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蘭亭序》異彩絕代 書法家讚天下第一行書 | 王羲之 | 蘭亭集序 | 璀璨中華文化 | 大紀元


書法藝術與日本書道
書法藝術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漢字屬於象形文字,具有線條獨特優美的結構,運用毛筆乾,溼,濃,淡,燋 水墨技巧產生多樣的變化,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 亦是線條抽象藝術。它縱向界臨兩個層面:使用與審美,橫向界臨文字和繪畫。
書法在日本叫「書道」,在韓國叫「書藝」。日本書道屬少字派、往往一件作品不超過四個字、不落款祇蓋章、且習慣用圓章, 現代日本平假名書道以文字當素材之觀念藝術、用空間表達、線條怖局、表現質感行氣美與線條美、
 大和書風已經有著抽象的成分,但是若比較於『墨象』書法,那又顯得要古典多了,所謂『墨象』即日本書壇一些思想前衛的書法家以『印象主義』為主流,接觸到這樣的思想,於是借鏡於西方,以抽象方式來呈現書法,不過當時還是會考量到字的完整性,他們企圖讓字的意涵跟字的形體合一,期盼走出一條書道新的路線,然而傳到今日,日本的『墨象』卻嚴重的與字的意涵分道揚鑣,字不再完整,被畫面切割掉一些部分。有趣的是為追求墨的效果,以『漲墨』『宿墨』甚至是加入明礬水.鹽.酒精…等物質來製造特殊效果。 我想很多人一定納悶,這是字嗎?是書法嗎?因為實在是太像抽象水墨了,他這種風格在日本當然被認同是書法,然而他的構成元素是完全符合抽象水墨,嚴格來說,他已經失去書法中字元素,只能當畫來看,日本人沒有中國文化中心思想,所以在他們而言,當然沒有給書法跟畫之間訂出一條清楚的分界,又因為是他們日本人發明的,就更符合他們驕傲的民族性了,當然是加以認同。書家向來把日本的墨象歸類為畫,他只具備『象』而無『書』的特質,從不承認大和書風跟墨象是學自中華文化,這不是主觀,是有必要將書法跟這些有象無書的格式作一界定。
『書』這個字在遠古時的初形就是一個人的手拿筆,所以他是象形,既然是執筆作書,那他就屬於線條藝術,近代書法大家『沈尹默』曾經說:『書法之精要在用筆而已』,除了那份中國人特有的文字思想外,在藝術體現上最著重的也是用筆,王羲之的『入木三分』,顏魯公的『椎畫沙.屋露痕』,懷素的『驚蛇入草』,黃魯直的公主挑夫爭道,清包世臣的『全身精力到毫端』這些歷代書論中的精要幾乎都是談論用筆,結構反倒不是那樣多,中國書法論境界首重神彩,而神彩是由線條用筆.結構.佈局等這些有型的因素來構成,尤其用筆幾乎是取決高下之主要關鍵,懷素張旭的狂草能被肯定,並不僅僅是因為佈局奇肆錯變.滿紙雲煙,更重要的是他們筆法功力實在了得。 中國書法有三要素,一是文字意涵的呈現,二是線條處裡的氣質,三是結構佈局的面目,具備此三者,方能稱之『中國書法』。在這裡要附帶提到一個書法與書道的意義問題,中國人講書法,日本人講書道,於是有人就說:『那日本要比中國境界高,因為他們講道我們只是講法….技法』。這說法正確嗎?不!錯了!錯得離譜!日本人講書道,他的道又是什麼呢?他們任何東西都喜歡加個『道』字,書道.茶道……,其實他們的『道』是道路是方法是指專業的技術
----------------------------------
日本書道
古代日本人稱書法叫「入木道」或「筆道」,直到江戶時代(十七世紀),才出現「書道」這個名詞。在日本,用毛筆寫漢字而盛行書法,應當是在佛教傳入之後。僧侶和佛教徒模仿中國,用毛筆抄錄經書,中國的書法也隨之在日本展開聖德太子抄錄的「法華經義疏」,就是受中國六朝時代書法風格影響的代表作。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和尚從中國返國時,帶回了東晉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並將之推廣
日本書道
提起書法,相信不少人會認為它是中國獨有的一門藝術。其實,書法在日本不僅盛行,更是人們修身養性的方式之一。
唐代
唐太宗曾下令收藏王羲之的作品,一時間使王羲之作品身價百倍,日本遣唐使回 國時帶回了大批王羲之的手跡。現今的「東大寺獻物帳」內收藏的二十卷書法集中,大部分是王羲之的仿跡。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晉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孫過庭的「書譜」也有入木之術。古代日本人尊王羲之為書聖,故將書法稱作「入木道」日本人喜愛王羲之書法風格現于言表,他們親熱地稱王羲之為大王,稱其第七子王獻之叫小王。承繼了二王骨風的,是平安朝的真言宗創始人空海和尚。他與嵯峨天皇、橘逸勢三人被稱為平安「三筆」,空海的「聾瞽指歸」二卷更被指定為國寶
日本書道
日本書道
平安中期
日本廢除了遣唐使,隨著假名(日本文字)的出現,書法也開始和化(日本化),書法界又出現了小野道風、藤原佐理和藤原行成,世人稱之為「三跡」,「三跡」的書法成了後世書法的規範,並由此產生了多種書法流派。和化書風創始人藤原行成創立了「世尊寺流」,歷經七世,由于墨守成規,而失去吸引力,留于形式,書法也從以貴族為中心而轉向武士階層。書法不僅要求雄渾有力,也要求速度要快。于是出現了以藤原忠通為代表的「法性寺流」,其勢壓倒了「世尊寺流」。其後,後京極良經承繼忠通的風格,創立了「後京極流」。到了鐮倉時代又出現了寂蓮、藤原俊成、藤原定家等書法大家。
日本把「世尊寺流」、「法性寺流」等總稱為「上代風格」,而將武士社會盛行的書法風格稱之為「武家風格」,其代表者是源賴朝、源義經、北條時政等將軍。
鐮倉時代
在與宋朝做生意時引進了宋代的書法。如臨濟宗大師榮西禪師就師承了黃山谷的風格,曹洞宗的道元禪師將張即之的書法介紹回日本。以京都五山、鐮倉五山的禪僧為中心的書法流派更是崇拜張即之和蘇東坡的宋代風格。其後,一山一寧等僧又將元代風格帶進了日本,為日本書法界增添了宗峰妙造大師、夢窗疏石等高僧的墨寶,世人稱之謂「禪宗風格」。
「禪宗風格」
長期流行于日本南北朝和室町時代的武士、官吏之間。
桃山時代
豐臣秀吉一統天下,使亂世造成的文化停滯情況得以恢覆,書法界出現了三名奇才近衛信尹、木阿彌光悅、松花堂昭乘,世人稱為「寬永三筆」。
江戶時代
幕府獎勵儒學,「唐風」再度盛行。江戶末期出]現了如市河未庵等職業教授書法的專家,「書道」就產生在這一時期,並成了日本固有藝道的代表。明治初期,中國人楊守敬來到日本,他將中國的六朝書風傳入日本,如同一股春風吹進日本的書道界。于是,日本書道開始由尊重個性、流派傳承向註重自由表現的方向發展。
戰後
日中兩國書法家之間的交流更是連綿不斷。1958年,以日本著名的書法家豐道春海為團長的日本書道代表團首次訪華。1973年起,"全日本書道聯盟"每年都派日本書法家代表團訪問中國。1977年,著名的日本書法教育家上條信山、種谷扇舟等發起成立了"日中友好書道教育者協會",為增進日中兩國人民的了解和友誼作出了貢獻。
相關文獻
《日本古代法帖珍本》,大象出版社,2014


日本書道家万美於 2017 年朋丁的個展《Calligraf2ity》開幕中,進行了一段書寫表演,以草書寫下「和敬清寂」四字。結合「Calligraphy」書道與「Graffiti」塗鴉,万美在兩者探索其中的連結與平衡——前者作為語言視覺藝術的長久耕耘,後者則是嘻哈文化的一環;作品充滿力度與恣意的氣息,書寫的過程卻從容,不疾不徐。這次展覽中她展出《女》系列、《Black》系列與部分傳統捲軸作品。展覽中備受注目的,便是《女》系列。此系列作品原本始於無目的的線條組織書寫,而後万美卻發現「女」字僅由簡單的三個線條構成,卻因筆順與字型特點而有許多變化的可能,進而發展成一完整系列。「首先我會先挑選四種顏色,再將其中一種用於媒材表面。接著,運用剩下的三種顏色寫下『女』字」她添上不同顏色在書寫之中產生肌理與色澤變化,使《女》系列作品雖然以單一字符作為元素,卻有強烈的動感與視覺效果。《Black》系列作品則是在許多黑色物件上以黑墨書寫,黑色物件以各式形狀排列在白牆上展出,產生強烈的視覺趣味。.當初是如何走進書道藝術這個領域之中?
第一次寫書法的經驗是在小學的時候。在那次之後,我便要求我母親讓我參加寫書法的課程;而後又進入大東文化大學研修書法。即便從學校畢業,我依然持續寫著——一邊做著臨時不固定的打工,一邊繼續書寫。一直到現在,「書道」與「書法」,才成為我的藝術與工作。.除了《女》系列的作品之外,書寫的文字內容詞語多有重複出現,像是「和敬清寂」、「福」等等,你是怎麼樣決定選用這些詞語來作為你的書寫內容?
事實上,這些被寫下的字詞通常與我當下的情緒與心情有關,它們其中各自隱含的意思,是我特別喜歡有感受的。另一方面,他們對我來說也是較容易書寫的。
.對你來說書道藝術最迷人之處是?你的創作哲學又是?書寫對你而言是一段怎麼樣的過程?
身為專職的「書道家」,我能從各種不同背景、領域中的人們,學習到關於歷史、作品的各種面向。至於創作哲學,我想我沒有明確的哲學,創作多建立在感覺。在平時的生活裡,我常常穿梭在一座城市的不同區域,試著認識各式各樣的人,在其中累積、挖掘靈感。是的,事實上,這些過程與書寫能讓我體會到內心的平靜,但同時卻也展現我所追求的獨特美感。
筆毫揮灑一方自我天地:Calligraf2ity,日本書道藝術家万美 - POLYSH - https://goo.gl/iLAKui


----------------------------------------
當代日本「書道」的幾大主要風格流派
2015/10/28 來源:書法入門
昨日文章《和式「入木道」——日本書法的開山鼻祖與「三跡」》,介紹了日本「書道」歷史早期的幾位重要人物和作品。同時,清朝八位君王的「知道了」手跡也引發書友們的一些討論。
有朋友笑稱,都是「一代不如一代」。
我們不敢妄下結論,答案自在諸位書友心中。
今天重發以前的這篇文章,請各位書友再比較一下,日本當代書法的主要流派風格,是否暗藏著未知的發展方向,而這種方向,是深入書法正道,還是走向偏門?

明治維新以來的日本,全方位地接受了歐美的文化。書法界也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開始緩慢地轉變自身,以期以自身的新姿態在當代藝術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
明洽時期的「書法是不是美術」的岡倉天心與小山正太郎之爭,與大正年代的書法被逐出展覽會所引起的軒然大波,對日本書法界的思想觀念可謂是一次痛苦而嚴峻的洗禮。在二戰戰後,以藝術民主化方式來重組日本書法格局,又擺脫不開自古以來兩千多年依託中國文化的歷史規定性,日本書法在自然的進程與競爭的氛圍中,逐漸形成了較為主要的五種流派。
它們分別代表了古典、現代與日本、中國、歐美的各種形態。
第一,是漢字派
立足於日本古代文化中的漢字,既有移植於中國文明的濃重痕跡,又有作為日本漢字的本土文明的重要特徵。
漢字派遵循中國書法史的古典軌跡,以書法的正統規範來自我約束,書寫漢字,書寫古詩文,書寫篆隸楷草書,也採用橫披條幅對聯的古典格式,其基本立場與中國的古典派書法一致無二。
但鑒於日本在明治與二戰後這兩次接受歐美文藝的衝擊,因此日本漢字派書法相對更講求個性化的發揮與有限的筆墨創意。又加之日本作為異域對書法傳統的認知角度、認知輕重的不同,因此其認可的古典,與中國的漢字派書法仍存在著一定的文化差異。
但從藝術觀的基本立場來看,還是同大於異。
第二,是假名派
它同樣是日本的古典—如果說漢字派是作為日本文明源頭的中國古典,那麼假名派是日本的民族古典。這是因為假名本身是日本文化的「原產」。
在江戶時代,假名派是針對日本古代從奈良到平安時期的、以《古今和歌集》為代表的古典書跡而作繼承的;但在書法的現代轉型過程中,格守假名傳統與發揚假名書法魅力的雙重要求,引發了「大字假名運動」以強化它的視覺表現力,使它在展覽廳里更具有形式效果。而以藝術表現為指歸的現代假名書法與古典假名書法之間,也就有了明顯的差距。
但就其基本規則運用與表現途徑以及取材方式而言,兩者之間仍然是同大於異,都屬於日本的民族古典形態。
第三,是少字數派
與中國書法的大字二三的形式仍然歸於漢字古典的做法不同,在日本,以大字書寫作為一種特殊的表現方式。與普通的漢字書法拉開了明顯的流派距離。
少字數派生存並能作為流派自立的最大依據,是在一個同樣的漢字書寫過程中,加人了「立意」;被書寫的文字內容與書法表現形式必須有某種程度的聯繫,比如寫「燕」字必須取飛動之形與飄忽的線條;寫「愚徹」字必須取厚重沉實之形與笨拙的線條;寫「崩壞」必須取傾斜倒塌之形與支離破碎的線條……有初步的構思與立意,是少字數書法既同寫漢字但卻又不屬於漢字派的根本區別所在。
但由於這個立意是取與文字內容的直接對應,因此它還缺乏較為廣泛的形式表現空間。
第四,是近代詩文派
它強調書法藝術的時代感,它應該首先表現為以近現代的通用詩文內容來作為創作素材。於是,從古典的日本和歌徘句或漢詩漢文,到現代的語體詩文(白話詩文),而語體詩文又是漢字與假名混雜,於是近代詩文派的藝術表現,首先即是誇張漢字一與假名的交替組合技巧,它被稱之為「調和體」,其依據即在於此。
當然,從寫古典詩文到書寫現今當代「活著的文字」,對於書法這門文字書寫藝術而言,自然是有相當積極的意義的。但這也仍然是一個文字素材本身的問題而還不能稱之為是藝術形式表現的問題。
即此而論,「近代詩文派」的意義更在於文化層面上,而不是在於藝術層面上。如何通過對文化基礎的轉換而引發出新的藝術表現形式與技巧語彙,恐怕仍然是這一流派在今後的重要課題。
第五,是前衛派
它是與中國的現代派相同的一個傾向於現代西方的書法流派。準確地說,是通過對漢字結構的打散甚至否定,通過對傳統筆法的娜棄,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對古典文化的截阻與切斷,來建立起,自己的藝術特徵的。
日本前衛派書法最早建立起了自已的嘗試空間:它不在乎是不是書法,它更在乎能否跟上西方抽象表現意義的步伐。由於它是最早的嘗試,它還成為中國現代派書法據以參考的「前導形態」。
但同樣地,由於它對於書法既有的規則破壞過多,在進行新的探索時反而見出無所依傍、無所依靠的困惑來。這使它很少能為自己確定一個完整的流派形態特徵。
以漢字派、假名派為古典形態,以前衛派為西方形態,以少字數派、近代詩文派為書法家們希望尋求書法與社會、思想發生銜接的新途,我們大致可以看出當代日本書法格局的大致分布。
這其中,漢字派與假名派,相當於中國的古典派;前衛派,則不但相當於而且還在實際上引領著中國的現代派;而少字數派、近代詩文派則分別從不同角度希望對書法作出有意義的新解釋,它們各自從一個局部接近於中國的學院派書法,但卻還不能對等地與中國的學院派書法所擁有的容量進行置換
鏡像 | 當代日本「書道」的幾大主要風格流派 - 壹讀 - https://goo.gl/g4LuUj
----------------------------
日本書道演變之一
2014/02/09 19:30瀏覽1,542迴響2推薦8引用0
日本書道
日本書道演變之一
2008/03/14 20:34
這個系列的介紹,主題在於觀察日本書道演變和中華書法的關係,其中客觀的介紹日本從中華引進書法後,發展出來的和風書道。我認為把日本書道說成是抄襲中華,不算是客觀。日本文化有其獨特之處,借助於中華者,均有酵化過程。我們看甜酒釀和生米是一樣的東西嗎?甜酒釀是經過質變的。
日本稱書道,我們稱書法。道、法之間,法較貼切。尊重日人習慣,此處依然稱書道。
                                     馮濟灝 二稿  寫於2007~2008之間 
日本名筆-聖德太子
聖德太子 (576-621 AD.) 
這張書帖是聖德太子寫的法華經義疏首頁。 
他的時代就是小野妹子來華,時值中華隋代。也就是說唐化運動並非起於唐,但是完成於唐。在唐之前,日本已經開始接觸中華了。聖德太子醉心佛理。而後日本遣唐使多學僧,或許與此有關。 
王羲之書法影響日本極深。可以想像。在唐之前的日本飛鳥和奈良朝,貴族所習者即為大小王(二王)書法。到了唐代的唐太宗窮極一切廣求王羲之書帖,還命群臣辨識真假。日本在唐化過程中受二王影響並非偶然。
《大正藏》第56卷No.2187
No. 2187 [cf. No. 262]
法华义疏第一
此是(大委国上宫王私集非海彼本)
夫妙法莲华经者。盖是总取万善合为一因之丰田。七百近寿转成長遠之神药。若論釋迦如来应现此土之大意者。将欲宜演此经教。修同归之妙因。令得莫二之大果。但众生宿殖善微。神闇根钝。以五濁障于大机。六弊掩其慧眼。卒不..........................
此處言,此為大委國上宮王私集等貼頁為後人所貼。委就是倭。倭人一詞並無貶斥的意思。日人自稱為倭(委)人。
本經卷為日本所藏,聖德太子,漢字基礎並不夠。全文中,「若論釋迦如來」寫成「若論迦釋如來」。「六弊掩其慧眼」的掩是錯字。
我們看到,這全是中華文字。沒有日本假名。
日本名筆-光明皇后
光明皇后 (701-760)
生在奈良時代,其時代約為初唐一百年時期。 這個時期,可稱為唐化的開端。
各位可以看到,光明皇后的樂毅論書法完全是中文。書法謹然。
王羲之樂毅論書法對照`
這兩日看日本書道名筆時,才看到日本在光明皇后的時代就已經傳入王羲之書法。臨摹的樂毅論也不煩多講就是證據。這是日本所謂奈良朝時代。日人稱為大小王,列出父子書帖如-榻晉右將軍王羲之草書卷,喪亂帖,孔侍中帖等琳瑯滿目。
從光明皇后筆法中看到她必然練習過其他筆法。因為她的筆法和王羲之筆法並不完全類似。此外她看到的帖應該是完整的,此處貼的帖已經殘破缺角了。光明皇后的書法很難看出她之前臨摩了誰的筆法。王羲之遺世的書帖,楷書、行書、草書都有,草書的部分,看得出來是後漢章草的延續與發展。前漢隸書的影響甚少。可見日本所傳書法,初期也未必僅有二王書法,他們在唐化運動前還引進誰的書法,則未知。光明皇后的筆法顯然還有其他模仿來源。她正處在唐化過程之中。其書法端莊有骨。
請比較光明皇后所寫的--哉。那種寫法正是王羲之手筆。證明她也臨帖了。
至於光明皇后的執筆法,應該就是中華執筆規範。不然楷書書法中要求的筆鋒若是使用後日和風執筆法是無法寫出來的。
從保存於日本正倉院的這分臨摹來看,日本引入的書法,楷書占有很大的成分。這種書體一路傳承到當代。
 第一份是光明皇后臨帖,後三張是王羲之原作。
日本名筆--空海
空海(774-835)書法-唐化階段
空海是遣唐學僧。風信帖為空海給最澄僧的書信。也是空海書道代表作 
平安朝初期三大名筆-空海,橘逸勢,搓(左偏為山)峨天皇。空海為其一。 
海書法在未赴唐之前,習王羲之書法,遣唐後受顏真卿影響。大體可由其書風可觀。這是日本書法與中華關係最密切的時代。書法大致還是中文,但是可以看見佛的寫法,已經有日本漢字的模樣。語法上也還接近文言文,平安後期和風書法形成後,假名和漢字混寫。語法上已非中華文言模式。和風是日本語和日本文形成的象徵。當日本語文結合後。已經是獨立語言,和中華關係越行越遠了。和風書法家也立下日式書法的基礎。
空海的時代,是唐化的里程碑。這也不只是從書法可觀,事實上就是面面皆然。
日本昔日為何不採用拼音符號做文字,而使用漢字?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從日本名筆(名書法家)留下來的書帖和歷史演進來看,這可能有幾個因素:
日語本來適合發展成為拼音符號文字,多音節特性使日語規避了相當程度的同音字。日本當然可以做到不使用漢字即可的地步。也不用來華借取文字。
唐化運動真正的意義就是唐化。吸收大唐文化的面面。而其中有一個重要動機是佛學和佛教。所以日本有學僧來華。最澄和尚和空海僧都攜回日本不少佛經,這些佛經是中文寫的。以此類推史書還有其他文化層面的東西都有必要直接使用中文。而且在大唐之前,日本貴族已經透過中華書帖知道王羲之等中華書法家,也勤練中華書法。情感上雅不願割捨漢字。後日日本以此法向荷蘭以及英美學習近代科技,使用假名音譯歐西名詞。以天婦羅為例,那應為音譯荷蘭傳入的一種油炸吃食法。第二階段向歐西學習時,日本本體文化已經建立,音譯名詞和概念也就足夠了。這就是直至今日,韓國已經全面音符化韓文,日本依然保留兩千餘日用漢字的不同取向。當然日本也不認為這和當代中國有任何關係。日本這種全世界最奇怪的文字系統成了孤響。
日本書法在平安朝末期發展了和風書法,混合漢字和假名,而且連筆處處。我們可以想像大唐狂草應該對日本和風書法有影響的。後日的良寬就極為推崇懷素連筆草書,認為其中大有文章。卻也不能說這只是模仿唐風。唐末大亂後,日本終止遣唐史。而且日本文字也自己有自己的生命。並非完全模仿而無酵化作用(Fermentation)。目前所貼的日本名筆都還在模仿和學習階段。後面可以看到和式書法並非中華書法。情形一如日本禪絕非中華禪一般。
****************************************************************
書法是硬邦邦的東西,不是那樣有趣味。為了可讀性,我來添加一點色彩。貼出平安時代婦女作為調劑。算是插科打諢吧。我們留意,文化是面面的。唐化過程中,吉備真倍留學大唐,返日後,教導日本婦女紡織,今傳吉備真備教女紡織刺繡圖。平安朝的女性著物已經有日本特色,並非完全仿唐。
平安時代紫式部與清少納言兩才女像。她們當然都會寫字和讀書:
平安時代宮女仿像
平安婦女仿像
這裡還可以講講這兩張平安女性仿圖中日本女性化妝術的美術運用:
在圖中我們看到額頭、鼻、下額呈現白色,可用以凸顯立體。平安朝是否如此化妝我們不敢講。合理推測,當時化妝來自於巫的化妝。通性可見,不但臉,連脖子都抹上白色粉底。脖子也抹白粉,我看不是增美,日本古之女巫整臉,整頸恐怕就是白粉盡塗。臉上的白色運用是有美學的
日本女性容貌稍稍欠缺立體,臉部化妝可增美。毫無疑問。
昔日所寫:平安服飾
這些照片取材自日本京都的染織祭,與一些畫冊。展示平安朝時代日本婦女衣著。
宮女和一般婦女衣著是有分別的。從PinAn婦女s.jpg來看,彼時婦女衣著還算是寬鬆而符合舒適原則的。宮女衣著就很繁複。值得注意的是歷史上日本衣服染色工藝的進步以及日人對於色彩的理解。對照彼時畫像如紫式部與清少納言女流雙璧的才女服飾,我們了解這種當代的重建是相當逼真的,包括衣著的顏色等。
對於畫眉,我們肯定這是襲自唐代的習俗。至於著物(Kimono),雖然仍有唐風,已經開始有了和式創造。仿古的這位女士的頭髮應該是假髮,請注意美人尖是這種自然髮式中被認為是頂漂亮的呢。也請看看紫式部與清少納言都沒有美人尖。因為畫者強調兩者的高額頭,一般來講這是畫者認為才女應該有的樣子。事實上這不是絕對的。美人尖只有在這種自然中分髮型的情況下最漂亮。
日人後來仿唐髮髻是以後的事情了。由其德川時代(江戶時代)的各種髻如島田、兵庫髻等,真可以說是復古了呢,不過也和唐髻如雙輪髻等不同。但是平安朝已經經過了唐化過程數百年,這方面卻有和風的堅持,是很意外的事情。愚以為這種化妝視為禮儀而非增麗或許更恰當些吧。甚至懷疑這種化妝和巫有關。因為這個國家曾有女王的歷史。早期的卑彌乎(Himiko)女王就巫呢。女巫就是女祭司,她們的化妝是否影響了平安朝的宮妝呢?至於中國的祭祀很早就排除了巫的因素,只有楚國保有殘風。
平安朝中期廢止了遣唐使,十年後唐代滅亡,中國進入亂局。這個歷史演變也給予日人獨立發展自己的機會。這些歷史一般人較不熟悉。較早的奈良時代,日本文化幾乎就是唐文化的翻版,包括了婦女服裝與化妝習慣。
此處我們貼出唐女造型。可知日本的唐化經過酵化,並非抄襲。
日本書道第一篇完
日本書道演變之一 - chf2013e 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 https://goo.gl/LMM6BD
------------------------------------------------
日本書道演變之二
2014/02/10 12:07瀏覽2,573迴響5推薦9引用0
日本書道演變之二
和風書道的形成
和風書法的形成,草書成為必要。因為書寫體假名源於中華草書,日本漢字形成草體後,和假名搭配無礙。形成連筆也比中文方便。中華草書為民間簡便書體,然後由王羲之等演進為殿堂書法,到了唐代,大草草書的蛻變,給唐化時期的日本很多啟示。中華草書中依然含有很多含糊籠統,最後的結果就是官方連書寫也以楷書為準。成為唐楷。日本草書是貴族發展的,傳入民間。由於其中含有大量假名。假名符號的草體辨認容易,草書筆法固然襲自中華,卻有和化的統一性。所以和風書法的草書情況不至於造成極大困擾,而日本使用草書程度也就大於中華。昔日日本侵華時揚言日本草書書道勝過中華也不無些依據。這是文字系統不同產生的結果。日人書道當然未必勝過中華書法。各有一套吧。
藤原俊成(1114~1204)
藤原俊成的千載和歌集-和風書法的形成
藤原俊成的千載和歌集是和風書法的歷史徵兆。爾後和式書法大致就是這種模樣了。漢字夾雜假名。其中的漢字已經從唐楷慢慢形成行書,後日更蛻變為草書。藤原書法,剛毅的線條有金屬風格。
然而唐楷或中華行草加上假名的書法,以及純漢字書法並未斷絕。幕末的阪本龍馬,書法襲自元明代書法家,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都傳承有飛鳥,奈良朝以來的這種書風。咸信日人視之為古風,也非一般日人能夠辦到的。情況一如和歌為日本本土詩歌,以音數為韻律,漢詩一直存在,以中語為韻腳。可能在平上去入語調上稍微不合章法,但是尾韻無礙。
* 這是日本武將上杉謙信的漢詩,誰能辨別他是日本古人,耍刀的呢?
八月十三夜在能登對月有感
霜滿軍營秋氣清
數行過雁月三更(連破音字押韻都很精到)
越山併得能州景
遮莫家鄉懷遠征(連中華地方俗語的遮莫都知道,很難想像他是耍大刀的。遮莫,趙宋以來河南官話有,發語詞。其他區域我不清楚)
昔日日本,把和歌視為女道,漢詩為男道。戰國武將能漢詩者大有人在。此風至明治初年未改。伊藤博文等均能漢詩。甲午之後,日人輕視中華,至今尚留有清奴之罵語。漢詩為男道之風漸淡。淡而不絕,日人能漢詩者依然大有人在。漢詩詩人多主張和中國和睦。這種情況看書法也能知道,昔日日人以能寫漢字為男道,漢字稱為真名。其拼音字母為假名,可知矣。日人至今僅承認受過唐化,對大唐依然尊敬。當代兩岸就不談了。甲午與後日中日戰爭固然是原因,兩岸對於自己繼承的文化都有某種程度的破壞,中國文革最嚴重。日本人是很輕看的。我們該檢討了。中華文化遺產為世界遺產,我們不想要無妨,日本很稀罕,也很珍重。這樣很有面子嗎?語重心長!
*我想,胡適講的那些話,要日本人怎樣瞧得起他和我們呢?這是難怪的。
下圖為千載和歌集樣張:
武士書道
宮本武藏 (1584~1645)
自鎌倉幕府以降,日本陷入戰國局面凡六七百年,所形成的武士文化,一直到二次大戰後才告煙消霧散。武士教育為文武合一教育。當然戰國時代以至於二次大戰以前,日本武人也多能文。更不排除武夫附庸風雅的心情。也許戰國武將中也也值得一提的書法家。一目所望,書法粗糙者居多。卻也不能不提兩人,一人為宮本武藏,其人以劍道探索人生,平生決鬥數十次,僅一次敗北。武藏頗有藝術天份,難以逃脫武士文化而雙手血腥,時代主宰了他的抉擇。令人三嘆。
另一為山本五十六,這是因為他的父親有他時,年五十六,他就有了這個怪名字。山本面貌如村夫。剛毅中卻有某種柔軟。由於接觸歐美,深知歐美實力,山本不主張和美國開戰。當然他也不是和平主義者。卻在大決策無法挽回後,身繫任務,以達成任務為要。山本身為軍人,是不辱其軍職的。也在武士文武合一教育下,山本被認為是日本書道名筆之一。兩人書法列為武士書道。
此處介紹武藏書道,見其人文之前,先觀其人。
宮本自畫像與宮本武藏簡說 
這是所所謂日本武聖宮本武藏的自畫像。這張畫可以看出武藏的才華。他的書道在日人的文化中也算是佼佼者。他不是只會拿兩刀罷了。
武藏生平決鬥數十次,最後遺世五輪書兵法(劍術)一套。武藏一生可以說是日本數百年武者文化的犧牲品。他比武應該不是以殺人為樂,真劍比試,瞬間生死,這樣的情境是可以體會極至的人生道理吧。中華民族並不接受日本武士道的實踐道德。武藏若生於今日,定然自問,和吉岡小太刀決鬥有何意義? 嚴流島與佐佐木決鬥打破對方的頭贏了勝利又有何獲?日本舊時代不是尚武,而是曲解了武的定義。好勇鬥狠無所明辨是中華民族從孫子以來都反對的事情,但是並不代表我們的民族不敢拼命。義不偷生,在我們的歷史中所在都有。他們不稱為武士。而是士。文武合一的也是士教的理想。達到理想的有王陽明等人,王陽明也是日人很崇拜的偶像。讓我們對日本武士道與中華士風都有了解。
但是他的兩天(刀)流劍法,單手持刀,能夠在斬殺時穩住刀把,不至於反刀(也就是手一抓不緊,刀鋒就朝上),那腕力和指力的磨練是夠的。用來寫書法和畫畫,手勁徐而穩可想而知,懸腕當然沒問題。有些日本人說宮本武藏的書法一如劍道,有一刀兩斷的風格。若是指的是腕力和指力的話,那是沒錯的。我看宮本武藏的書道,沒看到一刀兩斷,反而看到他的藝術天份了。 
* 日本刀握把很長就是因為會反刀。一般來講,兩手持刀才能控制。之前講的唐刀是直刀,沒有這種情形,唐刀刀把也能雙手持刀。我沒練習過日本刀術,不知為何彎曲。有一可能是要馬背上使刀的緣故吧。日本刀原先也仿唐刀,後來才有曲度的。 
吉川英治根據兩天記中所寫的宮本武藏和佐佐木小次郎決鬥,謂:宮本武藏算準潮汐,還故意遲到了。卻在打死小次郎後立刻順潮而退。這是小說家之言,真實情況,至少我不知道。假設正如吉川所說,這也是兵法(中華兵法)的詭道。重點還不是潮汐,而是要拖延使小次郎心浮氣躁。小次郎是被宮本武藏的木槳打死的。那把木槳至今猶存。據說小次郎被擊中頭部,胸腹內臟皆碎。武藏手勁可知矣。詭道在兩兵相爭中沒有公不公道的批判。立刻退順潮而退也也能是事前有觀察和計算。那已經不重要了。但是這樣退出,對於間不容髮的劍道中叫做恰如其分。我認為嚴流島的決鬥,大可用在書法上,揮灑大字,氣魄猶大。這就是佈局。不多也不少就是書法藝術的極致。
*日本稱的劍道,在中華稱為刀法,道與法不同的用詞,可見中日概念的差別。法只是技術。 一般來講,中華對於刀劍均不稱道。兵者,凶器也,孫子以來如是看!
上說的兩天記是武藏身後百多年才寫的說部,吉川英治採用了此說,卻也未必就是史實。武藏當然也有可能準時赴約。所以對武藏以遲到為兵略手段之說必須要有保留,這和三國演義的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情況並無兩樣。
我們依舊認為宮本武藏的藝術才氣,時代和文化使他兩手持刀了一輩子,本來是該拿雕刻刀、毛筆的呢。
下面是武藏的手跡。直幅。武藏書道之一---戰氣
武藏寫道: (大字)戰氣,(小字)寒流帶月澄如鏡。
這也可以看出他的實戰體驗。肅殺清冷之氣是他的感覺。就在瞬間,他也可能嚐到死亡的滋味。我們可以說武士道的概念有點問題,卻不能說這種真劍比試不需要勇氣。澄如鏡狀他在戰氣感受中,心如明鏡。這可能真刀決鬥(日文寫為試合)中,心是清澈的。朋友能想像這種感受嗎?瞬間生死,沒有恐懼,也沒有雜念。
這幾個字仔細看,是中華書體的行草,都是男道的漢字真名。當然不可能夾雜女道的假名。也就是說和風書法中有行草。另外還有一種是大草。他寫這幾個字串起來,很像中華的十六字小令。  書體本身可以比較前面的藤源俊成的漢字能說成是行書,此處是行草。幾百年和風書法開拓了多樣書體了。
這裡,可以看到武士教育中文的一面。日本實踐了中華文武合一的士教。沒人能否認這一點,中華世界也有不少人很恨日本人,當然可以看不到這些。卻不是事實。日本武士教育兼及文武才是事實。中華進入漢代以後,強調文治,激勵的是士風。日本進入戰國,諸侯相爭,各擁武士,其士之概念取自中華,武之概念,適合日本無文治的現實需要,日本戰國和中華亂世一樣,蒼生受害,黎民遭殃。
上面所貼戰氣直幅並非是和風書法。之前講過,過去的日本重視能寫漢字,更能漢詩。真正的和風書道是漢字和假名並用,所書文體非中文文言文或漢詩,而是日本語文。也就是說唐化以來的日本有兩套平行語文。經時日久,已經融合了,卻又各自分別。這樣的現象在世界中十分罕見。
宮本武藏書道之二--和風書道
這是信扎。書信使用和風書道,文句使用日本語。對我們來講,看不太懂了,對日本人而言,這種語文比我們懂得多一點,也有困難度,困難在日本大草漢字上面。我貼出本信函,附加鉛印文字。朋友讀讀看,那絕不會是我們熟悉的「寒流帶月澄如鏡」或是上衫謙信的「遮莫家鄉懷遠征」那樣貼切語句了。這就是和風書道。我們熟悉的,正是今日日本人不熟悉的地方。各有困難。
若問我這封寫於十六世紀的和式書信到底寫的是甚麼?不知為不知,我只看懂了30%,沒辦法拼湊。這就是和風書道的體現。若是比對所有的漢字,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些漢字使用了大唐狂草筆法,再加上日化和減省,我們若不對照鉛印,無法辨認一字。信函中夾雜有假名,在十六世紀,和風書道已經普遍運用了。當然,當代日本人若沒有好教育,同樣讀起來很困難。其中的大草漢字就是障礙,假名草書應該不是困難。本信函最後有簽名。武藏本名玄信,簽名法採用花押,取意於中華大草一筆寫就。這種花押是日本傳統文化,借諸於中國,卻非中國習俗。
*我在學習日本歷史時,同時也學日語文。後者沒學好,甚是膚淺;前者有相當程度。今日寫日本書道,所持者為日本史,並非日本語文。
我觀其和風大草漢字,追其源流,推測來自懷素草書者居多。懷素大草對今日華人來講,沒有好教育,同樣看不懂。能懂大草者萬中或有一人。
此處我貼懷素自敘帖中的ㄧ頁,搭配鉛印。可以比較宮本武藏的和式書道中的漢字是這種大草的再減省。看不懂也就不足為奇了。
....然恨未能遠(睹,為今字)前人之奇跡,所見甚淺。遂擔笈杖錫,西遊上....
大正時代,日本學者大規(為日本字,左偏還要有木字旁)文彥講:若一點一劃不得其處,則字音字訓皆壞矣。可見和式書道的漢字也有一定的寫法,日本採用了行書,行草以至於大草,行書和行草上可辨識,大草不把點劃弄清楚,那麼,讀不通了。唐代書家孫過庭對於草書也講過同樣的話(見書譜序)。中華通用字體採用唐楷不是沒道理的。今日日本書寫體的漢字多用楷書,同樣的道理。
和風寫姿
有一點我們必須先有了解,和風書道不只在自本身上面有了日本風格的改變,執筆和寫姿也和中華書法不同。現在先看看寫姿介紹:
下面這張圖為和風寫姿。整個中華書法傳承很少見到這種寫姿。
宮本武藏的字跡,可以看到很多字草寫一筆帶過,而且辨認困難,和風書道的寫姿可能就是武藏當年寫此尺牘時的作法。更可能使用攜帶式筆墨文具。和風書道成形後應有約定俗成的辨認法。因為許多漢字的省筆超過了懷素,張旭的界線了。一字提筆不超過兩次在中華草書裡面,以懷素為例約有3%~5%難辨認的缺陷。多字連筆還要增加辨認困難。這些都不包含和風書道這種搞法。 
武藏遺筆並無太多多字連筆,多字連筆的草書辨認困難度很大的。相對而言,寫姿如此,當然執筆法不同,腕力指力要求高不待多言。此處認真來讀武藏手跡時,加上考慮和風書道這種寫姿。才能了解寫在紙上的字體形狀的緣由。
中日本為兩不同民族。不能以中華書寫來批判日本這種寫法態度不對。日本毛筆書法因為有兩種書姿,一種是攤在桌上書寫;一種為手持紙卷懸空書寫。兩者以日本文字來看均可行。紙卷懸空書寫必須是和風書道,必須是行或草,往往連筆。假設是楷書,如光明皇后臨摹樂毅論,我認為必須攤在桌上書寫,懸不懸腕因人而異。
從武藏書信的鉛印可以看到,在他的時代男性書信還是以漢字為主。但是這種漢字文句顯然和中文不同了。只有一些套句如「恐惶謹言」、「即刻」等詞語還留下空海時代的遺跡。也就是唐代文言。對照空海的風信帖文句,可以看到由完全唐化的的日文和中華文言語法接近程度達80%以上。和化後的日文差異不同於中華文言者亦達80%以上。其間變化難以道里計。但是和風書道為主流的同時,依然還是有唐化書道以至於今。
由於寫姿不同於中華。句尾末筆以及行文中的單字墨筆拉很長,這是中華書法的忌諱。稱之為鼠尾鶴膝。我看過台灣不少人寫毛筆,也喜歡來這一手(可能是日本遺風)。這是錯誤的。執筆方面,本無定則。但是日本書道畢竟和中華不同。我們執筆應以中華書法要求為宜。因為日本和風書道需要講究的筆法比中華簡略,和風懸空書寫無法拿來寫中華任何書法,尤其是楷書或行書。用筆之道,中華書法要求五指都有功能,字體上也比日文繁複。以日式執筆來寫中文,有所不足。
和風書道:女流名筆與社會安定
日本歷史中社會比較安定的時代有二:ㄧ為武士把持政治的幕府時代之前以及德川統一日本後的江戶時代。在這兩個時代的中間就是戰國時代。女性才華也在安定時期有相當的展現。第一波社會安定時帶給日本留下才女紫式部與藤氏部(即清少納言)的作品。德川的江戶時代由於社會相對安定,江戶文化進入了近代都市文化,藝文薈粹。
在書道上,我們介紹加賀千代女。和平安時代紫式部與清少納言才女不同的地方,是加賀千代女是平民。早年曾經結婚,夫死後ㄧ直未曾再婚,晚年投入空門,號為千代尼。這副書畫署名就是千代尼。晚年作品。喜其清秀俊雅的女性格調,更喜其靈活的書畫的筆法。在此介紹。
* 女流為日本漢語,中華所稱女流含有貶抑,日本漢詞也無所謂貶抑與否了。
加賀千代女書道的秀麗,張旭可收為女徒了。書跡中女性氣質洋溢!只可惜日本漢字間有假名,假設她生在中華,遺世書帖當不遜衛夫人。惜哉。我說張旭可收為女徒,因為她的秀麗筆觸和張旭是一路的。
見張旭書法片斷如下:
此為張旭所寫心經殘帖,云:無色聲香味......。多年來無人敢肯定為誰手筆。今日已肯定為張旭所書。其書法獨特,早就可以確認了。張旭書法無來者!
日本書道演進之二完
日本書道演變之二 - chf2013e 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 https://goo.gl/7YxAgb
---------------------------------------------------
日本書道演變之三
2014/02/11 14:42瀏覽1,390迴響3推薦7引用0
日本書道演變之三
近代書道
武士書道
山本五十六書狀舉例:
從山本五十六的書狀中可以看到兩點:
其一 比較宮本武藏和山本五十六的書體,可以看到由德川的江戶時代越過明治,大正以至於昭和時代的山本。三百多年下來,古風與和風書道並生。山本這份書狀,使用了真名與假名,和風書道不盡用漢字已經凝聚成習了。但是,書體上面,兩種文字都是使用了中華行草。尤其是漢字書法,極接近中文行草。辨識度極高。
其二 日本的武人教育大約就是文武合一教育。武人的知識水準並不低於文人。他這封書信所用的文句接近中華文言,很難想像,一位在歐西接受海軍教育的人,漢學教育一樣深厚,書跡稱得上日本名筆,放在中華也是佼佼者。
對中華而言。山本的時代就是侵華時代。平心而論,山本五十六是個忠於軍職的軍人。平實如村夫的面容後面隱藏了冷靜的心和深厚的學識。他看到日本可能的失敗。在書狀裡看得到他「遠望勝敗」淡淡的憂心。他當然知道,所有信件都會受到日本軍方拆信檢驗,不可能多說任何。山本寫給日本名詩人相馬御風這封信,簽署時間在昭和十七年二月,西曆1942年。他剛剛主持了偷襲珍珠港,心中忐忑。
*山本反對日本入侵中國東北,反對軸心國聯盟,反對對美開戰。他為何會反對日本軍國主流?應該是估計日本無勝算。所以他若在中國審判,未必是死刑。美軍審判,他肯定是絞刑。宜知。
遺憾的是他生於一個侵略的國家,若是他生於一個憂患的被侵略國家,抵禦外敵。他的才能有正當的義理支撐。山本之不幸在此。設若不死在美機突襲,他必然被列為甲級戰犯。為了名節與軍人尊嚴,他不能和東條英機一樣,拿手槍自殺未遂,讓美國人吊死。唯一方法就是切腹自殺。這是生為日本武士的不幸,為了名譽,必須選擇最痛苦的死亡方式。拉手榴彈自殺和切腹比起來,算是幸福的死亡了。先父同學周元先生,在一江山兵敗,幸福的和戰友用手榴彈自殺了。
*切腹自殺唯一的解脫就是由友人持刀將頭顱砍下。不然的話,要痛苦一陣子才能畢命。這是人類最痛苦的死亡。在武士時代,日本接受了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以及知恥的概念,武士有過犯,使用切腹。死得比庶人痛苦多了。中華士風不准傷害自己,文天祥不會自殺,在獄中依然愛護自己,這是孝道。由敵人砍掉自己的頭顱,叫做盡忠。我認為中華士風比較合理。明治時代曾經禁止切腹。多年殘風對於武士的期待依然是切腹!
古風書道-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
所謂古風書道,指得就是空海以及更早期的日本書道。這種書體極為接近唐楷。所以不能說成是後來形成的和風書道。然而空海以後,假名書道已經有了體統,所以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的書道是假名和漢字並有的。但是書寫風格是古風。若是取山本五十六給相馬御風的書信來看,除了山本用的書體是漢字行草外,和這種古風書道類近。
這種書法的寫法不可能是懸空書寫,這是攤在桌上寫的。雖然看起來頗似唐楷,在書法的撇,捺,勾,挑以及橫直之際,還是日本風格。三島的書道顯然和劍道一致。強調力道。在橫筆兩頭的頓,絕非中華書法的寫法。由樣本來看,兩副書道作品都是懸腕寫的。
古風書道並未取代和風書道,而是並呈於二十世紀,形成日本書道的多元化。只不過川端和三島均為二十世紀之文學俊彥。兩人書道可代表文壇的古風趨勢。
川端筆跡
三島筆跡
日本書道—A Survey
去歲有機會接觸日人書道(我們稱為書法)資料,更有機會看到日人收集的書法家手跡(日人稱為名筆)。也在這兩年花了些時間讀了一些中華草帖。於是寫下這篇
日本書道發展。寫完之後,為了整理所有零星的看法,順手寫了 A Survey,大致勾勒日本書道整體的概念。(本段寫於2008年)
日本書道演變的歷史現象,略如前述。唐化前後,始於模仿,聖德太子,光明皇后,以至於空海為典型,稱為古風書道。進入和風書法時,漢字(真名)、假名並用,書體由楷書變為行書、行草、草書,更有「大省簡」(日文),和風書道是蛻變與創造,充分運用了日本抽象與美感的潛能。於是有:藤原俊成、宮本武藏、加賀千代女等人之和風書跡遺世。
在十九世紀以治於二十世紀,為何會有近乎中華書法與傳統古風的興起,這個問題,要看德川幕府時代的德川光圀(國)(1628~1700)以至於其後代推動的水戶儒學。這是日本繼唐化以來再度認識中華儒學的運動。更能說是水戶儒學針對儒學,深入的探討,超越以往。也因此,這個時期的書道之風並不限於唐代書法。代表的日本儒者有荻生徂徠(1666~1728),其草書之雄放頗似毛澤東書法,德川光圀遺世書帖釋「忠」則為楷書。良寬(1758~1831)書法為行書,卻推薦懷素大草。水戶儒學的影響,使得後日書道如大鹽平八郎、阪本龍馬、山本五十六、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筆跡反而向中華書法接近,而非漸行漸遠。書體多採行書或楷書。然而日本書道傳統已然根深蒂固,除了水戶學派少數儒者如荻生徂徠能寫極接近之中華書法以外,大多名筆書體還是日本風格。古風與和風書法,加上水戶儒學的漢學強化構成了日本書道以至於今。若無水戶儒學運動,日本書道是否和風完全取代古風那就難講了。
日本書道演變有下列了解:
其一 其書道起於模仿大唐書法,而後蛻變為和風書道。具有日本特色。
其二 江戶時代的水戶儒學加深了漢學,尤其是儒學之深度,將日本書道再度和中華書法靠近。此風從江戶、明治以至於二戰戰敗。
其三 二戰以後,日本普遍喪失自信,書道暫時衰退若干年,卻從未斷絕。傳承至今隱隱有復興之勢。日人珍惜遺產,愛惜日本歷史,一時之信心挫折始終保有命脈。值得兩岸借鏡。
*水戶儒學在幕府末年直接影響了「尊王攘夷」的方向。明治時代,深入社會膚裡。直至戰敗,其產業精神中依然存在。不可輕視! 
了解日本書道演變,不能自大,認為那不過是中華書法之翻版。必須置入日本文化史,從而領略可觀之日本書道。如此方不負我民族泱泱心胸。
 全文寫完
                                                        馮濟灝
                                                       Feb. 11, 2014
                                                          於多城 是夜
日本書道演變之三 - chf2013e 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 https://goo.gl/mLhwWP
----------------------------------------

------------------------------------------- ------------------------ --------------- ----------------


 


東亞書法是指東亞文化圈的傳統書法,其中漢字書法是東亞各地所共有的書法。中國、越南稱為「書法」日本稱為「書道」韓國稱為「書藝」。以毛筆舔墨書寫,並且常會以印章作為裝飾。
東亞書法的典型概念是「蘸墨水、握毛筆、寫漢字」,講求線條揮灑中透露出來的那股書卷氣。書法被認為是東亞的重要藝術和最優雅的寫字形式。寫好漢字,歷來都是一種素養。它源自中國,受東亞文明社會敬重並被廣泛實踐,包括:中國、日本、越南、韓國、琉球。它亦促成了其他東亞藝術發展,如:紙鎮、硯、圖章雕刻等,當中以水墨畫影響最深。
傳統毛筆書法需懸肘懸腕,現代人大多望而卻步。抄書是練習書法最好的方式,同一篇文可用不同字體抄寫
就結構而言,漢字有別於歐美的拼音文字,因為它是由筆劃部件組成的表意文字。筆劃部件比字母更繁複。漢字的筆劃部件共26個:點、橫、豎、撇、捺、提、豎鉤、臥鉤、豎彎、豎彎鉤、豎提、橫鉤、橫折、橫折鉤、橫撇、撇折、撇點、橫折彎鉤、豎折、豎折折鉤、橫折折撇、橫折彎鉤、橫折彎彎鉤、橫折彎。
漢字經過 3000 年的演變,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從甲骨文演變為金文、石鼓文,又由大篆到小篆,而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各種字體逐漸形成不同風格的書寫藝術。
漢字書法長久以來都用毛筆,筆劃粗幼有明顯不同,傳情表意都比前者更「信、達、雅」。毛筆有多樣的表現力,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而且漢字書法的使用工具也有特別的名稱,稱之為文房四寶,也就是筆、墨、紙、硯。
東亞書法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djs1gR
------------------------
「書,茶,劍,花」為宋代時候的顯學,這樣復興傳統文化的意識,在台灣有了許多私人團體與企業爭相學習,這就是古人所稱的「四藝」。到了現代,變成有錢人的休閒娛樂之一,我們讓富裕家庭的孩子付昂貴的學費來學習,品味生活,但這應該不是富裕孩子或是其父母的專利。
中國已經在今年全面恢復書法教育,韓國早已有了「書藝」,日本成就「書道」,那台灣中小學的書法義務教育去哪了呢?
最近上華視文化教育電視的節目,討論一些創作的事與歷程。不論是主持人與藝術總監等,都覺得「書畫」是一件很酷的事,因為實在太冷門,很少有人在做,也幾乎快要沒有人做,在已經極為冷門的藝術產業中有更加是冷門中的冷門。
「書,茶,劍,花」為宋代時候的顯學,這樣復興傳統文化的意識,在台灣有了許多私人團體與企業爭相學習,這就是古人所稱的「四藝」。到了現代,變成有錢人的休閒娛樂之一,我們讓富裕家庭的孩子付昂貴的學費來學習,品味生活,但這應該不是富裕孩子或是其父母的專利。
記得以前上公立小學時,還有天天寫書法課,但不知道從哪年開始之後,就再也沒有這樣的課程了。現在小學就要上英文,與國際接軌,但在與國際接軌之前,我想我們還不能忘記我們是誰,一個拋棄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不會得到其他民族的尊敬的。
台灣書法家的質疑,現今還有誰在乎傳統文化?
當日本、韓國和中國都開始包裝「書法」,相繼成為他們國家的正統文化時,台灣反而刪除小學書法教育。除了台灣的實驗學校中的私校,以及加入業餘區域書法協會的小學中學老師們,在美術課中加入了書法課之外,越來越少人接觸書畫的藝術,好像拿起毛筆,感覺就是古人在做的事。
但比我們更先進的日本或更強的其他亞州國家,已然先把書法當作一個傳統的根基,學書法不會是一件「可笑」的事,是「為國家感到驕傲的」文化。
一個國家的文化風格的確需要靠「完美的包裝行銷」才能打出品牌,台灣人普遍對於「書墨」與「東方媒材」等不了解,也造成許多好笑的誤會。台灣人真的都非常可愛,隨和有禮,但有時我仍然會想,如果我們台灣人的民族性向韓國人一樣好強爭勝,對台灣自身文化認同感強烈,會不會比較不容易輕易被打敗?
崇洋媚外已經不是稀奇的事了,撇開大陸不談,許多名人都從國外紅回來台灣,才能受到重視,在文化界亦然。繞一圈回來實在對韓國人真沒什麼好感,他們總是自己說毛筆是他們發明的,漢字是他們高級的文字,更多時候我們在外地展出,歐洲人都覺得我寫的是日本字!到底是韓國還是日本還是中國,通常都是日韓在爭,中國保持沈默,台灣人感覺是往哪邊倒都可以,與世無爭。
這種事情,若是沒有靠教育部來重新發起課程,只會一直消弭下去,直到我們什麼也不必跟別人爭,但當他們翻漢字字典查詢如何書寫「高級」的漢字,竟然是我們平常用的字,這不是很弔詭嗎?是我們自行放棄?還是那真的也不算是我們台灣人的一部分?
藝術家表現國家精髓,事事強調「日本正統」「韓國正統」,我們的「台灣正統」意識在哪裡?
最根本的癥結出在於教育部不重視,不覺得這是一項必須被保存的文化,大眾的文化認同感又極低,書法還未能像韓國,中國與日本一樣被當成普遍民眾修身養性與娛樂的節目,在與日本書法家和韓國書法家交流間,明顯可以感覺到他們非常堅持他們的作品所表現的國家精髓,俱有蘊涵在其中的國家文化正統性。
台灣經歷這麼多國家的殖民,移民,我們的書法風格當然和其他國家大有不同,但最令人感到富有價值的地方是:其他國家的書法家,全都必須要靠「查閱漢字字典」,才有辦法書寫文字,而我們使用的文字,恰恰好跟他們的「字典裡」的文字是一模一樣的,台灣和香港是亞州唯二仍保留正統漢字的地方。這同時也是他們覺得奇特的地方,因為他們不管怎麼樣,都在模仿我們。
女書法家董陽孜感嘆書法式微,毛筆被3C取代,應想辦法轉型保存老文化
之前女書法家董陽孜曾在中時新聞上號召大家重拾毛筆。因為有鑒於書法式微多年,在藝術界根本就是濱海一粒老貝殼那樣不被重視。在畫廊博覽會裡,多的是油畫與抽象畫,少有幾個藝術家的書法作品被展出。所以他感嘆「書法藝術式微。她形容書法線條宛若無聲樂章,邀請民眾前來欣賞,如果覺得好看,請回家重拾毛筆,再一次體會這歷史悠久的黑白藝術。」他也認為毛筆已經完全被取代,而教育部不支持是式微原因之一。
只要有一成的人去思考這個傳統文化的價值,並告訴你身邊的人,這個一成,就不會只是一成
市面上有許多書法教育團體與數量稀少的雜誌在推廣,但都僅限於圈內人,其實也未能深入校園,從根本作解決,仍然停留在於老年人的休憩娛樂之中,書法作為老年的休憩娛樂固然好,但孩子更要理解,才不會造成世代斷層。
真的讓我開始了在私校教學的時候,才真正感受到這其實也帶著一點使命感。我們需要有一個開始,只要有一成的人去思考這個傳統文化的價值,並告訴你身邊的人,這個一成,就不會只是一成。我們需要這社會中的每一個父母,都能在上補習班之餘同時也告訴孩子,我們的國家文化同等重要,絕對不會因為有哪一個科目比較優先而調課,不用「嘲笑」的心態看待我們這些作文化的人,不用「看笑話」的心情去看待出國展覽的藝術家。因為普遍的大眾都認為,傳統文化其實也沒那麼重要,不懂作文化的人在堅持些什麼。
很多人第一反應通常是事不關己,顧好自己的薪水便可,誰還管什麼文化願景。
是的,很多人與你一樣都在奔波,不管你身處在什麼地方做什麼樣的職業,都有無奈,也有渴望。但在每個人所有煩惱的事情當中,偶爾也會想要為個小願望而努力,我們因為在國外看到了這些現象,覺得這個小願望這並非不得不,而是一個心甘情願的選擇。
看到韓國人的做法後,我開始只用台製商品,只看台灣偶像劇,開始學習台語。你以前最討厭的可能就是你最珍貴的也最能發揮的。身為文化人,我願意為文化努力,而這樣的努力,也需要大家的幫忙。當日本和韓國都把書法當自己的文化傳統包裝,台灣中小學的書法教育又去哪了?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https://goo.gl/xY8e9g
-----------------------
「書法」「書藝」「書道」之同異
2016-11-10 由 萬龍文化藝術中心 發表于文化
中日韓三國書法擁有共同的歷史文化基礎,但是在後來的發展中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在「技」和「道」的把握上,三國書家群也顯示出某些不同的價值取向。這一點,我們從中日韓三國的對書法藝術的流行稱謂,似乎就可以看出一些蛛絲馬跡。
在中國,從經典文獻看,古代書家論書,既有稱「書法」,也有稱「書藝」「書道」,而近世普遍使用的是「書法」。日本韓國的書法觀念由中國傳入,兩國所面對的經典文獻是共同的,但近代「西學東漸」浪潮中書法藝術被列為獨立一科,在韓國稱「書藝」,在日本則冠以「書道」。顧名思義,「法」「藝」「道」,實際上代表了書法藝術與人的精神世界聯繫的三個不同層面與對書法藝術理解的根本價值觀。對這一觀念理解把握的不同,可能導致書法家群體在審美趣味、技術方法和創作風尚上的差異。
中國人使用「書法」來定義概念,體現了中國書法家對法度的高度重視。「法」是規則,是一切表現的基礎,凡是從事此道者必須遵守規則。這是對的。以「法」為這門藝術的核心,這就造就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特點:技術水準始終占據高位。當然這也是應該的,某種程度上,技術因素決定藝術表現的高度。沒有技術就沒有藝術。何況中國是書法藝術的母國,這門藝術從這兒起源,她是這門藝術遊戲規則的制訂者、技術的引領者,當然要絕對重視。但是把「法」作為一門藝術的核心,可能出現的問題是:會在觀念上造成「技術就是藝術」的誤導,混淆「技」和「道」的分野。忽略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具有的更深層的人文意義。類似的情況在西方近代美術史上也時有發生。它對一門藝術的技術推進是好事,但一個時期內,人文情采的豐富性和時代審美的絢爛多姿可能會因此受到影響。中國當代書壇持續多年的「千人一面」問題,是否可能跟這個有關係?
韓國書界襲用「書藝」,從名稱可以看出他們對書寫藝術的娛樂性的重視。應該說,韓國的老一代書法家(如在世的元老趙守鎬先生),他們在書法觀念和趣味上應該說和中國毫無二致,是相當正統規範的,技術品味也很高。但是中青年一代,從他們的創作看,他們越來越顯示出追求「藝」——審美娛樂的傾向,在技術上,越來越多游離於「法度」之外,或取捨在「法度」和「任情」之間,追求片時書寫的快樂大於追求深沉悠遠的東方審美境界,從而在筆墨形式上,越來越率意,甚至不甚考究。韓國書法界專家學者曾從韓國人的「鋁鍋式」的民族性格特點,詮釋韓國書法的「技術精度降低」「率情表現度提升」的現象。重「娛樂」、重「當下快樂體驗」,收穫的是形式的多樣化和豐富性,但技術精度的缺失必然導致韓國書法的「通俗化」,能站在歷史等高線上參與競爭的書法家越來越少了。
日本將書寫藝術冠以「書道」之名,看得出其立意心存高遠。「法」是基礎,「藝」是「法」在審美活動中的應用,「道」則有點哲學意味,通過藝術要參悟什麼的,把書寫藝術升華到更高的層面。筆者十多年前在日本做訪問學者時,跟日本書法界有過一些接觸,也閱讀過一些他們的著作。他們的表述,是日本書道更注重書家精神自由的追求,與中國書法異趣。這一點應該值得肯定。但是他們的問題和韓國書法一樣,對技術的重視不夠,最終導致高遠的目標是否能夠憑藉簡單的技術而得以實現,就成為問題。沒有足夠的技術支撐,形式是難以承載重負的。
綜觀中日韓三國書法,在「技」「道」關係上,應該說三國書法家都很重視,但是偏重各有不同。中國書法界有「技道並重」的傳統,但在「道」的理解和把握上,偏重對知識涵養、藝術規律的研究(所謂的「字外功」),而對古代書家所倡導、追求的「道之煥也」(張懷瓘)的境界,則少關注,甚至根本無人問津。這可能也是應該引起我們學界重視和反思的。
「書法」「書藝」「書道」之同異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Lbz78i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zmx4bxg.html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