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如:看日本商界巨人如何解讀《論語》(六)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18日, 2018
為了糾正人們的誤解,澀澤榮一不僅從新解讀《論語》,並實際運用於經濟領域。獲得成功。(維基百科)
【大紀元2018年06月19日訊】前文,講的是孔子回答弟子的兩句話──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兩句的第一句,澀澤榮一沒有給出解讀,但是第二句,卻解讀得十分詳盡。讓人見識到何為真正的「識時務者為俊傑」。
澀澤榮一:踐行實學
澀澤榮一在他的講義中,針對「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是這樣論述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其全部內容,絕對不會流於空談,重視實踐的同時,把重點放在仁德的精神上,因為這是行動的根本動機。讓弟子以實踐為先,學到君子以仁為本的本質後,然後再進行進一步地修飾,讓這個本質的外表顯得更加文雅美觀(更容易彰顯,更容易讓人接受,更好地為民造福),那麼,有了閒暇的時間,就需要學習文學等各種技藝了。
「所有身為人子者,在家的時候,對於父母和年長者,要盡孝,離開家,出到社會的時候,對於親戚先輩,要有尊敬的態度,面對大眾,也要盡心盡力地親切友好地待人,不要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損害他人,要親近有仁德的君子、賢人,不斷培養自己的德性。如此一來,才能真正地學到為人之道,才會成為實際的學問。但是,在不斷的實踐當中,如果沒有進一步地、反復地讀習聖賢的著作,進一步研習學問,並進行不斷修正不足的思考,很容易固步自封,流於自我狹隘的觀念。所以,有餘力的時候,不要忘記讀各種書,除了修養的昇華,還要增加各種知識和技藝。
「這句話的教導,適合於處理所有的人際關係。
「我從青年時代開始,就注重實際學問(實際去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實踐的學問),非常討厭架空的豪言壯語。從明治六年,我投身實業界至今,一直堅守這個宗旨來行事。我相信經濟和道德,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絕不是矛盾的關係。遺憾的是,現在的人沒有堅定的信念和勇氣來實際地踐行,實在是令人感到惋惜。只因自己無法實際踐行,就隨意地排斥孔子的教導,不能給以接觸和理解,這樣的做法,正如同一個人對於某種食物,還未親自品嚐過,就已經主觀地厭棄了。」
經濟領域  關鍵在於仁德的實踐
我們說過,孔子的兩句話,第一句是孔子對曾子關於忠信方面的回答,第二句則是對有子和曾子這兩位弟子的領悟的總結。有子看重家中的孝悌,而曾子側重對外的忠信。孔子在第二句進行了總結和進一步的指導。希望這兩位弟子能夠相互學習,相互補充,這樣才是完整地學到了君子的修養。將來能更好地處理所有的關係,把心放大到整個人類,而非僅僅限於君王和家族親友。目的是做到擁有無私的仁愛,以德教化天下,使得整個社會太平興盛。目的絕非為了自己的私利
可見澀澤榮一的解讀,是非常正確的,他認為孔子的教育,沒有一個會流於空談,都是要弟子實際在生活中進行實踐,這樣才是君子的本質,所以,他完全看懂了孔子的教導,強調實際踐行,要不辭辛勞地對內對外孝悌忠信,指的是實際自己要做到,而非拿著標準空談理論,自恃清高地去要求別人,指責別人。可見,他講的實學,絕非今天的技能和專門領域的專業知識的實際運用,而是仁德修養的具體實踐,做人的實踐。對孔子的教導,理解得不僅深刻,而且自己也是在經濟領域中實際這樣做的
他提到的經濟與道德並不矛盾,可以想見當年他所處的時代,商人的道德觀念薄弱,他自己也說過,能夠學習儒家經典的,大多為武士中上階層,商人基本流於技能方面的讀寫算,只要能與人溝通,會寫信件,懂得交易和財會,能進行賬務管理,就行了,對於道德的聖賢書,基本不太接觸。而幕府末年,武士階層又極端理解孔子的教導,認為既然要重視道德,就不能染上金錢的味道,以治國為要務,所以武士視經商為下賤的行為。這才造成道德與經濟的脫離。人們於是把這個誤解歸罪於孔子的道德教育。為了糾正人們的誤解,澀澤榮一不僅從新解讀《論語》,並實際運用於經濟領域。獲得成功。
所以他在解讀中,不僅強調「行有餘力」的「行」,行孝悌,行忠信,還增加了一句「不要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損害他人」,直接提及經濟利益方面的具體領悟。
識時務者為俊傑的真義
說白了,孔子較少論述經濟,道理很簡單,孔子並未生活在商品經濟的時代,是處於諸侯國混戰,百姓急需太平的時代,大家為了各自的私利不顧百姓的死活,這才是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人心不正,道義不再,只見私利,就會人人為敵,所以孔子希望弟子們以德為本,以無私的心態輔佐君王,匡正國家和社會。因此重點講了孝悌與治國。並非看不起商人。否則,哪來的泛愛眾之說呢。
如果,孔子生活在商品經濟的時代,他一樣會教導弟子們經商要講信用,要有敬業精神。也許其重點論述的對曾子的關於忠信的回答,就不是如何治國了,如何管理千乘之國了,而是如何經營講誠信了,如何不能欺詐他人、看重私利了。所以,澀澤補充的那句話「不要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損害他人」正是其實際將仁德運用於具體所處時代的最好的心得之一。
澀澤榮一不會讀死書,懂得變通,但變通的是具體工作內容,也就是資本經濟管理方式,經營方式的不同,但是駕馭這些不同經營方式和工作的,永遠不變的,還是仁德。這才是真正的「識時務者為俊傑」的真義。他不愧為兩千多年後,孔子在經濟領域悟性最好、懂得靈活實踐的得意門生。只可惜,孔子不能像對待曾子那樣,親自為他進行回答和指導了。
在經濟領域踐行君子的仁德,與在治國中,政事中,或者家庭中,踐行仁德,並無本質的區別,不過是具體事情不同罷了。不同領域,需要不同技能和知識,當然也需要學習掌握,但是仁德在任何領域,任何時代,都是技能和各種知識得以善用而非惡用的主導和關鍵。當然不存在任何矛盾。經濟與道德當然不矛盾,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古今中外,各種時代的衰敗,都在於道德下滑,如果因日本幕府末年的敗落,因中國古代各朝末年的敗落而把罪過歸到孔子身上,批判孔子,那就太過荒謬了。
相反,誰能按照孔子教導來從事任何一種職業,誰就能出智慧,獲得巨大的成就,澀澤榮一就是在資本經濟時代懂得識時務,勇於實踐仁德的俊傑。


劉如:日本經濟之父 獨奉孔子為師(一)
——讀《論語與算盤》驚悟儒學真諦
被譽為日本資本經濟之父,商界之父,企業界之父的澀澤榮一,終身追隨孔子的教導而活學活用,成為了指導日本資本經濟、領導各界商才的導師。圖為孔子。(公有領域)
 人氣: 485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8-02-26 4:16 PM       標籤: 澀澤榮一, 孔子, 論語, 論語與算盤
【大紀元2018年02月26日訊】在現代中國人的心中,認為孔孟之道,是落後的老古董,殊不知,日本近代資本經濟的根基,文化理念,價值觀,都是通過澀澤榮一(1840年生, 1931年沒。被譽為日本資本經濟之父,商界之父,企業界之父)終身追隨孔子的教導而建立起來的。也就是說,孔子《論語》的智慧,被日本資本家鉅賈活學活用,成為了指導日本資本經濟、領導各界商才的導師。
澀澤榮一,一生熟讀儒家經典,最後以孔子的《論語》為宗師,投入商界40年,以建立銀行開始,導入資本經濟模式,畢生實踐《論語》的教導創建了500多家企業,奠定今天日本經濟的模式和根基。畢生心得融進他的著述《論語與算盤》。
寫讀書筆記的目的
今天讀他的《論語與算盤》(也就是論述義和利完美結合的書)感慨很深,使我想起歷史上唯一一個,獨奉《論語》二十篇就成為宋代一代著名宰相的趙普。為何一本《論語》,就能使他們擁有治國和經營之才,祕訣何在呢?
趙普很遺憾沒有留下如何運用《論語》的專門的著述,如果有,應該叫做《論語與治國》。而澀澤榮一,日本儒者,為了解答後世的疑問,揭開孔子被後世學者蒙蔽誤解的智慧的真諦,他以儒者的靈魂和頭腦親自從商,駕馭商才,以40年的事業生涯和巨大的成功,親自證實了孔子的偉大。為我們留下寶貴而現實的見證。
所以,今天拿出他的《論語與算盤》,並寫下點滴隨讀感悟,跟著一代儒商的思路,與大家共用祖先的智慧,領悟真正的溫故知新,期待大家都能活用祖先的智慧,解開現代人生和教育的各種難題。此為讀書隨感的目的。旨在抛磚引玉,復興傳統,智慧地應對人生。
孔子的金錢與富貴觀   被嚴重曲解
《論語與算盤》是澀澤榮一晚年為培養後代企業家的演講稿。被視為日本近現代商界的經營哲學基本論,直到今天,都無人可代替他的地位。他一邊講道德與利益的關係,一邊破解人們對孔子的曲解之處,道出孔子的本意。我們首先看第四章裡,有一節論述孔子富貴觀的內容。
澀澤榮一說,孔子被歷代儒者誤解最嚴重的就是關於富貴和財富的認識。這些儒者自以為是,毫無根據地斷定,「富貴之人沒有仁義王道之心,所以要想成為仁者和君子,就不能有富貴的念頭」。他們把這樣的偏激的認識歸於孔子。「其實翻遍《論語》的全部二十篇,也找不到任何類似的句子,反而看到一些孔子關於經商的間接論述。」「如果我斷言說,為了獲得財富,孔子甚至願意成為地位低賤的馬車夫,恐怕世上的道學者們(空談理論、並不是用孔子的教導修正自己言行的小儒)會驚得目瞪口呆。但事實如此,這是孔子親口所言。」
不要說道學者,就是我們這些沒讀過私塾的,沒受過傳統儒學教育的現代人,聽了以上澀澤榮一的話,都會很震驚,這是真的嗎?看來要讀原著才行。澀澤榮一給出了真實的證據。他寫道:《論語》中有這樣的話,「富而可求之,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意思很明白,就是說,富貴可以求得,即使是成為趕車的車夫,我也願意去做,如果不可求,那就從事自己喜歡的。這句話,本沒有輕視富貴的意思,但是儒學研究家們,都將他理解成孔子鄙視富貴,這是極大的誤解。
書中還舉例《論語‧里仁》篇記載的句子:「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澀澤榮一認為,這句話,孔子並非輕視富貴,而是讓人走正道來獲得富貴,讓人「以其道」得之,以正道經營的意思。下句,是說,如果不能以正道獲得財富,那就安貧樂道。
我個人理解,「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可以理解成:不以正道得到財富,貧賤就無法擺脫。不去也,就是不能去掉貧困的意思。所以,根本不是鄙視富貴,否則,孔子讓弟子學成為官,參與國政,不正是為了管理國家,治理國家,經營好百姓的生活,如果百姓都很窮,怎麼叫好官呢,怎麼能太平呢?這不是很矛盾嗎?孔子絕對不會對富貴和金錢本身有排斥和貶低之意, 而是讓人正用財富,以正道取得。也就是經商要符合道義。看孔子的原話,也根本沒有鄙視富貴和金錢的意思。澀澤榮一正是讀原文獲得的真知。
讀書隨感:莫忘孔子教育的初衷
中國儒家經典,浩瀚如海,然而,人們忘記了孔子教導做學問的本來目的和意義是學以致用,這原本就是國學(儒家學問)的本意。孔子興辦教育的初衷,是要培養君子,用以駕馭各種治國之才,幫助管理國家,經營事業,讓天下百姓過上太平富足的生活,改變春秋戰國時因人心不古、道德下滑而造成的紛亂社會,讓百姓遠離戰爭之苦。
這些思想都涵蓋在《論語》中,《論語》被視作國學經典之首,也就是後世認為的四書五經之首。然而後世學者,卻忘記了孔子創辦教育的初衷,把研究各種典籍,熟記各種學問為榮。好像記住了多少典籍,就是有學問了,殊不知,孔子讓人讀書,讀古代各種經書典籍,為的是做人,成為有仁義的君子。先以高尚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自己的言行,然後駕馭各種才能和技能,或入朝為官,或經營商業。孔子的教導,是為了弟子們修正自己,而非顯示自己懂得多少經書,然後死讀書,死摳字眼,並僅僅以自己書本上學到的紙上談兵的見識來給孔子的《論語》進行各種所謂的研究和限制人的狹隘注釋,然後形成各種學派。人們盲目跟從和崇拜這些各種學派下的定義,誤導了後世的學者。
真正的讀書,應該自己讀原文,各種注解,因為古語難懂,可以作為參考,卻不可下定義。所以對於任何一個學派,不管多麼著名,都不可盲目跟隨。偏聽偏信。孔子說:君子不器。就是不要形成固定而狹隘的見識,限制自己和別人,可偏偏人們都給忘記了。
都能學習澀澤榮一的學習態度,必然能自己領悟到很多東西,活學古人的智慧。
----------------------------------
劉如:日本經濟之父 獨奉孔子為師(二)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5日, 2018
澀澤榮一在學習儒家經典的同時,從小習武。所以非常清楚日本武士道的思想根底來自孔子的《論語》。他也是日本真正懂得運用《論語》來指導資本經濟,駕馭商才和培養商才的第一人。(維基百科)
【大紀元2018年03月06日訊】「我認為,養成士魂(武士道之魂)的根底,終究在於(孔子的)《論語》,而商才,也可以通過《論語》來充分地培養。……如果熟讀《論語》,仔細品味其中的內涵,就會領悟到許多人生的智慧,所以,我畢生都遵從孔子的教誨,把《論語》當作處世的金科玉律,從未離開過案頭。 」——日本資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士魂商才:日本資本經濟的靈魂
很多人儘管不了解日本近現代的資本經濟是如何具體形成的,如何發展的,(我們也沒有必要在這裡講解這段歷史。)但是,日本企業普遍講究道德倫理,做生意講誠信,講信譽,產品擁有很高的品質卻是眾所周知,雖然不能說全部人都能做到,但畢竟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他們的東西讓人安心,因此獲得世界的讚譽,很多華人不是在旅遊期間盡全力地購買日本的商品嗎?不管我們對日本民族了解多少,也不管我們心中是否真的從內心情感上對日本人完全認同,我們都不得不承認,商品的品質無可挑剔,這是個無法辯駁的事實。
那麼既然中國人認為文如其人,文章如此,那麼經商會有例外嗎?應該不會有例外。一個道德很墮落很奸詐的人,會生產出好東西來嗎?必然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那麼整個社會,如果只有幾個人這樣做,會出現這樣普遍的商業社會現象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只有整個社會的商人都普遍認可正統的道德,才能做到這一點。
實際上日本的商界,不僅遵從道德從商,講究信譽和品質,他們還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富裕後都自覺地回報社會,認為為社會做貢獻,才是商人最大的價值和榮耀。這些思想幾乎是所有商界人士,所有企業共同的價值觀,他們只要有能力,都會無償提供大筆資金用於教育、醫療、福利等公共事業,並且是發自內心的。
那麼是否自古以來,日本的商人就是這個樣子呢?並非如此,實際上,在明治以前,也就是澀澤榮一運用孔子的教導來經營工商界之前,日本的商人大多關注的只是如何盈利為目的,這些說法在《論語與算盤》裡,也時常提到,這些思想認識,都出自他的親口論述。因為日本近代的資本經濟形式,就是他在明治初年導入日本,親手建立起來的。根據他的說法,日本農民和工商業者,在明治維新之前,地位很低,而商人更是如此,由於他們沒能接受武士才能接受的儒家四書五經的正統的教育,商人當時僅僅停留在能寫會算,或者一點點儒家初級的啟蒙教導,因此,武士階層受到的經國濟世的思想就從來沒有被商人接觸過,因此不懂得經商也要有高尚的道德。他說為此,他立志要改變這種現狀,提高商人的地位,只有道德提高,才能擁有大的商才,才能受到社會的尊重,既然都是人,從事什麼行業都不分貴賤,只要從商能遵循《論語》的教導,以仁義的原則經營,一樣可以變得高貴。
他說,他一定要讓世人看到,《論語》同樣可以領導資本經濟。這就是當年這位開創了日本資本經濟的先驅者所定下的志向,後來他真的實現了他的理想,把「士魂商才」變成了日本商界的經營思想之根,把儒生「達則兼濟天下」的為國為民謀福利的理想和價值觀植入商界,成為日本工商界的共同理想和人生榮耀。所以今天的日本商界和企業,才如此熱衷於社會貢獻,這是儒生濟世救民思想在商界的體現。因此日本的資本經濟,其實質是儒商思想,是儒商商道在近現代日本的實踐。
一句話,日本的資本經濟,其表面形式是西方的,而其靈魂卻是東方的儒家思想。來自孔子的教導。
澀澤榮一關於「士魂商才」的論述
本文開端的那段話,就是澀澤榮一在《論語與算盤》第一章開篇就記述的原話。他說:「日本必須學習古代中國的文化和學問,培養自己國家的精神文明……中國古代的文化學術博大精深,著作浩瀚如海,但核心卻是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 此外,還有《尚書》、《詩經》、《周禮》等書籍(指四書五經中五經的書籍))……相傳也是由孔子編定的,因此,孔子成了漢學的核心,提到漢學,就離不開孔子的學問。 」
他說,《論語》被供奉在日本皇家宗廟「伊勢神宮」,這本書,是平安時代(中國正值唐朝)著名的儒學家、政治家和文學家「菅原道真」曾經抄錄過的原本。他認為,菅原道真必定很喜愛《論語》,深受《論語》的影響,所以有過「和魂漢才」的提法,他因此受到啟發,提出「士魂商才」。
關於這段論述,我們整個摘錄如下:
「我們為人處世,必須具有武士的精神(士魂就是武士道的精神),然而,僅有士魂而沒有商才,經濟上無法自立,就容易招致滅亡(意思你光有高尚的道德,沒有經商的業務上的具體知識和才能,你從小了說,不能經營自己家族的產業,從大了說 ,無法領導國家經濟走向富裕,無法讓百姓富足。國家貧弱,只能招致覆滅。那你就只能獨善其身了,無法實現真正的儒生兼濟天下的理想)因此,士魂是離不開商才的。關於士魂的養成,大家可以借鑒不同的書,我認為,養成士魂(武士道之魂)的根底,終究在於孔子的《論語》(可見所謂武士道,不過是儒家學問在日本的繼承方式。由於武士才有資格受系統儒學教育,所以武士階層繼承了儒家學問,按照他們的理解形成了武士道。)而商才,也可以通過《論語》來充分地培養。或許有人認為,講述道德的書籍與商才好像沒有關系,但是所謂的商才,原本也是以道德為根基的,如果商人違背道德,欺騙、浮華、輕佻,賺取不義之財,那只是玩弄小聰明,絕對不是真正的商才。因此,我認為,商才與道德是不可分割的,應該靠論述道德的《論語》來培養。此外,雖為人處世相當艱難,但如果熟讀《論語》,仔細品味其中的內涵,就會領悟到許多人生的智慧,所以,我畢生都遵從孔子的教誨,把《論語》當作處世的金科玉律,從未離開過案頭。」
可見,武士道不過是儒家做人的思想被日本的武士階層繼承和吸收,成為文武兼具的日本實際管理國家的知識分子——日本式的士大夫。如今日本的中學課本,就明確寫著,在最後一個幕府時代的江戶時期,武士們一提起做學問,必定是孔子的《論語》,而澀澤榮一自己就在學習儒家經典的同時,從小習武。所以非常清楚日本武士道的思想根底來自孔子的《論語》。但是日本真正懂得運用《論語》來指導資本經濟,駕馭商才和培養商才的,他却是第一人。#


劉如:日本經濟之父 獨奉孔子為師(三)
——讀《論語與算盤》驚悟儒學真諦
澀澤榮一明白孔子教人成為君子,是指在一切事物,在家和在外都好好對人,要廣泛愛人,仁愛他人,當然包括商人,並非不讓人從事跟錢有關的事業和工作。(AFP/Getty Images)

更新: 2018-03-13 10:09 AM       標籤: 論語, 澀澤榮一, 日本經濟
【大紀元2018年03月13日訊】既然我們已經知道,日本的資本經濟,整個構架,從銀行、保險,到各界事業的根基,都是澀澤榮一,從明治6年開始,帶領大家逐一建立起來的,也知道他每天擺在案頭用於指導自己一切行動的,就是孔子的《論語》一書,那麼,他具體是如何讀書,如何認識,如何運用的呢?我從他的另一部《論語講義》中看到了明顯的思想踪跡。
身體力行 方為學問
澀澤榮一認為,孔子的學問不是用來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在生活中進行實踐的,否則,所有的學問都會失去其價值和意義,或者說,根本無法成為自己真正的學問,最終成為讀死書,不僅無法真正地領會和運用,反而把自己的曲解當成孔子的思想,這實在是誤人子弟。
比如說《學而》篇裡的這一段: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我們先看看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孔子說:「學子們在家要孝敬父母長輩,出到社會要敬重朋友師長,謹言慎行,言而有信,廣泛地平等地敬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賢者,這些事都做好了,有閒暇餘地,才去學習文章文學之類的書籍、著作。」
澀澤榮一在解讀這句話時,非常明確地指出,孔子的教育,全部基於日常實踐,而不是空談,不會高談闊論地賣弄理論。注重行動上的實踐的同時,也注重行動的動機。也就是說,他認為孔子把日常生活的點滴,一個人如何在家在外都做到孝敬、仁愛所有人,看成是最重要的。點點滴滴的生活,待人處事,全都要做到,要實際踐行孝悌仁愛,才是第一位、才是有用的。其他的知識、文藝等才能屬於第二位,是有餘力才去學習的東西,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進一步學文章典籍、歷史等,為的是更加理性,客觀,不流於狹隘的自我,不使得行為迷失正道。讀書做學問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實際的運用,指導自己人生中遇到的一切問題。
他說,從青年時代起,他就讀懂了孔子的教育主旨,非常討厭高談闊論、空有豪言而自己不務實、不身體力行的做法。明治六年他投身實業界以來,一直堅守孔子務實的教導。因此非常明白,經濟和道德並不矛盾,關鍵是如何在從事經濟的時候同樣實踐君子的仁德,如今的人所學的和自己的行為不能合一,從而否定從商,鄙視商業和商人,這完全是錯誤的想法,自己不敢從商,不敢在經濟領域實踐孔子要求的仁德,反倒曲解孔子,認為君子不能經商和富貴,或者乾脆排斥和詆毀孔子,豈不是如同自己根本沒有嚐過某種食物,而認為它不好吃是一樣的嗎?知道某種食物而沒有親自嚐過,就跟讀了孔子的話,而根本沒有親自實踐過是一樣的。
金錢本身沒有罪過,關鍵是自己面對它的態度,如果憑著正道賺取,把錢用在民族的公益事業,為的是富國富民,還有比這更有意義的事嗎?
這就是澀澤榮一的觀點,他對孔子這句話的看法。所以他毅然投身經濟事業。要讓大家看看經濟界同樣可以運用孔子的教導。
其實,多少人都讀過孔子的這句話,但是有幾個人認真想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和重要性!這句話原本想來是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時,師生間一問一答時,孔子所說的話,並非文章,後代的弟子回憶起夫子當年說的話而記錄下來,於是後代的弟子們便研究起文章來了,比起誰讀的多,掌握的多,懂得的各種典籍多了。於是人們讀書的目的都忘了,甚至為了求取功名而讀書了。理解得非常狹隘、迂腐。
無悔的選擇 來自堅定的信念
這裡要說明的是,澀澤榮一當年決定從商,遭到親朋好友的強烈反對。人們誤解他是為了賺錢,不是君子所為,而且告誡他,商人被人看不起,你將來會後悔,但是他卻說,不是商業本身有問題,而是當時的商人從商的目的和做法有問題,才被人鄙視。他明白,孔子教人成為君子,是指在一切事物,在家和在外都好好對人,要廣泛愛人,仁愛他人,當然包括商人,並非不讓人從事跟錢有關的事業和工作。做什麼事都能做正,才是真正的君子,多少人都看不懂這一點,極端地理解孔子,所以全都反對他。
可見我們今天看到的受人尊重的日本的資本經濟事業,在幕府末年和明治初年,根本不存在,從商是被看不起的。他能毅然辭去大藏省的高級政府官員職位,放棄大好前途,堅信只要在經濟活動中,實踐孔子的教導,就一定會使得資本經濟在日本立足並繁榮起來,這樣的想法和選擇,需要很大的勇氣,而這份勇氣,並非豪言壯語,而是來自他對孔子真正的理解和堅信,所以心中有數,絕不後悔。
也正因此,他在眾人的否定中,誤解中,堅定地踏踏實實地一步一步創立銀行,保險,鐵路,海運等500多家實業設施,以實際行動造福社會,以信義仁德導正經濟行為和交易原則,形成了良好的經濟風氣,使得商界,成為受到世人尊重的行業,商人地位終於得到了認可,也才有今天日本的繁榮。他的信念,他的實踐,獲得的成功,是真正地弘揚了傳統的仁德,使得人們看到經濟領域只有走正,才會獲得長久的繁榮,才會得到尊重,如果孔子泉下有知,定然十分欣慰,十分滿意在日本有這樣一位得意門生。


劉如:日本經濟之父 獨奉孔子為師(四)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19日, 2018
【大紀元2018年03月19日訊】如今天下皆知,日本商企界整體上講社會貢獻,講誠信,其實這就是儒商的理念在日本的再現,這正是近現代商界領袖澀澤榮一一生實踐孔子的教導,在日本商界領域所打下的道德基礎。儒家講的是奉公無私、憂國憂民的君子之德,因此,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為官或經商,都要做到「達則兼濟天下」,這是儒生最大的心志和抱負。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就在這裡。而誠信,正是基本的人品。也就是說,儒學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濟世的理想,而具體行為,遵循仁義與誠信。澀澤榮一充分領會儒學真諦,在日本起步創辦資本經濟實業的時候,在經商領域實踐了孔子的教導,才有了今天的日本。
賺錢是為了社會貢獻
澀澤榮一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一生不把孔子的教導當作理論來學,而是學到什麼就對照自己的生活,把《論語》所說的所有教導,統統運用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全部付諸實踐,因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雖然也認為,經商賺錢理所當然,賺不到錢的商業行為,就不是真正意義的商業行為,但是,你賺錢的出發點,你賺錢的目的,絕對不能處於個人的私心,也就是說,賺錢本身沒有錯,你不能賺錢,說明你的工作沒有盡責,等於沒做好你的本分工作,但是賺錢是一回事,為何要賺錢又是一回事,也就是你的出發點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民眾和國家的富裕,性質就完全不同了。
如果把為了自己獲利而作為最終的目標,以此為經商的目的,為自己個人的獲利而為,就是違背君子的人格理想,也就是違背孔子憂國憂民,為整個社會民眾,為民生擔心的精神,那麼,這樣的商業行為,這樣做生意,辦企業,就是自私的,賺來的錢不為民生考慮,不為社會做貢獻,就會變成僅僅為了個人利益而活著的市井小人,那麼就不會得到世人的尊重,當然就會被人鄙視,不僅如此,君子賺錢,取之有道,一定要講究道義,這樣的經營,就是偉大的事業。也會受到世人的尊重。這就是儒商的真諦。
他一生都在踐行孔子的教導,在晚年時他一再對晚輩們勸導,要把賺來的錢回饋社會,這些講話被錄下來整理成的書,就是這本《論語與算盤》。(這個書名,是編輯根據澀澤榮一的各種場合的講話,綜合他的主旨——講究經營要與孔子的《論語》結合起來,在儒家道義的基礎上進行活動的精神而定下的。)在書中,記下了他真實的原話和思想。他在「修養不是理論」一節中,這樣勸導後輩企業家:「所謂修養的目的,並非為了自己個人,而是必須為一城一鄉,進而為社會繁榮和國家的昌盛做貢獻。」
他面對當時商人自私自利的心態,曾對一個剛大學畢業、向他請教的某富豪的兒子說,也許他說實話,對方的父親不會高興,但他還是要說真話:「財富其實是依靠社會民眾得來的,應該積極參與社會的救濟與公共事業,盡力做出貢獻。這樣社會就能健康發展,大家都能受益,產生良性循環,這些必將回到自己身上,自己資金的運用才會暢通無阻,十分穩定,相反,富豪們如果無視社會,以為脫離社會也能獲利賺錢,漠視公益事業,必將引起公憤,與大眾發生矛盾,失去民眾的支持,才是最大的損失。這樣自私,對民眾對自己都不會有利。所以在追求利益的同時,不要忘記回報社會,履行道德上的責任和義務。」而且他自己就是這樣實踐的。
踐行孔子的「泛愛眾,而親仁」
直到晚年,澀澤榮一都依然為社會國家日夜操勞,尤其體現在接待來訪者的態度上和認識上。他對人不分身份貴賤高低,也不分事情大小,只要能為社會盡力,有意義,他就去做,平等待人,不厭其煩地幫助別人。平易近人,十分謙卑。實際做到了孔子說的「泛愛眾,而親仁」。
在「富豪於道德上的義務」一節中,他說,即使呆在家裡,也會有人找上門來,儘管人們出自各種目的,甚至居心叵測的都有,但是他都親自接待:「不管是什麼人,我都親自與他們面談,因為世界很大,能人賢者很多,儘管會有居心不良之輩,但如果,不問清詳情就拒之門外,就會失禮於賢人。我認為這是我的義務,因此,我不設任何門檻,誠心地以禮相待,如果提出過分的不合理的要求,就明確拒絕,但如果是合理的,有意義的,就力所能及地幫助。」他說人們把接待來訪者當作是很厭煩的事,尤其是富貴名流人家,不願見客,這樣是無法履行對社會的義務和責任的。
他還說過:「我在從事經營時,總是牢記這份工作是國民所需,一定要合乎道義來經營,即使事業本身微不足道,個人獲利微薄,但是只要是國家需要,社會需要的事業,我就會樂此不疲,十分快樂。因此,我將《論語》視為商業的聖經,努力不偏離孔子指示的正道。」他始終以此為經商的出發點和根本目標,賺錢不為個人的私利,事業必須是對整體社會有意義的才去做。這些,都是他晚年用以培養和告誡後輩的真實講話。
實際上,他做到了「泛愛眾」,用他的經營來愛護民眾,來實現孔子濟世救民的理想,也證實了他這樣行商不僅沒有損失,反而眾望所歸,獲得了當時日本國民極大的尊重和敬仰,國家為此給他這位不願進入官場為政的民間商界領袖,以莫大的榮譽,授予他子爵的爵位,理由就是他為民族的富強,為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經濟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
當時他的身影出現在日本所有的領域,銀行一詞出現在日本,就是他的開創。此後保險、造船、紡織、郵政,商科大學,福利院等等,幾乎一切今天看到的資本經濟的各行各業的構架,都在他的指導下

創辦和完成。人們只要有志於做任何事業,都會找到他,請他監督領導,大家信任他到了難以置信的地步,因為人們從他的成功與修養看到了,幾乎聽從他的勸導的,都會走向興盛,而不聽忠告的,幾乎都失敗了。其當時的威望就到了這樣的地步。看似奇蹟,實則是他不擇不扣發誓一生要以孔子的教導來指導經營、辦事業,從不為了解決一時困難,而放棄道義原則和經商為公的巨大胸襟帶來的必然結果。
誰敢踐行孔子的君子之道,用之經商,誰能做到多徹底,誰就能成就相應大的事業。這就是澀澤榮一一生給出的啟示,他的成功,就是對儒商價值的證實,對儒商究竟在中國古代具體是何種概念的再現。


劉如:看日本商界巨人如何解讀《論語》(十三)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6日, 2018
讀孔子的《論語》,就不會將中共灌輸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謬論、歪曲古代禮教真實內涵的陰謀,誤以為自己的祖先很愚昧,虎毒還不食子,既為君父,如何會不講善惡是非的要子民的命呢?(維基百科)
【大紀元2018年08月07日訊】前邊一段,是孔子判斷人是否做到對父母盡孝的觀察方法,那麼接下來就是其弟子有子關於禮如何智慧運用的方法,體現有子在實踐中對「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的高度領悟。可以看作《學而》篇中「智」的部分。也就是告訴我們凡事不要教條和偏執,要學會把握一個度,這樣就能讓人處世遊刃有餘、立於不敗。
十二段的原文與大意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這段話,大意是說有子對禮的認識,把為何要有禮的存在,如何合理運用都講得很清楚。有子說:「禮的存在和使用,(是為了社會人與人關係的和諧,使大家和睦相處)為的是達到彼此和睦的目的,所以和為貴。是先王留下來的,一直遵行的治國之道,那是非常美好的,因此無論大事小事都可以遵循這個目的來運用和處理。但這樣做,也有不可行的時候,就是僅僅為了和睦,而沒有節制地一味避開或者緩解矛盾,則是過度的行為,這樣也是不合理,無法行得通的。」
和為貴  但過度則姑息養奸
我們看有子對於禮的認識,體現了一個有節制的度,此為中庸之法的理解和運用,而中庸之法,大家可以看作是一種儒家學問無所不在的智慧,教人立於不敗的一個非常實用的辦法。它其實是為了讓人守住正道。這裡體現在對禮的非常智慧的理解和運用上。
我們常說對人要有禮貌,這是我們老百姓從古至今最俗白的理解。禮貌就是待人要尊敬,敬的內涵最為明顯,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最直接的要因,也就是受到嘲諷和屈辱的憤恨,被人輕視怠慢都是人最無法忍受的,所以,禮最直接體現在敬,能尊敬別人,看重別人,珍視別人,一般就不會輕易招致矛盾,也就能保持和諧的關係。這是人要講禮的主要原因,為的是人與人的關係非常和睦。所以和為貴。但是遷就惡行的息事寧人的做法,則不會帶來真正的本質上的和睦。
所以要把握一個度,如果一味地為和諧而和諧,為息事寧人而為,很容易姑息養奸,走向反面,縱容人的惡的行為。
比如大家現實生活中遇到仗勢欺人,以強淩弱的現象,你敢不敢仗義直言呢?不少人怕指出對方的惡行會使得對方不高興從而招來更嚴厲的報復,從而委曲求全,甚至違心地附和,這樣不分善惡是非的求和睦,是得不到真正的和睦的,只能讓對方變本加厲,覺得惡行非常好用,誰都不敢不從,反而助長歪風邪氣,對作惡的人,就成了縱容。
所以要有適當的禮來節制和約束雙方,無論上下,無論何種身份,都應該遵守各自的本分,相互尊重對方,這樣才有真正的和睦。無論君臣,官民、夫妻婆媳和父子,都是一樣的。不信請先看君臣。
古人上待下,同樣有禮
上待下講禮,最能理解的就是古代君主禮賢下士的行為。如堯舜求賢,如周文王拜姜太公,如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都是帝王們留下的典範。就不必細說了。
古人講君待臣民如子,那就要對臣對民慈愛關懷,如同父親,還有言傳身教的教導臣民如何做人的責任,自己就是君子的典範,為官者也是父母官,怎能仗勢欺人呢?這就是上位者基本的責任和本分,失去這些,就是無理,必然也就無禮。
我們聽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話吧。君臣的關係其實就是父子關係的擴大,在社會最高層次的體現,本質上是一致的,所以孔子講孝,學習舜帝以孝治天下。孝表面講子對父的敬養,實則是彼此的善待關係。沒有父母的悉心養育呵護之恩,哪來的孝敬呢?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一種相互尊重和珍惜的關係。只有聖賢境地的人能做到超越一般常人的以德報怨,那是遠古神傳文化中留下的典範和榜樣。
再來說夫妻,也是一樣,一直講相敬如賓,就是相互尊重禮敬,如同對待賓客一樣。夫養妻、保護妻子,關心問候是義務,妻子相夫教子,尊重丈夫的決定,管理家庭如同君臣的關係,彼此關照,相互尊重扶持。只不過是內外分工不同罷了。
孔子前邊之所以只講「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體現孝的合理理解,體現對子女一方的尊重,要求子女遵行父母的吩咐和做法的同時,也尊重子女獨自的特點,你只要在父親過世後,能三年守護父親留下的一切不變,就算是孝敬了。也是中庸之道的運用。給人留下不偏執,不過度,不教條,理性處理事情的智慧。
所以並不是僅僅下位者要對上位者盡禮。上下都有自己要遵循的禮和本分,因此沒有具體的禮來節制「和」的度,就會犯下過猶不及的錯誤。這是運用禮來待人時,很容易出現的毛病。一味地迎合討好,忘記彼此尊重善待的基本宗旨,是不可取的。
所以讀孔子的這本《論語》,你就不會將中共灌輸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這樣的謬論、歪曲古代禮教真實內涵的陰謀,信以為真了。誤以為自己的祖先很愚昧,那就上當中計了,虎毒還不食子,既為君父,如何會不講善惡是非的要子民的命呢?我們本是智慧無比的民族,如何會連這麼簡單的道理都分不清呢?這不是歪曲醜化我們的祖先和民族,讓我們敵視自己祖先,敵視傳統文化,道德迅速下滑的陰謀嗎?因此必須還原真相。
禮節的原意:以禮節制
我們經常將禮節視為一個名詞,其實禮和節兩個字是分開的,並不是一個意思。合在一起,是以禮節制彼此行為,規範各自的行為,以達到不過度、不輕易犯錯、相互尊重的目的。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和睦的關係。如今把禮和節混同成為一個詞,反倒不懂禮的真正內涵了。
大家可能發現了,前一段孔子講的孝,這一段有子講的禮,都涉及到了具體的運用,主要偏重教會大家合理有度的方法,也就是中庸之道的運用。也就是說,前邊告訴你做學問的目的,受教育的目的是學會做人的正理,從孝悌入手,接著出到社會主要講忠信,把握住這個原則待人,就能鍛煉你成為一個仁德的君子了。然後還要注意把握一個度,注意運用中庸之道來理性思考,不要死讀書,學會靈活運用,智慧地處理。
把仁義的宗旨和具體運用時的中庸的智慧,都一併交給了人。這樣一來,當然我們的民族,就會既有仁德,又有理性和智慧了。
這幾段解讀完,終於在下一段,又能看到澀澤榮一的講義了,我們下次再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