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奪第55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傅榆歷時6年近身拍攝318太陽花學運明星陳為廷、中國交換學生蔡博藝。昨她領獎在台上說:「我希望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台灣人最大的願望。」 https://youtu.be/LD5eSzitaQk?t=16

https://youtu.be/_62AfanuI5Q?t=3
blob:https://www.youtube.com/bb7c04ce-67c1-4739-8122-0e66bb9d1a44
https://youtu.be/C4cKAAqQ5p8?t=2


傅榆(1982年-),臺灣紀錄片導演,憑藉指導作品獲得第20屆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第55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等獎項,並入圍第55屆金馬獎最佳剪輯。已婚。先後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1]。
簡歷
傅榆之父為馬來西亞華人,來台求學、定居,即所謂「僑生」;母為印尼華僑,9歲至台灣長居[2]。父母認同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2],雖非嚴格定義上的「外省人」,但自我認同極其相似;傅榆亦曾自謂長於外省家庭中,家人崇拜宋楚瑜,卻又不是真正的外省人,與真正的台灣歷史脫節。[3]
傅榆以拍攝紀錄片為志業,曾拍攝短片《不曾消失的台灣省》(收錄在國家電影中心所企劃製作的《時光台灣》當中)、參與拍攝太陽花學運紀錄片《太陽,不遠》、記述中國大陸學生參與台灣社會運動的《我在台灣,我正青春》、探索青年價值認同的《藍綠對話實驗室》。
2018年,傅榆以拍攝社會運動與學生運動要角陳為廷與中國大陸學生蔡博藝的《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一片,榮獲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第55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2]。
作品 [4]
2006年 《蘇格拉底草莓論》
2008年 《大家一起照鏡子》
2010年 《百萬格子小富翁》
2011年 《123。草莓人》
2012年 《藍綠對話實驗室》
2013年 《我在台灣,我正青春》
2014年 《太陽‧不遠》
2018年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金馬獎事件
2018年11月17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獲得第55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傅榆發表獲獎感言時說:
“    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臺灣人最大的願望。[5]    ”
這句說話隨即惹來中國大陸反彈,香港《蘋果日報》報道指該國廣電總局、中國共產黨中宣部和網信辦緊急通知各大網站「即時過濾相關報道」[6],中華人民共和國直播網站即時暫停,視頻亦被要求需要「全刪」[7]。該國媒體開始大面積報導中國大陸演員反擊的內容[8]。黨媒《人民日報》、共青團等機構立刻在微博刊登「中國一點都不能少」來表明立場,也有大量中國大陸網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愛國宣言[9]。
傅榆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umqPJK
--------
傅榆台灣出生第2代新住民 臉書發聲「想罵人的請來這」
129459出版時間:2018/11/18 18:45     
金馬獎昨晚爆出台獨爭議,《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最佳紀錄片,導演傅榆歷經6年拍攝318太陽花學運,得獎感言激動說:「希望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此台獨言論引大批中國網友翻牆去她臉書痛罵,對此她更新臉書寫下65字文:「心情還沒平復,但實在太晚了,無法寫些什麼長篇大論。只想先說,想罵人的請來這邊,在其他無關《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貼文底下做人身攻擊,怎麼看都有點荒謬。」
傅榆先前接受《風傳媒》專訪時,曾透露自己是新住民第2代,父親是來台念書的馬來西亞華僑,母親則來自印尼,9歲時全家來台定居,她也坦言,「我的身分比較奇怪啊,比較尷尬」。
傅榆也提到父母的政治立場是認同中華民國,母親更自認是中國人,從小受到家庭的政治立場影響,她也坦言以前想法「藍藍的」,直到上大學後才開始接觸其他政治立場,她透露曾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感到迷惘,經過一番迷惘和追尋後,她終於找到台灣認同,「雖然說曾經迷惘過,但我覺得反正,我就是台灣人嘛」。
由於傅榆的父母不是台灣人,遭批根本不是台灣人還發表台獨感言,不過傅榆今接受《自由時報》訪問,表示自己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父親確實是馬來西亞華僑,9歲舉家來台定居是她的母親,父母結婚後也定居在台灣,一家人都持有台灣身分證。(娛樂中心/綜合報導)
-----------------------------
新住民身世曝光!9歲舉家來台定居 傅榆:我就是台灣人
編輯中心/綜合報導 - 2018-11-18 15:48:56
傅榆
▲第 55 屆金馬獎 17 日晚間在台北舉行頒獎典禮,最佳紀錄片由導演傅榆(右)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得。中央社記者張新偉攝 107 年 11 月 17 日
A Decrease font size. A Increase font size.
第 55 屆金馬獎昨(17)日晚間落幕,最佳紀錄片得主《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一片的導演傅榆,在發表得獎感言時說道:「希望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此番宣示「台獨」的言論,挑起了大陸、台灣之間最敏感的神經,雙方網友引爆論戰至今未休,而傅榆的臉書被大批大陸網軍湧入罵翻,她的背景也隨之起底。
傅榆
第 55 屆金馬獎 17 日晚間在台北國父紀念館頒獎,最佳紀錄片由《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摘下,導演傅榆(左)致詞時難掩激動落淚。不過她在致詞時一番「台獨」宣言,卻意外引發風波。中央社記者徐肇昌攝  107 年 11 月 17 日
身為獨立紀錄片工作者的傅榆,先前曾經拍攝過多部紀錄片,包括以太陽花學運為背景的《太陽.不遠》、紀錄大陸學生參與台灣社會運動的《我在台灣,我正青春》,還有探索青年價值認同的《藍綠對話實驗室》;而這次得到金馬獎的作品,則是以太陽花學運中的要角陳為廷及蔡博藝為主要拍攝對象的《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鄭麗君
▲文化部長鄭麗君(右)也在臉書發文表態:「這裡是台灣,不是中國台灣!」力挺傅榆(左)。(圖/翻攝自鄭麗君臉書)
傅榆在金馬獎典禮上一席「台獨」宣言引發風波,其身分也遭到網友起底;據了解,傅榆為台灣新住民,父親是來台求學的馬來西亞華僑,母親為印尼人,在她 9 歲時舉家來台定居。
根據《風傳媒》報導,身為新住民二代的傅榆透露,自己曾經很迷惘,因為感到自己的身分比較尷尬,不過後來漸漸地產生了對台灣的認同,如今她認為「反正我就是台灣人嘛!」
-----------------------------
金馬台獨發言!傅榆稱非民進黨指使 不認同兩岸一家親言論
2018年11月18日 下午5:44
1,030 則留言
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導演傅榆昨晚在金馬獎致詞「希望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引發兩岸網友論戰並遭中國網友發出上萬則回應怒罵、批評,她今天下午在臉書發千字文表示,看完並不特別憤怒或難過,並強調頒獎典禮上的發言,並非「一時激動」,更不像部分中國網友所說的「受到民進黨政府的指使」。這是她自己一直以來就很想為這部作品所說的話。傅榆指出,「中國與台灣之間的公民社會存在著大量的誤解與仇恨,這是長期累積下來的事實。我的創作就是想處理這個問題。如今這個場面,不見得是結果,而或許能是另一場對話的開始」。
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導演傅榆(左)。(中央社/資料照片)
更多
傅榆說,昨晚頒獎典禮後,在頒獎台上有部分中國領獎、頒獎者接續講出「中國台灣」、「兩岸一家親」等言論,「我尊重,但當然不能同意。」
對於有些網友說:「從此之後妳不用混了,更不用想踏足中國電影界」。傅榆表示,對於日後或許無法再和許多優秀的中國電影工作者交流,當然也有遺憾。但對於她日後職業生涯所可能面臨的一切後果,願意承擔,且並不後悔。
傅榆臉書全文:
一夜之間收到許多留言與訊息,謝謝大家的關注和關心。我沒事。以下是我的幾點說明:
1. 對於許多網友(大部分來自中國)在我的臉書上寫下的上萬則回應,其中包括許多怒罵和攻擊,其實我看完並不特別憤怒或難過。
許多媒體昨晚報導《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是一部「太陽花學運」紀錄片。但其實318運動只是這部片的一部分,片名中的「我們」,指的是一位台灣學生、一位中國學生,和我自己。這部片不只是在記錄我們一起經歷的台灣大大小小社會運動的過程。我最初的構想,其實是想探究:在台灣國內,及台灣與中國、香港之間,懷抱不同國族認同、具有不同政治立場的年輕世代,是否能夠透過對話,來理解彼此的立場與差異,甚至共同合作?
從2012年我創作《藍綠對話實驗室》,到六年後的這部《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我都記錄了許多不同立場的年輕人互動、對話的過程。
昨晚到今天,有些朋友說:「如今這些網友的留言,看來對妳的創作初衷是最大的諷刺。原本想對話的,現在卻還是化為上萬則咒罵的留言。」
但我不是這樣看的。
中國與台灣之間的公民社會存在著大量的誤解與仇恨,這是長期累積下來的事實。我的創作就是想處理這個問題。如今這個場面,不見得是結果,而或許能是另一場對話的開始。
昨晚頒獎典禮後,在頒獎台上有部分中國領獎、頒獎者接續講出「中國台灣」、「兩岸一家親」等言論。我尊重,但當然不能同意。
我可以理解他們當中許多人做出的反應,或許是出於無奈與恐懼。但如果他們當中有人心中真是那樣想的,我也想誠摯地邀請他們,以及灌入我臉書留言的中國網友們,有機會的話,一起來看看這部作品。
2. 我在頒獎典禮上的發言,並不是「一時激動」,更不像部分中國網友所說的「受到民進黨政府的指使」。這是我自己一直以來就很想為這部作品所說的話。
有些網友說:「從此之後妳不用混了,更不用想踏足中國電影界」。對於日後或許無法再和許多優秀的中國電影工作者交流,我當然也有遺憾。但對於我日後職業生涯所可能面臨的一切後果,我願意承擔,且並不後悔。
另有部分評論說:「講話要看場合!妳個人的自私毀了金馬獎多年來的經營,以後中國政府不可能再讓中國電影踏足金馬」。對於這點,我想說的是:我在頒獎典禮上講的話,其實也是我這部作品中的部分主題,這不是一句「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可以迴避,因為這部片的拍攝對象本身就是政治。我很感謝金馬獎的評審們讓這部作品得獎。作為導演,我必須為我的作品說話,來回應他們的勇氣。
社會各界對於金馬獎有不同的想像,我尊重。我的行為也供社會公斷。至於金馬獎的未來該走向何方,需要電影界的各位朋友繼續來共同討論。
3. 最後再貼一次我昨晚發言的全文: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這部片,很多人以為只是在講政治,但它其實更多是在講青春,青春很美好,但也容易犯錯。我們可能把錯誤的期待投射在別人身上,這有可能發生在人對人,也有可能發生在國家對國家。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作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
以上這段話,以及這篇文章,就是我所有想說的話了。昨晚到現在湧入許多專訪的邀約,恕我暫時婉拒。
我這部創作最終想說的,其實是:我們的政治不應該總是投射期待在某個個人身上,而是靠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
感謝許多朋友的聲援。但我無意讓自己也成為另一個被投射過度期待的對象。
作為導演,我會持續用我的作品說話。
作為一個公民,如同我昨天在頒獎前受訪時說的,下禮拜投票,我會對13、14、15號公投投下同意票。希望每一位公民,也能勇於做出自己的選擇。
謝謝大家。


-------------------------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傅榆,不只是一個紀錄片導演,也是她片中的主角之一。她是一個不斷透過紀錄片,去創造對話,尋找答案,尋找自己的人。
17日晚上第55屆金馬獎,以一席得獎感言「希望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引起紛紛擾擾的最佳紀錄片得主傅榆,一夕爆紅,但在此之前,聽過她、知道她是誰?了解她做過什麼事嗎?
在今年的金馬獎中,傅榆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獲得最佳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是從她28歲開始拍攝,一共製作了7年,片中其實有「三位主角」,一位是在太陽花運動之後廣為人知的運動領袖——陳為廷,另一位是第一屆來台就讀學位的中國學生——蔡博藝,因為她出了一本書描述自己對台灣的看法,而變成了一位暢銷作家。還有一個角色,是她自己本人。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是部什麼樣的紀錄片?
傅榆在刊載於《思想坦克》的談及創作初衷一文中提到,在剛開始拍這部片的時候,她還是一個想要嘗試透過紀錄片,去探索「社會運動」是否有其必要性的人。但拍著拍著,從2012年底的「反媒體壟斷」,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藉由跟拍陳為廷與蔡博藝去理解台灣當時正夯的兩種運動:一種是蔡博藝參與較多,比較有明顯受害者的土地運動;另一種是陳為廷參與較多,比較針對「中國因素」的反媒體壟斷運動,以及後來的太陽花運動。
而在《國藝會線上誌》專訪中,傅榆赤裸裸地談到,「權力」是這部片的母題之一。包括拍攝過程,也包括陳為廷的性騷擾事件,「陳為廷在性騷擾的當下,他把他騷擾的女生當成神,他把自己的慾望投射在那女生身上。而蔡博藝是把自己對民主的慾望,投射在台灣的身上,台灣是她的神。」
而蔡博藝在看完陳為廷的片段後,引用了王爾德的名言:「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跟性有關,除了性本身,因為性關於權力。(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about sex except sex. Sex is about power.)」意思是說,傅榆在片中談了陳為廷性騷擾這件事,但其實談的是權力,所有的事情都是相關的,只是,把慾望投射在不同的「神」身上而已。
身為身為紀錄片工作者,傅榆也同樣面臨了權力的掙扎,「不是覺得不應該再拍他(陳為廷),而是意識到我所做的一切是在剝削、利用他,身為紀錄片工作者只要拍攝到被攝者任何不堪、任何可能會傷害到他的畫面時,都會陷入一種無止盡的掙扎,尤其當這件事情對你的片子有利。」甚至當陳為廷看片段後,也開玩笑的說,「你看你拍紀錄片的本質跟性騷擾是一樣的。」
諷刺的是,傅榆最後在紀錄片中發現,在他們三個人當中真正比較懂民主的人,反而是蔡博藝,因為只有她真正在思考這件事情,但蔡博藝卻是沒有辦法擁有民主的中國人,「相較於中國,台灣人有著民主的優越感,然而對大多數人而言,民主可能只是一種工具或手段。」
傅榆在片中,將青春與台灣政治互喻,正因為歷經熱血、失落以及運動傷害的過程,才能回過頭去正視自己所犯的錯誤。「如果我們想要繼續一起向前走,可能需要先從意識到自己受傷了開始。」這是傅榆先前在台北電影節頒獎典禮的舞台上,最想說的一句話。
除了是新住民第二代,「傅榆」是什麼樣的人?
身為獨立紀錄片工作者的傅榆,先前也曾拍過多部紀錄片,包括探索青年價值認同的《藍綠對話實驗室》(2012)、紀錄中國學生參與台灣社會運動的《我在台灣,我正青春》(2013)、以及以太陽花學運為背景的《太陽.不遠》(2014),還有這次得到金馬獎的作品《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其實還入圍了最佳剪輯)。
不過,今年5月,她還參與了《時光台灣》的短片拍攝計畫,以國家電影中心所典藏的省政府政令宣導影片、台語片等檔案影像穿插製作而成《不曾消失的台灣省》,其中拍的,是她自己。
2012年她為了拍《藍綠對話實驗室》找來藍綠傾向的年輕人對談政治,因此認識了還在清大念研究所的陳為廷,以及曾任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的林家興。隨後接著拍《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卻一度拍不下去,因為太陽花學運退潮後,陳為廷跟蔡博藝試圖進入體制,結果卻傷痕累累。
2014年底,參選淡江大學學生會長,卻為中國學生身分屢遭刁難的蔡博藝,在11月時黯淡落選。原本投入苗栗立委補選的陳為廷,在接連爆出襲胸醜聞後也退選了。當所有的期待都放在陳為廷身上,又怎麼代表台灣公民社會?這部片好像只剩下「失敗」?於是,傅榆把自己的挫敗也加入片中,成了第三個角色,《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也不再是陳為廷、蔡博藝的個人社運史。
傅榆的背景跟兩個人又不一樣,她曾說自己是一個「廣義的外省人」,父親是來台唸大學後定居的馬來西亞僑生,媽媽則是9歲就到台灣的印尼華僑,父母對於中華民國、國民黨認同度都極高,傅榆也曾經認為世界都該是如此。
在台灣出生的傅榆是個「新住民第二代」,但她也曾自認「身分比較奇怪,比較尷尬」。於是,《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出現了另一個「續集」,傅榆把自己從小的經歷,包括在學校聽不懂台語、上大學後的心境轉變,都拍成新的自傳紀錄片《不曾消失的台灣省》,幾乎是把她自己的迷惘,都丟到了銀幕上。
傅榆說,翻閱國家電影中心的資料影片時,發現有許多前台灣省省長宋楚瑜的政令宣導影片,其他導演都一笑置之,但她的爸媽曾是宋楚瑜的忠實粉絲,小時候的她也繼承這樣的政治認同,看著這些「宣導影片」,她的心情何其複雜,這也是拍攝《不曾消失的台灣省》的緣起之一。
《不曾消失的台灣省》就是穿插著傅榆與自己生長經驗的對話、「宋省長」的政令宣導,以及當時成功規避管制留下的台語片。對她來說,拍片的過程就是不斷在「補課」,去認識她與她的家庭所未經歷的台灣歷史。
傅榆,不只是一個紀錄片導演,也是她片中的主角之一。她是一個不斷透過紀錄片,去創造對話,尋找答案,尋找自己的人。
正如昨晚的金馬紛擾之後,很多朋友對她說:「如今這些網友的留言,看來對妳的創作初衷是最大的諷刺。原本想對話的,現在卻還是化為上萬則咒罵的留言。」
傅榆卻不是這樣看的。
中國與台灣之間的公民社會存在著大量的誤解與仇恨,這是長期累積下來的事實。我的創作就是想處理這個問題。如今這個場面,不見得是結果,而或許能是另一場對話的開始。
作為導演,我會持續用我的作品說話。

 



用紀錄片探索政治 傅榆:試圖尋找對話機會
陳為廷
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記錄了陳為廷在社運現場的身影。(媒體公關提供)
更新: 2019-03-06 6:35 PM       標籤: 傅榆, 紀錄片, 太陽花學運, 陳為廷, 蔡博藝
【大紀元2019年03月06日訊】由傅榆執導的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主要以台灣學運領袖陳為廷與在台中國大陸留學生蔡博藝為拍攝對象,片名的「我們」包含導演傅榆本人,也是旁白和入鏡被記錄者之一。導演拍攝初衷是期待大家在看完此片後,能與自己不同的觀點的人創造更多討論。
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傅榆(右)工作照。(媒體公關提供)
歷經8年的拍攝與剪輯,最終這部紀錄片以總長116 分鐘,記錄了陳為廷和蔡博藝兩位青年在社運現場的身影。除了想要讓大家看看青春是如何被寫進這些社會運動當中,導演也希望透過記錄他們,尋找兩岸青年相互理解、對話的可能性。
傅榆的父母均為東南亞華僑,因為家庭背景的關係,早期「社會運動」對她來說非常陌生,受到大學教授文章的啟發,意識到當時台灣的紀錄片都還是「去政治化」,所以她才想要透過紀錄片,探索自己與政治的關係。
從《藍綠對話實驗室》、《完美墜地》到《不曾消失的台灣省》,傅榆拍攝的題材始終圍繞著「政治」,試圖從藍綠、本省外省、甚至是兩岸等不同族群中尋找「對話」的契機。
導演希望透過陳為廷(右)和蔡博藝(左)尋找兩岸青年相互理解、對話的可能性。(媒體公關提供)
2011年,傅榆與陳為廷和蔡博藝相遇,從反國光石化、華隆罷工、反媒體壟斷、反對大埔強拆、淡海二期反徵收、苑裡反瘋車(註),到大眾所熟知的「太陽花學運」,鏡頭跟拍著兩位主角在街頭奔跑的身影,記錄著他們在社運現場的吶喊和衝撞,同時也捕捉了鎂光燈外抗爭者的脆弱及迷惘。
傅榆表示,「這部紀錄片,很多人都以為只是在講政治,但它更多是在談論青春。」如今8年過去,輿論對於這場「社運」褒貶不一,無論結果成敗與否,導演認為都是在青春當下所做的決定,而正因為在這片自由的土地上,當時的青年才得以選擇用「社運」記錄青春,為台灣社會運動史寫下嶄新的一頁。
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海報。(媒體公關提供)
然而,傅榆經歷了很長時間的低潮期,一度質疑自己拍這部片的意義,記錄著別人的故事,卻無法將成果回饋給社會和受訪者。最後,在剪輯的過程,她發現自己沒有想像中那麼抽離,「鏡頭雖然沒有對著我,但我確實參與了每場社運,這部紀錄片不只是『他們』的故事,我應該也要把自己放在裡面」,傅榆說。
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傅榆工作照。(媒體公關提供)
此外,傅榆更希望在榮獲「台北電影獎」及「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後,可以通過 2020 年的奧斯卡決選,讓發生在台灣這片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關注。
由於奧斯卡採用多數決的方式,需廣納美國影藝學院中近八千會員的意見,票選出最後的獎項得主。這意味著需要在國外有更多宣傳管道(參與國際巡迴影展、報名、宣傳費用等等),才有機會被世界看見。因此傅榆決定用群眾集資的方式,讓台灣民眾參與整個計劃(集資計劃),不僅希望可以走進電影院,也期盼它可以站上國際舞台。用紀錄片探索政治 傅榆:試圖尋找對話機會 | 太陽花學運 | 陳為廷 | 蔡博藝 | 大紀元 - https://goo.gl/vAwZEV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