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茶趣:蔡襄品茶名聞天下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12日, 2019
品茶‧文人與茶趣
攝像者: pixabay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兩宋三百多年來茶道、茶藝、茶學的發展均達到了巔峰。在中國茶史上宋茶文化占有極重要位置,故而茶人輩出;在眾多茶人中,蔡襄(字君謨)是既懂製茶又精通品茶,更有茶學專著流傳後世的茶博士。
蔡襄出任福建轉運使時,負責監製北苑貢茶,在這期間他創製出聞名於世的小龍團茶。由於此茶製作精細,品質優異,所以深得皇帝歡心。
蔡襄擅長製茶,更精於品茶,具有高出一般人的品茶經驗。北宋彭乘《墨客揮犀》中記載蔡襄的一件品鑑茶茗的軼事: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甌)能仁寺內有棵茶樹生在石縫中,寺裡和尚採摘後製成八塊茶餅,稱之為「石岩白」。寺中方丈將四塊茶餅送給時任轉運使的蔡襄,另四塊茶餅則秘密送給京城汴梁內翰(唐宋稱翰林為內翰)王禹玉。
第二年,蔡襄被召回京城為官,有一天他去拜訪王禹玉。王禹玉一見好友來訪非常高興,立刻吩咐家人拿出最好的茶來招待。
不久,家人端上香茗,蔡襄拿起茶杯還未嚐一口,一看茶色、一聞茶香,就對王禹玉說︰「這茶很像福建能仁寺的石岩白茶,這茶產量極少是當朝茶葉珍品,你是怎麼得到的呢?」
王禹玉聽了簡直不敢相信,當即派人去查存茶茶帖,一經查證果真絲毫不差。從此,王禹玉對蔡襄的品茶工夫真的非常佩服。

蔡襄品茶工夫名震天下。(公有領域)
蔡襄不僅創製小龍團,對大龍團的品評也十分了得。《墨客揮犀》還記載,有一次,福唐蔡葉丞秘校(古官職名,原指祕書省校書郎,後沿用指新擢第者)蔡葉丞邀請蔡襄共品小龍團。兩人聊了一會,忽然來了個不速之客。這時家僮端來小龍團款待客人,蔡襄喝了一小口說︰「這茶不僅僅是小龍團,裡面一定摻有大龍團。」
蔡葉丞聽了大吃一驚,趕忙喚來家僮問話。家僮自然不敢說謊,只好據實以告說︰「原本只碾造了兩份小龍團,不料又來了一位客人,要準備已來不及,所以就將事先已碾造好的大龍團加進去,沒想到蔡大人一喝就知道了。」蔡襄品茶的工夫名震天下,蔡葉丞也為之折服了。
《續墨客揮犀》 中也記載了蔡襄品的一個「名對」趣事。少常(醫官)陳亞以滑稽著稱,蔡襄曾用他的名字戲弄他說:「陳亞有『心』終是『惡』。」陳亞就答覆說:「蔡襄無『口』即成『衰』。」成了當時名對。蔡襄不愧是茶學大師,品茶之「口」也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文史新韻】安分守己的「海棠詩社」社長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11日, 2019
《文史新韻》之李紈篇。(大紀元製圖)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和我們一起走近「文史新韻」節目,我是扶搖。
我們現在聊的這個系列叫做「紅樓才女」,也就是和您一起回味一下清朝時候比較典型的一些女子的古韻,體會體會她們的心境,感受一下她們的生活點滴。
那上一回,咱們說到了在大觀園中修行的妙玉。常年的念經禮佛,賦予了妙玉別樣的心境,加上天生一副姣好的容貌,於是人們都說她「氣質美如蘭」。而當妙玉在自己的櫳翠庵靜靜修行的時候,其他的女孩們,便是在一起吟詩作對,詠海棠、吟紅梅、寫菊花詩和柳絮詞等等。而這作詩,可不只是說說而已,她們竟然還有自己的詩社,名叫「海棠詩社」。
李紈的父親教她讀了《女四書》、《列女傳》來識字、學習道理,培養她的德操;為她取名「紈」,字「宮裁」,也是希望她時時以紡績女工,作為自己身為女兒的主要修為。
「海棠詩社」是怎麼來的呢?這裡可不得不提賈家的一位少奶奶了,誰呢?李紈。
李紈是賈寶玉早早過世的哥哥賈珠的妻子,也就是寶玉的嫂子。李紈來自金陵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李守中以前是國子監祭酒,國子監是那時候掌管朝廷的最高學府。
李家的家風呢,清白嚴謹,比起黛玉等人,李紈似乎少了一些詩情畫意,但是畢竟她也是接受了很正統的道德教育。所以當她處於人生逆境時,仍然能清操自守,從容篤定。身處繁華之地,年紀輕輕的李紈,也是自甘平淡。這都和年幼時她學到的道理和為人準則密不可分。
這樣一位大家小姐,在來到賈府之後,寂靜,低調。她年少喪夫,於是安心侍奉老人,教育兒子。後來,她在大觀園中,選擇了一處僻靜的農家小院,當作自己的住所,取名「稻香村」。
李紈像,清費丹旭繪《十二金釵圖冊》,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稻香村的布置簡約、清新,甚至是樸素的,在書中描寫,一帶黃泥築就、稻草掩蓋的矮牆,裡面是幾座茅屋,周圍有桑樹、榆樹還有農田。這和大觀園的其它庭院風格迥然不同,彷彿一座世外桃源;讓人看了這個田舍,不禁生起回歸田園的願望,正是陶淵明的「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那種「歸園田居」的感覺。
再加上,為了教育兒子,也確實需要擇一處清靜的地方。進,走出庭院,則與眾人共享天倫;而退,就是遠離喧囂,回到庭院中,怡然自樂。「稻香老農」,真是形容得非常生動,也就是她給自己起的在詩社的別號。
其實,李紈並不作詩,但是呢,她很愛詩,而且評鑑詩作的水平更是一流。但是李紈,比較內斂,心裡有一些想法呢,就不太愛說出來。您看,雖然大觀園裡到處是才情出眾的女孩兒們,想要賞詩,機會一點也不少。但她在不知道眾人的想法時,還是沒有主動將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大家。直到探春那時說,想要組成一個詩社,又得到了姐妹們的響應時,李紈這才吐露自己的心聲,說自己啊,在剛搬進園子時,就有這個想法了,只是不知大家的意思,就沒有提出。
這話一說開,李紈就趕緊幫著探春一起把詩社操辦了起來。並且這一次,李紈還毛遂自薦一番,當了社長一職,把詩社經營得風生水起。
因為李紈想得、布置得都非常周到,所以姐妹們心悅誠服。她考慮到社中成員有才藝高下之分,所以為了既讓才高者馳騁才情,又可以讓才華平庸者樂享其中,便提出說,黛玉、寶釵、探春、寶玉四人,一定要嚴格按照詩歌的標準來創作。
其他不善於作詩的成員,就擔任社長啊、副社長啊這些職位。李紈自己負責評判,請迎春負責出題限韻;惜春呢,負責記錄大家的詩作和監場。這些提議,一張一弛,都在情理之中,不難看出,詩社能有這樣周到的分工,那安排的人,也必定是非常和順的。
李紈像,清費丹旭繪《十二金釵圖冊》,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書中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 蘅蕪苑夜擬菊花題」寫到:「探春寫帖邀眾人結詩社,恰逢賈芸送來海棠花,眾姐妹和寶玉各自起了雅號,以海棠為題作詩。」
顧名思義,「海棠詩社」的名字就是從這來的。那時,李紈偶然瞥見寶玉收下的兩盆白海棠,潔淨可愛,這一下觸發了心中的詩意,便命四人作詩,名為「詠白海棠」。
點燃了一株夢甜香,眾才女尋覓著各自的靈感,大家的詩中,都有自己獨特的神采。那書中沒有提到李紈在做什麼。而依照她的性子,多半是笑吟吟看著才子淑女們施展自己才華的模樣。而到了評詩環節,李紈才在眾人的期待中款款登場,將四首律詩細細讀來,道出自己的一番見解。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蘅蕪君(寶釵)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瀟湘妃子(黛玉)
看過寶釵作品時,她推崇其有身分;賞讀黛玉詩作,又稱讚她比別人更有一樣心腸。兩首題作,一篇尚德厚重,一篇靈氣飛動,她權衡之後,作出評判:「若論風流別緻,自是這首;若論含蓄渾厚,終讓蘅稿。」
論性情喜好,李紈和寶釵更為相似,都是「尚德不尚才」的名門淑女,因此李紈更有可能偏愛寶釵的詩風。她把自己的論斷和點評稱為「公評」,也就是說她會依照具體作品的特點,作出細緻的點評。這也說明,李紈真的懂詩,也懂詩人。
這頭一社,李紈判寶釵為魁,但對於黛玉這樣出眾的文采,也同樣極力讚賞。再後來公評菊花詩,她又把黛玉的三首詩作全都排在了首位,在和眾姐妹一起欣賞詩句時,同樣入情又入理。
後來冬天的時候,漫天飛雪,妙玉的住所櫳翠庵裡,梅花開了。一朵朵紅梅又觸動李紈的思緒,她請眾人聯句吟雪,又讓寶玉去櫳翠庵討紅梅來賞玩,詩社的活動也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
李紈的厚道和認真,教眾人無不敬服;而她的雅趣還有心思,也更給人意外驚喜。她在詩社的活動,其實和她在賈府的行為是一個模樣的,就是一直都是輔助者,她把舞台讓給了真正的有德有才者。然而呢,她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擔當詩社背後強有力的後盾。這樣一種無私無為,讓人稱讚。
秋爽齊偶結海棠社,清孫溫繪《紅樓夢》第37回插圖。(公有領域)
花有千般色,不錯,李紈在她靜默的遺孀生活外,也有多姿多彩的一面。結社之初,她請王熙鳳入社,做監察御史。李紈和「鳳姐」馳騁口才,分毫不讓,以至於像「霸王」一般的鳳姐,都甘拜下風,只能允命接任。
群芳夜宴,李紈放下長嫂的姿態,和姐妹們一起嬉鬧歡笑,一點架子都沒有。而這樣的李紈,同樣還懂得節制,夜深後,勸大家撤席回去休息。在接受管理家務時,她又本著菩薩一樣的心腸,非常照顧下人們的難處,處理妥當。後來她發現,探春原來還有過人的管理才能,便主動退讓協助,使得探春的才智能夠切實地幫助到整個大家族。
李紈,真的就像她的名字一樣,像是一卷素白無暇的細絹,是大觀園裡最純粹的底色,有她在的地方,便能烘托出任何色調和光澤,也能勾勒出流光溢彩的錦繡。
泰然自若,恬淡安寧,回歸純樸的農院生活,日常歲月,在她身上沉澱出生活的美好。這樣的生活,平淡,卻有味道。
生活中,像李紈一樣的女子其實不多,如果您遇到了,可謂幸運,也請您珍惜這樣淡泊真誠的女子。
好了,今天的「文史新韻」,就先和您介紹到這裡,非常感謝您的關注和鼓勵,也歡迎您留下寶貴的意見和我們分享。那我們,下次再見。
【文史新韻】安分又風雅的「海棠詩社」社長 | 紅樓才女 | 李紈 | 大紀元 - https://goo.gl/tRfTx2
---------------------------------------
關於孝道的一點感悟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12日, 2019
陶塑翁仔燈閔子騫《蘆衣順母》。
攝像者: Thyj/Wikimedia Commons
我以前只知道孝道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但隱隱的感覺離現實有些遙遠,特別是小時候讀的二十四孝裡的一些故事,都被摻入了黨文化故意抹黑和曲解的成分。現在整個中國幾乎很少人知道孝為何物了。很多人都在按照黨媒和五毛們的調子,把孝道罵成是「糟粕」、是中國人「奴性的根源」。
雖然我對黨文化這種極端反傳統的做法非常反感,但在多年的潛移默化灌輸中還是受到了影響,心底形成了一個隔膜,總覺得那些孝行故事是古代的產物,對現在已不適用。
所以,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我的孝行一直是自己不能滿意的弱項,但同時又陷於隨波逐流,無可奈何的境地,有心提高,卻無從下手。
今天我有幸聽了明慧廣播播出的《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孝篇》,突然有所感悟,打破了心底的那層黨文化的隔膜,並且發現這些故事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孝篇》(下)
在閔子騫繼母的惡行曝光後,如果把繼母趕走,無論孩子、父親、包括繼母本身都將遭受生活上的困難、他人的非議,是一個沒有贏家的結局。唯一趕走繼母的理由是她做了錯事,而且是大錯事,應得這樣的懲罰。
如果閔子騫作為整個事件唯一的受害者,原諒了繼母,讓她能有機會將功補過。這樣是對所有人都好,是最圓滿的結局。這裡唯一的障礙就是受了那麼大的委屈,閔子騫能否真心原諒?這在普通人是絕不可能的。但是他做到了。
在家庭裡,是矛盾最容易爆發和聚集的地方。原諒一個家庭成員的過錯,是相當難的。
但是,孝這個概念的出現,給人鋪就了一條路。因為父母養育了我們,對我們有恩在先,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對我們有嚴厲苛刻的地方,也是可以平衡和原諒的。而且,父母的出發點通常都是為了子女好(像閔子騫這種是特例),態度簡單粗暴一點,只是教育方法問題,而不是本質的仇視與故意陷害的問題。所以在這種前提下,用「孝道」去抑制孩子們一時的衝動,避免做出不理智的事,對維護整個家庭的融洽,塑造孩子的品行,培養更加健全的人格,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再比如,還有一個曾參養志的故事,提到曾參細心觀察父母的飲食習慣、以及喜愛的一切事物,並牢記在心,謹言慎行,時時滿足父母的需要,不使父母不快。
這個例子,從現實的角度來衡量,依然非常有價值。一個孩子在未成年時,沒有接觸社會,家庭內的人際關係,就是一個縮小版的社會。這是為他將來走進社會打基礎的實習期。觀察別人的喜好、習慣,並投其所好,這不是鑽營,而是提高效率,節約資源。
比如,父母喜歡吃魚,不喜歡羊肉。如果不知道,買了羊肉認為是孝敬老人,不但浪費時間金錢,還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而如果把有限的資源放在長輩喜歡的東西上,當然效果是最好的。
現在很多人都在過節時愁送禮,因為大家已經沒有了細心觀察的習慣,到要送禮時,根本不知道父母長輩真正需要什麼。
在社會上、在工作中,及時滿足他人的需求,自然會拉近感情距離,那麼合作就會更容易,溝通就會更順暢。但因為社會有功利的因素牽扯其中,談起來就比較複雜。而在家庭中沒有利益的因素牽扯其中,就是一個「孝行」、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這從理念上就容易理順。
所以,一個人如果能運用孝道孝行,把家裡的各種矛盾解決,那他在社會上,在工作中,也一定是一個不錯的領導者和管理者。
正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規律,家是一個人走向社會的基礎,家裡搞得一團糟,他社會上的工作也很難出色。
同時反過來,要想把家管好,自己的品行一定得到位,而孝道就是品行中一個重要的指標
所以提倡孝道、培養孝行不但對於提升個人的道德、涵養、為人處世技巧有好處,而且對於家庭、社會乃至國家的良性發展都有巨大的好處。
以前當我回顧幾千年來中華燦爛的文明、輝煌的歷史,幾乎從未想到,那些輝煌的基礎,正是我們祖先所奉行的那些做人做事的原則,如「仁、義、禮、智、信」、忠誠、孝道、友愛等等。
現時,應只有先找回、修正那些被曲解、被遺忘的道德原則,才能從根本上恢復中華民族昔日的榮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