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解密亞桑傑倒下…但只要這技術還在 骯髒事總會見光死
2019-04-14 09:00聯合報 編譯陳韋廷/報導
亞桑傑藏匿在厄瓜多駐英國大使館近7年,11日在倫敦被逮捕,預料將被引渡至美國審判。圖為亞桑傑2017年在使館陽台發表演說。 (美聯社)
維基解密網站創辦人亞桑傑11日在倫敦被逮捕,預料將被引渡至美國接受司法審判,而這也可能意味2006年成立的全球最知名揭密網站或許將關閉。但法新社說,維基解密以加密技術與虛擬投遞箱(drop box),為21世紀的媒體,尤其是網路洩密新聞設下了一種革命性新模式,吸引了大規模數位洩密,將從美軍機密以至富裕逃稅者的非法海外帳戶資料統統都曝光。
全球新聞機構與記者現在都能向潛在消息來源提供加密的應用程序跟安全虛擬信箱,來接收曾遭謹慎耳語、秘密電話及不起眼的牛皮紙信封的秘密資訊。
擅長駭客和加密技術、高度不信任傳統機構的澳洲籍公民亞桑傑,採取「密碼龐克」(cypherpunk)的自由主義傾向挑戰政府機密。他在2006年建立一個提供匿名加密路徑,可以在不擔心暴露的情況下洩露電腦文件。
「我們解放了加密技術」
德國民眾十二日在英國駐德國大使館前抗議亞桑傑遭逮捕,其中一個標語寫著「新聞報導不...
德國民眾十二日在英國駐德國大使館前抗議亞桑傑遭逮捕,其中一個標語寫著「新聞報導不是犯罪」。 (路透)
洩密永遠是新聞業的重要通貨,但之前從未有人創造過方便且相對易於使用的電子投遞箱,幾乎能立即完全保密地接收好幾GB容量的文件。
亞桑傑在網路世界出現與社交媒體興起的成熟時刻做到此事,對他來說,權力民主化以前只屬於政府。他在2013年寫道:「加密技術當時是國家的專屬財產。透過編寫我們自己的軟體並將其廣泛傳播,我們解放了加密技術,使其民主化且將其傳播到新網路的邊界。」
2006年12月,維基解密第一次發表的是索馬利亞一位叛軍領袖發出的刺殺命令,此資訊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的,但引起了人們注意,之後到了2007年,維基解密獲得揭露肯亞領導人腐敗的文件、關達那摩監獄機密手冊以及瑞士一家銀行的國際金融業務分行記錄。從秘密氣候討論到伊朗核活動,再到冰島銀行欺詐事件,維基解密開始吸引到主流媒體的報導。
曼寧檔案 讓危機解密成為主流
在維基解密風起雲湧時期扮演關鍵角色的曼寧。 (美聯社)
在維基解密風起雲湧時期扮演關鍵角色的曼寧。 (美聯社)
2010年,原名為布萊德利的美國陸軍情報官曼寧開始偷偷向維基解密提供數十萬份機密文件,揭露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可能犯下的戰爭罪,包括一段美軍直升機在伊拉克殺死包含平民及2名路透記者在內18人的影片。
在過去傳真機和印刷機的時代,這項驚人的洩密是不可能發生,而它也使得維基解密成為了主流,該爆料網站也贏得獎項,亞桑傑也登上時代雜誌封面。
2012年一名抗議者在厄瓜多駐倫敦大使館外,高舉以亞桑傑照片為主的標語牌,表達對...
2012年一名抗議者在厄瓜多駐倫敦大使館外,高舉以亞桑傑照片為主的標語牌,表達對他的支持。 (美聯社)
2011年出版有關維基解密書籍的作者希福萊說:「維基解密所展示的是,一個無國籍透明組織有可能繞過世界上最強大政府遏制資訊的能力。」
模仿維基解密 後繼者開發新的爆料平台
但當亞桑傑幾乎快攀上顛峰時,光環也開始褪去。反對維基解密的巨大政治壓力,使得該網站資金來源遭全球合作切斷,亞桑傑也開始跟合作者發生爭執,他的專橫個性讓維基解密成為一人秀的犧牲品,且他堅持不將披露的資料稍做編輯,包括那些可能傷害戰地士兵、人權活動者及其他人的資訊。
去年9月從亞桑傑手中接下維基解密總編輯一職的拉芬森。 (美聯社)
去年9月從亞桑傑手中接下維基解密總編輯一職的拉芬森。 (美聯社)
而到了2012年,其他人已採用他的模式爆料,為告密者建立加密匿名路徑提供文件,模仿維基解密的網站在不同國家中開設,記者們也接受到加密技術與秘密文件傳輸方面的培訓。
2013年,資助維基解密的新聞自由基金會開發了一個新的匿名投遞箱、人人都可免費使用的SecureDrop,而此洩密平台對於以維基解密為師、最成功爆料組織─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相當重要,像是近年來震驚全球的機密避稅資料「巴拿馬文件」與「天堂文件」,就是由ICIJ所揭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