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燈佛
燃燈佛,音譯「提和竭羅」、「提洹竭」,又作定光如來、錠光如來、普光如來、燈光如來。
在過去世為釋迦菩薩授記的佛陀,為本師釋迦牟尼如來過去世的老師,是過去莊嚴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中的一位。因其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稱為「燃燈佛」。
從寶髻佛授記
據《賢愚經》卷三〈貧女難陀品〉所載,過去久遠二阿僧祇九十一劫,閻浮提有大國王,名波塞奇。王有太子名勒那識只(即寶髻),出家學道而成佛。時比丘阿梨蜜羅日日燃燈供養彼佛,佛乃為比丘授記,告知當來成佛,名「定光如來」。此系燃燈佛昔時曾從寶髻佛授記因緣。
關於此佛出現之時劫,《增一阿含經》卷十三、《佛本行集經》卷三〈發心供養品〉等,單說過去久遠劫;《修行本起經》卷上、《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等,則謂系在過去九十一劫。
名號之由來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記載,「此佛初生之日,四方皆明,日月火珠復不為用。以有此奇特,故名為普光。」《大智度論》卷九亦云,「燃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燃燈,成佛後亦名燃燈。」
《四教集解》卷中曰:「亦名然燈,亦名錠光。有足名錠,無足名燈。錠字或作定字,非也。」
為釋迦如來授記
釋迦佛在因行中第二阿僧祇劫屆滿時,剛好此佛出世,他買了五莖蓮花去供佛,又以頭髮鋪地給佛走路,佛即為他授未來成佛的記別。
依《修行本起經》卷上所述,往昔,提和衛國有聖王,名燈盛。臨命終時,將國政囑付太子燈(錠)光,太子知世間無常,更將國政授與其弟,即時出家。
成佛後,遊行世界,開化群生。是時有梵志儒童,值燈光佛游化,乃散花供佛,並解髻布發於泥道上,請佛蹈之,佛乃為儒童授來世成佛之記。此儒童即釋迦牟尼佛。《增一阿含經》卷十三、《四分律》卷三十一等,亦述及燃燈佛之本緣,但所說略有差異。
《太子瑞應本起經》曰:「錠光佛時,釋迦菩薩名儒童,見王家女曰瞿夷者,持七枝青蓮華,以五百金錢買五莖蓮,合彼女所寄託二枝為七莖蓮奉佛。又見地泥濘,解皮衣覆地,不足,乃解發布地,使佛蹈之而過,佛因授記曰:是後九十一劫,名賢劫,汝當作佛,號釋迦文如來。」
《心地觀經》卷一曰:「昔為摩納仙人時,布發供養然燈佛,以是精進因緣故,八劫超於生死海。」
依《大唐西域記》卷二所述,北印度那揭羅曷國有釋尊供養燃燈佛而授記之遺迹。今印度山崎(Sanchi)塔門之刻畫中,有定光如來化作大城之圖像,此與《四分律》所述相合。
燃燈佛為過去佛中最著名者
在諸經論中,頗多以此如來為中心而說其前後出現諸佛之事例者。如《無量壽經》謂過去久遠劫,錠光如來出世,教化眾生,其後歷經十劫,依次出現五十三佛。最後之世自在如來時,修因行而成道者即為阿彌陀如來。
《大悲經》卷三〈殖善根品〉:謂此如來以後,有蓮華上佛乃至過去七佛等,總有十四佛出世。《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八更說,釋尊於第三阿僧祇劫曾遇七萬七千佛,其中之首位,即為燃燈佛。
由於燃燈佛曾是釋迦佛因地時的老師,所以燃燈佛為「過去佛」。許多供奉「豎三世」佛的廟宇,往往在正殿――大雄寶殿中供奉燃燈佛(左側)、釋迦牟尼佛(正中)、彌勒佛(右側),代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釋迦牟尼佛散發掩泥供養燃燈佛,得授記成佛 - 雪花新聞 http://bit.ly/2ZWlXo1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修菩薩道時,得遇燃燈古佛為其授記做佛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ZZgvRi

燃燈佛授記釋迦---燃燈佛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ZZEfob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修菩薩道時,得遇燃燈古佛為其授記做佛
2016-07-21 由 地藏論壇 發表于文化
這是世尊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修菩薩道時,得遇燃燈古佛為其授記做佛的故事,出自《佛本行集經》。
雲童子(世尊的前身)往昔已值遇百千萬億諸佛,四事供養,但均未得授記。直到這一世,他成為一個智慧深廣,受人尊敬的婆羅門,一次參加無遮大會(賢聖道俗貴賤上下無遮,平等行財法二施之法會)獲得很多供養,準備回雪山供奉師父,經過蓮花城時看到全城裝飾莊嚴妙好,就向人詢問原因。
那人回答:您沒聽說嗎?燃燈佛要來蓮花城說法,國王下令人民作種種莊嚴,準備供養燃燈如來!雲童子心想:我聽說具有三十二相的人,在家必定作轉輪聖王,出家必定成佛,我應先留在城裏供養禮拜燃燈如來,求於未來能夠成佛,然後再報師恩。
他又想:我應該用什麼來供佛呢?諸佛世尊不貪求財物供養,最讚嘆以法供養,可我還沒得法,就買上妙的好花供佛吧!雲童子問了很多花店都已不賣花,國王早已包下所有花店的花拿來供佛,嚴令不許再賣給其他人!
童子私下四處尋求,碰到一個婢女名叫賢者,她偷偷地藏了七支優缽羅花在瓶中,童子發現後很高興要拿五百金錢跟她買花。女子說:這七支花是花店老闆女兒收了我五百錢,偷偷把花拿出來,我自己也正要拿去供養燃燈如來呢,所以不能讓給你!
雲童子說:我拿五百錢買你五支優缽羅花,兩支你留着。女子問童子買花做什麼用?童子回答:如來出世難見難逢,我想買花供佛,以求未來成就無上佛果。女子說:我看您愛法精進,身心勇猛,將來一定可以成就佛果!若答應讓我生生世世做你妻子,你成佛時度我出家學道得阿羅漢果,我就給你這五支花,否則不給
童子說:我所學的毗陀論中說,若人想求無上正等正覺,行菩薩道時應憐愍救濟一切眾生。如果有人來求索,我會將財物、妻兒、乃至自己的身命都佈施出去,如果因為你的愛戀,障礙我佈施之心,你的罪業就大了,如果你發願將來決不障礙我所做一切佈施,我就答應你做我妻子!女子收下五百錢給了他五支花,說到:其餘兩支我送給你,願我生生世世都和你在一起!
這天燃燈佛來到了蓮花城,童子遙望佛慢慢地走近,佛身端正悅人、清凈光明,諸根寂靜,並有無量天人圍繞,散下種種香花作供養。國王與大眾出城迎接燃燈佛,天龍八部散下的香花沒有一支落在地上,都停在佛頂上的虛空中化成大寶蓋。
童子看到燃燈如來,生起信敬心和殷重心,將七支優缽羅花散於佛上,發願說:願我來世作佛時和燃燈佛陀一樣!童子所散之花停留在在佛頂上化為華蓋,佛走華蓋走,佛停華蓋停,童子看到這樣的神通德力,加倍生起了信敬之心!
這時很多人都把最妙好的衣裳鋪滿地上,來供養燃燈佛。童子身上只有一件鹿皮,就把它鋪在了地上,眾人嫌鹿皮太次就辱罵他,並把鹿皮扔到遠處。童子心想:燃燈如來啊,請您慈悲我、憐愍我吧!佛即知其心念。
這時燃燈佛以神通力,變現出一片稀泥地,眾人紛紛躲避開了。童子心想:佛陀無上尊貴,怎能走在泥水中弄髒了佛腳呢?我要用我的身體在泥水上做橋樑,讓世尊從我的身上走過!
於是童子鋪開鹿皮,把頭髮散下來面朝下伏在地上,為佛作橋。當燃燈佛踏上童子的頭髮時,童子發願:願我未來世作佛時,具足燃燈如來同樣的威德、勢力,作天人之師!並願我今盡此身命,若然燈佛不與我授記,我就不從這泥水中起來。這時,大地六種震動。
燃燈佛知童子心念,即安詳地從童子身上走過,並對比丘們說:你們不能象我一樣從此人的頭髮和身體上踏過,只有如來可以,因為這是菩薩的身體和頭髮!
這時燃燈佛對童子說:善哉善哉,年經人,你為利益安樂眾生,發起大海般廣大的誓願,和大精進勇猛之心。所以你今天能夠以身體擔負如來。你將來為求無上佛果不得吝惜身命,何況其他財物?你所作的佈施,不能求來世的人天福報,只能求出世的無上菩提。不得生起貪心;不得奪取別人的錢財;要嚴持禁戒不犯;
不應執着外相;不能自贊毀他;你要忍辱,如果有人打你罵你殺害你,乃至一節一節地割你的身體,你都不能起嗔恨心,應當忍辱生慈悲心;不得殺生;
不得奪取他人財物身命,對自己經營謀求的東西也應當知足;不得親近他人妻,對自己的妻子也不能貪心;要遠離妄語說誠實語;不得離間他人,要說和合語;不得惡口罵人,要說柔軟語;不得綺語要說於人有益的話;
要有正知正見,遠離一切邪執外道。年輕人,你如果能做到這些,所求必能如願。你應當哀愍一切眾生猶如親子,調伏心口直心行道,應當供養有德之人,不得懈怠、放逸,應當常修禪定正受,觀人無我法無我。年輕人,你如果能做到以上這些,就大聲說「我能!」。
童子即對佛說:「世尊,我能!」燃燈佛知道童子心之所念,即時微笑。
這時,一個侍者比丘起座問佛:如來何故微笑?燃燈佛說:你看這個年輕人以七支花供養我,又伏身披髮於泥上作橋讓我踏過,以此因緣他過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十號具足,如我無異!
童子聽到燃燈佛為自己授記,頓時身心輕便,騰於虛空,喜悅無量,以清凈心向佛合十作禮。
燃燈佛對童子說:年輕人,你看東方世界。童子即見東方恆河沙等剎土諸佛,皆悉為其授記成佛,又見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世界諸佛也是同樣在為童子授記。
童子從空中下來,頂禮燃燈世尊佛足,說:請世尊准許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說現在正是時候,即為童子剃除鬚髮,無量諸天都爭相取童子的頭髮去供養。
講完這段宿世因緣後,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說:我自成佛以來,親見所有供養諸佛的眾生無一不得到了安樂!我往世煩惱具足貪嗔痴三毒未盡,無量百千億眾生也都因取我頭髮作供養而得解脫,何況現在我已成佛,若有眾生於我作諸功德必得解脫,所以一切眾生,都應當發心供養如來!
我從那以後,在煩惱中行菩薩道,不舍精進勇猛之心,常行佈施常作功德,我以修種種善業的緣故,於無量百千世中,得作梵王、帝釋、轉輪聖王,今得作佛轉無上妙法輪。由於我的福德智慧力,現今一切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沙門比丘,智慧之人,皆信受我語依教奉行。我所說的皆是諦實之語,我依燃燈佛為我授記時的教示,依之修行,今得無上正等正覺。
 

燃燈佛Dīpaṃkara),意為「錠光」,出生時周圍一切光明故得名,佛教中縱三世佛之過去佛,為釋迦牟尼佛之前的,地位極尊,而來世佛則為「彌勒佛」。因燃燈佛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稱為燃燈佛,又名定光如來錠光佛普光佛,或加古字作燃燈古佛等。


唐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吳道之 送子天王圖
《送子天王圖》,又名《天王送子圖》、《釋迦降生圖》,是吳道子根據佛典《瑞應本起經》所畫。 全圖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段:描繪一位王者氣度的天神端坐中間,兩旁是手執筋板的文臣、捧著硯臺的仙女,以及仗劍圍蛇的武將力士面對一條由二神降伏的巨龍。 第二段:畫的是一個踞坐在石頭之上的四臂披髮尊神,身後烈焰騰騰。 神像形貌詭異,頗具氣勢,左右兩邊是手捧瓶爐法器的天女神人。 第三段:即《釋迎牟尼降生圖》,內容是印度淨飯王的兒子出生的故事。 從畫面上,可以看到釋迎牟尼降生時,他的父親抱著他到寺廟朝謁見自在天神的情景。
此圖寫異域故事,而畫中的人、鬼、神、獸等卻完全加以中國化、道教化,當是佛教與中國本土變化至唐日趨融合之勢所致。 此圖意象繁富,以釋迦降生為中心,天地諸界情狀歷歷在目,技藝高超,想像奇特,令人神馳目眩。 而吳道子所畫佛像的衣褶,飄舉飛動,後人稱為「吳帶當風」。 其畫喜用焦墨鉤線,然後略施淡彩于墨痕中,意態叢生,又稱「吳裝」。 送子天王图_百度百科 http://bit.ly/301xiD1   

http://sj.lonfart.com/uploads/image/20181214/1544757968.jpg


唐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長卷高清賞析
2018/04/25 來源:沃德利成書畫院
(傳)唐·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送子天王圖》又名《釋迦降生圖》,乃吳道子根據佛典《瑞應本起經》繪畫,此幅應為宋人摹本。畫面描繪了佛教始祖釋迦牟尼降生以後,其父親凈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悉達太子)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廟,諸神向他禮拜的故事。
《送子天王圖》全卷
《天王送子圖》 紙本手卷 縱35.5厘米,橫338.1厘米 現藏日本國大阪市立美術館
吳道子(約686-760前後),唐代畫家。他首創「蓴菜描」,往往墨骨數筆,便橫絕千里,筆跡利落,筆勢雄壯,所寫衣褶,有飄舉之勢,人稱「吳帶當風」。作畫賦色簡淡,「其敷彩於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縑素,世謂之吳裝」,形成了特殊的繪畫樣式,人稱「吳家樣」、「吳裝」。吳道子先以墨骨為主繪製人物大致輪廓,然後以淡敷色的畫法略作點綴,成為中國人物畫、肖像畫的基本方式,其繪畫樣式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吳道子早在唐代就被推崇為「畫聖」,年未弱冠即窮丹青之妙,道釋人物畫尤為擅長,據載曾於長安、洛陽兩地寺觀中繪製壁畫多達300餘堵,捲軸畫亦不少,所作道釋人物畫奇蹤怪狀,無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獄變相》聞名於時。《宣和畫譜》著錄宮廷收藏了他的92件作品。由於壁畫不易保存,吳道子的繪畫在宋代就已經非常罕見了,北宋末期米芾說,「偽吳生見三百本,余白首止見四軸,直筆也」,記載了他所見的吳道子所作的4件作品。目前存在的《送子天王圖》、《寶積賓伽羅佛像》、《道子墨寶》,並非吳道子真跡,應為宋人依據吳道子作品繪製的摹本,從中可見吳道子繪畫的基本概況。在這些傳世摹本中,《送子天王圖》是最能體現吳道子畫風的經典之作,已經散佚海外,為日本大坂市立美術館所收藏。
明代張丑在《清河書畫舫》中說:「吳道子《送子天王圖》,紙本,水墨真跡,是韓氏(存良)名畫第一,亦天下名畫第一。」又據茅錐《南陽名畫表》:「宋高宗乾卦紹興小璽,賈似道字長印,曹仲玄、李伯時、王謙等跋,是吳真跡」,亦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傳世名作,其摹制年代當不下於北宋中期,或是北宋初期的摹本。
根據李公麟《送子天王圖》題跋,此圖應繪《瑞應本取經》中釋迦牟尼降生故事,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和其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抱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廟天神,諸神向釋迦牟尼禮拜的故事。
《送子天王圖》按照故事情節可分3段,前段描寫送子之神及其所乘瑞獸與天王及侍從天女等。有兩位天神力士正試圖拖住奔馳的瑞獸,氣氛緊張而愉快。天王神態威嚴,雙手按膝,密切注視眼前的瑞獸,好似完成某一重大決斷而呈現出較為輕鬆的沉思情形。天王左右則有文武侍衛環拱侍立,或圍蛇,或仗劍,或執筆書寫。前面一武臣緊張注視,手握劍柄以防不測,文臣端然肅立,手執毛筆、笏板,正預備書寫,面色凝重。天王身後天女則神態安詳,或磨墨,或手持器物,恭敬肅立於身後。此處天王和瑞獸之間的緊張關係成為前段畫面的中心,天王的嚴肅凝視與瑞獸的咆哮欲行形成強烈的對立,緊張的氛圍大有一觸即發之勢,扣人心弦。
中間一段則作如來護法神大自在天端坐石上情形。大自在天作四臂披髮形象,踞坐石上,背後烈焰騰騰,火焰中現出虎、象、獅、龍、鳥頭,形貌詭怪,左右作有捧花瓶、香爐法器的天女和執帚天神。
畫幅後一段繪凈飯王抱持嬰兒正穩步前行中,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拱手相隨,後面一侍者肩扇在後。無能勝明王作跪伏禮拜狀,來迎接釋迦牟尼佛的到來。無能勝明王一見佛祖便低眉跪拜,襯托出新生嬰兒的無限尊貴。此圖雖然寫異域佛經故事,但畫中的人、鬼、神、獸形象則完全中國化了,以中國帝後、文武臣僚和仕女形象來塑造天王、天女、侍衛,當是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日趨融合的結果。
吳道子繼承了六朝張僧繇的疏體畫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注重線條的表現力, 「行筆磊落,揮霍如蓴菜條,圓間折算,方圓凹凸」。張彥遠對其繪畫作品作了全面的評述,認為他的繪畫作品無論就用筆還是造型能力,都具有他人難以企及的造詣。《送子天王圖》反映了吳道子的基本畫風,筆墨的疏落簡率,人物形象的刻畫塑造,都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唐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長卷高清賞析 - 壹讀 http://bit.ly/300MXm4
---------------------------------
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賞析
2015-04-06 由 企業觀察網 發表于文化
《送子天王圖》圖又名《釋迦降生圖》,乃吳道子根據佛典《瑞應本起經》繪畫。現藏日本國大阪市立美術館。遺存的是宋人李公麟的臨摹本。這幅畫的內容是描寫佛教始祖釋迦牟尼降生以後,他的父親凈飯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悉達太子)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廟,諸神向他禮拜的故事。
圖分二段,前段有兩位騎着瑞獸之神奔馳而來,天王雙手按膝,神態威嚴。隨臣侍女態度安祥,武將則欲撥劍以防不測。人物雖多,表情名異,一張一弛,很有節奏起伏。後段凈飯王抱着初生的釋迦,從姿勢看,凈飯王是小心翼翼的。王后緊跟其後,一神驚慌拜迎,人物身份、心理、形態刻畫入微,很好地反映了人物之間的衝突和矛盾。圖中繪人物、鬼神、瑞獸二十多個,人物則天王威嚴,大臣端莊,夫人慈祥,侍女卑恭,鬼神張牙舞爪,瑞獸靈活飛動,極富想像力而又畫得極富神韻。獨特的「吳家樣」線描,粗細頓挫,隨心流轉,無論是表現人物的衣紋、鬼神的猙獰,還是描繪閃爍的火光,都表現得生動貼切,遊刃有餘。
作為一幅佛誕名畫,可以從中看到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經漢末而至盛唐,漸漸與中國文化融合:畫中的人物已經本土化,不再是眼眶深凹、臉色黝黑,如達摩樣,而完全是漢人模樣。
作為一幅中國畫,又昭示着線描的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由「鐵線」衍生出「蘭葉線」,從此中國畫的線描技法大備,無怪乎蘇東坡語:「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送子天王圖》反映了吳道子的基本畫風。吳道子打破了長期以來沿襲的顧(愷之)陸(探微)「緊勁聯綿,如春蠶吐絲」那種遊絲描法,因為遊絲描的線條圓潤挺健,但如鐵線一般而無變化。吳道子開創蘭葉描,「行筆磊落,揮霍如蓴萊條,圓間折算,方圓凹凸」。他用筆起伏變化,狀勢雄峻而疏放,表現了內在的精神力量。同時,他敷色比較簡淡,甚至不着色。他在創作的時候,處於一種高度興奮與緊張狀態,很有點表現主義的味道。這些,似乎都透出了後來疏筆水墨畫的先聲。
該圖是全畫中最精彩的兩部分,第一幅圖為原畫第一段,描寫天王召見送子之神。天王端坐中間,莊嚴肅穆;第二圖為原畫的最後一段,表現凈飯王抱子謁神,摩耶夫人及其侍從緊隨其後,迎面則是倉皇跪迎的天神。
------------------------
吳道子(約686-760前後),唐代畫家。 他首創「蓴菜描」,往往墨骨數筆,便橫絕千里,筆跡俐落,筆勢雄壯,所寫衣褶,有飄舉之勢,人稱「吳帶當風」。 作畫賦色簡淡,「其敷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縑素,世謂之吳裝」,形成了特殊的繪畫樣式,人稱「吳家樣」、「吳裝」。 吳道子先以墨骨為主繪製人物大致輪廓,然後以淡敷色的畫法略作點綴,成為中國人物畫、肖像畫的基本方式,其繪畫樣式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吳道子早在唐代就被推崇為「畫聖」,年未弱冠即窮丹青之妙,道釋人物畫尤為擅長,據載曾于長安、洛陽兩地寺觀中繪製壁畫多達300余堵,卷軸畫亦不少,所作道釋人物畫奇蹤怪狀,無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獄變相》聞名于時。 《宣和畫譜》著錄宮廷收藏了他的92件作品。 由於壁畫不易保存,吳道子的繪畫在宋代就已經非常罕見了,北宋末期米芾說,「偽吳生見三百本,余白首止見四軸,直筆也」,記載了他所見的吳道子所作的4件作品。 目前存在的《送子天王圖》、《寶積賓伽羅佛像》、《道子墨寶》,並非吳道子真跡,應為宋人依據吳道子作品繪製的摹本,從中可見吳道子繪畫的基本概況。 在這些傳世摹本中,《送子天王圖》是最能體現吳道子畫風的經典之作,已經散佚海外,為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所收藏。
明代張醜在《清河書畫舫》中說:「吳道子《送子天王圖》,紙本,水墨真跡,是韓氏(存良)名畫第一,亦天下名畫第一。 」又據茅錐《南陽名畫表》:「宋高宗乾卦紹興小璽,賈似道字長印,曹仲玄、李伯時、王謙等跋,是吳真跡」,亦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傳世名作,其摹制年代當不下於北宋中期,或是北宋初期的摹本。
根據李公麟《送子天王圖》題跋,此圖應繪《瑞應本取經》中釋迦牟尼降生故事,釋迦牟尼的父親淨飯王和其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抱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廟天神,諸神向釋迦牟尼禮拜的故事。
mszb2015072500056v01b003
唐 吴道子(传)(宋摹本) 送子天王图(局部) 纸本白描 35.5×338.1cm 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藏
《送子天王圖》按照故事情節可分3段,前段描寫送子之神及其所乘瑞獸與天王及侍從天女等。 有兩位天神力士正試圖拖住賓士的瑞獸,氣氛緊張而愉快。 天王神態威嚴,雙手按膝,密切注視眼前的瑞獸,好似完成某一重大決斷而呈現出較為輕鬆的沉思情形。 天王左右則有文武侍衛環拱侍立,或圍蛇,或仗劍,或執筆書寫。 前面一武臣緊張注視,手握劍柄以防不測,文臣端然肅立,手執毛筆、笏板,正預備書寫,面色凝重。 天王身後天女則神態安詳,或磨墨,或手持器物,恭敬肅立于身後。 此處天王和瑞獸之間的緊張關係成為前段畫面的中心,天王的嚴肅凝視與瑞獸的咆哮欲行形成強烈的對立,緊張的氛圍大有一觸即發之勢,扣人心弦。
中間一段則作如來護法神大自在天端坐石上情形。 大自在天作四臂披髮形象,踞坐石上,背後烈焰騰騰,火焰中現出虎、象、獅、龍、鳥頭,形貌詭怪,左右作有捧花瓶、香爐法器的天女和執帚天神。
畫幅後一段繪淨飯王抱持嬰兒正穩步前行中,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拱手相隨,後面一侍者肩扇在後。 無能勝明王作跪伏禮拜狀,來迎接釋迦牟尼佛的到來。 無能勝明王一見佛祖便低眉跪拜,襯托出新生嬰兒的無限尊貴。 此圖雖然寫異域佛經故事,但畫中的人、鬼、神、獸形象則完全中國化了,以中國帝后、文武臣僚和仕女形象來塑造天王、天女、侍衛,當是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日趨融合的結果。
吳道子繼承了六朝張僧繇的疏體畫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注重線條的表現力, 「行筆磊落,揮霍如蓴菜條,圓間折算,方圓凹凸」。 張彥遠對其繪畫作品作了全面的評述,認為他的繪畫作品無論就用筆還是造型能力,都具有他人難以企及的造詣。 《送子天王圖》反映了吳道子的基本畫風,筆墨的疏落簡率,人物形象的刻畫塑造,都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
摘要:唐吳道子(傳)(宋摹本)送子天王圖(局部)紙本白描35.5×338.1cm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吳道子(約686-760前後),唐代畫家。 他首創「蓴菜描」,往往墨骨數筆,便橫絕千里,筆跡俐落,筆勢雄壯,所寫衣褶,有飄舉之勢,人稱「吳帶當風&rdqu...
唐 吴道子(传)(宋摹本) 送子天王图(局部) 纸本白描 35.5×338.1cm 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藏
唐 吳道子(傳)(宋摹本) 送子天王圖(局部) 紙本白描 35.5×338.1cm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吳道子(約686-760前後),唐代畫家。 他首創「蓴菜描」,往往墨骨數筆,便橫絕千里,筆跡俐落,筆勢雄壯,所寫衣褶,有飄舉之勢,人稱「吳帶當風」。 作畫賦色簡淡,「其敷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縑素,世謂之吳裝」,形成了特殊的繪畫樣式,人稱「吳家樣」、「吳裝」。 吳道子先以墨骨為主繪製人物大致輪廓,然後以淡敷色的畫法略作點綴,成為中國人物畫、肖像畫的基本方式,其繪畫樣式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吳道子早在唐代就被推崇為「畫聖」,年未弱冠即窮丹青之妙,道釋人物畫尤為擅長,據載曾于長安、洛陽兩地寺觀中繪製壁畫多達300余堵,卷軸畫亦不少,所作道釋人物畫奇蹤怪狀,無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獄變相》聞名于時。 《宣和畫譜》著錄宮廷收藏了他的92件作品。 由於壁畫不易保存,吳道子的繪畫在宋代就已經非常罕見了,北宋末期米芾說,「偽吳生見三百本,余白首止見四軸,直筆也」,記載了他所見的吳道子所作的4件作品。 目前存在的《送子天王圖》、《寶積賓伽羅佛像》、《道子墨寶》,並非吳道子真跡,應為宋人依據吳道子作品繪製的摹本,從中可見吳道子繪畫的基本概況。 在這些傳世摹本中,《送子天王圖》是最能體現吳道子畫風的經典之作,已經散佚海外,為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所收藏。
明代張醜在《清河書畫舫》中說:「吳道子《送子天王圖》,紙本,水墨真跡,是韓氏(存良)名畫第一,亦天下名畫第一。 」又據茅錐《南陽名畫表》:「宋高宗乾卦紹興小璽,賈似道字長印,曹仲玄、李伯時、王謙等跋,是吳真跡」,亦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傳世名作,其摹制年代當不下於北宋中期,或是北宋初期的摹本。
根據李公麟《送子天王圖》題跋,此圖應繪《瑞應本取經》中釋迦牟尼降生故事,釋迦牟尼的父親淨飯王和其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抱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廟天神,諸神向釋迦牟尼禮拜的故事。
《送子天王圖》按照故事情節可分3段,前段描寫送子之神及其所乘瑞獸與天王及侍從天女等。 有兩位天神力士正試圖拖住賓士的瑞獸,氣氛緊張而愉快。 天王神態威嚴,雙手按膝,密切注視眼前的瑞獸,好似完成某一重大決斷而呈現出較為輕鬆的沉思情形。 天王左右則有文武侍衛環拱侍立,或圍蛇,或仗劍,或執筆書寫。 前面一武臣緊張注視,手握劍柄以防不測,文臣端然肅立,手執毛筆、笏板,正預備書寫,面色凝重。 天王身後天女則神態安詳,或磨墨,或手持器物,恭敬肅立于身後。 此處天王和瑞獸之間的緊張關係成為前段畫面的中心,天王的嚴肅凝視與瑞獸的咆哮欲行形成強烈的對立,緊張的氛圍大有一觸即發之勢,扣人心弦。
中間一段則作如來護法神大自在天端坐石上情形。 大自在天作四臂披髮形象,踞坐石上,背後烈焰騰騰,火焰中現出虎、象、獅、龍、鳥頭,形貌詭怪,左右作有捧花瓶、香爐法器的天女和執帚天神。
畫幅後一段繪淨飯王抱持嬰兒正穩步前行中,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拱手相隨,後面一侍者肩扇在後。 無能勝明王作跪伏禮拜狀,來迎接釋迦牟尼佛的到來。 無能勝明王一見佛祖便低眉跪拜,襯托出新生嬰兒的無限尊貴。 此圖雖然寫異域佛經故事,但畫中的人、鬼、神、獸形象則完全中國化了,以中國帝后、文武臣僚和仕女形象來塑造天王、天女、侍衛,當是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日趨融合的結果。
吳道子繼承了六朝張僧繇的疏體畫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注重線條的表現力, 「行筆磊落,揮霍如蓴菜條,圓間折算,方圓凹凸」。 張彥遠對其繪畫作品作了全面的評述,認為他的繪畫作品無論就用筆還是造型能力,都具有他人難以企及的造詣。 《送子天王圖》反映了吳道子的基本畫風,筆墨的疏落簡率,人物形象的刻畫塑造,都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賞析
2017-12-19 由 巫狐 發表
唐吳道子絹本白描(宋人摹本) 35.7x338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送子天王圖》圖又名《釋迦降生圖》,乃吳道子根據佛典《瑞應本起經》繪畫。現藏日本國大阪市立美術館。
圖分二段,前段有兩位騎着瑞獸之神奔馳而來,天王雙手按膝,神態威嚴。隨臣侍女態度安祥,武將則欲撥劍以防不測。人物雖多,表情名異,一張一弛,很有節奏起伏。後段凈飯王抱着初生的釋迦,從姿勢看,凈飯王是小心翼翼的。王后緊跟其後,一神驚慌拜迎,人物身份、心理、形態刻畫入微,很好地反映了人物之間的衝突和矛盾。圖中繪人物、鬼神、瑞獸二十多個,人物則天王威嚴,大臣端莊,夫人慈祥,侍女卑恭,鬼神張牙舞爪,瑞獸靈活飛動,極富想像力而又畫得極富神韻。獨特的「吳家樣」線描,粗細頓挫,隨心流轉,無論是表現人物的衣紋、鬼神的猙獰,還是描繪閃爍的火光,都表現得生動貼切,遊刃有餘。
  作為一幅佛誕名畫,可以從中看到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經漢末而至盛唐,漸漸與中國文化融合:畫中的人物已經本土化,不再是眼眶深凹、臉色黝黑,如達摩樣,而完全是漢人模樣。
  作為一幅中國畫,又昭示着線描的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由「鐵線」衍生出「蘭葉線」,從此中國畫的線描技法大備,無怪乎蘇東坡語:「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送子天王圖》反映了吳道子的基本畫風。吳道子打破了長期以來沿襲的顧(愷之)陸(探微)「緊勁聯綿,如春蠶吐絲」那種遊絲描法,因為遊絲描的線條圓潤挺健,但如鐵線一般而無變化。吳道子開創蘭葉描,「行筆磊落,揮霍如蓴萊條,圓間折算,方圓凹凸」。他用筆起伏變化,狀勢雄峻而疏放,表現了內在的精神力量。同時,他敷色比較簡淡,甚至不着色。他在創作的時候,處於一種高度興奮與緊張狀態,很有點表現主義的味道。這些,似乎都透出了後來疏筆水墨畫的先聲。
  該圖是全畫中最精彩的兩部分,第一幅圖為原畫第一段,描寫天王召見送子之神。天王端坐中間,莊嚴肅穆;第二圖為原畫的最後一段,表現凈飯王抱子謁神,摩耶夫人及其侍從緊隨其後,迎面則是倉皇跪迎的天神。
  吳道子,唐代畫家。生卒年不詳,約生於唐高宗時代,活動於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陽翟(今河南禹縣)人。據傳他初從張旭、賀知章學書法,後改學畫。曾任兗州瑕丘縣尉,因畫名召入宮廷,改名道玄,授內教博士,官至寧王友。
  吳道子是畫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被尊為「畫聖」,民間畫工則奉為「祖師」。他擅長人物畫,主要畫宗教題材壁畫,據載有三百幅之多。他畫衣紋自有一套,服飾如當風飄舞、富有動感,被譽為「吳帶當風」。蘇軾對吳道子有極高的評價,他說「畫重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道子畫人物,如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各相柔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遊刃餘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蘇東坡集》『書吳道子畫後』)蘇髯對吳道子可謂推崇備至了。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吳道子畫「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從某個角度來說,確實是如此。吳道子所畫的人物頗有特色,與晉人顧愷之、陸探微不同,以疏體而勝顧、陸的密體,筆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一變東晉顧愷之以來那種粗細一律的「鐵線描」,突破南北朝「曹衣出水」的藝術形式,筆勢圓轉,衣服飄舉,盈盈若舞,形成「吳帶當風」的藝術風格,風行於時。吳道子善於把握住傳神的法則,注意形象塑造的整體性。
《送子天王圖》摹本
附 佛教繪畫
白描 佛說法圖
燃燈佛授記釋迦宋 佚名 絹本設色縱26.2厘米橫38.2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燃燈佛授記釋迦 - Google 搜尋 http://bit.ly/301yTb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