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藝文志》有《魏公子》,稱《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圖十卷,今佚。
前247年,恢復了元氣的秦國開始大舉進攻魏國,魏安厘王為此焦慮不安,就派使者去請魏無忌回國。在毛公和薛公的勸諭下,起初猶豫不決的魏無忌終於決定回到魏國。魏無忌和魏安厘王兄弟兩人十年未見,重逢時不禁相對落淚。魏安厘王任命魏無忌為上將軍,讓他做魏國軍隊的最高統帥。魏無忌派使者向各諸侯國求援,各國得知魏無忌擔任了上將軍,都紛紛派兵救魏。魏無忌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聯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使秦國將領蒙驁戰敗而逃。聯軍乘勝攻至函谷關,秦軍緊閉關門,不敢再出關。這次合縱攻秦的勝利,使魏無忌的聲威大震,各諸侯都向他進獻兵法,魏無忌編寫成書,後世稱為《魏公子兵法》。
出處
《史記·列傳·魏公子列傳》
原文
魏王見公子,相與泣,而以上將軍印授公子,公子遂將(1)。
魏安釐三十年(2),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3),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4),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5)。
秦王患之,乃行金萬斤於魏(6),求晉鄙客,令毀公子於魏王
秦聞公子死,使蒙驁攻魏,拔二十城,初置東郡。其後秦稍蠶食魏(14),十八歲而虜魏王(15),屠大樑。
註釋
(1)將:指任為上將軍之職。從“魏王見公子”到“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中華書局本原作一段,今據文意分為兩段。
(2)魏安釐王三十年:即前247年。
(3)振:通“震”。
(4)名:署名。
(5)《魏公子兵法》:《漢書·藝文志》有《魏公子》二十一篇,圖十卷,今佚。
(6)行:行賄。
(7)南面:古代帝王之位面向南,故稱居帝王位為“南面”。
(8)反間:使敵人間諜為我所用。
(9)未:相當於“否”。
(10)再以毀廢:再次因毀謗而被廢黜。
--------------------------
戰國四公子:談信陵君得到忠誠賢才之法?
2016-10-10 由 瀟湘觀史 發表于歷史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
《史記》記載,「秦始皇帝、楚隱王陳涉、魏安釐王、齊緡王、趙悼襄王皆絕無後,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無忌五家。」漢高祖劉邦當上皇帝後,特安排五戶人家守護信陵君的墳墓,四時祭祀。讓魏公子無忌與前代帝王同樣享受到這種高禮節的待遇。可見漢高祖劉邦是如此地敬重信陵君。
一、信陵君禮賢下士:
1.得到侯贏、硃亥:
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即侯嬴)。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公子執轡愈恭。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車騎過之。」公子引車入巿,侯生下見其客硃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當是時,魏將相宗室賓客滿堂,待公子舉酒。巿人皆觀公子執轡。從騎皆竊罵侯生。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賓客皆驚。酒酣,公子起,為壽侯生前。侯生因謂公子曰:「今日嬴(即侯嬴)之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門抱關者也,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嬴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巿中,過客以觀公子,公子愈恭。巿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於是罷酒,侯生遂為上客。
2.得到毛公、薛公:
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於博徒,薛公藏於賣漿家,公子欲見兩人,兩人自匿不肯見公子。公子聞所在,乃間步往從此兩人游,甚歡。
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請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誡門下:「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賓客皆背魏之趙,莫敢勸公子歸。毛公、薛公兩人往見公子曰:「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
---《史記》魏公子列傳
從上面的兩則史料記載可以看出,信陵君得侯贏與硃亥遂成就了「信陵君竊符救趙」的佳話,得毛公與薛公遂保住了信陵君一世英名,信陵君是真正的禮賢下士。而平原君之愛美人歧視殘疾賢人,門下毛遂三年未被發現才能,與信陵君相比真可謂不可同日而已矣,正如信陵君對平原君的評價「平原君之游,徒豪舉耳,不求士也。」。孟嘗君葉門客三千,然而不乏雞鳴狗盜之人,《史記》記載「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相比信陵君之得到忠直賢人,也略遜一籌。春申君在相比信陵君來講,一個明顯的不足就是門下雖有忠直的賢人卻不能信任之,典型的例子就是不聽朱英的勸諫後面被李園殺了。
說到這裡索性再多談談戰國四公子的對比,再來說說個人能力方面。
齊國孟嘗君,個人能力與氣度還可以,有兩個事例說明孟嘗君氣度算一般,「孟嘗君聞馮驩燒券書,怒而使使召驩。」與「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莫顧文者。今賴先生得復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復見文乎?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雖然孟嘗君能受忠直之言,但是氣度略遜。
趙國平原君:在上篇文章「036 平原君:略談人才的流失與怎樣留住人才?」中講到平原君愛美人舍賢人、平原君之游,徒豪傑,不真求士、只顧自家富貴不管平民之死活與國家法度。貪圖上黨之地,引致長平之45萬軍隊被秦國坑殺。門客徒有三千,卻需要毛遂來自薦,恥辱乎!恥辱!平原君可謂是戰國四公子中最浪得虛名的了。
魏國信陵君:信陵君將是此文重點介紹的,在此也簡單介紹下。信陵君得侯贏與硃亥遂成就了「信陵君竊符救趙」的佳話,得毛公與薛公遂保住了信陵君一世英名。信陵君的禮賢下士是名副其實的,漢高祖劉邦手下人才濟濟應當學到了信陵君禮賢下士方面的氣度和胸懷。在能力方面,「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魏國因為有信陵君諸侯不敢加兵於魏國,秦國伐魏國,「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可見信陵君的氣度修為與個人能力都是高於其他三位的。
楚國春申君:「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春申君在個人能力在這裡略顯不足,當然合眾抗秦,人心不齊,本屬不易,這裡不作蓋棺之定論。然而把懷著自己孩子的女子獻給楚王,想以此來保存自己在楚國的地位(這與李斯的悲哀有類似之處),可見春申君自知能力不足,這是明顯的欺君之罪,最後他也因此而死。
可見,得賢人之助,不成功都難。國有賢才,其國必興;賢人在野,實乃國禍。
二、啟示
1.國有賢人,乃國之福: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史記》魏公子列傳
為什麼說國有賢人,乃國之福呢?下面有個例子可以說明賢人的作用。有一次信陵君與魏王下棋,邊境傳來趙國入侵的消息,魏王大驚,而信陵君說「趙王只是打獵而已」,不久果然傳來消息說趙王是打獵沒有入侵。信陵君之所以能知道是趙王打獵,是因為信陵君的門客有知道趙王行蹤的,所以趙王的一舉一動信陵君都可以清楚知道。所以「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則是可以想像的了。
公子與魏王博,而北境傳舉烽,言「趙寇至,且入界」。魏王釋博,欲召大臣謀。公子止王曰:「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復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頃,復從北方來傳言曰:「趙王獵耳,非為寇也。」魏王大驚,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趙王所為,客輒以報臣,臣以此知之。」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史記》魏公子列傳
2.賢人在野,實乃國禍。
賢人在野,一般會造成小人在朝,小人充斥朝野,那麼可想而知,政令所行,多是為某些人的私利,而損民害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怨沸騰則國將亡。
下面的例子也可以說明信陵君的被疏遠,造成魏國抵抗不了秦國的進攻,也得不到更好的外援,以至於亡國。
秦王患之,乃行金萬斤於魏,求晉鄙客,令毀公子於魏王。秦數使反間,偽賀公子得立為魏王未也。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將。公子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
秦聞公子死,使蒙驁攻魏,拔二十城,初置東郡。其後秦稍蠶食魏,十八歲而虜魏王,屠大梁。 ---《史記》魏公子列傳
3.怎樣得到忠誠的賢才?
這個問題比較廣矣大矣,本人自知學識不夠、經驗尚淺,在此僅從信陵君的事例中來談怎樣得到忠誠的賢才。
首先,得眾之要,在乎見情。在上篇文章「036 平原君:略談人才的流失與怎樣留住人才?」中平原君平時不真正求賢才,毛遂在門下三年也不屑出頭,只是在關鍵時刻選擇了嶄露頭角,可見平原君門下賢人不能真正為其所用,或者就是擇良木而息了。從信陵君上面的兩則得賢人的事例看出,真正地做到了禮賢下士,尊重賢人,與其同游。因為信陵君能發自內心地尊重賢人,所以毛公、薛公也是發自內心地為信陵君著想,特別是得到候贏的過程中,侯贏就已經彰顯了信陵君為長者能下士的形象,從而一賢人至而使眾賢人來歸,所以說「得賢人之助,不成功都難」。漢高祖劉邦敬重信陵君,劉邦在面臨鴻門宴時,劉邦對項羽叔叔項伯動之以情,極力籠絡,「以兄事之」,並「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最終使得劉邦從鴻門宴中脫險。
其次,氣度與胸懷,能受忠直之言。記得讀到漢武帝蓋棺定論之時,司馬光評論漢武帝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主要是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其中能受忠直之言在當時的皇權專制社會是很重要的。劉邦之所以能最終戰勝項羽與其能納諫很有關,劉邦身上擁有的大氣或許正是接受了信陵君的薰陶成了劉邦戰勝他人的優勢。再說春申君,朱英提出忠直之言,可惜春申君自恃才高不聽諫言,朱英離去。可見如果一個人不能受忠直之言,則忠直之人可能會離去。其實能給我們以忠直之言的人就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當好好尊重和感恩!
最後,個人修為,唯恐德行不厚。正身以正人,自身正,則正人君子皆歸小人遠去,與君子相處則為善向上,積善則其德日新;自身不正則賢人遠去小人來歸,與小人相處必將為小人之事,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最後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戰國四公子中楚國春申君就是明顯的自身修為不夠,居然以懷上自己孩子的女人獻給楚王以求穩固地位,可謂謬矣。而信陵君就算竊符救趙,仍不忘讓軍隊回歸祖國,自己與門客留在趙國,在趙國十年未嘗有對不起祖國的,當聽到秦國攻打魏國時還能勇赴前線力挽狂瀾,可謂忠誠正直,德行厚重,垂範後世。
三、現實意義-不可輕易否定人
怎樣得到忠誠的賢才,不多說了,要想得到賢才還需要自己賢能才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我們每個人應當不斷修養自己,唯恐德行不厚才行。
在此僅就信陵君的人生結局-因為魏王的猜疑,信陵君謝病不朝,病酒而卒。來提醒我們不可因某件小事或小誤會而否定一個人。
要知道在出現某件誤會或不愉快之前,兩個人的感情是真摯的,不可因為此時的一點衝突而否定了之前的所有感情。誰也不想與某人作對或故意產生矛盾,而矛盾和誤會產生的根源是相互的不信任和猜疑,這種不信任與猜疑就像生理學裡的正反饋調節,會隨著一方的不信任和猜疑,另一方的不信任和猜疑更加嚴重,相互激發,以至於刀兵相見,不可解救。
所以我們在面對誤會和猜疑時,儘量努力主動去化解矛盾,坦誠相待,相待如初。
-----------------
《魏公子兵法》與美國〈搶救雷恩大兵〉
     《魏公子兵法》與《孫吳兵法》
   人類的歷史,可以說是戰鬥的歷史。在戰國二百多年的時代,有記載的戰爭,就有二百三十次之多。春秋時期以兵車作戰,列陣、撞擊,決定勝敗。至戰國時,只憑技術、兵力已無法見勝,因此游說、離間、情報‧‧‧等等謀略,和統兵方法、思維理論就蓬勃而生《孫吳兵法》是孫武(春秋時代人。其書後世稱為《孫子兵法》)和吳起(戰國初期人,其兵書稱為《吳子兵法》)二人併稱的兵書。拿破崙將《孫子兵法》當作座右銘。而引發第一次歐洲大戰的德意志皇帝維廉二世,在失敗之後,得知《孫子》曾感慨說:「如果我早二十年得到這本書‧‧‧」。
  《孫子》是百代談兵的始祖,兵法古奧精粹,影響極為廣泛。《孫子》強調客觀的判斷,由現象分析本質的態度合乎科學。而其思想卻與「老子」的思維相通,認為萬事不可能皆一成不變,要在變化中求發展。進而主張不能只憑藉兵力,尚要利用各種策略,轉劣為優,以精寡勝多而掌握主導權。此種「孫」「老」調合的兵法,在戰國時代,各國對立、猜忌、抗爭、興亡的實戰中,是極力的被推展運用。
  魏公子當然也將這種剛柔並濟的兵法,在其選才、識才、用才中,廣度善用。《孫子》共有十三篇,首篇<始計>為謀略的跟本。篇中論戰力的基本要素有五:道(理想、信念)、天(時機)、地(地利)、將(統帥)、法(紀律)。而身為統帥,須具備智謀、信義、仁愛、勇敢、威嚴等武德。司馬遷筆下的魏公子,雖大篇幅的描述他的「仁而下士」、「不恥下交」、「知人善用」的仁賢之德外,對其兵法只略點一筆。但細細讀來,在整篇的傳記中,卻節節段段的透露出魏公子不僅將兵法熟滲運用於各戰役中,也融會於他的待人處事和生活思維當中。如「公子與魏王博,‧‧‧」與「如姬盜符」兩段,是魏公子使用《孫子》第十三篇<用間>,即勝利的根本在於情報的蒐集。因為情報正確,知己知彼,當然百戰不殆(第三篇<謀攻>),所以說「能以上智用間者,必成大功」。
  再觀魏公子之急急救趙,除了救其姐外,最大的原因乃是趙滅,魏亦必亡,即所謂的唇亡齒寒之地理因素。故魏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善用了《孫子》第十一篇<九地>中之「死地」,也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漢之大將韓信的「背水之戰」,更將此兵法運用得爐火純青。)
  《吳子》與《孫子》的基礎不同,《吳子》比《孫子》更直截了當。在「人生練達」的深度方面,不如《孫子》。然而在奮鬥不懈的精神上,《吳子》則朝氣蓬勃。《吳子》有六篇:<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圖國>篇中之「治兵、料人,固國之道」,即論選拔人才,適才適用。
  魏公子在見侯贏、朱亥、毛公、薛公時,將以心相交,以誠相待的求才態度,運用的淋漓盡致。而後魏公子留趙十年,秦伐魏。魏求公子,公子以死罪怒戒門下,和虛懷訥諫於毛、薛二公的事件中,將<論將>、<應變>靈活應用、收放自如。而司馬遷所述求賢求才的篇文中,均為魏公子<勵士>之兵法。如以「仁而下士」、「不恥下交」、「謙而禮之」、「不以其富貴驕士」等等態度、修為,激勵士氣,於是才有「士爭往歸之」、「公子傾平原君客」的局勢,且使侯贏、朱亥等人,均願為其死。而士氣的高衰,在戰場上更是決定勝負的要素。
  總觀魏公子的「仁而下士」、「不恥下交」、「知人善用」、「泣晉鄙」的仁愛、賢能、修養,實讓司馬遷萬分仰慕、愛戴,以鍾情的態度,運用重筆寫侯生,輕筆寫公子,或詳筆敘述公子之為下士求賢,省筆寫戰事等等,特意彰顯公子的「仁」,輕略魏公子的人格缺失,而藝術化、完美化、理想化的撰寫《魏公子列傳》。若說平常之待人接物以「仁」為中心思想、行為導向,除了生性殘暴者外,大部分士儒,在無利害關係下,皆能做到。而在兩國交戰、國家存亡、人民生死之際,統帥者還能佈以「仁」者,實少,而魏無忌為其一。請見「公子遂將晉鄙。勒兵,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此短短幾句,卻豐富的描述出魏公子果斷的將帥之風和<始計>、<勵士>、<治兵>的原則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愛之心。此為無人獻計,魏公子獨立思考後的兵令。他讓士兵無後顧之憂,香火得以傳繼。士兵當然心存感激、心悅誠服而全力以赴。士氣高昂,故能以少以精擊破秦軍,救邯鄲而存趙,亦解除魏之危厄。此是整篇篇文中最吸引我、最令人感動之處。
  魏公子將國家之大愛和家之小愛,不衝突、不矛盾的互依互存,充分的表現出他智、仁、勇,允文允武的大將風範。魏公子選兵的原則,讓我想起湯母‧漢克主演的美國電影<搶救雷恩大兵>。雷恩家父、兄長,均為國捐軀,而雷恩又被徵調戰場,家中只剩老母一人。軍方得知雷恩家只剩他一子,於是不惜派將突破重重火網,潛至戰爭前線,將雷恩帶回他母親身邊,盡孝、重享天倫之樂。電影的寓意與魏公子統兵的思考模式相同,也可視為魏公子仁心擴大、延續的表現。所以將帥於統兵、治兵之術,並非只有剛猛,即如《吳子》<論將>篇所說:「夫總文武者。軍之將也。兼剛柔者,兵之事也。」
  縱觀《孫子兵法》、《吳子兵法》、《魏公子兵法》,這些遠在二千四五百年的兵書,在今社會制度、武器、戰爭形態、戰爭規模都大不相同的現代,依然歷久彌新。而且由「民族獨立戰」、「選舉戰」到「商場經營謀略」,依然被廣泛應用,其理由為所寫並不只限於戰爭的技巧。雖然所談的是「武」,但在基本上是以「人」為中心,所探究的是「思想」;是「人性」的分析。而戰國時代的各國之間爭戰紛擾,游說之士的辯思說詞,常使各國互相不信任,以利己為首,也使各國君王猜忌心、懷疑心特強。所以魏公子的仁、賢、德,和剛柔並濟的精妙兵法,終究也抵不過秦王「心戰攻略法」的「離間計」,而使魏公子絕望的「長夜飲」、「近婦女」,四年後竟病酒而卒。
  有人說:人生即戰鬥。在茫茫的人海中,瞬息萬變的人生戰場,必須「先為不可勝」的充實自己,有備無患;然後「待敵之可勝」的把握機會,全力以赴。而無論戰爭或人生,其成敗終在「人事而已」。因不論武器如何發達,戰爭形態如何演變,人的本質卻是永遠不變。所以由《魏公子列傳》中所透露的兵法;和《孫吳兵法》所探討的、啟示的也在於人的「本質」和人的「思想」。故兵法中贏了人心;即贏了戰爭,亦即所謂的「帶兵待心」「待人以心」吧!
------------------
信陵君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是時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齊故,秦兵圍大梁,破魏華陽下軍,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公子與魏王博,而北境傳舉烽,言「趙寇至,且入界」。魏王釋博,欲召大臣謀。公子止王曰:「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復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頃,復從北方來傳言曰:「趙王獵耳,非為寇也。」魏王大驚,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趙王所為,客輒以報臣,臣以此知之。」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曰:「臣脩身絜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公子執轡愈恭。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願枉車騎過之。」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當是時,魏將相宗室賓客滿堂,待公子舉酒。市人皆觀公子執轡。從騎皆竊罵侯生。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賓客皆驚。酒酣,公子起,為壽侯生前。侯生因謂公子曰:「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門抱關者也,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嬴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過客以觀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於是罷酒,侯生遂為上客。
侯生謂公子曰:「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公子往數請之,朱亥故不復謝,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魏王使將軍晉鄙將十萬眾救趙。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魏王恐,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讓魏公子曰:「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魏王畏秦,終不聽公子。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行過夷門,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辭決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公子行數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復引車還,問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還也。」曰:「公子喜士,名聞天下。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公子再拜,因問。侯生乃屏人間語,曰:「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而如姬最幸,出入王臥內,力能竊之。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資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如姬為公子泣,公子使客斬其仇頭,敬進如姬。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奪晉鄙軍,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從其計,請如姬。如姬果盜晉鄙兵符與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公子即合符,而晉鄙不授公子兵而復請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與俱,此人力士。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於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晉鄙嚄唶宿將,往恐不聽,必當殺之,是以泣耳,豈畏死哉?」於是公子請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所以不報謝者,以為小禮無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與公子俱。公子過謝侯生。侯生曰:「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今吾擁十萬之眾,屯於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欲無聽。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勒兵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趙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於界,平原君負籣矢為公子先引。趙王再拜曰:「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公子與侯生決,至軍,侯生果北鄉自剄。
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卻秦存趙,使將將其軍歸魏,而公子獨與客留趙。趙孝成王德公子之矯奪晉鄙兵而存趙,乃與平原君計,以五城封公子。公子聞之,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說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於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也。且矯魏王令,奪晉鄙兵以救趙,於趙則有功矣,於魏則未為忠臣也。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於是公子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趙王埽除自迎,執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公子側行辭讓,從東階上。自言罪過,以負於魏,無功於趙。趙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獻五城,以公子退讓也。公子竟留趙。趙王以鄗為公子湯沐邑,魏亦復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趙。
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於博徒,薛公藏於賣漿家,公子欲見兩人,兩人自匿不肯見公子。公子聞所在,乃間步往從此兩人遊,甚歡。平原君聞之,謂其夫人曰:「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今吾聞之,乃妄從博徒賣漿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謝夫人去,曰:「始吾聞平原君賢,故負魏王而救趙,以稱平原君。平原君之遊,徒豪舉耳,不求士也。無忌自在大梁時,常聞此兩人賢,至趙,恐不得見。以無忌從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為羞,其不足從遊。」乃裝為去。夫人具以語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謝,固留公子。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天下士復往歸公子,公子傾平原君客。
公子留趙十年不歸。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請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誡門下:「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賓客皆背魏之趙,莫敢勸公子歸。毛公、薛公兩人往見公子曰:「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
魏王見公子,相與泣,而以上將軍印授公子,公子遂將。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
秦王患之,乃行金萬斤於魏,求晉鄙客,令毀公子於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為魏將,諸侯將皆屬,諸侯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時定南面而王,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數使反間,偽賀公子得立為魏王未也。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將。公子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其歲,魏安釐王亦薨。
秦聞公子死,使蒙驁攻魏,拔二十城,初置東郡。其後秦稍蠶食魏,十八歲而虜魏王,屠大梁。
高祖始微少時,數聞公子賢。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從擊黥布還,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
評論
太史公曰:吾過大梁之墟,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名冠諸侯,不虛耳。高祖每過之而令民奉祠不絕也。
【索隱述贊】信陵下士,鄰國相傾。以公子故,不敢加兵。頗知朱亥,盡禮侯嬴。遂卻晉鄙,終辭趙城。毛、薛見重,萬古希聲。
---------------------
信陵君(?-前243年),名無忌,中國戰國時代魏國人,是魏昭王的兒子,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弟弟,後世亦稱魏公子。信陵君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魏安釐王時期官至魏國上將軍,和平原君趙勝、孟嘗君田文、春申君黃歇合稱為「戰國四公子」(或稱「養士四公子」)。
生平
信陵君生年不詳。前277年,魏無忌的父親魏昭王去世,魏無忌的哥哥魏圉繼承魏國王位,是為魏安釐王,翌年把其弟魏無忌封於信陵(今河南寧陵),因而稱為信陵君。
禮賢下士 廣招門客
魏無忌為人仁愛寬厚,禮賢下士,士人因而爭相前往歸附於他,最高峰時門下曾有三千食客。所以當時的魏無忌威名遠揚,各諸侯國連續十多年都不敢動兵侵犯魏國。
一次,魏無忌與魏安釐王正在玩六博,北方邊境傳來警報,說趙國發兵進犯,正準備進入魏國邊境。魏安釐王馬上放下棋子,準備召集大臣商議對策。魏無忌勸阻魏安釐王說,這只是趙王在打獵,並不是發兵進犯,又接著和魏安釐王繼續玩,此時的魏安釐王驚恐不安,無心再玩。不久,從北方又傳來消息,証實了魏無忌的話。魏安釐王大感驚詫,問魏無忌是怎麼知道的。魏無忌告訴魏安釐王,他的門客當中有能深入探聽趙王秘密的能人,可以隨時向他報告趙王的行動。從此以後,魏安釐王畏懼魏無忌的賢能,尤其是對情報的掌握,不敢將國事交予他處理。
虛位以待
當時魏國有個隱士,叫侯嬴,已經七十歲,因家貧,做著大梁(魏國都城,今開封)夷門的守門小吏。魏無忌聽說此人後,前往拜訪,並想饋贈一份厚禮,但侯嬴不肯接受。魏無忌於是設筵席大會賓客,等人來齊後,魏無忌帶著車馬和隨從,空出馬車左邊的上座,親自到夷門去接侯嬴。侯嬴為考驗一下魏無忌,徑直坐上魏無忌空出的上座,還讓魏無忌載他去拜訪在街市做屠夫的朋友。魏無忌當即駕車來到街市,侯嬴下車前去會見他的朋友朱亥,而魏無忌則手執馬韁在一邊等待。此時,魏國的將軍、丞相、宗室以及賓客們都已坐滿堂,等魏無忌回來開宴,魏無忌的隨從都在暗罵侯嬴,而魏無忌仍然是面色和悅,一直等到侯嬴聊完,才載著侯嬴回去赴宴。經過此事之後,魏無忌在魏國市井中得到了一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
竊符救趙 邯鄲破秦
主條目:邯鄲之戰
前260年,趙孝成王在和秦國的長平之戰中大敗,損失40多萬兵士。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形勢非常危急。趙國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魏無忌的姐姐,平原君趙勝多次向魏安釐王和魏無忌送信,請求魏國救援,魏安釐王派將軍晉鄙領兵十萬去救趙。秦昭襄王得到消息後,派使者威脅救趙即攻打魏國,魏安釐王懼怕,就派人通知晉鄙停止進軍,留在鄴紮營駐防,名義上為救趙,實際在觀望形勢發展。
平原君不斷派使者前去魏國催促,並責備魏無忌不顧趙國和魏無忌姐姐的危亡。魏無忌為此憂慮萬分,屢次請求魏安釐王出兵,門客也用盡各種辦法勸說,但魏安釐王懼怕強大的秦國,始終不肯聽魏無忌的意見。魏無忌估計魏王已不肯出兵救趙,又不想看著趙國滅亡,唇亡齒寒[1],於是湊齊戰車一百多輛,打算帶著門客前去趙國和秦軍死拼。
魏無忌帶著車隊路過夷門時遇見侯嬴,於是把情況告訴了侯嬴。侯嬴勸阻魏無忌說,這樣去就如同把肥肉扔給飢餓的老虎,一點作用都沒有。並向魏無忌秘密獻策,魏無忌去找魏安釐王的寵妃如姬幫忙,令如姬從魏安釐王的臥室內竊出晉鄙的虎符,因為魏無忌曾遣門客為如姬報殺父之仇,如姬肯定會為魏無忌效命。魏無忌聽從了侯嬴的計策,前去請求如姬幫忙,如姬順利盜出兵符,魏無忌持符再次向侯嬴辭別,侯嬴又讓魏無忌把大力士朱亥帶上,以便晉鄙在看到兵符仍不交出兵權的情況下讓朱亥擊殺他。信陵君泣下。侯嬴曰:「公子畏死耶?」信陵君曰:「晉鄙老將無罪,恐不從,必當擊殺,是以悲泣,豈畏死哉?」公子至晉鄙軍之日,侯嬴北鄉自剄,以送公子。
魏無忌到了鄴,拿出兵符假傳魏安釐王的命令要代替晉鄙擔任將領。晉鄙合了兵符,驗證無誤,但還是表示懷疑,在未和魏安釐王確認之前不想交出兵權。此時的魏無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讓朱亥動手,用鐵椎殺死晉鄙,強行奪權。
魏無忌統領晉鄙的軍隊後,命令士兵道:父子都在軍中的,父親歸家,兄弟都在軍中的,兄長歸家,獨子一人的,回家贍養父母。精選士兵八萬開拔前線。與此同時,楚國也派出春申君黃歇救援趙國,在楚、魏、趙三國的聯合下,反包圍了進攻邯鄲的秦軍,秦將鄭安平率領2萬人投降,解除了邯鄲之圍。
留趙十年
邯鄲大捷後,魏無忌知道自己盜取魏安釐王的兵符,假傳君令擊殺晉鄙,魏安釐王一定會非常惱怒,所以魏無忌讓將領們帶著魏軍返回了魏國,而魏無忌和他的門客留在了趙國。趙孝成王感激魏無忌竊符救趙的義舉,把鄗(今河北柏鄉縣北)封賞給魏無忌作湯沐邑,魏安釐王也原諒了魏無忌的罪過,仍然讓魏無忌享有信陵,而魏無忌一直留在趙國,十年沒有回去。
魏無忌在趙國廣交隱士,連隱於賭徒的毛公,和隱於酒館裡的薛公等地位卑微的有才之人都會與他們交遊,以求取賢士人才。所以天下的很多士人,包括平原君的門客都有很多轉歸於魏無忌的門下。
回魏拜將 河外破秦
參見:河外之戰
前247年,恢復了元氣的秦國以蒙驁帥師大舉進攻魏國,數敗魏師,魏安釐王為此焦慮不安,就派使者請魏無忌回國。魏無忌起初猶豫不決,經門客毛公和薛公的勸諭,終於決定回到魏國。魏無忌和魏安釐王兄弟兩人十年未見,重逢時不禁相對落淚。魏安釐王任命魏無忌為上將軍,即魏軍最高統帥。魏無忌派使者向各諸侯國求援,各國得知魏無忌擔任了上將軍,都紛紛派兵救魏。魏無忌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聯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秦國將領蒙驁戰敗而逃。聯軍乘勝攻至函谷關,秦軍緊閉關門,不敢出關。經此合縱攻秦大勝,魏無忌聲威大震,各諸侯的賓客都向他進獻兵法,魏無忌編寫成書,後世稱為《魏公子兵法》。
飲醇近婦 醇酒美人
秦莊襄王甚懼魏無忌,於是派人持萬斤黃金到魏國行賄,尋找晉鄙的舊門客,讓他們在魏安釐王面前進魏無忌想自立為王的謠言:「諸侯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同時找人假意祝賀魏無忌,問他是否已經做了魏王。魏安釐王懼怕其功高震主,果然派人代替魏無忌任上將軍。魏無忌知道自己被謠言詆毀,便推託有病不再上朝了。
魏無忌從此在家中與賓客夜夜豪飲,常縱情女色,終於在前243年因飲酒過度得病而死。同年,魏安釐王亦去世。秦國得知魏公子已死,就派蒙驁進攻魏國,攻占了二十座城池,設立了東郡。
自此,秦國漸漸蠶食魏國,終於在18年後亡魏。《史記·魏世家》記載,信陵君曾向魏安釐王上書預言:「夫韓亡之後,兵出之日,非魏無攻已。秦固有懷、茅、邢丘,城垝津以臨河內,河內共、汲必危;有鄭地,得垣雍,決熒澤水灌大梁,大梁必亡。」滅魏時,王賁果然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三個月,大梁城被水浸壞,居民死亡數十萬人,魏王假投降,魏國滅亡。
身後評價
信陵君身後,受到許多大梁人民的敬仰,被奉之為神,在大梁有信陵君祠,後改為大相國寺。《異蹟略》記載開封旅賈外出經商,大都攜帶信陵君香火,以求旅途平安。因信陵君是王族之後,有的後人便改姓王,後人有京兆王氏等。
劉邦早年為遊俠,自青年時仰慕信陵君,他稱帝之後,每經大梁,都祭奠信陵君,命五戶人家為信陵君祭祀與掃墓。
時人
荀卿:「信陵君之於魏,可謂弼矣。」
後世
賈誼:「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司馬遷:「信陵君之接巖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名冠諸侯不虛耳。」
曹植:「若夫田文、無忌之疇,乃上古之俊公子也,皆飛仁揚義,騰躍道藝,游心無方,抗志雲際,凌轢諸侯,驅馳當世,揮袂則九野生風,慷慨則氣成虹霓。」
唐朝大詩人李白:「大梁貴公子,氣蓋蒼梧雲。若無三千客,誰道信陵君?救趙複存魏,英威天下聞。邯鄲能屈節,訪博從毛薛。夷門得隱淪,而與侯生親。」
司馬光:「故信陵君可以為人臣植黨之戒,魏王可以為人君失權之戒。」
唐順之:「竊魏之符以紓魏之患,借一國之師以分六國之災,夫奚不可者?」
清陳維崧有詞曰:「席帽聊蕭,偶經過信陵祠下。」
錢維城:「信陵君發一介之使,而諸侯奔命,莫敢後者,仁義著於人心,而威信足以奪之也。且信陵君豈遂能救民伐暴,效湯、武之所為哉?徒不急於功利,有救災恤患不忍人之心而已,威震天下,功業無與並。」
梁啓超:「信陵君去千乘之位,而入虎穴,以急朋友之難,吁,何可及也。論者以廁諸平原、孟嘗、春申之列,烏足以知公子。」
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題對聯詠信陵君曰:「六國君王不足乎一救弱趙,隻身公子能有以二退強秦」。
吳佩孚:「棋枰未定輸全局,宇宙猶存待罪身,醇酒婦人終短氣,千秋誰諒信陵君。」
--------------------
魏公子信陵君的「粉絲」真不少,「黑子」也有一個
2016-07-05 由 舊壺煮新酒 發表于歷史
...
(戰國四公子)
在戰國四公子中,孟嘗君被荀子評為「篡臣」,只顧私利,無視家國百姓;春申君執掌楚國大權二十多年,最終卻因私心而死;平原君被荀子稱為「輔臣」,但他力主進行長平之戰,對於秦國的反間計也未察覺,輔佐得有點不敢恭維。唯有信陵君,早早就被擺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
信陵君的評價與威望之高,主要有三個體現:
...
(《史記.魏公子列傳》)
司馬遷在作《史記》時,自然少不了為戰國四公子立傳。像孟嘗君、春申君單獨都有《孟嘗君列傳》和《春申君列傳》,平原君的主要事跡則見於《平原君虞卿列傳》中。偏偏這位信陵君,司馬遷將他稱為「魏公子」,來了個《魏公子列傳》。四者互相比較,一目了然。司馬遷給予了信陵君獨一無二的尊榮。更有好事者統計,在整篇《魏公子列傳》中,「公子」一詞出現了一百零八次之多。這是多麼有趣而驚異的一幅畫面,太史公奮筆疾書,在內心深處一口一口叫著「公子」,這不分明是小昭面對張無忌時才會出現的場景嗎?
在《史記.魏公子列傳》的文末,司馬遷特意寫了這樣一段話。劉邦尚是布衣時,就對信陵君推崇備至。劉邦登上帝位後,每次經過大梁,都要到信陵君的墓前弔唁一番。劉邦率軍平定英布的反叛,班師回京,途經大梁,不僅再次祭拜了信陵君,還特意安排五戶人家為信陵君守陵。司馬遷的用意不言自明:用名人來為名人代言,那就是雙倍的宣傳效果。更何況,這個人是漢高祖劉邦,連我朝高祖皇帝都心嚮往之的人物,那是該有多麼偉大與賢明啊!主旋律一定調,再加之搬出了漢高祖這塊金字招牌,一些對信陵君褒貶不一的人也不好多說什麼了。順便提一句,劉邦雖然對信陵君禮敬有加,號稱自己是其頭號鐵桿粉絲,可在實踐中卻沒學到家。信陵君對待侯贏、朱亥這樣處於社會底層的人物,毫無架子,謙卑耐心,為了尋訪毛公、薛公,更是深入基層,化裝偵察。而劉邦曾在儒生的冒冠中撒尿,要不是蕭何的百般勸說,還不能發掘、任用韓信。
...
(《資治通鑑》:記事以戰國始)
到了司馬光主持編纂《資治通鑑》時,對信陵君採取進一步的拔高。一方面,司馬光全盤繼承了司馬遷對信陵君的高度評價;另一方面,司馬光又對信陵君身上的一些爭議之處進行「洗白」。信陵君的竊符救趙,儘管在效果上十分出彩,但畢竟是違背組織程序的個人英雄主義行為。司馬光作出了這樣的解釋:眼光和格局要放得大一點。信陵君救趙國,就是為了救魏國。唇亡齒寒,禍福相依,邯鄲城破之日,也是關東諸國覆滅的序曲。日後,信陵君再次回到魏國,成功進行了合縱,把秦軍逼回函谷關。由於司馬光開了這樣的頭,經過歷代史學家的分析與研究,基本得出這樣的結論:信陵君的挺身而出,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秦滅六國的步伐。這是一個以一己之力對抗歷史大趨勢的故事。
信陵君的才能與魅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
(侯贏像)
首先,信陵君渴求人才、發掘人才、對待人才的方式方法是極具藝術性和親切感的。養賢用賢,是自古以來君王的執政之道。到了戰國的爭霸變革時期,魏文侯首開識才用才的先河,戰國四公子的養士之風將人才的爭奪推向白熱化。信陵君不僅門下門客眾多,更為關鍵的是,他對待侯贏、朱亥、毛公、薛公這樣的大才大義卻身處底層之士,信陵君迫切地想與他們結交,這一過程是相互尊重、富有人情味的,而不是居高臨下、以勢壓人的。信陵君成天在邯鄲的酒館、賭坊出沒,與毛公、薛公交往,平原君誤以為信陵君生活放蕩。信陵君不高興了,我在魏國時就聽說毛公、薛公是大名鼎鼎的隱士,怎麼他們近在你的眼皮底下,你卻不為所動,好像壓根沒這兩人似的呢?平原君的門客聽聞此事,紛紛以追隨信陵君為榮,以委身於平原君門下為恥。
...
(《魏公子兵法》)
其次,信陵君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與軍事統帥。他敏銳地意識到,趙國、魏國領土接壤,只有互通有無、協同合作,方能保存社稷。因此,在邯鄲之圍的消息剛剛傳來,他就不遺餘力地同趙國使者一起,向魏安釐王痛陳利害,希望魏國出兵救援,於是便有了晉鄙的率軍出征。等到秦昭襄王發出警告,魏安釐王開始患得患失,晉鄙停止進軍。情急之下,才有了竊符救趙的情節。十年之後,信陵君重回魏國。列國一聽說信陵君做了魏國的上將軍,紛紛參與合縱,魏國在秦國面前上演了最後的瘋狂。各國的奇人高士,還將各種兵法彙編到一起,搞了個「魏公子兵法」。
...
(信陵君的人生末年生活)
最後,信陵君不僅活得轟轟烈烈,還死得瀟瀟洒灑。秦國將信陵君視為絆腳石,再次施出了反間計。出於微妙的關係和信陵君空前的威望,魏安釐王不出所料地中計了。信陵君不申辯、不抗爭,天天在府中抱著美女喝酒找樂子,直到去世。後世順水推舟地進行描繪,英雄不得志時,多以女子和美酒自戕。
橘子再完美,也不可能是一個個人人都滿意的橘子。明朝的唐順之就和司馬遷、司馬光隔空打起了擂台,寫了一篇《信陵君救趙論》,闡明自己對信陵君的評判以及對竊符救趙的看法。
唐順之一反常態,沒有對信陵君瞞著魏王擅自出兵一事大加批判。在這一問題上,他繼承了司馬光的觀點,認為「故救趙者,亦以救魏;救一國者,亦以救六國也。竊魏之符以紓魏之患,借一國之師以分六國之災,夫奚不可者?」
...
(唐順之像:其作品《信陵君救趙論》後被選入《古文觀止》)
唐順之對信陵君的質疑與否定,集中在以下兩大塊:
一方面,信陵君儼然就是超越魏安釐王而存在的一個主宰。唐順之從三個角度闡述了這一觀點。(1)趙國前來求救,先是向魏王提出的要求。等到後來魏安釐王變卦,那你趙國還是應該做通魏王的思想工作啊,怎麼到後來完全轉向信陵君呢?又要托他在魏王面前說好話,又要他實際執行援救趙國的具體任務。這是趙國眼中只有信陵君而沒有魏王。(2)侯贏為信陵君獻計,「教唆」他利用如姬想要報恩的心理,盜出兵符。這擺明了就是無視君王,公然地讓信陵君「違紀違法」。如姬作為魏安釐王的寵姬,居然二話不說,為信陵君行此非常之事。這是侯贏和如姬眼中只有信陵君而沒有魏王。(3)信陵君沒有通過魏王去實現自己援救趙國的目標,而是自行其是。這是信陵君眼中沒有魏王。
另一方面,唐順之認為信陵君其心可誅。唐順之提出了這樣一個設想:假使被秦國包圍的不是趙國,假使趙國的重臣不是平原君,假使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姐夫,信陵君還會這麼積極地運作魏國援救趙國一事嗎?信陵君還會冒著巨大風險,盜出兵符,冒險進兵嗎?在唐順之看來,信陵君救趙,完全是出於私情的考慮,並不是為了什麼大局。
...
(如姬竊符)
唐順之也順帶指責了魏安釐王幾句。兵符如此事關軍國大事的關鍵器物,居然一個寵姬就能輕易得到。如姬敢於盜符,既是出於對信陵君的報恩心理,更是仗著魏王對自己的恩寵。
唐順之最後下定結論:故信陵君可以為人臣植黨之戒,魏王可以為人君失權之戒。
唐順之,明朝嘉靖年間與歸有光齊名的文學家,同時又是抗倭名將。相傳倭寇派刺客前來暗殺唐順之,唐順之正在寫書法,手中沒有兵器。唐順之請求讓自己把字寫完,運筆之間,突然將毛筆刺入刺客喉中,化險為夷。亦是一時之名士也!
當然,我們可以找出許多理由來反駁唐順之的觀點。比如,侯贏和如姬為信陵君行事,完全可以歸因於「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從信陵君推辭趙國的封地,事後再次返回魏國的情況來看,他也不是一個只顧私情、全無公心之人。
有人認為,站在不同立場與視角,來評價政治事件,結論自然不同;有人認為,唐順之過於拘泥理,忽視了魏國和趙國的實際利益;還有的認為,後代評論歷史,總是帶有局限性的。評論歷史,不單單是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往往是換種方式進行個人情感與觀點的抒發和闡釋,從豐富的故事中各取所需。
這樣說來的話,信陵君的人生軌跡與經歷,是客觀事實,而後世種種的評論,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借著信陵君的幌子「夾帶私貨」了。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