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兩道出妻之判
雖 昧 家 肥, 難從縣見。白話文是:雖然我瞞著家裡的肥婆,沒讓她對我斷案指指點點,我還是不同意這個縣官的判決。
這句話是白居易所著《甲乙判》中的一段判詞。沒錯,就是那個「大豬小豬落玉盤」的白居易,《甲乙判》是他對100起唐朝案件所作的法律判詞。
白居易所著《甲乙判》,是保存完整的法律判詞集,辭藻華麗,見地獨特,是後世為官者寫判詞的模板。
小編今天把這句話挑出來,是因為這句話以及這句話所在的判詞,包含的信息量實在是太大了!
「家肥」是什麼意思?
不是家中所養的大肥豬!也不是家裡的肥料!而是指家裡的大肥婆。是不是覺得古人很奇葩?家父、家母、家兄,這些都是正常稱謂,一般說到妻子,古人說糟糠之妻,現在的人說黃臉婆。但是在唐代,至少白居易,是把老婆稱為「家肥」!而且這不是自黑自嘲,因為白居易寫《甲乙判》是要傳世的,他應該不會這麼名目張膽的嘲笑他老婆,唯一的解釋,唐代以肥為美,「家肥」就是「我那個肥的傾國傾城的好老婆」!
有家肥一枚,傾國傾城,夫復何求!
雖昧家肥,足以看出白居易也是個妻管嚴!
小編所引的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是:雖然我瞞著家裡的肥婆,沒讓她對我斷案指指點點,我還是不同意這個縣官的判決。
看懂沒有,白居易的這句話,表明他是在未受老婆管控的狀態寫的判詞,即使這樣,他都看那個縣官的判決很不爽,如果她老婆知道了,更要狠狠的駁斥。這說明,白居易老婆肯定不是個善茬,這個案子被她知道了,她一定會說,老白,我告訴你,判的不對,你得批判那個縣官,你要不批,寫完之後不准上床!老白言聽計的!
雖然唐朝的法律和禮教也貫穿了「夫為妻綱」的封建思想,但是白居易生活在女帝武則天死後大約100年的時代,估計女皇帝對女性地位的提升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到底是什麼案件,會讓白居易不滿?
案情很簡單,一個唐朝娘們把他老公暴打一頓,他老公沒敢吭聲,但是被鄰居舉報了。縣官根據唐律「義絕」的規定,判這個凶女人坐牢三年。
看到沒有,唐朝雖然有過女皇,根據史書記載,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唐律中,依然專門給那些打老公的家暴分子設置了一個罪名:義絕。現在那些動不動就讓老公跪搓衣板、跪鍵盤的老娘們,你們怕不怕?
在唐代就敢暴打丈夫,奇女子,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
白居易反對的理由是:雖然老婆打老公是不對滴,是違反禮教滴,但是人家老公都沒去告狀,說明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種情況下,夫妻感情沒有破裂,既然兩口子還能過下去,法律就該維護夫妻和睦,而不是過多干預夫妻之間的私人生活!這種觀點在唐朝的時候是很先進的,但是小編估計老白是經常被「家肥」打,已經習以為常了,覺得為這點小事驚動官府,太扯淡了。否則,他寫判詞,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家肥」扯進來呢!
----------------------
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2],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在詩界有廣大教化主的稱號。祖籍山西太原,生於河南新鄭,唐代文學家,文章精切,特別擅長寫詩,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於有「老嫗能解」的說法。
白居易早年積極從事政治改革,關懷民生,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須取材於現實事件,反映時代的狀況,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繼杜甫之後實際派文學的重要領袖人物之一。他晚年雖仍不改關懷民生之心,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而多時放意詩酒,作《醉吟先生傳》以自況。白居易與元稹齊名,號「元白」,元白兩人是文學革新運動的夥伴,分別作有《元氏長慶集》與《白氏長慶集》,稱為長慶體,又稱元和體。晚年白居易又與劉禹錫唱和甚多,人稱為「劉白」。白居易因努力寫詩,曾自述或許有人認為他是「詩王」或「詩魔」,有詩曰: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 。唐宣宗曾褒白居易為「詩仙」,故人稱「敕封詩仙」[3],而李白是後世才由「謫仙人」,才由民間轉尊為「詩仙」。
白居易的作品,在作者在世時就已廣為流傳於社會各地各階層,乃至外國,如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產生很大的影響。重要的詩歌有《長恨歌》、《琵琶行》、《秦中吟》、 新樂府等,重要的文章有《與元九書》等
唐詩欣賞:賦得古原草送別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1日, 2005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作者簡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樂天,是唐代有名的大詩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的詩語言通俗、明白流暢,在風格上自成一體(世稱「元白體」)。 他長於各種詩體,特別是敘事長詩,其中「長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對後世影響極大。
【字句淺釋】
解題:這首詩是作者十六歲時做應考詩的習作。當時科場考試規定,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各種要求和束縛很嚴,因此向來很少有佳作。而此詩不但是「賦得體」中的絕唱,也是唐詩中的千古精品。古原:年代久遠的原野。離離:繁茂的樣子。榮:草類開花,也指茂盛。野火:原野上焚枯草時燒的火。遠芳:這裡指芳草一直長到遠處。侵:漸近。晴翠:這裡指陽光下綠草的顏色。王孫:原指貴族子弟,這裡泛指在外遊歷的人。萋萋:茂盛的樣子。
【全詩串講】
古原上長滿了繁茂的青草,每年都有一次枯萎和繁盛。
野火也不能把它燒殺乾淨,春風一吹它又恢復了生命。
芳香瀰漫在遠去的古道上,陽光翠綠連接荒蕪的舊城。
又到古原上送別遠行之人,遍地茂盛滿含著離別之情。
【言外之意】
唐貞元三年(公元787年),十六歲的白居易寫下了這首應考詩的習作,並從江南入京求仕。當他去拜謁京都名士顧況時,投獻的詩中便有這一首。顧況看這士子年輕,便拿他的名字開玩笑說:「京城米貴,居也不容易啊」,話中隱含「京城裡不好混飯吃」的意思。但當他讀到本詩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立即大加讚賞,改口說道:「寫得出這種話,居也就容易了」,並把白居易的詩到處向人推薦。可見這首詩在當時就被人讚賞,而且以後就一直被人讚賞了一千二百一十八年,直到今天,我們還要再來讚賞一回。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本詩的精華和生命力之所在。它描寫的是天賦生命的不屈不撓的捍衛生命權力的精神,是看似弱小、微不足道的生命攜起手來,形成一片不可壓制的美好前景的奉獻精神。野火彌天,烈焰燎原,足以毀滅片片森林和巨樹,但微不足道的小草卻依靠深藏地下的一點鬚根,一旦春風化雨,便以迅猛的長勢,為大地披上翠綠的新裝、灑上沁人肺腑的芬芳,用自己群體的奉獻,感恩大地,回答烈火的欺凌和虐殺!
在遼闊的原野上,看到連綿千里的「離離原上草」,彷彿看到了千千萬萬翠綠的小生命,它們滿懷真情、攜手而歌,歌頌著頑強生命的欣欣向榮的力量,鼓舞著一切無辜遭受欺凌和虐殺、心中深藏善根的人們的正義步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樂舞文學賞析:唐詩‧七德舞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23日, 2018
敦煌莫高窟217窟壁畫《破陣樂舞勢圖》。(公有領域)
唐詩‧七德舞‧白居易
《七德舞-美撥亂,陳王業也》[1]
《七德舞》,《七德歌》,傳自武德至元和[2]。
元和小臣白居易,觀舞聽歌知樂意,樂終稽首陳其事[3]。
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4]。
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5]。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6]。
亡卒遺骸散帛收,飢人賣子分金贖[7]。
魏徵夢見子夜泣,張謹哀聞辰日哭[8]。
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9]。
剪鬚燒藥賜功臣,李勣嗚咽思殺身[10]。
含血吮創撫戰士,思摩奮呼乞效死[11]。
則知不獨善戰善乘時,以心感人人心歸[12]。
爾來一百九十載,天下至今歌舞之。
歌七德,舞七德,聖人有作垂無極[13]。
豈徒耀神武,豈徒夸聖文[14]。
太宗意在陳王業,王業艱難示子孫。
參考注釋:
《唐朝宮樂圖》。(公有領域)
白居易像《晩笑堂竹荘畫傳》。(公有領域)
[1]七德舞:唐樂舞名,貞觀七年,唐太宗親制《破陣樂舞圖》,後令魏徵、虞世南等改制歌詞,正式更名為《七德舞》。
「七德」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七件事情。
撥亂:治理亂世恢復正常安定。陳王業:陳述帝王功業。
[2]武德至元和:武德為唐高祖李淵年號,元和為唐憲宗年號。
[3]稽首:古代禮儀: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
[4]白旄黃鉞定兩京:旄:(mao)一種旗幟,用犛牛尾做成繫於旗之竿首。鉞:(yue)古代兵器,青銅或鐵製成,形狀像板斧而較大。兩京:洛陽及長安。
[5]擒充戮竇四海清:「充」指王世充。「竇」指竇建德。
[6]理定:政治安定。推心置人腹:把赤誠的心交給人家,比喻真誠待人。
[7]亡卒遺骸散帛收:貞觀初年,唐太宗下令收埋戰亂中所有戰死者的遺骸,祭祀後安葬;因為不忍有零落未葬的,後來又追加了一條命令,凡是收葬無主屍骸的人,官府給予布帛答謝。
饑人賣子分金贖:貞觀二年,國家剛剛安定不久,就發生了大饑荒,民間發生了父母因飢餓賣子女的事情;太宗下令盡出御府金帛,贖回被賣的子女,還給他們的父母。
[8]魏徵夢見子夜泣:大臣魏徵病危,太宗擔憂其病情,半夜做夢,夢見魏徵來辭別,於是驚醒,忍不住哭泣。
張謹哀聞辰日哭:另一位賢臣張公謹去世,太宗親自治喪,悲不自禁,有司奏道:現在太陽位於辰位,根據陰陽忌諱,哭了不吉利。太宗卻道:我們君臣的情義深重,像父子一樣。我的悲痛發自於內心,還管它是什麼時辰呢!
[9]怨女三千放出宮:怨女指到適婚年齡無對象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太宗曾經跟侍臣說:我憐憫宮裡的侍女幽居深宮中,現在讓她們離開宮庭,找好人家去婚配吧!於是命令臣下從宮女中挑出數千人,都放她們回家去。
死囚四百來歸獄:貞觀六年,太宗親自理獄,最後確定有近四百名犯人該處死刑。但是太宗起了惻隱之心,放他們回鄉歸家,要他們明年秋天再來執行死刑。次年秋,四百囚犯盡數歸來無一私逃,太宗於是下令特赦他們。
[10]剪鬚燒藥賜功臣,李勣嗚咽思殺身:太宗早年親自征戰,與將領們恩義深重。大將李勣臥病久治不癒,醫生說要龍鬚燒灰配藥,太宗便親剪髯鬚,李勣服藥後病情好轉,感動哽咽,要求殺身以回報。
[11]含血吮創撫戰士,思摩奮呼乞效死:將軍李思摩在遼東一戰中了箭受傷,太宗怕他中毒,幫他吮血,李思摩振臂高呼願以死效命,眾將士聽聞莫不感動。
[12]乘時:乘機;趁勢。
[13]垂無極:永久流傳。
[14]聖文:聖人留下的文章典籍、天子的文德。
參考譯文:
明《南生魯四樂圖》(局部),畫中表現白居易作詩通俗,老嫗可解。(公有領域)
《七德舞》、《七德歌》從高祖武德年間流傳至元和時。元和年間的小官白居易,觀賞樂舞時體會了樂舞的深刻含意,在樂曲終了後叩拜著陳述樂舞中的故事:
太宗皇帝十八歲便率領著正義之師,他親持著白旄黃鉞率大軍攻取兩京;生擒王世充、殺死竇建德,肅清全國的割據勢力,四海清平。太宗二十四歲時就統一天下功偉業成。他二十九歲登基為帝,三十五歲時國家強盛、四海太平。太宗平定亂世,安定百姓為什麼如此神速?原因便是他能夠與人推心置腹,至誠待人。
唐太宗像。(公共領域)
他拿出布帛收集陣亡將士遺骸予以安葬,用重金回贖被饑民變賣的子女。夢中與良臣魏徵訣別後痛哭,賢臣張公謹去世,太宗親自治喪痛哭哀悼。將適婚的三千宮女放出宮讓她們找好人家婚配。讓四百囚犯感恩歸來無一私逃。他剪自己的鬍鬚燒成藥賜給功臣,大將李勣感激涕零的想殺身以回報。他親自吸吮箭傷的污血撫慰將士,大將軍李思摩感動高呼要求以死報效。
太宗皇帝不僅是善戰而且善於順應天時,用著真誠之心來感動人,使人心得以回歸。自那時到今日已經有一百九十年了,普天之下都還載歌載舞的紀念太宗皇帝的事蹟。唱著《七德歌》,跳著《七德舞》,聖主作的樂舞永久流傳是後世無窮的典範。難道只是為了誇耀神武,誇耀文德嗎?太宗皇帝傳下此樂舞的用意,是為了向子孫後代講述帝王的事蹟功業,將開國治天下的艱難傳示子孫,作為永遠的模範!
題解及賞析:
清宮殿藏本白居易畫像。(公有領域)
作者:白居易(西元772-846年),字樂天,是繼李白之後的一位中唐偉大詩人,他的詩平易近人、明白流暢,有「老嫗能解」一說。
他活躍的年代為安史之亂後,當時唐朝已進入中衰,朝中黨爭不斷,各地戰亂頻傳,百姓生活痛苦。他認為文章要結合世情、反映民生,因此有著大量的敘事詩作,其生動的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是一大特點,其中關於音樂舞蹈的作品多達數十首。
白居易崇敬神佛。他晚年曾居住在洛陽香山寺,自稱「香山居士」。期間更曾與八十多名信眾共同接受齋戒,祈願來世轉生彌勒的佛國世界,他更留下誓願:當佛陀下世時,他要隨慈氏下世,經歷劫難,成就無上正道。在他的作品中也反映著許多佛門修煉、接受教化的意涵。
此詩就內容而言應作於唐憲宗元和年間(西元805~820年),白居易觀賞《七德舞》後有感而發作了此詩。
《七德舞》起源於《秦王破陣樂》,是唐代最著名的一部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宮廷樂舞。是基於原唐初軍歌《破陣樂》發展而來。貞觀七年,唐太宗親制《破陣樂舞圖》,令魏徵、虞世南等改制歌詞,正式更名為《七德舞》。歷經了近兩百年的流傳,唐朝的國力已大不如盛唐時期,當時白居易欣賞的樂舞或許已不如當年的大氣雄渾,但從文中看來仍保留了其深刻的文化意涵,全詩描述了唐太宗一生的文治武功,而核心就在於太宗的德行、以心感人。
在文首白居易用了一個辭彙:「稽首」。稽首是古代禮儀,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跪拜禮儀:「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主要是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
白居易在觀賞了聖王留下的樂舞後不由得的稽首叩拜,陳述樂舞中的故事:
太宗推心置腹的待人,拿取布帛收拾陣亡將士骨骸,用錢贖回被飢民賣掉的子女,在夢中與魏徵訣別後痛哭,安置幽怨的宮女,釋放死囚回家讓他們自動回牢,燒自己鬍鬚為臣下作藥……聖主的言行應是後世無窮的典範,並非只是誇耀自己。
白居易最後感悟:太宗傳下此歌此舞的用意,是為了向子孫後代講述開國與治國安邦的艱難,將聖王的教化流傳於世。他在《七德舞》中看出了聖王的教化,因而惶恐的稽首而拜。
在整首詩中也體現了中國樂舞的基本概念,古典樂舞展現的是歷史的縮影,展現的是聖王留下給子孫的典範,中國傳統的古典樂舞背後都有其深厚的歷史意涵,都有著深刻的文化底蘊及教化作用。@#
留言列表