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姓棉花田

日治時期,日本人擬訂十年計畫鼓勵棉花種植,全盛時期總種植面積高達六千多公頃,但台灣加入WTO之後,台灣棉敵不過價格便宜的外來棉,漸漸走入歷史。原本在泰國經營藥廠的王之英,輾轉接觸到有機棉,決定回到故鄉、重新復育棉花,基地就在南投縣國姓鄉這個客家鄉鎮,從栽種、紡織、產品開發、門市創立,用一條龍的方式來經營,並且打造六級產業,開放棉花園讓遊客來做生態體驗,也和國立台灣工藝中心合作,從藝術、文化的角度切入,提升棉花層次,要延續台灣棉花的故事。
一朵朵棉花隨風搖,像雪一般,這可不是在國外,是在南投國姓北港村,這個客家小鄉鎮
[棉花農
王秀蘭]
全部爆棉的時候,我們就這樣,用這樣,手就這樣,這樣把棉絮拉起來,拉出來就好。
每年三月育苗,大約七月底就可以採收。
[棉花農
王秀蘭]
五月就開棉花的花,黃花,那它的黃花,就到了中午以後變成粉紅花,那粉紅的時候,粉紅色,然後到晚上就變成深紅色,生了這一顆一顆的果實,又叫果實,它的這個棉鈴,棉鈴爆的時候,再經過一個月,大概七月底就可以採收了。
一棵棉花樹,大概可產出兩百多朵棉花,量可以做一件T恤。
[棉花農
王秀蘭]
一朵棉花裡面,60%是種子,是籽,40%是棉絮,一分地可以採收500公斤的毛重,那你如果40%,就是純200公斤的淨重棉花這樣。
這裡種的是埃及棉,屬於長纖維品種,經濟價值較高。
[棉花農
王之英]
我們棉花的好壞是看它纖維的長度,如果短的纖維它在1.5公分以內,它比較沒有什麼經濟價值,長纖維的就是它的纖維在2.9到3.4以上的,所以它的纖維很長,所以它可以做出比較高階、很高級的紡織品。
台灣棉花種植歷史要追溯到日治時期,日本人訂十年計畫鼓勵種棉花,民國30年,達到鼎盛,全台栽種面積達6000多公頃。
[棉花農
王之英]
台灣最早的時候是由日本人,他在這邊很用心的在培育這個棉花,他們打仗的時候需要做棉襖,然後棉花的用途很多,甚至它到最後的棉花的種子可以拿來做火藥。
台灣加入WTO以後,敵不過價格低廉的外來棉花,台灣棉業也漸漸走入歷史。原本在泰國投資藥廠的王之英,無意間接觸到有機棉花,認為這產業甚具前景,於是決定投入。
[棉花農
王之英]
因為我們是做企業的,所以我們一開始我們會從企業的角度去想這件事情,因為如果棉花的產業它已經是不能生存,為什麼美國跟中國,它們還是堅持的在做棉花,所以它必然有它的,它的後續的經濟價值。
傳統棉花栽種過程必須使用大量農藥與化學肥料,王之英認為有機是未來趨勢,對土地、對使用者都好,決定要做就要做最好。
[棉花農
王之英]
親自下來做,你才會知道說,欸,棉花為什麼什麼時候會有什麼蟲害,你要怎麼去防治,如果你自己不了解的時候,你要再去請教。
[棉花農
王秀蘭]
我們就是用木醋液來驅趕牠們,只是把牠們驅趕走,那牠們有一些會,真的會傷害到我們的果實,我們的棉鈴,我們就讓牠,吃沒有關係,因為這是一個共存的一個生態環境。
不用農藥、除草劑,產量僅剩傳統種植方式的一半。
[棉花農
王之英]
在這裡它又是一個客家族群,客家族群他們對於栽種非常有經驗,如果他認同你了,他看到你很執著在一個產業上的時候,他們很多,我們這裡有很多新的技術,或者說很好的經驗,都是有這些客家朋友,他告訴我們。
[國家工藝中心 老師
黃淑真]
從土壤就改良,然後完全的有機,我覺得這一個部分其實非常難得,那當然就是,可能這樣子的栽種面積,就沒有辦法非常的大。
棉花屬於多年生灌木,最高可以長到2公尺,但為了找出最適合當地的栽種方式,王之英每年都重新種過。
這一朵也很漂亮,所以你種棉花種久了,你會很喜歡這個棉花,它很溫暖、很溫暖。
[棉花農
王秀蘭]
像這樣子花瓣很完整,剛爆開來很漂亮,沒有經過雨水,還有風這樣的摧殘,是最完整的花瓣,我們就把它從這裡剪下來,剪下來就可以當做一支一支的乾燥花用。
把採下的棉花鋪平,趁陽光大好,晒個兩、三天,去除水氣。
[棉花農
鍾玲玲]
我們很多在拔的時候,還是有一些雜質,我們就會邊整理一些這種雜質,像這個咸豐草,它就很容易黏在棉屑上。
其他國家大面積種植,會使用落葉劑,再以機器採收,台灣的手摘棉,耗時費工成本高,但雜質較少。
[棉花農
鍾玲玲]
你知道美國棉,它們採下來的時候,布很多很多的雜質,所以它們常會去做一些漂色的動作,就是漂白或者是染色,因為這樣可以掩蓋它的雜質,那我們可以做到原棉的顏色,還是雜質很少很漂亮。
把一袋袋棉花搬進工廠,四處探尋下,才找到這間老棉被店。
這個12斤,這12斤,這樣就是22、33、34。
[棉花農
王秀蘭]
那也有做這些寢具類啦,棉被、枕頭、還有織布廠,都是在彰化這一帶,所以我們那時候就是知道說,彰化這邊有打棉被,所以我們就特別來拜訪我們的老師傅。
[手工棉被行 師傅
柯金輝]
(有聽說我們台灣有人在用有機棉在打棉被嗎),很少,我們都用進口的,用莫斯科、用美國的,我們台灣就沒有人種了,划不來,從頭到尾一分地才收100斤,做起來10件被子而已,划不來。
65歲的柯金輝,做了50年棉被,見證了台灣棉業興衰。
[手工棉被行 師傅
柯金輝]
我們台灣的比較軟,比較細,纖維比較細,進口的比較粗一些,比較沒有那麼軟。
[棉花農
王秀蘭]
因為是百分之百的棉花,它當然它的纖維會比一般化學纖維還要短一點,那在開棉的過程當中,師傅他們在開棉就是會比較,困難度會比較高一點,拉出來會比較不好拉。
棉花應用範圍廣,為了增加附加價值,他們開發各式產品、成立門市,自產自銷。
[棉花農
王秀蘭]
這是小朋友紗布衣,這是短版的,像這個就是長的,長版,也有包屁衣,也有帽子,小朋友的帽子,然後還有口水巾,因為小朋友剛出生他的皮膚是最敏感的時候,那如果說一般化纖,化學纖維做的話,對小朋友會有那種過敏性,過敏性的皮膚炎。
衣服、枕頭、包包什麼都有,不只當農夫,還自創品牌,把棉產業當成企業在經營。
[棉花農
王秀蘭]
因為現在栽種除了人工成本很高之外,還有這些,這些有機肥料啦、資材都很高、很貴,只能說再來開發商品,來創造出一種很高價值的商品,才能夠合乎我們的成本。
[棉花農
王之英]
當然以台灣現在的這個人工成本,它是不適合種棉花的,不適合種棉花,除了你要把它升級到更高階,所以我們就接著又開始做成第六級產業,六階產業,就是包括教學、觀光、體驗。
就這樣拔起來就好囉,有沒有,乾淨一點,你看,來,我們請小朋友先練習一次看看。
聽著棉花的生態解說,了解採收過程後,小朋友迫不及待要採棉花,大人小孩都收穫滿滿。
[遊客
李小姐]
差不多45年前吧,那時候念國小,我們家有種棉花,然後假日的時候,爸爸媽媽要求我們去幫忙摘棉花,那時候台灣棉花非常的多,摘棉花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回憶。
[遊客
李小姐]
小孩每天都要穿衣服,他們就會問,媽媽,衣服是怎麼做的,用什麼做的,就跟他說棉花,不過他們就說棉花,什麼是棉花,沒有聽過也不曾看過。
北港村是依靠觀光、農業的鄉鎮,在地人希望能結合棉花產業,增加觀光賣點,也讓更多人認識台灣棉花。
[國姓鄉糯米橋休閒農業區 解說員
徐松邑]
我們也希望說能夠藉由,這有機農業的棉花,來帶動地方的經濟來發展,把這個有機與旅遊業,能夠結合在一起。
[南投縣國姓鄉北港村 村長
劉醇良(客籍)]
糯米橋進去就是我們的川中島青年部落,賽德克巴萊,這些再進去就是惠蓀,就是它有一個旅遊動線,所以這邊,來這邊參觀的,參觀這個有機棉花的也是很多,多多少少會幫助我們的產業的一些升級。
[國姓鄉 解說員
林利玲(客籍)]
其實咖啡在每個地方、鄉鎮都有在種咖啡,那在棉花的部分,基本上就只有在我們國姓這裡才有這個有機棉花,對,所以是非常有,非常有特色,而且有獨特性的,應該是好好的把這個有機棉去做發揮。
北港村客家人占七成以上,若能與客家結合,推廣成為國姓新興產業,這裡就會是台灣棉花的復興基地。
[國姓鄉 解說員
林利玲(客籍)]
那棉花它來做藍染、做布很好,那可以做我們客家在地的那種特色的衣服。
[棉花農
王之英]
它除了是做紡織,它做生態旅遊,那如果它的面積夠大的時候,它會產生一系列的這個產業鏈,所以這個是我們,在做一個帶頭羊的作用。
然而王之英想得更多,他希望能提升到藝術層次,並且結合台灣文化,走向國際,六年前,他就已經找上工藝中心。
[棉花農
王之英]
當初我們在做這個的時候,是考量到商場上的,但是工藝中心他們是一個國家級在培訓這些文藝、藝術人才,所以我那時候在想說,我們除了是在商品上,市場上,有些文化的東西在哪裡,所以我們就來找工藝中心。
[國家工藝中心 老師
黃淑真]
就是在台灣除了原住民的苧麻之外,我想大概我們其實對棉的需求是最大的了,對,所以我覺得棉花如果說之後,我們繼續再推廣下去的話,其實它可能可以讓大家就是再,再重新去看待這一個材料。
黃淑真老師的一句話,也讓原本商業導向的王之英,有了改變。
[棉花農
王之英]
她說我們正在創造一個台灣的棉花的歷史,因為台灣棉花已經中斷了60年了,如果在我們的努力之下,它能夠再一次的接軌,而且能夠跟台灣的文化,包括一些年輕人的培訓在一起的時候,那我們可能在這個農業的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名,所以這個讓我很深深的,吸引我。
黃淑真是植物染界的翹楚,她認為,前端的有機種植已經耗費這麼多心力,後端若是用化學染,豈不可惜,於是一直想著,可以怎麼提升有機棉的價值。
[國家工藝中心 老師
黃淑真]
就是一路讓它就是自然天然到底吧,是,所以我想我們也是,拿到這樣的材料的時候就會覺得說,欸,它跟我們現在在推廣的一些天然的染色,其實是非常相同的。
有機棉線、棉布、織布,從實用性提升到藝術文化層次。
[國家工藝中心 老師
黃淑真]
我們比較重視傳統工藝的這一個部分,可能有一些傳統的文化的意涵在裡面的這一個部分,它可能真的就可以跟人家分享很多,因為早期其實真的,很多其實都是用手工做的。
[棉花農
王之英]
去年工藝中心辦了一個台日韓,纖維藝術的聯展,那我們在那裡就發現說,欸,在台灣本土的,包括苧麻、香蕉絲、還有月桃,這些東西是很代表台灣的風格的,那我們怎麼跟這些台灣元素再結合在一起,來創造一些文化的這個產品,能夠代表台灣出去,這個我一直在開始注意到,努力的,這也是我們將來能夠把台灣的文化,往國際推展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元素。
面積、規模,都無法與世界棉花大國比拚,只能找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不斷突破栽種技術、對環境友善、並且結合在地文化,扎根台灣,放眼國際,不只是商業考量,更要將中斷的台灣棉花史,繼續寫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