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資訊⇩
電影名稱:抹大拉的馬利亞|耶穌的女門徒|Mary Magdalene
電影類型:劇情
上映日期:2018年3月23日
電影地區:美國|英國|澳大利亞
電影畫質:HD高清中字
主    演:魯妮·瑪拉|傑昆·菲尼克斯|切瓦特·埃加福特|亞里安妮·拉貝德|瑞安·柯爾
電影簡介:
故事背景在一世紀的聖地,講述年輕女子馬利亞離開她的小漁村和家人,加入一場新運動。受到領袖拿撒勒人耶穌及其教導的啟發,馬利亞和門徒們一同踏上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成為基督教創建過程的核心人物。《抹大拉的馬利亞》把一個獨特又動人的角色帶到觀眾面前,放在偉大起緣故事的中心位置。
《抹大拉的馬利亞》 | Movieffm電影線上看 - https://goo.gl/9icMkF


《耶穌的女門徒》(Mary Magdalene) https://goo.gl/4eAq8W

抹大拉的馬利亞(Mary Magdalene,又譯為瑪利亞瑪達肋納[1][2]),在《聖經·新約》中,被描寫為耶穌的女追隨者。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和聖公會都把她作為聖人
新約中馬利亞的事跡
耶穌天上能將權柄證實在天上各城各鄉在傳道時,與耶穌的除了十二個門徒以外,還有祂所醫治的幾個婦女,抹大拉的馬利亞就是其中的一位(路加福音 8章:1-2節)。
耶穌到處,治好了抹大拉的馬利亞,趕出她身上的鬼。她信耶穌後,奉獻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
當穌耶穌被帶往審判時,門信徒都離開祂逃走了(馬太福音 26章:55-56節)。耶穌釘十字架時,環境極其惡劣,但她跟耶穌到十字架下,看耶穌受苦,斷氣,
埋葬(馬可福音 15:40-47)。
安息日過後,馬利亞在天還沒亮就到耶穌天上的墳墓,而且發現墳墓已經空了,其他門徒聞風而來,看看空墳就走了,只有馬利亞留在天上空墳處哭泣,所以她將成為第一個看見復活後的耶穌的見證人(約翰福音20:1-18)。
相關爭論
一些現代作家認為抹大拉的馬利亞是耶穌的妻子。這些作者引用諾斯底派的寫作來支持他們的論點。例如被命名為《腓力福音》的殘章(又譯《斐理柏福音》)的確描述抹大拉的馬利亞不單單只是十二門徒之一,還是最為接近耶穌的使徒。這種親密的關係被描述為抹大拉的馬利亞能夠理解耶穌以及他的教導,而其他的使徒卻不能。
在《腓力福音》中有一句:「救世主的同伴(亞拉姆語在那個時候「同伴」這詞,可能是指「配偶」)是瑪利亞·抹大拉。耶穌經常親吻她的"缺字",愛她勝過其他門徒。」其他的門徒很氣惱,表達了他們的不滿。他們問耶穌:「你為什麼愛她勝過愛我們所有人呢?」[3]
雖然難有定論,但是馬利亞在耶穌受難地以及在他的墳墓出現,至少和她作為妻子或寡婦的角色是一致的,儘管也有可能這是耶穌對她和他母親馬利亞的關心而所預備的。
還有一個被用來支持耶穌結婚的論點是:根據《馬太福音》,耶穌屬於大衛王家族,是猶太王所羅門的後代,獨身在耶穌那個時代對於猶太男人是很罕見的。耶穌是個猶太人,而按照當時的傳統,猶太男人是必須結婚的。根據猶太人的習俗,獨身是要受到譴責的,一位猶太父親有義務為他兒子找一個合適的妻子。 然而,目前仍無證據證明這種(猶太人今天的)婚配傳統在西元1世紀就已發展出來。
關於抹大拉的馬利亞是耶穌的妻子的想法,由於一些書刊例如《聖血,聖杯》(1982)以及受到這本書深遠影響的《達文西密碼》(2003)而被普及。透過「高靈」阿頓和白莎的對話而寫成的《告別娑婆》亦提到了抹大拉的馬利亞是耶穌的妻子,與耶穌一同教導其思想,抹大拉的馬利亞並且有許多婦女門徒追隨。
慶日
教宗方濟各決定把聖女瑪利亞瑪達肋納的紀念日改為慶日,與其他宗徒地位同等。聖座禮儀聖事部遵於2016年6月10日公布法令,慶日日期維持7月22日。[4]
抹大拉的馬利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w6XItd


教宗方濟各:瑪利亞瑪達肋納是希望的使徒
1280px-Alexander_Ivanov_-_Christ's_Appearance_to_Mary_Magdalene_after_the_Resurrection_-_Google_Art_Project(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5月17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論述基督徒的希望,稱瑪利亞瑪達肋納是「新而最大希望的使徒」。教宗表明,「我們的天主並不呆滯」;祂「夢想改變世界」,且藉著復活奧跡予以實現。
在《若望福音》的記述中,瑪利亞瑪達肋納第一次來到耶穌墳墓那裡,看到的卻是空墓。她於是跑去告訴門徒們,說耶穌的遺體被人搬走了(參閲:若廿1-2)。
教宗指出,瑪利亞瑪達肋納前往耶穌墳墓的路程「反映了許多婦女的忠貞,她們長年累月走在墳地間的小徑上,緬懷一些已不在人世的人。最真實的關係絕不會因死亡而隔斷」。
聖史若望接著描述了瑪利亞瑪達肋納再次回到耶穌空墓前的情景,這一次她看見了呼喚她名字的老師(參閲:若廿11-16)。教宗凸顯耶穌復活後的首次顯現具有個人化的特徵,而且如此之美。這表明「有人認識我們,而且看到我們的痛苦」。
教宗強調,與耶穌的相遇將我們的悲傷轉變為喜樂,就如瑪利亞瑪達肋納所經歷的那樣。在耶穌周圍有許多人尋找天主,但實際上,最具奇跡般的事實乃是天主先惦記著我們的生命。
「每一個人都是一部天主寫在這個世界上的愛的歷史。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部天主之愛的歷史。天主呼喚我們每一個人的名字:祂知道我們的名字,祂注視我們,等待我們,寬恕我們,並且耐心對待我們。天主難道不正是這樣嗎?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
《福音》為我們描述了瑪利亞瑪達肋納的喜樂:耶穌復活帶來的喜樂不是透過「滴管」一點一滴流出來的,而是有如瀑布傾注在我們整個生命中。教宗邀請每個人帶著自己心中失望和失敗的包袱嘗試思索:我們有一位接近我們且呼喚我們名字的天主,這意味著什麽?
教宗說:「耶穌不是一個順應世界的主,祂不允許世界上持續存在著死亡、悲傷、仇恨,以及人的道德被摧毀。我們的天主並不呆滯,請允許我這樣說,我們的天主是一個夢想家:祂夢想改變世界,而且藉著復活奧跡實現了這夢想。」
瑪利亞瑪達肋納最後被派遣去向門徒們宣報耶穌復活的喜訊,她這位過去曾附過惡魔的女人(參閲:路八2),現在卻成了「新而最大希望的使徒」。
我們也應效法瑪利亞瑪達肋納,在哀痛和被遺棄的時刻聆聽復活的耶穌呼喚我們的名字,滿懷喜樂地去宣報說:「我看見了主!」(參閲:若廿18)。「我的生命改變了,因為我看見了主!現在的我與從前不同了,我成了另一個人。我能脫胎換骨,因為我看見了主。這就是我們的力量,這就是我們的希望。」
教宗在要理講授結束後問候了在場的信友們。他對講阿拉伯語的信友說:「瑪利亞瑪達肋納教導我們要恆心尋求與復活的主相遇,不讓死亡和哀傷熄滅我們心中對遇見耶穌的渴望;我們要讓與耶穌的相遇將我們的悲傷化為喜樂,使我們成為祂的見證人。我們與復活耶穌的相遇使我們復活,也幫助我們使其他人從不信的黑暗墳墓中復活。」


電影《耶穌的女門徒》(Mary Magdalene) 將於今年復活節檔期上畫,崇基神學院署理校牧林豪恩曾以「抺大拉的馬利亞也復活」為題,透過《聖經》中描述的幾個片段探視兩者的相遇的情景及馬利亞的生命如何因主復活而改變。
林豪恩引用約翰福音20章11至18節耶穌復活後與馬利亞相遇的場面講到,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後馬利亞好像感到離死別,眼淚流了好幾天。從她等到安息日過去急不及待走向耶穌的墳墓哀悼主,看到馬利亞重視與耶穌之間的感情,耶穌的離開,她在世界好像已成孤伶伶一人。
空墓的哀傷
林豪恩指,抺大拉馬利亞所受的打擊巨大,足以摧毀整個人,包括四方面:「第一,她跑去墳墓哀悼耶穌,以香膏膏抺耶穌的遺體卻看到空墓,連哀悼的機會也沒有,這是極大的哀傷和無助。」
「第二,耶穌被殺,馬利亞失去了情感相依的對象,也失去了群體;第三同時意味著她的信仰被挑戰,她所跟隨的那位一直教導愛與寬恕,曾經展現非凡能力的神子竟然被判刑處死;第四也意味著她人生方向的消失,她所跟隨及照顧的恩人已經不再存在。」
馬利亞的無助和絕望,甚至使她看不到復活後的耶穌,林豪恩指:「馬利亞憑著自己的眼睛,沒法看見那兩個坐在耶穌墳墓裏的白衣天使;憑著自己的耳朵,也沒法分辨得出耶穌的聲音。孤立無援的馬利亞,完全感覺不到自己有任何面對當下處境的能力。」
讓馬利亞從哀傷和絕望中復活
林豪恩繼續指,耶穌卻用她熟識的聲音呼喚她:「馬利亞!」以致馬利亞從心坎裡回應:「拉波尼!」馬利亞深情對待耶穌,耶穌同樣以深情回應。耶穌第一件事不是追問馬利亞哭甚麼,而是親切地呼喚她的名字。「這親切的呼喚,安定了馬利亞驚惶失措的心,安慰了馬利亞哀痛絕望的靈,為馬利亞昏暗的天空劃出一道光線。」
「耶穌對她說:不要拉住我,因為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向門徒報信:我已經看見了主。」(第17、18節)馬利亞驚喜萬分地回去把喜訊告訴門徒,與先前墳墓外哭泣的景象形成強烈對比。
林豪恩指,其實馬利亞想耶穌回來,所以拉住祂,期望回復以往的一切,跟隨祂走遍大城小鄉,但復活的主是要離開她回到父神那裡:「耶穌回來了,但同時也要離開。那麼,耶穌復活對馬利亞有甚麼意義呢?」
他解釋,耶穌的復活使馬利亞也復活,肯定了她的信仰,確認了她的人生方向。「耶穌是趕走她身上七隻惡鬼的恩人、愛與真理的老師、道成肉身上帝的兒子,這些事實是馬利亞親身經歷的,讓她再次肯定這些經驗和認識,對耶穌的真理仍可執著與堅持,讓馬利亞從哀傷和絕望中復活,確認自己過去和餘下日子為耶穌而生存是值得的。
林豪恩認為,信徒徒從馬利亞對耶穌復活的經歷中也得啟示:「有些人需要別人安慰與支持;有些人需要還給他們公道,好像耶穌復活還給耶穌、馬利亞、真理和愛的公道,使他們在真理和愛中帶著盼望繼續生存下去。


電影《耶穌的女門徒》:偽經x女權主義超人想像
chinese.gospelherald.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29日, 2018
電影《耶穌的女門徒》。(圖:環球影業)
今年有不少基督教題材影片,其中《耶穌的女門徒》(Mary Magdalene,另譯為《抹大拉的馬利亞》)在受難日前夕(3月29日)上演,此片為荷里活基督教題材傳記片。 
電影以《聖經》耶穌與門徒的互動及十字架為骨幹,去刻劃出一個堅強睿智的女門徒,稱她為「史上最受誤解的《聖經》人物之一」,充滿女性主義的氣場,幾成讓女性抬頭的「逆權大狀」。 
電影講述抹大拉的馬利亞是一位被七個鬼附的女人,在當時保守的社會成為家族的辱恥,在聽到耶穌的講道後,她決意擺脫一切枷鎖,無視世俗的冷眼,不惜離開守舊的家人加入耶穌與門徒的傳道行列,直至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仍跟隨而至,更親眼見到耶穌受死、埋葬和復活,並且是第一個見證耶穌基督復活的人。 
諾斯底異端 《抹大拉馬利亞福音》無限想像 
不過鮮有影評提及,電影故事實質是擴闊了偽經《抹大拉馬利亞福音》無限想像。《抹大拉馬利亞福音》於公元120年為諾斯底信徒所寫,1896年在開羅市集被德國學者發現,內裡充滿了基督教死敵諾斯底異端的色彩。描述抹大拉瑪利亞在耶穌復活後,門徒看見耶穌顯現及被差派向全世界宣揚福音,恐懼被羅馬人殺掉。 
Like Us on Facebook
在該作品中有不少抹大拉馬利亞與門徒的對話,都顯明她比起眾門徒更明白耶穌神秘意旨,並且由於主特別的寵愛,獨獨指示她不為人知的奧秘,她因而被門徒所妒忌。她儼然比所有門徒更有勇氣,描述她「站起來安撫眾人」,勸勉門徒「別沉溺在傷感和疑惑中……讓我們頌揚祂的偉大吧!」有趣的是,《抹大拉馬利亞福音》中甚至出現「歧視女人」的字眼,與《耶穌的女門徒》女性充權色彩不謀而合。 
由於以《聖經》包裝、偽經為實,電影中對故事主角的刻劃變得相當「反正統」: 
耶穌:軟弱無力的情感的依附者﹖ 
《聖經》記載禱告是耶穌能力的泉源,約翰福音2:24:「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因為他知道萬人。」但電影似乎將耶穌描繪為一個情感的依附者。當祂面對十字架苦路、耶路撒冷漸黑暗,則被刻劃為軟弱無力的人,夜訪馬利亞哭訴累至伏在她腳下。由於故事主角是抹大拉的馬利亞,為突顯她在片中「宗徒中的宗徒」的形象,電影中將耶穌說的話巧妙改寫,變成「像一粒芥子,女人拿去園子不斷長大讓天上飛鳥在枝上」。她被塑造成為「突破時代者」,在海邊為婦女們施浸,更帶領群雌成為一代福音戰士。 
十二門徒:執迷不悟的抗暴者﹖ 
鑑於當時代的政治背景,猶太百姓情緒都趨向耶穌能帶領群眾救國,《聖經》只提到門徒中的奮銳黨的西門有反政府組織的背景。電影中,十二門徒都變成一群密謀推翻羅馬帝國政權的起義者。他們執迷不悟堅持抗暴者,唯獨抹大拉的馬利亞頭腦清醒、心靈與耶穌最貼近。 
到電影尾聲,抹大拉的馬利亞向門徒見證主耶穌復活,卻被多番質疑,並與她爭論天國的真義。彼得堅持耶穌再來為他完成政治理想的天國,質疑何馬利亞被耶穌揀選帶來這信息,是個頑固及嫉妒份子。但馬利亞屬靈睿智凌駕眾門徒,只有她參透「天國不能透過衝突來建立,亦非透過對抗來毁滅,是透過關愛行善、寬恕來建立」,結果與門徒分道揚鑣,她則單獨回到復活的耶穌身邊。 
對抹大拉的馬利亞可信的真實形象記載於《聖經》身上曾住著七隻鬼,耶穌幫她驅魔後她成為耶穌的跟隨者。她常與其他跟隨耶穌的婦女們在一起 (而非與耶穌的門徒日以繼夜在一起)。耶穌釘十架時,她與其他婦女跟隨在十字架下目睹他受難經過,而耶穌死後,她在墳墓旁熱切地為他而哭,是第一位見到復活後的耶穌的見證者。 
按羅馬禮儀年曆,7月22日是抹大拉的馬利亞紀念日,但自2016年起,教宗方濟各貝頒佈法令,提升該日為「慶日」,將她與其他宗徒地位同等成為「宗徒中的宗徒」,正是紀念她對耶穌熱切的愛,以及肯定她為復活的第一位目擊者,亦是要喚起公眾關注婦女在教會和社會的角色。
總括而言,《耶穌的女門徒》為觀眾豐富了對抹大拉馬利亞的超人想像,生動地刻劃出偽經裡的馬利亞,可說是了解基督教歷史初期諾斯底偽經經典的好題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