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祖宗三代、祖宗三袋
描述: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彭伍秀嬌女士出生於日昭和14年(西元1939年),因為好奇心使然,喜歡學習各種有關縫紉的技能,所有的作品當中,有一件「祖宗三代」的布包巾,這是客家人獨特的一種包巾,早期是用在結婚的必需物品,後期的人拿來用作拜神明時,裝牲禮(雞、豬肉、魚)的包巾。彭伍秀嬌女士表示,女方嫁到婆家時,娘家準備的嫁妝當中,會多放三個「祖宗三代」的布包巾,其中兩個大一個小,這兩個大的包巾是用來装五穀雜糧,小的包巾是用來收納細軟、針線。以前農家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種田,栽種稻子、花生、綠豆、玉米、蔬菜等等,家裡若有新嫁娘過門,帶著象徵傳承世代的嫁妝進門,代表新媳婦可以為家裡帶來五穀豐收,世代興旺,這時祖宗三代(袋)便是這其中涵意。較大的祖宗三代(袋)包巾,婆家用來装五穀雜糧之用,而較小的包巾則是放在房間,新娘的貼身用品,房間裡的細軟,如戒子、手飾、耳環、項鍊、金子等,或是針線縫補小工具等,都是這個小包巾來收納。隨著時代環境的變遷,過去能夠象徵傳承子孫三代的「祖宗三代」布包巾,現在的人結婚嫁娶都沒有這樣的習俗,這布包巾因為用途廣泛,所以老一輩的長者就用來装拜拜的牲品。
技法流派:早期結婚的傳統習俗當中,女方的陪嫁禮品裡面,都有準備三個用花布做成的袋子,這種布袋有個名稱叫「祖宗三代」(袋),其做法是:1. 取長6尺、寬3尺的布。2. 在這長(6尺)邊取中心線和中心點,中心線分四等份長度,再將這四分之一的長度,由中心點左右延伸出,再將左右兩邊由不同向,一上一下,取一與中心線平行向,成為一梯形線。3. 將此梯形線剪開,再將兩片布的花色向內,梯形位置對折,角對角車縫,成為布包的四角之一,另一片布以相同方式車縫。4. 最後,將兩片已車縫的布,角外側邊相互對齊,車縫起,布包成形,其車縫部分需滾邊(摺骨)再車一次,以加強牢固性,這樣「祖宗三代」即完成。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日期:
建檔日期:2011-06-13
類別    傳統藝術
文物名稱    彭伍秀嬌做祖宗三代(袋)
文物別名    彭伍秀嬌祖宗三代(袋)製作、彭伍秀嬌子孫袋製作
客語拼音    海陸:pang ng’siuˇgiau`zu’zung`sam`toi+ zhiˇzog(zii’sun`toi+)
關鍵字    彭伍秀嬌;祖宗三代;祖宗三袋;子孫袋;新竹縣竹東鎮;嫁妝;花布
資料年度    民國99年
踏查單位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踏查人員    葉麗芬
更新資料年度    民國103年
更新踏查單位    臺中市大甲河聚落文化發展協會
更新踏查人員    羅亭雅、林鑫咸
--------------------
客庄典藏 - 彭伍秀嬌做祖宗三代(袋) - https://goo.gl/U7WZ5g
臺灣文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NJFjKH


164795043_3841603259238668_3227374756821173551_n

掛紙期間,六堆朋友再認真觀察一下,客家墓塚,墓碑設計以及擺設,這些意象是不是就像祖先端坐在前,子孫們獻上祭品。整個情境就像子孫們與祖先們在一起酒宴。161234455179114_P5938789161288126352051_P5938790161237310413447_P5938784161234455185103_P5938783161233473276201_P5938782161233473064756_P5938788162561723_3830238637041797_2661474416254455835_n164795043_3841603259238668_3227374756821173551_n (1)

張靖委/為什麼客家人都提早掃墓?六堆客家人「掛紙日」的擇定
民俗亂彈 18 Feb, 2019 張靖委/為什麼客家人都提早掃墓?六堆客家人「掛紙日」的擇定 | 民俗亂彈 | 鳴人堂 https://bit.ly/31J1wgt
元宵節前後,頭份尖山等地公墓湧現的祭祖人潮,攝於2001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元宵節前後,頭份尖山等地公墓湧現的祭祖人潮,攝於2001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每年行政院人事行政局都會發佈民族掃墓節的日期,民族掃墓節是一個政治與民俗混合而成的國定節日,早在民國24年即已成為中華民國的國定節日,民國61年成為國定假日,民國65年政府將4月5日先總統蔣公逝世紀念日與民族掃墓節結合,民國96年廢除先總統蔣公逝世紀念日。但在經歷數十年國家機器的運作,臺灣社會早已習慣在4月5日掃墓,並隨著周休二日的實施,國曆三月底至四月初的周末成為掃墓高峰期。
掃墓的客家話——「掛紙」
今日多以清明作為掃墓的節日,但清明原只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最初只是一個季節時序而不被意識為節日,例如〈天文訓〉就這麼說到:「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暮春三月,氣清象明,因以為明。」 這時大地一片氣清景明,古人趁此時光往郊外拜祭先人墳墓。
在歷史的演進中,清明疊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節日文化,成為兼具天文曆法、農業生產、生活作息的節日,並在漢民族慎終追遠的道德觀運作下,上墳祭祖成為清明最主要的行事。傳承至今,清明在臺灣民俗中,是跨越不同的族群、信仰、生活型態,成為多數臺灣人祭祖掃墓緬懷先人的節日。
掃墓的客家話稱為「掛紙」,掛紙的意思是將紙掛在墳墓上,這個原是形容動作的詞彙,被引申為指稱「掃墓」的名詞。分佈在臺灣南部高屏縣市的客家聚落又稱為「六堆」,現今六堆客家人改以五福紙代替雞血紙,將五福紙黏貼在墓碑、后土神位與墓手等處,另外再依照當年月份於墓土環繞置放十二張紙錢,若是閏年則置放十三張。
墓碑上黏貼五福紙。 圖/作者提供
墓碑上黏貼五福紙。 圖/作者提供
客家人於農曆年後掃墓
臺灣漢人之間對清明掃墓的節日概念各有傳承,早期的漳州人習慣於農曆三月三上墳,這日又稱為三月節或古清明;泉州人習慣於農曆清明掃墓;至於客家人掃墓的時間則與祖籍漳泉籍民眾有很大的差異。
臺灣的客家人普遍沒有在清明節掃墓的傳統,而是習慣於農曆年後擇日掃墓,尤其範圍廣大的六堆客家聚落,聚落分佈於平地、山地各種地形,使得六堆各聚落的掛紙時間存在差異。依據地方習慣而有不同的擇日方式,或是由祖嘗公告家族掛紙日,或是由聚落宮廟參考神諭擇定統一掛紙日,或是由村辦公室、公所開會決議統一掛紙日,所以新春期間在六堆街頭看到佈告欄貼的紅紙不見得都是春聯,而是統一掛紙日的公告。
掛紙之所以在六堆被視為是大事,在於重視家族倫理的六堆客家人認為,掛紙是對祖先慎終追遠的具體表現,具有維繫宗族成員社會關係的作用。六堆許多家族的祖嘗在年節期間就開始為了掛紙展開運作,由祖嘗決定掛紙日是六堆最主要的方式。
六堆許多家族都有成立嘗會,客家人於中國原鄉即已發展出設立嘗會的慣習,隨著客家人移墾臺灣,組織嘗會進行組織化的墾拓成為客家人在臺灣的開墾模式。嘗會可以分為祖嘗與神明會兩種,祖嘗又稱祭祀公業,是指同姓或同宗族為祭祀祖先所共同醵資成立的祭祀團體,祖嘗的資金用於祖先祭祀與照顧族內成員。
祖嘗在掛紙的相關作業中,除了準備祭拜供品,由於一個家族會有各代祖先數座墳墓,六堆客家人得遵循著昭穆的宗法制度,安排各座祖墳的掛紙時間,並開始聯繫宗親,在宗祠張貼掛紙日公告、寄發掛紙通知書。
美濃上庄仔林屋公告掛紙日。 圖/作者提供
張靖委/為什麼客家人都提早掃墓?六堆客家人「掛紙日」的擇定 | 民俗亂彈 | 鳴人堂 https://bit.ly/31J1wgt
內埔鄉村長公告統一掛紙日。 圖/作者提供
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掛紙日
戰後臺灣長期在準備反攻大陸的時代背景下,1945年後臺灣社會受到公權力一系列的政治干涉,各級政府為了掌握社會的一舉一動,推動以「改善民俗」為目標的規則辦法。例如民國41年臺灣省政府發佈《改善民俗綱要》等政策,這些政策計畫透過統一祭拜的時間、次數、型式,以國家力量掌控民俗。六堆客家人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發展出由村辦公室、鄉公所公告統一掛紙日。
六堆客家人掛紙主要集中在農曆二月,時間約為國曆三月,而國曆三月的國定紀念日分別有3月12的國父誕辰紀念日與3月29日革命先烈紀念日(青年節),六堆範圍內的鄉公所便以3月29日為掛紙日,例如美濃的二月戲就配合在青年節舉行,祭典名稱為「慶祝青年節及春季統一掃墓完天公祭眾神平安福戲」。
會選擇3月29日作為統一掛紙日,是因為戰後臺灣屬於戰時體制,國民黨檢討大陸失敗的原因之一是民族文化與青年精神淪喪,並將反攻大陸訂為國民革命最終聖戰。因此1950年代起從中央到地方都舉行青年節的相關紀念活動,同時政府在這日舉行春祭國殤,3月29日成了最適合祭祀先人的日子。
屬於左堆的佳冬鄉與新埤鄉是由兩鄉的鄉公所聯合公告統一掛紙日,屬於先鋒堆的萬巒鄉、前堆的麟洛鄉與長治鄉、中堆的竹田鄉、後堆的內埔鄉,採取五鄉鄉公所聯合公告統一掛紙日。隨著臺灣社會型態從農業社會轉換到工商業社會,解嚴後日益民主化,政府公告的統一掛紙日已不再固定於3月29日,現在多以國曆三月的某一個假日作為統一掛紙日。
武丁潭一帶聚落是由神諭擇定掛紙日。 圖/作者提供
武丁潭一帶聚落是由神諭擇定掛紙日。 圖/作者提供
掛紙富有民俗意涵的家庭日
六堆客家人的掛紙日受到自然環境、生產週期、生活型態的影響,掛紙多數不會選擇清明節。其實所謂的清明節掃墓也是經歷各時期社會發展演變,疊合不同的節日文化所形成,所以探討六堆客家人掛紙日如何擇定,筆者試圖從生活型態來看。六堆各聚落從正月初九開始陸續辦理新年福,農曆二月初二福德正神聖誕舉行伯公福,同時隨著農耕生產週期的節奏,第一期稻作在農曆正月上旬插秧。
六堆客家人在忙完了過年、作福、插秧之後,在作福前後公告掛紙日,掛紙日只好選擇在農曆三月農忙時節前進行,若是新地(新墳)則要遵循「新地不過社(春社日)」的規範,使得掛紙日集中在農曆二月,尤其屬於左堆的佳冬、新埤傳統上選擇在農曆二月初二福德正神聖誕至二月廿五三山國王聖誕之間擇日掛紙。
傳統社會藉由儀式建構社群秩序,六堆客家人的歲時祭儀是在新的一年年初作福,迎請聚落各伯公神位前到福廠,作福之後擇日上墳,人們分別於福廠對著伯公神位、於墳地對著祖墓祈求伯公與祖先賜與家族收成與人口的豐饒。
掛紙是六堆客家人為了建構自己到家族、聚落、天地之間的和諧關係,而在今日,掛紙仍維繫著血緣成員之間的情感,是個富有民俗意涵的家庭日。
元宵節前後,客家人開始掃墓,圖為苗栗市西山公墓的掃墓人潮,攝於2017年2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張靖委/為什麼客家人都提早掃墓?六堆客家人「掛紙日」的擇定 | 民俗亂彈 | 鳴人堂 https://bit.ly/31J1wgt
文:張靖委,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