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讀過「牛津字典」,卻可能不知道在字典的籌備過程當中,竟有一位遭到終身監禁的瘋狂天才醫生加入編纂行列!一部改編真人真事、揭露英國政府封鎖上百年機密檔案的電影「牛津解密」(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即將在4月19日於台灣震撼上映。本片由影壇傳奇巨星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自製自演,他甚至耗費20年時間籌備,才終於將他心目中的夢幻題材搬上大銀幕。他更找來當今影壇唯一的「大滿貫影帝」西恩潘(Sean Penn)同台飆戲,兩人首度合作就展現深刻且精采的演出,勢必讓本片在影史留下撼動人心的一頁。此外,本片預告公開以後,也引發網友高度關注,就連兩人在片中的「大鬍子造型」都成為討論焦點,甚至有網友幽默表示:「原來大鬍子是天才的標準配備!」
英文單字之多,恐怕位居全球各種語言之冠。在缺乏電腦的維多利亞時代,編纂「牛津字典」是一項難以想像的浩大工程。因此,這部字典不但集結數千位義工投入、耗費70年時間編纂,其中更搜羅414825條解釋。經過計算,如果將全書所有的字串相連,長度甚至可以繞地球上百圈!而字典的背後,更隱藏一段現代文學史上,最神祕、詭奇、悲慘的軼事。這段傳奇的編纂秘辛,還被深鎖在大英帝國的官方機密檔案當中,並封存超過百年之久。直到「瘋子‧教授‧大字典」(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 A Tale Of Murder, Insanity, And The Making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這本書出版,才得以公諸於世。
奧斯卡得主梅爾吉勃遜在讀完該書之後,就對這兩個瘋狂天才的真實故事深深著迷,從此成為梅爾吉勃遜心中一直想要拍攝的夢幻題材。於是,他在1999年買下這本長銷經典的翻拍版權,並花費20年時間籌備,才終於將這個傳奇故事搬上大銀幕。他不僅擔任本片製片,更親自飾演編纂字典的天才教授。此外,他還找來「大滿貫影帝」西恩潘飾演被終身監禁的瘋狂殺人醫生,兩人透過一場又一場震撼人心的對手戲,共同揭開一段改變人類歷史的深刻友誼。
有趣的是,「牛津解密」預告甫在網路公開,就引發網友高度關注。不少網友驚呼:「兩位傳奇巨星終於同台了!」更有人表示:「有西恩潘就必看!」就連兩位男主角的「大鬍子造型」也意外成為焦點,甚至引來網友幽默表示:「原來大鬍子是天才的標準配備!」「鬍子才是本體吧!」 「我好需要大鬍子!」、「誰能分我一點鬍子!」一系列創意十足的聯想,意外在網上掀起熱議,也讓人見識到兩位傳奇巨星的超高人氣! 梅爾、西恩兩大巨星合作 解密牛津檔案 | 電影 | 噓!星聞 http://bit.ly/2IThtsJ
牛津英文字典(英文: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係全世界最大規模嘅英文字典,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響1888年第一次出。
《牛津英語字典》的編輯,以當時的人力科技水平,完成字典的編撰要一個世紀才能完成
電影簡介:
《牛津解密/教授與瘋子/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影片故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詹姆斯·默裡博士(梅爾·吉布森飾演)領導下的編委會要進行新版本的《牛津英語字典》的編輯,以當時的人力科技水平,完成字典的編撰要一個世紀才能完成,詹姆斯·默裡博士開創性的采用了全民參與的方式,讓全英使用英語的人一起為字典收集詞條定義,並通過寄信的方式發送給編撰組。
在收集定義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一個叫W.C.邁納(西恩·潘飾演)的醫生獨自貢獻了一萬多條引語,這是一個專業語言學者都很難完成的工作量。當編委會決定向他致敬時,一個驚人的事實曝光了:原來邁納醫生,是美國內戰時期部隊的一個軍醫,因為患有精神分裂症而犯殺人罪,被禁閉在精神病院,是一個被認為是瘋子的人。
一位教授、一個瘋子,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英語大詞典就這樣在兩個迥然不同的人手中誕生。
牛津解密 | Movieffm電影線上看 http://www.movieffm.net/?p=6332
邁納醫生(Dr. W. C. Minor)是詞典編輯初期最熱心的貢獻者之一,他當時因為殺人而被關在瘋人院,他與墨里的一段交往被寫成暢銷書《教授與瘋子》(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 A Tale of Murder, Insanity, and the Making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
牛津英語詞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IRJuAZ
《牛津英語詞典》(英語: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ED)是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20卷詞典,被視為最全面和權威的英語詞典。不少對英語詞彙的學術研究都以牛津詞典作為切入點。而詞典對詞彙拼法的要求,影響了不同地區的書面英語。
牛津英語詞典書面版
LEXX語言編寫的牛津英語詞典數位版
截至2005年11月30日,該詞典收錄了301,100主詞彙,字母數目達3億5千萬個。詞典亦收錄了157,000個以粗體印刷的組合和變形,以及169,000個以粗斜體印刷的短語和組合,令詞典收錄的詞彙達到616,500個。另外,詞典共列出137,000條讀音、249,300個詞源、577,000個互相參照和2,412,400句例子。牛津詞典旨在收錄所有已知詞彙的用法,以及詞彙在不同地區之英語的變化(請參看1933版詞典的前言)。第一版前後花了71年編寫,其中22年是準備工作(1857年至1879年)。在實際編輯的49年間(1879年至1928年),共用了4個主編,每名主編約有6個助手,還有在英美登報招募的約1,300個義工提供引句。
起源
詞典並非由牛津大學發起編寫。19世紀50年代,語言學會(Philological Society)的會員有感於當時英文詞典之不足,於是發起編寫詞典的計劃。1857年6月,他們成立「未被收錄詞彙委員會」(Unregistered Words Committee),旨在列出並未被當時詞典收錄的詞彙,後來研究範圍更擴展到針對當時詞典的缺點。委員會成員理察·切尼維克斯·特倫奇(Richard Chenevix Trench)認為一本全新而全面的詞典是必須的,更建議讀者把例句寄給編者。及至1858年,該學會基本上同意編寫新的詞典,並名為《按歷史原則編訂的新英語辭典》(A New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牛津英語詞典》不收錄NBA、CPI、CEO、GDP、GPS之類的字母詞。
首批編者
特倫奇在計劃初期扮演重要角色,但他的教會工作繁重,他難以兼顧需時動輒十年的詞典編纂工作,遂最後退出,由赫伯特·柯爾律治(Herbert Coleridge)接替並成為詞典的首位編者。赫伯特是詩人柯爾律治的孫子,博聞強記,在牛津大學同時取得數學與古典語言的一級榮譽學位,以律師為業,但主要將精力用於語言研究。
1860年5月12日,赫伯特公布他的計劃詳情,編纂工作全面展開。他的家成為編寫詞典的辦公室。他特別訂製設有54格的木箱,著手把10萬條引文分類。1861年4月,詞典部分初稿出版;同月,赫伯特因肺結核病逝,享年僅31歲。
接手編纂詞典工作的是弗雷德里克·詹姆斯·弗尼瓦爾。他是早期英語文獻的專家,對編纂工作充滿熱誠,但缺乏長期投入的耐性。起初他邀請了很多助手,收集了大量讀者提供的引文和其他物資。隨著熱情漸退,詞典編寫計劃陷入膠著狀態;弗尼瓦爾與助手失去聯絡,助手則以為計劃胎死腹中。不少給助手拿去的引文沒有退回,後來在托斯卡納竟發現整套為H字開頭詞彙而收集的引文,其他則可能已當柴燒掉。
弗尼瓦爾找過亨利·斯維特、尼科爾(Henry Nicol),希望他們接手編纂工作,但均被拒絕(前者是以粗魯聞名的語音學家,蕭伯納的名劇《窈窕淑女》中的教授,即以他為原型)。到1876年,在語言學會的一次會議上,出身寒微、靠自學成才的詹姆斯·穆雷表示願意接手這項工作。
與此同時,學會與出版社接洽,希望出版這部厚重的詞典。他們曾接觸劍橋大學出版社和牛津大學出版社,卻不得要領。到1879年,經過兩年的商議,牛津大學出版社同意出版,還同意向墨里付薪編纂詞典。他們計劃用10年時間完成。
墨里能夠駕馭如此規模龐大的計劃,令編纂工作重上軌道。由於他有很多小孩,他的家不適合作辦公室,於是在他家旁建了一幢鐵造小屋為繕寫室,內置一個有1092格的木箱和大量書架,他把小屋命名為「藏經樓」(Scriptorium)。
墨里重新整理由弗尼瓦爾之前收集的引文,但他發現提供引文的讀者只著重罕見和有趣的字,忽略了常用字。於是他在報章、書店、圖書館宣傳,呼籲讀者除了注意罕見、過時、古怪的字,也希望他們提供常用字的引文。墨里同時邀請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語言學者馬奇(Francis March)收集北美讀者的引文。不久,每天1,000條引文送到「藏經樓」,到1882年,數目累計350萬條。
1884年2月1日,赫伯特的詞典試樣公布後的23年,詞典的雛形終於出現,樣版頁面正式出版。該初版詞典的書名為《基於由語言學會所收集的材料、以歷史原則編訂的新英語詞典》(A New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Founded Mainly on the Materials Collected by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全書352頁,收錄了由A至Ant的字,英國售價12先令6便士、美國售3.25美元。銷量並不理想,僅印行4000本。
牛津大學出版社明白,若沿用舊方法編寫,詞典出版將會遙遙無期。於是出版社承諾提供額外援助,但墨里要接受兩個條件。第一,他要搬進牛津市進行編寫工作,他於1885年照做。第二,如果他未能依時完成工作,他必須聘請一個不受他監督的資深編者,負責詞典不同部分的工作。墨里對第二個要求不以為然,他想獨自完成工作,又認為當他熟習編寫後進度便會加快。但事實並非如此,最終牛津大學出版社的蓋爾(Philip Lyttelton Gell)決定擢升墨里的副手布拉德利(Henry Bradley),他於1888年與墨里分頭編寫詞典。布拉德利的工作間設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到1896年他也搬進牛津。
本著商業精神,蓋爾不斷向兩名編者施壓,意圖減少支出,計劃差點因此而被逼中止。但當報紙將情況報道出來之後,輿論支持兩名編者,更令蓋爾被解僱,牛津大學亦全力支持編寫工作。
可惜,兩名編者在詞典正式面世前就過世。墨里於1915年逝世,他生前一直負責編寫A至D、H至K、O至P和T開頭的字,佔詞典近半篇幅。布拉德利則於1923年過世,他負責E至G、L至M、S至Sh、St和W至We的字。由於早已有兩位副手被擢升為編者,各自負責詞典的不同部分,故詞典編寫的工作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克雷吉(William Craigie)於1901年開始編寫N、Q至R、Si至Sq、U至V及Wo至Wy的字,而奧尼恩斯(Charles Talbut Onions)則於1914年開始負責餘下的Su至Sz、Wh至Wo和X至Z。
本片改編自1998年由賽門溫契斯特所寫的暢銷小說,這部小說也在2017年正式翻譯成中文版本,書名為「天才、瘋子、大字典家」,本片由《阿波卡獵逃》的伊朗編劇法哈德薩菲尼亞所執導,並由梅爾吉勃遜強力監製並找來了影帝西恩潘與她一同主演。
劇情講述莫瑞教授接下《牛津英文大字典》的編纂工作,立志要打造一部有史以來搜羅最廣的字典。不過以當時的人力與科技,完成這項龐大的編纂工程,至少需要一個世紀。於是,莫瑞教授想出開創性的「群眾外包」方式,向世人收集詞彙,並期望透過這個方法,加速字典的編纂進度。
在收集詞彙的過程當中,莫瑞教授發現有位麥納醫生,獨自貢獻上萬多條引語,這是連專業語言學者都難以完成的龐大工作量。就在編委會決定向這位醫生致敬時,卻發現一個驚人事實…。原來,麥納醫生因為殺人被判終身監禁在精神病院,是個被判定為瘋子的人。究竟一位被終身監禁的瘋狂醫生,以及一位嚴以律己的博學教授,要如何共同打造史上最偉大的英文字典呢?
本片梅爾吉勃遜足足構思籌備了超過17年之久,中間也歷經了他酒後失言事件導致被封殺消失在大銀幕上至少四年之久,直到2016年才正式開拍(拍這部前還拍了評價相當不俗的鋼鐵英雄),這部片也是他與西恩潘第一次合作,兩人表現都相當優異。本片劇情介紹乍看之下讓人以為是著重在編輯這部曠世辭典的艱苦歷程,但電影實則花了比較多的篇幅在描述兩人之間各自的心路歷程,以及因緣際會之下發展出來的堅定友情。
梅爾吉勃遜飾演的詹姆斯穆雷(也就是牛津辭典的主編)在編輯當下其實承受了莫大的壓力,初期時進度嚴重落後甚至自己人還落井下石,而邁納醫生則是幫助他的關鍵角色,這個因為內戰創傷而飽受精神疾病所苦、被世人視為殺人犯的醫生在精神病院中則是找到了另類的自我救贖,也讓字典的編輯有了重大的進展。
而片中兩人的角色都不約而同的有一個偉大的女人支持著,對兩位主角來說都是關鍵,包括了娜塔莉多莫飾演的伊麗莎,可以說是邁納醫生與自己內心和解救贖的重要推手,而珍妮佛艾爾飾演的穆雷夫人也是詹姆斯能堅定志向的重要支持者,本片雖然節奏較為冗長,但整體的觀影感受是令人滿意的,也許對字典編輯的艱難敘述得不夠多,但角色的塑造飽滿以及角色間的情感互動都值得觀眾細細品味,想了解這本當代最權威最偉大辭典背後不為人知故事的觀眾個人相當推薦觀賞。
電影《牛津解密》是導演法哈德薩菲尼亞繼《阿波卡獵逃》二度與梅爾吉勃遜合作。薩菲尼亞不僅擔任編劇,更首度擔任電影長片導演,他說:「梅爾吉勃遜邀我加入時,我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原著是我讀過最精采複雜、絲絲入扣的故事。它既精采生動又切合時代,精采程度不輸《社群網戰》與《模仿遊戲》。」
《牛津英文大字典》搜羅41萬4825條字詞解釋,集結數千名義工、耗費70年編纂,若將全書字串相連,可以繞地球百餘圈。薩菲尼亞看準這部巨作背後的精采故事,認為編纂字典的莫瑞教授與瘋子盟友的希望、抱負與內心掙扎,與賈伯斯(Steve Jobs)跟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情況有異曲同工之妙,「簡直是他們的先驅。」他進一步分析:「電影並非時代劇,而是徹頭徹尾的現代電影,無論呈現手法、拍攝方式、設計與演出方式,都貼近我們的時代。」
電影《牛津解密》改編自書籍《瘋子•教授•大字典》,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於1999年買下版權並花費20年籌備,為了飾演故事主人翁「莫瑞教授」還不惜交出導演筒退居製片。然而電影完成後卻與製片公司「Voltage Pictures」打了兩年多的官司,日前受訪時忍不住嘆:「這很可惜,這部電影對所有工作人員來說,是不求回報下產生的結晶。」
電影拍攝時傳出Voltage的CEO查帝爾(Chartier)對拍攝地點不滿,吉勃遜和導演法哈德薩菲尼亞(Farhad Safinia)認為關鍵場景需在英國牛津而不是都柏林的三一學院,但查帝爾認為電影已經超出預算且落後,查帝爾稱吉勃遜和薩菲尼亞當時因雙方歧異「憤而離開」。
導演薩菲尼亞展才華
上月底聯邦法官駁回薩菲尼亞對Voltage提起的版權侵權訴訟,美國地方法院將美國發行權判給「Vertical Entertainment」公司,電影安排5月才在美國上映。吉勃遜不禁嘆:「我們唯一的目標是講述一個偉大的故事,並向世界展示薩菲尼亞的才華。」
電影不難看出吉勃遜的用心,他找來首度合作的影帝西恩潘(Sean Penn)同台飆戲,西恩潘在片中詮釋一位被判終身監禁的殺人犯,立體深刻演出讓吉勃遜讚歎:「觀眾一定能對他所受到的心靈折磨感同身受,西恩潘的演技真的讓人刮目相看!」
故事敘述莫瑞教授(梅爾吉勃遜飾演)接下《牛津英文大字典》的編纂工作,想出開創性的「群眾外包」方式,向世人收集詞彙,他發現有位麥納醫生(西恩潘飾演)貢獻上萬多條引語,就在編委會決定向這位醫生致敬時,卻發現麥納醫生因為殺人被判終身監禁在精神病院。電影19日搶先全美在台上映
許多人讀過《牛津字典》,卻可能不知道在字典的籌備過程當中,竟有一位遭到終身監禁的瘋狂天才醫生加入編纂行列!一部改編真人真事、揭露英國政府封鎖上百年機密檔案的電影《牛津解密》(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即將在 4 月 19 日於台灣震撼上映。本片由影壇傳奇巨星梅爾吉勃遜 (Mel Gibson) 自製自演,他甚至耗費 20 年時間籌備,才終於將他心目中的夢幻題材搬上大銀幕。他更找來當今影壇唯一的「大滿貫影帝」西恩潘 (Sean Penn) 同台飆戲,兩人首度合作就展現深刻且精采的演出,勢必讓本片在影史留下撼動人心的一頁。此外,本片預告公開以後,也引發網友高度關注,就連兩人在片中的「大鬍子造型」都成為討論焦點,甚至有網友幽默表示:
「原來大鬍子是天才的標準配備!」
兩人在-牛津解密-劇中都是-大鬍子-造型,網友幽默表示:原來-大鬍子-是-天才-標準配備
兩人在片中「大鬍子造型」備受關注。
梅爾吉勃遜自製自演 因為這是他籌備 20 年夢幻題材
英文單字之多,恐怕位居全球各種語言之冠。在缺乏電腦的維多利亞時代,編纂《牛津字典》是一項難以想像的浩大工程。因此,這部字典不但集結數千位義工投入、耗費 70 年時間編纂,其中更搜羅 414825 條解釋。經過計算,如果將全書所有的字串相連,長度甚至可以繞地球上百圈!而字典的背後,更隱藏一段現代文學史上,最神祕、詭奇、悲慘的軼事。這段傳奇的編纂秘辛,還被深鎖在大英帝國的官方機密檔案當中,並封存超過百年之久。直到《瘋子‧教授‧大字典》(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 A Tale Of Murder, Insanity, And The Making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這本書出版,才得以公諸於世。
梅爾吉勃遜-自製自演--籌備20年-夢幻題材-牛津解密
奧斯卡得主梅爾吉勃遜在讀完該書之後,就對這兩個瘋狂天才的真實故事深深著迷,從此成為梅爾吉勃遜心中一直想要拍攝的夢幻題材。於是,他在 1999 年買下這本長銷經典的翻拍版權,並花費 20 年時間籌備,才終於將這個傳奇故事搬上大銀幕。他不僅擔任本片製片,更親自飾演編纂字典的天才教授。此外,他還找來「大滿貫影帝」西恩潘飾演被終身監禁的瘋狂殺人醫生,兩人透過一場又一場震撼人心的對手戲,共同揭開一段改變人類歷史的深刻友誼。
「大鬍子造型」意外成焦點
有趣的是,《牛津解密》預告甫在網路公開,就引發網友高度關注。不少網友驚呼:「兩位傳奇巨星終於同台了!」更有人表示:「有西恩潘就必看!」就連兩位男主角的「大鬍子造型」也意外成為焦點,甚至引來網友幽默表示:「原來大鬍子是天才的標準配備!」「鬍子才是本體吧!」 「我好需要大鬍子!」、「誰能分我一點鬍子!」一系列創意十足的聯想,意外在網上掀起熱議,也讓人見識到兩位傳奇巨星的超高人氣!
牛津解密-劇照-梅爾吉勃遜-飾演-莫瑞教授
《牛津解密》劇情簡介
莫瑞教授(梅爾吉勃遜 飾)接下《牛津英文大字典》的編纂工作,立志要打造一部有史以來搜羅最廣的字典。不過以當時的人力與科技,完成這項龐大的編纂工程,至少需要一個世紀。於是,莫瑞教授想出開創性的「群眾外包」方式,向世人收集詞彙,並期望透過這個方法,加速字典的編纂進度。在收集詞彙的過程當中,他發現有位麥納醫生(西恩潘 飾),獨自貢獻上萬多條引語,這是連專業語言學者都難以完成的龐大工作量。就在編委會決定向這位醫生致敬時,卻發現一個驚人事實…。原來,麥納醫生因為殺人被判終身監禁在精神病院,是個被判定為瘋子的人。究竟一位被終身監禁的瘋狂醫生,以及一位嚴以律己的博學教授,要如何共同打造史上最偉大的英文字典呢?
《牛津解密》不同角度看待殺人事件 思考與「惡」的距離
(台灣英文新聞/朱明珠 綜合報導)由真人真事震撼改編的電影《牛津解密》(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今日(19)正式在台上映。本片描述《牛津字典》編纂背後的傳奇故事,透過深刻的劇情,帶領觀眾開始從不同角度看待「殺人事件」,甚至進一步思考罪孽與救贖,如同熱播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啟發讀者用全新思維來感受我們與「惡」的距離。
《牛津字典》找來「奧斯卡得主」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與「大滿貫影帝」西恩潘(Sean Penn)兩大巨星首度共演。西恩潘在片中飾演「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精神錯亂的情況下犯下殺重大罪,同時卻也憑藉驚人天賦,成為《牛津字典》背後「不能說的編纂功臣」。
影壇地位崇高的西恩潘,為了扮演這位罹患精神病的天才,可說是放下身段、受盡折磨,不但親身演繹許多堪稱「虐待」的精神病治療,甚至還在片中「揮刀自宮」,讓該片被認為是西恩潘從影以來最犧牲的演出!
片中,西恩潘在精神錯亂的情況下犯下殺人重罪,從此被監禁在精神病院。雖然他飽受精神疾病折磨,卻憑藉驚人天賦,成為編纂《牛津字典》背後「不能說的功臣」。究竟一位被終身監禁的瘋狂醫生,以及一位嚴以律己的博學教授,要如何共同打造史上最偉大的英文字典呢?
值得一提的是,在19世紀的歐洲,有一系列慘無人道去治療精神病患的方式,這些療法以現代醫學角度看來,都非常荒誕無稽,但當時卻被視為正規療法,其中包括:「拘束囚禁」、「催吐療法」、「電擊療法」、「浸泡療法」,還有駭人聽聞的「開腦」前腦葉白質切除術等等。
《牛津解密》始於一場大街上的殘暴謀殺,觀眾雖然親眼看見西恩潘的角色犯下殺人重罪,卻又隨著劇情進展,並透過西恩潘與梅爾吉勃遜深刻的演技,逐步體會這位精神分裂患者所面臨的困境及痛苦,開始能從不同角度看待這位「殺人者」,甚至進一步思考罪孽與救贖之間的距離。
電影《牛津解密》改編原著
梅爾吉勃遜 × 西恩潘 × 金獎團隊共同打造史上最偉大字典編纂傳奇!
一本工具書的誕生,打開世界史的一頁,也吹響人類文明的號角
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盛讚:令人著迷又感動,作者以出色文筆重建了不可思議的故事……從本書可以看出,即使患有嚴重、無助的精神病,透過工作與關愛也能找到救贖的可能。
歷史的幽暗處,封存逾百年的機密檔案,即將在世人面前揭開真相!
因戰爭發瘋殺人的軍醫,靠自學成功的天才教授,結下不為人知的奇緣
合作完成人類文明史上最龐大的字典,塑造了現代文學史上最神祕、詭奇與悲慘的軼事
英國《泰晤士報》、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
《不平靜的太平洋》作者溫契斯特長銷經典之作
胡川安(「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專文導讀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家)、陳光興(《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Movement》與《人間思想》期刊主編)、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感動推薦!
《牛津英文大字典》的編纂功臣,為何是發瘋的軍醫,而且還是一名殺人犯!為什麼他會變成瘋子?為什麼他會殺人?背後有什麼不可告人知的可怕經歷?
《牛津英文大字典》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工具書,一部令人驚嘆的偉大巨構。一位負責字典編輯的教授,廣徵各地對英語字源有研究、感興趣的義工,耗費七十年的韶光編纂、搜羅四十多萬條字辭解釋的大字典,全書字串相連可以繞地球百餘圈有餘;背後還藏著一段現代文學史上最神祕、詭奇與悲慘的一段軼事。這不為人知的事件一直深鎖在大英帝國官方機密檔案中,直到《天才、瘋子、大字典家》出版才獲公諸於世。
一位退役的美國軍醫麥諾,在倫敦誤殺了一名啤酒廠工人,引起輿論譁然。麥諾因捲入血腥殘酷的南北戰爭,導致精神失常並出現幻覺,此一殺人案件開啟了他被監禁在精神病院裡的後半生。然而參與《牛津英文大字典》的編纂工作,為她的生命找到了出口。
由於麥諾的加入,字典編輯小組獲得一大助力,困難重重的編輯工程得以順利進行。總編輯莫雷博士與麥諾醫師,在魚雁往返之間相識、相知、相惜,卻從來沒有見過面。莫雷博士對這位神祕的醫師深感好奇,決定親自去拜訪他,也揭開麥諾悽楚傳奇的一生。
媒體讚譽
溫契斯特巧筆天成,寫就一段充滿懸疑而交織悲歡的感人故事。
──《華爾街日報》
筆觸優雅,極富想像力,現代文學史上最奇妙的真實故事。一氣呵成,高度的閱讀享受。
──《紐約時報》
這是個非凡的故事,賽門‧溫契斯特描述得再好不過了。他寫出了一本傑作。
──《經濟學人》
你明白文字的樂趣嗎?能欣賞字典的歷史所衍生出的軼事嗎?一想到莎士比亞寫作時竟無字典可參考,覺得驚訝嗎?那這本書很適合你。英國記者溫契斯特已有超過一打的著作,他的作品結合了身為記者對細節的重視,以及身為歷史學家的規模感。他的文筆風趣、富說服力。
──鮑伯‧明茲許莫,《今日美國》
溫契斯特將《牛津英文大字典》的歷史寫得既生動活潑又饒富興味。
──馬克‧羅索,《華盛頓郵報》
《天才、瘋子、大字典家》是個語言界的偵探故事,溫契斯特做了深入的歷史研究,讓讀者感到興致盎然不只是字彙本身,更是其背後的故事。
──威廉‧沙法爾,《紐約時報雜誌》
筆觸優雅、無懈可擊。
──大衛‧沃頓,《紐約時報書評》
令人著迷又感動,作者以出色文筆重建了不可思議的故事:一位患有強烈妄想症,被終身監禁的瘋子對《牛津英文大字典》有著極大貢獻,不只如此,這個瘋子與《大字典》的主編竟發展出深刻友誼。從本書可以看出,即使患有嚴重、無助的精神病,透過工作與關愛也能找到救贖的可能。
──奧立佛‧薩克斯(醫學博士)
這本詞典的編纂史極為易讀,從大字典本身的故事,到鮮為人知的人類心理──那個有時藏匿著謀殺動機,有時是神智健全的來源,有時存有創意的藍圖之所在。
──《科克斯書評》
在極有新歌德風格的詭譎氣氛下,鋪陳出充滿瘋狂、暴力、神祕執念、奇怪的學問及恐怖的喜劇。書中涵蓋的地域廣泛,從狄更斯時期的倫敦到佛羅里達的彭薩科拉灣,從斯里蘭卡的城市亭可馬里到美國內戰的戰場……故事精彩絕倫。
──約翰‧班威爾,《經濟學人》
我最愛閱讀這種書了:透過大事件中的轉彎抹角,將不為人知的故事公諸於世。溫契斯特清晰明暸的文筆,正是這個故事最好的載體,讓人讀得津津有味。
──威爾‧斯爾夫,《泰晤士報》
溫契斯特撰寫出強而有力的故事,道出詞彙定義下的鬆垮基礎,以及一個貧瘠的語言如何不足以完整描繪出字典的其中一位貢獻者,也無法給予他心靈的平靜。
──利特‧瑟貝斯塔,《紐約郵報》
溫契斯特熟練地將充滿懸疑、悲情與幽默的故事交織在一起,在這本優雅的書中,作者本著納博科夫與波赫士的精神創造出鮮明的寓言故事。本書探索了維多利亞時期的驕傲、語言與世界的關係,以及理性跟瘋狂並不明顯的界限。
──丹尼爾‧馬克‧艾普斯坦,《華爾街日報》
引人入勝、故事勁爆、受益匪淺。
──理查‧伯恩斯坦,《紐約時報》
溫契斯特精彩絕倫且怪誕詭奇的《天才、瘋子、大字典家》有著吊人胃口的引子,引人入勝地描述出學術才智與國家主義的這種結合,是如何對《牛津英文大字典》產生貢獻。本書開頭看似維多利亞時期的恐怖小說,但作者的手法遠不止於此。因為溫契斯特是個傑出的說書人,因此他也是個優秀的歷史學家,他毫無缺點的順暢文筆更增添了故事的奇特豐富性。溫契斯特深入探究世界上一部偉大辭典背後的一段奇聞軼事,同時也擁有勇氣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他所創造出的優雅珍品不只是耐人尋味的佳作,更能讓人增廣見聞。
──查爾斯‧泰勒,《Salon網站》
本書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其歷史性的編排方式,特別是十九世紀美國及英格蘭的部分,是歷史與哲學想像的傑出之作。
──琳達‧布里吉斯,《國家評論》
梅爾吉勃遜監製與主演,首次與西恩潘合作,卡司還有傑瑞米爾文、娜塔莉多莫。長銷經典《天才、瘋子、大字典家》震撼改編,英國百年機密檔案解密。
在天才與瘋狂之間,友誼替他們找到了平衡點。
莫瑞教授(梅爾吉勃遜飾演)接下《牛津英文大字典》的編纂工作,立志要打造一部有史以來搜羅最廣的字典。不過以當時的人力與科技,完成這項龐大的編纂工程,至少需要一個世紀。於是,莫瑞教授想出開創性的「群眾外包」方式,向世人收集詞彙,並期望透過這個方法,加速字典的編纂進度。
在收集詞彙的過程當中,他發現有位麥納醫生(西恩潘飾演),獨自貢獻上萬多條引語,這是連專業語言學者都難以完成的龐大工作量。就在編委會決定向這位醫生致敬時,卻發現一個驚人事實…。原來,麥納醫生因為殺人被判終身監禁在精神病院,是個被判定為瘋子的人…。究竟一位被終身監禁的瘋狂醫生,以及一位嚴以律己的博學教授,要如何共同打造史上最偉大的英文字典呢?
一位教授、一個瘋子,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英語大詞典就這樣在兩個迥然不同的人手中誕生。
梅爾吉勃遜監製與主演,遜籌備17年,首次與西恩潘合作。1998年賽門溫契斯特的暢銷小說改編,描述英語大詞典的誕生,一位教授發起多人努力,長達70年編輯牛津大字典的過程。
從《牛津解密》劇本爭議判決,一窺美國著作權法的實務應用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bit.ly/2IUIOe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牛津解密》劇本著作權爭議這個案件可以看到,在美國電影產業已經高度成熟發展,每個環節的著作權歸屬都拿得出契約明確規範,法官顯然也以契約為依歸,不會輕易地讓當事人間的主觀想法凌駕於契約文字。
文:廖家儀(執業律師)
由知名演員及導演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監製暨主演的電影《牛津解密》(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已於4月19日在台上映。這部改編自暢銷小說《The Surgeon of Crowthorne: A Tale of Murder, Madness and the Love of Words》(台灣譯為《天才、瘋子、大字典家》,已由聯經出版社於2017年出版 ),講述牛津英文大字典編纂傳奇過程的電影,是梅爾吉勃遜構思17年的心血結晶,遲至2016年始開拍。然而,這部作品卻可能在即將風光上映之際,面臨在宣傳活動中看不見梅爾吉勃遜和導演暨編劇法哈德薩菲尼亞(Farhad Safinia)兩人蹤影的窘境。
整起事件主要牽涉到兩個在法律上獨立的訴訟案件。雖然本文主要想討論的是法哈德薩菲尼亞對本片的製作公司Voltage Pictures提起的著作權侵權訴訟,不過因為和兩位關鍵人物產生糾紛的都是Voltage Pictures,而且法哈德之所以會參與《牛津解密》劇本撰寫和導演工作,也是源自於曾經和梅爾吉勃遜合作過電影《阿波卡獵逃》,法哈德的律師同時也是梅爾吉勃遜製作公司的律師[1]。作為局外人,我們雖然無法斷言兩起訴訟提告的真實動機或策略上是否互有關連,但對於梅爾吉勃遜與Voltage Pictures間的爭議有基本了解,也有助於讀者對於整起事件的起因和結果有更通盤的思考。
堪比電影情節的法律戰
第一個爭議聚焦於梅爾吉勃遜與Voltage Pictures間對於電影中某一幕拍攝地點的意見分歧,Voltage Pictures以超出預算為由否決梅爾吉勃遜認為該場景應在牛津進行拍攝的意見,堅持在愛爾蘭進行拍攝;另外,Voltage Pictures在坎城電影節期間,曾向有興趣的發行商提供該電影未經梅爾吉勃遜同意的剪接版本。這兩件事都成為梅爾吉勃遜起訴Voltage Pictures的理由,因為雙方在合作契約中約定諸如拍攝地點的選擇、預算的決定、電影最終版本等事項,皆必須取得當事人雙方的同意,因此梅爾吉勃遜認為Voltage Pictures已經違約,他希望能夠透過訴訟終止契約並收回對電影的控制權[2]。
而在此同時,本片導演暨編劇的法哈德薩菲尼亞也對Voltage Pictures提起著作權侵權訴訟。他主張自己才是該電影劇本的著作權人,因此Voltage Pictures在未取得其授權的情形下,無權對此片進行改作、放映或其他商業利用[3]。
對於以上指控,Voltage Pictures自然全部否認,除了發表聲明嚴詞反控梅爾吉勃遜和法哈德並未克盡雙方約定的契約責任[4],也迅即起訴製作人和導演非法濫用權利干預電影拍攝[5],包括指控法哈德擅自刪除場景、無視預算超支要求更改電影拍攝地點、無法提供導演剪輯版本且拒絕審閱電影現在的版本[6],而梅爾吉勃遜則是被指控唆使法哈德進行上述違約行為[7]。
針對法哈德的著作權侵權訴訟,Voltage Pictures的反擊則聚焦於法哈德撰寫的劇本應是「聘僱著作」,因此導演沒有著作權。為了釐清本案爭議,有必要先說明一下美國法上的聘僱著作(Work made for hire)是什麼?和台灣著作權法有什麼差別?
美國著作權法上的聘僱著作(Work made for hire)
在台灣,被雇用的勞動者,或是有接案經驗的讀者,可能多少都曾在簽約時看過著作權歸屬條款。我國著作權法規範雇傭關係下的職務上著作在第11條,出資聘用完成的著作則是規定在第12條。原則上著作人格權都是歸屬於受僱人和受聘人(即實際上完成工作的人)。不過著作財產權在職務上著作的情況下,原則上是屬於僱用人(即出錢的人);而出資聘用著作則是屬於受聘人。當然,這些規定都容許雙方以契約另行約定。
然而,美國著作權法著作權歸屬的規定和台灣就大不相同了。美國在著作權法第201條(b)提到「聘僱著作(Work made for hire)」的著作權自始屬於出錢的人,沒有如同台灣區分人格權和財產權。那麼,這裡所稱的聘僱著作,指的到底是職務上著作還是出資聘用完成的著作呢?在第101條的定義中,美國法把聘僱著作分成兩種,第一種可以視為我國著作權第11條基於雇傭關係的職務上著作,法條上的用語是"prepared by the employee within the scope of employment"。第二種類型則是出資聘用的著作(specifically ordered or commissioned),不過法條中設下條件,必須符合九種特定類型,且雙方有書面契約約定是「聘僱著作」,才算符合條件。而這次法哈德薩菲尼亞劇本爭議涉及的,正是第101條(2)關於出資聘用的著作(commissioned and special ordered work)的規定。
契約很重要不要亂簽:因為一紙契約,法哈德失去劇本著作權
由於美國著作權法在聘僱著作的權利歸屬上,沒有區分人格權和財產權。因此這個案件的爭點其實很簡單——法哈德薩菲尼亞寫的《牛津解密》到底是不是聘僱著作?如果不是,那法哈德就沒有權利起訴Voltage Pictures侵害他的權利。
首先要說明的是,美國著作權法上對雇傭關係的定義是很嚴謹的,雇主必須對雇員的產出工作成果的過程有實質控制權,否則很難被認定是前段所述第101條(1)的職務上著作。在這個案件中,他們沒有爭論雇傭關係,而是把重點放在第101條(2),因為電影劇本顯然屬於九種適用的出資聘用著作的類型之一,即「電影或其他視聽著作的一部份」(as a part of a motion picture or other audiovisual work)。那麼對Voltage Pictures來說,他們現在需要的唯一證據就是——到底法哈德有沒有簽約同意這是聘僱著作?
法院判決的結果在三月底出爐[8-9],法哈德真的簽了一份「著作人證明契約(Certificate of Authorship)」,在契約中他承諾所有他以《牛津解密》這部小說改編的劇本都是聘僱著作。但簽約對象不是Voltage Pictures,而是另一間製作公司Airborne Productions。這間前面一串落落長的糾紛中從來沒被提到的新面孔Airborne Productions何許人也?原來正是梅爾吉勃遜經營的製作公司Icon Production的子公司。想當然爾,這間公司馬上表示他們契約只限於當時(2007年)請法哈德改寫的劇本,兩年後他離開公司契約就終止了,不包含之後他另外為Voltage Pictures寫的任何劇本。可是法官認為契約上寫得很清楚,是法哈德「全部」與改編《牛津解密》有關的創作,自然包含現在要上映的那一版電影劇本。所以這確實是一個聘僱著作,法哈德沒有這份劇本的著作權,無權對Voltage Pictures提起侵權訴訟。
可是如果著作權人是Airborne Productions的話,它是梅爾吉勃遜的製作公司Icon的子公司,一樣可以向Voltage Pictures提告啊?原來,Airborne後來也簽了另一個契約同意將這部電影劇本的著作權移轉給Voltage。所以雖然法院在這個訴訟中不用認定著作權人到底是誰,但從現有證據判斷,Voltage製作和發行這部片顯然是於法有據的。
從《牛津解密》劇本判決得到的著作權啟示
從這個美國加州地方法院的判決,我們可以得到幾個關於著作權的啟示。首先,契約不要亂簽,簽之前要看清楚到底寫了什麼,釐清楚每個字可能造成什麼後果。在這個案件中,顯然導演一方都認為那些林林總總的契約僅止於當時創作的版本,但契約上的文字卻過於廣泛,導致之後的創作都被納入其中。
由此延伸的第二個重點,一份創作從發想到完成,其中會經歷多次修改,可能有許多人參與涉入,你無法在前階段通盤預料創作之後會發展成什麼樣貌、可能產生怎樣的收益。因此創作人要盡可能採取必要措施表彰自己是著作人,保障自己的權益。尤其在美國法下,被認定是聘僱著作的話,權利直接歸屬給聘僱人,對創作人事後再為爭執是相對不利的。
另外從這個案件可以看到,在美國電影產業已經高度成熟發展,每個環節的著作權歸屬都拿得出契約明確規範,法官顯然也以契約為依歸,不會輕易地讓當事人間的主觀想法凌駕於契約文字。暫不論美國目前的規範架構是否過於偏向某一方的利益,至少產業中的所有成員都因此對權利歸屬、利益分配會有明確意識,而得以據此作出比較合理的風險評估與商業判斷,這對產業的穩定發展是有益處的。
故事的結局
行文至此,究竟梅爾吉勃遜和導演法哈德薩菲尼亞會否參與電影《牛津解密》的宣傳呢?最新消息是以上所有的訴訟都在差不多同一時間,宣布和解收場了[10]。從影迷的角度,無論如何都是好事一樁。從認識法律的角度,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從堪比電影情節的戲劇性事件,一窺美國著作權法在實務應用的樣貌。
從《牛津解密》劇本爭議判決,一窺美國著作權法的實務應用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bit.ly/2IUIOe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