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一統志》(圖 8):「(臺灣)建置沿革: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名曰東藩。明天啟中為紅毛荷蘭夷人所據,屬於日本。」[14]這裡甚至認為臺灣原是日本的。臺灣歷史的讀者可能會對此覺得不可思議。事實上日本人在臺灣的移民也確實較中國人為早。周元文的《重修臺灣府志》寫道:「天啟元年,顏思齊為東洋國甲螺,引倭屯聚於臺,鄭芝龍附之,始有居民」[15]。可見,在明末天啟年代之前,除了原住民之外,臺灣只是海盜的據點,並不存在定居的居民。《大清一統志》臺灣府
此書再次說明臺灣在明朝不屬中國。此圖複製自《文淵閣四庫全書》。
【民報】【專文】台灣不是習近平老祖宗留下的土地---【專文】台灣不是習近平老祖宗留下的土地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 https://goo.gl/C3A8jo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七月 4日, 2018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晤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時說「老祖宗留下的土地一寸都不能丟」。其實,台灣根本不是習近平所說「老祖宗留下的土地」。
中國人眼中的「領土」可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大江南北,就是「內地」,是「老祖宗留下的土地」。
第二類,西藏、新疆和內蒙古等地,是「老祖宗搶來的土地」。
第三類,大東北和新疆西部中亞地區是「老祖宗丟掉的土地」。
第四類,南海的島礁和釣魚台,是「老祖宗沒聽說過的土地」。
台灣的情況比較特殊。在明清以前,台灣是「老祖宗沒聽說過的土地」。1684年4月,台灣納入大清版圖,便成為「老祖宗搶來的土地」。1895年大清帝國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自此成為「老祖宗丟掉的土地」。總之台灣從來就不是什麼「老祖宗留下的土地」。
1894年,習近平口中的「老祖宗」和大日本帝國打了一場戰,「老祖宗」慘敗,史稱 First Sino-Japanese War (第一次支那日本戰爭),中國稱為「甲午戰爭」。1895年,「老祖宗」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台灣自此確定不再是習近平口中「老祖宗留下的土地」。【維基百科】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自此不再是中國的一部份。
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日本無條件投降。盟國委託蔣介石負責台灣地區的接收工作。不料蔣介石卻將台灣併吞成為中華民國的一個行省。蔣介石這種「侵吞託管物」的行為是典型的「監守自盜」。
日本在戰後與盟國簽署的《舊金山和約》與《台北和約》中,僅僅稱日本放棄對於台灣和澎湖群島的一切權利,並沒有說明它將台灣交給任何對象。蔣介石藉「託管」的機會將台灣併吞,從未獲得任何國際間認可。因此外間有所謂的「台灣地位未定論」說法,根據即在這裡。
再者,日本於1945年放棄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卻遲至4年後的1949年,才正式成立,而且直到1971年才在聯合國取得席位,而正式代表中國。台灣不屬於中國道理十分明顯,無法狡辯。習近平以「老祖宗留下的土地」之名,想要奪取台灣,是非常無知的說法,更是荒誕無稽之談。
台灣不是習近平的老祖宗留下來給子孫的土地。習近平的老祖宗早就把台灣敗掉了。
就像一個好賭敗家的老人,將「祖宅」賣了或轉讓以償還賭債。等老傢伙死後,忽然冒出來一個兒孫輩的,聲稱那座「祖宅」是「老祖宗」留給他的,堅持要無償取回。那不是笑話,那叫做不曉事,沒見過世面。
房子賣了就是別人的,老婆離了婚就跟別人睡,這是常識,習大大懂嗎?
有人說「強權就是公理」。中國若是有能耐稱霸世界,那麼它要「拿回」台灣,大家也沒有皮條。問題是,憑著「遼寧號」這種三腳貓等級的東西,想要對抗美日台三合一的武力,中國會不會有點像國台辦那個馬曉光說的「不自量力」?習大大在台灣的「親家公」柯文哲,最近也說過:「力量不夠,跟人家大聲小聲,只是會被人家笑而已。」這話很值得習大大參考,請大人三思。
其實,習大大也不用太自責,拿不下台灣絕不是您的過失。毛鄧江胡等人都做不到,這個要怪就怪自己的「老祖宗」不爭氣。人家日本只花了30年「明治維新」,就一躍成為現代化國家,如今更是經濟發達政治民主。您的「老祖宗」卻沉迷抽鴉片、綁小腳,傳到今天還在崇拜馬克思,玩弄無限期領導式中國民主。既然不肯認同普世價值,國家稍微落後一些,也是很自然的,請用平常心看待這個結果就好了。
最後,習大大如果真的還不肯放棄,寇老建議習大大向荷蘭海牙常設仲裁法院,提出仲裁申請。菲律賓幾年前才為南海主權問題提出仲裁申請,結果非常成功。菲律賓能,中國為何不能?等中國得到海牙法庭裁決,確定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習大大「老祖宗留下的土地」就可以「合法收回」了。 但如仲裁結果不是,習大大可不要學南海問題「堅決否認」,那就是「霸權」而非「正常國家」了。
【民報】【專欄】中國老祖宗說:「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七月 9日, 2018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六月底接見來訪的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時說,「中國老祖宗留下來的領土,一寸也不能丟。」至於誰是「中國的老祖宗」?以及「老祖宗留下的領土」是哪些?就全憑他們高興怎麼認定,就怎麼認定,因此不同種族、不同血緣的圖博(「西藏」)、東突(「新疆」)、南蒙古(「內蒙」)都成為他們「老祖宗留下的領土」。事實上是,「別人的」老祖宗留下的領土,被他們霸佔著,一寸也不還。
至於台灣,也是他們認定的「中國老祖宗留下的領土」,習皇帝對馬蒂斯講的那句話,其實主要是針對台灣而言。但是回到真實的歷史,台灣果真是「中國的老祖宗留下的領土」嗎?
我在拙著《台灣史101問》的第二問,就提出「台灣自古即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嗎?」,以下是解答:
如果台灣自古即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那麼台灣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統治政府,應該是中國政府,然則非也,而是荷蘭。而荷蘭進入台灣統治,卻又是當時的中國(明帝國)政權所同意的。先看這段史實:
十七世紀初,西方勢力東漸,荷蘭人曾於一六〇二及一六二三年,兩度佔領已隸屬明帝國的澎湖,第一次經沈有容交涉,荷蘭退出澎湖;第二度佔領時,明帝國當局再度要求荷蘭撤離澎湖,荷蘭則一邊提出通商要求,一邊派兵襲擊廈門沿海。明帝國官方在與荷蘭代表交涉當中,曾建議荷蘭不妨到台灣去,並表示會派遣商船前往台灣大員(今台南安平)貿易。荷蘭遂於一六二三年十月派員先到大員觀察,並進行要塞工事,但仍未退出澎湖,明政府只好以武力解決。
雙方經過八個多月交戰,最後議和,在和約中達成三項協議:一、荷蘭退出澎湖;二、荷人退出澎湖後,去佔領台灣,明政府沒有異議;三、准許荷蘭人今後來明帝國通商,明帝國商船,也可以往台灣及爪哇與荷蘭人交易。這就是荷蘭人在一六二四年進入台灣,建立台灣史上的第一個統治政權的背景。
可見此時的明帝國,並沒有認為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十七世紀時代的中國政府,都不認為台灣是他的領土,則何來「台灣自古即為中國領土」之說?
以下,我們還可以舉更多的史料,來證明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證據之一】
中國宋朝有一位趙汝适,在出任福建泉州市舶司提舉時,對外商進行查訪,於一二二五年寫成《諸蕃志》。書中有〈琉球〉、〈毗舍耶〉等篇。關於〈毗舍耶〉,他說:「毗舍耶語言不通,商販不及。……泉有海島,曰彭湖,隸晉江縣(泉州府),與其國密邇,煙火相望,時至寇掠,其來不測。」意思是說,這個叫做「毗舍耶」的地方距離澎湖很近,經常到澎湖劫掠,出沒無常。有些學者推斷,毗舍耶指的應該是台灣,如果屬實,則以上記載又證明這個「語言不通,商販不及」的台灣,當然自古不屬中國。
至於「琉球國」被認定為台灣,更無疑義。趙汝适對〈琉球〉的敘述說:「琉球國……無他奇貨,尤好剽掠,故商賈不通。」內容與前面近似,同樣證明當時台灣不屬中國。
【證據之二】
完成於一三四九年的《島夷誌略》一書,是中國元朝南昌人汪大淵,出海遊歷「越數十國」的見聞錄。書中有〈琉球〉條,指的是台灣。汪大淵在敘述〈琉球〉的文字中,除了有大約二、三百字的敘述之外,在最後以這句話結尾——「海外諸國,蓋由此始」。意思是說,海外的各國,是由台灣開始起算。可見此時的台灣,並不屬於中國。
【證據之三】
中國元朝稱台灣為「瑠求」。明朝所修撰的《元史》,將「瑠求」列在〈外夷傳〉。在〈瑠求傳〉中,有這樣的敘述:「瑠求在外夷……漢唐以來,史所不載;近代諸蕃市舶不聞至其國。」又記載元朝至元二十八年(一二九一年)有楊祥請求領兵前往瑠求招降一事,其詔書中說「海外諸蕃,罔不臣屬,惟瑠求邇閩境,未曾歸附」。意思是說,海外各國都向中國納貢稱臣,唯獨這個靠近福建的台灣,不曾來歸附。此次招降台灣,最後沒有成功,但正好證明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證據之四】
一三六八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頒發聖旨,指出台灣是一個島國,叫做小琉球國,位在中國東南方,與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都不屬於中國統治的國家。原文如下:「東北,朝鮮國。正東偏北,日本國。正南偏東,大琉球國、小琉球國。」這是記載台灣與中國關係的第一份文獻。
朱元璋又告誡子孫:「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將不征諸夷國名開列於後……小琉球國。」意思是說,不要以為可以在歷史上留名,就可以依賴中國富強,貪圖戰功,隨意討伐,這些週遭十五個國家,永遠不可入侵,其中包括當時被稱為小琉球國的台灣。
一三七一年,朱元璋又再頒發諭旨:「海外夷國,……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用兵。古人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窮乃易變之原。』」意思是說,海外這些包括台灣在內的島國,如果不危害中國,不可動輒用兵,古人說:土地廣闊不是長治久安之計,人民窮苦勞累,才是滋生變亂的源頭。所以朱元璋立下這道永久遵守的告示。
【證據之五】
一六〇三年,明帝國的沈有容將軍,出兵台灣剿倭寇,當時台灣被稱為東番。有人就問沈有容:「賊往東番,非我版圖」,何必進剿?隨軍的連江縣人陳第在〈舟師客問〉一文中,幫沈有容這樣回答:「賊之所據,誠非版圖。如必局守信地而以遠洋藉口,則賊亦終無殄滅之期。」(詳見沈有容,《閩海贈言》)意思是說,倭寇所盤據的台灣,確實不是中國領土,但若受此侷限,以遠洋為藉口,而不出兵進剿,則倭寇永遠無消滅之時。這些話足夠證明此時台灣仍不屬中國。
【證據之六】
前已述及,明朝沈有容為了剿滅倭寇,出兵來到「非其版圖」的東番(台灣)。跟隨而來的陳第,曾停泊在大員(今台南安平),回去之後寫了一篇〈東番記〉,這是早期記述台灣的一篇報導文學。當時一位泉州人陳學伊,隨後寫了一篇〈題東番記後〉,其中說:「假令不有沈將軍今日之巨功,吾泉人猶未知有所謂東番也。」(詳見沈有容,《閩海贈言》)陳學伊說得這麼明白,假設沒有沈有容出兵追剿海盜來到台灣,我們泉州人還不知道有台灣這個地方。那麼台灣怎麼會自古屬於中國?
【證據之七】
一六六二年據守廈門、金門的鄭成功,準備攻佔台灣,驅逐荷蘭人。行前他發表文告說:「本藩矢志恢復,切念中興,恐孤島(指的是廈門、金門等島)之難居,故冒波濤,欲闢不服之區,暫寄軍旅,養晦待時,非為貪戀海外,茍延安樂。」可見在鄭成功心目中,台灣是一個沒有接受中國政權統轄的「不服之區」,是屬「海外」,不是中國的領土。
【證據之八】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於一六六四年退入台灣,建立獨立自主的東寧王國。他於一六六七年在回應滿清政府的招撫時說:「東寧遠在海外,非居版圖之中,王侯之貴,吾自所有,衣冠之盛,不輸中土……」(詳見〈覆滿清官員孔元彰函〉);又於一六六九年謂:「建國東寧,別立乾坤。」(詳見〈覆滿清官員率泰函〉,收錄於川口長孺,《台灣鄭氏紀事》)。這個東寧王國,是台灣史上漢人建立的第一個獨立政權。所以到了此時的台灣,都還未被納入中國的版圖之中。
【證據之九】
鄭經在台建立東寧政權,滿清帝國曾數度和他們談判。一六七九年(康熙十八年),清國向鄭經提出最後和談條件,清國代表致書鄭經說:「自海上用兵以來,朝廷屢下招撫之令,而議終不成,皆由封疆諸臣執泥削髮登岸,彼此齟齬。台灣本非中國版籍,足下父子自闢荊榛……」(詳見〈平南將軍貝子賴答致鄭經諭文〉)意思是說:「自從你們父子在台灣舉兵以來,朝廷數次向你們招撫,都無結果,這都是由於地方官員執意要你們薙髮結辮、登岸請降,結果都談不攏。台灣本來就不是中國領土,你們父子自行前往開闢……」話說到此,已夠明白,時間已到十七世紀下半葉了,清帝國承認台灣還不是中國的領土。
【證據之十】
鄭經來台建立東寧政權時,明朝的貴族寧靖王(朱術桂)也跟著來到台灣。鄭氏政權到了第三代鄭克塽時投降清國,寧靖王傷心自殺,死前留下這樣的絕命詩:「艱辛避海外,總為數莖髮。於今事已畢,祖宗應容納。」這首詩雖然無啥文采,但它具有高度史料意義,讓我們知道,流亡到台灣二十年的明朝遺胄,到死之前還把台灣看成「海外」。
【證據之十一】
一六八三年,鄭成功叛將施琅攻下澎湖,鄭克塽主政的東寧王國降清,清康熙皇帝對原就未統治過的台灣持棄留未決的態度,施琅居於家族之利與向康熙表功,乃上〈恭陳台灣棄留疏〉,影響康熙決定將台灣併入清帝國的版圖,在疏文中言及:「台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台灣納入清國版圖後,施琅在〈壤地初闢疏〉中亦提及:「……此地自天地開闢以來,未入版圖;今人民既歸天朝,均屬赤子。」(詳見施琅,《靖海紀事》)這位被中共當局尊崇為「統一台灣大功臣」的施琅,卻是替我們證明了台灣自古就不是中國的領土。
【證據之十二】
一六八三年八月,清帝國把台灣的東寧政權滅了,卻躊躇了八個月,才決定將台灣併入版圖。原來清廷內部還在考慮台灣要不要併入版圖,而有台灣「棄留之爭」。如果台灣自古即為中國領土,應該立刻「光復國土」才是,其實不然。原先主張棄台的康熙皇帝認為:「台灣屬海外地方,無甚關係;因從未響(向)化,……」「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海外丸泥,不足為中國之廣。」(詳見《清聖祖實錄選輯》)康熙皇帝替我們證明,台灣自古就不是中國領土。
【證據之十三】
一七二三年,康熙的兒子雍正皇帝也說:「台灣地方自古不屬中國,我皇考聖略神威,取入版圖。」(詳見《清世宗實錄選輯》)用白話說,就是︰台灣這個地方自古以來不屬中國,我父親(康熙皇帝)深具謀略威望,把台灣納入版圖。
【證據之十四】
一六八四年,清帝國將台灣編入版圖,歸福建省管轄,下置台灣府,清朝官員為奉承康熙皇帝,曾上書請康熙增加尊號以紀念其「威德之盛」,康熙以三藩之亂初定,已頒過詔而未應允,官員之上奏諭文提及:「台灣乃海洋島嶼,今雖蕩平,與閩省版圖原無關涉,……」;施琅之前的福建水師提督也曾說:「台灣乃外國荒遠之區。」(詳見清內閣檔案《清代官書記明台灣鄭氏亡事》,原書名《評定海寇方略》)
【證據之十五】
一六九七年,郁永河來台灣採硫磺,路程從台南到北投。他回去之後,將他在台灣所觀察到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以流暢的文筆寫成《裨海紀遊》。天生喜好奇旅的他說道:「台灣遠在東海外,自洪荒迄今,未聞與中國通譯之貢者。」意思是說,台灣遠在東海之外,從原始的太古時代到現在,沒聽說透過通譯,派遣使者來中國朝貢的。這部十七世紀末最具代表性的台灣遊記,也清楚告訴世人,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證據之十六】
一七一二年完成的《重修台灣府誌》,其前言說得極明白:「台灣自古為荒服奧區,聲教所不及。」
【證據之十七】
清帝國派首任巡台御史黃叔璥,於一七二二年六月來台,巡視過程觸目所及多是平埔聚落,於是引發他將原住民風俗文化,分區記錄於《台海使槎錄》的動機。此部旅遊書寫的〈自序〉提到︰「台灣自康熙癸亥始入版圖,重洋絕島,職方不紀,初無文獻足以攷信。」意思是說,台灣自一六八三年(正式統領是一六八四年)始納入清帝國版圖,長久以來因海洋千里阻隔,掌地理輿圖等職務的官員,未曾細加記錄,致使清治初期缺乏信實的文獻足以參考。此話不僅透露古來以漢字詳述台灣的文獻,寥寥可數,更證明了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證據之十八】
一七五二年謝遂繪製的《皇清職貢圖》,是中國清代描繪「外藩」民族的畫冊,其中包括有描繪十八世紀台灣原住民的圖像,是了解台灣南島民族極重要的史料。《皇清職貢圖》(卷三)有這樣的記載:「台灣自古不通中國,本朝始入版圖。」(詳見《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頁二四)
【證據之十九】
一七八六年,台灣發生震驚清廷的林爽文抗清事件。閩浙總督李侍堯邀請曾任廣州知府、貴西兵備道的趙翼研商對策。趙翼就是寫《廿二史劄記》出名的史學大師。林爽文事件歷時一年兩個月,才被清帝國鎮壓下來。事件後,趙翼撰寫〈平定台灣述略〉一文,除簡述台灣歷史,並敘述林案始末之外,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就說「台灣自古不隸中國」!
【證據之二十】
清帝國治台中期,曾有姚瑩三度來台任官,最後之官職為台灣最高行政官的「道」,留有《東槎紀略》史料文集。在〈平定許、楊二逆〉(一八二四年的許尚、楊良斌反清事件)一文中敘明:「台灣入籍一百四十年,……」剛好是一六八四年清帝國併台設治後的一百四十年;另在〈埔里社紀略〉一文中亦言及:「……台灣本海外島夷,不賓中國。自鄭氏驅逐狉獉始闢,入籍時止三縣;半線以北,康熙之末,猶番土也。」(詳見《東槎紀略》)這兩段話呈現清康熙時才併台治台的史實,也反映到十九世紀初期清帝國真正治理的,也只有台灣西部彰化(半線)以南地區而已。
【證據之二十一】
清嘉慶、道光年間以「為官不在多言,當官務持大體」見稱的閩浙總督趙慎畛,在〈平定台灣〉一文中說:「台灣自古不入版圖。聖祖仁皇帝(康熙)命靖海侯施琅等俘鄭克塽,而郡縣其地。……」(詳見趙慎畛,《榆巢雜識》);清朝皇族中相當著名的一位學者禮親王昭璉,也在〈台灣之役〉一文中說:「台灣自古不通中國。……」(詳見昭璉,《嘯亭雜錄》)(以上摘引自《台灣史101問》的第二問)
前引歷歷在目的史料,都證明台灣自古不屬中國。台灣直到一六八四年,才被滿洲人的政權併吞。此時所謂「中國老祖宗留下的領土」也已被滿洲人(同盟會所謂的「韃虜」)入侵,成為大清帝國。滿清不僅併吞「中國老祖宗留下的領土」,又侵併蒙古、回疆、「西藏」。蒙、回、藏的老祖宗留下的領土,被侵略之後,無法復國,今天卻變成習近平們所謂的「中國老祖宗留下的領土」,好笑之至!
日治時期,清國發給住在清國台灣人返台的護照。
以下個人淺解:
1. 這是反駁習蝗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份說辭的具體證據。
2. 台灣雖當時屬日本國土,但日本國台灣與大清國間交流正常順暢。只是兩地域當時已不屬同一國,故需護照通行。
3. 顯然,大清殖民台灣的212年間,兩地域交流頻繁,有一些本土台灣人如道卡斯人,或因語言相通或經商就學等等因素,已陸續移居臨近的福建廈門等大清國本土。他們或因各種因素,在台灣被割讓時,並未選擇回歸母土台灣做日本國民,而是選擇繼續當大清國民。
4. 因此之故,不同以往回台之方便,他們在當時要返回自己的台灣故鄉,已成不同國境,所以需要清國護照,才可通行。
5. 又因清國殖民台灣212年之久,道卡斯人是苗栗平埔族,雖未必然放棄其本族道卡斯語,應多已習得當時的跨各族群的通用台語了。故前往清國定居發展,是可與泉州廈門區域清國人語言相通,發展無礙。
(3) Facebook https://bit.ly/3DfDlJS
台灣意外落入清國之手/「本非中國領土何來叛離省份」謬論?
許銘洲/編譯 2018-07-03 15:10
台灣衛星圖。圖片/Wikimedia Commons/美國航空暨太宜總署NASA
台灣衛星圖。圖片/Wikimedia Commons/美國航空暨太宜總署NASA
《美國公民護台灣》網站(American Citizens for Taiwan)6月17日刊登一篇邁克爾.特登(Michael Turton)專文,名為「美國、台灣與歷史的必然相遇」(America, Taiwan,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History),其內容指出,美國海軍船隻第一次訪問台灣,是艘單桅戰船馬其頓號(sloop-of-war Macedonian,為蒸汽動力船),於1854年首度中途停靠基隆。那是美國海軍軍官兼作家喬治.普雷布爾(Lt. George Henry Preble),第二次遠航日本的其中一段額外小航行。他的任務在於評估當地的煤礦蘊藏,以及基隆港灣碇泊的可行性。他在日記中如下寫道:
海軍船隻馬其頓號,在早晨10點鐘進港停靠,卻發現補給船沒有先行抵達,這讓我們相當訝異。在海上多日旅程,長期食物不足,如今在基隆靠岸,讓我們看到鳳梨、茄子、黃瓜、南瓜、豬隻、豬肉與蛋,精神為了大振;僅管,我們在基隆港停靠期間,並沒有遍嘗所有這些心儀食物。這個海岸鄉鎮擁擠而且髒亂,這個景象讓我聯想到,地中海10多個敘利亞聚落的彷彿經歷。
當時這艘美軍船的隨行人員,還有後來在美國南北戰爭聲名大噪的人物基德.里斯(Kidder Randolph Reese),他則記錄繁盛一時、讓人印深刻的基隆街景:
基隆有著接連相續,兩旁皆為商家的拱廊商業街,商家前面的路面上,也擁擠著賣水果的忙碌商販,以及賣飾物小東西的商人;另外,傳統市場上,蔬果魚肉一應俱全,而且都擺設得相當整齊。鳳梨數量可觀,芒果質量頗佳,蕃薯長得特別大;蛋方面,主要都是鴨蛋;香蕉量少,可能因為多山丘地形(以及北部緯度的關係);椰子也少;西瓜不大,卻味美外皮很薄。
美國海軍將領馬修·培理(Commodore Matthew Calbraith Perry,因曾率領黑船打開鎖國時期的日本國門而聞名於世),他是個先見之明者,當時他就建議美國應在福爾摩沙,建立影響力。美國50多年來,就知道清國只控制半個台灣,其餘東邊半部完全是原住民的勢力範圍。培理代表當時較有遠見的一批美國人,並認為美國應該善用台灣,藉以在亞洲擴展其影響力,否則將落於人後;這與如今美國在亞洲面臨的處境,頗為相似。
1850年代,清國發生太平天國動亂,導致從南方港口進入的米糧流通,遭到切斷阻礙,導致西方貿易商轉而尋求穩定的替代輸出途徑。這時福爾摩沙台灣成為首選。那時的美國商人湯森·哈里斯(Townsend Harris,其後為首任駐日公使。他在駐日公使任內期間,曾與日本德川幕府簽訂《安政條約》,他所開啟日本近代對外貿易、文化,至今仍受日本人民尊敬)。哈里斯曾建議美國應向清廷購買台灣,以鞏固美國在亞洲的商業利益。
當時的美商在南台灣展開貿易活動,後來則著重在北部發展商貿活動,並跟英國展開激烈競爭。當時的美商對於哈里斯的購買台灣議案大表歡迎,美國因此可以擺脫英國對於台灣的商貿利益競逐。美商團體還將這項提議,進一步向當時的駐華公使長官伯駕(Peter Parker,身為醫師的他,亦曾在清國從事傳教活動)建言。伯駕對於這項購台議案,大感興趣,將購買台灣想法向上級長官提報。他還秘密,私自下令,要求美國海軍指揮官,將船隻開到鳳山,升起美國國旗,主張台灣要有「文明力量」介入。
後來,當美國第15任總統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 1857 -1861)在職期間,任命威廉.理得(William Reed)來替代伯駕(Peter Parker)駐華公使長官的位置,並強調美國在政策上絕不併購清國土地;此一轉折導致台灣成美國一州的可能性,成了夢幻泡影。
還相信台灣本屬中國領土的狂妄說詞?
歷史事實顯示,中國所主張的擁有台灣,只是許多可能性之一。19世紀德國、英國也曾考慮(雖然並非多麼認真)想要擁有台灣;日本則在19世紀末的動盪時期,成了唯一奪台的身體力行者。對於19世紀西方列強而言,多數國家知道台灣曾是荷蘭的殖民地,西班牙也曾在台灣北部派駐一支守備部隊,因此台灣成為西方屬地並非不可能,只是當時日本人眼光獨到,看到台灣的獨特戰略地位與寶島的豐沛潛力。
可笑的北京政權及其辯護者,揚言台灣與中國不可分割;此並非事實,台灣一度成為清國土地,只是個偶然,而非必然;事實上,台灣從未成為漢民族的一塊土地,恰恰好,曾經擁有台灣的滿洲人並非漢族政權。(譯註:狂妄自大的)漢人政權從來不把台灣放在眼裡,並認為中國領土已經夠大了,不必在乎海上邊陲土地。台灣也不必在乎中國,因為數千年來,台灣在國際貿易海域中,成為南島民族(Austronesian)在東南亞貿易網路的交易中心。
中國向來將台灣視為粗野、危險地區,基本上忽略其存在,因此除了逃難者、貿易活動商,以及海盜聚集之外,中國人根本不想要台灣。17世紀的清國文獻如下寫道:
「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名曰東番。明天啟中(1621–27)為紅毛荷蘭夷人所據,屬於日本」(譯註:翻成白話文為,台灣之地自古以來,衣服短缺,不屬於中國,人稱之為東方野蠻人地土,明天啟(1621–27)年間,荷蘭人據有台灣,該地本屬日本人所有。)
歷史的歷程顯示,日本人對於台灣的興趣,應源自於美國人想從清國手中併購台灣(後來並沒有進一行動)。事實上,當1895年日本人入主台灣之後,台灣在全球的最大貿易夥伴是美國。1945年日本戰敗放棄台灣主權之後,美國在國際和約(例如舊金山合約)故意讓台灣主權不屬於任何國家;美國當時也沒有讓台灣人舉辦「公投」,來自行決定未來的前途歸屬;此一台灣前途歷史懸案,未來仍有待國際形勢發展,以及台灣人獨立自強的決心與意願。
未來如果聽到北京吵鬧喧囂說道,台灣是中國不可分離的叛逃省分。這時,切記要予以反擊,台灣曾屬於清國(並非現在漢族中國政權),而且台灣遭納併只是個歷史偶然,台灣人有權決定自己的未來前途。
台灣郡侯蔣公去思碑記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https://bit.ly/3o6JEVh
台灣郡侯蔣公去思碑記
資料類型
碑碣拓片
碑碣類別
廟宇
材質
花崗岩
形式
額刻碑題、雙龍拱珠紋飾,碑文遭後人鑿毀
出版地點
台北市
出版者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輯稿/撰寫
何培夫
攝影者
晏錦文
出版時間
1999
原件與否
複製品
原件格式
立體資料-拓片
色彩
黑白
數量
1
縱
233公分
橫
84公分
作品語文
中文
系列名稱
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時期
清康熙
中曆
康熙二十八年
西曆
1689
地區
亞洲
國家
臺灣
城市
台南市
地名
臺南市西區金華路四段44巷31號 海安宮
位置
廟右空地
來源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拓片底片
備註
本批碑碣拓片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
藏品所有者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原件典藏單位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https://bit.ly/3o6JEVh
海安宮古碑「台灣郡侯蔣公去思碑記」為證 台灣不屬中國
「台灣郡侯蔣公去思碑記」碑文提到「台灣,荒服土地也。自鴻濛初啟,至今四千餘年,未歸版圖」。(記者洪瑞琴攝)
海安宮古碑為證 台灣不屬中國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93Dh0G
2011/09/28 06:00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台灣第一任知府蔣毓英打了馬英九一巴掌?」市議員李文正與台灣國臨時政府總召集人沈建德昨指出,海安宮現存「台灣郡侯蔣公去思碑記」,碑文中即記載「台灣,荒服土地也。自鴻濛初啟,至今四千餘年,未歸版圖」,有石碑及古籍為證,自古台灣不屬中國。
沈建德表示,康熙年間的台灣郡侯蔣公去思碑記,係台灣第一任知府蔣毓英的弟子或地方仕紳所立,碑文證明台灣歷史未歸中國版圖。
沈建德表示,馬英九說「開羅宣言」已把台灣交給中華民國,而且美國國務院將之編入「美國條約暨其他國際協定彙編」,這些全部造假。沈建德指出,邱吉爾一九五五年二月一日在英國國會答詢,公開否定「開羅宣言」把台灣交給中華民國(見次日之紐約時報),「開羅宣言」是「新聞公報」(Press Communique)。
沈建德指出,馬英九所謂的美國國務院編入「一九四三第一次開羅會議」(1943 First Cairo Conference),美國國家檔案局以公函否定,它不是條約也不是協定,不管是馬提的或美國國務院編入的,標題都不叫「開羅宣言」(Cairo Declaration),都無人簽字,也都未同意把台灣交給中華民國。
他們籲請馬英九若要求蔡英文辯論,應到海安宮石碑前,讓古碑一起見證,將真正歷史攤在陽光下。
海安宮古碑為證 台灣不屬中國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93Dh0G
黎蝸藤專欄:李仙得論證台灣不屬中國,改變台灣命運、牽動東亞大勢
黎蝸藤 + 追蹤 2021-09-05 黎蝸藤專欄:李仙得論證台灣不屬中國,改變台灣命運、牽動東亞大勢-風傳媒 https://bit.ly/3BBOqBs
李仙得藉敏銳的國際法意識,論證台灣原住民地不屬中國管轄,而改變了台灣命運,牽動了東亞大勢(圖/美國國會圖書館)
台灣歷史改編劇《斯卡羅》好評連連,劇中的關鍵人物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也成爲討論熱點。李仙得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原是法國人,後來去了美國加入美國籍,參加南北戰爭,戰後又向亞洲進發。他以私人身份、憑一己之力影響十九世紀後期的東亞局勢:他當過美國駐廈門領事,單槍匹馬地到台灣與原住民簽訂「南岬之盟」(即《斯卡羅》的主題);做過日本的顧問,力主日本攻打台灣,即牡丹社事件;後來還成爲朝鮮國王的顧問。
説來有意思,與李仙得幾乎同時,美國還有若干個經歷非常相像的人,都憑一己之力撬動世界各區域的進程。其中一個正與最近世界焦點相關──哈蘭(Josiah Harlan)。哈蘭在19世紀中期單人匹馬到阿富汗,游走於幾大勢力之間,最後幫助阿富汗國王多斯特·穆罕默德汗(Dost Mohammad Khan)復辟和抗擊英軍,推遲了英國侵略阿富汗的日程,左右了英俄「大棋局」(The Great Game),最後因有功而被封爲「古爾王子」(Prince of Ghor Province)。這裡強調一己之力,就是説他們雖然都是美國人,有的甚至曾是美國駐外官員,但他們主要活動背後都沒有美國國家支持,甚至國家明確反對。比如李仙得在牡丹社事件中的角色,美國政府就相當反對並一再強調與己無關,他最終也辭去了外交官才為日本服務。這是當時美國在亞洲謹慎外交政策的反映。
宣稱台灣無主地,把台灣拉入大國競爭視野
李仙得所著Is Aboriginal Formosa A Part Of The Chinese Empire(翻拍自網路)
李仙得所著《中國主權及於台灣番地嗎?》是研究台灣歷史和國際法不可忽視的著名文獻(翻拍自網路)
李仙得生涯的最得意的時光還是在牡丹社事件,正是他向日本力主台灣東部在國際法上是無主地,又向日本提供台灣東南部的資料,日本才發兵攻打牡丹社。這個事件是繼17世紀荷西中日競逐台灣之後,第二次把台灣拉入大國競爭的視野,成爲台灣近代史的開端。他在1874年撰寫的《中國主權及於台灣番地嗎?》(Is Aboriginal Formosa a Part of the Chinese Empire?),也成爲研究台灣歷史和國際法不可忽視的著名文獻。本文主要討論這個主題。(相關報導:黎蝸藤專欄:緬甸危機升高成中國燙手山芋|更多文章)
李仙得的獨到之處就是首先從國際法闡述了反面意見,寫出了《中國主權及於台灣番地嗎?》,認爲台灣中的「台灣番地」(Aboriginal Formosa)不屬中國。
台灣在東亞歷史中很獨特。台灣長時間是一塊在國際法意義上的無主地。這裡強調國際法意義,是要強調台灣不是沒有主人,台灣原住民是台灣最早的主人,只是在「國際法意義上」算不上主人:西方起源的國際法一開始就把「未開化民族」摒棄在「主人」之外。儘管現在中國說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但中國第一次佔領台灣還是17世紀末期清朝康熙年間的事。考慮到台灣是這麽大的島嶼,距離中日兩個大國並不遠,而且在鄰近的琉球群島上也早有國家──當時台灣被稱爲「小琉球」( Lequeo pequeno),儘管台灣島的面積遠遠大於琉球列島──此外,與台灣島不遠的澎湖列島上也曾有過建制,台灣長期處於無主地狀態的確非常獨特。黎蝸藤專欄:李仙得論證台灣不屬中國,改變台灣命運、牽動東亞大勢-風傳媒 https://bit.ly/3BBOqBs
張德欽:中國武統台灣師出無名
中國若要武統台灣,不僅「師出無名」亦將破壞台灣海峽的穩定與安全,國際社會勢必群起而攻之。(資料照,美聯社)
張德欽:中國武統台灣師出無名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F1DoIA
2022/04/30 09:27
張德欽
張德欽:中國武統台灣師出無名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F1DoIA
這次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理由之一是「烏克蘭自古以來就是俄羅斯的一部分」,但是烏克蘭是一個國際社會承認的主權獨立國家,因此俄羅斯的主張毫無正當性,興兵後立即遭受多數民主國家嚴厲的譴責與制裁。
然而國際社會對於中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主張,大多數國家是默認的,這就是當下台灣最大的困境,因此盡速戳破虛構的「一中原則」,是我輩知識分子無可逃避的責任。
首先,就遠古來說,台灣的原住民在一萬年前就已經來到這塊土地上(這有醫學、考古證據),而所謂的「中國」可考歷史也只有3500年左右,台灣怎麼會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其次就近代歷史來說,台灣的第一個正式統治者是 荷蘭(1624~1661) ,第二是西班牙(1626~1642台灣北部)。之後才有明鄭,清朝統治過234年(1661~1895),但其間鄭成功之子 鄭經1663年就說過【東寧與中國版圖渺不相涉】,而東寧就是台灣。清朝雍正皇帝1722年也說過【東番自古非我皇輿之地】,東番就是台灣。清朝到了1895年甲午戰爭敗給日本,已將台灣永久割讓,至今未見任何國際文件證明台灣是中國的領土。
只有國民黨政府告訴我們說,台灣是中華民國經過八年浴血抗戰,最後在1945年8月打敗日本,依據「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宣言」才光復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當時中國軍隊只是接受盟軍委託,暫時接管台灣而已,兩個宣言公報也只是盟國之間戰時的共識,毫無法律效力。之後由於1946~中國發生內戰,1949年國民黨政府敗逃台灣,1950年6月又逢韓戰爆發,國際情勢劇變,美國乃決心保住台灣,遂默許中華民國流亡政府繼續佔領台灣,因此1952年4月28日國際肯認的「舊金山對日和約」,日本只有宣布放棄台灣、澎湖的領土主權,並未言明交還中國(地位未定)。
再來,美國參議院1955年11月批准「中美協防條約」時,以但書聲明:本條約不得被解釋為【對所適用領土(台灣)之法律地位及主權有所變更】。意在防止國民黨政府對外宣稱台灣屬於中華民國。又1971年4月美國擔心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即將不保,於是再度聲明台灣法律地位未定,意在防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屆時對外宣稱代表台灣,同年10月25日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只有處理中國代表權的問題,並沒有處理台灣代表權的問題。這些關鍵歷史足以證明,二戰後台灣不再屬於「中國」。
然而中共,一方面沿用國民黨當年的片面主張,宣稱台灣是中國的一省,欺騙兩岸人民。二方面藉著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以及過時的中美三公報,向全世界謊稱「世界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目的就在武統台灣。因此唯有戳破中共的「一中謊言」,才能使得中共「師出無名」。「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理所當然,「自己的歷史自己寫」責無旁貸。
台灣國際地位的轉捩點或於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1978.12)並制定「台灣關係法」(1979.1)之時,此後黨外人士積極發起台灣自決運動,旋於1979.12爆發美麗島事件,驚醒各界,於是海內外民主運動風起雲湧,前撲後繼,其間歷經林義雄宅血案(1980年),陳文成命案,民進黨成立,520農民運動,鄭南榕自焚,野百合運動,廢除刑法100條(1992年)---累積了跨世代終結舊體制的力量。
同時國民黨流亡政府也在1991年,宣布終止「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幾經修憲斬斷南京的法統臍帶,落地台灣,完成本土化。緊接著配合民進黨推動國會定期改選(1992),總統直選(1996),政權輪替(2000),如此等同經過有效的「住民自決」,依據聯合國憲章(地位已定),台灣已經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因此,中國若要武統台灣,不僅「師出無名」亦將破壞台灣海峽的穩定與安全,國際社會勢必群起而攻之。
張德欽:中國武統台灣師出無名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F1DoIA
(2) 【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台灣歷史、海洋神話、平埔族群、原住民傳說、舊社考古遺址、傳統民俗文化、口傳史詩故事等 | 歡迎您和您的台派朋友,加入台灣是母親 | Facebook
【專欄】中國老祖宗說:「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2018-07-09 17:10
【專欄】中國老祖宗說:「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https://bit.ly/3dy5xNT
李筱峰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完整介紹]
十七世紀時代的中國政府,都不認為台灣是他的領土,則何來「台灣自古即為中國領土」之說?(台灣衛星空照圖。取自/Wikipedia/美國NASA)
十七世紀時代的中國政府,都不認為台灣是他的領土,則何來「台灣自古即為中國領土」之說?(台灣衛星空照圖。取自/Wikipedia/美國NASA)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六月底接見來訪的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時說,「中國老祖宗留下來的領土,一寸也不能丟。」至於誰是「中國的老祖宗」?以及「老祖宗留下的領土」是哪些?就全憑他們高興怎麼認定,就怎麼認定,因此不同種族、不同血緣的圖博(「西藏」)、東突(「新疆」)、南蒙古(「內蒙」)都成為他們「老祖宗留下的領土」。事實上是,「別人的」老祖宗留下的領土,被他們霸佔著,一寸也不還。
至於台灣,也是他們認定的「中國老祖宗留下的領土」,習皇帝對馬蒂斯講的那句話,其實主要是針對台灣而言。但是回到真實的歷史,台灣果真是「中國的老祖宗留下的領土」嗎?
我在拙著《台灣史101問》的第二問,就提出「台灣自古即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嗎?」,以下是解答:
如果台灣自古即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那麼台灣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統治政府,應該是中國政府,然則非也,而是荷蘭。而荷蘭進入台灣統治,卻又是當時的中國(明帝國)政權所同意的。先看這段史實:
十七世紀初,西方勢力東漸,荷蘭人曾於一六〇二及一六二三年,兩度佔領已隸屬明帝國的澎湖,第一次經沈有容交涉,荷蘭退出澎湖;第二度佔領時,明帝國當局再度要求荷蘭撤離澎湖,荷蘭則一邊提出通商要求,一邊派兵襲擊廈門沿海。明帝國官方在與荷蘭代表交涉當中,曾建議荷蘭不妨到台灣去,並表示會派遣商船前往台灣大員(今台南安平)貿易。荷蘭遂於一六二三年十月派員先到大員觀察,並進行要塞工事,但仍未退出澎湖,明政府只好以武力解決。
雙方經過八個多月交戰,最後議和,在和約中達成三項協議:一、荷蘭退出澎湖;二、荷人退出澎湖後,去佔領台灣,明政府沒有異議;三、准許荷蘭人今後來明帝國通商,明帝國商船,也可以往台灣及爪哇與荷蘭人交易。這就是荷蘭人在一六二四年進入台灣,建立台灣史上的第一個統治政權的背景。
可見此時的明帝國,並沒有認為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十七世紀時代的中國政府,都不認為台灣是他的領土,則何來「台灣自古即為中國領土」之說?
以下,我們還可以舉更多的史料,來證明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證據之一】
中國宋朝有一位趙汝适,在出任福建泉州市舶司提舉時,對外商進行查訪,於一二二五年寫成《諸蕃志》。書中有〈琉球〉、〈毗舍耶〉等篇。關於〈毗舍耶〉,他說:「毗舍耶語言不通,商販不及。……泉有海島,曰彭湖,隸晉江縣(泉州府),與其國密邇,煙火相望,時至寇掠,其來不測。」意思是說,這個叫做「毗舍耶」的地方距離澎湖很近,經常到澎湖劫掠,出沒無常。有些學者推斷,毗舍耶指的應該是台灣,如果屬實,則以上記載又證明這個「語言不通,商販不及」的台灣,當然自古不屬中國。
至於「琉球國」被認定為台灣,更無疑義。趙汝适對〈琉球〉的敘述說:「琉球國……無他奇貨,尤好剽掠,故商賈不通。」內容與前面近似,同樣證明當時台灣不屬中國。
【證據之二】
完成於一三四九年的《島夷誌略》一書,是中國元朝南昌人汪大淵,出海遊歷「越數十國」的見聞錄。書中有〈琉球〉條,指的是台灣。汪大淵在敘述〈琉球〉的文字中,除了有大約二、三百字的敘述之外,在最後以這句話結尾——「海外諸國,蓋由此始」。意思是說,海外的各國,是由台灣開始起算。可見此時的台灣,並不屬於中國。
【證據之三】
中國元朝稱台灣為「瑠求」。明朝所修撰的《元史》,將「瑠求」列在〈外夷傳〉。在〈瑠求傳〉中,有這樣的敘述:「瑠求在外夷……漢唐以來,史所不載;近代諸蕃市舶不聞至其國。」又記載元朝至元二十八年(一二九一年)有楊祥請求領兵前往瑠求招降一事,其詔書中說「海外諸蕃,罔不臣屬,惟瑠求邇閩境,未曾歸附」。意思是說,海外各國都向中國納貢稱臣,唯獨這個靠近福建的台灣,不曾來歸附。此次招降台灣,最後沒有成功,但正好證明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證據之四】
一三六八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頒發聖旨,指出台灣是一個島國,叫做小琉球國,位在中國東南方,與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都不屬於中國統治的國家。原文如下:「東北,朝鮮國。正東偏北,日本國。正南偏東,大琉球國、小琉球國。」這是記載台灣與中國關係的第一份文獻。
朱元璋又告誡子孫:「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將不征諸夷國名開列於後……小琉球國。」意思是說,不要以為可以在歷史上留名,就可以依賴中國富強,貪圖戰功,隨意討伐,這些週遭十五個國家,永遠不可入侵,其中包括當時被稱為小琉球國的台灣。
一三七一年,朱元璋又再頒發諭旨:「海外夷國,……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用兵。古人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窮乃易變之原。』」意思是說,海外這些包括台灣在內的島國,如果不危害中國,不可動輒用兵,古人說:土地廣闊不是長治久安之計,人民窮苦勞累,才是滋生變亂的源頭。所以朱元璋立下這道永久遵守的告示。
【證據之五】
一六〇三年,明帝國的沈有容將軍,出兵台灣剿倭寇,當時台灣被稱為東番。有人就問沈有容:「賊往東番,非我版圖」,何必進剿?隨軍的連江縣人陳第在〈舟師客問〉一文中,幫沈有容這樣回答:「賊之所據,誠非版圖。如必局守信地而以遠洋藉口,則賊亦終無殄滅之期。」(詳見沈有容,《閩海贈言》)意思是說,倭寇所盤據的台灣,確實不是中國領土,但若受此侷限,以遠洋為藉口,而不出兵進剿,則倭寇永遠無消滅之時。這些話足夠證明此時台灣仍不屬中國。
【證據之六】
前已述及,明朝沈有容為了剿滅倭寇,出兵來到「非其版圖」的東番(台灣)。跟隨而來的陳第,曾停泊在大員(今台南安平),回去之後寫了一篇〈東番記〉,這是早期記述台灣的一篇報導文學。當時一位泉州人陳學伊,隨後寫了一篇〈題東番記後〉,其中說:「假令不有沈將軍今日之巨功,吾泉人猶未知有所謂東番也。」(詳見沈有容,《閩海贈言》)陳學伊說得這麼明白,假設沒有沈有容出兵追剿海盜來到台灣,我們泉州人還不知道有台灣這個地方。那麼台灣怎麼會自古屬於中國?
【證據之七】
一六六二年據守廈門、金門的鄭成功,準備攻佔台灣,驅逐荷蘭人。行前他發表文告說:「本藩矢志恢復,切念中興,恐孤島(指的是廈門、金門等島)之難居,故冒波濤,欲闢不服之區,暫寄軍旅,養晦待時,非為貪戀海外,茍延安樂。」可見在鄭成功心目中,台灣是一個沒有接受中國政權統轄的「不服之區」,是屬「海外」,不是中國的領土。
【證據之八】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於一六六四年退入台灣,建立獨立自主的東寧王國。他於一六六七年在回應滿清政府的招撫時說:「東寧遠在海外,非居版圖之中,王侯之貴,吾自所有,衣冠之盛,不輸中土……」(詳見〈覆滿清官員孔元彰函〉);又於一六六九年謂:「建國東寧,別立乾坤。」(詳見〈覆滿清官員率泰函〉,收錄於川口長孺,《台灣鄭氏紀事》)。這個東寧王國,是台灣史上漢人建立的第一個獨立政權。所以到了此時的台灣,都還未被納入中國的版圖之中。
【證據之九】
鄭經在台建立東寧政權,滿清帝國曾數度和他們談判。一六七九年(康熙十八年),清國向鄭經提出最後和談條件,清國代表致書鄭經說:「自海上用兵以來,朝廷屢下招撫之令,而議終不成,皆由封疆諸臣執泥削髮登岸,彼此齟齬。台灣本非中國版籍,足下父子自闢荊榛……」(詳見〈平南將軍貝子賴答致鄭經諭文〉)意思是說:「自從你們父子在台灣舉兵以來,朝廷數次向你們招撫,都無結果,這都是由於地方官員執意要你們薙髮結辮、登岸請降,結果都談不攏。台灣本來就不是中國領土,你們父子自行前往開闢……」話說到此,已夠明白,時間已到十七世紀下半葉了,清帝國承認台灣還不是中國的領土。
【證據之十】
鄭經來台建立東寧政權時,明朝的貴族寧靖王(朱術桂)也跟著來到台灣。鄭氏政權到了第三代鄭克塽時投降清國,寧靖王傷心自殺,死前留下這樣的絕命詩:「艱辛避海外,總為數莖髮。於今事已畢,祖宗應容納。」這首詩雖然無啥文采,但它具有高度史料意義,讓我們知道,流亡到台灣二十年的明朝遺胄,到死之前還把台灣看成「海外」。
【證據之十一】
一六八三年,鄭成功叛將施琅攻下澎湖,鄭克塽主政的東寧王國降清,清康熙皇帝對原就未統治過的台灣持棄留未決的態度,施琅居於家族之利與向康熙表功,乃上〈恭陳台灣棄留疏〉,影響康熙決定將台灣併入清帝國的版圖,在疏文中言及:「台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台灣納入清國版圖後,施琅在〈壤地初闢疏〉中亦提及:「……此地自天地開闢以來,未入版圖;今人民既歸天朝,均屬赤子。」(詳見施琅,《靖海紀事》)這位被中共當局尊崇為「統一台灣大功臣」的施琅,卻是替我們證明了台灣自古就不是中國的領土。
【證據之十二】
一六八三年八月,清帝國把台灣的東寧政權滅了,卻躊躇了八個月,才決定將台灣併入版圖。原來清廷內部還在考慮台灣要不要併入版圖,而有台灣「棄留之爭」。如果台灣自古即為中國領土,應該立刻「光復國土」才是,其實不然。原先主張棄台的康熙皇帝認為:「台灣屬海外地方,無甚關係;因從未響(向)化,……」「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海外丸泥,不足為中國之廣。」(詳見《清聖祖實錄選輯》)康熙皇帝替我們證明,台灣自古就不是中國領土。
【證據之十三】
一七二三年,康熙的兒子雍正皇帝也說:「台灣地方自古不屬中國,我皇考聖略神威,取入版圖。」(詳見《清世宗實錄選輯》)用白話說,就是︰台灣這個地方自古以來不屬中國,我父親(康熙皇帝)深具謀略威望,把台灣納入版圖。
【證據之十四】
一六八四年,清帝國將台灣編入版圖,歸福建省管轄,下置台灣府,清朝官員為奉承康熙皇帝,曾上書請康熙增加尊號以紀念其「威德之盛」,康熙以三藩之亂初定,已頒過詔而未應允,官員之上奏諭文提及:「台灣乃海洋島嶼,今雖蕩平,與閩省版圖原無關涉,……」;施琅之前的福建水師提督也曾說:「台灣乃外國荒遠之區。」(詳見清內閣檔案《清代官書記明台灣鄭氏亡事》,原書名《評定海寇方略》)
【證據之十五】
一六九七年,郁永河來台灣採硫磺,路程從台南到北投。他回去之後,將他在台灣所觀察到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以流暢的文筆寫成《裨海紀遊》。天生喜好奇旅的他說道:「台灣遠在東海外,自洪荒迄今,未聞與中國通譯之貢者。」意思是說,台灣遠在東海之外,從原始的太古時代到現在,沒聽說透過通譯,派遣使者來中國朝貢的。這部十七世紀末最具代表性的台灣遊記,也清楚告訴世人,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證據之十六】
一七一二年完成的《重修台灣府誌》,其前言說得極明白:「台灣自古為荒服奧區,聲教所不及。」
【證據之十七】
清帝國派首任巡台御史黃叔璥,於一七二二年六月來台,巡視過程觸目所及多是平埔聚落,於是引發他將原住民風俗文化,分區記錄於《台海使槎錄》的動機。此部旅遊書寫的〈自序〉提到︰「台灣自康熙癸亥始入版圖,重洋絕島,職方不紀,初無文獻足以攷信。」意思是說,台灣自一六八三年(正式統領是一六八四年)始納入清帝國版圖,長久以來因海洋千里阻隔,掌地理輿圖等職務的官員,未曾細加記錄,致使清治初期缺乏信實的文獻足以參考。此話不僅透露古來以漢字詳述台灣的文獻,寥寥可數,更證明了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證據之十八】
一七五二年謝遂繪製的《皇清職貢圖》,是中國清代描繪「外藩」民族的畫冊,其中包括有描繪十八世紀台灣原住民的圖像,是了解台灣南島民族極重要的史料。《皇清職貢圖》(卷三)有這樣的記載:「台灣自古不通中國,本朝始入版圖。」(詳見《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頁二四)
【證據之十九】
一七八六年,台灣發生震驚清廷的林爽文抗清事件。閩浙總督李侍堯邀請曾任廣州知府、貴西兵備道的趙翼研商對策。趙翼就是寫《廿二史劄記》出名的史學大師。林爽文事件歷時一年兩個月,才被清帝國鎮壓下來。事件後,趙翼撰寫〈平定台灣述略〉一文,除簡述台灣歷史,並敘述林案始末之外,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就說「台灣自古不隸中國」!
【證據之二十】
清帝國治台中期,曾有姚瑩三度來台任官,最後之官職為台灣最高行政官的「道」,留有《東槎紀略》史料文集。在〈平定許、楊二逆〉(一八二四年的許尚、楊良斌反清事件)一文中敘明:「台灣入籍一百四十年,……」剛好是一六八四年清帝國併台設治後的一百四十年;另在〈埔里社紀略〉一文中亦言及:「……台灣本海外島夷,不賓中國。自鄭氏驅逐狉獉始闢,入籍時止三縣;半線以北,康熙之末,猶番土也。」(詳見《東槎紀略》)這兩段話呈現清康熙時才併台治台的史實,也反映到十九世紀初期清帝國真正治理的,也只有台灣西部彰化(半線)以南地區而已。
【證據之二十一】
清嘉慶、道光年間以「為官不在多言,當官務持大體」見稱的閩浙總督趙慎畛,在〈平定台灣〉一文中說:「台灣自古不入版圖。聖祖仁皇帝(康熙)命靖海侯施琅等俘鄭克塽,而郡縣其地。……」(詳見趙慎畛,《榆巢雜識》);清朝皇族中相當著名的一位學者禮親王昭璉,也在〈台灣之役〉一文中說:「台灣自古不通中國。……」(詳見昭璉,《嘯亭雜錄》)(以上摘引自《台灣史101問》的第二問)
前引歷歷在目的史料,都證明台灣自古不屬中國。台灣直到一六八四年,才被滿洲人的政權併吞。此時所謂「中國老祖宗留下的領土」也已被滿洲人(同盟會所謂的「韃虜」)入侵,成為大清帝國。滿清不僅併吞「中國老祖宗留下的領土」,又侵併蒙古、回疆、「西藏」。蒙、回、藏的老祖宗留下的領土,被侵略之後,無法復國,今天卻變成習近平們所謂的「中國老祖宗留下的領土」,好笑之至!
【專欄】中國老祖宗說:「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https://bit.ly/3dy5xNT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台灣國家認同分歧,導致要有些總統參選人提「兩岸互不隸屬」好像有難度,顧立雄分析,要談台灣的國家認同分歧,可以先看「九二共識」在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或中國的詮釋是否相同,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自稱依據憲法提出「九二共識」,但中國的「九二共識」並沒有中華民國憲法存在的空間,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台灣不可能跟它談主體性或主權,甚至是所謂中華民國存在的空間,光是這個中華民國憲法的前提,就已經跟中國不一樣。
顧立雄指出,香港經驗帶來對一國兩制的徹底絕望,一旦接受就會失去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批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會被抓,但我們不會因為批評蔡英文總統被抓,這是非常大的不同,中國用科技手段監控人民,這在台灣是無法想像的,台灣人民對幾十年來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已經產生認同感,逐漸意識到這才是唯一的選擇,無論對國籍的認同是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台灣等等,都是一樣的,這個地區就是要安身立命的地方。
顧立雄表示,很多人說「民進黨引戰」,但事實上是中國不放棄「武統台灣」,「我們從沒說過要反攻大陸,或以維持現狀以外的生活方式來應對中國的挑釁」,我們沒有成為挑釁的一方,不能說民進黨帶來戰爭,國民黨也面臨要不要接受、屈服一國兩制的質疑
引戰的是中國! 顧立雄:民進黨沒說過「反攻大陸」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6J2kRQ
2024/02/25 05:30
◎謝蘭尼(Brahma Chellaney)星期專論》中國損人利己的歷史謊言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SOC4A9
當北京聲稱「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稱之為「無可爭辯的法律和歷史事實」時,它宣揚的是一種完全沒有國際法或歷史依據的主張。然而,由於中國多年來一再咄咄逼人地重申前述論調,世界上還真的有許多人相信這種虛構的謊言,尤其是在居於主導地位的西方媒體不願意挑戰中方論述的情況下。確實,若干國際出版品現在提到北京對台灣的目標時,都會不加引號地使用「統一」(reunify)一詞。
台灣在歷史上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事實上,台灣在其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與中國沒有任何關係,而且自一八九五年以來的一二九年裡,台灣一直完全處於中國的控制之外。一八九五年,在第一次中日戰爭(甲午戰爭)中落敗後,中國的滿清政府簽署《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按照國際法,領土要求必須以對完整相關領土持續且和平地行使主權為基礎。可是,台灣在歷史上從來就不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經控制過整個台灣的外來勢力,就只有日本。雖然台灣在一九四五年之前一直處於日本的殖民統治之下,但日本在一九五一年的《舊金山和平條約》中只是正式放棄對台灣的主權,卻沒有指明讓與的對象。
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對台灣行使過領土主權,因此缺乏對這個民主島國聲索主權的法律地位。事實上,成立於一九二一年的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一直將台灣視為外國領土,直到一九四九年在北京成立政權的幾個月前,才首次提出「解放」台灣的目標。
同樣地,北京也啟人疑竇地宣稱,目前由日本管轄的尖閣諸島(釣魚台列嶼)一直是中國的一部分。毫無疑問,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中國曾經有效控制過這些島嶼。
事實上,直到聯合國機構在一九六九年提出一份報告,指出東中國海可能蘊藏大量石油之後,中國才開始宣稱對尖閣諸島擁有主權。直到一九七○年代初期,中國的文書才開始將尖閣諸島稱為「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宣稱這些島嶼是中國的一部分。
中共將聲索領土的名稱中國化
將聲索領土的名稱中國化,是中共的一貫伎倆,也搬用於與印度、不丹和尼泊爾接壤的喜馬拉雅山脈邊境地區。這種手法旨在為中國的主張提供可信度,讓外界以為其覬覦的地區一直是中國的一部分。
例如,在二○一七年到二○二三年的三段不同期間,北京將印度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阿魯納查邦(Arunachal Pradesh)許多地方重新命名。阿魯納查邦的面積幾乎是台灣的三倍大。當印度提出抗議時,北京態度強硬,聲稱阿魯納查邦是自己的「領土」, 將這些地名中國化是「中國的主權權利」。
先聲奪人策略破壞領土現狀
這種先聲奪人的策略,包括聲稱一個由另一個國家控制的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有助於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定相關領土存在爭議。這就鼓勵了中國透過秘密行動或侵佔手段,來破壞領土現狀。
中國與印度在喜馬拉雅山區將近四年之久的軍事對峙,源於二○二○年四月中國對印度最北端領土拉達克(Ladakh)關鍵邊境地區的秘密侵佔,拉達克距離阿魯納查邦約二○○○公里。印度挑戰中國的威勢和能力,在喜馬拉雅山區部署遠超過中國的兵力,並且明確表示,除非北京同意恢復原狀,否則僵局將會持續下去。
更廣泛地說,中國在國家主席習近平領導下,利用一種陰險狡猾的手法,即「我們的就是我們的,而你們的是可以談判的」,不斷在亞洲地區聲索擴張性的領土主權。
這就是說,從東中國海、南中國海到台灣海峽和喜馬拉雅山,中國的這些領土主張不是依據國際法,而是基於修正主義的歷史觀。二○一六年海牙常設仲裁法院裁定,中國在南中國海的主權聲索無效,便印證了中國在法理上站不住腳。
然而,北京根本視國際法為無物,以至於罔顧海牙的裁決,加速在南中國海的擴張行動,將其七個人造島嶼變成前進軍事基地,並逐漸對這條介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關鍵通道,掌握愈來愈大的控制權。中國的「九段線」主張涵蓋南中國海的大部分地區,這就是北京利用所謂的歷史,來追求侵略性擴張主義的例證。
北京利用歷史對內灌輸悲情
而且,北京對歷史的操弄,還不只是誇大領土主張的範圍。它還利用歷史向中國人民灌輸一種無法釋懷的悲情,即中國在共產黨掌權之前,吞忍了長達一一○年的國恥。
北京絕對不會錯過任何藉由歷史羞辱日本的機會,但是中國的教科書也凸顯了選擇性的歷史記憶,這些教科書避而不談中國在一九五○年代初入侵和併吞西藏,以及對印度(一九六二年)和越南(一九七九年)發動的戰爭。
事實上,做為神話中的中央王國(Middle Kingdom),中國聲稱自己是孕育所有文明的母體,將傳說與史實混為一談,主張自己擁有雙重歷史權利—收復「失土」,並且成為首屈一指的世界強權。這有助於合理化北京強硬的外交政策,目的就是要讓推動中共修正主義歷史的傳說—中國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成為現實。
就像毛澤東當年佔領處於自治狀態且資源豐富的西藏一樣,習近平似乎已決定利用「統一」的民族大義,達到併吞台灣的目標。中國對台灣的侵略,將構成一整個世代對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
台灣人身分認同與中國不同
因此,對於北京的荒誕虛構—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絕對有必要加以駁斥。
台灣擁有一個強健獨立國家的所有條件,大多數台灣人都希望維持這種現狀。畢竟,台灣人怎麼會願意放棄自己的自由,被世界上最大的專制政權所兼併呢?而且,中國還是一個由科技帶動的歐威爾式監控國家(Orwellian surveillance state)。事實上,台灣人民已經發展出一種與中國人截然不同的身分認同。
星期專論》中國損人利己的歷史謊言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SOC4A9
👑#清朝康熙皇帝其實並不在乎台灣,像之前的所有中國皇帝一樣,#他認為台灣沒有任何價值,並留下知名評論:「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