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的時代---歷史上有名的「周室三母」中的兩位,也就是周文王姬昌的母親太任和妻子太姒,與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姬亶和祖母太姜。 https://vs.ntd.tv/2018/1219/ee612f1d-65f6-4c29-739e-c319180c3aa2/video_1080p.mp4
【文史新韻】賢婦人太姜 貞順賢正 廣布德教
 周室三母, 太姜, 文史新韻, 歷代賢后, 婆媳關係
歷史上有名的「周室三母」中的兩位,也就是周文王姬昌的母親太任和妻子太姒,那今天要和大家介紹的,是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姬亶和祖母太姜。
當時北方的戎狄經常侵擾邠地,使得百姓不得安寧。周太王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君王,人門常叫他「古公亶父」。他不忍心百姓長期因為土地而慘遭殺戮或受戰事所苦,於是決定率領族人離開邠地。他們順著西水來到岐山下。
岐山下這塊土地非常肥美,連苦菜都像糖一樣的甜。他們通過龜板占卜,明白了神給他們的指示,因此決定在岐山腳下定居下來。
古公遷居的消息,傳播得很快。鄰國的老老少少,都希望能和這樣的君主一起生活,所以都跟著來到岐山歸從於這位仁愛的君王。
他和妻子就帶著百姓,在這片未開墾的土地上修築田畝,建造屋舍、王宮與廟宇,重新建設他們的家園。
太王古公的夫人叫做太姜,是有台氏的女兒,傳說她的容貌非常端莊美麗。她有三個兒子太伯、仲雍和王季。太姜的性情十分堅貞柔順,她也這樣去教導她的兒子,因此史書上是這麼記載的:「太姜者,王季之母,有台氏之女。太王娶以為妃。生太伯、仲雍、王季。」
當時還有一段故事是這樣的,太王認為自己的孫子姬昌天生與眾不同,將會繼承王位使家族興旺。另外兩個兒子太伯和仲雍知道了太王的心意後,就一起離開,到了南方的荊蠻之地。
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呢?他們就是要讓位給弟弟王季,以便於未來王季的兒子姬昌能夠繼承王位。他們兄弟之間的禮讓和友愛、無私無我、不執著於王位和自身的利益,也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佳話。
人們常說,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我們不難看出,他們兄弟三人高尚的道德,與母親太姜對他們的良好教育是分不開的。因為她的品德賢正,相夫教子有功,《史記·周本紀》中把她稱為「賢婦人」。
不過,太姜可不只是一個好母親,她更可說是太王的賢內助、左右手。這何以見得呢?
也就是說太王在遷徙的過程中,無論何事都會與太姜商量。而有德君子也都會稱讚太姜能夠廣布德教。
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人們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這句話,用在太姜身上可說是恰如其分。太姜就如同大地孕育萬物般,以厚德載物,柔順體貼,不旦輔佐協助太王,更以德教育兒子。
而王季的妻子太任也因此十分敬仰婆婆的德行。她知道這兩位兄長的所為,都歸功於婆婆昔日的諄諄教誨。她把婆婆當成自己的典範,更加注重自身的德行修養。
清焦秉貞《歷朝賢后故事圖》之《孝事周姜》
清焦秉貞《歷朝賢后故事圖》之《孝事周姜》(局部)。(公有領域)
清代的宮廷畫家焦秉貞畫的《歷朝賢后故事圖》,其中一幅叫做「孝事周姜」,就是描述生活中太任對婆婆太姜無微不至的體貼和孝順。可以想見,懂得修身重德的太姜和太任生活在一起,當然是非常和睦。不像現代社會中的「婆媳關係」,婆婆和媳婦常常會在家裡吵得不可開交,甚至有的家庭就是因為婆媳的關係不好,夫妻離婚。
君王的道德品行,和國家基業的興旺和傳承是密不可分的;對下一代的教導和培養,更是至關重要。而太王太姜這對夫妻不僅恩愛互敬,並且以德化民,他們的子孫也深受他們的影響,文王、武王更開創了中國歷史最長的周朝。
而周朝的這些開國先君和他們的夫人們,也一直被後世傳頌。


談古代詠史詩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二月 18日, 2018
元.朱叔重〈春塘柳色〉
攝像者: 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底蘊,孕育出古代詩歌輝煌的成就。詠史詩是中國古代詩歌中重要的一類,大多針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或喟嘆朝代興亡的變化,或感慨歲月倏忽變幻,或頌揚聖人君子,或箴諷時政,同情百姓疾苦,抨擊社會惡勢力。
詠史詩是詩,又是詩化的史論,表現詩人的歷史觀、閱盡滄桑之後的沉思及內心的遠大抱負。本文舉些詩歌為例,試析其中蘊涵的傳統文化內涵。應該說,有詩歌的出現,詠史詩也就相伴而生了。春秋時,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即有不少堪稱史詩的古代敘事詩,從多方位、多角度反映古代社會生活,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經濟、祭祀祈禱等。
《周頌》、《大雅》中描寫周文王等聖君不斷努力進德修業,敬事上帝。讚周文王:「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讚周武王:「於皇武王,無競維烈。允文文王,克開厥後。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讚周成王:「假樂君子,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讚周宣王:「明明天子,令聞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國」。表達了周人要求自己要像文王那樣修明德行,善於自省,使其所作所為都合乎天命的一種道德理念。
《離騷》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詩中讚揚堯、舜等聖王明君,表現詩人追求光明,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汙的精神。他在詩中寫道:「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大意是:唐堯虞舜多麼光明正直,他們沿著正道登上坦途。夏桀殷紂多麼狂妄邪惡,貪圖捷徑落得走投無路。
「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大意是:商湯夏禹態度嚴肅恭敬,正確講究道理的還有周文王。他們都能選拔賢者能人,遵循一定準則不會走樣。上天對一切都公正無私,見有德的人就給予扶持。
漢魏時代阮瑀的〈隱士〉:
四皓隱南岳,老萊竄河濱。顏回樂陋巷,許由安賤貧。 
伯夷餓首陽,天下歸其仁。何患處貧苦,但當守明真。
詩人選用了五個歷史人物作為意象,突出他們的「隱」、「竄」、「樂」、「安」、「餓」的精神狀態,採用意象疊加的形式來表達自己退守甘貧的人生態度。列舉的這五人是頗具代表性的儒士和隱士,充分地表達「守明真」--即嚮往純真、返璞歸真的這一生活主題,表達出一種意志的堅守,一種人生觀的表白,一種道德的信念。
唐代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短詩,是歷來傳誦的名篇。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第四句凌空一筆,使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像站到畫面的主位上,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
詩人陳子昂直言敢諫,向武后提出抗擊契丹入侵的策略不被採納,報國宏願不能實現,心情非常苦悶,因此登上薊北樓時寫下了此詩。
念這首詩,讀者面前彷彿展現出一幅北方原野蒼茫廣闊的圖景,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像,使人為之深深感動。
唐代李白的〈烏棲曲〉:
姑蘇台上烏棲時,吳王宮裡醉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 
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樂何!
全詩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描寫吳宮晝夜狂歡的情景。然後緊扣時間的推移、景物的變換,來暗示吳宮荒淫的晝夜相繼,揭示並通過姑台棲鴉、黃昏落日、秋月墜江等,富於象徵暗示色彩的景物,隱喻荒淫縱慾者的悲慘結局。
詩人將所採用的意象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詩境,使讀者可憑直覺而推演出它的隱喻意義。相傳賀知章讀此詩後感嘆說:「此詩可以泣鬼神矣」。
唐代杜甫的《詠懷古蹟》(五首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侶,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詠史詩人在選擇古人事蹟時,大都蘊含著詩人的欽慕、讚頌、理解、同情和惋惜等。這首詩是詩人瞻仰武侯祠,衷心敬慕,發而為詩。
詩中除「遺像」是詠古蹟外,其餘均是議論,但議而不空,句句寫實,以激昂的筆調頌揚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嘆惋他的壯志未酬而抱憾身亡,詩人飽經戰亂,經歷雖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實現自己的抱負這一點來說,他們個人的命運是頗有相似之處的。正因為如此,詩人落筆沉摯,力透紙背,寫得蒼涼悲壯,催人下淚。
唐代杜牧的〈江南春絕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這首詩展現的是一幅歷史與現實相輝映的畫卷,先是寫春到江南這盎然生機的天然美景。春鶯、春花、春草、春水、春山、春風,「水村」、「山郭」、「酒旗」、 「風」等,人在景中,景因人而生機勃勃。
後兩句是詩人想像的歷史虛景,在細雨濛濛、煙霏雲斂的江南,兀立著一座座雄偉壯麗的佛寺,引發人透過歷史的「煙雨」,聯想到幾百年間,王朝更替,繁華落盡,宛如夢境。這種虛實相生拓展了詩意的空間,使實境具有無限的蘊含力和召喚力。
詩人對歷史的洞察和感悟,以及由此而引發的無邊的思緒,瀰漫在這詩意的空間裡,使人們感受到詩與史交融靈動的神韻。
杜牧的另一首〈登樂遊原〉: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
詩人感嘆盛大煊赫的西漢王朝,如今只剩下荒陵殘塚。風雲變幻,人世滄桑,昔日繁盛與今日淒涼的強烈反差呈現在讀者面前,含有盛衰興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憑弔古代的人和事,緬懷物是人非。
宋代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首詞是辛棄疾登高懷古喻今之代表作。詞人登上京口北固亭,向北瞭望,卻不見狼煙四起的中原故土,千年的王朝可以終止,但洶湧的長江水卻沒有流盡的時候。
時間的輪盤轉過了近一千年,現在國家需要的是像孫權那樣有才德的中流砥柱。詞人從歷史上孫權以京口為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想到南宋朝廷卻在風雨飄搖中苟且偷安,自己報國無門,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之心和渴望恢復中原、使百姓安居樂業的闊大胸襟。
元代鮮于必仁的〈越調.寨兒令〉:
漢子陵,晉淵明,二人到今香汗青。釣叟誰稱?農父誰名?去就一般輕。五柳莊月朗風清,七里灘浪穩潮平。折腰時心已愧,伸腳處夢先驚。聽,千萬古聖賢評。
鮮于必仁終身不仕,安貧樂道,因而嚮往隱居生活就是必然的了。他對隱士和隱居生活的讚頌作品,緊緊圍繞東漢嚴子陵和東晉陶淵明這兩位高士落筆,說他們一個做了釣叟、一個做了農父,生活在五柳莊、七里灘,心境淡泊,真是好不自在!
尤其是「折腰時心已愧,伸腳處夢先驚」這兩個典故,點明二人潔身自好、高風亮節。最後用「聽,千萬古聖賢評」作結,把目光引向高遠處,猶如黃鐘大呂,震撼人的心靈。
詠史詩以歷史事實為基礎,追求感性之真、理性之善,既沉湎歷史,又觀照現實,既在紛飛的思緒中馳騁想像,又在流動的韻律中聚焦哲思,以追求美為旨歸,而使詩達到藝術至境。
精言警句的背後,使讀者感受的是詩人的睿智和遠見、對道德的理解和精神追求,悲天憫人的心懷。啟迪世人對歷史、人生和社會的理性思考,堅定人生信念,嚮往光明和永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