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貞吟--中央大學客家社會人文研究所- 師資介紹 @ 姜姓宗親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GF4RzP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學院 College of Hakka Studies, NCU - https://goo.gl/PfgwxF
婦女新知基金會副董事長,中央大學客家社會人文研究所副教授,姜貞吟開場-別讓口水戰淹沒政策討論,6 都市長候選人長照、托育與性平政策比一比 - https://goo.gl/RRZ5W1
《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攸關重大生命事件的婚喪禮俗,有性別創新的可能嗎?《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攸關重大生命事件的婚喪禮俗,有性別創新的可能嗎?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https://goo.gl/45mikH
By 精選書摘, www.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7日, 2019
文:姜貞吟
議題深探:民俗文化性別創新的可能
性別主流化雖然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及各國施政重點,然而國內的婚喪儀式仍多遵循古制,諸多儀式行為含有大量民俗成規和傳統習慣,特別攸關重大生命事件的婚喪禮俗更是如此(劉仲冬、陳惠馨,2005)。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制度之外,民俗文化對性別行動者的行動影響深遠,行動者常無意識的內化社會結構與文化的影響,形成社會慣習持續遵守。以下分為年節、婚禮、喪禮、女性相關禁忌四個議題,探討其中常見的性別相關規範與限制,以及思考行動改變的可能。
(一)年節相關的性別民俗
至今仍有不少人沿用傳統對婚姻是用「嫁出/給、娶入/進」的概念來理解與定位彼此關係,進而延伸至兩個家庭的關係位階與互動規範。民間特別是用「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形容女性,嚴禁女兒大年初一回娘家,否則將會帶衰娘家,初二回娘家時因已是外人/客人,作客除需帶伴手禮之外,也需在天黑前離開娘家。此外,娘家礙於對離婚女性的汙名與不平等對待的社會壓力,通常也不敢歡迎離婚女性回家過年。年節期間對女性的規範,除了回娘家議題之外,另外一個重責大任就是年度大掃除、除夕年夜飯、年菜張羅與料理,由於女性跟照顧料理等家務分工與指派緊密相關,讓女性在年節期間的勞動比起平日更是加倍心力[1]。
年節習俗對女性無形的規範相當多,但在社會快速變遷與性別平等價值的社會倡議下,已有不少人及團體發展出各種的協商或創新方案,例如協調兩家共進除夕團圓飯、出國旅行、各自回原生家庭團聚、協議每年輪流、初一帶油回娘家沖喜等,都讓民俗有翻轉的可能[2]。
(二)婚禮相關的性別民俗
以前元宵時節就有「偷挽蔥嫁好尪」、「跳菜股娶好某」的習俗,都市較少見此類活動,民間偶有當作元宵節慶活動(楊金城、邱灝唐,2018)。結婚被視為人生重要大事,新人即是經由實作婚禮許多禮俗與習俗規範,進行身分的轉換。雖結婚的形式要件是採締結契約與法律登記,但結婚儀式仍受古代婚禮習俗影響,採「嫁娶儀式」,無形中強化「出嫁從夫」的傳統觀念。從男提親、給聘金的儀式,諭示男性與其家庭在婚禮與未來婚姻中的主導地位,有男主動女被動的迎娶入家門之意。婚禮當天,新郎、新娘向新娘父母(祖先)辭祖,再到男方家先拜祭神明和祖先,再拜父母後夫妻交拜。祭拜儀式是確認婚俗中,男性為主體的父權禮制,新娘在兩次祭拜中身分轉換,儀式完結後從某家女兒變成另一家媳婦。嫁出為外人的象徵,包括丟扇子象徵女性把壞脾氣丟掉、潑水象徵與原生家庭的切割、把新娘由父親之手交到先生之手;視女性為不祥的象徵,包括跨火爐、遮米篩擋天避煞等;踩瓦片、男孩滾新床、嫁妝內的黑炭、芋頭、蓮蕉花、帶路雞的預測等,都透過各種符號希冀能早生貴子以傳宗接代(陳阿昭、陳靜芳、劉還月,2003)。
許多人對婚禮習俗規範不盡全盤瞭解,為求籌備婚禮順暢,多數常採沿襲遵循而不多加討論或檢視,但其中對性別刻板印象、嫁娶概念,與對女性的貶抑已不符平等價值,加上現在跨族群、跨國婚姻普遍,以及同志婚姻平權的到來,傳統婚禮已有許多不同設計與創意的作法(蔡麗玲、游美惠,2008)。為提供更多平等結合的觀念與作法,2014年內政部邀集專家學者編輯《平等結合 互助包容:現代國民婚禮》手冊,說明婚禮意義、籌備事項等,並提供多種合乎平等價值的婚儀與說法以供參酌,避免性別偏見的再生產。花蓮國小老師陳翊芯(2010)就以自身婚禮為實踐場域,跟家人溝通婚禮當天,不潑水、不丟傘,不拜別父母,以改說「感恩父母養育之恩」表達感謝,並跟先生協商一起跨火爐,承諾為婚姻共同努力。
問題討論:年夜飯去誰家吃?
過年前,各種年夜飯去誰家吃?如何吃?女性寧排班不願過年等的相關詢問,成了各種討論版熱門議題。現代家庭形成組成相當多元,也因就業工作、生活習慣、情感關係等有多種不同的運作型態,例如單親/離婚家庭、同志家庭、假日夫妻、母系家族、非婚異性戀同居者且不以浪漫愛為基礎的多人家庭等,都衝擊了各種民俗與文化,許多人開始在過年期間要求回自己原生家庭或相約出國旅行(改寫自蔡宜文,2016)。請討論:
一般,除夕夜、初一、初二等,這幾個日子是去誰家吃飯?年菜如何準備?由誰來準備?如何分工?
過年期間,「婚姻家庭與各自的原生家族之間」涉及什麼樣的性別權力關係,哪些人、事、物受到規範?不受規範的又有哪些?
在性別平等的價值下,如何創造一個可對話與協商的機制?可以有什麼創新的年夜飯或過年期間的聚會方式?
(三)喪禮相關的性別民俗
2018年3月4日石雕藝術家林忠石出殯,女兒林子婷親自捧斗。
喪禮是人生盡頭最後重要的結束。漢人民俗以父系家族為尊,父子相傳的文化邏輯,也延續在喪禮中處處可見。除了前述探討的女性爭取擔任家族/宗族祭祖主祭,未婚女/離婚女/已婚女爭取死後回家,改變排除生理女性成員參與的社會權力結構法則之外,傳統喪禮辦理時,多數還是由男性擔任主祭,男性子代與孫代比家庭內任何女性成員的地位都還重要。女兒若返回娘家奔喪,因認定其已「外嫁」,需跪爬入家門之「哭路頭」,男性成員則無此規定。孝服則依男女、親疏、內外家的區別,共有五服之分。不只孝服、祭奠順序有別,女性也不能捧斗、執幡、捧骨灰甕、背負牌位等,若家中無男性子嗣,也常發生由其他男性晚輩協助的案例。喪葬儀式中的男女行為規範,還包括女性成員需頻繁跪拜與表現悲傷地啼哭;訃聞排名順序也常是男前女後;若妻歿夫稱「杖期夫」、「不杖期夫」,夫歿妻稱「未亡人」等不符性別平等的舊習(黃雅鈴,2015)。
由於傳統諸多喪葬儀節已不符合性別平等精神,相關部會陸續著手修訂相關作法,2010年勞委會修正喪禮服務職類學科測試試題參考資料,從證照考試改變禮儀師的觀念,內政部於2016年出版《平等自主 慎終追遠:現代國民喪禮》、《喪葬儀節手冊》、《喪禮VS.人權:干誰的事?》等書、「喪禮服務人員治喪協調注意事項」等公告,將性別平等、殯葬自主、尊重多元族群等現代概念,納入傳統治喪事項。例如長女可代長男,當喪禮主祭(洪素卿,2010);「杖期夫」、「不杖期夫」、「未亡人」改為「護喪妻」、「護喪夫」;訃聞排名以出生順序而非男前女後;女兒也可執幡捧斗等。2018年,一生為正義、環境、文化與藝術奮鬥的石雕藝術家林忠石過世,女兒林子婷在喪禮籌辦期間,和禮儀公司、家族親人溝通,表示將由她為父親捧斗,親自送父親最後一程,獲得大家尊重。
民俗儀式的辦理至少涉及四個面向,包括當事者與負責人的意願與經費、殯葬業者、親朋好友、宗教或文化,都是影響儀式如何進行的主要因素(劉仲冬、陳惠馨,2005)。由於女性在傳統民俗中的現身參與常和禁忌或禁止連結,深植文化觀之中,若要在民俗規範中倡議女性參與及性別平等的價值,就需付出更多的對話討論與行動,喪禮對當事者具有人生終點的象徵意義,會有自主的、多元的差異展現,行動者尤需事先與承辦機構進行完整溝通,以降低衝突的干擾。
問題討論:作為人生最後的喪禮主角,我們想做什麼?
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的短片《其他人》,描述兩位老年同志相伴一輩子,在年老時搬到安養院一起養老,卻因社會認識對其不足,無法在生活安排上提供便利。片尾,其中一位老年同志離世,沒有法律關係的同志伴侶,在喪禮告別摯愛時,頓時成了距離最遙遠的「其他人」(改寫自台灣同志諮詢熱線老同小組,2013)。以異性戀霸權為中心的社會,不僅疏漏同志的法律權益,民俗儀典對同志也有多處不公平,例如忽略跨性別者的性別氣質與生理性別的關聯,循性別刻板印象進行日常生活與儀式安排等。請討論:
亡者能否依其心理認同選擇入殮裝扮?包括壽衣、裝飾等?還有哪些可調整?
喪葬禮儀可能有哪些自主與創意作法或程序?
(四)與女性相關的禁忌
社會對女性的經產血禁忌,在公衛與醫療發達的今日,依舊是隱晦難言的話題,更遑論提升至公共議題的討論層次。傳統女性常被視為不潔、不淨,多與生理特徵、經產血的聯想有關,孕育生命的血液也同是對傷亡的延伸想像,多以可能會導致災厄、危險、帶煞等為由,而對女性有諸多的禁忌與禁止。例如女性生理期時不能登漁船、商船、不能拜神明及進出廟宇、不能進入工程等,有些地區更是連女性都不能上漁船,更忌走上船頭、跨過魚網及櫓槳等。遇有宗教法器、神轎等,女性也不能觸摸,更別說是抬神轎,女性坐月子期間除了不可祭祀或入廟外,也不可以出門,尤其嚴禁去別人家(翁玲玲,1999)。在傳統藝文活動,也有女性不可上傀儡戲台,不能坐在戲箱與觸摸戲偶等的禁忌。在棒球場最有名的禁忌,就是女人不能進球員休息室,不能拿球棒和手套,否則不是敗運就是會三振或漏接。
除了漢人民俗對女性經產血普遍有禁忌之外,台灣原住民部落對女性、性等也有不少相關禁忌,例如與性相關的事務與概念一直被視為不能言說的禁忌,有些部落並沒有發展與性生理、性愛相關的語彙或概念,像是乳房、保險套、性交、子宮頸、乳癌防治、強暴等語彙,不是被部落視為不雅,難以啟齒,就是根本無對應詞彙,致使日常溝通常以隱晦的方式來呈現[3]。例如太魯閣族的語言慣習,無論男女都不能談論女性性器官或性生理相關,特別對男性來說,許多語彙都是禁忌,需透過族語中特有的委婉語表達,像是以無花果的形象與吸吮的動作,隱喻與象徵女性乳房(連皓琦,2013)。孫嘉穗(2016)指出,在部落文化,與性別與性生理有關的語彙,常遇三種情況:1. 沒有相關語彙無法表達;2. 有詞彙,但不能說;3. 很難用典雅的方式表達,以致難以進行公共討論與溝通。
許多社會文化都還有「月經羞恥」(period-shaming)的女性經產血禁忌,在尼泊爾的Chhaupadi傳統中,女性生理期期間需被隔離到村外小屋,不能洗澡、也不能與眾人接觸,因此有感染及衛生安全疑慮,甚至造成死亡(Avi Selk, 2016),在馬拉威跟肯亞,月經除了是不能談的話題,也常有使用碎布、葉子等替代昂貴衛生棉而增加感染的困境(王穎芝,2015)。不論是實質語言或是象徵性的掩飾,對性生理、經產血等經驗的隱晦難言,連帶使這些女性禁忌難以討論或是思考禁忌的必要性。此外,另一個現象是對經產血醫療化建構的反思,社會常把一些生命週期與身體的自然現象視為異常、負面,而需要醫療介入或矯治(盧孳豔,1998;吳嘉苓,1999)。
性別平等思潮與價值,近來快速被肯認,雖然民間還有著前述諸多女性相關禁忌,但已有民間組織和女性勇於挑戰並改變傳統,像是棒球場上的女性禁忌,雖仍有球員忌諱女性碰球具和球衣,但運動場上已陸續有女性工作人員加入,不僅女記者在賽前和賽後可出入休息室,球團也已多聘僱女性防護員提供專業運動傷害的防護(陸銘澤,2011;陳立勳,2017)。另外,像是紀錄片《海上情書》女導演郭珍弟,為拍攝遠洋漁業海上動態,打破女性不得長住漁船的規定。已有十年商船經驗的黃久倖,一路從見習三副,不斷升任,最後擔任大副,並在2017年11月獲聘為台灣國研院海洋中心海洋研究船「勵進號」的首位女船長(許敏溶,2018)。女性抬轎打破傳統禁忌的情況,近期在各地快速變化,雖部分地方鄉鎮依舊堅持只能由男性抬轎(俞肇福,2014),但已有不少知名廟宇由女性抬轎,例如國定三級古蹟台中萬和宮奉祀湄洲天上聖母媽祖,前幾年已由女性抬轎(張協昇,2008);屏東縣新園鄉五房村糖府千歲的祈安遶境活動,神明轎班人員就多由女性出任(葉永騫,2012);同為三級古蹟的台中樂成宮3月瘋媽祖「旱溪媽」繞境18庄長達22天,幾年前也已全盤改由女性抬轎(游振昇、卜敏正,2017)。雖各廟宇出現女轎夫的脈絡與情況不一,但她們的出場已能增能女性與改變民俗,除了讓女性自我培力,也提升女性在民俗文化活動中的地位。
[1]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資料顯示,臺灣地區15-64歲已婚女性之平均每日無酬照顧時間,102年每天共花4.22小時料理家務,105年則為3.88小時(行政院,2017)。
[2] 蘇芊玲、蕭昭君主編(2005)的《大年初一回娘家》,內有許多創意點子。2018年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推出「大年初一油洗洗 知心歸女回娘家」行動,以「油洗洗」來翻轉吃窮娘家的說法。
[3] 摘錄自2018年2月3日女學會女性主義高低音系列「孫嘉穗、方念萱:女性噤聲?媒體發聲」座談筆記。
相關書摘 ▶《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從街頭婦運到「主流化」,回顧解嚴後台灣婦運發展演變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第三版)》,巨流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編者:黃淑玲、游美惠
作者:姜貞吟、彭渰雯、王曉丹、張晉芬等人
這是擁抱多元性別的進步年代,也是傳統勢力集結的落後年代;
這是女性最自主、最解放的時代,也是仇女、厭女文化蔓延叫囂的時代。
本書探討21世紀台灣性別關係現況,以紮實的本土經驗研究與案例為基礎,以女性主義理論與概念為骨架,逐章拆解一個社會制度或一個文化現象中的性別歧視、性別排除與厭女文化,並針對不平等現狀提出政策改革與個人行動策略。透過作者們的性別批判之眼,我們看到台灣社會的權力、生產、情感與象徵等四種性別關係相互交疊的圖像、結構與演變,以及未來如何朝向更性別平等方向的發展
臺灣社會隨著時代的推移,婚姻的本質與婚禮的籌辦產生很大的變化。傳統婚姻觀主要呈現家長做主、性別刻板分工、重男輕女、傳宗接代的價值;現代的婚姻則是以兩情相悅、獨立互助、平等結合、協商溝通為結合基礎。在婚禮的舉辦上也從父母做主轉變成以新人為主體,由男方主導轉變為新人共同籌辦。結婚已不是男方家庭增加新成員,也不再是女兒自此與原生家庭分離,而是新人雙方共組一個新家庭的「平等成家」。
然而,許多大家習以為常的婚俗如:安床、辭祖拜別、遮米篩、潑水、放扇、拖竹青、施緣、踩破瓦、過火爐等,蘊含傳統對新娘嫁入夫家的期待,存在性別不平等意涵,已不合時宜。但若完全摒棄,又缺乏藉由實踐婚禮儀式宣示身分改變來獲得親友祝福以及心靈滿足的趣味。從傳統過渡到現代,婚禮需要有新思維與新做法。
本書以清新活潑、新舊併陳的創意方式探討傳統婚俗具有的意義以及如何將這些婚俗賦予現代新詮與做法,帶領讀者一同回顧從傳統到現代婚禮精神與價值的演變。另也兼顧婚禮的實務執行面,提供婚禮的溝通、籌備進度控管、預算編列、物品準備、儀式流程、婚禮應用文等內容,並以案例故事彰顯現代婚禮以新人主體、性別平等、民主協商的核心精神,對於即將步入紅地毯的新人可全盤掌握籌辦婚禮的各項工作細節,讓婚禮的舉辦更加和諧、溫馨、圓滿,開展美滿的婚姻生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內政部
本書是內政部邀請專家學者組成「現代國民婚禮研究改進專案小組」,歷經2年的共同集體創作而成,並由郭慧娟老師主筆。
團隊成員如下:
召集人
黃麗馨(內政部民政司司長)
副召集人
曾昭旭(淡江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第2屆委員)
徐福全(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教授)
黃馨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第1屆委員)
主筆
郭慧娟(朝陽科技大學銀髮產業管理系講師、中州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講師)
---------------------------
《現代國民婚禮》精簡版歡迎下載使用
2015-03-05 民政司
內政部於103年12月出版《平等結合 互助包容─現代國民婚禮》,全書共分為觀念、變遷、籌辦、儀式執行、文書吉語等篇章,提供國人籌劃婚禮新思維、新作法。為利民眾快速瞭解,特摘錄書中實用精華內容製作精簡版,分為現代婚姻的價值觀及婚禮核心精神、結婚準備事項及進度檢核表、訂婚物品及流程、結婚物品及流程、喜帖寫法及婚宴準備事項、婚禮賓客須知等6大主題,歡迎下載使用。
*
附件:
《現代國民婚禮》精簡版
------------------------------
內政部《平等結合 互助包容─現代國民婚禮》新書問世
2014-12-02 發言人室
內政部今(2)日舉辦「《平等結合 互助包容─現代國民婚禮》新書發表會」,提供國人籌劃婚禮新思維與新做法。內政部長陳威仁致詞時表示,時下有許多常見的婚禮文化,像是婚宴無法準時開桌、致詞貴賓發言冗長,國人似乎習以為常,其實大家如果願意將心比心,讓守時成為參加婚禮(宴)的文化規則,就能達到賓主盡歡的目標。此外,傳統農業社會為了求生存,自然呈現男女定型分工的思維,並反映在婚禮習俗上,但現代的工商業社會,女性在各方面都與男性並駕齊驅,因此,婚禮觀念及做法需與時俱進,才能呼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這次新書發表會由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以「婚禮趣談」的相聲表演做為開場,內容表現婚宴未準時開席及傳統婚禮習俗的種種趣談,內政部長陳威仁表示,在婚禮上,家長總是希望請到有頭有臉的仕紳名人前來證婚或致詞,但好日子有限,使得這些仕紳名人們必須到處趕場,主人及客人自然就要等候多時,換個角度想,現在的婚禮可以把主角放在新人身上,父母放手讓新人做主,自己站在協助的立場即可,而新人也應該要懷著感恩的心,感謝父母對自己從小到大的照顧。
此外,隨著時代變遷的過程中,有些婚禮習俗沿用至今,若能重新詮釋或調整做法,可以更符合時代需求,像是建議不再採行「丟扇子」或「潑水」,但若仍想執行這個儀式,丟扇子可重新詮釋為「與娘家人感情不散」、潑水可詮釋為「新人感情純淨如水,從此展開新生活」之意。
《現代國民婚禮》是內政部於102年初邀請專家學者組成「現代國民婚禮研究改進專案小組」,歷經2年,網羅各方意見、經過多次的溝通與討論,齊心協力共同完成,小組成員包括曾昭旭、徐福全、黃馨慧以及郭慧娟等專家學者。本書共分為5個章節,包括:觀念篇、變遷篇、籌辦篇、儀式執行篇及文書吉語篇,內容提倡「新人主體‧性別平等‧民主協商」的婚禮核心精神,並以傳統習俗與現代做法併陳的方式呈現,讓想採取傳統或是現代婚禮的新人可以從中選擇比較並且獲得啟發。此外,本書也透過多元的婚禮案例故事引導讀者在籌辦婚禮時靈活參考運用。
內政部表示,婚禮不僅是一場儀式、一種文化,也代表一對新人的結合,兩個家庭的連結,經由婚禮的舉辦,新人的人生從此邁向生命的另一個階段,這是何等神聖莊嚴的事情。在宗法社會以男性為中心的觀念下,很自然地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其實這是勉力女兒要勇敢面對婚姻的考驗,不要稍有不如意就想回娘家。雖然,後人解釋為潑水代表女兒與娘家斷絕關係,但這不是原始意涵,結婚是新人雙方彼此互敬互愛、平等成家。
《現代國民婚禮》的問世,代表婚禮價值應隨著時代而調整轉變,期望新人可以反省傳統宗法禮教下的婚禮習俗是否為自己所需,對於婚禮的籌辦不再侷限於傳統的舊思維,並透過現代婚禮開啟未來美滿婚姻生活。內政部《平等結合 互助包容─現代國民婚禮》新書問世-最新消息 - https://goo.gl/VaYm8Z
「素顏出門,我會羞愧而死」:南韓性別不平等事件簿
By 女性主義有事嗎, www.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7日, 2019
韓國對美的追求,特別極端。
如今的偶像團體,腿不夠長、不夠瘦、眼睛不夠大,根本不會出現在螢幕上;佐以整形手術的盛行,美女的標準值越來越嚴苛。「顏值」在韓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拜今日偉大的醫療科技所賜,就算沒有中基因樂透,你也可以用許多手段將自己「偽裝成」母胎美人。
根據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發佈的《2014年度全球整容整形報告》的資料,2014年,韓國一共進行了98萬例整形手術,僅次於美國、巴西和日本,是2014年世界上整形第四多的國家。
不過,排名前三位的國家都是人口過億的大國,而韓國只有5000萬人口,成功晉級世界上整容人口比例最大的國家。把自己打理得好看,在這個國家彷彿是一種責任。
當然,要提升自己的外貌,除了整形這種大規模的改造,畫個妝也是可以的。不少人看上了這塊商機,美妝Youtuber的從業者也越來越多,像這支短片的發佈者裴殷貞。
但這支影片不像他頻道中其他的美妝教程,在短片當中,她首先素顏,後來畫上濃妝,又再度把妝容卸掉——如果不知道過去的她有多為素顏所苦的話,你不會了解,在將近20萬的訂閱戶面前卸妝對她來說有多可怕。
「以前如果我沒有化妝出門的話,會非常沒有自信。就連別人看著我素顏的樣子,我都會非常尷尬,我真的好恨我這張臉。」
就連到樓下買個泡麵、或只是去附近超市買東西,裴殷貞也堅持要花兩個小時,把妝畫完後才「允許自己出門」。她說,這是為了讓自己心安,就算要犧牲睡眠或吃飯的時間,也一定要在出門之前,把自己裝扮完整後才願意出門。
驅使她發出這支影片的動機,來自於她收到一名13歲女孩的來信。這名少女說,「我身邊的女孩子們都開始化妝了,讓我覺得我也開始要。但我還是很沒自信,你可以跟我說怎樣才能變得有自信一點嗎?」裴殷貞開始意識到,自己身為一位美妝Youtuber,應該負起更多社會責任。
這些故事聽起來很驚悚嗎?其實,裴殷貞絕對不算「極端個例」。一定有許多跟她一樣的女性,素顏時出門總是十分惶恐,祈禱自己等下不要遇到朋友。
是什麼讓女性們普遍都有強烈的外表焦慮?
是,素顏對許多人來說就是一個笑話
裴殷貞並不是主流美女,因此他在經營頻道的過程中並不順遂。有網友甚至曾直接留言:「這是不是一隻豬在化妝的影片?」、「如果我長這樣的話,我應該會先去自殺」
這些說法,其實都回答了為什麼裴殷貞需要拍這支影片。
女性妝前妝後差很多這件事,常常被當成笑話來講。為什麼?因為嘲笑這種「不堪」也許對某些人來說很有趣,長得不好看、卻想飛上枝頭當鳳凰的人,活該被嘲笑。嘲笑一個人的素顏,不只是在嘲笑她的基因,更是在笑她的勞動成果——就算你平常再怎麼努力的想偽裝自己,到頭來還不是在自欺欺人。
人們對於顏值的重視,更扭曲成了強烈地窺探心理。還記得嗎?有段時間,綜藝節目上非常盛行邀請女明星直接卸妝,妝前妝後差很多的人,便是當天的收視率保證。
漂亮還不夠,自然是要天然美人才最好;沒有辦法做到的話,至少也要做到能夠把自己畫成、整成該有的樣子,這就是對外表焦慮感的根源。也許有些反對者們會認為「化不化妝不是自己開心就好嗎?」但事實並非如此。當一個女性選擇不化妝,也不會感受到任何壓力時,這才叫做真正的個人選擇。
裴殷貞這支卸妝影片,就是一個抗議,也是對其他韓國女性們的集體喊話。也開啟了後續一連串在韓國發酵的#escape the corset串連活動。
2019的韓國,正在繼承1968年美國的女性運動
#escape the corset的Hashtag名稱,起源於1968年的美國。當時的女性主義者們正在抗議美國小姐的選拔賽,她們發起了丟掉內衣、卸掉妝容、脫掉高跟鞋、與掙脫束身衣的抗議活動。
肥肉不能溢出、腳都要斷了還是要穿高跟鞋,塑造美的方式,都離不開規訓女性的身體:這是種充斥著暴力的美,也是服膺於父權框架的美。
1968年的抗爭手段,已經無法全然適用於當今女性面臨的問題。2019年韓國的執行方式是這樣的:有越來越多韓國女生,開始在Instagram上秀出自己剪短頭髮的照片、並且嘗試在出門時素顏。這樣的目的,是在鼓勵其他女生,就算妳不當個標準美人也沒關係,因為有我陪你。
不只如此,韓國女性們更是發動了全國性的「美容罷工」。每個月的第一個禮拜天,女性們被鼓勵不買新衣、素顏出門、甚至是將頭髮剪短。根據CNN採訪一位韓國社會系教授李娜楊的說法:「當你為美容產業貢獻了一點,你都會使這個社會對美的標準更為嚴苛。」這次#escape the corset的串連運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輕鬆的實踐女性主義。
為什麼直到2019年,韓國才面臨這樣的反動?
韓國並不是個可稱為「夠性別平等」的國家。根據去年(2018)的男女所得平等報告書當中,韓國在149個國家中名列第115名,可說是差距非常高了。父權的痕跡不會只駐留於某單一面向,南韓國家青年政策研究所調查也指出,有約22%的女性自陳曾動過刀,其中有近半同意「外表在生活中很重要」。
把這兩個面向綜合起來思考一下:一名女性一個月在整形手術、化妝品、保養品、衣服等商品上花的金錢遠遠高過男性,但薪水卻與男性差距非常多。這並不只是錢的問題而已,像是裴殷貞提到的,她每次化妝都要花兩個小時——想像一下,每天如果要被剝奪兩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是不是很痛苦?(甚至不包含卸妝、保養等時間)
長久下來,對荷包跟精神來說,都是一種負擔。
但是社會的原有秩序,從來都不是這麼好打破的。許多人習慣於原本對他來說舒適的生活方式,自然也認為那些發起異議的人們需要「付出代價」。
2018年11月的時候,一名剛上班不久的女員工遭到連鎖咖啡廳開除,原因只是因為她短髮而且素顏。後來那公司雖然有道歉,並提供給他補償金,但這依舊難以平緩運動者們的憤怒。
#escape the corset的活動不只關注化妝與否的問題,有更多關於女性權益的議題,也同樣被激發。例如性騷擾、身體權的侵害等等,這些議題都讓數以萬計的韓國女性拿著“My Life is Not Your Porn”的標語走上街頭。
韓國的性別平等戰爭,現在才要開始。
https://goo.gl/MaUpJK
婦女節反思性別平權:以「性暴力」比喻兩岸關係有什麼後遺症?
三月 7日, 2019
三月八日是國際婦女節,這是為了紀念婦女權利運動而設立。本文藉著婦女節與讀者談談兩個性別相關的主題。
唸給你聽
三月八日是國際婦女節,這是為了紀念婦女權利運動而設立。世界上第一個婦女節是在1909年的紐約,其後幾年在許多國家都出現女權相關的遊行與抗爭;後來在1917年俄國紡織女工的罷工和遊行,點燃俄羅斯革命的引線。接下來幾年日期經過一些變動,但主要是在社會主義或共產國家來慶祝,西方國家是到1960年代女權運動興起後才恢復。1975年聯合國確認這一天為婦女節。本文要來談兩個性別相關的主題。
1.性別角色分工
「我國」從1924年開始慶祝國際婦女日。1991年內政部取消放假規定,跟兒童節合併,理由是這樣子婦女就可以在家照顧放假的兒童。現在,這樣古老的性別分工觀念已經慢慢在改變,但普遍來說婦女對家庭的責任和重擔還是比男性多很多。例如,台灣自2002年開始有勞工的育嬰留職停薪假,但申請育嬰假的勞工當中,女性佔八成,男性只佔兩成(2018年)。
又如,以2011年中研院社會變遷調查家庭組的資料來看,男女在洗衣服和打掃家裡這兩件事情的頻率差異超級大。近四成(38%)女性幾乎每天都會做跟打掃家裡相關的事,男性只有8%;有87.8%女性每週至少會做一次打掃工作,男性只有不到一半(47%);五分之一(21.4%)的男性一年一次或數次(相對女性只有3.2%),15%從沒做過(女性4.4%)。若看洗衣服的話差距更誇張,有43.6%的男性從來沒洗過,一年一次或數次的也有11.6%,也就是說超過一半以上的男性幾乎不洗衣服的。女性洗衣服的頻率是:幾乎每天(62%)、一週數次(23.8%)、一週一次(6%),加起來就超過九成。
這裡有一張非常生動的圖描述這種狀況。
前陣子在一個朋友的臉書上聊天,談到「職業婦女」這個詞代表生小孩後又回到職場的媽媽。但想來想去好像沒有一個詞是形容男性的。這個社會預設就是由女性帶小孩,男性一定會回到職場,所以不需要一個詞來形容。這樣的觀念不斷被重覆與強化:我們常看到一大堆政治人物出來罵說誰誰誰沒結婚生小孩,代表他們沒愛心;媒體們又會幫忙美化這種行為,例如前陣子柯文哲受訪說自己不帶小孩,甚至還會假裝很忙,稱讚太太很「認命」,記者則形容這些說法叫做「柔情」。
先前的討論:性別平等與男性的「假裝忙」
認命並不是一種美德,女性的角色並不是預設在家裡,在各行各業,女性都可以做到跟男性一樣優秀、甚至更優秀。然後,不帶小孩以及家事全都交給太太,這個一點都不應該是一個可以拿出來說嘴的事。
事實上,性別平權對許多男性來說也是一種救贖,因為男性的身上同樣背負著不必要的刻版印象,讓許多人必須要築起自我防衛的、名為沙文的牆。「假裝忙」就是這樣子的產物。許多男人們從小到大就被教導成不需要做家事或對家庭事務負責任,他們不會有什麼誘因去做這些事,做了還有可能被傳統觀念的人念一頓。而這也就是「性別平等教育」最重要的意義之一。(注意:護家盟的人們一邊打同性戀,一邊全面「進攻」各級學校的性平教育)
這樣的古早沙文觀念該隨時代進步了。
2.厭女,仇女,以及性暴力的比喻
除了社會上對於男女角色仍然不平等之外,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我們關注:厭女和仇女風氣。
這樣的厭女或仇女風氣往往在無意之間傳播,例如,前陣子我在臉書上po了很多中國影響力如何龐大的文章,其中我提到說「台灣媒體已經是中國的形狀」。這句話原本是出自PTT鄉民的文章,談到說因為媒體整天照抄中國的新聞、還有一大堆中國的觀點;國際上也已有國際組織和智庫研究證實這件事並發出警告。結果,有位網友來訊說,這樣的比喻很可怕!原出處其實是形容女性在「性」方面被男性所操控與支配。
我一看到這個出處也是嚇了一跳。PTT上面充滿許多厭女的言論,有時候那些概念會轉化成不同的比喻,讓人難以察覺。普遍來說,男人多情會被說風流,女人則會被羞辱,一直以來都是如此。這個社會給女人的各種限制、包袱,遠遠多過於給男人。我們要提醒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是,要小心不要用到這種出處是厭女的詞,還有,不要跟著厭女。
另外,我覺得還有件重要的事情值得我們思考,那就是以「性暴力」來比喻兩岸關係這件事。
兩篇文章推薦給大家:〈性暴力作為一種比喻〉(by Vivian Wu)和〈為什麼不該在國與國關係一再使用強暴比喻?〉(by Josephine Hsu)
小摘要一下重點:使用暴力來比喻事情的時候,好處是可以立即產生共鳴,但是卻會有很多後遺症,因為暴力本身就是很複雜的事情。如果在兩岸關係的情境當中,使用性暴力做隱喻,那問題會更大。
原因是:
這類的比喻常常會強化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的刻板印象,而且女人的性永遠是被掠奪、被羞辱的一方,男人永遠是征服者。
這類的比喻對曾經的性暴力受害者來說,是不斷地在傷口上灑鹽。要知道的是,各種性暴力、性侵害、甚至是性搔擾,出現在生活周遭的頻率都比我們想像得還要多很多。
這樣的比喻出現在網路及社群媒體上的頻率非常高,而且是不分立場的人們都很愛用。許多藍營或統派支持者會用羞辱方式來譴責台灣這一方。這是一種「責怪受害者」的邏輯,而且用的詞都很沒水準(例如叫對岸來對台灣領導者施暴之類的)。另一方面,許多立場偏獨或台派支持者,會指責中共就是雄性施暴者,我們會變成性暴力的受害者。
其實,可以用的比喻有很多,很希望大家在使用的時候可以慎選一下。
隨意舉一個範例。上面舉的Josephine Hsu文章就是泛藍群眾的範例,前陣子資深女星張瑞竹也發表過同樣的言論。
性暴力的確是一個非常簡單易懂的比喻,但其後遺症也不少。要對抗中共對台灣的壓迫,我們可以有更好的論述方式。
以上是婦女節的這天希望跟各位讀者們分享的一些思考。婦女節反思性別平權:以「性暴力」比喻兩岸關係有什麼後遺症?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https://goo.gl/LEps7M
婦團調查 民眾雖具性平概念實際仍未落實
By 經濟日報, money.udn.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8日, 2019
A- A+
2019-03-08 16:30中央社 記者余曉涵台北8日電
根據婦女團體最新調查發現,雖然民眾看似普遍都有一定程度的性別平等概念,但民眾對於社會環境性別平等的實際感受,仍有5成1以上民眾認為女性在社會上未受到公平對待。
現代婦女基金會今天舉行「性別平等了沒?2019性別平等調查公布」記者會。
推薦
根據「2019台灣性別平等調查」結果,87.1%的受訪民眾認為「女性和男性一樣具有相同的權利」,近8成5受訪民眾認同「男性和女性是平等的」, 9成2以上不認為「女性只適合家務工作」。另外,近7成7不認同「男性比女性薪水應該更高」,75.1%不同意「男性比女性更有權力」,近7成不同意「男性比女性更適合當領導者」。
民眾對於社會環境性別平等的實際感受部分,現代婦女基金會說,近6成民眾認為台灣男性地位還是比女性高(58.1%)。5成1以上民眾認為女性在社會上未受到公平對待,且女性感受未受到公平對待的比例,與男性達顯著差異。
調查中也顯示約2成2受訪民眾表示曾遭遇過性別不平等的經驗,也就是5位當中就有1位遇過性別不平等的事件;從性別來看,27.8%的女性曾遭遇性別不平等的經驗,明顯高於男性的15.2%。
現代婦女基金會指出,民眾大多認為性別應該要平等,對照上述實際感受和遭受經驗的落差,顯示台灣推動性別平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現代婦女基金會也說,從調查數據中也發現,年齡在40歲以下、教育程度較高的受訪民眾,對於性別平等概念認同度較高,對於現實生活中的性別不平等現象,相對也具有較高的敏感度,可見性別平等教育紮根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現代婦女基金會呼籲中央與地方政府對性別平等教育應持續和落實去推動,除了學生族群的性平教育外,應多運用新興媒體與創新方式對年輕族群與社會大眾傳達性別平權的理念。
性別平等政策部分,調查中顯示,雖然63.6%民眾認為政府推動的政策和措施對於男性與女性「一樣好」,但對於政府推動性別平等政策滿意比例只有40.4%,不滿意度約為3成2(31.6%),也有高達2成8的受訪者,可能因不了解政府的性別平等相關政策,而無法給予評價,現代婦女基金會說,這也顯示在性別平等政策上的宣導,仍有努力空間。
調查對象為年滿20歲以上民眾,以電話訪問方式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由全國公信力民意調查股份有限公司於2019年1月25日至1月27日間執行,共計完成有效樣本1072份,以95%信賴度估計,抽樣誤差約為正負3.0個百分點。
曾被叫瑪麗亞 Kolas:拒絕種族歧視
By 經濟日報, money.udn.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8日, 2019
A- A+
2019-03-08 15:00中央社 記者葉素萍台北8日電
今天是國際婦女節,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透露,因為皮膚黝黑,南島長相,她以前就被同學叫過瑪麗亞,「今天是個好日子,適合拒絕性別歧視、拒絕種族歧視。」
高雄市長韓國瑜日前在工商協進會演講時,回應業者提議引進菲律賓會說英語的白領人才時指出,這對台灣人心理衝擊大,「怎麼瑪麗亞變老師了?」不過,外界質疑韓國瑜失言。
推薦
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谷辣斯.尤達卡)今天透過臉書貼文指出,「今天國際婦女節,拒絕歧視瑪麗亞」。
她透露,以前就被同學叫過瑪麗亞。因為皮膚黝黑,南島長相,再加上的確有很多菲律賓朋友,也常跟自己的族人在一起,有人愛拿他們這群長得很像菲律賓人的人開玩笑。今天是個好日子,適合拒絕性別歧視、拒絕種族歧視。
Kolas說,台灣開放外籍勞工、家庭僱傭,許多都是從菲律賓受過大學教育的男女孩,想來台灣賺錢回去養家。她的父母多次邀請同一個工廠裡菲律賓的朋友來家裡作客,南島的語言相近、文化相近,她跟Tagalog族的女孩們一起看電影,感動流淚,玩在一起。
Kolas指出,她們不是每個人都叫Maria,她們有自己的名字,是活生生的人,「她們是跟你們的女兒一樣,是帶著夢想,想在國外讀書、打拚、奮鬥的勇敢女人。」
就業歧視「年齡」最嚴重 這年紀的女性最吃虧...
By 經濟日報, money.udn.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7日, 2019
A- A+
2019-03-07 07:24聯合報 記者葉冠妤╱即時報導
情境照。 報系資料照
勞動部今公布2018年「僱用管理及工作場所就業平等概況」,據調查結果,無論男性、女性,就業歧視情況以「年齡」因素最多,男女性分別占整體的5.5%、6.5%,其中55到64歲的女性遭歧視比率最高,可能被認為技能跟不上時代變化或體力不足等,佔被年齡歧視女性中的10.4%;就職業別而言,則以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最看重年紀。
勞動部統計處去年9月分別以「事業單位」及「受僱者」為調查對象,辦理「僱用管理就業平等概況調查」、「工作場所就業平等概況調查」,回收有效樣本事業單位3159份、受僱者4510份,其中女性3302份,男性則有1208份。
推薦
調查發現,去年員工規模30人以上的事業單位,有8成6已經訂定「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戒辦法」,比起2002年《性別工作平等法》實施,業提高50.7%,女性受僱者最近一年在工作場所遭受性騷擾占4.6%,高於男性的0.6%,換言之,女性遇性騷擾是男性的7.6倍。其中,對女性性騷擾的加害者,以「同事」或「客戶」較高,分別占2.3%、1.8%,其次為「上司」占0.6%。女性有提出性騷擾申訴占1.2%,申訴後大部分有改善;未提出申訴占3.3%,主要原因為「當開玩笑,不予理會」占2.2%。
就業歧視部分,最近一年受僱者在職場上遭受就業歧視情形,不分男女,都以「年齡」因素居多,男女性分別占5.5%、6.5%,其次為「階級」,男女性分別占3.4%、2.7%,再其次男性是「思想」占2.2%、女性是「語言」、「容貌」各占2.0%。
勞動部官員表示,雖就業服務法有規定不得歧視年齡,但不少雇主因不熟悉法令,徵才時仍會在招募條件中限制年齡,徵求年輕活力者,因而誤觸法令,這是最主要的申訴類型;其他類則是發生在職場上。
勞動部過去也曾條列8項就業年齡歧視態樣,包括:
1.招募
(A百貨公司招募電梯服務員1名,限25歲以下,此項招募廣告直接以年齡(25歲)作限制,對年滿25歲之求職者有差別待遇。)
2.甄試
C公司在甄試過程中,給予所有求職者筆試機會,但僅有未滿30歲者有機會進行面試,且C公司最後所僱用員工年齡也都在30歲以下。此項僱用措施直接以年齡(30歲)作限制,對年滿30歲之求職者有差別待遇。
3.勞動條件
E公司採行無薪休假措施因應金融風暴,規定從事同一職務之受僱者,40歲以上者無薪假的天數較多,E公司此項措施直接在勞動條件上對年滿40歲之受僱者有差別待遇。
4.升遷
G公司規定受僱者必須年滿35歲方有資格升任組長。此項措施直接以年齡作限制,對未滿35歲之受僱者有差別待遇。
5.調職方面
I公司調動年滿55歲之受僱者前往新成立之部門推廣業務,並規定每人每年業績須達100萬元,否則考績會被打丙等。I公司之調職政策直接以年齡作限制,對年滿55歲之受僱者有差別待遇。
6.獎懲方面
K公司在懲戒違反工作規則情節重大之受僱者時,45歲以上之受僱者記1次大過就解僱,45歲以下之受僱者記3次大過才解僱。此項懲戒政策對年滿45歲之受僱者有差別待遇。
7.訓練福利方面
M公司每年都會選派員工赴美接受訓練,但只有「未滿40歲之員工」有機會被選任。M公司此項措施直接以年齡(40歲)作限制,對年滿40歲之受僱者有差別待遇。
8.解僱方面
O公司進行裁員時先解僱年滿55歲之員工,O公司此項措施直接以年齡(55歲)作限制,對年滿55歲之受僱者有差別待遇。
------------------------------------
婦團調查:逾半女性被不平等對待
By 經濟日報, money.udn.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8日, 2019
A- A+
2019-03-08 14:46聯合晚報 記者林良齊/台北報導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台大社工系教王麗容(左)、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長潘維剛(中)及勞委會前主委王如玄(右)出席「2019性別平等調查」記者會。 記者林良齊/攝影
今天是婦女節,現代婦女基金會公布「2019性別平等調查」,有21.4%的受訪者認為男性比女性更適合當領導者,18.3%認為男性薪水應該更高,19.3%認為男性應更具有權力。現代婦女基金會認為,國人性別意識雖提升,尤其女性在薪資及工作升遷等和男生仍有相當落差,政府應加速推動性別平等的觀念與政策落實。
根據調查,有13%受訪者不同意「女性和男性是平等的」,有工作經驗的受訪者,有13.8%曾因性別遭受不平等待遇,其中女性占68.3%,遠高於男性的31.7%;因性別受到工作不公平對待的類型,以「薪水待遇」最高,其次為「升遷」與「工作內容」。
推薦
另外,有58.1%認為男性地位比女性高,逾51%覺得女性在社會上未受到公平對待。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長潘維剛說,從今天公布的調查發現,雖然性別意識有提升,但實際感受面上可能還不足。
調查指出,40.4%的民眾對政府的性別平等政策滿意,不滿意為31.6%,另有28%的民眾因不了解政府性別平等相關政策無法給評價。
台大社工系教授王麗容則說,調查顯示「實然面」與「應然面」的仍有嚴重落差,許多民眾認為性別平等是主流價值,但實質上是否感受到、職場內的性別平等是否真正落實等,政府應設立專責單位或訂定「性平基本法」落實性別平等。
該調查以電話訪問方式隨機抽樣調查20歲以上民眾,有效樣本1,072份,以95%信賴度估計,抽樣誤差約為正負3%。
小小年紀被表哥性侵,她卻不懂得反抗…受害者:性教育沒有太早,因為性侵者不會嫌孩子小
想想論壇 2019-12-08 07:30
小小年紀被表哥性侵,她卻不懂得反抗…受害者:性教育沒有太早,因為性侵者不會嫌孩子小-風傳媒 http://bit.ly/2rvoyIV
性教育只有適齡適性,永遠沒有太早的問題,因為性侵者從來不會嫌你的孩子太小。(示意圖/StockSnap@pixabay)
因父母忙於工作,淑娟(化名)從小就由南部的阿嬤、舅舅撫養。不知從何時起,同住的國中表哥就不時摸黑搖醒她,強迫她一起玩「兩人遊戲」,並恐嚇若不配合就再也不理她了。就這樣,淑娟小小年紀被表哥多次性侵得逞,直到父母工作穩定,把淑娟接回家才終止。
回想幼年可怕的經歷,淑娟表示,過程中她雖感到痛苦、恐懼、焦慮,但因她完全不懂表哥對她做的是什麼事,一心想著只要忍過去就不會被表哥告狀說她不乖、就不會沒有玩伴、就不會被罵……
「我不知道這就是大人口中的性侵害,當然也就不懂得逃離,或向大人求救!性教育只有適齡適性,永遠沒有太早的問題,因為性侵者從來不會嫌你的孩子太小。」淑娟說。
日前教育部為回應頻遭家長團體抗議的性別平等教育之教材內容,特別舉辦記者會澄清。記者會現場,中華民國家長協會、下一代幸福聯盟等組織仍於現場提供教材供媒體與民眾檢閱,讓大家看看性別平等教材中的有否所謂「不當」內容。
仔細看究竟什麼內容被控訴如此不當,可以看到諸如生殖器的清潔與自慰、性別偏見等語彙,從性生理知識的基本教育到性別平等基本價值的實踐,家長們都有意見;自然,性別氣質與性傾向多元性的介紹,家長更是不能接受。
爭議延燒的時刻,我們不妨藉機再次回顧《性別平等法》的精神,並想想究竟什麼適合是孩子、甚至適合社會大眾的性別平等教育。
現行的性別平等教育法
《性別平等教育法》第2條第一款明文規定:性別平等教育係指以教育方式教導尊重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之教育。
第17條提及:國民中小學除應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課程外,每學期應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或活動至少四小時。
「施行細則」第13條亦明列說明: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認識及尊重不同性別、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性傾向教育,及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防治教育等課程,以提升學生之性別平等意識。
《性別平等教育法》於2004年正式頒佈實施,在此之前性別平等教育的路可說是非常坎坷。由於社會大眾普遍缺乏性與性別教育相關知識,法規制定的過程並不順暢,直到像葉永鋕事件等震驚社會大眾的悲劇發生,才讓相關性別法規得以確立,奠定了台灣性別平等教育的基石。
合適的性平教材,誰說得算?
在此法規精神的基礎上,性教育的教材皆經過性與性別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審慎地評估,盡可能希望能制定出適齡、適發展的性教育教材。然而批評性別平等教育教材的家長們,本身卻未必接受過妥善的性別平等教育。他們以自身的經驗和價值觀去論斷教材的適切與否,不斷地對教育部施壓,希望將教材內容改成自己喜歡的版本。殊不知他們所謂比較「適當」的教材,經常都是違反了性別平等精神,在性的健康、平等、自主等面向上都不及格,更遑論尊重多元的性與性別認同。
以教材中關於自慰的介紹為例,抗議的家長認為「快感」、「對身體無害」、「情欲自主」等用詞不妥。然而「快感」一詞正確描述了自慰時的性生理與心理現象,而且避免青少年在無知識的情況下發生自慰時容易產生的內疚與自責情緒,是對青春期發展自然生理現象接納的正確情感教育;不過度的自慰「對身體無害」更是沒有爭議,是性生理知識中,健康教育的基本常識;「情欲自主」則是性別平等教育基本精神的實踐,每個人都有基本的人權,管理並決定自己性生活的表現。
家長對上述教材內容大驚小怪而憤怒指責,其實正表現出自身所受的性別平等教育嚴重不足。落實目前的校園性平教育,是讓每一位學童都能健康度過校園生活的第一步,性別平等教育已經退無可退,絕不容許無知的大人再剝奪學生應得的教育權。
不過,讓我們換個角度思考這看似荒謬的抗議──這不也正代表台灣需要適合成人、社區的性別平等教育嗎?
惶惑的家長需要性平教育
校園內的性別平等教育因為受到「性別平等教育法」的保障,再怎麼不濟也讓學生必然有機會能夠接受到基本的性教育與情感教育。但沒有機會接受性別平等教育的家長卻只能憑著自己對性與性別的想像,出於對子女們的關懷與擔憂,對教材內容提出一連串的批判,無法有系統地檢視自己的性別價值觀與信念,從正確的管道得到正確的知識。
這樣對性別平等教育恐懼而無知的家長,構成了台灣家長群眾的絕大多數。他們不僅會因為恐懼而對教育部和學校的教育方針施壓,導致性別平等教育難以在學校落實,更可能組成各種團體組織,直接滲透進學校,企圖用自身的信念去影響學童。例如與全台1/4國小有合作的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大約有5500志工進入校園宣傳守貞教育,在教導「拒絕婚前性行為」的同時對「安全性行為」的知識隻字不提,已經嚴重危害到學童的性生理與心理的健康發展,也成為性平教育「跳針」般出現的爭議。
社區的性平教育同樣不能等
這些社會現象都在在彰顯一項事實:校園性別平等教育不能等,社區的性別平等教育更加不能等。由於「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存在,校園中的性平教育至少有了最低限度的保障,但校園外公民教育中的性平教育卻一直都處於空缺狀態。
筆者在多年服務婦女與兒少的經驗中,也看到了社區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性。在許多的家暴與性侵案例中,加害人往往沒有什麼性別平等知識與精神,在性與身體層面恣意濫用自己的權力,對倖存者造成難以彌補的身心創傷。服務的個案中,也不乏一個個因為自身性別氣質、性別認同與性傾向而遭受性暴力的悲傷故事。
許多家暴、性侵一線服務組織累積許多個案實務經驗,深感個案創傷復原不易,需要更積極推動前端初級預防工作。也正因如此,期許台灣能成立社區的性/別教育體驗中心,藉由此教育體驗中心帶領青少年發展健康的性價值觀,防止青少年性暴力、性販賣及未預期懷孕,希望彌補校園性平教育的不足,讓學童能夠透過中心較豐富的教具與教材及體驗活動,更加充實性別平等教育的知識與精神,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做到在地化的社區性與性別平等教育,讓民眾也有機會能夠獲取正確的知識,共同創造性別平等的社會。
我相信,無論是否受益於現行的「性別平等教育法」,社會大眾本性是善良的。縱使現況下意見多有分歧,但也都一樣希望無論大人小孩都能健康、自主、平等且受到尊重地在台灣生活著。
那麼,是時候停下批判攻擊,想想我們的社會需要什麼樣的性與性別教育環境了。
小小年紀被表哥性侵,她卻不懂得反抗…受害者:性教育沒有太早,因為性侵者不會嫌孩子小-風傳媒 http://bit.ly/2rvoyIV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18日電)主計總處近期發布2019年性別圖像,內容顯示,台灣性別平等程度高居亞洲之冠,即便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展程度較高國家相比,仍優於芬蘭、冰島及德國,全球第8。
「2019年性別圖像」近期出刊,內容並就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自2010年起編布的GII,以生殖健康、賦權及勞動市場3個領域的5項指標衡量各國性別平等情形,比較台灣性別平等狀況與他國的差異。
主計總處報告內說明,GII值越低越佳,0代表非常平等,1代表非常不平等,而2017年台灣性別不平等指數(Gender Inequality Index,GII)為0.056,居全球第8名,亞洲第1名,換言之,台灣性別平等程度高居亞洲之冠,在全球也屬於前段班。
觀察2017年GII排名,以瑞士0.039排名第1,丹麥0.040次之,瑞典及荷蘭均為0.044,並列第3名。
進一步檢視台灣女性在賦權的領域表現,2017年台灣女性國會議員比率已升至38.1%,優於同處亞洲的新加坡、中國大陸、南韓及日本;至於勞動市場領域的15歲以上勞動力參與率,2017年台灣女性為50.9%,較男性低16.2個百分點,性別差距比新加坡、日本、南韓都要小。(編輯:鄭雪文)1080218
影片來源:行政院政策影音站 YouTube頻道
女縣市長占比破3成 女性參政權力增長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18日電)女力崛起,台灣不只性別平等程度居亞洲之冠,主計總處最新發布的性別圖像更顯示,2018年縣市長女性比率大幅躍升至37.5%,是1997年以來首破1/3,顯見女性參政權力持續增長。
主計總處近期出刊「2019年性別圖像」,除了指出2017年台灣性別不平等指數(Gender Inequality Index, GII)為0.056,GII值越低越佳,台灣位居全球第8名、亞洲第1名,顯見性平成效卓越,內容也探討女性在權力、決策與影響力的表現。
主計總處指出,女性擔任地方首長及民意代表比率提升,參政權力持續增長;2018年直轄市長女性比率16.7%,與前次2014年相同,縣市長女性比率則升至37.5%,相較於前次選舉顯著提升31.2個百分點,而且是1997年以來,首次超過1/3的性別比例。
進一步觀察2018年地方首長大選結果,堪稱女力大爆發;宜蘭縣長林姿妙、花蓮縣長徐榛蔚、台東縣長饒慶鈴、台中市長盧秀燕、彰化縣長王惠美、雲林縣長張麗善及嘉義市長黃敏惠,均是女將身分。
另外,台灣女性立法委員比率創新高,2017年女性國會議員比率達38.1%,不只較2007年增加16.9個百分點,更傲視瑞士、英國、中國大陸、新加坡、美國、南韓及日本等國均未達3成,低於台灣。(編輯:林孟汝)1080218
台灣性別平等程度 居亞洲之冠全球第8 | 生活 | 重點新聞 | 中央社 CNA http://bit.ly/2u5yPwk
台灣性別平等程度居亞洲之冠 全球第9
最後更新:2020/03/05 13:15
台灣性別平等程度居亞洲之冠 全球第9 | 生活 | 重點新聞 | 中央社 CNA http://bit.ly/39tBgbV
根據聯合國最新發布的2018年性別不平等指數,台灣性別平等程度亞洲第一。(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中央社記者吳柏緯台北5日電)台灣性別平等程度亞洲第一。根據聯合國最新發布的2018年性別不平等指數,在越接近0,代表性別越平權的前提之下,台灣的指數為0.053,居亞洲首位,世界排第9。
性別不平等指數(GII)是由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調查統計,根據生殖健康、賦權及勞動市場3個領域,總共5項指標衡量各國性別平等情況,數值越接近0,代表性別平權的情形越好。
近日聯合國公布2018年GII的全球排名,以瑞士0.037居冠,丹麥及瑞典均為0.040居次,台灣的GII值為0.053,不但在163個國家中排名第9,更居亞洲首位,南韓、新加坡則緊追在後。
經濟部進一步分析,依中小企業白皮書資料,2018年台灣的中小企業女性企業主比率36.8%,較大企業的21.9%相比,高出近15個百分點,若與鄰國日本相比,高出逾20個百分點。就全體企業觀察,台灣2018年的女性企業主比率為36.4%,較美國的40.0%及南韓的38.4%略低。
進一步觀察近年台灣男女性就業結構比變化,經濟部表示,由於女性因教育程度提升,加上產業結構變遷,投入職場意願明顯增加,2018年就業者女性占比為44.5%,較2010年的44.0%,增加0.5個百分點,與男性就業比率差距逐漸縮小。
經濟部指出,雖然台灣2018年的就業者女性比率低於美國、新加坡與香港,但仍高於日本的44.2%及南韓的42.7%。
若就行業別觀察,經濟部說明,台灣批發及零售業中的女性就業者占比由2010年的51.3%增至2018年的52.3%,而同期間製造業的女性就業者大致維持在37.5%左右。世界主要國家的製造業亦以男性就業者為主,2018年南韓、美國、日本製造業男女性就業比率差距均逾39個百分點,大於台灣的25.1,台灣的差距相對小。
根據聯合國最新發布的2018年性別不平等指數,世界排名前10依序為瑞士(0.037)、丹麥與瑞典(0.04)、荷蘭(0.041)、挪威(0.044)、比利時(0.045)、芬蘭(0.050)、法國(0.051)、台灣(0.053)、冰島(0.057)。
亞洲排名前幾名分別為台灣(0.053)、韓國(0.058)、新加坡(0.065)、日本(0.099)。(編輯:趙蔚蘭)1090305
台灣性別平等程度居亞洲之冠 全球第9 | 生活 | 重點新聞 | 中央社 CNA http://bit.ly/39tBgbV
民進黨發言人謝佩芬爆「3年前被性騷擾」:很多人要我忍耐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