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又作我聞如是、聞如是。通常是佛經的開頭,「我」是指阿難自稱聞道於佛陀。
在佛滅後王舍城第一次聖典結集集會上,阿難出色的記憶力讓他背誦出很多佛陀以往的演講。那些記錄下來的文稿就被整理成為佛經,包括《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法句經》等等,對於佛法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佛經中出現「如是我聞」即是指阿難「親耳聽到佛這樣說的」。
由於阿難記憶力最強,佛四十五年所說的經典,他全能記得;但在結集經藏時,阿難是一個初證阿羅漢果的人,其中早已證到四果阿羅漢的有很多,所以如果是由阿難所說出來的經典,一般人都不會佩服的。世尊入滅前曾對阿難表示,須於卷首加上此語。[1]於是用「如是我聞」四字方能息眾疑,故諸經之開卷,皆置此四字。
阿儺、迦葉/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儺記憶最強,儀容俊秀莊嚴,令見者心生歡喜。在當時僧團中年紀最輕,聰明而多聞。不但佛陀喜歡他,更有大眾緣,尤其深得女眾的尊敬。佛祖涅槃後,大迦葉尊者成為“初祖”,統領廣大佛家弟子。大迦葉圓寂後,阿儺尊者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宏揚佛法,被後世尊成為“二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fe24tP
「如是我聞」──是每部經開頭的經頭序。佛陀在講經時,並沒有當場紀錄,而是由侍者阿難尊者事後記下來的,因為阿難每天都隨侍在佛陀的身邊,佛向弟子所講的話,對某些請法的人所講的道理,他都憑著記憶力和智慧,攝受在腦海中,所以有句話說:「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
佛將入滅 侍者阿難請法
佛陀講經四十九年,直到八十歲入滅。在佛將入滅前,由於佛的弟子們大多已修到解脫境界,看到佛即將入滅,大家表情都肅穆而凝重。而阿難當佛的侍者有二十多年之久,日夜相處,感情深厚,更何況在出家前,佛與阿難本是堂兄弟,佛即將入滅,當然令阿難傷心。阿難傷心激動地跑到一棵大樹下,抱著樹幹大聲痛哭。
阿那律陀遠遠聽到阿難的哭叫聲,循聲找到阿難,拍拍阿難的肩頭。阿難回頭看到阿那律陀,便向他說:「佛陀即將離開我們了!」然後哭得更傷心。原來阿那律陀也是佛的堂兄弟,親人相見,當然更是感傷啊!
由於阿那律陀已證得阿羅漢果,明白「人」只是天地宇宙間的過客,佛陀既然已經八十歲了,八十年前當他剛出生時,即已註定八十年後,總會有入滅這一天。所以阿那律陀把生死看得很自在。
他牽著阿難的手說:「阿難,你不要悲慟,你的責任很重大,有很多事要趕快進行。我們要了解佛的心意:首先,將來佛教要怎樣在人間推行?第二,將來僧團要如何管理,誰來當僧團的領導者?第三,如何結集經典,使經典能取信於人間,讓人能分別這是否是佛所說的話呢?你要趕快向佛請示這些問題,千萬別在此哭泣浪費時間啊!」
阿難聽了這席話,如夢初醒,急忙趕回佛的身邊說:「佛陀請慈悲為我們開示: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一旦佛入滅,誰來當我們的師父呢?
佛回答道:「以戒為師,你們必須要依照我制定的規矩,依教奉行。」
阿難又問:「僧團中難免有一些不守規矩的人,佛在世時都有不能受教的人,一旦佛離開時,什麼人可以制服他們呢?」
佛回答道:「阿難!你要發慈悲心來教育他們,如能受教的,應該為他們恭喜,因為今生他們都能得到解脫;如不能接受教法的人,這也是他們的業重啊!你一定要憐憫他;至於劣性不改者,則默而擯之。」
阿難又問:「佛在世時講了這麼多妙法,將來我們應該把佛的教法流行於人間,但是異教的經典這麼多,要怎樣才能取信於人,讓人相信這是佛陀所講的經教妙法呢?」
佛陀回答道:「你們每個人都要發心,把我說過的話結集成經典,流傳於人間,如要取信於人,就用『如是我聞』吧!」
因此,由「如是我聞」這句話,就是證明此經是佛所說的。這就是遵佛遺教。
【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 ㈠
「如是我聞」:什麼叫「如是」?「如是」就是信成就──如是之法,就是可信的;不如是之法,就是不可信的。所以這個如是,就是指法之辭。指,就是指示你這個佛法。如,這是一個靜;是,就是個動。如,才是;不如,就不是。什麼叫是?沒有不是的,就是個是,確定無非就是。什麼叫如?如,就是寂然不動。如,就是一個真空;是,就是個妙有。也就是妙有裏邊也沒離開這個真空,真空也沒離開這個妙有,所以這叫空有不二,亦空亦有,非空非有。這種的法是可信的。那麼「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所有的佛經一開始都有這四個字。「如」才是,「是」才如;不如也就不是,不是也就不如。這個道理,就是這樣,所以,如是之法是可信的。
這個「我聞」,是阿難親耳聞的。那麼阿難已經證果,他應該無我了,什麼還說「我聞」呢?這個「我」,是無我之我,所以阿難說「我聞」。因為依照世俗,人都有個我,所以阿難雖然沒有我,也就隨順世俗,隨順世人這個道理,說出個「我」字了。如是我聞的「我聞」就是聞成就。你要單信,有什麼信的呢?就因為有聞才能有信,你若不聞,怎麼會信呢?「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佛將要入涅槃的時候才指示的。
在釋迦牟尼佛將要入涅槃時,告訴大家,說:「我呀,於今天半夜的時候就要入涅槃了。」阿難一聽見佛要入涅槃了,他就著急了。急得什麼樣子呢?急得就哭起來了,就像那個小孩子找媽媽似的,就哭起來了,一邊哭一邊叫媽。這個阿難一邊哭一邊就叫佛,說:「佛呀!您不要入涅槃啊!您不要把我們都捨棄囉!」一邊哭一邊就那麼講。阿難的頭腦在這個時候,大約也昏了,不清醒,就以哭為他應該做的事情。
這時候,就有一個瞎子出來了。這個瞎子可和一般瞎子不同,他是沒有這個肉眼,但是有天眼。因為沒有肉眼,他就不東張西望的,看看南,望望北,沒有這麼多的妄想,於是乎,他心水就很清的。心很清的,他就說:「啊!尊者!你為什麼哭得這個樣子呢?」阿難說:「我為什麼?佛要入涅槃了,你怎麼可以不叫我哭呢!」這個沒有眼睛這一位尊者就說:「哦!你哭能當什麼事情呢?現在還有事情應該辦的。佛就要入涅槃了,我們以後有很多事情怎麼樣處理,你應該請問佛啊!」阿難說:「請問什麼?佛都要入涅槃了,還有什麼事情可以辦的?!有什麼比佛入涅槃這個事情更重要?」
這位沒有眼睛的尊者,是誰呢?就是阿那律尊者,他有天眼,是天眼第一。他說:「這有四種事情,非常要緊的!你要是不把這四件事情說明白了,這怎麼可以呢?」阿難說:「什麼四件事情啊?你說來我聽一聽。」
這阿那律尊者說:「第一,結集經藏,這是重要的事情!在這個經典的一開始應該用什麼字?」阿難說:「哦!是呀,這件事情很重要!幸虧你告訴我;你若不告訴我,我真想不起來了。現在我把什麼也都忘了,就知道佛要入涅槃了。這個經典,在結集經藏時,經的開始應該用什麼文字,這個是重要的!應該問。這是頭一樣。那麼第二件呢?」
阿那律尊者說:「第二件,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以佛為師。佛入涅槃了,我們的師父是誰呢?還要找一個師父啊?」阿難說:「對!對!應該找一個師父!佛入涅槃了,我們應該再找一個好師父。這你講得太對了!那麼第三樣呢?」
阿那律尊者說:「第三樣,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依佛而住,隨著佛住到一起。佛入涅槃了,我們都住到什麼地方去呢?」阿難說:「這是最要緊的!這個住的地方若沒有,那是怎麼辦呢?怎麼用功修道呢?我們應該找一個住的地方啊!這第三件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那麼第四件呢?」
阿那律尊者說:「第四件,佛在世的時候,有這個惡性比丘,……」
怎麼叫惡性比丘呢?他就不守規矩,專門來搗亂大家修行。你這兒打坐呢,他就要經行,啊!你坐嘛?我就走。他走路的時候,就嘁嘁蹅蹅、嘁嘁蹅蹅……,叫你們大家聽著這個聲音不能入定。譬如人家經行,哦!他又到那個地方去打坐去,「你看!我打坐比你們都坐的樣子都好!」很快就好像入定的樣子,但不是真正入定。又譬如人家拜佛,他就要來念經;人家念經,他又來拜佛。總而言之,作出一個特別的樣子,與眾不同;這種的樣子,這就叫惡性比丘,就是不守規矩。大家這樣子,他就要那麼樣子,一定獨斷獨行,作出來叫大家注意,「你看!喔!他真是了不起!他是一個又有修行,又有…」。
總而言之,他作出一種特別的樣子,就想叫人來讚歎,說他是第一,這就叫惡性比丘。他那個性裏邊,總有一個爭強論勝的,好像修羅的樣子,嗐!往那個地方一站呢,也把腰叉起來那麼樣子,「你看!我多英雄!」這是這樣子。總而言之,就是要與眾不同嘛!還要把旁人都打倒了,有這種的性情,這叫惡性比丘。
阿那律尊者說:「佛住世的時候,惡性比丘,佛可以調伏的,佛可以說:『你不應該這麼樣子!』他可以聽佛的教化。那麼佛入涅槃,這一些個惡性的比丘,與惡性的居士又怎麼辦呢?」惡性的居士,也就是專門作一個──「你看!我這個居士比你們這些個居士都第一的,你們都不如我。」「你看!我多發心!人人都沒有我那麼發心。」其實怎麼樣呢?就因為你,所以就沒有人發心了;你要是不這一個特別的樣子,那發心的人多得很。他就想,這麼樣作一個特別的樣子。「那麼這怎麼辦呢?佛入涅槃,這個惡性的比丘和惡性的居士,和這些個惡人都怎麼辦呢?」阿難一想,說:「哦!這一件事情真是更重要啊!這四件事情都應該問的。我現在就開始問。」
於是乎,阿難把眼淚擦乾,就去問佛:「佛!您就要入涅槃,我現在有四件的事情想請問世尊,請世尊慈悲答覆我。」釋迦牟尼佛說:「好啊!你有什麼問題,現在可以問了。無論什麼問題,我都可以給你解答。」
【佛說阿彌陀佛經】
(如是我聞) ㈡ (繼續…)
阿難就說:「佛呀!您這一生所說的經典很多很多的,那麼將來要結集經藏的時候,這個經的前邊應該用什麼字呢?」釋迦牟尼佛說:「哦,所有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所說的經典,前邊應該用『如是我聞』,這如是可信之法是我自己聽見的,應該用這四個字。」阿難說:「這四個字的,放到經的前邊就可以了。」
阿難說:「第二個問題,佛住世的時候,我們以佛作我們的師父。佛入涅槃,我們又以誰作我們的師父呢?佛應該指示我們,我們是不是應該以大迦葉作師父呢?」佛說:「不是!我入涅槃之後,你們應該以『波羅提木叉』作你們的師父。以戒律作你們的師父。」波羅提木叉就是戒律,所以出家人都應該受戒,也就因為佛當初指示過,佛不在世的時候,就以戒為師,以戒律作師父。
阿難說:「第三個問題,佛住世的時候,所有我們這些個比丘都和佛在一起住;現在佛入涅槃了,我們這一些個比丘應該怎麼樣住法呢?」釋迦牟尼佛說:「我入涅槃之後,你們所有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應該依『四念處』而住。」
什麼叫四念處呢?四念,就是念身、念心、念受、念法。身、受、心、法,這叫四念處。第一要「觀身不淨」,看自己這個身體是個不淨的東西;你知道它是不淨的東西了,就不會對它生一種愛心;不會生一種愛心,就沒有執著了,就沒有著住;沒有著住就是自由了。第二要「觀受是苦」,你所接受的,都是一種苦,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就樂受也是一種苦的因。第三要「觀心無常」,觀這個心,它是念念遷變,無常的。第四要「觀法無我」。
那麼對於惡性的比丘、惡性的居士和惡性的一般的人,應該怎麼樣呢?阿難就請問佛:「這惡性比丘、惡性的居士、惡性的一般的人應該怎麼樣處理呢?」佛說:「這個是很簡單的,一點問題都沒有!怎麼樣子呢?你就用一個『默擯』兩個字。」
默,就是不和他說話;擯,也就是不理他。這個也就是,你遇著這個惡人──惡性的比丘、惡性的居士、惡人,你應該怎麼樣?你就要用定力來對治他,不要被他轉。他惡,你也惡,那好像狗咬人似的;狗咬人,牠那麼狂吠,你也對牠狂吠一聲,那你也變成狗了。因為惡性的人,他生來就具足這麼一個惡性,你只可以用定力,不管他。這樣子,他就沒有法子了。所以,這叫「默擯」,要用這個方法來對治他。
阿難說:「哦!這果然是很簡單!第四個問題也都解決了。」
佛為什麼就教阿難用「如是我聞」四字作為經首?因為這個「如是我聞」有幾個意思:
第一,異外道。異,就和外道不一樣,和它不同。怎麼不同法呢?外道所有的經論一開始,就用「有無」兩個字;印度用梵語,就是「阿嚘」兩個字。阿,就是無;嚘,就是有。它說,一切的法,一切萬事萬物、天地間所有什麼都算上,就不出兩個字。所以它用這兩個字來代表,什麼呢?一個就是「無」,一個就是「有」。它說:「不是無,就是有;不是有,就是無。」總而言之,不能出「有」、「無」這兩個字,所以它經典的一開始就「阿嚘」。「無有」,本來無,它說現在有了;但它可沒講真空妙有。不過這個道理有一點相似,但是沒有把它詳細講出來。所以佛所說的經,是「如是」,「如是」就是這樣,這個法你說什麼不是這樣子?世界上什麼不是這樣子?什麼都是這樣子!你若說,什麼都是這樣子,什麼也都不是這樣子。所以這個「如是」,非常之妙的!那麼,這個「如是我聞」第一個意思是異外道,就是和外道不一樣,和外道的經典是不同的。
第二,斷眾疑。佛知道大家有這種懷疑,懷疑什麼呢?等佛入涅槃了之後,阿難和老迦葉結集經藏的時候,阿難也陞座說法,坐到佛的坐位上。在這個時候,你說,怎麼樣啊?阿難往那個座位上一坐,所有的人頓起三疑,就生了三種的疑惑心。三種疑惑心是什麼呢?疑惑:「哦!釋迦牟尼佛沒有圓寂嘛,沒有入涅槃呀,我們這個大師又活了!」以為阿難就是釋迦牟尼佛又活過來了。這是一個疑。
又有的人,生了一種懷疑,懷疑什麼呢?「這是他方佛來了。那麼這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涅槃了,這不知道是東方的佛來了?是西方的佛來了?或者是南方的佛來了?是北方的佛來了呢?哦!這是其他佛到這兒成佛來了!」這又是一個疑惑。
第三個疑惑:「不是!這個大師入涅槃了,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也不會又活了。他方佛是教化其他世界的眾生,也不會到這個娑婆世界來。這原來是阿難現在成佛了!」大家又懷疑阿難轉身成佛。
當時法會大眾有這三種的懷疑,等阿難尊者一說「如是我聞」,說出這四個字來──說出這個意思來,不一定是四個字,因為梵語或者是六個字、八個字也不一定。英文呢,也不知道是幾個字。總而言之,意思就是說「如是我聞」這個意思就好了──三疑頓息,大家都:「哦!這不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也不是他方佛來,也不是阿難成佛。原來這個法,這如是之法,是阿難他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所以這三疑頓息。這叫斷眾疑。
第三,息爭論。怎麼叫息爭論呢?因為阿難在這諸大比丘裏頭,他是最年輕的一個。佛成佛時,他出世;佛入涅槃,他這時候才四十九歲,其他的比丘都比他大。所以要論資格,老迦葉是最老的。還有目連尊者、舍利弗尊者,這些尊者都比阿難尊者年齡高。論道德,有很多的老比丘比阿難道德高;論學問,有很多的比丘比阿難的學問也高;論智慧,其他的比丘比阿難尊者的智慧也高。
那怎麼就能選到阿難來結集經藏呢?來說這個經典呢?所以這裏邊有老的,有中年的,阿難是個最年輕的。如果他說這個經典,那麼其他人就都不相信了,都要和他爭了。你也想爭第一,他也想爭第一,這個說:「我聽的經比你多,我應該作經。那個就說:「我跟著佛一輩子,佛所說的法都在我肚裏呢!我應該作這個經。」這樣大家就爭起來了。等阿難說:「如是我聞」,把這一個意思一說出來,原來這不是阿難的意思,也不是大眾的意思,像這樣的法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的。所以大家都沒有得講了。這叫息爭論,
這個「如是我聞」是阿難以四事問佛,前邊已經講過兩種,現在講第三種。這第三是依四念處而住。什麼是四念處?就是身處、受處、心處、法處。
「觀身不淨」。我們所有的人,對於自己身體看得非常的寶貴,認為這個身體是真實的。所以,自私也因為這個身體而有,自利也因為這個身體而有;若沒有這個身體,就沒有自私,也沒有自利了。為什麼自私自利?就因為沒有認識這個身體,認為這個身體是真實不虛的。所以造罪也因為這個身體,作惡也是因為這個身體,對這個身體看不破、放不下,啊!為這個身體來找一點好東西吃,為這個身體來找一點好衣服穿,為這個身體找一個好房子住,為這個身體找一點娛樂,這都是一種執著。這個執著不能把它放下,所以一天到晚都是為這個身體來作打算。有一天這個身體直到要死了,那時候還不明白,「唉!我這個身體怎麼死了呢?怎麼不幫忙我呢?」那時候才知道,這個身體不是真實的,可是已經晚了,已經後悔遲了!
究竟這個身體是不是個真的?在這個愚癡的人、沒有智慧的人,看它就是個真實的,不是個虛妄的;在有智慧的人看這個身體,知道它是一個四大假合的──四大,地、水、火、風,和合而成一個身體。這一個身體不是究竟的,那麼究竟的是什麼呢?究竟的,就是我們自性,我們自己那個自性是光明遍照的,我們自己那個自性是圓滿無礙的,我們自己那個自性是盡虛空、遍法界、無在無不在的。我們這個身體是暫時,這個自性寄居到這個身體上,就好像住店似的,住旅館呢!這個身體,就是一個旅館,可是住旅館這個人不是旅館哪!你若拿那個遊客就當了旅館,那個
上天賦予紀曉嵐的特殊使命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27日, 2018
紀曉嵐妙解乾隆是「老頭子」。圖為清代朗世寧所繪乾隆皇帝像。(公有領域)
清代大學士紀昀字曉嵐,是乾隆年間的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學問淵博學富五車,是大清的一代宗師。據說當時他的聲望猶如泰山北斗,很令人仰慕。他擔任《四庫全書》總編纂官,為此耗盡了心力。紀曉嵐在同僚中,行事機敏又詼諧幽默,留下了很多趣聞。
妙解乾隆是「老頭子」
有一年盛夏,紀曉嵐在翰林院和同僚暢談,由於天氣炎熱,紀曉嵐就脫掉了衣服,袒露著身體。那天乾隆皇帝悄悄來到院中,紀曉嵐驚覺之下立即躲到夾層的壁櫥中。因他走路很快,相國彭文勤戲稱他是「神行太保」。
「神行太保」躲在壁櫥中屏氣凝神,靜靜地聽外面的動靜,卻發現好久都沒有人說話,於是他伸出手來說:「老頭子走了沒有?」
紀曉嵐一面說著一面往外走,赫然發現乾隆皇帝就坐在那裡並沒有走。乾隆皇帝問:「你說的『老頭子』是什麼意思?」
紀曉嵐急忙跪下,一口氣說道:「臣的意思是,皇上萬壽無疆是為老,萬民之君是為頭,皇上又是昊天之子是為子。」乾隆見他如此機敏,也就沒再難為他。
董軍官拆字測前程
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因貪污公款被抓,司法部門奉旨抄家,抄出很多的書信,其中有紀曉嵐和他的書信交往。紀曉嵐因此事受到牽連,被發配到烏魯木齊。
紀曉嵐被發配之前,有一個姓董的軍官守在他身邊,說他善於拆字,紀曉嵐就寫了一個「董」字,董軍官說:「您被發配到邊疆,將是千里萬里之遙。」
紀學士又寫了一個「名」字,董軍官說:「下為口字,上為外字偏旁,意思是關口外。日在西邊就是夕,難道是要去西域?」
紀曉嵐又問他:「將來是否還能回來?」對方說:「這個『名』字很像君,也像召。您一定會被召回來的。」
紀曉嵐又問道:「哪一年?」董軍官說:「口為四邊的外圍,而中間缺少兩筆,意思是不出四年。今年是戊子年,到第四年是辛卯年,您就會回來了。」後來的結果,果真就像董軍官所說,辛卯年六月,紀曉嵐就被召回京師。
在烏魯木齊的幾年中,紀曉嵐將所見所聞,考證詳細後,收錄在《如是我聞》中。
紀曉嵐受到盧見曾牽連,被發配到烏魯木齊。圖為《新疆圖.烏魯木齊輿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獨特的使命 以社會萬象示警
紀曉嵐有位友人叫于道光。一天,于道光講了一件事,大意是說,有位書生聽到司鏡吏講起業鏡、心鏡的事。司鏡吏就是負責管理心鏡、業鏡的小神。業鏡,照人的善惡。心鏡,照人的細微念頭。
宋朝以後由於道德滑落,很多人精通偽裝術,將很多念頭深深埋藏在心底,有的人幹了很多壞事,動了很多邪念都能矇混過關。於是在原有的業鏡之外,上天另設了一個心鏡,專照人內心細微的念頭,並由專職的神靈負責記錄所產生念頭的善惡,每三個月向岳帝呈報一次。
紀曉嵐聽了這個故事很驚訝,後來他將這件事收錄在《如是我聞》中,作為約束自己心念的警示。
《閱微草堂筆記》這本書的內容是紀曉嵐從別人那裡聽說的故事,後將其整理下來,包含了很多的社會現象,雖然故事不全是原創,卻可留給後人作一面鏡鑒。因此有人評價說,紀曉嵐蒐集社會萬象,以不同的故事為人們講述善惡因果之理,這就是上天賦予他的使命啊!@#
以不同的故事為人們講述善惡因果之理,這就是上天賦予紀曉嵐的使命。圖為明 仇英《東林圖》局部。(公有領域)
(事據《清代名人軼聞錄》之 清代大臣(三))
紀曉嵐妙解乾隆是「老頭子」。圖為清代朗世寧所繪乾隆皇帝像
佛陀弟子大迦葉在王舍城西南的雞足山入定50億年等待彌勒佛 - 念覺學佛網
佛陀弟子大迦葉在王舍城西南的雞足山入定50億年等待彌勒佛 - 念覺學佛網
糞掃衣
梵語 pājsu-kūla,巴利語 pajsu-kūla。 略稱糞掃。又作衲衣、百衲衣。即摭取被捨棄於糞塵中之破衣碎布,洗滌後作成之袈裟。
據十住毘婆沙論卷十六解頭陀品載,著此衣有十利:(一)慚愧。(二)防寒、熱等。(三)表示沙門之儀法。(四)天人恭敬。(五)無貪好。(六)隨順寂滅,無煩惱熾然。(七)有惡易見。(八)無餘物之莊嚴。(九)隨順八聖道。(十)精進行道,無染污心。故知比丘以糞掃衣為袈裟,最為殊勝,最受尊重。
糞掃衣之種類,因律典而異,據十誦律卷二十七載,共有四種:(一)包裹死者而棄於墓地之塚間衣。(二)包裹死者而布施給比丘之出來衣。(三)在聚落中,置於空地而無所屬者之無主衣。(四)捨棄於巷陌、塚間或糞塵中之弊物,稱為土衣。另於四分律卷三十九舉出牛嚼衣、鼠嚙衣、燒衣、月水衣、產婦衣、神廟中衣、若鳥銜風吹離處者塚間衣、求願衣、受王職衣、往還衣等,稱為十種糞掃衣。
此外,凡受持糞掃衣之比丘,稱為糞掃衣比丘(梵 pājsu-kūlika) 又其他如糞掃食、糞掃鉢、糞掃革屣、糞掃臥具等,皆為遺棄於糞掃處之物。〔雜阿含經卷三十八、四分律卷八、五分律卷二十、有部毘奈耶卷二十七、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三〕(參閱「三衣」551)糞掃衣 https://bit.ly/3v0YMqU
【佛經裡的閩南語】「糞掃」古今皆表垃圾
國時代支謙在吳大帝孫權黃武年間(約西元228年)翻譯《撰集百緣經》首先提及「糞掃」一詞:「以王今者諸釋中尊,不期一旦,毀形麤食,著糞掃衣。見王如是,眼目流淚。」內文是描述拔提釋王依佛陀出家,持戒第一的優波離(曾為拔提釋王之理髮師)為之感動流淚所言。
接著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西元384年)瞿曇僧伽提婆所翻譯《中阿含經》,即有不少刻畫比丘簡約生活之記錄:「著糞掃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文中提到有關穿著「糞掃衣」即有二十次;另外,《雜阿含經》裡所出現的「糞掃衣」則更達到二十九次之多。
經文所指的「糞掃衣」,便是古代使用廢棄、零碎的布所縫製的百納衣。所以,「糞掃」在漢末至東晉時是泛指所有的廢棄物,但並不包括泥沙,因為當時的民間家裡的地板只不過是夯土的硬實泥地而已。
至於「糞掃」一詞的由來,應為西元前七百年即已存在的「糞除」一語之轉化來的。
《春秋.左傳.昭公傳三年》:「自子之歸也,小人糞除先人之敝廬。曰:子其將來。」指晉大夫張趯知鄭卿子大叔即將到來,而先清掃自家,準備迎接他。「糞除」於此為動詞:清掃、清理廢棄物之意。而「糞」字原本是零碎的布或竹木等可回收利用的廢棄物。
漢末至東晉正是大量單音詞轉化為複音詞以適應時代需求之發展期,「糞除」既為二單音詞結合的詞句,將表達廢棄物的「糞」與代表「掃除」的「掃」組合起來,即成為表示廢棄物的雙音詞。又因既已流行「糞掃」,「糞除」即逐漸退至幕後,「糞」也就再回復為水肥的意思。
語言隨著時空演進變化很大,至清康熙二十七年(西元1688年)德基撰寫《毘尼關要》,仍循例用了十四次的「糞掃」。
「糞掃」在中國使用了一千四百年之後,終於逐步隨著「糞除」也退出中文大舞台,而被「垃圾」所取代了。
然而,沒有「垃圾」一詞的閩南語,仍然繼續沿用著「糞掃」,將垃圾車說成「糞掃車」,倒垃圾說是「倒糞掃」,罵人無用也稱「糞掃」。其閩南語音的注音是(ㄅㄨㄣ4 ㄙㄜ3),國際音標為(pūn .sŏ)。
【佛經裡的閩南語】「糞掃」古今皆表垃圾 | 縱橫古今 | 人間福報 https://bit.ly/3iqo27l
糞 掃 衣 「糞掃衣」與「祖師衣」的釋義 - 界詮法師 - 佛弟子文庫
「糞掃」台語是垃圾的意思。糞掃衣也就是取里巷中,人們委棄的舊衣,將它淨浣而成的衣服。這樣的衣服是誰穿的呢?這是比丘所穿的衲衣。出家行者著此糞掃衣,希望如衣抖擻塵垢,割捨貪染,離諸滯著。
修行就是要將身心修練得清淨光明,「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果地的成就,是要靠因地的力行啊!然而末法眾生,神識飛颺,心粗境細,再加上外緣勾牽,要如何達到息慮凝心,靈光獨耀呢?
所以菩薩日夜都藉著行、住、坐、臥來調伏造惡之心。譬如忍行坐之苦、非時不臥、非時不住等。如此各有儀則,在纏之心,才能染緣日漸鬆脫,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條條整肅,萬德莊嚴便指日可望了。
而頭陀行者亦是藉食、衣、住、行來整飭身心,離障除垢。著糞掃衣便是頭陀行之一,將對物慾的需求,減至最低,遊心就無緣揀擇貪求,耗神損志。
明朝袁了凡先生,命中無子,後得雲谷禪師指點迷津,積極行善,改變命運,於晚年竟得一子。孩子幼時,冬天僕人為製絲襖禦寒,夫人得知,馬上命人將絲襖換成棉襖,並將所餘,施與貧寒人家,言為子惜福。古云:「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惜衣可種福田,行者終日穿著糞掃衣,其所獲之無邊勝福,便可想而知了。
想想世間之人,終日在吃飯穿衣上,起多少的計度分別,食要味好色香,穿要料好合身。吃吃穿穿,穿穿吃吃,放不下這身心世界,一輩子披金戴銀。終究還是生死凡夫。禪僧以糞掃衣抖𣿅煩惱,正是用功之處啊! 中國僧服知多少:原始佛教僧人穿著糞掃衣--台灣學佛網
「糞掃衣」是出家人穿的衣服,也叫袈裟,是出自梵語,意思是把各種顏色的破舊衣服挑選可用的部分剪下來,拼成一件衣服,縫製起來(不取用紅色、黃色、藍色、白色、黑色等正色),然後重新染成深色。糞掃衣隨著身體的高矮、胖瘦分成五條、七條、九條以及二十五條。
出家人之所以穿「糞掃衣」,是因為佛祖不想讓弟子們貪圖奢侈華麗,以至種種貪愛和享受。佛祖認為愛慕榮華是愚蠢的人才會貪著的,是一切諸惡的根源。
現在還能見到「糞掃衣」嗎?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ashion/px3922j.html
糞掃衣
好多人以為,所謂「糞掃衣」便是壞色衣,因此以為今天中國僧人所穿的灰色衣服,便是糞掃衣。其實,佛陀雖然希望比丘依止糞掃衣而住(為出家四依止之一),並且常常鼓勵讚歎糞掃衣的功德;在佛的當時,固有很多苦行比丘是終身披著糞掃衣的,但也有很多弟子是不披糞掃衣的。尤其是比丘尼弟子,佛陀並不鼓勵她們披著糞掃衣。特別到了我們中國,根本不可能有糞掃衣讓出家人穿著,最多是老修行穿得破爛一些的衲衣罷了。
那麼,什麼是糞掃衣呢?依照大律中說,共有十種糞掃衣,即:1.牛嚼衣、2.鼠嚙衣、3.燒衣、4.月水衣(月經布)、5.產婦衣(血污布)、6.神廟中衣、7.鳥啣風吹離處者及塚間衣、8.求願衣、9.往還衣、10.受王職衣。以上十種糞掃衣中,我們可以看出,都是一些骯髒布料。如在中國,要是拿女人家的月經布來做出家人的「如來衣」,豈不視為最大的不敬。同時在中國,因為風俗不同,故也沒有那許多骯髒布來給出家人拾取去做衣服的。最重要的糞掃衣的來源,在佛陀時代的印度,是塚間衣,也就是死人的衣服。因在印度,人死之後,往往是不必埋葬的。死人的血肉腐爛掉了,衣服還可以撿起來給出家人派上用場。
阿難他出色的記憶力,讓他背誦出很多佛陀,以往的說法。那些記錄下來的文稿就被整理成為佛經,包括《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等等,對宣揚佛法的幫助很大。佛經中出現「如是我聞」,「我」即是指阿難
在禪宗中,阿難被尊為西天第二代祖。因為大迦葉逝世後,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宏揚佛法。在後來的佛祖雕塑旁常見到侍立的脅侍就是他。[4]在許多記載的對話中,他是與佛陀的對話者。比如《楞嚴經》,就是因阿難在托缽化緣時遇到了過去五百世都當夫妻的摩登伽女,因此摩登伽女見到阿難時就一見鍾情,而她的母親對阿難下咒,導致阿難差一點破戒。後來被佛陀派文殊菩薩用楞嚴咒所救,因此有了《楞嚴經》這部經的由來。
阿難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v7r2uH
摩登伽女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PEKaIk
如是我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yVF9Vd
文殊菩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yQDBvw
普賢菩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aUkaK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