘虜了不少匈奴王公大臣。此後的霍去病為了達到自己日行千里、出其不意的戰略目的,往往不向漢武帝報告其軍事動態,以至讓漢武帝都搞不清楚霍去病的真實情況,有時霍去病乾脆置漢武帝的命令於不顧,這讓漢武帝既生氣又替其擔心,不過,好在霍去病從來都沒讓漢武帝失望。
霍去病與衛青都是西漢最偉大的兩位軍事統帥,但他們的作戰風格卻大為迥異,衛青處處小心謹慎,霍去病卻放蕩不羈,從來不受約束,常常來無影去無蹤,讓匈奴人時刻提心弔膽。霍去病徵戰生涯不僅未嘗一敗,而且常常以少勝多,他也因此成為了很多人心中的戰神。
馬謖擅作主張而致街亭失守
作為諸葛亮的首席弟子,他頗為聰明,常常提出獨到的見解,經過諸葛亮的多年培養後,馬謖早已認為自己是個人才,而諸葛亮等人也認為其可以擔當大任。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馬謖主動請纓守衛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的街亭。臨行前,諸葛亮再三交代馬謖要其依自己的計策來守衛街亭,馬謖滿口答應了。馬謖走後,諸葛亮還是不放心,於是派出王平等人協助馬謖一起守衛街亭。領命而去的馬謖卻將諸葛亮的軍令拋之腦後,自己玩起了一套,最終街亭失守,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此宣告失敗。
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卻因馬謖擅作主張,大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威風而致其功虧一簣。最終馬謖不僅被諸葛亮斬殺,更是成為了千古笑談,甚至成了不少三國迷心中的「千古罪人」。
以上將領都是奉行過「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這讓我們不得不想起那位被宋高宗用十三道金牌追回的抗金名將岳飛,試想,如果他也執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決策,那麼,北伐能否取得成功呢?岳飛的命運又會如何呢?我們真的不得而知。
-----------------------------
揭露「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哪裡,是什麼意思?
2017-08-11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喜歡軍事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句話,可是這句話實踐起來有點難度,想想岳飛岳元帥,在朱仙鎮岳家軍準備一鼓作氣收復河山,結果宋高宗趙構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飛撤軍,至此北伐功虧一簣,看到這裡的時候,估計很多人都會想起這句話,可是岳飛還是撤軍了,我們也就只能大罵狗皇帝趙構,痛惜岳飛的「愚忠」,讓人無法理解是不是?那是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就理解錯了,下面給大家講述下這句話出自哪個典故,具體的意思是什麼就清楚了。
在西漢有個「文景之治」,在這期間有一個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就是周亞夫,大家還記得他的「細柳營」嗎?有一次漢文帝親自去慰勞軍隊,先是去了霸上和棘門,在軍營里漢文帝駕車直入,將軍和他下面的官兵騎馬迎進送出,接著到了「細柳營」,此營中的將士各個披堅持銳,刀出鞘,弓上弦,拉滿弓,持戰備狀態。文帝的先導驅車門下,不得入。先導說:「天子就要到了!」守衛軍門的都尉說:「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將軍命令,不聽天子的詔令。」在歷史上所謂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出自這裡
結果當然是漢文帝重重的獎勵了周亞夫,可是與岳飛相比較,這所謂的君命有所不受,只是沒有讓漢文帝駕車進軍營而已,門衛通知了周亞夫,人周亞夫親自來迎接。岳飛岳元帥幹了什麼,要帶領著大軍準備迎回「徽欽二帝」當然趙構的心胸不怎麼樣,迎回來又怎麼樣,半路幹掉他們就好了不是,又收復了河山。因此這「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就是句空話,皇帝要的是臣子絕對的忠心,而不是你的才能。
但是這句話最早不是出現在這裡,在戰國的時候就出現了,在《孫子兵法·九變篇》中說:「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這裡所說的意思是,將領統兵作戰時,有機斷處置的權力,不是一切都要請示國君。
簡單意思就是說,古代的交通和信息傳播不方便,就說在幾千里外的邊境如果發生戰爭,本來只需要派五千士兵就可以平定戰亂,如果等到將軍寫信去請示皇帝,等皇帝和大臣開完會,回完信過來,邊境的戰爭可能就需要五萬人去平定戰亂了,而《孫子兵法》中說的君命有所不受,是因為等不到君命,也有一重意思是君上根本就不了解情況,發的亂命,當然可以不受,不然會累死三軍的,打仗嗎,兵貴神速!
-----------------
史記孫子列傳:「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釋義    將帥領兵在外,必要時,可以不接受君王的命令。泛指主事者,因情況變化,為求變通,有時可以不必遵守命令。又作「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例句    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現在情況改變,我們只好先擅自作主,再向上級報告了。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源自孫子兵法九變篇的內容喔 
孫子在本篇開宗明義地指出:「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已明白指出:凡一切軍事行動,都是依據命令執行,此乃是用兵的法則,絕不是可以「君命有所不受」做為指揮官輕忽「命令」的藉口。面對戰場狀況多端的變化,「充分授權」,是上級必須要有的指導作為,故孫子強調:「將能而君不御」(謀攻篇)。但是「君命有所不受」則是有條件的,即在經過對各種地形及狀況判斷之後,先能夠依此「權衡利害」,再以「通權達變」做為爭取戰爭勝利的手段。 
將:將領;受:接受。將領遠征在外可以相機作戰,(勝敗乃一瞬間之事,戰機不可失)不必事先請戰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戰(如再請命,怕是貽誤戰機)。還有一層意思是,將士在外隨機應戰,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不遵守君王的命令。
【出處】春秋·齊· 孫武《孫子兵法·變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原則。但凡明君聖主,只要頭腦清醒,對於征戰在外的將帥,只是遙相節制、賦予將領充分的自主權,而非“事無鉅細”、身必躬親地干預前線兵務。結果往往是前者得勝,後者敗北。
--------------------
很多人以為派駐外地,或工作地點不在總公司的人,由於天高皇帝遠,老闆看不到你的表現,因此公司的規定能省則省,除非有重大事情,否則無須事事報告,反正,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己可以看情形辦事,但沒想到,偶而才出了一點紕漏,卻被嚴加責罰,你以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麼你就真的想反了!
今日科技進步、通訊發達,世界近在咫尺,工作早就不受地理上的限制。過去將士戌守邊疆,消息傳回困難,君主也很難正確知道當地的狀況,因此守將必須臨機應變,君命下達若不合當地時宜,就必須加以調整,否則很容易因為時空因素犯下嚴重錯誤,這樣當然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今日,除非你是派駐蠻荒地帶,否則可以藉助各種通訊工具來聯絡,老闆隨時都可以了解當地狀況,以及即時的情形,這時你如果還認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問題可就大了。
雖然現在通訊如此發達,但在外工作的員工,還是會認為和在總公司不同,老闆總是沒有辦法時時看到我們在做什麼吧,所以,除非是重大事件,否則沒有人會主動地回報。其實也未必只有在外地或分公司的員工才會有這種想法,只要是組織龐大的公司,都會有類似的問題。你的老闆或主管,由於管理的幅度過大,加上工作又太忙碌,根本沒空去了解你的工作狀況,即使都在同一棟大樓辦公,也未必能夠監控得到,那麼你就像是化外之民,逍遙自在不受監督。
問題不在距離遠近,而在信任程度
其實老闆或主管對於平時無法掌控的人最沒有信任感、也沒安全感,不知道你平時到底在做些什麼、有沒有偷懶、或是開小差,而大家都不喜歡被人管,雖然事情都會去做,但還是能不報告就不報告,能閃則閃,最好就是老闆只看結果不問過程,只要最後都能如期達成就好了,不要管我是怎麼做的。
沒錯,好的管理應該是幫部屬設定目標,讓他去達成,給他發揮的空間,如果你希望老闆盡量少管,前提就是你每次都要能順利達成才行,如果無法達成,等到事情出了狀況,這時老闆才知道,這樣的話,你想有誰敢相信你,誰會交代重要的事情給你,因為平時的溝通不夠,老闆不知道你的做事方式,就沒有辦法對你建立信任感,深怕事情到了無可挽救的地步,老闆這時連個補救的機會都沒有,所以,重點不是在距離、而是信任感。
信任感來自平時的累積
信任感的建立並不在於你能否達成任務,而是老闆從你過去每次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去了解你的思考方式、做事原則、時間安排、決策因素等等,逐步的來累積信任感。有了信任以後,才能獲得授權,才能有效的執行任務。而如果你平時週報或客戶拜訪紀錄都是隨便寫寫,或是根本不寫,你的老闆平時就已經很難看到你的表現,如果報告再不寫,這樣你的老闆怎麼會知道你到底在做什麼,又怎麼會不懷疑你可能在偷懶或搞鬼。沒寫報告,可能根本就沒在做事,沒有事情好寫,所以才沒寫報告;要不然就是平時在做的事情根本見不得人,所以才不能寫,這樣怎能獲得老闆的信任。如果你平時真的是認真做事,就千萬不要認為老闆只要看我最後的成果就好,這些瑣碎的行政事務又沒有什麼建設性,真是浪費時間,所以都不寫,這是絕對不行的。
信任是靠自己爭取來的
老闆對你的信任並不會憑空而降,而是要靠自己去爭取的,所以應該要反其道而行,工作地點距離老闆愈遠的,報告反而要寫得愈詳盡。沒有處理過的事情,或是有突發狀況,一定要先向老闆報告,並提出解決方法與建議,請示過老闆後才去執行。要讓老闆平時就能夠掌握你的狀況,了解你的做事方式,而且知道你會認真去執行公司的政策才能獲得信任。
小南是某公司南部分公司的經理,帶領了三位業務人員,總公司在台北,老闆一年也不會造訪幾次,其他分公司經理因為老闆沒有時間經常關心,最多每週回總公司一趟,有事情到時再口頭報告就好,所以週報並不認真寫,客戶的拜訪報告也是隨便寫個幾行敷衍了事,老闆雖然平時會念,但大家都當耳邊風,他也沒有辦法。南部的市場沒有北部大,但小南的業績表現並不輸台北的經理,平時拜訪客戶報告寫得最勤,甚至比總公司的同仁還要認真寫,因此老闆反而對南部的情況掌握得最好,給的彈性比其他分公司都要高,還特別允許小南不必每週回台北開會,服務客戶比較重要,不用浪費時間在交通上,有客戶就去忙。所以如果你平時處理事情就會及時回報,當取得老闆信任後,遇到需要臨機應變的事情才會好做,上班才會有彈性,才能自由發揮。否則只要有點風聲,或是表現稍差,就會被嚴厲的檢討。
曾經有位規模不算小的公司的總經理,能力很強,公司在他的帶領下,業績蒸蒸日上,可能是他的能力太強了,又愛熱心助人,所以常有外務纏身,而他的個性不受拘束,老闆平時就很難掌握他的行蹤,對於這點老闆一直是很頭痛的。由於公司在大陸的投資出了問題,原來負責該業務的人沒有能力妥善處理,只好總經理親自趕去處理。總經理到了大陸,仍然跟在台灣一樣的做法,對於事情處理的進展不回報,行蹤捉摸不定,對於處理細節也未說明,而且處理事情時,狀況變化很大,很多決策幾乎都必須當場就要做決定,所以就沒有徵詢董事長的意見,自己就先處理掉了。這次事件,總經理花了不少時間,事情總算是處理完成,但也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擋人財路,原本負責的人,眼看自己可能會出事,每日都國際電話跟老闆報告詳情,內容當然是加油添醋,故意扭曲,由於總經理能力強又不容易駕馭,老闆本來就很擔心,這回被人刻意扭曲,雖然最後事情是解決了,本想應該是大功一件,但當總經理一回台灣,獲得的回報卻是立即遭到撤換,因為老闆不信任你,你做的決策有誰能判斷對錯,老闆也怕你取代他的地位,萬一大陸的生意都被你壟斷了,最後自己出來做,這還得了,當然非換不可。以現在的通訊科技,幾乎沒有理由讓你可以不報告狀況的,那麼你的獨斷獨行,不正就是向老闆的權威挑戰嗎。
要讓自己做事更有彈性,更能隨機應變,老闆對你的授權更大,做法絕對不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反而應該倒過來,只要將在外,就更應該要報告,甚至應比在公司內時更加詳細,讓老闆對你平時的狀況就能夠掌握,才能對你放心,當你真正遇到要及時處理的事情時,老闆才會相信你的判斷,而授權給你處理。那麼在老闆看不到的地方,你才能有真正的自由。
---------------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釋義:1.將領遠征在外可以應急作戰,(勝敗乃一瞬間之事,戰機不可失。)不必事先請戰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戰(如再請命,怕是貽誤戰機)。2.將士在外隨機應戰,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不遵守君王的命令。3.現代引申義:在職場中,由於特殊情況或突發狀況,員工先自行應變處理善後,事後再請示匯報的情形
【成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讀音】jiàng zài wài,jūn mìng yǒu suǒ bù shòu
【釋義】將:將領;受:接受。1.將領遠征在外可以相機作戰,(勝敗乃一瞬間之事,戰機不可失。)不必事先請戰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戰(如再請命,怕是貽誤戰機)。2.將士在外隨機應戰,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不遵守君王的命令。3.現代引申義:在職場中,由於特殊情況或突發狀況,員工先自行應變處理或善後,事後再請示匯報的情形。
【出處】春秋·齊·孫武《孫子兵法·九變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司馬光·宋·《資治通鑑》:“五十七年(癸卯,前258)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製吾,豈千里而請戰邪!”(晉書.帝紀第一)
【示例】豈不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安有千里而請戰者乎?★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3回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回:“ 侯生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公子即合符,而晉鄙不信,或從便宜,復請於魏王,事不諧矣。臣之客朱亥,此天下力士,公子可與俱行。晉鄙見從甚善,若不聽,即令朱亥擊殺之。'”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原則。但凡明君聖主,只要頭腦清醒,對於征戰在外的將帥,只是遙相節制、賦予將領充分的自主權,而非“事無鉅細”、事必躬親地干預前線兵務。結果往往是前者得勝,後者敗北。
經典戰例編輯
春秋時吳王與孫武 [1]  的孫子十三篇的使用有點懷疑,孫武用宮女練兵,三令五申後以吳王兩個愛妃為首的300宮女仍然嬉鬧不聽將令,孫武要斬殺領隊的吳王兩個愛妃,吳王派人持節杖要求赦免。孫武說軍中無戲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仍斬殺二愛妃,又挑選二名隊長繼續操練,把300宮女訓練像正規部隊一樣。
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趙充國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領騎兵不滿萬人,迅速出師,巧渡黃河,立穩陣腳,作好平定羌亂的戰鬥準備。到達湟水岸邊,羌人多次挑戰,他堅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解散羌人各部落聯合的計劃。這時宣帝已調發六萬人準備大戰。酒泉太守辛武賢上奏,提出建議:羌人以畜產為生命,現在都已離散,漢軍分兵出擊,雖不能全誅滅之,只要奪了他們的畜產,掠了他們的妻子,然後退兵,冬天再次出擊,大軍頻繁打擊,羌人必定喪膽。
宣帝把辛武賢的奏書交給趙充國,命他與校尉以下知羌事者博議。趙充國以為辛武賢之策不妥,他與長史董通年上書權衡利弊後,慎重建議:欲捐、開暗昧之過,隱而勿章,先行先零之誅以震動之,宜悔過反善,因赦其罪,選擇良吏知其俗者拊循和輯,此全師保勝安邊之策。意思是,對羌族各部,應當根據主謀與脅從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嚴懲主謀者,寬恕脅從者,選擇了解羌俗的良吏撫慰羌民,這才是萬全之策。宣帝將其上書發給群臣議論。公卿議論者都以為先零部落兵馬強盛,而且倚仗開部落的協助,難以對付,不先破、開等部落,就無法打擊先零。這種意見完全與趙充國之策相反。
宣帝於是任侍中樂成侯許延壽為強弩將軍,任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發下璽書嘉納其策。同時發書給趙充國,指責他遲遲不肯用兵,不顧士兵艱苦,不計國家開支;告訴他朝廷已按辛武賢之策行動;命令他“引兵便道西並進,雖不相及,使虜聞東方北方兵並來,分散其心意,離其黨與,雖不能殄滅,當有瓦解者”。並說天道順當,出兵必勝(由此可見政治家在軍事上不一定是行家,中興英主漢宣帝也有犯錯誤的時候,可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極端重要性)。
趙充國受到皇帝指責,並不放棄己見,他以為將軍帶兵在外,雖受詔命,只要能安國家,就應按便宜行事。於是上書表面上承認過錯,實際上進一步陳述用兵利害,說:侵擾者乃先零羌,而不是羌。“今置先零,先擊,釋有罪,誅無辜,起一難,就兩害,誠非陛下本計也。”先零羌為主謀,深恐漢軍到來而羌、開羌背約,如果漢軍“先擊羌,先零必助之”,以“堅其約,合其黨”,這樣,必然耗費巨大,曠日持久。最後說:“於臣之計,先誅先零已,則開之屬不煩兵而服矣”,如果馬上進兵,“誠不見其利”。宣帝從諫如流,很快地採納了趙充國之策。
趙充國領兵到了先零羌所在地。先零羌因長久駐於一地,思想上鬆懈,突然看見漢軍大部隊到來,拋棄車輛輜重,打算渡過湟水,道路險隘,趙充國緩慢地驅逐之。有人說逐利宜速不宜遲,趙充國說:“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果然,羌人赴水溺死者數百人,投降及斬首五百多人,獲得馬、牛、羊十萬餘頭,車四千多輛。漢軍到了羌地區,命令不得燒毀住所損害農牧。羌知道這個消息,高興地說:“漢果不擊我矣。”他們的頭領靡忘派人來說:“願得還復故地。”趙充國報告這個情況,還未得到答复。靡忘親自前來,趙充國招待飲食,讓他回去告諭眾。護軍以下的軍官對這件事都有爭議,有說對於這種反虜,不可放他回去。趙充國說:“諸君但欲便文自營,非為公家忠計也。”意思是,你們都是從自己方便考慮,而不是忠於國家的打算。他的話還未說完,答复的璽書已到,命對靡忘以將功贖罪論。後來羌竟不煩兵而平定。
原典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①,衢地合交②,絕地無留③,圍地則謀④,死地則戰,塗有所不由⑤,軍有所不擊⑥,城有所不攻⑦,地有所不爭⑧,君命有所不受⑨。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⑩;將不通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⑾;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⑿。
註解
① 圮地無舍:圮(痞),為毀壞、倒塌之意。圮地,指難於通行之地。舍,止,此處指宿營。圮地無舍即在難以通行的山林、險阻沼澤等地不可宿營。
② 衢地交合:衢,四通八達,衢地即四通八達之地。交合,指結交鄰國以為後援。
③ 絕地無留:絕地,難以生存之地。句意為遇上絕地,不要停留。
④ 圍地則謀:圍地,指進退困難、易被包圍之地。謀,即設定奇妙之計謀。在易於被圍之地,要設奇計擺脫困難。
⑤ 塗有所不由:塗,即途,道路。由,從,通過。此言有的道路不要通過。
⑥ 軍有所不擊:指有的軍隊不宜攻擊。
⑦ 城有所不攻:有的城邑不應攻取它。
⑧ 地有所不爭:有些地方可以不去爭奪。
⑨ 君命有所不受:有時君主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此句之前提,指上述“塗有所不由……”等四種情況。
⑩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帥如果能通曉九種地形的利弊及其處置,就懂得如何用兵作戰了。通,通曉、精通。
⑾ 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將帥如果不通曉九變的利弊,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從中獲得幫助。
⑿不能得人之用矣:指不能夠充分發揮軍隊的戰鬥力。
譯文
孫子說:用兵的原則,將接受國君的命令,召集人馬組建軍隊,在難於通行之地不要駐紮,在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要與四鄰結交,在難以生存的地區不要停留,要趕快通過,在四周有險阻容易被包圍的地區要精於謀劃,誤入死地則須堅決作戰。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敵軍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佔,有些地域不要爭,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古語智慧
將帥是君主使命的執行者,用兵打仗在外,戰場上的情況復雜多變,因此君主根本不可能對戰場形勢得到及時有效的信息,因此孫武主張,將帥在外領兵作戰,根據戰況具體分析,對於君主的一些不合乎戰術要求的命令可以不聽從。這正是從變化的角度出發,提倡軍事將領用兵不能因循守舊,一成不變,要靈活機制地處理各種問題,凡是以大局為重,對無關緊要的或者對全局沒有實際意義的抉擇,堅決不予以執行。慎重地實施方案是取得勝利的基本要求。
國家政事管理,同樣需要這樣的思想。地方的具體情況中央無法具體了解到,因而對地方的一些決策有時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對於這樣的情況,地方領導應該研究具體情況做出相應的決策。政者行政,要把握住“變”字,從實際情況出發以新的理論、新的實踐實施工作,堅決不能僅僅憑經驗、緊隨教條主義行事,做事要有過人的膽識和敢於承擔的勇氣。
企業進行經營,特別是對於市場對管理,更要求有應變的能力。產品投放市場,不同地方面臨的消費人群就不一樣,消費者的觀念也是因為地方習俗或者生活習慣不同而有所改變的。對於不同的市場,企業領導者要相信自己的管理眼光,對於不同的營銷策略不要過分加以乾涉,避免造成營銷理念錯誤而導致消費者無法接受產品的情況發生。
智慧故事
馮唐論將馮唐是中郎署長,侍奉漢文帝。他是一個直言敢諫,十分有才能的大臣。
漢文帝和馮唐兩次談論任將之道,第一次討論時馮唐便認為漢文帝不能重用李牧和廉頗,漢文帝又問:“您憑什麼知道我不能重用廉頗、李牧呢? ”馮唐說:“古代的君主送軍遠征都會說:'國門以內的事,歸我來管;國門以外的事,由將軍您去管。'所以軍功、封爵、獎賞,都在外面決定,回來再向帝王報告。我的祖父亦說,李牧做趙國的將軍,駐守邊關,軍中集市的租稅,都用來犒勞士兵。賞賜在外面決定,不受中央的干擾。所以李牧才得以發揮他的才能。在這個時候,趙國幾乎稱霸。但是,趙王不信任自己的將軍,卻聽信小人的誹謗,終於殺了李牧。因此趙國的局勢與日俱下,最終亡了國。現在我私下聽說:魏尚做雲中太守,他的軍中集市的租稅,全部拿來犒勞士兵。他還拿出他的個人生活津貼,犒勞幕府裡的賓客、屬下的軍官和門下的捨人 。如此得人心,因此匈奴都不敢接近雲中的關塞。士兵不懂得公文,報告戰功時難免有出入,卻因此被懲罰。這樣的獎罰制度,臣人認為太嚴厲了,獎賞太少,懲罰太重。且說云中太守魏尚,因報告戰功多報了六顆首級,陛下就將他下到監獄裡,革去了他的封爵,判處他一年的徒刑。由此說來,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頗、李牧,也不能重用他們。”
文帝聽他分析得有條有理,十分正確,因此很為有一個直言敢說又極具智慧的大臣而高興。於是當天就命令馮唐拿著符節,去赦免魏尚,重讓他做雲中太守;又拜馮唐做車騎都尉,主管中央和地方的戰車部隊
------------------
說法最早在戰國時候出現,《孫子兵法·九變篇》載:「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這裡所說的意思是,將領統兵作戰時,有機斷處置的權力,不是一切都要請示國君。這裡說的「君命有所不受」,是因為兵貴神速,前線變化太大,等不切在皇宮的君命之餘,也有一重意思是君上根本就不了解情況,發下的亂命當然可以不受,不然會累死三軍。
在戰場上,「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抗命例子很多,但他們的結局都有所不同。西漢武帝時的霍去病也多次抗命,深入敵境數百里。為了達到「日行千里、出其不意」的戰略目的,往往不向漢武帝報告其軍事動態,以至讓漢武帝都搞不清楚霍去病的真實情況,有時霍去病乾脆置漢武帝的命令於不顧,這讓漢武帝既生氣又替其擔心,不過,好在霍去病最終沒讓漢武帝失望。
影視中的霍去病
又在西漢時期,有次漢文帝親自去慰勞軍隊,在軍營裡漢文帝駕車直入,將軍和他下面的官兵騎馬迎進送出,接著到了周亞夫的「細柳營」,此營中的將士各個披堅持銳,刀出鞘,弓上弦,拉滿弓,持戰備狀態。文帝的先導驅車門下,不得入。先導說:「天子就要到了!」守衛軍門的都尉說:「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將軍命令,不聽天子的詔令。」結果,漢文帝重重獎勵周亞夫。
可是與南宋的岳飛相比較,這所謂的「君命有所不受」,只是沒有讓漢文帝駕車進軍營。當時,門衛通知了周亞夫,周亞夫也親自來迎接。至於岳飛的「君命有所不受」,是要帶領著大軍準備迎回「徽欽兩宗」。所以現實來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皇帝要的是臣子絕對忠心,而非只是才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