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戰士》。《無名戰士》是第三次改編芬蘭國寶級同名文學經典,敘述1941年夏天,一批芬蘭機槍部隊被派遣到前線,準備迎戰蘇聯的入侵,在一系列戰役之下,收復了蘇聯於冬季期間佔領的領土的故事-《無名戰士》對戰爭探討之深刻令人印象深刻,「戰爭對雙方來說都是可怕的,不管是誰挑起的,每個人都會受苦。」另外也隱含對軍隊階級制度的批判、戰爭總讓人生離死別、救援傷兵的兩難抉擇等。而《無名戰士》對戰爭細節的描寫也著力甚深,例如利用手榴彈搭配衝鋒槍清戰壕的戰略、心戰喊話的運用等,都是電影完整度的表現。 https://goo.gl/sjaEwL

片長 133分 /級別 輔導十五歲級
導演 《縱情城市》阿庫盧米斯 Aku Louhimies
主演 《闇夜殺神》艾莉娜湯尼科夫 Alina Tomnikov, 《重金屬之旅》約翰荷洛潘恩 Johannes Holopainen, 《完美狙擊》 薩姆爾沃拉莫 Samuel Vauramo
★ 生死一瞬的殘酷戰場,就此改變每個戰士的真實人生!
★ 三度改編1954年芬蘭暢銷小說《無名戰士》顛覆戰爭印象,寫實描述人性恐懼
★ 大破芬蘭本土電影影史首週票房紀錄,慶祝芬蘭建國百年史詩紀念之作
★ 2018「芬蘭奧斯卡」國家電影獎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
佳剪輯、最佳音效、最佳攝影、最佳特效化妝、最佳配樂 等十項大獎提名
  1941年夏天,一批芬蘭機槍部隊被派遣到前線,準備迎戰蘇聯的入侵,在一系列戰役之下,收復了蘇聯於冬季期間佔領的領土。這群士兵強壓喪命的恐懼,歷經無情砲火的洗禮,然而英雄和傷亡者的名單卻似乎永無止境……


《無名戰士》(芬蘭語:Tuntematon sotilas)是芬蘭作家韋伊諾·林納的代表作。小說發表於1954年,以芬蘭普通士兵的角度來描敘發生在二戰時期1941年芬蘭和蘇聯之間的繼續戰爭。2000年,該小說未被剪輯的手稿以《戰爭小說》(芬蘭語:Sotaromaani)的名字得以發表。
林納根據自己在戰爭中的親身經歷寫成了這本虛構小說,用更真實的手法顛覆了之前芬蘭士兵高尚和服從的浪漫化的印象。林納給小說中的人物注入了他們獨立和具有批判性的想法,並描述了他們人性化的感覺,如恐懼和反抗等。
《無名戰士》是芬蘭的暢銷書之一,也是芬蘭文學的經典和民族遺產的一部分[1]。該小說已被翻譯成20種語言,並三次改編成電影,最近改編的一部是在2017年首映的。


《無名戰士》影評:二戰蘇聯、芬蘭戰爭之「繼續戰爭」
由 闕小豪 · 2018-10-29
Movie, Tuntematon sotilas(芬蘭, 2017年) / 無名戰士(台灣) / The Unknown Soldier(英文), 電影海報, 台灣
Tuntematon sotilas(芬蘭, 2017年) / 無名戰士(台灣) / The Unknown Soldier(英文)
芬蘭原是瑞典王國領土,在瑞典被俄羅斯帝國打敗後成為俄附屬國,後來芬蘭獨立。二戰時期,蘇聯對芬蘭發動戰爭,是謂「冬季戰爭」(Winter War),蘇聯慘勝,芬蘭割讓與租借出領土。後蘇聯跟納粹德國發生戰爭,蘇聯空襲芬蘭境內,芬蘭在德國幫忙下開始對蘇聯進攻,想奪回割讓與租借給蘇聯的領土,這段被芬蘭稱為「繼續戰爭」(Continuation War),電影就是在講這場戰役。
故事改編自芬蘭暢銷小說《無名戰士》(Tuntematon sotilas, 1954年),是這部小說第三次翻拍成電影,前兩次是1955年跟1985年(片長分別為177分鐘、199分鐘),這次為了慶祝芬蘭建國百年,在拍攝上是相當精心製作,個人覺得在細膩度上是不會輸給好萊塢年度大片等級的戰爭片。
電影沒有太多灑狗血或戲劇張力,主軸擺在平凡小人物(士兵,與實際參與作戰的領導階級士官、軍官)在戰爭中的處境與心境,描寫戰爭殘酷之處,走寫實路線,對戰場上的細節有不少描寫,像是戰壕的構造、戰壕與碉堡的攻堅等。
相關文章:影評 | 演員 | 宣傳
觀影情報
上映:2018/11/09
片長:133分鐘
級別:輔導15級(15+)
評分:IMDb(8.0/4千+)、豆瓣(7.8/2千+)、爛番茄
片尾:無,演職表約3分8秒。
官網:電影預告、臉書(1萬+)、官網
裸露激凸:多位演員裸露,但台灣上映的只有一幕。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繼續戰爭(Continuation War);馬、聖誕節、兔子、麥田、貓、牛、教堂、婚禮、甲蟲、索米M1931衝鋒鎗
電影背景:卡累利阿、蘇聯芬蘭邊界、芬蘭 | 1940年1月20日、1941年6月、1942年1月、1942年6月4日、1943年7月、1943年12月、1944年6月、1944年7月、1944年9月4日
影評
查 IMDb 這部電影片長有180分鐘,但我參加的特映會放映的只有133分鐘,台灣到時候上映的應該也是這版本,以下討論也以這版本為主。
台灣剪輯後的版本似乎保留武戲為主,文戲被剪掉不少,雖然這類電影戰爭場面較能吸引觀眾,但戰爭作品通常文戲才是整部電影想表達的核心主軸,對於在於劇情的觀眾來說是比較可惜的。
不過這大概也是戲院排片考量,在台灣若不是好萊塢六巨頭或台灣幾家較大的片商發行的片,往往在院線上映時全台要超過15家戲院上映都不容易,若用三小時片長版本肯上映的戲院應該會更少。
另外我看過的戰爭電影其實不多(看過的幾乎都有寫過文章),甚至蠻多經典的戰爭片都還沒看過,僅在這種狀況下描述。
對戰爭的探討
1, Rokka 曾對 Vera 說:戰爭對雙方來說都是可怕的,不管是誰挑起的,每個人都會受苦。
2, Rokka 較不會默默遵守長官命令,只對於自己在戰場上的任務盡責曾在抵抗長官時被命令去在道路旁排小石頭裝飾,被他拒絕了,他認為自己妻子懷孕了都還得收割麥田,這些長官卻在忙著耍官威,曾說:我堅持的是事實,他們堅持的是虛榮心。
應該當過兵的都曾有過這樣的念頭,上面的長官就只會耍官威,盡幹一些沒有意義的事。其實我能理解軍隊階級制度的重要性,戰爭本來就無法講人性,沒有事先建立好這樣的制度與關係,上戰場時你很難命令士兵去送死衝鋒陷陣。但往往當中會有許多不適任的領導階級存在,或許是濫用這制度、或許是領導能力不佳等,它會造成許多犧牲與傷害
3, 戰爭總讓人生離死別
剛新婚的 Kariluoto 遵從長官命令堅守陣地,最後陣亡。
Koskela 家裡已有兩張別著勳章,已為國捐軀的照片,最後又多了他這一張。
Hietanen 放假回去找 Vera 時,她已不住在原地。
不知是否剪片關係,蠻多故事都沒詳細交代。
4, 機槍連的 Koskela 在撤退時,為了把受傷的同伴帶回去,要所有人把機槍拋入湖中(我覺得還蠻實際的,因為亂丟會被敵軍撿去用,丟到湖裡敵軍就不會知道)。不過一位傷兵就要4個人扛,加上地形變化大,觀賞這段時總會讓人思考,不管怎麼做都不會是最好的選擇。
戰爭細節
1, Rokka 有種清戰壕的戰略,利用手榴彈搭配衝鋒槍,攻入敵方戰壕後,先投擲手榴彈到前方戰壕,隨後馬上持衝鋒槍前往爆炸該地補槍,幾乎只要2人就能很有效率的清空整條戰壕。(這個戰術後來有傳給另一位士兵使用)
2, 戰壕裡有休息室(有點像連上中山室),平時會派一個人用戰壕望遠鏡盯哨,若有動靜就要趕緊拉一旁的線通知其他人,聖誕節等特殊節日會聚在一起慶祝。就連廁所畫面也有帶到,用兩根樹木當馬桶座。
3, 蘇聯對芬蘭的心戰喊話是想挑撥兩國關係,說倒時德國人會姦淫他們妻女。
我不知道以上細節在別部戰爭電影有沒有出現過,但對首次觀看這些細節的我來說是很新鮮的。
《無名戰士》影評:二戰蘇聯、芬蘭戰爭之「繼續戰爭」 - 闕小豪 - https://goo.gl/769wNV


《無名戰士》
電影資訊⇩
電影名稱:無名戰士|Tuntematon sotilas
電影類型:戰爭|歷史|劇情
上映日期:2017年10月27日
電影地區:芬蘭|比利時|冰島
電影畫質:HD高清中字
主    演:伊諾·阿霍|Johannes·Holopainen|Jussi·Vatanen|Paula·Vesala|薩穆利·瓦拉莫
電影簡介:
影片改編自1954年同名暢銷小說《無名戰士》,講述了一隊芬蘭士兵在蘇芬戰爭中的故事

《無名戰士》 | Movieffm電影線上看 - https://goo.gl/KS12J1


《無名戰士》人心、死亡,將完全不可預測
2018-05-23 由 程程的青春不散場 發表于歷史
這不是一部容易觀看的電影,三小時片長,人物眾多,歷史背景複雜,血腥畫面,被網友稱為:適合成年人看的電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芬蘭,可能是世界上最苦逼的國家:它被夾在蘇聯和德國兩個窮兵黷武的超級大國之間。
1939年11月30日,蘇聯入侵芬蘭。戰爭持續了3個半月,最後蘇聯付出70萬人傷亡的代價,慘勝芬蘭,史稱:冬季戰爭。
1941年6月24日,芬蘭在納粹德國的幫助下,向蘇聯發動了「繼續戰爭」
他們不僅要奪回「冬季戰爭」失去的土地,還要吞併蘇聯的卡累利阿地區,打出一個大芬蘭…
這部《無名戰士》片長三小時,是芬蘭的主旋律戰爭電影。於2017年10月27日在芬蘭公映,豆瓣7.8分,IMDB得分高達8.2分…
導演埃德瓦·雷訥敘事詩般詮釋了維諾·林納的戰爭小說《無名戰士》,在芬蘭電影史上占有重要篇章。用紀錄片的手法真實還原了腥風血雨的戰爭場面拋卻了爛俗的個人英雄主義讚歌,拒絕了炫目卻失真的戰地特技,·來自持續性戰爭的許多真實的片段被用於電影
這個《無名戰士》的故事,曾經先後在1955年、1985年、2017年,三次被翻拍成電影,多次創下票房紀錄。提醒著一代又一代的芬蘭年輕人,今天平靜幸福的生活,並非老天爺的賞賜,而是千千萬萬無名戰士的血肉之軀換來,來之不易。
作為一部愛國主義題材電影,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無名戰士》並沒有拍得熱血沸騰,也沒有拍出「雖遠必誅」的豪邁,恰恰相反,它拍得壓抑、灰暗,瀰漫著一股「厭戰」的氣息…
在電影中,每當出現生活的場景,色調是明亮的,配樂是舒緩的,氣氛是溫暖的。但一旦切換到戰爭場面,畫面就變得灰暗,配樂就變得沉悶,氣氛就變得令人窒息...
一部戰爭電影,必須正確的回答「為何而戰」的問題,否則它就不值得被推薦!但凡是有良心的導演,絕不會拍美化和宣揚戰爭的電影,這個世界上的每一部戰爭電影,都應該具備「反戰意識」
以我們中國戰爭電影為例,像近幾年的《集結號》《芳華》《紅海行動》都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了戰爭的殘酷和無情…正如我們老祖宗所說: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什麼情況才屬於「不得已」的範疇呢?這部《無名戰士》告訴我們:為了國家獨立,為了民族自由,為了人民安居樂業。
它是一部真正的群像電影,在長達三個小時的時間裡,沒有絕對的主角配角,很多角色的名字都記不住,對於我們中國觀眾來說,甚至很難記住這些士兵的容貌(臉盲),但我們無法忘記他們的恐懼、怯懦、哀嚎、慘死…
比如,一個新兵問老兵說:芬蘭會因為我們而變成超級大國嗎?就像蘇聯、德國、美國那樣?
老兵說:我只想活下去,活著回家,抱一抱我的漂亮老婆和兩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
新兵問老兵:蘇聯人,算是人嗎?老兵說:孩子,不要去想這種問題,你的日子會好過一些。
新兵繼續問老兵:我們殺了這麼多蘇聯人,他們快死光了吧?老兵說:不,孩子,他們有很多人,就算他們的男人都死光了,他們還有1500萬老弱婦孺可以派上戰場,殺不完的。
在和平年代,一個人的死亡,是悲劇。在戰爭中,一百萬人的死亡,是個統計數據。
但是,戰場上最悲慘的事情,並不是死亡。被一槍打死,那算是運氣好的。
運氣不好的,是那些被炸斷腿腳,被子彈打穿腹部,被大面積燒傷的傷員…他們已經失去了生的希望,卻遲遲不能死去…其中有些傷員選擇了吞槍自殺,最慘的是那些被炸斷雙手的,連自殺的權利都沒有…
...
無論是戰爭的性質是正義還是邪惡,無論戰爭的目的是高尚還是卑劣…戰爭就是戰爭,死亡就是死亡,生命消逝了也就消逝了。
時至今日,芬蘭已經發展成為歐洲最富庶的國家之一,社會福利優厚,政府廉潔高效,根據「透明國際」公布的2012年全球清廉指數報告顯示,芬蘭是世界上最清廉的國家。
2018年,芬蘭還被聯合國評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家。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6lym6y3.html


《無名戰士》電影角色與演員介紹 - 闕小豪 - https://goo.gl/oooKd8


《無名戰士》攝影跟演員是表現最佳的部門【壹週影評】
2018年11月11日
文|王志成(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碩士。曾任《首映》雜誌台灣版總編輯,現為自由編導、影評人)
不管是配樂的風格、或者戰爭場面裡不停穿插動物昆蟲在轟炸後的特寫,《無名戰士》受《紅色警戒》的影響,相當明顯。
這是一部刻畫芬蘭蘇俄之間長達3年戰爭的作品,蘇俄趁整個歐洲被捲入對德戰爭,硬吞芬蘭領土,芬蘭不肯忍讓,不但抗俄矢言奪回領土,甚至不惜加入希特勒陣營,聯德抗俄,民族主義當道,實在很難用一般是非論斷。
以小抗大悲壯
以寡敵眾、以小抗大的戰爭必然悲壯,俄國在武器跟人數上都居壓倒性優勢,但是芬蘭軍隊佔熟悉地理的在地特質,在前半段硬是打得俄軍隊節節敗退,一度收回失土。
《無名戰士》刻畫來自各種背景的軍人,在打前鋒的機槍連裡,長達三年無止盡的戰爭過程。
他們永遠在森林裡步行前進,而看不見的敵人,隨時會掃射攻擊,從面對步兵、坦克、到轟炸機,從怯生生的菜鳥變成麻痺的老鳥,沒有終點的路、打不完的仗,說是天地不仁,不如說只要有壓迫者侵略者,就會有反抗者,人類弱肉強食的天性,才是戰爭的根源。
民族性的刻畫
攝影跟演員是本片表現最佳的部門,戰爭觀點卻都不出《紅色警戒》的範圍,《紅色警戒》甚至拍出形上的哲學意境,《無名戰士》還只是在低階士兵受不了高階軍官的官僚習氣上打轉,作為對民族性的刻畫,算是平庸。
上映日期:11月9日
導演:《縱情城市》阿庫盧米斯 Aku Louhimies
主演:《闇夜殺神》艾莉娜湯尼科夫 Alina Tomnikov, 《重金屬之旅》約翰荷洛潘恩 Johannes Holopainen, 《完美狙擊》薩姆爾沃拉莫 Samuel Vauramo
片長 133分 輔導級《無名戰士》攝影跟演員是表現最佳的部門【壹週影評】 - https://goo.gl/z8kigT


★ 生死一瞬的殘酷戰場,就此改變每個戰士的真實人生!
★ 三度改編1954年芬蘭暢銷小說《無名戰士》顛覆戰爭印象,寫實描述人性恐懼
★ 大破芬蘭本土電影影史首週票房紀錄,慶祝芬蘭建國百年史詩紀念之作
★ 2018「芬蘭奧斯卡」國家電影獎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
佳剪輯、最佳音效、最佳攝影、最佳特效化妝、最佳配樂 等十項大獎提名
1941年夏天,一批芬蘭機槍部隊被派遣到前線,準備迎戰蘇聯的入侵,在一系列戰役之下,收復了蘇聯於冬季期間佔領的領土。這群士兵強壓喪命的恐懼,歷經無情砲火的洗禮,然而英雄和傷亡者的名單卻似乎永無止境……

芬蘭國寶級史詩戰爭電影!【無名戰士】大破本土影史紀錄
  《無名戰士》的同名原著小說在芬蘭是國寶級文學經典,此次為了紀念芬蘭建國100週年,三度改編拍攝,並投注芬蘭影史最大資金,成果也十分豐碩,不但成為芬蘭影史第二部破百萬觀影人次的電影(第一部為《鐵達尼號》),叫座之餘也獲得影評界肯定。
  有近150年歷史的芬蘭權威報紙《Keskisuomalainen》給了《無名戰士》五顆星的滿分評價,形容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戰電影」,其中戰鬥的真實感讓人感到絕望甚至不快。另外芬蘭發行量最大的瑞典語報紙《Hufvudstadsbladet》,則稱《無名戰士》「傳統而尊重」,並說它是一部「會呼吸與生存(即便死亡在收割罹難者們)的電影,但不上演廉價的戲劇式道歉」。
‧更多電影劇照【請點這裡】‧本片介紹/©車庫
  1941年夏天,一批芬蘭機槍部隊被派遣到前線,準備迎戰蘇聯的入侵,在一系列戰役之下,收復了蘇聯於冬季期間佔領的領土。這群士兵強壓喪命的恐懼,歷經無情砲火的洗禮,然而英雄和傷亡者的名單卻似乎永無止境……
 近期最寫實、刻劃人性至深的戰爭大作《無名戰士》,將於11月9日在台上映。


《無名戰士》神鎗「索米」堪比神器「3310」一支打爆一個連
2018年10月30日
芬蘭年度票房冠軍戰爭鉅作《無名戰士》描述1941年芬蘭人英勇迎戰蘇聯的「繼續戰爭」的故事,電影在有「芬蘭奧斯卡」之稱的國家電影獎勇奪影帝、剪輯等大獎。片中芬蘭大兵們使用的主要武器「索米M1931衝鋒鎗」,為芬蘭在二戰期間設計的衝鋒鎗,「索米」(Suomi)在芬蘭語中意思就是指「芬蘭」,因此有時M1931也被稱為「芬蘭衝鋒鎗」。此槍不僅在繼續戰爭中表現神勇,在西班牙內戰、韓戰、多次中東戰爭中都有出色貢獻,堪稱早在諾基亞3310之前的第一代芬蘭神器。入選北歐最大影展愛沙尼亞塔林黑夜電影節的《無名戰士》,目前在IMDb上評分高達8.0,即將於11月9日在台獻映。
《無名戰士》寫實直逼《諾曼第大空降》 芬蘭衝鋒鎗續戰力簡直無限
《無名戰士》是一部硬派戰爭電影,它用類似《諾曼第大空降》的寫實視角,描寫了芬蘭一個機槍連的官兵在蘇聯前線三年的生死經歷。片中令戰鬥民族膽寒的芬蘭衝鋒鎗,在每一場塹壕戰、叢林戰、雪地作戰乃至殘酷的坦克突入戰都少不了它的身影,下士洛卡甚至在頃刻間用芬蘭衝鋒鎗擊斃了一整個連的來襲蘇軍。面對大舉進攻的俄國人,芬蘭衝鋒鎗能持續鏖戰一兩個小時,累計射出數千發子彈,卻毫無故障或準度下降的跡象。等到槍管燙到無法握持時,只要去除隔熱套,立刻可以換上一根新槍管,續戰力簡直無限。
芬蘭年度票房冠軍 影史必看代表作《無名戰士》11月9日九死一生上映
《無名戰士》的同名原著小說在芬蘭是國寶級文學經典,此次為了紀念芬蘭建國100週年,三度改編拍攝,並投注芬蘭影史最大資金,成果也十分豐碩,不但成為芬蘭影史第二部破百萬觀影人次的電影(第一部為《鐵達尼號》),叫座之餘也獲得影評界肯定。有近150年歷史的芬蘭權威報紙《Keskisuomalainen》給了《無名戰士》五顆星的滿分評價,形容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戰電影」,其中戰鬥的真實感讓人感到絕望甚至不快。另外芬蘭發行量最大的瑞典語報紙《Hufvudstadsbladet》,則稱《無名戰士》「傳統而尊重」,並說它是一部「會呼吸與生存(即便死亡在收割罹難者們)的電影,但不上演廉價的戲劇式道歉」。近期最寫實、刻劃人性至深的戰爭大作《無名戰士》,將於11月9日在台上映

索米M1931,又稱索米KP/-31(KP即Konepistooli,芬蘭語中「自動手槍」之意),索米KP或索米M/31,是芬蘭在二戰期間設計的衝鋒鎗。它由M/22原型槍與KP/-26量產型改進而成並於1925年問世。「索米」(Suomi)在芬蘭語中意為「芬蘭」,因此有時M1931也被稱為芬蘭衝鋒鎗。
目錄
設計及歷史
索米M1931的自動方式為傳統的自由槍機、開膛待擊。在射擊中,傳統的衝鋒鎗的槍栓會隨著槍機往復運動,而索米M1931的特別之處在於其槍栓拉上之後即固定不動封閉槍膛,從而避免雜物進入槍膛造成故障。
M/22原型槍與KP/-26量產型的製造商是槍械設計大師埃莫·拉赫蒂,V·科佩拉上尉,Y·科什基寧中尉和L·布瓦耶-斯普夫中尉創立的Konepistooli Oy(芬蘭語之「衝鋒鎗公司」)。索米M1931的設計者為科什基寧與拉赫蒂。
1931年,索米M1931在Tikkakoski Oy正式投入量產,大部分為芬蘭國防軍所購買。到了蘇芬戰爭開始時,芬蘭國防軍已經裝備了大約4000枝索米M1931。在戰爭進行期間,M1931的設計中加入了槍口制退器,使得槍身長度在原先基礎上又增加了55毫米。新型號被稱為KP/-31 SJR(suujarru,意即「槍口制退」)。不過,埃莫·拉赫蒂對此一型號並不感冒,因為他相信這麼做不會降低本槍的可靠性。最終,在芬蘭軍隊中服役的M1931約有一半左右為SJR型。最初,索米M1931被用來替代輕機槍使用,不過事實證明它無法勝任這一角色。到了繼續戰爭的時候,芬軍一個步兵班通常配有一枝M1931與一枝輕機槍(一般是繳獲的德加廖夫輕機槍),到了1943年,每個班已經配有兩枝M1931。芬軍本打算給每個班配發第三枝M1931,不過此計劃隨著繼續戰爭的結束而中止。
1941年,廠商還生產了少量(一共才生產了500枝)的碉堡型索米M1931,其護木被做得很薄,以方便從狹窄的射擊口向外射擊之用,該型號沒有槍托,握把也被換成了手槍式的。還有一種更罕見的型號被裝置在維克斯6噸輕型坦克上作為第二武器,但在蘇芬戰爭所導致的訂單取消之前,這一型號只造出了數十枝而已,由於繳獲的德加廖夫輕機槍被發現更勝任這一用途,這一型號後來就再也沒有生產。跟碉堡型一樣,該型號也採用手槍式握把(當然,也沒有槍托),如有必要可以快速從坦克上拆下並更換槍管以適合步兵使用。到了80年代,芬軍的軍火庫里仍有這種型號的存貨,儘管配套使用的坦克在1959就早已退役。大概連芬軍自己都忘了自己的倉庫里還有這麼一型衝鋒鎗。
瑞典、丹麥及瑞士也曾利用許可證生產過M1931。瑞士的M1931被稱為西班牙瑞士MP43/44。坦克型和碉堡型則僅有芬蘭生產。
2009年,M1931的半自動版本在美國向公眾發售,此版本延長了槍管並更換了槍身以符合美國國家槍械法案。
索米M1931被人們認為是二戰期間成功的衝鋒鎗之一,其部份特點(例如71發彈鼓)曾被蘇聯的PPD-40與PPSh-41衝鋒鎗效仿。[2]由於槍管較長,做工精良,其精度比大批量生產的PPSh-41高,而射速和裝彈量則與PPSh-41一樣。其最大的弊端在於過高的生產成本。M1931所採用的材料是瑞典的優質鉻鎳鋼,並以狙擊槍的標準生產,費工費時。1932年,M1931式衝鋒鎗的裝備量約為1,000支,1934年為1,400支,到1939年11月蘇芬戰爭爆發之時只有4,144支,一直到戰爭結束,其產量也不足十萬,相較於PPSh-41(產量達600多萬),索米給戰爭進程產生的直接影響則顯得相當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經常被與此槍比較的PPD衝鋒槍從1929年即開始構想,並建成數個原型,1932年即建成最終生產版本的原型並參與競標,不可能參考幾乎同時期KP/-31的內部設計,惟1938年型開始從彈匣供彈改為參考了KP/-31的彈鼓,同時,PPD和後來的PPSh衝鋒鎗的運作機構皆為參考MP18的自由反衝式槍機,血統較為接近德國MP18衝鋒槍,和KP/-31則完全沒有關連,兩者僅在外表輪廓略微相像。[3]
索米M1931衝鋒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FU7F5x

軍武介紹: 索米M1931衝鋒槍 - https://goo.gl/F7nZ56


芬蘭索米 衝鋒鎗前驅,偉大的剽竊者更著名 - 壹讀 - https://goo.gl/hZ8Pw2
芬蘭索米 衝鋒鎗前驅,偉大的剽竊者更著名
2018/04/08 來源:見山博物
偉大的雷鋒叔叔有一張著名的持槍的照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但對這槍,只知道是蘇式PPS-43,就不一定知道它的前世「芬蘭索米衝鋒鎗」了。
PPS波波沙和索米衝鋒鎗確實很有淵源,甚至外形也極其相似。但是索米衝鋒鎗不適合大量生產,俄國人拿去做了大量的修改和簡化。
製作細膩的芬蘭索米衝鋒鎗,鼓式彈匣
tips 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工作原理
自由槍機原理,開膛射擊 採用自由槍機式工作原理,發射7.65毫米巴拉貝魯姆手槍彈,理論射速750發/分。
槍身右側設有快慢機手柄,設有三檔分別對應單發、連發和保險位置。槍上設有可調解射速的特殊緩衝器,射手可通過旋轉位於機匣後蓋、標有4個位置的旋鈕來控制從機匣後蓋下方5個氣孔所排出的氣量,從而達到調節射速的目的。採用開膛待擊方式,活動式擊針(後因結構複雜而改為固定式擊針)。
拉機柄的位置比較特別,位於機匣下方的槍托內,在機匣底部開有拉機柄槽。拉機柄通過其前端的一個突起與槍機底部的凹槽相扣合拉動槍機向後,待擊後借簧力恢復到原位,並在射擊時保持不動。槍管和套筒由一個緊定手柄固定,可以快速拆卸、更換槍管。使用月牙形36發彈匣供彈。
誇張的月牙形36發彈匣
在中國很少提及的蘇芬戰爭中,索米衝鋒鎗大放異彩,令蘇軍傷亡慘重,一直到後來德國入侵蘇俄盜版索米衝鋒鎗PPSh41才匆匆出世,而芬蘭M1931才是真正的先驅。
事實上,「索米」在芬蘭語裡,指的就是芬蘭這個國家。
;
衝鋒鎗是二戰的主角,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場戰爭有如此大量的衝鋒鎗服役。
在二戰這麼多衝鋒槍中,蘇聯的波波沙生產速度快、部件少、成本低,又比英國的斯登之流更精準、耐用、可靠,是二戰衝鋒鎗的豪傑。但蘇聯的波波沙完全屬於「盜版」。
其實,最早開始使用大規模衝鋒鎗的國家並不是蘇聯,與之恰恰相反的是,他們是既一戰以後第一個被衝鋒鎗打得頭破血流的國家。
二戰前期,一款來自北歐的芬蘭的索米重新定義了衝鋒鎗的使用,促使了波波沙的誕生。
親愛的達瓦里希,衝鋒鎗永遠不嫌多
被芬蘭人繳獲的T-28坦克
很多人認為索米是二戰最好的衝鋒鎗,完勝波波沙之類的「量產垃圾」。
誠然,在我們這一代接觸的大部分機戰作品裡,總會出現「原型機吊打量產機」之類的設定,但現實情況往往是不是這樣的。
那只是軍迷對「唯品質論」的理想追求,戰爭的勝負才是最後的定論。
在談「索米沖」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什麼是衝鋒鎗?
簡單的來說就是一款可以全自動射擊的大尺寸手槍。儘管有所爭議,德國的MP18 I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實用衝鋒鎗。MP原文為「Maschinenpistole」,直譯過來就是機關手槍。衝鋒鎗在塹壕戰時被用於增強步兵班的火力,以達到快速清理戰壕的目的。
1918年手持MP18的德國士兵
在一戰晚期,德軍曾投入了成批裝備MP18衝鋒鎗的精銳步兵,他們被稱為「突擊部隊(有時也稱為暴風突擊隊)」,用於突破敵軍防線,他們給英法聯軍帶來了較大的戰術壓力。
就如之前所說,衝鋒鎗本質還是一把全自動的、大號的、或許打得准些的手槍,所以手槍存在的問題,她都有。
早期的衝鋒鎗,如MP18博格曼和M192湯普遜都存在遠距離精度不足的問題;其極快的射擊速度也讓槍手難以仔細瞄準,所配套的大容量彈匣也因為技術原因經常卡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軍隊都對衝鋒鎗這種武器的實用性表示懷疑,依舊繼續使用傳統的栓動步槍作為一般步兵的武器。
這種地形下,直射火炮很難測距進行有效攻擊
有些國家的地形很特別,傳統步槍的火力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而芬蘭就是其中之一。縱橫交錯的峽谷、星羅棋布的湖泊、茂密的森林和冬季厚厚的積雪決定了這個國家不會發生當年歐洲交戰距離動輒上千米的大戰。
相反,它們為近距離的伏擊提供了理想的場所。同時,近距離交火更需要瞬間壓倒性的火力,所以,最合適芬蘭這個小小的國家的輕武器是衝鋒鎗,而非步槍。
一戰結束後,一系列的軍事限制被套到了新生的魏瑪共和國上。由於擔心這一新武器的軍事潛力,英法特別規定,除部分警察單位以外,德國武裝力量不得擁有衝鋒鎗。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人將MP18 授權給了瑞士工業公司來進行生產銷售。這些MP18的瑞士版在當時被稱為西格-博格曼M/20式衝鋒鎗,以加以區分。 從1922年開始,芬蘭的國民衛隊(獨立於芬蘭陸軍)便開始大規模購置M/20衝鋒鎗。儘管M/20在1927年停產了,但後來,依舊有1415支進入了國民衛隊的武器庫。
上圖為M/20,下圖為MP-28 II
M/20衝鋒鎗像任何瑞士武器一樣有著極高的質量,但依舊不是芬蘭人最理想的武器。
她實在過於昂貴,甚至每一個彈匣都需要工匠手工磨合併加以編號,以保證插入的流暢性;專為戰壕設計的側供彈系統也因為經常掛到樹枝而不受士兵們的喜歡;另外,芬蘭惡劣的自然環境更讓其內部結構飽受折磨。芬蘭也無法自產該槍,多家芬蘭公司嘗試仿製,但仿品質量低下,算下來還不如繼續從瑞士購買。
年輕的埃莫·拉蒂
芬蘭陸軍「中芬蘭」步兵團的軍械師:埃莫·拉赫蒂,認為他可以比單純仿製做得更好。
早在1921年,他就基於MP18 I設計了一款原型槍。在當地的一個鐵匠的幫助下,埃莫製造出了一把僅長30厘米的原型槍,證實了他設計的可行性。
終於,在1922年,埃莫在芬蘭坦佩雷的一家工坊的協助下製造了一把全尺寸原型槍。對於這款被命名為M/22的槍,國家並沒有給予任何政策或財政上的扶持,但她依舊吸引了一些高級軍官的注意,並在1923年上交國防部以進行審核。
儘管該槍最終並沒有通過,但她依舊展現了巨大的潛力。
「衝鋒鎗公司」的成立文書
埃莫和他的同事一直堅持不懈的在完善他們的設計,最終由於邊境線的「壓力」成功吸引到了芬蘭國防部的興趣。
1924年八月,軍隊向曾有仿製MP18 I經驗的AB Tool Oy公司下達了100支KP/-26的訂單。作為一款趨近成熟的產品,她配有36發7.62x21毫米魯格彈的曲線彈匣,造型頗為獵奇。
KP/-26「索米」,彈匣活脫脫就是猛獁的牙齒
KP/-26和為世界熟知的「索米」——Kp/-31在外觀上區別只在於槍托、快慢機和彈匣上了,她們甚至都可以快速更換槍管。
事實上,在1925的一份文件里,埃莫設計的KP/-26被命名為「索米」。
這是個很奇怪的名字。在芬蘭語裡,它指的就是芬蘭這個國家,換句話說,這相當於這把槍命名為「芬蘭」。
想像一下,當湯普森被命名為「美國」,波波沙被命名為「蘇聯」時是個怎樣的情況。不過,考慮到這事實上是芬蘭第一款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實用衝鋒鎗,也不會太意外了。
但是,直到1930年,芬蘭人一直都無法自產槍管,所以這支「芬蘭」的槍管來自英國的伯明罕武器公司。
槍上的復進簧則來自瑞士,博格曼M/20上的一模一樣,稱不上是完全國產。
1925年二月,13支樣本被送到芬蘭軍械部進行審核。這款經過改進後的衝鋒鎗造價只有2200芬蘭馬克,大大低於博格曼M/20的4500芬蘭馬克。
軍械部在審核中發現兩個問題:彈匣不通用於每一把槍且槍管已經遭受腐蝕。無論如何,政府買下了之前生產的100支Kp/-26,其中60把配備給軍隊,40把給國民衛隊,但也就到此為止了。即使到冬季戰爭,每把M/26也僅配備了兩個彈匣,極有可能是總體產量過低的緣故。
M/26小小的供彈口裡裝著的曲線彈匣並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它不僅破壞了整體的顏值,更導致了嚴重的供彈問題。
埃莫本人則覺得槍托不夠結實,無法承受戰地的折磨。
一些源自博格曼的設計也導致了較低的可靠性。毫無疑問,這把「索米」需要進一步改進。
自由槍機開放機匣的設計
事實上,經過埃莫和他的同事改進後的KP/-31依舊保留了M/26的槍匣結構,這使得它保留了較多MP18 I的特徵,顯得德味兒濃濃。
和MP18 I 一樣,KP/-31採用了自由開放式槍機,結構相當之簡單,基本上就是被一個彈簧驅動的槍機,通俗點說:它本體有些像是一個大鋼塊,通過前後運動撞擊子彈的底火以全自動射擊。其上膛機制則比較「復古」,在復進簧的下方,有一個如同栓動步槍一樣的設計。
這個部件和槍栓相連接,拉動它從而使槍機進入待擊位置,彈匣中彈簧將子彈推入槍膛,完成上膛動作。
為了把射速控制在一個可以控制的程度,埃莫很有創意的在固定復進簧槍的帽 的底部轉了幾個小孔,通過大氣壓來降低射速至900發每分鐘,讓槍枝變得更容易控制。
KP/-31,乍一看,它的外觀確實和蘇軍的波波沙衝鋒鎗有幾分相像
KP/-31的槍機像MP18一樣,使用一整塊鋼錠通過工具機鍛造而成。但和外面那些同樣採用自由開放式槍機的「騷艷賤貨」完全不一樣,KP/-31很實在,一點也不做作。
槍匣使用來自鄰居瑞典的優質鉻鎳鋼,槍機部分則被特別加硬到55RC。這有效的增加了槍栓的耐腐蝕性,極大程度上滿足了芬蘭軍隊對於可靠性和精度的要求。
代價也很明顯,KP/-31空槍重量高達4.72公斤,甚至比AKM(3.1公斤)還重。鍛造這一工藝也極大程度上增加了大規模量產的難度,但考慮到同時期的衝鋒鎗皆沒有採用衝壓工藝,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通過一個簡單的裝置,槍管可以快速更換
驗收時100米坐姿有依託射擊的結果:左側為半自動,右側全自動
索米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可以在幾秒內快速更換槍管——事實上M/26是世界上第一款可以快速更換槍管的衝鋒鎗。
這個設計一般只出現於氣冷機槍上以保證機槍的持續射擊,不難想像,埃莫對於索米的要求其實並不僅僅局限於讓它充當一把衝鋒鎗,相反,他甚至想把它當班組機槍使。
索米的槍管也很特別,每一把索米都會配備一根備用槍管,每一個槍管都會有一個「歸零」的標記。如果標記上的標記和另一隻槍管所匹配,那麼這根槍管不經歸零,可以保證在坐姿有依託的姿勢下、在100米的距離、打出一組十個散布不超過25毫米的彈孔。
早期40發彈鼓
40發彈鼓設計圖
KP/-26原來窄窄的供彈口也被拓寬,曲線彈匣被一個20發容量的箱型彈匣所取代。雖然可以被強行多塞入5發子彈,但這些20發彈匣並不適合M/31這種快速射擊武器,並在冬季戰爭後停產。
作為彌補火力持續性低下的手段,埃莫本人發明了一種40發的彈鼓。得益於其較小的直徑(145毫米),這些彈鼓被稱為「突擊隊彈匣」。這些彈鼓理論上可以通過一個類似於「觀察窗」的上的數字讓射手知道子彈還剩多少,但實際操作上這些壓印的數字即使在大白天也很難被辨認。這個無用的裝置不僅僅增加了生產成本,而且還降低了彈鼓那原本就低下的可靠性。
從KP/-26到KP/-31的完善在1930到1931年之間完成,而芬蘭政府是埃莫的第一目標客戶,可惜芬蘭國有的VKT工廠不具有生產這種全新的衝鋒鎗的能力。於是,埃莫就將生產許可證賣給了私營的蒂卡科斯基公司。
1936年開始生產的70發彈鼓,儘管它可以塞進大約71發子彈子彈
70發彈鼓設計圖
即便如此,KP/-31的改進工作仍在繼續。
埃莫的合伙人科斯金中尉,依舊在自行設計或改良索米的配件。在1935年,他開發了一款「70發彈鼓」。
簡單的來說,這個彈鼓相當於把兩個35發彈匣掰彎了以後粘在一起後被一個強力彈簧頂著。
這可以說是完美適配KP/-31的彈鼓,堅固,順手,相對可靠而且空載的重量和之前的40發彈鼓一樣。該彈鼓在1936年開始由蒂卡科斯基公司開始生產,在1938年總計獲得49000付的訂單。考慮到在1939年的冬季戰爭中,芬軍僅有不多於4000支的索米,彈匣的數量可以說是綽綽有餘的。
50發的「棺材」彈匣
「棺材」彈匣的設計圖
芬蘭的鄰居瑞典也購買了KP/-31的生產許可證,但他們並不喜歡那70發的彈鼓的過大的重量。
來自Linde AB公司的工程師設計了一款全新的四排供彈的彈匣。這個單匣相當於將兩個20發彈匣黏在了一起,因為其較厚但和之前的20發彈匣長度基本一致而被稱為「棺材」彈匣。因為其錐形的彈簧,「棺材」可以在特殊工具的幫助下多塞一些子彈。
芬蘭人很快就看上了這款輕便且易於生產的彈匣,在冬季戰爭時少量購進了250條,並於1940年購買了生產許可證。儘管存在裝彈手感糟糕的缺陷,在1943年停產前,依舊有120000個彈匣出廠。
儘管不乏創意和先進之處,但需要指出的是,作為脫胎於MP18 I的「第一代衝鋒鎗」。索米因為沒有使用點焊或者衝壓技術,而贏得了堅固耐用的名聲,但其代價也很明顯:又重又貴。
那麼有沒有一把槍既好用又便宜呢?
繼續戰爭時期,芬蘭人盯上了蘇聯人的PPS-43,將其仿製。這款名為Kp m/44的槍成本僅為749芬蘭馬克——約是KP/-31的一半。如果進行大規模量產,價格甚至可以到KP/-31的四分之一。
除了口徑改成了9毫米,並可以裝進70發彈鼓,Kp m/44的設計基本和PPS-43一致
1939年,蘇聯人和德國人簽下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和德國瓜分完波蘭後,蘇聯人將目光瞄準了他們的鄰居:芬蘭。 這個僅僅和列寧格勒(現聖彼得堡)32公里之遙的國家一直視蘇聯為其唯一的假想敵,其政策也一直親近德國。 史達林認為芬蘭是德國入侵蘇聯的重要跳板,決定打一場像德國閃擊波蘭一樣的閃擊戰,徹底地擊潰並占領這個小小的國家——畢竟,T-26怎麼可能會輸?現實並不像史達林想像的一般順利。 儘管芬蘭最後失去了11%的領土、30%的經濟資產和12%的人口,但蘇軍和芬軍的交換比卻達到了驚人的4.6:1。
凍僵了之後用於指路的蘇軍
在談論「索米」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前,我們有必要討論一下冬季戰爭中蘇聯和芬蘭士兵的區別。
蘇聯在冬季戰爭中的兵源主要是來自烏克蘭等南部加盟國的應徵兵,他們之前可能是農民或者工人,甚至沒碰過槍。來自南方的他們也很難適應北歐那動輒零下幾十度的低溫。
和蘇聯士兵不一樣,許多芬蘭士兵祖祖輩輩都是獵人,不僅槍法精湛,也可以在嚴寒中像埋伏獵物一樣埋伏蘇聯人。
當然,在蘇聯士兵里也有來自西伯利亞的獵人,但直到1940年,烏克蘭人始終是侵芬蘇軍的主體。
蘭人使得蘇聯車隊癱瘓
在部隊方面,蘇聯投入了許多摩托化的作戰單位,但它們只能規規矩矩地走幾條劣質公路;芬蘭人則擁有專門的雪橇部隊,這些越野滑雪的高手在雪地里有極佳的機動性。
芬蘭的滑雪部隊往往在蘇聯人放鬆的時候出現,搶先發動襲擊,然後在敵人沒反應過來的時候迅速撤離,只留下一地彈殼和一幫哀嚎的蘇聯應徵兵。
遭到伏擊的44師,注意右邊兩位在腰射索米
在對付沿著公路突擊的蘇聯人時,芬蘭人一般使用「木材」戰術。
這個有趣的名字主要是將蘇軍比喻成一整塊木材,需要將他們一塊一塊的切成足夠小的部分才能扔進火堆里。
這個戰術的關鍵則在於持有衝鋒鎗的高機動滑雪步兵將敵軍切斷,而對於芬蘭來說,KP/-31「索米」是他們唯一的選擇。來自烏克蘭的第44步兵師是這個戰術最大的獵物。
在1939年的冬天,普通蘇聯步兵的主要裝備還是老舊但可靠的栓動莫辛-那甘步槍,沒有可以和KP/-31「索米」所媲美的衝鋒鎗。這個師的摩托化縱隊在前往支援同樣被包圍的163步兵師時遭到了突然襲擊,一周內損失了超過4000人,並丟棄了大量的裝備輜重。「索米」完全對得起「死神」這一稱號,如果沒有這麼一款有效可靠的武器,蘇聯人的傷亡可能會大大降低。
tips KP/-31、 PPSh-41基本對比
9 mm KP/-31空槍4.6 kg
9 mm KP/-31 SJR空槍4.9 kg
40發的空彈鼓就足足有1Kg重,裝滿則有1.5kg。70發彈鼓更是突破2kg大關。
PPSh-41空槍3.6kg
PPS-43空槍3.2kg
裝71發子彈的大彈鼓1.7kg重
裝35發彈匣0.5kg。
槍枝尺寸上,KP-31不同型號有870mm、925 mm的槍枝總長度。相比之下PPSh-41長841mm、PPS-43打開槍托時長820mm。
KP-31在重量、尺寸上都顯得過於龐大,攜行這個大傢伙恐怕不是一件舒服事。
屍橫遍野的第44步兵師縱隊,戰後,該師的師長、政委和參謀長都因瀆職而被處決了
「那些可以被貼上標籤、包裝、進行大量生產的東西既不是真理也不是藝術。」馬蒂·魯賓的這句話很合適評價索米:她既不是不可替代的真理也不是追求完美的藝術品。
埃莫設計「索米」的初衷是替換過於昂貴的M/20,而不是找出一把比M/20更加精準的衝鋒鎗。「索米」雖然最終只生產了八萬餘支,但依舊是一把進行過大規模量產的武器,難以被稱作精細的工藝品。誠然,索米在「第一代衝鋒鎗」中屬於較為精準的,但和傳統栓動步槍比起來還是差了一截,其巨大的重量也讓她稱不上小巧靈活。
但這把來自芬蘭的衝鋒鎗讓世界看到了衝鋒鎗的價值,更是讓蘇聯開始重視衝鋒鎗的運用。她或許不是最好的衝鋒鎗,但她展現了衝鋒鎗的潛力。
作為一代先驅,是她揭開了衝鋒鎗時代的帷幕。
但是依舊局限於:結構複雜、難以量產、成本高昂、缺乏性價比,不適於大規模戰爭需要。
tips KP-31、PPSh-41表現對比
下圖是蘇聯在1941年12月對幾款衝鋒鎗的精度測試,測量PPD-40、PPSh-41、KP-31、BMP-34、MP-18或MP-28、SIG MKMS在100米距離上單發和連發的全部彈著點散布半徑(R100)、半數最精準彈著點散布半徑(R50)以及散布中心與瞄準點的相對位置。
可以看到,KP-31的單發精度略低、連發精度略高,和PPSh-41菜雞互啄:
單發:索米R50=7cm,R100=17.4cm;波波沙R50=7cm,R100=17.2cm
連發:索米R50=11.5cm,R100=36.3cm;波波沙R50=15.7cm,R100=37.4cm
精度最高的果然還是瑞士鐘錶啊……芬蘭曾購買少量SIG MKMS衝鋒鎗,蘇聯拿來測試的說不定就是冬季戰爭期間繳獲的。
KP-31連發精度相對較高
1、槍管更長:KP-31槍管長度為314mm,PPSh-41槍管長度為270mm。
2、射速更慢:KP-31機匣後部有一個真空閥。開火後,槍機後坐,槍機與機匣之間的空氣通過閥門排出;槍機復進時,閥門關閉,在大氣壓的作用下,槍機運動速度減緩。
3、KP-31採用底火預擊發(APIB),槍機尚未完全閉鎖就擊發彈藥,利用槍機前沖抵消後坐力。
4、芬蘭軍隊近半數的KP-31配備槍口防跳器,定型為KP-31 SJR。但是,一般認為這個槍口裝置的效果並不理想,反而會降低槍枝可靠性、提高生產成本、加大生產難度。
KP-31 SJR的槍口防跳器,SJR是芬蘭語suujarru的縮寫。
5、KP-31採用銑削機匣,重量較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連發時的跳動。個人認為這才是該槍連發精度較高的最重要原因。
其實我覺得PPSh-41這個連發散布已經足夠了……畢竟衝鋒鎗不可能在200米外和步槍機槍剛正面,而這點精度優勢在近距離交戰中也只是塊雞肋罷了。
KP-31太重、太複雜、成本太高
1、KP-31採用銑削機匣,相比衝壓機匣,重量大且成本高。KP-31空槍質量為4.6kg,PPSh-41空槍質量為3.6kg;裝上71發實彈鼓後,KP-31質量為7kg,PPSh-41質量為5.45kg。
2、KP-31採用可更換式槍管,因為芬蘭軍方最初將其作為班用機槍,直到1941年繼續戰爭才將條令改為每個步兵班裝備一支衝鋒鎗和一挺輕機槍(通常是繳獲的DP-27)。顯而易見,這個設計的唯一意義就是使結構更複雜、生產更困難。
冬季戰爭期間的一支KP-31,額外安裝了兩腳架和前握把,看上去像一挺輕機槍。
3、真空閥、槍口防跳器等特殊設計增加了生產成本和生產難度。尤其是那個用來降低射速的真空閥,槍機與機匣之間結合得密不透風,對生產精度要求極高;然而降低衝鋒鎗射速完全不需要那麼麻煩,加長槍機行程即可。
4、其他來自栓動步槍的落後設計,例如拉機柄位於槍機尾端,增加了結構複雜度:
對於一支軍用衝鋒鎗,即便性能優秀,過高的成本和生產難度在戰爭期間也是致命的缺陷,何況KP-31犧牲輕便性和生產性換來的精度優勢在實戰中只是塊雞肋。因此芬蘭軍隊在1944年採用仿製蘇聯PPS-43的m/44衝鋒鎗:
很多人說索米m/31衝鋒鎗是「二戰最優秀衝鋒鎗」,那是對戰爭的戲弄。
事實上,誕生於列寧格勒圍困中的PPS-43衝鋒鎗才是二戰最優秀衝鋒鎗,兼具出色的戰鬥性能和生產便利性,美中不足是7.62mm托卡列夫手槍彈的殺傷效果較差,對人體侵徹力過高導致動能釋放率過低。
如果說拿莫斯科這個大城市的幾個工廠比芬蘭全國的軍火生產能力不公平的話,我們可以看看芬蘭仿製蘇聯PPS-43衝鋒鎗的產量:
芬蘭仿製的PPS-43僅僅在1945一年不到就生產了1萬支……要不是由於戰爭結束,芬蘭軍隊只要1萬支,(50萬的芬蘭軍隊遣散復原的只剩幾萬)其產量還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
芬蘭人對仿PPS-43的評價集中在:新的衝鋒鎗比索米更優秀、更便宜、更容易大量生產。
除了極個別的槍管,螺栓和手柄上的一些木板外,所有部件用衝壓鋼材製成。用較少的原料、設備與人力就能生產。這款衝鋒鎗的重量幾乎只有索米的一半,各種技戰術性能卻與索米些許相差……戰略性完全相當,畢竟不是用於「警察抓強盜」。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4DozMLd.html


《無名戰士》刻劃戰爭殘酷與人性媲美《鋼鐵英雄》 芬蘭年度票房冠軍《無名戰士》寫實直逼《敦克爾克大行動》 11月9日 九死一生
 2018/11/07 SHARE 
  戰爭電影在台一向觀眾接受度還不錯,從經典的《搶救雷恩大兵》,到前年、去年分別上映的《鋼鐵英雄》、《敦克爾克大行動》,都有相當亮眼的票房成績。而今年,觀眾將迎來結合兩者特質,來自北歐芬蘭勇奪年度票房冠軍的戰爭鉅作《無名戰士》。《無名戰士》是第三次改編芬蘭國寶級同名文學經典,敘述1941年夏天,一批芬蘭機槍部隊被派遣到前線,準備迎戰蘇聯的入侵,在一系列戰役之下,收復了蘇聯於冬季期間佔領的領土的故事。年度最震撼人心的「無名英雄」戰爭電影《無名戰士》,即將於11月9日在台獻映。
《無名戰士》試片引爆口碑狂潮 戰爭細節、人性探討著力甚深
     《無名戰士》日前在台舉辦試片,邀請資深影評人麥若愚、軍事雜誌、電台DJ、知名部落客等人到場觀影,獲得全場一片好評。有影評寫到,《無名戰士》對戰爭探討之深刻令人印象深刻,「戰爭對雙方來說都是可怕的,不管是誰挑起的,每個人都會受苦。」另外也隱含對軍隊階級制度的批判、戰爭總讓人生離死別、救援傷兵的兩難抉擇等。而《無名戰士》對戰爭細節的描寫也著力甚深,例如利用手榴彈搭配衝鋒槍清戰壕的戰略、心戰喊話的運用等,都是電影完整度的表現。
IMDb超高8.0分! 《無名戰士》11月9日九死一生上映
     芬蘭週末票房冠軍七連霸、遠超《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死侍2》等好萊塢超級大片的《無名戰士》,叫座之餘也在有「芬蘭奧斯卡」之稱的國家電影獎勇奪影帝、剪輯等四座大獎,外加一座觀眾票選獎。除了國內好評外,《無名戰士》也入選了北歐最大規模影展愛沙尼亞塔林黑夜電影節,目前在全球最大電影網站IMDb上評分更高達8.0,廣受全球影迷肯定。年度最不容錯過的寫實戰爭鉅片《無名戰士》,將於11月9日登台獻映。
《無名戰士》電影資訊:http://garageplay.tw/1381/
《無名戰士》預告YouTube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tUT_Fso7n4
(影片素材敬請以Facebook多文發佈或分享連結之方式使用)
※《無名戰士》電影介紹
導演:《縱情城市》阿庫盧米斯 Aku Louhimies
主演:《闇夜殺神》艾莉娜湯尼科夫 Alina Tomnikov, 《重金屬之旅》約翰荷洛潘恩 Johannes Holopainen, 《完美狙擊》薩姆爾沃拉莫 Samuel Vauramo
★ 生死一瞬的殘酷戰場,就此改變每個戰士的真實人生!
★ 三度改編1954年芬蘭暢銷小說《無名戰士》顛覆戰爭印象,寫實描述人性恐懼
★ 大破芬蘭本土電影影史首週票房紀錄,慶祝芬蘭建國百年史詩紀念之作
★ 2018「芬蘭奧斯卡」國家電影獎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最佳音效、最佳攝影、最佳特效化妝、最佳配樂 等十項大獎提名
  1941年夏天,一批芬蘭機槍部隊被派遣到前線,準備迎戰蘇聯的入侵,在一系列戰役之下,收復了蘇聯於冬季期間佔領的領土。這群士兵強壓喪命的恐懼,歷經無情砲火的洗禮,然而英雄和傷亡者的名單卻似乎永無止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