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台灣30年 「小兒麻痺之父」畢嘉士醫師辭世
奉獻台灣30年 「小兒麻痺之父」畢嘉士醫師辭世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bit.ly/37IKfW7
畢嘉士醫師獲挪威國王頒授聖歐拉夫勳章(The Medal of St. Olav)最高榮譽一等勳章。(圖由畢嘉士基金會提供)
2019-11-27 09:56:49
〔記者羅欣貞/屏東報導〕為台灣奉獻一生的畢嘉士醫師11月15日於挪威逝世,享耆壽93歲,追思禮拜將於下月(12月)13日下午4點在屏東基督教醫院集會堂舉行,由畢嘉士基金會與其創辦的「屏東基督教醫院」、「屏東勝利之家」聯合舉辦,邀請畢醫師的台灣友人、同事與病友齊聚,共同緬懷其對台灣醫療與弱勢照顧的貢獻。
1954年,28歲的畢嘉士醫師在挪威協力差會(The Mission Alliance)派遣下,帶著新婚妻子遠從挪威來到台灣。最初服務於台北樂生療養院,之後也參與創辦了屏東基督教醫院,以及台灣第一個照顧小兒麻痺及身心障礙兒童的「勝利之家」。在台行醫30年,畢醫師為終結麻瘋病、結核病,尤其是小兒麻痺症貢獻極大。
畢醫師是病友和同事口中的「畢爸爸」,他曾用嘴巴為麻瘋病友吸出喉中的濃痰,也曾在開刀中途因血庫缺血,捲起袖子讓護士為他抽血,每逢有貧苦病患付不出醫藥費,他就簽下「Bill O. Bjørgaas(畢嘉士買單)」。
1984年自屏東基督教醫院退休後,他持續為弱勢奔走,遍及越南、波利維亞、尼泊爾、海地等地。2013年返台參加屏基60周年慶,老病患聞風而至,他一一跟病友握手、擁抱、話家常。
60年代台灣人民遭受小兒麻痺疫情威脅,畢醫師從美國進口沙賓疫苗,免費幫屏東地區4000位孩童接種,是台灣第一次大規模接種小兒麻痺疫苗。為病童未來著想,畢醫師1963年並在屏東籌設台灣第一個小兒麻痺兒童之家「勝利之家」。
1975年他發現有些小兒麻痺患者因脊椎過度側彎壓迫心臟而喪命,延請美國夏威夷專攻脊椎矯正手術的瓊斯醫師,親自飛到屏東指導台灣醫師施行手術,他也投入其中努力學習新技術,讓無數病患重新站。
1984年畢嘉士退休返國,結束他在台灣30年奉獻歲月;1998年他曾再度來台,在醫師人力缺乏的恆春基督教醫院短期支援,他曾說台灣「是我第二個家,我很想來;但台灣已經進步了,可以照顧自己,不需要我。」他期許以他為名成立的基金會,除關心台灣弱勢,也可以把愛送往世界其他需要幫助的國家。
畢醫師於1997年榮獲第七屆台灣醫療奉獻獎,他也是屏東榮譽縣民、台灣外交之友;在挪威,更獲得國王頒贈「聖歐拉夫勳章」(The Medal of St. Olav),表彰他在醫療宣教上的貢獻。
奉獻台灣30年 「小兒麻痺之父」畢嘉士醫師辭世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bit.ly/37IKfW7
當年飽受歧視排擠的麻瘋病人,畢嘉士醫師一視同仁看待。(圖由畢嘉士基金會提供)
管仁健觀點》EQ與體脂不同 不是越低越好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2018年5月26日,蔡英文總統在接見從世界衛生大會(WHA)回國的台灣世衛行動團之後,宣布將本來會用在剛斷交的西非國家布吉納法索的援外經費100萬美元(約新台幣2992萬),改為捐助世界衛生組織(WHO),作為對抗「伊波拉病毒」的基金,以對抗中國在世衛這種非政治組織裡對台灣的暴力打壓。
但消息一出,卻引起了網紅成吉思汗健身俱樂部「館長」陳之漢的不滿,在臉書上痛批蔡英文「動不動就捐錢做凱子!」因為「運動員吃土了!基層警員消防醫護沒加給了!油價電價漲不停!年輕人沒房沒未來少子化了!弱勢偏鄉問題一直增加!然後你動不動就一百萬美金!幾億幾億的做凱子?」
由於本魯年輕時讀的也是公衛,如今雖是公衛逃兵,但對不懂裝懂,只會亂開地圖砲的館長,仍要大力譴責。長期以來台灣外交的迷思,就是以金援維繫窮國邦交,讓當地高官中飽私囊。現在拜中國之賜,台灣很快就能達到零邦交國的地步了。蔡英文才終於想通了,這次直接將過去凱子外交的經費,轉為捐助公共衛生,這怎麼會是凱子?
館長是6年級末段班的,完全無法領會台灣公衛史上慘痛的歷史,不知我們這代人是怎麼走過來的?本魯是5年級前段班,從小學到大學,班上都有小兒麻痺的男同學(女生得這種病,家裡就放棄治療,甚至餓死掐死)。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永遠以為肌肉也能思考的網紅,絕對難以想通,一個人要能身強體健,不只是靠個人努力,大環境也很重要的。
4年級生經歷的霍亂與瘧疾,5年級生經歷的小兒麻痺與日本腦炎,遇上這種傳染病肆虐的惡劣環境,再強壯的身體倒楣了也照樣掛點。台灣無論算國民所得,還是GDP,援外經費都低到抬不起頭。不能因我們在國際政治上是棄嬰,就自暴自棄真的成為廢人,捐款世衛根本只是起步。
這樣的館長還能不強大嗎?
運動員吃土了?美國職棒就算1A的選手,技術也不遜於「中華」職棒,但人家拿多少錢?人家坐灰狗巴士奔波勞頓,里程動輒上千公里。油價漲,美國就不漲?電價漲,台灣無論怎麼漲,電費也在全世界末段班,更別說比美國了。
美國境內也有窮人問題,但美國也不會用這些理由來規避對全球公衛的援助,如果要等國內問題完全解決才能援外,台灣現在可能都還難逃瘧疾肆虐。為什麼館長要對自己完全外行的問題亂發高見?網友Angus Huang就說:
「近日的觀察,館長可能是當前網路上最堅不可摧的言論型領袖。
網路意見領袖是極為脆弱的個體,他們大多站穩政治正確立場,或是舉著某種價值觀,擁抱的群眾極為挑剔,因此若是發言上或行為上失重,就會被挑戰、被背棄。但是館長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因為館長的群眾基礎,正是來自於長期被主流言論忽視的一群,價值單一且二元化的群體,他們只要爽就好。
就像國中男生往往會把最強悍的那個人當成老大一般。在動不動追求政治正確的網路世界,這群人找不到出口,於是館長就是害怕被閹割的異性戀男性集體焦慮下的產物:一言不合就單挑、動不動幹人媽媽,搭配上強壯的身體,館長成為了這個族群中的精神領袖。
他們愛的不是館長,他們愛的是他們投射的自己,那個強壯的、不怕被欺負的自己,正好一吐了他們生活中迫於現實被閹割的男性氣魄,也因此,館長的言論無須被檢視,不需要有脈絡、不需要論述,只要爽就好,世界不是我對就是你錯,這樣的意見領袖無法被挑戰,除非真的爆發了道德上的重大瑕疵,這樣的館長,還能不強大嗎?」
出身貧寒、常遭欺凌、混跡黑道、改過奮發、健身有成、事業多元、脾氣暴躁、敢愛敢恨……館長這一切一切的特質,讓本魯想起了日本職業摔角之父力道山。
奇妙經歷的日本職業摔角之父
力道山(Rikidozan)原名金信洛,1924年生於日本統治下的朝鮮咸鏡南道(今北韓境內)。他從小就體格壯碩,1938年在一場角力賽中,被日本相撲星探發掘,帶他到了日本,寄居在長崎縣的一戶農家,並為他改名百田光浩,希望隱藏他的朝鮮人身分。
1940年他以「力道山」之名進入相撲界,但相撲是日本傳統的職業運動,數百年來都無外國選手,以致無知狂妄的日本選手們自大排外,蔑視和欺淩來自朝鮮的力道山。
雖然他在1946年就晉升到內級力士,1949年更晉級到關協,在相撲界已排名第三,但仍遭協會裡的工作人員出言羞辱,他憤而削掉髮髻,離開相撲界,雖然自稱是從事保險業,其實是整天靠著喝酒鬥毆在打發日子。
1951年9月30日,力道山與平常一樣喝酒鬧事,竟遇到日裔美國職業摔角好手阪田,帶著一群美國職業摔跤手來日本示範表演。喝醉了的力道山,又要向阪田等人挑戰,結果卻連連慘敗。
不過被這些來自太平洋對岸的職業摔角手們一摔,反而讓他從渾渾噩噩中清醒;就像十年前他決心從朝鮮到日本來學相撲那樣,他又義無反顧地去了夏威夷學習摔角。
經過兩年的刻苦訓練,他在美國職業摔角界也闖出了一點名聲,有了「日本猛虎」的稱號。但職業摔角終究還是一種娛樂,勝負也都是為了票房而事先安排好的,在哪一個地方表演,來自當地附近或當地民眾較喜歡的選手,當然都要贏,收入也較高。
力道山知道他以一個亞裔選手的身分,在美國職業摔角界已撞到了「透明天花板」。在發展受限下,於是再下決心回到他的第二故鄉日本。
也是電影明星的力道山
1954年力道山創建了日本第一個職業摔角團體「日本職業摔角聯盟」,成功地將職業摔角引進日本,並且加入了許多神道教或軍國思想下特有的儀式,讓這項娛樂比美式職業摔角更像真的比賽。
由於日本是戰敗國,大批美軍駐紮境內,加上韓戰爆發後日本經濟蓬勃復甦,戰前軍國主義所灌輸的愚昧愛國心又被重新點燃。2月19日,日本職業摔角聯盟在藏前國技館,舉辦了一場力道山與美國NWA重量級「鐵人」丹斯的擂台賽。
在擂台上,力道山用相撲的前劈和空手道的手刀融合而成的「鐵沙掌」痛擊丹斯,民眾看了興奮異常,好像忘了十年前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恥辱,力道山也就這樣莫名其妙成了日本右派團體塑造的民族英雄。這場象徵「日本復仇」的擂台賽,國營的NHK也全程實況轉播。
雖然大多數觀眾對職業摔角的規則一竅不通,但看到日本選手在擂台上痛打美國選手,被戰前軍國主義狼奶餵養成智障的廣大愚民,全都不禁熱淚盈眶,日式職業摔角也因此風行全日本。力道山從此不只在日本巡迴表演,也常回美國,甚至也來過台灣。
力道山除了是摔角明星外,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尤其是婦女同胞,第一印象竟然是電影明星。因為力道山身高176公分,體重116公斤,相對於馬場的過高,其他相撲選手的過重,他的身材不算太怪異;所以他還擔任電影男主角,演過好幾部賣座的日本電影。
力道山的電影代表作,就是1956年東寶公司製作的《男之魂》。他在劇中扮演摔角明星力道山,不僅以擂台賽的激烈場面取勝;與飾演女教師的知性女星,也是名作家的岸惠子,還有細膩感人的內心戲。劇情是在描寫摔角明星力道山,不但要在擂台上打敗美國高手馬克斯,還要面對以摔角做睹盤、企圖操縱比賽結果的黑社會。
《男之魂》不只是讓亞洲各國觀眾,認識了職業摔角這種運動,更讓力道山成了女性觀眾心中的偶像。這部電影1956年底在台灣以《龍虎鬥》之名上映時,也創下極佳的票房。
成也性格、敗也性格
另一方面力道山也積極栽培徒弟,最有名的就是馬場與豬木兩人。隨著摔角事業的成功,力道山也開始涉足其他副業如如體育館(力道會館)、餐廳、撞球場、保齡球館、高爾夫球場與夜總會,成了日本的名人與鉅富。
但力道山脾氣暴躁,喜怒無常。心情好時,小費一出手就是萬元起跳。但心情不好時,身邊的人就會倒楣,豬木曾被盛怒中的力道山從行駛中的汽車上推下來。他也曾多次酒後鬧事,登上報紙社會版。甚至和人吵架時,用嘴巴咬碎玻璃瓶吞下肚。
成也性格、敗也性格,力道山在戰後靠著在擂台上表演痛打美國人,獲得日本民眾的支持。起初除了相撲界,大多數日本人也都不知道他是朝鮮人。但力道山名利雙收後,不但不隱藏自己的身世,1963年他去了漢城(今首爾),還宣布要在當地建一座運動館,從此遭到日本右翼幫派的仇視。
1963年12月8日晚間十點,力道山在東京都千代田區永田町2之121號「新拉丁」夜總會,被「住吉會」的殺手村田勝志(25歲)在洗手間外持刀暗算,由工作人員抬入港區赤阪新町25號的山王醫院急救。
原本大家都以為這只是小傷,搶救之後,似乎也無大礙。但力道山對自己的體能過度自信,完全不聽從醫生指示,出院後立刻大量飲水、飲酒和食用壽司。一星期後傷口因細菌感染而再度惡化,再度入院後搶救無效,12月15日因腹膜炎(腸閉塞)去世,得年39歲。
從力道山短暫的一生,讓本魯想到了台灣眾多「中二病」的鄉民。力道山相當聰明,否則也無法在戰後的日本推廣職業摔角,還成功經營這麼多副業。但EQ與體脂不同、不是越低越好。
力道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凡事都相信暴力,動輒開打開罵,且永遠都認為自己是對的。最後只是小混混的一刀,加上他自己對身體的偏執傲慢,以為肌肉就是一切真理,完全不尊重醫學的專業,他的結局不也就是他自己一手打造的嗎?管仁健觀點》EQ與體脂不同 不是越低越好 | 政治 | 新頭殼 Newtalk - https://goo.gl/Lqy6ub
力道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b16Lhd
礁溪天主堂建於1963年,照顧超過1千多名小兒麻痺兒童,這裡是很有溫度與慈愛的歷史建築 https://goo.gl/4e5ium
台灣小兒麻痺老照片 | Flickr - https://goo.gl/XxgTaL
起初的愛─ 小兒麻痺之家
■ 公共關係室主任 許安琪
創 辦 者:紀歐惠(Alfhild J. Gislefoss)
負 責 人:紀歐惠(Alfhild J. Gislefoss)
主要贊助人:1. 孫理蓮(Mrs. Dr. Lillian R. Dickson)
2.Dr. Bob Pierce
受 惠 人 數:200 人以上
創 辦 時 間:1966-1983 共17 年
現 今 風 貌:於1983 年因臺灣經濟、醫療漸漸進入佳境而結束,改成護理之家,
目前該地更改為埔基院史園區。
小兒麻痺在台灣大流行,引發許多兒童變成殘廢,在台灣各地到處可以看到殘廢的小孩沒有
好的照顧,甚至有些小孩因而成了乞丐。
患小兒麻痺症的孩子,不只是肉體上遭受病魔的摧殘而已,社會上普遍對這種肢體殘障的人
譏諷為「跛腳」,因此得到這種病的孩子往往躲在社會的牆角。 小兒麻痺所導致的肢體殘障,
造成了社會和家庭的許多負擔。對這些肢障孩童的照顧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因此照顧這些小孩成了許多家庭的夢魘,而此時台灣醫界對小兒麻痺的治療尚無良好方法。
埔里基督教醫院又在世界展望會和芥菜種會的協助下,設立「小兒麻痺之家」專門收容患此
病的原住民病童,並且延請國內外對治療小兒麻痺專精的醫師到埔里基督教醫院來治療這些
病童,對畸形的病童進行矯形治療,並為他們進行復建的工作。 患有小兒麻痺的兒童,他
們的某些神經細胞遭到嚴重損傷,相應肌群功能不能恢復,因此就會長期癱瘓,肌肉隨之萎
縮,肢體出現畸形如脊柱側彎,足馬蹄內翻或外翻,手下垂等。剛來小兒麻痺之家時,許多
病童都是在地上爬行,接受醫院的矯形治療後,可以自己站立起來,有的病童使用支架,可
以持著拐杖開始走路。
為了不讓這些不幸病童,因為來到醫院住院治療而失去上學的機會,醫院更聘請老師在「小
兒麻痺之家」為這些病童上課,對於年紀較大的學童則安排他們就讀鄰近的學校。
挪威協力差會在新竹成立「伯大尼之家」,在屏東更成立「勝利之家」和「伯大尼之家」,
由屏東基督教醫院負責診療、矯治和復建工作。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小兒麻痺之家」,也是
挪威協力差會長期關注的對象,派遣了挪威籍的安德蘭等外科醫師來到埔基,為小兒麻痺症
的病童進行矯治的工作。在當時的台灣醫界對小兒麻痺的治療,埔里基督教醫院和屏東基督
教醫院可謂是先驅者。起初的愛─ 小兒麻痺之家 | 愚人之友 - https://goo.gl/DA3ygJ
----------------------------
德蘭的故事 - https://goo.gl/LvqZxK
大事紀 - https://goo.gl/bcMtF5
民國45年 法籍程萬里神父於新竹縣寶山鄉雙溪村,興建教堂及幼稚園為地方開發啟蒙教育。
民國53年 創辦女青年中心,由德來會修女協助。義務輔導附近的青年學生們課業與生活等問題,並提供場地及各項支援提供地方辦理活動。
民國57年 成立德蘭小兒痲痺服務中心,收容小兒麻痺孩童,給予人道上的照顧醫療、教育與謀生技能的訓練。
民國70年 中心轉型,收容父母重病無力照顧及家庭遭受重大變故等不幸兒童。
民國80年 立案為財團法人台灣省天主教會新竹教區附設德蘭兒童中心
民國83年 開始進行兒童心理諮商輔導
民國86年 9月實施家庭制教養方式
民國91年 獲得內政部兒童福利機構育幼機構 評鑑「優等」
民國95年 期望工程竣工,城堡型6月17日舉辦落成典禮。
民國95年 獲得內政部兒童福利機構育幼機構 評鑑「甲等」
民國97年 眾愛成城,恩在德蘭-慶祝40周年。
民國98年 獲得內政部兒童福利機構育幼機構 評鑑「優等」
民國101年 獲得內政部兒童福利機構育幼機構 評鑑「優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