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欣賞---楊廣泰匯聚封泥印集萃》
2013-07-02 11:51 閱讀:7,319
篆刻欣賞 ---封泥印
《篆刻欣賞---楊廣泰匯聚封泥印集萃》X
 “封泥是印章的蟬脫,準確地反映秦漢時期的官制、地理信息、文字的演化規律以及古人的美學理念。”楊廣泰說。小小一枚封泥,穿過狹長的時空隧道,忠實而細緻地記錄著那個時代的點滴。這是封泥的神奇之處,也是令楊廣泰痴迷其中的緣由。
《篆刻欣賞---楊廣泰匯聚封泥印集萃》
  封泥是印章按於泥團作為簡牘封檢的憑證,目的是避免文件和物件在遞送、保存過程中被擅自拆啟。其使用始於秦代,直到晉代,紙張、絹帛代替竹木簡牘書信的來往,封泥才逐漸謝幕於歷史舞台。對於那個時代的官制、郡縣設置和文字演化研究,封泥都能夠填補史書典籍之缺,是準確而直接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封泥,近代以來的古文字專家解開了不少考古疑案。
《篆刻欣賞---楊廣泰匯聚封泥印集萃》
  十多年來,楊廣泰匯聚封泥一萬餘枚,這樣的體量已遠超在古璽印研究領域廣有影響的上海博物館和東京國立博物館。也意味著,他的收藏在世界範圍內的機構和個人中,都堪稱第一。
  古璽印專家、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孫慰祖告訴記者:“這批封泥已經構成了中國璽印文字研究最為豐富的實物資料。”在封泥研究上,包括被學界稱為“當代封泥學研究奠基者”的孫慰祖在內的許多學者都曾得益於楊廣泰的收藏。
《篆刻欣賞---楊廣泰匯聚封泥印集萃》 
  楊廣泰是職業書畫經紀人,也是畫廊老闆。遊走於藝術品市場二十年,經手的中國書畫不知凡幾。生意場上,他一貫眼光犀利、出手強勁。收藏封泥卻與生意無關,經年累月地收集、出書,孜孜不倦、精益求精。這番辛勞,出於對封泥的推崇,也希望助益學者的研究。文字遺物面前,楊廣泰成了一名純粹的仰望者。
《篆刻欣賞---楊廣泰匯聚封泥印集萃》
  集腋成裘
  收藏封泥,楊廣泰鮮有放過的時候。河南、山東、陝西,這些時常出土封泥的省份,民間收藏也較為豐厚。於是,不斷新發現的封泥牽引著楊廣泰的目光,讓他頻繁奔走於這些省份。有時,即使無封泥可買,來到出土地點憑弔一番也能令他滿足。
  在收藏圈子裡出名之後,一般誰喜好哪一種東西,專事此道的買賣人心中都有一本賬。市場上出現新東西,消息就會很快傳入他耳中。有時,為了得到一枚帶有新的官名或者地名的封泥,楊廣泰會開出比別人高幾倍的價格。今年,為了數十枚新莽時期的封泥,他趕赴陝西,請一位藏家割愛。軟磨硬泡之後,最後以數倍於市價的價格收入這批封泥。
  在楊廣泰那裡,小小一枚封泥,常會以萬元的價格成交。有人對他開玩笑,說是:“泥比金貴”。有時,明知一批封泥中摻雜假貨,楊廣泰也會悉數買來。“假貨我也有興趣,我倒要看看,那些人是怎麼造假的。” 
  其實,對於封泥收藏,楊廣泰並非沒有標準。這種標準與金錢有關,卻也超越了金錢。
  “一張普通的齊白石的畫作,能賣上千萬。相比而言,具有檔案、研究和審美價值的封泥,帶給我們的太多,總共一千萬的投資量,相比於齊白石的畫,豈不是太小了?”


為什麼古代的書信要用封泥?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1日, 2018
上:封泥銅泥筒 東漢 下:封泥 東漢。
攝像者: Huanokinhejo/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古代紙張未發明前,古人使用竹片、木板、帛來做書寫的材料,故書信又稱為竹簡、尺牘、尺素等等。如《文選.陸機.文賦》中載︰「函緜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明朝劉良.注:「素,帛也。古人用以書也。」又《後漢書.蔡倫傳》中寫道:「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
那麼「封泥」與書信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古代的書信要用「封泥」呢?
據文獻記載與考古資料顯示,從戰國至魏晉時期,古人很早就使用簡牘作為書寫用品,因此後世又以「簡牘」做為典籍、書信的通稱。簡牘是竹簡、木簡、竹牘和木牘的總稱。將竹子或木頭削劈成狹長的小片,再把表面刮平磨滑,作為書寫文字用,窄薄的竹片、木條稱為竹簡或木簡,較寬厚的竹片、木板稱為竹牘或木牘。
展開的《孫子兵法》竹簡本,簡上刻有「乾隆御書」四字。
攝像者: vlasta2/Wikimedia Commons CC BY-2.0
在《說文解字》上載:「簡,牒也。」牒,指古代用以書寫的竹片或木片。又《詩經.小雅.出車》上載︰「豈不懷歸,畏此簡書。」孔穎達.正義:「古者無紙,有事書之於簡,謂之簡書。」簡,大多作為重要公文、書籍、律令等書寫用。
清代銅盆封泥護身符。
攝像者: Amarespeco/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古人製作竹簡,要先用火烤炙去汁液,刮去青皮,以便於書寫及防蟲蛀,這個製作過程稱為「殺青」、「汗青」。如漢朝劉向《別錄》上載︰「殺青者,直治竹作簡書之耳。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簡者,皆於火上炙乾之。陳、楚間謂之汗。汗者,亦去其汁也。」所以,後人把書籍定稿或著作完成叫作「殺青」;另「汗青」也用來借指史冊。
此外《漢書.廣陵厲王劉胥傳》中載︰「簪筆持牘趨謁。」顏師古.注:「牘,木簡也。」又長一尺的木簡稱為「尺牘」,如《後漢書.北海靖王興傳》中載:「及寢病,帝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李賢.注:「《說文》云:『牘,書版也。』蓋長一尺,因取名焉。」牘,大多用於書寫一般普通文書、私人信件、契約或帳簿等。
古代的公文、書信大都寫在簡牘上。信寫好後,古人會用一塊大小相似的木板,蓋在「牘」上有字的一面,而這塊木板就稱為「檢」。檢類似今天的信封,在檢上書寫收件人姓名、地址,稱為「署」。如《說文》曰:「檢,書署也。」段玉裁.注:「書署,謂表署書函也。」
牘與檢一起用繩子捆綁並打結,稱為「緘」。為了保密並防止私拆,檢上除刻有捆繩的深溝外,並鑿有一方孔,便於將繩子打結處塞在方孔內,上面用泥封緊,泥上再加蓋印章以為憑信,稱為「封泥」。
漢「居延右尉」封泥。(三獵/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漢「長沙相印章」封泥。(三獵/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漢朝天子用紫印泥封書信,故紫泥、紫泥封又代指詔書。如《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曰︰「奉高皇帝璽綬。」李賢.注引漢朝蔡邕《獨斷》︰「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封泥又稱為泥封,其使用自戰國至漢魏,到晉朝後紙張盛行,並逐漸取代簡牘,封泥也隨之退出了歷史舞台。由於封泥上留有古人用印的遺跡,記錄了當時的官制與行政設置,對於後世研究古代文字、官爵及地名,是非常寶貴的歷史資料。@#


《篆刻欣賞---楊廣泰匯聚封泥印集萃》
2013-07-02 11:51 閱讀:7,319
篆刻欣賞 ---封泥印
《篆刻欣賞---楊廣泰匯聚封泥印集萃》X
 “封泥是印章的蟬脫,準確地反映秦漢時期的官制、地理信息、文字的演化規律以及古人的美學理念。”楊廣泰說。小小一枚封泥,穿過狹長的時空隧道,忠實而細緻地記錄著那個時代的點滴。這是封泥的神奇之處,也是令楊廣泰痴迷其中的緣由。
《篆刻欣賞---楊廣泰匯聚封泥印集萃》
  封泥是印章按於泥團作為簡牘封檢的憑證,目的是避免文件和物件在遞送、保存過程中被擅自拆啟。其使用始於秦代,直到晉代,紙張、絹帛代替竹木簡牘書信的來往,封泥才逐漸謝幕於歷史舞台。對於那個時代的官制、郡縣設置和文字演化研究,封泥都能夠填補史書典籍之缺,是準確而直接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封泥,近代以來的古文字專家解開了不少考古疑案。
《篆刻欣賞---楊廣泰匯聚封泥印集萃》
  十多年來,楊廣泰匯聚封泥一萬餘枚,這樣的體量已遠超在古璽印研究領域廣有影響的上海博物館和東京國立博物館。也意味著,他的收藏在世界範圍內的機構和個人中,都堪稱第一。
  古璽印專家、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孫慰祖告訴記者:“這批封泥已經構成了中國璽印文字研究最為豐富的實物資料。”在封泥研究上,包括被學界稱為“當代封泥學研究奠基者”的孫慰祖在內的許多學者都曾得益於楊廣泰的收藏。
《篆刻欣賞---楊廣泰匯聚封泥印集萃》 
  楊廣泰是職業書畫經紀人,也是畫廊老闆。遊走於藝術品市場二十年,經手的中國書畫不知凡幾。生意場上,他一貫眼光犀利、出手強勁。收藏封泥卻與生意無關,經年累月地收集、出書,孜孜不倦、精益求精。這番辛勞,出於對封泥的推崇,也希望助益學者的研究。文字遺物面前,楊廣泰成了一名純粹的仰望者。
《篆刻欣賞---楊廣泰匯聚封泥印集萃》
  集腋成裘
  收藏封泥,楊廣泰鮮有放過的時候。河南、山東、陝西,這些時常出土封泥的省份,民間收藏也較為豐厚。於是,不斷新發現的封泥牽引著楊廣泰的目光,讓他頻繁奔走於這些省份。有時,即使無封泥可買,來到出土地點憑弔一番也能令他滿足。
  在收藏圈子裡出名之後,一般誰喜好哪一種東西,專事此道的買賣人心中都有一本賬。市場上出現新東西,消息就會很快傳入他耳中。有時,為了得到一枚帶有新的官名或者地名的封泥,楊廣泰會開出比別人高幾倍的價格。今年,為了數十枚新莽時期的封泥,他趕赴陝西,請一位藏家割愛。軟磨硬泡之後,最後以數倍於市價的價格收入這批封泥。
  在楊廣泰那裡,小小一枚封泥,常會以萬元的價格成交。有人對他開玩笑,說是:“泥比金貴”。有時,明知一批封泥中摻雜假貨,楊廣泰也會悉數買來。“假貨我也有興趣,我倒要看看,那些人是怎麼造假的。” 
  其實,對於封泥收藏,楊廣泰並非沒有標準。這種標準與金錢有關,卻也超越了金錢。
  “一張普通的齊白石的畫作,能賣上千萬。相比而言,具有檔案、研究和審美價值的封泥,帶給我們的太多,總共一千萬的投資量,相比於齊白石的畫,豈不是太小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