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端午節文化
文|李欣
花樣繁多的韓國端午節食品。(Newsis提供)
更新: 2018-06-03 5:35 AM 標籤: 端午節, 傳統節日, 江陵端午祭, 洛杉磯
端午節是韓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有其獨具特色的端午習俗。端午節期間,為了祭祀天神,韓國民眾通常會舉辦一連串的恭迎慶祝活動,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江陵端午祭」。每年在韓國江原道江陵市舉辦以端午祭祀為內容的民俗活動,吸引著世界各國的遊客。
端午節食物
艾草或山牛蒡等藥草為原料的打糕,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端午節食品。端午這天,艾蒿糕、韓式車輪餅、麵粉煎餅、櫻桃果凍、櫻桃甜湯等營養食物,家庭主婦製作完成後,不僅讓家人享用,也會互贈親友與鄰居,一起度過美味、美好的端午節。
端午祭中,民眾在用艾草製作打糕。(Newsis提供)
江陵端午祭的歷史
韓國的許多典籍中都記載了對「端午」的解釋。韓國稱5月5日為「重午」、「重五」、「端陽」、「五月節」,韓國特有的詞是稱「端午」為「上日」,意為神的日子,他們將這一天稱為人和神同樂的節日。端午節自然也就以祭祀為活動核心,各地祭祀期持續約一個月的時間。
而韓國江陵端午祭起源於新羅時代的山神祭,原是村農祈祝豐收的慶典,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韓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國的傳統文化,已經成功將江陵端午祭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陵端午祭民俗活動多樣
端午祭祭祀,從迎神的「前夜祭」到「送神祭」,時間長達20多天。4月5日,人們用江陵舊官府「七事堂」發放的大米和米曲子釀製成酒,準備端午祭時敬神和飲用;4月15日舉行「大關嶺山神祭」和「國師城隍祭」,祭祀結束後,鋸一段木頭,人們將青紅禮緞掛在上面,然後在其木引導下,組成迎神行列,5月3日傍晚時分,人們回到江陵國師女城隍祠(鄭家女)接受「奉安祭」,也就是端午祭的「前夜祭」。
祭祀結束後,將大關嶺山神和國師城隍牌位送往南大川露天祭場。從4日到7日,每天的早晨舉行「朝奠祭」
而祭祀儀式由專門的祭官來主持。祭祀儀式分「儒教式祭儀」和「巫俗祭儀」兩種,民眾通過祭祀,祈願神靈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儒教式祭儀以奉讀漢文祝禱詞的形式進行,祝祭的內容涉及除禍招福、健康安寧、治癒疾病、農漁豐收、禽畜繁盛等。儒祭之後,開始伴隨歌舞戲劇表演進行的「巫俗祭儀」,直至深夜。
端午祭活動除被指定的祭神禮結束後,還有眾多的傳統民俗活動,如漢詩創作比賽、鄉土民謠競唱、射箭、方言大賽,以及傳統婚禮等。每年逢端午祭,來自韓國國內和世界各地的觀光者高達百萬人。
除了江陵端午祭活動外,其它地區端午節的各式慶典活動也很多。
菖蒲水洗頭活動
傳統風俗,在端午這一天女子要用菖蒲湯洗頭髮;士大夫(古代對於社會上具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的統稱)人家的門柱上貼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間要互贈端午扇表示祝賀。
傳統風俗,在端午這一天女子要用菖蒲湯洗頭髮。(Newsis提供)
而菖蒲湯洗頭髮正是按照韓國傳統風俗,在端午節當天,孩子和姑娘們用菖蒲水洗頭。姑娘們還要將菖蒲根做成簪子別在髮際,或飲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妝,稱為「菖蒲妝」;男子則在腰際配戴菖蒲葉,有趨吉避凶的含意。
在端午節當天,孩子和姑娘們用菖蒲水洗頭。(Newsis提供)
據説,端午節在韓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傳統習俗還是逐漸被人們淡忘,但是韓國政府一直在挖掘和保留這些民間的傳統習俗,讓人們通過這些習俗了解這片土地上文化的變遷。◇
豐富的龍舟文化 起源早於屈原時代?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5日, 2018
中華民族自稱龍的傳人,龍舟也是龍文化的一種表現,含有神傳文化的思想。
龍舟起源
說端午節就不能不想起划龍舟。划龍舟是因為救屈原、悼屈原而來?
傳說中,戰國後期,楚國郢都被秦國攻破,被流放中的屈原,眼見國家岌岌不保,他對國君的忠諫完全不被採納、他一腔熱忱完全無法效力……愛國的屈原抱著一片忠貞投身汨羅江,楚人紛紛划舟去搜救。
但其實,龍舟文化比這還早得多。
龍舟 天子之駕
龍舟是古時天子專用的交通工具。古書中有不少紀錄,這裡舉述幾個。
在西周的史書《穆天子傳》(又名《周王遊行》)中,對周天子有這樣的記載,「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表示西周當時已有龍舟。
周天子穆王是西周的第五位天子,在位達55年,約於公元前十世紀時。屈原在世的年代約當西元前340年到278年,即公元前4-3世紀,所以按這時間來推算,龍舟的歷史比屈原還要早得多。
傳周穆王曾經訪瑤池聖母。圖:宋趙伯駒《瑤池高會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另外,《淮南子》書中記載,晏子說過:「昔者秦繆公乘龍舟而理天下。」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公元前621年,也稱秦繆公),在位39年(公元前659年-前621年),穆公在位期間是在西元前七世紀,也早於屈原的年代。
關於龍舟的記載,還有《三國志‧文帝紀》,講魏文帝曹丕(公元187年-226年)親自駕馭龍舟循著淮水,巡幸壽春:「親御龍舟,循蔡、頴,浮淮,幸壽春。 」
以及《隋書‧食貨志》記載,隋煬帝御龍舟巡幸江都,「造龍舟鳳艒,黃龍赤艦,樓船篾舫。……以幸江都」。一行大大小小船舫,舳艫相接,綿延二百餘里。
元代龍舟。元‧王振鵬《萬民同樂端午》(台灣故宮博物院藏)
龍舟 汎遊之舟
汎龍舟也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遊藝活動,晉朝三月三日的拔禊春遊,王公貴族就汎龍舟溯游而上去探訪春天。張華的詩《(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後園會詩》這樣描寫:「暮春元日,陽氣清明……汎彼龍舟,泝遊渚源。 」
陽春滋榮的時節,錦繡紋飾、典麗的龍舟,合樂華池,祓濯清川,滿足人禳災延壽的心願,不正應景?
龍舟 戰船
在兩軍相交中,龍舟也是戰船,起了震懾敵人的作用。
《三國演義》〈難張溫秦宓逞天辯,破曹丕徐盛用火攻〉裡描寫魏國龍舟,可以運載大量兵士參與作戰,「日夜併工,造龍舟十隻,長二十餘丈,可容二千餘人;收拾戰船三千餘隻。魏黃初五年秋八月,會聚大小將士……」描述魏文帝御駕龍舟親征東吳。
東吳孫權近臣接獲訊息,慌奏吳王孫權:「今魏王曹丕,親自乘駕龍舟,提水陸大軍三十餘萬,從蔡潁出淮,必取廣陵,渡江來下江南,甚為利害。」讓孫權大驚。
御龍圖 墓主御龍升天
推斷為戰國中期的《帛畫人物御龍圖》。(公有領域)
戰國時代的墓葬品中有「御龍圖」,宛然是龍舟的原形。看這張寶貴的出土古畫《帛畫人物御龍圖》,豈不像活生生的「龍舟畫」?圖中有一戴著高冠著長袍的男子,腰佩長劍,手執韁繩,駕馭著一飛龍。龍旁有一鯉魚。看龍身平伏又蜿蜒,龍爪在兩翼,龍的頭部高揚,似在水中衝風揚波,龍尾高翹、尾端卷曲。整條龍呈現舟子形狀,這畫宛然是龍舟的原形。
這畫是陪葬品,1973年在湖南省長沙市子彈庫一號墓被發現,推斷是戰國中期的畫,反映戰國時代的生命觀、神仙思想:在人世中去世了的墓主,駕龍而歸返回原鄉。
屈原生活在戰國後期,他寫的《九歌‧湘君》中,有「駕飛龍」過洞庭湖的描寫:「駕飛龍兮北征,過吾道兮洞庭」。飛龍過洞庭水,隱約反映了戰國的神仙思想。學者們認為所駕「飛龍」就是指龍舟。想必楚國當地江湖本已有龍舟,故划龍舟在汨羅江中尋找屈原的遺體。後來賽龍舟演變成紀念屈原的習俗。
中華民族的龍文化
中國文化與龍的關係深厚。中國古代還有「五龍治五方」的說法(《遁甲開山圖》榮氏解)。龍主水,布雲施雨,帶來五穀豐登,《春秋繁露》〈同類相動〉篇有「以龍致雨 」的說法,〈求雨〉篇講到作龍求雨的具體作法。
從研究發現的歷史文物來看,中國古代有非常豐富的「龍」文化。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有《玉龍豬》玉雕神似原始的「龍」字。商代金、玉龍雕器已經非常精美,如《蟠龍紋盤》、《龍冠鳳紋》玉飾,雕工細緻、神采飛動。在周代使用玉龍紋佩飾已經非常普遍。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豬》玉雕。(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龍主水,布雲施雨,帶來五穀豐登,所以裝飾龍舟、賽龍舟活動,用來禳災、祈雨,是一些地方的重要民俗。
豐富,真是洋洋大觀。現在,在世界各地「賽龍舟」也成了聚睛的暢事。@*
「龍舟」文化在中國內涵
你沒聽過的端午節 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你沒聽過的端午節 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 | 屈原 | 端陽節 | 粽子 | 大紀元 http://tinyurl.com/y3dhvahe
文/愛麗
一提到端午節,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呢?是吃粽子、賽龍舟,還是屈原呢?如果你覺得這些典故早就聽膩了的話,今天來講一個你沒聽過的端午節。
端午名稱由來
端午節的名字很多,比如因為這天是黃曆的五月初五,所以也叫重五節。按照傳統曆法天干地支的紀法來算,第五個月是午月,而第五天是午日,所以午月午日這天又叫重午節。
在《說文解字》中:「端,物初生之題也。」端有初始的意思,所以初五也叫端五,後來逐漸固定下來成為今天的端午。除此之外,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午日節、浴蘭節、龍舟節、粽子節等等。
端午的起源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如今大部分人們熟悉的說法都是來自於祭祀屈原。端午節這一日,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投江自盡,人們於是划著龍舟試圖打撈,並且扔粽子不讓魚蝦啃噬他的屍體。 但是另外一種說法是,為了祭祀春秋時期被吳王夫差賜死之後,沉屍於錢塘江的忠臣伍子胥,時間上比屈原投江還要早了200多年。還有起源於越王勾踐和後來的孝女曹娥的說法。
早在這些事件發生之前,端午節的習俗就已經存在了。我們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端午節最早起源於對龍神的崇拜,粽子原本是人們獻給龍的食物,包括划龍舟也是祭祀活動之一,所以端午節也可以稱為是祭龍的節日。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賦予端午節更加豐富的節日內涵,讓大家在慶祝節日的同時緬懷這些忠義的歷史人物。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端午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非常多樣化,而且每個地區都不一樣,總結起來大概可以分成三個方面。
吃
端午節要吃粽子,現在的粽子不管是甜的還是鹹的,基本都是用糯米包在粽葉裡的。最早的時候是將米裝在竹筒裡的,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的黍米。黍米就是《詩經》裡「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的黍,它是中國古代的五穀之一,所以粽子原本的名字叫做「角黍」,放在竹筒裡地也叫「筒粽」。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除了吃粽子,西漢的時候還有吃梟(xiāo)羹的習俗,梟(xiāo)是一種鳥,什麼鳥呢?就是貓頭鷹,為什麼要吃貓頭鷹做的羹湯呢?漢代《說文解字》中寫到:「梟,不孝鳥也。」在中國古代,貓頭鷹一直被認為是不祥不孝的鳥類,所以端午這天,人們吃梟羹被認為可以避邪。在端午節時,古代的皇帝除了會賞賜衣冠、飾品之類的物件,還會賞賜梟羹給臣子們吃。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唐代的時候,宮中流行一個小遊戲叫做射粉團,粉團是類似麻團的一種點心,人們要吃到它可不容易,吃它的人首先要能射中它。《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代流行人們把粉團和角黍裝在金盤子裡,婦女和小孩子們用小弓去射,射中了就能吃到。由於粉團滑膩膩的很難射中,所以還是挺有難度的,這在當時的唐代都城是很流行的端午小遊戲。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避邪
五月五日,在古人心目中是惡月惡日,是個不吉利的日子,對應的這一天有很多驅邪避毒的習俗。比如說,人們喝雄黃酒,雄黃酒可以殺百毒、辟百邪。《白蛇傳》裡,白素貞喝下雄黃酒之後現出了原形。還有,人們在門上懸掛菖蒲和艾草,因為艾草可以治病又可以驅蟲。有的地方,人們會煮蘭草水用來沐浴。所以,端午節也有「浴蘭節」或者「沐蘭節」的叫法。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你沒聽過的端午節 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 | 屈原 | 端陽節 | 粽子 | 大紀元 http://tinyurl.com/y3dhvahe
在這一天的午時,也就是正午時分,人們去採的藥草被認為藥性是最好的。人們把藥草裝進香囊裡隨身攜帶,在婦女和小孩身上尤為多見。 在端午這一天,不管大人小孩都會在手臂上系彩色的絲線,叫做「長命縷」、「續命縷」、「五色絲」、「五色縷」等等。一般會用紅、黃、青、白、黑這五種顏色的絲線,它們分別代表著五行的顏色,也象徵著五種顏色的神龍。人們繫五彩絲線在手臂上,可以驅邪保平安,遠離病痛地侵擾。
賽龍舟
從最開始的一個祭祀龍的活動,發展到後來全民參與的盛舉。在歷朝歷代,賽龍舟、觀競渡都是人們喜愛的一項活動,從古代這些描繪龍舟競渡的畫中略見一斑。 每年這個時候,水上鑼鼓齊鳴、岸上萬人喝彩,好不熱鬧。古代的龍舟像個郵輪一般大,氣魄十足,如果人能在現場看到感覺一定更震撼。到了今天,這項民俗活動已經成為了亞運會中的正式比賽項目,世界各地都有划龍舟的愛好者。
端午節還有一個有趣的小習俗,可能很多人沒有聽說過,就是養鴝鵒(qúyù),鴝鵒是我們俗稱的「八哥兒」。《荊楚歲時記》記載,在端午節前後,八哥兒一般會換新羽毛,人們剪去牠的舌尖,訓練出來的八哥兒特別會學舌,所以端午還有養八哥兒的習俗。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端午節的歷史悠久,各地習俗非常的豐富,還有一些節日活動,比如射柳、立蛋等等。作為東亞文化圈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也都發展出了不同的習俗。 在你的家鄉,端午節有什麼特別的習俗嗎?你喜歡吃甜粽子還是鹹粽子呢?
你沒聽過的端午節 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 | 屈原 | 端陽節 | 粽子 | 大紀元 http://tinyurl.com/y3dhvahe
韓式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